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特点合集12篇

时间:2024-03-13 14:38:44

公共建筑特点

公共建筑特点篇1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区公共建筑可以分为四类:教育保育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和市政公用类。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一、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十一世纪将是我国居住小区建设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跨跃发展的新纪元。然而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迫切需要建筑师予以密切关注。

1)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2)公建的安全指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J.Ja-cobs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3)公建的便利性既是居民对它的基本要求,也是它存在的目的一一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必须具有多样性和良好的可达性。而要实现公建良好的可达性就必须通过合理的布置使其服务半径尽可能小、到达路线尽可能顺畅。4)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5)居民的共享和参与是最高层次上的需求。是指居民对小区文化创造共享的需要,表现为试图参于到公建的设计中。

二、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这是幼儿受保养,青少年受基础教育的场所。属居住小区级的建筑类型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若单纯从服务半径考虑,将其置于小区中心,对居民干扰就比较大。因此,许多居住小区将小学布置在小区翼侧,这样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下,就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最小的干扰。另外小学规划布置还应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学生上学不应穿越城市道路;第二,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五百米以内,有方便的道路连接和明显的出入口,第三,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第四,远离铁路、城市干道和其他噪声源。

三、商业服务公共建筑

商业服务设施是小区公建的主体,这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公建类型。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将对百姓生活具有深远意义。在其位置选择上,若将其置于小区几何中心,虽然服务半径小了,却不符合居民出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的商业设施使用率底、效益差。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建的比较成功的居住小区均将商业服务设施集中布置在小区的主要出入口。这样既方便了居民,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其原因己在上一节关于小区公建的商业性做出论述。

至于商业设施的具体形式无外乎以下几种:1)成街布置。2)成片布置。3)成街成片混合布置。总之,商业设施分散布置的形式己逐渐被淘汰,因为其没有考虑到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另外,笔者将物业管理、卫生站也归入此类公建。物业管理现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居委会的地位,为了方便联系,比较适合将其置于小区主要出入口。

四、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商业服务设施提供的是物质养分,而邻里交往类设施则提供精神养分。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小区公共中心现在已形成一种模式:商业服务设施从小区主入口开始向小区内部纵深沿街展开直至小区公共活动中心,而且是连续布置,就如动脉和心脏相连。作为邻里交往类设施,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五、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公共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入口空间则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部位,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城市与建筑建设之间的协调性。因此,为避免公共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脱节,以及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就需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入口空间设计原则,针对不同形式的公共建筑来确定相应的设计方法。

一、公共建筑入口空间功能分析

1.过渡功能

公共建筑的建设与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其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活动空间,在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起到连接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过渡作用,并且还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转换与过渡心理需求的空间,以此来提高建筑各项功能的发挥效率。

2.商业功能

大部分公共建筑都具备着商业性特点,这样其在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主要想要获的就是更多的消费者,因此对消费功能的设计与体现要求比较高。尤其是以商业公共建筑来说,建筑内部商品比较多,很多顾客为节省时间,并不喜欢在建筑内各功能区域之间来回穿梭,更多的人喜欢在入口空间稍作停留[1]。这样为了更好的实现商业功能,会选择在门口空间做一些促销活动,不但可以满足顾客对空间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产生商业活动。

3.交通功能

公共建筑人流量与车流量都比较大,尤其在入口空间位置更显得拥堵,入口空间还具备了重要的交通功能。对于公共建筑工程来说,入口空间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了能否可以满足人们对集散空间以及缓冲空间的需求。

4.景观功能

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作为连接建筑与城市环境的部分,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体现建筑工程与城市建设景观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公共建筑为满足这一要求,会采用雕塑、喷泉等艺术小品的设计方式,在为顾客提供缓冲空间的同时,提高建筑的景观性[2]。同时还可以与城市环境特点相融合,凸显文化特质,展现城市文化底蕴,在精神上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二、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需要遵守的重要你原则之一,公共建筑工程主要由多种元素组成,入口空间只是其一。但是其作为建筑工程与城市环境交接的重要部位,将作为建筑室内空间向外延伸,与建筑外空间相结合而组成建筑整体环境,其设计效果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以及城市环境建设效果。公共建筑入口空间作为中介,突破了建筑空间自身的封闭性,积极融入到城市环境系统中,两者形成一种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建设。

2.开放性原则

公共建筑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并且其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备很强的开放性特点。相应的在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应结合建筑工程向城市环境开放的特点,放大建筑的公共化。例如设计室内与半室内空间与城市空间结合方式,将其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公共建筑门口空间所具有的结构功能以及形式是属于建筑的,同时更是属于城市环境的,应与整个城市建设环境相配合,形成开放的并且连续的城市空间环境,提高人们活动空间以及自由度。

3.可识别性原则

作为公共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建筑工程应用需求,满足可识别性原则,在实现对周围环境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建筑的应用效果。建筑环境建设都具有明确的运载性,承载着工程与城市文化以及功能特征,帮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其所具有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进而在入口空间就对建筑工程产生了归属感。

三、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设计方案

1.从城市整体设计出发

公共建筑的性质决定了在对其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做好与城市整体环境联系的必要性,将建筑功能与城市建设要求相结合。第一,引入城市设计理念。即对城市环境建设特点进行分析,在进行入口空间设计时,寻找两者的相同点与共同点,保证设计方案可以满足城市大空间建设的美学规律,实现建筑工程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3]。现在很多公共建筑建设位置都临近城市主要街道,这样在进行入口空间设计时,需要从交通功能以及环境融合两个方面来进行,结合街道空间尺度以及自然特征,来确定入口体形与方位结构,以此来提高空间设计的合理性。第二,加强公共设施设计。公共建筑也是构成城市街道环境的重要部分,对公共设施也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指示标识、休息空间、地上车位以及交往空间等。在度对入口空间进行设计时,不但要满足商业建筑自身实际需求外,还应从城市整体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2.做好入口空间过渡设计

现在很多公共建筑都选择应用单一或者复合的构成形式,来实现么入口空间的过渡功能。对于过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以用途来确定空间区域,即室外导向空间、室内集散空间以及内外转换空间等,并且室外导向空间与集散空间经常相互交叉存在。为有效引导人流进行方向的转换,特别是对于建筑入口界面与人流方向不垂直时,为使得人流可以顺利达到入口界面,就需要设置一处转折空间[4]。第二,空间序列,主要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通过突出建筑特点,来满足人们的期待值。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控制人流视线,随着移动逐渐看到全部景观,全面感受空间设计的特点。例如利用地面高低差,并配置相应的树木,作为引导人流视线的主要道具,逐渐由城市环境慢慢过渡到公共建筑。

3.因地制宜的空间设计

公共建筑特点篇3

1 公共建筑设计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类公共建筑也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公共建筑设计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发生了超高层、大跨度等建筑形式上较大的变化和进步。

1.1 公共建筑设计的现状

1.1.1 趋向综合体 现代的公共建筑设计中有不少建设项目是由几幢乃至几组建筑集合而成,趋向于成为一个有机综合体。目前,很多公共建筑设计中都对周边的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从而达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共建筑设计根据各自的功能要求组合建筑,使各区域内建筑既存在有机关联,又不相互干扰,形成一个有机综合体。

1.1.2 科技含量提高 现代的公共建筑设计都将“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以做到使用上的方便和舒适,因而提高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含量也被提上议程。不仅节能省地保护环境,而且提高了公共建筑的利用率。并且,自颁布了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后,不少建筑都选用了符合标准的围护结构来保温隔热,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以达到既保护环境又节约能源的目的。公共建筑设计的智能化发展,也大大提高了办公和管理效率。

1.1.3 形成特色形象 公共建筑因其规模、功能等因素构成了其形象的特殊性,也因此有些公共建筑成了城市的标志。近年来,很多公共建筑设计中用现代建筑材料塑造了高耸、曲面等多姿多态的现代造型。也有一些公共建筑更多关注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城市传统底蕴,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深含中华文化底蕴的建筑形象。

