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合集12篇

时间:2022-09-28 23:22:07

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1

一、大学生应如何防盗

大学生的物品被盗事件时有发生,被盗物品一般是学生的生活费、学习用具、衣物及较贵重的财物。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多是父母供给,财物一旦被盗,将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大学生防盗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 1 、宿舍防盗:

学生宿舍是盗窃分子行窃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学生缺乏警惕性,互不关心,经常不锁门或门锁被破坏,随意留宿外人或借出钥匙的宿舍,最容易发生盗窃事件。校园内的盗窃案件以内盗为主,针对盗窃案件的特点,我们认为学生宿舍防盗应做到:

( 1 )思想上高度重视,保护好自己及室友的财物,同学之间互相关心、照顾; ( 2 )保管好现金及贵重物品。现金最好的保管办法是存入银行并加上密码。密码复杂些为好,不要设置六位相同数字的密码,不要用自己的生日、学号以及通讯工具的号码作为密码,密码不要让其他人知道。贵重物品如手机、录音机、照相机、手提电脑等,不用时最好锁到柜子里或箱子里;住底楼的同学离开寝室及睡觉前应将现金或贵重物品锁好、放好,以免被人钩走;

( 3 )保管好身份证、存折以及汇款单。同学们要有意识的把身份证与存折、汇款单分开保管,以免同时被盗后被人用身份证冒领存款及汇款。也要避免将银行卡借他人使用或委托他人代存、取款;

( 4 )学生宿舍都是集体住宿,人员流动频繁,学生短时间离开宿舍不锁门引发的溜门入室盗窃案件发生率最高。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随手关门,宿舍钥匙不离身,不外借钥匙的习惯。在离开宿舍时随手锁门,哪怕是离开几分钟也不例外。最后一个离开宿舍的同学一定要把门锁好。楼层低的同学还要养成离开宿舍时关窗的好习惯;

( 5 )不在寝室留宿他人。学校明文规定学生寝室不能留宿他人,这是由于留宿他人会带来一些不安全因素,很多宿舍被盗就是由于某些同学 “ 引狼入室 ” 。而且,学生宿舍要做到换人换锁,防止钥匙失控,宿舍被盗;

( 6 )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应提高警惕。如果在宿舍区遇到四处走动、东张西望、形迹可疑的陌生人,同学们要多盘问并提高警惕,及时向舍管员或学校门卫报告; 发现宿舍被盗后,首先要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学校保卫处报告或打电话报警,积极配合调查侦破工作,提供可靠线索。另外,如存折或信用卡被盗,要尽快去银行办理挂失手续。 2 、校内公共场所防盗:

在学校图书馆、食堂、教室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要留心自己的财物。不要把贵重物品带入浴室洗澡。

大学生安全教育常识2

二、大学生如何防骗

随着社会治安的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往往在我们年轻幼稚、思想单纯的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借结交之机、推销或招聘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诱学生上当。主要方式有:

( 1 )伪装身份,骗取钱财。一些骗子把自己伪装成学校领导、本校师生、名校学生或遭遇不幸者等,直接骗取学生的信任或同情,索要钱财;或以发生意外需要接收汇款为名借用学生的手机,借用学生的存折、信用卡并套问密码,以达到骗财的目的;

( 2 )投其所好,引诱上钩。常有骗子以帮助办理出国手续、介绍工作等手法为诱饵,达到行骗的目的;

( 3 )利用关系,寻机骗钱、盗窃。在学生宿舍里,常有一些前来寻访同学、老乡之类的人,其中有的是真,有的是假,有些同学思想单纯,缺乏经验,轻易相信别人,结果被

骗子轻易骗去钱财;

( 4 )用假手机诈骗,伎俩主要有以假换真、低价贱卖、抵押借款。这种案件的发生率很高,同学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在平时的交往中要注意防范别人,遇到疑问要多方了解,不要轻易相信他人。一旦遇到麻烦应立即向学校总务处或学工处反映,并注意保留证据,提供线索,协助有关部门的调查,尽量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大学生安全教育常识3

三、大学生如何防人身侵害

近年来,大学生的人身侵害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其起因各不相同,发生地点校内校外都有,情形不能一一列举。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1 、回家或者外出时,要结伴而行,避免单独行走。

2 、请不要轻信他人引诱,加入“帮派组织”寻求保护或敲诈勒索他人,以身试法,贻误一生。

3 、请不要为一时冲动而与人争吵、斗殴,更不要出于“哥们义气”参与打群架。 4 、偷盗是违法犯罪行为。不得趁人不备“顺手牵羊”拿同学手机、现金等物品。 5 、请不要沉浸于网吧和打游戏机,玩物丧志,以免伤害父母感情,影响学习。

6 、不要轻信陌生人说的话,不要与陌生人外出吃饭、玩乐等,防止被绑架、勒索。 7 、不要轻易接受他人的食品、饮料,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迷魂药实施拐骗、抢劫等。 8 、不要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家庭住址。家门钥匙要妥善保管,不要给陌生人。

9 、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或遇到其他紧急情况时要沉着机警及时拨打报警电话。 女生如何防身?——要做到“五不要”:

