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现状合集12篇

时间:2024-04-12 10:55:35

医药产业现状

医药产业现状篇1

据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指数表明:在2011年之前的十年间,我国医药行业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近几年来增长速度缓慢下降,医药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创业板医药企业作为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后继企业,如何在产能过剩的寰持校达到一种既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又可以对我国重大医疗技术突破起到助力作用的双赢处境,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提升药品质量,加强基因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的研发,力争走在国际前列。

本文拟选取2011年至2015年创业板医药行业为样本,进行无形资产现状研究。同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对数据做出如下处理:(1)为了保证单一样本数据的充分性,本文选取2011年以前以上市的公司(2)为了便于区域研究与对比,本文对所有创业板医药行业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分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共5个区域。最终得到19家共95个样本。

一、无形资产现状研究

(一)基本情况。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无形资产总量在2011年至2015年5年中发展迅速。从2011年的5.12亿元到2015年的24.68亿元,足足翻了将近5倍。其中,发展势头以2013年为分水岭,2013年前无形资产总额增速迅猛,2013年后增速趋于平缓,同时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29.86亿元。

(二)结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界定的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软件、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著作权等。本文依照无形资产在创业板医药企业中的重要程度,将其无形资产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土地使用权,因其在无形资产中占比很大,所以将其列为一类。第二类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权利拥有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工业设计权及商业机密等。此外,非专利技术虽然在法律上不受保护,但企业特有的经济利益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非专利技术划归为知识产权。对于创业版医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其创造利润与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将其列为一类。第三类为其他,主要包括软件等对创业板医药企业不太重要的无形资产。(见表1)

由表1我们可知:在无形资产比重方面,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3年的增长后,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5.70%,之后该比例趋于稳定,在均值5.51%左右上下浮动。在知识产权比重方面,除2014年较前后年略有下降外,呈现出年年上涨的趋势,但5年内年均增长率仅为1.41 %。至 2014年其总体占比仍未突破30%。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发展速度缓慢。在土地使用权比重方面,其最高占比可达无形资产总额的73.56%,最低也达到无形资产总额的62.62%。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创业板医药公司整体无形资产结构不太合理作为无形资产的核心知识产权,竟不足无形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二、专利比较

表2介绍了2011年至2015年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的发展变化。从上图我们发现,专利权总数从2010年的76项,到2015年已达621项,在短短的5年之中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足足翻了8.17倍。其中在2011年至2015年@5年间,我国创业板医药行业的发明性专利年年以高于30%以上的增长率迅速增长,尤其在2011年至2012年增长率达到了57.5%。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数量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

此外,根据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企业所持有的专利权被分为发明型、外观设计型与实用新型三类。由于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新药的研发和对已有配方的改进,而这些主要依赖于企业专利权中发明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两部分。因此,考察这两类专利权的占比也是衡量医药企业专利权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从表二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在数量上,不论是发明型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这两者都在5年内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其次在所占比重方面,两者占比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间分别为55.26%、65.07%、82.37%、88.51%、92.91%,呈现出年年递增的良好趋势,平均占比以达专利权总数的76.82%。以上结果充分表明:整体上,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在数量上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在结构上处于较为合理的良性状态。

三、研究结论

(一)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无形资产整体结构不太合理,但这一情况在某些区域内正在得到逐步的扭转。土地使用权占比过重和知识产权占比过少,一直是我国无形资产结构问题的通病。这点从创业板医药企业土地使用权平均占比为66.33%,而知识产权平均占比仅为22.88%就可以看出。但细化到区域内,我们就可以发现,有些地区无形资产结构不光优于全国整体结构,同时无形资产结构的合理化趋势也十分明显。例如,华北地区医药企业在2011年土地使用权的比重为84.92%,知识产权比重仅有11.10%;而到了2015年其土地使用权已降到53.16%,知识产权比重以上升至30.96%。

(二)在专利权方面,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结构整体布局比较合理,但内部差距较大。总体上,发明设计型和实用新型两类专利权平均已占到总专利数的79%,这说明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整体实用性强,质量较高。但细化到个体后,差异仍然很大,专利较多的企业年平均专利有二、三十件专利,而专利较少的企业年平均专利不足一件。

参考文献:

[1]Big data.http:///it-glossary/bigdata.

医药产业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25-02

我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0年,医药行业完成总产值12427亿元,比2005年增加8005亿元,年均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4688亿元,年增长15.4%,远快于我国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的一枚重要棋子。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所有一切说明了医药行业在我国的重要性,而随着《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2012年1月19日的隆重,医药行业新动向又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医药行业在2011-2015年这五年之中的十大发展任务,其中不乏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这些与国民医疗保险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是这些任务中放在首位的却是要增强新药创制能力。为何要放在首位,一方面显示了其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我国在这方面发展上还存在严重的不足。本文紧跟时事,着重研究一下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现状,试图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1 我国医药研发现状与瓶颈

1.1 研发投入在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异显著

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科技引导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医药产业研发活动。自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规定》以来,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渐增加,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步提升,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2009年为1.70,2010年达到176%,但是和美国279(2008),日本344(2008)还有较大差距。从执行部门看,2010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5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政府所属研究机构投入1186.4亿元,增长19.1%;高等学校投入597.3亿元,增长27.6%。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3.4%、16.8%和8.5%。分产业部门看,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高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04%;排名第二的是医药制造业(1.82%),但是这与其他国家相比则有太大差距。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的研发能力一般从科技人员和研发费用两个占比进行衡量。在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科技人员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准是20%,而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科技人员占比为4%;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在7%以上,我国研发费用占比却不足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科研人员的储备和研发费用的投入要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1.2 创新产品少

数据表明,2003年至2005年,全球十几个主要国家产出的创新性药物的数量分别为261、199、290个,这个时期,我国虽然每年审批的“新药”都可以以千计算,但实际情况却是至今还没有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物。就近两年来看,我国新药研发也无太大进展。如2009年我国全年批准新药临床298件,新药证书3件,新药生产32件,新药证书及生产164件。但是其中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的1至5类批准生产的只有2个品种,批准临床只有7个品种;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的1.1至1.5类也仅批准生产7个品种,批准临床8个品种;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中的1类批准生产2个品种,批准临床7个品种。同样类似,2010年我国全年批准新药临床243件,新药证书2件,新药生产27件,新药证书及生产58件。但是其中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的1至5类批准生产只有2个品种,批准临床2个品种;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的1.1至1.5类批准生产3个品种,批准临床30个品种;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中的1类批准生产1个品种,批准临床13个品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新药研发数量过少,我国在医药研发上存在严重不足。

2 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

2.1 行业自身原因

医药产业无论在任何国家都被定义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创新具有极为明显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根据美国制药商协会(PMA )的资料一种新药从发现到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 )批准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平均只能从大约5000个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1种新的药物,而这期间的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费用大约为2. 5- 3. 5亿美元。新药研发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工作,因而一般企业对其望而却步。

2.2 企业原因

由于我国医药行业起步晚,现在的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值小等特点。我国现阶段医药行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西药品种97.4%为仿制药,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药品很少。这种生产出的低水平重复的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不少医药公司不惜大打价格战,使企业盈利水平很低,缺乏必要的新药研发资本积累,企业很难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开发新产品,只能仿制市场上已有销售好的产品,从而造成“仿制――落伍――再仿制――更落伍”的恶性循环,对于医药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3 政府原因

