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智慧交通建设合集12篇

时间:2024-01-19 14:53:08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1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并通过感知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应用模式。

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也是一个亮点,它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除了处理技术、传输技术高速发展之外,还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特别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内容处理技术、软件和复杂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有新的应用来体现,这就是智慧城市。

更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通过将各种感知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和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进而产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方式。物联网感知和控制终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宽带通信基础网络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城市智慧的大脑,三者共同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以协调城市这个庞大的生物体各系统的运转,以及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城市将愈发依赖于这种高度互联、高度协同的智慧的信息系统。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是试点推进,下一步必将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智慧共享,如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历程,以顶层设计的模式和框架,逐步完善智慧功能的逐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城市的面貌,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简单叠加,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阶跃和爆发,必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水平和智慧气质,信息基础资源的标准化组织将是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核心。

智慧城市蕴含巨大商机,之所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民生效益。这表现在政府希望通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一直以来,政府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目标:就是通过智慧城市系统对潜在气候和地质等风险进行预警,如水灾、火灾、山体滑坡等,并将警报发送到相关人员或紧急服务部门,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其次是推动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水平。

新技术整合信息推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基本能够体现智能城市建设的理念。根据公开的信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环境问题和能源节约,鼓励使用过渡能源和清洁能源;二是强调政府、企业和城市居住者之间网络沟通;三是邀请城市居住者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四是充分整合、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新技术,促进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行。新技术的整合和使用,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城市建设专家认为,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精确收集所需数据,然后协同管理分析数据,并且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呢?

1、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通过打造信息技术开放平台,可以整合共享、统一管理数据,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跨越协同鸿沟。以北京市城市管理为例,依托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北京在推进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和“巡查即监察、巡查即录入”的工作模式,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市民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实现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跨越。

2、推进智慧政府建设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如今电子政府到“智慧政府”转变。信息技术能够正真跨越政府内部协同的鸿沟,提高办事效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促进政务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孤岛的消减,盘活数据资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等自身建设;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让政务透明,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解决社会难题,建立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渠道,推进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开发利用效率倍增,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当前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拥堵、交通管理系统落后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交通的有效管理。第一,开发更智能导航系统。先进的导航系统通过完善的传感器网络,建立交通管理的数据,能够实时获得交通信息,包括前往目的地途中的交通事故、施工、拥堵情况,还要能提供最新的天气情况和停车位信息。第二、建立更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以公交车辆定位系统为基础,实现车辆的实时调度、自动报站、视频跟踪查询、车辆紧急救援等功能,优化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能力。第三、建立更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如电子不停车缴费系统,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并通过与电子支付系统的整合,实现高速公路的不停车缴费。第四,开发智慧交通软件,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下载使用。通过该软件就可以了解当前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情况,以及最佳选择路径等。

4、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2

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风起云涌之势。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省会城市、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总计有300个左右。“十二五”期间,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火热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在现阶段,各个方面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缺乏统筹规划,盲目建设现象严重。中央部门中大概有十几个部门都在各自为政鼓动地方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做法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缺乏一个统筹和宏观的引导,而各个地方也确实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技术概念,忽视实际应用效果。目前,有一些地方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当做是新的政绩工程,而不是真正研究和落地。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些地方高举智慧城市大旗,却连什么是智慧城市都没有搞清楚。

此外,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于信息安全的问题缺乏统筹的考虑,难以维护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从系统到设备、数据、信息资源的安全考虑不够全面。

立足实际

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在智慧城市的来源地美国,对内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对美国经济产生拉动作用,对外则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保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以绿色为主题,重点方向是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和建筑,这符合欧洲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它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此外,在亚洲,日本提出I-Japan的战略,韩国也在智慧城市方面提出U-City的计划。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有一定的共性。一个就是基础的通讯设施建设,包括宽带等。第二个是智能交通,这是其重要的抓手。第三是智能技术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应用,包括低碳住宅、节能住宅等。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是52.57%,城市数量657个,镇数量2万个,三大城市群2.8%的国土面积当中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GDP。城镇化在未来会快速发展,未来10年还将有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国城市发展无论是发展的阶段还是面临的问题跟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非常完善,建设和应用管理非常精细,而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层次还偏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中国建设智慧城市一定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如果一味地模仿,最终的结果一定是20/80定律,即用80%的努力去追求20%的效率。

因此,进行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要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并精细化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等。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务必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城镇化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信息惠民的宗旨,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全面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其次是提升城市资源的协作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增强城市聚集经济、人口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是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宝安区拥有大量住宅,居民大部分在南山区工作。如果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把大量的信息资源聚合,了解每一个区域居民工作地点在哪里,每一天要往哪个方向移动,公共交通运力便可安排得更为合理。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坚持机制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广泛聚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资金、技术、产业方面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鼓励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服务及其服务外包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政府引导并不是说智慧城市建设都是由政府来推进工作,而是鼓励、引导企业,引导市场去推进,在整体规划下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阿姆斯特丹公私合营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城市信息资源有很多,而且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例如新加坡在进行智能交通建设时,首先把涉及到交通的有关信息全部向社会开放,包括公交路线、停车场的位置、交通的实时信息等过去被政府掌握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开放的信息资源去开发与智能交通相关的各类应用。信息资源社会化的开发会创造巨大的价值,因此目前需要做的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提高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城市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多部联动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分别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不同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报请国务院,将要形成合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该指导意见大概有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二是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是坚持机制创新,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这一主要目标,下一步的工作有以下方面。

首先,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要联合23个部门组成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将来在政策、措施、标准、指标体系、评价等方面进行统一的协调。同时希望各个地方能够加快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完善智慧城市投融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充分依托地方已有的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适宜智慧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城市积极创新政策保障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3

作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广州市作为中国第三大城市,拥有毗邻中国港澳的独特地缘区位优势,更有“千年商都”形成的商贸优势,以及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人文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当前,广州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将从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广州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

为顺应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型城市发展趋势,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智慧广州”的战略决策。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吴奇泽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上升至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目前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起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还需不断深化和努力。而未来广州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至2015年,初步形成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广泛覆盖、智能技术高度集中、智能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市。

打造智慧城市之树

事实上,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坐拥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着良好的信息化基础。

广州市的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占全国一半以上,互联网普及率为72.9%,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无线局域网接入点16万个,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重要公共场所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目前,广州信息化综合发展指数达到0.946,跨入全球中高水平城市行列,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

与国内一些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所不同的是,由于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广州市并不是以发展信息技术或者产业智能化等某一方面为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从整体布局,将城市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考虑进了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中,绘制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树形”结构图。

