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经济现象合集12篇

时间:2024-02-26 14:50:27

常见经济现象

常见经济现象篇1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教学;经济学教学;经济理论;现实生活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eaching;economics teaching;economic theory;real life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56-02

0 引言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有着直接影响。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多是以招收文科考生为主,数学基础比较差,对经济学有些难以理解。有时候,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起来却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像是过眼烟云,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科任老师,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说明经济理论。现结合我自己多年来教学的经验,谈谈我对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教学的一些看法。

1 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案例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的科学,而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选择,这就涉及到经济学。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从起床到睡觉,从穿衣到吃饭,从睡眠到读书、游戏、身体的锻炼以及购物、聊天、休息,从生活起居到谈情说爱,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与利用,存在着经济学问题。经济学的问题比比皆是、俯首可拾,比方说,我们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外面走路,会感到孤单,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于是,见了陌生人他也可能会跟对方主动打招呼聊天、一起走一段路。经济理论很容易就可以解释这些事情,因为跟他人聊天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两个人走路跟一个人走路相比,两个人走路可以打发寂寞时光、可以增加安全感,从而增加他们的效用,这也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来谈经济学,学生容易接受,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与没有兴趣来学习同一门课程,其效果将是天渊之别。

2 善于用经济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生活中虽然处处都有经济学,但要利用经济理论解释它们却需要我们经常去思考。例如,关于物质与爱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人认为,物质是基础,但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之后,物质和爱情何者更加重要,他们的关系如何,这可以用经济理论来分析。

我们可以用U表示效用,M表示物质,L表示爱情,a、b、α、β、γ为不为零的常数,它们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U=aMα+bMβLγ。这个式子就较好的描述了一般人的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的观点。当M=0时,不管L是否为零,U都等于0,说明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爱情也不能当饭吃。β、γ的大小代表物质与爱情孰轻孰重,当β>γ时,更加看重物质;当β

常见经济现象篇2

报道时态:多用现在进行式和跟踪式

某些经济现象或者经济事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变化,这客观上造成了经济新闻时效性不强,报道时态大多为过去式、总结式。其实,大多数优秀的经济报道采用的是进行式报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报道视角:平民视角

电视经济新闻节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走专业化财经路线,服务当地普通老百姓才是提高节目质量和收视率的根本。这要求记者从百姓视角人手,观察经济现象,发现经济问题,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用性、服务性强的信息。改变以“领导视角”单向灌输的传统报道方式,巧妙地把宣传功能与服务功能紧密结合。在平常报道中,记者要把视角投向与群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经济领域,如报道食品安全工程、再就业工程等。

报道手法:改革创新

1、改革常规报道。搞好日常经济报道,做到宏观经济报道和微观经济报道兼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对于宏观的经济新闻,有些人片面地认为是全局性报道,于是多用经济成就报道来填充,其实,这样的经济报道很枯燥,没有多少可视性。而有些具有典型性的微观经济报道,由于记者下到基层和第一现场,采编的新闻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有很强的可视性。同时,要研究市场变化,不能一搞经济报道就拿出“一厂一品”的经济新闻来滥竽充数,要把“准广告”类的节目从新闻节目中排除出去。

2、多推战役性报道。要想使经济报道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就要努力在战役性报道上做文章,不断推出新亮点。应该改变过去的报道模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变零打碎敲为集中火力,做内容集中、形式灵活、宣传效果好的战役性报道。如2009年初博兴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民企潮涌》,就取得了较大成功。从2008年开始,博兴提出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记者花费了半年时间,走访了一批博兴县在外工作的民营企业家和经济学者,现场采访了博兴县40多家企业。记者把一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以及思路、对策,通过解剖一个个企业,来佐证这些观点和想法。系列报道推出后,成为博兴“工业强县、民营富民”发展战略的好注脚。

3、预见性报道。预见性经济报道是改革经济新闻的一种探索。预见性经济新闻不是“企业进行了技改,效益可望高二成”、“干部扶贫到村,农民收入可望增加200元”、“初夏时节,空调大战即将拉开大幕”之类的报道。经济新闻的预见性与指导性是紧密联系的,提高了新闻的预见性,才能更好地增强新闻的指导性。如博兴的老粗布产量稳居全市之首,但低档销售,只能赚取低额利润。因此,资源优势如何变成产业优势的问题呼之欲出。记者抓住这一线索,查阅多种信息资料,采编了经济新闻《老粗布织出大产业》,提出博兴如果成立研发机构、深加工,年产值有望达到10个亿的预见性观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

表现形式: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经济新闻要生动、形象、具体,可以借助图像给人一种感官的冲击力,或者用具体的事件来图解经济活动的特征。

1、采用通俗语言,故事化情节,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经济新闻要像报道社会新闻一样找到老百姓的兴奋点,用具体事例来打动观众,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特性,用比较通俗、生动、鲜活的画面语言来表现。

2、丰富经济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在报道技巧上,运用同期声、字幕、解说词等形式,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求知欲。

常见经济现象篇3

一、行为经济学的勃兴

 

所谓行为经济学(BehairalEccncmicS顾名思义,就是指以人类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研究。行为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种死板的假设基础上,即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其实人也有生动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导引的成分。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等品质和观念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许许多多“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经济活动因此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例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投资者的情绪作出反应,而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式、环境影响往往导致并不理性的错误。行为经济学家们认为:事实上,从李嘉图、马克思到凯恩斯,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把复杂的心理学纳入自己的思维之中。

 

