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出行含义合集12篇

时间:2024-01-30 15:06:50

低碳出行含义

低碳出行含义篇1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5)01―0026―08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努力。其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为主体的国际气候制度是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基于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国际气候制度为一些发达国家制订了强制减排义务。为了达到减排目标,除了技术减排以外,具有强制减排义务国家同时在国内纷纷采取了或计划采取一些经济手段已达减排之效,而主要的经济手段就是国际贸易措施。

贸易措施与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以致受限于多边贸易体制之中。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际贸易其实充当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速剂”的角色。因为,在国际贸易中,尤其是产品贸易中,产品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等都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然主要是二氧化碳,也即国际贸易隐含碳(Embodied Carbon)。

问题在于:第一,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与应对气候贸易措施有何关系;第二,存在哪些气候贸易措施;第三,气候贸易措施对现有多边贸易体制有什么挑战及其未来的应对策略。上述问题将在本文中一一得到解答。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隐含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所以问题的厘清将对中国未来应对起到启示作用。

一、隐含碳问题到气候贸易措施

“隐含碳”,是指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实,隐含碳概念充分体现了一种全程控制思想――“从摇篮到坟墓”。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都隐形地藏匿于国际贸易之中。据统计,1995年到2009年,国际贸易隐含碳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16%上涨至20%。在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产品的隐含碳随着产品国际贸易而出现了跨国移动①。正是这种跨国移动使得隐含碳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关注焦点。

(一)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问题

1.国际贸易中碳成本分担问题。在经济学理论上,已经把“碳”作为继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之外的新的生产要素。所以,在国际贸易中碳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成本。对于碳成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②。本文认为碳成本就是碳排放而产生的代价或牺牲。因为碳成本的概念就是建立在碳排放的基础之上,所以笔者认为国际贸易中碳成本问题实质就是国际碳排放责任问题。当前以生产者为核心的国际碳排放责任体制直接映射于国际贸易碳成本的分担模式。在国际气候制度下,碳排放的责任承担主体是生产者的范式在国际贸易中是有失公平的。因为,高碳产品的生产是为了消费为目的。所以,一种没有消费即没有碳排放的假设显得具有合理性。其实,事实也是如此。中国等国家生产的高碳产品大都出口至美国等发达国家。根据碳的弥散性特征,碳排放责任是否随着国际贸易转移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进行思考的重大问题。如何界定碳排放责任,不但会对各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以及国际合作中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影响,也会影响到每个国家在全球资源使用方面上的可持续发展。

2.国际贸易中碳结构构成问题。因为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同分工,国际贸易中的碳结构也存有差异。各国或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隐含碳的转移有着重要影响,国际贸易隐含碳问题具有典型的地缘政治经济结构。发达国家通常进口高耗能工业品,出口低碳高技术产品,从而贸易隐含碳大量流入。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高耗能工业品在其国内有着较长的生产链,导致其大量出口该类工业品,从而造成该集团隐含碳净流出现象明显,成为生产者负责原则下划分减排责任后受损伤最严重的国家或区域集团。国际贸易中,碳结构的差异会导致碳泄漏问题。所谓碳泄漏(Carbon Leakage),是指在只有部分成员参与的国际联盟下,承担减排义务的国家采取的减排行动导致不采取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排放的现象。一方面,发生又会增速国际贸易分工的变化,导致贸易竞争力发生改变,破坏国家贸易格局。另一方面,碳泄漏会使没有实施强制减排措施或环保规制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成为“污染者天堂”(指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倾向于建立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3.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损失问题。国际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碳结构的低下和优化。而隐含碳在国际贸易中的存在,如上文所述,影响了国际贸易参与主体碳结构的构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国际贸易竞争力两者有稳定的相关度。一般而言,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将以环境为牺牲代价,即碳排放量就会增加。与之相关的,在对环境控制与管理放松之后碳排放量增加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竞争力也得到提升。基于此,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也会涉及竞争力损失问题,从而可以能使“产业重置”现象发生。

(二)隐含碳问题引发的气候贸易措施

1.隐含碳问题引发气候贸易措施的机理。

隐含碳只是一个客观的概念,仅仅指代产品的生产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基于碳的中立性特征,隐含碳本身也没有任何价值立场,也就无所谓问题。前文论及的隐含碳问题是在国际贸易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实就是隐含碳引起的国际贸易问题。既然,隐含碳与国际贸易有了牵连,那么就必定与规制国际贸易活动的多边贸易体制有了联系。而隐含碳作为一种碳排放的专有名称,当然受到国际气候制度的统辖。在两个体制下,隐含碳如何从隐含碳问题引申到应对气候贸易措施上,其实是有其机理的。

首先,隐含碳是气候贸易措施的逻辑起点。对于贸易措施的概念而言,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解释。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贸易措施是一种履约保障手段,以确保国际气候体系下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简而言之,气候贸易措施的目的是减排。谈到减排,减少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又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即碳排放。在国际贸易领域里,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就是气候贸易措施的直接对象。也就是说,在国际贸易中讨论气候贸易措施的逻辑起点就是隐含碳排放。

其次,隐含碳创造气候贸易措施的理论支点。隐含碳排放是气候变化使气候贸易措施成为可能,同时也是隐含碳为气候贸易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根源。要探究气候贸易措施的理论基础,是需要追溯至环境保护的贸易措施。环境贸易措施是为了解决贸易过程中环境成本负外部性的问题而产生一种经济手段。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要素不包括自然资源,所以忽视了贸易中的环境成本”。但随着贸易理论以及实务的发展,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越发明显。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是希望通过经济的手段使作为生产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成本在价格中显现出来,最终目的是要避免“公地悲剧”在国际贸易中发生。全球变暖作为当今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贸易措施也就是环境贸易措施的一种。而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者”就是以二氧化碳为首的温室气体,所以气候贸易措施的理论基础就是为了解决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所产生的碳成本负外部性问题。

再次,隐含碳是气候贸易措施产生的引发点。上文的探讨得出隐含碳在国际贸易中的问题表现为碳成本分担、碳结构构成和竞争力三个方面。正因为贸易中碳成本分担问题的存在,使得国际碳排放责任分担问题的解决显得如此的紧迫。也正因为各国碳结构构成的差异,导致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分工发生了变化,基于分工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这些最终反应在国际气候制度的谈判之中。所以,隐含碳是多边贸易体制和气候变化体系的联结点,不管是多边贸易规则,还是气候变化法律体制,或者是内国法,都有这方面的法理依据。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而言,隐含碳促进了应对气候贸易措施的产生和应用。

2.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

隐含碳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可能会引起或涉及的问题是关税(边境调节措施)、配额、非歧视原则、补贴、技术性规则与标准、服务贸易与知识产权”。这些也是应对气候贸易措施将要涉及的问题。对于气候贸易措施而言,其数量庞大,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措施分类。下文只讨论三种主要的贸易措施,并将之与隐含碳结合说明。

(1)碳关税。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实际上,当有的国家在国内实施碳税时,从征税对象来看,碳税主要可分为针对化石燃料本身开征的碳税以及针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如水泥、钢铁等)开征的碳税这两种类型。产品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其理论上的计税依据。对于此种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的产品,人们称之为隐含碳产品。所以,产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是征收碳关税的基础。更具体而言,若没有隐含碳这个概念的存在,那么碳关税也无从谈起。在不同国家的气候贸易措施中,最具有争议并且最有可能实施的也是碳关税。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WTO成员正式实施碳关税,但是在WTO体制中碳关税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问题。

(2)碳标识。为了促进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形成,已达保护环境的最终日的,环境标识得到迅速的推广。作为第三代环境标识的碳标识是在产品上为消费者显示产品的“碳足迹”,在保证消费者知情权的同时,也能够在技术上对企业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减少,也就是使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减少。所以,如没有隐含碳的存在,碳标识不管是从目的还是可操行性上而言都没有存在的必要。虽然碳标识在试行初期的成效显著,但是其在WTO规则中的合法性仍然受到质疑。

(3)碳补贴。补贴作为一种市场手段,以纠正市场失灵,被广泛应用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当前,碳补贴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是适用于以下五种目的:促进碳减排、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研发、促进个人减少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促进开发和利用碳汇以及促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根据不同的目的,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碳补贴。但无论补贴的实际目的为何,首先碳补贴是以贸易产品中隐含的碳排放为基准,其次是主要对内国产品的生产成本达到了降低之效,因此减损了其他未实施补贴国家的同类产品的市场准入机会.从而造成了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