我国政府医药研发投入虽然年年增加,但是研发投入的主体还是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与市场脱离,基本上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从而造成新药研制与市场间的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限制,科技开发能力较弱,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移植与仿制,两者缺少一个交流的公共平台。我国医药企业还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医药企业融资主要有三种,包括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和股市融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制度很不完善,融资能力差。另外,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新药定价机制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加重了企业的心理负担。

3 可行的解决办法

增加医药研发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药研发。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使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创新主体。改变企业的观念,鼓励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做新药研发,从而带动小企业研发,做好研发的分工。政府层面,首先应该科学的制定新药定价机制。把基本药物制度和新药研发结合起来。国家配套完善新药定价机制,在完善基药制度的同时,也要根据新药研发的费用和价值,为新药制定合适的价格,从而达到鼓励企业研发新药以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层面第二点需要做的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专利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尚不完善。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申请实验的审批时间、临床实验基地数量和训练有素的研究员不足以及各种程序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第三方面国家还要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药研发体系。跟踪前沿技术,投资大中院校和研究机构来做好医药基础研究,并利用国有企业建立和发展一套适合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小企业做好研发工作。另外还要引导创建新药高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结合,实现产学研共同合作开展药物创新研究。建立顺畅的新药研发检索体系,使新药研究各阶段有效而严密的组织协调起来,从而规避重复研发的风险。

4 未来新药的研究方向

4.1 大力发展非专利药

凡未申请专利或专利保护期后的药品为非专利药,非专利药任何人都可以投产,它不需要经新药临床前中请和新药申请那种漫长的研究过程,只需申报临床资料即可通过ANDA申请投产,这无疑比完全意义上的创新药物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非专利药近年来增长迅速,今后5年,全球将有130多个专利药物陆续专利到期,总销售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9―2013年,全球非专利药的年增幅都将超过9%,亚洲市场增长率高达12%,这无疑将是摆在医药行业面前的一个大蛋糕。

4.2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

目前化学新药研制难度越来越大,生物技术药物逐渐成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生物技术药物销售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着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药品销售收入增速的两倍还多。2010年世界前20位畅销的药物中有7个是生物技术药物,预计到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

4.3 加快发展中药现代化

在仿制结合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也不要忽视自身优势。我国有着庞大的中医药宝库有待开发,这无疑为创新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目前我国企业急需要做的工作是与国际接轨,尽可能用国际上的药物筛选及评判标准来评价中药,使中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中药临床实验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另外在中药生产方面也要按国际上普遍实行的GMP和GAP来规范。

我国医药研发不足的瓶颈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和政府做一系列的工作来改变现状。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改革,使我国由原料药大国转变为原研药大国,在世界医药研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

医药产业现状篇3

长吉图先导区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图们江地区,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一半以上,长春、通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长吉图导区核心城市,具备坚实的医药产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撑,是吉林省崛起、发展和腾飞的重中之重。

一、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吉林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销售产值1150多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销售产值819.11亿元,同比增长50.5%。吉林省医药企业以通化、长春、吉林和延边州四个地区为主要分布地,集中了全省82.89%的医药企业,其中通化地区最多,占全省医药企业总数29.98%。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以长春、通化和延边地区的发展为例。首先,长春和通化(以下简称“长通”)两地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已把延边远远甩在后面。2006年,通化、长春、延边医药工业产值分别完成95.5亿元、87.6亿元、19.7亿元。其次,长通两地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而延边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通化、长春、延边制药企业分别为84户、83户、36户,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为12户、15户、3户。通化已形成东宝、修正、金马、万通、方大等9户企业集团为支撑的医药骨干群体,实现了“小地方、大集群”格局。最后,长通两地已建立较完备的医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而延边尚处于起步建设阶段。长春市集中了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和新药研发机构100多家,已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中试直至产业化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

二、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地两域”、“4个医药园区”、“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但是在产业链建设及产业集聚方面仍需完善,突出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规模小,发展缓慢

在产业规模上,据统计,全国医药业总产值在2003年达到2800亿元,浙江一些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全国份额中的比重超过30%,而通化医药产业集群总产值在其中所占份额不足2%。在发展速度上,2003年石家庄制药集团实现利润8.94亿元,与整个通化市大体相当,该集团年均利润递增率高达50.3%,而通化在同一时期年均利润仅仅递增10.2%。

2、大多数医药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人才

从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大多数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比较薄弱、产品更新换代时间较长,创新能力、资金、技术不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不高。此外,通化制药企业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平均每个制药企业不足4人,人才缺乏使通化医药产业集群缺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利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3、医药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

医药产业缺乏统一完整的产业政策,没有一个完整链接的平台,使各个环节之间出现脱钩,浪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完成链接,医药产品招标制度尚存隐患。

三、完善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链对策分析

1、加强三市沟通,加快医药产业集聚

各级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提高市场诚信度,保证各类市场规范运作;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依靠医药企业的集聚效应提升每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引导医药企业集团式和集群式发展,积极吸引域内外战略投资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医药企业重组,进行医药行业资源整合,使医药工业成为拉动医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2、加大对通化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医药企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医药产业集群中的各个医药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新信息,及时进行各个区域内医药企业的医药科技信息交流,吸收医药研究新成果,以提高医药企业自身的创新水平,促进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3、加强通化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

长吉图先导区拥有多所高校、专业科研机构,这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医药生产企业一方面应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当地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医药科研、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努力深化企业改革,改革产权制度,从医药企业产权结构上解决智力、知识等无形资产问题;努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企业家,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努力提高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

4、突出特色,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资源是产业链发展的源头,中药产品是长吉图先导区医药产业的支柱,也是非常突出的特色项目,应该保持这一传统的优势项目,建设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已实施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等部级和省级示范项目为重点,建设符合GAP 标准的现代化中药材种植园,进一步增强保障长白山垄断性药业原料资源的供应能力。

5、不断完善三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奖励措施,不断完善通化市医药企业创新体系,以增强通化医药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形成具有长吉图先导区地区特色的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刘仁敏.《通化医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2009

医药产业现状篇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产业集群培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b1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日

一、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效选择

美国商学院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地理群聚现象对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意义。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生物医药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成本高昂、风险大、周期长、投入资金大、技术环节多。一个成功的生物医药技术产品一般要用20年才能完成商业化。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化是一种有效的避险机制和竞争利器,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新药开发所需的各个技术平台如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逻辑关系,组成了产业的创新链。创新链中相关机构的集中和协作具有增值效应、加速效应、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

2、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聚集经济效应,提升医药企业竞争力。医药企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建立相互交流和学习机制,提高知识构建和组织竞争能力,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项目的注入。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集群内部企业实现人才、技术、基础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整合。并通过打造一定的产业特色形成“区位品牌”效应,实现利益共享。

在美国医药产业中广泛存在着产业集群。如波士顿、旧金山湾、华盛顿等生物医药集群,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带动全美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国内也出现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现象,发展势头迅猛。根据集群的特点分为: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以天津、西安为代表;二是利用本地丰富的药材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医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的海洋药品;三是依托密集的国家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医药产业工业园,主要分布在科技基础雄厚、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如,吉林通化医药城、上海张江“药谷”、北大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可见,国际国内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内在需求,产业集群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

二、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湖北省具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

1、药材资源丰富,具备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地貌类型复杂,蕴藏着3,970多种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占全国品种数量的75%,居全国第二位;家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7位,野生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11位;且鄂西素有“华中药库”之美誉,神农架有“药国”之称。