与20世纪80年代初走红的理性预期学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大量采用心理分析(PsChanayi)的方法,对人们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它以现实为基础构造理论,从而摆脱了传统理论以抽象的假设并且常常是脱离实际的假设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束缚,给经济学研究注入了生机与活力。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GSBeckr1980)认为,经济学研究己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经济学仅限于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即传统市场学;到了第二阶段,经济理论己扩大到全面研究商品现象,也就是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现在的第三阶段,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己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按照这种观点,行为经济学就是第三阶段经济学的骨干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应。许多学者积极欢迎,并认为它是“回归理智”的科学;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多大发展前途。从总体看,行为经济学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诸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名牌学府都相继开设了“行为经济学”的正式课程;伊里诺斯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也开始了行为经济学研究;工商界对行为经济学也颇感兴趣,把它应用于广告、促销活动以及养老金计划。纽约著名的万全证券(PudnileoriiS)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聘请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给投资者们分析股市走势,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显然,行为经济学己经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而且越来越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Khnman)和维农。史密斯(VSnih)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在更早的1978年认知心理学家西蒙(HAsm〇)由于在“企业组织的决策行为”研究中所作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己没有理由怀疑行为经济学的存在价值与学术地位了。

 

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言,行为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受到学界的关注,主要与主流经济学的无能有关。这是行为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同传统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相比,行为经济学显得格外谨t慎它并没有立刻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治国良方,它只是在长期被忽视的领域(人类行为)向传统理论发起攻击。即便如此,它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以观察和实验等实证性的方法,把几十年来一直在数学公式里兜圈子的经济学领回到它所研究的实际生活中来,并迫使那些不现实的理论家正视现实。这就是行为经济学最大的贡献,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枯燥乏味的经济理论研究有了令人兴奋的转变,使经济学研究増添了应有的“人文主义”气息。

 

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托纳(GogeKatma)等人认为,现代经济与古典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经济活动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变化,物的经济为人的经济所替代,人从被收入、价格等经济提线牵动的经济木偶一跃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过程中的任何一种现象性浮出都不外乎是社会个体域群体)的经济行为或聚合或沉淀的产物。用卡托纳的话讲,“正是这些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了经济”。因此,现代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己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经济分析所要做的也“不再是研究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之间、储蓄和流通之间抽象的关系,而是发现人的经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行为经济学的崛起表明,“人及其行为”正在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倡导并注重对人的经济行为的研究,为现代经济学建构了一个“充满人性和人类价值”的理论框架,使经济学成为人的科学,人成为经济学的主体。这里所说的“人是主体”有着不同于常识认知的特殊含义,系指五个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由人类主体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构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说到底是人类主体有目的的行为色彩浓厚得多的时候,艾伦。格林斯潘的行为举止会是什么样。我们当然无法获知。但是有一件事我们的确知道:80年后他的行为会与今天截然不同。这有点酷。”在于2001年出版的一本行为经济学论文集的序言中,其中三位经济学家一卡内基一梅隆研究所的乔治。洛文斯坦、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科林。卡梅勒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马修。拉宾写道:“我们的预见是,一切经济学都将被视为行为经济学。”

 

当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关学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及行为科学知识,或者缺乏经济研究所需要的数学基础;没有严格的理论逻辑。因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HAsm〇n)认为,目前的行为经济学“不是单一的、特定的理论,而是对人类行为新古典假设的实证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一步修正理论”。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行为经济学应该会发展完善,在经验中验证传统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同时建立新的能够正确描述人类经济行为的经验定律,并且形成特定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彰显其理论基础的坚实性与作为学科的成熟性。

 

二、行为法经济学一-行为经济学在法经济学中的反映

 

行为法经济学(BhavioalLwandEoononis的研究肇始于1974年西蒙对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作出的系统批评和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认为当事人在经济决策过程中面临认知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有限理性”的提出,引发了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联袂研究经济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实际决策过程如何影响最终作出的决策。到20世纪70年代末,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anan)和阿莫斯。特维斯基(AmosTvesky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重构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模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学派”。随着“经济学帝国主义”向法学研究领域的延伸一--法经济学研究的发展,法经济学背后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局限开始引起法经济学界的注意。如托马斯尤伦在《法和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1997)—文中对理性选择理论的批评,特别是J〇lSntir和Taa的《法律经济学的行为方向》(1998)—文的发表,标志着行为经济学正式进入法学研究领域一--“行为法经济学”开始崛起,由此开启了法经济学领域的“行为革命”。

 

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行为法经济学定义为:运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成果更好地解释法律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法律目标的手段,提高法经济学的预测力和解释力。(②行为法经济学把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引入法经济学分析中,其重心落在主流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假设与人类的真实行为不一致。他们认为建立在反映非现实的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上的分析结论会导致错误的预测,通过运用实证研究(行为实验)心理学理论分析来全面验证理性选择理论。行为法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在质疑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预期、®效用最大化、稳定偏好、拥有充分的信息处理能力四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反映人类真实行为的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这些因素会使人们作出与理性选择理论相悖的决策,即“反常现象”其具体内容包括:

 

常见经济现象篇4

(一) 简述各国经济法学界的主要观点

通常我们都认为现代经济法产生于德国。在经济法学创立之初,德国的经济法学家就对经济法有两派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经济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只不过是企图指出当时各种经济关系有趋向于法制化的观点而已;另一派则认为经济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其中“企业法”说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企业管理或完成经济企业者的事业而产生的关系:“社会法”说认为经济法是把“社会”作为调整对象的法,介于公私法之间:“组织经济法”说则认为经济法是同经济政策相适应的一个独特的法律部门。“统制经济法”说则认为经济法是统制经济固有之法。

日本也是一个经济法学较为繁荣的国家。其中较为著名的学者金泽良雄认为经济法是“为了弥补民法调整所不及的法律空白状况,即其中包含的与市民社会私人方面相对的公共社会方面”的内容而形成的法。 丹宗昭信则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是国家为了维持竞争秩序而介入市场的一系列法规。

