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6 11:25: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绘画的认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塞尚的成就
众所周知,塞尚(1839―1906)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法国著名的后印象画家。这位1839年1月19日诞生于法国南部埃克斯(Aix)的伟大艺术家一生保持着和谐冷静、平衡和对形与色特殊的感觉,他对明暗、体积、层次、空间及新的形体塑造方式的研究,使他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然世界的艺术世界。塞尚所在的时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过去400年的绘画传统,即自文艺复兴艺术家发现自然以来的400年中,历代艺术家们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那就是再现自然的“真实面貌”。欧洲艺术史上的各种艺术流派一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是印象派,无论怎么革新、变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且一直都在探索用科学的方法―透视法―“征服”自然。然而在塞尚个人看来透视画法不能胜任‘再现”自然真实的任务,他所给人的只是一种空问的幻觉。在描绘这个幻觉的过程中,所有绘画艺术都是以牺牲“真实(reality)和视觉形象的强度( intensity )为代价的”,法国古典主义绘画是这样,印象派绘画也不例外。塞尚还认为,绘画不是描摹自然,而是与自然平行的工作,应该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再现自然的面貌,画家应该根据面对自然的直接感觉经过重新安排,在画面上创造第二个自然。画家在画面上把个人的主观意念体现出来,才可称得上“是我心灵”的作品。塞尚的这些艺术观点,从根本上动摇了在此之前西方被公认的美学价值的整个基础。
但有一点却是无疑的,这就是塞尚从印象主义开始创造和发展出一种可以和古典大师的作品一样坚实稳定的绘画,他以自己的风格对自然进行了重新塑造。在莫奈发现光的秘密,并几乎超越视觉的界限把物质净化为色彩的颤抖时,塞尚则从审慎的逻辑和长期的观察中建立起被艺术家们忽视和破坏的坚实的块面和体积。塞尚对色彩的分析简明扼要,用笔笨重有力。塞尚的风景画中没有风,没有光影,因此既不生动,也不抒情,但它却是坚实而稳定的。塞尚的构图完全不重视已有的传统规则,画中的每个部分都必须重新加以安排,使其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简洁严密,条理分明的结构。在静物画中,塞尚认真地研究桌面上所有物品形体的安排,为了使每一件东西都不被完全遮住,有时索性将桌面向前倾斜。为了达到效果,他乐于改动一些次要的细节。这在整体上改变了对绘画艺术认识的观念,他的艺术实践和观念不久以后就被后来的立体主义画家们所重视和借鉴,并得到充分发展。
塞尚用智力去了解自然,而不是只用眼睛,因此必须抓住事物外表下面的真实。这样塞尚在19世纪末就不满足于仅仅记录眼睛所见到的一切,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将绘画艺术从“模仿自然”上引导开来。正如里德指出的那样,塞尚死后在艺术上并没有直接的继承人,也没有出现过“塞尚派”,但是20世纪的每一个重要画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塞尚艺术的某些方面的影响。
2、塞尚的绘画历程
塞尚早期绘画追随浪漫主义,在这个阶段后,塞尚有了深刻的自省,他说道“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必须感到谦卑,我们绝对不能因为创造的欲望,而失去了与自然之间亲密而直接的接触。”塞尚认识到无节制,太过执意于主观的情感,反而把本来想借此而表达自然的本质预以妨碍了。
这一段浪漫主义实践后,塞尚参与了印象主义的绘画实践,他经常与印象主义画家毕沙罗等一起写生,在大自然中,他学到了敏锐的观察自然,尊重自然,锻炼了自己的色彩感受力,并在极富激情的外光写生中找到了自己的个性。塞尚画中己显现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画面结构的经营意识,是塞尚探索自己绘画观念和形式的开始。印象派绘画过于追求变幻微妙的光色变化,使造型的坚实性松散以致消失,塞尚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孕育现代绘画运动的起点,他断言他要将印象主义绘画锤炼成象博物馆里具有古典精神结实的绘画。由此这位现代主义绘画的拓荒者开始了自己一生的孤独行程。
塞尚首要需解决的问题是时间与空间维度的问题。正象沃林格所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技巧是第二性的东西,它只是意志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把往日特定风格的消失归于缺乏某种技巧,而应归于产生了不同的意志。”塞尚正是在这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产生了他坚定的绘画意志或可说观念吧。原先浸透着艺术家情感而又为空间范型限制的色彩和线条形式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表现自由和美学价值,画面形式构成因素向独立审美对象的转化,使得原先那种聚合性的瞬间解体了。而这一切于塞尚来说则是用了毕生艰难拙绝的绘画实践才找到。
3、关于塞尚艺术生涯的总结。
从塞尚的艺术生涯来看可以用以下四个词来概括,即模仿、学习、思辨、转变。塞尚一生的艺术之路几经转折。他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后半生, 也就是他脱离印象派后独自探索与创造的三十年。但是他在后三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并不能单独成为他艺术的全部, 没有他前半生不断的学结、提炼和积累, 也就没有后半生自己的风格与成就。他的一生一直保持着和谐、冷静、平衡和对形与色特殊的感觉, 而他对明暗、体积、层次、空间以及刻画本身的研究, 使他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然世界的艺术世界。
塞尚之所以被称之为“现代艺术之父”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打破艺术的传统规则的束缚,按照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来处理画面;二、确立一种崭新的艺术观念,并以此来推动艺术的实践和探索;三、引导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艺术方向:立体主义――构成主义。
结语
作为当代艺术生,我们在向大师学习时不只是从画面技巧方面,更要把大师的艺术轨迹当做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塞尚的自信、自省,来自于他早期不断的追求传统的实践,来自于他对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清醒认识。个人的思辨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上这些都是塞尚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没有一个领域像教育那样,充满吸引力。教育是一种勇敢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他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并教给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研究儿童画,也是为了发现并启迪那些对艺术感兴趣,但其天资仍处于休眠状态的孩子的灵感,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正确认识和评价儿童画的首要条件是掌握儿童画的特点。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儿童绘画,一般称之为“儿童画”。很早以来,人们就发现,“儿童画”里存在着一种纯真而又扑朔迷离的情调。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幻想性,画面上的形象潇洒自由,常常让成人们自叹不如,而且儿童的作品带有一种明晰的诚实――完全没有风格的夸张或故意的效果。“儿童画”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理解的一种形象的表现方式,它既反映了儿童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深度,又表现出儿童对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的塑造。其主要特点如下:
1.题材广
儿童画的题材涉及面极广,上至天上的月亮、星星,下至地上的花草;大到宇宙、太阳,小至昆虫、蝼蚁;远至上古的的神话人物,近至父母、朋友,他们的绘画题材几乎囊括了他们眼中的整个世界,范围之广,超乎成人的意料。不同题材可以同时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可以是单独出现,一切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六七岁的儿童,把对象彼此联系起来的典型作法是在画面下部画一条基线,每个对象都立在这条基线上。对象都是画在空背景上,天空是蓝色的长带,画在最上层靠下面一点的是太阳,放着光芒,有着人的笑脸。在长线的下面,是草、地或地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绘画的题材和表现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注重“如实”地表现对象,他们开始运用一些手段力图来表现空间和几何深度等。作品中的人物由过去非常笼统、模糊地表现,发展到注重去表现头、脖子、躯干、胳膊、腿、手、脚和衣服上的细节。
2.作画凭直觉
直觉是指人们首次接触某种事物,不需要大脑的逻辑思维分析,而在过去经验的作用下,迅速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和规律作出某种判断而得到的尝试性的结论。直觉分为低级直觉和高级直觉。F・布洛赫曾说过:“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可见,一个人的直觉能力取决于其潜意识内容的丰富性。儿童凭直觉作画,意指他们所画的对象是相对于他们的智力来说,了解得较充分的那部分。由于他们对周围环境观察的幼稚,再加上后天经验的不足,于是在作品中出现的形象往往与成人的思维和观察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这就给成人的欣赏带来了困难。比如,要一个六七岁的儿童画一张记忆画――我的一家,在画面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与他最密切的人,在画中通常是最大或最高的一个。这个例子就说明,儿童画中的直觉问题,与儿童越亲近,对这人的认识就越丰富,因而在画中的形象也就越高大。一旦了解了儿童作画的这一特点,理解画中出现大小不一的人物形象也就不是件难事了。
儿童凭直觉作画,实际上还会受到知识面大小的约束。他们的高级直觉不丰富,自然会在画面上出现许多难以让人理解的形象。知识面宽的儿童,认识就积累得多,因而在表现对象时会清晰、具体一些;知识面窄的孩子在表现对象时就比较模糊、肤浅。比如,画卧着的狗,前者会用一些简单的形体来概括对象,而后者只会用一个圆形表示头部,其余就随便画两笔了事。
