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4-02-05 14:40:51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1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其作为新兴能源利用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的问题,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发展目标单一、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等,导致光伏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1]。为了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加强国家的调控督导,积极扩展国内外市场,有效疏通融资渠道,从而增强我国光伏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一)发展目标单一

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使得发展目标发出偏离。同时由于相关人员对发展目标没有清晰全面的认知,仅仅将其定位于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导致发展目标单一化。光伏产业经营活动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其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于获利,这样的目标过于单一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有广阔的市场情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许多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取得良好成绩,许多企业开始投资光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产业规划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低下,导致光伏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出现非理性投资现象[2]。随着产能的大量建设,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

由于光伏产业作为能源产业,光伏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更为重视,而忽视生产经营系统以及营运管理问题。企业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忽视营运管理,而对财务报表分析以及指标结构较为重视,导致营运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二是公司融资环境较差,光伏企业作为能源企业,其融资的渠道广阔,资金层面压力小,这样导致工作人员的运营意识差,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

要想实现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结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能源的利用,使其发展方向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规范体系,减少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确保产业信息的公正透明,实现产业的有序运行。此外,我国可以结合相关的法律,如《国六条》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宏观调控我国光伏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就目前而言,某些光伏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分析物质流动去向时,多采取物质流成本估算的方法,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提出增量均衡原则以及正产品和负产品的产出概念,对产品进行全面性的成本核算,有效计算出物质流成本的价值。这样的核算方法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及时有效反映出来,促进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光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光伏产业,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有效提高企业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

光伏产业能够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光伏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确保工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3]。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以及整体水平。同时由于光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工作人员具有较大的工作量,企业必须要加大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队伍监管力度,定期严格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确保技术人才的质量以及数量,促进光伏技术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此外,企业可以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中有效纳入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量,从而约束其行为规范,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良好稳定发展。

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光伏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分析得知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这些措施对于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能源,2012,04:28-37.

[2]侯晓林.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173-174.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2

一、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一)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江苏省在1984年开始涉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之后便开始进入快速的发展,在2010年实现产值1988亿元,接近全国光伏总产值的2/3,从业人员12万多,直至今天被称为“中国太阳能光伏第一省”,有“世界光伏看中国,中国光伏看江苏”的地位。

(二)对欧出口量大幅下滑

2012年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前,江苏约有近七成的光伏产品出口到欧盟,可以说欧盟曾是江苏省最大光伏产品出口市场。2011年、2012年江苏对欧盟出口太阳能电池占江苏太阳能电池出口总值比重分别达73%、69%,而2013年对欧盟出口太阳能电池总值只有18.3亿美元,占江苏太阳能电池出口总值比重下降到31.8%。江苏很多小企业更是直接关门歇业,据统计,江苏目前光伏出口企业有300多家,出口欧盟市场的也超过300家,共有一千多家相关企业受到影响。

(三)光伏出口市场格局呈多元化趋势

由于美国与欧盟先后对我国光伏产品采取“双反”措施,使得我国光伏产品不得不收缩欧美市场,进而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不同于欧美市场的持续疲软,近年来,江苏对亚洲市场的光伏产品出口额不断增长,自2013年以后,亚洲市场已经取代欧盟成为江苏第一大光伏出口市场。目前,从出口市场来看,江苏已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四)“两头在外”困境有所突破

目前,我国日益重视原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有18家,其中,江苏中能凭借技术和产能优势成为龙头企业,其产量占我国总产量比重近50%;2014年,我国国内多晶硅产量达13.2万吨,进口近10万吨。从下游的应用市场看,对于以欧盟为主要市场的江苏光伏企业来说,在欧盟实施“双反”以来,虽然遭受惨重损失,但2013年国内市场实现突破式的增长,2014年,我国光伏产能达35吉瓦,国内市场安装了10吉瓦多。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两头在外”的困境。

二、江苏省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

(一)价格大幅跳水

光伏组件从toll年的平均每瓦1.5美元降至目前的0.7-0.8美元。2012年1-10月,光伏产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了48.9%。虽然企业的出货量增加,但产品价格的急剧下跌造成企业营业收人锐减。根据我省四家主要光伏企业(阿特斯、天合、韩华、中电电气)的财报,四家企业共计出货量为3.5GW,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实现营业收人32.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4.4%。

(二)企业经营困难

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省内几家主要光伏上市企业总负债超过600亿元,平均负债率在70%以上,其中,天合光能为67.57%,阿特斯为79.47%,尚德接近85%。过重的债务负担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当前整个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已将光伏产业列为“高危”行业,纷纷收缩贷款规模,从严放贷,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加大。

(三)生产出现停滞

江苏近千家光伏制造企业,有近半处于停产状态,大型企业也严重开工不足,员工下岗或待工。徐州中能硅业受到国外多晶硅生产企业倾销挤压,目前,库存7000吨,生产已处于停滞,尚德目前已进人破产程序。

三、江苏省光伏产业解决困境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技术创新与进步

江苏的光伏产业链虽已形成,在关键环节并不具备明显技术优势,与欧美等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江苏省光伏出口长期以来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的缺失是我们不断遭受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技术的缺失也是阻碍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突破各环节的关键技术,提高产品性能。除了政府在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外,企业要保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加强产、学、研、金融结合,加大研发投入,企业间要加快兼并重组,中小企业要向大企业靠拢,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高效组件产业,加快单晶技术发展

对于发展光伏发电而言,要降低度电成本,就要提高组件的转换率,发展高效组件产业。我国光伏产品一直以来是以多晶硅为主的。对此,要加强单晶技术的发展,加决布局单晶市场,要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尽快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发展高效组件产业,也可以提高组件质量、降低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光电转化率年均衰减,保障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和发电效率。

(三)要进一步加大国内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开发

从国内市场来看,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主要面临光电尚未普遍实现平价上网、火电成本更低、弃光率高、光电电网配套设施不到位等问题。对此,要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展分布式发电、提高大家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意识,而对于成本问题,在真正实现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之前,政府应采取普遍性补贴来降低价格,鼓励大家使用。

从发展新兴市场来看,要借“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强对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开发。沿线很多国家都是经济新兴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上升期,光电市场潜力巨大。当然,在发展新兴市场过程中必然要而对那些强有力的竞争者,这就更加督促我们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

(四)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光伏行业应对贸易摩擦可以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而展开。对外要做到以下几点:对于已达成协议的制裁措施,我企业要严格执行,以稳定市场;对于正在进行中的要积极应诉,抱团应诉,联合国内外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磋商、法律抗辩来缓解摩擦;而对于有摩擦风险的市场,要防患于未然,建立预警机制,要密切关注其动态。同时,要深化多元化市场格式以分散市场风险。对内则要做到:提高光伏行业准入标准,适度瘦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发展光电产业等。

参考文献:

[1]魏政,于冰清.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外能源,2013(6).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3

从 2011 年开始, 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山车”式发展。 2011 年一季度还处于增产扩容的爆发性增长阶段,之后则急剧逆转陷入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危局。 2012 年,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主要上市公司业绩全线下滑,国外市场萎缩和贸易壁垒更是雪上加霜,光伏行业此次寒冬来得过于猛烈。 本文对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光伏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2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

2.1全球产能严重过剩。

从全球来看,2011 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 实际产能达到 63GW, 产能过剩率近 50% ;从国内情况来看,2011 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达到 35GW,可以满足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 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需求增速不会太快(见图 1),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 产能仍将严重过剩。特别是全球主要的光伏发电市场欧洲近两年可能会有较大回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将影响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2.2市场需求萎缩。

2.2.1 欧洲各国政府补贴下调。

由于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 受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开始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 2011 年以来,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欧洲的光伏市场开始萎缩,其国内企业不断倒闭。 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 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 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使中国光伏企业处境艰难, 巨大的产能无法消化,只能竞相降价抢市场,利润大幅下滑。

2.2.2 遭受美国和欧盟 “双反 ”调查。

为了保护其国内企业,美国和欧盟开始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 美国时间 2012 年 11月 7 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将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 双反 ”) 关税 , 其中反倾销税率 18.32%~249.96% ,反补贴税率 14.78%~15.97%。 继美国之后,欧盟也立即跟进。 2012 年 11 月 8 日,欧盟发布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此前欧盟已经对上述产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至此,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2.2.3 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如图 2 所示[1],2010 年中国出口了 7.5GW 的光伏产品,仅仅在国内安装了 500MW。 面对欧美咄咄逼人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光伏生产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11 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 90%出口到海外,其中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 15%,而在欧盟市场占到近六成,出口额高达204 亿美元[2]。 相对而言 ,目前我国国内光伏市场容量很小,如果欧盟和美国的惩罚性关税使中国的光伏产品丧失价格竞争力, 从而失去这两大市场份额,短期而言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尽管我国光伏产品生产能力已接近全球产能的一半,但是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

