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5 15:14:36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1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时,大多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教师本身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意志、动机和情绪等作为影响阅读的原因,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但在实际中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指导,在阅读中实现自我调控情绪、自我激励等状态,提高阅读效率。

(二)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更多关注的是阅读的环节改

善和方法改善,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具体阅读方式和指导意见,例如,引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朗读,怎样分层和概括段落大意等内容。这样的阅读方式,缺少了对文章层次性的加工,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本质思想的表达。

二、中学语文阅读策略

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能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概括文章的要点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策略的产生来源于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通过阅读来充分的调动学习者的情感意识,合理的运用一系列的策略和方式,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实现构建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三、怎样通过语文阅读策略来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放思想,不断尝试

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很多情况下,数理化等科目的教学注重的是对习题的验算和解答,重在掌握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但语文教学存在其特殊性,必须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通过文章解读和研究来传递更多的知识点。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从“教”和“学”两方面来进行文章教学的构思和研讨。教师对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样式要进行分类,明确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等,重点要将阅读的方式和分析文章的技巧传授给学生。

(二)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和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多阅读、多积累,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自然而然的阅读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水平。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性情的陶冶和艺术的熏陶,同时可以培养语感,阅读过程兴致盎然,增加阅读兴趣。“学而时习之”,也就是说在学习中不但复习和积累,经常温故,达到一定的数量时,这些内容就会逐渐升华,发挥其作用。例如在学习《红楼梦》章节中的某个段落或者章回,就很难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特点,需要把握整体结构和主旨,思考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所以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很重要,有利于提升阅读水平。

(三)在阅读中培养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现在教育模式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但最终阅读的水平和能力还是要体现在考试和答卷过程中,所以在开展阅读科目时,必须要针对性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将解题和分析题目的方式和技巧融入其中。例如在学习《阿Q正传》一课时,不仅要体会到阿Q自娱自乐的情感,感受到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的状态,但还要从中领悟到阿Q处于这种悲惨状态的现象,是什么样的环境或者背景造成了这样类型的人出现,这对于我们来说自然具有很多启发和感悟。所以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会解题题目,重要的是要分析题目的内涵,体会到作者通过叙述或者描写来表达的思想,从中提高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才会游刃有余。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途径,能够提高精神境界,增进智慧,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探索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阅读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语文教师应该自己先对文章深入研究分析,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思想、作者的观点、学生的思维和编者的意图四者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开始不阅读全文,而是先看阅读材料的问题,然后再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这样,就机械地把文章内容割裂开来,弄得支离破碎,看一个问题,做一道题,最终答题肯定是不完整或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通读全文,逐段读懂,用曲线标出体现作者意图的重点句子,关键节点处字斟句酌,品味重点语句,了解文章脉络,把握概括文章要点,提炼文章的主题,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实现对文章宏观上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审题,并与文章的有关内容联系在一起,便于尽快找到合适的答案。最后,再回到文章本身,重新阅读文章,从整体上检测是否符合作者的写作主旨。

二、有效指导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能够做到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做到边阅读边思考。一是在阅读的同时,还原语言的艺术形象,对文章进行想象思维;二是在阅读中,进行思想上的概括,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三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品评。这三个层面的思维就决定了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阅读水平,也就达到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的能力的教学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提高阅读能力的几个步骤:首先是面向基础的阅读,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其次能够快速阅读,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三是做到精读,对文章进行精细阅读,进行分析综合,能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第四是在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所要找的东西,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就是指导学生能够运用上述阅读技能和方法,学会自己独立阅读。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功夫在读书之外,能够在阅读时提出疑问是最可贵的,学生提出的质疑也是学生对文章深思熟虑的结果。学生在阅读时质疑能力的提高,也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提高的标志。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一个词、一句话的不同见解,可以是从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真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犯错误。总之,要给学生足够的思想发展空间。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3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所谓语文探究式教学,实质上就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通过质疑、求证、交流、体验,努力寻求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自我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自我构建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指广泛意义上的“探究”,它重视学生探究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讲求体验、感悟、思考、发现,以语言文字为探究载体,做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任我行的有机结合。因此,探究不但是一种好奇的意识和冲动,而且是新课标提出的与审美、语言运用并列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性阅读的主要特征

探究性阅读可以看做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1.问题意识

接受学习重在接受、吸收、积累,即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文化营养,积累、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颐也说过:学者先要会疑。都强调阅读时既读且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要鼓励学生多问,有了问题意识,才会由被动接受答案变为主动探求,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实践能力

探究性阅读强调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去获得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查工具书去解决生字生词,查阅作家作品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著,从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方法

要想进行成功的探究性阅读,首先要有明确的探究对象,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阅读活动的特征,笔者认为探究性阅读方法有下面两个方面。

