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合集12篇

时间:2024-02-26 14:50:27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1

一、现代大学生的主要困惑

1、学业困惑

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学业,而学习环境的变化与地位的变化往往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中学时期是在老师的直接引导下学习,进入大学,老师往往在两节课的时间里完成一章的内容,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学习,由被人引导学习变成自我学习,很多大学生一时之间都不能适应,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厌学、悲观等心理。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成绩比较优异,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他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很强的自信心,但是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里高手云集,他们一下子从昔日的宠儿变成了普通的一员,失去了原有的优越感,产生了严重的挫折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有些甚至造成恶性循环,自暴自弃,荒废学业。

2、情感困惑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生理发育接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内心情感体验十分细腻微妙,是外表敏感的群体,因此情绪易受外界事物影响。恋爱问题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爱情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强烈需求,然而大学里的爱情是缺乏成熟条件的,经济上的自顾不暇,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双方感情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内心的需求与外在条件的矛盾,往往给大学生带来烦恼与不安。此外,失恋也是大学生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因失恋引发的心理疾患不在少数。

3、道德困惑

现在80、90后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家里的“小皇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家长过多的爱使得他们从小身上就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自私自利、追求个性、标新立异在他们身上表现明显,加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造成现代大学生在道德品行上出现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相悖的现象。现代大学生在追求道德的意向上是积极的,但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尚浅,道德观念不坚定,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又漠视身边的不文明行为,甚至有时候自身也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尤以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最为突出。这种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相背离、甚至脱节的情况往往造成大学生的困惑。

4、交际困惑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更宽、更广,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交际方法、交际技巧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庭教育中,基本是有求必应,但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一旦不能满足于自身内心的需要,便会造成他们内心的苦闷。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还表现为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缺乏最基本的为人处世的能力,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造成一部分大学生自闭,少言寡语,整天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人际关系更加敏感、敌意。

5、就业困惑

从2003年以来,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以往的大学生分配政策已被双向选择政策替代,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剧增,加上大学生缺乏应聘的技巧、缺乏工作经验、不能吃苦耐劳等等方面的原因,现代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很多的大学生情愿宅在家里“啃老”,或者一直不停的升学,以求摆脱找不到工作的现实。这些现状都对大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焦虑、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首先要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现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高知识,高能力,更要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

2、强化思政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掌握必要的疏导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政一线工作人员是与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的学业、生活、情感等信息掌握最全面,强化思政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疏导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情绪、行为得到及时的疏导、排泄和治疗,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良好的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恢复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的人格。

3、注重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工作中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

思政工作要从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入手,缓解学生来自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实际能力。思政教育者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具体工作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这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增强思政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推动思政工作

现代大学生普遍喜欢上网,在网络上交友、发博文、发表评论,他们喜欢通过网络发表自身真实的情感,往往在面对真实的教育者面前却不愿意透漏自己的心声,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丰富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要有针对性地开发MSN、班级QQ群、班级blog等模式,以网络手段及时、平等、多维度地开展学生工作,契合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高品位、高格调、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主题的校园文化节、文艺晚会、知识竞赛、大奖赛、辩论赛、作品展等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构建起多层次、多类型、系列化、规模化和精品化的独特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阅历和社会承受能力

大学生一直处于家庭—校园—家庭这样固定的生活状态,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对当前社会整体状况了解不深,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理想与现实发生较大的冲撞时,必然引起思想的波动,因此要经常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实际。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锻炼他们思考社会现实的问题,提升面对现实的勇气,从而避免感情用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对各种不良诱因的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解决现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困惑,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紧跟时代形势,研究新办法、新举措,提升工作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2

第一,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我党的科学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前有继承、后有发展,是实践性、革命性、科学性的高度统一。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更新那些陈旧、缺乏时代感的教学内容,注重吸收我党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三进”工作中,进学生头脑是目的,是落脚点,联系实际、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则是关键环节。只有联系实际、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才能讲清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和普遍意义,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之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成为学生掌握和运用的思想武器。

第二,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把理论的高度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的高度可以看成天,具体实际可以看成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要顶天立地。然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该顶天的顶不起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没有高度和深度;该立地的立不起来,不能联系并解决社会、学生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果是两头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效果。科学理论再高也是来自实践,也能用于指导实践。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党和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能够指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只要从实际出发,联系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就能讲清楚理论原则从哪里来,干什么用,怎样用,就能加深学生对理论原则的感悟和理解,使学生掌握运用理论原则的本领,就能实现理论高度与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做到顶天立地,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契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要求和内在精神需求。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三个方面,培养这三方面基本素质,特别是培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素质,思想政治课能够发挥主渠道作用。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计划与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共事能力,自主创新学习与拓展运用技术能力,应对挑战和心理承受能力四个方面,提升这四方面的能力,思想政治课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内在精神需求,概括来说就是解决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人生观价值观、亲情爱情友情、道德观法治观等精神需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恰恰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案例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内在的精神需求,无疑会取得良好效果。

