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合集12篇

时间:2024-02-02 17:12:45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1

二、我县农民工权益保护之现状

目前,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共计61220人,占农业劳动力的40.44%,占农业总人口的23%,年龄主要集中在18至45周岁年龄段,共计45761人,占外出务工人数总数的74%;45周岁以上的15459人,占总数的26%。2、区域分布:在本省包括郑州、洛阳、信阳、开封等大城市务工的12495人占总数的21%,在省外务工的48725人占总数的79%。其中省外务工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天津、湖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另外,在县城及周边区域内农民务工人数15000人,其中本县户口的约5000人,外来人员约10000人。3、从业情况:从事工种排在前三位的有建筑业,机电制造业,餐饮服务业。其中建筑业约占40%,人数达24737人,占务工总人数的82%。4、农民工就业贡献:20__年、20__年、20__年全县农民务工收入分别达到3.5亿元、3.98亿元、4.7亿元,分别占gdp总量的20.9%、21%、22.1%。 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在我国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农民工的社会存在和发展价值已经有了不容置否的肯定性,引导、规范、保护、激励农民工队伍的管理、生产和发展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当前党和国家,各地方党委、政府都充分认识了这一点,采取了诸多措施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如《劳动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中,农民工依法享有着以下基本权利:一是按月领取足额工资的权利,即用人单位应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二是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权利,包括订立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不得随意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等;三是获取劳动保护,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四是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休假的权利;五是有权参加,享受相关社会保险的权利,即农民工依法享有休假的权利,有权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等。

基于以上的基本权益,农民工应该与城市工人享有同等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地位。但社会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这些权益保障却存在着明显且普遍的缺失现象,在我县农民工劳务市场,无论是外出务工涉及的区域还是本县城镇区域内,农民工权益受损问题都客观存在,农民工劳务市场引发的各类涉诉案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一)劳动强度大,安全防护措施差,工作环境差。城市农民工由于其身份长期得不到改变,没有城市户口,因而在劳动就业时,大多只能进入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差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并且劳动强度很大,重活、脏活、累活、难活、险活都是农民工全部包揽,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极大损害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一些雇佣单位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简陋,甚至严重缺乏,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事故,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二)工作待遇低,故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严重。一些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比如广东、福建,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民工的薪酬水平没能得到同步的推进。而且不少

企业拖欠和克扣民工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在东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城市虽然企业众多,但普遍存在以下现象: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于离职。此外,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许多企业的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每月工资仅几百元,且只是先发生活费,其余的到年终才结算。(三)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企业主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为雇主逃避责任提供极大方便。(四)社会福利和保险无着落。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类型保险,农民工则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不能当然享有。(五)劳动时间被无限延长。在不太规范的中小企业打工的农民,基本上没有休息权的概念,平均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特别是那些生产季节性产品的厂家本小利大,产品畅销时为扩大生产量,农民工日工作时间长达十五个小时以上。 这些情况和问题已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县委、县政府针对农民工权益受损现状采取了相应的积极有效措施。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工作,建立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依法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对资金不到位的新项目,不批准开工许可,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强制停止交付使用。规范建筑企业用工制度,规定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必须依法与农民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等。严格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制度,有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企业,在招标资格预审中实行“一票否决”,不允许参加投标。同时,严格限制建设投资规模,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低水平和重复建设的项目。防止利用拖欠工程款掩盖资金不足的矛盾,对不能按要求支付工程款的政府投资工程除极特殊的项目外,一律停建或缓建。对拒不支付欠款的 施工企业依法处理,使全县建筑工程款支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另一方面组建了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工会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服务。20__年下半年以来,全县共在农民工务工集中地组建不同形式的农民工工会联合会42个,发展农民工会员近4万人,占务工总人数60%以上,输入地工会接受组织关系的2.5万人。这些农民工工会组织在输入地党政工组织的协力配合下,以完善劳动合同、兑现工资、提供司法援助服务为重点,帮助农民工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近5000份,6000余农民工加入工伤等社会保险,积极参与工伤事故理赔个案32起,追缴拖欠工资个案61起,涉案金额180余万元,帮助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1285人次。为了推进农民工维权工作,投资建成农民工就业培训中心,通过开办长短期培训班,举办《劳动法》、《工会法》等法律法规和建筑、纺织、特种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实现由力工型向技工型转变。通过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部门以及劳动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作为全国涉外劳务输出工作的先进县,对涉务工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和教育,确保了我县涉外劳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2000年以来,我县外派劳务人员总数达成11000人,无一因技术和体能问题被用工方辞退现象发生,也没有在外发生劳务纠纷案件。

鉴于我县农民工队伍大,问题突出的实际,我院在审理涉及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纠纷案件时也充分考虑了其合法权益保护。自20__年至今年6月份,我院共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48件,农民工用工期间人身损害赔偿案件35件,以及其他涉及农民工权益的租赁合同纠纷、加工承揽合同纠纷和相关的行政案件等共计85件。综合分析这些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农民工工资案件涉及人数众多,涉案总金额偏高,但人均涉案金额和个人涉案金额较低。从20__年我院所受理48件农民工工资案件来看,涉案数达20__多人,涉案总金额200多万元,但人均涉案金额和个人涉案金额较低,如在20__年受理的260名农民工诉被告杨某拖欠劳动报酬纠纷一案中,涉案人数达260余名,涉案总金额12万余元,人均涉案金额约460元,而个人涉案金额最低仅有50元。与其他劳动争议或民事案件涉案金额相比,此类案件的人均涉案金额和个人涉案金额偏低。(二)此类侵权纠纷主要是集中在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由于农民工大多是从事建筑行业以及服务性行业,所以和农民工权益相关的拖欠工资、人身损害赔偿、劳务合同纠纷等案件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和服务性行业。我院所受理的此类案件中,涉及建筑行业的78%,涉及服务性行业的15%。(三)农民工因缺乏法律知识和有力证据而难以获得法律救济。从我院20__年--20__年所审理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来看,相当部分农民工都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的农民工被拖欠了工资都无相应的凭据。农民工缺乏法律知识和有力证据,一旦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往往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依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面临拖欠工资、人身损害等其他各类权益纠纷时,大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和用工方私了或者委曲求全,而不愿意诉诸法律。(四)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规律性。在每年年底至次年的元旦、春节左右,以及农忙季节之前,或在道路交通工程施工竣工之时或之后,农民工子女就学之时都会出现农民工讨要工资的高峰。因为农民工的流动性大,极不稳定,一项工程完工后原有的建筑团队就有所变化,故农民工们在这个

时侯都争着讨要工钱,以防以后无着落,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建筑行业俗定的"秋后算帐"之时。 针对案件特点,为充分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我们在审理和执行案件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建立速裁制度,及时为民工追索劳动报酬。我院在审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当中采取了一系列便民措施,成立专门"维护农民工权益速裁法庭",将司法为民的思想贯穿于审判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简易程序迅捷、简单和高效的优势,快立、快审、快执,及时为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追回工资,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强化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中被告方的举证责任。由于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大多没有订立劳动合同,跟着包工头干活,究竟为谁打工,农民工是稀里糊涂。因此,一旦发生拖欠工资、工伤赔偿等争议,即使想通过诉讼解决,也常常因为诉讼主体不适格而难以得到法律保护。针对这种现状,我院充分发挥诉前指导的作用,明确告知其用工主体,建议当事人变更,而不是轻易驳回。诉讼中,强化被告(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即使作为原告的农民工不能提供劳动合同或工资被拖欠的书面证据,但只要民工能举出证明其与被告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部分证据,可以推定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除非被告能提供证明力更强的相反证据。

三是及时采取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措施。拖欠工资,事关农民工生存。因此,诉讼中我院及时采取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措施,保证农民工在诉讼期间的正常生活。另外,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利用诉讼期间抽逃资金、转移财产而导致法院裁判在执行中落空,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至于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的担保,可以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酌情减免。

四是加大执行力度,保证农民工工资兑现。据统计,相当一部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在诉讼程序中都出现了"裁判容易执行难"的情况。赢得了官司却拿不到钱,无疑会挫伤农民工运用法律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的积极性,导致他们采取过激方式讨要工资。因此,我院加大了对已结案件的执行力度,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执行方式保证生效裁判结果的实现。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2

[10] [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5.

