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基本途径合集12篇

时间:2022-03-16 09:15:18

脱贫基本途径

脱贫基本途径篇1

我们党员干部要念好“标、帮、分”这“三字诀”,精准对照全面脱贫攻坚奋斗目标,精准开展贫困户脱贫帮扶行动,精准分配工作时间,将脱贫攻坚放在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位置,念好脱贫“三字诀”,进一步巩固脱贫战果,决胜全面脱贫攻坚战。

念好“标”字诀,精准对照目标,科学谋划敢担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层扶贫工作有一个“收入陷阱”,即很多人在入户走访时只关注到贫困户具体收入,却忽略了基础的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导致扶贫工作的“本末倒置”。目前距离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只剩X个月的时间,数年脱贫攻坚的战果就看今朝的奋斗和努力。

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减贫数量,还要坚持全面脱贫的目标导向,对照全面脱贫的各项指标,精准查找问题,科学谋划措施,敢于担当责任,着力提高脱贫质量。一是要准确查找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建立脱贫工作收尾台帐;二是要精准谋划帮扶时间段,扎实推进脱贫“扫尾工程”;三是要注重脱贫措施的可持续性,在文化扶贫领域持续深耕,夯实全面脱贫的精神基础。

念好“帮”字诀,多途径帮扶,精准解决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就是一片“试验田”,是基层工作思路最多、方法最新的一片领域,这里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渠道打开脱贫思路,多途径开展贫困帮扶。

脱贫基本途径篇2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016年初以来,局就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局日常工作考评,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就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安排局班子成员、副局长负责定点扶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切实保障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市林业局按工作职责和职能分工,要求局有关科室在林区道路建设、退耕还林任务落实、造林项目发展和林下经济的统筹安排中,向定点村倾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二、基础先行、项目牵引

我局坚持统筹安排,通过项目建设,有计划地对联系帮扶村展开扶贫工作,主要项目投入如下:

(一)产业道路建设

今年我局投资*万元为该村修建了生产公路,这是我局投资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我局扶贫行动的具体体现,生产公路是一条脱贫致富路,公路的修建盘活了*多亩土地,使元宝屯人均田地增加到一亩左右,为实现该屯60多户210多人的脱贫目标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下步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支持。

(二)开展技术培训

为发挥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加快山区脱贫步伐,针对竹编工艺品具有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技术易于掌握、市场前景好的特点和适合资金缺乏、发展产业路径少、劳动力丰富的贫困户实施的情况,投资*万元在村组织了一期扶贫竹编初级培训班,通过培训,贫困户学习了先进的竹编工艺品技术,为实施技术扶贫,发展成为稳定的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

(三) 积极开展扶贫日活动

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开展“扶贫日”活动,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都将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此,我局全面部署,广泛动员,积极开展活动:一是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了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扶贫日”宣传工作;二是在全局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活动日当天捐款*元,衣服图书*件套,折合资金*元;三是对本村范围内的扶贫户开展走访慰问,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送温暖活动,深得群众好评。

三、积极开展“一帮一联”活动

根据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一帮一联”工作:一是制定我局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生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途径和要求;二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并在局办成立了“一帮一联”活动办公室,协调有关工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我局干部职工对元宝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中层以上在编干部均有帮联任务,处级干部同时结对帮扶贫困户中的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目前我局67名干部职工联系元宝村68户贫困户(全村128户贫困户)。我局帮联人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通过帮思想、帮创收、帮信息和技术、帮资金、帮子女入学与就业、帮就医等途径,促进了“一帮一联”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面对困难,谋划明年工作

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118户的脱贫任务,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脱贫还是建立在上级的大力帮扶和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脱贫也还不稳定,随着今年脱贫任务的完成,虽说有些政策还可以继续享受,但多数政策也将不可持续,再加上特色产业的培育还在初步阶段,稳定脱贫压力犹在,2017年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脱贫基本途径篇3

一是向城镇转移就业脱贫。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把产业集聚区等载体作为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增加就业岗位,使更多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转移到城镇落户,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脱贫。把扶贫开发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发掘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实现就地脱贫。

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方的贫困群众,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摘掉贫困帽子,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四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靠自身的条件没有脱贫可能性的贫困人口,要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五是扶危济困脱贫。对那些遇到重大疾病、恶性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性灾祸可能致贫返贫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急和社会救济,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恢复和保持正常生活。

