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教案合集12篇

时间:2023-01-06 00:53:31

泥塑教案

泥塑教案篇1

关键词:中班幼儿;指南;本土资源;泥塑

学前教育对一个人的文化教育影响十分深刻,学前教育能让幼儿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泥塑作为我国民间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对泥塑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学前教育学习的目标,也是当前泥塑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时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让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渐渐受到泥塑的熏陶。

一、制约幼儿教育泥塑课程的核心

1.泥塑学前教育教程和教材匮乏

关于学前教育泥塑课程教学相关的教程和教材非常匮乏,成人的泥塑班往往是以实践课和时政教育为主,而泥塑的视频教材或者书本教材非常匮乏,同时泥塑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的复杂技能。因此,泥塑教育教程和教材的匮乏,制约着幼儿学前教育专业泥塑课程的研修。

2.泥塑的基本技法掌握困难

泥塑的技法成熟的大概有七八种,泥塑的基本技法有揉、搓、捏、盘、刻、粘、切、挖等。这样的技法对于幼儿来说,在实际掌握的过程中,能掌握一种或者两种,已经难能可贵,而且泥塑如果想要达到一定的技艺水平,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泥塑的基本技法掌握困难,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泥塑课开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3.泥塑的创作过程需要极高水平的创意

泥塑的创作过程往往需要极高的创意水平,而这种创意水平需要一定的造型知识、立体知识、几何知识,需要达到一定的知识积累,幼儿往往很难达到这个思维深度,如果没有教师的合理引导,很有可能在泥塑课的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思维匮乏。

4.泥塑对创作模特的观察要求较高

泥塑课对创作的模特对象,无论是静物还是人物,都要求非常完备的观察,对于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或者对于静物水果的各个细节都应该表现得迅速而传神,幼儿目前没有这个综合概括的能力,老师需要将模特观察的要点传授给幼儿,并且将基本的技法联系幼儿生动丰富的想象展开。

二、泥塑课程教学的研究

1.卡通元素的添入

泥塑课程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它是三维空间,需要有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才能学好泥塑课程。泥塑课程是学前教育培养幼儿三维空间概念和立体思维的重要手段,但是因为其课程本身的难度性,所以教师在进行泥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对泥塑课程感兴趣。比如在进行泥塑教学中添入幼儿感兴趣的卡通元素,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卡通人物中进行泥塑创造。

幼儿园大班泥塑课程“可爱的小猪”案例:

师:(播放动画片《猪猪侠》后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刚才动画片中的猪猪侠好看吗?

生:好看。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只属于自己的可爱的猪猪侠?

生:想。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进行《可爱的小猪》的泥塑课,让我们一起制造出一只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猪猪侠吧。

2.强化课堂体验

学前教育泥塑课程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这是一门教师与幼儿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实践课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泥塑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重视泥塑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强化幼儿对泥塑课堂的体验,让幼儿能够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将学到的泥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达到学前教育泥塑教学的目的。

幼儿中班泥塑课程“蜗牛”案例:

师:(拿出一个带有彩色的蜗牛,然后问幼儿)小朋友们知道这只彩色的蜗牛是怎么做的吗?

生:不知道。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边讲授边做这只彩色蜗牛,你们也跟着我一起做。你们看到蜗牛身上有一圈圈的彩纹,需要将不同颜色的彩泥搓长,然后按照顺序进行排列,用一种颜色搓成蜗牛的身体,在进行蜗牛身体卷的时候一定要卷紧,而且可以用火柴做蜗牛的眼睛和触角。

3.教学观念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局限中走出来,要根据教育课程的发展进行教学观念的创新。教师在进行幼儿泥塑教学过程中,不能单一地进行泥塑基础知识的讲解,需要将绘画、图案和手工进行紧密联合,让幼儿能够全面地发展,并且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形成美术鉴赏能力。

幼儿大班泥塑课程“花瓶”案例:

(教师在上课时将幼儿分成数组,并且给每组分发一个包裹好的花瓶,每组花瓶各不相同)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猜塑料袋里藏的是什么?打开看看你们有没有猜对。今天我们需要学习《花瓶》泥塑课程,你们摸一摸花瓶的形状,说说花瓶的颜色组成和花瓶的造型。

师:每组小朋友的手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花瓶,你们自己有没有信心捏出手中的花瓶?

泥塑课程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泥塑作为传承至今的古老技艺,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变革之下,更需要对其注入新的血液并进行技艺的传承和弘扬。教师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适应当下的教育,让幼儿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不仅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利益,还有利于泥塑的传承和弘扬。

泥塑教案篇2

近年来,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在广大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美育在幼儿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仍然是整个幼儿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农村的经济物质条件落后,软硬件配备都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这成为阻碍农村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美术资源的贫乏。在农村地区。例如山东淄博,就有陶瓷、琉璃、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如果我们将这些民间美术形式运用到儿童美术课堂上,就能够使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并能够通过民间艺术等形式陶冶幼儿情操、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笔者在《民间美术在农村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课题研究中,选择了淄博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为试点,进行了将民间美术带入儿童美术课堂的实验。下面通过两个典型案例,对我们的探索做一个整理。

案例一:(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通过泥塑欣赏教育,让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民间艺术活动产生兴趣。让幼儿感受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概念。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儿童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的到美的享受。

二、活动准备

民间泥塑作品;面塑作品。

三、活动过程

1.通过一首民谣的学习进行导入:宝宝哭,找妈妈,妈妈捏个泥娃娃,逗得宝宝乐哈哈。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多个少数民族泥塑娃娃,摆放在桌上,展示给儿童看并讲解。

师:这些个漂亮的泥娃娃,都穿着不同民族的漂亮服饰,小朋友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呢?……(结合泥塑娃娃,讲解不同的民族,激发幼儿对国家的热爱及自豪感。)

3.组织一个玩偶剧。

师:这些漂亮的娃娃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都是中国娃娃,他们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呢,他们都有自己的名字和爱好。

幼儿兴致盎然的观看老师表演玩偶剧,并积极的为自己喜欢的玩偶设置角色和剧情。

4.老师讲述泥塑娃娃的起源,给幼儿讲泥人张的故事。

师:小朋友们知道这些泥娃娃的来历吗?(通过泥人张的故事让幼儿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5.老师继续拿出更多的泥塑、面塑作品分发给幼儿,让幼儿更近距离的观察艺术品并进行讨论。

6.请个别幼儿到讲台上分析自己喜欢的泥塑(面塑)作品,说出它的颜色、形状和特别惹人喜爱的地方。

案例分析: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在学唱民谣、玩偶剧和幼儿自主讨论发言的环节里,幼儿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教师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并一直以接纳、赞许、鼓励的态度评价幼儿自主表现,使幼儿始终处在欣喜、放松的心理氛围中,从而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所见事物的认识,并以此使幼儿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出幼儿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得到审美体验这一最终目的。

其次,在欣赏艺术品和听故事两个环节中,幼儿所体现出的专注和好奇,证明了民间艺术欣赏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适合的,生动的形象和鲜艳的色彩,对幼儿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仍然重视幼儿自身感受的表达,采用与幼儿问答、讨论等互动形式,始终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幼儿,使幼儿在全身心参与到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艺术体验。

案例二:(施教对象:幼儿园大班)

一、活动目标

用漂亮的软陶泥代替雕塑泥,让幼儿在玩软陶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并体验民间美术的魅力。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使幼儿体验到相互合作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彩色软陶土多块;各种工具

三、活动过程

1.设置问题,引发儿童的好奇,从而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软软的、绵绵的、五颜六色的,我们呀,可以用它做出很多可爱的小玩意,大家猜猜看,是什么?(幼儿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发言)

教师拿出几块彩色软陶泥,展示给幼儿看,立刻又引起了一阵讨论。有的幼儿说:“这是什么呀?”有的幼儿说:“这是大块的橡皮泥!”