[11]新生代已成农民工主体 身份尴尬缺乏幸福感(2)[EB/OL] .(2011-11-01). .

[12][美]塞缪尔·p·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6—127.

[13]2012年白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3-04-07)..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3

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人文的角度,农民都是处于社会主体地位,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农民的命运都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的现实状态在农民身上给予了全面的体现,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等重要历史信息。发生在农民身上的问题,最能充分地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历史中的农民一直是中国油画表现的重要题材,农民艺术性形象在油画创作中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题材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他几乎贯穿了油画艺术在中国的百年发展中,对中国油画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也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中最有利的体现。在我们国家,不难发现反映社会现实主义农民题材的油画艺术作品一直占据在重要的历史地位上,这使得现实主义农民题材的油画成为了一种主流,并形成中国独特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油画艺术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民题材油画作品在内容上比较单一,总体上表现的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现实人生的描绘,表达的是种民族责任感,自“89美术思潮”以后所呈现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对人性和生存状态等社会问题的思考。这种历史的转变是由历史的发展变迁决定的,也使得社会的发展变革成为推动当代农民题材油画创作出现这种新发展、新变革的强大力量。新时代的到来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在改变农村和农民精神面貌、生活状态的同时,也改变着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这种改变使得当代农民题材的油画创作具备了进一步前进发展的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也使得在农民题材油画创作中由“单一性”拓展成为当代的“多样性”的新局面。

1、表现内容上的多样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使艺术家对当代艺术反思的不断深入,表现当代农民题材的油画与以往的油画作品相比较,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的现实生活状态受到冲击,农民问题成为当代社会环境中最其中国特色的文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都市文化的影响,艺术家把对农民题材的表现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城市中挖掘都市文化中的当代农民题材――农民工题材。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工题材成为乡土现实主义农民题材的替代者,它只不过是农民题材在当代油画创作中随着社会潮流转变的一种创作题材拓展和延伸,是新时代下农民形象的又一转变。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进入城市,仍有一大部分的农民生活在他们所依赖的土地,包括生活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他们更加充满自信与阳光。所有的一切新变化改变的是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不变的是农民身上所具有朴实、善良、勤劳和真诚的原始形态。如宫立龙的《村长》,王沂东的《沂蒙山村》,郑艺的《驰骋的心》等作品表现的是当代农民原始的本土化情趣。而徐唯辛的《工棚》,刘晓东的《违章》,忻东旺的《早键》等作品塑造的则是一群奔波劳碌的农民工群体,成为当代农民在城市中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像艾轩等当代的艺术家表现的是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生活状态。这使艺术家在当代农民题材范围内不断地获得新鲜的表现内容,不论是视觉上还是情感上都给予我心灵上很大的震撼。当代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形象变得更加丰富与多彩。

2、表现意识上的多样性

面对当代社会中农民实际生活状态,随着表现内容的多样化,艺术家的意识上电呈现多样性。当代艺术家在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外各种艺术思潮的同时,仍然能够心如止水地热衷于农民题材的表现,应该是经过许多的思考之后的选择。不过,他们的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能够适应当代艺术的潮流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于现实与艺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追求。艺术家在个人不懈努力的同时对于西方油画艺术的学习借鉴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与思路,脱离了以往遵从于一种统一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界定。画面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诉说,而作品透露出的是高于社会意义和民族意识等基础思想内涵之上的画面形式,是艺术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个人情感情。作品的思想内涵较之从前要弱于画面具有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个人的艺术理解和对现实的关注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极强的个人模式和审美倾向。农民已经成为自己艺术诉说的途径和手段,而作品的目的则已完完全全是个人艺术理解的诠释,画面本身已从以前的配角变为现在的主角。

3、表现语言的多样性

以往的农民题材油画基本上都是以相对写实的手法来处理画面,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具有现实色彩或民俗审美倾向的。部分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内容和模式,画面所传达的观念和使用的技巧开始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现实主义的绘画模式开始转变,写实风格则向精神上的写实靠拢,表现主义变得更加纯粹、主动,作品的指向性更明确了。现实主义油画中的理想化色彩被减弱,表现在风格的个性化和表现手法、技法的多样化,成为艺术家表现新时代农民题材油画的新要求。他们认真思考艺术问题、研究艺术规律,关注艺术形象塑造和艺术气氛的营造,从民族传统和外来艺术中借鉴经验和技巧,为我所用。画面从以前相对单一的形式风格转变为今天的各种风格的相互交织。不论是作品的画面场景描绘还是人物的塑造手段都变得也越来越丰富。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艺术家是在通过塑造典型的农民形象或农民工形象来表达出心灵的真诚与人文的关怀。这种真诚与关怀在不同的艺术家那里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味,带来了表现语言的“多样性”,像尚扬的作品《爷爷的河》,以及段正渠、段正伟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是当代社会环境中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强调的是艺术家的批判性立场,正是在当代农民题材油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

农民艺术形象在油画中的出现是随着近百年来各个阶层对农民问题关注的出现而出现的,展示出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农民题材油画创作的不同特色,一直是与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即便是在城市文明发展强势、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今天,农民题材油画仍有它不可代替、独具特色的一面,以多样化的发展形式诠释了中国当代农民的社会现实状态,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前进,为更多艺术家所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绘画艺术中农民的身影越来越多,而正是这些表现当代艺术家素养和当代农民精神、情感和命运的作品构成了中国当代画的精彩篇章。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4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56-01

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任务重大,这是由我国农村目前文化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为了切实推进这项工作,就必须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做详细研究,并结合现状,才能找到解决农村发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路。本文对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重要意义

中国14亿人口中有9亿农村人口,农村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全国大多数人口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和谐与发展。而农村人口大都文化水平低,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深重,因此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文化教育,而农村文化建设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不均衡的现状

当前文化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均衡。具体是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发展不均衡。在农村,其中一些交通便利与外界联系顺畅的农村,更容易受先进文化生活的影响,他们有进步的观念,普遍文化建设工作进展的好。而一些贫困闭塞的农村,农民文化生活方式依旧很落后,除了必要的劳动时间外,其它时间无非就是进行串门闲聊、等活动,不利于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三、原因分析

(一)传统落后思想。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学习先进科学、进行先进文化活动的意识,与之对应的现象是:一是许多农民在农闲时间都选择闲聊等活动,这些闲聊往往引发了很多矛盾;二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农民相信算命、看风水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不利于消除不良文化;三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懂节约,不务实的思想难以根除;四是有些基层领导只注重经济,却忽视了文化建设对经济的良好作用。

(二)缺少组织。农民文化水平低,要他们自觉地去进行自身文化提高是不可能的,需要有人来对他们进行组织领导。即使他们有一些活动,也都是参与的人自己组织的,规模小、力度不够,没有把广大的人民群众吸引进来,没有把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影响扩大化。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进展单纯地靠农民自身是进行不起来的。

(三)口号性的措施。近年来,国家开始关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也响应号召。比如有的村子设立了各种专门供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地,但当这一波文化热潮过去之后,原来所有的文化建设成就都成了摆设,一些文化站甚至是名存实亡。做好农村文化建设只是口号,却没有实质的工作。

(四)投入财力不够。一些农村想要进行文化建设工作,但却没有充足的资金,文化娱乐器材老化,文化活动场所简陋,很难调动起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热情,使得本来打算进行的文化活动不能按期进行,导致文化建设工作很难开展。而有些村子只顾搞经济,认为只要有钱,只要把口袋富了就可以,因此在文化建设方面分配的资金不够,这种只注重经济不注重文化建设的做法,忽略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四、对策

(一)有效组织。农村基层领导要组织文化建设工作。要从大局观点看,对文化建设活动要有明确详细地规划,不能任由农村文化自己发展。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上进行统筹安排,要积极支持和联系各大文化团体,与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文化活动的档次和举办文化活动的意义。其次,在群众中对文化建设活动组织进行宣传,更新人们心中的落后观念,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以扩大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二)开展实质性的活动。建立形象工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文化建设毫无意义。可以进行一些实质性的活动,例如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在每个村子都形成一个特色活动,然后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形成一个文化交流的圈子,既使文化活动得以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开展科技带头人的活动,即通过让掌握了新技术、拥有新思想的人对其他人进行经验交流的活动,促进大家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向优秀的、科学的农民学习,形成相信科学、相信技术的良好风尚;还可以举行各种培训班,对人们进行思想上和实践上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新观念,学习新技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不可忽视,在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深刻认识、反思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后,要加以重视,用科学的方法去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终将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黄小荣.关于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0,(02):172-173.