英美法系的国家因其传统不强调公私法的划分,所以也不关注与此划分密切相关的经济法。虽然在英美法学界绝大多数人迄今为止不主张使用“经济法”这一独立的概念,但并不代表这些国家就没有经济法现象,如今被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就首先诞生于美国。

(二) 分析各国经济法现象和经济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不管各国对经济法承认与否或所持的观点有多大差异,事实上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垄断出现以后,以上各国都存在需要由公权力介入自由市场进行调整的特殊的经济关系,这种实际上的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既然客观上有了调整的对象,那么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就要从法律部门形成的条件上看,我们知道,任何法律部门的形成,都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在客观方面,需要由社会环境造就出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社会关系和法律领域,而当时的德国,由于一战的战时经济政策,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立法活动和法律现象。在战后,又开始出现有关战后经济复兴的法令,有了刺激新的法律部门产生的法律现象。在主观方面,学者们对一系列的经济法规进行汇总分类,使经济法有了学术的土壤。所以,在笔者看来,经济法在德国产生,并形成一个法律部门决非偶然,而有着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从其产生的背景中我们又不难看出,经济法源于特别时期政府对于经济的无奈的干涉,其调整对象最初就是在非常时期需要国家介入干预调整的一种经济关系。

二、从经济法的经济根源中分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凯恩斯主义的法律体现

在笔者看来,法律作为一个社会制度的上层建筑,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如果说民法的繁荣是基于经济自由主义,那么经济法所体现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无疑来自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的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古典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但“在这样做时,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的效果大。”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他主张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是“无为”,崇尚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但在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冲击后,凯恩斯行动主义逐渐兴起,凯恩斯认为,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建立在完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的,但这在实践中并不存在,并非所有的经济当事人都有对称的市场信息和完全的理性且生产社会化和垄断的出现会使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失灵。所谓市场失灵,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是指由于许多因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呈现出低效率运行的一种非理想状态,用博弈论的观点解释市场失灵的原因就是“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 而凡是市场可能失灵的地方,都是政府监管干预的地方,都可以揽入经济法管辖的范围内。

(二) 对市场经济在不同状况下的调整-分析经济法与民法异同

笔者认为,民商法与经济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市场运作良好时以个体为本位的私法,而后者则是市场失灵时以社会为本位进行补救的公法。但最终殊途同归,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民商法的性质和特点适合当时社会经济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机制的需要,它通过个体自由和权益的维护,不仅促进微观领域的公平和效率,而且由于它维持了市场的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使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能充分发挥作用因而使社会经济在宏观和总体上得到调节。所以有人说,民商法是市场调节的法律保障。

但19世纪末以后,生产社会化和垄断的出现使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失灵,其所引发的生产过剩、社会投资结构失调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民商法所无能为力的。 此时,经济法作为市场失灵时的一种救济措施和国家的调节机制就应运而生了。从这一角度来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只能是在市场失灵时需要靠国家公权力介入干预才能恢复正常自由市场秩序的经济关系。如果说民商法是保障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的第一道防线,那么经济法就是进一步在需要的时候对市场秩序进行保护的第二道防线。

三、 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 从我国行政法的现状来看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常见经济现象篇5

伴随数学分析方法不断的丰富,使得经济问题的研究方式亦逐渐多样化。概率统计在经济学中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工具,为我国经济预测以及决策等提供数据证明,对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经济效益增加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笔者着重从回归分析法和随机抽样法的概率统计模型中探析相应的经济问题。

一、回归分析法

(一)回归分析法原理分析

回归分析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数学分析方法。在实际中多数日常市场经济现象都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法来解释。回归分析法运作的原理是通过回归多元方程分析经济问题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建立预测模型。在当今高速发达的实际市场经济活动中,某一经济现象的产生以及变化都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绝不只受一种因素的影响,那么经济现象与促使其形成的多种因素也就是一个因变量和几个解释变量间存在相互依存的主要和次要的关系。例如在城市房价上涨的现象上,其将受到房子供求关系、国家相关政策、物价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城市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个实例中城市房价上涨与其上涨的各种因素之间就存在主次关系,像房屋的供求关系与国家宏观调控虽主次难分,或者像物价水平看似其的影响微不足道,但不容忽视其作用。因而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可通过回归分析法来处理。下面结合实例主要介绍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法的应用。

(二)实际事例分析

本文将通过采用某市统计局公布的2000~2006年年货运量数据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如表1。

(1)从上述表1可知,该市年货运总量与相关因子之间的关系需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设因变量y与变量x1,x2….xn存在线性关系,则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表现形式为:

y=β0+β1X1+β2X2+β3X3+…+βnXn+μi (i=1,2,3…n) (1)

其中,k为解释变量的数目,β0为待定系数,βi(i=1,2…n)称为偏回归系数,则方程(1)称为m元线性总体回归方程。

根据表1数据,我们将年货运总量设为因变量y,其他4个经营指标作为影响因素设为解释变量x1,x2,x3,x4,分别代表“年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总投资额”、“运输、邮电部门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常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求解待定系数β0和偏回归系数β1,β2…βn。即回归方程式:

l11β1+l12β2+…+l1mβm=l1yl21β1+l22β2+…+l2mβm=l2y……lm1β1+lm2β2+…+lmmβm=lmy (2)

得出β0和βi(i=1,2,3,4)的值。最终结果如下:β0=4026.614;β1=17.40676;β2=0.125370;β4=0.022603代入方程(1),最后得出回归方程为:

Y=4026.614+17.40676x1+0.125370x2+0.018223x3+0.022603x4 (3)

