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5-16 05:34:45

科技发展计划

科技发展计划篇1

**期间,我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坚持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达到47个,全省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年达到约11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其中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3.13亿元,比**年增加2.7倍。组织实施了128项重大科技项目,农业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得到加强,数字化消费类电子产品、洁净煤燃烧技术、非晶材料、氟化工、新农药、新药物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53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7.5%。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速发展,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培育了64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和节能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广泛运用,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设计、管理、营销等软件技术应用推广初见成效;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在**年底前已基本实现向企业化的转制,农业和社会公益类院所完善内部运行机制,逐步推行企业化管理。制定并落实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留学回国人员和科技人员投身创业人数逐年增加。技术市场初步得到培育和发展,**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登记额达27.1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力度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论文数连续几年居地方自然科学基金的前列,有100多项基础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全省已建立81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3个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117个企业技术中心。

**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国际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科技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前途和命运的决定性力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加入世贸组织在即,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发展环境不断变化,对科技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良好的机遇。当前科技进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也不尽合理,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品还比较缺乏;技术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科研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偏弱。这些制约我省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落?quot;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抓住世界科技革命的机遇,紧紧围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把浙江建设成为科技强省、经济强省。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精神,以建设科技强省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保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以技术跨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几点:

--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产业化。科技活动要以实现产业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技术链的延伸带动产业链的延长;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培育新兴产业;着重加强区域支柱产业的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推进技术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商业性的专有技术的研发,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和创新,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出资的科技活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贯彻突出重点、综合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着重加强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科技研发攻关;要继续加大投入,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组织基础性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形成科技发展的新优势。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打破条块和区域内外分割、产学研脱节的科技活动的组织架构,实现省、部科研设施的重组联建,以加强产学研合作为重点来调整优化科技力量的布局。广泛开展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组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和利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水平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坚持科技体制创新与培育技术市场相结合,进一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科技进步机制和环境。坚持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科技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对技术中介机构管理的规范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技术市场载体的信息化、网络化,进一步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加快科技计划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科技奖励制度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融资等各项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以优良的环境集聚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充分调动方方面面追求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奋斗目标

到**年,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排序力争进入全国前5位,为科技强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科技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成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支撑。

--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力争达到18%。

--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大提高,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水产的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的技术层次达到发达国家九十年代末水平;制造业、服务业和大中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R&D)经费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省、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7.8%、4%、3%。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表的论文数处于全国前列。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进入全国前3位。主要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培育技术市场成效显著。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进步机制基本形成;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载体的技术市场覆盖全省,科技成果展示、洽淡、交易活动主要通过有组织的信息化技术市场进行,全省技术市场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以上。

--科技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进步是发展动力的社会共识基本形成,科技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制环境、投资融资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环境更加改善,科技人才的培养、集聚和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省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40万人以上。

三、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条件。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克服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偏面想法和做法。按照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继续强化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体现地方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优势产业。按?quot;创优势,争一流"的要求,在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群,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下功夫,推进"天堂硅谷"的创建,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建设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扩大面积规模,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特色;明确功能定位,划定孵化、产业、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进一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网络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大企业、大集团和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快孵化功能建设,建立各类孵化器,并提供种子资金、风险投资等创业支持,大量吸引留学人员、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来区创新创业。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建立精简、效能的办事机构,当地科技行政部门要主动介入对高新园区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建设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培育现代城市经济,集聚高素质人才,塑造现代城市形象。到**年,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进入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先进行列;宁波、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达到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平,其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争取达到全国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一流水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以上。

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在新兴特色产业明显且相对集中的地区,着力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增强相关产业、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提升区域新兴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以基地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基础,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专业孵化器建设,加快新兴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建设融信息交流、技术贸易、人才市场为一体的科技服务机构,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到**年,全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0个左右,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省、市、县共同支持、逐级培育的办法,在全省扶持发展1500家以上省级和部级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力量培育300家左右上规模、上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家和省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形?quot;四个一批",即:100家以上研究开发能力较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以出口为主、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在国内外股票上市、经营业绩优良的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市场份额较大、在全国行业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超50亿元、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50家以上。同时,要发挥浙江优势,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通过科研院所改制、原有中小企业改造提升、科技人员领办创办、购并校办院办企业等多种途径,走出一条转化、培育和壮大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路子,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家以上。

培育20个高新技术产品群。选择具有浙江特色和优势、发展潜力大、产业链长的若干领域,每年实施若干高新技术产品群培育重大专项,采取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共同支持、滚动发展的方式,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品群。在电子信息领域突出发展:计算机软件,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和光通信产品,信息家电产品,大规模集成电路,文化教育娱乐类电子产品。在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生物药物和疫苗,新型合成药物和中药,生物农药和兽药,动植物新品种,特色、绿色和海洋生物食品。在新材料领域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纳米材料,氟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在光机电一体化、环保和其它领域重点发展:先进制造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环保、高效节能和绿色能源产品,新型设施农业技术装备。

实施70项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在我省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每年筛择并组织实施15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全国领先、市场潜力较大的省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扶持,逐步形成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拳头产品。各市县每年也要确定并实施一批本级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形成省、市、县的重大科技项目群、产品群。项目的实施和投入以企业为主,各级财政共同扶持,引导金融投入,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四、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围绕各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抓住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大发展的机遇,以加快急需的共性、关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服务业电子化工程、生物技术示范工程、纳米技术τ霉こ桃约跋喙刂卮罂萍甲ㄏ睿平┮迪执⒅圃煲敌畔⒒头褚档缱踊獭?br>

以培育新种子种苗和开发推广精深加工技术为重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星火示范县和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载体,组织农业高技术、新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安全生产技术和其他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形成40个左右新种子种苗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特色产品生产等示范基地,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发展效益农业的新型组织形式。重点建设8个左右省级以上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以农业高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示范基地;创建10个左右星火示范县,以竹、茶、蜂、菇、桑等为重点,集成种子种苗和种养技术、产后加工技术,延伸技术链,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快形成浙西南星火技术密集带;继续建设好科技兴海示范区,积极发展海水增养殖、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等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行农科教结合,吸引工商企业和外商投资,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开发推广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为重点,着力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发应用,在各地支柱行业普遍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选择一批企业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等,提高企业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引进、开发和推广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装备。积极运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生物技术,提高药物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发专利新药;加强中药材人工栽培技术和中药有效成份萃取技术的研究,开发中药新剂型。加快纳米材料在纺织、化工、轻工、建材等行业中的应用,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

以推进服务业电子化为重点,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积极研发和推广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教育等行业的软件,突破信息传输和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构筑金融保险、现代市场、物流运输、远程教育等信息系统平台。继续发展各类专业市场网站、行业性网站,以及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服务的信息、咨询网站,开展电子政府试点,推进企业上网,加快发展新型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报刊、出版、印刷、音像、电子光盘等传媒业,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产品档次。加快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

五、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创新、产业化"的要求,围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目标,确定一批高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明确科技研发的重点。每年确定一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着力解决10个重大技术和100个高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

(一)加强高技术研究

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宽带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信息家电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

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基因重组技术、转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菌种选育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中药人工栽培技术、中药萃取技术。

在新材料领域,重点开发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氟化工技术、晶体材料技术、膜分离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领域,重点开发数字控制与伺服系统技术、智能化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传感与自动化测量检测技术。

在环保与节能技术领域,重点开发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及处理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能源技术。

在农业高技术领域,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安全生产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在上述高技术中,突出抓好10个重大技术的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技术、宽带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技术、数字控制与伺服系统技术、基因重组与转基因技术、中药生产现代化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与菌种选育技术、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quot;三废"治理与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二)加快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

在工业领域,重点开发CAD、CAD/CAM/CAPP、CIMS、计算机过程监控等技术,新型分离、催化、合成、聚合、复合、超细化和聚合物改性等技术,新型、多功能、代用墙体材料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印染后整理技术,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生产技术。

在农业领域,围绕新种子种苗选育、优质高效安全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重点解决以下技术:新种子种苗选育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精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

在社会发展领域,着眼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医药卫生、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重点研究开发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基因测序、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技术,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新型住宅设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三)加强应用基础研究

在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重要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重要基因控制、克隆、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在医药科学领域,以创新药物为主要研究目标,开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新药筛选开发及药效评价体系的应用基础研究;从重要疾病基因、功能基因入手,进行主要疾病发生机理研究。