在智慧城市“树形”框架中,智慧新设施是“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新生活为“树叶”。通过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先进理念,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新设施、推进智慧广州新应用、发展智慧广州新产业、发展智慧广州新技术、创造智慧广州新生活“五个新”的工作任务。

“要植好智慧城市‘树根’,就要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要养好智慧城市‘树干’,则要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通过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城市‘树枝’;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从而丰满智慧城市‘树叶’;通过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城市‘果实’。”吴奇泽说。

为植好“树根”,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资源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了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了广州信息通信枢纽功能。

在智慧新技术方面,广州市的目标是通过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智慧产业方面,广州市希望通过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名牌智能产品,以实现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

在智慧新应用方面,广州市通过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了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丰满了智慧城市“树叶”。

在创造智慧新生活方面,广州市重点推进了智慧人文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人才等民生服务工程,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工程,营造了智能化生活环境。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3月18日,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的联通3G体验中心内,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前来咨询智慧应用的市民作讲解。尽管不是周末,前来3G体验中心咨询和体验的市民依旧络绎不绝。在这个面积足有500多平米的中心内,展示着联通与第三方合作伙伴合作开发以及自身独立开发的18款应用软件,产品种类从智慧交通到智慧金融,智慧能源等覆盖齐全。

智慧广州办公室徐玲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记者介绍说,在智慧应用方面,体验中心共分了政务、制造业、交通业、教育业、金融业、医疗、传媒和快消连锁等行业进行展示。“我们以这个八个行业的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利用联通本身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优势,与智慧城市项目合作,形成了一系列产品,推动城市的智能发展。”

体验中心的工作人员李先生拿起展示台上的一部手机,向前来咨询的市民说:“以行讯通为例,安装了这个软件后,用户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实时路况及公交车到站信息,还可以获得包括停车泊位、地铁服务、实时飞机火车信息查询等共计11项智能交通信息服务。”

记者随即体验了一下行讯通的“实时公交”内容,通过在“实时交通”模块内的“线路查询”方框中输入“11路”公交车编码,手机屏幕上很快显示出该线路公交车辆在全程各站停靠的实时情况,并能选择自动更新最新停站位置。方便还不仅于此,工作人员李先生介绍说:“人们还可以在软件上设置闹钟,如我下班的时间为6点,我设置闹钟时间为5点59分,软件到时会自动提醒我所乘坐的公交车到站台的距离,方便我做好乘车准备。”

“我们很强调百姓,智慧城市就是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为他提供方便。”吴奇泽说。在他看来,不管一个人愿不愿意,都要接受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产生发展到现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每个人都要去了解、去学习、去掌握、去享受它。

目前,广州市推进的智慧应用主要有智能交通、电子政务、城市综合管理、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卡等内容,着力突出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以发展最为成熟的智能交通为例,广州城市轨道列车在途监测与安全预警关键技术列入科技部863计划;手机“行讯通”为市民免费提供路况信息、实时公交、停车服务、的士查询、出行规划等信息服务;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首创推出的手机“警民通”,则为市民免费提供全市路况地图、交通信息、交通违法查询、出入境办理等智能化服务。

张师傅是一位在广州开了20多年出租车的老司机,他告诉记者,即使到现在,在广州仍有许多路他不知道该怎么开,“但是有了行讯通就方便了”。张师傅向记者点开行讯通应用的“出行规划”功能模块,使用者只要在方框内输入自己所在的位置,或者想要出发的起始地点,并在另外一个方框内输入自己的目的地,系统就会自动告诉他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里程最短的路,另一条则是时间最短的路。

对于自驾车一族的车主而言,有了行讯通,可以避开堵车路段。点击行讯通的“路况信息”功能模块,手机屏幕上便显示出一张广州中心城区的路网交通地图。与一般手机导航地图不同的是,在这张地图上,全市各主要交通干道,以及每条主干道的不同路段,都被标注了绿色、橙色以及红色、灰色等不同颜色的色块。地图主页面上的注释信息还标明了绿色代表畅通,橙色代表缓慢,红色代表拥堵,而灰色的路段则暂无数据显示。车主据此就可以根据车行前方路段的色彩信息,判断哪条路比较堵,提前绕行。

而在2013年1月中旬推出的手机软件 “警民通”,在全国大城市公安机关中属首创,它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实时浏览交通监控照片,直观了解路况。通过此软件,全市路况监控照片每3分钟更新一次。除了实时路况信息,这款软件还具备网上车管所的手机应用功能,包括补、换领机动车行驶证、变更机动车或驾驶人联系方式,以及机动车、驾驶证信息查询、网上办理进度查询和交通违法信息查询等22项业务,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办事效率。

除了智能交通,在电子政务方面,广州市也是颇有特色。为深入推进政府服务网上办理,广州市创新性地提出“以网办为原则、不网办为例外”的建设要求。

2012年12月,广州市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571项政务实现网上办理,广州基本实现了政府网上办公,建成了覆盖市、区、街、社区的电子政务网络。截至2012年底共有41个单位的571项政府服务实现网上办理,累计网上业务办理量超过4433万笔,减少市民和企业上门办事次数超过4126万次,节省时间超过1.2亿小时,节约社会成本超过1.6亿元。

在智慧医疗方面,广州市统一全市医疗机构诊疗卡,推进建立全市医疗机构的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等应用,全市共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超过1000万份。吴奇泽说:“以前去医院看病,都要分别办理医疗卡,非常麻烦。现在有了一个统一的诊疗卡,在三甲医院都可以看病,目前在尝试开放市民服务门户,在手机智慧医疗方面,也会有进一步推进。”

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广州市初步建成华新智慧社区等试点,越秀社区管理网格化系统、番禺智慧社区电子巡更等投入试运行。智慧社区主要分为便民服务和政务两个方面。广州市在社区推动光纤到户,便民自助终端,社区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广州市通过在试点社区建立政务服务平台,将市民办理的信息通过平台分发给后台的各个部门审核,然后再将处理结果发回服务平台,市民就可直接在服务中心取结果。“我们希望市民在社区的服务中心就可以把事项都办理好,服务就在家门口。” 吴奇泽说。

