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论文

时间:2022-04-04 11:17:00 关键词: 体育保健 体育 体育论文

摘要:了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体育保健学的课程改革建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申请课改课题,以研究促发展,即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也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体育保健论文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学课程改革论文

1通过教学研究促进课程发展

1.1课程定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胜任社会体育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社会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既然培养目标已经确定,下面就是怎样达到目标的问题。要达到目标需要从体育保健学角度来讲就是课程改革定位问题。根据郑州轻工业学院07、08届的专业毕业生去向调研发现:75.2%的毕业生在毕业生在体育(俱乐部)及相关的工作,24.8%的毕业生从事的其他工作。因此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毕业生去向将体育保健学定位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1.2教学内容

对一门课来说,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教学大纲的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同时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本身就是教学大纲的一部分,是对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定位的思考和取舍。要培养掌握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性人才,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考虑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必须是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得上的知识。过去在制订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时,由于当时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只能采用其他学校社体专业的教学大纲。现在经过七年的摸索后,专业培养目标已经确定,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中指出掌握健身指导与服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之一。删去了一些内容,如健康概述、运动与环境等,也删去了运动与营养一章,因为内容与运动营养学内容重复。保留了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按摩和运动康复五大部分,将医疗体育变为运动康复,原先的医疗体育侧重于医院的康复治疗,运动康复侧重于亚健康人群的运动锻炼。

2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在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教师教的方法。教学是一个过程,是师生间共同的合作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是需要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不能创造,但教学方法是可以创造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总原则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核心是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由个性。

2.1案例教学

运动性疾病是运动中常见病症,包括运动型腹痛、晕厥、痉挛等。在学习这些病症时,需要了解病症的病因、症状、处理和预防,如果按照书本内容使用讲授法从这四方面讲,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不爱听,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相同情况时,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解并不等于就能够应用。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某一疾病形成一个生动全面的印象,便于记忆,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提出一个问题:运动中扭伤踝关节后,病理、处理和康复。在回答这道题时需要用运动损伤的处理和康复两个章节的内容。目前毕业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用人方希望招到人可以直接用,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将文字、图片与音响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和案例教学一起,多种信息输出方式结合,能够营造更加真实的教学情景。体育保健学运动损伤中有大量关于各关节部位解剖结构的图片,特别是膝关节,骨、肌肉、关节的形态非常复杂。过去在教学中主要使用黑板、挂图、模型等。由于主要靠手写板书,课堂内容较少,挂图较小,效果不太好。口头和挂图讲解是一种直观、静态的展示,不够生动,像体育保健学这种讲解运动的学科,动态展示效果更好。但教师要注意通过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要与学生有效互动,通过互动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反应。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图片、动画、录像等载体来体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增加了授课内容,缓解了课本授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在运动按摩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播放各种按摩手法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了解按摩技术。

2.3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课程网站,把各类体育保健学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网上做题和提问。增加技能录像内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转变教学评价方法

改变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增加期末成绩中实验成绩和课堂表现所占比例。实验成绩占30%,课堂表现占20%。体育保健学这门课程改革的实践内容较多,比如急救,运动按摩,需要认真学习掌握。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测试教学效果,对教学工作进行平衡的一个重要部分。检查和评定成绩,可以督促和鼓励学生复习功课,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内化,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调节学习行为,使教师获取教学情况的反馈信息,明确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过去体育保健学以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衡量标准,以试卷成绩和平实出勤成绩来评价学生。现在体育保健学考核通过评价体系的改变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应用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体育保健学的课程改革建设,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申请课改课题,以研究促发展,即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也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

作者:李展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系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运动保健学成果与论文的科研探讨

【摘 要】美国人将钙称为营养大工.这是由于人体中每个细胞的活动.都离不开钙的参与人体中每个细胞的活动.都受钙的制约钙是调节人体中每个细胞活动的信使细胞浆中钙离了浓度的变化.将引起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关键词】保健学;论文;疲劳

1. 运动中钙的补充

人体肌肉的收缩.激素的分泌.体温的调节.细胞的分裂.细胞的粘附等人体中血钙的水平.不论你吸入钙多少.变化是极小的影响细胞浆中钙离了浓度的}要囚素是细胞膜的跨膜电位梯度跨膜电位梯度决定钙通道的通透性。

人体中钙绝大多数存在于骨中.血和软组织中的钙很少.}要以卜列二种形式存在:①蛋白结合钙:}要是白蛋白二球蛋白,f3球蛋白.血中有45%的钙是蛋白结合钙.正常人蛋白结合钙的水平为4. 0 mg/ 100 ml,其中90%是白蛋白②可扩散结合钙:如柠檬酸钙、乳酸钙等}3离了钙:离了钙和上述两种结合钙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离了钙含量和血液pH值有关.pH值低.钙离了占血钙总量偏高.pH值高.钙离了占血钙总量偏低结合钙没有活性.离了钙才有活性.们{也不是全部离了钙都有活性人体中血钙离了浓度为} 2. 75 mmol/ T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及后果。

2.运动中疲劳的恢复

2.1疲劳是机体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将其机能持续在一特定水平或各器官不能维持其预定的运动强度。人的疲劳主要反映在人体的二大系统.一是神经系统的疲劳.一是心血_管系统的疲劳.二是肾骼肌的疲劳。运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改变Ifn导致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刚开始时只是引起肾骼肌系统的疲劳.但不加以注意.就会引起神经系统和心血_管系统的疲劳。疲劳是机体发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它的出现是提醒人们注意要减低日前的工作强度或终止日前的运动.经常性的疲劳会使人们进入亚健康状态.若情况继续下去就会造成机体进一步的损伤。一个人有了疲劳感会使人们进入亚健康状态.若情况继续下去就会造成机体进一步的损伤。一个人有了疲劳感后其工作效率就开始下降.继Ifn易感染.出现贫血_、无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症状。

发生疲劳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能源的消耗.肝糖原等过量消耗.血_糖卜降;疲劳物质在体内积累.乳酸和蛋白质分解物大量存留在体内;体内环境的变化.包括体液的酸碱平衡、离r分布、渗透压平衡等的变化或破坏;不能完全适应各种应激反应。

2.2通过改善营养抗疲劳和消除疲劳。

从以上对疲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日常的饮食中通过增加血_糖供应或加快乳酸的分解.延缓疲劳的到来或加快疲劳的消除。除了按摩药浴等传统的物理疗。

3.运动中糖的补充

通过饮食调理.供给适当的营养.维持运动时血糖的水平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剧烈运动超过lOs后.肌肉中的糖原就会被大量地消耗.运动的同时肌肉还大量的摄取血_糖。当血_糖摄取速度大,肝糖的分解速度时.会引起血_糖水平的卜降使大脑中的ATP不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供能不足.从而引发全身性的疲劳。可见.机体运动后产生疲劳感与机体中的能量物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运动前要供给足够的能量。

运动中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是AT P.虽然它们供能的速度很快但量比较少.在运动中不断消耗的ATP需要得到补充.补充主要是通过糖、脂肪、蛋白质代fit来实现的。运动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和脂肪酸.它们的比例取决J几运动强度.一般来说糖所,片的比例要高一些。根据这一l从.在运动前的膳食供给中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量.最好是低分I的碳水化合物。

为了防止大量补糖引起胰岛素效应.激发一时性的低血_糖反应.要尽量避免在运动前90 min内补糖.补糖时间可以安排在运动前几分钟或2h以前。另外运动时要出汗.所以补充的糖类型以复合糖或低聚糖溶液为佳。为了保证吸收.糖浓度要低一些.以利几胃及时排空。蜂蜜饮料是运动前糖源最佳补充剂.它里 氨基酸是体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其氧化分解提供能源,某些氨基酸还是体内的调节因在运动中.氨基酸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同样运动对其代也有很大的影响.多年来.对运动与氨基酸关系己有很多研究.本文就运动对几种氨基酸代的影响.在运动性疲劳方而做一综述。