( 1 )不要与相识的男性有过分亲昵的举动;

( 2 )不要独自去男性的办公室、家中或宿舍;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社会信息和便捷的网络通信手段,给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新的犯罪形式层出不穷。从近年来社会频发的各类大学生安全事件中,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高校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提出了反思。

1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现状

自广西教育厅发文规定要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为大学生必修课后,高校领导三令五申地一再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往往出现“重拿轻放”的现象。由于安全教育课的开课时间相对比较短,各方面的研究不多,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导致了安全教育课在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足。首先,在开课形式上,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摸索探讨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模式。从最开始的集中课堂授课模式到现在的以班会教育模式,从最初的短期集中讲授到现在的分学年分类讲授,高校安全教育课的形式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方式。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尝试性的行为,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安全教育课程无关紧要,在思想上轻视安全教育课。目前,我校将安全教育课安排给各年级带班辅导员,由辅导员以班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课程,而很多辅导员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将安全教育课下放给各班的班委,有班委组织完成,使得安全教育课流于形式。其次,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安全教育课的授课教师主要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的专业构成十分的复杂,很多辅导员对安全教育的研究较少,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并且,辅导员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教学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由于部分辅导员对安全教育课的不重视,为了应付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部分班级的安全教育课由班委组织进行。而学生本身对安全知识就比较欠缺,无法担任安全教育的讲授工作。由班委组织进行安全教育课的做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安全教育课产生歧义,将安全教育课等同成普通的安全班会,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在授课内容上,安全教育课涉及的内容多而繁杂,主要涉及到国家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诸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各类安全问题之外,还有各类新型安全问题。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大多处于照本宣科阶段。由于授课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内容都只进行了浅显的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有效提高安全教育课效果的几点建议

(1)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安全教育。大学四年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差较大。为了使安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安全教育。大一新生是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我国传统教育里对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认识。另外,90后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离开过父母,思想比较单纯,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把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出行安全、交通安全、校园环境安全等方面。通过这些安全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角色的转变。特别是财产安全,因为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特别容易发生网络信息诈骗事件。根据本人实际教学经验表明,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理论的财产安全知识讲解,可以有效预防大一新生发生信息诈骗事件。(2)完善师资队伍,丰富授课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安全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应当发动并鼓励校内具有安全教育经验的资深教师或者是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员加入到安全教育的教学中,如法律学教师,网络中心教师,学校保安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同时,应当充分利用用好社区资源,定期邀请社区民警进校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对于参与安全教育课授课的辅导员,教研室应当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另外,要开展多样性的安全教育课。将课堂讲授和安全班会相结合。授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对于涉及学生生活的各类安全问题,结合班会开展讨论,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最后,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增添与专业相关的安全教育课题。通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事件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对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提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为了防止部分任课教师马虎教学,应当加强对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除了检查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外,教研室应当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特别是在安全教育课课程形式改为以班会为主之后。为了防止部分辅导员应付了事,应当对各系开展的安全教育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检查。另外要提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通过改变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作者:李新凤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3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案例举证

1.高校校园治安形势严峻。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开放、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拓展,高校也成了各种前沿思想交汇、撞击的地方,不同的道德文化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群体。而有些在校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应对突发的复杂事件的能力较差,导致了高校校园治安形势的严峻。

2.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欠缺。

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欠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社会经验缺乏。多数大学生由于自小生长在和谐的环境下,在父母和老师的正面教育下长大,较少经历挫折,思想比较单纯,价值观淡薄,缺乏保管自己的贵重物品和现金经验,这也是学生寝室时常发生财物被盗的原因;另外缺乏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社会经验,容易上当受骗。二是安全防范意识差。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常识和警惕,不了解正确的求助途径。三是安全防范能力低。一些学生因不了解危及安全的各种情况,所以不能掌握基本的防范常识。在受到不当侵害时,自然就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保护自己。四是遵纪守法意识不强。一些在校生对国家法律、大学的校纪校规知之甚少,或者干脆有章不循。如有的学生违反学生管理规定,酗酒、打架或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内乱接乱拉电线、违章使用电器等,由此造成各种安全事故,致使个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侵害。

3.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较差。

现今社会,网络已然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在校大学生则是其中最大的使用群体之一。目前全日制的在校生绝大多数在寝室里都配有电脑,除了必要的搜索学习知识以外,部分学生迷恋上网交友或者游戏空间,通宵达旦,这就严重影响了自身和他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不能妥善处理对互联网的使用则会使其作用弊大于利。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欠缺,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受到不健康信息的诱惑、侵害,易受不良网络的影响,以至于一些大学生糊里糊涂地干了一些违法之事,自己却还不知道。

4.案例举证。

曾经有一起严重的男生打架斗殴事件因网络留言引起。某女生在社交网上发了条含糊不清的网络留言,大致表达了对前男友的不满。结果现任男友见网络留言后,一时愤起,纠集了七、八个男生冲入该网络上所指的前男友寝室,对其及无关的室友大打出手。殴打导致了一名同学视网膜险些剥落。这起案例说明了:(1)打人的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校纪校规的存在;(2)被殴的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没能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正确的途径摆脱袭击;(3)对网络的不正确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安全教育缺乏新意,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目前各高校安全教育多采取安全知识讲座、宣传展板及横幅宣传等传统方式进行。这些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手机等各种现代信息媒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现有的安全教育的形式传统,缺乏新意,难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关注和兴趣。还有就是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话题和相对系统化的安全教育,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被片面地理解为法制宣传和治安、交通、消防等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教育,许多高校也建立了相关的安全教育制度,而社会形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等并未被纳入高校教育范畴,导致了目前安全教育的非全面性。