3.不受拘束
这里的“不受拘束”是指儿童在绘画中不受一些透视、空间等造型规律的影响。画面上可以出现远大近小,也可以出现多个视点,一切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进行的。儿童在绘画上常采用对同一对象进行上下左右的观察方法来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照一般规律,在一个平面上是不可能表达出一个物体的四个角度的观察效果,但孩子们并不遵从“一般的理解”,他们就像把一幅主体的风景模型由中心向四面摊开放平一样,使之成为一幅独特的构图,这种构图完全来自孩子的内心。
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也同样如此。毛笔可以和油画棒同时使用,水彩颜料可以直接挤在画面上,一切都是由他们的心愿和喜好所决定。不同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游戏的手段,他们所关心的是如何将自己心中那种蹦蹦跳跳的感觉画出来,以便让自己获得一种游戏般的满足。
4.喜欢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来表现对象
儿童画多趋向于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对象,圆形、方形、三角形成为他们画画依靠的基本形状。儿童之所以依靠一些基本形状来表达,是因为儿童观察对象最先注意到的是外形轮廓,而成人看到的是对象的不同形的区别。比如,画一张脸,儿童注意到的是脸的外形,而成人注意到的是这张脸的特点与所体现出来的神态。因为轮廓线可以把所画对象与背景区分开,以便尽快地在纸上出现形状。有时,我们还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在儿童用简单形状拼画成的画面上人物好像没有动态,这是由于儿童缺乏表现动态的技巧,但他们用其他的辅助方法来加以弥补,如一个人两腿像剪刀那样分开,两只脚指向一个方向,表示他正在走路。
总之,儿童绘画有着许多特别之处,但在此我们只提出其中有共性的几点加以说明。
二、对儿童绘画作品的正确评价
我们了解儿童画的特点,是为了正确地评价它。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画画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游戏的方式,所以对儿童画的要求,不在于看作品技巧本身如何,而在于作品的完成是否已经使儿童感到自身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这是我们正确评价儿童画所要坚持的“无偿性”原则。儿童的绘画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意图、解释、造型、内在模特儿、色彩。这其中的“意图”和“内在模特儿”是正确理解儿童画的关键。
“意图”多指环境对儿童画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在模特儿”是指儿童作画时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来作画,这种感觉和想象的统一体就是他心中的模特儿。把握住“意图”和“内在模特儿”,就能把握住儿童画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意图,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评价儿童画了。
正确评价儿童画,还要对儿童绘画语言有所理解,如儿童喜欢孤立地观察,单个的表现,叠垒与平铺的排列等。儿童时期的绘画,表现事物是叠垒排列,一层层地摆着。喜欢用放射平铺来表现复杂的空间关系;画中还会出现万能关联线;出现“透明画”;画面安排上局部合理的多,整体合理的少;凡再现能力能达到的图形都力求形似,再现能力达不到的就随意作画,线条变成了一种多功能的符号语言。这些儿童特有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他们的语言,也就可以体会到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正确了解儿童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明白了儿童的绘画语言后,才能解其形、明其意,才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如果将成人的标准生硬地套在儿童身上,只会损害孩子的创造精神,也只会将儿童画中优秀的品质忽略掉。在儿童画中,正体现了儿童一种强烈的情感和对缤纷世界的爱,他们只想将这些描绘在纸上,他们是那样地专注,那样地痴迷,这种在儿童绘画作品中外露的情感才是最应该首肯的。
三、结语
黑格尔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而,在指导儿童画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适应儿童的心理,不要强加给孩子过多的条条框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他们成长的关键阶段,正确地指导和适度的评价对他们在素养的提高,个性、创造精神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一、绘画教学中关于线条的种类
关于绘画教学中线条的种类,单纯地讲它并不复杂。从线条本身的形状来看,我们可以将线条概括为:直线,曲线,虚线三种基本类型。
直线根据距离又可分为:长线、短线。根据它的角度方向又可分为:斜线、垂直线、水平线等。
曲线又分为:波状线,圆弧线,抛物线等。
根据线条的组成可以分为:排线,网线,放射线,交叉线、折线等。
对线条本身来说,一定的线条形象就会有一定的视觉感受和含义,视觉把线条与事物的性状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例如直线给人以尖锐、挺拔的感觉,可以表现刚毅、稳定,也可以表现为呆板、僵硬等感觉。曲线给人的感觉是流畅、运动的感觉,可以表现柔和、优美,也可以表现软弱、迷茫等感觉。折线可以表现果断、险峻等感觉。垂直线又有崇高、庄严、或上升、凄冷之感。水平线有平和、静止之感。斜线条给人的感觉是角度多样并富有动感、虽不稳定但富有活力。排线由于粗细或间隙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明度的调子,在表现形象的形体、质感和色彩上,其含义十分丰富。网线则比排线在表现明度、色彩的区域更宽、而质感松散。曲线给人的感觉是自然而流畅,放射线比曲线更有爆发力。线条之间的有机组合,加之与事物性状的联系。可以形成线条的性格特征。如流动的线条其特点是迅速流利,虽长短不同,但却十分活泼。这种线描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极为常见,传统绘画中的行云流水描、高骨游丝描等线描法,大多是运用流动的线条。如《朝元仙仗图卷》(局部),宋代武宗元多用强化的线条,其特点是用粗线条或不断重复的线条来加强形象或空间的处理,具有挺拔、单纯和强烈的视觉效果。线条这种方法的运用,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尤其是在表现主义绘画中比较常见。另外在中国水墨写意画中也经常用到。《人体线描》中马蒂斯多用颤动的线条,其特点是突破了直线或曲线光滑流利的模式,线条之间互相关联,笔断意连。
二、绘画教学中线条的多种功能
线条的多种功能基本可以概括为二种功能,即基本功能、情感功能。这两种功能互相依存,互为关联。其中基本功能是情感功能的基础,情感功能又是基本功能的目的。
(一)绘画教学中线条的基本功能:就是限定图形的轮廓,分割和解释图形的各个部分,同时线条可以划定不同的调子或色彩领域的界限。总之一句话,用线条去造型就是它的基本功能。可以说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一切事物,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可以用线条来表现。它表现人及人所在的环境,其中包括云雾,水火,光线甚至还有人的想象和梦境。如《西厢记·惊梦》,明末清初的陈洪绶用生动的线条把西厢记中张生的梦境描绘出来,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其运用线条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绘画教学中线条的情感功能:线条的更高级的一种功能即是表达思想和情感。所以通过线条我们可以看到了画家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喜好或厌恶,或者说他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了线条中,这时线条又具备了他的情感功能,在这一点中国的传统绘画更能说明线条的这种功能。画家除去功利性较强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画人、画景、画物,不过是借物抒情而已。佛教人物不过是涤尘念、解烦虑的一种手段。山水是抒写心中逸气的一种方式。总之线条的这种情感功能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点。当然,在西方绘画中,线条也同样具备这种功能,只是在过分功利地对一种写实性的追求。限制了这种功能的发挥,但在西方现代绘画中,这种功能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画家们在追求个性的解放的同时也要求在情感的表达上充分释放,有时甚至是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人类作为一种情感动物。是需要交流或释放情感,因此真正的绘画艺术是不能也绝不可能离开人的情感的,如凡·高的《人物肖像》。
三、线条是绘画教学中的主要形式语言
绘画教学中不难发现不论从线条的种类,还是从其各种功能来看,线条都是具有丰富多样且非常普遍的形式与语言。英国画家布莱克曾说:“艺术品的好坏取决于线条”。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绝对,但是却很实在地把线条的重要意义表达出来。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它所具备的种种因素,线条的意义最重要,其他因素似乎都和线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线条的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即使在其他因素中,如形式组合,空间,光影或色彩中,也是离不开线条的面与面的交接,形体的边缘,运动着的方向都需要借助线条来表现。在绘画这个世界里,线条是主要的形式语言。因为线条不仅具有描述性,还具有简洁性和暗示性,我们可以用线条来表达一切,我们可以用线条来哭、来笑、来欢唱、来悲哀,也可以理解线条所表达的一切。总之一切似乎都可以用线条来说明,来创造。
四、绘画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同一指向