智慧点亮未来

2013年是广州市智慧城市正式启动试点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广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在智能交通、智能港口、政府网上行政审批、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领域启动试点应用建设,同时在其他领域开展应用规划,年底前完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立项,落实建设资金。而2014-2015年上半年则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广州市将全面启动和推进方案所涉及领域的试点应用建设,以规模化应用推动自主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产业化,形成应用与产业的互动机制。2015年下半年为广州市智慧城市的验收阶段。智慧城市示范应用使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核心技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智慧广州建设注重以人为本,立足便民高效,能让市民实时感受触手可及的便捷、实时协调的高效、和谐健康的绿色和可感可视的安全。”吴奇泽说,通过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广州市的城市运转效率逐步提高,未来市民的生活将会更加便利,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首先,广州市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高速便捷、低价优质的网络服务。到2015年,广州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企业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00Mb/s,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达到30Mb/s,无线局域网接入点突破30万个,90%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市民信息素质明显提高。

其次,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参与和办理公共事务。市民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社会保障卡、市民网页等载体,以及电话热线、自助终端、移动终端和数字电视终端等渠道参与公共事务。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4

中心带动

2013年1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会议公布了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山东省威海市以高分成功入选,成为90个试点城市之一。而在此前,威海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就定下了以建设一批智慧城市项目和运营载体来推进整体建设的思路。设立了智慧城市规划设计院、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洋云计算中心分公司等技术服务载体。成立威海云计算中心。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增值服务。引进北洋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设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能效最高的非电信业务数据机房。与神州数码公司合作设立了市民网项目运营企业。起草了《关于加强智慧威海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威海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威海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项目建设、专家论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监督考核等工作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搭建,主要面向全市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提供云平台支撑,有效解决信息化重复建设、信息不共享等问题。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智慧交通、智能公交等项目将率先利用平台资源。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依托北京数码大方公司的工业云平台和设计资源库建设,为全市企业提品设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在线云服务,用以解决企业设计能力不足、自建研发平台及购买软件成本高等问题。组织“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分期分批组织全市工业企业参加工业云平台技术培训,组织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注册试用工业设计云平台。结合工业云平台推广,组织举行“威海市第一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弘扬工业设计创新理念,展示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和工业设计优秀人才,促进设计与制造的互动对接。

利用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搭建,主要为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提供云平台支撑,可有效解决电子政务重复建设问题。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和专家论证工作,一期工程除公安、社保、公积金以及政法系统外的全市230家机关事业单位实现资源整合。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借鉴外地经验,政务内网继续由市委办、市府办管理;政务外网由市经信委管理,市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政务外网云平台建设资金已经落实,目前正在组织项目招标。

此外,全力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认真研究促进我市信息消费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成为第一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研究出台我市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智慧城市与信息消费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民生为先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关注民生几乎是所有城市的选项。而在威海却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威海市市立医院的门诊大楼,患者只需拿出身份证,在旁边的自主挂号机上轻轻一刷,一张银行卡大小的就诊卡就拿到手了。此后的就诊过程中,这张卡在医生及药房的设备上一次次刷取代了过去一张又一张的单据。在医生给病人开出药物的同时,药房的自动摆动机开始工作,将所需要的药品自动分选在一个篮子里。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威海市在建设智慧城市道路上的有效探索。根据《山东省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的通知》要求,现在威海市二级以上医院均实现了院内信息化管理,其中,75%的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了病历的数字化,建成初具规模和水平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向智能化医院建设转型。

市民身边的饮用水质量如何?环境噪音大不大?固体废物如何处理?怎样随时获取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登录威海市自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环境空气、饮用水、污水处理等几个窗口。点开“重点监管企业”一项,企业污染物COD、氨氮、流量等相关数据一一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威海市“智慧环保”监测网络,为百姓提供即时服务,为全市生态资源保护织起一道防护网。

4G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威海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20多个单位负责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把4G网络建设列入市级重大项目、推广4G网络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将4G网络配套建设的综合接入机房用地纳入公共管理与公用事业用地范畴等工作。

加快推进4G网络城市建设。将4G网络建设列入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协调3家驻威通信企业全面推动4G网络建设工作。建立了“4G网络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威海移动投资3亿元建成了1000个4G基站,网络已覆盖二市四区主城区、发达乡镇、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区域,4月29日正式开通4G服务;威海联通4月初开启首个4G基站;威海电信4月前完成83%的4G基站选址,其中41%完成了配套建设。目前全市100%的骨干通信网络和超过90%的接入网络已实现光纤化改造,城市用户带宽接入能力达到20M,农村用户达到4M,无线宽带网络已覆盖全市所有规模住宅小区以及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广场等重点区域。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整合规划、建设、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部门相关信息,实现交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交通的扁平化指挥、精细化管理。通过建设公交智能调度中心、车载智能终端、电子站牌和公交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公交线路、车辆的智能调度,并随时随地随需向公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建设市民网。整合行政服务、公共事业、商业消费等服务资源,为市民提供个人专属的网络空间,使公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类信息服务。为市民发放用于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多用途智能。在设立市民卡时,出现了争论,是实现一卡通呢,还是适当进行分开?

为此威海市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最终将市民卡分为A和B两类。A卡为社保卡,由人社部门建设和管理;B卡融合交通出行、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商业消费、健康医疗等多项功能,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期望未来与青岛、烟台等周边地区市民卡互联通用。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5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对湖南省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阶段性成果(16C0408)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一)区域创新能力及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提高。2015年,根据科技部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与湖南的经济实力相比,湖南的创新实力跑在了前面。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从“十一五”末全国第15位,升到了“十二五”末的第11位。

湖南省有五个国家级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增加值789.64亿元,增长22%,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增加63户,增长25.2%。湖南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79.9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7%。2015年,湖南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电子商务增速66.7%,电子商务购买额位居全国第11位,销售额位居全国第13位。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提高6.3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1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额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额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3.3%。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二)城市信息化升级的条件逐步建成

1、基础网络基本覆盖。基础网络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完成14个市州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民政、公安、交通等20多个部门搭建了150多个专题系统。2015年湖南省网民总数达2,685万,网民规模在全国排第9位,普及率39.9%,网民规模增速4.1%。手机上网用户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480.5万户,总数达到3,639.1万户。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M以上接入能力。98%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85%以上自然村实现光纤、4G网络覆盖到村,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以上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全省城市、乡镇和行政村。

2、政务信息系统正在完善。智慧政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湖南省市县三级已建立各类网站3,900多家,形成了省政府网站为龙头,各级各部门网站为支持,统一入口,上下联动,相互联接的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建成了上通国家,覆盖省、市、县三级,部分联通乡镇,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不少市州建成统一的办公平台,财政、公安、商务部门均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全省统一电子公文输送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基本完成。湖南省推动全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三)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湖南推出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把“数字湖南”作为湖南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智慧湖南”的发展明确为必由之路。2012年10月,省政府和中国电信公司签署《共同建设“数字湖南・智慧城市”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11月,《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湖南省14个市州都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长沙市把建设“智慧长沙”列入《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5年10月,制定《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湖南省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