郭庚茂强调,要落实“五项举措”,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一是实施知识技能扶贫。要把职业技能培训做好,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能因为没有文化而使贫困代际传递。

二是实施合作带动扶贫。重点解决好“进得去”“接得上”“连得紧”的问题。“进得去”,就是贫困农民能够实现与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主体的合作,把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纳入生产组织体系之中。“接得上”,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完善提升农村市场体系,使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方便快捷进入市场。“连得紧”,就是要解决好贫困农民和合作组织的利益联结问题,防止“两张皮”和“倒输血”。

脱贫基本途径篇4

扶贫开发属于建设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为此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帮助农村脱贫,缩小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以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了达到脱贫目的,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运作和管理至关重要,其运作效率直接关系到扶贫资金利用价值的发挥出。但就现阶段而言,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降低了扶贫资金的利用率,阻碍扶贫政策的落实。对此,本文探究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及管理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理念的偏差。现阶段,在进行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中,管理人员缺少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由于贫困地区农民获取收入能力较低,并始终采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制约有效农村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在管理理念落后的情况下,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整体管理方向发生偏差,进而无法达到预期的脱贫效果。(2)绩效考评体系不完善。在中央财政拨付给地方扶贫资金时,由于绩效考评体系的不完善,仍然选择单一化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模式,降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率。在实际管理中,中央财政主要根据当地农村人均收入、人口数量和相关政策等因素考虑进行扶贫资金的拨付,没有综合考虑致富因素对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弱化扶贫资金功能和扶贫作用,甚至会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同时在脱贫计划中,一些地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经济,为农村获取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上看,更是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负担。(3)资金使用不合理。现阶段,在进行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中,其使用方式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漏洞,一些地区没有结合当地农村收入情况和农民利益开展资金管理工作,并和监督部门、资金流经部门进行利益挂钩,以相关政府部门利益为核心进行资金管理,进而降低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严重阻碍我国脱贫政策的落实。

2优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的有效途径

(1)建立明确识别贫困目标机制。在进行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要从管理理念入手,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扶贫资金管理工作,明确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并合理利用扶贫资金加以解决,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方向的明确性,进而达到脱贫目的。除了管理理念的更新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要建立明确识别贫困目标机制,打破终身制,界定扶贫界限和扶贫指标,采取国家标准与地区标准结合的方式,客观性划定贫困线,并适应该地区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使得农村贫困人群可以真正获取政府财政扶持,提高资金利用率。(2)完善资金管理绩效考评体系。为了提高农村财政资金利用率,相关工作人员要完善资金管理绩效考评体系,跟踪监测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果,构建阳光财政。1、公示扶贫项目与资金使用,遵循公开、公正的管理原则,借助报纸报刊或是互联网的宣传形式,公示上级批复的扶贫项目、资金分配和分配标准等信息,针对通信不发达地区,可采用集中公示方式,提高扶贫资金监管力度。2、实行专户管理制度与集中报账制度,加大绩效考评力度,改变传统单一化考评方式,丰富考评主体,添加自评项目,防止扶贫资金侵占或是挪为他用等情况。

3、实行扶贫资金验收制度,在了解扶贫建

设工程的基础上,掌握农村参与情况和资金投入方向,及时更新扶贫信息,并对扶贫资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扶贫资金的利用价值。4、加强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安排专门人员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一旦发现扶贫资金不合理利用,就要及时制止,以免造成不良影响。(3)应用动态化资金管理模式。在明确农村财政扶贫标准后,相关工作人员要引入动态化管理模式,在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全过程控制管理,提高扶贫资金利用率,进而实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水平的提升。其具体措施可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强化该地区信息档案管理,逐村逐户进行建档立卡,明确贫困人口底数,逐一构建包村、乡镇、县地方等三级脱贫项目,明确贫困人口数量,做好资金申报、立项、审批、验收、拨付、使用、结算以及审计等环节,安排专人负责,事后将这些信息档案进行入账保存,以便后期查询。第二,合理判定脱贫成效,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实行奖优罚劣措施,激发管理人员积极性,提高管理效果。第三,合理利用互联网构建动态化贫困人口监测网络,定期检查脱贫对象与入贫对象实际收入情况,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的综合质量水平。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及管理途径的研究,得出:现阶段,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工作中存在资金管理理念、绩效考评、资金使用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为了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利用率,要建立明确识别贫困目标机制,完善资金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应用动态化资金管理模式,完善资金管理体系,进而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彩华.河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运作管理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脱贫基本途径篇5

