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事记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7 16:18:24

高考历史大事记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1

1894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

课标要求: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典型例题:(2013·福建安溪一中高三摸底联考·11)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

例题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答案应选D。

二、兴中会成立120周年(1894年)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邀集华侨志士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孙中山在入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目标,明确地把斗争矛头指向清朝反动统治。在中国人面前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兴中会成立的史实

典型例题:(2013·滨州市北镇中学高三阶段性检测·38)《兴中会成立宣言》中指出:“盖中国之日,政治日非,纲维日坏,强邻轻侮百姓。其原因皆由众心不一,只图目前之私、不顾长久大局。不思中国一旦为人分裂,则子子孙孙世为奴隶,身家性命,且不保乎!”这段宣言( )

A.要求由资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 B.旨在说明中国革命的紧迫性

C.反对清朝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D.坚持团结斗争,反对内部分裂

例题解析:A项与题意无关,中国同盟会作为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成立于1905年。B项反映了兴中会成立的背景。C项不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D项与题中材料无关。答案应选B。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1914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国家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于1914年8月,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也引发了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

课标要求: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3.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典型例题:(2013·浙江宁波市效实中学学年高二期中·1)有人指出:“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形成这个观点的理由是( )

A.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B.一战就局限在欧洲范围内进行

C.一战中实际交战国均为欧洲国家

D.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例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可用排除法。仅仅从一战在欧洲进行或者给欧洲带来毁灭性打击得不出材料观点,排除B、D两项。C项说法错误,1917年美对德宣战,答案应选A。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90周年(1924年)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改组问题,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其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及其意义等。

典型例题:(2013·保定市高阳中学第十次周练·27)1924年7月,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异常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2

我所任教的两个高三文科班是普通的班级。学生常常困惑于历史教材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许多知识刚刚记住不久又忘了;有些知识即使记住但在考试中又不能灵活地运用。与目前初中历史教材相比,高中历史教材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程的描述难免高度浓缩,更注重对历史原因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对历史内容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的把握。学生在使用教材时不可避免的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触目皆是一大堆需要记忆的知识。熟记并理解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重庆从2006年开始文综自主命题,据市教科院龚奇柱专家统计,约有75分的内容是考查历史教材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这些知识并非纯粹考死记硬背,以小专题为视角,考查对知识的理解、阐释、运用等方面。以这些知识作为基础,考查的是学生必备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如果将这些知识建立在一味死记硬背上,是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考命题要求的。近读台湾知名学者张元教授谈历史学习方法的文章《What,Why and How与高中生谈学习历史》,他对此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见解:

“我们读到某一段历史时,先想想,那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呢?尽量使那些事情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构成一幅历史的图像。”

“就以人物为例,每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我们的心中,都应该栩栩如生……历史人物绝不应该只是一个曾经做过某件事情的人的名字而已。我们在学历史时,读到某个人物时,如何能够如见其人呢?也许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学问性情所知不多,但在有限的资料上,也要驰情地想象一番: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他如何做这些事?这些事情对当时以及后来有何影响?他留给我们后人怎样的启发?只要我们多想一想,这位人物就会留在我们的心中。”

“应该多想一想的是‘为什么’。‘为什么’是原因的探讨,历史是离不开原因的,时间序列中的因果关系正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结构,抽离掉这一部分,历史知识就无法成立。……导致一个结果的原因不只一个,在好几个已经列举出来的原因之中,是否包括了最重要的那一个?为什么这个原因比其他几个重要?都是必须说明和解释的。而这种探讨最重要的原因并加以解释就是理解历史的重要步骤,在踏出这一步,进行这个工作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思考、分析和推理。相对而言,在讨论历史上的因果关系时,记忆力是派不上用场的。”

张元教授的这些见解表明:历史并非一门主要靠记忆的学科,重在对过去事情的理解、阐释、探究。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发挥历史的想象力去神入历史,感悟历史,多想一想教材文字背后隐含的丰富历史场景,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上的因果关系,增强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吸取历史智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查阅自己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反思日志,我在发掘与历史人物相关的细节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兴趣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我尽量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图文材料,使教材内容材料化,同时补充一些有关历史细节的材料,激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神入到历史场景中去。这些感性材料一方面激活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降低历史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结合史实推导历史结论,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我发现,凡是在教学复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激发了学生思考兴趣的,学生反响就比较好,对学生的触动就比较大。现摘抄数则如下。

1.学习《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时,我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时期各方面的文化成就,阅读相关的一些图文材料,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集中讨论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成就所体现的主要特点,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紧扣材料进行总结,发言比较积极踊跃,要点如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运用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是汉族和其他各族共同创造的;政府对科学研究进行扶持,有专门的机构参与,如元初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自己的科技思想,如郭守敬关于科技的观点;实用性加强等等。