二、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湖南省有19个智慧城市试点。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围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各有重点的思路进行。

(一)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长沙的单项智慧城市服务用户非常活跃,交管、医疗、人社、文化生活等月活跃用户,均排名全国前十位。长沙建成了数字监控及报警系统、线路管网管理系统、城区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整体推进战略布局的系统。实现了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地下管线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工程已经启动,实现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来服务城市生活。长沙梅溪湖生态城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开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在网络建设上首创“网运分离”,建设全光纤城市区域网和全覆盖无线网,“三网融合”一次性到位,提升片区环境、管理、交通、监控、服务等城市功能。

株洲市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智慧株洲云计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以智能交通指挥调度平台、交通管理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122接处警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信号控制系统、道路交通电视监控、交通诱导等10余个系统。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数字电视”及“一站式公共服务”等信息化领域取得良好成绩,“数字株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湘潭市提出借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精美湘潭的目标。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智慧九华”综合平台正式运行,“智慧韶山”建设正全面启动。湘潭市经开区成为湖南首个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园区,“智慧九华”综合指挥中心,48块等离子屏幕构成的幕墙,遍布全区1,378个监控摄像头。全区已划分为87个网格,实现整个区域无视线死角。

(二)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格局正在形成。各区域中心城市以智慧城镇的建设为粘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邵阳打造微信智慧城市,建立微信+城市服务,建立微信+城市管理,建立微信+农村电商的邵阳模式。衡阳主要建设“一个中心、两级平台、四大核心应用系统”,建成数字城市管理体系及云计算数据中心,初期配置小型机、PC服务器120多台,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分配、部署、监控,支撑智能交通监管系统、数字城管系统。益阳重点实施 “三大任务,五大平台,十大工程”,主城区智能交通系统将投入使用,智能交通主要建设交通诱导信息、交通电视监控、道路信号控制、闯红灯违法记录、公路车辆监测记录等系统和指挥中心、核心机房。常德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云计算机房,初期配置300台左右PC服务器,支持2,000多个虚拟机的应用需求。岳阳数字城管已基本建成,“数字城管”采用了“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分口处理”的管理模式和大城管平台。郴州正式建成数字城管和云计算中心系统,对66平方公里主城区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城市供水、供气、排水、排污、通讯等,可对地下管线实施有效管理。

(三)县域智慧城市创建工作提速。湖南省共有嘉禾县等11个县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嘉禾县主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体现“智慧城乡”的创新,大力发展城镇、农村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大大降低城镇通勤成本、交易成本。安乡县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建设云计算中心、信息交换平台和城市信息传感系统等,并在社会管理、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水利等诸多领域上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桃源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一期)总投资5.82亿元,内容涵盖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大楼,综合档案馆、公共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库及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相关信息化系统。宁远县建成了县公安局视频监控中心和管理维护平台。2015年全县辖区新增视频监控点位403个,总计新增摄像机585个,并制定《宁远县“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三、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省级统筹规划与引导,盲目跟风。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政府部门牵头起主导作用,调动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湖南省没有成立智慧城市建设省级统一领导小组,没有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只有株洲、常德、衡阳、永州等市州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且大多各自为政。在政策的制定上,缺少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对智慧城市的实质与评价标准不明确,工作思路不清晰,盲目跟风,没有结合自身实际。

(二)数据共享困难,“信息孤岛”严重。大数据分析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大数据来源广泛、类型丰富、数据量大、非结构性数据在数据分析中占比加大,大数据存储成本过高,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大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无法被充分利用。再加上各部门之间横向、纵向协同困难,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或者出于信息安全等因素,资源整合困难,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到目前为止,湖南省也没有制定基础数据共享、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有待于完善。

(三)各区域基础差异较大,特色不明显。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有差异,但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湖南省长株潭经济发达,对智慧城市建设从领导层重视,资金来源相对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明显要高于其他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来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公众信息平台及云计算中心大多已建成,数字城管及智能交通取得较好成效。县级试点城市都已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但是信息化升级的基础建设有待于完善。固定电话及移动手机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仍很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不高,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各地区没有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或者着力解决阻碍自身发展的问题为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智慧城市。

(四)缺乏资金上的支持,投融资渠道单一。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涉及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为属于民生工程,私人资本的参与性偏低,融资渠道单一,很大部分资金还是依靠政策来填补。许多试点城市,特别是县级试点城市,融资相当困难。再加上没有统筹规划,资金分散,各地区也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致使整个工程项目进展缓慢。有些地区对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清,没有结合实情形成自身特色,照搬照抄,造成资源浪费。

四、推进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关系。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起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基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统筹规划。同时,以某一城市作为典范,引导示范。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省级规划的基础上,明确本地的优势及劣势,确定建设目标、建设特色、建设重点、建设难点及难点的攻破,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由于整个社会信息共享意识淡薄,对信息集成共享存在误区,政府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与信息技术平台有机对接,建立统一综合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探索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

(二)出台评价标准,保障信息安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主要表现为数据的缺乏、方法的缺乏和经验的缺乏,难以量化分析。可以将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生态等几大领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基础设施可细分为:无线网络覆盖率、光纤接入覆盖率、户均网络带宽、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智慧产业可从智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特色产业及占本地区GDP的比重,对就业的贡献率指标进行量化。智慧服务可以从交通堵塞的改善情况、城市管理效率(如城市脏、乱、差情况)、公众办事的效率(如办理事务缩短的时间)、满意度及公共服务应用普及率等。智慧生态包括环境污染(如污水处理)、能源消耗、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率、噪音控制情况等进行评价。只有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才能建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智慧城镇。

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及个人的隐私可能泄露,甚至国家安全可能将受到信息武器与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大数据可以按照数据安全储蓄要求,存储在任何空间,通过数据加密的方式为数据流的上传与下载提供有利的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信息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保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也要出台相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