4.运动中氨基酸的分布与代谢

氨基酸代是山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组成.它以游离氨基酸总量计算.肌肉中氨基酸,片氨基酸代谢库的50%一80%.肝脏,氨基酸浓度不高.但更新速度快.对各氨基酸池中的氨基酸起运输和交换作用.其含量可保持在恒定水平。

氨基酸代谢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合成蛋白质.一种是分解代谢.氨基酸经过脱氨基.转氨基作用形成。一酮酸.再氧化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或转变成糖和脂肪或其他非必需氨基酸.脱去的氨基还可转运到肝脏经尿素循环生成尿素.或与谷氨酸形成谷氨酞胺.运送到肝或肾水解释放氨。

4.1运动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长期训练.无论是力量性还是耐力性.均会对其产生深刻影响.有训练者安静时.13种氨基酸水平高几普通人.力量组和耐力组分别有7种、6种显著性差异,急性运动中.血_清中丙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值显著升高.大强度运动后血_浆及红细胞内液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较运动前增高或显著升高「}l.不论是长期训练.还是一次性运动都会影响血_清中氨基酸的浓度.说明运动使氨基酸代谢分解代谢加强利用率增高.肥胖的主要成因是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间的失衡。摄入的能量大大超过消耗的能量.致使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大量堆积.尤其是脂肪组织的积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趋向几高能量的洋快餐.同时运动时间大大减少.形成了以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为主的中心型肥胖症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病。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表明:通过增加运动、改善营养结构和习惯是最健康有效的一种减肥方法。木文就运动和营养减肥的生理基础作一综述。

5.运动与减肥

运动.特别是系统的有氧运动是增加能量消耗和脂肪分解的有效途径。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变激素调节和影响肥胖基因的表达。

5.1运动对肥胖基因的影响

人们对调节体重和能量平衡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己持续多年。1994年人类成功克隆出鼠的肥胖基因及人的同源基因.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防治肥胖拓宽了道路。研究证实仅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其基因产物是一种被称为 (瘦素)的蛋白质.它被认为是一个控制体重稳定和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在脂肪细胞内合成分泌入血.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物摄入、增加机体产热、最终起到减肥降月旨的作用。

运动不仅增加能量消耗.机体运动木身是一种应激活动.其神经一内分泌系统都产生较为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与能量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水平在某种程度上都发生改变。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性提高.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浆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_浆胰岛素浓度降低。当运动强度达到50 -70%最大吸氧量时.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兴奋性明显提高.血_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也显著增加.机体一方而通过刺激p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激素敏感脂运动能力的强力手段。

运动能力的强力手段一般划分为5类.(营养学手段.}生理学手段.心理学手段.药理学手段;机械和生物力学手段。其中营养学手段是当今广为推崇的一种强力手段.主要用促进肌肉组织增长.提高肌肉内能量供应J{加快肌肉中能量生成速度。实践证明:正确的运用营养学手段只会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产生正作用不会产生.钊作用。有人认为.科学的选材和训练.再加上合理营养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二个基木因素。不可否认.有效的训练是改善运动员运动能力最有力的措施.因为科学的训练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加速能量的生成JI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运动员及他的教练员还可以采用行之有效的营养手段增强运动能力。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运动

一、健康是人类的最大幸福

健康是人类最大幸福。什么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正确的含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

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十条健康标志

1、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应付工作压力而且感到不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

5、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正常,身材均匀。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牙齿清洁,无空洞。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三、体育锻炼是健康长寿的法宝

健康来自坚持不懈的锻炼,甚至体弱多病者也能长寿,“九死一生”的幸存者还能再活几十年!起死回生秘诀何在?从病痛的折磨中吸取教训,痛下决心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决心拿起体育锻炼这个护身法,不仅能战胜病魔顽疾,而且可以平安长寿。

生命在于自身有节律的运动。人人都需要适合自己年龄的运动,无论婴儿发育生长,还是青壮年充沛精力都离不开营养和体育锻炼,1990年长春市区人均寿命73.56岁,比解放初期增加了1.1倍,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喜欢晨练。

1、运动能保持身体机能系统的平衡。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是受大脑控制的多种生理功能,协调有序的有机的整体,机体各系统运转正常,人的身体就健康,任何一个环节不协调,(机能状态失去平衡)就生病。

①人体主要系统有: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包括各自分工不同的器官、组织。

日本东京大学一位教授提出理论;要健康的身体,必须主要保持三个机能系统的平衡。第一系统是呼吸、循环、消化、性机能等,是人体最基本维持生命活动的机能系统。第二个系统中掌管运动的机能系统,包括骨骼、肌肉、神经及五官机能系统。第三个系统是维持人的情绪、反应、意志、智力等神经活动的机能系统。

②体育锻炼对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机能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

运动功能使窦性心动徐缓,如高水平运动员每分钟心率只有36—40次;运动能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多;运动还能使心脏呈运动性增大,运动员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心脏是人体主要器官重量不大,占体重1/200,但承担供应全身血液的重担。一般组织中能从动脉血液中摄取含22%的氧,而心肌组织能从血液中吸取70%以上的氧,因此心肌对缺氧十分敏感。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氧气的血管系统,它必须在心肌需氧时加大血量供应才能使心脏这个供血总机正常工作。如发生血管狭窄则供应不畅,出现缺氧,胸闷,严重时会心绞痛。冠动脉狭窄在中年期发展快,从30岁到80岁,心脏输出血量下降30%。

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冠性病发病率与年俱增,九十年代报导全世界每年有1000万人死于心脏病,男多于女,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多于体力劳动者,主要原因是吸烟,摄入动物脂肪过多;紧张的生活节奏,缺乏运动及环境污染等。

多血脂也是现代病,血液中胆困醇过多也会胸闷,心肌缺氧。过去认为动脉硬化不可逆转,最近,在美国的一次心血管专家年会上有三位专家宣布:“在一定条件下,动脉硬化可以逆转”——只要改变饮食习惯加上适合的运动,硬化的血管可以变软。长期锻炼者血胆固醇和低密脂蛋白明显低于不锻炼者。

呼吸系统

肺是呼吸系统主要器官,功能是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气体交换能力用肺活量表示(每次吸气的最大体积)以毫升计算,壮年男性3500毫升,女性2500毫升。通过锻炼者可以增加肺活量,增加肺通气量,加强了呼吸力量,一般人运动肺通气量可增加到60升/分,而有锻炼的人可达到100升/分以上。只有在运动时,肺活量才增加,经常锻炼的人肺活量较大,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由于环境污染,及抽烟的习惯,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死亡率已上升到第9位,必须引起重视。

消化系统

我们都有一个体会,光吃不动,再香的食物也乏味,而在适当运动后胃口大开,吃得好而不怕胖,因运动既消耗能量,又能增加氧的供应。特别有助于改善肝脏功能。

肝脏是消化系统最大的器官,如同一个复杂的化工厂,担负分泌胆汁,促进蛋白质、脂脉,碳水化古物、维生素、激素的代谢作用,肝能产生多种凝血物质,具有免疫、解毒等多种功能。由于肝脏任务重,每分钟通过肝脏血液流量很大,它可根据身体各部分不同需求,调节血量。如胃消化需血量增加,用脑时血量加大,肝脏就调节血供应。