2.安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校内权责不明,队伍素质不高。

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其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安全教育应采用的模式,应构建的运行机制,具体负责的职能部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与否,甚至安全教育课是否纳入学分制的范畴,等等,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些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放在学工处,而有些学校则放在保卫处,在管理机制上基本没有形成合力,也就更不可能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来进行。即使搞点安全教育,也并不正规,致使大学生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

另外,当前从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由学校安全保卫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乏相关的安全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知识,只能做具体工作,当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正是由于安全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造成了安全教育内容枯燥、老化,教育手段陈旧、落后,提高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

3.安全教育缺乏充裕的经费支持。

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相同,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队伍建设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只有获得充裕的经费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持久性。而目前各高校运行的现状就是,各类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可以有正常的报销,而安全教育没有经费来源。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4

1.“平安中国”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阐释

1.1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概念阐释

国家标准(GB/T28001—2011)对“安全”的定义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辞海普及本》[1]对安全的解释是:①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如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易林小畜之无妄》:“道里夷易,安全无恙。”②保护;保全。《晋书慕容垂载记》:“孤受主上不世之恩,故欲安全长乐公,使尽众赴京师,然后修复国家之业,与秦永为邻好”。其中①可以作为名词或者形容词用,符合安全教育中“安全”的意义。安全即是“没有威胁”“没有危险”。“没有威胁”的原因,就是主体自身足够强大或因某种特性使外在的危险因素对其构不成威胁,或者是关系对象没有威胁主体的能力而不构成对主体的威胁。所谓“没有危险”,即“没有危险”的状态,包括没有外在的威胁和自身内在的疾患两个方面。从“没有威胁”“没有危险”的定义看去,当我们处于危险这一客观环境时,提高自身能力是有效消除安全威胁、摆脱危险的途径。安全,是我们进行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同时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需从人类的教育活动中获得。高校应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比较零散、无序,没有形成完整的安全教育体系,亟需高度重视,积极建设。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学界的观点不尽统一,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都不够全面。相较而言,王武宁的观点较为全面。他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以及自我保护教育”[2]。在此观点中,国家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其实有交叉存在。比如,大学生保持良好的网络习惯,不在网络上传播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如果在网络发现涉及国际秘密,或者影响国家安全的内容,要坚决不传播、不扩散,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这是国家安全教育。而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微信、QQ等方式交友,在网络的虚拟情境中往往会遇到网络欺骗,这就是个体人身安全方面的网络安全。陈亮提出,大学生安全教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视域。宏观视域包括政治安全、信息安全和环境安全,微观视域包括生命安全、生活安全和就业安全三个方面[3]。此观点和王武宁的观点较为接近。宏观安全中的政治安全和王武宁的国家安全教育对应,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教育对应,二者同样有叠加部分。但是,在现代社会,网络已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网络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可以把网络信息安全单独列为一项,包括信息安全防护、预防网络成瘾、预防网络犯罪等。微观视域的生命安全、生活安全和就业安全3个方面可以用一个概念概括,就是生命生活安全,包括学业安全、就业安全、人身与财产安全、心理健康与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出行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还有一方面,就是自然灾害预防及自救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可分为国家安全、生命生活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预防以及自救4个方面。生命生活安全包括学业安全、就业安全、人身与财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出行安全、人际交往安全等。这样划分思路清晰、合理,更易于指导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1.2“平安中国”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平安中国”建设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时期,我们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各种风险隐患大量增多,平安建设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决定了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1.2.1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近年来西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更加隐蔽,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努力策划建立境内外密切联系的网络体系,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渗透。敌对势力还以学术研讨的名义,或者打着资助的旗号,进行渗透工作,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面对敌人的各种渗透颠覆活动,理想信念坚定,头脑清晰,识破各种蛊惑和利诱,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1.2.2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从上到下轻视或者忽视安全教育,造成现在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欠缺,面对危险时的安全处置能力较弱。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件;2016年某高校两名女大学生因为琐事吵了架,其中一名同学想不开,半夜跳楼自杀;还有因恋爱被拒反目成仇而杀人的例子,以及各地高校不断发生的校园自杀、失踪案件等,都暴露了我国由于忽视人格养成教育,使得大学生面对突发状态表现出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校园暴力案件发生。所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值得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2.平安中国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路径选择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加强领导,全校统筹,整体规划,加强各要素建设。