在材料科学领域,开展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能与应用基础研究。

在信息科学与自动化领域,开展软件与互联网相关技术,光电子、微电子与通信技术,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数字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平台与集成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

在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开展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原理,水、土、生物、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沿海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保护,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在基础学科领域,重点扶持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等学科,积极推动与应用技术领域的交叉发展。

六、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加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区域支柱和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核心,提高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合力。

(一)加强创新主体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把建立追求技术进步的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开发机构,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到**年,扶持建设150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必须达到年销售额的5%以上,其他"五个一批"企业不低于3%。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院所,应继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化水平,争取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加强孵化基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都要建立孵化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孵化器,包括综合性、专业性、高校高科技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等,形成孵化网络,增强孵化功能,吸引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期间,着力建设好15个高质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区块和浙大科技园要以孵化为主,继续扩大软件专业孵化器规模,办好留学生创业园。孵化器要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提供种子基金,引入风险投资,推行一站式、一门式管理服务,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实行税外无费政策,并加强与相关机构的联系和协作,增强对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整体孵化功能。

(三)加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为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在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的地区,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主要从事引进、开发和推广与区域特色经济相关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动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深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区域支柱、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尽快形成一批背靠市场、面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实行企业化运作、为区域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科技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机构、农技110的联网,提高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到**年,建立20个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争取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四)加强创新源头建设,增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调整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科研院所的布局结构。按照"省部校共建、服务浙江"的原则,重点扶持建设几个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重点实验室,提高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继续保留和扶持办在高校和大院大所的其他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保证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对设在小院小所的运作水平不高的一般性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进行功能调整,鼓励与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创办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功能。加快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扶持建设若干重点科研院所。省自然科学基金要突出重点,五年支持50个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50位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每年选择30个左右的重大科技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进步机制

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国内外合作交流、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技术市场建设,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动力。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科技进步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事企不分、政府统包统揽科技进步事务的状况,把政府的职能逐步转变到主要提供科技公共产品、营造科技进步环境上来,形成各级政府上下联动、系统集成、整体推进科技进步的新体制。省一级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行业性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全省科技基础设施、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加强对技术市场秩序的依法管理和宏观调控等。市县主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培育、支柱产业的提升和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推广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建立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和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

改革科技计划体制。改变多头分散、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加强科技计划综合集成。调整科技计划设置,形成以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研究、科技攻关、科技产业化、创新条件与环境建设等为主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体系。加强科技计划间的相互衔接,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科技项目指南。加强科技计划和经费的综合管理,逐步推行重大项目经费全额预算、全程动态管理监督、全成本核算、项目决算的科技经费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

改革政府资助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完善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公开申报、公开招标、公布结果的制度。重大项目采用专家评议与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审批机制,逐步推行课题制管理,建立课题承包制或责任制,实行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制度。

改革科技成果的评价、奖励制度。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绩效、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取向的价值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的导向作用。建立科技成果的分级分类评价和相应的商业性回报、政府奖励等不同的激励制度,政府科技奖励采用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办法。

(二)大力发展技术中介机构,培育和繁荣技术市场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市场的培育和繁荣。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的监管体系,规范技术市场管理,提高技术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中介机构、科技成果持有人进入技术市场,加强技术成果供需双方的对接。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为科技成果的展示、洽谈、交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全天候的市场平台。加强技术市场中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查新、评估、咨询、专利、合同公证等技术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执法体系,加强技术合同仲裁,强化对中介机构的资质资信的动态管理,维护市场信用,依法制裁假冒、欺诈、侵权行为,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

(三)扩大开放,优化组合,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条块分割、产学研脱节、研发机构专业设置单一、组合水平低是造成科技创新能力弱、项目小而散、重复研发多的主要原因,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克服体制障碍上下功夫。要把改革与开放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致力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规模和水平,保证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建立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必须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大力推进研发机构的组织创新。通过联合投资、互相参股、组织联合攻关的团队等多种形式,发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科研院所相互间实行多种组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研发中心、科研机构和承担科研课题的合作组织。大力推进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引进资金、人才和科技成果,联合创办合资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科技园等,实现机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打破部属、省属、市县属和条条的界限,推进科研设施的重组、联建、共用、对外开放和科技人才的优化组合,减少重复投资,提高利用效率。实行分类指导,继续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

大胆改革,勇于探索,形成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导向。对合作开发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主要归投资者所有、收益共享,成果发明的奖励和荣誉归研发人员所有,切实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推进研发活动的社会化、市场化。

八、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形成有利创新创业的氛围

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是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及科技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集聚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核心,通过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完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弘扬浙江精神,建设创新文化等措施,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支撑条件和良好环境。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继续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根据各地实际和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充分运用科技进步监测指标体系,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方法。深入开展创建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活动,完善指标体系,简化创建考核审批程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科技强省、创建"天堂硅谷"对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认真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宏观决策,落实推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下一级科技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服务。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发展壮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几支队伍。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观念,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作用。把科技计划实施与人才使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确定科技项目承担单位时要充分考虑人才因素,发挥在浙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高级工程师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带头作用,并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体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以留学生创业园、各类科技园区和基地、重点实验室为主要载体,加快引进各类科技人才,培养一批科技企业家。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计划,加快培养各类科技人才。建立对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增强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学习型、创新型的科技管理队伍。试行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人员资格证书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形成一支科技咨询、评估、风险投资家队伍。各级科技行政部门都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

(三)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省委[**]15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自身的科技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快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组建一批以民间和企业资金为主、政府积极扶持的专业性或综合性的风险(创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要积极探索实行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吸引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构来我省发展风险投资。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大力支持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上市,积极培育和发展我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企业购买已孵化成功的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并充分发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推荐到科技板块上市等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浙江民间的丰厚资金和企业家的经营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走出一条有浙江特色的组织民间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子。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

(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形成科技依法行政的良好局面。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普条例,修改完善科技进步条例、科技奖励办法、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开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立法研究,出台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中介机构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开展对科技进步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调研、评估和监督检查,及时修改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落实专利保护条例,依法查处各类专利案件,加大对专利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发明专利申请费补贴,引导人们加快专利申请,增加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综合集成科技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五)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凝聚力。加强科技人员、企业家、科技中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科学精神,提倡协同攻关,鼓励合作创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加强对科普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和法制教育,组织科技下乡,树立正确的科技成果价值观、科技人才资源观,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竞争,倡导合作,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九、集中力量,狠抓落实,突出抓好六项重大科技进步工作

实现**科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要处理好重点和总体的关系,既要有总体安排,更要突出重点,增强可操作性,做到切实可行。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锁定有限目标,选准主要载体,抓好重大工作,争取取得突破。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园区、基地、企业、项目为主要抓手,争创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四个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实施信息化带动工程、生物技术示范工程、纳米技术应用工程为主要抓手,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大宗农产品,通过技术链的延伸带动产业链的延长,再创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

--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致力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强高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发展计划篇2

在“*”期间,*市的科技发展在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和中药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了一批科技发展计划。“*”期间,全市共列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37项,无偿科技投入252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三费2029.7万元,新产品计划项目15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项,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16项,争取科技贷款23957万元。通过计划项目的实施,现已开发各类新产品16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多项,已经鉴定的科技成果4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发明专利35项,依靠科技实现产值8.15亿元,创利税1.38亿元,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编制了《*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了“长*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长*森林恢复与农林业系统示范工程”、“节能草砖房建设示范项目”和“长*珍稀动物饲养繁育工程”等88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规划项目的93.6%,实际投资95.79亿元。人口教育示范工程、生态教育示范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共识。2003年9月,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中期验收检查,认为*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市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认真准备,今年8月18日-20日胜利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验收组的全面验收。

3、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围绕做强能源、林产、矿产冶金产业,培育壮大医药、绿色食品、旅游等产业,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矿泉水等绿色食品加工方面,2004年1月,*市被命名为“中国*国际矿泉城”,引进了国内知名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形成了自己品牌。生产出林蛙油软胶囊、利生源红景天颗粒等畅销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基地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和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现已有中药现代化基地7个,有3个基地2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8户企业通过GMP认证。在“硅藻土精制系列产品开发”、“高纯度镁合金”、“超厚旋切表板实木复合地板”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临江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矿产企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金隆木业、金桥木业已成为木材加工业的龙头企业。

