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23 15:40: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临床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临床基础

篇1

本系列连载文章都是经方中的重点方、基础方、常用方。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经方,能为基层中医师提供一些处理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经方及其运用技巧,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运用经方提供基础。

为方便基层使用并避免歧义,文章内容避开了传统中医方剂理论或病机病因等解释性的学说,重点在“是什么”“如何用”两个問题上,其目的是希望读者能较快上手,提高临床可操作性。

经方不是中医的全部,但却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推广经方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医疗服务,而且有利中医开展经验总结、临床科研和学术传承,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医的大好事。

经方医学简介

经方安全、有效、简练、价廉,是比较适合在我国基层推广的中医适宜技术。但《伤寒杂病论》原文中许多方证内容较为简略,常为不完全性表述,实为冰山一角。

经方的主治称之为方证。方证主要由疾病与体质状态综合而成。对病用方,是取效的前提。但许多经方并不是对某一种病有效,而是适用于一类疾病,这种经方主治的疾病种类,也称之为主治疾病谱。疾病名有中医历代相传的,也有现代医学的诊断。其中,现代医学疾病诊断明确规范,疾病的转变预后清晰,对于有效地使用经方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体质状态由患者的体型体貌(解剖结构特点)、心理行为特征(精神心理类型)、好发病证(生理病理倾向)等内容构成。明确经方的适用体质对于安全地使用经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用经方力求方证相应,所谓“有是证用是方”。

篇2

“证”是机体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反应状态。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已被视为实现中医药规范化,客观化乃至科学化的重要环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建勋研究员首先提出了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研究团队以冠心病作为切入点,采用多因素、多靶点的方法干预模型动物的生理过程,建立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利用模型动物的特点和优势,深入分析疾病证候的现代机制和生物学特征,进行治疗相关病证中药新药的研究与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在本刊连续5期相继发表系列研究论文,得到了广泛的反响。以下是中医药学不同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分别表述个人观点:

王庆国(教育部“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证候与方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疾病病机演化规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它随着外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传统中医病机的认识逐渐向微观化方向发展;同时对病机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在微观上、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生物活动特点,更加准确的揭示病机演化的本质,促进达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统一。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3期发表的“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痰、毒、瘀”病机演变规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作者首先采用模拟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将高脂饮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损伤二者有机的结合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并进行病机规律的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通过对血脂代谢、炎症反应、血液功能动态变化的分析提示,单纯的痰证、瘀证或毒证都不足概括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机发展规律在于“由痰致毒、致瘀,痰毒瘀三者互结,损伤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痛”。扩展了中医胸痹的病机认识。此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冠心病病理机制,并结合对中医传统致病因素的认识,提出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毒-瘀”的病机演变规律,其思路和方法都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研究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病理生理及客观检查指标的变化应与临床相关病证密切相关,否则对病机的微观分析将毫无意义和价值。

史大卓(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转化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学科,即从实验室到病床(bench to bedside),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实现“基础-临床”循环往复的研究模式,简称为“B-to-B”。B-to-B模式不仅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机制研究中,同样也运用于新药研发过程。在转化医学过程中要求基础实验动物模型是有多个方面与临床相关疾病相似的病理改变,相似度越高则由实验室转化临床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对实验动物模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第3,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痰瘀同治方对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心肌组织的保护作用”2篇论文,实验不仅采用临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方法作为致病因素,并且在模型评价过程中以临床冠心病诊断的方法为中心,通过心肌酶谱、心脏超声、无创血流动力学分析观察实验动物冠心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不仅为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同时也使中药新药临床前评价的数据和结论更有临床参考价值,缩小实验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距离。因此模拟临床的动物实验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此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也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吕爱平(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讲座教授):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对疾病诊断和处理的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医临床实践的深入,如何将疾病证候的变化特征以更客观的现代医学实验室指标来阐述,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但是在基础实验研究中,通过建立与临床相关疾病证候相似的动物模型,并以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证候发展过程中客观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将有助于证候本质的认识,辨证与辨病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基于证候分类的疾病治疗疗效。在《中国中药杂志》2013年第38卷24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一文中,实验的设计和思路比较新颖、独特,实验采用模型临床四诊辨证的方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致病因素的认识,从体重指数、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和心电图改变等对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进行证候评价,并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基本符合中医痰瘀互结证的特点。因此以临床病证特点为参照,根据实验动物病理、生理情况,将临床病证的表现通过适当的转变以应用于动物模型中进行评价,将有助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展。因此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促进此方面的研究,而该模型的建立和发展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疾病过程中证候变化本质的研究。

孙晓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将来的临床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而病证结合进行中药临床前有效性评价的方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接纳。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要求具备现代医学病理学模型和中医证侯学模型两方面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目前存在的诸多不足导致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多采用西医疾病,或者单纯中医证侯的模式进行。在《中国中药杂志》2014年第39卷2期发表的“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的改善作用”和“痰瘀同治方对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影响”2篇论著中,则克服了以上中医模型不足和缺陷,值得推荐。通过高脂饲料喂养和冠状动脉血管内壁球囊损伤双因素的刺激方法,建立中国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用于中药新药的临床前评价。在评价方法中,一方面围绕与中医证候相关的因素如血脂代谢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以冠心病病理过程为中心,评价中药复方干预对心肌缺血过程的影响。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密切结合,可以全面的分析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同时也与当前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发展一致,更加密切联系临床。不失为一项高起点、高标准的中药复方临床前评价研究工作。

篇3

所谓病案,即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中医医案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周礼》中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此外,《左传》及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均可视为医案之雏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淳于意的诊籍被视为中医医案之先导。后世医家有将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者,经历代不断发展,中医医案的数量和内容都逐渐齐备,渐成规模[1]。

