流体力学研究方向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4 15:45:27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38-02

一、历史与现状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是能源动力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以来,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在1995—2000年期间,课程名为《叶轮机械的数值模拟计算》,只针对能源动力学院流体机械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自2001年起,课程改名为《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面向能源动力一级学科及其下属各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并成为能源动力学科方向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2006年以前,课程授课内容以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原理和方法为主,选课学生主要为能源动力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从2006年开始,为适应广大研究生的选课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辅以CFD商用软件的实例和应用,以期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理念,并将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应用日益广泛。众所周知,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升,将相应地促进CFD商用软件功能更加强大,应用更加广泛,最终使得CFD商用软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选修《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大增,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十几个学生,到现在的一百多个学生,而且涉及众多学科,比如船海、化工、建筑、电气、交通、材料、光电等。《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将要进行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课程建设的新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付之于实践。

二、课程定位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作为一门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我们在进行改革之前,应该首先考虑它的定位。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的“985”和“211”的高校,一直以“研究型”大学著称。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非常重视,导师为每一位研究生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课程的选修均有所考量。基于选修《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众多,涉及的院系广泛,经任课教师讨论,申请学校研究生院同意,决定将该课程定位为高水平研究生课程。所谓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初步确立的含义为,高水平的学者,采用高水平的教材,以先进灵活的形式教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高水平课程在内容上应该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前沿性可以体现在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在讲授中融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前沿内容。

三、教改实践

基于高水平研究生课程这样一个定位,我们开始着手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包括:组建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平台。首先,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三位教师组成,他们均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其中,课程负责人张师帅副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自2006年起,一直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任课教师郭照立教授,是目前国内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顶尖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郭教授团队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SCI收录90余篇,SCI引用1200余次;任课教师陈胜副教授是一位青年学者,在格子Boltzmann算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将《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建设成一门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得到了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支持,大家一致赞同经常开展教学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教学团队根据选课研究生人数众多,涉及的学科方向广泛,重新制定了《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讲授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流场的求解计算方法、湍流模型及其应用、网格生成与计算技术、复杂流动的介观模型和数值方法、格子Boltzmann算法及其应用、经典CFD软件的基本用法等。而对于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将重点介绍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对于流场的求解计算方法,将重点介绍SIMPLE及其系列算法;对于湍流模型及其应用,将重点介绍k-ε模型及其应用;对于网格生成与计算技术,将重点介绍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的生成方法以及并行计算方法。同时,还将邀请国内外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展专题讲座。对《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愿望,大家积极讨论,并提出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等建议。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团队还利用学院现有的条件,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平台,该平台拥有高性能的计算工作站,可以开展并行计算、直接数值模拟等大型计算研究,为研究生开展离散方法、网格生成方法、计算方法以及复杂流动模型等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为对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前沿研究课题感兴趣的大学本科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该平台还拥有多种商用CFD软件,比如FLUENT、CFX、STAR-CD、PHOENICS、Flo-EFD等,成为广大研究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相互交流的优良场所。还可以根据研究生的需求,安排任课教师不定期地通过软件平台为学生解惑答疑,引导研究生探索创新,提高学术水平。

众所周知,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高低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反映,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反映。研究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高等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为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对《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将之建设成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课程,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同时,本文对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经验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新颖.论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J].科技导报,2004,(2):40-42.

[2]李学艺,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2-23.

[3]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10-11.

[4]别敦荣,万卫.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77-80.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2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NTserver4.0+IIS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l“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梢越约涸谌范ㄑ芯靠翁夤讨杏龅降奈侍馍洗紹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3、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3

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正文]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 NT server 4.0+IIS 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l “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 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 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3、 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 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发布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发布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 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4

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正文]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 NT server 4.0+IIS 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 l “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 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 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3、 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 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 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5

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等方面[1]。它至少具有以下内涵: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才有相互交流,师生互动[2, 3]。

目前的研究中对研究型教学的一般性探索较多,但关于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方面的研究工作还较少,构建物流类专业的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以及课堂外自主研学体系,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对提升物流类专业本科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物流类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与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进行研究型教学相比,一个专业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要复杂得多,受到的制约因素也更多。物流类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制约因素包括学校的定位、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水平、物流学科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1. 学校定位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从专业整体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角度看,研究型教学主要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特有的一种教学模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尤其能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对学术规范的掌握,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另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都有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学分要求,具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 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从专业的角度开展研究型教学,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方面提供支持和支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投入,例如教师对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考核材料评判的投入、教师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外的投入、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材料的投入等等,如何衡量教师的这种投入成为影响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型教学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规范的执行情况、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都影响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态度。从学生的角度看,研究型学习不一定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且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学生取得的研究型成果如何认定,如何与学分、评优、评奖、免试研究生等挂钩成为影响学生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投入程度的重要因素。

3. 教师能力和学生水平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从研究型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能力主要是指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的能力。从事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实践经历,能把自身的科研经验和体会融入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主要指教师角色转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习的推动者的角色转变,并最终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面的考察,而应该涉及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行为等多个维度,而且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只有把自己亲自参与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合理地分解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合理设计问题,设置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难度,学生才会有兴趣和毅力去深入研究型教学过程。从单门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来看,学生水平不应是研究型教学的影响因素。但从整个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还是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与能力。因此,从物流类专业的角度看,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师是否具有较好的研究能力、较好的教学能力、较好的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的能力以及学生具有的一定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广泛和深入的开展。

4. 物流学科特点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物流类专业把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目标,根据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的定义,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技能。Murphy和Poist把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技能分别细分为36、18和36种具体技能。根据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三大类物流技能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为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传统管理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是计划、组织、动机、解决的问题能力,传统物流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是交通和运输管理、库存控制、仓储、订单处理,而在传统商业技能中,运输和物流、一般商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战略管理最重要[4]。从上述各项技能看,很多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很难通过课

堂教学直接提供给学生,而研究型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这些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物流类专业一体化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不同于单门课程的研究型教学,从物流类专业的角度构建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体系,需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研学等教学方式,并且需要协调这些教学方式形成体系。根据物流类专业的特点,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由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和自主研学体系组成,形成课堂内外一体、理论和实际并重、学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重要场所,物流类专业的所有专业课都可以开展研究型教学,只是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根据课程特点有所不同,研究型课堂教学为研究型实践教学和课堂外自主研学提供基础;物流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处于物流类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环节进行验证和体会,研究型实践教学为研究型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背景和案例;而课堂外的自主研学需要综合应用研究型课堂教学和研究型实践教学中所学知识,为部分优秀学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因此,物流类专业一体化研究型教学体系是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和课堂外自主研习体系的有机组合和有效集成,需要对整个研究型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由物流类专业的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物流专业课程的研究型教学以及物流研习课程的教学等组成;物流类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由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的研究型教学组成;课堂外自主研学体系由开放式教授论坛、专家讲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组成。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时间安排上有机结合,物流导论课结束后是物流认识实习,物流专业课程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结束后是物流综合实践,而物流研习课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提供指导,课堂外自主研学贯穿了整个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并为毕业设计(论文)奠定研究基础,从而构成了物流类专业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三、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实施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涉及多门课程、不同的实验实践环节和多种课外研学方式,根据研究型教学内容不同,由浅入深合理安排研究型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适应研究型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但基本流程是相同的。这一流程包含了课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等环节,对每一环节制定基本要求,有利于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规范。