2、医药科研力量雄厚。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研究机构众多,研发机构有58家之多,科研人员4,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人。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2家部属研究试验基地、8家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17家医药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部级和省级技术中心,整体医药研发力量在全国具有较强优势。

3、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湖北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78家,通过GMP论证企业269家。拥有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如武汉健民、马应龙药业、人福药业等8家上市企业,以及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药老品牌“健民”、“中联”、“马应龙”等。

4、生物医药园产业聚集区逐渐形成。湖北省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源泉,以现代生物医药和中药现代化为重点,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湖北省先后开发建设了关南、南湖、葛店、沌口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武汉江夏“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2009年9月,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的批复建设,是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相对来讲,湖北省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起步较晚,产业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比较薄弱,如核心技术及其研发能力、创新型及创业型人才和企业、风险资金普遍比较缺乏,主要问题如下:

1、多、小、散、乱的行业格局。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低,大型生物科技领军型企业仍然比较缺乏,中小企业居多,且技术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大、中、小企业之间基本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集聚力不够强。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缺乏重量级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由品牌带来的无形价值较为有限,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集群发展产生制约。

2、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较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医药企业,湖北省生物医药企业总体上技术含量偏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额远不能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相比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大多数企业还是通过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拥有自己专利技术的企业很少。

3、产业链条的协调性较差,技术成果产业化受阻。生物医药集群内企业间关联度不高,技术开发者之间的联系松散,在创新网络和共享关联组织群中缺乏有效的整合,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一些科研成果由于无中试基地或无资金进行中试、放大,其科研产品不能直接延伸到产业链条的下游,从而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同时,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依然存在服务效率不高、服务深度不够等问题,科技成果经纪人和有较高信誉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缺乏,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4、缺乏具备比较优势的自有特色。从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定位来看,集群内产业链同化,产业模式雷同,缺乏合理规划和分工。产业模式的同化和产业领域的重叠必将导致园区间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出现问题,各种项目重复建设,资源严重内耗、产品的同化又导致市场竞争力的缺乏、影响生物医药园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影响竞争优势的形成,因而失去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布局的重要目的。

5、支持技术创新的产学研体系和产业服务平台不够完善。湖北省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众多,但产学研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无法吸引和敛聚培育技术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科技创新氛围不浓,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仅为25%,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的打造滞后,对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吸引力不够,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薄弱。

三、基于产业集群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策略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指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相关辅机构为支撑,在拥有同一产业的范围内高度集聚,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机构所构成的地域产业综合体。其中,制药企业是产业集群核心产品的生产者;科研机构是为药品生产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支撑服务;公共平台则是为成品商、供应商提供服务的金融、保险、运输、教育、培训等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是为集群内医药企业服务的本地政府部门、技术监测与监督机构等。鉴于部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历史机遇,湖北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其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加强产业要素的整合和规模集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具体可以从产业集群的区位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来着手:

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有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应充分考虑湖北省所具有的生物医药资源、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的“溢出效应”,依据产业特色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集中突出打造优势产业,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可以突出生物资源区域优势,如光谷生物城将其半径延伸扩大到神农架和鄂西北这些享有丰富药材资源的地区,为研发和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突出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发现,围绕一簇关键技术,沿着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途径来培育产业集群,如光谷生物城可以集中突出生物工程、基因技术的产业应用;突出特定的领域和市场,将符合上、中、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企业有机结合,如庙山医药产业园突出以滨湖双鹤为主体的大输液生产基地,和以马应龙为主体的中药外用药生产基地的建设,而后者又可以围绕如中医药种植、中间体加工、中医药保健和中医药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横向一体化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2、从产业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开拓产业创新模式。生物医药集群的最为关键和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科技创新在集群中的核心地位,即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在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下使科技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方面具有高效率。

其一,应积极吸引和培育科技创新的优势知识源和技术源。生物医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最终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生物医药科技园区要想发展壮大,不仅要吸引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的进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吸引和培育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加大海内外公开招聘科技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力度,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团队建设,在人才引进和联合培养方面建立稳定的激励机制,创建良好宽松的学术气氛和创新环境,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以此培养和造就一批达到前沿水平的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人才的集聚会不断衍生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的集聚又能不断吸引投入该领域的资本和研发机构的入驻,如此相辅相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效应。

其二,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横向分工和集聚效应。相对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生物医药技术大多从基础学科中衍生出来,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源,而企业则是其中的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构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重要前提。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围绕生物制药、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通过科技计划及政策引导,建立企业与中科院系统、重点大学实验室的战略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搭建各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对于科研力量雄厚的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而言,从集群角度整合科技力量对于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集群管理和服务模式。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协调功能,为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推进政府统筹制定全省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政策,做好发展目标定位、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建设、矛盾协调等组织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打造高效的政府服务和专业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集群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环境;其次,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除了拥有核心产业之外,还应构建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这样才能将集群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推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新创企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庙山医药产业园在园区设立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器与武汉生物医药基金等风险投资和金融机构结成战略联盟,为入孵企业和项目提供完善的资金平台,扶持促进新企业的诞生。孵化器还成立了新药开发CRO机构,接受企业委托进行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数据资料分析、法规咨询等专业服务。通过产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加速了园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有效整合了各方专业优势形成了集群效应;再次,生物医药产业对资金的巨额需求和高风险性,决定了绝大多数医药企业无法通过自有资金投入实现投资―盈利―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而需要外部资本的大力介入。因此,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元化省级创新创业投资平台,积极吸引政府、金融、民间等多种资本参与,拓宽引导资金来源,探索发展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制,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四、结束语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典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征,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尤其是生物技术创新、新药研发、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等过程的实现,严重依赖于生物医药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表现在地域空间上则是机构、企业集聚的趋势和结网的特征。湖北省应充分发挥生物医药科研、产业和资源领域的优势,系统设计并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策略,合理地规划和定位生物医药产业,选择适当的区位模式和要素聚集模式、产业创新模式、管理和服务模式、增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逐步完善集群产业链,以促进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医药产业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0(a)-0120-04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uji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ENG Haiyuan1 ZHU Xiangzhi1 HONG Fan1 WANG Fangren2

1.Fujia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As a new indu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ultural industry has varied degrees of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side som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nd TCM culture deep city and area where had achieved good results.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is point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ting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uiting its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jian TCM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Countermeasure

近年来,随着文化多样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日益显现,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中医药文化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2009年我国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1],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因此,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5]。

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相关研究。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6]开展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策研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方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周钊和等[7]从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宣传教育、行业文化、文化产业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湖湘中央医药文化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黄冈师范学院江军民等[8]通过对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蕲春县李时珍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同时,我国也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呈现逐步壮大的趋势。如浙江现代联合集团投资超过60亿元筹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投资近十亿元建成了省内首座宏济堂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安徽启动了中华医药科技文化产业项目;黑龙江也明确了2014年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等。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开发方面也有所成就,但仍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较少、产业发展不够成熟等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福建省(以下简称“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我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1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医药文化产业内涵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主要借助传媒、科技手段,将中医药的属性,蕴含的历史、地理、民族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人文元素进行文化加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其经济价值的的全新产业,涉及科研、教育、医疗、休闲娱乐、国际交流合作与传播等各个领域[9-11]。

中医药文化产业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联的历史、人物、文物等为内容,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制作的书刊、包装、广告、广播、影视、戏剧、曲艺等产品;另一类是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养生保健服务项目及平台,包括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主题公园、医药文化会展、文化养生机构等文化服务性消费行业[12]。