医案的出现,对中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它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对深奥的中医理论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发挥作用做了精确和生动的诠释。许多大医家更是将一生的医学体悟与精粹留在了日常医案的字里行间,为后世所推崇研习,如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李用粹的《旧德堂医案》等。一些医家还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诠释标注在医案里,形成了评注和解读,利于后世医者理解前人的医学思想[2]。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医案将晦涩和枯燥的理论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医学实例,对于充分调动初学者的学习热情,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意义深远

2.1 现代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是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中医教育离不开临证和实践。“师带徒”和“口口相授”一直是中医继承和延续的重要方式[3]。医家们在医疗实践中向学生传授辨证立法和遣方用药的精髓,学生们也在医疗活动中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实用化,然后经过不断摸索运用,对理论进一步深化理解、完成升华。然而,现代中医教育的特点,却不允许我们再按传统模式培养学生。随着中医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高等教育的弱点也日趋显现。目前,在课程体系的确立、师资力量、课堂及临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4]。如原本应该占据重要地位的四大经典的教学,在中西医课程比例失调、中医课程紧缩的前提下,正日渐淡化;中医师资数量和质量上的匮乏也令人忧虑:许多年轻教师本身的中医思维不牢固,中医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授课常拘泥于课本或中西混杂,这些都会影响学生们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影响他们对中医临床效果的信心[5];在临床实习方面,由于实习基地的建设跟不上招生数量的增幅,实习人数的密度过大,带教老师应接不暇,自然也很难深入的向每一个实习学生讲授辨证论治的思路,处方用药的化裁。本该是学生们由理论走向临床的最好机会,却常常沦为单一的抄方,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现代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其学习中医的困难。他们习惯的现代思维方式和从未体验过的传统医学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强烈反差,难以适应中医学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理解中医学的知识内涵[6]。同时,由于中医学的知识大多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文献形式传承表达的,很多经典条文、方剂歌诀等需要熟读、背诵,在接触临床实践之前,这种显得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对于已习惯充分享受多维视觉效果的学生来说,常常显得异常艰涩和难以接受[7]。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得他们在中医入门的关口裹足不前。

若长此以往,中医教育的教与学将逐渐脱节,中医教学将丧失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探讨如何通过改革教育以改善目前的中医教学现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2 医案教学对现代中医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 医案是医家临证活动的真实记录,具体而形象。通过接触医案,学生们如同直接与名家对话,耳闻目睹他们面对患者时如何做到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首先能使学生们直观的见证中医药疗效,增强学习中医的信心[8]。在中医饱受现代医学冲击的今天,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学习的最终的目的,是围绕患者展开医疗活动。如何接触患者,了解患者,诊疗患者,仅凭抽象的知识难以完成。作为承载着医家们医疗活动记录和医疗经验总结使命的医案,如同一位无形的老师,手把手的教导学生们如何接诊患者,增加认证能力和用药技巧,较快的提升辨证能力,最终形成中医的思维体系。这对于弥补中医教学基础与临床日渐扩大的鸿沟,是一个最有效的捷径[9]。

大量学习医案的过程,就是不断吸取前人医疗精粹的过程。医案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诊治记录和诊治体会的完美结合,医家们对实例背后根本病因、病机、处置原则等的阐述,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发挥,以及对医疗谬误的勘正,使初学者能够执简驭繁,从繁杂的症状中找到规律,逐渐培养出中医的思维习惯和辩证能力,因此医案教学是衔接中医教学和临床最好的桥梁[10]。中医医案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载体,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的重要途径[11]。而且,历代医家在创作医案的时候,将个人在用药、配伍、用量等方面的体会融入其中,使医案有了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形成不同的流派,这对于帮助学生们在后期形成个人辨证用药风格也十分重要。

3 如何推进医案教学,架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3.1 教师必须明确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医案教学在中医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师必须加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将其视为弥补现代中医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这对提升中医教育,增强辨证水平十分必要。在临床课程中,更应加强对医案教学的重视程度,如果忽视医案教学,往往使临床课程变得或呆板无趣,或曲高和寡,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未来在临床实习中,学习阶段的薄弱点就会很容易显现出来,造成接诊和处置的难度,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2 教师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现代教学当中,很多 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喜欢把教学课件作为上课的必备条件。诚然,多媒体教学通过视听结合扩展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也有利有弊。过分依赖课件,妨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由于课件包含信息量往往较大,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和学生常把精力耗费在传递和接收课件信息上,削弱了问答和交流环节。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传统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医案教学中,不能一味的灌输信息,要通过提出问题-指导思考方向-接收学生的反馈-讲解等环节,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知识中摸索出应用知识的途径。

3.3 学生要做好接受案例教学前的准备 医案是一个医者综合能力的体现,贯穿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学生们要想很好的学习中医医案,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中医基础理论、诊断、中药、方剂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案例学习,一方面对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将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12]。如果旧知识不牢固,在教师教授临床知识的时候就难以产生相应的共鸣,难以和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相联系,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学生们还应注意在案例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写好发言提纲,勇于发言和争论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通过和授课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最大化的吸收教学精华。

3.4 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进度不同,知识储备也有差别,所以医案的选取要分层次,有侧重点。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尚未学习临床课,故选取的医案不要过于复杂,可以针对中基、中诊、中药等不同课程,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锻炼相关能力的医案。内容宜简洁些,语言宜浅显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中内、中外、妇科、儿科等临床课,已经具备了中医的基础知识,选取医案的时候可适当综合些、复杂些,重点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建议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有选择的推荐一些历代颇具影响力的医案名著进行深入研读,教师给予适当辅导,助其拓宽眼界,开阔思路,汲取各家之长[13]。

3.5 医案教学的手段要灵活,方法宜多样 医案教学的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辩论、课堂演讲、自学、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单纯“填鸭式”的授课模式,营造课堂严肃活泼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通过自学-讨论-总结-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沟通交流、创新思维等能力。要注意将单“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中自由徜徉,也才能在未来临证时触类旁通,知常达变,形成自我独特的辨证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德友.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8):1582-1583.