第四,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思想政治课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用讳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有待增强,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但这些问题决不能成为忽视思想政治课的理由,而是应当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的契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如果与社会实际状况、案例和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不能与学生思想产生碰撞和激荡,不能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必然要求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将理论与社会状况、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现实与深远的意义结合起来,贯彻“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认真选取理论精华,对理论本身不作学术性的展开,将重心放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上来,避免仅仅从定义、概念出发,结论先行;必然要求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注意调查、搜集、梳理和归纳学生的思想观点,把握提高他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点和难点,着力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疑惑,避免教学活动与学生思想状况相脱节;必然要求紧密联系案例和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中实际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在学生人生旅程和成才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

第五,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和学生思想困惑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做到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成才。贴近现实,就是联系世界发展变化的实际,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新观点充实到课堂上,丰富到教学内容里,体现历史感和现实感;要勇于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不漠视、不回避,创造性地运用我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分析、解释、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贴近学生,就是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学习特点,摸清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充分发挥我党思想政治理论的巨大优势,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贴近成才,就是要联系学生强烈的成才愿望,使思想政治理论为学生成才标定方向,指明道路,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3

“德智一体化”辨析

“男孩教育”研究综述

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分析及启示

课堂里的和谐与关怀: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内心需求

进城务工人员亲子两代对亲子关系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某公办小学的调查为例

让所有流动的花朵都绚丽绽放——上海市华灵学校的融合教育实践

户籍改革困境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人的关切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魂——记钱梦龙老师的为师为学为人之道

“沉默的大多数”,需要怎样的教育?——论班级建设实践之教育理论内涵

习惯养成: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以人为本,改进中学哲学教学(二)

从“年”的传说故事、图画书、图像话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思考

不换不知道 一换吓一跳——在“角色换位”中体味师德内涵

给儿子的信——谈爱情

我拒绝接受你的礼物

以小见大:班主任的工作智慧

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

教师的“礼”:“选举意外”考量民主管理的真实和有效——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这样的民主程序何以会出现意外?——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并非什么事情都必须走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如何完善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对班级民主建设的辩证思考——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尽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教育因生成而美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程序公正大于结果公正——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民主教育,我们还需要探究——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德国学校职业指导简介

日本着手解决“小一问题”

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15条礼仪中美学生责任教育的比较分析——简析奥巴马对全美中小学生的讲话

价值分层: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论道德教育的“高标”与“底线”

家长组织建设的理论意义、实践特点及发展趋势

演绎世博主题回归生活德育本位

世博科技点亮未来希望

世博“低碳盛宴”的“绿色财富”

文化:震撼心灵的力量

把握世博育人契机 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党员教育培训: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党工委“党员进党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校团委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生命,责任与爱意——怀念霍懋征先生

博客,承载教育反思

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策略

高中校园民主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从学科知识到课程价值

历史教学莫忘“国际理解教育”

活用教材,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特殊个案看校园危机干预

当教育遭遇“科学”——一个“多动症”学生的个案研究

学生偷窃: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

母女之争:你的头发你做主

学生教会了我宽容

清明的思念

笋娃娃漫游聪明国——“00后”学生的习惯教育

苦恼的一年级

“摘菜”

唤醒自尊——回应《信任》

给他个台阶——回应《信任》

批评教育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4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崇尚功利主义,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密切联系社会,为自己的理想和选择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有理性的大学生,使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对现实生活的变化与冲击,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有一部分学生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稍遇挫折,便心灰意冷,心理失衡、心理危机等情况时有出现。这就需要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加强自信力的教育,加强逆境中战胜困难的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全体学生开展普及教育,对少数学生进行障碍咨询辅导和发展咨询辅导,从而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成长、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加强法纪和道德教育。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作为以培养社会主义实用型建设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加强法纪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人权观教育,遵守宪法、法律和校规校纪教育以及社会公德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伦理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所应有的精神风貌。

探索和实践适应高职办学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积极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当前“两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两课”教师要深刻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精髓和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培养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观努力,将思想道德素质要求逐步转化为个体内在品质的过程,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实践环节,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生产实践活动、勤工俭学、技术服务、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参观访问,以及创文明学校、文明社区和文明城市活动、“三下乡”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改变以往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知与行分离的状况,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增强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受到外部评价,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也教育学生抛弃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使其不怕艰苦、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增强社会责任感。

开展“心连心活动”,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充满各种各样的困惑。学生心理上的困惑主要体现在对人生理想和信仰的困惑,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就业及前途命运的困惑,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带来的困惑,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困惑,互相攀比、落伍自卑的困惑等。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娇、骄二气较为严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产生不良后果。为此,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培训、培养,创造条件成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互联网心理咨询网页,逐步实行网上咨询和交流,使学生能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二是重点转入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的研究,即不仅针对心理领域,如理想、人生、自卑感、社交、友谊、爱情、学习以及某些病症(神经症、焦虑等),而且扩展到法律知识、工作方法与能力培养等其他一些咨询领域。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的思想品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环境的内容、性质和特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高雅、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景点等相对静止的物态硬环境,也包括内容健康、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社团和文体比赛、学术讲座、电视网络、橱窗板报、书画展览等动态的软环境,还包括相互关心、谦虚好学、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人际关系环境。“硬环境”有利于学生以景入情,在从形象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升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软环境”有利于学生从“理知”到“感知”,即由“道德理性认识”升华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养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服务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个体意识不断增强。而今的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听话,这几乎是所有教育者的同感。因此,在“自我中心”意识增强的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转变过去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树立以服务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要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业,提高服务的质量与品位,以服务求信任、以服务求实效,使消费者(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减轻他们的思想压力,使一些靠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和开辟道路。