2.3主要公司业绩全线下滑。

自 2011 年以来,光伏产业形势逆转,加之 2012年 11 月份欧美相继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占 90%以上份额的海外市场加速萎缩。尚德、天合和英利等中国大型太阳能企业在此之前就已经削减生产,艰难地维持利润率。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尚德于 2012 年 9 月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9 月末尚德从其总部所在地的无锡地方政府获得了债务支持。 2012 年 7 月,专门生产多晶硅的中国大型太阳能企业赛维 LDK,从其总部所在地江西省新余市获得 8000 万美元的救助。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调研统计,2011 年我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在三季度和四季度有 70%~80%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的初期,大部分光伏企业凭借已有的积累勉强可以支撑下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企业的资金链开始断裂,难以维持下去,光伏行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以江西赛维为例, 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商,一度发展迅速,而到 2011 年底却债台高筑,根据公司四季报,2011 年四季度赛维负债总额高达 60 亿美元,负债率达到 87.7%。 在光伏产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光伏企业资金链紧张成为常态。 由于多晶硅和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光伏企业整体收入锐减,产能过剩以及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光伏企业的销量也随之下滑。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光伏产业的不景气还导致光伏企业贷款难度和成本也大为提升。 2013 年 3 月,因无力偿还 71 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令光伏行业不寒而栗。

3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的问题代表了大部分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除了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规模化发展的成长阶段,尽管技术进步明显,产业实力有所提升,但总的来说,可再生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仍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扶持等非市场手段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可再生能源需要逐步融入到传统能源体系中,当前的电价机制、电力管理体制等,还存在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因素。 在设备制造环节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总的来看是因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3.1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加工出口模式的失败。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模式沿袭传统产业粗放型扩张的老路、在低端环节竞争过度、自主创新积累能力低和政府介入过度等。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沿用过去加工贸易的传统模式, 产业集中在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国内一些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并在全球同类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由于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开始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光伏市场开始萎缩。从光伏产业链来看,一般包括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装封装 4 个环节,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光伏发电,包括光伏集成建筑、风光互补等,如图 3 所示[3,4]。

国内的产能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下游,即制造太阳能电池和组件, 因为只要通过购买生产线,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就可以快速提高。 之后,国内厂商开始增加硅锭和硅片的生产。 但是国内厂商很少涉及系统组装,因为国内需求还没有启动。 国内光伏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的低端,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5], 即我国参与GVC 的本土产业集群及其代工企业 ,在实现由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过程中, 特别是在历经功能升级或者链条升级时,遇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购买商(购买者驱动)或跨国公司(生产者驱动)的双重阻击和控制,进而被限制在低附加值、 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 GVC 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 ”、“过程升级 ”,但是 “功能升级 ”、“链条升级”却很难发生,而基于本土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劲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具有“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内生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不能沿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也不能沿袭过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

3.2地方政府在GDP驱动下的投资冲动是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在各地的招商中, 光伏产业备受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光伏产业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创造 GDP,又能带动就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还与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等概念紧密相关,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 在这些现实利益和概念的吸引下,许多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越位”为光伏企业提供包括土地、贷款、融资等在内的优惠政策。 硅片、电池片看似高科技产品,但其生产技术高度融合于设备中,有钱就能建起生产线。 尤其是组件,属于用工密集型的简单劳动,进入门槛很低。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投资方向、投资重点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地区的产业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中央明确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后,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热情很高。 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 或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 这其中,有个别城市确实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先行优势,甚至早已拥有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企业,但更多的城市并无明显优势,或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远达不到计划的目标。 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趋之若鹜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现行体制下,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仍是 GDP。 为了在任期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具有短期性,热衷于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出口萎缩的影响, 部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地区面临 GDP 下滑的威胁;而一些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的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也面临增长方式转变、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压力。 新能源产业对GDP 的拉动快 , 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 , 而且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因而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 对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极大地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没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来说, 短期内也能靠投资增量带动 GDP 增长和就业增加;对现任政府来说,无疑是一项能代表产业结构优化的“面子工程”[6]。

3.3技术水平低,对外依存度高。

光伏产业未能突破“微笑曲线”的枷锁,取得新兴产业国际领先优势。 在发展初期本应开始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活动在国内非常微弱,光伏应用与市场开发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 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从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来看,我国企业低于国外同行。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曾是典型的“三头在外”产业 :一是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二是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三是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部分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已能满足国内光伏电池生产需要的 50%,光伏电池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三头在外”

的状况有所改变。 但光伏电池产品市场在外的状况尚未改变,许多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目前,我国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光伏电站建设较多的发达地区,出口量占我国光伏电池生产量的 90%以上,在当前国际光伏发电市场增长乏力和贸易保护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国内光伏电池生产所需的主要制造装备———如薄膜电池生产线、生产高纯多晶硅的氢化炉、 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大尺寸铸锭炉、 多线切割机、PECVD 镀膜设备、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电焊机等都主要依赖进口。 光伏电池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 如高纯多晶硅、银浆、EVA 高分子树脂、 切割液等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如 2010 年和 2011 年高纯多晶硅进口数量分别为 4.75×104t 和 6.48×104t。

我国大部分晶体硅工艺性能仍有差距,生产成本明显偏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比如,目前国际上多晶硅市场价格已由 2010 年的 50~90 美元/kg 下降到 20~30 美元/kg,降幅超过 60%,而我国大部分多晶硅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均明显高于这个价格,很难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生存。

3.4国内市场尚未全面启动。

我国光伏企业长期依赖国外市场,而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全面启动, 光伏发电市场缺乏政策支持,造成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① 发展方向选择不正确。 近年来,我国为了启动光伏发电市场,采取特许权招标方式启动了大型光伏发电的建设,以常规电站的建设和管理方式建设大型光伏电站,这对推动我国光伏电站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海、宁夏、甘肃、西藏等西部地区已建设了一批光伏发电站,其他地区建设大型光伏电站的积极性也很高。 但这种模式并不符合风电及光伏发电的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 由于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特征,年发电等效利用小时数只有火电正常情况下的 1/4 左右,大规模集中开发给电网调度运行增加了困难。 再加上输电线损和变损,使得电网购买这些新能源电力极不经济。

② 我国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局限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忽视了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因此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能完全独立地存在,它必然会与传统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 补贴效果不够理想。 我国从 2009 年开始启动金太阳示范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 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按照总投资的 70%给予补助,3 年累计使用补贴资金约 100 亿元, 有力地支持了身处困境的光伏企业。 但是这一工程采取的是投资补贴的方式,按申报事先拨付资金。 这种补贴方式很难控制设备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实际并网规模及电站质量,特别是最为关键的发电量难以达到申报时承诺的水平,因此补贴并未有效拉动对光伏产品的需求。

④ 缺少智能电网技术的有效支撑。 智能微电网是在用户侧兴起的电网建设和运行模式,适应分布式能源(风、光等新能源和页岩气)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屋顶光伏项目就属于分布式发电,以现代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和控制技术为基础,以最大程度利用不稳定供能的新能源为目标,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接入性和安全性,能够满足用户兼具发电和用电的特性。 但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还比较滞后。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电网企业着力开发智能电网,但主要目标还是满足电力大规模、集中、远距离输送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

4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虽然光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但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光伏发电由于其清洁、安全、便利等特点,在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作用突出。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的增速将快于其他任何可再生能源。 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光伏行业的前景仍值得期待。

4.1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态势良好。

为了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人类不得不越来越依赖新能源,新能源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良好。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今后几十年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能源的主体。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一是资源丰富,且不会枯竭,是可再生清洁能源。 特别是光伏发电过程不耗水,光伏电站建设不受水资源制约,可以在任何空闲土地上、特别是可以在沙漠土地上建设光伏电站。 二是光伏电池安装建设简单,装机规模灵活,运行管理方便,既可以利用空旷场地进行建设,也可以与建筑物结合建设,几乎不需要进行运行维护,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三是光伏发电的出力特性与用电负荷特性基本吻合,一般来讲,光伏发电在太阳光照最强的中午时段出力最大,而此时也正是用电的高峰时段, 这可以有效减轻电力系统的调峰压力,有利于优化电力系统运行, 节约化石能源资源,实现节能减排目标[7]。

从全球装机容量来看,光伏发电现在是继水力和风力发电之后的第三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光伏市场在 2011 年的增长率几乎达到 70%, 超过其他可再生能源。 水电的稳步增长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迅速扩张,已将可再生能源强化为全球能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35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电力产量的约 1/3。

2015 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力来源 ( 相当于煤炭发电量的一半),到 2035 年接近煤炭发电量。 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的部分原因在于技术成本下降、化石燃料价格和碳交易价格上涨,但是主要原因还在于补贴:2011 年全球补贴为 880 亿美元,2035 年将增至近 2400 亿美元 。 然而 ,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新补贴措施需随产能上升、可再生能源技术成本下降而调整,避免政府和消费者的过多负担。 据IEA 预测 , 到 2050 年 , 全球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 3000GW,每年发电 4500TW·h,约占全球电力生产的 11%,每年可减排 2.3Gt 二氧化碳。

4.2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产能过剩总是相对的。2011 年我国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 220×104kW, 仅为欧盟新增容量的1/10。 产能过剩是个产业链问题 , 是设备制造环节过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上网发电的比例较低,除了技术水平因素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消纳不足更多是体制原因,是体制性过剩。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无疑具有优势。 最大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增量大, 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比例微小。

在太阳能电站特许权招标、金太阳示范工程、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以及各地方政府示范项目的驱动下,中国 2011 年光伏装机容量达 2.9GW,但相对于中国电力 10×108kW 的总装机容量 , 光伏发电装机比重微小。 因此,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市场潜力将为企业投资提供足够的激励,广阔的市场还会鼓励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投资和创新,过剩的产能很快将会得到消化。

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的预计,中国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当前较低的组件价格,将保证中国光伏市场在未来 5 年内实现高速发展,到 2016年装机容量将达到 10GW,累计总装机容量有望超过35GW,见表 1[8]。