1.2 公共建筑设计的问题

1.2.1 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不切实际的浮夸现象,盲目追求宏伟与气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1.2.2 创作态度不够严肃,盲目追求新奇。过分追求建筑外形,以建造标志性建筑为目标,忽视公共建筑的内部功能要求,导致公共建筑的设计结果达不到节能标准,也导致公共建筑结构上的不合理。

1.2.3 中小学校、文化活动站、区级图书馆等规模小、资金少的公共建筑往往受到设计的忽视,但它们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利用率最高,与人们的生活最为贴近,因此,在进行公共建筑的设计时,需要加强对这类公共建筑的人性化设计方面的重视。

1.3 公共建筑设计的对策

1.3.1 完善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设计的类别很多,其相应的规范编制过程也较长,有的内容已经陈旧,新完成的编制也应考虑完善,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更新修编和新编规范的规划,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编制经费和一支强有力的编制队伍,才能使公共建筑设计规范适应时代的发展。

1.3.2 协调城建问题 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它们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对改变城市两貌、提升城市形象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需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研究公共建筑及其综合体与其所属空间、环境以及周暖相关建筑的关系,做到公共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兼容。

1.3.3 强调节能高效 很多城市公共建筑设计从内容上讲依然存在大而全的弊病,从形式上讲仍然向有“新、奇、特”发展的趋势,应控制建筑规模,正确理解“标志性”公共建筑的含义,整合资源节约型的公共建筑设计。

2 公共建筑的结构技术

由于公共建筑使用功能多样,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技术来刨造不同的结构来满足其功能性的要求。结构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

2.1 承重结构 承重结构具有把围护和承重两者相结合后的特点,建筑愈是底层愈坚实厚重,这就获得了传统力学上的稳定审美观。并且,为保证荷重的直接传递,上下各层对齐,各层空间相互协调,形成了“上轻下重、上小下大、上虚下实”的视觉艺术表现。

2.2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现代公共建筑中运用的最广泛的形式。其特点在于可以根据公共建筑的内部功能和追求美观的要求,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适应了现代公共建筑复杂多变的功能要求,既传承又破除了传统的审美观。

2.3 拱结构 由曲线形构件组成,有筒形拱、交叉拱、穹窿等。在桥梁、隧道和大空间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此而形成宏大多变、富有层次感的视觉空间。现代拱形的设计上力求使之具有合理的外形。用钢铁制成的拱或穹窿结构不仅跨度大而且建筑外形轻巧。

2.4 网架结构 由有限的杆件系统组成的一种超静定次数极高的空间结构。具有刚性大、变形小、应力分布较均匀、结构自重轻、节省材料、平面适应性强等特点。其造型轻巧美观,大量杆件纵横交错,产生重叠的透视效果,富有生动的表现力,跨度大,具有壮观的美感。

2.5 悬索结构 利用钢索来承受荷载的柔性结构,具有跨度大、自重轻、材料节省等特点,是建造大跨度建筑的首选结构技术之一。此外,悬索结构可以覆盖多种多样平面的空间,使用灵活性大、范围广,空间造型非常优美,是打破单调平直的平行六面体建筑体形的有力手段。

2.6 折板结构 是由许多薄平板以一定的角度相互整体连接成的空间结构,受弯能力、剐度、稳定性等均较好,用作屋面可与承重功能合一。采用这种结构的建筑,其造型鲜明清晰,几何条理极其规律严整,气氛独特。

2.7 壳结构 强度大、刚度大,而且壳体是屋面与承重两项功能合一的面系统结构中的曲板结构。薄壳结构力学性能优越正确、经济合理、近于自然,其造型也接近自然界动物的壳体,曲线优美、形态多变。

另外,作为公共建筑骨骼的结构,在公共建筑的结构技术上还应做到:(1)运用新结构技术。公共建筑要多采用钢或钢筋混凝土大柱网、大跨度结构,采用钢或钢筋混凝土或两者混合的框架结构,充分利用新的结构技术,为公共建筑带来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结构处理等技术手段达到公共建筑与自然景观和社会人文相融合的美学观。不仅显示出建造技术,也显示出新结构技术给公共建筑设计带来的蓬勃生命力;(2)善用结构形态。有的公共建筑由于内部功能和外部造型的需要,需要采用多种形态的结构形式,通过采用不同的结构技术来获得难度很大的效果。事实上,适当地应用结构技术改变结构的某些形态,就可以达到在空间和视觉效果上改变公共建筑外形上的平淡。在进行公共建筑结构设计时还可根据不同的几何形状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的特点,善于发现并运用结构形态其本身所特有的美感。

3 结 论

总之,在公共建筑中完美地进行设计,合理地运用结构技术,是现代公共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其中实际上也包含了对艺术的感受和表现,积极主动参与到建筑构思与设计的过程中,站在和建筑师们理解艺术的不同观察点,注入自已的情感,完成结构设计等工作,依靠结构技术,通过对比例、质感等的统―变化,将公共建筑的构思和意念转变为现实,既满足了公共建筑本身的功能要求,又发挥了公共建筑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特点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大型公共建筑的重要性

1.1 大型公共建筑的概念

公共建筑是一个总称,它包括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大楼等办公建筑,也包括商场、银行、邮局等商业建筑,还包括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机场、车站、桥梁等交通运输类建筑。在公共建筑中,大型公共建筑数量占8.3%。一般建筑面积2hm2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称为大型公共建筑。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自身规模的特殊性,其装修构造做法也有不同的要求。

1.2 大型公共建筑在城市中的地位

大型公共建筑是城市的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类公众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大量物流、文通流和信息流的交汇之处。大型公共建筑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活力,它占据着城市的网络节点,又掌控了城市空间的节奏。在许多人的眼中,大型公共建筑充分展现了城市形象,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

1.3特种装修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的必要性

装修不仅要使建筑形象更加美观,同时还要使其内部空间更加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需求。大型公共建筑因其对功能、形式的特殊要求,对某些方面的装修构造做法有着特殊的要求,如墙面、楼地面等地方,这些地方的装修的构造做法,不但要起到没话和保护建筑物的功能,还要满足不同的使用房间、不同的使用界面的功能要求,延伸和扩展室内环境功能,完善大型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全面品质。

2、特种装修的构造做法

2.1 特种墙面构造做法

墙面是室内外空间的侧界面,是建筑和装修主要的里面设计部分。在目前的建筑装饰装修中,墙面装饰装修越来越重要。墙面装饰装修的作用有三点,一是保护墙体,二是改善墙体的使用功能,第三点是凸显建筑的艺术效果,美化环境。

墙纸是室内装饰装修常用的饰面材料,不仅广泛用于墙面装饰装修,也可用于吊顶饰面。目前采用的墙纸多为塑料墙纸,分为普通纸基墙纸、发泡墙纸、

特种墙纸三类。特种壁纸是指面层具有特殊功能的壁纸。特种壁纸有耐水壁纸、防火壁纸、抗腐蚀壁纸、抗静电壁纸、防污壁纸、吸声壁纸、金属面壁纸、彩色沙粒壁纸等。这些壁纸都广泛用于特殊需要的地方,如医院、影剧院、舞厅、宾馆的浴室和卫生间等。

特种壁纸裱糊时,墙面和纸背均需刷胶,要求薄,均匀一致,不裹边。纸背刷胶后,胶面与胶面应付叠,避免胶干的太快,便于上墙。为了防止特种壁纸干后收缩凸起,刷胶后应静置五分钟,使其充分吸湿伸涨后再上墙。特种壁纸裱糊的顺序应根据阴角搭缝里外关系。裱糊时要先在墙上用铅笔划垂直线,其位置可比一幅壁纸宽再让出0.5厘米左右。每片大墙面均先从较亮的一角以整幅壁纸开始,将窄幅甩在较暗一端的阴角处。裱糊时由上而下,上端不留余量,一侧先对花接缝到底,后贴大面。