老年人缺少运动,易气滞血淤,适当运动,气血畅道,运动时,横隔膜上下有规律升降,是一种柔和的按摩作用,有助排瘀。因肝脏中合成胆固醇,如坐着不动,胆固醇合成多,有害于心血管系统,造成长期肝病或胆固醇过多,经常坚持锻炼食欲增加,胀满减轻,肝功能好转,精神焕发。

但运动与进餐要合理安排,否则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艘腔内器官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进入肌肉而保证运动需要,供给消化系统的血液减少,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长期如此对身体有害无益。

肌肉、骨骼系统

人体由600多块随意肌组成,总重量占体重40%,肌肉保持骨骼并支撑身体,配合运动。

在生长发育期从事运动,骨性结构上显著变化,骨干变粗,骨密质加厚,关节更坚固有力;运动能有效增加胸廊的宽度,关节软骨的厚度;结缔组织、细胞间质营养性肥大,增大了肌腿和韧带体积,这些都能使运动系统的抗压能力和牵张力量进一步增强;通过系统地运动,肌纤维增粗,肌肉块增大。

进入成年和老年后,仍必须锻炼。美国波士顿达佛兹大学人体生理实验室1972年研究了200个成年人健康者(45岁—78岁)男、女性骨骼肌质量与强度,发现性别差别为大,但均随年龄增长肌肉强度下降。再对65岁以上经常锻炼的男女比较,骨骼肌强度下降与步行运动速度成负相关,即常作快步走的骨骼肌退化慢。他们还做了通过高耐力的强化锻炼增加骨骼肌的量和强度,甚至96岁年龄只要健康无病,通过锻炼仍可达到增强肌肉强度的目的。他们得出结论;久坐不动的人,对任何年龄人来说都会发生肌肉衰退。原因:肌肉静止不动,肌纤维数目减少、缩小,肌肉中的主要是蛋白质,而在身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总处于水解与合成的动态平衡中,当青少年时期蛋白质代谢成大于分解,身体迅速成长壮大,中年以后蛋白质代谢是分解大于合成,形成负平衡。人体本身具有重建和修复蛋白质的能力,而体育锻炼是保持和加强这种能力的最佳途径。

神经系统

大脑是神经系统的主要器官,大脑皮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宰,它的机能状态对人体各器官的生理、病理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如长期对中枢神经系统作恶性刺激,会使兴奋、抑制失去平衡,诱发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

现代生活中对人们情绪影响最大的外因是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突发的灾难事件。经常处于悲伤、恐怖、沮丧、悔恨、憎恶或厌食、抑郁等精神状态,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过度,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使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就会得病,我们的老祖宗就总结了“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的经验。

锻炼可以消除紧张消极情绪,缓解紧张状态,使人们没有紧张压迫,感到舒适、愉快、88年北京大学心理系曾对老年知识分子作太极拳锻炼者脑电波研究结果进一步得到证实。

1、运动的必要性与危险性。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力水平,提高免疫能力,减少疾病,运动使人身心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延年益寿。

美国有一专家在全国就其运动与死亡率作了调查。共调查100多万人在100人中一年死亡率情况:

前苏联一医学博士提出一个著名健康公式

长寿公式=(情绪稳定+经常运动+合理饮食)/懒惰+酒+烟

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掌握自己

但是,运动也具有危险性:

如发生运动性疾病,有过度训练,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运动高血压,血尿,运动性贫血,头昏,月经失调。运动中造成创伤:肌肉拉伤、骨折、脱臼,这就进一步提出科学锻炼的必要性。

三、健康的评价

1、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由遗传及变异造成形态、生理变化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和健康概念不完全相同,同样是健康的人就有不同的体质,体质强弱要从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对环境、气候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多方向进行综合评价,体质的综合评价:

①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等。

②生理生化功能水平: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工作效率。

③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及跑、跳、投等运动能力。

④心理状态:感知觉、意志、判断等。

⑤适应能力:与外界环境的抗寒、热、病抵抗力。影响体质强弱主要是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有目的科学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手段。

2、体质测定内容与指标:介绍几个比较简易而实用的指标。

·形态、身高、体重、胸围、皮脂。

·功能指标:心率、血压、肺活量、心功指数。

·身体素质:力量、爆发力、协调、灵敏、耐力。

·运动指标:跑的能力,50M,100M。

跳的能力,跑高、远。

3、体力:是身体运动的功能,指运动或劳动所需要的身体能力。

体力概念,各位学者都有不同观点,而且名称各异。日本学者把体力分为行动体力和防御体力两类,内容包括身体质量及对生命和健康有威胁的抵抗力,这和中国学者关于体质概念相似。体力年龄评定方法:每个人都有日历年龄,但实际体质差异很大,只有“体力年龄”才能反映一个人实际身体状况。中年人体力年龄评定:

A:数字为健康合格下限,B级以下为警戒信号

反复横跨:(灵敏性)地上120厘米划三条平行线,被试者跨中央线。开始,按右中左顺序反复横跨,不能跳跃,两脚每跨过一线为一次。

俯卧仰体:(柔韧性),俯卧垫上或诊断床,双手放腰后叉握,两腿足尖分约45厘米,辅助者跪撑于被试两腿之间,用膝或小腿压其肋窝或小腿上,双手按大腿后部(不要按臀部),试者上体尽量抬起,另一人测下领与台之间距离(静止),2次取其一次。

一、运动处方概念

看病开方子,人人知道,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就提了这个概念。60年代,日本猪饲道夫教授用这术语,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运动处方”,国际上得到承认。

90年代我国周士枋教授下的定义:“在运动疗法治疗中,常以处方形式来确定运动种类和方法、运动强度、运动量,并提出治疗中注意事项”。

其中因人而异是关键,即运动要讲科学,和开方子治病一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根据什么(而异)。开出什么方子(内容)。

二、运动处方分类和处方的基本原则

1、按对象和目的分三类

·竞技训练

·预防保健(全民健身)

·临床治疗

2、处方基本原则:

①处方要个体化,因人制宜,个别对待。

②处方要修订调整,和开中药一样。但参与者是自己掌握自己,双方结合才能获得最有效、安全、愉快处方。

②要有一定的安全界限和有限界限。体力差别比年龄差别更大。当然强度大,频度高,时间长,效果也最大,但个别不同要有个界限。

三、处方内容

包括六项,而2至5为四大要素

(一)运动目的

(二)运动种类

(三)运动强度

(四)持续时间

(五)运动频度

(六)注意事项和微调

(一)运动目的:治病防病,减肥,健身,娱乐等等。

(二)运动种类

现代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分三类:

一类:有氧耐力项目:

步行、慢跑、走跑交替、游泳、自行车、滑水、划船、跳绳、上下楼梯、步行机、平板。

二类:伸展运动和健身操:

广播操、太极拳、气功、健身、健美操、跳舞、医疗体操等。

三类:力量锻炼:

采用中等强度去脂,增粗肌纤维。

(三)运动强度

即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强度是运动处方中定量化与科学化的核心体,实际就是对人体的较突出的刺激,计算单位很多,功率、瓦、能量消耗多少、摄氧量多大。较复杂,不是全民健身中可衡量的。在全民健身中采用最简易最实用的方法是用心率衡量强度,一般有下面四种方法。