在绘画教学改革中“对中国画家来说,笔下线条的曲折波动,盘绕往复,跳跃交错,疏荡聚散,与画家刹那间的心态意趣默契相通。对中国画来讲,线条乃画家凭以抽取概括自然形象,融入情思意境。从而创造艺术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思想感情和线条属性与运用双方契合,凝成画家的艺术风格”这是伍蠡甫著的《中国画论研究》中的段落。这段话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线条与物象与画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在中国绘画中,由于对线条的造型规律及线条自身的形态和审美意义不断的推敲完善,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基本稳定的线描程式,无论是写意还是工整的线描,中国传统绘画都对它们作了太多的规定。其中包括用笔、用墨、造型规律、构图方式等等各个方面。这种经验是长期对线条的理解和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他们已经把线条的形态,节奏,意味规定得如此完美、细致,以至于后人对这种程式产生了一种崇敬的心态,因而形成了过于依赖的心理,由于这种依赖心理而导致了对情感的忽视。加之对西方绘画的崇尚,我们开始对光影明暗或真实感受的追求,同样削弱了线条的表现力。所以相对近代中国绘画来说,线条的魅力和表现力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是被发扬了,光大了。而是萎缩了。西方的绘画,在油画上的材料、工具方面不断地改进。而中国绘画在材料、工具上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也许是由于这种圆锥形的毛笔是与这种绘画形式最相适宜的工具吧。对于这只毛笔的掌握也有上千年的经验,这种经验和对线条程式化的规定或许也一样给现代的中国画家带来一定的束缚。另一方面,虽然线条在西方绘画中走过一条与东方绘画不同的路。但经历了种种风格和样式的变幻,西方世界对绘画的认识已经从重物质到重精神方面发展。画家们需要表现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表达对象及自己的内心情感。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西方的绘画大师们如毕加索,马蒂斯,克利等等,《毕加索线描》、《马蒂斯线描》、《克利线描》、《夏加尔线描》在东方艺术与原始艺术中找到了灵感,汲取了大量营养。《日本版画》栋方志功、《印度壁画》、《罗汉图》贯休,我们从这些充满了东方魅力的线条中是不难发现这些大师的影子,因为重新发现了线条这一最简洁的艺术语言。他们用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和手展示了线条的魅力。
绘画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绘画都是从线条开始的,由于理想的不同还有其他诸多原因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但这种差异,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世界里,我们不无惊讶地发现这两条道路在此汇合了。我们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世界。我们知道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熟悉线条,深知线条的魅力,并运用它,但也应意识到我们背负的精神桎梏。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在追求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我们对世界各自不同的或相同的认识和理解。线条艺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无论它是以这样或那样的面貌出现,是隐藏还是显现。它始终伴随着我们所热爱的绘画艺术。让我们对线条充满了热情和关注。这种关注和热情又促使我们对它有更多更新的认识,以便能在今后的绘画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得到裨益。
参考文献:
[1]李浴.中国美术史纲.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形似”和“神似”,两者的辩证关系是绘画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千百年来许多画家和理论家都就此问题作过很多研究、探讨和绘画方面的实践。“形似”往往在写实性绘画的领域中被提出,“神似”则更多的是写意性、表现性、抽象性绘画的共同话题。一直以来,在绘画中两者不分彼此,水融在一起。
从照相机的发明,到如今我们进入读图时代,图像越来越多地涌入我们的视野,进入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绘画艺术的具象性与抽象性、写实与写意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绘画这门图像艺术其记录真实形象和反映客观世界的功能被不断消解,于是绘画中的形与神的问题也在不断地被重新思考。如齐白石的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就是对“形似”和“神似”关系的精辟阐述,它说明了在艺术作品中要很好地兼顾形与神的关系:“太似”就是说太注重或者说只注重形似,以至达到了“媚俗”的程度,这种作品只是注重比较细腻、具体地描绘生活中的人或景物,迎合了一部分人的世俗的甚至庸俗的审美需要,使得艺术作品成了不包含或者没有准确表达人类高尚思想的简单的手工制品,也不能对人们在审美上起到准确的引导作用。“不似”是说画面中的物像在准确性方面存在欠缺,不符合客观事物的视觉特征,是作者的造型能力不够而求不到形似,这导致了“神”无从依托,作者无法准确表达形象的精神状态,观者也不能准确地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意图,“神似”问题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这样的作品只能是“欺世”之作。
“形似”在绘画中要求理性客观并且科学地对待对象,更多关注的是绘画的技术和技法问题,同时,对形似的要求也成为了绘画作为一门科学或者说学科独立的一种技术规定性,所以,“似”在此主要是指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与客观事物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能够真实准确地表达事物的视觉形象,同时有助于传达所描绘事物的精神状态,使读者更加容易体会到画面中所传达的意境与意味。如东晋顾恺之所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强调“形”对于表达神态的重要性。
“神似”是指绘画不受客观物像所拘,作者能够通过画面表达内心感情、精神气度、喜怒哀乐,或生动地表现画面中物像的引人入胜的精神状态和情趣。“神似”使绘画脱离了对客观物像的简单描摹和记录功能,而具有了更高的美学价值。“形似”与“神似”所指称的范畴是不同的。“神似”的范畴基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画面形象的神态、气质、生命力等方面的把握和体现,这是对“形似”在美感上的超越,不是对“形似”的逃避,是在表现客体时采用了高度的艺术处理手法,如概括、夸张等,面对客观事物不是简单的照搬原物,而是对其进行提炼,抓住最核心的、最能反映物体本质的点来进行表现,可以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特征突出。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这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使用独创的“减笔”画法,作品飘逸洒脱、独树一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画中人物袒胸露怀,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寥寥几笔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又如韩的《五牛图》,通过其准确的造型、细致的刻画,描写出的牛态,几可呼之欲出。而在西方,从古希腊以来,艺术家们就研究科学而完美的人体比例、结构、动态,创造了客观加理想的“古典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深入研究人体解剖、空间透视等问题,他们把雕塑、绘画的创作与解剖学、物理学等联系起来,是为了创造出使人信服的真实而美的形象,进而能够准确地反映对象的神态、精神。以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通过塑造出准确的“形”而使得画面中人物的“神”得到了充分而准确的表达,从而使得几百年来观者无不沉醉着迷于其中。(2)画面中所创造的形象能够反映作者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和气质性格,一幅好的作品,其画面上的形象与作者精神层面是内在统一的。如前所述,绘画不仅要表现客观物像的视觉真实,同时也要通过客观物像的精神真实来表达作者真实的情怀,这样的作品才会感人至深。如蒙克的《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被认为是表现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人物和环境都是变形的,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弯曲、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前方,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从而产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朱耷的作品,他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3)反映作者独特的美学观点,如立体派大师毕加索,前期作品是很写实的,但转入到对立体派的研究之后,他的画面就不再只追求“形似”了,而是要表达出他的立体主义的美学观点。比如他的名作《亚维农少女》,观者就不能仅仅从单纯像不像的角度来评价,而只有在对毕加索和他的美学观点、美学追求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欣赏其独特的“美”。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的绘画也是如此,他不仅不追求形似,反而故意使用很写实的手法将物体变形,扭曲着、流淌着……画面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感觉。在表现性和抽象画中也更多地体现出了纯粹绘画语言自身的美学气质。这方面的神似产生于对专业技法在经营和把握上的一种高度自觉,画家通过对画面中的形状、色彩的位置、强度、大小等构图安排,点、线、面的穿插运用,率性而为,用笔、用色的厚薄、干湿等因素的合理运用,尽管画面上没有相像于现实的形状,却可以创作出美妙的作品来。康定斯基、赵无极等人的抽象绘画都有这个特征,中外绘画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形神问题在艺术创作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在绘画中,“形”是精神的载体,是艺术家在观察、感受、研究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艺术的升华,是其对客体和自我的一种深入挖掘和真实表达。尽管当下是一个视觉图像泛滥的时代,但对于艺术形象“神似”的追求是人们内心对精神更高境界的向往。形、神是相辅相成的,应该很好地把握两者关系,不可厚此薄彼,才能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优秀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8-01