1.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把握

试以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为例。诗中有“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一句,我们知道,琵琶女的身世凄冷悲苦,一般来说,如果她的家里还有亲人的话,是不会让她成为被人轻视的歌女的。那么,这里的“弟”和“阿姨”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一样吗?其实葛崇烈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早就考究过:“弟”是指与琵琶女同属教坊的同辈歌妓,而“阿姨”则是专指教坊中的长辈歌妓。只有这样,才能与琵琶女的身世、处境相吻合,同时也符合唐代征召军妓从军的历史事实和唐代的坊间俗语。理解文本是分析鉴赏的条件和前提,探究活动自然也应该从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把握入手。

2.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学习必须重视情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而这种感受和体验往往是建立在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意味的细心体会上的。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个“忽”字,表现出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恶劣自然环境的毫不在意,诗人的乐观精神和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四、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阅读教学还应把握好如下策略:

1.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珍视其个人见解。

(1)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

(2)整体感知文本,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同时,学生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到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中。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

2.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适时参与引导和归纳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1)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体会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促进探究思维的生成。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总之,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教学要组织引导学生完全投入到阅读当中,着力于文本的阅读。在合作中,组员要互助互学,共同参与,这样既可以彼此提高阅读水平、共同探讨阅读技巧,还能以小组竞争的形式,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团结意识,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75-01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目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在选择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位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她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写得有多好,但是她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她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来代替自己的板书,她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提倡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聪明的人。

一、抓精心备课,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1、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2、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第三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选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3、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

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4、精心设计训练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二、抓课堂授课,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的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知识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2、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教学法。

3、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因此老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5

怎样才能提高职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呢?我们必须了解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了解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状况,从而对症下药,找到提高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等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进而导致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其次,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高生源质量差,部分学生甚至是“双差”,即: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差。学生入学起点不高,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进入职高后,多数学生片面认为,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于是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

二、改进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1.教学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确实,“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这个道理。作为其任课老师怎么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我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

投其所好: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很喜欢流行音乐,课余也很爱唱歌。例如,我们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时,就可以用学生们耳熟的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来导入,让学生先从听觉上感知一下荷塘月色之美,再来细细品味作者的文字魅力,岂不是事半功倍吗?

联系现实生活:学生不喜欢语文有一部分的因素是:觉得它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了。那我们在教授时不妨让课文走进他们身边。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为“拜为上卿”,这里需要学生掌握“拜”这个字今义为拜访、拜望,而古义为“授予官职”的意思。这是我给学生提到了汉中的著名景点“拜将坛”。这个地方学生很熟悉,但对它的故事却知之甚少。我就通过这两个“拜”为同义,给学生讲述了此处为汉高祖刘邦授予韩信为大将军之地。这样一来“拜”的古义恐怕学生想忘都不学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教学中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注重培养、鼓励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自主阅读的习惯,便于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思维;其次,要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中的时代背景、形色人物、描写事物等有质疑的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最后,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要重视,在职高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在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需求。

例如在执教鲁迅小说《阿Q正传》时,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率先让全体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以在初步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后,使他们能对人物有初步的看法;其次,在观后诵读范文后,针对时代背景对不同人物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设问出系列问题:举人老爷的乌篷船来未庄做什么?什么时间来的?说明了什么问题?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识,现在却排了个“转折亲”反映了什么问题,等等。最后,根据学生领悟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根据自我认识在网上搜集材料,以《说不尽的阿Q》为主题,每组学生进行组内研究某一问题,形成主要观点,制作网页,进行班内交流。在这样的主体发挥中,学生由最初从电影了解到课文的深入,在至自行搜集材料进行自我认识,效果自然比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效率更出色。

3.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欣赏理解课文情境

真正学习应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这种轻松的氛围的创造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即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得教学内容的仿真情况在课堂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现,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文学作品是生活情境的反映,欣赏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创设适当情景来感受作品中反映出的情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结合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浅显易懂的诗歌和散文,可采用朗读法和记诵法,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欣赏作品中反映出的意境美、语言美乃至技巧美等。对较含蓄难懂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理解诗意和文意,共同体味诗歌和散文的含蓄美、艺术美。像我在讲《琵琶行》第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接着自己范读和适当点拨后,说:“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和感受一下,作者在这一段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物图?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你们看,茫茫江头,秋夜送客,枫叶飘零,荻花萧瑟,寒江浸月,客船待发,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你们能用文中三个字概括出这景物的特点和给我们的感受吗?同学们自然会随着我有声有色的引导欣赏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也会抓得很准,立刻回答:“秋瑟瑟”。而对待小说和戏剧,除了生动地陈述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的之外,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角色朗读或登台表演,这样就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在欣赏的同时再创造,既欣赏到作品原有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一种欢乐愉快中欣赏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体现。

