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的意义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5 14:59:51

药理学的意义

药理学的意义篇1

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已经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我国卫生管理部门颁布的《处方管理方法》中明确规定,在进行临床配药的过程中,临床药师有责任对处方中用药的适宜性进行审核,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药学服务是指临床药师通过与临床医师等医务人员进行合作,为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对其接受治疗的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测。为了进一步探讨开展药学服务对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的意义,笔者对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开出的7700张处方的审核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开出的7700张处方。

1.2研究方法

在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药学服务。将此时间段内我院骨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开出的3850张处方纳入研究组,并将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期间(未开展药学服务)我院骨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开出的3850张处方纳入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

1.3进行药学服务的方法

(1)以《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的点评管理规范》等资料作为参考依据,对各科室临床医师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管,并对其开具的处方进行逐个审核。每个月都要将审核的结果上报医务科,并联合医务科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对开具不合理处方的临床医师进行批评和处罚。(2)在药房设立临床用药咨询窗口,安排专职的药师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服务。(3)向各科室派驻临床药师,并要求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会诊和制定用药方案。在临床医师开具处方后,临床药师要及时对处方进行审核,并重点关注处方中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和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等情况。对于存在不合理用药的处方,临床药师要及时通知临床医师,并要求其立即修改。(4)临床药师是进行药学服务的直接参与者与执行者,其对药理学、毒理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效果。因此,临床药师应不断积累用药经验,加强对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医院应定期对临床药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每次培训结束后,对其接受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与绩效挂钩,以提高临床药师工作的积极性。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研究组3850张处方中,有102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其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为2.65%(102/3850)。其中,存在药物选择不合理情况的处方有43张(占42.16%),存在重复用药情况的处方有12张(占11.76%),存在药物用法和用量不当情况的处方有39张(占38.24%),存在药物配伍不当情况的处方有8张(占7.84%)。在对照组3850张处方中,有980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其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为25.45%(980/3850)。其中,存在药物选择不合理情况的处方有432张(占44.08%),存在重复用药情况的处方有138张(占14.08%),存在药物用法和用量不当情况的处方有355张(占36.22%),存在药物配伍不当情况的处方有55张(占5.62%)。与对照组处方相比,研究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加,临床上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已经逐渐引起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药学服务是指临床药师通过与临床医师等医务人员进行合作,为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对其接受治疗的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测。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因此,构建有效的用药监管机制、提高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的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探讨开展药学服务对促进临床上合理用药的意义,笔者对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骨科、肾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等科室开出的7700张处方的审核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研究组3850张处方中,有102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其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为2.65%(102/3850)。在对照组3850张处方中,有980张处方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其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为25.45%(980/3850)。与对照组处方相比,研究组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更低。综上所述,开展药学服务能够显著降低临床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率。各医院应对上述情况予以关注。

作者:师耀美 张书琴 李会琴 单位: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谭森,易多奇.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2):259-260.

[2]唐晓红.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06):137-138.

药理学的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8-01

药理学是医学与药学、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的桥梁学科。然而,药理学枯燥无味,难学难懂难记,药理作用复杂,药种多、别名多,即使花费很多时间来学习,也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更困难的是,不容易把课本上的药物通用名与市场上纷繁杂乱的药物商品名联系起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院设置了仿真药房,创建了药理学教学中的情景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一、设置仿真药房

模仿医院药房及市售药店的模式,在实验室中设置一家“药房”或“药店”,配备完整的取药台或柜台、货架,满货架的药品用药品空盒和空瓶替代,具有药品广告、处方、药品说明书、药品配伍禁忌表等,与真的药房或药店在形式上格局保持一致。药品摆放按全国统编教材《药理学》章节进行分类。例如将消化系统药品、心血管系统药品、中枢神经系统药品等按类别摆放,口服与外用药、针剂、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摆放,单独设置特殊人群用药。同时建立说明书档案,按照药物类别查找各种药物。如在讲硝普钠保存注意事项时,学生就会通过硝普钠药瓶的安放环境和位置充分形象地掌握课堂内容。

二、创建教学情景模式

(一)在仿真药房中创建药理学教学情景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这种教学情景中,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可根据课堂内容的目的和计划,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药理知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设立教学情景模式首先要注意横向结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关知识收集用药资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及教学相关内容进展,选择常见多发疾病(如发热、疼痛、炎症、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等)为用药对象, 创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模式。

(二)在仿真药房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问为主导,让学生将几类药品分类摆放,并叙述药物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用药方法、使用剂量等,从而了解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分体验药师与患者(或顾客)之间不同的心理活动。由患者(或顾客)提出主诉,药师针对患者(或顾客)情况给予推荐正确药物,告知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服药时注意事项。当患者提出药物不适合自己或有过敏史时,药师要找出替换药物。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想办法难倒对方,最后总结交流,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课堂内容。

三、仿真药房中教学情景模式的意义

(一)仿真药房中使药品通用名和商品名相吻合。国内医药卫生发展迅猛,新的药品营营而生,书本讲授的药物知识与市面上销售的药物不符,造成学生认为学习药理学没用的错觉。市场上许多新药只是对传统药物进行结构调整或剂型改造,教科书上介绍的是药物的通用名,市场上销售的多为药物的商品名。对此,我院立足教材知识范围,通过仿真药店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让学生把课堂上学的新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药物。例如,异烟肼商品名为卫肺宁或卫肺特,二甲双胍商品名为美迪康,阿莫西林商品名为再灵(阿莫仙、阿莫西)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他们今后走上临床工作有较大的帮助。

(二)通过药品展示认识新药。仿真药房中按教科书的章节分类,将药品分为镇痛药、解热镇痛药、抗震颤麻痹药、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等。还有很多教科书中没有讲到的新药,

例如息宁,通用名卡左双多巴控释片,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氏病的治疗;拜阿司匹林能解热镇痛;东莨菪碱是我们书上介绍到的药物,而丁溴东莨菪碱就没有提到了。通过对新药品的介绍展示,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对比掌握同类药物适应症。如抗微生物药物可分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同为头孢类药物,但抗菌谱却有很大差别。例如,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较广,对绝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阳性杆菌、厌氧菌都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灭活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是目前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最强的抗菌素之一。