1、年龄减算法=(通常)180或170一自己年龄。

2、按年龄最大心率计算:男最大心率值—0.7×年龄女最大心率值—0.8年龄,据上海瑞金医院研究,中国人最大心率。

(四)运动时间

根据目的、年龄、体力,和可能性不同而不同,一般每次在20分钟以上,如果心率150次/分以上,最少时间也要5分钟以上。

(五)运动频度

每天锻炼当然最好,由于各种原因,每周3—4次可做到不仅不疲劳,体力又可积蓄。如减肥要效果好每天要练。力量锻炼更需持之以恒,三天不练,肌肉最大力量减1/5,2天之后必须使肌肉再次得到锻炼,可以每天坚持20分钟力量训练,才能保持效果。

四、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一)步骤:

1、体检:了解运动目的、病史、家族史、职业、生活、劳动条件。临床检查:心电、肺、HB、歼等。

2、运动试验主要是心血管运动试验,采用定量负荷检查心血管系统能力,内容、方法繁多。简易实效方法有库珀12分钟跑,12分钟游泳,或2400米跑方法,要求要有锻炼6周以上经历。12分钟体力测验评定标准

(三)运动处方制定:

1、有氧运动项目的运动处方

什么叫有氧运动。人的生存是有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适应代谢而生存的,我们吸叫营养排分解物质,又叫物质代谢,维持生命,人主要需要的是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要素,这三类物质代谢,在有氧参与下叫有氧代谢。无氧叫无氧代谢。人的吸氧能力越大,有氧氧化水平越高,供能能力越强,全民健安主要是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促进身体健康。而且由于方法简便、安全、效果好,很受人们欢迎。

(1)步行运动处方:①步行效果

步行人人会,效果好。

A、—增强心脏功能,心率领110坎/分以上,保持10分钟以上,对心肌锻炼效果取好。

B、减肥效果:每天步行4—5公里,可避免发胖。

C、饭前饭后散步,是防治糖尿病有效措施。

D、缓和肌肉紧张,是一种积极性休息。

E、散步出智慧(积极思维)不易受伤。

2、要求

a、步幅要比一般步行大,上体正直,两臂前后摆动,呼吸自然,注意力集中,速度要加快。

b、每天走一万步,大约(30—60)分钟。

c、每分钟多少步,可根据体力反映自行掌握,不必强求。

(2)慢跑步处方

是有氧代谢之王。优点:安全省时,见效快,易控量,随时进行,慢跑运动量由强度、时间决定。年轻、强度大、时间短些;年老;体力弱宜强度小、时间略长些。

时量和强度要慢慢增加,由于下肢承受力大,易引起膝痛。

跑时要掌握正确要领,注意2:2,二步一吸,二步一呼。用鼻和半张口同时呼、吸。

常规健身跑:先从1000米开始,每月增加1000M,至3000M—5000M即可,速度:8分钟1000米,每周3次。

儿童(4—5岁跑500M休息2)。

8—10岁每次400—800M,11—14岁,每次1000—1500M。

15—17跑2000—3000或以上的。

女子在青春期体力最强,要抓紧时间锻炼,提高体力。

(3)游泳处方:

是全身运动,能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力量,使身体匀称由于水阻力比空气阻力大820倍更有助于使肌肉更得到锻炼。水比陆上消耗多能量,经研究,肥胖者每天不增加饮食,游30分钟就可以减肥。

例如10周运动处方

(4)爬楼梯处方:

90年美国报导“发展很快的有氧健身运动。现代社会中电梯、汽车代步,体力活动少,心脏病多了。美国博士研究调查,登一级楼梯可延长生命4秒钟。一星期登5000级(每天714级,相当上下6楼3次)死亡率比不运动低三分之一。爬楼梯能量消耗:比静坐多10倍,比散步多3倍,比步行多1.7倍,比打乒乓球多1.3倍,网球1.5倍,自行车1.5倍。6层楼跑2—3次相当800—1500米运动量。

西班牙也报导:每爬一级楼梯延长寿命5秒钟,美国约输斯:霍伯全斯大学调查,35—80岁每天爬833级(每周5000)可消耗8371千焦耳热量,寿命延长2年半。

现在有很多楼梯机。但必须有健康身体,因它是较剧烈的运动,要循序渐进。应以中等强度为主不感非常吃力为度。一般不要采用比赛形式,对于老年人更是如此。

(5)自行车处方:

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力量和增强耐力。

一开始注意上限220—年龄×90%;下限220—年龄×60%,开始60次、分(圈)。注意:不要溜坡滑倒,掌握正确姿势,注意不受伤。

(6)健身操。坚持每天做30’—40’由易到难,伴随音乐达到身心愉快健身俊美目的。2、老年人运动处方:目前世界上60岁以上有5亿中国人占1/5还多,到本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到1.3亿占世界总人口13.3%,列世界首位,引起重视。老年人不仅需要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安排好老年人体育活动是欢度晚年的重要途径。

(1)老年人生理、体力变化。人从40岁—64岁渐衰期,65岁起衰老期。个体差异很人。老年人视力减退,老花眼,白内障;听觉障碍,脑老化萎缩肺功能下降,心脏dh管机能减退,血压容易上升;消化功能下降,常饮酒和低蛋白引起脂肪肝;骨质疏松(女比男多8倍)易骨折,皮肤皱纹。弹性下降等。防御力减退,容易疲劳,恢复慢。

(2)老年人锻炼和处方指南。

①改变“为时己晚”的错误思想,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锻炼。

②积极自觉,毅力有恒;个别对待,自监自控,适宜负荷,全面锻炼,安全第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②严格检查身体,安全第一。

①处方要个别对待。

⑤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

⑥合理安排运动量。

⑦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

(3)老年人处方示例之一。

A、健康检查:肝功、心电图、血压、胸片、血尿等测量。

B、运动负荷试验(原地踏步)

C、110—140次/分每周21次每天1.5小时每次内容:了解身体情况,测心率、血压准备活动:体操、柔韧体操10—15’羽毛球、团体舞蹈、心率110—140/分放松运动10柔软体操。

(4)老年人处方示例之二

准备活动:广播体操伸展运动

肌力练习:踝关节、蹲踞、腰侧、腹、背、腕、颈运动

玩球:握力(单手握)、腕(双手握)二人一组投球、带球(单、双手)

韵律体操:全身运动,轻快节奏整理运动:拍肩、叩脑、敲脚、腰背、跺脚、深呼吸。

(5)老年入运动五戒:一戒负重,二戒憋气使劲,三戒急于求成,四戒争胜好强,五戒过分激动。

3、中年人运动处方: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生命过程常以40岁为分界,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划分44岁下青年以,45—59为中年人,60—74岁为较老人,75—89岁为老年人。

(1)中年人生理特点:

心跳逐渐减弱,30岁每分输出量3.4升,40岁就3.2升,血管开始脂质班块沉演在血管壁上了,血流减慢。肺通气肺活量减少,胃粘膜变薄,肾脏膀胱储备下降,夜尿;神经精神减弱,骨质密度开始下降,易腰腿痛。

(2)中年人是“病机四伏”时期,工作、家庭、心理、负担很重时期,又是事业中坚力量。而对身体最不重视、认为底子厚、精力旺盛,有些中年人烟、酒无度,生活制度不正常,引起”英年早逝。”

(3)中年人需要重视健康投资(运动)加强自我保健。

①要懂得医学保健知识。

②饮食科学调理。

③学会休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④中年人检测健康新指标一腰臀比。

瑞典医学专家经20年调查855名男,1462名妇女,得出结论:

无论男女臀围明显大于腰围,不仅体态优美,且健康长寿,腰围明显大于臀则危机四起。

因为腹腔内脂肪细胞多比其它部位活跃,由于血流方向和有利位置,会把甘油三脂和固醇带入血液,流经肝脏,肝脂遇到这指标游离脂酸会加速产生低密脂蛋白(坏固醇),随血流进入全身动脉,易在血管壁沉积成脂质班块,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肠血管疾病。