总之,破解职高语文教学困境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的不断提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6

虽然现在90后的孩子比较特立独行,在很多人眼里他们都个性十足,但是教师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转变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他们设置符合其身心发展的问题,那么将会产生很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以探究性为主导的课堂,我们更应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因此,我们应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提出疑义,自己探究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只是单纯地提出问题,也应该确立教学的目标和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让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用比较、类比、联想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产生质疑,这样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高中生相较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独立性更强,更善于思考,也乐于去动脑筋想问题。当他们的灵感一旦被激发,就会妙语连珠,思维灵动。当然教师也要不拘泥于课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随时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尽量做到学识渊博,百问不哑,这也为语文教师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即要在浮躁的状态中清醒,能热爱阅读,潜心思考,专心钻研学问,真正做好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让人产生动力的源泉,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对于小学生来说,也许一首歌、一个故事就能够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高中生由于认知方面的成熟,他们对兴趣的起点也变得越来越高。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其中有许多的方式都可以借鉴和应用。例如,我们首先要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包括热情的表扬、中肯的评价、善意的批评、信心的激励、人格的尊重等,让学生从内心中自发地想要和教师交流,愿意倾听教师的声音,愿意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教师分享,这既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让课堂氛围变得和谐、轻松。此外,我们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生动的导语,悬念的疑问,穿插的小故事、小轶闻,都会让学生精神为之一震,从紧张的状态中活跃起来。同时我们也可以增加一些讨论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分析事态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多种方法并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果想要与众不同,并取得卓越的成绩,应先具备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他们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当前很令人堪忧的现象是,有部分学生问题意识匮乏,他们无法发现问题,即使教师提问,他们回答的也很是泛泛,毫无新意可言。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式,鼓励我们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并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问题的答案。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启迪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拘形式,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训练中,我们首先要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去寻找知识、发现知识、积累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材料或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同时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并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用类比分析法,来研究学习内容。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进行切入点,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东西,或者将多项问题相类似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探讨。如同时期的不同作者,他们在表达及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他们的思想境界是否有差距。或者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相互之间比较后,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控能力,从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为了不把小学语文教成知识课,不把小学语文语文当成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功训练,我们应该从一入学的小学生就开始贯彻这样一个理念,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贯彻下去。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在这么大是识字量前面,我们如何使学生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呢?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课堂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一、识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把好识字关,语言的发展就会在高起点上步入快速高效的轨道。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①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只注重识字量,而不注重教学策略,不讲究教学方法,不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化教学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创设出符合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场景,可以起到传统语文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关于“识字与写字”的第一学段(1~2年级)就明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也就是说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因此,一切学习活动必须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上进行。但学生识字的过程却往往较枯燥。怎样把识字教学变得活泼生动,使学生能乐学,这就要用到有效的情境创设了的策略了。

1、学习中识字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课堂学习是他们学习的一个主要阵地。这课堂读文,学文的识字过程中,要坚持“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识字的过程融入于读书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组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使学生尽快对生子字形熟悉起来。当然,还可以利用课件展示继续认识生字,在记忆生字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游戏、猜谜语、动画成字等方法,强化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强化学生对生字字形的记忆。

除了以上“随文识字”,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进行识字。在学生掌握一定字形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做加减法”,一个字加一点,减一点,都会变成什么新的字呢?这样既有趣,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字形,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还能使学生脊柱形近字,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混淆。

2、生活中识字

这是一个大的识字环境,学生可以利用,电脑、电视、报刊、广告牌、超市里的物品说明等进行有效的识字,当然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一比,说一说,画一画等小游戏,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识字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类。还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图书,杂志做出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好书推荐的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进行拓展识字。这些过程都是在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方法

1、借助句段、词语识字

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要求就是“多认少写”,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是最常用的办法。教师可以按照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词,由词到字的顺序进行生字的教学。这样由大语境到小语境的变化,学生在已有的预感的帮助下,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识字的学习。在情境创设上,我们可以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把生字挑拣出来,用猜谜语、找朋友的方法记忆生字,还可以把这些生字连接成一句或者几句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话,这样不仅认识了生字,还能理解生字的意思,学会运用生字,对课文的学习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图片、音乐、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识字

象形字是一种图画文字,例如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等。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授象形文字的时候,则可以更多地运用图片、动画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快地记住字形。