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叫软陶泥!(进行简单的介绍)小朋友们还记不记得,昨天的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泥娃娃呀?今天,我们就用老师带给大家的软陶泥,试着做一个自己喜欢的陶泥娃娃,好不好?

2.教师简单的示范如何搓泥后,把各色陶泥分发给每个幼儿。

3.幼儿进行泥塑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4.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评价幼儿的作品。

师:你刚才做出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5.再组织一次玩偶剧,幼儿主动报名,拿着自己制作的陶泥娃娃到台前来表演。

案例分析:在这一次的美术活动中,幼儿锻炼了动手能力,对我国的民间艺术又有了更深的喜爱。为了方便开展,笔者选择了易操作、易购买、色彩漂亮的软陶泥为媒介,对于幼儿来说,较之普通雕塑泥更加有吸引力,且更加卫生。但是价格较雕塑泥略高,对于更加贫困的农村和地区来说,长期开展仍有难度。可以兴趣班或选修课、短期课等形式,让幼儿有所接触和了解。面塑、草编、剪纸等美术活动,也可以在适龄的儿童中开展。活动结束后,教师开设了展览角,展示幼儿亲手制作出的民间美术作品,同时也起到了美化装饰教室的作用,增加了幼儿教室的艺术氛围。

通过以上案例,发现在农村幼儿园美术课堂中引入民间美术能够进一步充实本不丰富的课堂资源,利用民间美术来改善农村的幼儿美术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民间美术种类多,在农村环境中收集方便,操作性强,可塑性大,便于幼儿操作。如草编,可进行平面粘贴,拼接图案,又可进行日常用品的编织和立体工艺品的制作。由于民间美术在农村幼儿美术中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利用其来增强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

民间美术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具有其他美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有亲切感,很容易被农村幼儿接受。且材料种类繁多,可塑性大,操作性强,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美术课程的开展,开发和利用这些民间美术资源,可降低学校的费用开支,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在农村幼儿园开设,对基础美术教学的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幼儿在自己所熟悉的民间美术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学校也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并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泥塑教案篇3

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邻岐山、西连千阳、南邻宝鸡、北接麟游,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凤翔更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彩绘泥塑更是陕西省宝鸡市民间工艺的首推代表,当地人把这种手工艺品称为“泥货”,历经选土、砸泥、擀泥片、上模、脱胎、拉粉、勾线、上光等十几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凤翔县境内两三千年前的古墓中出土的泥塑制陪葬陶俑,足以让人感叹其泥塑工艺历史源头之远。凤翔泥塑制作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2006年,“凤翔泥塑”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把文化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保护开发泥塑文化成为重要课题。

凤翔泥塑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凤翔泥塑借鉴了古代一些民间工艺品中的纹饰等特色,造型生动、色彩亮丽,让当地人爱不释手。每逢过节和集会时,当地人就将泥塑作为礼品送出,寓意有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可见泥塑在当地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如今彩绘泥塑的聚集地凤翔县六营村的农户几乎都还在生产泥塑,凤翔泥塑的加工还会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例如,有的采用晾干定型,有的在制作过程中还要高温火烧,因此制作泥塑的泥土选择尤为重要。黄土是凤翔的一个重要特色,由于各地水土、地理条件的不同,泥土的物理性质也不同,而凤翔就拥有这种先天的优越条件――当地有一种黄土,被称为“板板土”,几乎不含沙石,是凤翔泥塑制作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凤翔泥塑的艺术文化特色

(一)凤翔泥塑的类型

凤翔彩绘泥塑共有180多种花色品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小孩喜欢的泥玩具,包括巨型蹲虎与方寸大的小狗、小狮等,基本借鉴动物造型,做的几乎都是十二生肖的形象;二是装饰挂片,有戏剧脸谱,虎、牛头等动物头像,还有富含寓意的麒麟送子、神话传说中八仙过海等浮雕式的挂片;三是立人,主要根据各种民间传说、历史事迹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塑造。其中大多都是空心的作品,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神态都会让人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因此其视觉效果更是别具一格。

凤翔泥塑一般都以对称的方式表现,点线面的运用恰到好处,布局巧妙,严谨得当。最主要都是以中国吉祥物为题材,这更是大大加强人们对其的好感与喜爱。凤翔泥塑善于运用历史素材,西周青铜器上的纹样就被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泥塑艺术。

(二)凤翔泥塑的造型、色彩特征

凤翔泥塑艺人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凤翔的泥塑作品三分靠坯子,七分靠画工。既说明了形塑和彩绘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了后期的装饰在彩绘泥塑中的重要地位,又点明了凤翔彩塑强调概括、夸张、灵巧造型的原因,目的就是将具有象征、寓意性的符号通过简单易懂的彩绘方式展现出来。凤翔泥塑的色彩主要分为彩绘和素绘两种。彩绘主要以红、黄、绿三种为基本色,加上黑色和白色,正好印证了中国传统的五色五行。凤翔泥塑色彩纯度高,又用流畅的墨线勾勒,使得作品流光溢彩、对比强烈,有着农家乡俗审美性。而其色彩的美感,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整体色调稳定统一,突出了凤翔泥塑别样的色彩特征。素绘则受中国传统书法影响,独创出淡雅素洁的白描泥塑,白色的底上用墨线描绘出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形象。作品上黑白相间,既体现了它的优雅,又表现了它的美观,形成清新脱俗、别具一格的风格。

例如,“坐虎”分为彩色与黑白两种(见图1),彩色坐虎的上色手法是在白底上勾绘墨线图案,再局部上色,最后使用清漆增加光泽;而黑白坐虎用色方法相对简单,用墨色勾勒出流畅的线条,再用简练的笔法进行涂染,不用上清漆,给人以淡雅、素洁的感觉。

坐虎前腿站立,后腿卧坐,神态凶狠,五官紧凑,耳朵夸大、嘴巴大张、牙齿锋利,额头正中间有一个“王”字,巧妙刻画出虎的威严。形态极度概括,但不失虎的神韵。艺人在它的装饰纹样上根据当地风俗习惯以及装饰部位的不同,运用了不同且适合的装饰符号。身体用莲花、牡丹等寓示吉祥的花草图案进行装饰,中间配有云勾纹、卷草纹及变体花草纹,整体美观又不失大方。纹饰线条也变化多样并且极为舒展流畅。所有的花纹运用巧妙,疏密得当,总体构图在基本对称的前提下又将局部掌握得均衡得理,整体形象充满幻想与较强的生命感。在色彩运用上,多用红、黄、绿等色为基调,色对比强烈、颜色鲜亮醒目、浓艳大方,充满喜庆与欢乐,富有乡土气息,由此也显示出当地人民对传统美的崇拜与追求。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地艺人仅凭借自己对虎丰富的想象以及外人的描述,在未见过虎模样的情况下,创造出了自己心中理想老虎的形象。m然造型与真实的虎有形象上的差异,却把虎的神韵和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凤翔泥塑图案特点及寓意