2.上午在复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时,我引用了数则有关中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得以产生?启发学生从资本主义产生所需要的政治前提、资金、市场、技术等条件方面分析,学生从对不同材料比较、分析中掌握了理清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较之死记教材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条件的原因要点,更显轻松自如。

3.有关国民大革命的历史功绩,教材有一句结论: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理解这一相关结论时我补充了一则关于在“四一二”反革命中的史料:

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当时驻扎在上海的第一军一师和二师、第三十三军等部都卷入了这一血腥大屠杀之中。中共领导人不幸在这场中被第一师七团的士兵抓住,关押在闸北宝兴里一座天主教堂(临时团部)里。幸运的是,负责处置的师部军官酆悌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与陈赓、左权等是同学,他非常敬仰的才华,纵容部下放走了,后来知道此事,在抗战时期找了个借口,把他杀掉了。

4.近几节课复习抗战史,我没有额外补充课外大量的材料,而是对散见于教材不同地方的材料集中到一起明确点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和分析,充分使用,用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减轻记忆的负担,激发学生分析教材材料的兴趣: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3

高三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一、分类记忆

把历史知识条理化,便于记忆,培养归纳能力,可以提升历史总复习效果。有利于牢固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有利于加深理解历史发展的全貌和实质。

按时间归纳。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西方列强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的几次事变、新航路开辟过程中的重大远航、同盟国首脑召开的国际会议、中国工农红军5次反“围剿”等。

不同事件归纳。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广州起义等事件都是发生在1927年。

二、比较记忆

历史上有很多性质相同的事件,就像农民战争、政治改革、不平等条约等。这些事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容易把它们互相混淆。采取比较记忆可以揭示出历史事件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突出它们各自的特征。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比较。德、意统一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等对比。用比较法记忆历史知识,可以巩固记忆,同时可以加深理解。

三、数字记忆

高三学生如果要对历史有全面的了解,就必须记住哪个年生了哪些事件。但历史年代难以记忆,甚至只能死记硬背。但也有些历史年代,可以采用数字记忆的方法。

年代本身的特征记忆。蒙古灭金,1234年,四个数字按自然数顺序排列。

重大事件间隔距离记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1947年。它们都是相隔10年。

重大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记忆。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制止战争,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分时间段记忆。民族解放运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时间为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第二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中至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现在。

四、规律记忆法

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可以能帮助记忆。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可以从发生的背景、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事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规律。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很多,根源是腐朽的封建政权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三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学好历史。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是反动的政治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起来推翻反动的政治统治。在发展资本主义方式上,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改革来完成的,意大利和德意志是通过国家统一来进行的。

2021高考历史复习攻略1、自己整理历史大事年表

比如第一个时间段是“历史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然后把笔记本一分为二,左边写中国,右边写外国,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重要事件列出来,然后补充选修书目中的内容。做好这些以后,中外历史比对题就没什么问题。

因为历史课的课堂学习,容易出现单课知识扎实,体系却不能融会贯通,这样把中外对比列出来,就能很好的对比,也能加深我们在学习时的理解。

比如:先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比对,西方工业革命和中国同时期的比对;我们在历史复习中,应该自己总结和提炼出不同的同时期比对专题,将我们的历史知识相互联系起来,建立起脉络和体系。

不过整理历史年代表的时候,不要一口气抄完,而是应该每整理一段,就掌握好一段内容,将这段知识内容和重要事件全都记忆下来,不能敷衍了事。

2、不同题型不同做题方式

例如做历史选择题时,一要定,二要细。试卷发下来时,先大体浏览一遍题目,粗略了解难度,使自己心中有数。做题之前,要对题目考点粗略感知。选择题的考点是有顺序的,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开始做题时,要动手用笔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极为关键的破题点。为了增加难度,有一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化,使学生在答题时要绕几个弯。这时,我们就需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可以像做语文一样,划出题目的主、谓、宾,依据这些关键词来分析被选项。题目常出现的词有“┄、特点是、含义是、原因是、变化有、影响有、”等等。

3、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形成框架之后,反复记忆课本上的内容,然后通过深入思考,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历史现象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例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

然后,把各个知识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找起来,例如,找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区别,并记准记牢。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方法01对教材进行整合

一轮复习是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但是高中历史所学过的课程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换句话说就是高中历史知识是一专题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各位同学在进行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时可以先将教材知识进行整理。使其形成新的模块,减少各位高三需要复习的量。变相的降低了各位同学的复习难度。