药理学的意义篇3

[摘要] 分析总结将中医药学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并就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与指导,供临床参考使用。通过统计分析近五年来中药合理用药研究相关文献,综合相关信息,对近五年来促进合理用药研究方面进行概述,将中医药学理论的基本用药概念、结合现代药品使用生物标准,提出合理使用中药及用药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建议。近年来,我国在合理用药的推广工作中投入大量精力,其中中药的合理使用为重点研究课题。建议广大医疗机构中与中药使用相关联的工作人员应重视合理用药基本知识,遵循中医药学理论,大力加强中药使用相关管理工作,以提供临床合理用药整体水平。

[

关键词 ] 中医药学理论;安全合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38-02

[作者简介] 赵丽萍(1973-),女,山西晋中人,本科,主管中医药师,主要从事中医药管理和研究工作。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全世界每年因药品使用不当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高达300万人次,其中死于药品不良反应(患者高达20万人。为了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减少因滥用药物致死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于合理使用药物的推广工作中。从我国临床药品使用的角度出发,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药品类别,其毒性作用及不良反应正受到人们重视。因此,在合理用药的大前提下,投入精力于中药合理使用范畴,也是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中药使用不规范还会极大的造成卫生资源浪费,降低药品治疗效率,会显著加重患者和社会的负担。所以,促进各医疗机构合理使用中药也正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

1 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

1.1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药学理论薄弱

中药使用相关人员中医理论基础薄弱,并且随着中成药更新速度与生物科技发展的不同步,导致大部分中药工作人员既缺乏对传统知识的了解,也缺乏对大部分中成药的深刻认识。

1.2医疗药品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医疗药品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特别是上级医疗行政机构对各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监管力度不够,甚至是放任各级医疗机构滥用药物,在实际工作中,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师用药处方行为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监督和行政干预措施。就目前临床而言,涉及临床疾病预防或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都无法可循,完全由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制定,一方面自由性过大,易滋生滥用药的大环境,另一方面,难以保证患者临床疗效。药师在临床工作中完全不参与临床用药过程,药师自身较为全面的药品知识水平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难以未发挥。现代药物治疗理念有明确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医师、药师、护师要共同发挥各自专业特性,为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分担责任,保证患者获得更为卓越的疗效。医疗行政机构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对药品使用引入制约和监督机制。增加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分量,减少医师滥用药物的机会[2-4]。

2 合理用药基本原理

2.1 现代合理用药原理

从实际临床工作中可知,用药过程实际上包括了:诊断、开处方、包装调配、分发给患者以及患者遵医嘱服用药品的过程。简而言之,合理用药就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合理用药内涵有明确规定,包括:①药品使用与患者疾病相吻合;②符合药品使用指征;③除药品疗效外,合理药品使用还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④服用方法、剂量要正确;⑤ 要确保不良反应小,患者无所使用药品禁忌症;⑥医嘱内容情况明确,患者遵医嘱情况良好。

2.2 中医药理论下中药用药原理

中医治病救人主要依赖与中药的使用。因此,中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炮制、配伍、 煎服、制剂来减毒增效。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又可以减轻患者经济及身体负担,两全其美。

2.2.1药性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药性理论主要是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几个方面,是中药合理使用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药品药性,才能确保药物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

2.2.2 中药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配伍理论主要是指:组方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尽量避免无逻辑药物配伍,或者滥用某些药物的情况出现。

2.2.3 七情配伍理论在中药合理使用中的应用 所谓七情配伍理论是指药品使用中的单行、 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是指药品的使用要注意彼此之间的配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药效,有些药物配伍使用会增加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加以甄别。

2.2.4 将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于中药合理使用中 中药使用最基本前提是,需对症用药,只有给合适病症使用合理药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临床作用。而所谓辩证论治理论是指:通过四诊(望 、闻、 问、 切 )进行辨证,再根据证侯临床表现而拟订治法,是中医药最基础理论之一。其应用与中药使用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真正达到合理安全使用中药的作用,才能取得理想疗效。

2.2.5 将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与合理用药工作中 整体观念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应重视患者身体整体的病变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药使用相关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全面合理用药,综合治疗,标本兼顾。

3 促进合理用药相关建议

3.1医疗行政机构各级医疗机构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的意义

在我国,85%以上的药品是在医院进行销售的,也就是说,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最主要场所。所以,涉及到药品合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必须由医疗机构自身出发。把握医疗机构的用药规范是贯穿合理用药质量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主线。另一方面,随着中药使用安全问题的不断暴露,医疗机构管理者应该投入一定精力在中药合理使用中,以提升合理用药整体水平[5-6]。

3.2 各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

药事管理委员会是指各级医疗机构药品有关工作行政管理单位,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能就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力宣传相关国家药物政策,着力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在各级医疗机构进行宣传和应用[5]。定期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加强介绍中药合理使用,将中医药理论渗透于相关工作人员脑海中,努力促使医务人员、患者甚至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药合理用药的临床意义。

3.3 医疗行政单位协助各级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

传统中医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而中药标准化治疗方案也够进一步促进治疗规范化、合理化,与经验治疗相比,它能够提供诊断、治疗的基本标准,避免了随意、不合理的治疗决策[7-8]。各级医疗机构制定具有较高水准的中药标准治疗方案,用来指导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护理。应对中药标准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适时检查、监督。从而促进合理中药合理安全使用。

[

参考文献]

[1] 李新泰,王文华,尹爱田等.山东省基本药物制度对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4):22-23.

[2] 孙刘阳,田硕涵,马凌悦等.万古霉素类药物合理用药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2):143-145.

[3] 唐捷,曾友志,夏小燕等.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查[J].医药导报,2010,29(12):1661-1663.

[4] 张桂玲,白莉,李文慧等.利用合理用药国际指标对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4):593-594.

[5] 刘建美,周筱青,朱士俊等.合理用药调研指标的应用和研究现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1):848-852.