2.2 特种楼地面构造做法

大型公共建筑中的某些房间,如盥洗室、厕所、浴室、厨房等,其使用功能决定了地面必须做防水处理。常见的构造做法有两种:一种是以防水水泥砂浆做防水层的处理,即在水泥砂浆中混合防水剂或具有防水性能的水泥砂浆,然后将防水水泥砂浆铺设在楼板基层上。另一种是在地面基层上粘贴铺设油毡或PVC等卷材防水层,并灌注轻质混凝土,以压持并保护防水层,然后在上面再做地面面层。

发光楼地面是指地面采用透光材料,光线由架空地面的内部向室内空间投射的一类地面。主要应用于舞厅的舞台和舞池,歌剧院的舞台,大型高档建筑的局部重点处理的地面。其构造做法分三步:首先要设置架空基层,其高度要保证光线能均匀投射到地面。第二步要安装灯具,地面内灯具应选用冷光源灯具,其固定应避免和木构件直接接触。最后要固定透光面板,有搁置法和粘贴法,其构造处理要采用密封胶封缝,以防止地面灰尘、水渗入地面内部。

舞台、练功房、比赛场地等处广泛采用弹性木地板,其构造可分为衬垫式和弓式两种。衬垫式弹性木地板可选用橡皮、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弹性好的材料做衬垫,弓式弹性木地板是用木弓支托格栅来增加其弹性,上铺毛板、油纸,最后铺订硬木地板。

活动夹层地板是 一种新型的楼地面结构,是以各种装饰板材经高分析合成胶黏剂胶合而成的活动木地板、抗静电特性的铸签活动地板和复合经典活动地板等,配以龙骨橡胶垫、橡胶条和可供调节的金属支架组成,广泛用于计算机房、通讯中心、电化教室、展览馆、剧场和舞台等。首先要清理基层,其次要按面板尺寸弹网格线,在网格交点上设可调支架,加设桁条,调整水平度,最后铺放活动面板,用胶条填实面板与墙面缝隙。

弹簧木地板地面是由许多弹簧支撑的整体式骨架地面,主要用于电话间和舞厅的舞池地面。主要由金属弹簧、钢架、厚木板、中密度板及饰面材料等几部分组成。

2.3 特种门窗构造做法

特种门窗包括旋转门、全玻璃无框门、金属防盗门及橱窗。其中旋转门、无框门及橱窗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广泛使用。根据大型公共建筑不同的要求,他们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构造做法也不尽相同。

旋转门以其美观,大方,通过量大等特点逐渐应用到办公大楼、酒店、银行等单位,成为建筑行业十分常见的一种玻璃门。旋转门分为普通旋转门和自动旋转门。其主要由固定框架、旋转组件和中心轴组建三部分组成。

固定框架由上支撑组件及立柱、上、下码头和固定吊板组成。上支撑组件又由帽头、多个梁架、多个支撑板和托架用螺钉、螺母链接而成。立柱和上、下码头时固定框架的基础。曲壁玻璃也安装在上、下码头和立柱之间。吊顶板安装在固定框架上。旋转组件由闭门器、展箱、旋转吊顶和门组件组成。旋转组件用于门的开启和关闭。中心轴组件是自动旋转门的驱动系统,是在电控系统控制下启动和关闭自动门的驱动机构。它由减速电机和驱动机构组成。

全玻璃无框门通常采用10mm以上厚度的平板玻璃、钢化玻璃板,按一定的规格加工后直接用作门扇的无扇框玻璃门。其门扇可以做成金属门夹的构造形式,有门夹的形式利于保护玻璃。因此推拉玻璃门均采用这种构造。

橱窗是商业建筑中用以展示商品的陈列空间。其构造要充分考虑防雨、遮阳、通风采光及橱窗玻璃对凝结水的处理以及灯光布置的问题。

3、 结语

大型公共建筑已经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其特种装修构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掌握其构造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造出新的适应大型公共建筑特种装修的构造做法。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特点篇5

一、引言

建筑设计创新是建筑设计师通过自身的设计灵感和经验,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进行首创性的设计活动。公共建筑是在公共场所建设的,以服务社会和大众共同使用为目的修建的建筑,主要包括办公类建筑、商业类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交通建筑等等。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现已成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对于提高我国公共建筑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特点

公共建筑设计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公共建筑设计创新应当具有时代的特征。我国目前正处于数字信息化时代,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革新,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创新具有重大影响。数字信息化时代的鲜明特点使公共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构思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者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种类的软件构建设计模型。其次是风险性和首创性。公共建筑的创新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技术类、经济类和文化类的风险,在使用新技术时,其理想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设计成果不仅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够成功。另外,经济风险在于公共建筑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都比较大,耗时长,设计难度也比一般民用建筑高,因此在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风险。文化风险是所设计的公共建筑是否能够与当地的社会民俗文化充分融合,是否符合当地普通大众的审美观念,实现文化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设计技术的首创性的形式包括设计一种全新的公共建筑和在原有建筑上加以设计上的改造,体现设计师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最后是标志性和地域性。公共建筑设计主要的服务目标群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不能独立于群众的审美而存在。此外,考虑到建筑所处的不同地域,不同自然和人文环境,其设计的风格也有很大不同。但归根结底是这些建筑设计类的创新不能偏离当地本身的文化内涵,不要标新立异,要尽量反映出当地的地域特点,成为标志性建筑。

三、公共建筑设计技术创新的内容

(一)公共建筑设计的功能创新

公共建筑的功能是其建筑本身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建筑的功能要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在应用方法上能够多样化,在设计中既能够体现艺术的美感,又能够不失去其本身的使用功能。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空间功能,另一种是外部环境功能。

1.内部空间功能

内部空间功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美学效果方面,其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大众的精神意境,创造出良好的精神审美空间。通过设计者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使现代公共建筑更加具有观赏性,并能够从过去传统的封闭状态转变成一种开放的立体的空间系统。比如,位于德国慕尼黑市的圣心教堂(如下图所示),其设计目标是开阔、明亮和富有生气的教堂,该建筑由内外两层同心叠套的精致盒体构成。两扇大门后面的圣坛,巨大尺度、倾斜方位等,都加强了空间透视感,形成了天堂之路。

2.外部环境功能

所有的建筑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中,公共建筑也不例外。建筑与环境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融合。公共建筑的设计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方面。经济功能是由于公共建筑本身的设计需要收到经济条件的约束和限制。文化功能主要是现代公共建筑不仅要实现其自身的实用价值,更要凸显出文化艺术的内涵。比如博物馆和艺术馆等,其设计的造型要与当地的整体文化相符,又要符合其展品的风格特点。另外,一些城市大型的地标性建筑,已经成为公共建筑设计技术功能创新的典范,不仅要承担起本身的功能,还要作为城市地标,影响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形象。

(二)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形态创新

1、界面形态创新

界面形态创新中有一种是结构化界面形态,即建筑外体结构并非常规密集型的柱子,取而代之的是与建筑界面结合,以流线型为主的螺旋上升菱形格状等结构,既满足了结构上的强度要求,同时也符合现代都市对办公场所的审美需要。比如,TOD’S 表参道大楼。该建筑是一个直径76 米的3/4球体,使用短线穹顶结构,分内外两层。其中,外层是三角形焊接钢管单元,而内层则是六角形的钢管网格,通过机械调节遮阳板,可实现缝隙的放大与缩小,并体现独特的动态化效果。

2、形体形态创新

形体形态创新中有一种是 符号化的形体形态,即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和功能所包含的内容都通过建筑的形体传达出来,公共建筑的形体形态便具有了独立于功能、结构、空间之外的生成意义。比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其形体设计取自游泳馆中的水特性,形象而又生动;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如下图所示),因在北京奥运中承担着摔跤馆功能,其形体设计时,则以高低起伏条形方块为主,给人强烈的力量感和运动感,这与摔跤运动特征一致。