02重点在思维培养上

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进行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三学生想要提升这一能力,可以对自主命题的试卷的材料题进行自我总结。或者是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03用多元史观进行复习

高中历史大概可以分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史史观等几大类,近几年的高考出题也对这几项内容进行了重点考察,所以各位高三同学在进行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时要对所学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理解。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4

高一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要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背下来的,要理解着去记忆,要把课本完全吃透,吃透的意思是指你要熟悉全部的历史知识,在记住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理解性的做题,通过一个历史事件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造成的影响,以及他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些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打高分的,你要理解记忆。

要学会做历史题

我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方法也没有什么用,最主要的还是做历史题,然后全部答对,才能打高分,毕竟我们还是以分数定胜负的,那历史如何打高分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技巧。大家要记住,“根本原因找经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问这件事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你脑袋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事件,间接原因就要多拐几个弯的了。

要学会复习

要针对性的复习,你要看你哪个方面比较弱。高中历史是由历史文化、历史政治、历史军事以及历史经济组成的。你看你哪个方面比较薄弱,加强复习,不懂得就要问老师。对历史知识点要不断完善和总结,这样才有可能使历史得到高分。

高中历史该如何复习理解记忆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无从下手,因此强调理解性的记忆。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历史材料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将教材中的句号变成问号。

如对于“两税法”这个知识点,我们不仅要记住具体内容,还要理解为何称“两税法”?与以前的赋税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寻找规律

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历史单元特征和发展趋势,注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些知识点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如要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的原因时,主要是“生产技术的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整”、“社会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经济的交流”、“人民辛勤劳动”等;讲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外经济交流几个方面去总结。

获取和运用信息

首先要学会解读和获取“设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去解读并获取试题的文字资料、图表、数据、画面、符号等材料或“情境”信息,不要将这个顺序颠倒。其次要进行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再者,要将试题中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有效的联系。最后,对设问的信息进行解读时,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有的可以将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还有的则要运用相关的史学观点进行阐释。

高一历史学习有什么好方法一、观念转变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5

高考复习,不仅教师重视,学生和家长也重视,可以说高考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件全民关心的大事。这是我们搞好高考复习的一个很有利的条件。高考复习是为了争取以较好的成绩,听凭国家来挑选人才。为了让国家挑选上有真才实学的优等生,在复习中应该着重打好历史课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们升学以后能够顺利地学习更高深一层的知识。

据高等院校反映,最近几年招收进来的学生,分数考得不低,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中还是有困难。究其原因是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复习方法。那么,高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着哪些不正确的做法?

一是搞突击。把正常的课停下来,集中复习高考要考的科目。如考文科的把理科的一些知识砍掉,考理科的把文科的一些知识砍掉。无论升学与否,这种做法都不利于培养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二是猜题、押题。有的教师搜集历年高考的试卷,猜测命题的方向,出一大堆题目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是舍本逐末,学生不仅学不到系统的历史知识,而且还会累坏学生们的身体。三是争名次。以高考录取名额的多少来衡量一个教师的优劣,这种看法是很不公正的。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真正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算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那么,高中教师应该怎样正确指导学生复习历史?

一、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课的基础知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一类是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点等。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的基本线索、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两类历史知识中,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更难掌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类知识,教师在系统的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可以列出一些专题来,按每个专题清理一下历史发展的基础线索。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先后相承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注重历史事件的相互联系,注意时代先后的发展线索,讲明历史的来龙去脉。只有当学生在历史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历史的演变时,才能真正掌握住规律性的历史知识。高考的范围,实际上就是考基础知识,包括初中、高中学过的古今中外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要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巩固问题。

二、抓好能力的训练

基础知识和能力,二者既密切相关,又互相区别。正确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相等的能力。能力主要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包括阅读课本、课外读物和历史地图等能力。表达能力主要指书面表达,如回答问题、制作年表、填制历史地图等。思维能力指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掌握以上三方面的能力时,不仅能使他们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在复习课中,为了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点练习。做练习时,教师命题要出带有思考性和综合性的题目,不要出学生现成抄录教科书中某一段话就能回答上来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去看问题,教师可以把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出题目,让学生从不同侧面来回答。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让学生手脑并用。