[6] 陈坚,方维军,陆青等.上海市松江区公立医院门诊处方合理用药调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9):687-690.

药理学的意义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概述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出人类的学习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①有意义接受学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指现有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即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而内部因素是指学生具有一种在现有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即具备意义学习的心向。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在学生将现有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发生的。对于学习者而言,已有的知识结构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大致分为三种:第一,原有知识是下位的,新知识是上位的,即上位学习;第二,原有知识为上位的,新知识是下位的,即下位学习;第三,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是并列的,即并列结合学习。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备了原有知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命题或概念,便产生了上位学习。一旦上位知识形成,又可以成为下次新的学习中同化下位知识的原有知识,这时学习便转化为下位学习了。当新的知识或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既不是类属关系,也不是总括关系,而是并列联合关系时,便产生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指出,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给学习者先行设计引导性材料是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这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的要素与已有认识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接受新的内容。

2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生药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该课程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科学。课题组在建设生药学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将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性状鉴定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通过我们的感官,对生药进行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气、味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生药的形状是最直观、最易于鉴定的,许多难于理解的常常通过有意义的学习,采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加以概括,易懂易记,比如“冬麻”最主要的特征红棕色顶芽,被形象地称为“鹦哥嘴”;再者,防风的根茎部分被称为“蚯蚓头”;党参根头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牙痕称“狮子盘头”;海马的外形称为“马头蛇尾瓦楞身”;山参的主要特征被描述为“芦长碗密枣核,紧皮细纹珍珠须”,这样的描述与讲解使学生与已有的生活中的概念联系起来,有利于理解与记忆,同时,学生在真正地药材鉴定实践中,有利于辨别真伪和优劣。

显微鉴定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生药学的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和术语已被学生所接受、掌握和理解,所要学习的显微鉴定内容是药用植物学中某个概念的扩展。例如,双子叶植物根的横切面特征“无限外韧型维管束”与药用植物学概念“维管束”具有相关性,可采用奥苏伯尔的“上位学习”法,借助学生已有 “维管束”的感性认识来理解“无限外韧型维管束”这个概念,“无限外韧型维管束”是“维管束”六种类型中的一种,即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韧皮部和木质部是维管束必备的部分,而形成层为增生组织,只有在无限型中存在;同样,“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也是“维管束”六种类型中的一种,由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次生木质部和初生木质部组成,可以借助“并列结合学习法”,结合“无限外韧型维管束”,进行对比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再者,当讲各味药材时,比如葛根、黄连和甘草等双子叶植物根的横切时,运用奥苏伯尔的“下位学习”法,将根据双子叶植物根的显微横切特征,从外到内由木栓层、皮层和维管束三部分组成,结合各种中药材的特征,如甘草,木栓层为红棕色细胞、皮层狭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维管束,包括具有晶鞘纤维、射线弯曲的韧皮部、环不明显的形成层和具有晶鞘纤维、导管成束的木质部,即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学习延伸、扩展,实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有意义的学习。

理化鉴定也是生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对生药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来鉴定生药的真伪和品质优良度的一种方法。比如生药槟榔根据其结构为生物碱,与碘化铋钾试液反应能发生浑浊,放置后可见石榴红色球形或方形结晶进行鉴定,再进行学习时奥苏伯尔的“上位学习”法,帮助学生回忆有机化学所学生物碱的结构及化学性质,通过迁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药中的生物碱具有同样的性质,真正理解槟榔的理化鉴定;再比如学习北柴胡理化鉴定时,首先将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结合起来,再提取学生已有的概念-柴胡皂甙在无水乙醇-浓硫酸黄绿色~蓝绿色这一原有知识,然后北柴胡横切片加1滴无水乙醇-浓硫酸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木栓层,栓内层和皮层显,提示北柴胡的有效成分柴胡皂甙存在于以上部位这一知识点,即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最大限度地理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 结语

药理学的意义篇5

cao w, zhao ag. j chin integr med. 2009; 7(1): 1?8.

received may 14, 2008; accepted july 22, 200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5, 2009.

indexed/abstracted in and full text link?out at pubmed. journal title in pubmed: zhong xi yi jie he xue bao.

free full text (html and pdf) is available at .

forward linking and reference linking via crossref.

doi: 10.3736/jcim20090101open access

prescription rul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n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en cao, ai?guang zhao

first department of oncology, longhua hospita1,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analysis of the nature, tastes, channel distribu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prescriptions involved in the clinical literatures about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published from 1988 to 2007 was made in the paper. the literatur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1) treatment of middle? and late?stage gastric cancer; 2)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fter operation; 3)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ombined with chemotherapy for enhancing efficacy and reducing toxicity.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in the three literature types were qi?invigorating herbs, such as atractylodes, astragalus, codonopsis, glycyrrhiza and ginseng, etc. the herbal medicines for promoting urination to subside swelling such as tuckahoe and semen coicis, etc were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herbal medicines for regulating qi such as dried orange peel and putchuck, etc, as well as for clearing away heat to remove toxin such as spreading hedyotis herb, herba scutellariae barbatae, yangtao actinidia root, and rhizoma paridis, etc. from another angl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herbal 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gatric cancer were those cold, warm and neutral in nature, sweet, bitter and pungent in taste, and distributed to spleen and liver channels.

keywords: gastric cancer; chinese herbal drugs; fomula composing principles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各类肿瘤中仍居前位。根治性手术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将胃癌治愈的方法,但42.2%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1],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化疗作为晚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但目前仍未有突破性进展。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针对胃癌患者出现的不同情况辨证用药,在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抗肿瘤生长、复发及转移和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等方面有一定作用[2,3]。目前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很多,但却未有文献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因此本文整理了1988~2007年20年间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旨在探究中药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为胃癌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使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以检索词“胃癌”及二次检索词“中医”或“中药”或“中医药”检索出1988~2007年20年间国内发表的使用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