二、随机抽样法

(一)随机抽样法的原理

随机抽样法是概率统计模型又一较为常用用于经济现象分析的方法。市场调查是企业通过收集以及分析有关市场经济的相关信息,为市场预测及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营销活动。在日常的市场调查中,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并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知识,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市场经济是由很多的消费者组成,不而消费者存在很多的区别,如消费欲望、拥有的资源、存在的地理位置、购买态度和习惯等。所以在进行市场调研时,需细化市场。例如在调研现代社会的产品需求时,由于消费者年龄的差异,导致对产品追求完全不同。因此,分层抽样法在市场调研中是最为常见的方法。分层抽样法就是将总体的个抽样单位按总体的特征分划分不同的层,在来推断总体目标量。

(二)实际事例分析

为了调研某奶制品企业的需求量,抽样单位按照居民户进行,通过细化当地市场,结合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市场划分为4层,在划分的4层当中,我们随机抽样10户,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

通过查阅相关政府机关统计资料,该地区奶制品年消费的标准差为1000元,根据调研要求误差控制在100元以内,置信水平在95%以上,则样本量为:

常见经济现象篇6

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单位利益以及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群众的不文明生活方式等,是造成科学发展观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人大的监督当然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高能耗、高物耗、环境污染等,不但影响着本地区经济运行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生态造成破坏,对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对此,人大必须进行理性思维,跳出本地区利益的局限,对这种现象实施严格监督,促使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版权所有!

见微识著,研究对策,提高监督的前瞻性

要有见微识著的本领,运用超前思惟,善于狠抓苗头性东西,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一是要把握规律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要抓住要害问题展开监督。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个别社会热点问题,常常会掩盖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如果不及时正本清源,待深层次矛盾恶化,往往会严重阻滞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企业改制中职工上访现象,其根本问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迟缓。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各个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危及持续发展的因素。究竟哪个因素危害最大,人大工作者应该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抓住要害问题,提前实施监督,并寻找对策,献计献策,协助党政组织积极实施,创造条件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三是抓住对后续发展有制约力的因素进行监督。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方案、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等文件一旦经人大通过,就变成国家意志,对本行政区的发展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通过这些文件前,必须及时列入监督范畴,提前介入,深入调研,以便在通过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防止这些文件在执行中产生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后果。

深谋善断,跟踪纠偏,增强监督的权威性

常见经济现象篇7

引言

梅河口市是森利资源遭到人为破坏较严重的地区,尤其近20年来,一部分人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大肆砍伐林木,违法销售木材,使很多有林村原有的森林植被消耗殆尽,有的个别村屯砍树种玉米多年,甚至已达到了沙化程度。可见,几年的肆意破坏,要想再恢复林地正常,至少也需要半个世纪。

可是,眼前的利益是改变大多是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从近几年的现象看出,凡是国家投资补助的造林地,近十来年的努力,90%的得以恢复,现已郁闭,生长良好;但对于没有投资补助或投资补助较少的林地,就出现了“年年植树不见林”的现象,有的地块,十几年来“栽栽补补”,树苗品种换了几次,大都是因火烧秸秆烤死、受药害毒死、人畜踏压弄死,这就是“林粮间作”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这几年各级政府加大了林地回收工作,营造林面积猛增,年度造林绿化任务量加大,在全面退耕还林问题上出现了诸多的困难,比较突出的就是:

1)在杜绝“林粮间作”后,农户种植耕地面积减少,收入降低,所以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植树造林就失去了“及时性”和“普遍性”;

2)严禁林粮间作后,没有了眼前效益,即使进入国家工程的造林地,政府发放了补助的苗木,但很多农户不经心,在栽植期间搁置时间长、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造成了成活率不高,反复补植现象严重,加大了农民的投入,从而使很多农户处于消极管理状态。

当地政府为了调动起造林户的积极性,在林下经济上下功夫,开展了林药间作、林菜间作等项目,激励农户“以短养长”来实现林地植被的恢复。此项之举是否科学;是否对林业事业的发展有效;是否真正的实现“林业产业化结构模式”。当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先要搞清、弄懂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才能探讨林下经济如何搞,怎样兼做、搭配才能科学合理,这就是我们各级政府当前亟待商榷和解决的课题。

1林下经济开发的条件

1.1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

首先要明确开发利用的对象是“林下”,确切的说是林木的“下面”空间,不要误认为:是林地就可以搞的经济开发。这是不严谨的,要谨慎在未成林地和幼林地里大搞兼作性的经济开发,这是因为,大多数林地对林木的生长能力已经很脆弱。

1)从回收的小片荒、流失的采伐迹地情况来看,原有地类性质完全改变。尤其在近些年大量种植玉米上,原土层流失、土质沙化现象严重,树苗生长条件严重破坏,生存能力极低,如再搞“兼作性”的经济作物开发,如不科学管护,又不实地实情,势必对林苗生长造成严重伤害;

2)自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目前现存的有林地,大都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栽植的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等,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地类是小片荒地,林木生长能力低下,一般已不适应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如能合理施肥,种植一些多年生草本经济类植物,对林木的生长还会有一定的好处。如大桦树村在及时更新的红松造林地里种植大黄,就是一个很成功的经验。

1.2实地实情,科学探讨,是开发林下经济的不败之举

1)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和对比,我市原姜家街乡的林下参,生长好、质量优,远销全国各地。之所以能形成规模,主要是有无污染的天然林分,人工林更新及时,黑色的腐殖土土层较厚,平均在25㎝以上,透水性好,植被丰富,保墒能力强。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不匮乏,因此,生长条件好,产出就增加,收入自然就会提高;