4.3危机带来政策机遇。

如果说目前欧美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还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迫使我国政府重新审视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迫使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风险。 光伏企业遭遇寒冬后,国家各部委紧急启动各项措施支持光伏产业发展。2012 年 10 月底,财政部、工信部、商务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启动帮助光伏企业“过冬”的一揽子计划,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700 亿元 。 其中财政部在 2009 年实施的光伏发电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这一项目的补贴范围, 由 2012 年最初确定的 1.7GW 目标规模扩大至 3.2GW。 2012 年 11 月 10 日,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国家能源局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将在上半年金太阳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的基础上,于 2012 年底前再次启动一批示范项目。

注:“适度增长模式”假定的是一个相当悲观的市场情形;“政策驱动模式”是假定引入或延续充足的政策支持。

 

4.4光伏发电将很快实现平价上网。

太阳能光伏组件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固定设备投资。 5 种因素驱动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价格的下降,包括原材料特别是多晶硅价格的下降、更低成本的薄膜电池的竞争、政府补贴、学习和创新引起的规模经济和效率增加以及产能过剩。

由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产业效率的提高,使得太阳能组件价格逐渐下降,加速了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增长。 类似于摩尔定律,光伏市场也存在“学习因子”,即容量增加 1 倍,价格下降 20%。但是,最近的价格下跌程度远远超过了“学习因子”的影响,产能过剩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 2008 年开始,光伏组件价格开始加速下跌,至 3.30 美元/W。 2010 年初为 1.80 美元/W,2011 年末跌至 1.00 美元/W, 与 2010 年底的 1.70 美元/W相比,下降幅度为 41%[9]

,预计 2014 年价格可能跌至 0.74 美元/W。 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下跌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为实现平价上网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使其相比传统能源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增加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在经济危机时全球光伏市场仍能持续增长,说明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可以让光伏产业挺过寒冬。 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据 IEA 预测,2010~2020 年 , 光伏系统的发电成本将减少 50%。

到 2020 年,在许多地区,住宅和商业光伏系统将实现第一级电网平价———即与零售电价平价。

实现“平价上网”被认为是光伏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新一阶段的重要推动因素。 尽管由于全球各地能源形势的差异,光伏的“平价上网”将会在不同国家及地区逐步实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光伏正在由奢侈品转变成为日用品。 在未来的数年内,由于光伏产品成本和发电价格的不断下降,反过来会促进应用市场的打开,推动产业实现飞跃式发展。

4.5国内光伏企业的低成本优势长期存在。

中国的光伏产品产量增长非常迅速。2001 年中国生产的产品仅占世界产量的 1%,到 2010 年则接近 50%。 前五大光伏电池生产商中有 4 家中国企业,前五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有 3 家中国企业。

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大并不意味着政府给予非法补贴,中国光伏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也不一定就是倾销,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并非来自于政府补贴和低价倾销。 据测算,中国的光伏产品大约有 18%~30%的成本优势。 根据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18%~20%的成本优势来自规模优势和垂直一体化。 规模和一体化使得中国生产商的成本下降了 10%,设备购买成本也下降了50%。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更低 ,不过劳动力成本仅占光伏组件总成本的 5%~10%[10].

5光伏产业短期发展应对之策。

5.1进行国际协调,积极应对欧美“双反”。

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很多国家仅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待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将清洁能源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国际领先地位,各国都将新能源贸易作为战略要点,这就意味着贸易摩擦在所难免。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频频发生的新能源贸易摩擦呢?

① 国内光伏企业可凭借资金和市场优势规避欧美等国“双反”的不利影响,到海外市场找代工,亦或直接去欧美投资设厂。

② 销售市场分散化。 我国的光伏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 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易受出口地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除了积极应对“双反”贸易战外,还应积极开辟非洲和拉美等新的出口市场。

③ 针对欧美“双反”进行合理反击。 虽然贸易战必定是双输的结局,但在目前情况下,出台反制措施已是中国的必然选择。2012 年 9 月 17 日,中国4 家多晶硅制造企业代表国内业界发起申请 , 要求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 2012 年 11 月 1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的规定,商务部将从即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多晶硅进口产品的倾销、补贴情况及其对中国同类产品产业造成的损害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决。 另外根据国际贸易原则,从立案到初裁一般要历时 3 个月的调查期,被“双反”

国的企业往往会趁机突击出口,为了堵住这段空档期,中国企业还向商务部提交了立案之后的追溯征收申请。

④ 建立国际沟通协调机制。 对于光伏企业遇到的贸易摩擦,需要转变思路。 对于新能源技术,各国政府不应仅仅从经济增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来考虑新能源贸易,还需要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定位新能源发展和新能源贸易,这样就有可能在全球建立一个清洁能源的联盟,以达成共识。 在国际贸易中对清洁能源产品设立一些优惠制度,在相应的贸易法律法规上对清洁能源更加容忍,给予新能源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助于清洁能源技术和贸易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流动,对加速新能源产业发展可起到积极作用。

⑤ 允许欧美的光伏制造企业较为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降低壁垒,消除门槛,全方位开放国内光伏市场。 允许国外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光伏制造工厂,并向国外企业开放中国的下游终端市场。 这样可以加快实现国内外企业的技术、产品和市场融合,减少利益摩擦。

5.2兼并整合。

首先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1 年底 , 我国共有光伏电池企业约 115 家 , 总产能为 38.5GW 左右。 其中产能 1GW 以上的企业有14 家 ,占总产能的 53%;在 100MW~1GW 之间的企业有 63 家,占总产能的 43%;其余 38 家产能皆在100MW 以内 , 仅占全国总产能的 4% , 产业整合势在必行。 2011 年底以来,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已经有意力推产业整合以规范国内光伏市场秩序。 自2012 年上半年以来 ,光伏行业的产业整合已经开始进行,如汉能控股意欲收购已停产数月的浙江正泰太阳能旗下的薄膜电池业务。

解决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必须经历行业整合,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生的过程。 产业整合要以企业为主体顺利推进,由企业按市场原则自由选择并购对象。 工信部于 2012 年初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 要形成 1 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光伏企业,3~5 家年销售收入过 500 亿元的光伏企业 ,3~4 家年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光伏专用设备企业。 明确指出集中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重点光伏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

其次是实行纵向整合。 企业需要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而不是仅仅从事光伏产业链上的单个环节。 实行供应链管理,寻找更多的元部件/材料供应商,延伸产业链,通过纵向整合进一步降低成本。 收购小到中型的硅片生产商, 要求它们具有低成本、近距离运输和快速扩张计划等优势,建立牢固的上下游关系。

5.3延伸产业链与进入细分市场。

① 向下游延伸,采用 BT(建设-移交)模式运营光伏电站。 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出台,正式提出了中国太阳能发展的补贴机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光伏发电的成本问题,可以吸引大批企业投资国内光伏电站建设。 随着国内市场呈现“分布式 ”扩容之势 ,更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往下游延伸, 通过开发光伏电站 BT 项目来拉动产品订单销售,同时通过电站销售增厚企业利润,以商业模式创新来寻求脱困。就 BT 盈利模式而言,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解决自身资金问题后,如果企业有一定的渠道,能够优先获得电站开发权,再利用银行贷款杠杆,公司就可以进入 BT 盈利模式。 目前,在这种盈利模式下,净利润率可达 8%~10%,明显高于传统光伏制造业务。

② 光伏发电系统核心部件投资价值凸显。 随着国内光伏市场规模的启动以及国产化进程的加快, 国内光伏设备及耗材市场将获得超预期的增长。 随着光伏发电的发展,作为光伏发电系统核心部件的光伏逆变器投资价值凸显,全球光伏逆变器行业龙头企业 SMA 目前占据了超过 40%的市场份额。 如果国产逆变器等细分市场领域的行业资质和产品性能能够得到较大提升,必将给光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③ 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 要由过去单一的产品制造商转变为可为大型工业企业及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项目咨询、设计、融资、建造与运营一体化的服务商,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和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等综合目标。 这种发展模式也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财税部门要跟踪这种产业发展新趋势,改进税收征管,给予适宜的税收优惠,根据企业实际进项的多少,降低增值税税率。

5.4加速启动国内市场。

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光伏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必须着力扩大国内光伏发电市场, 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支撑。

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结构的 70%左右,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巨大,发展光伏发电势在必行。 本土需求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母国市场效应”可促进光伏产业的成功转型。

2012 年 8 月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 《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将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 到 2015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2100×104kW,其中光伏电站装机 1000×104kW, 太阳能热发电装机 100×104kW,并网和离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达到 1000×104kW, 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达到 4×108m2。 到 2020 年 ,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 5000×104kW, 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达到 8×108m2。 另一方面 ,国家电网也于 2012 年 11 月26 日宣布 , 对单个并网点总装机容量不超过 6MW且以 10kV 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的屋顶和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提供系统接入方案制定、并网检测、调试等全过程免费服务。 这充分表达了政策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明确意图。

5.4.1 两条腿走路。

启动国内太阳能光伏市场,思路要有别于风电建设的思路。 我国风电建设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集约发展的思路, 这一思路的好处是发展速度快,但问题是上网难、调峰难。 由于这些问题,甚至出现一些风电场由于无法上网,而不得不“弃风”。 如果光伏发电建设仍然采取集约式发展的单一思路,就很有可能重蹈风电的弯路。 因此,光伏发电建设一定要并网和离网两条腿走路,采取集约式和分布式建设并进,才是最快速和高效的。

