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服务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4-17 11:15:34

保健服务论文

保健服务论文篇1

与传统中医的诊疗服务不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容易为东道国成员所接受,因此,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市场准入方面遭遇了诸多贸易壁垒。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概述

(一)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主要有四种: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中,其服务提供模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商业存在日益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主力军,成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海外得以长久存在的主要战略支撑。

(二)市场准入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是指一国允许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本国的条件、门槛和制度。由于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一国为保护本国的服务市场,通常会采取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消除或降低对本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众对养生保健开始越来越关注,再加上国际上“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中医养生保健在世界范围内正备受瞩目。现阶段,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在商业存在模式下有以下特点:1.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是传播中医保健服务的有生力量,但是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数量有限,能够走出国门的中国养生保健服务机构更少。规模相对较大,如瑞士莲福中医药集团,在瑞士和美国开设了21家连锁医疗中心,开展针灸,推拿服务,并创建“联中药厂”为其所属诊所提供重要保健品和养生药茶。这样的机构并不多见。2.从业人员输出规模小:近年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和瑞士中医集团、洛桑中医诊所、欧洲中医基金会以及阿曼苏丹国开展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等开展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建立了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医人才派出渠道。总体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输出规模较小。

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问题

服务贸易的无形性和不可储存性决定了其壁垒表现形式只能是非关税壁垒,一方面是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在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对从业人员资质及其跨国执业方面的法律规制。

(一)市场准入壁垒

以澳大利亚为例,目前澳大利亚有5000多家诊所,其中中医诊所比较少。中医保健、针灸等是西医从业人员的辅助治疗方式,目前有3000个西医诊所内设立针灸治疗项目。澳洲政府近年来通过语言、专业对中医、针灸师开始启动注册,限制了相关保健医师从业资格,影响了一些中医诊所的正常营业。

(二)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壁垒

1.澳大利亚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市场准入限制:作为“补充医学”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近年来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一定限制。据统计,澳大利亚约有4500名针灸、中医师,虽然中医针灸服务在澳洲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自2012年7月1日开始,澳洲通过对境内的中医、针灸师颁发许可证来限制医师的行医范围和对象,这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澳洲医学会对上千名会员统计,目前通过注册者仅为13%,有条件注册者为87%,其中限制注册者为25%。对中医、针灸师的法律限制将阻碍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在当地医院、诊所的执业。2.美国对中医养生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限制: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在美国是补充和替代医学(以下简称CAM)。近年来,美国接受CAM治疗人数正逐年增加。据调查1997-2002年5年间,CAM疗法呈稳步增长趋势,最长用的有肌肉松解疗法(14.2%)和按摩疗法(7.4%)。随着中医保健在美国市场的不断升温,美国各州开始针对中医保健医师的从业资格进行一定考核。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4个州对针灸师通过按期完成继续教育学分的方式颁发针灸执照。美国成立的东方医学资格认定委员会,对相关中医保健从业人员资格进行认定管理。这些管理活动对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构成了间接限制。

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在GATS框架下的分析

在GATS框架下,服务贸易的两道关卡是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两者联系紧密,市场准入是适用国民待遇的前提,国民待遇又是市场准入的保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主要是“开业权”和服务提供者资格的问题。

(一)市场准入

在商业存在服务模式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限制服务机构设置和限制服务提供者资格及流动等。前者主要表现为设置较高的门槛或限制开业权等。这种壁垒涉及到养生保健服务提供商在本国的存在及允许参与的程度;中医养生保健外籍雇员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主要为对从业人员入境手续和就业许可方面的限制等。为了减少贸易壁垒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GATS限制成员方在服务贸易中设置市场准入方面设立壁垒。市场准入在GATS并非一般性义务,而是根据承诺表承担特定的义务。具体到健康保健服务领域,一成员方在市场准入方面所做的承诺,涉及到该成员方是否允许其他成员的健康保健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进入本国服务市场及进入程度问题。合法管理与市场准入壁垒有时候难以区分,构成市场准入的主要障碍。非关税壁垒通常规定在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性法规之中,并且经常以合法管理的名义出现。以澳大利亚为例,对中医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从业资格管理,影响到了从业人员的正常执业。看似合法的管理措施,使得近90%中医难以在澳洲独立行医。如此大比例中医保健从业人员的失业,也很难说不是澳洲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从业人员设置的贸易壁垒。

(二)国民待遇

与市场准入相同,国民待遇也不属于GATS成员国的普遍义务,而是特定义务。各成员国须在自己承诺开放的健康保健服务部门中给予外国保健服务和保健服务提供者以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方面的壁垒主要体现为服务主体进入一国市场后采取的限制措施。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领域,表现为对保健服务从业人员的歧视性措施。例如,征收更高的税费,以及对外籍保健从业人员要求更高级别的专业证书等。

四、减少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壁垒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谈判减少壁垒

推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是关键。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在GATS框架下,扩大各国具体承诺义务来限制健康保健领域壁垒,另一方面也可以寻求国际法方面的保护,通过国际条约保护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1.通过谈判扩大成员方具体承诺:按照GATS的规定,一个成员对市场进入的具体承诺,均需经过谈判,逐项列入“具体承诺表”中。具体承诺是成员方按不同的服务提供方式,就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及其他影响服务贸易的措施,在服务部门或分部门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所做的承诺。例如,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认定方面,鉴于实践操作中承认服务提供者资格的复杂性,如涉及保健机构从业许可证、营业执照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问题,GATS规定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解决或成员自行单方面宣布完成。因此,在GATS框架下,加强成员各方之间的双边或者多边谈判,有助于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主体资格的统一标准,扩大各成员方在中医养生保健主体市场准入方面的承诺义务。2.通过谈判加强国际立法:中医养生健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国际法律层面予以支持和保护,可以通过签署多边国际条约、诸边国际条约或双边国际条约实现。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签订了大量的双边、诸边贸易和投资条约。我国各主要相关部门有必要在国际重要谈判和条约中,有意识地通过条件互换或其他形式,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进入其他国家开辟合法通道。