形声字占据着汉字的大半江山,是汉字基本的构字法则。对于此类字的学习,就要抓住它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比如利用比较法,举例子说明,“清、请、晴、情”是一组形声字,孩子们在记忆的时候就很容易记错,那么就先要抓住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认识这些生字的共同点,“青”是它们的声旁,表示声音。那么不同的是什么呢?是它们的部首,有“氵、讠、日、忄”这些部首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时候为了使学生更清楚了理解部首的意思,可以用图片,动画来创设情境,由“水、说话的小嘴巴、太阳、美好的表情”变成这些偏旁,让学生在这个图片的变化中了解部首的意思,明白形声字构字的特点,掌握规律,从而理解这些字的区别。当然,在这之后,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一个春游的想象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造句练习和说话练习。

3、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识字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因为识字量大、课堂时间长、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原因,会出现思维断层、或者反应迟缓,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激励性语言来抓回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精神回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配合小游戏或者小儿歌来创设情境。比如,在识字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读错了,会不好意思,那么就要鼓励他,“你一定记得这个怎么读,再想一想”。等他读对了,就继续夸奖他说“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读得好,果然就读对了。”这样不但鼓励了学生,还增强了他的信心,使得学生不会产生厌学、怕学的心理。当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学累了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生字的小游戏,比如,偏旁组字开火车的小游戏。这样在玩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巩固了学生对于生字的学习。

总之,情境的创设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本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前提进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为了哗众取宠而去创设情境,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识字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8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10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但学生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角色互换是一个好方法。角色互换是指,将自己叠加在另一位当事人的环境下,考虑周边因素对自己的心理影响。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体验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情绪,在体验中调试自己的情绪,修正自己的行为。

一、角色互换的方法和技巧

1. 互换文本中的角色。让学生互换文本中的角色,充当文本中的角色,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命运,从而引起共鸣,使学生在共鸣中动情。如,在教学《风筝》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鼓励学生多读,充当文本中的角色,然后问: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心中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交流之后,引导学生找一找: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2. 表演文本中的角色。让学生处在文本角色的位置上思考和想象,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情感。“课堂戏剧表演”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好方式,通常教师可让学生自行组成表演小组,然后分组商议分工,接着去研读课文,构想所演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角色内在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去排练。这种课堂表演是依靠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感受而进行的,其意义不在于活动的结果,而在于表演的过程,强调阅读主体创造性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完善和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负荆请罪》等文章就可以这样尝试。

3. 创设文本中不存在的角色并进行互换。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个文本中不存在的角色,从旁人的视角去看待课本中的角色,对课本中的角色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如,在《凡卡》一n的教学中,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凡卡命运的悲惨。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凡卡学徒生活受苦”这一段,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创设情境,以凡卡的爷爷无法收到这封信,请学生以凡卡朋友的身份代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所受的苦难,这样就实现了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凡卡可怜的命运的目的。课堂中,学生以向爷爷诉苦的方式亲身体验凡卡命运的悲惨,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心的感官参与,让小凡卡的苦难与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实现心灵上的相互交融。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如何帮助英语学习者解决学习不得法这个问题,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法”即“策略”。 我国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起步较晚。1984年Huang Xiaohua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的以“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为题的硕士论文标志着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开端。在众多的外语语种中,英语是我国的主要外语语种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

纵观国内外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如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对国外学习策略的评述、学习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培养学习策略的途径和方法等;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出发,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希望为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理清该领域的理论框架,以便更深入地研究,进而指导实践。

1 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的分类等几个方面。然而,目前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和学习策略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尚未统一。

1.1 学习策略的定义

我国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策略提出了多种定义。庄智象、束定芳(1994)指出:“所谓学习者策略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张文鹏(1998)指出:“语言学习策略应被界定为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可见的、显性的行为,有的是隐性的大脑运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文秋芳认为学习策略就是为有效学习而采取的措施。笔者认为,我国的人口众多,形成了一大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学者文秋芳的定义比较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文秋芳强调策略使用的目的即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策略的实质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1.2 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的前期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将学习者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策略描述下来。随着对学习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学者开始尝试对学习策略进行归类总结。文秋芳(1996)将学习策略划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该分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强调各种策略的关联性。

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还包括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如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的探讨、文献综述、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探讨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例如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既可以是理论探讨学习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证实。

2 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近些年,学习策略的研究重心已经由理论探讨向实证研究倾斜。实证研究大多考察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文秋芳、王立非在2004年对我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他们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对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关于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所谓宏观视角,就是指研究者考察的出发点是英语学习者观念和策略的总体,而微观视角则侧重于学习某一类知识或技能策略的研究,如听力策略、阅读策略、词汇策略等。如上文所提,对学习策略的培训的研究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用实证的方法。实验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第一,整合性的研究不够,琐碎的微观研究较多。第二,研究范围仍有待拓展,例如在学习策略培训方面,各种策略是相互作用,那么对哪几种策略进行培训?由谁来培训?此方面研究较少。第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不均衡。第四,问卷设计依据不同及样本数量差异使实证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缺乏可比性和普遍性。