凤翔泥塑图案以“绘”为主,在泥塑图案的表现手法和取材上十分讲究,不管什么形状的泥塑制品,艺人都会在它们身上空白的地方绘制出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与传统泥塑不同的是,凤翔泥塑以简单易懂的艺术表现手段,将其种类繁多、造型多样的图案用千变万化的线条与颜色呈现出来。凤翔泥塑图案基本以植物类为主调,如生肖猴身上(见图2),就是以牡丹花为主,其中还加有少许的贯钱图案,以及一些辅助的变体花草纹,很少运用动物图案。从图案中的牡丹,人们就可以看出来凤翔人民向往美好、华贵的生活,而贯钱图案表现了其对金钱的渴望。因为在凤翔人心中,他们并非想要靠着读书、科举来实现这些,而是靠着勤劳,靠着自己的双手实现这些。凤翔泥塑的创造者本就是陕西的农民大众,陕西地区民俗淳朴,而这些图案恰好体现了当地农民善良、热情、勤劳的品德,代表了其审美取向。除了这些,凤翔泥塑还以其他花草的变体纹图案为辅助纹,表现出一种简练、大气、神秘的审美色彩。其生肖猴中植物图案主要分布在头部和身体这种面积较大的地方,而动物和事物类的图案,则是以辅助装饰性的功能出现在身体尾巴的部分。

泥塑图案本就是以多种图案组合而成。除了花草类图案的频繁运用,少许的动物图案也被运用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蝙蝠。因为蝙蝠取其谐音寓示“多福”,寄托着凤翔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既营造出一种神秘美,又不会让人产生低俗的审美感觉,使这种与众不同的情感载体在陕西地区得到传承,受到陕西人民的喜爱,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无论从凤翔泥塑的花色种类、造型色彩还是图案特点来看,它都寄托了人们热烈质朴的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形成了凤翔泥塑质朴自然的美学特征,体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与创业产业的融合使得凤翔泥塑的艺术价值随着商业价值的提高更是备受重视。

三、凤翔泥塑未来发展的思考

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文化资源、传承发扬泥塑文化、打造民间美术精品关乎凤翔泥塑未来的发展。六营村的彩绘泥塑是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胡新明是现阶段凤翔泥塑传承中最具代表的人,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大师”的殊荣,他是2002年、2003年国家生肖邮票泥塑马和泥塑羊的设计制作者之一,他设计制作的“五毒青蛙”、“关公钟魁”被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评为金奖。目前,艺术市场的不够规范、凤翔泥塑创新性不够、泥塑生产组织方式单一等因素仍制约着凤翔泥塑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联合高校传播泥塑文化、培养传承人

许多高校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每年都会带学生来这里采风、学习、参观,凤翔作为采风教育基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和高校合作,设置相关课程联合培养泥塑的传人,同时也很好地传播了凤翔泥塑文化。此外,每年都有大量到访者来六营村了解、参观、购买,传承发展泥塑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二)凤翔泥塑在传承中创新

从最原始简单到只有形的泥塑到如今的彩绘脱胎泥塑,凤翔泥塑不断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供人们选择的泥塑题材越来越丰富,为正在发展中泥塑的造型和纹样提供了创新的条件。凤翔泥塑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的文化产业,如旅游开发,包括特色纪念品系列、用户参与创作体验、设计游蚪缑娴取

(三)网络时代提供了更好的传播、销售渠道

凤翔泥塑必须顺应时代来发展,不能局限于周边地区和一些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销售,让凤翔泥塑走向世界舞台。

泥塑教案篇4

一、相关背景

泥塑是用粘土塑像的美术工艺。泥塑课程是高校雕塑课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又作为课改内容走进中小学课堂,体现课改新理念,成为最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立体造型能力的课程,受到所有中小学生的欢迎。五年制高师是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师的阵地,在校的美术师范生必然接受泥塑的教学,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他们能成为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尝试探索适合高师学生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实践,引入多种材料与技法,以在课程探索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问题现状

高师泥塑课在开设之初,就引入了课堂,作为辅助专业课。但是长期以来,泥塑只是作为手工课的一部分,让学生用粘土来塑泥玩或者做一些陶罐,没有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并把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课程的训练更没有成体系,没有根据中小学泥塑课程的大纲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的教学计划,按步骤分阶段逐步提高,也没有引入市场上有关泥的新型材料,以适应变化了的小学美术课堂。

三、训练目标

泥塑训练是艺术院校雕塑系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种固定的公认的“具象写实功夫”,因此它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在许多综合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也成为非雕塑美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受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所限,所有学生的作业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泥塑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非雕塑专业的美术生,要强调个性感受,结合现代及当代艺术理念,同样是写生到创作,先做小型彩塑自塑像,再做若干个创意小彩塑,完成技术型传授到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就是多种材料的拓展,选取易拉罐、沥粉等综合材料将浮雕转化成应用多种材料的新形式。强调发散思维,对未来艺术设计人员能产生积极作用,他们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作业大胆风格多样化,小巧而充满创造的活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虽然对中小学生学习泥塑、陶艺、制作浮雕和圆雕有所要求,但主要还是进行造型游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初步掌握泥塑的造型语言。比如先让学生了解泥的形成、泥性,什么样的泥能做什么类型的作品,然后创设情境,在户外分组进行陶罐、器皿和泥塑小动物的塑造,调动创作热情,感受沙、土、落叶等材料的特征及阳光、风等自然因素的同时,进行愉快的全身心的造型活动。低段的泥塑课,注重培养学生的体积感,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的造型。中段的泥塑课,欣赏大量泥塑作品,再进行创作性学习,塑造形象鲜明的作品。高段的泥塑课,主要是陶艺制作方法的学习,把泥塑学习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学生了解一些历史和文化,对审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五年制高师的美术师范生,将来要成为小学美术老师,是新课标的实施者,既要立足高等教育,又要高于中小学简单的造型语言的学习。既不能像高校泥塑课一味注重具象写实的训练,又不能单纯地像中小学课堂注重活动和情境的情感教育,我们的训练目的是改变传统呆板的“形”的训练模式,不仅要掌握技法,而且要了解优秀作品,运用造型语言创作形象作品,更要了解泥塑的历史文化,拓展材料,为基础教育的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四、基本方案

中长期的写实作业训练不适合高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要求,兼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我尝试进行高师泥塑课程改革,探索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真诚地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泥塑的教学。

(一)第一阶段基础制作,用盘泥条和泥板成型技法完成造型小件。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共6课时,第一部分2课时,了解泥塑同陶艺、雕塑和彩塑的关系;欣赏大量古今中外的泥塑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基础造型语言训练,了解泥性,掌握泥条盘筑和泥板成型,各完成一个小件,盘筑造型夸张的陶罐或动物、人物面部等,拍泥板做器皿。

人类最早的泥塑活动,是从做陶盆、陶壶开始的,然后发展到做陶俑和泥像,他们的创作给现代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陶盆高温烧制变成陶器或者瓷器,陶俑打磨上色变成彩塑,泥像翻制变成雕塑,因此泥塑是造型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塑造、雕刻、铸造之母。但是不同的泥适合不同的艺术,先了解泥性,培养兴趣,然后用粘土进行基础制作的技法训练。

黏土是泥塑的基本材料。它分为红色土、黄色土、褐色土与白色土等几种。黄色粘土适合做粗糙型陶艺或者带有原始味的装饰性雕塑;细的粘土做小而精致的泥塑人物或动物,或搓成泥条盘筑成花瓶和陶壶,如灰色粘土;泛白的瓷土,适合在作品上做雕刻或图案,也适合做彩塑。