目标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实现最佳的工作目标和取得最好的工作绩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天职不是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发掘对方的长处,变后进为先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立足于激励,要善于把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结合起来,用精神鼓励去提高物质激励的格调,用物质激励去强化精神鼓励的效果,做到“讲精神不空,讲物质不俗”。目标激励就是帮助学生树立各个时期的目标,并激励他们实现这些目标。我们要善于帮助学生确立可以激动人心的目标,以激励学生努力地去实现。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有时代性,内容实际,方法得当,还应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具体目标。

情感沟通。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和桥梁。心理学告诉我们,期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是人的需要的高级层次,它对于激发人的内部潜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克服那种训斥、说教的做法,确立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基本原则。马克思曾讲过:“只有用爱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口气,把教育对象视为自己的朋友、伙伴和亲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交心知心,以诚相待,以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以身作则。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是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实践表明,对自己要求严格、乐于关心他人、事业上奋力进取的教育者,他的语言可以感人,行为令人信服。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举止风度,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努力去做;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去做,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对己对人一个样。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跟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比思想先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1]

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我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是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教学的内容产生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觉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联系实际,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造,多举生活事例,使思想政治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三、对政治教学的错误理解而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实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 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同时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政治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很实用。这样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4]

四、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平时表现为辅。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将教师视为客体,评价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机制实际上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只有彻底解除学生的束缚,才能解开困惑,轻装上阵,创造性地学习。[5][6]

产生困惑并不可怕,它证明我们在积极地思考,寻求解决和进步,只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努力钻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解开学生的困惑,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使其快乐健康地学习。[7]

参考文献

[1].魏则胜,陈惠芳.中学政治课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初探[J].青年探索,2002,(5).

[2].鲁文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困惑、原因及对策[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5).

[3].张钰铖.中职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业情绪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 2013年52期.

[4].杨娇珍.发挥学生主体性 增强德育课实效性[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年01期.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特征

    1.坚守与困惑并存的政治信仰

    从思想政治方面总体上看,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依然是当前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但高职生在思想政治观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好的方面,如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着淡化的倾向,以自我发展为视点看待政治问题,比较关注自我的经济利益,甚至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把人党、评优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等。

    2主流与支流冲突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方面主流是积极的,但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上也存在着矛盾和困惑。首先从好的方面看,广大高职生对基本道德原则,还是信守和推崇的,希望自己做一个“有健全人格”、“道德高尚”的人。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反映强烈,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参与校园管理。其次,因为高职生有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特点,其群体道德水准参差不齐,道德状况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客观与困惑兼有的主体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健康状况下降,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加。高职生在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压力,一是学习压力大。随着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在学习方面投人了更多的精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够,信心不足,加之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条件不满等原因,学习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造成了学习成绩不佳。二是经济压力大。伴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收费并轨制实施的步伐,校园里已涌现出越来越多因高昂的教育费而使整个家庭背上沉重负担的贫困生,他们自身也因为经济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三是就业压力大。随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局面的逐渐明朗化,许多在校生已经清晰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激烈竞争,最关心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和现在的就业形势。

    4.认知与行为脱节的价值观念

    大多数学生能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坚持集体主义,拥有服务和奉献精神。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从价值主体来看,高职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个人奋斗,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高职生的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又争取他人帮助,倾向于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

    二、对高职生进行道德人格培养的对策

    根据当代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塑造道德人格新形象,是解决当代高职生道德人格偏差的有效途径。发展和完善高职生道德人格,需要从他律和自律,即从高职生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

    1.确定道德评判的内在标准

    道德评判标准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价值尺度合理定位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基本价值尺度对道德标准存在直接的制约关系,所以应注重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定位。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在承认多元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社会主导利益与各群体利益、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间的价值评判标准,探索人生价值在现实行为模式下如何得到合理真实的体现。

    2、建立道德教育系统

    高职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应着眼未来,增加新内容,必须把培养适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同时,也应不断融人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注重吸取新知识。在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现实,寻求答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信息网络、多媒体等,促进教育的效果。在高职生道德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学生党员要成为道德榜样的典范,并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道德典范要进行表彰,适当的时候应给予其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会对高职生产生道德感化作用。

    3.优化德育过程

    德育的出发点须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目标应该具有现实性,应以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人。院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精神。德育载体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实现德育手段、方法、方式的变革,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7

一、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特征

1.坚守与困惑并存的政治信仰

从思想政治方面总体上看,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依然是当前学生政治信仰的主流。但高职生在思想政治观念上也存在一些不好的方面,如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着淡化的倾向,以自我发展为视点看待政治问题,比较关注自我的经济利益,甚至存在一些功利性倾向,把人党、评优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等。