未来的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策略有效性的问题,如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确定策略的运用能够导致更有效的学习;学习策略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系问题,如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年龄、水平是否影响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等;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问题;策略训练与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学习策略与语言使用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等。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研究成果值得肯定,问题与不足更要引起关注。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广大的硕士博士生应该倾向于实证研究,以实证研究来检验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二者不可分割,在多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相结合,更有利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领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最基本的交际策略;从理论角度出发,学习者策略研究对我们揭示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等有一定的意义。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二语习得理论,又能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有利于帮助广大研究型英语教师理清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框架,促进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对英语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并探索训练的内容、方式、效果,进一步促进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 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

[3] 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42.

[4] 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4(3).

[5] 张文鹏.外语学习动力与策略运用之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3):25-27.

[6] 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7.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10

学习策略属于个体“内化”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有意或无意应用的方法。通过在课堂内外接受学习策略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把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SBI在培养学生乐意学习、会学习、对语言学习有成功感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O’Malley Chamot(1990),Wenden(1991)以及Oxford(1990)在学习策略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O’Malley和Chamot(1990)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Oxford(1990)根据与所学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文秋芳(1993)根据Skehen(1989)的观点,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并认为学习策略对成绩有明显的影响,有意识地调整学习策略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对我省藏族中学生和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的调查,试图通过SBI模式使藏族中学生和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具有策略意识,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使语言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更有效率。

二、青海省藏族中学生和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调查

根据康红对青海六个藏区的300名藏族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现状的调查发现,在Oxford(1990)的六类学习策略中,整体使用水平依次是: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记忆策略、社交策略。总体使用学习策略的平均值为2.92。这表明学生只是有时使用策略。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测试对象为青海民族大学随机抽取的130名2014级非英语专业藏族本科大学生,问卷同样选取了国际上通用的“Oxford (1990) 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SILL)。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大类:中文翻译策略(Chinese Translation)和本族语或母语翻译策略 (Native Language Translation )。通过这两个题项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了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和藏族学生的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每个题项都设5个Likert (李克特)等级,Oxford(1990)使用平均值做了以下的设定:平均值在4.5-5.0之间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3.5-4.4之间表示“通常使用该策略”,2.5-3.4之间表示“有时使用,使用情况一般”,1.5-2.4之间表示“很少或通常不使用该策略”,1.0-1.4之间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调查结果表明,补偿策略使用频率最高,其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社交策略,处在最后位置的分别是本民族语言翻译策略和中文翻译策略,总体学习策略平均值为2.7。根据Oxford的所设定的平均值来看,被试学生只是有时使用策略,而且使用情况一般。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藏族学生从中学开始到进入大学,他们很少利用学习策略来有效学习英语。有诸多的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其中缺乏策略意识而无法进行策略选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SBI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SBI模式下青海藏区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意识与策略选择

1.影响策略意识形成与选择的主要因素。

(1)学生方面的因素。从康红和笔者对青海藏区藏族中学生和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发现,在Oxford的六类学习策略中,社交策略使用频率最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藏族学生从中学开始到大学阶段,由于外语环境因素他们学习动机并不强烈。Gardner & Lambert(1959)认为第二语言的成功基本上依靠动机。学习动机越强的人,越会在学习语言中去寻找和应用策略。

学习外语的年龄也是造成缺乏策略意识的主要因素之一。六个藏区的受试者年龄为15-18岁,几乎没有策略意识。而通过和大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策略也是没有概念,对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情感策略更是闻所未闻。哪些学习策略对他们有用,哪些不适合,能否从同伴那里学习借鉴成功的学习策略来进行语言学习,以及善学者和不善学者之间的区别,大部分同学承认他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上面讲,他们坐在下面听,课后也不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精加工,处于等、靠、要的状态,除了课后背背单词,复习功课是临考前才去做,要么就一头扎进各种“真题”中反复打钩选择。

同时,调查也表明,由于青海藏区的学生自幼并未接触过任何英语学习策略的引导,在知觉、记忆和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中学和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对策略的选择和使用。

(2)教师方面的因素。虽然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式教学越来越被英语教师所重视,但是在对学生的策略培训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藏区的中学教师自身对策略这一概念认识不足,更无法培训学生具备策略意识从而进行策略选择。