4、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期间,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6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3户。二是建立星火学校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发挥专家作用。全市建立部级星火学校2所,省级星火学校4所。省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8户,大院专家共计64名。三是突出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全市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县(区)级新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42个。四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全市已有80户企业与43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已经初步形成。五是发展壮大科研机构和厂办科研。全市省级研发中心2个,独立科研机构7所,科技人员达到119人,80%以上的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六是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2490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七是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二)存在问题

1、高新技术发展缓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6户,高新技术产品少,产值不高,形成大的产业链条困难,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还很薄弱。

2、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全市企业科技人员只有6652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科技人员的素质不高,数量逐年减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科技投入力度低。政府每年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不足1%,企业没有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有很多企业还在依靠政府资金进行科研活动。

4、科技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信息和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二、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科技发展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立足我市科技发展的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建设“三城两地”的奋斗目标,把老工业基地建设,科技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等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二)战略目标

“*”期间,*市的科技发展要围绕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生态市建设的目标,通过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创新体系,提高*市主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工业要逐步建立起资源集约转换为主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依靠科技,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清洁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工业行业以能源、矿产冶金、建材、矿泉饮品、绿色食品、轻工医药、特产加工、汽车配套为骨干企业,打造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实施创新基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20项,建立中试基地5处,开发新产品500种。生产技术水平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农业要突破传统经营方式,逐步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强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不断培育林业副产品加工、食用菌产业化的龙头型科技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农业适用技术100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在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到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户,科技企业发展到40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20%。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和技术引进,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期间,建立科普基地20个,完成引进、推广成果20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5、加强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在“*”期间,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企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重点产业的培育与提升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9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形成在国内具有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加速科技信息网络、高新技术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上。科技信息网覆盖率达到50%,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0户。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科技工作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资源型城市提供科技服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2、坚持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的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的科技协调职能,优化整合技术人才结构,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工作的主体。

3、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则。用高新技术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规模和档次,注重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吸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选择适合*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原则。营造人才兴业、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在企业和农村培养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5、坚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抓好科技发展重点的原则。要集中人力、智力、财力,集中投入“三城两地”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集中解决我市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中的关键技术和难题。

三、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发展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竞争能力,研究关键性技术问题,多层次攻关,尽快取得突破,推进我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围绕长*森林恢复和林下开发做好工作。推广退耕还林、林参间作、老参地再利用、母树林基地建设等技术成果,保证森林资源的恢复。营造长*高效复合经济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研究品种选育、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山野菜及食用菌等其它经济植物的繁育栽培和保鲜、干燥技术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要围绕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逐步完成长*道地中药材生产的GAP认证。到2010年,将人参、西洋参、穿龙薯蓣、桔梗、北芪、刺五加等基地扩大到20个,建成良种繁育基地、野生中药材生产保护基地,研究中药材的生长环境、病虫害防治、品种繁育及丰产技术。

在动物饲养、水产养殖繁育方面,以长*珍稀动物为重点,围绕林蛙标准化养殖、长*冷水鱼养殖、濒危物种的培育、梅花鹿饲养繁育、野猪饲养繁育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品种选育、疾病预防、饲料配方等技术难题。畜禽的养殖要引进优良品种和改良地方品种相结合,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在疾病诊断、疫病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上开展攻关,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养殖。

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方面,要推行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太阳能住房研究与示范、沼气的利用与推广,继续推广草砖房等节能住房建设项目,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10个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引进果树、蔬菜等优良新品种。在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检验上开展研究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

(二)工业科技

要立足*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选择科研攻关课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推广CAD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无公害化生产,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开发新产品,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发展生态型工业经济。

1、能源工业。加强煤的洁净燃烧及煤化工新技术研究,开展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

2、林产工业。研究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林产品,调整林木产品结构,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把开发林木新产品做为重点,开发名优新特产品。

3、医药工业。发挥长*天然药材库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发展高科技,在生物制药、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制药加工工艺的改进,加速传统工艺的改造,在人参、西洋参、虎眼万年青、林蛙、红景天、北芪、淫羊藿等方面加大中药新药研制和植物提取物技术的研究力度,继续加强化学合成药、生物药等创新药物研制。依靠科技开发具有一流水平的新药、特药,并形成产业。

4、矿产工业。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综合利用研究,引进技术以开发硅藻土、白云石、高岭土和稀有金属为重点,提高开发层次;研究煤矸石、粉煤灰、低品位矿、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绿色食品工业。大力开发长*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研究保鲜、保绿、保脆技术、杀菌技术,开发山野菜、食用菌、野浆果、干果仁、矿泉水等名牌产品,研究开发食品、饲料、膨化技术。

6、建材工业。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建材新产品,发展多功能墙体装饰及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利用粉煤灰、煤矸石、页岩土生产建筑材料的研究,加速建材工业的产业化。

7、塑料工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深入研发,不断开发大棚配套产品、医用塑料、塑料降解膜及建筑工程用塑料、汽车配套用塑料等新产品。

8、汽车配套工业。加强科技合作,在轴承、轿车门、铝轮毂、汽车用塑料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方面进行开发研究。

(三)高新技术

根据*市的发展实际,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孵化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对我市的具有高新技术发展潜力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并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领域,合作开展生物制药的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疲劳等药物的研究开发;在新材料领域,合作开展硅铝合金、硅镁合金、铝镁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

(四)社会发展

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对科技的需求,组织50-100项带动性强、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对重点工业污染、家庭节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进行研究和应用;进行新型建材、绿色建材、替代建材应用技术开发,开展高值化非金属矿、工业废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研究;进行绿色节能、新能源技术开发;推进疾病防治、诊断、治疗技术,推广新型治疗技术和计划生育新技术开发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真正把科技工作提高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断完善科技管理系统,形成上下紧密联系,横向协调一致的科技管理体系,为科教兴市奠定组织基础。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厂办科研机构,提高厂办科研水平,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各级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针对*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科技与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在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不断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条件留住人才,用待遇稳定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技发展计划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计划及管理不断调整和完善,基本适应了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不同时期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对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复分散、效率不高等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纲要》精神,以促进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要求的“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公开、规范和高效。

二、基本原则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的主题,既要充分吸收和继承现有计划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与时俱进,坚定改革,大胆创新;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解决当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求真务实,提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新思路、新举措,力争取得突破,又要加强总体设计,综合集成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有序推进。重点要突出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国家目标。围绕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纲要》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提升产业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安全等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促进自主创新。把促进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遵循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建立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类科技计划要鼓励自由探索,突出原始创新,提高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应用开发及产业化类科技计划要面向市场,突出集成创新,以企业为实施主体,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问题,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

3、加强统筹协调。围绕国家整体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考虑政府和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统筹科技发展与改革,统筹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安排,统筹集成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

4、明确权责划分。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进一步明确计划、项目决策、管理、实施、咨询、服务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强化责任制,加强监督,逐步建立咨询、决策、实施、监督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5、完善管理制度。围绕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管理新机制,制定明确的管理流程和办法,规范科技计划管理运行的秩序,强化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依法行政和计划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科技计划管理的公正和公开。

6、提高管理效率。国家科技计划管理要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费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共享机制,保证国家科技计划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改革措施

为切实保证“*”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计划管理改革要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一)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1.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对创新活动的导向作用。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部门(行业)科技计划和地方科技计划等。作为科技计划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要围绕促进自主创新,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对现有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后,“*”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由基本计划和重大专项构成:基本计划是国家财政稳定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基础研究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等;重大专项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由政府支持并组织实施的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专项的实施,在若干重点领域集中突破,实现科技创新的局部跨越式发展。

2.明确国家科技计划的定位。围绕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各国家科技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定位和支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要突出原始创新,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构成,主要定位分别为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导向的战略性基础研究;科技攻关计划要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撑作用,加强集成创新,突出公益技术研究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计划)以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目标,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前沿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要突出资源共享,以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和科技文献等建设为主要内容,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政策引导类计划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措施,重点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化、面向农业、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国际科技合作等的引导和支持。重大专项按照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明确实施的目标,根据需要和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

3.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经费配置的战略重点。根据公共财政要求和创新活动的特点,调整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配置和结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科技投入重点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研究、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稳定支持,加大对科研基地、条件平台和科技队伍建设的支持。国家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其他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全社会投入自主创新的良好局面。