(二)第二阶段个性表达,用捏塑方法做民间彩塑小件。

这个阶段分3个部分共10课时,第一部分1课时,了解传统民间工艺,欣赏古今优秀作品。第二部分4课时,传统方法塑造创意彩色泥塑,包括塑形、打磨、晾干和彩绘,可做卡通人物或动物。第三阶段5课时,介绍新型材料,可按小学语文课本章节做情景小品,或者塑名人的夸张造型。

“中国有着彩塑艺术的辉煌历史,中国古代优秀彩塑作品在世界雕塑史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大型敦煌彩塑、民间泥玩具,其艺术造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西方任何时期的雕塑媲美”。它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常见的有面彩塑和泥彩塑。用传统方法,捏塑形象打磨干透后彩绘。为方便操作,可以选用自制面泥材料或者新型材料,如五彩软陶捏制,再用烤箱烧制成型长期保存,现在有些面塑艺人改用软陶这种新型材料,长期保存自己类似雕塑小件的作品;还可用新型材料纸粘土,捏塑风干,然后上色,也可长期保存;甚至还可以制模塑形,用泥做出造型,稍干调石膏灌浆,翻制成阴模,干后铺保鲜膜做防护层,用纸浆调稀释的乳胶填充,挤压多遍,晾干取出彩绘。

软陶本身色彩艳丽,造型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它的可塑性稍差,在制作时,要尝试不同的工具和造型方法,还要注意捏塑时,表面的干净,先搓浅色,再搓深色,就不会把浅色土弄脏。还有特殊的颜色,可用混合的方法调色,烧制时要先做试验,不同的软陶材料,烤制温度和时间略有不同,以确保作品成功。

纸黏土是一种用纸浆和陶土混合制成的白色胶泥,可与纸、木、金属、玻璃、线绳等物配合使用。干后可用水性、油性颜色上色。干后变硬,加水后仍可反复使用。

塑形彩绘只完成了设计的一半,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各种其他材料如毛发、铁丝、竹枝、火柴梗等辅助材料,进一步完善增强艺术效果。

(三)第三阶段再现形体,做小型泥塑自塑像和平面图像转浮雕训练。

这个阶段分2部分共12课时,第一部分圆雕6课时,1课时了解中西雕塑艺术和制作方法,1课时搭简易骨架揉泥,4课时塑大形和深入刻画。

为使课堂更易操作,加快课程进度,直接选用油泥进行自塑像,以几张学生自己的照片为蓝本,制作时配合小镜子或者同桌塑造一至两件不同表情的自塑像。头胸总高大约20厘米,学生可在求形似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做到写意与写神,不拘泥于真实。人物整体动态,可用铅丝和锡纸塑形,在KT板上用铅丝搭人物动态的简易骨架,用锡纸表现大的体貌特征。

第二部分浮雕6课时,一半课时学生将收集来的感兴趣的平面图形转换成立体图像。泥板大小控制在50厘米左右,图像要求构图饱满,内容丰富而不紊乱,以适合浮雕制作。浮雕的塑造语言具有更强的叙事性,能表现故事情节的连续,又具有圆雕的表现性。后一半课时,翻制石膏模,了解石膏的基本工艺。用熟石膏粉在泥板上先浇注阴模,拆掉泥板,在阴模上浇注阳模,最后等石膏冷却后,凿去阴模。

可用自己浇注的石膏板刻制浮雕,还可镂刻,刻破一点可用毛笔蘸石膏粉修补,完成后刷清漆保护,或者仿金属质感。还可用泡沫塑料板,用刀削出浮雕图形,加胶水上色,制成仿金属质感的浮雕。甚至还可用纸浆加乳胶,做浮雕,干透后粘撒沙子,还可上彩仿制陶片效果。以往手工课学到的用彩色卡纸、彩色布料、废旧易拉罐做的浮雕,不属于泥塑的范畴。

(四)第四阶段提高探讨,制作陶艺。

这个阶段分2个部分8课时左右,学期末剩下的课时用来烧制。陶艺包含实用性的工艺陶瓷和非实用性的陶瓷塑造。第一部分4课时,用拉坯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皿,主要是手动轮制拉坯,可同校外陶艺工作室联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部分4课时,主要以欣赏为主,了解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欣赏古今中外的陶艺作品。中国作为世界陶瓷的发源地,曾经长期影响着世界陶瓷的发展,但是我们现在落伍了。当我们受到世界现代陶艺冲击的时候,开始奋起直追,对传统陶瓷艺术进行一次新的革命,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陶瓷传统进行重新认识和关注。现代陶艺变成世界现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反映现代艺术思想。用学期末剩下的课时,同校外陶艺工作室合作,让学生了解施釉和烧制的过程,烧制一批创意作品,以现代抽象为主,回归到陶器最抽象的艺术的本质。

五、小结

四个阶段的分时教学,使学生对雕塑、彩塑和陶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侧重地进行训练。总课时大致在36―40课时之间,一周2课,正好一学期,既是初探,又是可行性方案,我在教学设计时,难免理想化,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批评指正,毕竟泥塑教学的周期设计长,加上天气变化对教学的影响,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贯穿始终。我认为,泥塑课应成为独立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教师工作室的形式组织开展,任课老师擅长哪方面,就以哪方面为主攻,学生就选修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海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泥塑课教学[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

泥塑教案篇5

策略一:突破原有题材,新内容

模仿是泥塑造型的一种基础训练方式,可一旦它成为唯一的手段,成为孩子们每次创作的绊脚石,就变成了“灌输”,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由表达空间被限制,主体性也会逐渐丧失。在原来的泥塑教学中,儿童的造型是根据教师提供的命题,以模仿为主的创作。浙江版美术教材中的泥塑课例便是—例(表1)。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虽然以人物、动物、童谣故事、罐、瓶、盆等为主干内容,并注意各主干内容之间的交叉互补,但久而久之,这些题材的创作会使儿童形成思维定势。怎么才能通过光影媒介的引入,形成对儿童固有造型思维的一种冲击呢?

古时,老祖宗就曾经借助灯光照射,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亮布演戏,这便是曾经盛极一时的皮影戏。但其造型仍需要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与笔者引入光影媒介的意图有所不同。再细查当代,发现英国有位艺术家用垃圾创作过影像,那些不起眼的物品看似杂乱地堆放在一起,竟然成了艺术品(图1至图3)。

这一点与笔者的思路不谋而合,做好的泥巴不一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作品,但看到的影像却可以是—件有意义的光影作品。至此,笔者将《泥巴的影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观察实物外轮廓的形在光源作用下构成特殊的影像,感受光影的奇特魅力,了解三维空间(泥巴所创造的立体形象)向二位空间(影子)的转化。

2.通过欣赏和动手制作泥巴影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外轮廓形的把握能力。进一步学会泥巴的添加和减少的方法。

上限: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创作不同空间的影像作品,尝试前后空间错位构成。

下限:能力一般的学生能够创作在同一空间的影像作品。

3.增强学生对影像构成的感知理解,培养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策略二:巧用思维定势,强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与不同年龄段学生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儿童在泥塑教学课的起始阶段,就能尽快体验到造型活动的乐趣,那么对于推动后期创作与表现,以及保持学习兴趣都无疑是一方良好的推进剂。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预设中,巧妙地引发思维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以陶艺高级班学员(小学4-6年级在校生)为例,教师引入环节一:

教师出示泥巴做成的圆球,请学生思考:经过投影,我们会看见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圆形。(图4)

教师:有不同答案吗?