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教师总是在学习课文之前讲解生词,并根据教材提供的单词表逐个带读、板书、解释单词。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这是学习词汇的有效方法。以后在其自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其自己阅读英语文章时,就会把生词抄在单词本上,逐个查字典,然后孤立地背单词,不理会单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显然,这不是有效的学习策略。其实,教师教学的每一个方面,不管是知识的教学还是技能的训练,都无形之中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积极或消O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设计出能够唤起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具体使用策略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利用SBI模式激发藏族学生的策略意识和策略选择。SBI策略训练模式将策略训练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培训学习者要有策略意识,同时学会科学选择和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训练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对学习策略进行介绍,讲解;(2)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策略适合自己;(3)在全班范围或小组范围进行讨论,取长补短;(4)鼓励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尝试各种策略,把策略知识融入到语言任务中;(5)对各种策略进行评估,监控。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认知策略与语言水平存在正相关性。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部分。它包括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掌握和转化,具体是指如何进行词汇语法和句型方面的学习,在大多数研究中,认知策略都是被学习者最普遍采用的一种策略,但是根据康红在藏区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青海地区藏族学生中认知策略儆诘推凳褂貌呗裕平均值M=2.99, 低于所有策略使用的平均值2.766。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急于提高英语成绩,却很少考虑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来帮助自己提高语言水平。上述这一现象表明,与语言水平密切相关的认知策略并不一定会被学生广泛使用。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1)教师要唤起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价值,识别他们正在使用的学习策略,哪些学习策略对他们有用,哪些不适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其掌握一些常用的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析和反思策略使用的过程与效果,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监控。(2)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策略知识和运用练习机会。藏族学生在家里他们讲本族语,在社会上他们讲汉语,在大学校园里他们得用第三门语言―英语。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跨度较大,进入大学时,许多藏族学生的入学成绩不太理想,有的学生汉语基础不扎实,大学生活的节奏和氛围又使他们很难一下子适应,很多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急躁和自卑情绪,所以对藏族学生来说学习好英语比汉族学生更难、更富有挑战性。因此,在民族地区搞好英语教学,教师首先要注重情感交流,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一视同人,形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情绪。

笔者曾问过一些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不太满意自己的英语学习现状,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很强,有学好英语的内驱力和迫切心, 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如有些人学习英语语法时喜欢死背语法规则, 而很少注意语法例句的指导性和应用性特征,在用英语说、读、写时拘泥于语法概念, 其结果反而阻碍了英语的正确理解和表达。有些人阅读时喜欢逐词逐句地读, 不但耗时而且会影响对文章整体意思的理解,有些人在记忆英语单词时只注意记相对应的汉语意思而不考虑其词义的联展关系和语用习惯。由此看来, 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策略方面的知识,并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适应和运用这些策略。比如,反复说、写新学的单词,熟能生巧的道理很容易理解。读写英语时尽量使用新学的单词和词组,看英语电视节目、电影、听英语广播,用英语记笔记、写便条、信件,把英语生词分解成几个认得的部分,然后再理解它的含义,平时阅读一些和自己英语水平相当的英语故事和读物,在阅读文章时,首先学会快速浏览,抓住大意以后再仔细阅读,争取弄懂文章中的每一处,做阅读理解题时,先看问题,然后再在文章中有目的地寻找答案。在学新单词时,用自己的母语或中文记下发音,学习新英语语法内容时,把他们与自己的母语或中文语法规则进行比较等等,这些都是常用的认知策略。所以在民族地区搞好大学英语教学,对广大教师是一种挑战。为了适应学习任务的需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及时地调整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不断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各种学习策略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康红.青海藏区藏族初中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3.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8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地方院校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研究”(201410605017)的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温福英;项目组成员:周贵连、蓝心梅、罗意婕、曾振浩;指导教师:李晓兰、李凤。

[作者简介]温福英(1992―),女,广西钟山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专业(3班)本科生;李晓兰(1967―),女,广西贵港人,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通过英语课程的开设与实施,使学生在习得英语过程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语言意识,初步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逐渐发展心智,促进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三条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主动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随着课程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学习策略也会随之而改变。

一、学习策略述介

学习策略在二语习得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教育学中的其他术语一样,学界对学习策略的定义没有达到统一。Stern认为,学习策略是人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路子的总的倾向或总体特征。学习策略属于内在心理范围。[2]Oxford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它属于外在行为范畴。[3]而Weinstein和Mayer却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促进其信息处理过程而采取的行为或形成的思想。它既包括可观察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又包括这些方法和技巧背后的意识和思想。[4]国内学者程晓堂和郑敏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5]文秋芳教授将英语学习策略分为观念与方法两个子系统。[6]笔者更趋于赞同,学习策略既是外在行为范畴又是内在心理范围的方法与观念的统一体。本文的学习策略是指语言学习策略,是特指英语学习策略。