瓦西里・康定斯基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他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并且精通音乐,有关绘画与音乐的关系的认识给后人以启示。他认为绘画与音乐具有关联性,本文试图从其原因,表现以及具体的作品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康定斯基关于绘画与音乐具有关联性的认识,一方面是源于其对艺术所属的理解。他认为,艺术是属于精神的,并将“精神”解释为“内在需要”。关于 “内在需要”,康定斯基认为由三个因素组成:1.艺术家心中拥有需要表现的东西;2.艺术都必须去表现时代的精神;3.艺术家必须为艺术事业做出贡献。也正是以上三点,促成了康定斯基作品中绘画与音乐的关联,一是画家自身对于音乐的热爱,康定斯基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二是其所处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历史时期,正是艺术特征在总体上都趋向于音乐――含混、变形、抽象、直觉和梦导。加之作为一个“艺术的仆人”,康定斯基似乎也察觉应为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融合而做出贡献的责任感。
另一方面,也归因于其对艺术运动的划分。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他把艺术运动划分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底边两点是古典艺术和自然艺术,其宗旨是准确地描摹和再现客观现实。顶点则是现代艺术,其艺术宗旨是表达艺术家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在康定斯基看来,底部反映的是“物质的真实”,而顶端表现的则是“精神的真实”,对一位抽象绘画的提倡者而言,绘画的价值无疑是要对这种“精神的真实”进行表达,而这一真实也恰是音乐所要表现的真实。
关于绘画与音乐的关联性认识,康定斯基认为,这是一种互融的状态,一方面,绘画中有音乐。在其《自传》中他曾经将他自己早年的一幅描绘莫斯科暮色的画形容成交响乐:“太阳将整个莫斯科融为一体,它像一支狂欢的大号,使人整个身心、灵魂为之震颤……它只不过是这部交响乐中使每一种色彩达到最最强烈程度的最后一个音符而已,不过它确实迫使莫斯科像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重复地奏出最强的音节。”另一方面,他在音乐中也感受到了绘画的魅力。在听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的时候,他感受到了飞动的线条和璀璨的色彩,他曾这样谈及当时的感受:“对我来说,《罗恩格林》似乎是这个莫斯科的充分体现。小提琴,深沉的低音调,尤其是管弦乐器,那时在我看来都形象地层现了黄昏时分的冲突。我用心灵之眼去体会这色彩,粗野的、几乎着了魔似的线条在我的眼前飞舞。”
康定斯基的作品《构成第七号》,堪称是一支音乐狂想曲。通过这幅将看到康定斯基关于绘画与音乐关联性的认识的具体运用。初看这幅画时,让人感觉杂乱而繁复。但细品之后,则感受到了蕴藏其后的秩序性与音乐美。画面中充斥着由多种色彩和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所组成的形体,按照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关于不通色彩与乐器间的对应,“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在音乐里,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管风琴……绿色保持者它特有的镇定和平静,纯粹的绿色是小提琴以平静而偏中的调子来表现的…淡红色是喇叭的声音,响亮、侧耳,清脆…紫色在音乐里是英国号式木质乐器深沉调子……”这些不同的乐器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效果。其中几处置于画面前方的浓重的黑色,又像是乐曲中的特色乐器,在关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恰似斯特拉文斯基《火鸟》中的长号,形象有力的模仿了火鸟的叫声,成为整首乐曲中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印象点。画面的以五彩为背景,形成大的色彩格调,在左下方、中间、右边的中下方是深色分布的区域。恰似乐曲的旋律,整体感觉是新丽欢畅的,几个重要的地方又以强音进行强调。从构图来看,中间区域刻画的形体物象较多,但用笔细致,给人的感受也相对疏朗,而左下方和右下方的区域虽然物象较少,但是线条变粗,给人以浓密的感受。构图上的安排,恰似乐曲中的节奏,按照人们从左向右的阅读习惯,仿佛整首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开场,渐行至中部节奏也相对的加快,至尾声时再渐渐放缓。从音响、旋律、节奏等多方面来看,《构成第七号》都堪称是一首绚丽的交响曲,给观者以丰富的听觉感受。
康定斯基关于绘画与音乐关联性的认识主要源于其对绘画应表达画家的“内在需要”以及艺术所属的的认识。在这种关联性的具体阐述中,康定斯基认为绘画与音乐的关联性体现在绘画中蕴含着音乐,而音乐中也融合着绘画。视觉与听觉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通过《构成第七号》,我们在具体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康定斯基关于绘画与音乐的关联性的具体阐述与运用。就像其作品给我们的感受一样,绘画与音乐彼此关联,相互交融。色彩、线条、构图等视觉元素可以为我们带来一场音响、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具备的听觉盛宴。
会计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法则的贯彻执行,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不力,以致带来严重的后果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近年来对会计人员素质及其优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给它以关注并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各级领导要提高对会计人员素质重要性的认识,把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素质提高和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强化会计人员道德教育与技能培训,全面优化会计行为。
一、会计人员素质及其影响因素
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就人的素质而言,是人体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和品质等要素的综合。对于会计人员素质问题而言,会计人员作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体,自身原因很重要,但同时也是由其他多种原因所构成的。在各种内力及外力的共同推动下,才会形成全面真实的会计人员主体的素质的体现。
(一)会计环境。是指影响会计工作的各种内外因素的总和,包括会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如经济体制、法律体制、自然环境、企业管理环境等;内部环境如会计专业环境、会计专业技能环境、单位内部会计机构环境等。会计环境直接作用于会计实践,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发展的方向。强化和改善会计环境,对于重塑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的。
(二)会计工作的非独立性。尽管国家对会计工作早已立了法,会计人员执业的法治性、严肃性已有法可依,但迄今,会计人员的业务执法地位,会计监督职能仍不为社会广泛承认,仍然有人把会计人员视为工具,会计工作听命于单位负责人的随意指挥和安排,会计工作失去应有的独立性。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职务升迁往往取决于管理当局,形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当管理者的利益和所有者乃至国家利益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选择有利于管理者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国家利益无法保障,有的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行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难以独立。
(三)实践经验。会计实务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除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熟悉所在具体行业的操作规范和流程。由于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严格的业务训练。因此,拥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是会计人员进一步优化自身专业技能素质的良好基础。
(四)受教育程度。现代会计吸收了统计学、管理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有机成果,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相关的业务技能。目前,我们的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因此,继续深化教育,增加知识层次,是优化会计人员素质的重中之重。
二、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财政部对现在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原则要求,主要是: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同时,会计人员还应当具备以下专业技能素质。
(一)原则性。我国会计记账、处理都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要求制订的。另外又受到税收法规、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约束,这就要求单位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否则就会触犯经济法规。但每一会计单位都有其特殊性,在业务流程,凭证传递上要求各不相同,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处理时要避繁就简,在财务分析上要根据行业特点选择需要的数据,根据单位的管理要求选择需要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二)严谨性。会计工作同科学研究相同,要严谨,而不能马马虎虎。行业的会计制度在建立时就要从互相监督和相互协调的角度建立严谨的处理程序,只要按程序工作,就不会出现问题,就会使各种关系完全对应起来。因单位的正确信息是许多决策的成败关键,财务人员只有在处理信息上认真仔细,分析财务数据严谨周密,才能保有很好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个单位的财务人员知道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很多核心机密,而这些都是单位内部的商业秘密,一旦被竞争对手了解到,将对本单位形成很大的威胁,所以从职业道德出发,会计人员在任职与离职之时,都不应泄露单位财务与经营情况。