2)同样是种植林下参,在双兴乡娄山村,在天然林下也种植了一片林下参,由于林木大都是以椴树、曲柳等阔叶为主的林分,虽植被较好,腐殖土层较厚,但地涝,渗水性能差,造成成片人参染上黑斑病、锈腐病。

2林下经济间作物的确定

1)树立高度的科学分析理念,不盲从跟进,以实验基地的形式,总结收集可靠适地资料,因地制宜,严格要把握住林木、间作植物相互促生的方法。其实在有林地下散养一些鸡、鸭、鹅类的小动物,或在林地空间圈养一些大型动物,也是林下经济的一种,但必须是依林木为主,既要和森林要收入,也要确保森林的生态安全;

2)有林地的林下经济开发,目前大都以一两年全株采挖的草本植物为主,如:川贝、桔梗、地龙骨、细辛等,如在多年生的草木本植物、菌菇类上下功夫,效果会更好,如;软枣子,山葡萄,山芹菜、木耳等菌菇类,尤其是松树伞,也会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3)在未成林的造林地上开发经济作物,一定要坚持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进行。既要留足林木生长的空间,也要注意农药的危害,最好采取只施肥、谨用药的方法,适当种植一些无蔓、矮棵、不影响林木生长的蔬菜类。树趟子间只能种植一个正常垄,这样,既能以短养长,也能使林地不能随意放牧而保护树苗。

3林下经济开发管理与制约

1)每项工作的开展,管理体制事关重要,各环节的管理制度要细腻完善,这是每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首先要有专家小组考察论证,提出科学有效地实施意见,而后行政部门根据实地状况,制定严格的运作制度,确保林下经济开发项目的科学操作;

2)对管理人员,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也就是定点、定人员包片(乡、镇)管理,按责任制度标准、计划、步骤稳步实施,抓好各环节的操作,尤其是较大的林下经济开发项目,要及时监督,及时与专家、学者和已形成规模的种植户沟通,实现“上一个项目,实现一个目标”目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农民“伤不起”;我们的林地更是“伤不起”;

3)在零散的林地搞林下经济的开发,要实行一村或一沟、一坡式的运作模式,农户的林地可以集中管理,形成几户联营的形式,这样,管理方便,遇事能及时集中处理,而且能及时的统一思想,以集体的力量,及时化解一些现实的矛盾,如:“地边地沿儿”问题;材料使用、运输销售等一些不预见问题。使一些消极因素变成积极因素,相互协作,必然能使林下经济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规模。