5.4.2 应重点支持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

① 分布式光伏系统符合光伏发电特性和目前的技术水平。 太阳能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分布广泛,有太阳照耀的地方就有太阳能资源,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势是分布式应用,应该采取与用户用电相结合的方式安装光伏系统, 低电压接入配电网,实现就近开发就近利用。 不应该集中建设大型光伏发电,以远距离高压输电方式利用,或者说至少在近期不应该以这种方式大规模建设光伏电站。

② 分布式光伏系统可以培育和鼓励光伏发电市场。 美国经济学家夫金认为,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将会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 分布式光伏系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分布式光伏发电可利用建筑物屋顶或附近空闲土地安装小型光伏系统,所发电量主要满足用户自身的用电需要,多余电量上网,并与电网进行电力交换,由电网提供备用服务,最终形成社会用电量增加、而由电网提供电量减少的情形。

③ 在分布式离网发展上, 光电建筑一体化思路前景可观。 光电建筑一体化是指利用目前的建筑屋顶和可以采光的墙体, 通过安装薄膜电池发电。

这样既不用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可以改变目前许多建筑的玻璃幕墙的纯装饰性,一举多得,既节约了建设成本,还能提供清洁能源。 据测算,到 2020 年,全国现有及新增新能源建筑一体化潜在的市场装机容量约 10×108kW 左右,可见这个市场非常大。

5.5政府施以必要“援手”

政府应该拯救光伏行业,维持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地位,不能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使其受挫。 我国太阳能产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维持领先地位是使我国在新能源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再者,某些龙头光伏企业已经存在“大而不倒”的问题,光伏产业的兴衰已经影响到银行贷款、当地就业、地方税收等方方面面。 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 必将引发关联企业破产、银行受损、失业增加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不过,“救市”不是救企业,而是救行业。 政府应该在光伏企业整合过程中,尽量把手从企业当中抽出来,将企业的优胜劣汰交给市场决定,只是加强行业指导即可。 2012 年 12 月 19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要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产业重组、降低发电成本的思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另外,政策支持和补贴需要用在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和终端利用环节,把设备制造留给市场。

6光伏产业中长期发展策略建议。

6.1加强技术创新能力。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面对当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困境,光伏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转换效率,通过技术取暖来度过寒冬。 光伏发电技术包括光伏电池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光伏电池生产装备、光伏系统集成和建设,以及以光伏发电系统为主的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等等。 目前这些技术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全球的差距并不很大,但我国光伏发电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 要使我国光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光伏发电技术的研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首先,要加大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力度。 一方面要建立国家级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光伏产业从材料到系统全产业链的技术提升和创新,实现高端制造设备的国产化以及应用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关键零部件、主要辅助材料领域的技术引进、吸收和消化能力,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支持优势企业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建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其次,发展下一代以薄膜技术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也许才是光伏企业提升技术实力的关键。

在这一领域我们与国外的起点差不多,技术上并没有多大差距,国内企业近年来在这方面已经有所突破。 比如汉能控股集团,近年来持续加大在薄膜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电池核心技术。 目前汉能的薄膜电池光电转化率可以达到 10%,成本也低于晶硅电池。 2012 年汉能薄膜电池的生产能力将达到 300×104kW,成为全球产能第一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商。

6.2加快电力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电力管理体制以电网全部收购各类电站的发电量,并为所有用户提供供电服务的单一购买者和单一服务者为特征, 电网企业集购电、输电、配电、售电为一体,以扩大售电市场、增加售电收入为主要目标,对于任何影响其售电量和收益的行为都会有天然的抵触情绪。 受电力管理体制的制约,分布式光伏发电很难得到规模化应用。

要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就要改革现行电力管理体制,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机制,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体制保障。

① 要实现输电和供电的分离, 开放用户端电力市场,把电网企业转变为提供输电服务的专门公司,以输送的电量多少作为盈利的基础。

② 要把电力调度从电网运营中分离出来,独立运营。 要改善电力调度和管理办法,实现公开的电力调度制度。 加大对电网公平接入的监管,保证各类投资者无歧视地使用电网设施,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 尽早在全国推广节能发电调度,保证和落实新能源发电优先收购。

③ 要改革当前的电价制度, 做好电价改革的顶层设计,电力输送实行独立的电价和核算。

④ 建设灵活、开放、安全的智能电网。 在完成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前,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全面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办法,优先并全额调度光伏发电上网。适时修订《电力法》,取消“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的规定,为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排除法律障碍。

6.3转变政府补贴方式。

光伏发电与常规电力相比经济性较差,目前尚缺乏市场竞争力,补贴规模决定着发展规模。 要通过优化资金使用,以有限的补贴带动尽可能多的光伏发电,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竞争机制,促进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最终达到可以与常规电力相竞争的水平。

近年来推动的“金太阳工程”就是以投资补贴的方式支持用户端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但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 应尽快调整新能源产业政策,把政策重点由过去的扶持产业转到培育与扩大国内新能源市场方面,促进新能源产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均衡发展。

① 改变补贴方式,放大带动效应。 将光伏发电补贴方式从补贴装机改为补贴发电量,从补贴发电端改为补贴用户端。 补贴发电量可避免虚报装机、以次充好,补贴用户端相当于降低了部分销售电价水平,可比补贴发电端效率提高数倍。

② 统筹集中使用光伏补贴资金。 统一使用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中的光伏补贴、财政资金中用于“金太阳工程”和“屋顶光伏计划”的资金,一年可以达到近 300 亿元。 这些资金如完全用于售电端补贴,按 0.2~0.3 元/(kW·h)补贴计算,每年可补贴光伏发电量 1200×108kW·h (2011 年全国光伏发电量约 20×108kW·h),相应装机 1.2×108kW, 是现有光伏装机的 40 倍,可有效释放现有光伏产能。

③ 通过招标竞争降低光伏补贴成本。 光伏补贴是公共财政资金,为达到补贴效益最大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对光伏发电的业主进行补贴招标,选择最低补贴的企业中标。 这一措施有利于通过竞争淘汰光伏产业中的落后产能,同时西部地区由于单位电量补贴较高将难以中标,可以鼓励距离电力负荷较近的地区发展光伏发电[11]。

6.4加快建设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解决新能源“产能过剩”,仅仅通过加速退出和限制进入模式并不能实现行业的优胜劣汰。 在优化新能源自身市场结构的同时,要注意消除新能源产业与发电和电网的体制性冲突,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由宏观调控和追求地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协调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新能源产业的“散、乱、低”问题。 这就要求各管理部门、各级政府之间要形成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规范、创新发展的合力;同时从有利于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政策预期出发,明确哪些环节要补贴和扶持,哪些环节要调节和控制[12]。

要加快建设完善我国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将相对成熟的企业标准转化为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 尽快实施新能源产品和装备的质量认证制度,优先支持那些符合标准的产品和企业,加快淘汰不符合标准的产能和企业,通过加强标准管理,强化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和作用。 加强对行业产销形势的监测、分析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信息发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形成抑制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同时,要坚持深化改革,标本兼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解决重复建设的深层次矛盾。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Programme Annual Report (2011)[EB/OL].iea-pvps.org.

[2] China′s solar policy :subsidies ,manufacturing overcapacity &opportunities[EB/OL].solar.gwu.edu/Research/ChinaSolar -Policy_BayaKallozRobins.pdf.

[3] LEWIS J.The Chinese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Structure,policysupport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R].2011.

[4] U.S. solar energy trade assessment 2011:Trade flows and domesticcontent for solar energy -related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United States[EB/OL].h ttp : / / www . seia . org / sites / default / file s /resources/GTM -SEIA% 20U% 20S% 20% 20Solar% 20Energy%20Trade%20Balance%202011.pdf.

[5] 郝凤霞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与市场驱动效应 [J]. 重庆社会科学,2011(2):55-56.

[6] 蒙丹 . 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J]. 经济纵横,2010(5):38-39.

[7] 史立山 . 光伏发电是最有前景的新能源发电技术 [N]. 经济参考报,2012-06-11.

[8] Solar generation 6:Solar photovoltaic electricity empowering thew orld[EB/OL].http: / / www . greenpeace . org / international / Global /i nternational/publications/climate/2011 /Final% 20So larGenera tion%20VI%20full%20report%20lr.pdf.

[9] SEMI PV Group ,SEMI 中国光伏顾问委员会 ,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CPIA)。2012 中 国光 伏产业发展报告[EB/OL].semi.org.cn/img/pdf/pvwhitepaper.pdf.

[10] China′s solar industry and the U.S. anti-dumping/anti-subsidytrade case[EB/OL].chinaglobaltrade.com/sites/default/files/china-global-trade-solar-manufacturing_may2012_0.pdf.

[11] 范必 , 高虎 . 启动国内市场促使光伏产业摆脱困境 [J]. 中国能源,2012,34(10):6-7.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4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 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 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5

[3]袁婉玲.危机中见机遇 太阳能光伏产业正和时宜[J].无线电技术,428.

[4]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近期进展、挑战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9,(2).