(三)交往能力。有些涉外业务活动是需要财务人员参与的,如:和金融机构、税务部门打交道,和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发生关系,此时除要将单位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外,询问与被询问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财务人员也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与相关部门人员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三、会计人员素质优化的措施
(一)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做到各方面协调同步发展。使会计人员能够正确履行会计职责,严格按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办理会计事务;掌握熟练地会计业务技能。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表现的认定,是培养会计人员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淘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和国民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人员必须坚持的,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继续教育又称“更新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为目的的教育,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既是对会计人员本身素质的一个提高,更是用人单位实现创造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绘画发源光大之始,它向后世展示了如此全面而多样化的文化面貌。政治的倾轧,经济的起落,华戎的交互,文化的取舍,使得魏晋南北朝整个社会规范处于归无定则、矩无常度的波动之中,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长期的时代动荡,也造就了一个人才辈出,风格多变的艺术时代,艺术自觉性的出现,文人介入绘画,匠技中的意法上升为艺文中的理趣等等,不断以新的面貌和变革发展的态度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表现在描金工艺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绘画尚“精密”对漆工态度的影响
汉代以前的绘画形式,大都以说教为主导,其形象要求简洁、直接、明白、易懂,常常使用夸大的手法,画面布置也多使用形体,较少重叠的方式。从南齐谢赫所谓的“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一句中对“精”的论述,我们可知,这里的“精”有两层含义:其一,有得其精神之说。这和顾恺之的写神论具有相似性;其二,则有精巧工整细密之意。由此可见,此一个“精”字显示了古人对于绘画的认识从简略概括转变到了对于精密的重视上来;从说教转变为畅神和达意上来。这种对于精密的绘画技法的重视,同时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工匠艺人,形成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集体审美风尚。表现在漆器装饰的描金工艺上,则表现为对于金粉的虚实浓淡、工质细密的描绘,从而为描金渲染技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文化环境。再者东汉末年,由于政局的动荡不安,导致了官营手工业随着中央集权的削弱而减少,同时由于到了魏晋时期,青瓷日益发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青瓷,使得漆器在日用品中的地位降低,需求数量的下降,这逼使其工艺技法向精密化高品质的倾向发展。如若不然,漆器必将会丧失其最后的市场——达官贵胄士大夫阶层。同时,人们对于精密、工整雅丽的作品有一种天生喜爱之情,而士人好风雅,且较为富庶,描金漆器的工质雅丽的特点与精密的描绘符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易于获得他们的认可。所以也就使得当时的工匠艺人变革了描金的工艺技法,走向了重精密的道路。所谓变革,决非无源之水。这还必须从漆器消费的受众谈起,即士大夫阶层对于绘画和审美风尚的影响。
二、上层士人对于绘画的介入
自东汉时起,更多的好画善画者并非普通的画工,而以上层人士成就最为突出。进入三国时期,文人士大夫染指绘画者日众。工书画,善书画在此期间逐渐成为人的文化特征之一被重视,并与六艺中的“射”相提并论,强调其真实性的描绘。三国时期曹不兴“落墨成蝇”的故事,说明在当时绘画的写实技巧和状物功能受到普遍重视,对细微的局部描绘力求真实成为普遍要求。同时绘画不再有固定的程式,而有相当的随机创作的主动表现与可能。这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艺术的自觉性。艺术的自觉性使得当时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发挥来进行艺术创作,他不需要迎合受众,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美的形式和意蕴带有艺术家的主观性。再者,士人大多禀赋较高、博学多识、极富个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使得他们的创作易于造成更大更广的文化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的变化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人意识向绘画中渗透而使绘画在样式上所发生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了原来民间工匠的艺术创作。真实的审美描绘,在那一时期的漆描金工艺上,多表现为虚实浓淡的用笔,渲染出立体的凸凹效果与节奏感。这与当时的士人对于绘画的介入,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应当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山石虚实浓淡的渲染画法,《列女仁智图》中人物的衣纹的浓淡渲染。相传为张增瑶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卷》中人物面部五官和衣纹,坐骑中牛的形体的刻画,皆与那一时期漆器上描金工艺的形式有相似之处。例如北魏时期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木板漆画,木板遍体涂有朱色漆,在其中主体人物的面部和家具的描绘上,我们可以看到描金工艺的虚实渲染的痕迹。由此可见当时士人的审美风尚与绘画技法和法式,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当时的漆工匠艺人对于描金工艺的变革。同时在绘画的题材方面,漆画中的形象也大多是对士人绘画的模仿与复制。由此可见,士人绘画在那一时期的影响之大。
三、外来西域佛画对描金工艺技法变革的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就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寻求自己的解释,以便能够立足。印度及西域佛画,借助于适应于他们自己那种固有文化中对“肉体”观念的追求,创造出为适合中国人所接受的宣扬佛法的绘画样式。众多画家匠人在绘制佛画时进行了中国化和世俗化的改造。那一时期的佛像画家以曹不兴、曹仲达、张僧繇等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张僧繇,他将外来的佛画题材与技法巧妙地加以运用和改造。比如他大胆进行新技法的尝试,运用“天竺遗法”在南京一乘寺做“凸凹花”,“远望眼晕如凸凹,就视即平”,满足时人喜新好奇心理而获得最佳视觉效应,使那些达官贵人、善男信女感到惊异。同时他在人物衣纹的处理上也运用了凸凹渲染的技法,使得这种技法得以流行,成为审美风尚的表现技法之一。再者这种技法在表现的方式上同样也和描金工艺上的渲染技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不免使人联想其受到当时审美风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当时的描金渲染工艺的技法。外来的“天竺遗法”的绘画样式的流行也是社会审美风尚之一。
四、魏晋南北朝出土漆器的例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虽然受到青瓷的冲击,但是由于统治阶级掌握了工艺品的原材料,如金、银、丝、漆等,大量制造奢侈品,作为生活的享受。普通平民对于漆器的使用几乎很少涉及。漆器加工产品的减少,受众层的贵族化、文人化,所以也使得漆器的制作走向了精密画的倾向,再者文人士大夫对于绘画的介入,绘画的形式与方法必然影响到了漆器技法的变化与革新。例如《季札挂剑图盘》盘正面外圈黑红漆地上绘狩猎纹,内圈红地上绘莲蓬白鹭啄鱼、童子戏鱼及各种鱼类,在鱼的表现上已使用了几种色度,用金色的虚实浓淡来表现出鱼的立体感,这不正是和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中人物衣纹的渲染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再者其中的人物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的没骨写意画法,可见当时绘画方式对于漆器工艺的影响。1973年陕西大同司马金龙墓木板屏风和宁夏固原漆棺,色彩富丽,图像生动,在绘画的风格上也出现了色彩和金银的渲染以及类似绘画中铁线描的笔法,十分接近东晋顾恺之的风格,较好地表现了立体感和肌肤的色调,线条的运用也富有节奏感,悠缓自如。同时,在帮提文字等装饰上也有出现。那一时期的绘画对于当时漆器的影响之深,由此可窥一斑。
从以上的观点分析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人对于绘画的介入,影响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使绘画更加注重线条的表达,出现了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等等各种描法,丰富了其表现方法,同时士人的审美情趣也转向了重精微的方向。这一系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漆器描金技法的巨大变化与革新。在形式上,使得描金从汉代常见的大笔平涂,单线勾勒的作风转向了色彩渲染及铁线描的画风。魏晋南北朝的金银细工的盛行,也为描金工艺渲染技法的出现提供可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张僧繇学习借鉴西域画法的“凸凹花”技法和他所发展的早期没骨画法,为描金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技法借鉴的可能性。所以,描金工艺的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和士人绘画,以及由士人所借鉴创造的新的绘画方式有必然的联系。由于本人才识浅拙,文中难免有论述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方家予以周正,不甚感激!
参考文献:
[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2]长北.髹饰录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3]索予明.髹饰录解说[M].台北:光复书局,1983.