4.加强科技计划的协调衔接。围绕国家的整体创新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国家科技计划与部门、地方科技计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和集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制度性的沟通协调机制,适时就国家、部门和地方的各类科技计划当年进展及下一年度安排等情况进行沟通协调,形成科技计划的年度报告制度,以加强集成,避免重复交叉。

(二)进一步推进部门(行业)和地方的自主创新工作

5.发挥部门(行业)在促进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国家科技计划目标的确立及重大项目的确定,要充分听取部门(行业)的意见。把征集部门(行业)等科技需求和重大项目建议,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措施。有效集成部门(行业)的资源,加大对行业共性技术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部门(行业)在攻关计划项目和*计划重大项目中的组织实施作用。加强部门(行业)的监督作用,推进国家科技计划的有效实施。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行业引导项目,由部门(行业)负责管理和实施,重点支持行业科技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技术储备、应急反应和基础性工作等,提高行业科技发展的持续创新能力。

6.提高地方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地方科技工作的指导,强化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共建实验研究基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区域科技协调发展,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区域引导项目,主要由地方负责管理和实施,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效集成中央和地方的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县(市)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县(市)科技服务和支撑能力。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7.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听取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反映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应用及产业化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要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项目的评审要更多地吸纳企业同行专家参与。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对于重大专项和基本计划中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项目,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企业联盟牵头承担,或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项目实施新机制。

8.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的支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国家工程中心、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建设一批企业的研发中心,打造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加大现有研究开发基地与企业的结合,建立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的有效机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9.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整合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开发,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政策引导类计划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的新机制和环境。

(四)促进科技自身的持续创新能力建设

10.加强对项目、人才、基地的统筹安排。国家科技计划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统筹安排项目、人才、基地,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高的综合目标转变,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发展与改革的结合,优先支持改革取得实质成效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加强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造就一支创新队伍,建设一批创新基地,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11.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在有关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优秀创新团队以及“小人物、小团队”的成长。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高度关注具有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并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的人员费用支出比例,鼓励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交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海外留学人才等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12.加强和统筹创新基地的建设。制定国家创新基地的发展规划,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支持力度,合理布局创新基地建设。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把创新基地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支持。改革国家创新基地的管理运行模式,对创新基地实行分类支持和管理,对基础研究类和社会公益类基地实行稳定支持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化、产业化性质的基地,实行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和共建的方式;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及其他综合性基地通过竞争择优、后补助或项目倾斜等多种方式支持。鼓励共建创新基地或联盟,制定公共科技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标准与规范,促进资源共享。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13.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分析,建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查新制度,并把它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突出自主创新,把创造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形成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可用于支持重大成果国内外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保护。

14.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鉴定与管理机制。改革科技成果鉴定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发挥成果鉴定与管理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导向作用。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评估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作用,国家层面不再组织成果鉴定,对技术水平的评价不作为项目验收的内容。制定和完善国家科技计划成果共享机制和办法,建立国家科技计划成果数据库,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创新成果的报告、登记和信息制度,促进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转化和共享。

(六)积极推行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

15.加强技术预测工作。建立面向社会和产业需求的技术预测制度。把技术预测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技术预测机构和队伍,完善技术预测方法,建设国家技术预测平台,提高技术预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和调整、优先发展领域的选择以及研发资金投向和重点等提供决策支撑。

16.建立和完善独立的评估制度。在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管理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的制度。加强科技计划评估专家队伍和独立评估机构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评估程序,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促进自主创新、适应不同科技计划和管理工作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和基地等的评估工作,为计划项目调整和科技工作的绩效考评提供科学依据。

17.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制定分类管理办法,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提高其服务质量。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参与计划项目评审、评估、监督、成果评价与推广等管理工作。

18.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快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19.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加快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上科技计划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网上运作和管理。建立重大项目储备数据库、科技计划项目信息数据库等,加强综合信息管理,避免交叉重复,提高科技计划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

(七)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

20.完善专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咨询、评审和验收专家库。参与项目评审、验收等同行专家,要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扩大专家遴选的范围。充分发挥专家在战略、技术、经济、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咨询作用,规范专家参与计划项目管理、咨询、监督的方式和程序,建立回避等制度,完善专家参与管理的机制。

21.改革完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机制。规范项目的申报评审程序,严格项目的申报评审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实行网上申报管理。建立立项决策和评审咨询相互分离的机制,根据计划项目的不同特点,逐步实行网上评审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项目的招投标力度,实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根据科技创新的自身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求,建立项目立项的快速反应机制。

22.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在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程序,凡不涉及保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评价等信息,都要通过电子政务网络系统等及时向社会公开,积极推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度,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透明度。

(八)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23.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公共财政改革要求,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技经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经费的支出科目、报表体系和使用范围。加强对项目配套资金的监管,保障科技经费的及时拨付和合理使用,提高科技计划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4.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国家科技资产的管理,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科技发展计划篇4

(一)我市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技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狠抓科技改革与发展,科技进步不仅促进了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而且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五年来,全市13个县市区,已有10个县市区连续两次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后有5个县市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市连续两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的光荣称号,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到**年末,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49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是2000年的5倍。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1—**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7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2.67亿元。**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增加值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71%。若剔除三峡电厂的工业增加值,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以上,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三大产业独具三峡区域特色,跃居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前三位,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为特色的**高新开发区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近五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区聚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物医药、电子、新材料、轻纺、食品和创业园等六大园区基本形成。犭虎亭园区并入高新区统一规划和管理,扩大了高新区骨架。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为部级创业服务中心,中心孵化面积达16000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96家。**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3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0%,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12.2%以上。

二是科技项目实施绩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项目对于地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了全市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水平。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7项,政府财政投入科技经费5820万元,同时,争取国家、省科技部门科技计划项目297项,争取科技资金4800万元,引导工业企业投入25.9亿元。项目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15亿元,年新增利税66亿多元,年新增创汇2亿多美元。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全市共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总数达47个,有120多个农产品建立了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市电子政务建设规划》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全市卫生系统平均每年取得的成果都在15项以上,其中有50%以上的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年,全市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产学研合作基地17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家(其中部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企业孵化器3家。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政府农业科研开发推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资经(代)销机构+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三峡科技网”在全省科技系统率先开通,加快了科技系统电子政务进程,在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自主知识产权硕果累累。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72项,其中省级以上217项;受奖励的科技成果255项,其中省级以上54项。全市专利累计授权量1974件,年均递增20%以上,连续5年位居全省市州首位。**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了802件,专利授权量达到了608件。2002年,我市被国家确立为专利工作试点城市;2004年被确立为国家专利产业化(**水电)基地;**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立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科技成果的取得和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促进我市企业逐步走上了以专利保护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的良性轨道。全市实施的精品名牌战略成效突出,共创省名牌46个,占全省总数的18%。其中“安琪”、“稻花香”两个品牌的商标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活性干酵母、特种玻璃、金钢石锯片基体、改性高分子材料、新型化学合成药等一批重点新产品,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产品。这些产品提高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全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添了活力。省级计算机市场经销商家达280多家,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

五是人才战略工程全面启动。十五期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市委成立了人才工作指导小组,制定了《**市2004~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见》等10多个配套文件,建立了市、县(市、区)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制度,营造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创业环境。五年来,全市选拨了68名市管优秀专家,重奖了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了重视人才工作的先进单位,重点培养了一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科技人员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到**年,全市科技人员达到了20万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1万余人,拥有中级职称的近6万人。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五”期间,虽然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自主创新将成为科技工作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如何为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如何促进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我市科技创新的观念不新,机制不活;部分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尚未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高、传统产业高新化不够,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一批重量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三是科技投入不足。政府科技投入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部分县市区科技三项经费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全市**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仅占销售收入的0.78%,且呈下降趋势;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还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多元化投入的局面。四是科技资源整合不够。科技资源分离、分割、分散,重复投资建设造成科技资源浪费严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制约了科技要素的流动和扩散,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五是科技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队伍规模小,且高层次人才短缺,不能支撑科技创新的需要。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挥。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跨入“十一五”,时代也赋予了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一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相继召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湖北战略的确立,为科技自主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三峡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三是国家、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市三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全市科技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个美好蓝图;四是发达国家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工程即将建成,其资源、区位、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独特的对口支援机遇为我们扩大科技招商引资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二、“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服务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重大发展目标,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进程,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形成一批亮点企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跨越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集成科技资源、重点突破原则。集成人才、资金等科技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倾斜,突破性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原则。打破部门、地区、条块分割,实行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