2主流与支流冲突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方面主流是积极的,但在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上也存在着矛盾和困惑。首先从好的方面看,广大高职生对基本道德原则,还是信守和推崇的,希望自己做一个“有健全人格”、“道德高尚”的人。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反映强烈,对社会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参与校园管理。其次,因为高职生有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特点,其群体道德水准参差不齐,道德状况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客观与困惑兼有的主体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趋于客观,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日益强烈,但身心健康状况下降,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加。高职生在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压力,一是学习压力大。随着教学改革和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在学习方面投人了更多的精力。但仍有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够,信心不足,加之对学校教学改革、教学条件不满等原因,学习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造成了学习成绩不佳。二是经济压力大。伴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收费并轨制实施的步伐,校园里已涌现出越来越多因高昂的教育费而使整个家庭背上沉重负担的贫困生,他们自身也因为经济原因而存在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三是就业压力大。随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局面的逐渐明朗化,许多在校生已经清晰地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激烈竞争,最关心的是将来的就业问题和现在的就业形势。

4.认知与行为脱节的价值观念

大多数学生能积极进取,敢于竞争,坚持集体主义,拥有服务和奉献精神。但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从价值主体来看,高职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增强,注重个人奋斗,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从价值观念来源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下,高职生的价值观念的来源呈现出多元化倾向,社会现实生活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价值实现的途径上,倾向于既靠自己努力,又争取他人帮助,倾向于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我价值。

二、对高职生进行道德人格培养的对策

根据当代高职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塑造道德人格新形象,是解决当代高职生道德人格偏差的有效途径。发展和完善高职生道德人格,需要从他律和自律,即从高职生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个环节着手。

1.确定道德评判的内在标准

道德评判标准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价值尺度合理定位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基本价值尺度对道德标准存在直接的制约关系,所以应注重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定位。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在承认多元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社会主导利益与各群体利益、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间的价值评判标准,探索人生价值在现实行为模式下如何得到合理真实的体现。

2、建立道德教育系统

高职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应着眼未来,增加新内容,必须把培养适合21世纪需要的人才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同时,也应不断融人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结果,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注重吸取新知识。在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现实,寻求答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信息网络、多媒体等,促进教育的效果。在高职生道德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学生党员要成为道德榜样的典范,并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对道德典范要进行表彰,适当的时候应给予其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会对高职生产生道德感化作用。

3.优化德育过程

德育的出发点须由“泛政治化”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德育目标应该具有现实性,应以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的人。院校德育应紧紧围绕基本的道德品质开展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自信心、效率感,创新性,合作与竞争精神。德育载体必须适应新的变化,从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出发,合理运用传媒、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实现德育手段、方法、方式的变革,增强德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8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的力量来改造人的心灵,就必须让理论知识显示出对现实社会的强大解释力。 而跟踪社会热点,在教学中运用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热点事件,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把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的解释力、说服力充分发挥出来,是促进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的意义 1.理论不解释现实,学生不相信,宣传就不能做到“进头脑”,实效性就不显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着眼于解决学生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宣传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宣传灌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效果。从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来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解答学生思想认识中重大问题,是《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2.不教会学生运用理论解释社会,学生没有思维判断力,即使有正确的价值观也不牢固不含有能力教育的思想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基本的思维判断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理论来分析解释社会热点事件,解答思想困惑,把理论知识对社会实际的解释力、说服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别力、选择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那么,为实现这个目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要采用什么视角,采取什么策略呢? 二、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下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与分工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选择教学内容的视角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怎样选择?解析热点的角度与宣传灌输的角度是不同的。以往是通过从党的宣传需要灌输一些知识和理论给学生的视角来转化教材体系的。现在是这样一种新视角,即从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出发,着眼于有针对性地解释社会现象,解答学生关注的思想认识问题的视角来转化教材体系,这是一个有探讨意义的新视角。 2《.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 在这种视角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按照什么思路?在《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多广、覆盖面宽、教材内容多而且教学时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必须做到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3《.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在“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中的分工 一门课程的知识理论不可能针对所有现实社会热点进行解答,对现实社会问题的释疑、解惑作用也会受到本课程教材内容的限制。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是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协同作用而又有不同侧重、不同分工的问题。《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所应关注的社会热点、学生思想困惑与另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因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三、关注热点,解答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视角下的教材体系向 教学体系转化的实施步骤总体思想是:宣传灌输应与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相结合,从引导学生解析现实热点,培养思维判断力的角度来转化教材体系,而不仅仅从宣传灌输需要的角度来转化教材体系。 以上思想的落实,可从三方面考虑: 第一,当前大学生的热点、社会热点有哪些? 第二,热点与教材知识理论的契合点在哪里? 第三,怎么在解析热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1.实施步骤一:罗列找出2010年、2011年的社会和大学生的热点问题、事件并罗列出来。 2.实施步骤二:寻求契合找出罗列出的问题、事件中,哪些与教材的知识理论可以契合(在哪一章哪一节?哪一点可以契合)作为这一章的教学重点。 何谓“契合”?①可证实教材理论科学性的热点事件。②能被教材理论所解释的热点问题或事件。 有些热点与教材理论能契合,有些不能契合。不能契合的,讲不清的,不作为教学重点。把热点与教材理论知识的契合,具体化到:章、节、目、点。 3.实施步骤三:培养思维能力节省时间的做法:以课堂提问与教师分析讲解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 时间充分时的做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的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131-02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中,人文包含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保障人权等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与文明密切相关,往往指真、善、美的某种状态,是追求一种合乎人性发展的境界。所谓“关怀”,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认为是一种或全身心的投入,在精神上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和情感投入性。可见,融合“人文”与“关怀”两词之意的“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人的价值和主体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存意义,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在尺度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1]。它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宗旨。高校肩负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使命。高校培养的人才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取先进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丰富和提升其精神境界。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知识和能力的社会效能。正确态度、情感的形成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并非是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在人文关怀下不断滋养、润泽、历练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关怀。当下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诸多困惑,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更加凸显。其一,学生过分彰显个性易陷入自我中心的误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和尊重,主体性得以凸显。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有着强烈彰显自我的个性的需求,然而有些学生却将个性发展片面理解为个人自我中心主义,一切从自己利益出发,无视他人利益,往往导致个性不当的张扬和行为的偏差。其二,学生过分信奉技术至上而忽视人文精神培养。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威力”日益彰显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于实用知识和技术的掌握以求获得谋生之道,校园“考证之风”盛行,人文学科备受冷遇,鲜有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学习与思考,当代大学生有逐渐演变成“空心”职业人的危险。其三,学生心目中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而产生的价值困惑。随着社会竞争加剧,贫富差距拉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在社会上日趋蔓延,大学生曾经坚信的价值观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冲击,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道德困惑、理想迷惘、信仰危机等问题。上述大学生种种现实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其实效性。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1.教育目标和内容:重整体、轻个体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分析,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存在着“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即过多地强调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以社会发展为终极目标,而忽视了其对于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和对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作用。诚然,教育目标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必要的,但这种目标只是个整体的目标,并不是具体的目标。学生是存在着差异的生命个体,如何针对不同的生命个体有所区别,提出分层次、个性化的要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缺失的。从教育内容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政治)层面,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教育;二是道德层面,即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重视和追求;三是人学层面,即对自身的关注、尊重和自主性的高扬和发展[2]。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和个人服务的共同需求。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侧重于社会和道德层面的教育,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社会理想灌输和道德规范导向的“传道”作用,而对学生个体感受到的巨大现实落差或压力的“解惑”则不够重视,尤其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个人存在意义等精神层面的需要和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际问题处理技巧等现实内容被淡化。一部分学生陷入物质享受与精神需要、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教育组织:重教师、轻学生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10