[2]丛丽.对中医案例教学模式的再认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2):274-275.

[3]黄学武.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72-1273.

[4]杨发泉.中医教学质量评估在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1):45-46.

[5]廉春雨.中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J].医药教育,2010,17(2):101.

[6]唐玲.中医内科教学方法应用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32):105.

[7]赵振霞,刘小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措施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170-171.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篇5

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5-0024-02

消化道出血的机制复杂,需要迅速抢救[1]。目前我国以中医补气原则为基础,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逐渐的被广泛接受。此次笔者探究本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的效果,结果较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8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96例,女86例;年龄39~78岁,平均(46.3±1.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观察组男49例,女42例;年龄40~80岁,平均(46.5±1.9)岁。对照组男50例,女41例;年龄39~77岁,平均(46.2±1.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呕血或者黑便,少数出现循环衰竭,胃镜确诊其主要的出血原因有溃疡、胃癌、肝硬化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包括补液和输血等。奥美拉唑40 mg静推,每12 小时一次[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组方:三七粉10 g,甘草6 g,乌贼骨12 g,大黄炭8 g,茯苓18 g,党参15 g,炒白术12 g,每日分3次温服。

1.3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效果分为三个阶段: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在3 d内呕血及黑便消失,OB试验阴性;有效:1周内以上症状消失,OB试验转阴;无效:治疗1周后OB试验依然阳性[3]。此外,在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输血量、止血时间及进食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87例(95.60%),对照组仅有55例(60.44%),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9,P

2.2 输血量、止血时间以及进食时间

观察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进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病因素为脏腑失调和络伤血溢,脏腑失调后会导致血气不顺、脉络受损[4]。该病出血以上消化道为主,一般发生于食管和胃等,表现为呕血和黑便等。该病发病的机制复杂,发展迅速,需要临床医生的迅速抢救。目前我国在治疗时,不仅单纯的采用西药止血,同时也结合中医补气原则,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有效的治疗,其结果理想,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对于消化性出血的患者,其治疗的最关键之处就是较为及时的止血。该病发生的病因一般是消化道黏膜被破坏,最后导致大出血。为降低黏膜的损坏,就要采取措施抑制其分泌胃酸,同时还要恢复破裂的黏膜血管。

正常人的胃部蠕动以及胃内的酸性对于消化道的出血是不利的。因为酸过度可以溶解血块。反流会糜烂食管的黏膜,导致二次出血。而奥美拉唑可以直接对血管平滑肌起作用,减小血流以及其中的压力。同时对胃酸进行抑制,进而保护黏膜。也可以改变胃的pH值,通过降低酸度来保护溃疡处血管,防止其被侵蚀。此外,还可以促进出血处血小板凝集,形成的血凝块帮助止血。但是尽管该药被广泛应用,仍有些出血不易控制。本次笔者探究的治疗方式是中西药的结合。消化道出血被中医定位“血证”的范畴,脏腑失调出现了血气不顺,最终发生血溢。所以本病的治疗以“止血益胃”为主[5]。本次的治疗是使用了中医以及西医的结合治疗。其中三七粉所起到的作用是止血生肌,大黄炭可以凉血祛瘀,甘草等能够健脾益胃,乌贼骨止血、护胃,炒白术专清胃火。诸药调和,标本兼治,益气补血。在临床,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于消化道的出血开始了较为广泛的开展,其结果明显优于西药单用,因为两者有互补的效果,不仅能够缓解病情,甚至能够完全的治愈。

综上所述,临床对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良好的效果,几种药物联合后,可以对该病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应用的西药能够在短时间内止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易静,李美霞,李翠红,等.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3-34.

[2]毛荷芬.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816-817.

[3]韩宴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临床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7):906.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变中,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临床实践对医护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护理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性格不相同,教学结果也不相同,因此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有很多种带教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教学方法,主要是围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本文选取2014~2015年护理实习学生60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临床护理带教中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2015年在我校在校的60例护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代交方法。实验组学生的年龄在17~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5±1.4)岁。对照组学生年龄在17~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7)岁。两组学生在年龄、学历和成绩方面无差异,P〉0.05表示统计学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1)实验组带教。为实验组学生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老师先备课,将课程中的病例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小组可以向老师进行汇报,最后老师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例如脑卒患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脑卒的概念,发病率、致残率,发病因素等问题[1]。老师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最后得出最终的答案。老师将不同小组的知识进行汇总后,给予学生鼓励,鼓励学生勇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和补充以及纠正。(2)对照组带教。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为主,学生在课上听讲,例如老师讲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护理等等,护理病历的书写,讲解其具体格式,如何提出护理问题,找到依据,制定计划等。

3、评价标准[2]。实习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和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向实验组学生发放教学的调查问卷。

4、统计学标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X2进行检验。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成绩比较。实习最后一周,对学生进行护理知识和护理病历书写的考试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2、实验组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向实验组学生发放教学的调查问卷,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满意27例,满意率90%,是否主张推广教学为24例,占80% 。

三、讨论

老师将课程中的病例设计成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老师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小组可以向老师进行汇报,最后老师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例如脑卒患者,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脑卒的概念,发病率、致残率,发病因素等问题。老师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最后得出最终的答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优势,值得在临床护理带教中广泛应用。