——坚持产学研结合原则。加强中省在宜单位合作,加强市校合作、县(市、区)校合作、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利益结合机制,促进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原则。在引导企业加强自主科技创新的同时,瞄准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

——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高新化相结合原则。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步伐。

(三)基本思路

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基本思路是:

贯穿一条主线:即建设创新型**主线。

突出三大重点:即重点发展以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与新医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引进、消化、吸收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水平。

健全四大机制:即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领导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积极推动区域内科技资源的集成整合;建立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实施五大专项:即实施科技攻关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制造业信息化专项、星火富民专项。

搭建六大平台:即搭建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公共平台、科技信息传播和科技普及公共平台、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四)发展目标

“十一五”**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全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培植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对全市经济增长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形成有力支撑,继续保持全省市州的科技领先地位。

1、科技支撑能力提升目标。“十一五”期间,每年争取30项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组织50项重点技术攻关,转化50项重点高新技术成果,研制开发50项高新产品。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53%;工业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0亿元,年均增幅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幅为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的20家,过10亿元的10家,过50亿元的2家,过100亿元的1家。

3、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建立科技创新管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信息与科普六大科技创新体系。整合辖区内的科技资源,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建立市级以上工程中心和企业中心100家,其中:部级10家,省级50家;建立综合型、专业型企业孵化器各5家;各类科技中介、技术服务咨询机构发展到200家。

4、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左右,政府科技投入达到财政支出的2%,增长速度达到10%,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社会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初步形成。

5、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目标。完成应用型、技术开发型和设计型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公益型科研院所完成运行机制的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自主创新机制。

6、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目标。到2010年,全市获市以上(含市级)科技成果200项,专利申请量超过2000件,每年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不低于15%,企业专利申请量不低于25%,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植后劲。

三、科技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要按照立足实际、面向市场、突出重点的原则,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三峡民营科技园为核心,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两条途径,突破性地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与医药三大特色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农业两大关键高新技术领域,提升我市传统产业科技水平,增强传统产业科技竞争实力。

(一)新材料领域。**新材料领域发展重点是依托本地特色自然资源,着眼世界新材料前沿性技术,大力研发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到2010年,新材料领域高新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达到3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湿法磷酸浓缩净化技术、精细化工材料技术、工程塑料技术、高分子材料改性技术、复合材料技术、高纯材料技术、高性能特种合金技术、稀土金属材料和应用技术、新型半导体材料技术、特种金属材料加工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磁性材料技术、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技术、超硬材料技术、纳米材料技术、感光材料技术。

重点发展产品:多晶硅、单晶硅、金刚石锯片基体、磷化工材料、甲烷氯化物、电子铝箔、丁基胶塞、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碳碳复合材料、烯土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新型聚酯材料、特种改性聚丙烯丝束过滤材料、高性能丙纤材料、醋酸长丝、多元醇产品、产业用纺织材料、土工材料、感光材料、新型涂料、高分子粘合剂、高强度页岩陶粒、特种石墨制品、镁晶材料制品、特种玻璃、特种陶瓷制品、光纤材料等。

(二)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到2010年,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增加值达到7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数控技术、激光技术、电力电气设备调控技术、先进制造设备加工技术、工程机械制造技术、物流设备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新型铸造技术、监控技术、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技术等。

重点发展产品:数控机床、电线电缆、光纤光缆、变频调速器、断路器、组合电器、智能型高、低压电器、轻工、GPS定位装置、激光测量装置、红外测量仪器、超声测量仪器、温度压力控制器、电子传感器、大电流可控硅、不间断电源、特殊光学零件、自动化电力电子设备、化工纺织印刷机械、物料输送机械、液压气动机械等。以新材料应用、新产品开发和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开发新型复合锯片基体、电力电子器件、数控机床、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动力机械、智能仪器仪表等;以提升机械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研究开发船用柴油机、船舶和液压气动设备、纺机设备、大型动力装置、大型废钢利用设备、垃圾处理设备、数控插齿成套装备等。

(三)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产品是**高新技术产业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到2010年,产值达到35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14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生物医药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菌种基因改造技术、新型酶制剂技术、新型化学合成药技术、治疗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制剂技术、新型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药先进单元制造技术、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

重点发展产品:新型活性微生物制品、活性干酵母、新型酶制剂、绿色饲料添加剂、氨基酸衍生物及多肽产品、酵母味素、品、抗生素、硫酸新霉素、氨基酸、天麻制品、养血中药、灵芝多糖、原料药、特色中药、新型高档食品添加剂、新型生物保健产品、绿色添加剂等。

(四)电子信息领域。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将形成以软件产业为先导,以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元器件类电子产品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新型元器件为重点的发展格局,使**成为三峡区域重要的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58%。增加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58%。

重点发展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软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IC设计及应用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

重点发展产品:背景光源器件、发光二级管(LED)、电子材料、光纤通讯设、音频变压器、半导体芯片、片式电子元器件、路由器、IC卡、网络管理软件、系统管理应用软件、ISM系统、微机汉字输入软件、计算机应用系统、各类仿真系统、水声、水工、声光电探测器、工业控制系统等。

(五)现代农业领域。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厂化农业技术,以优良品种繁育为突破口,加快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着力加大先进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运用,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群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10年,现代农业产值达到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4%。

重点研究的技术和开发的产品:开发、引进、推广水果新品种、及其高产高效优质配套技术。选育、快繁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新品种;推广有机茶、无公害种植技术、优质名茶制作技术。开展蔬菜新品种选育、加工储藏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猪、山羊品种,引进胚胎移植、饲料、饲养、疫病防治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加快回鱼及土著珍稀鱼类繁育技术、标准化养殖、出口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研究开发、选育、引进食用菌优良新品种、食用菌代料、农副产品下脚料综合利用等高产、高效、低耗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大力发展节约资源、资源再次利用技术和减少环境污染技术。重点引进、示范推广节水、节力、节能、节种、节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型农机具和农机新技术;推广旱地集雨节水灌溉技术、喷微滴灌等高新实用技术;推广速生丰产林技术、林木综合利用技术、林木新品种选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全市酸雨、大江大河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水、废气、粉尘防治及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应急能力。

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强化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我市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和更高效率地整合和利用全市科技资源,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计划专项,加强科技创新管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信息与科学普及等六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一)知识创新平台的建设。依托三峡大学、三峡总公司、葛洲坝集团、清江公司、七一所、**地矿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搭建知识创新平台。重点开展水电、水工、水声、建筑、电磁等领域的知识创新活动,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科教基地,为**水电旅游名城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支撑。

(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政府部门支持、科技系统协调、科研院所响应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引进与我市主导产业特色产品紧密相连的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提高我市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在中省院所、部门、地区、军地之间,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整合科技资源,发挥区域整体效能,逐步建设有区域特点的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加强我市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协作,以资产、技术、人才为纽带,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军地军民合作。全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武大、华工、三峡大学等大专院校及市内外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基地,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我市创业或参与企业的创新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80%以上的企业都要组织参与产学研合作活动。

(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三峡民营科技示范园、高农科技开发公司、湖北省计算机技术市场等单位,努力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各类科技园区,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全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基础建设项目的部署向高新区倾斜,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强高新区“孵化器”的建设,充分发挥部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学子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在“孵化器”创新创业。以**高新区为龙头,引导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高新区和科技园区集聚,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集聚、辐射和示范作用。支持黑旋风企业科技园、三峡大学科技园和犭虎亭科技园等“一区多园”的建设启动,加快发展三峡民营科技园,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支持引导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行业协会等单位,稳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改制,不断向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迈进。对于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完成企业化转制后,抓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其制定科技开发和经营规划,引进企业经营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人才,确保其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于普通企业的产业开发和发展方向。通过政策扶持,增强他们在科技中介服务中的服务功能,发挥他们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移中的中介服务、咨询服务作用,构建**科技信息中介、咨询服务平台。