(二)积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服务标准建设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方面的壁垒,需要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明确、统一、确定、可验证”的服务标准,成为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我国国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企业应团结一致,推动有关国际标准的出台。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中医养生保健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积极参与中医养生保健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建立国际标准,消除分歧。“一带一路”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国际谈判和标准制定带来了契机。在中国与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双边谈判中,签订了新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各国谈判协商,国际标准化组织《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国际标准。中医养生保健国家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各国及区域间的双边及诸边谈判中去,为确立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努力。

综上所述,在商业存在模式下,解决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法律问题,需要中医药界和法律界、政府和民间、外交和经济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杨逢柱 王 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保健服务论文篇2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论文联盟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保健服务论文篇3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保健服务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01-02

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指在固定场所由专业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手法、产品及知识等,以满足服务对象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辅助治病和促进康复的需求。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在规范我国预防保健服务市场、提高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中医预防保健学术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现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

由于时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践需求亦日益增加。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大,各类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日益增多。

1.1 预防保健是中医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

预防保健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明确提出中医“治未病”标准为中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权威学术团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力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并初有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服务机构标准等管理类标准,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多角度提供指导规范。2006-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共21项相关技术标准,为服务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提供专业指南。

1.2 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

根据属性分类,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其他两类标准则分别是对预防保健服务中的技术及管理等事项进行协调统一。

从总体来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但目前已的标准规范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基础标准尚不足。2010年,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保健服务业分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41B03)

通讯作者:彭锦,E-mail:

(项目编号为20100122-T-469)2项国家标准经过2年的调研撰写,于2013年在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规定了保健服务业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及基本分类方式,填补了预防保健服务基础标准的空白。

1.3 现有服务标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部分在市场上出现较早的预防保健服务,从国家到地方,从技术、工作到管理,各层面均有规范可依。以保健按摩(包括盲人按摩)为例,“保健按摩师”和“足部保健师”早已作为2种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管、组织专业培训,以规范从业人员准入资质,保障服务质量。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委2009年出台《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后,各省、市、自治区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部分地区还进一步制定了工作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地方监管落到实处。

标准化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随着中医推拿按摩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了一系列按摩保健行业技术标准,其中,对9项按摩保健技术,从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服务技术如沐浴、足疗和药膳,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标准规范。2006-2008年,上海、南京、扬州的相关机构分别了地方沐浴、足浴行业经营和管理技术规范;2008年,商务部出台了《沐浴业经营技术规范》、《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足浴保健、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等技术规范,中国药膳学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标准》等。但是,就对该服务行业进行规范而言,现有标准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上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预防保健服务领域标准规范的空白区域仍非常巨大,从基础研究到体系构建方面均有待加强。

2 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对“治未病”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行业机构正逐渐壮大。为规范服务市场,保障消费者利益,本领域标准化工作已被国家提上重要议程。

2.1 加快学科发展,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体系

标准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医预防保健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为“基础研究薄弱、理论体系不完善”,而中医预防保健

服务标准化的发展正受此制约。因此,要加快学科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科研投入,应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由于市场的需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的实践常先行于理论。许多服务技术尚不明确机理、适应症、适应人群,未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等评价,就已在市场上付诸实践,这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及身心健康。因此,在步骤上不能等待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完善后再着手制定标准,而应齐头并行。集合行业专家的智慧,从目前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进行反思,明确主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应用、反馈和修订这一螺旋上升过程,指导基础研究的方向及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发展。

2.2 “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一项标准生命力的体现在于推广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仅由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标准化,那么,在推广应用环节必将遇到阻碍。

标准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所用的最高层次途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标准化更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能够有效指导并服务于实践。为此,必须在政府部门监管下,由科研机构和行业学会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结合专业培训机构,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完成标准规范的制定。这既能保障标准的专业质量,又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还能通过企业推广、培训等有效渠道进行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企业参与的同时,要启动企业监管机制,规避防范不法企业借制定标准之名聚集钱财或垄断市场。此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尤其当涉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核心技术时,应保证中医专业机构的参与。

保健服务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77-02

0 引言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则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它是体现人权、生存权、公平权的标志。2009年7月,财政部等部委下达了《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意见》,对基本医疗保障将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政府补助标准,公共财政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有利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

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界定

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Basic health services)的概念最早是由Winstow提出的,最初以初级卫生保健的形式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实施策略[1],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马安宁等[2]给基本卫生服务的定义是“从现实性出发,指现阶段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用的、充分体现公平的、基本免费的、在基层卫生机构可以获得的服务”。杨永梅[3]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指政府利用权力或公共资源,为满足居民基本健康的平等化,在分担居民健康风险的条件下,提供居民需求导向型的卫生服务。周寿祺[4]认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含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个方面。综上所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由政府负责提供,为了满足广大人民民众最基础的健康权而开展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以及基本的医疗保障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

1.2 均等化的内涵 从字面理解,“均等化”包含着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对于均等化的涵义,学术界的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理解。管永昊提出,均等化核心在于为每个人提供大体上平等的竞争机会[5]。安体富等[6]认为均等化应该包括机会的均等和结果均等两层含义,同时指出,这里的相等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常修泽[7]对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内涵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均等化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与原则应该相等;结果应该大体相等;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社会成员应该享有自由的选择的权力。钟镇强[8]总结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须有以下六个特征:相对性、是地域性、是层次性、城乡一致性、同一基本公共服务的地区一致性、不同基本公共服务间的水平相等。同样。在医疗卫生领域,均等化应该在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差异、地方财政能力的基础上强调机会的平等,结果的大致均等。