1.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时间安排

实施研究型教学一般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物流导论类课程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物流认识实习安排在物流导论类课程结束后将开始专业课教学前,可以放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后期或三年级第一学期初,这一阶段也可以安排些开放式教授论坛和专家讲座。在整个三年级,主要以物流专业课程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为主,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可以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参加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到三年级与四年级之间的暑假可以安排物流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物流研习课程及综合实践教学,到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课型设计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包括了研究型课堂教学、研究型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自主研学,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地点可能不同,有些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有些是在实验室完成的,还有些是在企业、实习基地完成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时间也不同,有些是在正常学期中完成的,有些可能是在假期中完成的或需要利用部分假期时间。因此在课型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各自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类型,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流类专业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中,基本课程类型为讲授讨论课、双语课、研讨课,像“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学”、“物流运营管理”、“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主要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有些课程可以根据教师情况用双语教学。而物流研习课程应该属于研讨课,是以教师完成的大型项目提炼的案例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讲授的只是案例的背景和对问题的描述,需要小组学生自己交流,用较多的时间通过案例分析去提出问题,在学期中间需要对拟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帮助完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到学期结束时需要小组每个学生进行答辩并讨论,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教师和学生的大量工作是在课堂以外进行的。

在物流类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中,课程实验不是单独的课,一般是某门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要与专业课程的研究型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物流专业课程后在物流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课程类型属于综合课程,需要综合应用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认识实习和综合实践的目的是熟悉和深入了解企业实际,一般是带着问题进行的,因此课程类型属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而毕业设计(论文)是对所有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并需要提出相应问题进行研究,因此课程类型既是综合课程,也是属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

课堂外自主研学体系不是传统的课程,没有列入教学计划中,但随着研究型教学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把这些课堂外自主研学列入将来的学生培养计划中,从课程类型上看,这类课外自主研学体系属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或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

综上,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课型设计如下表所示。

3.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设计

研究型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以专题、问题和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和明确问题,通过调研、收集资料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在小组和课堂的讨论、辩论中对实施方案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完成设计。因此,研究型教学过程必定包括确定问题、开始研究和形成结论几个环节,各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相关素材,下达任务,明确要求和目标,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要求,收集需要的资料,通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报告。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及学生的活动如图2所示。

对于讲授讨论型和双语型课程,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有时可以结合开放式教授论坛和专家讲座内容,在不同阶段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不同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课后作业提出解决方案,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路,当堂或在下堂课中队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并举一反三,延伸和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的习惯。

对于研讨课,教师要在学期开始时让学生对所有案例有总体了解;然后把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一个案例,用两周左右时间熟悉和研究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提出学生自己的研究问题;让每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拟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提供建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导和规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案;再用几周时间让学生根据研究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答辩,教师给出该案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主要解决思路,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对于课程设计这类综合课程,教师要在提出若干设计任务,明确每一个设计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并告诉学习完成这一设计需要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这些知识点,做好基本准备;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设计任务收集所需资料和工具,开始在实验室进行设计,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设计;最后教师点评学生完成的设计,指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之处。

认识实习、综合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开始时明确问题是关键,要让学生知道通过实习、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目标。由于实习、实践是在企业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提前与企业实习、实践指导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告知实习、实践目的,寻求企业指导人员的帮助。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企业指导人员联系和协调。完成实习、实践后,让学生报告实习、实践体会,分析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让学生思考如何去缩小这一差距。

对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这类既是综合课程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等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由于是导师指导下进行的,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到最终答辩等教学过程基本上可以沿用指导研究生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做最重要事情就是帮助学生依据自身能力合理选题,教会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4.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程开始时明确考核方式。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中不同课程的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推进考核方式、方法多样化。

对于讲授讨论型和双语型课程,考试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大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抽签回答问题等综合构成;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变应试过程为研究学习过程,题目要符合教学大纲、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出题的思路明确、参考答案正确、有一定的难度,强调题目的原创性、综合性,并要求对所出题目就其知识点、出题思路、创新性、参考答案进行答辩。

研讨课和综合课程一般是分组完成的,并且需要答辩,因此成绩由研究报告书面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按比例构成。提交的研究报告中给出每位成员对报告的贡献,根据贡献大小确定成绩;答辩成绩根据每人答辩情况和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打分,答辩时要重点考察每位成员对报告的贡献是否真实。

认识实习和综合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提交的实习、实践报告是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考核的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由指导教师的评分、论文评阅教师的评分和答辩小组的评分加权构成。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等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是学校或院系统一组织的,一般要组建若干教授组成的答辩专家组,通过答辩由答辩专家组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总之,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应从以知识测量为主向以能力测量为主转变,要多角度、多层面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的考核体系应是一个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崔军.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 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2] 赵韩强,赵树凯,余沛明.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6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1-0012-05

一、“十一五”期间贸易经济学科研究进展

1 深化流通与贸易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从新的视角提出有创见的看法。丁俊发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晏维龙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

二是进一步探讨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流通、大贸易和大市场理论。陈文玲、徐从才、宋则、荆林波和洪涛等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课题并发表重要论著,均在这方面有所贡献和建树。如陈文玲认为我们必须从内外贸分割和国内外分割、城乡分割和部门分割的误区中走出来,向国内外流通一体化、区域流通一体化、城乡流通一体化、制造业与流通一体化、现代流通立体化和混沌化方向发展,提高流通竞争力以构建国家软实力。

三是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理论研究。宋则和赵萍对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内涵、外延及外溢效应进行了界定与分析。宋则还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流通服务业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分析了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间接贡献的作用机制,包括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和流程、节约社会成本、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是在贸易经济学科体系及教材建设方面有所创新,发表了大量专著。