2、西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我党指导思想是保持一致的,它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唯一指导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纵深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思潮随之大量传入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3、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影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万能、爱慕虚荣等消极有害的思想观念原本是和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这些思想也成了部分大学生的时髦语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给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显然,这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开展,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及社会现象不断产生,如诚信问题、腐败问题、低俗文化泛滥等,都会对大学生尚不稳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如果不能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就会出现所培养的大学生与学校教育目标、国家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现象,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无法显现。

二、解决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惑的对策和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日积月累,慢慢积淀。提出这些困惑,并不是否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经取得的成绩,相反,我们的目标和宗旨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规律,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1、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以德为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教授大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能够更好地发挥智育在大学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对于高校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优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的机制,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的课堂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远离学生,成为高高在上的空洞的理论,而是变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成为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1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楠楠(1989- ),女,河南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逻辑应用研究,E-mail: nannan19890829@163.com,南京 210023

内容提要: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 键 词:哲学咨询 苏格拉底方法 思想分析 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青年学生的道德要求愈来愈高,如何提高实效性已然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难题之一。可以说,这个难题的本质是现实的秩序与状况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不能只关注教育的文化功能,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灵魂塑造,既要了解学生的现实处境,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状况,要从对学生耳提面命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因此,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道德教育的方式。而基于平等对话的哲学咨询作为国内新近兴起的咨询方式,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新模式。

一、哲学咨询何为

自问世时起,哲学就面临着“无用论”的质疑,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个诘难的摧毁力越来越大,使哲学一度处于尴尬之境,寻求哲学的解题功能迫在眉睫。哲学咨询(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则是哲学应用的新范式,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迅速被推广,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哲学咨询是要发挥哲学的效用,让哲学走进生活,走向实践,不仅有助于哲学从抽象纯粹的困境中抽离出来,而且可为普通大众提供咨询服务。