二、英语学习策略的类型

英语学习策略是外语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在一定意义上,英语学习策略是人们英语习得的方法与观念、方法与技巧的统一体。英语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角色扮演学习策略、全身反应法策略、多媒体法学习策略、表扬法学习策略、直观法学习策略、游戏学习策略、歌谣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等等。毋庸置疑,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二级和五级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习效果之间的探究必须与《标准》中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二级和五级目标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标准》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同时将英语学习策略归纳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大类。[7]

基于《标准》的“认知策略”是指习得者为了完成习得任务而采取的策略。“认知策略”的五级目标有“根据需要进行预习,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必要时,有效地借助母语知识理解英语和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等10项。“调控策略”是指习得者对习得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其五级目标主要有“明确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和积极参与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共8项。“交际策略”是习得者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其五级目标是“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能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善于抓住用英语交际的机会……交际中遇到困难时,有效地寻求帮助和在交际中注意到中外交际习俗的差异”共6项。“资源策略”是习得者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习得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其五级目标包括“注意通过音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共4项。[7]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英语学习策略的二级目标是“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遇到问题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注意观察生活或媒体中使用的简单英语和能初步使用简单的英语词典”等11项。[7]它们都可以从以上四大类学习策略中找到相应所属的类别。

三、农村英语课程实施学习策略的困难与短板

农村英语课程是指在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英语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民族,其他五十五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我国广大农村边缘地带,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学习英语不是二语习得,而是三语习得。因为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需要先学习汉语,再学习英语。这也是农村英语课堂低效的因素之一。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村英语课程在实施学习策略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存在更多的短板。

(一)农村英语课程实施学习策略的困难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性,是农村英语课程实施学习策略的主要困难。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的,学生年龄偏低,一份研究数据显示:以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二级11条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处于一般水平[8],低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影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策略有效发挥的因素是多元的,归结起来又主要是本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两种。学生的年龄、智力、人格个性和认知风格等,这些都是本体因素。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需要教师明确具体的指导,反反复复地训练,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策略;需要教师得当的引导与持续的训练,才有可能形成和逐步运用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客体因素主要是学习环境和教师教学。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它包括城乡差别硬件设备以及使用的教材,文化背景软件条件以及评价标准、评估方法和学习者所受的城乡文化熏陶。英语教师有效的设计与引导,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我国学生还无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选择教师授课,但我们可以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系统,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弥补教学之不足。如果教师只重视读和写,而不重视听和说,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外多进行听说训练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9]。因此,农村英语学习策略的外部影响因素不可忽视。

(二)农村英语课程发展学习策略的短板

能否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将直接影响其将来的学习与发展。良好的教育需要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而农村英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薄弱一环。农村英语教师队伍性别比例失衡,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教龄偏低,教学经验欠缺,非师范类或专业不对口兼职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加上缺失继续教育机会,兼课现象严重,长期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最终导致农村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与终身学习意识欠缺,教学实践能力与教研能力不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不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都成为发展农村英语课程学习策略的短板。农村英语教师需要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提高语言知识水平与技能,树立正确的英语观;认真研修《标准》,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用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科研意识,生成教育思想,用教育哲学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活动;养成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和学习的交流习惯,通过反思建构,丰富、储备并不失时机地适切地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

四、优化农村英语课程学习策略的建议

在知识浩如烟海而又日新月异的当下,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知识存储量的多少。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是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要从小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的。要生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依靠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浇灌的。农村英语教师是践行和优化农村英语课程学习策略的探索者、实践者、引导者和建设者,能否有效建设与发展农村英语课程学习策略,培养农村学生自主习得意识与自我进取能力,提高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与有效性,促进与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步伐,关键在于农村英语教师如何设计与引导,组织与实施适合农村学生语言习得的英语学习策略。

(一)农村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渗透

由以学论教,到以学定教,再到以学导教,是师生心灵交融的生命化课堂,广为教师认可与接纳。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积淀与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意进行学习策略渗透,是培养和发展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提升农村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采用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前预习方案设计,生成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小学阶段的学案一般由教师来设计,但初中阶段的学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学案的设计。依据学案中的正式场域里的非正式学习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聊天”,有条件的可以“看原声电影”和“学唱英文歌曲”,也可以举行“背诵英语美文比赛”等非正式学习活动加以实施。学案设计要注意遵循主体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新颖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10]通过经常性的引领,农村学生自然而然地找到课前预习的方法和途径,大胆存疑与思考,学会合作与协作,并逐步掌握知识构建的准备方法,生成英语习得技能。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挖掘学生构建知识潜力。《标准》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最能彰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学习目标学习问题学习任务任务分配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学习形式)成果汇展小结延伸。经过常态化的训练,农村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中,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学习潜能得以挖掘,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有效提高农村英语课堂口语情境的对话质量,有利于实现和达成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应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发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掌握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持续展开交际技能,都属于语言学习策略的范畴。在农村英语学习中,教师要从帮助学生管理学习时间;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从简到难;开展研究性合作学习三方面来训练学生的听力学习策略。从创设情境,使用英语;丰富活动,小组比赛等来形成学生说的学习策略。从联想法(如family: F―father, A―and, M―mother, I―I, L―love, Y―you,在一个家庭里有他们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家庭)、图片识记法、语境猜测法等向度训练学生词汇读写的学习策略。显然,听、说、读、写的学习策略的培养与研究性教学模式息息相关,学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和培养自己的元认知学习策略等途径,既培养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思维品质,又形成终身学习英语的观念和习惯;既优化自己的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又升华自己的交际策略。[11]学生在课后延伸实践中,通过合作探究,培养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农村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训练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渗透训练是一个递进的循环过程:找准切入点运用策略剖析策略反思策略整合策略优化策略发展策略培养学生科学的习得方法,提升学生语言学习效能。要求教师要“掌握多种学习策略,注意策略训练的适用性、先后顺序、时机及教师在策略训练中的角色转化”[12]。