[2]范正义.关于福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三明学院学报,2009,(01):93-97.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5

农民工是伴随城镇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2010年1月公布的20世纪第7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意味着中央开始高度关切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的农民工。一般来说,新型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年龄在16周岁以上,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为主的农村籍人口。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既有传统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又有一些新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

1.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位。目前,政府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设置,宣传部门、分管农业的相关部门好象都与此有关,但又都责任不明确。这导致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不明确,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企业对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制订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把员工的生活、工作模式化,要求员工不知疲卷的工作,却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情感诉求。企业的工会组织依附于党委,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职能。近年来,类似于富士康坠楼事件的农民工自杀事件的发生为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敲响了警钟。

2.新型农民工所处环境新特点。新型农民工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的国际大环境,处于城镇化轰轰烈烈、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国内大环境,但他们从事的行业大都是建筑业、物流业、服务业等技术要求、知识要求不太高的行业。因此,他们处在开放、复杂、多样化、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但所处的小环境却相对封闭、简单,处于职业隔离、居住隔离、与大城市生活相对隔离状态。有的工作、生活环境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大环境给予新型农民工未来的希望,而小环境又让他们对现实充满失望,希望与失望总是在他们心中不断交错,导致新型农民工思想观念的多变性与复杂性。

3.新型农民工思想观念新特点。由于新型农民工大都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生活条件普遍较好,经济压力较少,又正值青春年少,因而与父辈相比,思想状况呈现一些新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思想开放,想法较多,对人生期待较高;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想扎根于城市,落叶归根思想较淡,但他们既不想当农民又不是城镇居民,身份尴尬,对城市的归属感也不强;面临个人情感问题,思想复杂;怕吃苦,爱面子。总之,他们的想法已经不是他们父辈的想法。传统农民工与新型农民工的明显区别见下表

二、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新举措

1.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农民工自组织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主体网络。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专项管理,把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部门日常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如规定一年内必须开展关于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行动的次数,对工作进行量化,年终进行考核。用人单位是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最直接的主体。目前,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普遍较为松散与紧张。农民工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民工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三低”与“三多”问题的解决,法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使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增强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对农民工思想政工作做出明确要求。企业建立一支以工会干部为主体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把新型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工会的日常工作与考核。政府引导鼓励如农民工志愿者同盟、农民工维权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沿海有些地区农民工自发成立了农民工工会,这是农民工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在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同时,要明确政府的主体地位与企业的直接责任人地位。只有明确了主体和责任,才能结束当前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无人管的状态。

2.优化工作、生活环境。好的环境可以让新型农民工心情愉悦地投入工作、生活,减少他们的工作、生活压力,缓解他们焦虑、苦闷的心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对新型农民工实行人性化管理,考虑员工的实际困难,在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使企业成为员工坚强的后盾。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挖掘各方人才,给他们以展示的平台。对农民工聚居的社区,要优化社区环境,拓展农民工社交范围,丰富业余爱生活,解决情感孤独的问题。社会要解决农民工各种社会保险及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创造一种宽容的社会大环境,给予农民工以城镇居民同等国民待遇,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

3.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内容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内容选择是增强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针对新型农民工思想状况实际,应实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避免出现假、大、空现象。笔者认为,在内容选择上,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主体意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除了在环境上要增强新型农民工的城市主体意识,在宣传上,也是加强主体意识教育,让他们接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积极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社会公德应重点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农民工由于城市主体意识不强,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包括公共秩序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法律法规意识等,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与卫生。因此要重点改造他们长期养成的一些生活陋习,教会他们要衣着整洁、注意公共礼仪与卫生,不随便打扰与防碍别人的正常生活、遵守公共场所各种规定;以城市主人翁态度爱惜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绿化;树立法制意识,加强普法教育,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当前的社会环境弥漫着一种社会信用严重缺失的气息,新型农民工来自于农村,本来很单纯善良,但周围的一些欺诈行为,往往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甚至巨大的心理撞击,针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加强全民的诚信教育以外,也要让他们坚信老实人不会吃亏的道理。家庭美德应重点培养家庭责任感。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大,往往家庭成员长期分离,导致离婚率上升、留守儿童教育等重大社会问题。因此,除了要创设有利于农民工稳定、家庭团聚的社会环境,在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上也要加强家庭责任感教育。

二是增强岗位培训力度。由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规定,2006—2010年,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对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实践证明,农民工岗位培训的需求远比规划设计的培训数量要高。只有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岗位培训力度,才能适应城镇化对劳动力的需求。

三是学历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学历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新型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人生未来期待较高,通过提升学历来提高自己在城市的竞争力与社会地位已成为很多有志青年农民工的首选。政府应构建起更为发达的农民工培训体系,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培训机构承办,社会运作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自考、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社区学校等资源,拓宽农民工求知渠道。对于有职业资格证和学历提升需求的农民工,政府应出资,加大培训费减免额度,帮助他们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4.加强载体建设。主要是加强实体载体公共图书馆建设和虚拟载体互联网建设。增加公共图书馆建设数量,提高质量。在农民工集居的社区、地区应配套建设相应的图书馆,开设适合他们阅读的专栏。在内容上应选择突出职业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市场动态等新型农民工感兴趣的书籍。在阅读层次上应选择通俗易懂、适合农民工认识水平的书籍。发挥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中心功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强化教育的辐射功能。如定期开展文化讲座、组织如棋艺俱乐部、电脑爱好者俱乐部、英语学习者俱乐部等,提供一个帮助他们提升自己、学习交流、融入城市生活的平台。

互联网是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新的主阵地。80后、90后的农民工生活中离不开网络。因此,互联网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国家相关部门应多建设适合农民工浏览的网页,如设立农民工国家教育服务中心,实现联网,开发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料,免费向农民工提供各种休闲娱乐平台,使农民工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与休闲娱乐。鼓励农民工健康上网,对于通过网络成功的农民工加强宣传,传递社会正能量。如在厦门打工的农民工王子群,利用出租屋内一台破旧电脑,半个月内创作出21万字的小说《临时夫妻》,结果50天后其粉丝就突破了100万,对于这种农民工典型应多加宣传与扶持。

5.更新方法、手段。针对新型农民工面临的新问题、所处的新环境,应适时的更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创新工作手段与方法。如采取寓教于乐、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选择能真实反映农民工现状的题材、能切实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的内容。如通过拍摄反映农民工追求梦想题材的电视、微电影,大力宣传成功的典型,每年进行优秀农民工评选项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途径。

三、小结

城镇化实质上就是人的城镇化,就是新型农民工的城镇化、现代化。新型农民工的城市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民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主体不缺失、内容与时俱进、环境不断优化、载体不断丰富、手段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型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实现他们的城市梦。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6

>>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思考 农家书屋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平塘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思考 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 浅谈区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能 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 浅谈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的问题与措施 浅谈农家书屋建设中的问题与措施 农家书屋工程开启新局 “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性的思考 关于新农村农家书屋建设的点滴思考 浅谈介休市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对农家书屋发展前景的思考 关于洛阳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慈溪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调查及思考 论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 浅谈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农家书屋工程建设 农家书屋建设管理问题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2010-2011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通知[S].(新出字[2011]6号,[2012]13号).