为使扶贫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步骤的进行,根据省、市、县相关工作要求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就在册贫困户的走访入户调查数据分析,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贫困人口39人,为使贫困户脱贫增收,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针,按照“一户一策”的总体要求,瞄准贫困人口,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户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为目标,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制度优势,对贫困户实行有效的帮扶,按期完成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二、工作原则

1.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激活脱贫信心。

2.坚持“扶智、扶志”的原则,激发贫困户的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原因,杜绝返贫现象的发生。

3.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帮扶工作中,应先选择脱贫决心大、具备一定条件、能扶得起的贫困户进行帮扶,为探索途径提升帮扶水平提供经验。

三、目标任务

1.任务:实现全村整体脱贫。

2.目标:通过工作队员结对帮扶,使该村11户42人在计划时间内摘掉贫困帽子,被帮扶贫困户基本脱贫,贫困户家庭成员有病能及时就医。贫困家庭学生不再面临辍学,危房能得到改造,对有劳动能力而无处就业人员进行劳务信息服务等。

3.时间:2019年前。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

2.对存在“等、靠、要、怨”等思想的贫困户,重在思想引导。要采取正面引导、典型激励等行之有效的手段,帮助贫困户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克服思想障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尽快脱贫致富。

3.对“因老、因残、因病、因学”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重在生活救助。一是建立贫困户帮扶制度。本着“强化管理、扶出效益”的思路,多途径筹措贫困户(村)帮扶及项目资金。二是建立贫困户子女教育制度(雨露计划)。三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春节等重大节日以工作队名义上门进行走访慰问。对家中发生突发性事件和生活一时遇到困难的贫困户,要及时上门走访慰问。

脱贫基本途径篇6

为此,当地政府制定了《延安革命老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定,并绘制了实现脱贫解困、城镇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个率先”目标。

确定了两个工作阶段,第一阶段是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体脱贫(2015年至2018年)。全市现有的20.52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贫困片区县、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行列。第二阶段是巩固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9年至2020年)。扶持政策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继续对初步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三年扶持,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确保持续发展不返贫,同步够格奔小康。

十大产业扶贫模式

专项基金扶贫路径。针对贫困户发展缺资金问题,专门设立了“延安市扶持农村贫困人口专项基金”,每年市财政筹资1亿元、13个县区筹资1.5亿元、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公司各筹资1亿元,每年共筹集资金4.5亿元,按照“有劳动能力扶持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解决实际困难”的原则,为在册贫困户每人每年发放补助金1000元,连续扶持到2017年,实现了扶持贫困人口全覆盖。

金融扶贫路径。采取政府协调、设立风险担保抵押基金,灵活贷款抵押担保方式,扩大贷款规模。其主要做法,一是县区建立300-500万元贫困户产业发展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协调金融部门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额度,为贫困户每户发放3-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政府财政连续贴息三年。二是对贫困户果园依法确权登记,按照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以苹果专业合作社为贷款主体,以果园为抵押,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互助资金扶贫路径。建立镇村两级管理、“5户联保+产业大户担保”双重担保制约的互助资金管理运行模式,将多个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整合成镇级互助资金协会,扩大会员规模,每户股金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000元,协会资金规模由原来的20多万元增加到130多万元,放大借款额度,有效解决了村协会资金量小无法满足会员借款发展产业的难题。

“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扶贫路径。合作社或企业依托自身优势,结对帮扶有一定产业基础或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为其免费提供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有效防范市场风险,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果园、承包地托管扶贫路径。针对特困户劳动力缺乏、生产经营投入不足、管理技术不到位等问题,采取对特困户果园、林地、设施大棚等基本生产资料进行托管经营的办法,使贫困户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确保他们每年有一定的固定收入。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因主客观原因导致的土地荒芜、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难题。

林业生态扶贫路径。坚持生态建设与贫困户脱贫致富相结合,以林木种苗培育、造林绿化、发展特色产业和森林管理管护为主,大力发展家庭林场,既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增收,又有利于森林资源总量的稳步增长,达到了贫困户增收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效果。吴起县鼓励贫困户通过自办林场、联户合伙共同兴办林场、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林场分红等形式,植树造林5万亩,有效地带动3300多名贫困人口增加了收入。