二、气候贸易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为实现减排目标而施行的气候贸易措施,在国际贸易的环境下,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诸多挑战,总结起来丰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冲击多边贸易体制的自由贸易理念

白f{I贸易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理念。但是,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些国家采取了低碳贸易措施,而这些措施很有可能形成了低碳贸易壁垒,冲击了多边贸易体制的自由贸易理念。低碳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为了应对气候恶化现象,保护人类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通过国内的相关环境立法,针对产品的牛产、运输和消费等环节公布严格的低碳技术标准,实施繁琐的检测、认证和审批程序,阻止国外高能耗产品进口,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一种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措施。作为绿色贸易壁垒中新的表现形式,低碳贸易壁垒是低碳理念在国际贸易上的体现,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全球自然资源和全球牛态环境以及全人类的健康而制定的。低碳贸易壁垒是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且似乎与低碳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发达国家为了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维护国内相关产业利益的目的,想方设法,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和人类健康的名义来设置各种有关进口的限制措施。总体上,气候贸易措施易形成低碳贸易壁垒。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用的以隐含碳为基础计算的碳关税、碳标识和碳补贴贸易措施对自由贸易形成了限制.

(二)挑战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待遇原则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的基本原则。禁止缔约方对“相同产品”采取差别待遇,是非歧视待遇原则中的基本精神,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国民待遇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所以,任何国家因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单边贸易措施都必须在遵守非歧视性待遇原则的范围内,不能对其进行违背。同样,判定应对气候贸易措施是否合法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看其否符合非歧视待遇原则。

应对气候贸易措施挑战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碳关税措施。首先,就国民待遇原则而言,根据多边贸易体制现有的相关规定,不得利用与产品无关的生产方法以及生产过程对贸易采取限制措施。这就势必影响到人们在判断是否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时,对“相同产品”的界定。因而.从目前看来碳关税措施是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除国民待遇原则,按照最惠国待遇条款的规定.WTO成员方不得对不同贸易伙伴的“相同产品”差别对待,而应当给予其平等的“最惠国”地位。同样依据多边贸易规则,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适用是无条件的,唯一例外的情况即部分成员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或是建立关税同盟及自由贸易区。在征收碳关税问题上,抛开前文提到的如何界定产品“相同”问题,也暂且不讨论其是否与多边贸易体制相关边境税的调整规则相符。不同的国家只考虑环境措施和环境政策,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巨大差异的配额,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直接侵犯,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另外,碳标识措施同样对非歧视待遇原则产生了挑战。TBT第2条第1款规定了对来自于任何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但是同样在“同类产品”等问题上存在着障碍,所以碳标识很容易变成技术贸易壁垒,从而挑战非歧视待遇原则。

(三)暴露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内容的低碳化不足

低碳经济受多边贸易体制影响甚多。低碳经济.特别是其涉及国际贸易问题时,一方面会受到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限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多边贸易规则中找到激励。同时,低碳经济对多边贸易规则会是一种挑战,也会是一种发展和促进.各种低碳经济措施,如碳关税、碳补贴、碳标记.能够唤起对多边贸易体制中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如相同产品的界定、环境补贴的去留等,同样有可能使多边贸易体制的某些规则发生改变。而隐含碳问题正好是反思多边贸易体制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不足之处的绝佳契机。分析当前的多边贸易体制.其对低碳经济的约束是大于激励的,同时挑战也胜过发展。究其原因,多边贸易体制缺乏低碳性是最主要的问题。对于以隐含碳为基础或高度相关的碳关税、碳补贴等措施的规定的限制,都不利于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要知道多边贸易规则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涉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影响到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生计和生活。低碳化不足的多边贸易规则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大潮的。

(四)诱发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气候变化体制的冲突

当前的气候变化现象具有全球性、滞后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并且已经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因此,各国应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而隐含碳问题则让WTO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与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的贸易措施之间产生了冲突。在国际层面,国际气候体系是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连同《京都议定书》为法律基础,在历史上第一次对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强制性义务,一个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这对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在区域层面,欧盟起到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实质性效果的减排行动。在国内层面,大多数国家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的基本框架,加快了相应的立法进度。就总体情况而言,各个国家到目前为止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都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尤其是经济措施对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竞争力会产生影响,因此也可能会扭曲国际贸易的作用,进而可能导致与多边贸易体制相关规则间的冲突,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才是冲突的实质。

三、气候变化背景下多边贸易体制的未来策略

(一)多边贸易体制中自由贸易与低碳发展双重理念的衡平

低碳发展与自由贸易

当今世界的两大潮流,发生碰撞的情况时常有之。当然,碰撞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类自己制定的制度之间发生了冲突,从而导致低碳发展和自由贸易之间发生冲突。从国际范围来看,低碳发展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更多地表现在发达国家的应对气候贸易措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需求间的冲突。由隐含碳引起的气候贸易措施问题对多边贸易体制产生冲击的实质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低碳贸易中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气候贸易措施的冲突,该冲突的本质仍需归咎于低碳发展理念与自由贸易理念的冲突。

贸易自由化的理念可以成为低碳发展的正面因素。其一,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技术效应是可以为低碳发展做出贡献的主要作用机制。因为贸易自由化理念下的国际贸易是一种技术和技术诀窍传播的手段,有助于低碳技术的国际扩散。其二,国际贸易还可以是一种适应环境恶化尤其是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经济手段。因为,自由的贸易可以弥补各国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差异。

低碳发展绝不能成为贸易保护的幌子。在多边贸易体制下,贸易自由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在多边规则下确立的一项原则。因隐含碳而引起的碳关税、碳标识等措施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设置的低碳贸易壁垒,这是与自由贸易理念完全相背离的。所以,至少保证低碳发展不是贸易壁垒的借口是两种理念协调的底线。

(二)国际气候变化体制下解决隐含碳的基本法律问题

隐含碳归根结底还是碳排放。对于碳排放,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守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因为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体制得以存在的基石。在上文中,从贸易的角度分析得出因隐含碳而引起的气候贸易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原则形成的挑战。但是,隐含碳问题的解决仅靠多边贸易体制是不够的,需要以国际气候制度作为前提解决隐含碳基本法律问题。隐含碳基本法律问题应该是在国际贸易中碳成本的核算以及由此而来的责任承担问题。

共同但有区别原则是解决隐含碳问题的基本核心原则。如上论述,隐含碳其实就是碳排放,应该在国际气候制度内得到正视和回应。在碳排放责任分担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并不相同。在隐含碳排放责任问题上,利益集团并不是简单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立,而是基于隐含碳排放的特殊性有更加多元的利益集合。

国家碳排放责任划分可能会以共同责任原则为主导。共同责任为主导,这是符合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的。这样就可以规避碳泄漏、比较优势等问题的出现。而这种排放责任划分的方法会让碳关税等碳边境调节措施更加站不住脚,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多边贸易体制的遵守和维护.

(三)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内容的低碳化重塑

根本上而言,多边贸易规则所面临的新挑战主要是国际社会对于政治和经济利益博弈的结果。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先进能源技术,势必会通过各种多边合作以及双边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其在温室气体减排以及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合作,同时在能源效率与其行业标准上达成某种共识,因此在所谓的“低碳共同体”的体系内就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一套低碳经济运行系统,以保障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后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机制---如征收碳排放边境调节税,进一步将主要经济体和主要国家联系起来,最终将有利于该体系的制度框架以及贸易政策法规延伸到其他地区或国家,进而严重影响到今后的多边贸易规则。这种影响是由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调整经济贸易的法律规则也必然走上低碳化道路,

重点在于,发展中国家应该转变应对思维诚然,基于权力构架,国际社会在同际法律制订和修改上仍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但是,诸如碳关税的合法性等问题的解决会是在整个国际法体系内进行,那么就需要譬如多边贸易体制与国际环境体制的协调。如今,低碳发展已经是一种不可挽回的趋势和潮流,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思维应该转变。在面对国际贸易规则重塑的问题上应该是开放而积极的,而不是一味保守抵制。