(三)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渠道。目前,湖南省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信贷远远不够,将政府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第三方投资完善融合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重要方式。各类资金来源合理搭配,坚持开发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并重。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挖掘、应用大数据信息商业价值,利用资本市场收回投资和政府购买服务支出的渠道,实现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合作共赢。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建设,通过与高新科技企业合作,企业获得利润增长新动力的同时,也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向商业银行贷款或获得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可以作为短期资金来源。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红利,如土地增值,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又可以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与短期融资方式互相补充。公众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后的检验者,可以通过购买投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股票、基金、地方国债、公司债等金融性资产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四)注重区域差异,形成特色发展。湖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湘西农村有优秀的民俗文化,如歌舞文化、体育文化、巫蛊文化,可以开发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智慧旅游。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交通拥挤较为严重,以智慧交通、智慧城管为主要建设目标发展智慧城市,然后再依次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水务、智慧社区等。株洲大部分地区是重工业区,是重酸雨区,可以将智慧生态作为主要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衡阳城市建设可以智慧城管作为重点进行建设,避免齐头并进,效果不显著的结果。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因为资金、经验的不足,应该避免盲目跟风及全面推进,应发挥自身优势或以弥补自身短板为主要目标,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http://.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6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目前,济源市已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区、镇政府所在地、3A级以上景区3G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政务办公场所、星级宾馆、便民大厅和部分行政村。下一步,要继续按照“集约建设、规范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实现基础设施能级大幅度提升。一是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工程。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建设高速、融合、安全的宽带接入网络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网络基础保障。二是大力实施“无线城市”工程。继续推进3G、4G网络和无线网络建设,力争覆盖学校、酒店、车站、超市等重要公共场所,推动重点公共场所市民免费上网工程建设。三是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建立健全“三网融合”组织协调机制,逐步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大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四是大力实施信息安全基础工程。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强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引导各部门共同推进全市等级保护工作,提高信息安全事件的整体应对能力。

建设资源利用体系,丰富“智慧城市”内涵

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济源地域小、人口少,拥有行政管理扁平化的优势,有利于充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要以推进集约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为目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基础资源利用率。一是加快建设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加快推进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做好人口、法人、地理三大数据库建设,加快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社会信用、城市管理等综合数据库建设,通过逐渐沉淀方式建立财税、医疗卫生、房产、交通、教育、水利等行业数据库,建立健全数据更新机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二是加快建设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加强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构建由数据交换服务系统、数据整合服务系统、目录管理与服务系统、接口与服务系统、运维管理服务系统和门户系统组成的公共信息平台,为各类信息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基础平台支撑。三是加快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和交换中心。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级、连接各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中心,打通各业务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现象,逐步实现多部门、多系统间的城市公共信息实时共享。

建设应用服务体系,提升“智慧城市”效益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统筹规划建设面向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城市应用体系,重点推进一批起步较早、推进较好、模式成熟、水平领先的应用服务工程建设,提高项目整体效益。一是以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以12345市长热线为主线,整合120急救指挥系统、12319城建服务等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拓展服务内容和覆盖面,提升服务功能。二是以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深化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使用,持续开展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市政设施、燃气、电力、通信、供水、供热等地下管网智能监控,建立新型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精确、敏捷、高效、适时动态管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三是以智慧城市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以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交通综合监管指挥系统为核心,加快推进交通行业基础性数据库和信息交换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探索破解广大群众“出行难”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7

据联合国报告,全球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城市,在2025年前,将新增8个千万人口城市,到205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将从当前的33亿增长到64亿,全球城市化进程急剧加快。城市化进程意味着更大的资源需求、更复杂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关系,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等已逐渐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云计算、物联网、3G等新兴技术逐渐成熟并开始投入商用,对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让城市更加智慧。面对城市发展挑战和信息技术变革,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共识。据统计,全球超过1D0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城市的试点和实验,其中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

智慧城市的概念、目标与价值

“智慧城市”是指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泛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智能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形成具备可持续内生动力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带来的改变不仅限于理念范畴,它将使城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换方式、公共服务、政府决策、市政管理、社会民生等方面产生巨大和深远的变革。为此,中国电信建立了智慧城市架构全视图(见图1),安全、便捷、高效、绿色是我们要实现的智慧城市目标,其中最关键是要有高效的政府管理,否则智慧城市无从谈起。

信息泛在基础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石

信息泛在基础是通过在传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上,增加感知、交互、智能判断、协同运作等能力,使得原有城市基础设施具备信息化能力,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下,信息泛在基础包括四个层面,从下至上分别是感知平面、网络平面、信息平面和交互平面。

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可以概括地看成是由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三大技术为主。物联网当中也谈及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没有基础的感知绝对不可能做到顶端的智能。智能的另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有序的管理和规范,感知体验逐渐成为智慧城市的新概念之一。同时,网络平面和信息平面必须要和感知平面结合起来。无论感知、信息网络还是应用,现在都要通过手机、PC等终端设备,以多种多媒体手段呈现出来,这就体现了交互平面的重要性。在以往各界所提出的构架系统基础之上,我们综合了这四个平面,布置出一个更为全面、适用性更强的新平台(见图2)。

我国政府关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各级政府对“十二五”期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建设由传感网络、通信设施、网络超算、智能软件构成的智能基础设施,按照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要求,构建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在上海,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带宽和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在广东,在无线城市、区域物流信息交换枢纽、智能传感网等领域建成国内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网络全覆盖;在深圳,建设六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无线城市、三网融合、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智慧应用集成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2010年以来,在IBM“智慧地球”和各地物联网发展的推动下,以“智慧城市”为主题,国内大中城市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中国已超300个城市计划建设智慧城市。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运营商已在全国320多个城市,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智慧城市,“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启动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共性与特性

如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已有许多典型实践案例值得借鉴。台湾,通过泛在、高速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发展优质网络化社会。新加坡,从无缝政府到智慧国家,全民参与信息化战略从制定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首尔,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支撑首尔清洁且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香港,政府以身作则,鼓励全民参与,结合香港特点,推进信息化持续发展。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智慧城市建设都有一些共性特征可循,第一,数字化向智能化演进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第二,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发展目标展开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网络、终端、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不可跨越;第四,以城市为视角的基础数据的完备与共享是信息创造价值的突破口;第五,围绕政府关切、公众关心的核心诉求部署应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核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要做到缓解城市持续发展矛盾,增强城市国际竞争能力;在二线城市,要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新兴城市,则要加速优势资源转换,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建设好由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组合而成的宽带城市。中国电信目前在全国WiFi的覆盖点,到上个月为止突破了100万个AP,而光网更大,现在已经覆盖到600万用户,70%的用户接入了20兆网速,光纤到户很快将会实现。在光纤和无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搭建宽带、泛在、协同、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信息化应用。