[3]《甘肃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甘新出联[2006]4号、《吉林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印发〈辽宁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新出联字[2008]6号)[S].

[4]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S]. 鄂政办发[2012]46号.

[5] 2010年全国图书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开卷网. .

[6] 王佳欣.2011,农家书屋建设回头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2-27.

[7] 北京市把建立稳定的管理员队伍作为书屋长效机制的重点[EB/OL] .全国农家书屋工程简报,2011(34)..

[8] 姚贞.让农民享受最优秀出版成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03-05.

[9] 单庆,黄武.让农家书屋惠泽农民――访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王岩镔[EB/OL]. .

[10] 张殿强.农家书屋小读者带动大读者[N].四川工人报,2012-04-10.

[11] 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从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数据解读农家书屋工程主要成效[J].出版参考,2009(1).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7

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保护体现了社会的道德自觉和法律修为。作为中国转型期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传统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相冲突的产物,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或经济现象,由此延展出的农民工权利保护以及受损害权利的全方位矫正补救及预防问题,是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等诸多向度的复杂而宏大的命题。它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以及学术专家的多方关注。黄进才教授主编的《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一书,凝聚了中原学者对于农民工权利保护命题的体察和思考。该书对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历史做了完整的回顾,提出了针对现实又颇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理论深刻,论述周延,是一部上乘的学术著作; 同时该书的写作以严谨的社会调查和基层群众的访谈为依托,紧密联系实际,也是一个“接地气儿”的过程。

一、《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的框架与内容。

本著作围绕“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除绪论和附录外,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章“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理论判断”,阐述了农民工问题的本质,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公力救济相较于私力救济的优越性; 第二章“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正当性研究”,分别从人权、平等、正义、和谐等法律价值角度深入探讨了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正当性; 第三章“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现状与缺损原因实证分析”,全面刻画了当下中国农民工权利受损的现状,即民主政治权利被漠视,劳动合法权利受侵犯,就业权受歧视,社会保障权缺乏,文化教育权得不到保障,人身权利受侵害等,而法律制度供给的滞后是农民工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直接原因; 第四章“国外劳工权利保护的启示”,认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落实与完善工会法的规定,重享宪法关于迁徙自由的权利,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章“农民工法律保护的对策研究”,提出了建立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农民工法律保护体系、健全多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的农民工权利保护机制和制定《农民工权利保护法》等具体法律对策。

这样的章节安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从中国到世界。这部著作以严谨的逻辑、独到的方法与体例,以及对文献驾轻就熟的素养,清晰地展现了在过去六十余年里中国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发展、演化和内在机制的流变。在现实意义上,该著作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回顾与考察,同时对于设计中国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未来蓝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的特色与创新。

( 一) 立论高屋建瓴,以和谐理念统领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

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正当性,归根到底,涉及人类社会最根本的价值理念,以及为达成这种追求所选择的方法或技术上的恰当性。①而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是权利保护正当性的理论依皈。一般的,自由、公平、正义、秩序居于价值体系的最高位阶,自然应成为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正当性基础。著作在尊重以上价值体系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从人权、平等、正义、和谐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正当性。这不是积木式的文字游戏,而是由农民工群体所处的特殊社会实然背景所决定的新的应然价值之排列组合。

和谐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下中国的共同追求,它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制度、理性、权力”等外在的、刚性的因素,也需要“同情、宽容、博爱”等内在的柔性的因素。②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而农民工权利的受损却是和谐社会的短板,没有规整有序的农民工权利,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著作以和谐社会的理念来统领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正当性,无疑是在遵从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对农民工权利保护正当性的极佳话语说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和谐、农民工与国家的和谐、工农城乡利益大体均衡,以及化解农民工矛盾和纠纷的法律机制等四个方面,都是和谐社会于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应有之意。

( 二) 论述脚踏实地,以实证研究为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真实做注。

“法律科学如果不考虑社会现实,那是不可思议的。”③农民工法律保护离不开法律学者和精英,他们是理论的建立者和制度的设计者,但农民工法律保护更离不开广大农民工,他们是最终服务对象,也是改革的试金石。实现精英话语与民众诉求的融合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制度建设、过程执行和嗣后司法的因应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之间的关系。

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之一种,必须重视对法律的现实运行的实证调查。《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打破惯常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从文献到文献,为理论而理论的套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于社会实证分析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地域选择横贯中国大地,从东部的青岛、东莞,到中部的郑州、新乡、开封、许昌和洛阳,再到西部的西安,历时两年,发放问卷 3 000 余份,使得对于农民工基本情况的调查具有了相对典型和代表性的分析模块。在建设与重建农民工权利法律保护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让决策者听到来自广大普通农民工的声音,感受来自百姓的诉求。我们的法学学者们应该真正地走出象牙书斋,走向田野工厂去弥补与农民工之间已然存在的鸿沟。

( 三) 思路西学东渐,以中国所需取弃西方经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④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却在实践中经常忘记,屡屡收获“枳”的酸涩。因此借鉴与引进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水土”,考虑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脱离了中国国情,违背了人类社会的渐进式发展的规律,再精巧的设计、再完美的规划都不会被接受,最终只能归于失败。⑤。

《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在借鉴国外劳工权利法律保护的经验时,也没有忽视我国现在的法律和政治背景。提出的启示诸如完善工会法的规定、规定迁徙自由权、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适合我国现有的政治和法律土壤,从长远来说,改良之路符合稳定社会状态中政府、企业和农民工博弈三方的利益诉求。该著作在法律移植和借鉴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可以汲取的经验。

三、关于《农民工权利保护法》的争鸣。

《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在第五章“农民工法律保护的对策研究”部分,提出了制定《农民工权利保护法》的建议。认为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工权利保护法》,有关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散见于宪法、法律、法规与各种规章之中,甚或仅仅是一种政策而已。这样的立法现状之弊端显而易见: 缺乏高位阶的基本法律,且相关规定政出多门,以及地方性法规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与局部性等。著作认为制定《农民工权利保护法》是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关于是否要制定一部统一的《农民工权利保护法》,学界是存在不同的声音的。有人认为农民工与诸如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不同,农民工本质上也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工人阶层,与一般劳动工人并无不同; 另外,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民工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不具有长期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可预期的将来终将被城镇劳动者吸纳。⑥因此只要将实施于工人阶层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加以完善并付诸农民工群体,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就不具有另起炉灶的特殊性。而且因人立法,容易使社会阶层发生人为的分化,职业相同的人没有必要因其来源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权利义务。

上述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却也有待商榷。《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一书认为,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迁徙自由、劳动权利、子女受教育权利以及社会保障权都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农民工缺席选举,丧失话语权,文化生活贫乏,劳动与社会保障付之阙如。因此农民工问题的本质不仅仅是劳动权利问题,是一个包含了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的综合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就应有综合性解决方案,而不能单纯依靠相关零散法律法规的完善。另外,农民工不会是一个永久的社会现象的论点不足以构成否定《农民工权利保护法》的理由,一部法律的生命力可以很持久,也可以相对短暂,关键看其对社会矛盾的规制和协调能力。因人立法不会绝对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比如公务员法、教师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由于职业、行为、问题的特殊性而给予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是完全可以采纳的立法思路。解决了“可以立法”的问题之后,就得看“如何立法”了。

《中国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考察》一书认为,《农民工权利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应为: 确立农民工的平等法律地位,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利。重点规定农民工的平等权、迁徙权、土地权、参与权、结社权、劳动权、社会保障权等。这种完整的法律权利设定能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以全方位的法律保护。当然这是一个宏大的理想,付诸实施尚待时日,在《农民工权利保护法》大幕开启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借助于现存的与农民工权利保护有关的各位阶各部门法律法规,加快立、改、废的步伐,尽量予以完善和统一。该著作旨在为保护农民工权益做法律谏言。

注 释:

①周 勇。 少数人权利的治理———民族、宗教和语言上的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权利的国际司法保护[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6.