3、空间形态创新

空间形态创新中有一项是灵活化的空间形态,这是对传统公共建筑形式的一种挑战和否定,所要表达的空间是一种能够表现精神、空间形态的建筑设计。比如,北京首都机场的3号航站楼(如下图所示),外部形态犹如巨龙,舒展而又灵动。在内部,航站楼使用三角形组成的屋盖结构,这些三角形组成的屋盖沿着主楼骨架形态流动,极具动感。

(三)公共建筑设计的生态技术创新

现代公共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追求,更要以舒适环保为前提。人们在建筑中所要求的空气温度、湿度、采光等因素都是公共建筑设计中生态技术创新的重要目标。有些现代建筑为了追求美感,使用一些华而不实的设计,或采用非环保的建筑材料。事实上,现代公共建筑设计越来越强调舒适自然绿色这一概念。

生态技术创新包括巧妙地利用自然空间和环境,改造建筑结构,还包括建筑建设材料的使用。

1.公共建筑生态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公共建筑是人群的聚集地,空气环境较差,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地区。公共建筑生态化设计是将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如:现代公共建筑采光不再局限于窗户,而是通过一些创新的造型设计来代替窗户的功能,实现采光,同时这类造型设计又能与建筑的风格和自然环境相融合。既利用了自然光源,又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通风环境也是现代公共建筑设计中的重点。要减少空调系统的使用,在满足人们的通风需求同时,利用建筑自身的结构实现通风环境,是设计生态技术创新的要求,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建筑内人群提供了自然健康的空气环境。

2.材料技术的创新

建筑师在设计中逐渐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另外,也由将传统材料通过重组和设计实现了其创新的价值。工业革命发展至今,钢材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了主流。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据了公共建筑的半壁江山,现代设计师通过对金属材料的研究,如:通过腐蚀处理等,可以增加金属材料的历史感,体现复古风格。我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采用了ETFE薄膜材料,在材料的选择上借鉴了自然界水分子的机构,并且该材料具有质地轻、防腐、透光的优良的特性。但是,材料的创新并不代表完全摒弃传统材料,而是通过对传统材料的改造实现技术上的新意。

参考文献:

[1]赵寅钧.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公共建筑特点篇6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居住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居民小区的修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居住小区公共建筑是小区规划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合理设计能够很好的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一、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的内容和重要性

目前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包括四类:教育保育服务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与市政公用类[1]。合理的规划设计居民公共建筑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有利于居民小区的合理规划,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

二、居民小区公共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安全性指的是公共建筑的布置要符合小区设计的安全标准,要明确划分公共区域和私人区域,对居民小区内的街道进行监控,保证公共建筑在使用过程中不会阻碍小区交通,不会占用消防通道,保证公共建筑安全性的同时保证小区的安全。

(二)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便利性原则

公共建筑的便利性指的是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方面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便利性原则,公共建筑的设计要具备多样性与可达性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缩小公共建筑的服务半径,保证到达路线畅通。

(三)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商业性原则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步入了商品经济时代,小区公共建筑要具备商业服务的功能,商业服务设施要尽可能的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受市场引导。商业性原则的基本特征就是赢利性,所以在进行居民小区商业建筑规划的时候要重点考虑其规模、布点和聚集效应。

(四)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归属性原则

归属性原则属于居民高级需求的范畴,体现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内涵。体现居民小区公共建筑归属感的原则就要进行特定场所的营造,场所内的主体是一些特定的人,凭借这些人的活动将这个空间转化为具有归属感的场所。

(五)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的分级要具有灵活性。按照小区所处的位置和所服务的人群数量来设计小区内公共建筑的配置级别,适当的减少小区周围的公共服务设施。其次,公共建筑的服务半径要根据居民的生活规律、活动路线、公共建筑的自身效益来确定。最后,公共建筑的设置也要具备灵活性。对于现代生活不适用的公共建筑要拆除,对于服务于老年人的公共建筑要增加,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布置要符合本居民小区的实际情况。

(六)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划结构的整体性,指的是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的配置要和小区的整体规划结构保持一致,形成居住空间的层次感。二是,居住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小区服务设施要和居住环境的其他要素(包括住宅、道路绿地)在空间布局、建设进度和启用时间上相互协调[2]。

三、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教育保健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教育保健类公共建筑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在这类建筑的设计中对于小学的规划布置,要考虑到小学本身会成为噪声源,可以考虑将小学设计在小区的一侧,这样既能保证小学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同时还能保证小学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干扰最小。而托儿所与幼儿园可以进行联合设计,既能节约用地又能方便家长接送。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对安全性与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进行全面考虑,这类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满足以下条件:(1)位置要设计在小区中心或者小区的入口处,它的服务半径要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2)建筑的前面要留有一定的场地供幼儿进行室外活动。(3)这类建筑周围的环境要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污染。(4)当幼儿园和托儿所共同设计时要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

(二)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商业服务类建筑是小区公共建筑的主体,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这类建筑的合理设计对居民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类建筑设计中的位置选择有两种方式,方式一:设计在小区的几何中心处,这样设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服务半径,缺点是不符合居民的出行规律,使得商业设施的使用率低、效益差。方式二:设计在小区的入口位置,这样可以保证商业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的布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分散布置,这种布置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淘汰,还有一种就是集合布置,这是目前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最常用的布置形式,例如成街布置、成片布置、成街成片混合布置等[3]。

(三)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包括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这类公共建筑适合与居民小区的中央绿地规划设计在一起。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这类公共建筑的规模应该扩大,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它的规划设计要充分体现人情味原则,要方便居民日常的生活交流。

(四)市政类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

市政类公共建筑有垃圾站、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在这些建筑中垃圾站应该布置在小区的边缘,远离居住中心,但是又要方便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公共厕所要和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配合设计,位置要隐蔽,标志要醒目;自行车库的设计有两种方式,分散布置和集中布置,分散布置可以将住宅的最底层用作自行车库,方便居民的取用;集中布置可以规划设计统一的自行车库,方便统一管理,节省用地面积。

结语:

居民小区的公共建筑包括教育保育服务类、商业服务类、邻里交往类与市政公用类这四类,在进行设计时遵循灵活性、整体性、商业性、归属性、便利性、安全性六大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各类公共建筑设计的设计方法都不一样,要根据具体的建筑类型进行具体的设计。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含义、类别以及特点

1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概念解析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从范围上讲,包含了公共建筑入口的一边或两边,并与楼梯转弯位置围合成开放性质的室外建筑空间。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这个大范围内,该空间属于较次的位置。城市公共建筑在设计室外空间时应和建筑本体以及主体建筑的设计理念相互协调,通过设计反应出建筑本体以及主体建筑的特点。在此类空间内进行活动的人员来源广泛,空间内活动一般为必要性活动,也夹杂其他活动,所以室外空间在设计时应凸显其适应性及包容性。

2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类型

以使用功能为标准将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分为三大种类,包括封闭性、半封闭性和开放性。由于我国众多大城市修建的公共建筑设计有围墙,并将公共建筑和城市之间在用地上互相隔绝,将其封闭起来,致使公共建筑难以定义为广场或者庭院,因此被统一称为“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空间”;有的医院和体育馆的内部设计有环境空间或花园,仅开放给病人或体育馆观赛的人群,其性质为半封闭。

二 设计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城市公共建筑应遵照“公共化”、“城市化”的设计理念。越是大型公共建筑越要注意其开放性,室外空间在设计时应做到部份或全部对外开放。并将城市大空间与其相连接,扩大建筑室外空间,防止堵塞,并使活动场所给人带来更舒适的感觉。

1 在建筑室外空间进行分级

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其作用是完成公众性与私密性之间的过渡,应进行分层和分级。人位于室外时会下意识寻找一个空间区域,既满足对背部的保护,又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同时这个区域要被排除在观察空间之外。所以,角落空间是最佳选择:首先角落是一个小区域,既能观测大空间又易于给人“靠背”感觉;其次位于其开口处观察范围更高一级,形成有效空间等级。