劳务输出扶贫路径。紧跟市场需求,通过劳务公司整合零散独户剩余劳动力,收集用人信息,实现劳动力供需规模化有效对接,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生态旅游扶贫路径。依托自然人文生态景观,积极发展生态绿化旅游产业,通过旅游产品和三产服务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支部引领能人带动路径。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组织创造力凝聚力,组织引领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同时,发挥致富能人脑子活、路子广、基础厚的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增加收入。

文化产业扶贫路径。安塞县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文化大县优势,对一定基础和潜力的贫困户子女开展安塞腰鼓、民歌、剪纸、农民画和曲艺培训,这部分学员通过培训已活跃在各类文艺活动舞台上,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涌现出的鲜活生动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组织编排了一批民歌、说书、小品、快板等曲艺节目,在乡村巡回演出,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健全五大工作机制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机制。明确规定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市上相继召开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会、汇报会、座谈会、培训会和现场会,市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下乡必问、必看、必查扶贫工作。切实加强扶贫工作机构建设,在各乡镇设立三人组成的扶贫工作站,在各行政村确定一名扶贫工作联络员。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包村联户活动,明任务、实职责,硬包抓、扛死肩,连续包扶三年,不达目标不收兵。

建立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市县区建立了财政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刚性要求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20%;探索普惠性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新路径,将每年扶持农业方面贷款资金的40%用于支持扶贫开发;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着力构筑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通过“三个一”的办法,把整合项目作为破解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即一个《方案》统领,以《延安革命老区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为统领,部门年度上报项目计划必须向贫困村、扶贫避灾移民搬迁、贫困人口集中;一个会议协调,充分发挥市县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每年初按照《行动方案》要求,落实部门责任,明确工作任务,解决存在问题,推动工作开展;一支笔把关,市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一支笔把关,对项目计划审定后方可上报,真正把项目资金安排到最贫困地区、用于最贫困人口。

建立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精准到贫困村、贫困户,分门别类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监测的“五位一体”扶贫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帮扶计划、工作进展、帮扶措施、帮扶干部等信息管理台账,目标、任务、责任、举措四明确,帮扶对象到村到户,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年终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户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及时纳入,退出后三年内仍享受原有扶贫政策不变,巩固脱贫成果,努力做到动态管理精准。

建立精准扶贫行业部门联动机制。坚持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发展需求为导向,扶贫项目安排到哪里,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就跟进到哪里,贫困村发展需要什么,行业部门就解决什么问题。

建立精准扶贫督查考核机制。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大幅提高扶贫开发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考核分值从2分提高到了5分,安塞县从5分提高到15分,市上考核县区至少抽取当年50%的脱贫村和10%的脱贫户核查,县区对乡镇逐村逐户核查。

五大做法可借鉴

借鉴一:思想认识到位是做好精准扶贫开发的根本前提。实践表明,只有视贫困群众为亲人,把扶贫当事业,将心比心认识到位,激发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才能不断增强精准扶贫开发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借鉴二:真抓实干是做好精准扶贫开发的根本途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以上率下凝心聚力,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夯实责任,真抓实干、苦干实干、促进落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迈不过的硬石坎,就没有打不赢的攻坚战。

脱贫基本途径篇7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25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自党的十召开之后,精准扶贫问题成为了各地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通过教育能让贫困人员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是打破贫困代际相传窘境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从这点看,以培养实践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不失为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有效开展的策略。

1 利用职业教育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优势

1.1 是帮助贫困地区民众脱贫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一方面,教育是强国富民之本,既有助于个性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向被教育者传递能够增加其收益和帮助其创收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人们脱离贫困。从当前国际和社会的发展形势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间竞争愈发激烈,自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开始将发展战略方向调整到科技和创新上。在这样的时代,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和基础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我国潜在的重要竞争力量和战略性资源。

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通过职业教育对其进行智力扶贫、精准扶贫,把职业教育的开展作为帮扶贫困地区第一实践的做法,能够使受教育人员获得脱贫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改变其代际传递的贫困状态。在我国明确提出要打“脱贫攻坚战”后,既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又给其发展注入了发展动力。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是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贴近的服务,做出了直接贡献,同时,其也是帮助贫困地区的民众摆脱贫困的最直接、快捷和有效的途径、手段。