常见经济现象篇8

【论文摘要】 商务用途英语中的专业术语往往通过概念隐喻来再现抽象概念。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商务英语语篇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同时指出概念隐喻具有认知功能,有助于理解商务活动中所体现的经济原理和运作,了解概念隐喻能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论文关键词】 隐喻认知商务语篇 商务用途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是以服务于商务活动内容为目标、为广大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具备较强社会功能的一种英语变体,国际商务活动涵盖了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商务用途英语中存在的大量专业术语会造成人们理解的困难,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属于隐喻的范畴。而认知理论认为,隐喻能作为理解的工具。商务用途英语中的隐喻体现了其在商务领域的认知功能,如果我们能了解这些隐含的概念机制,就能更好地理解商务英语语篇,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一、认知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研究 现代隐喻研究从认知理论出发,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们形成概念的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普遍存在,是人类核心和天赋的认知本能。人们通过比较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而认识事物的特征,从而以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生存的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建构知识体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会话中充满了隐喻,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哲学越是抽象,越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思考。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隐喻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这些隐喻表达经人们反复使用已成为常规用法固化在语言中,一般人已感觉不到其隐喻性了。但根植于人类思维的隐喻概念有助于人类不断扩展其认知概念系统。隐喻是概念系统中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即从源领域向目的域的映射,是用一种非常不同领域的经验理解某一领域的经验。源领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目的域上,后者通过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而建立起这种联系的基础就是事物间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常规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寻找和理解相似性的过程本质上则是两个不同语义领域的互动过程。 商务活动领域中的隐喻也正是通过映射,把难懂的经济概念与较容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类经济隐喻已深深根植于经济语言中,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对经济事物结构及其规律的认知,对人们经济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商务用途英语中的概念隐喻 McCloskey率先对经济领域中的隐喻展开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经济语言是高度隐喻化的语言,Charteris-Black也发现《经济学人》杂志出现的隐喻性词汇频率远比其他普通杂志要高。隐喻所具有的生成力使得日常词汇可用于阐述和讨论与经济活动有关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商务活动。在商务用途英语中很多隐喻因长期使用而固化,已成为从事商务活动的人们经常使用的专用术语,成为解释和说明其他经济现象和理论不可缺少的基础,人们已经不觉得是隐喻,而成为认知思维的一部分。分析英语商务报道和文本中的隐喻,典型的概念隐喻有以下几类: 1.战争隐喻 战争概念图式常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和新闻媒体中,传统的战争图式中包含了对峙、防守、进攻、伤亡、输赢等。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经济实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场就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攻防、输赢等,“商场如战场”就成了一个经典隐喻,经济竞争就是战争,price war①、trade wars、brand war、advertising campaign、a takeover battle、invading new markets、Coke versus Pepsi、local banks are fighting back、local cigarette makers are up in arms、this is more than just a fight over a single piece of software、…threaten the survival of the world’s largest software company这一切隐喻显示了经济活动中你死我活的斗争。 2.体育运动隐喻 体育运动一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近年来在电视实况转播及全球化推波助澜下,运动已成为 国际间共通的语言。正由于运动与媒体的密切关系,也由于体育在文化中的地位,人们对体育有着相当的熟悉程度。因此在经济新闻报导中,也常常能见到以体育运动作为源领域的隐喻映射。运动能非常恰当地体现经济的运作,运动与战争不同,虽然竞技性很强,但有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通常体现出一定的规则性,这也反映出商务活动领域的规律性。常见的运动隐喻有:outsider、stalemate、key players、the front runner、a knockout blow、hurdles、to be shown the red card、the U.S. economy turned a triple play Thursday等。 3.水的隐喻 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人们对水有直接的体验。水可以置于容器中,可以流进流出,会聚集成江河海洋。水的流动往往是持续的,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度等。人们将这些图式概念投射到目标域的经济领域里,就形成了“资金是流水”的隐喻概念。经济活动的起伏就象海水一样潮涨潮落,因此海水也是常用的概念隐喻。如cash flow、The market is flooded、The market is buoyant、The market has dried up、floating interest rate、…inflationary pressures may build up or bubbles may appear in financial markets、the new corporate advisory and money-management firm joins a rising tide of boutique investment banks等。 4.生物隐喻 把经济活动与有灵的生命相比较也是常见的概念隐喻,生物隐喻包括了人类和动植物。 (1)人体隐喻 经济被视为象人一样的有机体,有生老病死,也有喜怒哀乐,并会呈现出有机体的各种活动方式,如in today’s infant electronic commerce market, producing new jobs at a healthy pace、markets seem to have qualms、economy was hurt badly by a global slowdown、businesses have been limping along、with BMW’s disastrous takeover of Britain’s Rover Group and DaimlerChrysler’s marriage now facing divorce、reports on the death of inflation are therefore much exaggerated等。人体概念域中的血缘关系也被映射到了经济域,用来表示经济组织间的所有权关系,如:the mother /sister /daughter company等。 (2)动物隐喻 商人和商务活动被喻为各种类型的动物或动物的行为,如:a bear market, bear trap, bear hug, bull market, bull position, lame duck, killer bees, cash cow, cat and mouse, trotting inflation, shark watcher, snake currency, butterfly effect等。 (3)植物隐喻 植物的生长过程常用于映射经济的萌芽、繁荣、没落或衰亡等发展阶段。如bud, seed money, flourish, branch company, grass-root economy等。 5.交通和道路隐喻 人类对交通和道路的认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及对空间的感受。在这个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运动过程中,有起点、终点、起步、行程和路途中可能出现的障碍等。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与道路,以及运动概念的内部结构有相似性。常出现的隐喻概念有“经济发展是道路/某种交通工具的运动”。同时事物的状态、变化等也可通过道路隐喻概念来形象化,经济的运动就像 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如flagship、float、anchor、create ‘ripples’ when moving in the ocean、a soft landing, steering a company through bad times、The program of labor market deregulation has been stopped in its tracks.等。 6.戏剧隐喻 金融市场通常变化多端,充满不可预测性,也像戏剧一样充满了戏剧性,因此在商务用途英语中,戏剧也是常用的概念隐喻。如:banks…are still looking for a role, behind the scenes, Mr Grasso is famous for his showmanship, the Japanese still see high drama in the smallest setback。 由上述分析可见隐喻确实广泛存在于英语商务语篇中。 三、概念隐喻在商务语篇中的功能 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论和建构论,认为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及文化的有力工具,同时又使所使用的语言简洁、形象、生动。每当社会、文化、科技等有了新发展,涌现新思想和新观念时,就需要有词汇来再现这一切,大量新的形象和概念就应运而生。商务英语巧妙地运用隐喻的认知功能,扩大了语言的使用范围,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把读者难以理解的概念形象化和直观化。商务英语词汇中这些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词汇承载了商务方面的理论与知识,有助于人们对经济原理和运作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隐喻还具有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的社会功能。在商务英语语篇中,有许多原本属于隐喻的词语因长期使用而成为约定俗成的表达,已被看作专门术语了。这些经隐喻化而约定俗成的词汇使得从事商务和经济活动的人们紧密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体现出隐喻强烈的社会功能。 在商务活动与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意识到隐喻的存在机制和功能,关注中英文两种文化及认知方式的差异,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①本研究的语料来自The Economist, The Financial Times, BBC及CNN等媒体的网络新闻报道。

常见经济现象篇9

以小窥大,六个字当可概括五常教授的经济学方法论要点:之一,行内中的“实用”或“应用”经济学,一般是以理论分析为起点。然后引用真实世界的例子作示范。张教授则倒转过来,先以一个自认有趣的真实世界现象为起点,再用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前者是求对,后者是求错。换言之,前者是先搞好了理论,然后找实例支持。后者是先见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真实现象,然后以理论作解释,在思考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找反证的实例。之二,关于科学方法,是“看不到则验不着”。张教授喜欢用简单的经济理论,即一条需求定律,把局限的转变化为价格或代价的转变。当然,能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需要花长时日。但是任何科学推出来的假说,一定要可以观察到的才可以验证。说什么动机,什么恐吓、卸责、偷懒、勒索、博弈游戏、机会主义等等,一般不是实物,无从观察,所以无从以这些术语连篇的理论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来。不是说这些理论没有道理,或不可信,但基于无从观察的术语或概念发展出来的理论是在说故事,缺乏科学的解释力。

有人说,张五常是经济学领域最勤快、大概也是最合适的“经济学传教士”。就说这本《新卖桔者言》,文笔轻松,但却力透纸背。他笔下的世界千奇百怪、精彩纷呈,从邓丽君、中国大酒店到铁饭碗与国企职工,从养鳟鱼、除夕夜香港街头卖金橘到中国的体制改革……落笔处看似很细小,但其背后的视野却是一个百废待兴、锐意改革国家的全方位形象,而经济学200多年的知识脉络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常见经济现象篇10