1.2 方法

1.2.1 文献筛选 从检索到的文献中剔除动物实验、经验介绍、理论探讨、综述以及胃癌癌前病变、一种药物治疗多种癌症(包括胃癌)、中成药注射液治疗胃癌、研究样本量少于20例及结果表明无疗效的文献,筛选出样本量大于20例且结果表明有疗效的中药治疗胃癌的临床文献,并将同一作者、同一方名和同一治法的文献合并归一。

1.2.2 药名统一及药物分类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及《中药大辞典》[5],将筛选出的文献中出现的同药异名的中药名统一,如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草河车统一为重楼;红藤、血藤、大血藤统一为大血藤;莪术、文术、蓬术统一为莪术。药物使用的不同炮制方法不另外独立,如炒麦芽、焦麦芽统归于麦芽;法半夏、姜半夏统归于半夏。参照《中药学》[6],将文献中出现的中药按其功效分类。

1.2.3 中药类别分析 统计不同功效的药物类别在文献所有药方中的使用频次,对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进行分析。

1.2.4 单味药频次分析 统计临床文献中出现的单味药在所有药方中的使用频次,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单药。

1.2.5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及《中药大辞典》[5]列出临床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的性味归经,对其进行分析。

1.2.6 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 按治疗不同阶段将文献分为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以及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3类,分别统计3类文献中出现的药物类别及使用频次,对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进行分析。

1.2.7 统计学方法 使用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对胃癌治疗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及3类文献中使用频次居前的10类药进行两两比较的统计分析。使用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多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及χ2分割对使用频次较高的单药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以上处理均运用spss 12.0软件完成。

2 结 果

经过检索,得到文献共3 788篇,依照文献筛选方法,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临床文献共248篇,涉及350首方,39类药。统一药名后,得到中药共278味。按治疗不同阶段将248篇文章分为3类,其中,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文献87篇,涉及119首方,38类药;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文献23篇,涉及23首方,26类药;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文献138篇,涉及208首方,35类药。

2.1 中药类别分析 胃癌治疗的临床文献共涉及350首方,39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补气药、利水消肿药分别与其他各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与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各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药与其他各类药(除理气药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单味药频次分析 按使用次数及频率高低排序,在治疗胃癌的350首方、278味中药中,排前26位的中药见表3。

表1 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表2 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表3 常用26味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

2.3 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2.3.1 中药药性分析 常用治疗胃癌的26味药药性出现次数及构成比见表4。

为明确各药性的构成比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温、寒、平、凉四性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温性药物与寒、平性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温性药物与凉性药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寒性药物与平、凉性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08)。见表5。

表4 常用26味药的药性出现次数及构成比 表5 常用26味药药性构成比的两两比较多构成比的χ2分割(σ=0.05,则σ'=σ/c24≈0.008)

2.3.2 中药药味分析 常用治疗胃癌的26味药药味出现次数及频率见表6。

为明确各药味的出现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甘味与苦、辛味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苦味分别与淡、酸味药物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味与淡、酸味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2.3.3 中药归经分析 常用治疗胃癌的26味药归经出现次数及频率见表8。

表6 常用26味药的药味出现次数及频率 表7 常用26味药药味出现频率的两两比较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表8 常用26味药的归经出现次数及频率为明确各归经的出现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归脾经的药物与归肝经的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归其他经的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归肝经的药物与归脾、肺、胃、心经的药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归其他经的药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

2.4 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

2.4.1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中药类别分析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的文献共涉及119首方,38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0。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补气药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水消肿药与理气药、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与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药与利水消肿药、理气药、补血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 表9 常用26味药归经出现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 表10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表11 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2.4.2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中药类别分析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文献共涉及23首方,26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2。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补气药与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理气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水消肿药与补气药、清热解毒药、理气药、补血药、熄风止痉药、化瘀止血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解毒药与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补血药、熄风止痉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与补气药、利水消肿药、清热解毒药、补血药、熄风止痉药、补阴药、化瘀止血药、清热凉血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温化寒痰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2.4.3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中药类别分析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文献共涉及208首方,35类药,按使用次数和频率高低排序,前10类药见表14。

为明确此10类药的使用频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其进行两两比较。在配合化疗增效减毒的常用10类药中,补气药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水消肿药与理气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气药分别与清热解毒药、利水消肿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类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5。表12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 表13 中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 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表14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前10类药的使用次数及频率表15 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前10类药使用频率的两两比较配对计数资料的mcnemar检验(σ=0.05)

3 讨 论

3.1 治疗胃癌的中药类别分析 对350首方39类药的统计分析表明,治疗胃癌最常用的药物为补气药,次常用为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和清热解毒药,较常用的有补血药、温化寒痰药、补阴药、活血止痛药、破血消?药和消食药。这与胃癌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理气散结的治则基本相符,亦与胃癌临床常见的证型基本相符。陶丽等[7]对1 266例胃癌的分析表明,构成比位于前6位的依次为脾虚型(26.0%)、瘀毒内阻型(20.8%)、肝胃不和型(13.9%)、气血双亏型(11.5%)、胃热伤阴型(11.0%)和痰湿凝滞型(8.1%)。许玲等[8]总结了1 805例胃癌患者的辨证分型,处于前4位的分别是脾胃虚寒型(23.4%)、瘀毒内阻型(19.0%)、胃热伤阴型(16.1%)及肝胃不和型(15.1%)。本研究表明用于治疗胃癌的中药以补气药出现频率最高且与其他常见药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符合古代及现代医家“正气虚损为胃癌发生主要病机”的观点。《景岳全书》曰:“凡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也。”邱佳信认为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脾虚可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因此提出“消化道恶性肿瘤邪实是其客观存在,而脾虚则贯穿疾病的始终,治瘤应从健脾着手”的基本观点[9,10]。赵爱光等[11]对95例胃癌癌前状态、10例早期胃癌、49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脾虚症状进行半定量计分,研究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主要阶段病变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呈等级正相关,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利水消肿药、理气药、清热解毒药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与其他类别的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由于饮食、情志等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肝气横逆犯胃,气机不畅,瘀毒内阻,水液内停,久而生热的病理改变,这一本虚标实而复又伤正的恶性循环,形成了病情的反复迁延,导致病势缠绵。因此,治疗胃癌,在扶正的基础上须配合祛邪,做到标本兼顾、虚实同治。