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内涵 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奠定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方向。我国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范围包括“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9]。符壮才[10]同样认为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就是指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强调应该将基本医疗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还有一些学者从健康、卫生服务需要、卫生筹资、卫生服务可及性以及政府卫生投入的角度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阐述。于风华等[11]认为,健康是最大的福利,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政府在卫生保健与医疗保障制度中应承担主要责任,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应该考虑健康公平性,尽量使每一个人都拥有同等的、公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冯显威指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应该从服务的内容看,根据公民的卫生服务需要来确定[12],即指有相同卫生保健需要的社会成员,能获得同样的卫生服务,而有更多卫生保健服务需要的社会成员,应能获得更多的服务提供。梁万年[13]指出,政府对卫生的投入应使经济收入低的人受益,即必须重视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公平。

保健服务论文篇6

以《清华大学数据库》中2006~2011年的医药卫生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将“社区”以及“妇幼保健”等作为搜索关键词,检索文献,将获取的相关妇幼保健的期刊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一共获得相关文献100篇。

方法:对获得的期刊文献按照发表的时间、研究的方法以及类型等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探讨分析,统计数据采取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结果

探讨发表时间:1997年开始,我国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于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研究越来越多,再加上每年都有相关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政策相继出台,研究文献逐年增加。但是,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

我国社区妇幼保健的现状:对获得的相关期刊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我国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现状如下:①机制不完善:我国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现有的管理机制很不完善,条块分割,由于妇幼保健工作中,有些服务是有偿服务,上级妇幼保健部门将这些有偿服务严抓不放手,下级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并不能按照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无法将传统的社区服务模式有效整改。②经费不足:由于上级妇幼保健部门严抓有偿服务,下级部门只能依靠政府的资金补助进行服务工作的开展,并且政府的补偿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社区妇幼保健部门存在严重经费不足现象,完全无法调动下级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社会公共卫生提供的服务工作中,很多服务工作都是免费项目,无法通过服务工作获取应有的经费补偿,再加上有偿服务工作没有规定详细明确的收费标准,使妇幼保健服务发展受到制约。③保健信息化管理差: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管理广泛被应用于各种行业中,但是,我国城市中的妇幼保健部门大多数都没有引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资料的收集以及整理、台账复制等都是通过手工进行,不但无法保证资料录入的准确性,同时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工作负担。④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差:由于社区妇幼保健经费不足,无法聘请综合素质高的医护人员坐镇,现有的保健服务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低,没有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据相关文献记载1,妇幼保健人员中一半以上都是兼职,并且全职的妇幼保健人员中,只有28.57%的人是在大专以上学历的。另外,保健人员趋向老龄化,45岁以上的就占一半以上,严重制约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发展。⑤主动服务意识低:受传统的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影响,我国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依然还没有完全深入到社区中,保健服务被动,没有深入到家庭,无法掌握社区妇幼健康状况,因此,也就无法根据资料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讨论

从结果讨论中可以看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的相关建议:①完善管理机制:上级妇幼保健部门应该将更多的有偿服务放手让下级部门执行,不能对下级部门进行过多的约束管理,将管理权限交给社区妇幼保健部门,使下级部门有权对自己部门中的不健全的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改,符合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要求。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想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将这项工作按照合法程序真正转化为政府行为,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对现有的部门的资金管理进行调整。③完善信息化管理:社区妇幼保健部门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将社区保健部门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有社区卫生局之间进行网络整改,将这3个部门进行联网,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资料以及数据管理以及对患者进行随访,提高工作质量。④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社区保健部门要明确医护人员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定期对保健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以及专业考试,使保健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提高,提高服务质量。⑤加强服务意识:社区保健部门要主动深入社区家庭中调查,以问卷调查形式开展社区健康状况调查,做好详细记录,将保健工作从治疗性转化到预防性,最终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任道重远,要想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加强管理,提高保健人员的综合素质,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促使保健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保健服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R197.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7(a)-0162-04

[Abstract]Since 2012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carried out with serving the region′s 170 million people based on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r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This paper introduced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Pudong new area in the aspect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documents making responsibilities clearness,talents cultiv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ffect evaluation,and apply this model to carrying out the services project,training programs,health records.Regional integrative public health sevice mod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ve health service standardization training for non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funds matching mechanism and authentic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Integrative medicine;Public health;Mode;Application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都暴露出很多突出问题,并纷纷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探索,但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其政治、经济、体制、技术等领域存在很多问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进行的并不顺利[1-2]。

多年来,我国着力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也存在很多不足[3-4]。

中医药在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完整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传统医学一贯注重“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观,而“治未病”理念尤能体现其核心价值。历代医学先贤的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预防观、辨证观、平衡观、恒动观为指导,以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四时调摄为主要环节的预防保健理论和实践体系[5],至今对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仍有指导意义。

探索中医“治未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居民健康[6]。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至2015年底该模式共计服务170余万人次。该模式弥补了西医公共卫生的不足[7],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预防保健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工作目标

实践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其运行机制。

应用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保健的需求。

2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1组织架构

浦东新区中医预防保健架构于整合西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之上。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作为主管部门,在辖区内各个专业站所设置“中医预防保健科”,配备专职中医预防保健管理人员,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工作规范制定及考核工作;在卫生监督所设置“中医监督科”,负责监督执法;在各医疗机构的防保科配备中西医结合的预防保健专业人员,指导中医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共同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形成“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防病专业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级联动组织架构体系[8]。

2.2制定下发相关指导性文件

2012年,下发的《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卫生局、财政局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浦府办[2012]29号),成为中西医结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志性文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被正式纳入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下发的《关于在浦东新区进一步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2]8号),扩增了服务内容和范围。