1.2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借助国家扶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优势,福建省利用自身所积淀的资源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省在中医药文化产业研究及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并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1.2.1 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优势,引领了相关行业协同发展 我省积极推广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弘扬传统文化。据统计,我省从2006年开始开展并认定了三批共53家“福建老字号”,其中34家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医药领域包括片仔癀、灵源、采善堂等品牌[13]。这些品牌企业依靠中医药“老字号”涉及医药、食品、餐饮、酒业等行业,牵起了整条产业链。如以漳州市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厦门中药厂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骨干企业依托传统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形成从药品、保健食品到饮料、家庭药膳,从原料、片剂到胶囊、口服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链条。漳州片仔癀公司在四川阿坝州和陕西秦岭山脉以南的凤县投资建立养麝基地,产品由单一的药品发展至保健品、特色化妆品、医疗器械、日化产品及其他护理用品等多个品种,逐步覆盖了上游原材料、中游研发、下游生产销售产业链。泉州市灵源药业有限公司打造“灵源”牌,产品由“灵源”万应茶延伸至茶剂、散剂、饮料、食品和中药饮片等多系列品种。

1.2.2 加大了中医药文化宣传 发展中医药文化会展业。利用地缘优势,我省坚持办好“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与合作研讨会”“闽台中医药学术论坛”“海峡两岸慈济中医药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术交流、经贸洽谈、药物交易等形式,推广中医药品牌,吸引国内学术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等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漳州片仔癀公司就常通过展览、视频及作为馈赠礼品等方式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源于宫廷秘方、历经弥新的传统名贵中成药文化。

开发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产品。近些年,我省反映中医药内容的报刊书籍、音像制品等中医药文化产品深受观众喜爱。比如,中央电视台慕名采访、拍摄的片仔癀专题片――《国宝秘药之秘》上下集在CCTV国际频道播出后,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同时,为了弘扬片仔癀文化,宣传国药普济苍生的MTV《爱的传奇》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唱;与原卫生部、国家药典委员会合作制作的大型系列专题片《中华特色药―片仔癀》专集,翻译配音了中文、英文、日文、韩文等多个版本广泛宣传;与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合作的介绍国宝名药片仔癀的专题节目播出后也在海内外引起较好反响[14]。另外,福建三明市也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并正式出版发行了保护民族中医精华的2部民间医药专著――《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和《三明畲药彩色图谱》[15]。

参与大型科普公益宣传活动。在“中医中药中国行”福建活动中,我省也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走进社区和农村培训社区及乡村医生、举办义诊与健康讲座等,并为现场群众发放扑克牌、团扇、科普小册子、单病折页、中国中医药报特刊等宣传用品,开展草药辨识、药膳制作、膏方介绍、中药炮制、制药等服务项目,颇受群众欢迎。此外,利用地缘优势,加入海峡两岸中医业务交流活动,组织我省中医药专家奔赴马祖等地,开展肾病、胃病的中医治疗和饮食宜忌、中医保健养生等讲座,并进行学术交流。

1.2.3 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融入旅游产业 在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省越来越多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选择开发品牌文化,与旅游业“结缘”,将智慧和创意注入冰冷的产品,让其华丽转身,成为给旅客带来欢乐和惊喜的时尚旅游产品。如漳州片仔癀公司打造片仔癀博物馆、中药标本馆、植物园、中成药生产车间等组成的片仔癀中药工业园浏览路线,通过物化形式,形象、客观地反映片仔癀的文化特定,展现片仔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同时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工业旅游示范点供游客参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多个团[16]。灵源药业也参与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打造以灵源山风景区、灵源禅寺、公司等为核心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使企业产品、管理、文化与游客无缝对接。

1.2.4 筹建了一批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 为实现中医药相关产业有机整合,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我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方式,建设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由万好国际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投资2.5亿元,以纯药用植物为景观的中医药文化创意博览园将于2014年7月开放,园内拥有神农谷、体质辨识园、万博园、经络园、中医药文化博览馆等十八个贯穿中医药发展史的文化互动景点。2012年3月,尤溪县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合作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提出建设一个融中医药文化、旅游、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总体思路,园内包含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中医药休闲养生基地。2013年2月22日,融合两岸中医药科技、金融、产业等优势要素的海峡两岸中药现代(福建)产业园落户漳浦,将重点建设两岸药用植物园示范区、两岸药材集散中心、两岸现代生命科技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园等。

1.2.5 建设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是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凸显中医药特色的平台、宣传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窗口。我省确定片仔癀博物馆、海沧青礁慈济宫景区闽台中医药博物馆、万好药博园等为我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另外,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和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打造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内容涵盖中医药文化起源、古近代名医介绍、杏林典故、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疗法及用具、常见中药展示等。

1.3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3.1 中医药文化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中医药文化产业空间巨大,中医药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主体较弱,具有竞争力的中医药文化品牌较少,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发展能力明显弱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仅少数如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等企业的经济规模、企业规模、品牌影响力等具有抗衡能力。如漳州片仔癀已形成产业链和规模经济,居我国中成药行业50强,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20强。近几年,该公司产品畅销海内外,年出口超千万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单项中成药出口金额首位。

1.3.2 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 我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规律和思路等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中医药文化遗迹开发与利用不足。如武夷山地区是早期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该地区的医籍医事是古代福建医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出现了法医学家宋慈、理学家研医有成就者蔡元定、为官习医者钱闻礼等[17],但该地区开发利用名人品牌明显滞后,没有真正把名人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中医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1.3.3 尚未形成集群优势 纵观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单兵突进状况,布局分散,尚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因此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如漳州片仔癀位于漳州,灵源药业位于泉州。另外,可集群化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基地)尚未完工,大量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多因素也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此外,我省还存在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产业配套不到位等问题。

2 发展福建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2.1 制订相关发展方针,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相关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政策、机制、投入、项目、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中医药的医疗、教育、科研、影视、出版等给予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扩大中医药文化事业;并积极引导、鼓励中医药企业和文化产业链相关企业联合,深度开发医药文化内涵,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健康成长。同时立足全省中医药发展大局,统一规划全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避免出现特点不突出、地域同构化等问题。

2.2 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培育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

政府应大力推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一是培养国际中医药文化名人、国际中医药文化品牌、国际中医药文化著名企业、国际品牌中医院等,通过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二是采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推进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措施,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增效益,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2.3 调研福建省中医药文化,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

福建省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如东汉建安时期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的长乐人董奉、宋代建阳法医学之父宋慈、闽台民间医神“保生大帝”吴、清代长乐著名的医学理论家、临床家和医学教育家陈修园等[18]。因此,应对福建省各地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包括中医药文化古迹的考察、传统中医药地方风俗民情的考证与开发利用研究、近代中医药贸易故址与文化研究、知名中医药种植基地、企业与医院文化的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通过深度挖掘、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内涵和原创思维,把名人古迹等文章做出深度和广度。

2.4 重视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力度

2.4.1 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文化内容的传播者往往较难替代,中医药文化产业需具有中医药知识、中医药事业管理知识、文化产业化专业知识等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因此,我省应建立集中医药、文化、创意、市场运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中医药文化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4.2 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 我省可从功能导向、政策扶持、制度激励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北京、广东、台湾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引进优秀的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那些闽籍的在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以提高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素质。