2.1加强机构建设,重视整体规划

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2章第5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提升到一定的思想认识高度,整体规划,才能取得实效。首先,成立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安全教育作为党委的一项工作,应明确职能部门,由该部门协调宣传、团委、学工、保卫、教务、总务、后勤等部门,统一规划学校年度安全教育工作。其次,各级行政部门应加强信息及资源库建设。各级主管部门还可以组织各方力量,建立文件库、案例库、试题库、专家库,实现信息综合利用。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教育厅可以为各高校免费制作安全教育光盘,应该像《形势与政策》《创新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一样,编写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安全教育培训基地,专门用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学和培训工作。

2.2健全完善教育内容

如前所述,大学生安全教育可分为国家安全、生命生活安全、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预防以及自救4个方面。

2.2.1国家安全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意和指责从未停止,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手段更加隐蔽和多样化。大学校园是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文化渗透的重要方向。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对我国政治局面的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坚定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克服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诱惑,维护国家安全。

2.2.2生命生活安全

近年来,高校自杀案件、失踪事件、死亡事件频繁发生,原因包括学业困扰、就业压力、情感问题、心理疾病等。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减少危机事件发生。要进行实验室安全、体育课安全、课外活动安全的知识传输和教育,要保护财物安全。对于网络信息要去伪存真,保护个人及单位私人信息,注意网络交友安全,识别网络诈骗。还要加大安全常识教育,以及危险情况识别与保护教育,比如在遇到性侵害、抢劫盗窃时的紧急应对和自我保护。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陷阱要有必要地认识和判断,避免上当受骗。

2.2.3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他丰富了大学生的视野,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但也为境外势力提供了便利。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国家地理层面的界限,为国外敌对势力策动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对于那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宣扬邪教以及反党反政府等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大学生一定要高度警惕,用“火眼金睛”看出其真面目,绝不传播,并及时举报。高校安全教育一定要注重信息时代的国家安全教育。

2.2.4自然灾害预防与自救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积极预防,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相关常识,能够在灾害来临时紧急避险,保障自身生命安全,而且在必要时能够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还应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知识,掌握基本救生技能,提高意外事故中的自救互救能力,给生命多一次机会。

2.3打造立体课程,建设校园安全文化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大德育工作的一环,应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包括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安全教育的内容。(1)设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身体力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有力保证。(2)加强实践课程建设。相对于理论知识教育,安全教育实践课更应该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如通过平安校园等主体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互救训练并培养团队精神,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和自身安全的能力[4]。(3)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润物细无声”。通过校园文化的隐性传播,将安全教育的种子种在大学生内心深处,是大学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2.4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引进有安全教育专业背景的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国家、学校应增大投入,从高校教师队伍、管理队伍中选拔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培训和训练,提高授课人员国家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水平,确保安全教育的顺利实施。

2.5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2.5.1精心组织安全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安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要贴近学生需求、贴近生活实际,要具有时代特点。要通过安全教育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其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安全教育内容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专业背景以及学校的地理位置,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板块与方式,提高安全教育的有效性。

2.5.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有效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3-0105-02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基本任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及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具有重大而

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安全工作的好坏事关学校乃至国家稳定工作的大局

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是指高等院校为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保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各项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具体制度,对大学生进行国家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的教育与管理等一系列活动。 [1]

高校安全工作的好坏事关学校乃至国家稳定工作的大局,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又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总理多次对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做好安全工作。主抓教育工作十几年的李岚清同志曾在其《教育访谈录》中谈到:“每见到一份事故报告,都要引起我一阵阵心痛。尽管许多事故最终都能依法查处并追究责任,但人死不能复生,亡羊补牢,毕竟为时已晚。人死了,还谈什么教书育人呢?生命不保,谈何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1990年9月18日,原国家教委第13号令颁布《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该规定指出,学校的师生员工以及其他到学校活动的人员都应当遵守本规定,维护宪法确立的根本制度和国家利益,维护学校的教学、科研秩序和生活秩序。学校应当加强校园管理,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校园内的违反法律、法规、校规的活动。1992年4月15日,原国家教委专门就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问题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强调,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要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的颁布与实施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2002年9月1日,学生伤害事故责任追究与法律救济的重要文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出台,结合2005年9月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法律体系初现雏形。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种种挑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网络文化思潮的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高校社会化对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多校区办学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打破了传统的办学和管理模式,对高等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据统计,200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5年间扩招了1006万大学生,翻了一番多。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招生人数的增加使高校安全管理对象与范围不断扩大,管理难度逐年递增。

2.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与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 使大学生普遍出现较强的自我意识与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较强的唯我独尊意识与较弱的社会协调能力、较强的参与意识与较弱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反差。有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挫折后还出现了诸如焦虑、强迫、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因大规模扩招和多层次、多形式办学而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因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升学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导致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大,加之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滞后,一旦发生而不能及时加以疏导,极有可能酿成严重后果。

3.互联网安全问题显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在全新的网络时空里,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网络是一柄锐利的双刃剑,在增强大学生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因本身固有的跨国界性、易受攻击性和公开性,使其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正如网友所言:“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就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你的孩子,那就也让他上网去,因为那里是地狱。”由于网络泛滥,互联网上一些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的内容危害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起某些消极影响甚至是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广泛传播,网络犯罪盛行,一些同学侵犯他人隐私,破译、窃取、盗用他人的网络帐号和密码,还有一些同学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而更多的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的种种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进行科学规划,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强领导,强化安全教育与管理队伍建设,发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精神和创造力,保障各项权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1.切实加强领导