《头脑风暴》在选题方面注重贴近性、前沿性,有些还有一定的娱乐性。从内容上看,一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或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事件、经济现象都会及时地成为节目所讨论的内容。经济现象或问题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比较高深或枯燥,而热门事件、焦点人物的时效性要求比较高。从表达上看,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使得观众能较为轻松的获得信息。从宗旨和终极目标上看,是以关切的目光关心民生疾苦,将硬新闻软处理,同时赋予软新闻以硬道理,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

笔者大致统计了近年来的主要选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对经济政策、时局的解读;涉及就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有趣现象;涉及社会保障方面面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民众心理状态。这些选题大多从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凸显和维护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买房”、“炒股”、“就业”等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话题经常是节目内容的核心。如2012年5月6日的《减税——能否助企业过冬》中,针对中国税收痛苦指数排世界第二这一现象,栏目组提出我国是否应该实行减税及如何实行等问题,还邀请经济学学者专家、企业和政府部门代表来共同探讨此类问题。《头脑风暴》的节目选题也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其触角也会延伸到其他领域。如2010年6月3日的《破解都市行路难》中,针对堵车日益成为城市出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一现象,栏目组提出政府出台的摇号限购政策是否可取等话题,这些话题也是嘉宾讨论在节目中需要的议题。嘉宾在讨论和解答议题时,一般会从经济或社会现象入手解释和讨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或社会议题,以影响政策的制定和经济行为的发生。

思想碰撞——解读经济现象

所谓“头脑风暴”,顾名思义,是指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让人自由地思考和表达,通过不同观点的冲突、交流、协商,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的观点,揭示新的发现,或引发出新的话题,为一个特定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基于这种理念,“头脑风暴”栏目追求内容的前沿性和敏锐性,以思想的力量打动观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把握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和潮流,通过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激荡,从不同层面解读同一个主题,进而解释我们的时代和社会。

栏目一般由热门事件、焦点人物、新生经济现象导入,常就经济金融热点、宏观决策难点及学界争议焦点进行深度挖掘和观点碰撞,或提供新的信息,或提供新的角度,以题板问答、现场投票等方式,探讨新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分析管理实例,阐释企业得失,演绎个人成败。栏目通过对话让观众了解幕后的新闻,触摸嘉宾的内在感受,在诸多矛盾、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背后,折射出财经界最新动向和变化,用灵动、活泼的方式传达深刻的思想,在展现每位嘉宾个人魅力的同时,更达到“头脑风暴”式的精神探索,让普通观众充分理解学者的专业意见,进而形成自己的判断。

如在2012年5月6日的《减税——能否助企业过冬》节目中,主持人首先抛出了问题“减税能否减负?”针对这一问题,受邀企业的代表分别从自身企业集团利益出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将我国现在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减税的利弊较为浅显的表达出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分析减税是否是减轻企业瓶颈问题的方法就显得较为清晰了。

PK模式——预测经济走势

当主持人抛出节目话题后,通常嘉宾对这个话题有正反或多方面的观点,观察评论员和观众也有各自的角度和看法。节目来宾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有的嘉宾举例论证,有的观察评论员一针见血、言辞犀利,现场观众也通过提问、现场投票等方式表述观点和参与节目。嘉宾与嘉宾之间的激辩、嘉宾与观察评论员的交锋、观众与嘉宾的现场碰撞。在他们之间的观点PK中,穿插着由主持人通过自己的理解,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说法,深入浅出地对嘉宾观点的总结,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字或是太过专业的术语,引导嘉宾将那些只有业内人士能理解的专业术语用具体的例子加以阐述,以此来释放出现象背后的不同寻常的信息。这样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新的见解和视角,从而揭示及预测经济的走势和未来发展等。

常见经济现象篇11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356-1

0前言

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降水,风向、风级,温度等一系列气象因子对农业的栽培,种植,灌溉,收获等诸多项目的服务,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益。

1气象服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的特殊地位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人民维持生计极大的依赖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结了诸多关于农业生产的经验,比如“二十四节气”,“春种秋收”等,这些规律都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由此可见,农业的发展与气象因子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对气象因子的认识尚未上升到理论性指导阶段,人民大多还不知道如何规避气象因子带来的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在面对洪涝,干旱,霜冻等气象灾害往往显得手足无措。进入近代社会,人们开始有了规避气象灾害的意识,试图通过天气预报,温室培育农作物等一系列措施防灾增产,甚至尝试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室内环境进行农业发展。不可否认,这一系列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对气象知识有清楚认识,利用气象服务为农业经济服务的基础之上的。

可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敏感的行业,农业地域极其脆弱,一方面,土壤等内在因素受地域环境影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极大地受到气象因子的制约。许多我们常见的现象,比如低温引起的农作物冻害,降水不足带来的农作物墒情问题,大雪,大风对农作物的破坏性作用力,大量持续降水导致的洪涝灾害对农田的冲击等现象都是气象因子对农业经济带来的减产,颗粒无收等致命性的打击。然而,这些灾害大多可以通过气象预报。通过气象服务及早的做好农业防灾救灾工作,将损失降到最小。从这一方面来说,农业的生产和丰收、减产与天气、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农业生产是在自然、复杂多变的气象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改造和社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对天气、气候条件的关注。因此,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掌握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服务信息,气象服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特殊地位。在任何时候,发展农业生产都不能忽略气象因子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2气象服务对农业经济的价值