[5]刘慧芬,史占中.我国发展太阳能产业政策刍议[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22).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6

一、全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2012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继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征收惩罚性关税后,欧盟又着手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加上原先的投资过大、产能过剩且无序竞争,光伏产业进入了“寒冬”。针对光伏产业的困境,2012年以来,国家的产业政策也发生相关调整,由出口为主改为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促进国内需求。国家多次完善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加大对终端环节支持力度。2013年7月,国务院又出台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八条意见”,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出台配套措施。2014年1月国家能源局给出的《2014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提出,打造中国能源“升级版”,提到新增光伏装机10GW。我国政府采用整合光伏产业资源、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来增强行业凝聚力,扩大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二、江苏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配合国家政策出台了多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如《江苏省新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继续扶持光伏发电政策意见》等,新一轮光伏发电扶持政策的出台将有效刺激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促进本土光伏发电站的建设进度,从而转变光伏生产企业依赖于出口生存的现状。本省还组建了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成立了中国光伏产业联盟。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明确将新能源产业列为全省六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之首。太阳能光伏产业居江苏省十大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之首。目前,本省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大约占全国的60%,占全球的30%左右,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全省拥有太阳能光伏企业600多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江苏省光伏产业苏南、苏中、苏北光伏企业竞相发展,苏州、无锡、南京、常州、南通、徐州等区域发展尤为迅猛。产业链上中下游齐头并进,太阳能电池产量与产能呈几何级数增长,吸聚了光伏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根据江苏省最新发展规划,未来5年将大力发展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技术与装备,薄膜电池关键技术及大规模生产线,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区域建筑光伏和光伏微网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持单晶硅和多晶硅等关键材料产业的发展,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水平;支持以太阳能为能源的各类产品研发,扩大其应用领域。同时,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配套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推动光伏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壮大。江苏省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机遇,将带动和促进江苏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导致人才需求量的剧增。而光伏产业发展历史短暂,国内外光伏产业生产、管理、研发的各层次人才紧缺,光伏发电专业人才储备相当少,从事光伏行业的技术人员大都从化工、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相关行业经过二次培训后从业上岗,在技术层面上来讲,这些转型人员在进入光伏企业后,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磨合期、技术成长期及技术成熟期。

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更是严重不足。目前全国l200多所高职院校中,真正开设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不超过30家,江苏省不足10家,难以满足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在光伏专业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上远远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光伏行业急需大量专业学习和研究光伏科学与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光伏专业建设重点

江苏各高职院校以光伏技术专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为任务,以加强与企业紧密合作为手段,以提升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力争将本专业方向建设成江苏高职院校骨干示范专业方向。

光伏建设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完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课程、课程改革、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

2.创新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混编型”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借助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力量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训形式,新建和完善一批校内专业实训室。

4.建立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虚拟教学、远程教学的目标。

5.服务江苏光伏产业,辐射长三角,以合作企业为主体, 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晋升方面的教学活动,共同申报课题,积极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

6.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扩大学院在光伏行业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建立第三方评价机构及评价管理制度长效机制,明确评价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指导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江苏各高职院校应抓住有利时机,依托江苏光伏产业集团优势,增设光伏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培养多层次的光伏专业人才,拓宽高校学生就业面,促进光伏产业和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高职专业――对江西高职院校太阳能光伏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材建设,2011(21).

[2]李文萱.高职院校光伏专业建设的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3]安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研究――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尚德光伏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0(29):35.

[4]田拥军,罗先进,文其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时空,2011(5).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7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被不断的消耗,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可再生资源是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这些可再生资源中,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最快,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继风力发电之后产业化发展最快、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对太阳能的开采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我国开发新能源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一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光伏电池组件,交直流逆变器、蓄电池和光伏系统电池控制器组成。首先,通过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其次,再利用交直流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同时逆变器还可以自动稳定电压,改善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利用蓄电池将电能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在释放出来。充放电控制器则是可以防止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储能蓄电池组过充电和过放电的设备,它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国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总容量达到了964.9 MW。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据达到了4961.69MW。像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带状硅电池、聚光电池以及薄膜电池等太阳能光伏电池已经商品化和实用化。在国际市场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价格一般在3.15美元左右,并网后的价格为每瓦6美元,发电成本为每千瓦时0.25美元。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在不断的提高,晶体硅光电池的转换率为15%,而单晶硅电池转化率则达到了23.3%,砷化镓光电池更是达到25%的转化率。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也大大的延长,最多可达30年之久。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和欧盟,它们的太阳能发电总量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专家预测,日后的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会朝高效率、高寿命、低成本和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总量也将占13-15%,预测到2100年光伏发电总量将占60%以上。

2.2 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启用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市场不断扩大并出口到国外,装机总容量也逐年增加。截止2006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总量为35MW,占世界总量的3%。到2020年之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光伏市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电成本也逐渐降低,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的价格约为每千瓦时1.2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这个价格将会降低为每千瓦时0.6元人民币。

随着我国光伏企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受到西方国家的反倾销等政策的打击,一些光伏组件的生产厂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应用应该转向国内,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北等内地地区,光照充足,必须加大财政支持,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中国的应用,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随着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快速成熟起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不但具有环保的特点,而且科技含量高,发电成本低,是对传统发电模式的重大突破。但是,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率还不高,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科技含量高,对材料的使用要求严格,因此必须加快研发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新材料,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国内市场,将光伏发电系统广泛的应用到国内,提高光伏产业竞争了,不断推进光伏产品的更新和升级,为我国的电力供应开辟新的途径。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8

中图分类号:TK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6-0009-02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打效益原理利用太阳能储蓄电池接收太阳辐射能源转化为可供千家万户生活、生产的电能。无论是作为独立使用还是并联网络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都是由太阳电池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电子元器件组成,不涉及到机械部件。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组合设备极为先进精炼,具有使用可靠稳定和安装维护简捷的特点。从理论上讲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被广泛应用到任何用电场合,大到航天事业小到生活用电,无所不用。

一、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

高速发展的人类文明导致传统的化学燃料骤减,而且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也在一天一天改变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即使如此,全世界还有一部分人根本得不到正常的能源供应。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未来能源供应的问题,近几年全世界包括中国都将研发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资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就成为改变人类能源结构和维系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世界各国纷纷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中取得突破发展的同时,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核心的能源产业链,我国已经在海内外不少国家成立了一些比较著名的电力企业。但是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在这样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一种“两头在外”的不良形势。大量进口国外的原材料在国内产生的清洁能源主要的销售市场却在国外,明显对于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利润水平大打折扣。

二、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其产品主要用于为无电场合提供电力、使用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和并网发电三个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跟踪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发电效率。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的东升西落,一个处于固定位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一年四季太阳的光照角度都无时不刻的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通过利用太阳跟踪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电池组件每时每刻地正对太阳光接收太阳辐射带来的能量,发电效率可以达到最好的状态。由于光伏发电系统要求的精度极高且系统构造繁杂,其本身存在的发展问题在所难免。

(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国家没有针对性采用抵制手段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我国为了引导太阳能光伏发电多晶硅产业的健康发展,以促进节能减排和避免过度竞争,可以通过采用有效地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以抵制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

2.政府没有针对市场体制进行加强管理导致市场和材料“两头”在外。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国内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大部分用于出口国外,这些出口于国外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正好也是我国国内紧缺的资源。可以看出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广泛呈现出一种市场和材料“两头”在外的态势,这就将意味着我国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且污染环境的同时却给国外输送绿色无污染的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普遍遭到质疑,这也是一方面问题。

3.未找到更为优越的发展途径导致产业发展建设成本高。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途径,但是实际情况是全球具有富足的太阳能资源,而被利用的部分只占到不足1%的全球总能耗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发展建设的成本过高而导致太阳能利用没有受到广泛应用。可以想象,如果在未来可用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自然资源一定会成为主导全球能源发展的主方向。假设未来要完全依赖太阳能开发,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研究关于太阳能储存的办法。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还没找到既经济合理又便于储存的方法,主要包括压缩空气法及电池储存都在经济上存在不合理的问题。

4.缺乏更为先进的发电技术导致产业综合生产能耗较大。作为一项主导环保型的产业,其系统主要组成材料多晶硅的生产提炼过程耗电量之大是目前社会条件所不能接收的。制造多晶硅材料就要消耗非常大的电力资源,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他部件的制作过程同样要求颇高。

5.没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导致发电生产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多晶硅材料的制造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核心制作技术的缺失,先进的多晶硅制作技术多为发达国家所主导,高昂的成本效应自然阻碍多晶硅制造行业在我国社会生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且产品的质量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二)建议

针对以上诸问题,笔者主要总结以下对策建议,可供参考交流:

1.鉴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相比与传统的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等问题,国家政府采取制定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办法,促进改善我国政府部门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投资的热情。

2.应考虑实际,因地制宜,加快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合安装进程,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有望为我国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且利于改变其产业产品出口市场在国外的状况。

3.在政府有关部门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热情的前提下,必定会给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为了能够提高改善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国家需要制定针对约束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行业必要的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门槛,必须限制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建设现象的出现。

4.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水平尚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多晶硅原材料和硅片制造等环境明显缺乏一定的竞争力。鉴于技术层次薄弱的现状,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通过制定财税政策和投入专项资金,促进我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工作,摆脱技术水平落后的局面,推动我国成为未来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强国。

三、结语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重要的后续能源,在现在和未来将主导世界的能源结构,并且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无可限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62-02