研究还发现同条件,胖女人比胖男人要长寿,因为女身体是梨形,脂肪储在较低部位,腰臀比变化不太大,而男子是积在腰腹处。另外CT检测女子腹腔胆肪主要在皮肤与肌壁之间,而男子在肌壁下面包围着肠管和其他器官。

腰臀比:直立位,距臀部8厘米处量腰围,再量臀部最大围度之比即腰围/79臀围,例如一男子腰围79CM,臀围92CM,腰臀比(WHR)=79/92=0.86

合理的WHR男0.85—0.90

女0.75—0.80

(5)中年人运动处方:

运动是中年人最好的医药,每周应安排3—5次,每次20’—45’(如早上锻炼30’)保持最大心率70—80%即30—39岁;140—165次/分;40—49岁;12—146/分;50~59岁118—139次/分。

中年人一般不超过160次/分。

例一:中年知识分子处方一(时间紧,工作、家务忙)

运动强度控制110—130次/分每天时间内容安排

晨练:15—20起床后健身操,广播操,原地跑或慢跑

工间操:上、下午各一次5’—10’广播操,或俯卧撑,或立卧撑,眼保健操,原地跑。

晚上工作前或睡前15’,散步、太极拳气功。

星期六一日,用40—60’慢跑、羽毛球、爬山、乒乓或游泳、跳舞。

例二:中年人肌力练习。

腰腹:①腰肌:仰卧起坐,悬垂抬腿或摆腿,仰卧抬腿。②俯卧撑。③杠铃提放过膝10次为一纽。

背腰:①背屈、侧屈、前屈、俯卧横杆引体10次一组。

腿:负重下跺,负重跳台阶(5次一组)立姿屈小腿,仰卧上下摆腿等10次。

每个动作4—6组,组之间隙40’,锻炼时间1小时。

切记不可突然摄取食物过多,由于消耗减少,收大于支出,过多热量在体内转变脂肪大量蓄积起来,脂肪迅速增加,体重超过正常值20%以上,以损健康。

附一:标准体重:

身高165以上公斤:身高(厘米)—100

身高166—175CM=身高(厘米)—105

身高176CM以上=身高(厘米)=110

女的比男性减2.5kg

1986年中国军事医学院推荐计算方法

北方人理想体重(公斤)=(身高—150)×0.6+50

例:(165—150)×0.6+48=7.8+48=55.8

南方人理想体重(公斤)=(身高—150)×0.6+48

肥胖度=(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肥胖度在10%为正常,大于10—20%为过重;超过20%以上为肥胖。

附二:肥胖症

(1)肥胖原因:

①遗传:(双亲肥胖者子女达63—87%肥胖,正常双亲子女10—36%),

②营养因素:

③病理:甲状腺功能减退,下丘脑垂体病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胰岛性肥胖等。

④运动不足。

(2)肥胖症危害:

有脂肪大量堆积,增加机体负担量。

①腹腔脂肪堆积使横隔升高,使心肺活动受阻。

②沉积心脏,心肌收缩无力,心搏击量下降,血迅速变慢,易乏力,头晕,冠心病。

③脂肪沉积血管壁,弹性下降,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

(3)减肥最佳药品——运动。

运动促使血中三酸甘油脂下降,使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开高,运动改善肌肉组织对胰岛素感受体功能增强,运动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脂。

女性肥胖比男性多因女生脂肪细胞多于男性,热量消耗比男性少,少女青春容易发胖,孕妇产后发胖,更年期发胖。

减肥处方:

①运动与科学节食结合,控制脂肪、糖类,少吃多运动,少睡、少饮水。

②中等强度,时间长,30分钟以上,心率130交/分左右。

③每天运动一次效果更佳,感到疲劳减少次数。

④循序渐进,坚持经常。

什么运动项目都可以,如简易的跑步、跳绳、健美操等。

儿童减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儿越来越多。儿童减肥应引起重视。

处方内容:强度50%,每天练习1小时,每周5天,持续12周,慢跑、接力跑、跳绳。

进食保证足够营养,不盲目节食,少吃。

瘦肉、奶、蛋适量,蔬菜、水果、粮食不限制。

重在预防:

①宣传父母应懂得带孩子。

②玩,爱劳动。

③定期检查身体。

④持之以恒。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目前,体育教学不仅重视对学生相关运动技巧的培训,还加强了保健体育教学,推动保健与医疗康复作用的实现。学校以此为基础可以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意识,形成定期锻炼的习惯。本文分析探讨体育保健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体育保健;理论;实践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民众逐渐加强对体育事业建设的关注。开展相关的体育教学以及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已经不仅仅重视对体育技能的关注,而是加强了对体育保健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这使体育运动与保健、养生、祛病、强身等功效联系起来,推动民众身体素质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体育保健理论的思想内核,阐述对该理论的实践。

一、保健体育的对象、目的与任务

1.保健体育的对象、目的保健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一部分,其主要针对下述三种人群:一是身体异常和病弱的人,二是机体损伤处在恢复期的人,三是缺乏自我保健、运动习惯较差的人。事实上,根据体育保健学相关原理分析可知: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因而,体育保健开展的过程中,其主要是通过相关锻炼推动身心患疾病的民众逐渐增强体质,缓解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其身体的恢复。2.保健体育的任务为推动体育保健的发展以及相关目标的实现,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在推动保健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相关任务的完成。关于保健体育的任务,笔者进行了总结,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是通过推行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促进身体羸弱的民众达到增强机体各部位功能作用,实现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是帮助患有疾病的民众进行身心调理,以此为基础实现该民众局部病状的减轻,从而缩短康复时期。再者就是通过这一理论教学帮助身心病患的民众追求健康积极人生,并在参与保健体育的过程中提高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是借助保健体育的实行,加强民众对自身生理、心理、营养等方面的了解,以此为基基础,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二、运动处方理论

保健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运动处方理论作为核心理论一直被采用。关于运动处方理论的内涵,笔者进行了相关叙述。运动处方理念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针对性强。这也就说明了运动处方的设定不是普遍的健身指导,而是依据个体的实际状况而制定的个性化体育指导。此外,作为运动处方实施的基础,运动锻炼是实行保健体育的受体所必须进行的一项操作环节。运动量则是需要依据受体实际的身体状况而定。运动处方在实施过程中,其目的在于帮助受体获得运动锻炼的有效性。基于此,相关体育锻炼需要循序渐进进行。作为一份完整的运动处方,其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运动的内容及方法,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次数及时间,注意事项。

三、运动处方案例分析

运动处方案例分析过程中,笔者以肥胖症者的锻炼为例进行相关讲解,以此帮助大家了解运动处方的具体实施。1.理论观点事实上,导致肥胖的因素是脂肪问题。肥胖症者进行减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脂肪的消除。通过相关实践可以得知,脂肪消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有氧运动的强度。通过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肥胖症者实现自身能量的消耗和分解,提高自身的新陈代谢。事实上,这一过程中,肥胖症者需要加强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从而实现减肥的目的。2.锻炼内容以及运动事项保健体育运动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以健身器械为依托进行有氧耗能的练习。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可知,运动强度需要控制在130~140次/min。其运动强度需要控制在中等强度。运动的频率,笔者认为应该控制在每周两次,每次运动时间约为两小时。3.注意事项减肥保健体育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确立正确的观念,了解减肥的目的在于健康。锻炼过程中要注重时效性以及持续性,从而缓解因运动导致的身体损伤。运动时,相关人员要确保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以及时间,注重饮食的科学性。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保健体育的目的、对象以及任务,分析和阐释运动处方理念。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理念的落实以及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的体育保健将会获得长足发展。