哲学咨询是用生活方式来定义哲学的尝试,[1]30是哲学“仙女下凡”面向生活的实践,但是哲学咨询并不是一种创新,而是向古希腊哲学的复归。苏格拉底经常就道德或其他主题与他人展开对话,他的对话不是为赢得“修辞上的胜利”,而是引导对话者在理性反思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检查。与之相似,哲学咨询的实质是对思想进行分析,以哲学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通过对话式引导和自我性剖析,使咨询者的思绪得到澄明,进而自主能动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并不相同,哲学咨询“正在介入传统上被认为是心理咨询的领域”[2]。首先,两者的适用对象(“病人”)不同。心理咨询针对患有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群体,其对象具有针对性。而哲学咨询比心理咨询的受众广泛,哲学咨询的对象是能够进行正常推理与反思之人,即位于无理性与完全理性之间的“有界理性”群体,普通大众均可囊括于其中,健康之人也可以进行哲学咨询。其次,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方法(“处方”)不同。心理咨询以诊断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开放式对话、技术性方法和工具性方法,方法多样而成熟。[3]49哲学咨询则以哲学理论为基础,其“处方”是“苏格拉底方法”与“逻辑分析方法”,通过开放式对话、自我对话或文本对话,厘清咨询者之问题症结的逻辑机理,引导咨询者从问题回归自身,对自我进行反思。可见,哲学咨询几乎不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咨询过程相对轻松、自由;再者,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作用(“药效”)不同。心理咨询的重要作用是治病,咨询师主导咨询过程,对有心理障碍或心身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目标是使得咨询者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主要关注人生观、价值观等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问题,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进行的是无障碍的平等对话。[3]49哲学咨询具有两个独特的功能。其一是消疑解惑,这一功能面向社会大众。哲学咨询是对人们心灵的关注,而困惑是心灵之中的矛盾信念,“人们不是为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为对某件事所持有的观念所困扰”[4]。在哲学咨询中,咨询师对受访者进行思想分析,本质是用逻辑的方法揭示矛盾信念并给以及时修正。其二是德性教化,这一功能针对受教育者。哲学咨询建立在咨访双方相互尊重的对话之上,“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5]12。因此,哲学咨询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不仅有利于解决德性意识缺失问题,而且可以作为学生探索真理的有效方法。

因为两个独特的价值功能,哲学咨询作为新生的咨询方式异军突起。哲学咨询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分析就是治疗。事实上,信念冲突不仅是人们痛苦的主要根源,也是德性意识缺失的重要诱因,二者有相同的逻辑机理。德性意识缺失必然伴随着道德选择的混沌与疑惑,哲学咨询的德性教化即是面向学生的答疑解惑。所以,对哲学咨询的德性教化功能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二、德性教化:哲学咨询的本源意义

哲学咨询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和理论支持,古希腊哲学即是哲学咨询的本源。“从苏格拉底和智者运动开始,人成了哲学思考的聚焦点。不过,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的着眼点不同,德性而非人的个体性自由才是人之为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也就是说,苏格拉底所思考的是‘德性’的形而上学,而非‘自然的’形而上学。”[6]苏格拉底非常重视对道德的探讨,他认为人们需要美德的知识来解决某些实际的道德问题,在他看来,德性既是个人完善灵魂的体现,也是一切利于城邦的美好事物的源泉。

苏格拉底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的方法就是对话,这是一种通过问题化来寻求知识的方法论探索,是探寻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因而苏格拉底总是在对话中不断质疑,使得对话者不断修正自己关于美德的定义,进而揭示对方信念系统中的矛盾,使其最终放弃原本持有的观点,承认自己处于无知状态。苏格拉底式对话并非漫无目的的闲谈,其所遵循的逻辑模式充满智慧。在这种对话中,研究概念定义的过程即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尽管苏格拉底并没有明确创立逻辑学,他本人却深谙论证的技术,能够通过盘问动摇对话者的不利信念,引导对方深入探讨,协助他们做出道德上的改善。苏格拉底将自己进行德性教化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这也是哲学咨询的“苏格拉底方法”的根源。

而自逻辑学创立之后,德性教化的方法更加成熟。与苏格拉底向个体传授德性、坚守“认识你自己”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化论与政治学、伦理学紧密相关,他关注的是对公民的教化。与柏拉图所描绘的哲学王蓝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诉诸普通人的理性。他认为德性是一种做出选择的品质,万事万物都有适合自我的德性,而人的德性总与政治生活密切相连。人是特殊的个体,只有人能够实现自己的德性,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均是以德性为目的并且依靠德性而生活的德性之人。如果公民抛弃德性生活,不幸沦为职务的附属品,城邦会由伦理共同体蜕变为利益共同体。[7]人的德性与“逻各斯”相通,逻各斯推动人们自由地进行选择,并超越给定、趋近至善。同时,逻各斯驱使人们从个体走向结合,从而形成共同体,而共同体是德性的社会性体现,人的德性与城邦的德性内在合一。真正的政治家必须系统研究德性,而真正的城邦又必须以促进善德为目的,公民支持好的城邦必须要有德性知识,反之公民的德性教化又要在好的城邦中才能实现。逻各斯作为诸多德性的联接点,是公民和城邦的德性建设的中心环节。与逻各斯相关的技艺不仅是直接民主和希腊古代文明发展的契机,也是公民德性教化的手段。

由上可见,自欧洲哲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德性教化即是哲学的重要目标与作用之一。古希腊哲学坚持人的德性至上,将人的高贵德性作为最高价值,因而十分重视德性的培养,对话、论辩与修辞都是对人们进行身心训练的手段。透过历史维度的分析也可以明确,哲学咨询主要采用的“苏格拉底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都源起于古希腊。