一、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定义与应用

产业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 mapping of industry)是指“以产业知识和洞见为基础的、关于产业前景的共识(consensus)”。它不仅包括路线图结果本身,还包括路线图的构建和调整过程;不仅考虑技术变量,还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变量,综合考察产业发展规律和达致愿景的条件和最优路径。

与以往产业规划方法相比,产业技术路线图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分析理念不同,技术路线图不是以现有资源推动为动因,而是以未来市场拉动为动因,产业资源创新必须满足未来市场对产业的需求。二是驱动力不同,以往产业规划以目标驱动为动因,采取非竞争性资源利用战略;而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以市场拉动为动因,采取竞争性能力和机会发展规划。三是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集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员和信息,提供了全景创意思维情景和方法。四是清晰的时间维度,以确保政策、技术、产品等产业要素协调演进。

技术路线图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摩托罗拉、通用等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制定了企业技术发展路线图,随后,技术路线图理论在产业布局及国家或地区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中得到高度重视,美国、日本、韩国等先后制定了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08年,中国广东省科技厅最先在国内研究制定了基于地区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二、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重要意义

光伏产业是低能耗、微污染、高产出的朝阳产业,符合国际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光伏产业还是新兴的高科技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全球能源紧张局势、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日趋紧缺,各国都特别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并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发展战略和扶持计划。2004年西班牙实施《购电补偿法》,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光伏发电产业发展;2008年,德国下议院通过《上网电价法修正案》,刺激光伏发电企业的发展;美国自2005年起施行光伏投资税减免政策。中国也把光伏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新能源产业之一。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2009年8月,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正式启动“金太阳工程”,这标志着中国大规模补贴光伏发电的开始。

光伏产业在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北省拥有天威英利和河北晶龙集团两大光伏龙头企业,其在全国光伏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威英利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拥有从硅料生产到太阳能多晶硅电池的完整产业链;河北晶龙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其产品质量和性能都达到同行业最高水平。但是,两企业都面临着“原料依赖进口、产品依赖外销”的发展困境。由于未能掌握高纯硅料生产技术,两企业95%的太阳能硅料依赖进口;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生产的光伏电池95%依赖外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大幅缩减,多晶硅价格暴跌近70%,但由于国内光伏企业的恶性竞争,进口硅料的价格却不断攀高,光伏产品利润锐减。金融危机将河北省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两头在外”的结构弊端暴露无遗,如何改变这种困境,实现河北省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战略课题。

在此情形下,我们认为,应用技术路线图理论研究和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必要而重要的。这是因为:其一,技术路线图理论在指导新兴产业发展上,具有其他产业规划理论不可比拟的优势,摩托罗拉、通用等知名企业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点。光伏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发展初期,难免出现盲目发展的弊病。研究制定符合光伏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路线图,对于保持河北省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指导意义。其二,能源市场的多元竞争格局要求必须密切结合市场需求,谋求产业未来发展。随着石油、煤炭等资源的日益枯竭,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兴能源产业得到更多支持和发展,谁能在新兴能源产业中占据主流尚未可知。在此情形下,河北省光伏产业必须抓住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及自己实际情况,精确定位未来发展愿景和产业技术路线图,理性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其三,河北省虽然拥有保威英利和晶龙集团两大光伏龙头企业,但由于未能掌握硅料制备技术,在光伏产业链上仍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尽快实现在硅料制备、光伏发电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是提高河北省光伏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而技术路线图理论作为一种技术创新管理工具,对于寻找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口以及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最优路径具有指导作用。其四,正如广东省率先在国内制定区域性产业技术路线图那样,研究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对于其他省以至全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具有借鉴价值,有利于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基本原则

第一,弹性原则。产业技术路线图不是封闭的“黑箱系统”和僵化的教条,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既要遵循路线图制定的一般方法,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调整,以适应特定的研究对象。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既要充分考虑光伏产业在河北发展的实际,又要考虑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布局和发展目标,还要充分考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河北光伏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和应对策略。第二,整合原则。如上文所述,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优势源于路线图的制定过程,而不仅仅是路线图本身。在这个过程中,聚集了不同领域的人,为信息和观点的共享创造了机会,并且提供了一个整体考虑问题和创意思维的方法。要充分实现路线图的好处,可能需要若干次反复过程,正是在路线图的不断整合优化过程中,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战略规划。第三,时间原则。产业技术路线图不仅要标明实现产业发展愿景的关键路径,而且要清楚地表明实现路径的时间维度,从而确保政策、资金、技术、产品、服务等要素的协同发展,并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环境的动态变化等。第四,协调原则。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需要政府、企业、研发机构等多个部门或组织的共同参与,因此,需要统筹协调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意愿,在技术路线图制定过程中,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知识共享,达成并实现共同愿景,推进技术路线图工作健康发展。第五,保密原则。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对特定范围特定产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其中可能涉及到相关参与者的核心利益,因此,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应事先明确并签订保密协议,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及结果应根据事先协议在特定范围内公开和共享 [4]。

四、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主要步骤

组织制定技术路线图的主体和领域不同,绘制技术路线图的步骤也不尽相同,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可遵循如下步骤:

1.深入研究河北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内容和方法

在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时,不仅要充分把握国内外光伏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还要认真研究河北省光伏产业的现状。河北省的光伏产业起步较早,但河北省的光伏产业仍属后发区域,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政策环境等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有很大差异和差距,需要针对特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2.正确选择河北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分析路径

根据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我们认为,制定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应遵循以下分析路径:产业现状分析产业市场需求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分析产业关键要素项目研发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路径,河北省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分析路径可包括以下内容:(1)光伏产业现状分析,包括国内外省内外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影响河北省光伏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等;(2)光伏产业市场需求分析,包括光伏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发展趋势和发展动力、产业关联度、产业资源现状、未来产品市场等;(3)光伏产业发展目标分析,包括未来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相关产业目标要素、国家及河北省光伏产业发展目标等;(4)光伏产业关键要素分析,包括影响产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政策、管理等以及需要优先解决的关键要素等;(5)项目研发需求分析,包括突破关键要素瓶颈需要培育和提升的能力、技术、政策和管理创新模式。

3.设计河北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编制流程

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大致包括准备、开发和修正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有:选择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产业,界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范围和边界,选择制定技术路线图的参与者,成立课题组和组建工作团队,确定工作流程以及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等。开发阶段的主要工作有:设计德尔菲调查问卷,召开头脑风暴系列研讨会,分析判断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目标、阻碍产业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等。修正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研发项目凝练,制定研发投资决策和行动计划,对产业技术路线图进行定期评估与更新等。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10

0 绪论

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太阳能利用主要包括两大重点:一是,太阳能热利用,即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如太阳能热水、供暖和制冷等;二是,太阳能光利用,即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近年来,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有效拉动了国内市场的光伏应用需求,由此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及应用[1]。光伏产品主要用于三大方面:一是,为无电场合提供电源,以及微波中继电源、通讯电源等,另外还包括一些移动电源和备用电源。二是,太阳能日用电子产品,如各类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草坪灯等。三是,并网发电,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大面积推广实施。

云南地处高原,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处于太阳能较丰富区域,对光伏产品的应用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但在原料、能源、生产设备和技术上占有优势,市场空间也有相当优势。呈贡新区作为昆明重点建设的现代新城,其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光伏产品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因此,呈贡新区光伏产品的应用前景研究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光伏产品国内外应用分析

1.1 光伏产品

光伏就是光生伏特的简称,简单来说就是光转变为电的一种现象,即利用光伏效应,使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发电。光伏产品就是通过太阳能硅光电池来发电的应用产品,也可以这么说,只要是配备了太阳能电池作为发电系统的产品,都可以统称为光伏产品。

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2]。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很广,涉及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1)用户太阳能电源,(2)交通领域,(3)通讯/通信领域,(4)石油、海洋、气象领域,(5)家庭灯具电源,(6)光伏电站,(7)太阳能建筑,(8)其他领域,如卫星、航天器、空间太阳能电站等。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为光伏产业,包括高纯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关生产设备的制造等

1.2 光伏产品国外应用现状

目前全世界共有上百个国家投入普及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的热潮中,大规模研制太阳能电池,并积极开发使用效率更高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欧洲占全球光伏发电应用市场份额的80%,其中以德国和意大利最为突出。国外光伏产品应用现状以德国为例。

德国光伏产品的应用主要为屋顶光伏发电系统,而地面光伏电站和光伏建筑一体化占的份额比较少。德国政府提出的“10万屋顶计划”从根本上反映出德国光伏产品的应用领域主要在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但是,在光伏发电成本还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的应用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德国政府通过调整光伏发电补贴政策来实现对光伏发电总量的控制。此前,德国宣布在2022年前停止全部17座核电站。按照德国2010年600TWh电力消费、其中23%为核电进行计算,核电全部停止需要大约150GW的新能源装机,其中光伏发电将占据较大的比重。

屋顶光伏发电系统不占用土地面积,适合在建筑物集中的城市和地区推广应用,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用电量从而缓解电网的压力。随着太阳能光伏玻璃幕墙等一系列能与建筑完美结合的光伏产品的不断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也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

1.3 光伏产品国内应用现状

中国光伏产业起步较国外晚。目前,中国光伏发电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对光伏产品的应用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业却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201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占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的1/2。因此,中国光伏产品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远远滞后于光伏制造业。这也给国人敲了一个警钟,必须转变光伏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强光伏产品的应用研究。