2 设计交通流线

通常来讲,室外空间应设计不少于两个出入口,并使用自然路径完成连接。路径在分布上应迎合人们散步需求。所以交通流线在设计阶段时,就应使用道路将目标之间连接起来。连接的道路既能选择直线又能稍微弯曲实现目标连接;道路铺设时应将其放大并对目标进行围绕;在道路中间位置设为人提供驻足的位置。

3 布置室外空间设施

室外空间布置的设施,尤其要注意座位布置,有些地区的室外空间会存在座位不够的情况。室外空间在进行座位位置选择时需要对气候以及景观加以考虑,使座位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布置室外座位时,用心选择合适的位置要比用尽心思在座椅样式设计上更加重要。

4 完善室外空间环境绿化

建筑室外空间进行绿化时应着重对主体建筑进行衬托,若建筑外部景观优美,绿化时可使用草坪和花坛以及低矮绿篱。若需种植树木,品种上应该选用树冠比较小、树干高大的树木,每株间适当拉大距离,避免将人看向建筑景致的视线阻隔住。

建筑室外空间的位置若离公园以及城市广场较近,在环境绿化设计时应注重层次的分化,并和城市绿地相接。丰富层次主要使用植物类型完成分化,通过改变植物造型以及色彩组合,凸显本空间绿化的特点。

三 外部空间的利用

1经济效益

建筑的设计可以看做是一项艺术,其中既含有工程和艺术元素,同时也含有经济学元素。建筑在设计阶段必须有经济支持,但是优秀的建筑设计不能被经济因素所完全辖制。我国有一句古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由上可知,建筑设计若完全不存在限制有可能难以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而优秀的建筑作品常常诞生在充满限制的环境中。

2对城市功能进行创新

公共建筑属于城市的必须部分,其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更需担负起城市功能责任。公共建筑内外空间的设计都应看做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建筑环境设计的是否优秀,会直接影响到人和人以及人和城市之间的感觉。公共建筑不能提供较为宽阔的活动场地给人,较差的空间环境难以使人长时间逗留的,人和人之间不能建立和谐关系,人和城市也会产生相互排斥的感觉。与之相反,设计较为优秀的公共建筑,亲和感强,有力促使人和人之间和谐共处,促进人和城市之间互相协调。所以,城市在进行公共建筑功能创新时,应着重将创新方向放在城市环境改善上。

(1)城市环境的优化离不开畅通的交通环境,拥堵的交通环境将会导致城市空间缺乏充分联系,并使城市空间充满枯燥的感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交通环境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空间的联系需求。公共建筑需要担负其联系交通的责任,而且,复合化的建筑空间出现,也使得公共建筑能更好起到联系交通的作用。城市公共建筑功能创新设计的重要方向,就是将建筑与交通相互融合。首先,公共建筑空间内部引入了交通要素,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建筑空间也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集散中心;其次,公共建筑之间使用道路进行连接,使得建筑之间避免因道路出现分离,交通也日益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2)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建筑不应仅看做是一项建筑设计艺术,优秀的建筑作品往往能有效的融入周边环境。城市公共建筑具有多项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空间创造。影响城市公共建筑的功能创新,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环境,不论公共建筑处在怎样的环境里,在设计时都应将周围环境特色考虑进去,并据此寻找创新思路。

3作为标志展示城市形象

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所有的物质以及精神成果。狭义则仅包括精神文明成果。城市公共建筑的功能创新设计,特别是具备重大影响力的公共建筑,和普通建筑物相比,其具有更强的精神、物质影响能力,此类建筑一般体积非常大,作为地标对城市的精神风貌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并将城市形象展示出来,同时建筑也是历史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致力于建设高层建筑以缓解城市用土紧张问题。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空间,同时也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其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层公共建筑的设计理念常包含城市文化特色。以城市形象的视角看高层公共建筑,其会对城市轮廓线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的整体轮廓线分为实体以及虚体两种,实体是指城市中建筑物之间外延所连边线,虚体是指市内各个建筑物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人们在离城市较远位置就可对城市整体轮廓有较深印象,因此轮廓线也是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高层建筑也因城市轮廓线的作用,将城市标志特色反应出来。所以,目前众多建筑设计人员都致力高层建筑形体创新,希望通过高层建筑将城市形象甚至国家形象完整展示出来。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者何镜堂将“寻觅”作为设计主线,并将设计理念展示在展馆内部的的流水展线上,并将展馆分为“东方足迹”和“寻觅之旅”以及“低碳行动”三大区域供游人观光。并将我国30多年的城市发展进程,全面展示给游人,让游客感受到我国的城市发展成果,并将我国目前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进行充分的展示。展览最后,一道绵延长远的“智慧之旅”引领游人展望未来,使游人充分领悟到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以及建设未来城市的高超智慧。展馆的外观,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作为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并在色彩元素上采用富含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红,同时在外形设计上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体系,对该体系进行一系列简化以及变形操作,使其既具备现代特色又不失去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气质。

4历史文化韵味的表达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才能形成一定的文化特色,同时文化特色也能看做是该国家或地区文化代表。建筑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载体,宣扬文化特色以及活跃文化环境也是建筑环境的主要功能之一。公共建筑不仅能对城市以及国家的给人的印象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是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和尺度以及细部的选择都将影响城市传统文化发展。

小结

公共建筑将历史文化的绵延作为设计理念主导因素,设计中应将历史文化以及文脉作为创新基础,并要将公共建筑作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建筑由于长期受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况、社会习俗以及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制约,导致建筑在位置分布、建材、外表、结构形态以及色彩装饰等各个方面都显现出多样化的形式状态。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特点篇8

关键词:

公共建筑;设计;绿色理念;特点;应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建筑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刺激了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现阶段,绿色环保理念贯穿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公共建筑设计,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既可实现公共建筑应有的功能,又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大大促进公共建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着重探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

1概述绿色建筑设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处于矛盾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让人们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致使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日趋严重。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问题,故而将绿色环保理念不断的渗透到经济建设中。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所谓的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结合绿色环保理念,在不影响建筑工程正常建设和确保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资源消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施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双向发展。绿色建设设计理念的应用不仅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提高建筑物的建设质量,提高生活舒适度,减少化学材料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有利于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若要更好将绿色建筑设计应用于公共建筑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绿色建筑设计本身的特点。以下是对绿色建筑设计特点的具体分析。

2.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

绿色建筑设计着重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全寿命周期意味着建筑设计阶段,不仅要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及功能,还要设计建筑的使用、维修保养、再利用等环节,务必全面。这些环节都是建筑使用寿命的重要部分,要在使用寿命时间内估计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建筑物存在的这一时期里面,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之向前后不断的扩展,要皆可能多的考虑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环节。

2.2保证建筑根本功能需求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倡节约资源,在保证建筑根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资源的使用控制合理的范围之内。这里所说的根本功能需求是指建筑的结构完善、功能性强,具有良好的质量,可以正常投入使用并确保建筑使用人员的生活及工作健康。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在保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合理配制,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进而降低建筑建设成本。

2.3确保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确保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建筑本身进一步应用发展,否则建筑物本身将不能发挥其存在价值,形同虚设。

3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表现在很多方面,以下是对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探讨。

3.1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为了确保公共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就要着重考虑建筑外部环境设计。首先,建筑在绿化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将建筑与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机融合,以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要做好公共建筑附近的绿化工作,可以适当拓宽草坪面积,栽植一些美观且实用的树木等,尽可能增加绿化面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3.2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有利因素。

建筑内的照明及通风设计是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讲,室内的照明及通风均是通过电力设备实现的,长此以往,势必要耗费大量的电能维持公共建筑的正常使用,为了切实实现节能环保,在建筑设计阶段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有利因素,节约大量照明用电的同时,还提供更健康、高效、自然的光环境。不仅如此,充分的日照还可以起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良好合理的自然通风能有效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热舒适。还可有效降低过渡季节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自然通风和采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进而实现优化室内环境、节约能源的目标。