3.2 治疗胃癌的单味药频次分析 对治疗胃癌最常用的26味药的统计分析表明,治疗胃癌常用的补气药有白术、黄芪、党参、甘草、人参等;利水消肿药有茯苓、薏苡仁等;理气药有陈皮、木香等;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重楼等;补血药有当归、白芍、熟地黄等;温化寒痰药有半夏等;补阴药有麦冬、枸杞等;活血止痛药有川芎、延胡索、五灵脂等;破血消?药有莪术等;消食药有麦芽、鸡内金等。可见,胃癌治疗多在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失笑散等中药复方上化裁。

3.3 治疗胃癌的中药性味归经分析 对治疗胃癌最常用的26味药性味归经分析表明,甘、苦、辛味药物最常用;温、寒、平性药物最常用;归脾、肝经的药物最常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具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有破血消?的作用;辛,能散能行,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6]。甘温益气,苦寒清热,辛温行气行血,常用药物的性味也相对反映了胃癌益气健脾、清热解毒、理气散结的治则。胃癌常用药物以归脾、肝经者出现频率较高,因为脾虚贯穿胃癌始终,因此在治疗中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入脾经的药物以益气健脾,能够起到引药归经,提高疗效的作用。又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而是配合其他经的药物共同治疗。因土虚易致木乘,导致脾土更虚,所以治疗胃癌在使用归脾经的药物健脾的同时加用归肝经的药物疏肝,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4 治疗胃癌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 对治疗胃癌不同阶段的中药类别分析表明,不论是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还是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抑或是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均以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及清热解毒药的使用频率为高。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破血消?药、活血止痛药的使用率较高,可见对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而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作为直接祛邪的手段而成为主要的治法之一;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和清热解毒药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中药防治胃癌复发转移应当攻补兼施,攻补并重;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补气药分别与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和清热解毒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补血、补阴、补阳药的使用率较高。从中医角度而言,化疗作为一种祛邪疗法,在强烈祛邪的同时伤及正气,久则耗伤阴血,损及阳气,而导致气血两虚,气阴两伤,气虚阳衰,所以在化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应攻补兼施,以补为主,加强扶正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抗癌能力。

胃癌为本虚标实之病,其治疗多扶正与祛邪并用,使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治疗以白术、黄芪、党参、甘草、人参等补气药为主,常配合茯苓、薏苡仁等利水消肿药,陈皮、木香等理气药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重楼等清热解毒药。温、寒、平性药物,甘、苦、辛味药物及归脾、肝经的药物在胃癌治疗中较常用。不论是单纯使用中药治疗中晚期胃癌,还是中药防治术后复发转移,抑或是中药配合化疗增效减毒,均以补气药、利水消肿药、理气药及清热解毒药为常用。

【参考文献】

1 zhang tz, xu gw. oncology (medium volume). 2nd ed. tianjing: tianjing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1998: 1421. chinese.

张天泽, 徐光炜. 肿瘤学 (中册). 第2版.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421.

2 yang jk, zheng j, shen kp, han yy, guy, zhu yj, zhou h, zhao ag, zhao hl, yang jz. clinical study on post?operative metastasis prevention of progressive stage of gastric cancer by weichang'an.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03; 23(8): 580?582. chinese with abstract in english.

杨金坤, 郑坚, 沈克平, 韩颖盈, 顾缨, 朱莹杰, 周浩, 赵爱光, 赵海磊, 杨金祖. 中药胃肠安防治进展期胃癌术后转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3(8): 580?582.

3 zhang ys, zhu lf, weng xs.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 with zhijing granules: a report of 148 cases. j chin integr med. 2006; 4(3): 315?317. chinese.

张亚声, 朱莉菲, 翁雪松. 至精颗粒治疗胃癌148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6; 4(3): 315?317.

4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the pharma?copoeia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ed.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chinese.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5年版).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ctiona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nd ed. shanghai: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2006. chinese.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 第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6 gao xm.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nd ed. beijing: china p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2. chinese.

高学敏. 中药学. 第2版.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药理学的意义篇6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 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药理学的意义篇7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

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药理学的意义篇8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很少的院校把药学道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培养出来的学生即新生代药学工作者心中自然没有牢固的药学道德观念。另外,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药学类高校所开设的药学道德教育课程内容普遍抽象、枯燥,存在很大的弊端。同时,药学固然是高度科学性的,然而其中却蕴含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有鉴于此,笔者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为视域,欲探讨解决药学道德中的一系列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然而要弄清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首先要来看人道主义究竟是什么。在西方国家,人道主义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英文Humanism(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系从拉丁文Humanus(人性的)和Humanitas(人道精神、教养)衍化而来,表现为重视人类的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和关爱。人道主义思想在我国同样历史久远,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到如今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无论中西,人道主义表现为一种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正是在总结先贤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态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追求和追求人类自身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融为一体,在基本内容上将它与历史上各种形态的人道主义区别开来,从而实现了人道主义的彻底变革。

首先,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马克思不像以往的人道主义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是着眼于社会性,即是说其出发点并非那种抽象的和恒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环境中的,可以通过实践观察到的历史发展着的人。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在现实人的基点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人道主义学说。

其次,在对人的地位和价值的理解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将人贬为物的非人道性,以人的价值为第一位。在马克思看来,“必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使之成为历史的主体、社会的主人。而人的价值则表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两个方面。人的价值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的价值,主要靠劳动和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个人价值实现于社会价值之中。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强调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一切理论的最终归属,也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视域下的药学道德教育基本范围

在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视域下,药学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1.注重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强调个体生命的至高无上,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尊重和敬畏每一个生命,确保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中强调“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具体运用。

就药学类院校及专业的学生而言,生命意识表现在职业活动中便是要充分发挥尊重人的生命的人道主义传统,对疾病患者的关心与同情以及对人的生命的珍重与爱护。只有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生命的崇高,才能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由职业特性带来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因此,对药学类院校及专业的学生而言,必须将生命意识摆在药学道德教育的首位。