2 流通产业理论研究方面

一是继续深化流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黄国雄等在这方面的成果具有代表性,宋则和李骏阳等还在“流通先导产业论”、“流通基础论”基础上提出了“流通战略产业论”。宋则认为,发展商贸物流服务业能够直接实现即期消费、创造未来消费和开发潜在消费,可以扩大就业、节能降耗以及支撑城乡联系相关政策的实施等等,因而在后危机时代,商贸物流渠道建设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并建议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二是深入探讨商品市场与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宋则等人对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指标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荆林波将商品市场竞争力定义为市场的可持续经营、竞争者无法模仿的能力,既包括市场设施、布局环境等硬件,又包括管理水平、服务意识等软件;在此基础上,将市场竞争力分为市场吸引力、市场管理力和市场影响力三个层面,并以此为框架对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进行了分析。陈文玲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现代流通能力;能否加快建立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现代流通体系、进而塑造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新挑战。纪宝成则站在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流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祝合良着重从创造商业品牌方面提出了提高商业竞争力问题。

三是流通产业集群研究。赵萍将“商业集群”一般化为“流通产业集群”,并指出流通产业集群在广义上是指以流通产业为龙头的相似或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聚集;认为流通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武云亮还对我国中小商业企业集群的三种主要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杨向阳在对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对服务业集聚研究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服务业集聚研究的理论框架,为服务业集聚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是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研究。针对流通秩序混乱、工商冲突、零供关系紧张等问题,夏春玉从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等方面对美国与日本的流通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并在结合我国流通产业具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构建目标与原则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我国未来流通政策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陈甬军对转轨阶段我国产业垄断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自然垄断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而行政垄断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并提出反对行政垄断、适当保护自然垄断的政策建议。石奇则针对零售商对供应商的纵向约束及其规制问题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研究,从零售商的双边市场特征出发,研究了在零售商主导的市场环境下顾客、零售商和制造商三者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纵向约束的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规制含义。

五是对流通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马龙龙等对流通产业组织优化与流通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有关论文以及出版了专著。

3 城乡流通与城乡贸易统筹发展研究

一是柳思维等人提出了城乡二元市场论及城乡市场协调发展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特色。王德章和王锦良研究认为,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城乡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城乡二元市场格局日益显现。通过相关分析,作者得出结论认为滞后的农村市场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所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对城乡市场统筹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柳思维和康红涛基于1989―2005年数据,用城乡GDP比率、城乡商品市场总量比率、城乡商品市场数目比率、城乡商品流通速度比率和交通设施综合指数比率等变量对城乡商品市场失衡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城乡二元市场主要由城乡商品市场的效率差异扩大所致,从而解释了城乡二元市场的形成机理。朱智和赵德海则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城乡二元市场的具体表现,指出我国乡村与城市商品流通市场在消费水平、基础设施、经营业态、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双向流通和协调发展来缩小城乡商品流通市场差距和实现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农村流通组织创新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高铁生研究认为,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流通表现出规模偏小、方式落后、效率低下等特征,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低和农村的落后面貌,就要深化流通改革、加快流通发展和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建设。夏春玉则研究了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进行组织创新和建立中间性网络组织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产品流通网络组织的结构特征和治理机制等关键问题_。纪良纲总结了发达国家农村流通中介组织的几种发展模式,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间均衡发展和促进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间职能作用的互补等政策措施。

三是张闯和夏春玉提出了一个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农村流通系统理论”,将农村流通分解为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三个子系统,且这三个子系统的流通活动都与农户这一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紧密相关;其研究改变了过去割裂农村流通系统

整体、分别对三个子系统单独进行研究的做法,而将它们纳入一个以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农户为中心的系统框架之中。夏春玉和张闯进一步地提出了“城乡互动的双向流通系统”的概念模型,研究了城乡互动机制和可能的建立路径。

四是农产品流通创新研究。洪涛在充分分析我国鲜活农产品物流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认为第三方生鲜物流的建设和运用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的关键,同时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物流基础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绿色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多种物流配送则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夏春玉和纪良纲等对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农村中介流通组织发展、生鲜农产品流通、农村流通网络改造和网上交易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有代表性的成果。马龙龙对发展农产品期货贸易与改善农产品流通保护好农民利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定量分析。

4 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一是普遍重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晏维龙在历史演进和逻辑分析的双重视角下阐述了流通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运用1960-2004年历史数据和协整分析方法建立了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化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长期效应是带动流通产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短期效应是带动流通产业增长2.159个百分点。

二是王德章提出了城市流通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理论,并逆向地实证了流通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三是王晓东和谢莉娟用实证比较了流通产业在全国与中部地区的就业吸纳作用,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吸纳作用非常明显,而在中部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明显的滞后。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在经济增长及城镇化推进未能有效带动就业增长的情况下,发展流通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就业增长的有效产业因素。

四是提出了城市商圈的时空动态论,强调了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城市空间拓展是商圈变化的基础。柳思维等将商圈内涵从传统微观层次提到现代中观层次,从企业到产业的提升使商圈与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了全新的理论关系。研究认为,对商圈的时空动态性研究,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特别是商贸企业,从当前低层次的经营经验决策向科学化决策层面推进;另一方面可以将空间竞争作为调控和协调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对城市微观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秩序管理,限制或鼓励企业或个人区位空间行为,促使包括商贸业在内的区位主体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结构,即合理的空间秩序;同时在时间上形成先后有序的商圈开发模式,从而产生出整体商圈聚集效应,避免商圈竞争混乱与无序。

5 流通国际化与现代化研究

一是提出零售业国际化论和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跨国转移论。汪旭晖认为,在我国零售业对外全面开放和国际零售巨头纷纷抢滩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零售业面临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如何与外资零售业竞争,构建中国民族零售业的竞争力。二是如何积极投入国际化进程当中,开展国际化经营。而后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显得更为重要。

二是关于流通产业国际化过程中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李飞和汪旭辉认为,零售业适度开放可以强化国家经济安全,而开放过度则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并进一步就“适度”的衡量标准与安全边界问题进行了探讨,设计了包括零售企业市场占有率、外资消费品品牌与制造业品牌市场占有率比值以及零售顾客满意度指数等零售业开放对国家经济安全测评指标。宋则和李蕊认为,外资在中国流通业超速扩张,正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出现的“影响力滥用”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值得高度警觉。

三是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理论研究。徐从才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通革命与流通现代化”(01BJY070)对流通革命的演进、流通组织的创新与流通现代化内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该研究从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和逻辑发展过程出发,探讨了在流通革命背景下我国流通业如何通过结构调整和组织创新来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四是流通国际化过程中流通企业规模经济研究。2009年李陈华博士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提高流通企业规模效率研究》,该课题对流通企业的性质、规模扩张模式以及流通企业的规模效率进行详细的探讨,特别对流通企业的连锁扩张给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解释。二、贸易经济学科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学科研究队伍力量仍较薄弱。贸易经济学科在国家学位办1998年专业学位目录调整后一直未能恢复,因此,本科招生中仅保留了“专业外目录”形式,招收贸易经济专业本科的只有少数十几所财经商科型院校;研究生招生学科目录中没有单独的学科目录,只是在产业经济方向下,由少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招收贸易流通、市场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因此从总体上讲,学科队伍基础仍较薄弱,从事贸易、流通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在“十一五”期间虽有增加,但整个学科队伍人数仍较少,真正形成研究学科团队的单位不多。