[4]索予明.中国漆工艺研究论文集[G].台北:博物院,1990.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02-01
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国际经济往来提供了充分的共享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加剧,世界范围的经济交往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引起的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必然要求会计准则推行国际化。我们应深刻理解会计国家性与国际化的辨证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加快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已然是放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研究课题,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会计国际化,妥善处理当前国际化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一)会计国际化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在当今世界,国际经济贸易和全球资本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融入国际经济的潮流,想谋求自身的较高水准的发展,脱离国际贸易市场和世界资本市场是难以实现的。而会计作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各国会计事务处理方法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趋同化,使全球的经济情况能公允地体现出来,方便合作与对比。
(二)会计国际化是跨国筹资、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的需要随着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企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国际间的贸易交往逐渐频繁,倘若没有相对一致的国际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国家会计报告制度的差异,将导致企业进入跨国市场筹资的困难,增加其依据不同资本市场规定调整会计报告和信息披露的作业和上市成本,不同准则的存在也必将给他们带来评价公司风险和收益的困难,因此国际间的合作迫切需要各国公司基于一致会计准则带来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目前关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上各种企事业单位对会计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会计将成为各待业中的人下热门专业,其社会地位和收入也会慢慢地提高。
经过调查研究,70%会计类法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就业,30%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站在70%的毕业生 看,他们认为即使再继续深造是后还是需面积毕业在就业困难的状况,不如早早的勇敢对社会,在社会生活中 果经验和社会交际圈,而且对于会计这一职业,丰富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经验必定是在社会上立足的最好筹码。
三、社会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各项需求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在伦理道德、职业判断、沟通与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等当面具备较高的职业教养,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根据查找,了解到目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如下:
1、管理人才:精通财务知识,懂得管理,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资本运作程序,需求与学历以及相关的工作经验。
2、一般会计人员:熟悉掌握会计电算化、各软件的使用,责任心强,认真仔细,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相关业务。
3、经账员、保管员等:业务熟练,责任心强,一般由企业自己培训。
以上是笼统的介绍了,目前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而会计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也是与日俱增。
(二)专业需求中,中高的会计人员解决目前初级跨级人员实在太多,数据统计表明,具有初级职称的人烽中中高级职称以及其他高证书的人数少。目前在初级会计人员已经 对饱和,甚至过剩。中高给会计人员一直是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对象,就目前的供需比例看,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企业对财和会计专业人才业务素质,能力需求的情况 :
1、业务素质: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关键,要成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不断深化业务素质。
(1)巩固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2)要有广喾的知识面
(3)掌握会计电算化
(4)较强的实践能力
(5)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四、中国现阶段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会计的国际趋同历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大潮,面对市场运作的国际化和经营的全球化,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国际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已不可逆转。
(二)对于中国会计国际化“急于求成”的错误认识即很多人一味的追求、完全贴合欧美的会计制度准则,强调会计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会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反映着一定社会环境的要求,同时又受一定的社会环境所制约。由于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国会计实务一些处理方式的种种不同。
(三)在现实中对一些更新过后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其实际操作很多企业却并未按照条款要求的实施到位,仍然保留着惯有的处理方式,这明显是态度的不端正导致的,因此,我们要加紧对新准则的宣传学习,对查出的违法、违规问题严肃处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已走上了正确的国际化道路,并且进展很快,而我国会计实务的国际化水平则远远落后于会计准则。
五、正确对待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的策略建议
(一)要正确认识中国会计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中国会计的国际性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一渐进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会计的中国特色为前提,掌握一定的原则:
一是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必须既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交往,又有利于维护我国自身的利益。在大方向上维护我国经济等方面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改革我国会计体系中不适应国际会计惯例的方面,与国际化贴合,以求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的国际经济交往。
二是必须与国际会计协调的总体进程基本一致、并且做到循序渐进。我国应当走出去听取他国在会计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的少走弯路。
(二)正确对待国际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引进并且吸收国外会计的先进思想与技术方法,从而尽可能地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会计理论和实务时,必须对世界各主要国家会计都进行研究,必须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糟粕取精华的认真态度,视需要和优劣而选择借鉴对象。
(三)通过争取国际会计界话语权,反被动为而主动。我们应当以积极的姿态、以各种形式、真正地作为成员、作为主人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从中学习其制定的背景、实质意义,同时针对情况提出我们的想法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更实际的可以我国会计准则与缩小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四)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加强国际性的双向会计交流。教育是未来发展的奠基石,提及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必然仍存在着差距,在此笔者提议在财经类高等学校中可以设置一系列介绍国外会计、国际会计的相关课程,如西方会计、经贸外语等,使每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能熟练掌握国际会计知识,并能将其中与中国不同的处理方式区别开来,以便进行更深层次的协调。同时,有条件的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会计主管机构可以建立专门的外国会计、国际会计的研究机构。这将有利于我国会计行业的人才储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世界经济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经济合作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断加强,加上随着各国自身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会计准则不断地加以修订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应当正确理解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辨证统一关系,避免极端化。在加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保护我国民 族经济利益不受损失、利于我国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前提下, 循序渐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国际会计实务协调一致。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会计的国际化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应当服从经济建设的需要。相信我们只要对会计国家性和国际化之间有正确而深刻的认识,以务实的态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差异,一定能在稳健的发展中取得最大程度的国际协调。
参考文献
「1常勋 、常亮 国际会计(第七版)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心职业教育的人士提出很多的观点,如校外校、校企联合等很有价值的观点。但是,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相对闭塞的学校发展速度,往往是很难同步的。专业课程设置即使在知识构造上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但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却不一定就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校外校、校企联合是很好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但很大程度上只是学生的一个后期实习就业场所,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并未贯彻始终,所以其效果不明显。那么如何使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一致化呢?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目标,把学生学习和职业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对接模式探索。
一、做好学生学前职业教育,将其纳入教学体系
关于学前职业教育,笔者结合实际概括为“学院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系统学习之前而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性质、专业内容、专业就业方向及社会现状、专业素养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等详实、系统的介绍,以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做出的比较实际务实的专业方向选择,为后期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1.时间选择:先行一步,从招生信息起就着手。一般而言,学生在入校之前,即可较早地得到院校的招生宣传信息,所以,学校要改变惯常的一味宣传学校优点、长处的做法,在宣传资料里加大专业介绍的力度,特别是专业及专业性质、素养要求、就业方向和前景,不能夸张夸大,一味言优,以免学生期望值落差过大,自身努力面被掩饰,这种实务的做法,将会给学生一定的方向指引,也更利于他们审视自身,结合自身实际、个人兴趣爱好及职业理想,作一定的思考和心理准备工作。
2.内容区域分布:工作细化,分专业进行。前文论述过,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性质,决定了职业方向,也对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很多院校在新生入校后进行大一统的培训教育,其着重点基本上放在了纪律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财产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很显然,这些内容并不在本文所提出的学前职业教育的范围里,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学前基础教育,与职业(行业)并不挂钩。所以,学校应该从上而下,建立一整套机构流程,打破传统新生入校教育模式,按专业性质、专业学习内容,专业素养要求,职业道德要求等,分专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使学生在专业氛围内迅速而切身地感受职业教育特点,为学生思考和职业定位打下基础。
3.建立反馈渠道:学生做主体,信息要流通。这个阶段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对接阶段。由于有了前面的细致工作,学生完全应该变“授体”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负责任的思维,开始定型专业选择、职业设计及学习的心理准备,这是所有学校希望出现的局面。诸如学生流失率高、学习不稳定、厌学、调换班频繁等现象,都可以有明显改善。这个渠道可以分层次建立,以利信息反馈,如建立学生专业咨询工作室,设置学生专门交流区域,成立班级专业交流委员会等等措施。
所以,学前职业教育的提出,本质上讲也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科学负责的教育改革,内容丰实,并可以不断完善。
二、课程体系的开设要以职业要求为依据,要摆脱传统的课程体系开设方法,实行动态式课程设置
1.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迎合职业市场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及职业内涵也在随之改动。同样一个职业,以前的标准和要求,同现有的标准和要求,就有很大差异,如会计这个职业,传统的计算核算、报表等工作内容,已经为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处理、远程网络控制等科学技术手段所取代,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可以想象,如果还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将来职业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几乎涉及到每个传统的或新设的专业,职业院校必须进行市场调查找准职业要求,相应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和市场要求一致化。
2.打破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引入职业模块体系。为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职业要求和素养要求,可以引入模块式职业考核体系。这一点和所谓的专业要求有质的不同,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以职业内涵为依托,把专业学习过程分块,一块一体,环环紧扣,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职业的学习和适应,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距离模糊化,甚至消失。如烹饪职业教育,根据培养目标和层次的不同,分别设置成理论模块(分层次),基本功模块(分类别),实操模块(分方向),不同的层次和目标,对应不同的模块,只有达到了环环相扣的模块要求,才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
三、深度开发校企合作方式,使其系统化
目前,有很多的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这对强化学生技能、学生职业意识及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一个共识。
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更多的职业院校在合作内容及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说有一定局限性,多数仅仅停留在学生校外实习及就业层面上,并没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这无疑是表面化的、浅层次的合作模式,并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如何更加深入地进行校企合作探讨,有其重要意义。