②阎 魏。 和谐视角下公私权力( 利) 配置的历史考察[J]。 法学家,2007,( 2) :42.

③( 英) 麦考密克,( 奥) 魏因贝格尔。 制度法论[M]。 周叶谦,译。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127.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00-02

目前,在清华大学饮食中心,所有工作人员在编制上分为合同工和正式工两部分;而在身份构成上,分为城市工和农民工两种。最近两年,合同制员工中农民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9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农民工已经越来越成为了我们学校饮食水平提高和服务质量进步的主力军和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由于农民工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和农村,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了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在教育和管理上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农民工在高校工作、生活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存在自身素质与校园要求之间的差距,由这种差距而导致的冲突也给高校农民工及校园发展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这也使得加强中心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落在了加强中心农民工教育上。因此,深入探讨农民工的思想需求状况和当前的工作生活现状,思考中心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时代农民工的概念与心理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是运用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培育人、引导人,进而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做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他们的需求心理出发。针对他们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产生实效。因此在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办法之前,了解现时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方向,是我们能否分析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办法的关键之所在。

从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来看,农民工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既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显然,我们中心的农民工为狭义范围的农民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代际更替。不同的出生年代,意味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机遇,而这可能会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目前学者们一般把当下时代的农民工的特征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这种描述只是对当前时代的农民工的一种概述性的特征总结,并且隐含有歧视性的观点。具体到心理和思想层面,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时代农民工的特征可表述如下:

1.自我意识的日益增强。作为现时代的农民工,在大众教育的不断发展下,他们整体的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富有挑战精神的年轻群体。这一年轻群体与以前老一代的农民工相比,他们的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步彰显。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情感等在思维领域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主观认识和选择。更强调以自身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利益和尊严。在外出动机上,他们已经由单纯的“经济需求型”转向“经济需求型”和“发展需求型”并存,“发展需求型”某种程度上来说变得更加主导。可以说,生存方面的需求导向已经让位于发展自身的需求导向。

2.身份认同的日益模糊。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希望,他们对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愿意背井离乡、四处打工游荡。但是在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下,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在城市中农村无法比拟的较好发展机遇,又激发他们去城市追寻发家致富的梦想。在常年的打工过程中,他们慢慢地适应了城市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了“准市民”的特征。他们既想在城市谋求发展,又割不断自己与农村、农民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矛盾心理。这种经历和矛盾心理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双重边缘人”,即除了城市“边缘人”外,他们也成了“农村边缘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他们对农村和农业的依恋在减退,很多人不愿再回到农村经营耕作,只能在农村和城市之间作“候鸟型”的循环流动,呈现一种“钟摆”状态。作为“边缘人”,他们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找不到归属感,对于“我是谁”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却没有明确的答案,无法对自己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他们不希望自己再做农村人,但作为“城市人”的梦想却又如此遥远。于是,身份认同出现了危机。

3.对于机会公平的强烈渴求。强烈的被剥夺感是老一代农民工最为明显的心理特征之一。在这里,剥夺分为相对剥夺和绝对剥夺两种。相对剥夺是指在与其他地位较高、生活条件较好的群体相比较时,个人或群体所产生的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心理状态。而绝对剥夺是指由于不公正的待遇,一些人群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老一代农民工大都遭受过形形的绝对剥夺,如超长的劳动时间、恶意拖欠工资等。现时代的农民工这方面的意识就比较淡薄,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成功观,即认为别人地位和财力高于自己的原因在于别人的自身努力、智力水平、先天机会、家庭背景等多方面,而不是简单的不公平的剥夺和压榨。在新一代农民工的心里,这个社会是一个机会遍布的时代,只要是他们努力,只要是社会机会均等,他们就有可能翻身。因此,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内心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有的是对机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4.农民工大都内心朴实,他们吃苦耐劳,待人诚恳,基本都有着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只是在城市生存巨大压力下,精神生活的严重缺失,较差的工作生活条件,这些都促使农民工在心理上有着非常强的矛盾特征。在工作上表现出不够大胆,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等。

以上是我们对农民工的概念和心理特征的分析,这些对于我们中心思考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仅仅明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经典理论的指导。因此,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合理成分,补充动机理论的有益观点,深入研究和把握当今时代的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对于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性,正确引导其行为,并且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思考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人,他们思想认识的变化,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其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和马斯洛二人各自都有着一套完整的需要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其中,只有发展需要才是人类生存的目的。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概括地来讲,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大家都知道,这二人对需要的分层虽不尽一致,但基本都认同一点,即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结合新一代农民工心理特征和身份特点的分析,我们对于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进,已经有了非常明晰的方向。概括起来讲,就是立足基本需要,抓好发展需要,实现中心农民工安全、爱、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满足。

在这里,基本需要我们不必细说,发展需要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和自身实力的过程。具体包括工作成就、工作激励、教育培训、工作报酬等方面。上文第一部分关于农民工心理特征分析的时候,我们提到了农民工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改善是他们最迫切的希望。具体来讲,根据需要理论,在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从制度层面而言,要调整中心的制度和政策,从各方面消除歧视和排斥农民工的制度、条例和观念,让农民工切身感受到政治待遇上的公平性;从情感呵护的层面来讲,中心领导要关心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和现实需求,多给予指导、帮助和关心,让他们虽身处异地而有家的温暖;从生活层面来看,我们要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同时从主体自身入手,引导当今时代的农民工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1.制度层面:调整制度和政策,提升农民工政治待遇的公平性。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人们思想的变化。而调整制度和政策,即是为当今时代的农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制度的支持下,充分调动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具体来讲,即要突出三个平等,一是政治待遇平等。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上要同等对待,机会平等,消除带有歧视色彩的农民工“打工仔”观念;在组织发展、优秀评选等涉及个人政治前途,以及个人声誉等方面也要一视同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在单位管理的参与权利上,农民工应该和其他城市员工一样享有职工民主管理的参与权、建议权,享有通过有效途径维护自身利益、表达自己正当意愿与需求的权利。二是经济待遇平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决定了大部分人的工作目标在于工资水平和收入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对农民工的这一心理及实际需求,突出经济平等,做到同工同酬,以按劳分配为主、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科学、公平、公正地体现出每个劳动者的价值以及生产福利待遇等实实在在地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三是岗位培训机会平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岗位的人员选择往往依据于职工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缺乏各种生产技能,一般只能从事那些比较简单、粗重的劳动,参与各种岗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尽快掌握生产技能,就成为农民工提高生存能力、改善生存质量的必然的心理需求,也成为他们提高自身价值,展示个人才华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此为着眼点,突出岗位培训机会平等,鼓励他们多学技术,尽快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

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饮食中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经济待遇方面,大力推进同工同酬的改革,减少了经济收入上的不平等分配,使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政治待遇方面,我们不仅大力提拔农民工的骨干分子参与中心管理方面的工作,而且积极发展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加入党组织。最近几年来,我中心已经有农民工党员十余人,在榜样的带动下,已经有几十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些举措有效地增强了农民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一直以来,“育人”一直是我们最为突出的管理理念。我们经常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大师级的厨师和专门厨师培训学校的老师来为中心的厨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且积极创造机会把餐厅技能出色的厨师推送到国内的烹饪大赛上展现才艺,在让他们获得荣誉的同时,充分提高他们的个人技能,增加他们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还鼓励厨师们走出去自己去学。为了保证厨师自身水平提高的进度,我们定期进行厨师考核。有很多农村厨师拿到了技师等级证书。同时,我们充分给予每一个员工个人提高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满足他们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样,即使他们走向社会,也可以继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情感层面:关切农民工疾苦,加强沟通、呵护和激励。开展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情感人,必须细致入微地体察和关心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确实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必须树立民主观、平等观,充分尊重农民工的人格、基本权利和尊严,摒弃以势压人、居高临下的工作作风,通过真情实感来打动他们,努力创造对城市农民工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良性环境,消除恶性环境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要善于激励。激励就是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职工或其家庭遭遇困难的时候,中心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如汶川地震时,中心对于家在地震灾区的员工及时下发相应的安抚资金,并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帮助来自灾区的职工度过难关。