1.2 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最为适宜的一条途径

从培养目的来看,相较于以推动儿童全面发展,为合格人才培养打基础为主的基础教育和以培养全面发展、通识性高素质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重点是为生产与管理一线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往往在任职初期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基础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短期内无法给家庭创造经济收益的适龄儿童;高等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高中毕业生,且有着相对较长的学制时间和较高的学费,期间讲授的知识也是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学生于短期内无法为家庭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但职业教育不同,其被划分成了三个层次,分别是初级职业教育、中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有学历型、非学历型等多个类型,招收对象既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的毕业生,又有社会失业人员,涵盖范围广、层次多,贫困人口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从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看,基础教育侧重服务于学生日后专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通识性知识传授;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专业的基础类学科,往往都是比较系统、完整和深奥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一般性知识技术,职业教育则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侧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教育,不仅有很强的操作性,还能与时展步伐相符合、适应,更适合于那些没有深厚基础知识储备,但急需工作收入的人群。此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把工学结合在一起,能够给受教育人员提供更多参与一线实践的机会,适合于那些贫困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经济收入,进而带领家庭脱离贫困,同时,使掌握一定技能的受教育人员不会返回贫困状态。综上,联合职业教育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能够推动扶贫工作向前发展,还能有效避免和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具有根本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1.3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能够满足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迫切需要

贫困地区往往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在教育条件和设施配备上与外界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论是教育发展水平,还是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贫困地区都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半以上的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停留在小学及以下,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常初中没毕业就会外出务工,但由于缺少一定的劳动技能,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家庭贫困人员免除学杂费、给予其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让他们有机会和条件接受技能教育,在相较短的时间内习得一技之长,并凭此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既能帮助个人获得生存技能,还能给整个家庭带来希望和信心。

2 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

首先,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为贫困家庭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和机会,实现招生的精准。其一,应全面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确定合理的各阶段普通职业教育比例,针对此部分学生在省级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招生平台,将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控制在同一水平上。其二,中职学校还可以采用注册上学的制度,将应往届毕业生(初、高中)和大龄社会青年划入中职院校的招生范围内,加大招收力度,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的校方应走进贫困家庭,对这些没有继续接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的人员进行深入的摸底调查,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学业基础、个人兴趣爱好,为其推荐适合的专业。其三,在打通中高职上升通道的同时,放宽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与注册入学的权限,以提升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比例。同时,应对贫困家庭的学生采取单独划线和单独录取的方式。

其次,逐渐完善针对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体系,实现资助的精准。当前阶段我国针对职业教育学生主要实行的是集奖、助、贷和勤、补、免为一体的资助体系,其中,中职生和高职生的覆盖率分别为90%和20%,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但在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此种情况,应进一步完善针对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宽资助范围,加大资助力度。比如,免除那些已经建档立卡的经济困难学生在中职期间的所有学杂费;每年按2 000元/人的资助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等。

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实现培养的精准。在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培养学生技能,使其具备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作为指导原则,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打造一体化培养体系,以初中为起点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在示范性高职院校以高中为起点建立“3+2”形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此外,还应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一同建立实训基地,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习锻炼的机会等。

3 结 语

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一个难题,“教育脱贫”观念的提出,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成为提升贫困人员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在实际开展中应从招生制度、资助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丕洁.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30).

[2]豆小文,叶秀芬.职业教育扶贫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14(7).

脱贫基本途径篇8

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义认识深刻。他告诉《小康》记者,自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商丘市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做重大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践行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转、扶、搬、保、就”五条扶贫途径,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切实推进各项扶贫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商丘市完成了15.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了120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商丘市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何“法宝”?记者了解到,商丘市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

一是以产业发展为根本,打通脱贫攻坚主渠道。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心,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路径,也是商丘市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商丘市立足自身优势,多业并举,形成了“1+N”多种产业模式。如“1+1:能人+贫困户”模式,通过引进外地企业、外地人才提供管理和技术,本地能人创办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2+1:手工业+分散加工+贫困户”模式,根据加工企业需要的终端产品,把订单分散到千家万户,通过贫困户手工劳作完成订单;“3+1:特色种养业+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模式,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并为贫困户购买保险,保障收益;“4+1:工厂+务工能人+帮扶人+贫困村+贫困户”模式,通过帮扶责任人协调企业到贫困村建立扶贫工厂,安排贫困户到工厂就业,并由务工能人教授实用技能;“5+1:龙头企业+基地+金融+专业合作社+保险+贫困户”模式,运用扶贫到户增收资金,建立生产基地,围绕扩大生产、延伸链条、提升效益,为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