二是学科研究整体质量仍不高。(1)“十一五”期间在贸易经济学科研究方向未出现重大原创性的突破与创新。(2)在重要权威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代表性学术论文仍然数量很少。(3)集群式的研究成果不多,未形成某一研究方向的显著特色。(4)研究内容简单重复,如研究“万村千乡工程”的一些成果大多是大同小异的低水平重复,或是政策诠释类的论文。

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1)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的经验、模式和特色还缺乏系统深入及有影响的研究成果。(2)对贸易经济还缺乏整体性的理论框架创新与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如何突破尚待努力。(3)面临两型社会建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对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关注不够。(4)构建和谐社会中,对重建商业诚信和商业伦理的研究仍很薄弱。(5)在“扩内需、调结构”中,贸易与商业在创造有效供给与创造需求中的职能创新研究未引起关注。(6)在流通信息化、流通现代化的变革中,对各种新的商业技术与管理创新、业态创新融合的研究缺乏。(7)对流通资本、商业资本理论的研究尚属空白。(8)缺乏对中国商人、商帮和商业思想历史的系统研究。

三、“十二五”学科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十二五”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贸易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将会上升,与此相适应,贸易经济研究会出现以下趋势:

1 关注和参与学科研究队伍进一步扩大

从目前的现状看,除原有财经商科院校的学者关注流通、贸易与市场的研究外,“十二五”期间,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和农林院校等也会有更多学者关注批发零售商业及市场流通问题

的研究,关注特定行业产品流通与贸易问题的研究。

2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扩大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是应用经济专业,较之纯粹的经济学本科专业更易为一般本科院校所开办。随着新一轮学科目录调整及研究生学科授权点增多,贸易、流通经济学科招生的研究生单位增多,更重要的是处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中的中国,丰富的贸易实践为研究生教学与科研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3 出现一些重要突破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7

该成果受陕西省教育厅 “影响中国EFL大学课堂互动的因素: 对学习者交流意愿(WTC) 的研究”(编号11JK0290)项目资助。

引 言

自上世纪70年代视交际为语言学习最终目标以来,在“互动中学习互动最为有效”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而学生是否愿意开流是教师课堂能否展开互动活动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这种交流之倾向被称作交流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简称WTC)。本文以持久的个性特质和动态的情境交流意愿成因研究为主线,对三十多年来相关研究展开回顾,主要介绍McCroskey、MacIntyre和Kang界定的交流意愿的成因模式,并梳理它们之间的关联。

学习者个性特质交流意愿研究

初期的交流意愿研究围绕交流意愿高低展开,同时探寻成因。结论是人们交流意愿高低可能完全取决于个性因素。

Burgoon是交流意愿研究发起者,将交流意愿定义为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下实际交流行为发生之倾向。他测量个体不愿交流的程度,调查回避交流的成因。他用“回避交流量表”调查个体小组内及与陌生人间的交流意愿,发现交际性焦虑、内向、自尊心受挫、脱离社会和被孤立五大因素都会促使个体不愿交流。脱离社会是个体自己从社会规定的目标和规范中游离出来,被孤立则是个人被周围人孤立起来,它们有主动与被动之区别。

其中与交流情境关联最为直接的是交际性焦虑。回避交流的个体往往口语交流不得力, 变得焦虑,公开场合更甚。他们自视缺乏交流能力,交流中缺乏安全感,则回避交流,特别是面对面交流。内向也是回避交流成因之一。内向者安静、胆怯、羞涩的性格本身就容易引发交际焦虑。他们也并不看重口头交流,自然不会太在意这种交流方式。人际交流中他们很少参与,更莫说领头交流。近期一位伊朗研究者对两岁双胞胎近七个月的观察研究发现内外向是影响幼儿交流意愿的重要因素[1]。自尊心弱会造成个体回避交流。自尊心低者适应力差、防范心理强,不能坚持己见、易被说服,常常因自我观点总得不到共鸣甚至被否定而越发不愿与他人交流。第四、第五个诱因为自我疏离社会和被疏远被孤立。这样的个体对人际交流持负面态度,甚至视交流对象为敌对者。他们在社交中安全感太差,尽量避免与人交流。

Burgoon(1987)进行了两项课堂研究,发现不愿交流的学习者有一些典型生理或行为指标。有声音指标,如音量减弱、言语速度变慢、语气变轻、表达不再有多样性。他们还显得身体和表情僵硬、表述不清。然而此类指标在与友人、熟人的交流中并不显见。可见随着熟悉度增强,人们的焦虑会减弱,随之交流欲望也会提升。

McCroskey & Baer将这一研究引入母语习得,将语言学习交流意愿定义为给予机会情况下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的倾向,并设计了语言交流意愿量表,测量学习者四类情境中(结对、小组、会议、公众场合交流意愿)和与三类交流对象(陌生人、熟人、朋友)间的交流意愿。他们对一语交流意愿成因的研究与Burgoon的结论趋于一致:影响因素是个体性格因素。也就是说,同一个学习者在四类不同情境中交流意愿高低是一致的,在与三类交流对象时也是一致的。只是成因与Burgoon的结论略有不同:除交际性焦虑、 内向、自尊受挫、自我疏离社会和被孤立,还增加了个体精神颓废和自我觉察交流能力的影响。这个交流意愿量表至今一直被广为采用。

这一时期的研究多集中于学习者个性特质交流意愿及成因,并发现个性指标对实际交流具有稳定的预测力,也证明了McCroskey交流意愿量表的信效度。Chan & McCroskey对两组交流意愿高低不同的学习者进行课堂参与行为观察, 发现学习者自我报告交流意愿分值确能预测实际课堂参与的积极与否。McCroskey and Richmond总结说,通过个性类型能预测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实际交流倾向。

根据 Burgoon,对 McCroskey and MacIntyre 交流意愿构因五要素调查获取的数据的因果分析,发现对于一语学习者,自我疏离社会和被孤立与交流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由此 MacIntyre 提出了交流意愿成因路径图,图中交际性焦虑和自我觉察交际能力为协同决定交流意愿强弱的主成因。而内外向倾向与自尊心强弱是交际性焦虑和自我觉察交际能力之根源所在。Burgoon 开始了交流意愿研究,并定义出个体回避人际交流的五要素成因。McCroskey设计了交流意愿量表,在研究成因层面有所发展,发现学习者一语交流意愿是七要素。MacIntyre 则发现学习者一语交流意愿主要受制于交际焦虑和自我觉察交流能力。至此,个体交流意愿的成因被定义在个性特质范围内。多数研究者认为个体的个性特点在各类场合中都影响其交流意愿。