(五)科技信息传播、科技普及公共平台建设。依托**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等单位,加强**三峡科技网建设,搭建**科技信息传播、科学技术普及公共平台。开发建设**科技数据库,立足**、面向长江上中游,为科技信息传播、科技知识普及提供服务。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抓好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改革,调动农业科研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科技企业100家、培育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3000户、科技示范乡镇13个、科技示范村100个;加强星火科技培训体系建设,到2010年,每个县市区建设1所星火科技培训学校,乡镇建设星火培训学堂,村村建设科技培训点。

(六)科技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市、县(市、区)科技管理系统为依托,构建**科技管理服务平台。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发挥科技部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参谋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不断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基础条件建设,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强化改革、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激发职工为科技创新活动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五、科技专项实施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关键是引进和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十一五”期间,我市组织实施五大科技专项,集成有限的科技资源,确保重点科技目标得以实现。

——实施科技攻关专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经济发展重点、难点和热点,以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为主攻方向,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能带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支撑。通过征集技术难题、招标投标等产学研结合方式,组织科技力量进行攻关,解决一批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共性技术。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以高新技术成果应用为着力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科技兴贸计划、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计划等,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一批重点新产品、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重点是支持共性、关键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高新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技术产业。

——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技组织体系建设为内容,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专项。重点是建立健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科技信息与科普、科技管理六大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专项。以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为对象,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CIMS)和ERP等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实现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

——实施星火富民专项。围绕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解决“三农”中的技术难题,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重点是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科技培训和科技示范。

六、保障措施

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和完成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支撑条件。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领导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立健全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参与的各级科技创新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对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协调各地、各部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关系,调动政府各部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发挥其领导、组织、指挥、协调科技创新的作用,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健全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体系,把科技创新纳入市县责任制考核范围,增强各级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

(二)建立健全科技投入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十一五”期间,要树立“大投入”的科技理念,建立符合市场机制和科技产业发展规律的投资、融资体系,加大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增加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市级科技三项经费达到市财政预算支出的2%以上,东部经济发达县市区达到1.5%以上,西部山区县市达到1.2%以上,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达到1.5%以上,其增长速度达到10%。同时,增加市级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额度。二是增加企业科研开发投入。企业用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争取达到2%以上。三是扩大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四是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设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来宜设立分支结构,从事风险投资活动。五是支持金融部门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六是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大高新技术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外地和外国资金。到2010年,各类科技投入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发展机制。特别是要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支持一些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三)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科技发展计划篇5

一、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党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部门今后工作的一大重要政治任务。

二、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的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的路子。”这是科学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形势和发展趋势,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作出的精辟论述。我区要建设经济强区,必须要建设科技强区,必须大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在20*年我们把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以创建“科技强区”为载体,提高科技创新力。

以区委、区政府提出“文化大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创建“科技强区”的步伐,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此带动企业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事业工作中去,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为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力争明年通过“科技强区”的创建验收。

四、继续抓好科技经济观的指导思想与大科技工作思路落实。

要不断强化经济科技观的指导思想,大力支持共性的行业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继续抓好“大科技”工作思路的落实,解决区域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大力扶持省级(*)滩涂养殖科技园区等一些受益面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的行业科技问题,使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五、推进高新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重点扶持以机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区工业增加值的重头戏,因此*要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注重电子信息等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要大力开发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三是发挥各种抓手的作用以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1)做好各类科技成果的鉴定、评审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工作。(2)要进一步强化对科技项目管理,管理上力求取得突破,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展项目落实督查,使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到刀口上,同时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进一步申报科技立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量高质优提高产品档次,走科技提升之路,建设以提高品质、培育特色为突破口的种子种苗工程,并使我区的一些支柱、龙头产业发展为高新技术集群。(3)继续做好省*滩涂养殖科技园区的建设,20*年要加快省*滩涂养殖科技园区建设,提高科技含量。(4)以科技创新信息化为平台,提高科技创新的服务水平。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取得支持,共建创新载体;二是继续推行技术难题联合招投标;三是努力创造条件,积极筹建博士后流动站;为企业的科技合作交流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拓科技工作新局面。(5)积极组织企业申报20*年度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对已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跟踪管理,及时协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六、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主攻三产,提升二产,优化一产,”我们作为区属单位,用科学技术来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提升我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一是主攻三产:(1)在灵昆等地加大以观光、垂钓、旅游、赶海、品鲜、购物和体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发展;(2)利用科技手段支持做精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商品住宅精品化、智能化;支持构筑布局合理的商贸购物网络与现代化物流业,做强商贸业,提高竞争力。二是提升二产:在十大传统支柱产业中,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力争传统产品高新化。三是优化一产:继续实施以山上大棚杨梅、平原大棚蔬菜、滩涂标准化海水养殖的“三带”战略,使我区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的具有*特色的都市农业进军。

七、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努力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

积极配合区委、区府人才战略,推进人才工程,我局将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在20*年评*区科学技术奖,对在*工作的有贡献的大院名校专家们予以重奖。其次,启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项目,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居住、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优化区域人才环境,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再次,配合组织部在人才标准认定、深化职称改革、人才产权激励机制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为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文环境,提供有利的借鉴。最后,继续开展自然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工作,解决科技人员特别是外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难的问题。

八、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精心组织科普宣传活动周,广泛开展科技咨询、专题讲座、知识培训、科技下乡活动;举办以“参与、探索、发展、创新”为主题的全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活动;围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社区”,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教育活动;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加大社区扶持力度,扩大社区科普工作者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

20*年科技工作建议

一、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根据《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市和科技强县活动的通知》(浙委办发[20*]29号)文件精神要求,财政科技投入要达到财政总支出的3.5%以上,是“科技强区”申报创建的前提条件。

二、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力度,大力建设有机、绿色农产品,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三、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创建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投入的新型企业科技投入体系。

四、加快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扶持力度。

科技发展计划篇6

2、强化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在已有的10家企业研发中心的基础上,指导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整合规范科技研发资源,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组建研发中心。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这些企业研发中心尽快取研发成果,支持这些研发成果开展科技成果鉴定、科技进步奖项的评审和专利申报,涌现出更多的部级和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占领企业所在行业的科研制高点,使我区由引进、吸收科技成果,逐步向科技成果输出转变,在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3、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走出去借力发展。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深度,从单一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某项关键技术,向全面提升企业产品档次、产品结构和提升地区优势产业整体水平转变,争取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与我区企业实现对接、转化,并进一步实现产业化。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为依托,解决制约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从技术优势到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转变,为我区传统产业的调整提升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知识产权工作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经营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制订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及个人申报专利。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发明专利占全区授权专利总数的比重,帮助专利持有人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技术及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化。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力和水平,保护专利持有人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5、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信息化作为促进企业规范化运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发挥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我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推广工作,对于基础较差的企业先从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原料和产成品的“进、销、存”入手,在有条件的企业,要从产品结构调整,办公自动化和生产管理入手,全面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水平,降低企业生产管理的劳动强度和人工成本,夯实企业发展基础,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为企业壮大创造条件。

6、完善芳烃基地网络宣传平台,打造部级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挖掘和芳烃基地建设相关信息,利用网站高效快捷的对外能力,大力宣传,畅通和扩展招商引资的渠道,做好芳烃基地全面开发的配合工作。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依托石油化工、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培育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芳烃基地申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科技发展计划篇7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去年中国GDP增速虽然可以达到8.5%,但是,由于今年国际需求不会大幅增加,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将进入谷底,GDP增长降到8%左右,我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增速不会出现大幅增长。

(二)现有招商载体严重不足

金兴科技大厦可租面积*平米,已租面积*多平米,可租面积不足*%。勤俭孵化园可租面积*平米,已租面积*平米,可租面积不足12%。科技促进中心可租面积2072平米,已租面积*平米,可租面积不足*。意库创意产业园可租面积*平米,已租面积*平米,可租面积不足4%。*创意街尚处于培育阶段,招商形式还很严峻。

(三)科技企业规模总体偏弱

通过工商年检的民营科技企业*家,去年减至*家,且较大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屈指可数。开始六年累计获得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资金1680万元,而受益企业数只有22家,过于相对集中的资金支持,不利于全区科技水平的整体进步。

(四)成熟企业外迁压力增大

技术市场交易、技术合同登记、专利申请等定量指标的完成,基本上集中在几十家高校、院所和企业,这些单位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一是,由于近年来周边区县加大了税源控制力度,给生产中心在外的我区科技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较成熟的科技企业外迁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现状难以维持,税源减少不可避免。二是,由于拆迁、土地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造成部分高校、院所的外迁,定量指标的完成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机关干部调整迫在眉睫