2.加强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作为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在各行各业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未来从事药品行业的学生来说,责任意识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无论是药品的生产还是销售,其中都要求强烈的责任意识,否则当不合格的药品流通到市场上时,必然对人身造成危害。而责任意识中所体现的仍然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只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而生命是值得尊重和珍惜的,才会在具体实践中加深自己的责任意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3.突出服务意识

为人民健康服务是药品行业的基本社会责任之一。药品类职业者通过医药商品为健康人、患者和全社会服务,最大限度地解决人们所受疾病的痛苦。而药品职业者在生产出优秀的药品解决人民健康问题的同时也获得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从这点上来说,药品类职业者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能体会到患者的痛苦,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药的研发之中,这样也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高校药学道德培养方法探索

首先,必须加强药学道德理论课程的学习。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才可能产生高尚的实际行为。因此,高等药学院校在大学生中应广泛开设医药伦理学课,而不仅限于临床药学等专业,加强学生对于中西医药道德思想精华的了解,承传并弘扬医药学家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其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敬畏感。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药学类职业的特殊性,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体会和感受药品与生命健康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生命敬畏感。例如:学校可以以医药类职业特点及其道德要求为主题,开展各种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让药学学子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药房,亲身体验药品的特殊性和药品对人身的重要性。

第三,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由于多数药学院校的专业性设置较强,使得长期以来药学类学生片面追求本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忽视了药学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审美方面的价值,从而严重制约了人文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健全、缺乏审美素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也致使学生无法深刻的领会人道主义的精髓。因此,药学院校应加强人文类学科的设置,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而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这会更有利于药学人才的全面发展。

总之,药学道德在药学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指导原则上,应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内容上,突出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在方法上,应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从而真正实现高等药学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确保药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服务。

药理学的意义篇9

药学,作为关于药物知识和经验的理性成果,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持续发展。

目前,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肆虐的新形势下,需要从药学史中,找到通往未来的路径。

1.远古的药物

1.1 时代特征。洪荒时代至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生活简单,茹毛饮血。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神学观念主导人们的思想及行为。

1.2 生理条件。人类形体粗陋,体质拙朴,性情粗俗。

1.3 疾病谱系。包括“命病”和“身病”。

1.4 神药现象。用于预防和治疗“命病”的法、物,包括符、咒语、祈祷、法器等。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有许多,其中有些做法还流传、沿用至今。后世,连某些特定的物品和药剂也被赋予神药的含义。

现行各药学流派无不与神药现象有不解之缘:苗药起源于远古神灵时代,受“傩”影响;藏药由药王菩萨――蓝琉璃佛传授,药品需开光;中药的神话色彩也相当浓厚,孙思邈还被塑成药王菩萨供奉;西药同样发端于远古的神秘主义时代……

神药现象标志人类涉药文化的开端。

1.5 药物的产生。治“身病”,从生活经验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质可疗疾除痛,这作为药物的源始[1]。八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始尝百草,始有……药”;“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宜药疗疾……”

五千多年前,人类进入药疗实践阶段,药物知识萌芽。

奴隶社会时期,药物顺着经济、文化、科技前进的步伐日渐丰富。

1.6 学术价值。主要是发现单味药物及其简单功效。如:饮酒止痛,大黄导泻,楝实驱虫,柳皮退热[2],水银治疥疮,麻黄定喘,常山抗疟,黄连治痢,牛膝坠胎,海藻治瘿瘤[3],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4]等。

远古药疗的经验和知识是人类药学的前体。

2.古代的药学

2.1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农牧文明时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阶段,人们依存大自然,社会生活初具形态。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口尝身受、取类比象的方法论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5]。

2.2 生理条件。古人类逐渐文明,思维趋于活跃,脑力活动增加,主观世界日益发育。各种朴素唯物的生理学流派盛行。

2.3 疾病谱系。学派不同,表述多样,其中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六淫”疾病谱。

2.4 药学成就。源于自然界,具有药用偏性,能纠正机体的病理偏性,达到治疗目的的物质,称为药物。

在经验的基础上,自觉以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为药学观、方法论,建树起系列药学模式。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古代药学模式的多样化。

当时的印度、埃及、希腊、中国等文明古国的药学成就显著。古代文明的重心偏于东方,东方的药学就较为发达。

2.4.1 中药学为古代药学模式的集大成者。原因是:中国地大物博,文明先进,经济雄厚,科学昌明,文化繁荣,社会鼎盛,事业兴旺,学术活跃。

2.4.2 中药学是古代东方乃至世界传统药学的代表性模式。原因为:一 ,中药连续沿袭至今,不仅直接取之于自然界,还进行着种植、圈养、人工合成、生物制剂等开发活动;二, 中药学保持着系统、科学、完整的模式体系,其理、法、方、药、技,成熟完善,且久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证明;三,群众基础坚实,市场份额庞大,受众广泛,影响深远。

2.5 古代医学促成古代药学的成就。

2.6 学科意义。以中药学为代表的古代药学,是人类在以“六淫”为代表的古代疾病谱时代,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药学,是药学史上完备的第一形态。

3.近、现代的药学

3.1 时代特征。资本主义社会、工业文明时代,机械化生产力阶段,人口聚集,劳动密集化,生活城市化。实验兴起,基础学科和应用科技发达。形而上学世界观、方法论主导意识形态[6]。

3.2 生理条件。体质进化,机能发展,情感丰富,个性张扬。实验生理学创立、发展起来。

3.3 疾病谱系。急性传染性疾病谱危害健康、威胁生命。

3.4 药学成就。有生物活性,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7],称为药物。药品具理化特性,一般在物理作用、化学变化中产生效应。