2.4.3 搭建中医药人才交流平台 福建中医药大专院校、中医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中医药企业以及中医药产业基地等应加强合作,共同搭建人才交流平台,达到人才培养机制共建、师资队伍互动、课程体系共享、科研项目合作等目的。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广告、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和动漫等形式多样、科学实用、健康向上的中医药文化精品,通过生活化、时尚化的创作,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向人们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开发新兴传播方式,创新中医药文化产品,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医药文化。如以魔方为基础,融合五行和阴阳元素的中药魔方,就是借助益智类玩具传播中医药文化理论,进而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6 加强闽台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我省可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政策、福建对台“五缘”优势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等独特的有理条件,以及台湾在现代中药制造业的优势,积极开展闽台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通过筹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论坛等活动,推动海峡西岸区域内中医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产业合作、监管联动、标准互动,实现两岸中医药优势互补;建立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中草药产业基地,使福建成为两岸中医药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对台中草药供应集散地,形成两岸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通过闽台民间共同信仰的医神“保生大帝”吴加强合作,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2.7 深化中医药文化与金融合作,建立投融资平台

我省中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因此应将中医药文化产业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为投融资双方搭建一个对话平台,应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如在相关基金会设立专项基金,争取政府的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成长性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及国内外社会资金,银行无形资产质押贷款等。

3 结语

福建省中医药文化独特,地域性鲜明,同时也孕育了众多著名医家。因此,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发挥特色优势,通过挖掘中医药文化价值、开发中医药文化资源、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等方式,不仅可以促进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中医药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从而使中医药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5-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Z].2012-04-20.

[3] 高彦彬,赵慧玲.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高中医药文化软实力[J].世界中医药,2011,6(6):461-464.

[4] 肖燕,宁泽璞.略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化[J].世界中医药,2011,6(5):372-374.

[5] 官翠玲.中医药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医学与哲学,2013, 34(11A):75-77.

[6] 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7] 周钊和,徐海燕,范霞,等.湖湘中医药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9):165-166.

[8] 江军民,陈中文.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100-102.

[9] 赵立冬.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C].北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2009:893-896.

[10] 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1-136.

[11] 蔡光先,陈志鹏,宁泽璞.加快中医药文化产业化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04-08(3).

[12] 秦伟民,刘蔚.简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桎梏及对策[J].湘潮,2013,(10):82-83.

[13] 刘文艳.泉州再增一家福建老字号[N].泉州晚报,2014-06-18(10).

[14]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宝秘药之秘――中央电视台慕名拍摄并将播出介绍片仔癀专题片[EB/OL].[EB/OL].2012-04-18/2014-07-22.

医药产业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F407.7 【文献标识码】A

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内涵

自1980年日本大冢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合资药厂起,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市场已有30多年的历程。随着自贸区的推开,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加及外资企业准入的相对自由化,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医药制造业作为产业集合的元素之一,具有产业安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一般性。根据产业安全的一般性及医药产业安全的特殊性,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是指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能够确保自身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并在国际市场中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确保中国医药制造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医药制造业现有实力可以抵御外来干扰和威胁,避免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被淘汰;二是医药制造业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进而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的医药产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强烈冲击,目前,我国的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受外资的影响依然很大。同时,由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国外技术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存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医药制造业对外依存度分析。第一,产业进出口依存度。近年来,中国医药制造业进出口发展迅猛,进出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11年,医药品进出口总额达2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33亿美元,进口额113.08亿美元。

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全球制药业布局加速转移,部分特色原料药采购转向中国,高端医药品出口大幅提升,2011年由此带来的出口增量约为25亿美元,占总增量的26%;二是我国传统医药品市场份额继续提升,2011年欧、美、日等发达市场增量达28亿美元,新兴市场增量达35亿美元规模,合计占增量的63%;三是部分国产诊疗设备出口向中高端发展,有效打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①

中国医药制造业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也隐含着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产业安全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逐步变为现实。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针对中国医药品出口的国际贸易摩擦已经常态化,表现为如下特点: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医药产品遭遇的贸易救济案件总量超过2009年和2010年发案量的总和②;贸易案件总体涉案产品出口金额较高,调查对象集中于长期竞争激烈的产品,波及多家国内领头企业;主要贸易救济手段从保障措施、反倾销,升级到反补贴和337调查(禁止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贸易保护主义由欧美传统市场扩散至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由此可见,由于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贸易摩擦阻碍我国医药品出口的情况已愈演愈烈。这给中国药品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一定威胁。

第二,外资品牌和技术对外依存度。目前外资医药制造企业在中国国内占据相当的技术垄断地位。据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4544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54310.5万元,一直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③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相比国外跨国企业,技术水平仍较为落后,对外资企业存在一定的技术依存。

医药制造业受FDI影响力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外资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也在迅速增加和膨胀,2000年至2011年,外资对中国建成或投产项目由46个增加至93个,投资额由18.75亿元增加至121.51亿元。④

目前,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是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从利用外资合同项目的角度来看,两者所占份额均为45%左右;从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角度来看,利用外资情况呈现非常明显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独资企业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7.8%上升到2011年的81.2%。⑤与总体规模相对应,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2006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占全国的比重从1%左右下降至0.5%以下,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处于0.7%~1%之间。2011年,医药制造业外资合同项目数继续减少,但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加,医药制造业外商投资合同项目119个,较上年同期减少1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0.43%,比重较上年同期缩小0.04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738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1万美元,占比较上年同期扩大0.04个百分点⑥。

尽管医药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各项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小,但其外资实力不可小觑。《财富》杂志2011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十家医药企业目前已在华投资建厂,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6.8%。2001年医药行业外资企业按不变价计算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6.07%,但出货值仅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26.72%,这一指标在2000年仅为7.65%⑦。可见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的已经从开发市场逐步转向作为制造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安全涉及的影响因素可简要归为要素禀赋、市场需求、政府行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

要素禀赋。产业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以及资本等,任何一个产业所在区域的要素条件,决定着产业体量的增减,进而也对区域内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安全及竞争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因产业不同,产业要素间的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传统民族医药产业更依赖于中国的自然条件要素,中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生物物种丰富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在传统民族医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偏重于化学药品的西药制造业,更倚重于技术能力和强大的资本来提高竞争能力,扩大竞争优势。

市场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市场需求可以分为本土需求和国际需求。技术差距贸易理论认为,国内市场需求影响着创新产品初期比较利益,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是在国内销售之后,在一定的销量和生产规模基础上,以出口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因此,本土需求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来说,是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国际需求则是未来医药制造业腾飞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在本土市场空白时期,本土企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进而保障相关产业安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来扩大销量和生产规模,进而可取得更大的发展。

政府行为。在钻石模型等众多市场分析模型中,政府常常被视为外生变量参与分析。但由于中国特定的市场经济情况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政府行为对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大。在中国,政府部门作为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其任何微小政策变化都严重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国政府更加重视产业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谋求新的发展。就医药制造业而言,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本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该行业必然会存在市场失灵情况,因此政府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而跨国公司因其技术优势和市场控制能力,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不言自明。因此,当国际跨国医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市场话语权的过程中无所不用其极时,中国政府行为对于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竞争无疆界,一个国家的产业不再是一个封闭、稳定的市场,产业下的各个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国家的相关企业展开竞争。而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竞争,不仅决定于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市场需求和政府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其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政府对于国内市场的政策性保护固然能够保障国内医药制造业暂时安全,但从长远来看,过多的政策性保护很有可能导致国内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下降、发展速度缓慢,最终与国际医药制造业发展进程脱节,进而导致产业竞争力丧失,从而威胁产业安全。因此,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则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就会显著提高,也就保障了产业安全。因此,在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自身研发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本土创新能力。