学习者情境交流意愿之提出及成因研究

情境交流意愿研究的创始者是MacIntyre研究小组,提出了二语学习者交流意愿启发结构图,揭开了二语交流意愿成因研究时代,其中涵盖情境因素。后来Kang的情境交流意愿基础结构图则提供给研究界情境交流意愿很好的定性研究方案,而近期MacIntyre对动态性质的情境交流意愿成因的研究更是大大证实了定性方法的可行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研究者对个性特质交流意愿的恒定预测力开始质疑。实际上,早期部分研究已然显示,即使个体学习者具有某类交流意愿特质,在交流场合变化时他们的交流意愿高低还是会有所不同。Charos(1994)调查发现学习者一语和二语交流意愿间存在显著差异。于是MacIntyre研究小组将研究引入二语习得中,将二语交流意愿定义为某一特定时刻愿意与某一人或某些人用二语交流的倾向。

MacIntyre他们从理论层面勾画出二语学习者交流意愿启发式结构图。交流意愿成因首先被切分为持久稳定的个性特质和动态的情境影响因素。个性特质具有持久稳定的影响,涵盖动机、情感认知、社会环境和性格因素(第IV、V、VI级)。但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为情境类,由学习者与具体某个人的交流欲望以及语境中的学习者交流自信构成(第III级)。第III级中的交际自信主体指学习者情境中的焦虑度和自我觉察交流能力,会因个体在会话团体中的紧张度、交流对象是谁或人数多少而变化,从而导致交流意愿强弱之变化。

这一模型图揭示了二语交流意愿成因的复杂性,强调二语学习者是否会参与交流是由学习者个性特质变量和具体情境下的多元变量共同决定。不可否认,这个模型图对个性特质交流意愿成因之描述更为细致丰满,对情境交流意愿的勾勒线条较粗。根据此结构图,学习者性格因素乃持久稳定的基础成因。在学习动机层面(第IV级),人际社交场合中学习者的控制欲和归属感会影响交流意愿。掌控谈话让谈话人有了认知、情感自由及表述自由,而有了圈内归属感会促使学习者愿意在交流中贡献自己的看法。这里涵盖的二语自信指的是学习者的交流焦虑和自我觉察交流能力。学习者情感——认知(第V级)是其在人际社交中的情感态度和对自我二语水平的认知或判定。情感——认知特质会呈现稳定的趋势,对交流意愿持久影响。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图中谈及的人际交流指的是二语环境而非外语环境之下,涉及的“想融入又畏惧被同化”的态度在外语学习环境下还需要调整或重新解读。最底层(第VI级)的会话环境和学习者个性(如内向外向)对交流意愿的影响都趋于恒定。此结构图的最突出贡献在于情境交流意愿的提出。就是说,底层这些个性特质的交流倾向并非完全或随时能决定学习者参与交流与否。具体的交流情境中同一学习者的交流意愿会发生变化。这点在Burgoon、McCrosekey“时代”被忽略。一则愿不愿意交流和交流对象关联,个体与此人愿意与彼人就不乐意。另外,具体语境中交流焦虑和自我觉察交流能力可能有变化,此类动态也会使得交流意愿上下浮动。

1999年MacIntyre研究小组对大学学习者进行的实验室教学观察支持情境交流意愿假设显示:虽然个性特质交流意愿在起始阶段可以预测交流倾向,然一旦交流开始,却是情境指标的焦虑和自我觉察交流能力决定学习者是否会进行交流。

此结构图长期以来被多数研究者接受并试图验证。只是研究多针对个性特质交流意愿,或说多针对学习者二语自信、学习动机、语言水平对交流意愿影响。Baker & MacIntyre(2000)发现二语交际意愿与自我知觉的语言能力正相关,与外语焦虑负相关。发现学习动机与交际意愿正相关甚至产生直接影响。Yashima(2002)发现二语语言水平透过学习者交际信心对交际意愿产生间接影响,而国际姿态也产生影响。我们知道, Gardner & Lambert的融入性动机是指二语学习者身在目标语国度中对其文化甚至人群的态度与欲融入其间的动机,不适应解读外语学习背景下的动机。而国际姿态不同,是指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态度、兴趣以及与目标语使用者合作的愿望甚至出国的倾向。

1998年MacIntyre提出了情境交流意愿的潜在影响力,为二语/外语学习者交流意愿研究指明新的研究方向。但随后几年里,相应的研究并无长足进展。

2005年,Kang针对情境交流意愿采用了定性研究,其研究结果是至今对情境交流意愿最为深入的一次描述。其研究对象为四位与目标语者(美国公民)配对学习的韩国留美二语学习者。Kang跟踪录音录像学习者8周,观察他们与结对美国学习者间的对话。研究者让这些韩国学生自己听或者观看、回顾、报告会话中自我交流意愿高低及成因。

Kang发现,话题、会话对象和会话语境透过学习者安全感、兴奋度及责任心来影响情境交流意愿。也就是说,话题、会话对象、会话语境中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对学习者安全感、兴奋度或责任感产生影响,而随之形成的学习者安全感、兴奋度、责任感也都可以变成情境交流意愿的心理前提来决定学习者在具体情境中交流意愿的高与低。不容忽视的是,与MacIntyre研究小组交流意愿启发结构图一致的是,Kang也认为情境和个体特质交流意愿携手决定学习者最终交流倾向。

话题、会话对象和会话语境在MacIntyre研究小组的结构图中也有提及,不同的是基本被归纳为个性特质。那里,社交环境被定义为影响学习者交流意愿的稳定因素。其间交流对象、时间地点、目的都会对交流意愿产生影响。MacIntyre研究小组又说,与交流目的密切相关的是话题,简单或难都会影响交流意愿。然而Kang更强调这三个变量的动态性:三变量在学习中是变化着的。话题、交流对象和会话语境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学习者内心感受的变迁。

这些心理变化Kang称之为交流意愿的心理前提,为安全感、兴奋度和责任心。安全感在MacIntyre研究小组的结构图中以交流焦虑的形式出现。在论及学习者情境交流意愿前提时,MacIntyre研究小组提出焦虑、自我觉察交流能力会随情境变化,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同影响。Kang则将他们归纳为心理前提,是一次较新颖也是颇为合理的分类,更具体更易理解。我们知道,交流意愿本身就是对学习者认知情感维度的描述。愿不愿意交流是学习者自主选择。对交流意义、环境等的认知左右学习者的交流选择,或说通过认知产生的情感变化可以深层解读学习者最终的交流选择。