1.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职业院校应该从广阔的市场空间中,挑选一批实力强、效率好、管理科学的企业公司(集团),和他们签定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中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1)企业提供必要的企业文化宣传,包括图文资料、音像制品,并不定期来校(院)开展宣传活动。(2)企业设置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可以考虑开设以某某企业冠名的班级,学生必须达到企业的要求,才能获得到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3)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必须达到企业的工种(职业)培养要求。
显然,这一合作的细致及深入化,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使得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都完全随之改变,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已经体会和感受到浓浓的企业文化,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深切地体会到职业素养要求,眼前的目标非常清晰,所要行进的道路非常明确。
2.校企互动,走一条互补双赢的道路。这个环节过程,是一个探索深入的过程,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要变以往简单合作为互动性合作,变以往单纯实习就业为长期的工作学习过程。学校和企业在互动过程中,要互取所长,补其所短,学校要把先进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经验带给企业,企业要把先进的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信息带给学校,学校成为开放性的学校,企业成为学习性的企业,具体来讲,最起码可以进行以下互动。
(1)人才的互动:学校的教育要想紧贴社会实际,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企业的发展要想动力十足,人员的思想必须系统而灵敏。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校企的人才互动交流,是个很好的方法。学校可以每年根据教学安排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去合作企业培训学习、顶岗工作,管理实习学生;企业也可以选派一定数量的员工去合作院校学习深造,跟班教学,演示企业技能,这种互动既是信息的交换,从本质上而言,更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更新。
(2)文化技能的互动:企业和学校可以互相搭建平台,进行文化互动的交流,技能的互动交流。如企业可以在合适时间里举办文化宣传周(月)活动,学校亦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里举行技能活动,学校可派老师和学生去参加企业的文化活动,企业也可以派优秀员工来学校进行工作体会演讲、技能表演等。这种互动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交流,需要双方彼此及时的沟通和时间的合理布置,既不能影响彼此的学习工作,还要能互相促进发展。
所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模式是一个立体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平台板块,需要将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分别镶嵌到对应的立体空间中,再进行整体和全方位的雕饰。学校所要做的,就是要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模糊化甚至是完全消灭,这就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初衷。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人员 文化自觉 意识 培养
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一步做出了新的部署,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会计文化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会计文化建设要正确把握文化自觉的内涵,注重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会计文化建设,促进会计人员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引领中国步入世界会计强国。
一、文化自觉与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
先生于1997年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重要命题。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先生还将文化自觉的历程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文化自觉的内涵——认识文化个性特色,发扬光大,学习交流各种文化,包容、融和先进文化,实现文化之创新。分析建立在这样意蕴基础上的文化自觉的内涵,可概括为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对于会计领域而言,文化自觉是指会计人员了解和熟悉会计文化并深刻认识其本质,能够以会计文化的主体身份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会计人员是会计文化建设的主体,既是会计文化的享受者,亦是会计文化的建设者。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是其在文化自觉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性特质,表达和体现了文化自觉,彰显出会计文化价值观建构功能,反映为对会计文化接受与创建的渴求性、主动性、创新性、持久性。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培育和引领,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或与共同会计价值观的要求有距离;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是会计事业发展的根基,是会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会计文化软实力的集中反映,事关会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步入世界会计强国之列,实现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提升,更加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会计人员和会计领域的精神文明依赖于文化建设。引领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即将会计人员渴求文化的心理与追求文化生活的品位引导到建设会计领域共同精神家园的目标,与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和会计行为准则相一致的方向上来;引导会计人员不仅仅作为文化生活的企盼者、接受者,更是主动创建者,更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创造力、文化传递力和文化感知力,从而为会计文化建设注入持久的内在动力。
二、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对新形势下推进会计文化建设、促进会计人员自我成长和发展,实现会计强国之梦具有战略意义。
(一)会计人员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是推动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参与决策、制订预算、资金成本管理、会计核算、防范规避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替代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有形的投入和产出上,无形的文化建设的作用更为重要,其核心作用力为一种软实力,即文化力。会计文化建设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理论及其实务中孕育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是会计内生的整体能力,是会计内存的灵魂和血脉。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会计理论及其实务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业务精湛、服务大局的精神文化。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会计文化的整体功效,促进会计人员在认知和情感上与会计文化实现真正的融合,使会计人员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参与到会计文化建设中去,全面提升会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青岛市自1987年起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1,比全国早12年,是全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的少数地区之一。截至2015年年底,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15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69%,高于全国4.69个百分点。据青岛市老龄委预测,2020年青岛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达到23.2%,将于2035年左右出现人口老龄化高峰,早于全国6年,届时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左右。青岛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如何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应对老龄化挑战,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当前青岛市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导致了劳动力有效供给的不足。根据《青岛市劳动力资源现状报告》,2014-2016年青岛市户籍劳动力总量分别为449.8万、441.2万、438.1万,每年下降约8万左右,连续出现负增长趋势。从劳动年龄结构来看,2014年40岁及以上劳动力人数为208.7万,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6.4%。2015年40岁及以上劳动力人数为200.2万,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5.4%,大龄劳动力占比接近一半,可以看出青岛的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减缓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个体劳动力的潜在生产率大体呈倒U型,随年龄增长生产率到达顶峰,顶峰一般出现在30-39岁间,随后生产率开始下降。劳动生产率会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发展水平产生重要影响。根据青岛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剔除价格因素,2001-2005年青岛市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为11.24%,2006-2010年为10.39%,2011-2014年只有7.59%。具体见图1。劳动力老化问题和总抚养比的不断上升,是造成青岛市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速度放缓的因素之一。
(三)人口老龄化将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在使得社保基金来源减少的同时,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出在不断增加。以企业退休职工为例,2010年青岛企业退休人员为47万人,2015年增至74万人。2013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支出占养老保险收入的比重为85.32%,2014年为90.99%,2015年,为99.1%,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到2015年收支基本持平(见表2)。可见老龄化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周期平衡与财务可持续性形成较大挑战。
(四)人口老龄化影响居民储蓄率已有的理论模型和跨国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会对居民储蓄率产生寿命效应与负担效应两种相反的影响。对一个国家来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加总的国民储蓄率会随之降低。从图2可以看出,2000-2014年青岛市城乡居民储蓄率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最近几年保持50%以上,这一趋势显示青岛处于寿命延长的正储蓄效应较大的阶段。根据青岛市发改委测算,青岛市的人口红利期2将持续到2025年,且2020年以前处于人口暴利期3。伴随着青岛市人口红利期的结束,老龄化的负担效应开始显现,届时青岛市的储蓄率可能会按照预测趋势进入下降通道。
(五)人口老龄化带来代际利益分配矛盾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青岛市的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23.7%,平均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24位老年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为31.1%。据青岛市发改委预测,到2030年前后,上世纪60至70年代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开始步入老年行列,届时,青岛市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将高达58.48%以上,即形成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58名老年人的局面。全社会的养老负担急剧增加,中青年群体的压力将日益沉重,这些都可能使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深化。
青岛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一)形成健康老龄化的氛围,积极推行健康老龄化首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实施终身健康管理,做好“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力促全民健身,提高全体市民老年期的健康水平。再次,加强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由被动的疾病治疗转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改变过去医疗保障制度“重治轻防”的倾向,把疾病预防费用和健康维护费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推动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转型。
(二)改革青岛市现行的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青岛市目前的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采用的是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权负责征缴的模式,在青岛人口老龄化高峰迫近、城镇化提速、社保“扩面红利”基本消失的背景下,为保持社保制度的平稳运行和基金长期平衡能力,青岛应借鉴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十余个地区的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转由地税负责的成功经验,向着建立“地税征收、社保发放、财政审计监督”的社会保险征缴体制这个模式迈进,提高征收力度、征缴率及征收质量,提高社保基金总量。
(三)发挥多元主体力量构建社会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力量,构建一个“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探索通过优先供房、优惠贷款、带薪护理假制度等方式,向赡养老年父母的子女提供适当的补助。成立社区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团,设立老年人互助银行,对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照护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服务时间进行记录,日后可以免费换取相应的照护。
(四)调整产业政策,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结合老龄化进程,青岛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开发老龄市场,发展适宜的老龄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一是目前我国老龄金融产品可以选择的种类很少,青岛作为我国唯一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着重发展老龄金融业。二是老年用品业。据测算,从2014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万亿左右。利用青岛健康制造业发展良好的基础,围绕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兼顾高层次消费,发展老年用品制造业。
(五)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吸引外来人口为降低老龄社会的劳动力风险,增强经济活力和人力,完善劳动力与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与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宜的优质年轻化的劳动力应是青岛市人口迁移政策的重点。抢先创造政策差别,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口尤其是25-40岁处于黄金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来青就业,通过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使他们可以尽快融入青岛并更好的生活。注: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1987年,青岛市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7%。2.蔡昉(2010)提出,当人口年龄结构处在最富有生产性的阶段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源泉,这被称作人口红利。相应地,一旦人口转变超过这个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因老龄化而在总体上不再富有生产性时,通常意义上的人口红利便相应丧失。3.通常认为,人口负担系数小于50%为人口红利期,小于44%为人口暴利期。
参考资料
1.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课题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3),4-38.