从产业布局上看,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聚集态势,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太阳能电池产业集群。然而长久以来,中国光伏产业面临核心技术和光伏产品需求“两头在外”的困境。一方面,中国太阳能行业使用的高纯度硅材料绝大多数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光伏产品应用市场潜力非常大。一方面,中国国土资源辽阔,年平均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大部分在2000h以上。另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有限,“雾霾中国”就足已警示国人重视环境保护和对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因此,更有必要推广和使用光伏产品。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58-01

我国光伏行业由产业大爆发到低迷似乎在产业发展之初已经埋下了“地雷”,产业大多集中在资金、技术门槛较低的产业链中下游环节(硅片、电池片、组件),产业扩张速度远大于技术更新速度,产品质量长期处于无标准状态,包括原材料进料控制环节、关键辅助材料的进料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成品检验环节等等都无统一控制标准,甚至有些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人员大多都是有生产人员兼任,缺乏系统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管理意识,这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1]。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使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2],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光伏企业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将有助于提升全员的质量意识,降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隐患。

本文将结合光伏产业的现状,对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光伏产业现状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探讨,全面质量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会助推光伏产业在现阶段集体低迷阶段寻求一种新的突破,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行业由不规范走向规范的必要手段。

1 光伏产业现状

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条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产业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产业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产业为应用系统环节[3]。

光伏产业目前主要问题是光电转换效率的瓶颈,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是个复杂和综合的因素,硅片生产原材料中金属杂质含量的控制,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环境,硅片成品质量的控制,电池工艺,组件封装所使用原辅材料都是质量管理的重点,都是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及光伏产品寿命的关键因素。而目前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各个环节的控制都有待加强。

2011年下半年,受欧债危机及美欧双方的影响,光伏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危机,企业纷纷出现减产,甚至倒闭的浪潮。

光伏产业除了面临外部市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外,自身也存在方方面面问题,前几年各企业在纷纷抓住欧洲光伏市场,大搞企业规模扩张,产量至上的同时,却忽略了企业自身技术更新,新产品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曾经一度行业内出现“拥硅为王”的局面,无论产品质量如何,只要有硅料就能赚钱的局面,原材料进料检验形同虚设,企业只是单纯忙于应付订单,质量控制完全处于失控状态。

2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产业发展中作用

2.1 全面质量管理在光伏企业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是通过对产品、服务、人员、过程和环境的持续改进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或各类组织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上游多晶硅企业,由于其技术多半来自与国外,中下游需求量的巨大缺口,使得企业无暇顾及质量管理环节,诸多产品质量纠纷频发,中下游客户投诉较多,而且终端出现较多低效产品。因此引入全面管理,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管理在各生产环节、质量监控环节的有效贯彻,把全面质量管理在其他行业的经验借鉴到光伏企业中,人人参与企业管理,人人加强质量意识,并有效贯彻,才能有效降低下游企业的风险,降低本企业成本,增加自身竞争力。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单晶硅片、铸造多晶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企业,对于原材料的控制,包括合格供应商的评定,在光伏市场好的时机,只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抢市场上,企业在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上有时会流于形式,在质量管理中明显存在以下误区。

(1)基层管理者或一线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认识仅停留在很肤浅层次,存在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与质量体系无关,而且质量管理属于品质管理部门的事的误区。

(2)有些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太过沉迷于理念,以宗教般的狂热去培植它,而不注意创造成果。如过多地将精力投放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员工培训和改进过程上,而不是关注如何提高顾客满意程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上,没有以产品的市场和顾客接受程度作为质量管理的标准,而是盲目追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过程和形式。

(3)光伏企业由于属于新兴行业,生产、技术、研发、质量管理各部门对于质量管理存在各司其职,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存在相互推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

(4)全面质量管理虽已在各部门,各个环节建立,单个部门各环节对于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理解上及应用上的偏差。

另外由于缺乏对上下游产品的了解,没有从本质上去深入研究造成电池片低少数载流子寿命、低转换效率、高光衰减等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表现为无法有效对上游原材料进行控制,究其原因固然有检测手段、检测人员的因素、检测方法不完善,无标准可依的因素,但根本性问题还是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有效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和手段。因此到了下游光伏电站建设阶段,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都由点积累起来形成线和面,集中凸显出来,但是一旦电站建设完毕,再去考虑原材料质量的问题,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光伏产业各环节各链条的质量控制都至关重要。

2.2 全面质量管理促使光伏产业升级

光伏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光电转效率及寿命问题,属于光伏产品的核心问题,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光伏产业链中的每个控制环节不健全不完善,都会为光伏产品的光电转效率及寿命存在直接或潜在影响,在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零差错,从这点来讲,全面质量管理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开展以质量为中心,以本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为基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通过顾客满意和该组织全体成员和社会受益,以达到长远成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全员参与,全员获益,因此引入到新兴的光伏产业中,更能规范光伏企业发展的盲目性,更能提升整个产业链产品的档次,从原材料开始控制,而且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成统一的质量控制目标,以最终建设高质量,高光电转效率,高寿命的光伏发电系统为信念,就会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出厂检验各个环节各司其职,严格遵守质量管理体系规则,最终促使光伏产业持续升级,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篇12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11-0098-07

发展前景的强烈预期与各级政府鼓励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迅猛发展。2007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光伏产品制造国,2009年中国光伏产品达4382MW,占全球产量的47%,比2007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然而与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截至20.10年底我国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仅有25.62万千瓦,只占全国9.6亿千瓦电力总装机容量的0.03%。而根据欧洲太阳能光伏行业协会(EPIA)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达64亿千瓦,全球太阳能装机总容量超过了200亿千瓦。与此对应的是,限于国内光伏发电市场滞后,目前我国95%以上光伏产品出口。

光伏产品高产量和光伏发电低比例的巨大反差造成了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诸多矛盾:未能有效地通过发展光伏产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从根本上背离了我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初衷;光伏产品大量出口极易遭致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光伏企业做大做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心应转移至下游光伏产品应用环节,其中光伏发电,尤其是光伏并网发电应成为重中之重。对于我国光伏发电产业来说,必须梳理和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光伏发电环节为什么能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获得强有力推进,而在光伏制品第一大国的我国发展却为何如此缓慢?本文将从上网电价这一电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出发,剖析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特许招投标制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该项制度设计中引入不对称管制的必要性与操作思路。

一、文献回顾

光伏发电产业是近十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领域,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光伏发电产业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但主要集中于该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瓶颈、政策扶持、产业链分析等方面。孟宪淦(2007)从产业链、产能、发展方向、光伏市场四个方面介绍了台湾地区光伏发电产业状况。王晓刚、邓丽荣(2008)回顾了多晶硅生产技术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指出冶金法将成为更具发展潜力的工艺技术,其发展重点是低成本高效率提纯方法的进步。宇文旭(2009)在分析光伏产业链与国际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光伏产业的规模与制约因素。赵优珍(2010)阐述了国际金融背景下全球新能源发展的新动向,探讨了我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王茂洋、王林(2009)从光伏发电产业生态网络的测度以及构建的影响因素两个基本问题着手,探索影响因素与产业生态网络之间的作用关系。王发明(2009)论述了光伏发电产业全球价值链的空间分布、空间特征和治理结构,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升级的条件、路径和方式。文嫣(2009)分析了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硅材料提炼环节毛利率最高,达40%以上,而组件封装环节的毛利率不足10%,另两个环节居于两者之间。

从以上有关光伏发电产业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中发现,已有研究集中在对该产业的现状、问题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显然为包括本文在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目前学术界针对光伏产业下游并网发电环节的研究还极其稀少,而针对这一环节出现的诸如上网电价的形成机制、政府管制等问题的研究,将对我国光伏发电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

二、特许招投标制度与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标杆电价

全国按接受太阳光辐射量大小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000小时、辐射总量高于5000MJ/m2的有一、二、三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以上,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因此,从宏观上来说,我国有太阳能开发和利用的天然优势。当前,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农村电气化和离网型光伏产品。根据国际经验看,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大力建设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将是关键途径,而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顺利运营不外乎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电网公司愿意收购光伏电力;二是项目开发商获得的售电收入足以弥补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内的经济成本。

第一个条件的满足显然取决于国家电网企业自身的利益考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考虑到近年来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的实际状况,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并于2010年4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但“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企业保障电网安全”。也就是说,在保障电网安全的条件下,国家电网企业应该无条件地全额收购并网发电项目的电力。由于光伏发电与电网安全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涉及技术层面问题,在此不做过多探讨,只是假设“光伏发电项目生产电力并网不会产生危及电网安全问题”,为后续探讨奠定基础。扫除并网技术层面障碍后,影响光伏发电项目的核心因素是成本与收益问题,其中上网电价又是“核心的核心”。

《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电网企业为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而支付的合理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合理的相关费用,可以计入电网企业输电成本,并从销售电价中回收。”可见,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传统电力(比如火电、水电等)价格部分是经过电网平摊后由全体电力消费者共同承担。当光伏并网发电比例还处于较低水平时,明显偏高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不会显著提高终端电力用户的消费价格。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光伏发电比例的上升,较高的光伏上网电价将会对终端电力产生压力,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从长期来看,如何形成科学合理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对于整个电力产业乃至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怎样的上网电价是合理的?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按照标杆电价由政府物价主管部门核定上网电价不同,光伏发电目前还缺乏标杆电价,不可能采取这一模式确定上网电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发电成本因选址差异而不同。光照强度等空间地理因素对光伏发电成本具有重大影响,不同选址的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成本存在较大差异,这给以成本核算为基础形成光伏发电标杆电价制造了障碍。(2)技术效率还能为发电成本下降提供较大空间。近几年来,国际上太阳能电池产品正在由第一代晶体太阳能电池向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过渡,而后者的硅材料用量比前者少得多,其生产成本也就显著低于前者。另一方面,国际上技术领先光伏电池生产商的光电转化率已经达