责任感的提出似乎与Maclntyre研究小组图示中第III级和第IV级中涉及的认同或归属感异曲同工。Maclntyre研究小组解释说,不论与具体交流对象交流还是组内交流都会引发学习者归属感。如认为被组内认同,学习者则可能愿意交流。Kang提出的兴奋度实则是研究界分析个性因素对交流影响的焦点话题。普遍发现,内向者不重视也不热衷交流。这在部分研究中并没有得到共鸣。比如,Manning & Ray对羞涩与自信两组大学生进行“来结识彼此”的实验室观察发现,羞涩的学生遇到自己喜爱的话题交谈起来会很热烈。Kang发现,兴奋度这个心理前提会有变化,其变化会影响学习者交流意愿。

在kang之后,也出现一些定性的情境交流意愿研究成果,其中近期MacIntyre(2011)又做了一次引领性尝试。这次定性研究维度比Kang的多元,不仅关注情境中学习者焦虑和自我觉察交流意愿变化,也通过学习者交流时间长短变化来探究会话语境中交流意愿的变化及原因。

这项研究有重要发现。首先,在八次会话任务中六位被观察者交流意愿皆上下跳跃曲线分布,肯定了二语学习者交流意愿此一时彼一刻之动态性。另外,每次变化都建立在上次交流意愿状态之上。若在前一个会话中过度焦虑而大大降低了交流欲,学习者紧接着的会话任务中就可能放弃交流。这就是说,不同会话情境中交流意愿和焦虑时而负相关时而正相关,甚至不相关。结论是焦虑不总会降低交流意愿。这与早期一语研究的推理似乎相悖,那里交际焦虑和交流意愿的相关性是不容置疑的,以至于MacIntyre1999年推断:减弱交际焦虑就会提升交流意愿。

这项研究对焦虑的成因也有细腻的观察与发现,主要表现在对语词的不断搜索。如果很快找到可表述的词汇,便有交流欲。否则交流欲就丧失,至少是短暂的。而当费力搜索表达用语词时,学习者认知负荷增加,使得接下去的语词收索变得更难,结果更引发焦虑,拉低交流意愿。这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学习者会话中在不断判定自我语言能力。Compton对四位国际助教学语的研究有类似发现,只是他们是从话题和交流对象角度分析。那里,学习者对话题的熟悉程度影响其情境交流意愿。当与交流对象拥有同类专业知识时,学习者交流欲望增强。两项研究都表明,学习者表述需用的“语料”(语言或背景知识)出现时他们的交流意愿会提升,相反会降低或消失。

Kang和MacIntyre对情境交流意愿的探索式定性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具开放性包容性,提供了全面描述学习者具体交流情境中多元影响的可能性。这更能保证方兴未艾的情境交流意愿成因探究之信效度。

结 语

三十多年来,交流意愿(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之成因历经了Burgoon, McCroskey, MacIntyre, Kang 几个研究高潮,从单一个性特质因素的持久稳定影响走到近期的个性加情境影响因素并行研究。不可否认,Burgoon提出的交际性焦虑、内向、自尊心受挫、脱离社会和被孤立五大因素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McCroskey 研究小组增添的自我觉察交流能力之后被证明是口头交流意愿最稳定的影响因素。是McCroskey将此研究引入语言(一语)研究领域,强调交流意愿在不同交际情境中的稳定性,而MacIntyre研究小组开始了二语/外语交流意愿研究,提出交流意愿具有情境可变性。对比来看,Burgoon、McCroskey强调学习者的个性情感因素,MacIntyre 加入了二语水平和交流动机因素。至今最前卫的情境交流意愿成因研究要数Kang、MacIntyre 近期的定性研究,他们为情境成因研究方法添加了重重的一笔,为研究可行性描述了积极的前景。

参考文献:

[1]Babin, Patricia A, &Clement, R.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Antecedents&Consequences[J].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9,47(2):226-227.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8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NTserver4.0+IIS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l“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梢越约涸谌范ㄑ芯靠翁夤讨杏龅降奈侍馍洗紹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3、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再次,由于技术的限制,许多有利于研究型课程学习的手段尚不能使用,如:动态影像的实时传送;许多基于网络的因特网服务功能(ASP)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于对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实质帮助,如:现在尚未有一家ASP能提供基于WEB的中外大百科全书的全文检索、查阅功能;一般中学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还不能实现“虚拟现实”技术,那就对学生研究一些近、现代物理化学等方面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制约,如:不可能研究原子核方面的课题;由于要考虑网络的安全问题,就要用“防火墙”将校园网与因特网隔离,这样,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就很难得到社会上专家的及时指导,交流的范围只能局限于校园内,虽然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得到专家的帮助,但不管怎么说,校园网与因特网交流限制,使课题研究的开放性受到了一定影响。

最后,由于经验不足,在进行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指导教师的安排、场地和时间的调配、教师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特别对一些学生自己确定研究方向的课题较难把握,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

[关键词]校园网,研究型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网络应用,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摘要]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83-02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武器装备以及具有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和决定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是研究生培养成败的关键,对于国家科教兴国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研究生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体会,针对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创新”的理解

由于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首先谈一下对“创新”的理解。从大处讲,创新就是避开传统的思维,另辟蹊径,找出解决问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具体到研究生培养中,就是在导师指导下,在相应的研究方向上使研究生研究出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并发表在高等级学术刊物上。所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是在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并积累和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创造出骄人的工作成绩。很显然,这是由导师和研究生双方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加强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强化和扩展。基础理论学习是研究生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一定要注重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为课题研究打好基础。基础课学习中,要重视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学习内容,要完成读书报告,并将学习所得及时与导师交流,使研究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将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注重科学史的学习,通过分析物理学家们的研究思路,使研究生掌握物理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研究生在后续研究过程中能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打好基础。

一个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性很强,往往强调某个方向的深入研究,而忽略交叉学科的重要性,这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会使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不易做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工作。因此,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强化和扩展。首先,在课程学习阶段,可以给研究生选一到两门感兴趣的相近学科的课程。这不仅可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还能通过研究一些较为简单的学科问题来拓展自己的思路,开发思维,提高创新性。其次,可以多开一些涉及科技发展的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增加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注重文献资料查阅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不断提高研究生写作能力,并最终掌握较高水平的写作能力,才能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全面地表达出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从研究生入学开始,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并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在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的基础上,了解研究方向上的前沿研究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使研究生掌握论文的基本结构,并结合论文具体指导研究生怎样写论文,怎样评价论文等,培养研究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3.打好英语基础,熟练阅读英文资料和书写英语学术论文。由于目前世界上重要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一些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上,熟练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研究生熟悉和掌握研究方向的前沿工作,以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从而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必须在相关研究方向上阅读大量的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尤其是通过英语文献的阅读,锻炼研究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只有具有高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才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英语清晰地表达出来,在高水平英语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通过论文的阅读,在熟悉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的同时,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启发自己的灵感,这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4.导师要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把握好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向上的前沿内容。由于研究生在学时间有限,入学时对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前沿动态不了解,没有相关研究方向的积累,为使研究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导师必须引领和把握好研究方向,并根据研究方向,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指导研究生的学习。