网络发展――推动网络由传统管道向智能管道转变

无线网络能有效地扩大3G覆盖和WiFi热点地段部署,通过网络优化、C+W协同、增强型技术引入等提升网络容量和频率的使用效率,同时可对网络进行全IP化改造。

有线网络将会完善新一代宽带网络,提供差异化的端到端网络质量保障,全面实施光网络演进,部署业务感知和策略控制系统,提高全业务综合化、智能化承载能力,推进IPV6的试点和推广,协调发展传输网与IP网,推动100G波分技术试点和商用,加快FTTH的进度。

物联网能力平台――传感层的智能管道平台

物联网基础构架已被业内认可并得到大力推广,但在国外,处于传输层面关键环节的运营商们是联手的,他们统一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共同提供传输智能管道。我们要借鉴的也是这样的内涵,而不是把传感器简单地联系起来就可以的,物联网时代对协同性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联合,才能打通关节。

云计算――提供公共服务的计算能力

在建立物联网平台的同时,云计算平台也被建立起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问题和当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云计算,云计算也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空谈化的保障。因此要构建包括应用云、平台云、资源云的整体云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城市综合平台,开放四大能力域,形成产业生态环境(见图3)。

IPV6――有效解决互联网地址不足的困扰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IP地址。互联网业务流量每年以60%的速度在增长,省际带宽已超过11T,宽带用户数超过6000万,全部具备8M以上接入带宽,20M以上支持能力超过70%。而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IP地址,还应该包括标识层面的管理,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建设,如果没有标识层面的管理也很难行得通。

中国电信助力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城市的根本目标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政务、经济、民生三大领域。国内智慧城市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出台扶持政策,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主管部门牵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地方城市纷纷出台智慧城市规划,扶持智慧城市建设,同时智慧城市相关专业机构出现。在国家引导下,地方政府推动下,产业链各方蜂拥而动,但在智慧城市发展初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期望值过高,存在过热风险和忽悠成分,缺乏有效的指标体系指引等,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得以改正与提高。

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主要体现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智慧城市应用在各地百花齐放,主要集中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工业,智慧农业等领域。智慧城市应用相对集中,缺乏创新性与广泛性。智慧城市需要构筑足够丰富的应用,以规划为先导,要以需求为导向,并且要创新应用,创新模式。中国电信以自身优势和资源为基础,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智慧安全,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保障城市中人、财产、城市生命线和其他重要系统的安全,涉及到社会多个领域,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通讯、环境、商品供应、社会稳定、灾害防控等;智慧的公共安全解决方案有助于打造平安、和谐的城市生活。

智慧交通,打造便捷的城市交通。以交通信息中心为核心,连接公共汽车系统、城市出租车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电子收费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信号系统、汽车电子系统等的综合性协同运作,让人、车、路和交通系统融为一体,为出行者和交通监管部门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大动脉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决策。

智慧政务,打造高效的服务政府。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其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满意度和美好生活感知度。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8

正如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谢月娣所说,“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让城市变得更聪明。

智慧不等于数字化

在中国移动的展厅里,两辆智能汽车身边总是人头攒动。这两辆智能汽车的方向盘边上均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市民可以通过它们获取详尽的生活服务信息。

“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信息化的地位将愈来愈重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智博会”开幕式上表示,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实践路径上,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社会服务、百姓生活的融合,使得城市管理和服务更加便捷、人性化。要高度重视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事实上,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大致要经历“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和“智慧城市”三个阶段,而现在全国很多城市并没有认识到何为“智慧”和如何“智慧”,只是简单地将数字化与智慧城市等同起来,认为技术设备先进即可实现智慧化。

“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谢月娣告诉记者,目前宁波城市化率已超过60%,未来5年宁波将步入城市化中后期,城市发展将全面进入功能开发新阶段,将面临着城市管理、民生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资源等方面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而“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在宁波,建设出租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数字公路系统等智慧交通系统,能有效缓解“出行难”、“出行堵”等问题;建设远程医疗救助系统、远程医疗电子结算系统等智慧健康保障系统,可让市民看小病不用去医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看医生。市民从登上公共汽车开始,到便利店购物、到电影院看电影,甚至是在餐厅吃饭、书店买书,只要用一张小小的市民卡就能完成所有支付,而这张卡就是中国首张具有金融支付功能的市民卡。

在采访中,宁波海曙区区长吴胜武告诉记者,宁波有一个广为流传的“通俗版”智慧城市,把智慧城市用建设的内容形象地浓缩为“云、雾、海、河、地、人”六个方面,更直观地解释了智慧城市应该具备的特质:“云”是指云计算与高性能计算机相结合,应用平台和体系建设带来更强的决策、执行能力;“雾”是指物联网与互联网相结合;“海”是指要有一个“数据海”;“河”是指“整合”,讲的是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更强的协调能力;“地”是指基地,也就是智慧产业基地;“人”是指人的信息和知识获取、利用能力的提高,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之一,而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是智慧城市根本之所在。

“智慧城市是系统工程,需要高度标准化和系统性。”谢月娣介绍说,宁波成立了国内首个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将主要从事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和项目决策咨询等工作,为宁波市委提供智慧城市建设决策支持。“最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加上一系列规划和纲要的出台,都为宁波智慧城市的发展保驾护航。”

智慧从顶层设计开始

2010年9月,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将智慧城市作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创造宁波新优势的途径。今年6月,《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出台,智慧城市的建设从顶层设计起步。《纲要》将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建设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五大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宁波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这意味着我市已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谢月娣表示,宁波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粗放型的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智慧型产业,寻找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载体,创造形成发展的新优势。此外,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也是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然要求。宁波要实现从“国际大港”向“国际强港”的跨越,必须加快建设高度发达的港口物流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实现港口物流、资金、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港口的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综合竞争力。

“建设智慧城市在宁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宁波市委、市政府很重视,并把它列为‘十二五’时期全市‘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之一。”宁波市智慧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高光耀告诉记者,宁波在全面部署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并已经着手在杭州湾新区打造全新智慧城市的范本。先行重点推进智慧物流、智慧健康保障、智慧社会管理、三网融合、智慧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等六项试点工作,稳步扎实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宁波还坚持智慧应用体系和智慧产业统筹推进,力求通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来培育发展相关领域的智慧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智慧城市规划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智慧产业”。宁波市的六大智慧产业基地包括: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旨在让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及经营管理等环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50%以上规模企业生产经营全面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超1420亿元,年均增长17%,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谢月娣告诉记者,那时,软件研发推广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等基地建设都将取得明显成效,建成一批智慧服务业、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园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应用为先 落脚民生

“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本着一个规则:应用为先、产业为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民生。”在采访中,谢月娣告诉记者。

而本次宁波“智博会”也是以“荟萃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宁波市政府共同主办,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作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也是首届智博会最大的参展商。