到22%,比我国的17%要高5个百分点左右。这也可从德国光伏发电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德国核定的可再生能源所发电上网价格,每年会按照一定比例递减。光伏发电因技术进步相对较快,每年的价格递减率在8%到10%之间;海上风电为5%;其他仅为在1%左右。因此,随着我国光伏设备制造技术和光电转化技术的改进,技术效率将为光伏发电成本下降提供可观的空间。(3)光伏发电产业上游供应环节的成本特性为发电成本提供了变数。光伏发电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发电设备价格对其成本有显著影响,而近几年来作为光伏电池生产最重要原材料的多晶硅却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价格波动。多晶硅价格从2002年的10-20美元,公斤上涨到2007年末的400美元/公斤,2008年市场现货价格更是一度高达450美元/公斤;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从2009年四季度开始一路下滑,跌至100美元/公斤以下,下降幅度超过80%。显然,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将通过产业链传导到终端发电环节,造成光伏电力的成本波动。综上所述,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光伏发电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其成本核算的困难,目前还不太可能完全通过政府主管部门以成本核算为基础制定上网标杆电价,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通过发电主体竞争来确定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正因如此,在光伏发电市场上引入特许招投标制度对于我国现阶段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特许招投标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占总装机容量的万分之三,较世界上先行国家有巨大差距。然而尽管如此,我国还是在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建设、运营、投融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其中实施特许招投标制度是这些尝试中的重要内容,为我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建设运营分析提供了初步样本。

我国严格意义上的光伏发电特许招投标项目共有14个,分别是2009年的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2010年位于陕西榆林等地区的13个共28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详见表1)。

上述特许招投标的14个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同地点的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的13个项目是在同一时间(第二轮价格标开标日为2010年8月16日)进行的,最低的中标上网电价为0.7288元/千瓦时(青海共和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而中标上网电价最高的为新疆和田2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达0.9907元/千瓦时,是最低上网电价的1.36倍,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光伏发电成本与项目选址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上网电价随时间推移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中标上网电价为1.09元/千瓦时,是2010年特许招投标项目中同样来自甘肃的三个项目中标电价的1.32倍(甘肃白银)、1.40倍(甘肃金昌)、1.35倍(甘肃武威)。如果与2008年审批的上海市崇明岛1兆瓦项目和内蒙古鄂尔多斯225千瓦项目所核定的4元,千瓦时比较,2010年项目的上网电价更是有了大幅度的降低。这说明近三年来,我国光伏发电项目单位成本有了质的下降,为太阳能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初步基础。(3)中标企业的上网电价均显著低于当时的单位成本。地面光伏发电站成本主要由光伏组件、逆变和输配电、电站建设安装、土地等组成,其中光伏组件的成本占了主要部分,而多晶硅又是光伏组件的主要原材料,约占光伏电池成本的70%左右。第二批光伏发电项目开标的2010年7月、8月,光伏发电组件价格上涨了15%左右,光伏发电项目要确保盈亏平衡,电价水平起码要保持在1.15元/千瓦时。这与实际招标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几乎所有项目均有一半企业的报价低于1元/千瓦时,而最终中标上网电价只相当于盈亏平衡价格的86.4%~63.4%,被业内和政府主管部门称为“跳楼价”。这一价格落差不仅大大出乎决策者的预料,也使得通过特许招投标形式确定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的计划落空。

目前特许招投标的14个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业主单位均来自于五大国有发电集团,其中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标了第二批13个项目中的7个,占53.8%。国有发电集团中标的原因除了资源、资金、技术等优势外,明显低于民营企业的上网电价报价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见表2)。表2数据显示,民营企业上网电价报价平均为1.151元/千瓦时,国企平均报价(1.007元/千瓦时)是前者的0.875倍。同时,2010年特许招投标的13个项目,除了新疆和田20兆瓦项目中民企略低于国企报价外,其余12个项目均是国企显著低于民企,在甘肃武威20兆瓦项目中,国企平均报价仅为民企的63.6%。

对于同一选址的光伏并网发电项目,按照招投标时点的技术条件和光伏组件价格计算的固定平均成本、可变平均成本分别假设为AFC0(q)、AVCo(q),则平均总成本为AC0(q),其中q为发电量,固定成本核算时考虑了机会成本。考虑到光伏发电还存在较高技术效率提升空间,预期平均总成本为:

ACπ(q)=AC0(q)×a(t)其中a(t)∈(0,1],是反映光伏发电产业技术效率的折算系数,随着时间t的推移和技术进步,a(t)逐步下降。

2010年3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颁布实施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节能减排考核是否完成,不仅为国有发电企业在“资产保值增值”外设立了第二个考核的刚性指标,而且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情况又有可能通过“新的火电项目”能否通过审批等渠道反作用于资产盈利性考核指标。因此,与民营企业纯市场回报率考量不同,国有发电集团的节能减排考核将激励其采取降低报价来获得光伏发电项目,加之国有发电集团拥有民企无法获得的资金实力和稳定收入来源,显著加大了通过交叉补贴的途径实施这种激励的可能性。如果把来自于光伏发电外的交叉补贴看成是光伏发电成本的一种下降,则国有发电企业的光伏发电预期总平均成本为:

ACS-π(q)=AC0(q)×a(t)×β(t)

其中β(t)∈(0,1],表示国有发电企业节能减排考核所促发的上网电价下调的折算系数,其大小与节能减排考核的严厉程度成反比。

图1把不同条件下光伏并网发电招投标上网电价底线分别用AC0(q)、ACπ(q)、ACS-π(q)曲线表示出来。根据特许招投标一般的制度设计,当市场信息足够充分时,中标价格将等于参与投标的企业中成本最低企业的平均成本,即上述三条曲线上的A、B、C三点所代表的成本,上述三个点的排列顺序与前文中光伏发电当前成本、民营企业上网电价报价、国有发电集团上网电价报价相一致。

四、引入不对称管制的必要性及其管制路径

节能减排指标考核促使国有发电集团在光伏发电项目招投标中报出比民营企业更低的上网电价,

如果这种低价来自于国有企业更高的生产效率,则低价表明的是资源有效配置。然而,从实践中看,国有发电集团进入光伏发电领域尽管拥有协同效应,但经营绩效和节能减排的双重考核扭曲了其经营决策,进而导致资源误配。更重要的是,国有发电集团在光伏发电领域的“跑马圈地”极大地影响了民营光伏企业的长远发展。

2010年5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光伏产业中获得了巨大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无锡尚德、英利能源、浙江正泰、江西赛维等实力强大的民营企业。然而从产业链角度看,民营光伏企业主要扎堆于电池生产、组件封装等资金和技术门槛低、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环节。㈣随着德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光伏发电补贴退出政策的实施,95%依赖于出口的光伏产业必将受到严重冲击。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国内市场显然是我国光伏民营企业的出路,不仅如此,光伏组件生产环节的民营企业还应实施前向一体化战略,进入光伏发电领域,培育光伏发电项目的设计、安装、运营能力。

光伏并网发电领域显然不同于民营企业担纲主角的纺织、服装、家电等完全竞争性领域,其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较高的进入壁垒,特许招投标制度就是这种进入壁垒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民企与国企之间在成本上的非对称性显著地对民营企业进入光伏并网发电领域形成了挤出效应,不利于我国民营企业建设、运营光伏发电能力的提升,长期来看必将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整体提升造成伤害。因此,国有企业凌驾于民营企业之上的这种无形壁垒应该得到清除,还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机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民营光伏企业与国有发电集团之间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关系,导致了没有一个民营企业在现有的14个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招投标项目中中标。因此,为了有效贯彻《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光伏并网发电领域,提升我国光伏产业长远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形成真正反映真实发电成本的标杆电价,有必要在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特许招投标制度中引入不对称管制。其管制措施具体包括:

(1)降低竞标门槛以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的积极性。2010年第二批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的竞标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每个标需缴纳500万元保证金,抵押时长14个月;二是必须有10%的项目资本金,在后续融资方案中保证有30%的自有资金。要达到这两个要求,竞标企业在每个项目中至少得持有1.33亿元自有资金。这样的资金门槛对于五大发电集团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对于民营企业却是巨大的资金压力,构成了难以逾越的竞标壁垒。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该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比如与诚信记录挂钩调整保证金额度),切实降低民营企业竞标的资金门槛。

(2)设立光伏发电专项资金对中标民营企业给予补贴。由于国有发电集团存在交叉补贴行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上网电价报价将低于民营企业报价,虽然政府主管部门可以对这种交叉补贴实施一定程度管制,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管制将面临高额成本。作为对民营光伏企业的鼓励扶持措施,国家可以从电力销售总额或者财政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成立光伏发电专项基金,用于民营光伏发电项目的电价补贴。补贴力度可以以弥补与国有发电集团报价落差为基准,考虑到光伏发电的技术效率,单位电量补贴额应该遵循逐年递减原则,如第t年补贴额为上一年额度乘以―个小于1的倍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