三、要介绍记忆史实的方法

高考复习中,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负担较重,教师要设法告诉学生一些记忆史实的方法。第一,复习中要分清教材的主次。重要的历史知识,要牢牢记住,次要的历史知识可以在心有余力之时,围绕重要的历史知识来加以巩固。第二,复习史实时,要先化繁为简,然后再执简驭繁。如让学生记中英南京条约时,先让他们记住:五口通商、巨额赔款、割让香港、关税协定等十六个字,这叫化繁为简。每四个字就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记忆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去回忆每一个具体内容就方便多了。第三,复习时要掌握记忆的规律,进行循环式的复习巩固。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表,哪一部分历史先开始复习,哪一部分历史后复习,在什么时间进行复习和再次巩固。第四,制作一些历史事件的表解,可帮助学生记忆。如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可以分为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口号、原因、结果等项目,用表解罗列出来。有些历史问题,也可编成顺口溜,如中国古代朝代的演变情况可以这样来记:“夏商周秦接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末代王朝是清廷。”记忆历史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学习别人的经验,也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创新。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6

    素质教育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历史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首先。“读史可明智”。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教人以古知今,以故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其次,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中形成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反应,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应试教育对历史教学功能与活力发挥的制约

    应试教育的机制是一种选拔、淘汰机制,考试则是选拔与淘汰的手段,而且几乎是唯一的手段,因此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高低很自然的成为衡量学生优劣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制约了历史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生命力,其突出表现为:

    在历史学科功能的发挥方面。中学历史学科所担任的三项任务,即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实际上后两项已被弱化。由于考试基本上只能检验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考试导向的体制下,教师自然拍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特别是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在能力培养方面。按照历史教学大纲,要求通过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不得不代替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甚至需要联系实际应用的内容,也由教师考试前帮助学生设计好答案,这样做实际上把不同的能力要求统统降低位识记这一最基本的层级,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以及能力的背离。

    第三、在记忆方法方面。学习历史,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是应该记住的,学习历史,正确的记忆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联系的逻辑记忆。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记忆历史却基本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法,原因很简单,由于考试导向,教师必然在考试命题可能性大的“重点”多加笔墨,学生也反复练习,甚至于便于背诵应考,把本来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过程去皮取肉,简化成几条筋,或者干脆分解为若干试题,这就使历史发展的有机整体性被人为的割裂和破坏了,结果学生没有把握历史的本质内容而只能死记硬背了。

    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策略

    本文着重就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为了适应教育体制的建立,课堂教学 应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教学内容,还应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极可能多的开展课堂讨论活动。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学习历史,具体历史过程当然了解,但教师课堂上的讲述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事件的发生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联系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国内外形式,联系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要谈古论今,赋予古老的历史以时代气息和现实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7

历史,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历史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行动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我们常常说“以史为鉴”,其实就是因为历史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过去的资料,也可以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所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对我们的祖先曾经创下的丰功伟绩以及为我们留下来的可受用的资源牢牢掌握。

高三,算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高三以后,学生就该真正步入社会,与社会打交道。我国的应试教育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至此一跃或将直入龙门。这虽不是决定性的结果,但它对以后的生活发展确实起着很大的作用。那么,高中历史作为应试教育考试科目中的一科,我们应该如何备战高考,用漂亮的历史成绩来回报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时光呢?

我认为作为高三历史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应在历史复习中设计良好的教学计划。因为,教师一直是作为引导者来教会学生历史知识的,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历史复习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先对历史课本进行归类,归纳总结,将复习计划分阶段,每一阶段的重点不同,教学方式也不同,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也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一步步有条理地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也会留下有条理的印象,如果教师讲课时就一团糟,历史内容一会是明代,一会是唐朝,那么学生就会在脑子里留下千丝万缕的知识点,但是却不能连贯在一起,容易混淆学生的记忆。所以,教师有效地计划课程安排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做了最好的准备之后就要看学生的了,那么,我认为学生在历史复习阶段就要调整好心态,将复习作为一次新的学习过程,抛弃以前不自信的不良心理,把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认真听讲,对教师在课上所讲解的知识点认真做好笔记,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结构框架,寻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规律。因为我们都知道,历史包含了我们中华从始至今的知识点,可想而知,知识点是很多的,而且里面会有许多类似的东西,也有容易使学生混淆的东西,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听讲、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记忆的方法,来备战高考。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对某段历史的发生年限、时间上面的记忆,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有那么多历史特殊时期和值得记忆的时期,难保死记硬背不会出现失误。所以,学生应该首先将历史时期先捋一遍,将历史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记清楚,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来记忆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最后,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动力,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历史课上面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历史典故和不同历史阶段发生的不同事情,而有的学生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对历史无从下口。这个差异就来自于对于历史的兴趣,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不自主地进行研究、考察,从而掌握历史知识。所以,高中历史复习阶段,教师要在历史兴趣上面对学生下足工夫,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起来后,那么对于历史的学习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8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不少人持有“历史无用论”,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一科目上。殊不知厚重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根!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可以作为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外,还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中历史不是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例如它在学习目标方面,除了要求必须识记基本的史实之外,还特别注重理性分析和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夯实基础