2013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浦东新区2013年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的通知》(浦卫中医[2013]10号),修改、优化了工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质量和服务内涵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卫监所、妇幼保健所、眼牙防所、精神卫生中心等专业站所也均下发了相关通知、实施细则、工作规范等文件,从而为开展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3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由浦东新区中医药发展与科教处牵头,整合浦东新区中医质控中心质控考核资源,明确各个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建科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考核2次/年。

各专业站所中医预防保健科制定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条线、工作规范,并下发至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算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预防保健工作量,协助并督导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量。

2.4培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人才

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内涵建设有待加强,中医预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是其关键[9]。浦东新区卫计委首创开展“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并编写了《浦东新区非中医卫生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中医预防保健规范化培训教学讲义》,主要对中医基础理论、体质与养生、中医食疗食养、中医保健适宜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结合实践、共90学时的规范培训,培养能中会西、中西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难问题[10-11],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并备案,允许开展相关业务。

2.5规范运行机制和落实保障

改变模式,转变职能,建立中医药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12]。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下发《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卫生局、区财政局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政府层面规范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拨付相应的经费,在财政方面保证模式运行有力。同时,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与浦东新区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实施中医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各专业站所与业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与互通。

2.6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项目、服务需求、疾病特点、服务成效等相关科学研究

本研究还委托中医药院校和医疗机构对相关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的有效性、科学性等开展了科研工作,并进行总结;各专业防病站所和各级医疗机构对区域内不同人区的体质状况、干预效果等进行了观察。这些工作对区域内社区群众的服务需求、健康状况、疾病特点和服务效果进行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下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涵、科学制定干预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7开展成效评估

为确保相关政策、制度的具体落实,成效评估就成为重中之重[13]。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浦东新区政府的支持下,由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牵头,制定并完善了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评估体系,该体系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和职责。

在实施中,由各专业防病站所、卫生监管机构制定质控评估标准,组织专家共同对分管的部门、单位开展督查和成效评估,其结果与中医药公共卫生经费分配挂钩。

3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应用

3.1服务项目

通过建立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需求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多元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格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14]。2012年起,我区实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两个全覆盖”,即辖区内专业防病机构全覆盖和医疗机构全覆盖。浦东新区政府认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并匹配3万元/万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经费,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保驾护航。截止到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各专业站所协调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开展了15个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3.2培训项目

完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及健康知识,是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关键[15]。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针对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开展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已培训2392名西医师,其中2000余人合格,这些人员充实到各级卫生机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队伍中,对中西医结合模式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健康档案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区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完成了60余万人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档案,逐步成为区域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及跟踪随访的主要信息来源,并成为今后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采集、处理的重要数据库。

3.4工作量

2012年全区中医公共卫生总服务量为28.8万人次,2013年总服务量为34.6万人次,2014年总服务量为43.9万人次,2015年总服务量为72.8万人次,在开展的效果评估中,各服务项目成效显著。

3.5工作总结

每年年中、年终各开展绩效考核一次,进行成绩排名,并向全区卫生系统印发全年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总结通报。近三年各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平均分数逐年递增,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居民满意率明显提高。

3.6运行机制

三年来,浦东新区不断开展区域性组织架构、管理职责、服务网络、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并不断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服务流程、人员培养、成效评估等领域深化研究。通过三年运行,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

3.7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

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在2015年获得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4关于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应用的思考

4.1区域性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形成“新区卫计委-专业防病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科-各医疗机构中医预防保健网底”三位一体的组织架构和服务网络,将中西医公共卫生服务进行融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条线管理上与现有公共卫生防病体系整合联动;在工作内容上与目前防病内涵对接补增,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工作人员。

4.2“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

以现有公共卫生人员、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基础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模式,提供了人员保障。由浦东新区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化培训班”,对象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的西医执业人员、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乡村医生。培训采取浦东新区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可、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的形式,对考核合格者统一颁发相应合格证书,在浦东新区范围内予以相应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许可,该模式已被上海市卫生计生委采纳应用。

4.3经费匹配机制

2012年浦东新区政府颁布了《浦东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将15个项目中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纳入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匹配了中医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万元/万人。这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资金保障。

4.4验证机制

政府部门委托专业中医院校、医疗机构和专业防病站所,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开展了系统的探索,在证实其科学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包括中医诊断、体质辨识、中医分级干预(精神调摄、养生保健、药膳、茶饮、穴位按摩、拳操)等15项中医预防保健管理和干预方案,并进行推广与应用。

5总结

浦东新区将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已初见雏形,形成了组织构架、制定文件、明确职责、人才培养、落实保障、科学研究、成效评估“七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浦东新区居民对于中医预防保健满意度的提高以及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获奖充分说明了此模式的显著成效。然而浦东新区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经费匹配机制及验证机制方面有着些许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静,刘远立.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架构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23-325.

[2]许必芳,王悦.中外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36-638.

[3]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2):459-460.

[4]吴淑金.我国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发展举措[J].医学信息,2008,21(5):615-617.

[5]叶进.中医防治学总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9.

[6]孙继红,闰远杰,王玮,等.基于“治未病”理论的痔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河北医学,2010,16(9):1143-1146.

[7]郁东海,王家瑜,杨慧勤,等.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2013年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2):11-15.

[8]郁东海,杨燕婷,叶盛,等.浦东新区构建新型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8):129-134.

[9]郁东海,都乐亦,孙敏,等.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165-168.

[10]鲍勇,郭丽君,刘夏,等.社区中医“治未病”人才队伍现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7-33.

[11]王旭,陈天明,杨大锁,等.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3):112-115.

[12]赵丽.浅析中医药服务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J].北方经贸,2013,(4):118.

[13]王琦.中医体质辨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1-4.