学生安静。有两个人举手。

生1回答:可能是椭圆。

教师改变投影角度。屏幕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椭圆”。

经过三到四年的陶艺学习,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捏塑法、泥条法、泥片法等几种基本的陶艺成型方法,也学习制作了不同种类和造型的陶艺作品。他们的想象力虽然丰富,能够根据现有材料进行合理联想,但是在20人的高级班学生中,有不同创意设想的仅占10%。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投影形状也不一样;更重要的是打破限制他们思维的框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不同的事物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根据思维定势所强调的事物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相似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所以,经过第一环节的思维创新,教师引入环节二:

教师出示泥塑圆柱体,请学生再思考:经过投影,我们会看见什么?

生1:圆柱体。

生2:长方形。(图5)

生3:圆。(图6)

由于这两个引入环节在思维创新上具有相似性,所以有助于学生尽快形成新的思维定势。事实上,受到上一次改变光照角度的启发,学生的确设想出多种答案,并且充分认识到:复杂的物体造型,投影成像的变化会更丰富。像这样的思维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策略三:丰富造型表现,求创意

艺术表现可以运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儿童玩泥不同于书法、写字:给它样式照本临帖,通过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重复接近完美的范字。他们玩泥随意性很强;玩泥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演变细化、不断求异求新的过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指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笔者在儿童泥塑造型技巧上注重点拨,强调让创作的过程更随性,减少“泥塑入门”后的束手束脚,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1.表现手法的逆向点拨

(1)添加(图7)

教师出示一个泥球,并在上面看似随意的添加泥条。学生观察,经过添加,泥球在光源下形成动物影像,再自己动手尝试:在事先准备好的泥球上采用添加的方法,创作出—个具象实物,最后观察投影成像效果。

学生在1-2分钟内陆续创作出萝卜、乌龟、葫芦、苹果、茶壶、米老鼠等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逐渐适应把立体造型转化成平面剪影的思维过程。

(2)减少(图8)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用工具戳几个方形的洞,放在光源下形成一座高楼的剪影。

设置本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添加与减少的两种技法,这两种技法在本堂课中非常重要。并让学生欣赏几组不同技法的作品。

(3)综合运用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帮助学生学习基本的成型方法后,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学习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创作。为此,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堆看起来普通的泥巴,让学生观察像什么;再把这堆泥巴放在光源前面,让学生再思考,能把这堆泥巴变成什么。(表2为学生观察造型方法时的统计,具体过程详见图9至图11)

通过三组不同成像作品的演示,使学生思维视野更加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并且学生对泥塑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也有了深一步的认识。

2.造型组合的空间透视

此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现方法,但独立构思仍显得空白,教师就抓住这个时机再次进行不同成像技能的演示。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适时点拨,能化解学生心中的谜团,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两幅一模一样的小鸟影像(图12)。接着,出示完全不同的两组实物:影像1(图13)为小鸟的实物嘴巴、脑袋、身体,是连在一起的;影像2(图14)为小鸟的实物嘴巴脑袋、身体,是不连在一起、但有前后顺序的。

通过这两组成型对象的比较,让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等得到综合性的锻炼,初步领会了要打破空间约束进行创新,但是缺少形象感知的积累。所以,在学生创作前,教师出示外国大师用废旧物品创作的大量影像作品图片,通过名家多种材料的投影效果给学生带来视觉上强烈的冲击。

在一次次思维的变式中,学生开始大胆创作,在作品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策略四:综合欣赏评述,重个性

在艺术作品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是技巧以外的个性。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十分注重孩子在泥塑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但他们衡量的标准很单一,往往是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像不像、是否合乎规范,等等。这种典型的结果教育论忽视了“欣赏·评述”的重要性。在这个学习领域,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会多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欣赏和评述能力。

1.宽松氛围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在学生开始创作之前,除原有工具外,教师为学生每人提供一块白色KT板蜡烛,以供他们在创作中不断地对比、改进,完善自我评价,对创作内容不做限制。学生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突破空间进行造型组合,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柔和的烛光,随性的泥塑,不断变化的影像,在高愉悦度情绪启动的状态下,学生的创作兴趣大大提高。(图15)。

2.个性自述

数、理、化练习题只有唯一答案;而泥塑作品难有标准答案。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件泥塑作品,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参加陶艺活动时,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不同的思路、独特的审美观来做自己的作品。虽然做的作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每件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图16至图18)。创作完成后,笔者提议每位同学先在小组中自述,再推荐到全班面前自述:展示成像的效果,讲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对作品的认识会更深一层。

3.交流赏析

泥塑是一门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课程,因此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当自己完成一件作品时,总想给别人看,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交流赏析非常重要。当学生完成作品后,笔者把他们的泥塑作品摆放在陈列柜里,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作品及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孩子们课后依然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儿童可以感受到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拓宽视野,丰富想象,定期举办陶艺作品展,更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他们持续学习陶艺创造良好条件。

泥塑教案篇6

二、鼓励自由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美术课堂上重要的是参与活动与动手实践,至于做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都是次要的。当遇到学生的想法或作品不太好时,教师绝不能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和训斥,而要在肯定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面时,委婉地给予引导和纠正,以免挫伤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笔者曾经安排了一节突破教材内容、具有拓展性质的泥塑课,让学生以教师提供的泥塑作品“踢球的小伙伴”为范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共同设计,做出另一活动内容的泥塑作品。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想法还脱离了实际。例如,一同学提议做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泥塑群像,其他同学纷纷表示不赞成,但这个学生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大声嚷嚷着要同学们接受这个方案。笔者微笑着对大家说:“这个提议本身是很不错的,但从我们目前的彩绘基础和技能来看,超前了一点,做起来难度太大。你们认为呢?”大多数同学赞同笔者的看法。这时,很多同学提出要笔者明确规定做一样什么东西。笔者本想同意,但转念一想:如果由笔者来规定做什么,可能会影响一些学生自由想象、大胆创造能力的发挥。于是笔者让学生商议决定。最终,学生设计创作了名为“打陀螺的小伙伴”的泥塑作品。该作品虽然有些粗糙,但是充满了动感,取得了出乎预料的成功。

三、巧用媒体展现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多媒体具有囊括天地万物、长于形象表达、利于扩张想象的特点,与美术是吻合相通的。有些民间艺术散乱、不易收集,有些可能已经失传,有些可能具有立体形象但制作过程抽象,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往往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例如,在一节剪纸课中,很多的剪纸图案虽然栩栩如生,但是,倘若教师示范讲解剪纸的制作过程,则枯燥、抽象,学生也难以模仿。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与生动性,展示了在网上精选的大量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剪纸作品。在让孩子们大量观赏的基础上,笔者又挑选出几幅既有特色又相对容易制作的团花剪纸,和学生细细地揣摩,让他们具体掌握剪纸的结构特征。当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并且每演示完一个步骤就点击暂停,然后从中指导他们剪纸。最后,学生看着自己创作出来的剪纸作品,都非常得意。

泥塑教案篇7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86-01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个流光溢彩的组成部分。如何利用民间美术这一独特资源开展教学呢?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一、四步推进,让学生积极参与