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安全对策建议

优化医药制造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医药制造业是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卫生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而言,国家对于医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医药制造业的市场环境和投融资环境也亟待提高。

规范药品层级,完善招标政策,建立公平、良性发展环境。中国医药制造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造成了中国医药市场对药品层级认识固化,市场对于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的认可程度远远高于国内产品,这就造成了在药品招标过程中,药品分层情况明显,国外药品和合资药品所在层级高于国内药品。由于国内市场对于原研药品的推崇,原研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内同品种同剂型的产品。这种不公平会极大限制国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对市场药品层级进行明确规定,对于药品招标等政策制定方面加以完善,使得国产药品企业能够得到公平对待,得到良性发展。

完善税收政策,健全税收体系,促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从税收方面来看,应当扩大国家高技术性质医药制造企业15%优惠所得税率的范围,对于制药技术转让所得税施行免征或减征,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完善医药产品出口税收政策,适当提高国内医药企业医药领域产品出口退税税率,增强中国医药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对主要投资于医药制造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方式,促进中国医药制造业融资环境的完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医药制造业自身核心技术的多寡决定着制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的成败。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提高医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而医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依托人才的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中国医药技术的创新,大多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以研究为目的,缺乏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其成果常常出现规模化推广难度大等诸多问题,与国际、国内市场严重脱节。中国医药制造企业应以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吸引国内外医药人才的加盟,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以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育优秀人才,实现完整科研队伍的打造和科研人才的积累,改善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在增强自身科研队伍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沟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建设。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发展医药制造业的必备基础,也是医药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入WTO之后,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所成就,但以国际标准来看,仍存在与国际惯例相违背、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提高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医药企业国际话语权,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进而推动中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维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

提升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除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包括医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度以及重点医药品种的开发及推广。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产业聚集度较低,很少形成规模化经营。医药制造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资金和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利用,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产业集群则是产业集聚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以医药制造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可以包含科研院所、大学、金融机构、投融资型企业及政府等诸多相关要素,这种产业集群可以实现中心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带动相关要素的进步。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应在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各地区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实现医药制造业产业的整体布局,调整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因地制宜的在相关地区建立相应的医药工业园区及产业基地,加大产业资源整合,实现医药产业的优化与重组。同时,政府应当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促进科研机构、高校及金融企业等配套要素加入产业园区,实现产业集群综合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医药制造业产业链招商引资、投融资环境和创新能力将有更进一步的飞跃。

发挥医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生物工程技术目前发展迅速,生物制药有较好的发展基础,部分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应以生物医药为中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大资金等要素投入,促进技术创新,建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向生物医药产品转化。与此同时,以生物制药技术带动化学制药和中药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突出特色,加大对传统中药领域的开发力度。随着传统中药文化向欧美国家传播,中国传统医药越来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和认可。中国的针灸、中药等中国传统医药开始取得一定国际市场,中医诊所逐渐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中国医药制造业要重视中国传统医药的推动和发展,发挥中国在传统中药和民族医药方面的优势,结合西方医学,实现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维护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安全。

(作者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产业安全与发现研究基地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注释】

①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医药产业现状篇7

医药卫生事业是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稳步发展的战略性事业,是一项不断与时俱进,常抓常新的朝阳产业。2016年上半年我国的GDP增速为6.7%,同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I之一的医药产业,近年来依然保持了20%的增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江苏省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医药大省。近年来其医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医药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速20%以上,[1]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十二五”,江苏省医药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产业总规模

江苏是全国的医药大省,医药产业是江苏优先培育发展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在进入“十一五”规划的2006~2010五年间,江苏医药产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化挑战为机遇,促进了江苏医药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企业数量与分类

截至2015年12月,全省注册的医药生产企业448家,比上年减少了68家。纯原料生产企业86家,占19.20%;纯制剂企业141家,占31.47%;原料药和制剂皆生产的企业104家,占23.21%。所以,江苏是医药制剂大省。其他为医用氧气生产企业(含氧化亚氮生产企业1家)43家,占9.59%;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1家,占9.15%;药用辅料生产企业20家,占4.46%,尚有空心胶囊7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2家、艾条生产企业1家、疫苗生产企业3家(具体见图1)。全省医药产品结构合理,门类齐全。[2]

(二)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江苏医药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20%以上,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十二五”后,尽管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了新常态,2011年到2015年江苏省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5年来平均增幅在20%左右,保持在GDP增速的三倍多。2011年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008.65亿元,利税319.34亿元,利润208.86亿元;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2倍:销售收入3963.2亿元,利税662.46亿元,利润411.96亿元。具体见表1。[3]

近三年来,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各项指标的增幅和增速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近两年江苏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也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2015年江苏省医药产业的主营收入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增幅为13.94%,位居全国第三。总的来看,这五个省份都在2015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山东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两项上保持第一,而江苏则在利税和出货额上位居第一。

(三)产业吸引外资情况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集群也得到了外资的青睐。截至2009年,省政府累计允许外资医药产业项目达1612个,占外资江苏省投资总数的1.74%;累计利用外资达140.22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67.95亿美元,外资到账数目为26.65亿美元。

2016年财富500强上榜的医药企业有15家,其中落户江苏的有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等。[4]江苏已成为国外跨国医药企业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2010年全省共有“三资”企业129家,比上年减少了7家,主要集中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五市,合计98家,占到了全部“三资”企业的75.97%。“三资”企业的生产类型以纯制剂为主,共60家,占全部“三资”企业,46.51%,其次为原料和制剂都生产的企业共33家,占全部“三资”企业的25.58%,第三为纯原料药,共16家,占“三资”企业的12.40%,三种类型的企业共109家,占全部“三资”企业的,84.50%,比上年增加1.41个百分点。

二、产业研发和创新

江苏省医药科研具有良好的创新平台。江苏省拥有系统的产学研集群,研发方面,江苏省作为科技大省,拥有数十家高校、上百家科研机构,为江苏医药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江苏医药研发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一大批医药科技人才迅速成长,人力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后继有人,为江苏医药的跨越发展储蓄了强盛的后劲。

据2015年省内157家主要制药企业的调研结果,创新产品在全省医药产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医药制造企业创新产品产值增长速度快过医药工业产值的增速,同时,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江苏省连续五年领跑全国,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位居全国第一且增速较快,显示了喜人的态势(相关数据可参考表3)。

全省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共受理一类新药(系指化药1 类、中药1 类、生物制品1 类)217 件,其中临床研究申报195 件,生产注册申报22 件。从申报地区看,一类新药的研发单位主要集中在连云港、南京、泰州(泰州医药城)及苏州(苏州工业园区)。

三、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一城六区”产业布局

江苏省由于地理优势和地方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优势医药产业集群。如在全省名列第二的苏州市的医药产业,更是以外资企业唱主角,外资企业占苏州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

全省各地还形成了几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医药板块,可以称之为“一城六区”。“一城”指的是泰州中国医药城,“六区”指的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连云港、南通六个医药产业区域。[5]它们既是外资企业合作的优质载体,同时更是江苏省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对象。

(一)一城,即泰州“中国医药城”

中国医药城,园区总规划面积达30平方公里,设计有生产、科研、交易、教育等不同的功能区,是中国首家部级医药高新区,由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共同建设。中国医药城一成立,就秉承着“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6]的规划建设理念,致力于建设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生物科技医药产业基地。目前,区内已集聚国内外50多家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阿斯利康、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海王药业等60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先后落户;400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20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34人入选国家“”;园区被列入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区发展试点;启动开发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7]

(二)“六区”