保健服务论文篇8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保健服务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39-01

妇幼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内容,因为妇女和儿童的健康不仅和家庭紧密相关,更是社会健康水平的评判标准。妇幼保健的常见内容有妇女产前、产后以及更年期的健康服务,而儿童保健方面主要有新生儿时期、婴幼儿时期以及学龄前常见病和意外伤害等预防和指导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妇女和儿童保健服务的基层单位,明确目前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水平。本文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通过分析其基本现状,深入探讨未来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发展方向,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所属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主要调查方向是社区妇幼保健服务机制的现状、服务方式及项目、医护人员构成等。

1.2调查方法与研究策略

采用填写问卷调查以及约访的调查方法,待资料整理完毕后,利用表格统计并进行详细分析。

1.3调查准备

本次调查工作选取的调查人员在活动前都经过集中的培训,能够做到充分了解调查的目标,也能理解调查的重要意义;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认真仔细的帮助和指导被调查者填写资料;在进行资料整理时,调查人员对资料进行了两次输入过程,确保资料的完整性。

2结果

2.1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现状

按照国家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1]的相关规定,市各团场要结合自身实际行政管辖划分,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将此纳入到行政区域卫生规划的范畴。本次调查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可详见表1。

表1十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设置服务中心(个) 涵盖社区(个) 服务人口(人)

10 11 78000

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有门诊(100%)、产后访视(95%)、妇幼健康教育(100%)、妇幼健康咨询(100%)、住院服务(50%)、家庭病床(0%)、家庭护理(0%)、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0家建立了双向转诊。本次调查发现,社区妇幼保健服务中,产前检查、育儿指导、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最为充分,产后访视、妇幼营养指导、妇幼心理咨询、妇女病普查工作开展较好,而婚后卫生指导、更年期妇女保健工作未开展。详见表2

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有妇幼保健服务人员20人,其中2人有全科医学培训经验,占总人数的10%,每万社区居民只拥有妇幼保健服务人员2名左右;医护人员中以医生和护士居多,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的只有2人,仅占总人数的10%,专科学历14人(70%),无专科学历4人(20%);年龄20―30岁之间的有3人(15%),30―40岁之间有5人(25%)40―55岁之间有12人(60%)。

3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是团医院[2],它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凭借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逐渐走入普通家庭。设置社区妇幼保健项目的初衷是针对妇女和儿童各个时期的不同生理特点,提供全面详细的高质量保健服务,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我师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还有所欠缺,医疗水平有限、技术设备落后,服务方式和水平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调查师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上数据反映出二点重要信息。

3.1服务方式和项目: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方式上有明显的进步,但美中不足的是还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的住院服务、家庭护理等需求。而服务项目虽多,但总体效率不高。另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双向转诊服务还有待提升。

建议:加大家庭护理以及健康服务合同等服务项目的力度,努力为社区妇幼保健工作提供全面的、科学的、健全的服务体系。

其次,有关部门要增加资金投入,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服务,使其更好的行驶职能,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3]。

3.2医护人员构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人员总体素质偏下、学历偏低、年龄偏大。

建议:全面提高社区妇幼保健医护人员的素质,不断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按照实际需要优化妇幼保健服务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全方位引进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保健人才。平衡各机构人员构成比例,实行以老带新的策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妇幼保健服务工作,通过多地试点研究和探索,在妇幼保健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总结,我国的妇幼保健工作都有所欠缺。尤其在妇幼保健服务方式上,还需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参考文献

保健服务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0-0001-03[作者简介]杨眉(1980―),女,湖北来凤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研究方向:学科服务,教育心理。

高校图书馆的两大基本功能是文献资源和服务,在我国已有15年历史的高校学科服务模式强调缩短图书馆与用户的距离,为用户提供科研和教学服务,而评价和考核学科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用户是否满意。因此,运用心理学的双因素理论来解读学科服务工作,能弄清学科服务用户对象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更能满足教师和学生需求,从而促进学科服务工作的纵深发展。

一、心理学双因素理论解读

(一)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该理论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于1959年创立的。赫茨伯格与他的同事在匹兹堡地区对200名会计师群体和工程师群体进行调查,调查问题是:“你的工作如何?哪些因素使你高兴?哪些因素使你不高兴?”结果发现,导致对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是明显不同的。他由此将影响人工作动机的因素分为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公司制度、工作条件等外部条件,它不能起到真正激励职工的作用,但是它能防止职工不满意,就如同卫生保健对人的身体健康作用一样,起到基本的保健作用。

激励因素是指使职工感到满意的,能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因素,如个人成才、成就感、职业满意感和赏识等。激励因素的改善,能使职工感到满意,激发人发挥内在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具有长期激励效能。[1]

(二)双因素理论修正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观点

传统:满意――不满意

双因素:满意――没有满意

不满意――没有不满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反面就是不满意,只要解决了不满的因素人就满意了。而双因素理论修正了传统的观点,提出不满意的因素得到满足了只能防止人的不满,而并不能让人满意,这些因素只能叫保健因素。而要人满意,只有那些被称之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由上可见,满意与不满意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区别。[2]

(三)双因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双因素理论首先在组织管理和广告与消费领域得到了重要研究和运用,尤其是采用这一理论去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得到了小岛外弘等人的MH理论的支持。根据MH理论,H这一因素是必要条件,M因素是魅力条件。前者相当于保健因素,后者相当于动机因素。小岛等人认为:“必要条件和魅力条件是根据时代、消费者的动向以及商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3]

在图书馆研究领域内,已经有少量学者用该理论来研究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如曹秋萍在《双因素理论与图书馆管理对接探析》一文中提出图书馆管理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笔者认为,在学科服务领域也可以充分用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进行分析,提高学科服务用户对学科服务的满意度。