进入近代社会,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机器生产的运用,农业经济逐渐走向集约型发展的趋势。摆脱了传统农业粗放型的局面,开始尝试通过新型农业经济模式走上农业经济创新之路。尤其是最近几年,温室大棚技术,无土栽培,生态农业等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一日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不再是过去靠天吃饭的老样子。诸如此类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都是对气象服务的创新,是在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的。可以这么说,气象服务为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可以通过人工调节农作物生长的温度,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性限制,利用温室这种人工气候,实现农作物快速生长,极大地缩短了农作物的生长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循环栽培,如反季节果蔬等,满足了市场需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极具潜力。

同样的,温室大棚栽培可以通过建造人工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光照和人造光,有效的避免了气象环境中的大风,冻雨等灾害的影响。不仅仅温室技术,气象服务中的天气预报和人工降雨等人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措施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规避气象灾害的价值。准确的天气预报,如降水预报等都可以提前预知短时期内天气的变化,及时对极端天气做好防灾准备。天气预报还包括对暴雨,冰雹,台风,沙尘暴,霜冻等恶劣天气的预测,为农业生产赢得了宝贵的降低灾害损失的时间。虽然现阶段进行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还不太高,但气象预报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通过气象预报部署农业生产计划,针对区域环境和易发性气象灾害区域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实现农业区域化发展。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顺应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利用气象服务为农业经济提供气象学上的理论支撑,采用气象服务,合理地规避区域小环境的气象限制,将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降到最低,可以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附加价值。

3结语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气象服务的协调作用。只有充分利用气象知识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规避气象灾害,合理制定农业生产计划,为区域农业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常见经济现象篇12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分析方法的匮乏,分公司经济活动分析陷入“模式单一、思维僵化、效率低下”的状态难以突破和提升,同时由于分析内容过于繁杂和模式化,也淡化了对经营活动重点和异常的分析判断,为企业高管的有效、高效、科学决策带来困扰。依据有关工作要求,按照局、分公司领导提出的“关注重点、分析异常” 工作要求,经反复测试论证,初步提出基于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原理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

一、分析模型设计基本原理

通过灵活运用帕累托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结合分公司生产经营实情和特点,初步完成了分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模型设计,主要理论基础如下:

1.ABC分类法介绍

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分析法,由于该理论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雷托首创,因此又称帕雷托分类法。

2.四象限法则介绍

四象限法则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首次提出,是时间管理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是:第一象限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无法回避也不能拖延,必须首先处理优先解决。如重大项目的谈判,重要的会议工作等。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周围环境的建立维护,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 因此这一象限的事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会诱使很多人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第四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这种事件与时间的结合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二、经济活动分析模型设计

1.分析思路

主要采取以下三步设计:一是通过运用ABC分类法,建立指标权重度和运行差异度,确定分析方向;二是通过四象限分析判断法,建立“红黄蓝绿紫”五色预警,确定分析对象;三是通过量价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深度分析业务预算运行动因,为持续改进工作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

2.指标设计

2.1分析指标设计

根据指标权重及敏感度不同,建立分公司一、二、三级分析指标体系 ,具体见图3。

2.2 ABC分类设计

针对上述三级分析指标,根据局分公司生产实际,按照“指标权重分类明确关注重点、运行差异分类明确分析重点”的要求,通过对分公司2013年一、二、三级经济分析指标预算占比和差异测算分析,完成以下权重度和差异度ABC分类规则设计:

权重度ABC分类:A类指标=权重类指标,年度预算占比>5%;B类指标=次权重类指标,5%≥年度预算占比>0.5%;C类指标=一般类指标,0.5%≥年度预算占比>0;

差异度ABC分类:A类=异常差异,预算执行差异率>5%;B类=合理差异,5%≥预算执行差异率>2%;C类指标=正常差异,2%≥预算执行差异率>0;

2.3 四象限设计

按照四象限法则,结合各级指标权重度和差异度ABC分类,建立“红、黄、蓝、绿、紫”五色预警判断机制,即红色差异-重要指标出现重大差异(AA状态)、黄色差异-重要指标出现最小差异(AC状态)、蓝色差异-次要指标出现次要差异(CC状态)、绿色差异-次要指标出现重大差异(CA状态)、紫色差异-一般指标出现一般差异(BB状态),具体见图4:

三、模型应用案例

按照以上设计,经过分析报表开发及模板设置,通过分公司2013年1-2月份生产经营数据测试,基本满足了“关注重点、分析异常”的工作要求,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具体测试应用如下:

2013年1-2月份累计实现利润19.0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128.41亿元的14.81%,比平均时间进度21.4亿元减少2.38亿元。单位完全成本1341.76元/吨,比年度预算指标1341.02元/吨增加0.74元/吨。

1.利润分析-一级指标:按照ABC分类和四象限分析判断,影响本期分公司利润指标(一级指标)的重点和异常项是: 收入项AA指标为原油销售收入比预算时间进度减少3.82亿元; 支出项AA指标为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勘探费用(具体见上图所示)

1.1原油收入分析-二级指标:影响本期收入指标的重点和异常AA项分别是塔河混合原油和雅克拉轻质原油,销售收入分别减少2.62亿元和0.24亿元。(具体见下图所示)

四、结论及建议

1.基于ABC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原理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对重点和异常项目能够实现精确定位和逐级穿透,基本解决了“分析什么、怎么分析、谁来分析”的问题。

2.指标权重度和运行差异度是建立分析模型的核心,因此在分类规则制定上,还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或不同发展阶段,加以调整,以更好满足分析需求。

3.本次模型设计,分析指标只穿透到第三级,主要目的是为了定位指标异常部门和单位,如果按照今后信息化建设及推进要求,可以实现对具体业务预算穿透分析,建议尽快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分析模块功能开发,为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长效机制建设奠定基础。

4.本次模型设计是帕雷托分类法和四象限法则的有机结合和巧妙运用,在非油田企业经济运行管理中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