三、德性教化的逻辑机理

哲学咨询针对的问题现象是认识上的困惑与德性意识的缺失,两者都源于主体认知或信念的悖谬。哲学咨询作为思想分析技术,其实质是通过对话,运用逻辑分析发现矛盾、揭示矛盾,最终达到清理矛盾、重建信念的目标。

在苏格拉底参与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总是通过“较短的对话展示对话者如何被逐渐引向对某些他用以指导自己生活的原理发生疑问。苏格拉底询问对话者某些美德的定义,……对话者自信地用一个普遍的定义来回答。苏格拉底使他确信这一尝试的定义会导致与对话者有关所探讨的美德的其他基本信念相冲突的结果”[8]。对话者认识到自身信念的冲突,进而放弃这一定义以维持其他信念,这一过程反复出现,直至对话者承认自己无知。在交流中,苏格拉底总是采用破坏式手段,谈话总是结束于对话者的迷茫之中,原因在于苏格拉底的目的不是为了摧毁对方原有的信念,而是为了补充和完善其内心所持有的观念,破坏是为了激起对话者的思索。正如Rebecca Bensen Cain所言:“苏格拉底的方法是理性对话与论证,教化是使个体哲学地自我意识的治疗过程,也就是说,个体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无知和心理或道德上的不一致性。”[9]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法相应,尼尔森将其进行了扩展,将哲学咨询的方法界定为“苏格拉底方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质疑、揭露无知;

2.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3.从实例推理到普遍假设;

4.对概念的有计划的研究;

5.研究概念的定义等等;

6.让人们做哲学。[1]31

苏格拉底方法是解构与重构并举的询问方法。在对话过程中,苏格拉底方法首先基于哲学原理,提供一条非经验的纯粹思考路径。与古老的经验生活相对,咨询师训练个体哲学化、艺术化生活,哲学咨询在此的角色是哲学教育。通过批评性的哲学视角,咨询师尝试去检验关系、意义与启示等范畴,原来无争议的事实变得值得怀疑,有意将咨询者置于不稳定状态,迫使其与困境相通。由此可知,苏格拉底方法的开端是一种解构向度。但是,主体的信念系统具有稳定性,咨询师之所以能够促使对话者的信念发生动摇和转移,根源在于咨询者心灵中的不同信念之间存在矛盾。

内容摘要:哲学咨询是一种向古希腊哲学复归的哲学应用范式,其以哲学理论为基础,以逻辑学为工具。与心理咨询相比,哲学咨询的适用对象和受众较为广泛,咨询方式富于哲学性与逻辑性,功能也更为全面。哲学咨询具有德性教化功效,因而可以服务于学生的德性培养,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德性教化具备深刻的逻辑机理,教化功能的实现依靠思想分析来完成。思想分析如同信念修复技术,分析就是治疗,哲学咨询的过程即是教育的过程。通过开展哲学咨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协助学生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指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价值观。

关键词:哲学咨询;苏格拉底方法;思想分析;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

人们信念系统中的矛盾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由符合直觉的不同原则相互结合导致的矛盾,即从明显合理的前提和严格地精确论证,却推得相信p与相信p的否定同时成立。例如以下三个原则:

(1)如果主体相信一个命题p,那么也应相信其逻辑后乘q。

(2)主体不会相信一组矛盾,因为人们不会把一组矛盾作为信念。

(3)主体自然地接受概率大于某个临界值的信念。

如果这三个原则成立,它们的合取可以构建出悖论,“悖论”就是一个著名的范例。同理,声名狼藉的“说谎者悖论”可以同时断定p,也断定非p。第二种是主体通过经验归纳得到的置信矛盾,即主体相信p,也相信非p,说明人们可能同时相信被不同领域的经验所支持的信念,而且这种信念矛盾没有被发现。这种矛盾信念在主体的心灵中大量存在,如果将第一种的悖论作广义理解,置信矛盾可归属于其中。第三种也是主体的心灵隐性接受的矛盾,即主体相信一个命题p,也相信p可蕴涵q,却同时相信非q。这种隐性矛盾在人们的信念中也较为普遍,说明人们可能会同时拥有后来被证明逻辑不一致的思想。第四种是主体无意识得将矛盾作为相信的对象,这是理性程度极低的主体可能产生的矛盾信念,即相信p与其否定同时成立。

与解构相对,苏格拉底方法的重心是对咨询者的信念体系给以重构。“逻辑分析方法”正是要揭示对话者信念系统中的矛盾,因为人们的言语行动、意识行动与客观实践行动总是相互作用,信念冲突是认知困惑、美德缺失与选择谬误的根源。对矛盾信念的分析是苏格拉底方法的质疑进程与创造进程转换的媒介,在揭示出信念矛盾之后,咨询师由破坏咨询者的旧观念转向重建对方的新认知,对话者也逐渐克服原来的不稳定思绪开始走向“新生”。在消解矛盾、重建信念这一阶段中,哲学咨询基于哲学的生活体验,扮演着哲学顾问的角色。