脱贫基本途径篇9

基金项目:本文属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精准扶贫少数民族――以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为例(xhmks1710)产出论文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背景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西部脱贫致富是关键,西部能否脱贫,重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国的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1]在592个部级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自治县就有257个。2014年底,中国的贫困人口达7017万左右,其中2205万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2]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有3736万之多。西南少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密切相关。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现状

精准扶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来,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成果丰硕。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主要对精准扶贫的理论内涵特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进行研究。

(一)对精准扶贫理论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精准扶贫的概念。沈茂英认为精准扶贫是一种新型的扶贫机制。针对不同的贫困区域环境和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合规程序,对扶贫对象加以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以及精确管理。[3]邓博文指出精准扶贫的主旨是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形成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核心。[4]赵和楠、侯石安、祁毓从内涵和构成的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从精准扶贫的内涵上来说,精准扶贫是指通过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扶持识别出的贫困家庭与人口,消除导致其贫困的障碍因素,增强其自主的发展能力,并且要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的内容构成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5]

精准扶贫的理论特征。沈茂英指出精准扶贫的三大特征是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3]赵和楠,侯石安、祁毓认为精准扶贫独特的要素是多维瞄准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各环节之间内在的关联、互为藕合特征。[5]

(二)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

刘东燕指出云南、贵州、广西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又是石漠化严重区,这导致在新阶段的贫困状况更加严峻、致贫的原因更加复杂、贫困的程度更加突出以及防返贫的任务更加艰巨。[6]黄悦、梁鹂、唐洪亮认为地处乌蒙山片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属于高寒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均可耕地少,产量低。这就直接增加了精准扶贫的难度,尤其是增大了返贫的挑战。[7]

沈涛、朱勇生、吴建国指出自然生态脆弱以及生态多样保护是云南边疆精准扶贫面临的困难。[8]罗绒战堆、陈健生指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冰雹、霜冻与暴雨,以及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常有发生。当地的百姓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处于中下等甚至中等的一些农户的生计将处于困境之中。[9]

郑双怡认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西南地区属于季风性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多受流水的侵蚀。[10]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经济底子薄,抗L险的能力差,一旦发生灾害就很容易丧失生计,气候变化的风险容易造成民族地区大面积返贫,影响精准扶贫的进程。

(三)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精准扶贫的对策

1.研究发展教育脱贫致富

高天跃说“贵州作为西部民族地区重要省份,省内贫困程度依然位居全国前列。”[11]杨定玉认为贵州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人的思想观念滞后。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扶贫”战略,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来脱贫,断其贫困的“根”,使贫困不再代代相传。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和返贫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必须保障贫困对象的子女能接受一定的,甚至良好的教育,这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培养大量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参与精准扶贫的实施。[12]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准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效发生本质的转变。

邓秀华认为通过对农村成人引导性培训、农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使其转变旧观念,能塑造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掌握必要的技术技能的就业者。大力支持成人教育推进精准扶贫,从农村成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成人培训项目设置的科学性。[13]

2.研究旅游精准扶贫

陈祥碧、唐剑认为旅游扶贫是长江上游广大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他们认为立足于“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创新该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形式,把实现旅游业与农牧业的扶贫相结合,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能力、进而扩展帮扶渠道等途径来增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实效。[14]

沈涛、朱勇生、吴建国着重研究发展旅游业的转向问题。通过传统旅游转为包容性的绿色发展途径来推进精准扶贫,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机会的均等化,制度倾向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进而保护好生态环境。[9]

脱贫基本途径篇10

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始终是中国政府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2002年,政府第一次专门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施城市卫生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工程,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益尝试,是一项长期性和综合性的卫生支农工作,更是一次卫生制度的创新。

一、城市公立医院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应最担的社会责任

《国家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医疗卫生保障、医疗卫生管理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上来。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应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在政府统一部署下,积极完成支援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各项任务,主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由于各方面原因,社区和农村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群众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造成主要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的公立大医院,现在却要收治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既浪费了宝贵的卫生资源,又加剧了群众的“看病难”的问题。在这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公立大医院应承担起指导社区和农村卫生工作的职能,通过支援基层、业务指导、协作托管等形式帮助培养基层卫技人才,加大对社区和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积极承担加快发展社区和农村卫生的各项义务。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传、帮、带、教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水平。