目前在职干部29人,今年一季度退休4人,加之因病和部分干部不在机关办公等原因,科室人员需要进一步调整。由于近几年科委承担的区内重点经济项目不断增多,其不断变化的职能与现有管理体制和科室分工无法对接。

二、今年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

今年*区科委、科协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加快孵化器建设为依托,以做好基础工作为保障,以实现“五个一”(即:科贸园区实现总税收入超过1亿元,新建一个孵化器,争取完成市科委1000万元共建项目,*创意街正式开街,建立一个注册资金不少1亿元的股权投资公司)为目标,继续深化“三个平台”建设,为*科技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今年科委工作的重点

概述为“一个重点、两个规范、三个调整、四个跟进、五个提高”

(一)新建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将外贸地毯厂C、D区、*市复印技术研究所列为重点开发载体,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利用其中之一,建成新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规范成熟体系,做强品牌工作

1、整合*道地区现有载体,叫响创意产业聚集区品牌

(1)协调相关部门解决意库创意产业园历史遗留问题,增加可控对外出租面积。逐步实现*意库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真正独立运营。

(2)完成创意街改造收尾工程,加大招商力度,确保5月1日正式开街。

(3)初步筹划桥梁构建厂改造方案,力争纳入2011年政府工作台帐,形成“三区一街一环”产业集群效应。

2、规范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运行机制

(1)草拟编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以确保*区科技经济持续、有效更好更快的发展。

(2)组织科技进步考核相关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专项培训。

(三)宏观调整发展方向

1、调整虹桥科技投资集团投资方向,明晰金兴科技大厦产权关系,出售部分公司股份收回资金,成立股权投资公司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支持,提高“两台一组”对科技企业扶持贡献率。

2、做好勤俭孵化园未来规划,集中精力和资金做好*科技促进中心的运营。总结促进中心成功的经验,争取复制更多类似园区。

3、通过科级竞争上岗等方式调整人员分工,形成良性竞争机制。调整科室工作职能,力争做到科室职能与主任分工对接。

(四)做好去年重点工作的后续跟进

1、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和科技进步监测跟进工作,力争保持我区科技水平在市内六区的领先位置。

2、做好区校合作签约项目的跟进工作,及时掌握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

3、做好光荣道科技产业园土地整理资金使用管理跟进工作,确保信托计划圆满完成。

4、做好市区共建项目跟进工作,确保项目立项,做到部分资金到位,力争全部资金到位。

(五)定量指标实现提高

1、科技贸易发展区税收提高20%,突破1亿元。

2、意库创意产业园实现税收增长20%。

3、在完成市科委下达指标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合同认定交易额、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涵盖企业数、拥有专利企业数提高10%。

4、“两台一组”为民营科技企业融资总额提高8%。

5、虹桥科技投资集团年利税提高15%。

四、今年科协工作的重点

(一)做好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复检工作

1、全面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建立长效的“站、栏、员”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以实施“一三九一”工程(即:提升一个科普电视专题节目--《科学ABC》,新建三处10延米以上的科普画廊,打造九个精品社区,新建*人科普志愿者队伍),作为落实市科协科普“四个一”工程的重要举措,加强设施建设,壮大科普队伍,提升全区科普的能力和水平。

2、以“科普大篷车进社区”为载体,建立具有声、光、电、展功能的“移动科技馆”。进一步深化“六进社区”工作,整合区域资源,提高全区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工作

1、精心策划、组织全区24届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和社区主题科普月活动,营造全区浓厚的科普氛围。

2、继续办好《科学ABC》,做好全年的宣传计划,提高专题节目的质量。

(三)搭建科技人员和企业的桥梁

科技发展计划篇8

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源,我们务必在科技系统层面要大力宣扬“创业富民、创新强区”的核心战略,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不断地推进我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在企业层面,要大力宣传自主创新企业主体意识,民营企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力,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动承担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和主体角色,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地把产品从低端做到高端,把企业从传统做到高新,掌握和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不断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利润附加值,做大做强企业;在群众层面,要大力普及和提高群众的科学素养,要积极培育群众的科学知识,使群众爱科学、懂科学、讲科学、用科学,不断地提高群众劳动力素质,提高群众创业本领。

(二)、切实把科技法规和科技政策落实好

科技法规和科技政策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系。只有健全的科技法规政策,才能持续地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最近国家为了鼓励创新,鼓励高新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法规政策,我们必须要贯彻落实好,不要在基层出现断档脱节,走样失效。在创新政策方面,我们要全面落实好《关于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在投入政策方面,我们要抓紧出台*区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在税收政策方面,我们要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及技术转让税费减免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即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发展高新产业,同时在条件具备下,积建言出台政府采购政策和消费政策,助推我区高新产业的发展,以此进一步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三)、切实把科技基础和创新载体建立好

科技基础和创新载体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扎实,才有科技事业欣荣旺盛。为此,我们作为科技职能部门,要组织力量、集中精力,积极实施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科技三大创新计划、三大创新基地、三大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实施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计划,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农业、商贸、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三大创新计划实施,不断地推进我区产业升级换代,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我区社会和谐进步;要抓好*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创建和巩固工作,通过三大创新基地建设,不断地拓宽科技中小型企业发展空间,科技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发展和高新特色产业群的集聚壮大;要创建行业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合作平台,通过三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地强化企业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技术难题的攻关能力和高端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普宣传、知识产权宣传等活动,为我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和环境。

(四)、切实把科技进步和科技目标实施好

科技发展计划篇9

围绕“加快海洋经济、社会管理、全民素质转型升级,共建共享大桥时代新*”总载体,集中抓好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调研和讨论。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学习中更新理念,在调研中理清思路,在讨论中解放思想,努力形成科学发展共识,为分析检查阶段、整改落实阶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计划安排

学习调研阶段从3月中旬开展,到4月20日前基本结束,重点要抓好动员部署、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四个环节的工作。

1、抓好动员部署。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区委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召开局党党组会议、局机关全体会议传达学习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结合科技、科协工作实际,成立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研究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落实具体办公人员,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的工作准备。

2、加强学习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等方式,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好学习培训工作。制定学习培训计划,配发学习资料,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学习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及一系列重要决定;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和党员干部的集中培训,要明确时间,明确主题,明确参加人员范围。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党组主要领导要在单位作一次专题辅导报告。支部书记、委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党员干部特点,开展学习辅导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做好学习笔记。同时,鼓励党员干部积极撰写学习体会文章。

3、开展深入调研。要结合科技、科协工作实际,重点围绕“科学发展,问计于民”,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查找阻碍和制约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领导要按照工作分工,带头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呼声,了解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差距,问计于民,求智于民。领导班子要结合职能定位和实际情况,精心确定调研课题或方向,同时,要分解任务,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深入群众走访、开展问卷调查、开通热线电话、网络调查、电子邮箱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所调研问题涉及的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出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举措。根据科技、科协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共克时艰”和“关爱基层、服务三渔农”活动,并做好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对接,帮助企业共克时艰,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帮助群众办好实事。结合纪检监察纠风系统组织开展的“企业服务年”活动,搞好协调。

4、开展解放思想讨论。要围绕“加快海洋经济、社会管理、全民素质转型升级,共建共享大桥时代新*”这一总载体,进一步深化“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在事关科技、科普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要结合我区科技发展30年来取得的成就、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在全区科技系统开展“科技部门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大讨论,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认识,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改进发展方式,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三、工作要求

1、明确工作职责。学习调研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是搞好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在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指导组的领导下,抓好日常工作和活动的具体指导。局党组书记水开明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学习实践活动负总责,班子成员要按照责任分工,率先垂范、密切配合。

科技发展计划篇10

围绕“加快海洋经济、社会管理、全民素质转型升级,共建共享大桥时代新*”总载体,集中抓好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调研和讨论。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在学习中更新理念,在调研中理清思路,在讨论中解放思想,努力形成科学发展共识,为分析检查阶段、整改落实阶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计划安排

学习调研阶段从3月中旬开展,到4月20日前基本结束,重点要抓好动员部署、学习培训、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四个环节的工作。

1、抓好动员部署。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市、区委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召开局党党组会议、局机关全体会议传达学习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结合科技、科协工作实际,成立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研究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落实具体办公人员,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的工作准备。