四、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因为哲学咨询区别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哲学咨询在不同的对话场合发挥的作用迥异。在社会中,哲学咨询可以作为咨询服务,发挥答疑解惑与心理疏导功能,服务于社会大众,为其提供分析与治疗的“良药”。在学校中,哲学咨询可化身为教育哲学,充当学生的哲学向导,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成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在柏拉图的《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声称自己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检验和质问人们怎样最好地生活。[10]同样的,理性面对生活本身也是社会性哲学咨询的宗旨,而这一理念投射在德性教化上,即是保障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对德育的高要求与现实中德育的低实效相悖的境况,道德教育必须寻求更加适当的方法,而哲学咨询式的教育模式满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诉求。当代学生都是普通理性群体,可以与教师展开真诚、独立、平等的对话。在哲学咨询模式下的教育实践中,“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有。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5]8。正如苏格拉底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反思中寻得结论,哲学咨询力求唤醒学生潜在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教化转为自主地学习,从内心深处消解矛盾认知,去伪存真。因而,“‘苏格拉底方法’不是讲授哲学的艺术,而是讲授如何做哲学的艺术;也不是关于讲授哲学家的艺术,而是使学生成为哲学家的艺术。”[1]哲学咨询中的师生对话是教师在向学生传达如何独立地理性思考。师生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以教师主持、班级讨论的方式展开。通过交谈,教师分析出学生偏离行为的思想根源所在,劝诫学生扭转错误认知,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教学模式的咨询进程中,教师作为提问者,其话语总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并根据发言内容适时适当提问,引导咨询的走向。所以,哲学咨询就是教师引导和学生自我反思促使认识不断深化,力求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觉醒或顿悟。教师在交流中把握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规律,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并给以疏导,而学生从反思中看清疑惑的本质,使困惑得到消解。可见,“思想分析领域还是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分析师的解惑不是在‘治疗’(cure),而是在‘关怀’(care),他们的工作是‘人文关怀’。如同基因修复技术一样,思想分析技术是对有问题的思想的修复,因而可以称为‘认知修复技术’或‘信念修复技术’”[11]。在哲学咨询中,教师指引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自我剖析疑惑,学生反思后的言论不需要理论化、系统化,只要疑惑得到消解即可。教师可以在咨询之后运用理论知识对咨询过程进行梳理,不断丰富自己的智力库,提高自己的咨询水平。可见,哲学咨询也是“教学相长”的范例。

综合而言,哲学咨询的实质是自我对自我的思想分析,学院式的哲学咨询即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哲学咨询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的过程,而是学生自身思考的过程。个体产生疑惑、言行悖于伦理的重要原因在于对某一对象本身的理解偏差,个体的认知谬误对行动产生错误导向。通过哲学咨询,教师协助学生澄清思想偏差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德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生理的我”出发,通过“心理的我”的机能,认识“社会的我”的职责。哲学咨询引领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积极进行“哲学化”思考,使其基于美德的本性反思自我道德的履行问题,将自我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自觉培养道德责任感。因此,哲学咨询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彼得·哈特劳.哲学践行:西方哲学中的一种新的范式[J].杨征源,译.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30-35.

[2]潘天群.哲学践行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9.

[3]卫春梅.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之异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6-51.

[4]Lou Marinoff. Philosophical Practice[M].Academic Press, 2002.

[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6]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37.

[7]黄显中.公正德性论——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6.

[8]特伦斯·欧文.古典思想[M].覃方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87.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困惑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4-02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是初中阶段学生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学好初中思想政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具有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民族地区的学生相对非民族地区的学生缺少更容易获得正确思想观念教育的种种便利条件,所以,我们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做好民族地区的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以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我们要知道,学生的成长需要大量精神上的养料,他们吸收思想养料的能力特别强,所以思想养料的质量如何,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政治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困难却越来越大,政治课的教学更加困难,民族地区学校尤甚。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们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观念,进而在道德修养、行为习惯、法纪意识、理想信念等等方面出现偏差,甚至还会有一些严重的错误认识。在他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课堂讲述内容与少量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些矛盾对政治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有以下障碍: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现实认知可能是片面的、浮浅的,这就导致他们以偏概全,质疑课堂上“应然社会”的知识讲授。学生有可能会漠视传统教育中优秀内核,转而热衷于迷恋于某些不健康的“新潮、时髦”观念,可能会导致精神疲软,人格退化。学生可能只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去看待事物。长期而言,学生们的这些认识偏差会成为成长的思想和心理障碍,丧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严重的则会因产生行为。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诸如此类的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呢?笔者认为,一是德育工作形式脱离了时代和社会发展。单一的报喜不报忧的德育形式使得学生在逐渐成长接触了社会上各样不正之风之后,开始质疑学校老师带给他们的正向观念。老师们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往往无暇顾及思想的疏导,只能通过简单、被动甚至的说教来逼迫学生改变错误认知。二是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适度地开展教育,在小、中学进行“三观”教育,升入大学却在强抓养成教育。三是这些年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注重笔试成绩,对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却无闲暇真正顾及,再加上德育工作不好量化考核的特点,导致学校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人文意识培养。

面对以上困境,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从哪些方面进行有效突破呢?笔者的观点如下。

首先,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另一方面,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现实性的解惑答疑,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寓知识于解惑答疑之中,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