二、学科服务发展的现状与难点

从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开始,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已经有15年历史了,然而现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遇到学科服务中的瓶颈,学科服务在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专家初景利在《我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难点与突破口》一文中写道:“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岗位的目的并不在于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而是因为用户有需求,图书馆的服务要以用户及其信息需求为中心,根据其需求组织资源和服务。目前一些图书馆开展的学科服务的基点失衡,更多地从图书馆角度出发,将图书馆的目的与用户需求对立起来,忘却了图书馆存在与发展的根本。”

三、双因素理论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启示

(一)学科服务工作的出发点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

心理学双因素理论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因此,学科服务的价值大小应该以满足用户需求的多少来衡量。专家初景利在谈到重构图书馆服务的模式时指出:从用户的需求看,用户并不看重图书馆拥有什么,不是因为图书馆拥有什么就利用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包括文献在内的各种资源,构建可能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信息环境。[4]因此,学科服务工作应真正切入到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一线的深层需要,学科馆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的主观服务愿望与用户的客观服务愿望相一致,专业性、针对性、研究性和及时性的学科服务工作得到充分体现。

(二)稳抓保健因素,消除学科服务中的不满意因素

保健因素是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是用户满意的必要条件。保健因素满足不了,用户就会不满意。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用户主要是指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及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用户,我们应建立学科用户档案,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如针对本学科的所有资源开展的主题导读、推荐资源排行榜、馆藏展览、学科资源查找和学科期刊投稿等各类用户参考资料,开展本学科资源利用方法、文献管理工具等常用软件使用、科研动态信息获取等方面的培训等。要稳抓这些普遍性学科服务,保证其长期有效地开展。我国高校学科服务水平发展有待提高,必须把这些基础服务作为保健因素,满足用户基本需求。

(三)开发激励因素,作为学科服务工作的突破口

1.提供个性化服务

从心理学上来讲,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本身,而是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这个方案包含了有形产品、服务、信息、关怀和其他要素。这种基于用户问题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使用户获得一种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所带来的就是用户的满意和忠诚。[5]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馆员需要深入到教学和科研第一线,通过直接交流,主动收集学科用户的需求,对用户特征和需求进行分析、识别和挖掘用户的信息需求。

2.开发用户隐性需求

满足了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用户不满意,但并不能让用户满意。激励因素是满足用户的深层需求,是用户满意的充分条件。在满足了用户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开发用户的深层需求,才能让用户获得真正的满意。只有这样,学科服务工作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3.加强情感交流,积极开展真人图书馆服务新形式

人的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部分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关键。我们要用户建立对图书馆满意甚至信赖的态度,关键因素要充分调动用户的情感。Living Library 起源于 2000 年丹麦的哥本哈根罗斯基勒音乐节,它将人作为图书(Living Book)出借,充当书籍的人可持有各种观点,通过沟通与交流把观点与经历分享给他人,以传播隐性知识。[6]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借阅活人书,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而在面对面的沟通中,服务更具亲和力、更加人性化,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需求。

4.对用户开展持续性跟踪研究,不断调整学科服务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充当必要条件的保健因素和充当充分条件的激励因素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学科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应该对用户进行持续性跟踪研究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服务策略。在持续性跟踪研究中,我们要不断对不同用户在同一个科研项目中不同阶段的信息(知识)需求、信息类型、获取行为方式等进行研究,也要对同一用户在不同的科研项目、教学或会议交流等学术活动中所需的信息(知识)量、信息类型或获取渠道等进行研究。[7]在这些跟踪研究中,我们要随时调整学科服务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变化,让用户的深层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 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2] 伍叶琴.组织管理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马谋超,陆跃祥.广告与消费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保健服务论文篇11

【关键词】 干部保健;干休所;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

【Abstract】ObjectiveTo conduct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atisfaction for medical services of the retired cadres in sanatorium of army for retired cadres,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200 subjects of health care were taken out randomly and investigated with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for the satisfaction.The differences of satisfaction between groups were analyzedby Variance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explored by Multiple Logistic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The cadre subjects of health care were satisfiedwith current health care generally, and the widowed showed relatively lower degree of satisfaction.The factors of follow-up after discharge achieved lowest satisfaction, and the three indexes, secondary medicine, waiting for admission, messservices achieved lowest satisfactio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satisfactionwere follow-up after discharge and general evaluation.ConclusionsStrengthening aimed management further, optimizing service processes are needed to further satisfy further the growing perse medical demands of retired cadres medical needs at a higher starting point , and create excellent benefit of health care.

【Key words】Health care for cadres;Sanatoriumfor retired cadres;Medical services;Satisfaction;Survey

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干部保健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更深入的要求。干休所离退休干部保健对象由于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其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要求也有一定的特殊性〔1〕。本研究借鉴顾客价值理论〔2〕和业务流程管理理论(BPM)〔3〕,首次设计形成《干部保健对象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某军队综合性保健医院体系内干休所离退休干部保健对象进行医疗服务效果评价调查,以期全面了解干部保健对象对体系医院医疗服务的效果满意程度,找出评价较低的环节,针对性加以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干部保健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近3年内在某军队综合性保健医院住院治疗的体系内干休所离退休干部200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50岁;(2)住院时间>14 d,病情平稳;(3)意识清楚,愿意充分合作;(4)能够独立填写问卷;(5)无精神疾病史。年龄50~96岁,平均(78.25±4.38)岁,男197人(98.50%),女3人(1.50%)。

1.2调查工具满意度是指医疗服务对象对医疗服务过程的直接体验,是基于期望和期望实现程度比较做出的评价〔2,4〕。顾客价值是指具有特定需求与目的的顾客,在其所拥有的选择范围内,围绕产品/服务消费情景,感知到已经、正在或者将要从产品或服务中所得利益和为得到这些利益已经、正在或者将要付出的成本,并对这些所得和付出后的使用结果或