南京市充分发挥其科研创新实力,依托区域内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大批著名医院、科研院所,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有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生命科技创新园、南京生物医药科工园和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园区。[8]除此之外,南京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功能完善的孵化器及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苏州市在上海的产业辐射下,建立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医药产业结构,吸引了一大批跨国行业巨头,如葛兰素史克、礼来等落户苏州。苏州地区重点发展化学制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等产品。2009年有四家制药企业销售达到或超过10亿元,分别是惠氏:14.13亿元、东瑞:13.33亿元、卫材:10.35亿元、礼来:10.00亿元。[9]

无锡市着重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拳头产品有新型抗生素、新型抗肿瘤药物等生物医药产品。同苏州一样,无锡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多家知名跨国药企也在无锡布局。无锡市医药制造业总投资额达10亿元,形成了新区医药工业园、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3个产业集群。[10]

常州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45家,药品品种857个,304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拥有器械注册证书1300多个,今年新增授权专利144项。形成了大量优势医药产品群。近年来,常州市还重点发展了新医药产业链,2015年1~5新医药产业链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5%和26.4%,成为产业黑马。[11]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于2014成立,在已汇聚了30多家骨干医药企业的基础上,加速产业集聚,新引进和建设了研发生产国家一类新药的诺泰制药佑源药业、青阳药业等一批重点医药项目。其中,恒瑞医药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第二大化学药品制剂研究和生产基地;康缘药业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豪森药业挺进全国医药企业50强,连云港市新兴医药产业规模效应已经显现。[12]

南通地区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个医药产业园。2003年,南通市科技局以港闸经济开发区为建设区域核心,启动构建“南通港闸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程,区政府聘请国内外相关行业专家、教授,成立港闸生物医药园区建设专家顾问组,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园区制订发展规划。2005年,区政府从科技投入、税收减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贷款贴息及吸引人才等方面对入园企业、人才给予优惠扶持。开展专题产学研活动,到高校优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较高、辐射能力强的高新项目入园区转化,大大加快了园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区科技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园区内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帮助园区内企业申报各级各类计划。以醋酸化工、赛奥生化、精华制药等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按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共用或专用技术研发平台。

园区建设通过规划定位,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等阶段实施,园区内已达企业28家,其中骨干企业13家,超亿元企业3家。

(沃田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王欣单位为杭州医学院)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王欣,男,杭州医学院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医药卫生产业经济与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泉红,刘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39-67.

[2] 褚淑贞,杨家欣,王恩楠. 2015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报告[J].药学进展,2016(05):349-357.

[3] 褚淑贞,陈露,杨家欣. 2014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报告[J].药学进展,2015(04):258-269.

[4] 刘德伟.《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及上榜银行的特点[J].商业文化,2016(04):39-48.

[5] 丁竞.浅谈“十一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重点大类的发展特点和前景展望

[J].黑河学刊,2012(03):14+149.

[6] 席波,汪丽娜.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N].鹤壁日报,2011-12-14

(001).

[7] 张树俊.论人才招引机制建设――以部级高新区―泰州医药园区为例

[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01):32-34+57.

[8] 滕堂伟,赵培.从地方集聚到区域集群网络:基于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分析[A]. 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1.

[9] 韩子睿,张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J].科技和产业,2015(04):22-29.

[10] 蔡晓栋.中国地区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

[11] 姜小莉.新医药:成为我市“产业黑马”[N].常州日报,2015-07-23(A01).

医药产业现状篇8

2011-4-17

[8]张晓东.我国中药出口及遭受贸易壁垒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

2012(2)

[9]邓瑞琴,张中朋.中药出口亟待突破绿色壁垒[J].中国医药报.

2010(8)

[10]周储芬.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应采取的有效措施[J].费导

医药产业现状篇9

[2] 李振吉:中医药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 美国佛州中医学院关于中医的介绍[EB/OL]..

医药产业现状篇10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内蒙古自治区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医药产业现状篇11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38-02

物流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非常热门的行业,随着分工的再细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以下简称3PML)已表现出一股蓄势待发的气势。而医药行业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向来受到各界关注。

Logistic方程是生物学种群动态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程之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模型和方法。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运用Logistic方程来研究经济学方面的问题。周浩①根据Logistic方程的增长曲线,动态描述了企业的产出水平,并通过改变模型中的各参数深入分析,探究影响企业产出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关键因子。孙久文②借助Logistic方程,对长三角地区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的探究。

一、医药企业和3PML的Logistic方程

(一)Logistic方程模型推导

Logistic方程是由马尔萨斯(Malthusian)的人口增长模型演变而来。1798年,马尔萨斯以多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为依据构建了Malthusian方程

(2.1)

1838年,荷兰生物数学家威赫尔斯特(Verhulst)首先提出了对Malthusian模型进行修改,得到新的Logistic方程

(2.2)

本文即是用(2.2)Logistic方程式来描述和分析医药企业和3PML的共生关系。

(二)符号说明

在Logistic方程模型中以产出水平代表医药企业和3PML的增长变化,通过分析产出水平的变化来描述双方之间共生关系的演变过程。为了建模,特做如下定义或假设:

1.y表示模型中的产出水平,随自变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y1(t)和y2(t)分别表示医药企业和3PML在t时刻的产出水平。

2.K1和K2分别表示医药企业和3PML在独立状态下环境所决定的最大产出水平。K反映了资源的丰富程度,K值为一常数。

3.q1和q2分别表示医药企业所在行业产出水平的平均增长率和3PML行业产出水平的平均增长率。q>0,反映了行业本身的平均增长率。

4.y1/K1和y2/K2分别表示医药企业和3PML的产出水平占各自最大产出水平的比例,定义为自然增长饱和度。

5.a表示3PML的自然增长饱和度对医药企业的产出水平增长的贡献,b表示医药企业的自然增长饱和度对3PML的产出水平增长的贡献,a>0,b>0。

(三)建立模型

医药行业存在已久,在没有3PML出现时,物流活动也是照常运作的,只是由买家或者卖家承担;然而第三方医药物流行业却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由于分工的专业化才出现了物流这个概念。严格意义上讲,3PML是专门从事医药品物流的企业,必须依赖医药企业的订单才能生存,其产出水平取决于后者。

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忽略3PML对医药企业的贡献。医药企业可以将物流外包,借助于其专业化的优势,一方面能够节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能够集中资源开展核心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众多的优势。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定义医药企业和3PML之间的共生关系为偏利共生。

根据Logistic增长规律,再类比方程(2.2),可得医药企业在独立状态下产出水平的增长规律为

(2.3)

当3PML加入后,医药企业能够获得众多优势,其产出水平又可以增加。因此在方程(2.3)右边再加上3PML对医药企业产出水平的贡献即可,则有

(2.4)

对3PML而言,其本身不能独立存在,其出现主要来自医药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如果没有医药企业,3PML的产出水平将逐渐减少并趋于零。故3PML的产出水平可以描述为

(2.5)

当医药企业将物流活动外包给3PML,即偏利共生,3PML依靠医药企业的订单能够生存时,医药企业通过对3PML下订单等方式对3PML的产出水平有促进作用。此外,考虑到3PML自身的阻滞作用,有

(2.6)

(四)平衡状态求解

医药企业和3PML在Logistic模型中达到稳定时,即是平衡状态。根据导数的意义,单位时间内产量为零,即(2.4)、(2.6)式为零就是平衡状态,最终解得两个平衡点为P1(0,0),P2( )。