稳定是政治、是大局,稳定压倒一切。高校稳定工作是党委的工作,也是行政的工作,是学校党政干部、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 各高校应切实以学生利益为本,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做出安排与部署,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应由一名校领导主要负责综合治理与安全管理工作,将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的责任目标,落实到院系、专业、年级、班主任。同时,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

2.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保卫干部和大学生辅导员是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要加强安全教育干部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正视高校社会化带来的种种影响,不断补充人员,提升能力和素质,研究工作方法,有效应对新的局面。面对互联网的挑战, 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特别是大学生辅导员应主动应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和网上行为的自律能力。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一系列矛盾。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6

学生的安全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涯全过程,从新生入校开始,随着年级的变更,各有侧重的进行有计划性、有延续性的教育。此外,学校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班主任、辅导员是安全教育的第一线实施者,实时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科任老师教书育人的同时,应将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和校园维稳教育渗透进课堂;校公安局、后勤等职能部门应互相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提前性和实时性相统一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以预防为主,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分析各个时期和阶段存在的不安稳因素,有预见性地教育,避免和降低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量大,且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教育者不能怕麻烦,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以免大学生因麻痹大意或心存侥幸,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多样性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形成“以日常教育为主,多宣传阵地开花”的局面。日常教育主要以案例讲授为主,通过讨论,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高校还应经常举办各种安全教育讲座,传授广大学生安全保护技能;此外还应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悬挂和张贴横幅、标语、海报、安全警示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当然,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举办关于安全教育的演讲赛、辩论赛、征文大赛等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安全教育

为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我们要重点抓好三项安全教育。一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确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二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应带领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同时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游览,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学校要积极开展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保密意识,在日常交往尤其是对外交往中能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二)网络安全教育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网络,大学生亦是如此。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还相当淡薄。据了解,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主要受到色情、反动言论、教唆犯罪的侵入。对此,高校应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防范意识。二是提倡合法、文明、健康的上网风气,禁止大学生登录反动网站、发表不适言论、下载和传播含有反动、煽动性质的文件;禁止大学生浏览低级的网页信息。

(三)消防安全教育

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增多,消防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人员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违反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二是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因而高校应着重加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1)积极组织大学生学习消防法规,提高消防观念,严禁使用违规电器、私拉乱接电线;(2)增强学生灭火技能,开展火灾疏散逃生演练,锻炼逃生、自救本领。此外,学校还可通过消防知识讲座、消防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方法,帮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的全过程。

(四)防盗窃教育

高校盗窃案近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宿舍盗窃案,不管是外贼还是内鬼又或者是内外勾结,都使学生遭受了物质损失,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因此,学校需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防盗安全教育:(1)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2)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觉落实学校安全制度并提高个人修养。(3)建立治安通报制度。及时向学生通报学生宿舍失窃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并通过播放录像、分析典型案例的形式,增强学生防盗观念,堵塞防盗漏洞。

(五)防诈骗教育

大学生被骗案时有发生,一般涉及社交诈骗、择业诈骗等,骗子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就业心切的特点,屡屡得手,对大学生财产和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对此,学校应加强防骗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教给学生防骗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防骗意识。

(六)交通安全教育

当前,大学生思想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交通事故经常发生。鉴于此,高校应努力做到:(1)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2)积极开展交通主题月活动,使广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出行的习惯,建立红绿灯意识、标志线意识、靠右行意识。(3)教给学生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处理方法:保持头脑冷静,及时报案,保护现场,控制肇事者等。

(七)心理安全教育

现今大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差,并常伴有焦虑、强迫、抑郁等情绪,若不及时疏导,就有可能导致安全问题。因此高校要做到:(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解答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环境适应、学习和就业压力、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2)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学校要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的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开导求助对象,减轻不良情绪。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7

1.高校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目前,安全教育似乎只跟学校安全事故、教训相关联,只有当学校发生安全事件,或者社会上出现危害大学生安全事件时,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得到高校的关注,高校相关部门就会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内去抓一抓,管一管,只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表面文章,缺乏制度和理论支持,没有形成专门的安全教育制度,缺乏长效机制。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主要问题。北京16所大学联合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疾病退学总人数的64.4%。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大学生身心疾病、神经症及精神症的发生,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这些都会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急待解决。

3.大学生减灾能力和避灾自救能力相对匮乏。据云南省教育厅对在校生非正常伤亡风险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还很薄弱,仅有不到8%的学生全部认识各种安全标识,40%以上的学生缺乏关于各种安全标识的知识;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会使用消防设施,70%以上的学生不太清楚每幢楼的安全出口;仅有9.24%的学生熟悉对意外事故处理的程序,有20.22%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对安全事故的处理程序。可见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防灾和减灾自救能力。

4.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网络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受知识、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同时网络也成了国内外一些反动势力进行文化渗透,争夺大学生思想领域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处在成长和认知能力发展时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给成才造成危害;另一方面,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隐蔽性容易造成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

1.高校党政领导应给以足够重视,加大安全投入,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高校党政领导重视是搞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坚强后盾。安全工作事关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因此学校要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培养四有人才的根本大事来抓。