1、对于课本文字内容的学习应做到

一是熟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意义等等。虽然现在的高考几乎不再有哪一道题目本身或者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当中得出,即使是一道选择题也往往是考查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其中又有对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但是不管专家怎么出题,它都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内容,它都立足于课本。

二是标注重点,加强记忆。看书必动笔,对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结论要做好标记,有所侧重地识记。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如顺序记忆法、隔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词头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

2、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历史地图和图表内容可帮助我们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

一是据史读图。即把教材文字相关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再现其空间位置,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是据图说史。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巩固、记忆。

三是据图分析。即根据地图或图表设置历史问题。四是以图补文。即利用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的正文内容。

三、提高能力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掌握学习方法。比如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我们应该初步基本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必须掌握这个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并据此对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则一般要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去考查,从中认清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则要从事件主角的阶级属性、事件的任务或目的动机、事件发生的方式、事件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去思考。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后,我们才有可能去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最终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

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常运用到的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第四,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灭亡。以上四大历史理论,不论是在材料题还是在选择题都有可能运用得到。

比较辨析。历史课本中有不少的事件是存在相同点的,比如高一近代史中的和一二九运动,高二历史中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如果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记忆的话,思路更清晰,记忆更深刻。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二是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三是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

归纳概括。每学完一节课、一章的内容,要及时梳理它的知识结构,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

掌握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几乎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材料题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步,阅读材料所提的问题,并审清问了哪几个问题;第二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及其出处,如文件、书籍、年代、人物等;第三步,找出材料的关键语句或者词组,并用笔做标记;第四步,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或历史的分析结论,且要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

四、做好课堂笔记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9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 《1791年宪法》、1789:法国 《人权宣言》、1787:美国 《1787年宪法》、1689:英国 《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10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

3.图示法。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11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

        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

        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

        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 

       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

        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

        1.浓缩法。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

        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

        3.图示法。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

        4.制表法。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

        5.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

        五、历史复习四步法:史实—史通—史论—史感

        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

        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

        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

高考历史大事记篇12

不少人持有“历史无用论”,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在这一科目上。殊不知厚重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根!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可以作为加强道德修养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的一个手段之外,还可以提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中历史不是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例如它在学习目标方面,除了要求必须识记基本的史实之外,还特别注重理性分析和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夯实基础

1.对于课本文字内容的学习应做到

一是熟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更好地领悟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影响、意义等等。虽然现在的高考几乎不再有哪一道题目本身或者答案可以直接从课本当中得出的,即使是一道选择题也往往是考查两个以上的知识点,其中又有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但是不管专家怎么出题,它都不能脱离教材本身的内容,它都立足于课本。二是标注重点,加强记忆。看书必动笔,对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基本结论要做好标记,有所侧重地识记。记忆的方法有很多,如顺序记忆法、隔年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词头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等。

2.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

历史地图和图表内容可帮助我们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有效地减轻记忆负担。对于这部分教材内容一般这样处理:一是据史读图。即把教材文字相关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再现其空间位置,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二是据图说史。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巩固、记忆。三是据图分析。即根据地图或图表设置历史问题。四是以图补文。即利用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的正文内容。

三、提高能力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了解和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掌握学习方法。比如类比迁移,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性。这样不仅有助于解决同类历史问题,而且有助于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例如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我们应该可以基本了解到:要初步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貌,必须掌握这个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并据此对这个事件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则一般要从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等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形势,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去考查,从中认清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对事件性质的判断,则要从事件主角的阶级属性、事件的任务或目的动机、事件发生的方式、事件的发展前景等方面去思考。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后,我们才有可能去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最终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

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常运用到的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第四,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将灭亡。以上四大历史理论,不论是在材料题还是在选择题都有可能运用得到。

比较辨析。历史课本中有不少的事件是存在相同点的,比如高一近代史中的和一二九运动,高二历史中的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这些事件如果能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记忆的话,思路更清晰,记忆更深刻。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一是背景要素中的原因、条件、目的;二是内涵要素中的特点、特征;三是后果要素中的性质、作用、影响等。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和不同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概括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或认识,以准确、深刻地认识历史事物。

归纳概括。每学完一节课、一章的内容,要及时梳理它的知识结构,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

掌握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高考考查的主要能力,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从选择题到材料题,几乎都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解答材料题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步,阅读材料所提的问题,并审清问了哪几个问题;第二步,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及其出处,如文件、书籍、年代、人物等;第三步,找出材料的关键语句或者词组,并用笔做标记;第四步,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或历史的分析结论,且要条理化、序号化、层次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