作者:董波 单位:临沂大学

体育保健论文: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的思考

摘要:根据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现状、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为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按摩与保健康复方法、形成完整的康复观念,文章对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必要性及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体育院校开始设立社会体育专业。经过15年的发展和嬗变,社会体育专业在教学科研、目标定位、特色发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同时,各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在目标建设、学时分配、专业契合度等方面还相对滞后,专业方向比较粗放,特色办学做得不充分,就业竞争力不强,使学生在就业时面临较大困难,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较大危机[1]。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15个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2]。目前,教育部牵头进行了社会体育专业标准的起草工作。随着国务院相关就业支持政策的出台,“众创时代”要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体育知识、指导大众健身的技能外,还必须掌握我国古代保健康复思想和方法,以及创编开发新的保健康复体操的技能。

一、“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主要内容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的研究范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健康复学的发展沿革,包括发展历史、相关机构、学科前沿等;二是保健康复学和其他学科间的交叉研究及研究成果;三是专业按摩对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本文从这几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历史的演变中,探索传统康复治疗与按摩的关系。

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重要性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主要研究与保健康复有关的运动康复方法、手段。它将传统中国医学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起到预防疾病、提高体质、益寿延年的作用[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使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也为体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充分显示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统一。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了解传统康复按摩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认识传统按摩养生方法的作用、操作手法和应用范围,掌握传统按摩养生的技法,毕业后进入社区保健养生机构,在保健养生事业上服务于广大群众。所以,在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4]。

三、“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技术在中国传统康复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末期,氏族部落的人们利用其来强健体魄,疗伤治病。《荀子•天论》中就有“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的记载。意思是,按照时令活动与恰当的调养结合起来,则不会产生疾病。《三国志》卷二十九记载:“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三国时期的医家华佗已经认识到劳动对养生的重要作用,推广创立了至今广为流传的“五禽戏”[5]。吴普按照华佗的方法不断习练,活了九十多岁,还是耳聪目明,牙齿完整坚固。可见在我国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传统的导引养生功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导引按跷、健身气功、保健功法、针刺拔罐、中医养生等祖国医学的理论技能与现代体育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技术在体育领域中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学习了传统的养生及保健康复理论,可以提高他们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水平,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民族体育文化;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康复按摩技能,能胜任健身教练、社区体育指导员、星级酒店健身教练、美容机构按摩技师、医院康复治疗师、疗养机构康复技师、运动队队医等工作。因此,掌握和了解保健康复知识及专业按摩,对社体专业学生是极其必要的。

四、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价值

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不仅是体育学的一个分支,能为学生提供传统保健康复、专业按摩知识,而且是传播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应适当增加操作性、实践性的学时数,使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结合中国古代保健康复方法、养生思想和养生技术,不断开发新的技能及方法并将其充实到保健康复体系中来。

(一)有利于传承传统康复养生思想

传统保健康复与按摩是社体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在课程中加入传统医学、导引养生的思想及技法,既能使学生了解传统养生学的发展脉络,又能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养生观,摒弃当下社会浮躁的养生思想,真正从“治未病”的角度去探究养生的作用,从而促进对专业按摩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的兴趣,这也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拓宽思维。加强对传统养生技法的培养,增加实验、实训的学时数,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对传统保健养生技法的传承和发扬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针对社会岗位需求促进学生就业

通过刘善云等人[6]的调查分析发现,社会岗位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如下要求:①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深厚,专项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健身技能水平较高;具备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实践技能,胜任健身指导工作的职业技能;②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有研究[7]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发现:获得身体锻炼的方法是社区居民首选的健康教育知识,排在第二到第五位的分别是科学健身、疾病防治、身体康复和身体保健知识。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可以有效拓展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满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五、结语体育保健康复与按摩课程的开设,基于满足体育产业化、加大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契合度的要求,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顺利就业、服务社会拓宽了渠道。因此,建议在社会体育专业开设此门课程,这对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玮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

体育保健论文:多媒体技术对体育保健学的运用

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育保健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课程,大学生在保健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需要以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的养成为手段,来提升体育保健学专业人才的质量.随着我国的高等人才培养理念与体育保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转变,高校体育保健学专业的开放性实验从一般的操作演示,向着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重点转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大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成为提升多媒体应用效果的重要内容.

1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中的应用价值

高校体育保健学课堂的开放性实验其学习内容较多,而留给学生练习的席间较少,这就使得大学生在进行实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单一、被动的完成实验,不能够有效的发展大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其次,在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体育保健学理论知识的验证与解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这就到了学生应付的做完实验,写完实验报告就可以.此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多媒体与开放性实验的教学往往是单一的播放实验的录像,受到播放技术、时机等因素的影响,关键实验环节无法重复的演示,导致了传统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开放性实验的多媒体使用层次更加多元化、演示的技术更为多样化.通过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促进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校体育保健学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使用时机、使用方法的研究,提升多媒体技术教学对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关于“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与资料支持.2.2.2问卷调查法按照本研究的需要,在写作实施之前编写了态度等相关的量表,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体育保健学课堂大学生对开放性实验学习的兴趣、态度、满意度、多媒体使用体验等.调查使用的是统一等级的问答方法.通过调查获得大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教学的相关态度,从而提升对高校保健学开放性教学的实验把握.2.2.3数理统计法在文献整理与问卷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高校体育保健学的特征,获得开放性实验的结构模式、多媒体使用价值的逻辑分析框架.2.2.4实验法教学方法:在本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提升高校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效果,使用了挂图、解剖器材展示、实验视频播放、教师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下面几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讲解示范教学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视频教学法等等.教学效果检测及教学信息反馈: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自编态度量表、实验操作技能达标测验等方法来获得实验教学信息的反馈.

3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式实验的特点及实施

3.1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的特征

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学生的开放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将体育保健学知识的操作与应用转化,让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来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对实验教学的软硬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当前,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成为高校体育报建设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实验的日常等向学生作出安排,并提出保健学某个实验的任务与相关的要求,但是并不制定实验操作的步骤,而是由大学生自己来选定实验的课题、实验的仪器、自己进行实验操作步骤的制定、自行分析实验的结果与数据.学生借助手机、网络等预约实验的时间,并按照老师的安排进行预约指导.例如:学生在实验之前通过网上预约,能够帮助自己有一个更为好的实验空间,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独立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有效的促进了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对开放性实验的要求是教师、学生、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四者共同合作的结果.

3.2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的方式

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与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开放式保健学实验网络平台,建立一种立体式的、模块化的保健学实验教学体系.而实验的管理则是由教师与实验操作代表,通过全方位的开放保健学实验室,实现网上预约、实验器材派位、刷卡实验室的灵活机动.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按照自身的学习安排、保健学实验操作的要求,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的分析.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的过程中,开放性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实现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因此,提升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开放性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有效性,是促进课程改革与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方法.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与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结合,既能够提升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能够有效的图片实验教学的重难点.

4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中的运用策略

4.1体育保健学实验技能教学的有效模式

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学的有效模式是:教师对开放性实验精讲示范、播放视频辅助、讲解与练习的结合、学生实验效果的重点抽查等.在这一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示范与练习作为主要的环节,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程序、提升实验操作的实践感知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开放性实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实验视频的播放、重点环节重复演示的方法来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在多媒体指导学生实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使用视频的循环播放,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实验练习的指导效果,这种看得见的指导,对于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非常的重要.