2、加强学习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个人自学等方式,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好学习培训工作。制定学习培训计划,配发学习资料,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学习省、市、区党代会精神及一系列重要决定;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等。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和党员干部的集中培训,要明确时间,明确主题,明确参加人员范围。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党组主要领导要在单位作一次专题辅导报告。支部书记、委员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党员干部特点,开展学习辅导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在通读有关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读,做好学习笔记。同时,鼓励党员干部积极撰写学习体会文章。

3、开展深入调研。要结合科技、科协工作实际,重点围绕“科学发展,问计于民”,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查找阻碍和制约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领导要按照工作分工,带头深入基层进行专题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呼声,了解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差距,问计于民,求智于民。领导班子要结合职能定位和实际情况,精心确定调研课题或方向,同时,要分解任务,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深入群众走访、开展问卷调查、开通热线电话、网络调查、电子邮箱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所调研问题涉及的实际情况,认真梳理出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具体举措。根据科技、科协工作特点,积极开展“服务企业、共克时艰”和“关爱基层、服务三渔农”活动,并做好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对接,帮助企业共克时艰,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帮助群众办好实事。结合纪检监察纠风系统组织开展的“企业服务年”活动,搞好协调。

4、开展解放思想讨论。要围绕“加快海洋经济、社会管理、全民素质转型升级,共建共享大桥时代新*”这一总载体,进一步深化“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在事关科技、科普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要结合我区科技发展30年来取得的成就、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在全区科技系统开展“科技部门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大讨论,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认识,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改进发展方式,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三、工作要求

1、明确工作职责。学习调研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起始阶段,是搞好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在区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指导组的领导下,抓好日常工作和活动的具体指导。局党组书记水开明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学习实践活动负总责,班子成员要按照责任分工,率先垂范、密切配合。

科技发展计划篇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公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公民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因此,以提高国民科技素质为宗旨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在提高公众科学文化水平、推广应用新技术、宣传科学思想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公众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起点低,我区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指标底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公众科学素养偏低,从深层次上制约着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区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公众科学素质偏低也给一些人利用迷信、活动危害人民、危害社会提供了可乘之机。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到人人参与。否则,将会长期制约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总体目标

1、公众科学文化素养。(1)公众科学素养合格率到2010年达到3.1%;(2)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3)广大农民现代文明程度提高,发展经济和科学生活能力增强,与城市居民科学素养差距逐步缩小;(4)青少年参加各项科普活动的比例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造发明的实践能力有较大进步;(5)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终身学习、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能力显著提高,科学素养在全区各类职业群体中位居前列。

2、科普设施与宣传阵地。(1)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区科技馆(科技人员活动中心);(2)乡、镇、街道全部建有科普学校、标准化科普画廊、科普图书室;(3)80%以上的村和全部社区建有标准化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站;(4)3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有科技人员活动场所,一处标准科普画廊;(5)将《桔乡科普文艺》办成月刊,继续办好*科普网站。

3、科普组织建设。(1)健全完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职能;(2)区级学(协)会、乡镇街道科协、企业科协组织健全,活动正常;(3)成立区级科普活动中心、惠农服务中心和科普服务中心;(4)80%以上的村建立科普服务小组,配备科普联络员,并有15人以上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形成上下相连,左右交叉的三级科普网络;(5)调整和充实区科普报告团的组成成员,使之成为活跃在科普第一线的精干力量。

4、科普经费。(1)到“十一五”期未,区本级和乡、镇、街道科普活动专项经费分别达到人均1.5元和2元以上;(2)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化的多元科普投入机制。

三、工作重点

(一)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合理消费等观念和知识,实现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劳动者的科学素质。逐步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使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媒体与公共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要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和途径明显增多,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落实。

(二)广泛开展面向各类人员的科学技术普及

根据“十一五”期间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和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大众传媒、科普场馆以及科普画廊、科普挂图、科普报告、科普讲座、科普示范基地等各类科普宣传手段,有重点地抓好适应各类社会群体特点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采取公众容易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各类科技知识,让广大公众了解科学发展观,增强参与科普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1、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活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等知识的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等活动、封建迷信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二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实现“十一五”期间农民培训目标。继续发挥好农函大的作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农民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和再就业能力。三是经常组织专家和科普志愿者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探索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四是开展农村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的科普示范体系。深入开展科普单位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单位的示范作用。五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网络。发展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依托农村专业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

2、开展面向城镇居民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科普活动。一是在企业中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开展技能培训、“讲创新比敬业”竞赛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科普设施建设,上规模企业要逐步建成能够满足本企业职工需要的科普场所,并向社区居民开放。充分发挥企业科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二是大力开展社区科普。积极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和创建科普街道、科普社区、科普楼群、科普家庭活动,建设学习型社区。大力加强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展教功能。把科普工作纳入城市社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列入政府的目标考核。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及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四是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3、开展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活动。一是通过橘乡论坛、专题讲座、科普报告、集中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对各级干部的科普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从而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氛围。二是要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三是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四是把科学技术普及的内容列入各层次干部培训范畴,使各级干部了解相关的科技知识,加深科技观念,带头开展科普工作。

4、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一是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二是要提高学校科技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增强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坚持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四是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五是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特色学校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作用,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三)认真组织“科普日”、科技(科普)活动周和科普节等重大科普活动

科普周和科普日是全国性的集中科普活动时间,科普周的时间为每年5月份的第三周,科普日的时间是9月份的第三个周六。从2002年开始,浙江省实施了科普节,成为科普活动的又一节日。通过科技报告会、科普进社区、科普展览、送科技下乡等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通过全区联动,面向公众,创新载体,把各类有影响的科普活动真正办成科普宣传的大舞台、素质教育的大课堂、科普产品的大展示和科普队伍的大检阅。

(四)积极支持和推动科普创作

科普作品是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的主要载体,在科普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类科普工作机构有责任支持科普工作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各类科普作品的创作活动,鼓励其创新发展。有关单位要有计划地开展科普专兼职人员的科普创作知识培训,为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创新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进科普创作队伍建设,多出成果。要充分发挥区科普创作协会的作用,继续办好具有橘乡特色的《橘乡科普文艺》报。继续把优秀科普作品和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作为政府评奖范围。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领导

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和区级机关各单位要增强对新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本地区本单位的科普工作。进一步发挥科普联席会议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的科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科普工作中的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作用。把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列入对乡、镇、街道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此外,根据区域发展态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科普工作计划、抓好科普典型,提高活动质量,全面推进科普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科普法规意识

《科普法》在法律上将政府开展科普工作纳入了依法行政的轨道,同时还明确提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因而,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培训教育、媒体宣传、科普活动等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大对《科普法》的宣传力度。通过认真实施即将公布的《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公众知晓依法参与科普活动和履行科普职责的权利与义务,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科普法规意识和社会组织的科普责任意识,形成共同关心科普,人人参与科普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进一步加快科普设施建设

科普场馆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普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区科技馆(科技人员活动中心)已列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部门要按照规划立项,争取及早动工。各乡、镇、街道都要按照本《规划》的要求,抓紧完成乡、镇、街道和村两级标准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场所建设任务。继续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网站、广播影视报刊科普栏目的建设,并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

(四)进一步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

科技发展计划篇12

地区统计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教育、科技、文化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阿”战略、“人才强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育、科技、文化工作的领导,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为推动地区统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工作内容

1、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线,广泛动员各族干部职工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继续抓好评选文明科室、文明家庭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创建“人民满意单位”;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使之保持良好的成绩。以“树良好形象、做文明使者”为主题,切实加强行风建设,严格行业自律,推行职业操守,培育行业文明,实现“教育引导人、榜样感化人、活动熏陶人、规范约束人”。以此提高局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以及地区“三干”会议精神。树典型、学先进,以争先创优为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组织党员和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两个条例”和新《宪法》,加大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

4、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体现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八个一”活动,引导干部职工从身边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汲取精神动力,增强各族干部职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

5、以“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为契机,采取各种形式,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开展“三爱”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使之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全面实现道德教育经常化、规范化。

6、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继续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再教育,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培养爱国情操,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

7、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火防盗等工作,遵守行署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保持机关及住宅区安全、文明、清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8、以改善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为主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绿化美化净化家园活动。

9、积极开展适合本科室、本单位职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推动统计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