通过实验和临证,用现代基础和专业学科的认知成果作说理工具,自发在形而上学思想理论引导下,创建出现代药学模式。

由于学术交流顺畅,近代以来,药学基本上呈一元化发展态势。

近、现代,西方文明发达,西方药学同时也发达。

3.5 近、现代医学促进近、现代药学的发展。

3.6 学科意义。近、现代药学,为急性传染性疾病谱时代人类的药学模式,是人类药学史上完备的第二形态。

4.药学的两面性

药学是对立面的统一体:一方面,中药学、西药学等为具体的药学模式,它们各有特色,互相区别;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药学,同属于药学学科。世上没有不是药学的具体药学模式,即具体模式表现药学,同时也没有不依赖具体药学模式而抽象、独立地存在着的药学,即药学寓于具体模式[8]。

一方面,中药学、西药学是发展的既成模式;另一方面,它们又仅为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它们要继续发展,药学学科同样还要继续发展。文化成果同其它精神、物质产品一样,具有历史性的特征。

5.古代与近、现代药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也可表述为东、西方药学或中、西药学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药学史上先、后学科形态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辩证关系:一方面,现实中,中、西药学是模式之间的平等关系,基于相同的研究对象和临证目的,实践时,完全可以序贯运用或者二联、三联……多联的组(结、融、耦、揉、螯、整、嵌)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在学科史上,即历史轴线上,它们又是前、后关系。

6.当代的药学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以慢性非传染性为特征的疾病泛滥,上升成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最大危害。

6.1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黄金时代之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多元,物欲横流,精神文明缺位,性解放,社会生活理念、行为不够科学。

6.2 生理基础。当代人具有时代独特的体质特征,身体机能,情感世界,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生存状态及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准。

6.3 疾病谱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为当代疾病谱。

6.4 药学的滞后。在应对当代疾病谱的过程中,现有的一切药学模式单用及其随意的排列、组合形式,都没能实现理想。

6.4.1 古代药学的传统性。以中药学为代表的各种民族药学,在当代严峻的现实面前,要么缄默无语、要么避实就虚、要么公开坦陈自已“辅助”、“补充”、“替代”、“可迭择”。

6.4.2 现代药学的传统性。面对当代疾病,现代西方药学的作为依然不尽人意,同属传统药学范畴。

事实上,西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攻而不克,以最典型的癌症为例,既便是再配合其它疗法,其有效生存期,一般也仅几年,个别可达10-20年或更长时间[9],这与消灭疾病的美好愿景差距太远。

西药学、业界公开宣称自已“陷入窘境”,遭遇“绝症”、“世纪瘟疫”、“堡垒”。

患者、社会各界对现代西药学没有恭维。公认的客观现实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为当今最主要的致命性疾病”。

6.4.3 模式联合的局限性。除非是已克之病,否则就崭新的当代疾病谱而言,以中、西药联合为代表的一切联合形式同样乏善可陈。

6.4.4 现行药疗的实质。不“中”就“西”,不“西”就“中”,或者“中、西药联合”的所有药疗方案,都属于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等主观主义[10]范畴。

6.4.5 药学滞后的原因。客观方面:当代疾病谱是现有药学模式主导地位的逻辑终结者。在文明进程中,伴随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的发展,这是注定要发生的必然现象;主观方面:僵化的药学指导思想,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药学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审视宏观态势,现有药学的滞后,说明药学步入历史的转折关头。

6.5 当代药学。

6.5.1 概念的提出。以新疾病谱为标志,以药学滞后的现代为节点,在时间序列上,人类自然迎来当代药学。

当代药学是药学的形态提升,与以往的一切药学模式应有质的区别。“当代”仅为时间指代,是新药学的逻辑起点,不具备定性作用。“中药现代化”,“中、西药联合”等学术主张既不代表当代药学的发展方向,也并非直接就是当代药学模式。

6.5.2 实践的形态。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药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会活动,为当代药学实践。作为崭新的实践形态,它是统一学、业界思想的基础;廓清各种学术纷争的平台;检验和再检验一切学派真理性的标准[11];当代药物赖以产生的土壤;提炼当代药学观、方法论的源泉;当代药学首要的、基本的立场。

如果离开当代药学实践,没有当代疾病谱的消灭和药物的开发,就根本没有当代药学。

6.5.3 发展的路径。探索中,当代药物开发出来;药疗中,当代药学知识丰富起来;成功经验基础上,通过学业者的概括总结、理性升化,当代药学模式逐步积淀、建树起来,进而实现药学的形态递嬗。

参考文献

[1] 江明性主编.药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2] (同上)

[3] 凌一揆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0.

[4] 凌一揆主编.中药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

[5] 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五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8.

[6] 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五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9.

[7] 江明性主编.药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

[8] 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8.

[9]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0;416;439;479;501;637;639.

药理学的意义篇10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本文以制药科学学院各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研究英语翻译教学对药学专业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策略。

1 医药学专业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的意义

医药学学科专业英语词汇涉及化学、临床医学、药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需要学生突破自己的专业,靠英语翻译能力,全面掌握医药相关专业英语词汇才能顺利获取专业信息,因此学习药品英语名称翻译、专业文献阅读和翻译、中药学英语等非常必要。很多制药专业学生会报考本专业硕、博士研究生,这需要扎实的专业外语知识帮助其查阅国外最新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外学术交流。

2 对医药学专业英语翻译技能的培养

对医药学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以输入型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学生应接受尽可能多可理解的语料。

以下方面是培养的重点:第一,了解药学英语的词汇特征、句式特征和语篇特征及药学英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第二,熟悉药学英语翻译的策略及翻译步骤--信息分析、信息转换、重组信息和检验译文;第三,学习药学英语翻译标准,了解关于翻译标准的各家学说;第四,学习英汉语言特点对比对药学英语翻译的影响;第五,学习药学英语翻译技巧,词性与句子成分转换法及具体药学英语的翻译技巧;最后是药学英语语篇翻译实践和常用工具书介绍。