二、城市公立医院支援农村基层卫生的重要性

1、是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

就卫生工作来说,我国的卫生资源少,却要支撑占世界1/3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这种国情决定了在城市卫生工作中,必须寻找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卫生服务提供方式,用有限的资源为人民的缝康办更多更好的实事。国内外长期的实践证明,积极发展乡镇和社区卫生服务,以乡镇卫生服务为基础,形成乡镇卫生服务与大型三级公立医院合理分工的卫生服务体系,是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节省成本支出的重要途径。如果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乡镇卫生服务网络,普遍做到预防保健下乡镇、小病医疗到乡镇卫生院,大病到三级公立大医院,必将显著改善广大群众包括贫困居民、流动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条件,有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效节省医药费用。

2、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在许多贫困农村地区,疾病损伤已成“因病返贫”或“因病致贫”的第二主因,而“贫”与“病”的“硬性”联系,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正在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如何能够获得较高水平的、经济便捷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试点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工程有利于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有利于农村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得到便捷、价廉和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目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3、是卫生扶贫的重要举措

由于社会贫困与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耦合共生关系。疾病和健康状况的恶化不仅导致贫困,也是摆脱贫困的重要障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沉重的疾病负担已经成为许多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而这些国家的大部分疾病负担是由传染性疾病、妇女儿童疾病等可以预防或可以有效防治的疾病造成的。实施城市卫生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工程是加强卫生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完成“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更是发展生产和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途径。

三、三级公立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可行性

1、发展乡镇卫生院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有效手段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三级公立医院门诊病人可分流到基层卫生机构的合计占65‰三级公立医院住院病人可分流到基层卫生机构的合计占77%。如果实现病人向基层合理分流,自2000年至2030年30年间,全国城市将可以节省医药费用支出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由此可见,仅仅是“小病”进基层卫生院就可以让群众节省大笔医药费开支,如果再做好预防保健,使群众少生病、少生“大病”,节省的医药费用还会更多。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讲,发展基层卫生服务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一项事业。基层卫生服务之所以能够节省医药费用,是因为基层卫生服务侧重采用适宜技术而不是昂贵的高端技术,侧重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农村参与的策略,并注意与区域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而不是重治轻防、防治分离、大病小病一起看。基层卫生服务要做到既能够诊治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帮助群众开展预防保健,向群众推荐合适的大中型医院及专家诊治疑难病症,同时也能够使群众减少医药费用支出,缓解“看病难”问题。

2、实施公立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工程是落实政府卫生责任的重要途径

农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公共产品”,是一个不能靠自愿互利的市场办法解决的问题,政府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实施公立医院支援乡镇卫生院工程,是落实政府卫生责任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公有卫生机构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十一五”

规划纲要用单独一节来阐述农村卫生工作,提出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卫生院,不仅有助于建立起新型的医患关系,同时树立卫生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

脱贫基本途径篇11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真抓实干,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经过七年的攻坚决战,全市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任务。为实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坚定了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进入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后10年要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根据这一要求,从20*年到20*年,全市要力争完成搬迁扶贫1万人以上;力争在正常年景下,农村未解决温饱人口不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并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解决其温饱;进一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力争使重点贫困县和贫困乡镇经济发展速度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达到全市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到村到户扶贫,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大胆创新。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四大工程:一是搬迁扶贫工程,从根本上改善高寒边远山区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二是实施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提高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技能。三是实施产业开发工程,帮助贫困地区开拓稳定的增收渠道。四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多种扶贫开发措施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扶贫开发效益,把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向前推进。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八七”扶贫攻坚奠定的物质基础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有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我们一定能够圆满完成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任务。对此,大家都应树立必胜的信心,精神振奋地投入工作。

第二,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新特点。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与“八七”扶贫攻坚相比,具有很多新的特点。总体上看,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任务更重。

一是环境和背景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体制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和推进;又要应对入世的挑战,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都要适应国际惯例。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这就加大了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稳定地解决脱贫问题的难度。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这些新特点,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努力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大胆探索新体制、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律,创造和积累新的扶贫开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益,使党和政府的这项“德政工程”能够真正造福于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

二是对象和难度不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首要的是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或虽已解决温饱但极不稳定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市4万多还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重中之重。这部分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或者是痴呆傻残等弱势群体,是“八七”扶贫攻坚剩下的最难啃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很大,常规性的工作措施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还要看到,通过“八七”扶贫攻坚初步解决温饱的人口,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比较弱,脱贫的标准比较低,他们也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因此,扶贫开发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