(四)构建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动机制

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气候制度并不是只有冲突,还应该有协调统一。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问题出现了更多的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而议题交叉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国际社会的主要治理工具,国际法律部门由以前的泾渭分明走向逐步交叉。所以,动态发展观念应该贯穿于现代国际法的认识理解中,而多元主体体系的协调是解决现代国际问题的必选措施。

隐藏在多边贸易规则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冲突背后的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利益诉求。发达国家想借助应对气候贸易措施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甚至希望以此达到为其贸易保护主义服务的目的。然而,发展中国家则是指责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已经构成了绿色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作为出口国的利益。在两种不同利益诉求下,应该通过谈判达到平衡。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气候制度都有谈判平台和机制,应该在这两个平台上同时对两个议题进行讨论和协调。而隐含碳问题的破解之道也在于多边贸易体系与国际气候制度的协调。一方面,隐含碳需要在国际气候体系中先得到解决。碳成本的分担问题.即碳排放的归责原则问题是需要在譬如《定都议定书》中得到改变和明确。另一方面,对多边贸易体制规则内容的修订,使之低碳化,从而促使国际贸易模式逐渐向低碳贸易模式转变,最终与国际气候体系达成协调。

低碳出行含义篇2

对中国而言,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及资源享赋等产生了很强的锁定效应,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潮流,必须从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等多个层面努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低碳经济道路上健康发展。

一、低碳能源战略内涵

碳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温室气体所含的碳,其排放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涉及人类的长远利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源,而不是碳[1]。不同的能源形式或单位热值所含碳的数量相去甚远。化石能源含碳量最高,通过燃烧而释放出来。但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的碳密度也存在差异。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最小。因此,尽管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相对于煤炭来讲,石油和天然气就属于低碳能源。低碳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低碳能源战略思路

1.低碳的电力。低碳的电力生产主要有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与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

2.低碳的液体燃料。低碳的液体燃料有醇基燃料、二甲醚、生物质柴油、二氧化碳合成燃料。上述所列低碳的液体燃料,其本身含碳量与石油炼制的液体燃料含碳量差别不大,但其在燃料的生产与消费全过程中属于低碳排放。

3.低碳的气体燃料。低碳的气体燃料有沼气、生物质热解气。此外,煤层气、高炉煤气的综合有效利用也应纳入低碳的气体燃料,因为通过利用这类燃料气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同时这类气体因直接向大气排放,具有更强的温室效应。

三、发展低碳能源战略目标与任务

低碳出行含义篇3

中图分类号: TF125.3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自上世纪二十年代德国人Karl Schroeter发明硬质合金以来,其生产技术、产量和应用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硬质合金功能梯度材料制备技术是众多技术发展中的一朵奇葩。硬质合金功能梯度材料可分为成分梯度和结构梯度。目前已发明了多种多样的硬质合金功能梯度材料,见表1[1]。

对于梯度结构硬质合金,目前已开发出一些制备工艺方法,如表1所示。渗碳法在实现批量生产和生产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优势,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生产方法,本文专题论述这一梯度功能材料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1 渗碳法制备矿用梯度硬质合金的基本原理

渗碳法制备梯度硬质合金的基本原理是:将合金工件在一定温度下,置于具有一定碳势的气氛中,碳在合金表面吸附,并从合金表面渗入,向内部扩散,使合金由表及里发生成分、组织结构的变化[2、3]。渗碳过程主要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碳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反应形成饱和碳固溶度,以及碳在金属内部的扩散。按使用的渗碳剂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三类:气体渗碳、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从目前发明的专利来看,气体渗碳技术最成熟,已得到生产应用,通过调节CH4和H2比例,可获得不同的碳势,以满足渗碳工艺需要。

渗碳法是制备梯度硬质合金材料的重要途径。碳作为一种间隙原子,在金属中具有很快的扩散速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金属表面到心部形成较大的碳浓度梯度,并引起材料成分、组织结构和性能的相应变化。合金基体成份不同、结构性质不同而导致Co相梯度形成机理不同,渗碳法制备梯度硬度合金可分为缺碳合金渗碳法和低碳合金渗碳法。下面叙述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2 缺碳合金渗碳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由瑞典山特维克公司首先通过缺碳合金渗碳法开发出矿用梯度合金,并取得实际应用[4、5、6]。这种材料具有高耐磨的表面和韧性好的心部,从而为解决硬质合金耐磨性和韧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极大地改善了凿岩钻探工具作业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关于硬质合金Co相梯度形成的机理,制备方法不同,机理均不同[2]。对于用不同粒度WC制备的双层梯度结构硬质合金,液相烧结时产生的毛细管压力差被认为是这类合金中Co相迁移的主要动力;对于用不同Co含量制备的双层梯度结构硬度合金,两层之间液相量引起的压力差被认为是这类合金中Co相迁移的主要动力;当采用熔浸法制备梯度结构硬度合金时,WC骨架重组,WC颗粒间的固-固高能界面被吸入熔体后的能量较低的固-液界面所取代,因此相界面能降低被认为是这类合金中Co相迁移的主要动力。而缺碳合金渗碳法Co梯度的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在固相渗碳阶段,渗碳剂中的活性碳原子开始向合金内扩散,并且与合金中的η相发生反应,反应游离出的W原子在合金中碳浓度梯度的作用下通过Co相开始向表面扩散,并且与表层Co相中的碳原子在WC晶粒上生长,使得在合金WC+Co与ηWC+Co界面产生许多体积缺陷,因而促使Co原子向该区域扩散,并最终在合金中形成Co相梯度;在液相渗碳阶段,渗碳初期表层的η相与C原子发生反应,分解出WC和Co,因而导致表层的液相量远高于合金内WC+Co+η三相区,此时两相区内WC颗粒的溶解度增加,并且在溶解-析出机制的作用下,加速了WC晶粒的长大。随着渗碳的继续进行,为了减小体系的自由能,同时在表层Co相中碳浓度梯度的作用下,碳与η相反应分解出的W原子开始向表层迁移,和表层的Co相中的碳原子在粗大WC颗粒表层析出,使合金表面的WC颗粒继续长大,并且WC的含量也不断增加,同时由于W原子向表面迁移留下的体积空位缺陷被液相Co所填补,从而在WC+Co/WC+Co+η界面形成富Co层,并加速该区域WC颗粒非均匀长大。

缺碳硬质合金渗碳法为二步工艺,其实质是先通过正常烧结制取缺碳即含η相的硬质合金,在此基础上再将缺碳硬质合金重新加热到约1400℃进行渗碳处理来改变合金中粘结相的分布,使其呈梯度[4]。缺碳合金的制取是整个工艺的关键所在。η相的种类较多,如η33(Co3W3C)、η66(Co6W6C)、η24(Co2W4C)和η42(Co4W2C)等,因而有多种形状,如竹叶状、杆状、梅花状和点状。获得含均匀分布的点状η相是脱碳合金制取的工艺关键。为此必须严格控制的工艺参数有:

①缺碳量,通常采用总碳含量比化学计量含量低(0.1~0.4)wt%的碳化钨作原料;

②碳化钨的粒度一般在2~4 μm范围内;

③冷却速度,通常在H2或惰性气体中快冷;

④渗碳气氛的碳势,通常采用含甲烷、一氧化碳等含碳气体作为渗碳气氛;

⑤渗碳温度和时间。

梯度结构硬度合金组织可分三个区,外层表层区、中间过渡区和内层含η相的中心区。以WC-6 wt%梯度硬质合金球齿为例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

渗碳处理后,硬质合金烧结体内粘结相分布的上述明显变化,导致合金各部位性能的相应变化:合金的无η相的表层区由于其粘结相含量明显低于公称含量,从而可提供所需的高硬度与高耐磨性;表层区与含η相的中心区之间的过渡区,由于其粘结相含量大大高于公称含量,从而可产生需要的高韧性;含η相的中心区由于其粘结相含量相当于公称含量,从而可赋予一种平衡的性能。经渗碳处理后硬质合金烧结体内性能的变化已被烧结体各部分硬度测定结果(图2)所证实。

缺碳合金渗碳后,密度降低并伴随着体积增加,是因为碳的渗入增加了试样的绝对质量,而合金渗碳后密度是降低的,因而必然伴随着体积的增加[2]。高温渗碳过程中,碳与η相发生反应生成液相Co和WC,从而使WC骨架发生膨胀,但心部的体积是不会变化的,因而热处理后的冷却过程中在合金的表面区域形成压应力,如图3所示。这种压应力使得硬质合金镶件在凿岩过程中能承受更高的侧向应力,因而对硬质合金使用寿命产生有利的影响。当然在梯度结构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中也需要考虑这一体积变化因素,以控制产品质量。