3.3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

3.3.1声光环境系统的设计。

就光环境设计而言,在对绿色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倡导利用如太阳能等新能源来实现照明供应,以处理一些日常的照明。在室内应尽可能的使用自然光,且大力提倡使用节能型灯具,以降低能源消耗。就声环境设计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把卧室安排在与噪声源相反的方向,亦或者是安装隔音窗,以降低室内的噪音,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3.3.2能源系统的设计。

在绿色生态建筑中,要想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常规的能源系统予以改进,同时还应当强化对绿色生态能源的高效利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将建筑设计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之上;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新能源改进方针;其三,追求建筑艺术和资源、能源的有机融合。此外,设计人员还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已有的绿色生态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例如地热资源、风能以及太阳能等等。

3.4采用新型绿色能源系统。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领域,新型能源系统的应用已经在大规模试用和推广中,其中太阳能和风能以其无污染,能源可持续提供的优点受到建筑设计单位的青睐,太阳能转换设备可以通过收集吸收太阳所散发出的热能,使之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能源,风能则主要用于发电,实现电力系统零能源消耗。在未来,新型能源系统将继续被开发和利用,逐渐代替相当一部分高耗能能源转化系统,真正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结束语

综上浅述,绿色建筑设计对于公共建筑设计、应用及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有利因素、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采用新型绿色能源系统四个方面探讨绿色建筑设计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若要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公共建筑设计中,还要不断探索其他方面的应用,切实改善应用效果,为我国公共建筑的建设及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范东旭 刘阳 单位:沈阳市华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特点篇9

1.1建筑与雕塑的历史渊源

目前,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经无可争议,然而建筑的公共艺术性很容易被忽视。从建筑与雕塑的历史渊源看,从古至今,它们就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像人和影子的关系一样,相互依附,相互影响。追溯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建筑活动始终伴随着雕塑艺术的创作而发展。从古埃及开始,雕塑就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民在石器时代就已经用庞大的雕刻艺术来装饰建筑物。建筑发展到古希腊时期,雕塑成为神庙建筑装饰的典范,大量雕塑依附在神殿之中,以帕台农神庙建筑为主要代表,它是雕塑艺术与建筑工艺的一次完美结合。到了欧洲中世纪时期,建筑和雕塑主要为宗教服务,如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它融合了雕刻、壁画、建筑艺术,繁复精美的雕刻装饰在建筑内外融为一体,让人分辨不出到底是建筑还是雕塑。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盛行,圣保罗大教堂便是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教堂内外的雕塑为了配合建筑的曲面形态,大都设计为富有动态曲线感的造型,与建筑完美的配合营造出一种华丽的上升感。

1.2建筑与雕塑的同一性

建筑与雕塑还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关系,首先从内在角度上看,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以及情感,它们最终都在公共空间中扮演着改善环境的作用,建筑与雕塑不仅是科学的、艺术的,而且还是人文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性是建筑和雕塑共同的精神内核。其次从外在角度上看,雕塑与建筑不同于其他公共艺术形式,它们都具有三维形态的空间特征,是以实体方式来营造公共空间,物质性和多维度空间是它们统一的基本要素。在用材上,雕塑和建筑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古希腊雕塑和建筑主要材料都为石材。古代中国的建筑材料大多为木料和泥砖,而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类型也是木雕和泥塑。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材料也日新月异,同时雕塑的材料也丰富了起来,大量玻璃、金属等综合材料都被用在雕塑上,建筑和雕塑在工艺和用材上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最后再从创造者角度来看,雕塑家和建筑家一直以来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雕塑与绘画作为姊妹艺术,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我们的建筑是雕塑和绘画与宏大体量的结合,拉斯金就曾说:“没有一位不是伟大的雕刻家和画家的人,能成为一位建筑师。因为他如果不是一位雕刻家和画家,他就只能是一位建造者③。”米开朗基罗就是很好的例子,他既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同时还是世界第一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师。

2公共空间中建筑与雕塑的交融

2.1建筑化的雕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建设改变了以往城市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马路、高耸的大楼、开阔的广场等,城市空间的维度被扩大,这时的小型户外雕塑已经不能满足大空间的视觉需要和人们的审美追求。在材料和技术的推动下,新型的雕塑开始诞生,与其说是雕塑,毋宁说它是建筑化雕塑。此类雕塑作品不胜枚举,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典型范例。女神像高46m,加上基座是93m,它的底座是美国移民史博物馆,另设有电影院,从底座到火炬顶端之间设有内部旋梯(图1)供游客使用,由于游客要攀登171级旋梯才能到达女神像的头顶,所以后来在女神像基座安装了电梯方便游客上下。顶部女神头冠上的25颗宝石其实是女神像的观景窗口(图2),从头顶位置开始再攀登60级旋梯便可进入女神像的最高点,图1自由女神像内部旋梯图2自由女神像观景窗口最高点的火炬边沿上还可容纳12个人。这些可供人进入的空间使得自由女神像具有一定的建筑感,因此,美国自由女神像不仅是一座大型景观雕塑,而且还是一座百米建筑。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这类作品使人与环境的亲和性得到了加深,作为城市的公共性标志物,雕塑和建筑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类似这种的大型建筑化雕塑的公共艺术形式还有很多,它们的雕塑特性使它们大都被归纳至公共艺术的范畴内。

2.2雕塑化的建筑

在现代主义建筑盛行时期,建筑以实用功能性为主,摒弃了大量装饰,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口号,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局限性,由于过分强调功能,忽视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导致了千城一面的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蔓延,到处都是高耸冰冷的混凝土方盒子,很难满足公共空间里对环境的审美需要,更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失之交臂,所以人们很少把方盒子状的建筑纳入公共艺术里去。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抨击了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思想,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风格压制了设计师的才能,而且形式单调无味,严重影响大众审美的需要。于是,他预示着后现代建筑的新时期即将到来,给后现代主义建筑拉开了帷幕[4]。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出现,雕塑也发生着变化,在波普艺术和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大量雕塑出现在公共空间里,这些雕塑作品无疑给公共艺术形式增加了新的亮点。与之对应的建筑也逐渐呈现出富有雕塑感和公共艺术性的特点,比如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结构和管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殊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效果,这座建筑更像是城市中一个巨大的装置艺术品,它是具有现代公共艺术性的建筑。再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被称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盖里在设计时扔掉了诸多建筑理论和经验,他更像个雕塑家,运用雕塑语言,通过艺术的手法把雕塑和建筑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建筑理念和对当代艺术的精神体味结合成一座巨型雕塑,这座建筑无疑是公共空间中经典的艺术品。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对雕塑化建筑的支持,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对雕塑化建筑的催生,雕塑化建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对雕塑化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便是借用计算机技术来构建富有动态的前卫建筑,她在北京的建筑作品银河SOHO就是其代表作,被誉为首都第一印象建筑,它同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一样,以奇特富有流动感的雕塑造型成为公共空间中一座具有标识性的公共艺术性建筑。虽然现代建筑不像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那样与雕塑结合,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当代先锋主义建筑不是雕塑化的建筑,我们要区别以往雕塑与建筑结合的形式,现代建筑与雕塑的结合方式不是通过以雕塑附加在建筑内外的形式来看,而是现代建筑通过对雕塑语言的提炼,用艺术的手法更象征性更全面性的与雕塑结合了,建筑不再是一座通过雕塑依附而存在的建筑物,而是一座独立的公共艺术化建筑。库哈斯设计的CCTV央视大楼(图3)便是很好的例子,央视大楼完全超乎人们对以往建筑的概念,它以雕塑语言来诠释建筑的形态,它是以一座巨大雕塑的身份矗立在城市的心脏。库哈斯设计的央视大楼形状让我们想到了雕塑家野口勇的环形雕塑作品(图4),它们十分相似,两件作品的重心设置极其一致,而简洁的环形形态也大同小异,这就很好的说明建筑和雕塑具有同一性,库哈斯用这种纯粹的雕塑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建筑如何用简洁的身姿与周围公共景观环境构成可以呼吸的关系,形成了让人过目不忘且精神振奋的公共艺术景观[5]。央视新大楼这座建筑与以往的建筑不同,它不仅与雕塑的表现形式一样,有着简洁和充满力量的外表,而且还和雕塑具有一样的隐喻功能。首先,它所代表的是社会公众心目中最信赖的媒体机构,所以它的建筑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简洁、肯定、充满力量且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其次,央视新大楼的设计理念也映射了当下的中国,大胆、创新、不羁,它摆脱过去所带来不必要的包袱,对未来充满信心及憧憬,它就像一个迈着大步的巨人,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佳写照。从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来看,央视新大楼和雕塑同样具有公共艺术属性,它显然是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化建筑。图3CCTV央视大楼图4野口勇环形雕塑作品随着现代建筑与雕塑之间的有机结合,雕塑语言已然成为建筑构造中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方式。正如英国学者彼得•柯林斯所说:“我们从过去40年中所目睹的变化,并非由于雕刻从建筑中消失的事实,而是由于建筑已经变成了抽象雕刻的一种形式的事实[6]。”如果说建筑化的雕塑是公共艺术的新形式,那么我认为雕塑化的建筑它就是公共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公共建筑特点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公共建筑工程开发的不断壮大,公共建筑天窗的设计策略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天窗的设计的研究,对我国公共建筑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公共建筑项目的范畴