三是标准和要求不同。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这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任务。所谓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而是要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开放式扶贫和科教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进行综合治理,在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上下功夫,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高起点建设龙头企业,高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从而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在此基础上向小康目标迈进。同时,还要通过扶贫开发,逐步实现农民、财政“双脱贫”。这既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对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不仅要扶钱扶物,更重要的是扶人扶智,帮助贫困地区构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不仅要富民,而且要努力做到富民与富财政相结合。总之,就是要通过扶贫开发的实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用发展的办法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从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实施我市“三大目标、四大战略”的高度,从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增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扶贫开发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锲而不舍地抓紧抓好。

第三,要不断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途径。新世纪初的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有新思路,要不断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从宜昌的实际来看,当前要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突破性地推进搬迁扶贫。实施搬迁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合理迁徒,从根本上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是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务必把搬迁扶贫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资金,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要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加大搬迁扶贫的工作力度。对居住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地方的特困人口,要逐一登记造册,在合理确定迁出地的前提下,分期分批逐步实施搬迁安置,帮助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近几年来,各地涌现了不少“山里下坪,坪里进城”的梯次搬迁模式,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了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举多得,综合效益显著。要认真总结这类成熟的经验,大力推广成功的作法,推进搬迁扶贫的实施。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把搬迁扶贫与小城镇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起来,周密安排,通盘考虑,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二是继续大力实施科教扶贫。扶贫必先扶智。做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克服“重资金支持、轻智力支持;重自然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大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把智力开发和提高人口素质摆在首位,继续深入开展科教扶贫。要在全市大力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要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广适用技术,狠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实现贫困地区县县有科技示范园(区)、乡乡有科技示范点、村村有科技示范户。中专和职业技术学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办学,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要通过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

三是深度推进开放式扶贫。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长期封闭,开放不够,是贫困地区长期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越是贫困地区,越要扩大开放,走开放式扶贫之路,这是加快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提倡走出去。当前,特别要大力引导、组织贫困山区农村劳力外出打工,使他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接受观念,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贫困地区的人具有吃苦耐劳的共同秉性,只要他们能够走出去,很多人可以站住脚,逐步摆脱贫困。如果能有一部分人致富后回乡创业,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裕。扶贫开发就要注意培养这样的典型。另一方面,要破除闭关自守的封闭意识,敞开山门,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以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等,吸引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加速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市委、市政府决定,大力支持贫困县和不对外开放县到宜昌开发区及其他地区异地办厂,各地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步伐。

第四,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扶贫形式,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机关定点扶贫、区域协作扶贫、民间参与扶贫的新形式、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全社会扶贫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党政机关定点扶贫,不仅要继续坚持下去,而且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搞得更有成效。市直各部门都要把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工作职责,将扶贫开发纳入本部门工作年度计划和总体规划,共同帮助贫困地区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各项任务。全市定点帮扶工作一定四年不变,对扶贫重点对象,要一户不漏地安排干部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要继续动员和组织市内乡镇之间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着重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和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使贫困乡村、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并为缓解当地财政困难多作贡献。

要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使扶贫开发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扶贫开发的大合唱。各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人民和武警部队等都要发挥各自优势,为支持贫困地区开发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要继续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积极向贫困地区捐资捐物,广辟扶贫开发的资金渠道,为贫困地区济困解难。

第五,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创事业的一个重要法宝。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必须坚持贯彻这一方针。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有没有改天换地、战胜贫穷的雄心壮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决定着脱贫致富的进程和成效。这些年来,有的贫困地区面貌一新、走向富裕,有的却山河依旧、仍然贫困。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愿意进行艰苦的工作,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部门及社会的帮助上,就很难改变贫困的面貌。只有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内部的艰苦努力结合起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只要贫困地区的各级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同心协力,开动脑筋,苦干实干,脱贫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致富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脱贫基本途径篇12

算准贫困人口账。用国家现行贫困线标准来衡量,到2015年末,全国大约有5500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要在2020年前全部消除绝对贫困,每年至少要有1100万贫困人口脱贫,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村会落空。这是全国的宏观整体数字,具体到一个贫困县、乡、村,就应该通过入户调查,算清细账,摸清底数,建档立卡,并且应进一步搞清楚致贫的原因,以利靶向性地开展扶持,精准地投入力量支持发展。应该吸取过去贫困户摸底时干部估数、地方报数的教训,真正把底数核实、搞准,防止出现偏差,从根本上解决数字造假、扶贫对象不实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