含η相的中心区具有比WC-Co合金更高的刚度,因而在硬质合金球齿凿岩时,含η相的中心区内产生较小的拉应力,有利于提高球齿的使用寿命。

在硬质合金钻头凿岩过程中,随着凿岩继续进行,硬质合金球齿产生较大的磨损面,其本身又会造成较大的机械应力。随着硬质合金与岩石接触面增大,作用在硬质合金上的应力也增大,断裂危险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硬质合金球齿需要重磨,以降低球齿承受的应力,减少断裂的危险;而中心区含η相的硬质合金球齿由于具有明显大的刚性和强度,能够允许磨损面增大,因而无需重磨。但随着合金齿的磨损,含η相的中心区会逐渐露出表面。η相脆性较大,会加大合金齿脆性剥落失效风险。

3 低碳合金渗碳法

2009年美国犹他州大学房志刚教授等发明了一种表面硬化的功能梯度硬质合金及制备方法。该硬质合金功能梯度材料具有一Co含量较少(低于名义Co含量)的硬化表面层和高于名义Co含量的韧化心部,且心部不含η相。该方法制备的功能梯度硬质合金取得了表层耐磨性与心部韧性的最佳组合,硬化层的硬度至少高于心部30维氏硬度,硬化层的Co含量至少低于名义成分平均Co含量的90%。

该方法和瑞典山特维克方法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7]:

(1)首先低碳合金渗碳法制备的梯度合金心部不含η相。

(2)低碳合金渗碳法基体合金的制备必须具有亚化学计量的碳含量,但硬质合金中不应出现η相。WC-Co硬质合金两相区的碳含量的宽度与合金Co含量有关,铃木寿等认为合金两相区的上、下限为[8]:

碳量上限:6.13-0.058%×Co(wt)

碳量下限:6.13-0.079%×Co(wt)

因此,硬质合金的碳含量应该控制在根据不同的Co含量计算的上下限范围之内,越靠近低碳含量一侧,越有利于形成功能梯度结构硬质合金。如果合金碳含量不是亚化学计量的,可通过一合适的脱碳预处理工艺,使合金具有亚化学计量碳含量。

(3)本发明的另一个要点是渗碳温度的控制。根据不同的需要,渗碳温度可以控制在固相WC、液相Co和固相Co三相共存区,也可控制在固相WC、液相Co二相共存区。但在三相共存区渗碳工艺的控制是关键。

(4)本发明用气体渗碳工艺。根据需要,可通过调节分压来控制渗碳气氛碳势,以获得需要的渗碳性气氛或者脱碳性气氛。

(5)渗碳时间可根据渗碳工艺与梯度硬化层厚度需要来调整控制。

关于低碳合金渗碳法Co梯度形成的原理,研究表明[3]:以Co含量10%硬质合金三元相图(图4)为例,在1275℃-1325 ℃温度区间,为固相WC、液相Co和固相Co三相共存区,在此区间内,随合金碳含量增加,液相Co含量急剧增加,而固相Co含量急剧减小;在此温度范围渗碳气氛下,随着碳原子不断渗入合金表层,导致表层液相Co含量比合金内部高得多,使得表层的液相Co向合金内部迁移,最终使得合金表层的名义Co含量低于心部。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这种合金表层到心部的Co含量梯度得以保存下来。

根据使用的需求,可通过调整渗碳与冷却工艺,在50-5000 μm甚至更大尺寸范围内获得贫Co的硬化层梯度硬质合金,图5为含Co6%合金经过渗碳处理后获得的表层Co相成分梯度。

4 渗碳法制备矿用梯度硬质合金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瑞典山特维克公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首先通过缺碳合金渗碳法制备出心部含η相的梯度硬质合金,目前该方法已用于制备凿岩工具、冲剪工具、拉伸模具以及耐磨零件等要求硬质合金兼有高耐磨性和高韧性的应用场合。例如,瑞典山特维克凿岩工具公司利用这项技术开发出凿岩工具用梯度或双相(Dual Phase,简称DP)结构硬质合金牌号系列,目前已开发出3个牌号DP55、DP60和DP65,其耐磨性和韧性均明显优于标准硬质合金。其中DP55牌号硬质合金在给定的耐磨性下具有较高的韧性,DP65牌号合金在给定的韧性下具有较高的耐磨性,DP60牌号合金则具有适中的耐磨性和韧性。采用这种双相结构硬质合金可明显地提高凿岩作业效率并降低总成本。例如,在石灰石隧道钻孔中,采用带DP55圆锥形硬质合金球齿的?准45 mm冲击钻头在钻进速度1.96 m/min下的平均寿命达3121m,而标准硬质合金球齿钻头的钻进速度和平均寿命则分别为1.48m/min和1000 m。用DP60较重负荷球齿钻头在石英矿岩上凿孔时,其寿命为83m,而标准硬质合金球齿钻头的寿命只有53m。带韧性牌号DP55圆锥形球齿的钻头与球形或普通嵌入式钻头相比,其钻进速度约提高20%。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硬质合金凿岩工具中已有30%~40%采用这种双相结构硬质合金制造的球齿,但市场对该产品的性价比优势仍存疑虑。

犹他州大学房志刚教授发明的低碳合金渗碳法制备梯度硬质合金,已通过和有关单位合作进入小批量生产和现场试用阶段。已有的试验结果表明,石油钻头和潜孔钻头采用低碳合金渗碳法制备的梯度合金齿,能提高钻头使用寿命20-30%。和缺碳合金渗碳法相比,此方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合金心部不含η相,避免了因η相存在而导致的产品使用性能不稳定问题,因而特别适用于对产品使用稳定性要求很高的石油钻井钻头。

与其它方法相比,渗碳法制备梯度结构硬度合金具有一些明显的优点,诸如制得的梯度结构硬质合金在耐磨性和韧性方面明显优于标准硬质合金及用其它方法制得的梯度硬质合金,并且可根据使用的要求在合金的不同部位赋予不同的耐磨性和韧性的组合。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工艺上的灵活性和应用上的广泛性。

我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先后有自贡硬质合金厂、株洲硬质合金厂、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江钻股份等单位都对梯度硬质合金的制备工艺、原理进行了研究,对梯度合金的生产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因为投入和装备等条件的限制,未能解决工艺的稳定性、重复性、生产成本等问题,没有实现批量生产和应用。

随着世界硬质合金生产重心向国内转移,以及国际国内硬质合金技术交流的加强,我国矿用梯度硬质合金制备技术和应用必然会在近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5 结论

在多种梯度硬质合金制备方法中,渗碳法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种。目前相继发明了缺碳合金渗碳法和低碳合金渗碳法。缺碳合金渗碳法制备的梯度硬质合金已在采矿工具中取得实际应用,但较低的性价比是限制其市场前景的主要原因。低碳合金渗碳法制备的梯度合金,因心部不含η相,有更稳定的使用性能,在石油钻头和采矿工具中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余立新,胡惠勇.世界硬质合金材料技术新进展[J].硬质合金,2006(23),1:46-50.

[2] 刘咏,羊建高.梯度与新型结构硬质合金[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12.

[3] Jun Guo,Zhigang Zak Fang,Peng Fan,et al.Kine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metal binder gradient in WC-Co by carbon diffusion induced liquid migration [J].Acta Materialia 2011(59):4719-4731.

[4] 美国专利US4743515[Z].

[5] 美国专利US5401461[Z].