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在导师的研究方向上,结合科研项目,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对于研究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是至关重要的。便于研究生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研究课题,并不仅仅在于完成科研项目,重要的是设计上的创新,最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结合理论或技术的基础内容进行研究。否则,很难做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当然也很难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很难做出优秀的学位论文。为了更好地为研究生的研究保驾护航,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研究方法的同时,必须对于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有一个清晰的研究思路,熟悉研究课题的基础理论,便于和研究生讨论细节问题。

由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为实现上述目的,作为导师,决不能吃老本,必须查阅大量资料,熟悉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结合自己的积累和经验,为研究生把握好研究方向,而这是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最辛苦和最难的工作。

5.导师要组织协调好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为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创造尽可能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作为导师还要组织和协调好同一研究方向上研究生之间的合作,科研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互相启发、及时交流,使研究生形成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并在研究过程中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建立同学间的深厚友谊,心情舒畅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完成优秀的学位论文。

为保证研究生研究出高档次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必须有一定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其中,项目研究经费是创造这些实验条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完成科研项目和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有时并不一定总是相一致的。完成项目一般需要利用成熟技术达到指标要求,但创新性研究成果和高档次学术论文必须是有新意的技术、方法或科研设计。

6.提倡研究生之间要相互学习,在交流和互相学习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由于研究生在人员组成上比较复杂,既有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部队干部,也有军校直读的学员,还有国防生。由于不同人的经历不同,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这样的一个集体,应当是各种思维方式互相碰撞产生火花的集体。因此鼓励研究生之间多交流,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外导师可以定期选择题目组织研究生一起讨论,针对特定的问题,鼓励研究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研究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环境。由导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鼓励研究生质疑已有的结论和导师的观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

7.创造机会,增加学术交流活动。首先,应当增加本学科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尽管具体研究方向不尽相同,但同一学科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使他们互相了解彼此的研究动态,激发研究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术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每个人的独特思维优势,一方面,可以启发别人;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完善的思维和想法,通过交流和大家的集思广益,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和解决问题。其次,应该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使研究生了解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掌握自己研究方向上的最新科研动态,加强研究生对自己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的把握。

三、结论

通过总结近年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浅谈了一些研究生教学工作的体会和基本思路。按照上述思路,研究生教学逐步收到成效。现在研究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相互间团结协作,查阅和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研究生根据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30余篇;申请专利5项;有5篇学位论文分别获总装优秀学位论文、河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和全军优秀学位论文提名。教学效果较“十一五”期间有明显提高。

总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养成主动思考、开放性思维的习惯,锻炼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感性,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国防现代化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才能培养出一大批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奉献精神的国防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 国际旅游研究;主流研究领域;知识图谱

一、引言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旅游学是在吸收其它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地理学、符号学、环境科学等。在旅游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批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学者推动了旅游研究不同分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学科所依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差异,这些学者对错综复杂的旅游现象有着不同的阐释,其差异点如研究的视角、对旅游研究核心问题的认知、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等,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概念体系、研究领域、思想流派、主流理论和不同的范式等。一段时期内研究领域相似的学者们形成了旅游研究中代表不同分支学科领域的学术群体。研究其中有影响的主流学术群体可为进一步揭示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与传统的经验归纳、学者访谈等定性方法不同,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可视化技术等新兴科学计量学方法,从科学知识图谱的角度,通过以定量分析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1997~2008年国际上旅游研究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与相关热点问题进行初步的探析,从而分析潜在的旅游研究结构及其力量分布。具体研究目标包括:第一,试图找出对旅游研究的知识体系有突出贡献的关键学者,这些学者也许并未从事旅游领域的研究,但他们的理论和作品却是旅游研究的知识基础;第二,试图总结这些学者们所形成的学术群体,从中归纳出各学术群体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研究领域;第三,试图为学者们把握旅游研究前沿的发展规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在国际旅游学术界,Tourism Management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并列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也是被SSCI列入索引源期刊的仅有的两种旅游学术期刊。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上述两种期刊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下载自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中心)的SSCI数据库(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包括1997~2008年间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两个期刊上的全部2298篇论文,共提取作者4117位,他们的被引总频次为8618次,平均每位被引2.09次;同时提取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如表1所示,其被引总频次为1611次,占全部(4117位)作者被引总频次的18.7%,平均每位高被引率作者被引32.2次。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09年8月10日。

2 研究方法

我们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Bib excel软件,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进行共引分析,生成共引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绘制以高频被引作者为内容的国际旅游研究前沿知识图谱,从而客观、形象地展示出该学科前沿的主流研究领域及其热点问题。

(1)作者共引分析

作者共引分析的目的是使为数众多的作者按照被引证的关系聚集成一个个作者相关群体,从而反映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出他们所从事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当n位作者被某一文献的作者同时引用时,则可以认为这n位作者与引用作者的领域研究有交叉,且共引频率越高,说明他们之间的学科专业关系越接近,在知识图谱中的位置也越邻近。本文选择被引频次居前的50位作者进行共引分析并生成共引矩阵。

(2)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通过适当的降维方法,在低维度空间中将多个研究事物间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程度用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表示出来。知识图谱利用平面距离来反映作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有高度相关性的作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科学共同体。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直观和形象地判断各旅游研究领域、学术流派在学科中的位置。

(3)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属于降维技术的范畴,是按照相似程度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同构性较高的群集或子群的方法。在聚类分析中,不需要事先定义该如何分类,而是依靠数据自身的相似性来进行聚类。本文使用“系统逐次聚类分析法”,即在对作者进行聚类时,首先将每一个作者看作独立的一类,再把最近的两类合并,然后重新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每一步减少一类,直到将所有的作者归为一类。

(4)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指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关联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即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作者共引矩阵进行分析,将关联比较密切的作者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成为一个因子,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旅游研究学术界诸多学者之间的联系。

三、前沿图谱与主流领域

1 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通过对被引频次居前50位的作者依次进行作者共引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得到了旅游研究前沿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

图中横坐标反映作者的学科基础:左边表示作者的研究以经济学为基础,使用经济学语言、方法和逻辑;右边表示作者的研究基础趋向多学科,其中所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此研究结果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谢彦君在其著作《基础旅游学》中提到,旅游学研究经历了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的演化过程,这与图中从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向跨学科的研究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纵坐标表示作者研究旅游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位于纵坐标上部的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3倾向于从旅游者、旅游企业等微观层面对旅游现象进行阐释;而位于纵坐标下部的学术群体2和学术群体3分别从旅游产业和区域旅游发展等方面来研究旅游现象的各种关联和影响,显然这两方面均属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从图l可以看出,近年来国际旅游学界按照作者聚集度与群体影响力形成了4个主流学术群体。