美术是一种艺术样式,美术教学是审美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美术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必须以“美”为中心,体现审美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推进步骤,其中,还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艺术基础。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动态开放的“四步”教学模式。所谓“四步”,即:“感受美―掌握美―创造美―评价美”这四个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四个环节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的全面参与贯穿教学始终。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第十二册“三百六十行”教学中,有一节泥塑课,研读教材后,笔者感到教材上的泥塑样例还不够丰富、精彩,于是到一个爱好民间艺术收藏的朋友那里,借来了凤翔彩绘的彩照和一套泥塑作品。当笔者将它们展示在学生眼前时,那些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一下子感染了学生,得到了他们的喜爱。看到学生的兴致很浓,笔者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还了解和喜欢哪些民间泥塑。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山东潍县泥塑、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学生每说出一种泥塑样式,笔者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样品走下讲台,让学生就近观赏那些生动传神的泥塑人物、动物或物品形象。色彩鲜艳、生动鲜明、各具风格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强烈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不时地爆发出学生的笑声。在快乐的气氛中,学生通过讨论、互动交流,基本上掌握了民间泥塑的艺术特色。

此刻,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彩绘泥人的火候已经成熟,于是笔者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学生兴趣高涨,立刻自己动手,放开想象,大胆创作出不同风格、有一定个人特色的泥塑作品。同学们的“处女作”虽然十分稚嫩、十分粗糙,但也充满了童真与童趣。最后,笔者让学生将这些作品摆在课桌上,供大家轮流欣赏品评。

二、鼓励自由创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十来岁的小学生来说,美术课堂上重要的是参与活动与动手实践,至于做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都是次要的。当遇到学生的想法或作品不太好时,教师绝不能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和训斥,而要在肯定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面时,委婉地给予引导和纠正,以免挫伤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笔者曾经安排了一节突破教材资源、具有拓展性质的泥塑课,让学生以教师提供的泥塑作品“踢球的小伙伴”为范例,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共同设计,做出另一活动内容的泥塑作品。学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有一些想法还脱离了实际。例如,一个学生提议做一个“森林运动会”的泥塑群像,其他同学表示不赞成,但这个学生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大声嚷嚷着要同学们接受这个方案。笔者微笑着对大家说:“这个提议本身是很不错的,但对于我们目前的彩绘基础和技能来说,超前了一点,做起来难度太大。同学们觉得怎么样?”大多数同学赞成了笔者的意见。这时,很多同学提出要笔者明确规定做一样什么东西。笔者本想答应下来,但转念一想:如果由教师来规定做什么,可能会影响一些学生不敢自由想象、大胆创造。于是笔者让学生商议决定。最终,学生设计创作了名为“打陀螺的小伙伴”的泥塑作品。该作品虽然有些粗糙,但是充满了动感。

三、巧用媒体展现民间艺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泥塑教案篇8

大班这一时期的幼儿,由于手部精细肌肉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又有所增强,同时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因而他们表现的欲望很强烈,都很喜欢用泥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体验。并且大班幼儿塑造的主题、表现的技能,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觉经验发展而提高,其泥塑造型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能力、立体性的表现能力都逐步发展,运用泥塑表现情感的程度也大大增强了。他们会借助辅助工具来塑造物体的细节特征,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更精细,而且已经有动作和神态。如在《奥运火炬登珠峰》这一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从图片、影像资料中捕捉到许多登珠穆朗玛峰的人物形态、神情,在运用泥来表现时,一个个作品都显得那么的生动,虽然在手法上孩子们可能没有泥塑大师那么准确,但孩子还是愿意去尝试、去探索。我们认为,幼儿泥塑能力的发展最终受幼儿心理发展的制约,并伴随幼儿立体知觉能力和知觉经验而逐渐发展。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由于个体成熟程度、生活环境以及教育上的影响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差异也不一样.教师应明了每个幼儿的发展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泥塑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激发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避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因此,在泥塑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兴趣盎然的参与活动,是学习泥塑的基本条件。初次泥塑制作活动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我抓住机会向他们进一步教授了捏泥的技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对泥塑活动有了初步的概念。

2.适宜的环境、游戏是幼儿进行泥塑活动的良好途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游戏的直接用途虽只是寻求快乐,而间接的用处则更大。”在泥塑活动中我不失时机地以游戏形式向幼儿渗透感兴趣的泥塑技能。在实践中,我采取了泥塑活动游戏化的方法,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在与泥做游戏。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泥塑灵感将被激发出来。

3.循序渐进地开展泥塑教学

泥塑教案篇9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幼儿语言教育资源,优化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我们可以说,在幼儿园教育中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语言能力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的思维特征在幼儿的思维中,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进行交流的,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思维特征,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把静态的、单调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教师的教学内容才会“活”起来,不但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2.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幼儿阶段的语言教学中,口头语言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方面。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精心制作课件,把无声的教案制作成为有声有色的课件,把虚构的童话故事制作成为生动的演示动画,把抽象的、难懂的知识制作成为深入浅出教学形式,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泥塑教案篇10

张昌之所以如此倾注心力,反复推敲,是因为这是张先生运用“泥人张”彩塑技法与石雕工艺的结合,探索性地将“泥人张”彩塑的软质材料,拓宽为硬质材料的汉白玉,所做的第一次实验性的艺术尝试。

是的,160多年来,“泥人张”几代一直是与经过特殊加工的胶泥打交道,塑造时也是使用木制或竹制的“压子”等工具。而今天,张昌先生面前摆放的是一块汉白玉石,使用的工具也变成了锤子和金属凿子。工艺也一改过去可做加或减的塑形方法,而成为只能做雕刻的减法。无疑,这将增加创制的工艺难度。因为用泥创作的时候,出现失误时可以补上泥重新创作,石材则不行,要求准确无误,哪一部分出现失误,都将无法弥补。

但是工艺实践的难关,并没有磨灭他的探索热情,张昌反而凭着他多年的艺术实践经验,并遵循已初步掌握的石雕艺术规律,依已有的立体初稿,创作完成1比1泥塑放大定稿。最后,也许是他那再硬的骨头也要啃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也许是多年的技艺厚积薄发发挥了作用,这次,他在师傅的配合下,用点线机顺利地将其初试的汉白玉作品打造完毕。这件汉白玉石雕作品名叫《心声》。它高2米、宽2米、厚0.6米。这件作品是将一位弹奏竖琴的少女组构于半月形的适形空间里。从少女低首、凝神的表情与轻弹慢奏的动姿中,似表现在寂静的月夜中,少女发自心底的心声与心曲。她那思念亲人的微妙情感表达,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圆的造型,更增添了少女祈愿如牛郎织女样的团圆重逢。

一件尝试性的新材料之作,聚集了张昌的智慧与执著,也记录了张昌为掌握、适应石雕工艺的限定性,所走的实践――认识――实践之路,更为“泥人张”彩塑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拓宽题材、拓展材料、延伸空间,走创新之路,增添了很大的信心。

“泥人张”的代代传承

清朝道光年间,浙江绍兴有个叫张万全的书吏,丢掉官职后,辗转到天津谋划生计。在他的临时住地有一烧制砖行的窑场,他就试探性地取泥塑形,并经烧制,添绘简单颜色,成为一件造型粗犷的动物玩具,拿到市场售卖,竟然得到顾主的认定,换回了银钱,于是他就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落户京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儿子张明山,不仅学会了捏玩具,而且经过苦心钻研,勤奋学习,逐渐掌握了捏塑人像的方法,而且手艺达到“对人捏像,谈笑自若,顷刻捏就,逼肖其人”的程度,名声也越传越远。

有一次,天津名丑刘赶三来到戏楼准备演戏。上台后忽然看见台下坐着张明山,随即抱头跑回后台,生怕张明山把他的丑态捏下来,于是招来满堂大笑。由此,可见张明山出神入化般的泥塑手艺与其技艺在百姓当中的深刻影响。由于他为人正直,手中的泥塑疾恶扬善,得到百姓极高赞誉。于是老百姓便送给张明山一个亲昵的称谓――“泥人张”。