低碳出行含义篇4

一、无烟煤性质、分类及碳素材料物化指标

1.无烟煤性质

无烟煤俗称白煤或红煤。是煤化程度最大的煤。无烟煤固定碳含量高,挥发分产率低,密度大,硬度大,燃点高,燃烧时不冒烟,黑色坚硬,有金属光泽。以脂摩擦不致染污,断口成介壳状,燃烧时火焰短且少烟,不结焦。无烟煤固定碳含量在90%以上,挥发物在10%以下,且无胶质层厚度。热值约8000-8500千卡/公斤。

2.无烟煤分类

煤化度是表示煤化作用深浅的等级,泥炭向褐煤、烟煤、无烟煤变质过程中,煤化度逐步提高,中国煤炭分类采用干燥无灰基挥发分作为煤化度指标。中国国家标准GB5751-2009“中国煤炭分类”将煤分为12大类,干燥无灰基挥发分≤10%的煤称为无烟煤,并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含量(Vdaf)和干燥无灰基氢含量(Hdaf)的大小,将无烟煤分成无烟煤1号、2号、3号,分别代表变质程度较深(年老),中等变质程度、较浅变质程度3种无烟煤。分类指标见表1。

3.碳素材料物化指标

经过实验分析检测,焦炭,兰炭及无烟煤的物化指标见表2。

二、电石生产中碳素杂质的影响

1.电石生产的主副反应

2.电石生产中碳素杂质的影响

碳素原料中主要杂质是灰分,全部由氧化物组成,在电炉内生产电石的同时,灰分中氧化物同时被还原,氧化物被还原时既消耗电能又消耗碳素,且还原后的杂质混在电石中,降低电石质量。灰分含量高,会导致电量增大,炉料每增加1%的灰分则多消耗电能约50~60kw/h。焦炭中灰分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二氧化硅在炉底被碳素材料还原成硅,一部分在炉内生产碳化硅沉积于炉底,使时炉底上抬变高,另一部分与铁反应,产生硅铁,硅铁会破坏炉壁,出料嘴及电石锅等设备。二氧化硅含量对电石发气量也具有影响,其含量越高,电石发气量越低。所以为了降低成本,要求碳素原料灰分控制在(兰炭8%,焦炭12%)以内。

在碳素原料中,挥发分若增加1%,生产1吨电石则需多耗电能2.3~2.5kw/h,而且挥发分靠近反应区,形成半融粘结状,使反应区的物料下落困难,容易引起棚料现象,使热损失增加。碳素原料挥发分中,一般含有20~30%的氧,它在电石炉内要与温度极高的烧结电极反应,使电极消耗增加。同时挥发分超标会造成烘干,输送,料仓储存等过程中着火,对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危险,还会造成碳素质量下降,导致配比不准,影响炉况稳定和电石品质。

碳素原料中杂质含量过大,如果炉温低,杂质不易随电石排出,造成杂质在炉底沉积影响炉子寿命,其杂质含量宜控制在:二氧化硅≤1.5%,氧化镁和氧化铝≤1.5%。氧化物超标,会造成电石质量下降,炉底升高,而且,出炉时,会烧坏炉舌,严重时造成炉眼位置上移,造成电炉操作条件恶化,故应严格制。

三、电石生产中添加无烟煤的影响因素分析

1.无烟煤杂质含量低

优质无烟煤固定碳含量较高,杂质含量低,固定碳含量一般在 90%以上。

2.无烟煤比电阻高

无烟煤的比电阻一般约在 350~750Ω/mm2,而焦炭和无烟煤的比电阻与其粒度的关系为:

焦炭比电阻与其名义粒度的关系:

ρ=46~59/B0.5

式中:B-名义粒度或平均粒度(毫米)

无烟煤比电阻与其名义粒度的关系:

ρ=62~90/B0.286

式中:B-名义粒度或平均粒度(毫米)

两式进行比较,无烟煤的比电阻比焦炭的比电阻大。

根据电石炉生产中炉内操作电阻的关系式:

R操=(R池×R料)/(R池+R料)

式中:R操 - 电石炉内操作电阻;

R池 - 电石炉内溶池电阻;

R料 - 电石炉内炉料电阻;

从上式可知,提高电石炉内炉料电阻就可以提高操作电阻,而炉料电阻与炉料的比电阻成正比,因此提高炉料比电阻就可以提高操作电阻,使电极更好地插入炉内,做到闭弧操作,提高热效率,提高电石质量。

四、结论

1.生产实践证明,在电石生产中碳素原料掺加一定比例的优质无烟煤是可行的。

2.掺加无烟煤后,要加强炉面操作管理,勤疏通炉料,增加透气性。

3.掺加无烟煤后,炉况得到改善,并使电石成本降低。

参考文献:

低碳出行含义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74-02

化学(通用类)教材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其中蕴藏的能源环境问题、平衡移动、碳循环、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化学实验等是培养学生的低碳理念是良好素材。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的渗透对培养学生低碳理念,促进学生低碳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教材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改善能源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多处提及,但整册教材没有提及低碳理念。所以,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必须做好教材的二次开发,将低碳知识、低碳理念与化学知识、相关理念融合。

1中职化学教材中低碳知识与化学知识融合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2009年颁布)认为:化学课程应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为主旨,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做事态度和促进动手动脑能力为要义,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为低碳理念的渗透提供了科学依据。

根据低碳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认知现状,将低碳知识分成相识低碳、人类用碳史、低碳起源、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有利于低碳渗透与普及知识点。接着依据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通用类)》(张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关联途径,融合点,归纳如表1。

2中职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与化学理念融合分析

低碳理念的核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节能低碳,二是碳汇低碳。所谓节能低碳,是指创新能源渠道,提高能源效率、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公众行为低碳等。碳汇低碳是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如植树造林、二氧化碳捕获等。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森林被寓为地球的肺,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器,通过植树造林、森林保护等,能有效减缓气候变化。

在中职化学中包含以下一些理念:绿色化学、平衡理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

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着眼于当前和发展未来并重,从源头制止污染。它要求生产原料的可再生性、合成方法的原子性,生产过程的低能耗性、生成产品的环境友好性,在技术和经济上有可行性的化学和化工生产。

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就是化学平衡状态,它是动态平衡,在该条件下,只要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会发生改变。

低碳理念中包含的节约能源、资源,倡导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理念与中职化学中蕴藏的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等在能源、环境、人与自然关系中,从哲学、认识、行为等角度相互渗透、巧妙融合,浑然一体。这对开展低碳理念教育,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版世外桃源完美展现有着重要意义。

3中职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渗透实例分析

将低碳理念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合,是中职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渗透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基本概念学习结束后补充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让学生明白化学反应中伴随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引入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工业生产中热交换器的使用。进一步导出人类工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的能源,碳素燃料来源的有限性、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地球温室效应的形成,单一能源结构已导致一系列问题,人类的能源结构正在走向多能源结构时代,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综合的利用,将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

在溶液浓度计算部分引出话题二氧化碳的储存与转移,指出“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者,而人类对二氧化碳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的作用力。”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途径有二氧化碳的减少排放、储存和转移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二氧化碳储存问题。化学反应速率部分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物质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告诉学生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低碳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化学平衡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二氧化碳)及碳循环的意义,引入“碳汇”概念,指出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近百年来工业迅速发展、能源途径相对单一,能效低下、碳素燃料短时间内急速消耗,热带雨林的滥伐,从多角度提速温室效应演化进程,好似不经意间,人类已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并已引发或将进一步导致严重的后果。

大气污染与环境保护这一部分,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涉及低碳知识,但已将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之一,并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可以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正常含量。这其中蕴含了这样的理念:世上本没有废物,只是放错了地方;在某一体系中总是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大气中氧气的浓度过高也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从这两个角度着手,补充温室效应,指出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的变化,进一步阐明低碳对当代,对将来的地球、人类生存的意义。

在低碳生活之中,容易被忽视的常常是习惯,包括饮食、穿衣等。在饮食方面,可以依据1998年我国首次颁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合理选择饮食。低碳饮食习惯包括减少粮食浪费、少吃荤食多吃素,尽量食用绿色食品,多喝水少喝瓶装饮料等。低碳穿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多选天然纤维衣服、洗衣自然晾干等。

4结束语

在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对原有职业教材的二次开发,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研究学生,通晓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了解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同时,要研究教材,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了解人类的历史、化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水平,发展方向。把化学看成为改写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的角色,是当今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一支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低碳出行含义篇6

本文分别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问题的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据预测,中国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提倡节能减排,避免走很多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我国承担国际义务, 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战略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为环境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审计方向与重点;将低碳经济引入环境审计工作,是推动环境审计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途径。

3.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构成

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狭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通过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减排技术创新等,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分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广义上说,低碳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将导致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4. 环境审计的定义及内涵

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政府环境审计被界定为“为促进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审计机关对政府和(或)企事业单位等被审计单位的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签证等工作”。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环境审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是环境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决定了环境审计的本质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包含鉴证评价与管理建议,环境审计首先要对环境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资源与环境保护提出管理建议,有效发挥审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免疫系统”作用。