(1)学术群体1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企业技术 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丹麦的Lundvall、美国的Storper和英国的Edquist。Lundvall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创新体系理论、系统论及动态的非线互型创新模式等方面;Storper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企业组织创新、知识创新、吸收能力等问题;Edquist的研究领域主要聚焦在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与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创新活动系统理论等方面。

(2)学术群体2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Porter、丹麦的Maskell和德国的Audretsch。Porter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战略管理、产业竞争力等方面;Maskell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产业集群、企业集群竞争力等方面;Audretsch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学习能力角度解释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作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等方面。

(3)学术群体3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的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澳大利亚的Jackson、美国的Sternberg和新西兰的Ryan。Jack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体验的归因框架;Sternberg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Rya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旅游期望、旅游体验质量等方面。

(4)学术群体4中的学者们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代表主体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欧洲经济共同体(EURCOMM)、美国的Nelson。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欧洲经济共同体(EUR COM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Nelson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由图谱可知,学术群体1和学术群体2目前处于交叉、融合的态势中;学术群体3和学术群体4内部的作者聚集程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学术群体中的学者所做的研究分别是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行的,彼此间的相似性较低,从而降低了图中作者的聚集程度。

2 因子分析

通过对共引作者矩阵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122%的前4个主成分,见表2。

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国际旅游研究的前沿领域中,主成分1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最为活跃,方差贡献率达31.325%,其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企业技术创新、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相关问题,并处于理论上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也说明,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旅游业增长方式的变革成为学术界目前的研究焦点。主成分2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活跃程度居于第二,方差贡献率达20.728%,其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合作与产业集群等领域,该领域为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学术界主流领域,近年来才被旅游技术创新领域所超越。主成分3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10.576%,其学术影响居于前列的学者大都研究旅游体验、旅游心理学,说明旅游体验、旅游者心理在国际旅游学界已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虽不是最主流、最活跃的领域,但从事的人数最多。由于受到调查工作以及统计工具的限制,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偏少;随着调查统计技术的发展,该领域将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主成分4所包含的研究领域方差贡献率为8.493%,主要研究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等,目前正处于不断深化扩展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国际旅游研究的发展方向,即从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这也将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更多关注,并继续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11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1] 教育部同时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其中“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指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2]

1研究型体育教学团队内涵

1.1研究型体育教师的内涵

研究型教师首先是一名终生学习者。体育教师对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他的教学品质。体育教师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不断自主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不断发展的体育学科知识和新技术,并能及时地运用到指导自己教学实践中。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研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正确把握研究的方向,努力培养超越自我的能力。其次是一名复合知识掌握者。体育教师不单单掌握体育学科的知识,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知识。其三是一名敢于突破传统的创新者。体育教师的创新是要求不为传统的条律所约束,通过自身对体育学科知识的独到见解,结合本学科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其四是善于反思的理性批判者。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和理性批判,才能不断积累可靠的经验,这也是一名体育教师思想和心智成熟的表现。

1.2研究型体育教师团队的内涵

研究型体育教师团队是研究型体育教师有机结合的群体。这也是新世纪我国学校变革实现了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整体转型。意味着体育教师团队由行政型组织转为研究型组织,为体育教师主动研究问题,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升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团队中,应该体现合理的梯队性、自主研究性、科研与实践的结合性以及成果的运用性。

2高职院校研究型体育教学团队的构建策略

2.1提升体育教师团队自主研究能力

有效的体育教师团队自主研究能力,是确保团队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在一个拥有较高自主研究能力的团队中,创造性的研究和改进教学活动应成为教师团队的共同目的;结合具体场景的人和教育内容进行策划、反思和改进,应成为团队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主动设计教研活动、激发和利用团队成员的创造性,也就成为团队领导的主要职责。[3]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团队的自主研究,重要应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学习专业的特点、学生从业的特点出发,结合体育学科的教育实践,重视一节体育课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开展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研究的整理、提炼和利用,一方面可以促使团队自主研究能力的稳步提升,一方面可以将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札记、典型案例、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成果进行整合,从而不断提升研究质量。

2.2努力培养研究型团队的体育学科带头人

学科带头人是凝聚学科队伍的核心,是学科建设的决策者、指挥者和组织者,对学科建设负全面责任。要建立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体育学科点头人应具有以下特征:(1)非职位性的影响力。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在团队内能成为核心和灵魂;(2)高超的学术水平。具备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富于体育教学经验和教育机智,能灵活高效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发表过较高水平的论文,主持过省级以上体育类课题;(3)民主的领导能力与协调能力。能把握研究方向,指导团队成员,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能激励并组织团队成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并组织实施,具备完成研究计划等能力。 同时在团队中有凝聚作用,善于解决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气氛。

2.3完善高职院校研究型体育教学团队管理模式

我们借鉴协同与竞争的思想,提出研究型体育教学团队的协同式管理模式。协同学理论是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协同”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合作、协作,同样也包括竞争在内。哈肯指出:协同与竞争是开放系统的本质属性。竞争促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为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创造了条件,而协同则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因此,在管理中,首先要合理设置目标。团队发展的总体目标应分重点、分阶段,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队伍为主体,有计划地合理调配各年龄段教师,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充分利用中青年教师骨干,担负起教学、科研重任,培养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科研究方向的确立。在确定学科研究方向和目标之前,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注意要有重点、有特色、有先后,注意扬长避短;在团队管理采用激励机制。激发大部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引导他们适应教学研究型学科建设的方向发展。把教师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引导到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轨道上。将个人的追求与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

3结束语

体育教师团队研究能力的提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稳步推进的有力保障。要想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团队研究能力,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师的研究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研究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加强对体育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参考资料:

流体力学研究方向篇12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落实了真正的教育理念,事实证明,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的学习性,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从而有效杜绝高分低能现象。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并且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特有的优势,也是物理教学必然的趋势。第一,高中物理学中的概念、公式、规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第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为学生感受新知识、概念、规律的探索以及发现过程,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第三,物理实验教学时间充裕,这样保障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所以,学生在实践性很强的物理教学课堂中,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自身的各项技能和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对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想把不知道的问题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引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充分了解物理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基本性质。

2注重实验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非常多研究性的实验,比如:《研究物体的加速度》《研究材料的保温性》等等。让学生通过做这些实验,充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让他们认识到如何研究物理现象。高中物理课在落实研究性学习方法时,应结合物理学科的特征,立足于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