2.陈卫民.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转变[J].南开学报,2013(6),32-41.
3.宋娟.加快完善上海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J].科学发展,2014(11),61-70.
4.吴香雪.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5(6),77-82.
开展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是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深入变革、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的结果,此项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养老金发放中的各项问题,为发放对象提供更加便捷、顺畅、全面的服务,使养老金的管理工作实现统筹运行。新时期,各地深入了解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必要性的基础上,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取得了高足的发展,而此项工作目前存在的各项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努力地解决好各项问题,使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逐步得到完善。
一、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及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含义
养老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极其关键的内容,实行社会化发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国家的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地趋于完善的直接展示。具体来讲,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是指离退休人员在脱离原来的工作单位之后转向社会,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组织和管理,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委托国有商业银行、邮局等金融机构,作为养老金的银行机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将养老金及时足额地划拨到机构的账户中,让离退休人员可以继续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同时也有效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问题
组织开展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已经成为当前确保离退休人员顺利获得其应有养老金的关键保障措施,此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完善。但是,离退休人员普遍分布于不同的地点、各个地区的通信条件的差异以及养老金资格认证是否及时等问题,均严重地影响着社会化发放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为阻碍此项工作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讲,大致有如下问题:
1.人员分布问题。(1)参保职工离退休之后,普遍会到自己的老家或者子女家中生活,这样就使他们远离了养老保险参保所在地,这类离退休人员持参保所在地社保机构办理的银行卡到居住地银行取款时需发生异地支取手续费,增加了这些离退休人员的经济负担。(2)某些离退休人员居住地址可能与领取养老金的银行的距离较远,往往不能够自己按时定期地领取养老金,而使得某些养老金有可能在长期在银行长期滞留,而无法到达离退休人员手中。(3)某些通过邮局汇款的方式进行邮寄的养老金,可能由于相关的人员不认识养老金的发放对象,而使得邮寄人员无功而返,养老金屡次被退回,领取对象却着急得不到这笔款项的问题。(4)某些处于年迈状态的离退休人员居住地远离国有商业银行地区,要求在农村商业银行发放,这又与国家明文规定必须在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相冲突等等问题。
2.信息不畅问题。(1)离退休人员在办理养老金发放信息时,所提供的信息不准或不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现问题需要与其沟通时,往往是找不到人。(2)离退休人员的家庭或居住住址,因为搬迁等原因发生变化,而导致实际信息与其所填写的养老金发放的地址信息不一致,如果不能及时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那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及时获取这些信息,从而致使养老金无人接收。(3)离退休人员因为各种原因死亡之后,由于信息畅通性不强或者是故意隐瞒等原因,仍然按月领取养老金而导致冒领养老金的现象发生,阻碍了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3.发放环节复杂。(1)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需要经历基数核定、手续申报、退休审批、资金计划申请、财政划拨、银行发放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的工作均可能受到时间、程序、人员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及时准确地在规定时间将养老金拨付到具体的账户,从而给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带来了困难。(2)由于有些机构存在对离退休人员除养老金之外的其他资金的发放,所以政府出面协调将这部分资金列入社会养老经办机构代为发放,增加了养老金发放过程中对账难度。(3)为了彻底有效地遏制养老金冒领的问题,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每年都需对离退休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对未及时进行资格认证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因为不清楚其是否健在还是有其他原因,所以采取暂停其养老金发放措施,等其进行资格认证后再将其养老金发放或补发到位,这部分人员理解不够或认识不足等问题。
二、解决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问题的策略
(一)加强档案管理
针对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每年都有大批量参保人员到龄退休这一现象,要想彻底地减轻工作人员繁重的工作负担,以使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更规范理更完善更合理,工作人员除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即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完善退休人员资料库和数据库,还需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参保人员在参保时就得录入指纹,这对退休以后的资格认证和防止冒领特别重要,并且能够推动离退休人员档案资料的完善。
工作人员要为每一个离退休人员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保证该离退休人员信息的准确性,并保证两种以上联系方式的可用性,比如,固定电话、手机、邮箱等,并且要定期地通过问候等,查看离退休人员联系方式的畅通性,对联系方式失误或不存在的事件,及时地做出处理。并告之他们养老经办机构的联系方式,要求他们遇到有关的信息变更,借助于邮箱或电话等方式,与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进行联系,使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地对信息作出变更或更新。同时,针对某些已出现问题的离退休人员,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联系,或者上门进行实地考证,及时掌握离退休人员的生存状况。
(二)构建服务网络
离退休人员数量众多,且分布范围广泛,要想使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顺利开展,还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服务网络,主动提升社会保障网络的水平。具体来讲,服务网络的构建可遵循以下策略来开展:
1.以省、市、县、乡镇乃至村为基点。构建覆盖率高、畅通无阻的服务网络,按照档案中显示的退休人员的具体情况,结合地区的具体发展状况,设立不同规模的服务网点,通过网络进行联通,切实保障各个地区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就近领取。同时,构建监督举报机制,对举报冒领养老金的举报人员奖励一定数额的奖金。
2.根据不同地区的离退休人员档案记录状况,以银行卡的方式,对养老金进行发放。通常情况下,由各地社会保障财政专户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养老金转入各银行养老金账户,并要求养老金的发放对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按照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信息认证,对于不具备条件的对象,则由工作单位派出人员或借助邮寄的方式进行实地访查,以切实地掌握各发放对象的具体情况,并为发放对象主动地提供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精简发放环节
1.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已经确立,但是对养老金发放的各个工作环节没有明确规定,各地仍处于不断探索和相互取长补短阶段,所以我们要设法精简各个办理环节,办理退休所需资料或所需办理程序应一次性告之办理人员,使办理人员少走弯路或冤枉路。或者对某些极其关键的环节设立临时应急服务人员等,以解决办理人员因不懂相关环节而麻木乱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