篇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08-02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PHT,简称脑出血后脑水肿)是脑出血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环节。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是导致脑组织结构及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的共同结果,血肿周围水肿往往在脑出血后急性和亚急性期出现,其导致的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脑干受压是患者病情恶化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脑水肿也可加重出血后缺血、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的发生。加强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救治是抢救患者生命和减少致残率的关键所在。中医中药对出血性中风的治疗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其作用途径是多方面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并可调节患者的整体状况,具有西药所无法替代的综合治疗功效,具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总结和探讨中医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科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间来我科住院的脑出血病人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l~70岁,病程1~lO小时,平均6小时,其中左侧基底节区11例,右侧基底节区19例,伴发高血压病29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12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8~78岁,病程1~9小时,平均5.5小时,其中左侧基底节区10例,右侧基底节区20例,伴发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5例,冠心病11例。各组病例平均年龄、既往史积分、出血量、伴发疾病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急救处理及中医治疗 所有病例入院后即给予基础疗法,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低流量吸氧;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以及一般支持疗法;合并感染者则予有效抗生素:收缩压超过26kPa或舒张压超过13kPa者予适当的降压药治疗;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合并症,如应激性溃疡、心及肾功能不全等,疗程为15天。对照组单纯采用20%甘露醇溶液125m1,q4―8h,静脉快速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腑化瘀丸(赤茯苓lOg,半边莲lOg,水蛭、虻虫各lOg,大黄15g,桃仁lOg,烘干研末,过120目筛,由莱芜市中医医院制剂室制成胶囊,每粒胶囊含药粉O.35g,相当于生药3g,一次2粒,一日2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综合疗效评定[1] 按《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数表示。基本痊愈:≥85%,显效:≥50%,有效:≥20%,无效:

1.3.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2] 采用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3.3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 [2] 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的变化,采用Batlhel氏方案

1.3.4脑CT平扫脑出血量及脑水肿的变化[3]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之内、第3~5天及第13~16天行头颅CT检查,按多田氏法[n/6×长轴×短轴×出血层面(或水肿层面高度)]计算血肿量及其周围脑水肿量。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评定 治疗组无退出病例,对照组出现肾功能损害,严重后退出观察病例2例。

3 讨论

祖国医学无“脑水肿”之名,但目前的“中风”病名应包括急性脑出血及其脑水肿在内。近年来,对该病病理机制的研究,脑水肿属中风中脏腑之痰热蕴蓄肠腑、蒙蔽清窍证,指出最突出的病理特征有二:其一为清窍闭塞、神明被扰,主要见神识迷蒙、头痛烦躁等症:其二为痰浊瘀血蕴蓄、肠腑结实,主要见痰鸣鼻鼾、腹胀便于便秘、舌质暗红或瘀斑、苔黄腻或黄燥干褐、脉弦滑或滑大等症。从肝阳暴亢、瘀阻脑府、瘀则生水三个病理变化立论,指出本病之病机虽然复杂,但总不离“瘀血”一端,瘀是根本原因,水痰则是病理产物,水痰为害可进一步阻碍气机、闭塞清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提出属中风之颅脑水瘀证,病机主要是“脑部血瘀”, 瘀血化生痰水,而致瘀血痰水互结,神明被扰,脑窍失养失用,脑失所主,而成脑水肿。认为中药活血化瘀、利尿消肿、清热解毒是治疗脑水肿颅高压的有效治法,尤其是在应用其它脱水利尿剂无效的情况下,应用此法可获得满意的脱水降颅压作用,且副作用小,不反跳。因此,活血化瘀、通腑利水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基本治法[4]。

4 结论

研究表明,该方案有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障碍记分和脑水肿的作用。通腑化瘀丸具有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患者血肿的吸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积分、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等作用,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本研究具有应用方便,见效快,明显减少了甘露醇的肾毒性,缩短住院天数,无明显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理想药物。

参考文献:

[1]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中国医药学报。2006,(2):56.

篇8

作为预防的重点对象,应加强小儿急性中毒健康教育的力度和广度,可采取医院联合社区和幼儿园对孩子及家长共同进行健康教育[5],通过宣传栏、发放宣传册、讲座等形式宣传小儿急性中毒的知识、危害,教育家长家中药品、消毒剂、杀虫剂等应妥善存放,置于隐蔽或加锁保管。对于农药,鼠药米或滴有鼠药的食物不要随意放置于小儿容易拿取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安全的隐患。农药应储存在密闭瓶中,不可随意放在可乐类汽水瓶中,防止小儿当饮料误服。

篇9

作为一类常见的内科疾病,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部位主要有胆管、十二指肠、胰管等, 致病原因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临床表现为黑便、呕血等,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理痛苦,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1]。本文主要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讨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统计2011年5月~2012年7月期间, 本院所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资料。在80例患者中, 男性48例, 女性32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1.32±11.03)岁。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西医治疗, 实验组4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静脉推注40 mg的奥美拉唑, 2次/d;同时给予常规补液和输血治疗, 并进行实时监护。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治疗。主要配方有:20 g黄芪、15 g茜草、15 g海螵蛸、15 g三七粉、15 g白及、10 g阿胶珠、10 g白芍、10 g红参、10 g当归、8 g生大黄、6 g炙甘草。气虚血脱者则加15 g麦冬与10 g西洋参, 去生大黄与红参;脾虚不摄者则加15 g焦白术与10 g茯苓;胃中积热者加12 g黄芩。加水煎熬至300 ml, 1剂/d, 冷却后口服。