以药学词汇翻译为例,专业术语虽然整体比例不高,但数量增长很快,而且不断有新词出现。这个特点在药学英语中尤其突出。药学英语涉及范围广,关联学科多,不仅含有药学领域的专业词汇,还有很多相关领域的术语,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例如:neuroleptic(安定药)、glucagon(胰高血糖素)、gonococcus(淋球菌)等。对于翻译者而言,药学英语的专业词汇虽然数量庞大、词义难懂,但是语义固定,绝大部分都能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表达,只要翻查一下药学英语词典或检索一下药学英语语料库就可以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用直译即可。如果遇到不能直译的情况,可以采取三种办法:(1)按照英文字根拆分原词,再根据汉语的构词法造出意义对等的新词。例如:glycerol phenylbutyrate译为"苯丁酸甘油酯",因为glycerol是"甘油"的意思,而phenylbutyrate是"丁酸苯酯"的意思,按照汉语习惯将化合物的译名顺序稍加调整则更加通顺;(2)如果在语义上难以造出对应的新词,可以考虑音译法。如hormone(荷尔蒙)、viagra(伟哥)等。(3)意译与音译相结合。例如,carbidopa-levodopa中的levo有"左旋的"的意思,可译为"卡比多巴-左旋多巴"(一种延迟释放制剂)。另外,有一部分专业术语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由于药学包含的学科范围广,同一个词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lead既可以表示元素"铅",也可以表示作为新药研发起点的"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其次要格外注意医学词汇中较多的两栖词汇,即那些既可用于普通领域,又可用于专业领域的词汇。在药学英语中,很多普通英语词汇被赋予了专业含义,不能机械地按照原义翻译,否则就会句义不通。这时,应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尝试在原义基础上引申转述,如果还不切合语境,就需要参考专业词典或查阅相关资料再进行对译。

3 结语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医药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医药领域专业翻译需求越来越大。有了理论指导,选用了合适的教材,应用好的实践方法必然会提高医药学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培养出医药学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龚长华,陈怡华. 药学英语翻译实践教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药理学的意义篇11

近年来,医疗改革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药事管理制度的发展,由保障药品供应逐渐过渡为临床药学服务[1]。为了确保医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服务相适应,医院需要不断地对药事管理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施行药事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各98例。实施前为对照组,实施后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57.38依10.3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58.73依12.22)岁。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

1.2方法

1.2.1具体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统计患者对药事管理制度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淤患者对药师的服务态度;于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盂患者对药事管理内容是否满意;榆患者对处方的满意度;虞对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及时处理。本次问卷调查由2名护师进行发放,并由5名护师对数据进行整理。

1.2.2药事管理具体内容。(1)完善组织机构。为了进一步确保药学服务质量,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药学组织结构;需要药师了解及掌握医院各科室的病房以及临床科室状况,并且对临床用药的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建立奖惩制度,对医师处方的临床应用状况进行评定,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需要对医师进行处罚。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药师的培训,提高医师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2)提高药师作用。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上需要充分地发挥药师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确保药学服务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求临床药师需要对各个科室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并对特殊患者用药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及监督[2]。(3)普及计算机。在临床药学服务中采用计算机,实现电子处方,对开出的处方不需要进行划价。此外,通过计算机化,临床医师可直接与病房情况进行沟通,最终提高药师服务质量及工作的效率。

1.3评价标准

问卷调查每项分数为0~5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满意度越高,总分为25分。其中满意为20~25分;20分以下则为不满意。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包括物中毒、药物过敏、并发症以及其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字2检验;以P约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为77.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

3讨论

医院药事管理中,临床药学室的建立能够深入地了解及掌握医院各科室的病房以及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分析临床用药的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并且能够帮助患者解答疑问与困惑。各项组织机构的完善能够提高用药的合理与安全性,从而能够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3]。充分地发挥药师的作用能够确保患者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可见,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大力地在临床推广。

作者:季银生 吴永春 单位:安徽省无为县中医院药剂科

参考文献:

药理学的意义篇12

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如结果提示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间服务价值的评价标准情况比较两组间服务价值的评价标准情况如表2所示,服务价值有意义率改进组较传统组高16.14%,H=193.65,x2=257.52,p<0.01。

3.2两组临床药学评价、量化考核情况比较两组临床药学评价、量化考核情况比较如表3所示,改进组较传统组量化考核分数高,临床药学评价中较小或无差错改进组较传统组低17.64%,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近年来随着化学合成、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制药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新的药物相继被研发并应用到临床上,药物滥用、误用导致的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层出不穷。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CP)将药师的工作重心由药物转向患者的合理用药。药师除了完成传统的配发工作以外,还需要协助临床医师指导患者正确、合理使用药品。于是,美国的药师教育也相应地由化学模式转变为临床药师培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我国在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效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在逐步地、有计划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临床药学体系。但临床药学服务工作在全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并且大多数仅限于在较低层次上开展了一些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在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及制度;②药学教育模式陈旧、培养目标不明确,对药学服务和临床实践不够重视等原因,都直接导致了临床药师先天不足,自身不能适应临床药学服务工作;③受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人们习惯于把药师同调剂、制剂等工作联系在一起,并且由于我国医疗模式是医生占主导地位,因此,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将受到一定的排斥和抵触,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对“临床药学服务”这一新观念的接受。

鉴于上述情况,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国具体临床实践的临床药学服务体系的质量评价是目前临床药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拟通过本院现有临床药学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外医院实施临床药学服务的实践和经验,结合价值链管理理论和思维,分析我国现代医院在当前临床药学工作发展缓慢原因,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医院药学服务实践的理论指导方法,促进现代医院药学服务有效开展,拓展置身于医院和社会经济大环境中的药学部(科)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中,改进组较传统组量化考核分数高,服务价值有意义率改进组较传统组高16.14%,临床药学评价中较小或无差错改进组较传统组低17.64%,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关于本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临床药学实践。由主任助理负责管理临床药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并与临床药学专家积极参与、共同实施各科的用药监护和镇痛等有关用药工作。临床药学专家与主管医师紧密合作,在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等信息上与医生密切沟通。临床药师下属于临床药学专家,在各个科室按照任务分配参与病床管理,主要任务是检测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情况,尤其是首次医嘱的用药情况,从药物疗效、不良反应、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剂量等方面严格把关,通过定期工作报告等形式将临床用药关键信息(如药物利用评估报告及抗生素使用情况报告等)向药物信息中心和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为全院用药对策和质量改进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