3.生活层面:利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引导,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为了树正气、树典型,中心不定期举办青年宣讲会,开展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学习,共青团支部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为了营造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增强农民工的集体归属感,中心还组织春游和秋游活动,并建立职工之家,在宿舍给职工配备了电视、书籍、体育用品等生活文化设施,丰富职工的学习和娱乐生活。

中心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内部文化建设,增强凝聚力。定期举行职工运动会、春节晚会、歌手大赛、各种球类大赛、看电影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有效缓解了职工的工作压力,而且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在每个职工的生日时,中心都会送上一个生日蛋糕,让农民工在中心都有一种归属感和家的意识。

三、结语

农民工的生活与就业有着很强的流动性,而且极不稳定。他们经常由一个单位流动到另一个单位,由一座城市流动到另一座城市,由一种行业流动到另一种行业。城市农民工这种流动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必然是不稳定的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要真正把农民工当成职工队伍的一部分,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长远培养使用计划,逐步提高和改善其待遇水平,才能使他们有温暖感和归属感。经验证明,单一的教育模式难以取得很好的育人成效,应改变在农民工管理服务中自立门户、分散运作的状况,灵活运用管理载体,将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党委树立教育导向、依靠工会搭建教育平台、依托行政各部门构筑教育网络,实现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紧密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并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确实树立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9

大型体育设施功能探析——以大连体育中心为例

辽宁省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运动鞋产品品牌关注度与销售量的关系分析——以2010年第二季度为例

民族体育与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娱乐休闲

论学校体育风尚

湖南大众体育与红色旅游的联动发展

我国西部中小城市社区体育的资源配置及优化

重构权力:体育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县镇体育领导的忧虑

青少年健康危害行为研究进展

中国首届红色体育运动会实践与展望

中美英女性休闲体育参与现状的比较性研究

以“人文奥运”理念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体育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

休闲体育的认同价值研究

我国运动员礼仪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NBA文化现象解析

北京“绿色奥运”理念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研究现状述评

完善体育体制背景下运用公共体育财政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我国社会体育人才市场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对体育观的哲学反思

西方体育哲学基本理论概述

农民工体育文化特征浅析

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文化学研究

北京奥运视角中的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向教育回归的研究

论体育育人的人文理念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同发展机理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大连市足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及其振兴策略

2010年的亚运赛场礼仪和赛场文化建设探析

武术国际化推广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中国散打融入奥运大家庭的研究

关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经济政策分析

辽宁省体育产业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基于GIS的我国城市体育场馆规划探索研究

基于GIS大连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布局特征分析

村落体育文化初探

基于GIS的大连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研究

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经验与规律的模式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出台的群众体育政策背景分析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社会属性辨析

我国学校体育现状及其改革理论分析

文体融合视角下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辽宁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古希腊与古中国体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现状调查与分析

国家“十二五”发展战略下对高校体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思考

“体教结合”模式下上海市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养

论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

大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GIS平台的应用分析

GIS在体育学领域中的可行性研究

南昌市健美操教练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10

一、提高煤矿企业农民工素质的必要性

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煤矿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农民工队伍素质与煤炭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工队伍文化技术水平与煤矿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的要求不相适应等,反映了农民工素质与煤矿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状况和矛盾已十分凸现。

首先,技术创新客观上要求一线农民工队伍的高素质。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全面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新措施、新规章的全面实施,新科技与新知识的含量不断加大,农民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其次、煤矿企业安全的长期稳定必然要求过硬的职工素质。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安全能否确保,起决定作用的是职工的素质。因此,固本强基,夯实安全基础,最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二、煤矿企业农民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滞后,雇用意识强,流动性大。煤矿的农民工一般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煤矿周边地区。之所以到煤矿工作,有的因家庭经济困难,在矿上挣钱又可照顾家庭。他们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但是,一旦井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工资收入不理想时,就有一些人卷起铺盖走了。再者农民工与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自然联系,每到农忙季节,就要考虑回家参加农忙;每到春节等传统节日,又要考虑回家与家人团聚,而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又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有一些人不辞而别擅自离矿。

2、技能素质薄弱。用工形式,导致作业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因为煤矿多为熟练工种。他们刚刚适应了岗位,合同到期就走了,就造成企业循环培训,轮换上岗的现象。同时,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规范、严格的专业教育,对学习、掌握煤矿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完全凭经验干活,工作中难免出现盲目性。

3、培训力度不够。煤矿作业人员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性强、难度大。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有多个工种。因其工种多,工作范围不同,操作技术各有特点,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企业为农民工安排培训的时间又有限,从而造成培训质量不高。

4、缺乏现代科学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科学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民工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三、农民工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煤矿属高危行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

矿井的特殊性以及社会上有些人对煤矿的认识不够,存在片面性,多数人不愿从事煤矿工作,致使大量的文化低的人进入到煤矿工作,并且绝大多数对煤矿的认识不够,煤矿安全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2、技术素质提高难度较大

在煤矿工作的农民工大多数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下苦力,不能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他们的想法都是外出多挣钱,思想上处于波动状态,在矿上有一定时间,不轻意放弃这份工作,工作面条件好就多上班,工作面条件不好就上花班,或不上班,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从而给煤矿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和学习意识带来了很大难度。

3、工作中出现盲目性,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隐患

在煤矿工作的农民工,多数是家庭状况不好,上有老、下有小,原本在家种地养活家人,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挣钱养家糊口的思想严重,在难找其他工作的前提下,从事煤矿工作。一味盲目挣钱的思想,往往给他们在井下现场工作容易带来麻痹放松的思想,从而给安全工作带来很大隐患。

4、职工文化基础差、起点低,业务技能难以提高

煤矿企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本身就短缺,采掘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专业的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技能的提高。还有部分职工虽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随着近几年矿井科技含量的提高及设备更新的加快,他们的专业知识日趋老化,而理论基础的先天薄弱恰恰是他们进行知识拓展和更新的最大障碍。

四、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对策

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职工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推动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把好源头关,治标先治本。在招收农民工时严格把关。把招工变为招生,对符合条件的,先委托技术学校对其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合格的农民工方可到煤矿上工作。对新入矿的农民工,都要进行岗前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取得资格证的农民工,年初也要经过复训考核,以此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和自主保安能力。

2、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一是组织上岗前培训,重点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录用并持证上岗;二是把保障农民工安全作为年度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三是组织部分农民工参加特殊岗位培训;四是实施“拜师学技”工程,搭建农民工学技术的平台,组织农民工参与企业技能比武,使他们逐步成为各工种的行家里手。

3、强化素质教育,增强农民工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大局服务意识是我们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一要充分利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在农民工中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二是实行激励学习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农民工重效益,轻学习的主观思想。在农民工中,90%的农民工招工意识就是“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要扭转他们这种传统的小农思想,使他们从根本上认识打工是一种社会服务,从而增强他们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结合这一突出特点,我们只有以利益的关系驱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学习的行列,慢慢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中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提高,一种保证自身安全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向他们传授安全生产知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向学习领域靠近,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学中干、干中学的浓厚氛围。四是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创新农民工学习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学习的目的。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企业呵护和关爱,充实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11

上世纪30年代初,在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农业危机全面爆发,舆论惊呼中国农村己经“破产”甚至‘崩溃'1931年5月蒋介石在他署名的《实业建设程序案》中提到:农业之衰落尤为近年来最惨痛之现象,甚至米面供给尚借舶来,其将何以立国行政院的文件也说:近年以来,全国基本生产之农业,与此全国基本社会之农村,崩溃摇落,一泻千里。”

面对农业危机、农村破产、农民贫困,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人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提出了他们化解三农问题的对策思考,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弄到目前这步田地完全是因为愚’、'穷’、'弱’、'私’四个字在作祟。要救中国,便得先救这四个字。”而要救这四个字,则需倚重于乡村建设。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事项虽多,要可类归为三大方面:经济一面,政治一面,教育或文化一面。而乡村建设之教育的内容:要以民众教育为先,小学教育尤在其次。由于认为只有乡村建设才能挽中国农村经济狂澜于既倒,所以他们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