4.2加大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的示范指导

大学生在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乐于在教师示范与指导下进行实验现象与结果的观察.通过讲解与示范结合的方法,能够引起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借助教师的讲解与示范,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重点抽查的环节,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的实验效果信息反馈,提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效果,在共同的研究和讨论中,进一步的规范实验操作的程序,提升实验操作的效果.在开放性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存在问题的点评与讲解,让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与学习提升更为明显.同时,在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充分使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来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4.2多媒体组合教学,重在选择适当媒体

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多媒体组合教学并非单纯的使用多种多媒体以期,而真正的多媒体教学组合应该是在重点运用一种或者几种多媒体技术、仪器的基础上,将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生动、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通过这种展现方式,在吸引大学生体育保健学实验兴趣的基础上,实现高效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转化.通过这种转化,来提升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微观的人体肌理变化等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从实现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目的.在大学生非常清晰的掌握实验技术与操作方法以后,能够加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应用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大对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重难点的阐释.在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使用视频循环播放与演示,来为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指导与示范.教师要加大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的讲练结合,准确的把握住实验的契机来开展适时的引导与点评.在重点了解并掌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实验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加大对多媒体技术的适用性研究,在对多媒体技术高效设计的基础上,适时系统的优化与组合,在激发大学生保健学实验操作兴趣的基础上,提升保健学专业大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师作为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施者,要按照保健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学的任务、教材内容特征、学生的状况等,进行课件、视频、展示的优化,以此来促进多媒体技术在高校体育保健学开放性教学中的使用效果.

作者:马云霞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

体育保健论文: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概况

作者:庄洪业 王静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淄博职业学院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和关注的问题,儒、道、释、佛、医等各家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似乎已不完全适应,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参入到不择手段与道德沦丧的竞争索取中。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再加上居住的环境日趋恶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社会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等,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于是现代保健体育越趋热门,内容繁多。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养生术作为一项优秀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走到了今天,它将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竞技体育非常发达的今天,理清传统养生体育思想与现代健身理念,使传统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育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一门新兴的现代保健体育科学,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养生体育思想方法

1.传统养生的内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国内最早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主》,其源出自《老子》“撮,养也。意味保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寿”。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总之,不外乎“养”。我认为养生就是“治未病”。正如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此即“养生”之意。道家静坐养生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强调精、气、神三者合一,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即练身方法的内三合。中国传统养生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吐纳术、推拿按摩术、医疗体育和传统武术等。其中导引可以分为:导引静功和导引动功;吐纳可分为:顺纳法和逆纳法;推拿按摩可分为: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医疗体育可分为: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练功十八法等;武术有:太极拳、长拳、查拳、华拳、长、短、软器械等。导引,也作“道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的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即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运气。它通过身体姿势结合呼吸,意念集中并身心松弛等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机能,诱导和激发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潜能,以此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导引是培育元气,扶植正气,达到挟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肢体的运动变化,意念相随,起到气血畅通,舒筋活络的作用,发挥自我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吐纳,也称“导引行气”,语出《庄子•刻意》。是利用意念使吸气深而匀长,吐气时发出吹、呼、唏、呵、嘘等微弱的声音,以吐故纳新,增强相应器官的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推拿按摩,是我国人民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大多是用拨乱反正,去瘀化滞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养生按摩则是为了疏通经络、调理相应的脏腑,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医疗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2.传统养生的理论依据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是我国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先秦诸子对养生实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经秦汉三国时期的融汇,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病因、疾病寿夭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古代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养生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我国传统养生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养生原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预防原则;“调节阴阳,刚柔相济”的动静原则;“保养精神,承天顺地”的自然原则等。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祖国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阴阳学说、整体观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所谓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包含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整体观学说,古代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心脏为核心,以经络为纽带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是有机联系的,作为特定内环境的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天人相应学说,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应根据自然界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平衡阴阳,则健康无病。反之,人的五脏六腑就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疾病,有害于健康。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3.传统养生观我国传统养生观主要有: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传统养生的方法很多,根据形神动静分为静功与动功两大类。静功有:打坐、内养功、站桩功等;动功有: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并没有体现传统养生的实质。各种传统养生方法不仅强调形体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强调神的动静。中医理论认为: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形不离神,神不离形,神形合一,才不受伤害,享其天年。我国传统养生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养形和养神两种,通常主要指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形体锻炼,是以有规律的形体动作构成的养生方法,其特点是以动为主。《吕氏春秋•尽数》上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故精气血的流畅,体质的强健需要通过形体的运动才能达到。因而,养形似乎与“动”有不解只缘。我国养生家们更青睐养神。养神为重、养神为主的思想相当突出。他们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支配生命活动的灵魂,没有健旺的精神,人的形体只不过是躯壳而已。养神的关键则在于“静”。以老庄养生观的滥觞,儒、道、佛、医及后继的养生家几乎都坚持了清静养神的原则。养形宜动,养神宜静,两者似乎泾渭分明,互为拮抗。其实不然。中国养生学中的“静”既不是静而不动,止如死水,也非单纯的形式上的静。静是指平静的情绪和心态,意味着体内的阴阳平衡。然而,中国养生学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养神,而是提倡形神兼养,两者相辅相成。“静以养生”具有科学根据。现代医学证明,练功者血浆皮质素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意守能在大脑皮质形成局部兴奋点,产生诱导使抑制区域扩散和加深,并排除情绪上的干扰,增强意志和情绪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调息还能使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肌电活动、心电活动、心率等都有所下降,末梢血流增加,机体的氧耗减少,达到恢复体力的目的。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传统养生充分体现了辨证的动静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传统养生的精髓。生命不仅在于运动,还在于静。4.传统养生的作用我国传统养生首重养神,注重人的精神炼养、思想道德修养,其次才是形体的锻炼。养生活动能行气血、养形体、乐精神、强五脏,具有补精、益气等作用,对现代健身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形成新生科学的健身观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功效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的消除疲劳;调节情志,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身心俱健;培养道德情操,促进精神文明。我国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和衰老做斗争的经验结晶。它不仅符合健身的需要,而且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民族健身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养生有以下作用,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现代保健体育与健身理念

1.现代保健体育“保健体育”一词是1982年6月,国家教委、卫生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关于在中医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保健体育内容的意见通知》中提出来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一直把保健体育课解释为:“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些疾病和身体某部分器官有些缺陷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这种解释难免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保健体育课就是为病、残学生或病后恢复期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的项目也被控制在适合其身体特点,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的范围之内。这种理论是受竞技体育意识的影响为出发点的,从根本上歪曲了保健体育的本来面貌,这是保健体育课在学校至今没有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理论也没有正确的理解保健体育的目的与作用,因此缩小了保健体育的适用范围,抑制了保健体育的发展。2.现代健身理念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身观”。三维健身观是相互联系的三个健康构成要素:“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生活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我国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代保健体育的目的在于保证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发展与外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3.现代保健体育的特点现代保健体育是纯动型的健身方法,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主要以身体运动锻炼为主,强调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生命质量。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身体运动,调整、改善人体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提高人的体力与能力,同时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治疾病,延缓衰老。4.现代保健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由于对保健体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保健体育课教学的规律与作用缺乏研究,认识模糊,行动上敷衍塞责,从而使保健体育课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缺少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理论和实践教材;在偏重运动技术教学、轻视保健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才导致教师缺乏系统的保健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