首先,要成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高校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公寓和食堂安全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安全紧急处置预案制度等以法律、法规明确化,以法的强制性落实到高校直接责任人,这样可以提高高校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

其次,要加强对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各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预算纳入学校整体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从硬件上为高校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学校的楼道及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体育设施、食堂卫生、消防设施等方面着手,把校园安全隐患减到最低程度。

第三,校内保安应当把学校周边地区作为重点治安巡逻区域,在治安情况复杂的学校周边地区增设治安岗亭和报警点,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处置扰乱学校秩序和侵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健全大学生自身“安全”组织(高校大学生安全护校队),使之成为高校常设安全组织,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中成长。

2.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教学计划,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这是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尽快统编高校专门安全教材,并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其次,针对安全教育课应根据在校生人数按一定比例安排专门教师上小班课,对教师素质要有特殊的要求,这样可以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再次,在教学内容和手段上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当前,威胁大学生安全因素的范围越来越广,来自经济、金融、生态、信息、资源、疾病、犯罪、恐怖等方面,因此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应覆盖国家的经济、文化、环境及公共安全等领域;最后,在教育的方法上要有所突破,采取讲座法、事故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张贴安全警示牌、举行安全教育宣传月以及逃生、救护演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教育,使学生掌握预防和处理安全事故的方法,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加强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和建立、建全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与意识,促进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自我消除。

首先,应加强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心理健康档案建设是进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与途径,其意义与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可以筛选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后继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确保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使部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8

2013-09-04.

[4] 徐家庆.高效安全稳定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J].江苏高教,2010,(6):91.

[5] 裴劲松,高艳,邓小凤,邵虎.着力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立体新格局[J].中国高等教育,2009,(Z2):75.

[6] 周亚夫.“平安校园”建设中提高主动安全意识的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93.

Campus safety management and safe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PAN Jing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9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构建

(一)核心概念解析

1.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对社会上的不良事件不能作理性认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遇到感情、人际、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时,由于心理认知能力不高,常常会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加之,大学生群体个性可塑性较大,所以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增强其对不良言论的甄别能力。

2.预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

生理学中的免疫是指机体系统为保护自身而对一切异物或抗原性物质进行非特异或特异性识别和排斥清除的一种生理学功能。而预植入型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即指,针对高校内外的安全问题、大学生容易陷入的安全事件等,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未雨绸缪、提前认知的理念在学校内采用多种形式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和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在必要时能够自我保护,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安全防范。

(二)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如前所述,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能够提前知会各类安全问题,以便学生对不良事件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免疫能力,因此,要求安全教育要全面有效。笔者认为,校内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应当包括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两大方面。

1.安全教育内容

(1)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根据调查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比较淡薄,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多仅限于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学生很少能将其所学知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更不用说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了。因此,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价值、意义,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2)各类安全免疫防范知识教育。作为安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客观内容部分,各类安全免疫防范知识教育至关重要。高校需知会学生各类传统安全常识,引导他们随时关注社会发展变化,随时在其教育中加入新的有关人为事故、自然事故等安全问题的教育内容。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各类交通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对知识,偷盗、抢劫等恶性事件应对知识,各类身体受伤救护及危险救助常识。而新型安全教育则要引导学生从四方面加强辨别能力与防范意识:一是非法传销人员利用大学生希望经济自主的迫切愿望,采用各种隐蔽的手段欺诈大学生加入传销团体等;二是组织利用大学生防范心理薄弱、思想辨析力不强的弱点,采用各种欺骗言论诱骗大学生加入组织;三是黄赌毒危害时刻潜伏于校园周边,打着游戏厅、歌舞厅的旗号诱使大学生陷入犯罪陷阱;四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实施欺诈,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

(3)心理健康安全免疫防范教育。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成熟,很容易被外界言论思想所左右,做出非理。目前仍有许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存在误解,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敢求助他人,以至于发展出极端行为伤人伤己。因此,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注意大学生健康人格、情绪调节、抗挫折能力等的培养。

2.安全教育途径

(1)传统课堂传授。此种方法适用于普及型教育,可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全面覆盖性安全教育。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量公共基础课,如“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课”等,而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开设社会实用安全防范等课程,以进一步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2)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虽然没有课程传授的安全知识广泛,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针对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可开设安全教育的知识讲座,侧重讲人身安全、传销、辨识网络信息、辨识工作信息等方面内容。此外,还可邀请各方面专家,针对校园安全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等举办讲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此种方式涵盖面及知识深度不如课堂传授和举办讲座,但它灵活多变、内容丰富,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与参与,能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理解接受安全知识。高校应努力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感召大学生的心灵,教育广大大学生。

(4)设立各类校内安全帮扶机构。此种方式主要针对学生个体,当学生个体遇到身体伤害时,可迅速前往校医院求助;遇到人身财产危害时,应及时联系校内安保人员;遇到心理问题及伤害时,可前往校内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综上所述,在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内,授课教师首先要提前知会学生各类安全问题,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其次,做到教育内容尽量全面,时新时进;再次,综合各种教育方式的优点与缺点,互相补充,全面推进,将学校和个人均纳入体系关注范围之内,建成系统化、科学化、全面化的安全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安全成长做出努力。