1.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

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切问题解决的根本,是最后之觉悟。中国的前途即中国现代转型必将以文化为依托,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不在经济现代化而在文化现代化。所以,他苦心孤诣地探求中西文化之区别,得出文化三路向说:中西印三家文化根本精神不同,根本方向相异,故不能全盘西化。处于第二路向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在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上要高于西方文化,因为处于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只能解决人类最低层次的意欲要求。西方目前面临的人生问题己经“由第一种问题转入第二种问题”,其文化必定会随之“由第一路向改变为第二路向中国则唯有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对西方文化‘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即将西方近代文化的两大异彩(科学与民主)纳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返本开新,从旧文化中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一条活路顺利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解决中国的前途问题。

梁漱溟指出,乡村建设运动的兴起缘于乡村的破坏,而引起乡村破坏的原因,一是天灾人祸,二是风气改变。而这些又使中国的旧文化受到了破坏,因此,必须创造新文化,并通过新文化来救活中国农村,也就是“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这便是“乡村建设”。

2.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

梁漱溟认为,与西方“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的社会组织构造相比,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组织构造要优越得多,但由于清末民初以来“欧风俄化”的冲击,中国这种优秀的社会组织结构出现了瓦解的趋势,“旧曰风气,破坏得厉害”?,因此,要“重建一新社会组织构造”。而要重建中国的新社会组织构造,则“一是从理性求组织,一是从乡村入手”。“从理性求组织”,就要“以伦理情谊为本原,以人心向上为目的”,还要充分容纳“西洋人的长处“从乡村入手”就是要“藉以继续发挥”中国乡村固有的‘伦理的社会、情理的社会”之“风气'。

对中国农村历史及现实状况的认识,梁漱溟可谓是清醒求实的。他认为中国的城市与西方近代城市不是同一个概念,中国“一直到现在还是以乡村为本,以农业为主;国民所寄托,还是寄托在农业,寄托在乡村”。中国近代试图从政治经济方面学习西洋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但其结果“除了明着暗着直接间接地破坏乡村之外,并不见有都市的兴起和工业的发达”。在西方都市文明的吞噬下,以乡村为根基的中国乡村文明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日渐萎缩;不仅没有吸收西方“理智”文化的长处开创出新的特质,反而将自身固有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梁漱溟认为只有给予农村以应有的重视,在农村发动乡村建设运动,重建乡村文明,才是唯一出路,故提出“救中国先救农村”。

3.促兴农业以引发工业

梁漱溟认为,中国的经济只能以农为本、以农立国,走“从农业引发工业”的路子,而不能走欧美日本“从商业发达工业”的路子。梁漱溟说:本来我们缺乏工业,最急需的是工业,工业受限制应当最受不了。然而不然,工业是进一步的要求,农业是活命的根源。原来的农业底子若被破坏,便无活命。不仅商业、金融业、工业、交通运输无一不受农业形势的影响,而且“军界、政界、教育界更是靠农(才有)饭吃”,“所谓'民以食为天’,问题之急,莫急于此’。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之后,工业才有可能兴盛,才能“从农业以引发工业。

梁漱溟的发展农业引发工业的农业化道路不是工业化的对立面,反而能促进工业化的进程。他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化在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中国的兴亡系于能否工业化,认为农业只是“我们图翻身的一种凭藉;要翻到工业上,才算是翻起身来”。但他提倡“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两面来刺激工业起来”,“从农业引发工业,更多工业推进农业,农业工业垒为推引,产业乃日进无疆'“农民自觉”、“化农民”与“农民化’

梁漱溟强调农民自觉,乡村自救,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并认为这是“乡村建设顶要紧的第一点晏阳初则认为农民觉悟的提高主要应依靠知识分子去“化农民”,即教育农民或让农民接受教育,而‘我们于'化农民’,我们须先'农民化’”。只有这样,乡村教育、乡村建设才会取得成效,才会建立起一个梁漱溟先生理想的“新社会”。

梁漱溟等之所以强调要“化农民”、农民“自觉”,就是要让农民“明白现在乡村的事情要自己去干”,“要自己起来想办法,去打算”。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运动中去,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建设运动。因为“天下事无论什么都要靠他本身有生机有活气;本身有生机有活气,才能吸收外边的养料”只有发动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使农民成为“解决乡村问题的主力”。乡村的事情才有办法,单靠外力往往不但不能把乡村救好,反而祸害了乡村。

梁漱溟等人除了构建出一整套乡村建设的理论外,还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有两条:一是强调重视农村、重视农业,通过发展农业而寻求一国经济发展或工业化之路;二是强调对农民的教育供给,即所谓的“化农民”,只有化农民,才能根本上达成乡村建设之事。

30多年后,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再次提出与乡村建设理论相关的见解两位的理论实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启发着我们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舒尔茨的思考与改造传统农业

西奥多。舒尔茨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倚重于发表于1964年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荣获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一反其前诸多经济学家论述的关于农业发展被动受制于工业发展的理论,提出农业不是不能对经济发展或工业化做出贡献,关键在于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2如果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成功地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则不仅一国无法实现工业化也必将落入工业与农业发展背道而驰的境地。而这种境地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表述的“三农”困境。

舒尔茨对“三农”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上。具体而言,舒尔茨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借助市场方式,通过向传统农业输入新的生产要素来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舒尔茨将农业划分为三类: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与过渡农业。传统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农业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技术条件亦保持不变;二是农民没有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动力;三是农民的储蓄为零,因而没有投资的经济能力。他说:传统农业应该被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均衡状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未来,作为这种类型均衡状态基础的关键条件如下:(1)技术状况保持不变,(2)持有和获得收入来源的偏好和动机状况保持不变,(3)这两种状况保持不变的持续时间足以使获得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要素的边际偏好和动机同作为一种对持久收入流投资的这些来源的边际生产力以及同接近于零的纯储蓄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虽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处于均衡状态,但只要农民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就可以走出传统农业的均衡。那么,农民为什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呢舒尔茨的研宄认为,农民不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不是因为农民对市场信息的刺激不作反应,或者不作出正常的反应,其实只是因为在传统农业里,资源配置达到了均衡,资源配置也是有效率的。农民实际上是十分精明的企业家。舒尔茨由此批评了阿瑟。刘易斯、罗森斯坦一罗丹等经济学家提出的农业仅仅只有剩余劳动力贡献的观点。

虽然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但那是一种低水平的效率,在现实中传统农业则表现为停滞落后,为此必须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舒尔茨具体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思路:

(1)改造传统农业的方式只能采取市场方式,不能采用命令方式。命令方式即政府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政府不仅重组农业生产,而且指挥农业活动,这样必然会束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中心。采取市场方式,给农民以经济刺激,就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还特别指出:“(市场)刺激指导农民作出生产决策并根据农民配置要素的效率而进行奖励,当然这种方式仍然需要特定的政府投资和国家活动。”6

(2)重组农业生产单位。由于专业化的存在,一个农场的规模不能太大。舒尔茨批评了传统的大农场观念,提出了农业生产基本单位的特点是具有真不可分性。具有真不可分性的单位只能是农户。“由于这种改造,农场的规模会发生变化--它们或者变得更大,或者变得更小--但是,规模的变化并不是这种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源泉。……所以在这种改造所引起的过程中,关键问题不是规模问题,而是要素的均衡性问题。”7

(3)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技术、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农民,供给者是发现、发明、生产和供应新生产要素的那些人和单位。新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分营利的企业和非营利的单位两类。非营利性单位免费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实际上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要继续取得资源才能提供新的产品。能够持续供应新的生产要素的单位,都是营利的。新的生产要素也是商品,通过市场进入农户。在穷国,新的生产要素的市场狭小,因此需要政府提供帮助。农民接受新的生产要素的动机就是有利性。有的新生产要素的使用,需要农民学习知识,学习是需要花费成本的。所以,要向农民投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