1. 3 疗效评判标准[2] 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和止血时间以及临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患者3 d内无呕血与黑便现象, 大便潜血转阴, 且临床表现症状有明显好转即为显效。患者3~7 d内呕血与黑便现象有所改善, 大便潜血转阴, 且临床表现症状有所改善即为有效。患者7 d后仍伴有呕血与黑便现象, 大便潜血阳性, 各项临床表征无任何好转, 甚至病情加重者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x-±s)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 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输血量与止血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患者的输血量与止血时间对比( x-±s)

组别 病例 输血量(ml) 止血时间(h)

对照组 40 468±5.3 38.98±8.21

实验组 40 261±2.7 27.11±8.12a

注:与对照组相比, a, P

3 讨论

临床根据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深度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 其治疗原则以抑制胃酸分泌与修复局部血管黏膜为主[3]。临床常以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通过改善出血部位的酸碱度使溃疡处小血管免受侵蚀, 起到止血作用。此外, 奥美拉唑还能促进胃泌素的分泌, 对溃疡面予以保护, 加速溃疡的愈合。即便如此, 仍有部分患者的出血情况难以得到良好控制, 须借助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方能起到根治作用。

中医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归结为“吐血”、“便血”及“血证”范畴, 中医学者观点:出血源于燥热蕴结肠胃, 对血络形成扰动;或久病伤肝, 血失所归;或肝气郁结, 对胃络造成损伤所致[4]。而对于该病的治疗, 应以治火、治血、治气为原则, 综合摄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凉血、泄热清火等方法治疗。本研究在常规西医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方中黄芪和红参可固脱益气补脾, 使血行于经脉中;茜草用于止血凉血;海螵蛸有助于止痛制酸, 止血与收湿敛疮作用突出;三七粉可定痛消肿, 止血化瘀;白及用于消痈、止血、渗痰、敛气, 还可封填破损、生新托旧;阿胶珠、白芍、当归可调和营血, 止血补血、止痛疏肝;生大黄性寒苦, 祛痰、活血、泻火作用明显;炙甘草用于调和诸药, 具有预防虚脱、凝血止血、调和气血、扶正固本之功效。

本研究中, 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验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 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80%的总有效率, 且输血量明显也少于对照组, 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林金宋.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福建医药杂志, 2013,35(4):48-49.

篇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以咳喘为首发病状,发展快,病情重。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50例中医辩证为肺胀、肺肾气阴两亏、痰热水瘀互结证患者取得很好疗效,现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该组50例患者均为马龙县马过河镇卫生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病人。男30例,女20例;年龄:52―60岁10例,61―70岁20例,71―80岁16例,81岁以上4例;病程6―30年不等,平均18年;并发症:伴I型呼衰36例,II型呼衰15例;伴I度心功能不全20例,伴II心功能不全27例,伴III度心功能不全3例;50例患者均有肺部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心悸气促、口唇紫绀腹胀、颈静脉怒张、肺气肿征(+)、双肺有干、湿性罗音,心率或增快或不齐(主要为心房纤颤),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舌质紫暗或紫绛,有瘀斑,舌下瘀筋增粗,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沉细滑数或有结代,胸片提示有肺气肿征,肺动脉高压征及肺部感染。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2]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医内科学》[3]及《今日中医内科》[4]中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主要有咳痰、喘、气促、心悸、紫绀、痰液粘稠、呼多吸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舌胖大,舌紫暗紫绛兼有瘀斑,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沉细滑数或有结代。

1.3 治疗方法

1.3.1 西医治疗

(1)低流量持续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2)抗感染:青霉素类,头孢类静滴;(3)解痉平喘,氨茶碱静滴或口服;(4)纠正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适当使用呼吸兴奋剂,小剂量运用强心剂利尿剂,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1.3.2 中医辨证论治

(1)常规给予丹参注射液20~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双黄连粉针3.0~3.6g加入10%葡萄糖静滴中。

(2)治则:益气养阴、补肺纳肾、清热豁痰、强心利尿、活血化瘀。基础方用云南名中医詹文涛经验方黄芪生脉苇茎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芦根30g、桃仁12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大力子15g、苏子15g、葶苈子15g。感染重者加用蒲公英、鱼腥草、忍冬藤、金银花、黄芩;痰涎雍盛者,加用川贝、浙贝或全瓜蒌;心衰加用车前子、益母草、白茅根,泽泻、白术、茯苓;腹胀水肿者予大剂五苓散,五皮饮化裁;瘀血阻滞加用赤药、丹参、 桃仁、川芎;肺性脑病出现昏迷,重用郁金、石菖蒲、天竺黄等。

1.4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体征: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心悸气促、唇舌紫绀、腹胀水肿、肺部罗音、心率、心律、肝脏大小、舌质、舌苔、脉象、胸片、血尿常规、心电图。

1.5 疗效标准[5]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双肺偶闻干湿性音,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心功能改善达到I级,生活能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阵咳,但痰液粘稠、难咯,双肺有散在湿音,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功能达到II级,能下床活动。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

2 结果

5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10―30天后观察结果,显效38例占76%;有效10例占20%;无效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随访36例患者半年,病情基本稳定,定期来医院维持治疗。

3 讨论

3.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pulmoary heard diseas 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老年患病率较高。是由肺组织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扩张肥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病情越严重,治疗就越困难。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抗心衰、强心利尿。往往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及强心或利尿剂的运用造成重感染或伴脏器损伤或伴洋地黄中毒或伴水盐代谢紊乱,临床上十分棘手。笔者尝试中西结合取得了理想疗效,减轻了西药的用量,减少了西医治疗的很多副作用和耐药性。