在中国联通主题馆里,围绕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几大领域,中国联通以及19家合作伙伴展示了最新开发的应用成果;中国移动则携11家单位共同带来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最新网络技术、“十大应用”及“基地”展示,其中,智慧健康保障作为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先进应用,成为了全场的最大亮点之一;中国电信展厅则分为智慧城市、智慧民生、物联网精品、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农业和天翼展区七大板块,集中展示中国电信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前沿应用和全业务运营的优势,通过中国电信的智慧农业M2M平台,农民可以轻松掌握大棚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指标,从而让农民更好地掌握生产情况。

在构建“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云计算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作为智慧城市的“大脑”,云计算平台能够为城市管理的各个关键领域提供强大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而实现高效、智能的管理。宁波的云计算部署也非常强调顶层设计、应用先行,既起到对智慧应用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也能引领智慧产业的建设。

在宁波,云计算的应用切口是物流。宁波市发改委规划法规政策处处长杨兵杰告诉本报记者,作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物流业在宁波的GDP中占比高达18%,每年创造507亿元的增加值。但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桎梏,宁波物流企业多达5000家,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不到三四家,物流企业也面临着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变。为此,宁波市发改委牵头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总投资为2.5亿元。而在智慧产业基地的部署中,云计算也作为网络数据基地的重要一极,被列入智慧服务业推广基地。

为了寻求智慧产业合作、扩大交流,在智博会期间,浙江省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还签订了共同推进“两化融合”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战略合作协议,宁波市与曙光计算机的云计算中心项目、浪潮集团在宁波的云计算中心项目、万国数据在杭州湾新区的数据中心项目等10多个总额逾60亿元项目也将签约,合作内容涉及智慧应用体系和智慧产业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智博会展览场馆,浪潮展示了由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海OS操作系统等云计算核心装备构成的云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由政务云、医疗卫生云、药品安全云、食品安全云、水利云组成的“智慧政府”系列行业云解决方案,以及能够构建完善三网融合应用的“媒体云”和能够实现更加敏捷高效管理的“企业云”。

城市档案

宁波:智慧城市国家综合试点城市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宁波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达760.57万,该市是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同时,宁波也是浙江省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2010年宁波市实现GDP 5125.8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在中央及浙江省的文件中,宁波市分别被定义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省经济中心。宁波物流业十分发达,宁波港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9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05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涉及交通、安防、政务管理、安全应急、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等城市运营管理的各个系统。其中智慧交通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政府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也成为我国城市交通治理和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梳理,归纳近五年智慧交通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当前针对智慧交通研究的成果加以总结评价,指出其不足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智慧交通研究的发展和促进智慧交通建设的完善。

1 智慧交通的概念

智慧交通系统(Smatr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STS)是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是整合能源、环境、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曹小曙、杨文跃等,2015)。目前,我国对STS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标准的定义。王庆滨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信息监控数据导入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王庆滨、钟荣华,2015)。然而,陈琨提出,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智能交通是通过非常先进的通信和控制技术,以解决各种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运用,而智慧交通是智能交通发展的更高阶段(陈琨、杨建国,2014)。智慧交通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与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蔡翠,2013)。智慧交通更强调如何将交通系统全面融合到城市总体发展和建设中,不局限于智能交通系统的现有功能,而是将海量交通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强调系统的实时性、人机交互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张盈盈、陈燕凌等,2014),强调以人为本、智能化决策分析(李础⑼跗缴等,2014),促进交通向更先进和谐的方向发展(张轮、杨文臣等,2014)。

从上述文献所反映的情况看,目前智慧交通的概念主要是从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包含所应用的技术、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智慧交通所要运用的技术概念理解不清,将不同层次的技术归并在一起,理论知识体系较混乱;二是服务对象不全面,受益主体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三是智能化、智慧化无严格界定,客观上造成概念混淆。

2 智慧交通研究的重点领域

智慧交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涉及:一是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执行层,如客货、交通基础设施、运载工具装备以及智能公路、车辆的运营管理等;二是政府的宏观决策层,如综合统计、规划与设计、建设、市场秩序管理、交通秩序管理、票务与支付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应急等。

2.1 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业务

治理超限超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张新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出科技治理超限超载的6大系统:监督考评监测系统、源头末端监测系统、重点路面监测系统、检测站监测系统、行政执法及电子监察系统、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张新,2014)。

陈向东、杨斌分析了智慧轨道交通中“更透彻的感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从“敏锐”“快捷”“可靠”“高效”“全面”和“智能”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在智慧轨道交通行业运作和智能轨道交通系统中实现“更透彻的感知”(陈向东、杨斌,2012)。曾华觥⒅旎撤继岢隽恕爸腔酃斓澜煌ㄏ低臣芄埂保对智慧轨道交通系统理念、技术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探索和概括(曾华觥⒅旎撤迹2012)。王健通过分析公共交通现状,对智慧巴士系统的运用和推广进行了介绍(王健,2012)。石文先提出了智慧空管系统总体框架,该系统主要由感知层、基础设施网络层、应用服务平台层、专业应用与决策支持层组成,并对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石文先、朱新平,2013)。杨静指出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地铁,在发挥地铁载客、聚客功能的同时,让乘客在运动中与城市各类信息交流、互动,为乘客呈现运动中的城市全景图,另外实现轨道交通媒体价值增值、转型,是轨道交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杨静,2015)。史晓平、李华光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港口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史晓平、李华光,2015)。

黄敏以深圳为例,提出要以大交通为依托,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大监管为主线,以大信息为核心,推动智慧型、效能型、服务型交通运输部门的建设(黄敏,2015)。陆荧洲等对道路监控系统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陆荧洲等,2015)。

2.2 政府宏观决策层面的研究

智慧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智慧交通顶层规划上,我国主要是独立建设模式和数据大集中模式两种(李吹龋2015)。赵俊钰等提出了一种可落地的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思路(赵俊钰、刘芳玉等,2013)。

在智慧交通系统开发与设计上,徐蔓青、张滔、尹克坚、王雅琼等对智慧交通所依托的大数据平台的开发进行了研究,谭晓琳、顾慧、梁展凡等对智慧交通应用软件技术进行了研究,王峰、韩丽、徐波、马士玲等则从物联网角度对智慧交通系统设计进行了探究。