从审计目标来看,环境审计实际分为狭义的环境审计和广义的环境审计,前者侧重于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如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等)与环境财务审计(如排污费的征集与使用情况等),后者侧重于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能够有效地将经济与环境联系起来,用以衡量环境对经济的贡献以及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并向决策者提出建议。

5. 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必要性

在环境审计中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保证了审计工作符合环保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利于发挥审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5.1引入低碳经济概念是环境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10%,到2020年达到15%;并在哥本哈根会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碳生产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重要的发展方向,是向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发展基于低碳经济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完善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

低碳经济涵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根据我国发展规划与国际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等低碳指标已正式列入我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将低碳经济纳入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可以从更加宏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资源环境保护的绩效状况,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环保事业发展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5.3引入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是环境审计与环保学科融合的需要。

环境审计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审计工作,需要根据时展及时融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新兴环保学科的思想,并将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环境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保证环境审计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6. 低碳经济在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理念,在环境审计研究和实践中尚未广泛、有效涉及与应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加强对低碳经济的探索、分析与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6.1低碳经济应用于环境审计的总体思路

根据低碳经济目标定位,以二氧化碳减排为核心的狭义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可以作为环境合规性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范畴;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的科学规划、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的应用、居民的节能观念等广义低碳经济发展因素,可以作为环境绩效审计的范畴。

6.2低碳经济在狭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分析

6.2.1环境合规性审计中需考虑的低碳指标

第一,CO2排放的总量指标。计算CO2排放量时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测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类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数),在已知能源类型和规模的情况下,可以估算全社会CO2排放量。为保证更具针对性,可以根据需要将热电行业CO2排放、工业CO2排放总量、交通运输业CO2排放总量、建筑、居民CO2排放总量等作为二级指标进行检查。

第二,CO2减排的相对指标。根据哥本哈根会议要求,应设置以碳生产率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减比例变动,关注碳生产率水平的总体提高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可将热电行业CO2减排相对指标、工业CO2减排相对指标、交通运输业CO2减排相对指标等纳入检查范畴。

6.2.2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考虑的因素

目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金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燃油税、资源税、排污费等专项征收的税费,这些税费的征收与使用是环保引导的重要方向,在环境财务审计中需要重点加以关注。此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2009年进行燃油税费改革后择机进行资源税改革,在资源税改革后的1至3年期间择机开征碳税,未来也可根据碳税政策的实际推进加以综合考虑;二是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安排的环保引导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引导符合生态环境优化的各种产业与项目,是环保政策的具体落实措施,也应列入环境财务审计的范畴之中。

6.3低碳经济在广义环境审计中的应用

环境审计过程中,不仅应在碳排放的总量和相对量进行研究,还应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方式的转变、居民的节能观念等。(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08页)

6.3.1经济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评价应将碳生产率设为核心指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首要评价因素。并根据我国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GDP比重等产业结构指标加以分析;以及考虑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对传统产业的低碳改造率、传统产业生产流程改造率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率等环保技术的应用指标研究。

6.3.2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评价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化情况。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点包括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太阳能利用率等;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有万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等指标;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点包括户均年碳排放量、绿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标;生态环境的优化重点包括土地植被覆盖率、污染削减率等生态环境指标。

6.3.3能源的低碳化评价

能源的低碳化评价包含能源的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益两个方面。能源的结构可以分解为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洁净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比例等指标;能源的利用效率则可以结合单位工业产值的碳排放、单位农业产值的碳排放、机动车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标进行关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发展评价

低碳科技发展评价涵盖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高效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智能节能技术、CO2 捕获与埋存技术。需要指出,在环境审计中考虑上述内容,目的在于帮助审计工作更好的分析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以帮助决策。

结束语:

可见,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也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说低碳经济理论的提出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经济条件的概念下引入环境审计模式的工作中,中国一定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号

参考文献: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绩效审计要素[J];审计研究;1988年02期.

[2] 达岩,陈锋,吴雪峰;运用绩效审计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广东审计;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绩效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3年08期.

[4] 黄曼行;浅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审计[J];事业财会;2004年01期.

[5] 刘家兰 ,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观绩效审计适用的几种方法[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低碳出行含义篇7

(一)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隐含碳测算1.投入产出模型商品的生产不仅需要最终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费,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它还会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能源消费。因此,在计算一个部门国际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时,需要同时计算本部门的直接隐含碳排放量和它所引起的间接隐含碳排放量。投入产出法通过计量经济体系中各个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可以测算商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的全部隐含碳排放[19]。根据投入产出法,可以得出如下数学关系式:其中,X为国内总产出矩阵,M为进口矩阵,Y为国内最终使用矩阵,A为技术矩阵(用投入产出表(价值型)表示),AX为国内间接使用矩阵,E为出口矩阵。由于中间使用品的原料不仅来自国内,还可能来自国外,为剔除进口中间品的影响,构建进口系数矩阵U。假设进口的中间品与国内产品可相互替代,则本文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属于竞争型模型。下面将U设计为一个对角矩阵,假设ui为比例系数,表示i部门的进口量mi在国内该部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则有如下计算公式:2.数据说明从模型可以看出,本研究涉及二氧化碳排放系数(αk)、分行业能源使用量(qik)、各产品部门总产值(Xi)、各部门出口额(Ei)等能源、经济、贸易类数据。其中,αk的数据由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qik和xi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mi数据、出口矩阵E中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外经贸统计年鉴》,技术矩阵A所使用的数据分别来自200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和2010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投入产出表为每5年编制一次,缺失的年份国家会相应出具投入产出延长表进行适度修整)。按照《中国统计年鉴》所公布的能源数据,将部门生产能源消费分为8种,分别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根据能源分类表、投入产出表、出口外贸表,将经济部门整合为19个部门。3.实证结果(1)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总量根据模型计算出2000年和201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797.5716万吨和32483.7498万吨,上升了275.34%;而同期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总额分别为4317.433952亿人民币和19176.97808亿人民币,上升了444.17%。由此可见,中国为美国国内消费承担了相当大的隐含碳排放,同时也表明中国在此10年间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2)中国对美国商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的部门分解表1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部门的隐含碳排放量及出口金额。由表1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是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隐含碳排放量达到2952.19万吨,占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25.023%。其他主要隐含碳排放部门分别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42.07万吨,占比为19.852%),化学工业、塑料及橡胶业(1174.47万吨,占比为9.9551%),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91.7万吨,占比为7.5583%)。2000年按出口额部门排序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最多的部门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隐含碳排放量为8150.88万吨,占当年总量的25.0921%。其他隐含碳排放较高的部门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994.83万吨,占比为24.6117%),化学工业、塑料及橡胶制造业(3826.2万吨,占比为11.7790%),纺织业(2295.77万吨,占比为7.0674%)。2010年对美出口额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

(二)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1.SDA模型SDA模型是为测度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而把因变量的变动分解为各种独立自变量形式变动的和[20]。本文运用SDA模型对2000年和2010年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变化进行结构分解。式(8)表明,影响对美商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有四个方面,分别为:能源使用效率,用W排放系数矩阵表示;生产技术,用[I-(I-U)A]-1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表示;出口规模,用出口总量Q表示;出口结构,用部门出口额占比矩阵K表示。对其按两极分解法进行结构分解可得(以脚标1表示计算期,0表示基准期):2.实证结果根据SDA模型,将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为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中国生产技术、对美出口规模、对美出口结构,以2000年为基期、2010年为计算期,得出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因素分解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影响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4个分解因素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均起到了减少隐含碳排放的作用,尤其是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极大地减少了隐含碳排放量。2000年~2010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致使隐含碳排放减少了3674.76万吨,对总体隐含碳减少的贡献率为17.75%。生产技术的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隐含碳减排的作用。2000年~2010年生产技术进步致使隐含碳排放减少42.42万吨,对总体隐含碳减少的贡献率为0.21%,表2还表明,对美出口规模是影响对美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2000年~2010年,中国对美贸易出口规模急速扩张,贸易额由4317.433952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9176.97808亿元人民币,这导致了对美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了23772.71万吨,其贡献率为114.84%。由此可见,中国对美国庞大的出口规模使得中国为美国的消费承担了大量的隐含碳排放。另外,对美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2010年比2000年中国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量增加了644.14万吨,其贡献率为3.11%。结合对美商品出口占比以及隐含碳排放部门分布数据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增加的部门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减少的部门为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国对美国出口结构逐渐向高附加值、高能耗产品转变,这种改变引起了部分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