公共建筑是指那些建设规模大、投资额高、成本回收期长、享用面广、城市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各种公共设施项目。它们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场站、公园、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给排水设施、供电供暖设施和防灾设施等。

三、公共建筑的功能特点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场所,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场所,在经济社会的建设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在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服务性等各方面的功能及性能要求较高公共建筑的主要空间构成大致如下:

a.主体部分:直接体现建筑物使用功能的空间。如:医院的诊室和病房,剧院的剧场,体育馆的比赛厅等。

b.辅助部分:为了保证基本功能的而需要的辅助房间及设备用房。如:医院的各类检查室、剧院的售票处、放映室化妆间,博物馆的安防监控室等。

c.交通联系部分:为联系上述空间及供人流、货流、信息流电力流及通风等的交通空间。如:走廊、楼梯间、电梯间、强弱电管道井等。

d.(特)共享空间部分:建筑中局部空间通高几层或垂直贯穿整个建筑的空间,也叫中庭。共享空间提供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庇护功能等,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保证更好的人际交流,使整个建筑的方位感明确如:大堂、走廊、会议大厅等。

公共建筑在使用上的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在具体功能上具有多样性;人流、物流、信息流量巨大;建筑结构复杂;建筑风格具有时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共建筑在设计、建造施工、监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中的综合布线、信息设施、监控安防、系统集成、楼宇自控设备、防雷接地、火灾自动报警等智能化系统。

四、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的采光方式

公共建筑中的采光方式主要是侧窗采光、天窗采光。

侧窗采光的优点:构造简单、布置方便、造价低廉、光线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有利于形成阴影,适于观看立体感强的物体,并可观看室外景观。缺点:照度分布不均匀,(近窗处照度高,离窗远处水平照度下降很快。)(当采光面积相等且窗底标高相同时,正方形窗口采光量(指室内各点照度总和)最大,竖长方形次之,横长方形最小。但从照度均匀性看,竖长方形沿进深方向均匀性最好,横长方形沿宽度方向较均匀。)影响室内横向采光均匀性的主要因素是窗间墙。窗间墙愈宽,横向均匀性愈差。

天窗最大优点是有利于采人光量并使照度均匀分布。

五、天窗形式

1、矩形天窗

普通矩形天窗是在屋顶上架起一列天窗构成,窗户的方向与屋架互相垂直,称为纵向矩形天窗。如果将屋面板隔跨分别设置在屋架上弦和下弦位置,窗扇立在屋架外侧并紧贴屋架,称为横向矩形天窗,其采光均匀度好,自然通风效果显著。

2、锯齿形天窗

锯齿形天窗的特点是屋顶倾斜,可以充分地利用顶棚的反射光,采光效率比距形天窗高15%~20%。当窗口朝北布置时,完全接受北向天空漫射光,照度稳定,直射光不会照入室内,因此减小了室内温湿度的波动及眩光。锯齿形天窗适用于美术馆、超级市场、体育馆及一些特殊车间使用。

3、平天窗

平天窗的采光口位于水平面或接近水平面,因此,它比其它类型天窗采光效率高得多,约为矩形天窗采光效率的2~215倍。平天窗的形式很多,小型的采光罩布置灵活、构造简单、防水可靠。平天窗不但采光效率高,而且布置灵活,容易达到均匀的照度。但设计时应注意采取防光污染、防直射阳光和防结露的措施。

除了以上三种天窗外,顶部采光还有一些其他形式:

(1)大面积采光顶棚。主要目的是形成一个接近大自然的全气候室内空间,常见于现代建筑的中庭、大型市场、体育馆、博览馆、温室等建筑。透光材料使用玻璃或塑料。

(2)带形或板式天窗。多数是在屋面板上天洞,覆以透光材料构成的。采光口面积较大时则设三角形或锥形钢框架,窗玻璃斜置在钢架上。我国目前常用屋面采光板形式。

(3)采光罩。这是一种用有机玻璃、聚丙烯塑料或玻璃钢整体压铸的采光构件,有圆穹形、扁平穹形、方锥形等。采光罩一般分为固定式和开启式,开启式可以组织自然通风,但是开关比较复杂。采光罩的特点是重量轻,构造简单,防水可靠,布置灵活。

六、公共建筑天窗的设计思考

1、满足采光的数量要求和质量要求

许多公共建筑的采光中庭正是通过在楼板上开洞形成的,将从天窗进入的自然光线引入建筑的“心脏”地带,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核心,减少了大面积的人工环境给人造成的压抑感。中庭底部可以接受的采光量取决于屋顶的透明度、墙面的反射特性和空间尺寸(高宽比)等因素。在大进深建筑中,在交通空间上方设置天窗,将光线遍布整座建筑,是一个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天窗洞口形状是影响室内环境表现形态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尽可能明确需要借助于天窗实现的设计目标:是主要解决建筑的采光问题,还是主要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形成特定的空间氛围。设计目标不同,采光方案也不同。其次,应该对不同洞口形状的表现潜力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自由组合,发挥创造力。在明确了采光目标之后,我们可以由室内所需的平均采光系数值和地面面积推出所需的天窗窗洞口面积。设计者可以直观地看到建筑采光的景象,把握对进入室内的光线数量和分布特点。也可以应用计算机进行建筑采光的科学模拟再现。

2、发挥天窗的建筑艺术作用

天窗的发展也带动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发展。由于有了从天窗引入的光线,庞大建筑的内部空间能够被人们充分地感知,经过不断的雕琢和推敲,形成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功能、具有不同艺术特点的室内空间。明亮的光线与鲜艳的色彩以及特殊设计的建筑构件结合,往往能形成装饰风格强烈的图案或造型。利用天窗满足建筑采光和通风要求的手段必须与利用天窗形成特定的建筑空间艺术效果这一目标统一起来,天窗的剖面设计不再仅仅是简单引入光线的过程,而是借助于天窗展现天然光线的特质、形成丰富的空间明暗层次以及创造独特视觉形象的过程。天窗开口本身与周围构件之间的亮度差别,往往使之成为视觉焦点。空间主要界面的平均亮度,还会形成人们对房间明亮程度的总印象,影响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心理感受。因此,把握空间各个界面的亮度分布不但是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也是形成独特空间感受的有效途径。