在公共信息服务上,信息安全应是智慧交通建设的前提(陈楠坪)。目前,我国智慧交通信息服务主要有四种模式:针对政府的交通管理系统平台,用户车联网(企业及个人),导航地图、打车软件等APP(企业及个人用户),智能汽车制造(个人及企业级用户)。但是,信息如何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发挥信息服务核心价值(阮晓东)。因此,孙斌提出了利用三维业务模型来促进智慧交通信息化建设。刘源设计出“智慧出行”系统架构,并可实现GPS浮动车交通信息采集、信息推送与语音播报、动态信息融合实时处理以及车辆协同交互优化,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提升城市智能交通的水平。张志宇、阮永华提出利用号牌识别技术、RFID电子车牌技术相结合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方案,对城市交通信息采集点的布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在安全应急管理上,陈龙、樊博将物联网相关技术和管理学中相关理念相结合,提出了智慧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管理的构架。

3 其他领域的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北京、上海、广州、南宁、镇江、扬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智慧交通建设的实证研究,对二、三线城市如何推进智慧交通平台的搭建甚少,另外对国外智慧交通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的研究也还不多。

另外,在对智慧交通人才培养方面,赵竹以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为例,就专业如何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高职课程理论体系和智慧交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

4 评价和启示

综上所述,近五年,交通运输业界和学术界对智慧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技术的研发与设计领域:一是交通信息网络平台,如地址匹配技术、车联网技术、交通传感网;二是动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车辆识别系统、行车引导系统、智能停车与诱导系统技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交通监控与管理系统;三是静态车辆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如智能停车场、位置服务等。但对智慧交通建设的相关技术研究未形成鲜明的层次结构。总之,目前对智慧交通概念体系和应用价值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全面、标准的理论体系。

另外,从研究的领域来看,目前对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公路、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关注较多,而对航空、海运交通智慧化管理研究较少;对政府宏观规划与建设、信息服务、交通秩序管理关注较密切,而对智慧交通大数据的综合统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秩序的管理、票务和支付服务、安全应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不多。从人本管理角度,目前对技术应用研究较多,对居民的出行需求、法律环境等的研究甚少。

因此,未来对智慧交通的研究还可进一步开拓和深化:一是强化理论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对智慧交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为智慧交通实践提供有效指导;二是加强对智慧交通建设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进一步探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扩大智慧交通研究视角,关注居民出行需求;四是加强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对接智慧交通产业的研究,重视跨学科人才教育。

参考文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

[2] 王庆滨,钟荣华.智慧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道路与防洪,2015,(6).

[3]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4]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

[5] 张盈盈,陈燕凌,关积珍,等.智慧交通的定义、内涵与外延[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

[6] 李矗王平莎,张春辉,等.国内智慧交通总体架构建设模式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4,(2).

[7] 张轮,杨文臣,张孟.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J].科学,2014,(66).

[8] 张新.基于智慧交通的治超模式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11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篇12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将围绕着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力推动“智慧广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持续打造“无线城市”。“智慧广州”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市民“智慧”,到2015年,广州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80%,九成以上的市民将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

启动“智慧广州工程”

2010年至2020年,“智慧广州”将在“五个一”示范工程(“一页、一卡、一台、一库、一城”)的带动下,着力打造“五个新”,即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开发一批智慧新技术,创造一个智慧新生活。

“智慧广州”的“五个一”示范工程建成了155万个市民网页,市民个人网页汇集了交通违章、社会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燃气费、移动话费、电信话费等8大类民生信息订阅服务功能,提供了300余项事项办事结果查询,180多项办事结果主动推送服务,打造了一个市民日常生活和工作办事的网上空间。

“智慧广州”工程还将大力推进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食品药品溯源等方面的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将通过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社区等示范工程以及智能水网、智能环境等工程,着力为广州市民营造智慧的生活环境和生态友好型的人居环境。

目前,广州市已经开展智能化管理,建设“平安城市”,在广州市的各街道、火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安装了26.8万个监控摄像点,并利用模式识别、智能预警、虚拟巡逻等手段开展公共安全治理;建设“智慧城管”,探索采用无线射频标签、传感器、卫星导航、视频监控、手持终端等设备实时采集城市管理信息,实现信息实时采集、监控和管理。这些举动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广州市坚持“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交通,加快实现广州交通现代化”,目前,全市配备了网络电子警察、视频监控系统和车载电子警察,公交平均提速18.1%;建设实时路况、停车诱导等信息服务平台,调节实时交通流量,减少道路拥堵;广州交通信息指挥中心、96900呼叫中心、交通仿真和应急指挥室等智能交通平台立足服务出行者。

“行讯通”软件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捧,该软件涵盖航空班次、火车列次、公交到站、实时路况、停车诱导、交通资讯等11项信息查询功能,让市民出行更加轻松。集“公交通、电信通、商务通”多种服务功能的“羊城通”,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伴侣,发卡总量已超过2500万张。

广州市的智慧环保实现了环境质量实时感知、工业企业守法排放、机动车达标上路、餐饮企业清洁服务、放射源安全可控、信息资源有机融合、环境管理科学高效、环境信息实时、网上办事便捷快速、投诉举报及时处理。

广州市教育科研网、数字教育城公共服务云平台、教育管理数据库、教育教学应用知识库,发挥网络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智慧,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了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效能化、专业化。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广州市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领先,截至2012年底,全市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 650GbPS,约占全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的50%。

无线城市覆盖愈来愈广泛,全市共建成第三代移动通信(3G)基站8831个,3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12692个,接入点(AP)13.8万个。全市政府共购买WLAN热点1155个,AP点402个。

2012年,广州市内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TD-LTE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速度达到3G的10倍;三网融合取得重大进展,出台了市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目前,广州大力推进以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规模试验网为核心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

此外,广州市构建了涵盖公交车辆智能监控调度实现了车辆的动态感知。智能港口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全国首创在滚装汽车码头管理开展RFID技术应用。

广州市部署实施了“天云计划”,出台了“关于加快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的编制。根据“天云计划”,广州市将实施“五个一”工程,建设一批世界领先的云计算平台,构建国际云计算中心。

在“天云计划”下,广州市积极推动一批云计算、云服务、云安全应用,率先建成在亚太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智慧城市”;实施一批云应用示范试点项目;组织一批云计算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的攻关,前瞻布局,打造国际云计算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一条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推动广州市成为世界云计算产业基地。

新应用催生“智慧政府”

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彻底改变了政府的运行模式。目前,广州市建成了590多个业务应用系统,覆盖80%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业务。广州市市长陈建华首创性地提出:“广州政府服务网上办理要以网办为原则,不网办为例外”。强调凡是不能网上办理的事项,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要向社会公开,并到政府办事大厅办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