语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篇12

一、前言

过去的二十年里,第二语言习得的重心已发生转移,语言学家和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更关心学习者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更注重交际策略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发展( f.llis ,1998 ; cohen ,1998 ;cotterall,2000)0可以说,交际策略的研究发展就是这次重心转移的结果。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被看作是一种中介语。它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学习者在习得目标语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接近口标语的过渡语言。语言学习者所掌握的目标语程度不同,他们的中介语也会呈现出由低到高这样一种发展水平。但有一点,不同程度的语言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由于还没有完全习得口标语,在中介语交际时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交际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成功交际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使用了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交际策略是语言学习者在对口标语掌握有限的情况下,遇到交际困难时为弥补其语言知识的不足而采用的方法或策略。

二、对交际策略的界定

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了解决二语或者外语中的困难而有目的和有意识采取的策略(文秋芳1990 ) ,是学习策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决定着交际渠道的畅通与否,影响着学习者的口语流利程度。其早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关交际策略的定义、分类的理论研究。后来发展到实证性研究。有关交际策略的实证性研究包括交际策略与第二语言水平、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关系研究,以及交际策略教学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影响等。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使用交际策略来克服交际中的困难。交际策略教学对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已为很多研究者的实证性研究所证实。交际策略的定义是其理论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语言研究,的交际策略主要指在有交际困难情况下实现某种特殊交际口标而使用的技巧。交际策略研究者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错误分析、语义协商等角度对交际策略下定义。交际策略的定义具有两大特征:即交际策略是为解决交际问题引发的,以及交际策略的使用是有意识的。

三、交际策略的分类

交际策略的分类方法具有多层而,多角度的特点,’faronc(1977)的分类,faerch和kasper(1984)的分类,以及poulisse(1990)在nijmegen研究项目中的分类。三种分类方法各具特点并相互补充,为以后交际策略研究中交际策略的进一步分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目前学术界比较多用的是fae-reh和kasper(1983)的分类方法。faerch和kasper的分类可归纳为:缩减策略、回避策略〔形式缩减:音位缩减、词法缩减、句法缩减、词汇缩减;功能缩减:形位缩减、情态缩减、命题内容缩减);求成策略、补偿策略(非合作策略:语码转换、直译、外语化、迁移、替代、转述、造词、重组等;合作策略:直接求助、间接求助、非语言手段等);检索策略(等待语汇出现、求助形式类似词、语义场检索、其他语种检索、学习语境检索、感官检索等)。这种分类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心理语言学特点,将交际策略放在言语表达的总框架中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分类。它将语言表达分为两个阶段: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交际策略划分为缩减策略和求成策略。这不仅仅是罗列交际策略,而是将其归类为策略范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就像其他的分类方法一样,这种分类方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包含有重叠和含义不清之虑。

四、影响交际策略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学生交际策略使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因素,如第二语言水平、学习态度、认知风格、个性、文化背景;以及学习者以外的因索,如学习环境、交际任务类型、语言谱系差异等。研究交际策略关键在于有效地促进交际,语言学习中的各种变量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以下五种变量:

1.学习者外语水平

2.问题性质

交际问题的来源与性质对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当母语一与外语同属一个语族时,学习者的语码转换策略较容易出现。二语学习者根据语法结构的不同使用不同程度的回避策略,hamayan(1980)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3.学习者的个性

学习者的个性一与其选择何种交际策略关系密切,有些实验对象在运用母语或二语复述故事时语速比较快,细节遗漏较多.另一些实验对象在完成同样的实验任务时则语速比较慢,较为详细,而且不断求助交际策略。

4.学习环境

5.第一语言

语言背景不同的被试者在选用交际策略时是否会有不同,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这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五、交际策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