3.2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属中医“肺胀、咳喘、痰饮、水肿”等范畴,临床表现以咳、疾、喘、瘀、肿等为特征。病因是内外合邪,病位在肺肾脾心,涉及五脏六腑。肺胀病机虽然复杂,但詹氏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基本特征。本虚在于肺肾脾心气阴两亏,标实是指痰热寒瘀水互结。该组患者多为久病,正气耗伤,肺肾脾心气阴大亏,卫外不固,更易遭受外邪,加之气血津液运行障碍,痰热瘀血水湿内停,凌心射肺,困遏脾土,瘀阻心脉、蒙闭清窍,而形成因实(外邪)致虚(脏腑亏损),因虚(肺腑亏损)致实(内生痰瘀水饮等邪实),虚虚实实的恶性循环链,使病情日趋加重,致使危重急症险象环生,临床变化多端。

3.3中医治疗

3.3.1辩证沦治方面,我们承接了詹氏的可贵经验理论,高度重视辨证施治,辨清疾病演变过程中正邪相争恶性因果循环链的主要环节,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患病机体的邪正虚实标本缓急态势),及时采取扶正祛邪的有效方法,尽快截断其恶性循环链,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或恢复脏腑阴阳气血的平衡,促使机体康复。

3.3.2扶正方面,针对本病本虚以肺肾气阴两亏为主,用大剂黄芪生脉饮益气养阴、补肺纳肾;心肺气虚明显,心功能不全者加用种洋参或太子参、苏条参,三参合用加强扶正功效。

3.3.3祛邪方面

(1)痰热壅盛者,擅用苇茎三子汤,方中芦根清热泻肺,冬瓜仁清肺化痰,薏苡仁健脾利湿,大力子清热豁痰,软坚散结,苏子降气平喘,葶苈子泻肺豁痰,共奏降气平喘,清肺化痰之功效。(2)瘀血阻滞,予丹参、赤芍、桃仁、川芎活血化瘀、丹参既能活血通络,又能养血益肺,桃仁不寒不燥活血通络,诸药合用能行气宽中止咳化痰平喘,用丹参注射液静滴,或方药中丹参桃仁合用效果较好。(3)感染情况下加用蒲公英、鱼腥草、忍冬藤、金银花、黄芩清肺解毒等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4)治疗中不主张轻易使用止咳药品,认为老年肺心病因源于虚,排痰困难,如用止咳药,痰涎更难排出,而加重感染,加重病情,应从化痰豁痰着手加用川贝、浙贝或全瓜萎清热豁痰通畅气道。(5)针对心衰,用葶苈子、车前子、益母草、白茅根,改善微循环、强心利水。(6)肺性脑病,选用郁金、石菖薄、天竺黄等醒神开窍。二服药方法,改变传统日服二次或三次的常规,而取少量多次频服,保证了药物在体内的有效的血药浓度。从病效、证效、症效、药效、量效、时效达到扶正祛邪。从源头治起,力求提高整体抗病力,减少复发率。

3.4 西医方面,主要通过吸氧改善缺氧状态,抗感染控制炎症,以免加重病情;氨茶碱解痉平喘,减少咳嗽刺激引起的感染加重,抗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良好条件,适当运用强心利尿剂,减缓心脏负荷。总之西医治其标,中医治其本,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治疗方法。

典型病例:

汪××,男,78岁,因反复咳、痰、喘30余年,间歇性双下肢浮肿20余年,加重10天院外治疗3天,无明显缓解而入院。就诊时咳、痰、喘、气促、心悸、紫绀、痰液粘稠,呼多吸少、动则加重,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脘痞、纳差、小便黄少、夜尿频繁,不能平卧。查体:T37℃、P132次/分,R2.6次/分、BP108/65mmHg神志稍模糊,精神差。端坐,颈静脉怒张,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闻及大量干、湿性音,心音低钝,心率132次/分,心律不齐,腹膨隆柔软,肝脏剑突下4cm,肝颈静脉回流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有瘀斑,苔黄厚腻,脉滑数结代。实验室资料:白细胞11.6×109/L,中性0.89,林巴0.12,胸片报告: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伴肺部感染。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伴肺部感染,心功能IV级。中医诊断:肺胀一、肺肾气阴两亏、痰热水瘀互结。西医治疗:(1)端坐,两下肢下垂,吸氧2L/min,每天持续8―10h,保持呼吸道通畅。(2)予氨茶碱0.3g加入10%的100ml中缓慢静滴。(3)抗感染:苯拉西林3.5―4.5g+5%葡萄糖氯代钠中250ml滴注。(4)根据病情适当小剂量运用强心剂:西地兰0.6mg加入10%的葡萄糖100ml静滴;利尿剂:速尿40mg加入5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必要时应用呼吸兴奋剂和适当运用血管活性药物。中医治疗:治则:益气养阴、补肺纳肾、清热豁痰、强心利水、活血化瘀。方选黄芪生脉苇茎三子汤加减: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芦根30g、桃仁12g、冬瓜仁30g、薏苡仁30g、大力子15g、苏子15g、葶苈子15g、车前子15g、蒲公英30g、鱼腥草30 g、粉葛30 g、川贝15 g、浙贝12 g、益母草30 g、丹参15 g、赤芍15 g、泽兰12 g二日一剂,少量多次频服,另外每日常规予丹参针2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滴注,双黄连粉针3―3.6 g加入10%葡萄糖200ml中滴注。经上述综合治疗10天后,纳食、精神、睡眠均有所改善,稍能行走活动,夜间能平卧,双肺底仅闻及少许干、湿性音。维持中药加减化裁结合西医抗炎、对症治疗一月,病情大有好转。胸片示:肺部感染较前有所减轻。

参考文献:

[1] 李春、琚坚,詹文涛导师中医施治52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探讨,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4)2