三、实践初探

理论构建初步完成后,笔者为了解理论内容的有效程度以及可操作性,进行了小范围的探索性实验测试。抽取兰州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和土木学院2011级全体学生657人作为安全教育样本,采用课堂教育、主题讲座、校园活动、个体咨询等交叉结合的安全教育方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安全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抗挫折教育,传统安全常识,社会新型不良现象、思想观念、恶性组织、犯罪事件等的宣传讲解,以及案例剖析等。在安全教育开始前,采取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研究问卷包括:“大学生安全常识测试”、“大学生风险认知状况调查”、“SCL-90心理健康测验”、“大学生应激能力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等。教育结束后,仍采取问卷法调查两个学院学生的安全常识掌握状况、危机处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研究问卷同教育开始前。结果如下:(1)在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年时,仅有32.6%的大学生具备基本意义的安全常识,有近30%的学生安全常识问卷的得分低于40分,整体安全意识水平偏低;接受安全教育后,大学生的安全常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平均得分为78分。(2)在风险认知状况方面,大学生对于诸如消防问题、传销问题、、黄、毒、赌博、网络欺诈等安全问题认知低于中等水平;参加心理培训及讲座后,这些方面的风险认知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意识到事件危险性并远离风险源。(3)在心理健康测验方面,前后变化程度较小,90%以上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达到正常及以上,原因可能是他们刚从高中毕业,未接触过多挫折及社会阴暗面,心态普遍比较积极健康。(4)在应对方式方面,57.8%的大学生不能够理性处理问题,多采取消极方式应对生活不良事件,不能主动利用社会支持来减缓心理及现实压力;在接受心理帮扶及教育后,人数比例降低至23.3%。(5)在应激能力方面,有将近37%的学生平时未接触过应激情境,对于各类灾害不具备处理能力,很容易从众及恐慌;在接受安全教育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应对灾害,易恐慌人数比例降至6.8%。由此可见,预植入型免疫防范安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能够有效运行,大大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应对水平及心理抗挫折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基于预植入型免疫防范机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之要义,是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各类安全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一道能抵御各类不安全信息和事件的“防火墙”,提高学生的甄别、防范意识,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尽量减少和杜绝人身、财产安全问题。此外,本研究经过小范围实验测试,证实该理论是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2.建议

(1)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的教育层次,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安全形势的要求。为此,高校要对当前安全教育工作重新审视,寻找差距,切实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2)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10

1敏于事而慎于言———都是言行

在惹祸“敏于事而慎于言”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我们对事情要敏感,说话要谨慎。一方面,考虑问题要周全,做到“每事问”,对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不要轻信,不要盲从,宁可把事情想的复杂些,不可把问题简单化。在做事情的时候,更要认真些,尤其是涉及安全的事情,要防止“大意失荆州”。在说话上,更要谨慎些“,三思而后行”,这样,可以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无功不受禄———小便宜贪不得“无功不受禄”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中孔子所言“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大家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的。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用知识和正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而小恩小惠在短时间内,使我们心里得到了安慰,但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占小便宜,不劳而获,以自身的弱点或优势取得别人的恩惠是不值得提倡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应该赋予更多的责任感,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授之以阴阳变化之事———性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历史上,对性教育的正史记载始于汉朝。班固的《白虎通•辟雍》谈到,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其中“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妇变化之事”,其实就是性教育。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首次颁发性教育文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蔡元培先生说:“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学校是培养完整人格,储备各种知识的场所,也是开展性教育的理想场所。一方面,着实扩大性教育内容,重视性知识与性道德的同步教育;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性教育的途径。如通过电视、广播、电影、手机等电子产品有效地对青年学生,乃至成年人进行性教育,十分有必要。作为大学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性教育的时效性。

4身体力行———高校防身术学习的重要性

“身体力行”主要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意思是,要亲自做事。我们不妨在这里解释为,身体的好坏是力量决定的。力量的大小事衡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当前,在高校开展自卫防身训练实有必要。一是,加强高校军事训练;二是开设形式多样的自卫防身术课程,如散打、拳击等。通过自卫防身术的学习,增强其体魄,提高身体反应的敏捷性等。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107-02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建设的战略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提出的,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可见,维护生态安全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和要求。以此为契机,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生态安全现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失时机地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过程中适时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生态安全观,对于我国当前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深远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安全观的内涵

显然,安全观属于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范畴,安全观表现为一定的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和安全思维,不同的人或群体即不同的安全主体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问题,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不同,其思维习惯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结果。大到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部门,甚至是个人,都会形成一定的安全观念,通过这种安全认识的形成,在这种安全观的引导下去维护国家、单位、部门或个人的安全。总之,安全观是植根于个人或集体思维中关于如何保障安全的思想观念的集合。“一个人的安全观会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塑造、形成或改造的。安全教育的目的或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安全观,指导人们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以维护人们自身安全。