效用进行综合权衡后所获得的认知或评价。顾客价值需求包括期望服务需求、核心服务需求、形式服务需求、延伸服务需求〔5〕。业务流程是由一系列相关、连续不断的活动构成的逻辑序列,是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消耗一定的资源,提供一定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作业活动的集合体。流程管理就是坚持顾客导向、自觉地不断改进或改造能够实现和创造顾客价值的业务流程的过程〔2,3〕。在对军队离退休干部保健对象顾客价值需求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期望服务需求实现程度为标准,以医疗服务全过程为对象,参考维多利亚病人满意度调查监测(Victorian patientsatisfaction monitor,VPSM)体系〔6〕,设计并经过专家论证、项目分析,形成《干部保健对象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包括总体评价、因子、条目3个层次。6个满意度因子分别为可及入院 (反映患者获得住院服务以及办理住院手续过程中的体验)、一般评价(反映患者对医院工作人员所提供服务的一般性评价)、治疗指数 (反映患者对治疗服务过程的体验) 、诉求管理(反映患者对医院诉求反应的体验)、物理环境(反映患者对医院环境等的体验)、出院随访(反映患者对出院服务过程和出院后安排的体验)。采用5级顺序李克特式量表(Likert-Scale)法〔2,6〕,量化27个指标条目,赋值依次分别为1~5,分值越高表示满意程度越高。

1.3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为2009年4~10月,采用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员为8名干休所保健医生,经过统一培训,在本干休所内现场发放调查问卷,无记名自填,现场回收,调查员宣读指导语,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对相关条目做出解释。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为91.00%。其中男180人,女2人。51~60岁2人,61~70岁45人,71~80岁54人,81~90岁72人,90~96岁9人。初中及以下18人,高中或中专26人,大专或本科133人,硕士及以上5人。丧偶15人(8.24%),配偶从事家务18人,退休139人,离休8人,目前在职2人。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描述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直线相关分析相关性,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两两比较用q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因素。

2结果

2.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从信度看,两次测评总分、各因子分显著正相关(P

2.2满意度调查结果

2.2.1指标评分及排序见表1,87.50%的指标满意度评分在满意以上(非常满意=5,很满意=4,满意=3,一般=2,不满意=1),满意评分最高的前5项指标依次是挂号服务、候诊环境、药房服务、服务态度、病区环境,其中2项指标属于可及入院因子。评分最低、分值

2.2.2因子评分及排序总体评价含3项指标,评分均数达3.49。各因子评分见表2,评分均数均在满意以上,一般评价因子最高,出院随访因子最低,可及入院、物理环境、出院随访三个因子各含1项评分在满意以下的指标。

2.2.3因子与总体评价的相关与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显示,6个因子与总体评价均显著正相关(P

2.3满意度人群差异分析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配偶职业间因子评分和总体评价差异不显著(P>0.05)。而婚姻状况不同的保健对象在一般评价、物理环境两因子的满意评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医疗服务是干部保健工作的核心。如何在干部保健领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现有医疗服务水平,深化保健服务内涵,一方面需要理论创新,另一方面需要立足实践,全面掌握医疗服务现况。我们首次将顾客价值理论和业务流程管理理论引入干部保健领域,设计形成《干部保健对象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研究显示,问卷信度理想,具有较好的效度,对干部保健对

象医疗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充分反映了医疗服务的现况和客观存在的问题。

3.1满意度调查的一般情况调查显示,87.50%的指标评分在满意以上,5项指标评分在3.45以上,提示干部保健对象对某大型综合性保健医院现有医疗服务比较满意,对诊疗服务过程和治疗效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后续治疗、入院等待、饮食服务3项指标评分均为满意以下,排序在最后,提示干部保健对象对这些指标所涉及的医疗服务环节的服务效果评价不高,需要引起 高度重视,进一步研究存在的具体缺陷和原因,提出改善提高的方法。后续治疗环节满意程度不高,表明即使在某大型综合性保健医院,也未完全形成干部医疗保健服务在院和离院治疗的完整体系,不同程度存在重治疗、轻预防,重院内、轻院外的现象,应重视建立病情监测指导的常态化机制,延伸在院医疗服务,定期追踪指导。具体措施可考虑:(1)加强干休所医护

人员继续教育培训;(2)建立“干休所-医院”联动机制;(3)完善分级保障制度。由于某大型综合性保健医院床位紧张,入院等待时间长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长期存在。国外研究表明,病人就医成本中包含着潜在的时间成本,因此国外医院的服务管理流程中往往明确了病人需要等候的时间上限。但是我国医疗机构往往在重视医疗质量的过程中,忽视了贯穿整个医疗过程的等候时间,病人本身情绪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焦虑状态,若医院未及时关注入院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患者很容易因为情绪激动和医护人员产生纠纷,如何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保健对象住院需求值得深入研究,可考虑: (1)强化早期预警和干预研究,降低重大疾病发病率;(2)适度开辟家庭病房;(3)建立疾病等级住院制度,缩短平均住院日〔8〕。干部保健对象饮食服务评分不满意提示饮食供应需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要针对干部保健对象年龄大,基础疾病多,营养要求高的特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方案,在饮食供应的种类、花色和供给方式上充分体现文关怀精神。

结果表明,总体评价和二级因子的满意度评分均数>3,提示干部保健对象对军队某大型综合性保健医院现有医疗服务整体上是比较满意的。因子中出院随访评分最低。老年慢性病防治是干部保健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访服务是工作的主要内容,确保保健服务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不仅促进疗效的巩固,更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警和干预,务必长期坚持,重点是健康教育和疾病管理。一方面要普及健康教育,丰富保健对象的医疗常识,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探索出院随访常态化模式,定期体检,定期回访用药、锻炼、饮食情况,随时掌握保健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及时捕捉疾病早期讯号〔9,10〕。