[2] 叶任高、陆自英,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28

篇11

【关键词】 书写规范 用药合理性 特殊处理 煎服法 剂型

中药的调剂工作,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实践不断整理和总结出来的,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知识及操作常规。为了合理用药,密切配合中医临床,开展临床用药服务工作,笔者随机对本院2010年和2011年合计25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考究,发现如下问题,现作报道。

1、药名[1]和书写格式欠规范化[1]

部分处方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处方污染。本应按药典规定使用正规名或常用书写名来处方,但有的用错别字、同音字代替。如胡椒写成古月,硼砂写成月石,炙百部写百部,牛膝写成牛夕等等。这类处方有428份,占调查总数的17.10%。

2、应实付药物不明确

在中药药名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比较复杂。有的不同品种的药物名仅有一字之别,如处方写丁香、牛膝,在配方时应付公丁香还是母丁香、川牛膝还是怀牛膝?又如处方写豆蔻,配方时应付白豆蔻、草豆蔻还是红豆蔻?处方对不同的炮制品也未注明,如处方写地黄,配方时应付生地黄还是熟地黄、是付地黄炭还是熟地黄炭?这类实付药物不明确的处方共125份,约占调查处方总数的5%。

3、用药不合理

中医处方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小病开大方、大剂量,或一方开服多剂。从历史来看,中医用药,一张方剂的疗效,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用量配比亦甚为关键。常言道:‘中医不传之妙在配伍,而不传之密却在用量’。中医用药历来讲究君、臣、佐、使[2]。配伍得当,立法严谨。可是现在中医处方用药一般都在十味以上,有的一方竟达二三十味之多,毫无君、臣、佐、使之言。其总量一般超过150克―250克,有的竟达500克以上,形成大包炒、大包围、一方医百病的情况。有的一方开服多剂,更有甚者一方开服10剂、20剂、30剂、60剂都有。同时处方中药物用量也越来越大,如北细辛10克、黄芪150克、茵陈100克、金钱草60克制、制川乌30克等等。很多药物的用量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用量的多少倍。总之中医现在的处方是形形。这类处方共700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28%。我们站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极大的药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药源不断减少,药材紧缺的情况下,用量逐渐增加,这将影响到未来中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极为重视的问题。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大,势必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浪费,并且又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这类处方是极不科学的。

4、剂型选择不当

药物治病除药物本身具有准确的疗效外,主要的还是与中医处方选择的药物剂型有关。如补益药宜服丸剂,急性病宜服汤剂。《神龙本草经》曰:“药性有宜丸者,宜水煮者,宜散者......”。我们发现在中医处方中,如安神剂,用丸剂比用汤剂效果持久。开补中益气汤而不用补中益气丸。处方中有芳香性药物,如冰片等,应开服丸剂或片剂等等。总之,应根据临床病情需要选择最适宜的剂型。像这类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共计6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0.24%。

5、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未注明

在进行处方调配时,往往会遇到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向患者交代。但在个别中医处方中却未见到特殊处理的要求。这里所指的特殊处理,其实是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和特殊服用法。难溶药物如矿石类、贝壳类、坚硬类、角类、有毒类等等,未注明先煎。易挥发类药物和易被破坏的药物,如砂仁、鱼腥草、薄荷、白豆蔻、肉桂、钩藤、大黄等,在处方中未注明后下。同时如需要冲服、化服的药物未注明服法。这类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而在中医处方中未注明的共计115份占调查处方总数的4.6%。

6、用药禁忌不明确[3]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饮食禁忌等.对禁忌使用的药物要禁戒,避免使用,故称禁用或忌用。如有的药物在确有必要使用时应当慎重对待,故称慎用。在审方和处方调查中,常发现用药禁忌的药物在同一处方中配伍,见大戟、海藻和甘草配伍。同时还发现,服用某些药物时,处方中未注明食忌。如服何首乌、生地未注明忌食葱、姜、蒜、萝卜;服茯苓未注明忌食醋;服土茯苓、威灵仙未注明忌饮茶;服鳖甲未注明忌食苋菜。在所调查的处方中用药禁忌、妊娠禁忌占比例比较小,需要饮食禁忌的处方中几乎百分之百未注明。在调查处方中也未忌食油腻、辛辣等‘发物’的提示。这类处方共计51份,占调查总数的2.04%。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建议中医处方时还是应该遵循古道。

7、煎服方法不详

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处方未注明煎服方法。中药的煎服方法对药物发挥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过:“煎药之法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古代医典都在每方之下注有煎服法、加水多少、用何火、煎出液多少、何药先煎与后下、服多少、日服几次,或一日一剂,或二日一剂,无不讲究。如中医处方中的人参是炖服、嚼服、煎服等并未注明,患者一概不知。顿服、频服、饮服、吞服、含服等等,在中医处方中很少见到。这些处方不注明药物用法、煎法,往往造成患者煎法和服法不当而影响临床疗效。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到而今全都丢光了,这必然影响中药的临床效果。

8、讨 论

通过二千五百份中医处方的调查,并同时走访了几家较为大型的综合医疗单位。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中医处方是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为,很有必要重申处方制度。中医处方应做到药名规范化、书写项目完整、字迹清楚、配伍精准、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控制开大处方和一方多剂。药物剂量一般不应超过药典规定。同时对中药的煎服方法、剂型选择要得当,应对服用个别药物注明食忌,真正做到用药专精。总之,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中药的当务之急,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真正体现中医药特色,使中医药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篇12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如何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生产岗位的需要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瓶颈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从1983年以来,仅开设畜牧兽医及其相关专业,原来本课程名称是兽医基础,近几年改为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本课程在教学文件及与资料、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实训条件等方面都要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很多不足。一是教学文件及资料学科体系较多,未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行动导向教学文件欠缺,生产一线视频、病例不多;二是师资较溥弱;三是目前选用的教材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够、适用性不强;四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力度不够;五是实训条件尚未满足教学的需要;六是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以上这些大大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此,趁我校开展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课程组针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建设进行深入地探索与实践,主要指导思想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本课程的开发建设,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建设优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促进本课程在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应用、教学方法、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有所提高,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以家畜(禽)为对象,研究疾病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技术和理论的学科。它是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从基础课程过度到临床或专业课程的桥梁。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层动物疾病防治员、动物防疫检疫员和饲养管理人员所必需的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本课程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来处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优化理论与实训内容,主要以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实践学习为主线,学习中以临床诊疗工作为主要内容,力求做中教、教中学、做中会,以达到能胜任应职岗位所需的技术与素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能独立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胜任基层动物疾病防治员、动物防疫检疫员和饲养管理人员的岗位。