3、充分利用现有结构的形式特点

利用现有结构的形式特点在顶界面上设置采光口的方法包括利用桁架等结构的结构层厚度、利用线形结构杆件之间的间隙和利用顶界面结构单元之间的缝隙设置采光口等。具体来说,利用桁架上弦与下弦之间的高差设置天窗,可以避免设置专门的天窗架,同时在室内形成丰富的层高变化,但由此产生的屋架杆件部分外露或每隔一屋架间距屋面断开,会使建筑结构刚度较差,屋面防水复杂,需要设计者在深入设计的时候进行特殊处理。在顶界面结构层的端部设置采光口的方法往往还与立面处理上暴露结构的设计方法并用,打破了结构层藏在其中的传统做法,有助于采光,同时使得建筑造型不落俗套。利用桁架线形杆件之间空隙和几何形式,设置特殊形式的天窗,还可以形成富有特色的室内空间。

七、结束语

通过对公共建筑天窗的设计策略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天窗设计在公共建筑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公共建筑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天窗设计的探讨,确保公共建筑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德萱 建筑环境控制学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公共建筑特点篇11

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基本上应遵循其普遍的原则,即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还需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因此,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要求,是创造建筑形式美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一定的建筑形式取决于一定的构思内涵,同时建筑形式常能反作用于建筑的内容,并对建筑内容起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在对公共建筑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时,力求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才有可能获取完美的艺术形式。

(1)多样统一性是所有建筑环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公共建筑环境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2)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既是建筑艺术形式创作的普遍法则,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准绳。(3)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问题,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优秀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在公共建筑艺术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

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2.1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

建筑的室内空间,因不同的形状或方、或圆、或是多角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是高而长,还是低而宽敞,这些问题用建筑的术语来说,就是建筑空间的形状、比例和尺度的问题。一般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概括起来有2种:一种是规整的几何形;另一种是不规整的线形。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空间所处的环境特点、功能要求以及具体的技术条件,再加上特定的艺术构思来选择建筑空间的形式。因此,常以比较规整对称的几何空间形式表达严肃隆重的气氛。当建筑室内空间需要表现活泼、开敞、轻松的气氛时,选择不规则和不对称的空间形式。这是因为这种空间,易于取得与相邻空间或自然相互流通、延伸与穿插的效果。

2.2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

在公共建筑的创作中,对于室内空间环境的构思,常运用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的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使整个建筑空间环境具有优美的整体感。室内空间围透的形式和意图,是与具体的环境特色、民族习惯、地方风格、技术水平、创作意境等密不可分的。如前所述,古典建筑封闭厚重的空间与现代建筑开敞通透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特别是现代建筑,由于具备了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的物质基础,比以往更加强调了人的行为心理方面的要求,因而新的空间围合手法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2.3依据设计意图而定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

空透一些还是封闭一些,两者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需要依据设计意图而定。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应根据设计的意图,采用如半隔断、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或家具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既分又合,隔而不死的效果。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一定空间环境的序列布置,还应对人流的导向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3.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1)公共建筑的体形与空间,是建筑造型艺术中矛盾的2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因而在设计时不能孤立地去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

(2)在公共建筑体形的构图中,还存在着节奏与韵律的问题。所谓韵律,常指建筑构图中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使变化与重复形成了有节奏的韵律感,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①连续的韵律。强调运用一种或几种的组成要素,使之连续和重复出现所产生的韵律感。②渐变的韵律。常将某些组成要素。③起伏的韵律。将某些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变化所形成的韵律感,但是它与渐变的韵律有所不同,而是在体形处理中,更加强调某一因素的变化,使体形组合或细部处理高低错落,起伏生动。④交错的韵律。指在建筑体形构图中,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如体量的大小、空间的虚实、细部的疏密等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插的处理,形成一种丰富的韵律感。

公共建筑特点篇12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导创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赢利性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注重公共空间系统布局。良好的城市应是由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共同组成,它们在形态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性。点是指城市的微型公园、街头绿地、道路交叉口、区域性小广场等节点空间;线指的是商业街、步行街、主次干道、绿化长廊等线性空间;面指的是城市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大型公共设施集中区 等。城市规划在对以上形态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要从定位、定量、定形、定调四个方面来把握,分析城市的布局特点和性质,研究居民分布的状况、购物能力、传统习惯、交通组织等制约因素,对各种规模的公共空间进行统筹安排。这样,不仅能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在短期内形成,而且可以避免由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盲目建设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创造公共空间个性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城市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社会经济以及与自然、地貌、环境、习俗相协调的因素,运用形式、色彩、光影、材质、背景等综合手段建构城市公共空间的个性。个性特色的创造包括特定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现状及交通等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标志物或纪念物的主题、铺地材料及图案的特征以及植物的地方性等。

     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行为、审美、文化等的需求,达到安全、舒适、愉悦的目的。同时,要推行无障碍设计,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开放性,建筑总体应打破那种“划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

     1.2城市规划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应体现公共空间美育功能。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定位是依赖各种建筑的成形和各种设施的配置而构成其功能价值的。人们通过审美视觉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重建物质与人类的亲合关系,沟通人与空间的联系,还城市和建筑以本来意义。换言之,将建筑物赋予美学行为能极大地提升公共空间的心理功能,使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作为“通道”或“广场”的物理形式存在,更成为人们心理、情感的“价值凹地”,令公共空间变成美轮美奂、有精神意义的“场所”。

     社会教化和社会控制的审美教育功能。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譬如,现阶段盛行的广场、公园、景区建设和广场文化,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都已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审美教育通过借助城市公共空间对陶冶情操、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没有改变。通过公共空间扩大人际空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平台。

     完善人格的审美教育功能。 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以审美教育完善人格为基础的。提高人的素质的审美教育目标,不单单是满足精神需求,而是在满足精神需求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的发展,必须通过社会来实现;而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绿地、雕塑、小品、广场等审美个体,最具有群众基础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性,决定了审美教育要借助这些元素作为审美媒介,由城市政府向大众施加审美影响,净化性情和心灵,塑造美好人格,以此达到社会的和谐。

    培养审美能力、创建和谐社会的功能。城市公共空间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的匠心独运,通过艺术家和社会学家的专业构思,应更多地溶入社会责任感、伦理关怀、处世哲理等审美内涵,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达到净化心灵、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

2.从建筑的视觉效果上展开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定位

     2.1城市景观营造美的视觉。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城市公共空间合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公共空间的绚烂美丽和景色如画,在欣赏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美学效果。

     2.2总体色彩烘托美的氛围。色彩是城市公共空间审美定位的一个重点,具有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选择建筑色彩时,设计师应根据规划要求通盘考虑建筑的环境及地理、气候等带来的影响和色彩的相长相消因素。色彩的择取和运用,必须适应社会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地说,在温暖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给人以凉爽舒适之感。对寒冷地区,则宜采用厚重的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点设暖色,增强温和感。广场、园林建筑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色调应令人感受宁静安逸,使色彩的心理作用得以充分体现。这样,区别对待各地区、各种不同建筑对象的色差,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氛围。

     2.3城市建筑应具美的个性。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是建筑,构成城市内涵的精华也是建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的性质。根据建筑所具有的凝固、不可移动这一特性,对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场所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符合城市性质、城市特点、城市文化、城市文脉及公共心理要求,要结合地理地貌和环境氛围,彰显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独特个性。

     2.4景观资源显示美的境界。自然景观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规划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建筑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该用的绿地不得放弃;该蓄的水面不得破坏;该保的山体不得挖掘;该留的林地不得砍伐……。同时,对自然景观资源要运用 “借景”手法进行科学利用和加工创新,从而使城市公共空间构成一种更加广阔深远的建筑艺术氛围,显示美的境界。

     2.5建筑造型创造美的效果。建筑是为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创制的艺术。建筑造型与城市环境的联结或整合,既反映在表层形式各要素,如光色、形象、形体、材质、尺寸、方位等方面,又体现在性格、情调、主题、内容、审美观念等深层诸要素方面。建筑造型成功的整合关系还在于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要求建筑参与其所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组织、空间划分和对环境尺度的调节。

3.从规划设计实践中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