二、结论及对策建议

测度中美贸易的隐含碳排放量,分解影响对美出口商品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因素,对深刻理解中国隐含碳的排放规律,倡导制定公平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法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对策建议。

低碳出行含义篇8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8-0072-05

一、引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使国际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分工不再仅以产业、产品为界限,而是演进到同一产业、产品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兴起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外包。中国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承接了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转移,成为“世界工厂”,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由此高速增长。然而,就在“中国制造”以极高的性价比遍布全球市场的同时,大量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却发生在中国、留在中国,中国民众为此承担着严重的能源与环境成本。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外贸出口与环境问题已分别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

Kaplinsky(2002)认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嵌入过程是分为低端与高端两种模式的。低端模式是以低工资、低价格、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参与国际市场,获得竞争力。高端模式是通过使用新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获得竞争力[1]。刘志彪(2011)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历经30多年外向型经济发展之后,已经被“锁定”与“俘虏”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升级出路在于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应重视培育基于国内市场空间的国家价值链[2]。

Copeland(1994)较早提出国际贸易自由化缓和了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却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庇护所”[3]。Shui和Harriss(2006)研究表明1997—200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如果在美国生产的话,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增长3%~6%;中国生产向美国出口产品所产生的排放量占中国排放总量的7%~14%[4]。国内学者张友国(2009)经计算证实2005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碳的净输出国[5]。陈红敏(2009)、许统生(2011)对中国出口隐含能或隐含碳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制造业出口隐含碳(能)上升的最重要因素;结构效应的作用方向不稳定,且数值很小;技术效应相对明显,但还不足以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6][7]。

可见,现有的文献对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外贸出口与环境问题分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然而,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将二者放在同一个框架体系之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已经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之中,外贸出口与相关的碳排放问题发生在这一现实背景之下,因此,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出口隐含碳问题纳入同一框架体系之下进行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初探

(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出口隐含碳总量的影响机理

低碳出行含义篇9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08-01

对中国而言,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及资源享赋等产生了很强的锁定效应,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潮流,必须从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等多个层面努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低碳经济道路上健康发展。

一、低碳能源战略内涵

碳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排放到大气中温室气体所含的碳,其排放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涉及人类的长远利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能源,而不是碳[1]。不同的能源形式或单位热值所含碳的数量相去甚远。化石能源含碳量最高,通过燃烧而释放出来。但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的碳密度也存在差异。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最小。因此,尽管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相对于煤炭来讲,石油和天然气就属于低碳能源。低碳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低碳能源战略思路

1.低碳的电力。低碳的电力生产主要有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与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

2.低碳的液体燃料。低碳的液体燃料有醇基燃料、二甲醚、生物质柴油、二氧化碳合成燃料。上述所列低碳的液体燃料,其本身含碳量与石油炼制的液体燃料含碳量差别不大,但其在燃料的生产与消费全过程中属于低碳排放。

3.低碳的气体燃料。低碳的气体燃料有沼气、生物质热解气。此外,煤层气、高炉煤气的综合有效利用也应纳入低碳的气体燃料,因为通过利用这类燃料气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同时这类气体因直接向大气排放,具有更强的温室效应。

三、发展低碳能源战略目标与任务

1.加快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降低至60%左右,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稳定在20%左右,天然气的比例上升至6%,水能、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上升至14%左右。

2.对传统煤电进一步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煤炭。我国煤电比重高,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与煤电优化对减少碳排放意义重大。煤电优化与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向:以高效率、高参数、大容量的超临界发电技术装备为主力机组、淘汰低效的老小机组、发展煤炭联产技术;持续支持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如煤炭加工技术、洁净燃烧技术;继续研发先进的能源转换技术,如富氧燃烧技术、煤拔头技术、煤炭多联产技术等。

3.进一步明确低碳能源的替代能源定位。当前,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低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过低,低碳能源的战略定位一直是“补充能源”。“十二五”期间,低碳能源无论在重视程度、应用范围、开发利用量上都将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低碳能源的战略定位也将由“补充能源”上升至“替代能源”的层次。

总之,低碳能源作为能源领域的新成员和生力军,在发展的初期一定存在诸如管理经验不足、理念落后,技术自主程度较低等一系列问题[2]。加强安全生产,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就变得很有必要。尤其是对核电、大型水电、煤炭采掘、油气资源生产等领域,都应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低碳出行含义篇10