3.2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出院随访和一般评价两个因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67.9%的变异可由两因子解释,提示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出院随访、一般评价因子相关医疗服务建设有助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保健对象的满意程度。分析提示,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配偶职业保健对象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丧偶保健对象对一般评价、物理环境因子要求较高,满意程度低,具体表现在对导医服务、医护协助和病区环境的要求。提示在调整优化住院流程,积极改善诊疗环境的同时,务必关注重点人群,尤其是丧偶保健对象。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显示出院随访是医疗服务满意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与文献报道的主要因素〔11,12〕 (医术、关怀、费用)存在差异,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1)某军队大型医院诊疗技术水平较高;(2)研究对象在高水平诊疗服务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上,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3)干部保健对象不存在费用保障的困难与问题。尽管本研究结果的外推受样本量和对象选择的局限,但我们的研究客观反映了干部保健对象

医疗服务全过程的满意度现状和现有医疗服务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医院构筑新的保健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强“以人为本、优质高效”〔13〕的医疗保健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服务论输赢的时代,医院文化决定的服务品质,医院的工作中心应从技术至上转移到顾客至上,坚持顾客第一,用新的理念,丰富服务内涵,建立和维持与保健对象间的信任关系已成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于萍.领导干部健康保健指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1.

2杨少文,邓伟,王萍.关于医疗服务行业顾客价值的构成研究〔J〕.商业时代,2008;24:32-3.

3梅绍祖,Teng JTC.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8.

4王敏怡,黄淇敏.医疗服务中顾客满意度的概念与评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46-8.

5刘研,仇向洋.顾客价值理论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5;(5):82-4.

6杨辉,Shane Thomas,张拓红,等.维多利亚州住院病人满意度监测的方法学〔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4):14-8.

7曾五一,黄炳艺.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6):11-5.

8赖伟.缩短平均住院日技术路线概述〔J〕.现代医院管理,2009;7(5):27-30.

9朱智明,周山,赵强元.应用健康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军队干部保健工作〔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9;22(2):99-100.

10王兰珍,康晓凤,苏法荣,等.北京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健商的调查与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8A):28-30.

保健服务论文篇12

1 建立,健全基层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体系的意义和重要性

基层地区主要是指县、乡和村三级部门。要在县计生局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下,建立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部门。不仅需要加强工作人员关于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基层计生/保健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而且要加强各级计生/生殖保健部门体制建设。保证各级部门交流通畅,管理科学。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和相关部门的联系,不仅包括其他医疗机构,而且包括其他地区计生/生殖保健部门的经验学习。同时生殖保健服务在基层地区的开展进一步加强基层群众在计生工作中的地位,基层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加强,对生育观念转化有利。改变计划生育工作强制霸道的形象,重新树立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形象。

2 基层计划生育部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的责任分布

2.1 相关政府执行部门应做好领导指挥工作,保证生殖保健服务的顺利有序进行。政府计生部门要自身明确职责,做好服务于基层计划生育部门的思想准备。调整以往错误工作的工作思路,不仅要将基层地区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将生殖保健服务纳入政府职责的范围,而且要结合本地区和自身工作的特点,提出适合本地区计划生育部门容易执行且效果好的措施和建议。在我国改革开放各地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基层地区计划生育部门工作已经发生的很多的变化。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地区计划生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工作重心有城市转向基层地区,在保证有效地控制基层地区人口数量的情况下,将工作重心向提高和促进基层地区人口的全面发展上来。政府部门应该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的心态和做事方式,放下身价,在不断加强管理的质量的情况下,以一位服务者的心态来促进基层地区生殖保健服务的顺利开展。

2.2 各级部门分工细致, 统筹协调加大生殖保健服务的宣传,使生殖保健服务升入基层群众人心。首先在大众舆论部门加强宣传。结合本地区电视台和报纸,将相关的生殖保健知识和服务在大众舆论的媒体中开辟专题栏目,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其次,在群众较集中的地区和村落,举行定期和不定期向结合的生殖保健知识讲座,在基层地区建立生殖保健知识和服务站点。各级计划生育组织定期出好宣传专栏,组织发动育龄群众参加各种生殖健康知识竞赛。同时,以 “五送融情”(送法律、送政策、送信息、送科技、送温暖)为载体,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话动,全方位促进人们婚育观念的转变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戚。载着,加强流动宣传,设立专门的流动宣传车,利用流动宣传车流动性的特点。采取喇叭广播和分发宣传材料的方式,将生殖保健知识和服务送入基层的各家各户。

2.3 加大基层计生部门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服务网络。采取现在较为成熟的体系:“长、短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大力开展培训。“长期学习”是:相关上级计生部门应定期举办医学基础学习班,要求相关的专家进行讲学。使参训的计划生育服务所技术人员得到较为专业技术教育和知识。“短期学习”是 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班.如“妇科临床常见病”、“围产期保健”、“临床榱验”、等,使计划生育服务业务骨干通过参加培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走出去,就是上级计划生育服务部门实行技术人员挂点的办法,对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传、帮、带”请进来,就是把卫生部门退休医师请到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来.既扩大服务项目,又使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增加一个学习机会。”

3 基层计划生育部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时应明确工作重点,加大相关的服务力度

基层计划生育部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时应明确工作重点为以避孕等相关知识宣传为主, 开展整体系统完善服务。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服务载体的功能, 重点开展宣传教育咨询服务、干部培训、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和销售。充分发挥社区内卫生保健机构和各类人才优势, 将生殖保健服务纳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开展了生育、节育、不育咨询, 信息传递等项服务。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健机构和管理网络优势, 面向职工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服务。通过单位计划生育联系员面对面的宣传、指导, 并采取避孕前咨询, 避孕后随访, 使育龄群众在充分了解避孕节育知识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生理特点的避孕方法。

4 计划生育部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