2.通过向农民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来提高农民素质,进而提高农民利用新生产要素的能九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在分析工业化的教训时指出:“改善工人的技能、知识和健康的计划并不是工业革命这一时期中取得进步的先决条件,这确是事实。那么,为什么教育在今天是基本的呢?回答在于现在穷国从事工业化时并不是使用一、二个世纪前那样简单而原始的机器和设备。即使他们希望用那样简单的设备,也是办不到的,因为那些东西都己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品了。”

时代在不断地变迀,技术在持续地进步,对使用技术(新生产要素)的人的素质也提出了高的要求。维持低水平均衡的传统农业虽然也许可以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但传统农业状态下几乎是文盲的农民是不可能对新的生产要素产生需求的。即使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也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基于自身素质低下而无法将新生产要素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因而,传统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只能是拒绝使用一切新的生产要素。舒尔茨指出:人民文盲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在配置自己所拥有的要素时对边际成本和收益所决定的标准反应迟钝。人民是文盲只是表明,人的因素所具有的能力小于他们获得与教育相关的技能和有用知识时所应具有的能力。”,“一般说来,限于使用传统农业要素的农民比那些采取并学习使用新生产要素的农民更确信自己对所使用的要素的了解。农民所真正关心的是体现了知识进步的要素中所固有的新型风险和产量的不确定性。对那些生产如此之少,以至于生产仅够维持生存的农民来说,这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传统农业没有引入新要素,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成分就不存在;只是在开始改造传统农业时,这种新风险和不确定性才会产生。

在这里,舒尔茨实际上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的真正关键是:必须提高农民使用新生产要素的素质,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对农民进行教育投资。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就是,通过改善农村人力资本,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用舒尔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舒尔茨的这个思想,实际上和梁漱溟先生“化农民”的思想一致。

至于如何对农民进行教育投资,舒尔茨认为:“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第一种是沿用己久的方式即通过试验和错误来学习,由严峻的经验进行教授。第二种学习方法是通过在职培训。这种培训可以由出售新农业要素的企业,像农业推广站这样的政府机构或农民自己来提供。第三种方法是教育,这在长期里是最有效的方法。

当农民因得到教育投资而素质提高之后,如何让农民增加生产则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舒尔茨指出即使农民得到了知识,如果是命令农民去增加生产也必然要失败。需要采用向农民提供刺激和奖励的方法。使得这种改造成为可能的知识是一种资本形式,这种资本需要投资--不仅体现了部分知识的物质投入品投资,而且更重要的是向农民投资。”

重要启示:破解三农迷局的路径

梁漱溟、舒尔茨两位智者的思考,对我们破解今天的三农迷局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

1.研宄三农问题不能离开农民、农村和农业,必须从三农问题的实际出发。三农问题之所以出现,就是长期实施重工轻农制度安排的结果。在经济学界,自二战后一直弥漫着农业无用论、农业被动论等主流论调,强调通过优先发展工业而后再发展农业,或强调通过牺牲农业优先发展工业而后再发展农业。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就己强调指出,乡村文明并不与都市文明相对立,两者“不相矛盾,而相沟通相调和”,所以,完全可以“先农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4他认为,要解决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则‘必须从乡村做起”从农民做起。

而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提出,其直接动因就是对他那个年代忽视农业抛弃农民而推行片面工业化理论的批判。在1954年刘易斯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问世之后,一时间,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全沦落到了次要的、配角的和被动的地位,农业、农村的发展与不发展完全取决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与不发展。正是基于对现有理论的反思,基于对现实中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日趋恶化的思考,舒尔茨提出了改造传统农业,城市乡村和工业农业平衡发展的理论。

各个国家发展的历程己经证明,没有农业的充分发展,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真正发展的。由此,今天,在我们思考并反思如何破解三农迷局时,一方面既要重视己有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吸收前人的精神食粮。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紧密从中国的农村、农民、农业的实际出发,不能隔靴搔痒乱下药方。工农业发展战略不平衡、对三农口惠而实不至、不对症下药等才是导致今天三农问题在陷阱中越陷越深的根本原因。要破解三农迷局,我们今天要做的并不仅仅是“输血”而是要“造血”,要培育三农自身的“造血机能”。如果这个方面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三农问题就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化解。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向农民教育投资而提高农民素质。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人的素质的提高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决不能仅依靠外部来的“救世主”给农民一些临时性的施舍,或是以粗暴的方式硬性下达几个指令,而必须像梁漱溟所说,要从农村的内部入手,即以农民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农民的自觉。只有自觉的农民积极参入才能从内部从根本结构上解决“三农”问题。“乡下人自己起来想办法,才能把乡村救得好;并且这个好才能保得长久。”

根据舒尔茨的论述,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传统农业里劳动的农民,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只要有体力,不识字也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农民。在现代农业里,只有体力、没有知识的农民是不行的。农民要有现代科学知识,否则不能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了解市场信息,从而进行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中国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会很快被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去工作。不识字,没有文化,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进入城镇能做什么工作呢?现在的工商产业部门,现在的城市,简单劳动的工作岗位很有限。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会延缓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要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就很便宜,这就会阻碍农业机械的运用。因为只有农业劳动力昂贵,使用农业机械便宜,才能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来“化农民”,一方面可以使传统农业本身得到改造,提高农民控制因使用新生产要素而带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没有农民自身人力资本的提高,那么,一切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很可能都将难以从根本上取得成效。

农民工的现状与思考篇12

关于“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调查

农业产业化典型案例调查与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调查研究

当前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与功能变迁调查与分析

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社会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与分析

社会公平感与纳税行为的关系研究

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当前社区服务问题调查研究

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

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兴起问题调查研究

社会生活中中介组织的现状,成因及发展趋势

农民对土地的意识变迁及其成因调查

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与思考

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

当代时尚流行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发展及其对青少年影响调查与研究

当前大学生服务社区的调查与分析

当代中小学学生道德现状调查

现代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调查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调查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教育

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典型调查

当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调查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信息化对企业价值增值作用调查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非法传销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团建及民主建设问题

党建问题

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问题

企业人才引进问题

中国家族企业问题调查研究

民营企业家发家史(“原罪”问题)

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问题

中小企业偷税漏税问题调查研究

劳资纠纷问题

参与慈善问题

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医疗和养老保障问题

工伤保险问题

生活环境问题

工资待遇问题

工资被拖欠问题

劳资纠纷问题

子女在城市中就学问题

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受歧视问题

农民工对城市造成冲击问题

有关工会组织对于维护农民工权益的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扫盲问题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和措施的看法

国家调整“三农”政策以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

家电下乡问题

农民医疗问题现状

农民子女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新农合实施问题

农民养老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成人受教育情况等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的问题

卫生革命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信用的重塑

农村师资状况问题

农民闲暇娱乐情况调查

农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与统计

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广场现状调查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大气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地)水资源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原因的调查

南海皮革业对环境造成影响问题

南海河流污染问题

南海(或其它同学居住城市)突发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农业污染问题

南海环境保护问题

狮山大学城周边环境污染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旷课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业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师生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消费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间贫富差距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与父母关系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对于实施“学士后”制度度改革的态度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独立学院发展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与中山大学学风问题的比较研究

对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寻访南海民间艺术之旅

南海民间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基督教、佛教等)

当地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

关于区敬老院现状的调查

关于街头书报的调查

空巢老人情况调查

走进工厂,走近工人

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举措调查

本地区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南海外贸出口业发展现状问题的调查

金融危机对南海发展的影响问题的调查

如何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本地区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本地区计划生育问题的调查

本地区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本地区发挥党内民主调查研究

本地区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本地区如何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路、方法的调查研究

现阶段党群关系问题调查研究

本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与股份制调查研究

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研究

本地区城镇化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本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研究

本地区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加强和健全本地区政务公开制度的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基层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情况的调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况调查。

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本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