二、课程建设理念与思路

(一)本课程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和本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优化理论内容和实训项目,选择兽医临床诊断技术、给药疗法和外科手术疗法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兽医临床诊疗水平及终身学习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邀请教育教学专家、企业专家及本课程专任教师共同商讨、编写本课程校本教材,修改完善本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授课方案,共同开发实训基地和资师队伍建设,从而充分发挥本课程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三)本课程教学评价紧扣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通,考核重点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相吻合,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合格率和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建设内容与成效

(一)校本教材建设。

校本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组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分析动物疫病防治员工作过程和任务(并参照国家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标准),然后依据职业标准,并根据学校现行办学的性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标准,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编写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校本教材。本教材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强化技能培养,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能满足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要求,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此外课程组增加编写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实训指导书》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集》两本校本教材。《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实训指导书》是讲授和学习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必备教材,是教师指导实训和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主要依据。《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习题集》是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教学的配套习题集,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夯实基础,顺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而编写的,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为学生布置作业的主要依据。在建设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课程组还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考评体系,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考证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平时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期末考试)两种类型。即考核由课堂学习态度10%、单项技能考核30%、综合性技能鉴定15%、校外顶岗实习考核15%、期末考试30%等按一定比例组成。强调“做中考”,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训”的目的,保障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首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科学预测未来5~10年本课程师资的需求,对教师队伍发展规模、职称、学历、年龄、“双师型”要求等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具体措施、工作进程和考核办法,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课程组注重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对于课程主讲教师则为他们提供参加交流、进修、培训平台,主要帮助教师掌握近年来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不断汲取本专业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于青年教师则安排兽医临床经验丰富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对他们开展“传、帮、带”活动,具体来说,一是“传师德”,培养新教师爱岗敬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教育理念。二是“帮教学”,帮助新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熟悉大纲、分析教材,突破课程环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等。三是“带教研”,带动新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意识,让青年教师承担一些课题任务。另外,我们还利用寒、暑假时间,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使青年教师在兽医临床工作中学习和掌握现代兽医最新理念、最新发展动态与新进展,提高兽医临床操作技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此外,本课题组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理论知识基础较好、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来校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实现本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接。

通过以上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已基本建设成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具备较强的课程改革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结构合理优化的教师队伍,达到并超过项目建设要求,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发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创新。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已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一言堂”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利用现代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在一种轻松、主动的情景中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进教学方式

课程组老师和队员齐心协力,制作一套适用、声形并茂的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方式,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视频教学具有连续性、典型性和重复再出性,是最好的教学辅助方式之一,因此课程组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制作成视频资源,并上传课程网站供学生在线观看,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深入理解,开阔视野,锻炼诊断推理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规范操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及现场诊疗过程制作为视频资源,有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提高兽医临床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诊疗能力。这样既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又适应了授课学时减少的现状。

2.应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将《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教学内容中的猪开腹手术、公猪去势手术、公鸡去势术、小母猪去势术实训、羊瘤胃切开手术等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3.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属于情境学习,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进行体验与思考,构建起新的理解和知识,体现学生为主体及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它要求教师创设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把教师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控制与设计中,以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例如,讲授“问诊”这一内容时,授课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进行教学:由学生自由推选出两位学生(一位扮演兽医师,另一位扮演畜主)共同表演“问诊”这一情节。最后教师总结、评价表演情况,进一步讲解问诊应注意哪些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对兽医师角色和畜主角色的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临床的环境下掌握临床辩证思维的方法、实际动手的技能、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同时也能熟悉疾病的症状、体征以及畜主在求诊时的切身感受,为学生过渡到兽医师的角色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4.应用病例现场教学法

病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运用真实的病例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病例,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教学形式,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启发诱导式的转化,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动物疾病诊断技术时,授课教师常引用牛瘤胃臌气、牛瘤胃积食、牛瓣胃阻塞等这些常见病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诊断,学生能熟练掌握临床检查基本方法与程序,并能深刻地领会建立诊断的步骤;在讲授外科手术技术时,授课教师引用猪阴襄疝、脐疝等外科病进行现场教学,教师通过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并熟练掌握手术部位消毒、动物麻醉、组织分离、止血、缝合等外科手术基本操作。这种教学法既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实施。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在原有病理实训室、药物实训室、动物外科基本操作实训室、动物医院4个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又增加建设了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兽医临床实训室、动物外科手术室3个实训基地。实训室设备先进、齐全,实训动物充足,充分满足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课程组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及外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以“场中校”为主要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场中校”的教学功能,把本课程教学引入企业,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任务。建设期内,在原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础上,新增8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实施操作练习的场所,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管理建设。

教学管理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保障。为了课程建设工作能有效、持续地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导,教务科具体负责精品课程的规划和管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和推动课程建设。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课程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无论在鼓励科研方面,还是在资金配置方面都有一定的倾斜政策,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