第二代“泥人张”张玉庭,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善于人物肖像的塑造。其代表作品有表现下层民众的《360行》《吹糖人》《钟馗嫁妹》。作品风格趋向动中求变,形体衣纹刚劲奔放,强调造型对比、有张有弛。而《360行》《吹糖人》《钟馗嫁妹》均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分新中国成立前与新中国成立后两个时段。1949年前继承叔叔张玉庭的彩塑技艺和方法。1949年后参加天津美术工作队,1950年调到北京,先后工作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其间张景祜已经逐步吸收外来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从天津美术工作队,来到北京,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在这里,他既有工作室又有助手,还荣幸地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54年,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张景祜时,称赞他的《惜春作画》好。另外,在一次接见他时语重心长地说:“‘泥人张’是民族艺术瑰宝,你只有1个徒弟不行,要有10个人。你找不到我帮你找……”其后,小平同志和总理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问及“泥人张”的情况。这表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间艺术的关爱之情。在这160余年,几代“泥人张”名扬海内外,从国外捧回了巴拿马、东京等博览会的二十几个大奖,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也为民族民间艺术增光添彩。如今承传了六代的泥人张彩塑艺术已如郭沫若先生题词那样得以发展:用泥造人首女娲,名山泥人锦上花,明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

幼年张昌的泥土情

在张昌居室入门处挂着一副由著名学者曹宏年题写的对联,上联是“捏神绝技传中外”,下联是“塑像奇才贯古今”。是的,幼年的张先生是在一个充溢着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长大的。“泥人张”几代人工作、生活在天津西北角韦驮庙东街的小院,而这小院也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从小他就迷上了泥土和用泥捏制的那些小泥人。幼年的张昌充满童真、童趣,有时竟会和那些自制的小泥人玩儿起过家家,他会认真地为他们安排好各自的角色,这个小人头发长,那就当妈妈;那个小人头发短那就当爸爸;当他拿起一个特别小的泥人时,想了一想就自言自语地说道:“你的个儿小,就当他们的孩子吧。”

9岁那年,张昌的第一件泥人问世了,这件习作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的仕女头像。张先生回忆,那是一个星期天,繁忙的父亲正好有时间。于是平时经常缠着父亲要学捏小人的张昌,这回如愿以偿地与父亲郑重其事地坐到了泥塑案子前开始学艺。首先父亲仔细地讲了一遍泥塑的基本方法,随后,张昌要把摆放在台前的泥塑仕女头像对临下来。

平时随意捏泥人儿,张昌比其他小伙伴捏的都快,而今天在父亲的注视下,自己的手怎么就不灵便了呢?仅仅一个头像就做了好几遍,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当捏塑眼睛的时候,怎么越看越像睡眼朦胧呢!好不容易把五官捏塑完了,可是摆好了一看,连他自己都笑了,本来临的是一位清秀少女,一下变成了爱斯基摩人的猩猩脸。

这时候,父亲拿过工具,迅速地在泥像上捏捏、压压,他一面修改一面讲解为什么修改、怎样修改。经过父亲的现场操作和讲解,张昌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奥妙,那就是要从几个角度进行观察和塑造,这样才能避免平面化的猩猩脸。于是他连忙接过工具,重新捏塑临摹头像,经过三塑三改,改了又塑地不断反复,直到捏塑的头像让父亲基本满意,父子二人才高兴地去吃饭。

兼收并蓄创新发展

在张昌的彩塑实践中,其学习方法是学习塑头,到一定程度后,以头为标准添加身体,进行整体对临,从这件习作开始,小张昌的作业越来越多。头像塑完了塑身体,身体塑完了塑衣纹。临摹练好了再进行默塑,最后练习看图塑造,就是根据平面图画,塑造出立体人型。在家学丰富营养的辅育下,张昌进步很快,高中毕业后,他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开始了系统的学校学习。在此期间,他学习速写、素描、雕塑和中国美术史,深入研究中外雕塑艺术和民间艺术。又于1979年考上中央工艺美院读研究生,其间得到导师郑可教授、何燕明教授诸多教诲,使他在艺术理念与创作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于1981年留校任教。在教学之余,他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同时他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反映生活,曾在几年里,他进山村,上海岛,采风于3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山村女教师》《老舵工》等出色作品以及多件(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会。其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

张昌说:“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分析研究,为我所用,以形成富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是时代使命和责任。”就前三代“泥人张”的作品可见其表现风格均为传统的写实性,其作品栩栩如生,真实细腻。然而比较张昌的作品,均是既继承传统又吸收民间和外来艺术的精华,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其从真实细腻到简洁夸张,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形成现代装饰性的艺术风格。

在设计“1992中国友好观光年”吉祥物――“阿福”时,张昌便采用了写意的装饰方法,进行形与色的设计。这件作品的主体是一个约8厘米的圆形,作品的上半部分塑造了一个胖娃娃形象,娃娃戴的帽子是用莲花和鱼、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吉祥图形,成为阿福的主体形象,表现吉祥与吉瑞的主题。在吉祥物的下半部有红、绿、黑三种颜色形成飞鸽的形象,以此表现和平的使者将迎来五大洲的朋友;在其下方以绿色线形描绘了长城形象以此表现此次活动的地域性,活动是在中国主办。

总之张昌既有家学,又与院校系统教学相融互补,同时在其艺术实践中,又兼收并蓄国内外姊妹艺术之长,在“泥人张”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从架子走向城市空间

时代赋予“泥人张”创新、发展的使命,张昌不负使命地努力实践着,要将架上的泥人变成大型作品,让作品进入城市空间,进入百姓生活,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也可以讲,要让得于民的“泥人张”而今还于民。

张昌的探索,首先是材料的延伸。张昌把前辈根本不曾使用的陶瓷、玻璃钢、不锈钢、铸铜以及各种石材应用到创作中。他还将泥塑烧制成低温陶,并着以丙烯颜色,使得作品的强度提高了,同时也给作品“穿上了各色服装”,让其更加经久耐看,易于保存,不易褪色。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他的铸铜作品《钢人铁马》、石雕作品《孟姜女》、喷铜作品《园丁》、彩雕作品《山村女教师》、彩塑作品《老舵工》都记录着他继承创新的实践轨迹,也使他为祖国优美画卷增添了点点绚丽色彩。

“2005年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设定在中国连云港市召开。为此张昌接受了旅游日组委会交给的为大会设计标志及标志性雕塑的任务。在理清各项设计要求之后,张昌又亲自奔赴主会场,仔细观看了现场的空间、地势和环境。回来后他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反复构思,理清了几个设计时需要突出的重点。第一要突出旅游这一主题,要紧紧抓住世界性与流动性;第二要突出地域性,是在中国的连云港;第三要把握住艺术形式,应该运用“泥人张”的艺术技法和材料工艺的结合,形成有现代审美的装饰风格;第四要以不锈钢彩喷为材料,这样能与环境融合。

泥塑教案篇11

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依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将美术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两大部分内容。手工部分分为(泥塑、手工艺制作、幼儿园艺术设计、图案装饰)四个教学部分内容;绘画部分分为(美术基础、儿童彩绘、美术欣赏与创作、儿童素描)四个教学部分内容。每个学期同时开设两个教学内容,(即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各一个教学内容)。这种课程结构的开设,打破了以往学生先学手工后学绘画的课程体系模式,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仅具备绘画基本功,也掌握了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课程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体化安排,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原则,使每门课程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二、细化教学内容,制定详细、有效的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美术基础、泥塑基础知识、儿童彩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美术赏析的基本能力与方法、素描基础知识、手工艺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图案装饰知识、幼儿园艺术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知识、教学环境创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如何表现的同时去理解美、发现美,最后用美的语言、美的特质来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2、课程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素养和扎实的绘画鉴赏、手工制作和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开放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启蒙者、引领者、促进者。