(一)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影响的理论分析 反倾销会计发展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同时对经济环境有反制作用。低碳经济模式下,反倾销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计信息使用者还是企业均具有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高新技术,开发新型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由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模式转变的动机,以期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放松对环境的保护,注重低碳会计相关问题会计信息的举证。会计环境的变化影响会计信息的需求,影响会计的处理程序与方法,乃至影响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意愿及信息质量等。会计环境变化对反倾销会计的新要求,将客观促进反倾销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影响的作用机理 由于低碳经济是供给型经济,其发展路径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即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制度框架的确立将促使经济的低碳转型。而会计准则作为制度层面的规范,可以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依赖,即低碳经济理念可以通过会计准则予以践行。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其中,利用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这一特性,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对反倾销会计活动进行规范。此外,为了保证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以及达到其预期的经济后果,还必需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种依赖制度。应该注意的是,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作用是基于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循环作用。利用会计准则对低碳经济理念进行践行,可以推进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反倾销会计具有反作用,将促进反倾销会计的发展;而反倾销会计的发展有助于低碳经济理念的践行,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现状 目前,低碳经济对反倾销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予以践行的,在现行会计准则中融入了低碳经济理念。在反倾销应对中,针对低碳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会计举证时,主要是从体现低碳经济理念的会计准则的五个主要方面着手:(1)会计目标的定位。会计目标采用了受托责任观,且将受托责任的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层面,企业需对整个社会履行环保责任。(2)会计要素确认条件。在资产确认时,兼顾考虑了经济资源创造价值的非直接性。即允许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却有助于企业从相关资产获得经济利益或者减少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的经济资源确认为资产。比如,允许不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保设备确认为企业的固定资产。(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企业需在附注中披露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区的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信息。(4)固定资产预计处置费用。企业应将为承担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发生的支出确认为预计处置费用,同时增加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企业承担矿区废弃处置义务。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将企业承担矿区的废弃处置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在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存在的问题 包括:(1)未充分意识到通过利用会计准则践行低碳经济理念应对反倾销的有效性。目前,无论是会计准则制定者还是执行者均未充分认识到通过利用会计准则践行低碳理念以应对反倾销的有效性,未在反倾销会计中充分体现这种理念,因而未能通过使用这种方式来增强企业进行会计举证及应对反倾销的能力。(2)低碳经济理念在反倾销会计中的涉入范围较小。目前,低碳经济理念只是在会计准则的某些方面进行了体现,而且是一种附带产物。即为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必要性而进行的会计准则的某些相关规定,附带体现了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理念只是较浅程度的涉入到反倾销会计系统,尚不全面和深入,未使得低碳经济理念在反倾销会计系统里面得以充分践行,未能通过更好的践行低碳经济理念而增强企业应对反倾销的能力。(3)低碳经济背景下基于反倾销应对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不完善。低碳经济理念的有效践行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我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基于反倾销应对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尚不完善,并没有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专设一些基于反倾销应对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应对反倾销能力的提升。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理论结构与实务问题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理论结构 包括:(1)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与其相关的碳排放、交易及鉴证等的会计问题势必需要纳入到会计核算范围。经济发展模式、会计核算范围的变化,势必会对反倾销会计的目标造成影响。目前,现行反倾销会计目标同时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应注重“受托责任观”,受托者不仅需对资源或资产的所有者履行受托责任,还需要履行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因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除了需实现传统的目标外,还需增加一具体目标。即提供与低碳会计问题相关的会计信息,反映受托者低碳责任履行情况,以满足反倾销应对时会计举证的需要。(2)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假设。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对反倾销会计假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这两个假设上。一是会计主体假设。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催生一些新的会计问题,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在确定会计主体时,也应将新生的低碳会计问题纳入其核算范围,而且还应当考虑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联系的低碳会计事项。二是货币计量假设。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需将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事项纳入其核算范围,作为进行会计举证的信息来源。然而由于碳排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问题的计量可能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和技术成本,其计量结果的可靠性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做到可靠地计量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事项将是反倾销会计面临的一大难题。(3)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反倾销会计除了具有传统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外,还具有合法性和预警性两大特殊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变化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需要修正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由于低碳经济具有的公共物品特性,使得该经济模式发展需要法律规制,将低碳经济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进行调整。因此,在低碳经济模式下,提供反倾销会计相关信息时也应处于低碳相关的法律框架的约束之中。除了提供反倾销预警信息外,还需要提供关于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预警信息。在日常提供反倾销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适时提供特定主体碳排放情况、产品碳含量情况、环境法规执行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能源消耗情况等相关的指标数据,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从而从防范碳壁垒的角度规避反倾销。二是新增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专门性。利用碳壁垒发起反倾销是利用反倾销进行贸易保护的手段之一,反倾销会计中提供低碳会计相关的会计信息,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专门性信息,主要是用于进行反倾销应对的会计举证。在提供碳会计信息时,要统筹考虑特定主体内外部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围绕反倾销会计的目标,提供专门性的会计信息。(4)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职能。反倾销会计的目的是为反倾销诉讼提供会计支持。传统的反倾销会计的职能是会计调查、会计监测、会计规避、会计提起及诉讼协助等。即从会计方面为反倾销诉讼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提供胜诉的会计环境。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还具有从低碳会计信息角度进行会计监测、会计规避的功能。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会计职能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只是会计监测职能、会计规避职能的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牵涉到了低碳经济层面。(5)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财务报告。传统的反倾销会计主要披露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外国产品在进口国倾销情况、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倾销幅度的估算、损害与倾销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信息。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低碳会计问题也是反倾销会计的核算内容之一,也需要对低碳会计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基于应对反倾销的目的,需要披露的低碳会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低碳会计核算信息的披露。即通过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形成的关于低碳经济会计问题的财务信息。比如环保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价值;含碳产品的价值;含碳产品的销售收入;含碳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环保设备的维护费用;环保研发支出等。二是关于低碳会计监督信息的披露。即可以通过会计监督方法进行监督的信息的披露。比如碳排放情况、存货的含碳比、环保法规执行情况、企业环境质量情况、企业对环保做出的环保承诺、低碳绩效情况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三是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进出口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基于服务于反倾销应对的目的,对一些相关的、真实的内容进行披露。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实务问题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关于反倾销会计的一些会计实务问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工作的好坏对反倾销应对起着重要作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是确定产品倾销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是企业应对反倾销调查中的最关键环节。传统的反倾销会计主要从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协调方面来进行基于反倾销应对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环境会计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会计手段,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已成为一种必需。事实上,我国频频遭受反倾销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涉案产品未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产品成本核算范围。由于涉案产品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未考虑环境成本,没有将污水处理费、环境污染治理费、环保设备支出等记入相关的产品成本中去,这样就造成了出口产品成本较低,出口价格也较低,进而增加了被发起反倾销的可能性。因此,科学的量化环境污染成本,合理的分配至出口产品成本中去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反倾销应对的重要会计工作。(2)固定资产业务核算。固定资产折旧一直是国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时所提的缘由之一。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弃置费用的金额较大时,应当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原价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这一规定不仅践行了低碳经济理念,而且有利于正确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避免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偏低,从而保证避免我国产品成本偏低,增强了我国产品成本资料的举证价值。但是,在确定预计处置费用,需要用到现值计量属性,而现值计量属性的缺陷是主观性强,会影响计量结果的可靠性,而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则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的成本,并最终影响到企业产品成本的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计量结果的不可靠性也可能成为国外发起反倾销的借口。因此,企业必须尽可能可靠的计量固定资产的预计处置费用,在践行低碳经济理念的前提下,更好的增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资料的举证价值。(3)职工薪酬业务核算。我国现行《职工薪酬》准则的国际等效趋同对反倾销应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此只从低碳经济背景角度分析职工薪酬业务对反倾销会计相关实务问题的影响。原会计准则将研发人员的职工薪酬计入当期损益,即研发人员的薪酬状况会影响到企业的当期利润,基于目标利润目的的考虑,可能会制约企业的研发投入。而现行《职工薪酬》准则允许研发人员职工薪酬在符合相应条件下可予以资本化,该规定可有效解决研发人员薪酬与企业利润目标之间的矛盾,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由于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研发支出的可予以资本化为企业引进和激励技术创新人才减少财务障碍,这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若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因此,职工薪酬通过计入无形资产成本、无形资产再通过摊销计入产品成本,职工薪酬从该角度对产品成本的核算造成了影响。对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职工薪酬的正确确认和计量,会使产品成本相关财务资料更具可比性,成本数据举证价值得到提高。但是,职工薪酬是否计入无形资产成本需要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主观性极强。若不能对此进行准确计量,可能会影响到产品成本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影响到产品成本核算资料的举证价值。(4)低碳会计问题核算。为了有效的应对反倾销,增加反倾销会计举证能力以及会计证据的可信度及说服力,还需要对一些纳入反倾销会计的低碳会计问题进行核算。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碳素燃料消耗量、碳排放量的反映。可以设置“碳消耗——燃料、动力”、“碳排放”等账户来加以核算;对于半成品、产成品,在进行价值货币计量的同时,做好碳含量的反映。这样既可以及时反映特定主体的碳消耗、碳排放等情况,又可以据此及时的判断其低碳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及时的采取措施予以规避防范。二是设置备查账簿。通过备查账簿把一些无法在分类账中记录,但可用于反倾销应对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登记,以备查用。比如对原材料的碳含量、低碳资金投入量、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预算等信息进行登记。三是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低碳会计信息。比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别列示含碳存货和未含碳存货,分别列示环保设备和非环保设备的账面价值;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碳消耗费用、环保维护费用等,在附注中披露各个减碳项目的投入支出、各种产品的含碳比等信息。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一)低碳理念培养制度 准则制定方和企业均应当树立低碳理念。准则制定方应认识到通过会计准则践行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性,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增强低碳经济理念在会计系统中的涉入度,为更好的在反倾销会计中践行低碳理念做好制度准备。企业管理当局应注重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广,培养员工主动践行低碳经济理念的意识,注重技术创新,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对内部单位和个人低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和激励。我国不少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行业,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取得了低成本优势,但却成为国外发起反倾销的攻击对象。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实际上起到了一种倒逼的作用,若要从根本上解决反倾销应对问题,企业必须践行低碳理念,转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样才能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反倾销会计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利用会计应对反倾销。

(二)低碳预警管理制度 企业应搭建预警信息平台,对自身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碳排放情况、环境损害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连续性的监测,以便及时了解企业低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尤其是对出口产品,还应该关注其碳含量、该产品对环境成本分担情况、生产该出口产品的固定资产预计费用的预计情况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应对相关岗位进行分工,可通过生产、销售、财务以及专门的分析人员对信息进行监测,并对监测到的这些信息进行适时分析,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发出预警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在我国对该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之前,做好事先的规避工作。

(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控制制度 企业应对整个生命周期链条上的碳排放量进行控制。从最初的产品开发,到产品生产、销售、客户使用直至报废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应该注重碳排放量的控制。而且,除了注意产品的直接碳排放量,还应该考虑该产品的间接碳排放量,比如包括使用该产品需增加的配套设备、零部件等在其他企业生产时的能耗、污染物排放量及碳量,使用该产品在运输等新增加环节中的能耗、碳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等方面。通过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控制,才能提供更详细、更完整的涉案产品的成本核算信息、成本构成信息,增强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举证能力。

(四)低碳评价制度 通过设计企业低碳责任履行情况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对低碳经济理念践行、反倾销会计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反倾销会计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局限性及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保证低碳经济背景下反倾销会计的有效执行,实现企业有效应对反倾销的目标。企业可采用低碳评价指标包括:低碳资金投入率(年度企业低碳资金投入/企业资金年度总投入)、碳消耗费用利润率(息税前利润/年度碳消耗费用)、低碳资金周转率(营业收入/低碳资金的平均余额)、低碳项目净现值、低碳项目内部收益率等。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会计视角下河南省进出口企业的反倾销应对研究》(编号2011-ZX-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低碳出行含义篇11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低碳出行含义篇12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