为了确定P1,P2是否真正的平衡点,根据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③,方程(2.4)、(2.6)在平衡点P0(y01,y02)展开泰勒级数,只取一次项,得

取上述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

(2.8)

根据α、β的正负判断平衡点稳定性的准则(

):

若α>0,β>0,则平衡点稳定

若α

把平衡点P1和P2代入,得P1不是其平衡点,而P2为平衡点,但其前提条件是a1,ab

在平衡状态下,医药企业产出水平为 >K1,这就说明了医药企业的产出水平大于其独立状态经营时的产出水平;对于3PML而言,其独立状态的产出水平为0,而在平衡状态下其产出水平为 ,说明3PML的产出水平大于其独立经营时的产出水平。

(五)偏利共生平衡条件解释

偏利同共生平衡状态的条件是a1,ab

a

b>1:医药企业的自然增长饱和度对3PML的产出水平增长的贡献大于1,即贡献大于3PML自身的阻滞作用。没有医药企业的出现,3PML就无法获得其订单,独立经营下去,因为3PML不能从其他的领域取得订单。只有依托医药行业的订单,3PML方能从中获利。所以,医药企业对3PML的产出水平贡献很大,也对应了b>1的条件。

ab

二、总结

本文借用Verhulst修改后的Logistic方程,刻画描述了医药企业和第三方医药物流之间的偏利共生关系,以模型的方式说明了医药企业和3PML企业在共生前后的增长变化,并对其平衡状态求解,用经济学的角度对医药企业和3PML在偏利共生状态的平衡条件做了诠释,希望对两者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医药产业现状篇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加大了改革力度,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医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此为契机,吉林省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医药产业,形成了教学、科研、设计、生产相结合以及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制剂、医疗器械、药用辅料、药用包装和制药机械相配套的医药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打造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之路。而在发展的同时,吉林省医药产业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不足和问题,阻碍了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分析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的策略,对加速发展吉林省医药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资源投入现状

1、人力资源。目前,吉林省医药产业人力资源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长期存在影响发挥积极性的束缚机制,造成缺乏学术研究、自由表达的空间和选贤举能的竞争环境,而且随着老一代新药研究人员陆续离退,年轻研究人员流失严重,使得吉林省科技人员的素质总体水平并不是太高。

2、物力资源。吉林省医药工业企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吉林省医药企业GMP改造认证步伐位居全国前列。早在2005年全省通过GMP改造的企业已达220家,占企业总数的82.4%,其中有120户企业是整体通过GMP认证。全省大中型企业及骨干品种已全部通过药品GMP认证,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当年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98%以上。在2000-2005年这五年时间里全省医药企业GMP改造累计投资约80亿元,平均每户企业改造投资3600万元。

3、财力资源。针对医药行业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吉林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积极支持,适时适量的“输血”,给与医药产业提供了强劲财政动力。从2008年开始吉林省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同时搭建了医药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已为省内近30家企业开展贷款服务,额度近10亿元。在政府“输血”的同时,上市医药企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吸纳外来资金几十亿元,也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创新能力现状

吉林省依托省中医药科学院,从省级医药产业专项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支持组建了省公共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了省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等10个研究开发实体;认定了11个医药领域省级科技创新中心。构建起系统的省级医药创新体系。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已有37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各类部级高新技术企业的1/3。

二、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缺失,潜伏危机

人力资源特别是其中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医药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医药企业向高水平迈进。吉林省医药产业中民营企业较多,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的机制和策略,不能着眼于企业长足的发展。按约翰科特教授提出的企业家应具有懂现代化技术、懂现代企业管理、有国外的经营经验、善于运用归纳思维和统计方法进行现实现察、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能力这一标准来衡量,可以说吉林省医药企业缺乏有经验、有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像总经理、厂长这样的高级管理人才。

(二)开放意识淡薄,限速发展

目前排名世界25强的跨国制药公司已有20家在我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了产业竞争实力。而吉林省医药行业却开放意识不强,吸引外商能力较弱。吉林省医药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偏少、档次偏低、规模偏小,缺少与国外医药大企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影响了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合作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像医药这样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来说,其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更是明显。

(三)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竞争力不强

吉林省的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在省政府的推动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国外大型医药公司的新药研制投入占销售利润的15%-20%,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不超过3%,而吉林省的大多数企业还不到1%,研发投入不足,使吉林省医药企业出现“二多二少”的现象,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多,高技术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少;重复生产品种多,独家品牌少,从而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规模效益低下,缺少龙头企业

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重复性生产多,必然导致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规模效益相对较低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从而消减了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全省医药企业中,大型企业不足10%。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不高的现象直接导致行业排头兵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拉动作用与辐射作用弱,“火车头”作用不明显。2007年全国医药企业资产总额按集团排序,进前30名的只有“敖东”和“修正”2家;总资产按企业排序,进前50名的吉林省仅有4家,即“大成”、“敖东”、“修正”和“东宝”;进全国前500名的仅17家。可见,吉林省医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重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缺乏规模效益,竞争力较弱。

三、加速发展吉林省医药产业的对策

(一)改善人力资源现状、提升发展速度

根据医药产业的技术先导性和知识密集型特点,在发展的医药产业的过程中要迫切需要高级技术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在高级技术人才方面,政府应将医药企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作为一项专门工程列入科技发展计划,设立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专项经费,支持本省科技人员国内外学习交流,鼓励科技人员来吉林省落户。此外,企业自身也可以通过将成果、知识、技术作股投资,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来吸引科技人才;采取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或者是短期合作的形式来解决专业研发人才短缺的问题;也可以采取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本企业所需的科研、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定向人才。

在技术工人方面,针对吉林省目前熟练技术工人较缺的状况,应当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战略重点来加快发展,省政府应制订适当的鼓励政策,动员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大力兴办职业技术教育,为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输送大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从业人员。

(二)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化发展

努力以各种灵活方式促进与国外同行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合资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中外合资的外贸企业,并授予非公有制企业以外贸进出口权。努力创造条件把省内一部分制剂加工能力转移到国外去,实行带料加工,开拓国外市场。同时,要把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放在首位,特别要优先支持利用外资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优先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合作。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制定医药产招商引资项目指南,定期吉林省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重点做好国外跨国公司的引进工作;充分发挥吉林海外同乡会、留学生的作用,吸引、鼓励海外新移民带医药技术、成果、资金来吉林创办企业。

(三)利用技术创新,助推产业发展

吉林省技术创新现状决定了药品研究要“仿创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主动争取利用国内外科研资源,紧紧依靠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与国际大型企业和科研中心交流合作,改进原有的技术和产品。同时重点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中成药生产技术、生物制药创新产品等关键技术和相关非专利药物产品。

政府部门继续做大做强公共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完善全省医药创新体系,并指导、帮助企业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引导企业逐渐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四)打造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医药企业多、小、散的问题是造成目前吉林省医药产业的规模不经济,影响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吉林省应该加强医药产业积聚,努力打造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实现规模经济。通过兼并、联合、参股、收购等资产重组的方式和手段,促使产业资源流向优势企业,通过工业之间、工商之间、商商之间的“强强联合”,建立一批以国有大型医药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大公司、大集团,形成吉林省医药产业的“领头羊”。同时强化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企业之间通过价值链进行分工合作,大企业以名牌产品把与之相关的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促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我国制药产业技术进步战略的区别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4(12).

2、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

3、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医药行业十五规划[DB/OL].

4、陈来成,李雪英.加入WTO后我国民族医药业发展的新思考[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