(2)知识目标:了解、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法、泥塑基础知识与技法、儿童彩绘基础知识与技法、手工艺制作基础知识与技法、相关美术作品的了解与赏析、掌握幼儿园艺术设计、玩教具制作、教学环境创设等的基础知识与技法。

(3)能力目标: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程结构设置及具体的内容

美术课程结构设置采取“教学模块”的形式设置,按照每学期38学时的模式开设,细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美术基本功。

1、课程结构设置:模块一: 美术基础(38学时);模块二:泥塑 (38学时);模块三:手工艺制作 (38学时);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 学时);模块七:素描基础(38学时);模块八:图案装饰(38学时)。

2、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及课时分配:

模块一: 美术基础(38):第一章 认识、理解和掌握简笔画(8学时)第二章 静物简笔画(8学时);第三章 植物简笔画(10学时);第四章 动物简笔画(12学时)

模块二:泥塑 (38):第一章 课程概述 (1学时);第二章 彩泥手工的基本方法(1学时); 第三章 彩泥手工的配色(1学时);第四章 彩泥手工的塑形(1学时);第五章 水果、蔬菜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六章 食品、用品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七章 植物、动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八章 人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九章 陶泥手工基础造型技法(6学时);第十章 废旧物造型(4学时)

模块三:手工艺制作 (38学时): 第一章 课程概述 (2学时); 第二章 平面纸工 (18学时);第三章 立体纸工(18学时)

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第一章 色彩概述(2学时); 第二章 色彩的基础知识(6学时); 第三章 色彩搭配(18学时);第四章 色彩的应用(12学时)

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第一章 古典主义时期(4学时);第二章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4学时);第三章 印象派(8学时);第四章 后印象派(8学时);第五章 现代艺术(10学时);第六章 儿童画欣赏(4学时);

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学时):第一章 课程概述(2学时);第二章 字体设计(12学时);第三章 贺卡(8学时);第四章 幼儿园海报设计(8学时);第五章 黑板报(6学时);第六章 幼儿园艺术设计欣赏(2学时);

泥塑教案篇12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筑材料试题课程代码:0238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与10#石油沥青比较,30#石油沥青的A.粘性好,塑性好 B.粘性好,塑性差C.粘性差,塑性好 D.粘性差,塑性差2.配制耐热混凝土时,宜采用A.硅酸盐水泥 B.水玻璃C.石膏 D.普通硅酸盐水泥

A.质量吸水率>体积吸水率=含水率 B.质量吸水率>体积吸水率>含水率C.体积吸水率=质量吸水率>含水率 D.体积吸水率>质量吸水率>含水率4.路面混凝土工程中,宜优先选用A.火山灰水泥 B.矿渣水泥C.普通水泥 D.高铝水泥(铝酸盐水泥)5.抗渗等级为P8的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水压力为A.8kN B.8MPaC.O.8MPa D.0.8kN6.生产硅酸盐水泥时,为调节凝结时间(缓凝),应掺入适量的A.石灰 B.水玻璃C.菱苦土 D.石膏7.钢材经冷加工后(未经时效处理),其A.抗拉强度提高,塑性降低 B.抗拉强度不变,塑性、韧性提高C.屈服强度提高,塑性、韧性降低 D.抗拉强度及屈服强度提高8.钢材中,可明显增加其热脆性的元素为A.锰和硅 B.硅和硫C.硫和氧 D.氮和磷9.宜用于纪念性建筑外墙装饰的岩石为A.花岗岩 B.大理岩和花岗岩C.玄武岩 D.铁质砂岩10.下列材料中,保温性最差的为A.加气混凝土砌块 B.烧结多孔砖C.烧结空心砖 D.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烧结空心砖11.理想的保温材料具有的特征是A.孔隙率大、孔隙尺寸小,吸水率大 B.孔隙率大、孔隙尺寸大C.孔隙率大、孔隙尺寸小,吸水率小 D.孔隙率小,吸水率小

A.要求达到的软化点 B.高软化点沥青的软化点C.低软化点沥青的软化点 D.最终测定的软化点13.下列胶凝材料中,干燥收缩的胶凝材料为A.建筑石膏 B.粉煤灰水泥C.硅酸盐水泥 D.石灰14.低合金高强结构钢与碳素结构钢相比,其A.强度高,耐低温性好,但塑性、韧性差B.强度高,塑性、韧性差C.强度高,韧性好,耐低温性好D.强度高,韧性好,耐低温性差

16.木材顺纹强度中,值为A.抗压强度 B.抗剪强度C.抗弯强度 D.抗拉强度17.高强混凝土工程中,宜优先选用A.矿渣水泥 B.粉煤灰水泥C.火山灰水泥 D.普通水泥18.硅酸盐水泥强度的主要来源是A.氢氧化钙 B.水化铝酸钙C.水化铁酸钙 D.水化硅酸钙19.地下室防水用石油沥青应主要要求A.软化点 B.大气稳定性C.塑性和粘性 D.塑性和大气稳定性20.一定条件下,具有单向透视特性的玻璃是A.压花玻璃 B.彩色玻璃C.热反射玻璃 D.吸热玻璃非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21.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不应采用______水泥。22.常压沸煮法用于检测______引起的水泥体积安定性不良。23.国标规定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的终凝时间为______。24.陶质瓷砖仅适合用______。25.建筑砂浆中使用石灰,是由于其具有优良的______性。26.南方地区应优先选用______改性沥青防水卷材。27.粘贴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时,应使用______的胶粘剂。28.加纤维的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与无纤维的防水卷材相比,其抗拉强度高、断裂伸长率______。29.当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下时,随含水率增加,木材的强度______。30.木材的顺纤维方向的线收缩比径向的线收缩要______。3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既取决于材料的矿物组成,也取决于材料的______组成。32.砌筑砂浆中,通常砂的粒径______。33.1m3常用普通砌筑砂浆中,水泥和掺合料总量一般应在______kg之间。34.大跨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所用主筋应为______。35.严寒地区室外环境下承受动荷载作用的钢结构,其所用钢材的______应低于环境最低温度。36.高强度的热轧带肋钢筋主要用于______混凝土。37.Q235-A·b与Q235-A相比,其可焊性______。

39.随着含碳量的增加,建筑钢材的可焊性______。40.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常用于______钢结构建筑。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41.共聚物42.沥青的大气稳定性43.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44.水泥混合材料45.钢材的时效敏感性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6.42.5矿渣硅酸盐水泥与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比较,在强度、水化热、耐腐蚀性方面有何区别?为什么?47.何为混凝土的碳化?碳化对混凝土陛能及其使用有何影响?48.重要防水工程中使用的建筑防水密封膏应具备哪些优点?适宜品种有哪些?49.影响建筑材料强度测试结果的试验条件(或外部因素)有哪些?50.水泥石的组成有哪些?养护对水泥石的强度有何影响?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51.取绝干碎石试样10000g,筛分结果见题51-1表,试评定碎石的级配情况和粒径。 (碎石的颗粒级配范围要求见题51-2表)(7分)题51-1表 碎石试样筛分结果筛孔尺寸(m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