人们面临不同的安全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安全观,作为安全观之一的生态安全观,是在人类赖以存在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形势下提出的,旨在维护和解决人们的生存环境问题,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发展过程。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政治文明到生态文明,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随着人类这一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是自身的物质生存条件的改善,而同时却又破坏着我们的生态环境,这一矛盾发展的结果就是人类最终灭亡,而且伴随着人类灭亡这一过程是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当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耕地减少就是这一危机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的现实危机就是生态安全观直接接种的土壤,生态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这种对现实最直接的关注,二者是统一的,生态安全观也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解读。

人类发展中的国家、经济、政治、信息和生态等诸多安全威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安全系统,树立正确的生态安全观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关注生态安全,保障生态安全,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创建。所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从这一理论前提入手,提高大学生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培养大学生生态安全意识,积极引导大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的生态文明方式转变。

二、大学生生态安全观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安全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纵观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问题,从安全常识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训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为出发点,以期从保障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被动地实现或达到维护整个群体安全的目标。这一出发点是传统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领域的延伸,虽然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必须承担的任务,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时期,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应多元化和开放,不能仅仅从维护个体人的安全角度出发去解决群体的安全利益问题,或者说不能仅仅关注“个体人”的安全,还要关注“群体人”的安全,大学生安全教育普世的价值关怀应立足于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让大学生从被动的或无序状态转变为主动地积极的应对现实安全问题。实际上,群体的和宏观的安全利益维护才是保障“个体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传统安全教育过程中对此问题也有涉猎,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态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更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生态安全是全体人类面临的共同安全问题,通过对大学生“群体人”的安全观念培养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引领到宏观层面,只有维护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才能保证“个体人”自身安全,这是安全教育宏观维度适应非传统安全形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长点和关注点。这种对传统安全教育模式的改变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团结与合作的共赢精神,这无疑会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改变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

总之,生态安全观培养是未来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三、生态安全观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径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完全走入课堂,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之处。当然,生态安全观教育不仅为当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确大学生安全教育培养目标

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注重的是大学生个体安全教育,通过个体安全防范和处置,保障个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躲避灾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内容明显单一。而以关注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特点的生态安全教育恰恰与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体安全,强调个体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规范个人行为进而保障集体安全,最终是从集体安全中使个人获得安全保障。生态安全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强调的是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并注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显然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一个公民在处理自然灾害等生态安全问题过程中,公民的集体观念和应对危机能力不能依靠传统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众在处理大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中表现出的整体素质给我们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论是生态安全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教育,这种目标确立理应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更应当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培养目标。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形式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学校的部分辅导员兼任,教师队伍组成人员单一,生态安全教育问题涉及环境、资源、人口和国家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难承受如此专业性、理论性强的教育工作,生态安全教育具有生态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难实现将生态安全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展开。再加上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为主,大学生实践性不强,种种因素导致大学生安全教育生态安全教育任务很难完成。因此,应根据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和多学科交叉特点,涉及的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步进行改革,渗透进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另外,开展多样化的生态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主题班会、公益实践活动等,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引导学生维护生态安全

笔者曾做过调查,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还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生态安全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教学内涵,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走入社会积极从事维护生态安全实践。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节假日参加生态宣传和维护活动,植树、种草,美化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志愿行动,清理校园垃圾和白色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绿色校园,还可以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参观、调查、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活动,继而通过校园活动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安全意识。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这样不仅丰富安全教育内容,还不断丰富了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在校大学生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使每个大学生养成节约的习惯,约束自己的生活方式,制止铺张浪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适当地将生态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管理当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促进校园安全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国愈,雷玲.海因里希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思想因素分析[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1).

[2]李朝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生态安全教育探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

[3]魏彩霞.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4]王文勇.当代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5]崔胜辉.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5,(4).

大学生安全教育篇12

2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2.1以案例讨论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在大学生安全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讨论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3]案例教学讲究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恰当的植入、分析,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而案例恰当的植入,意味着不同的专题要采集不同的案例。案例的采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案例采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类型、层次与多样性。案例的类型广、层次多、才能尽可能地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归结与讲解,以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更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脱离危险。案例法的使用,其中涉及到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即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的有序的讨论。讨论是学生将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内化而必经的一个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教师所授的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学生本人的思考,把知识与自我的认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学生自己全新的安全观、技能观。其实,这就是案例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念进行内化而成为自身的理论、意识、行为规范的过程。

2.2以专题教学为主,完善、优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结构

目前高校安全课课程教学任务从始到终都是由一位固定的教师来完成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善长国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消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食品安全教育,有的老师善长网络安全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教师善长的内容不同,导致有些教师在讲授自己不熟悉、不善长的内容时,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氛围不高。因此,最佳的方法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专题教学任务、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专题教学,就要求,在排课时,根据每个任课教师的特长或者专业,安排相关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于优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是非常有益处的。

2.3重视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历来都是教师在课堂不间断地讲授知识,学生不间断地作笔记。但是,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纯理论讲授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回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起学生的互动意愿。就安全教育课来讲,主要是多提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利于启示学生的反思的互动例子,从而激起学生互动的意愿,刺激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行为反应。另一方面,重视课堂互动,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提前预习,交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互动时使用。学生对自我的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学习形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害怕说错话,那么,在课堂互动中就不积极、不主动,导致班级课堂互动受到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