三、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的异同点

1.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的目的现代保健体育与我国传统养生虽然形成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它们的目的基本相同,就是强身健体、防疾治病、延年益寿。2.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体育的方法传统养生注重身心兼养,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主要包括:(1)情感调节,即将消极的情绪因势利导地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以保证人体精神与心理上的健康。情感调节包括:①自我调节;②人际关系;③宗教、自由。(2)生活起居:人的身体好比一部精密的机器,只有有节奏地运转,才能减少损失,永葆健康。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合理安排一天的休息,身体锻炼,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养成习惯,才能健康长寿。(3)饮食调理:“民以食为天”,饮食调理就是从养生角度,向人们揭示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其疗、补作用。它主要包括:保养脾胃、饮食有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4)气功调节:气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气功不但可以防病治病,增智益寿,还可以涵养道德,陶冶情操。现代保健体育则侧重于运动健身。手段方法主要有(1)步行:步行是最常见,最简便易行的一种健身方法,它适宜于男女老少。(2)跑步:跑步已成为国内外千百万人参加的群众健身运动,是深受广大群众所欢迎的锻炼项目。人们普遍认为跑步是最好的健身方法。(3)健美操:健美操是我国体育运动的一项新兴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已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内容。(4)健身舞:如迪斯科和扭秧歌等,是我国城乡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5)利用家用健身器:如功率自行车、跑步器和划船器倍受人们欢迎,已成为世界性较为普及的健身健美器具。另外还有各种球类运动等。四、结论与建议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得知,现代保健体育与我国传统养生术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身健体、防疾治病、延年益寿。现代保健体育与传统养生的方法、手段在运动健身这方面是相似的,只是传统养生还有一种重要的功法———静功,这方面是现代保健体育所没有的。传统养生思想与当代健身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现代的“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形神兼养与身心健康,都是身心和谐的健身观。传统人生观与现代的健身观的社会因素遥相互应。顺应自然与环境自然也是异曲同工。现代健身观的理论虽然与我国传统养生十分接近,但是现代保健体育在方法手段和实践经验上,却远不及我国传统养生的博大精深。因此,现代保健体育的发展应该从传统养生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来加以充实,加快自身的发展,使自己逐渐完善,构建现代保健体育的新兴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一门新学科。传统养生理论对现代健身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尤其在“静养”这一方面,现代保健体育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应该把传统养生中的精华挖出来,指导现代健身运动,促进现代保健体育的发展,以造福人类。

体育保健论文:医学生体育保健情况调查分析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的应用科学,是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及相关的医学知识,研究体育锻炼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锻炼效果,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一门学科[1]。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非常少,体育保健知识及技能缺乏,进入大学后,学生锻炼的时间相对多了,但在当前大学课程中体育保健知识、技能获得的渠道也明显不足,体育保健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也很差,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现象增多。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现状的调查,分析体育保健知识在体育锻炼中的重要意义,为高校体育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选择牡丹江医学院在校大学生200名,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98.0%。其中男生95人,女生101人。

1.2 方 法

1.2.1 问卷调查

用体育保健状况问卷进行调查,以班为单位集体施测,一次性作答,当场回收问卷。

1.2.2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和SPSS 13.0软件系统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途径

表1显示,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来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校、电视、书刊杂志、网络、家庭教育。其中学生已知的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学校的最多,其次是电视、书刊杂志、网络和家庭。对选择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6.9%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体育理论教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但教学课时少,每学期只有4学时,而且实际授课情况不容乐观。10.7%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实践课中教师的传授,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在运动损伤发生后教师才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还有1.8%的同学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保健课,这是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的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部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随意,方法简单。

2.2 大学生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观态度

在调查中发现,认为需要体育保健知识和体育保健知识很重要的学生占78.7%,认为懂不懂体育保健知识无所谓的学生占32.1%。而在认为体育保健知识非常需要和需要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主要是因为自己有过运动损伤的经历,吃过苦头后才体会到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转变对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态度。

2.3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表2显示,男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运动保护、运动生理反应等知识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不尽人意,大部分的学生不会运动保护和制定运动处方,同时也缺乏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运动生理反应等知识。

2.4 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

表3显示,大学生中有54.6%的人发生过运动损伤。男生发生过运动损伤、肌肉损伤、韧带或软组织损伤及擦伤等运动伤害的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生过运动损伤的107人中,有20人是在体育课中受伤的,有87人是因课外体育锻炼所致。

3 讨 论

3.1 体育保健知识获得的途径少,缺乏主动性

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传递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体育课和报刊杂志,大学生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途径非常狭窄。而高校体育教学没有担负起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重任,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少,教材内容陈旧,体育教师自身体育保健知识缺乏,半数以上的学生是通过自身的体育实践掌握少量的常用体育保健知识,对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的深度与量度不够。78.7%的大学生都认识到了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性,对掌握一些必备的体育保健知识持认可态度。但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认识落实到行动上,现在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却很少有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体育保健知识。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获得体育保健知识的状态,一部分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对于掌握丰富的体育保健知识将会对体育锻炼的顺利完成有良好的帮助这一基本认识较为欠缺,没有主动的去查找、学习、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愿望,缺乏兴趣。学生应提高自身应用体育保健知识的自觉性,在明确其重要性后应能够主动的在自己的锻炼实践中予以应用,从中切身享受到体育保健知识带来的众多益处。

3.2 体育保健知识匮乏,对运动损伤的处置能力差

在对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认识和运动损伤的处理上,有72.4%的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其中女生体育锻炼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准备活动的比例比男生高。说明目前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匮乏,由于学生不懂保健知识所以更加不懂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大学生对身体锻炼时所出现的一些正常和非正常的生理反应,在运动中受伤后如何自我应急处理和帮同学进行应急处理、以免遭受二次损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非常少。在运动损伤的处理上大多数同学显得束手无策,不能有效地减少伤患范围及程度,有的甚至采取错误的措施。例如2005年发生在江西某大学的一件运动损伤致残事件,即一名大学生高位截瘫事件,就是由应急处理不当造成的二次损伤所致,如果这位学生和他的同学有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技能的话,就不会导致如此可悲结果。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其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促进体育锻炼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就是为了获得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强健体魄,保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前提是必须有一定量的体育保健知识做基础[2]。因此,只有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使他们懂得科学锻炼的原理和方法,以扎实的体育保健知识指导日常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应开设以体育保健学知识为主的课程,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为学生的后续生活和发展提供保障。

3.3 运动损伤发生频繁,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调查中有54.6%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发生过运动损伤,在这些受过损伤的学生中,仅有10.2%的学生是在体育课中受伤的,而44.4%学生是课外体育锻炼所致。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时,由于没有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的情况,尤其是在球类运动中,对抗性强、力量大,学生求胜心切,动作粗鲁以及一些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拉伤、挫伤、扭伤等。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传授、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3]。在教育过程中力求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动时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就是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为教与学,学与用,是将已学的知识技术融于体育运动中,这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4]。只有通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使他们懂得科学锻炼的原理方法以及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扎实的体育保健知识指导日常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各项体育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程度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再加上大学生对身体锻炼时所出现的一些正常和非正常的生理反应,在运动中受伤后如何自我应急处理和帮同学进行应急处理、二次损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非常少,导致运动损伤频繁发生。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把医学知识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逐步形成科学健身的习惯,以至走向社会后能够坚持终生自我健身锻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体育保健论文:高校学生的体育保健与康复

1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现状分析

1.1许多高校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视度不足经调查显示,在我国的高校体育类专业当中,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学时太时、设备不足,以及师资配置不合理体现出学校有关方面对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重要性的意识不到位。在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当中,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即侧重于学生的体能的训练,而对于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问题,关注的则较少,这就导致了体育类学生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的不利。例如,某高校对于篮球专业的学生,所设置课程内容大多数都是篮球技能的训练课程,如何进球、扣篮等等,缺乏关于学生在篮球训练过程中遇到紧急意外伤害该如何处理的问题,暴露了忽视学生基本的自我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之培养体系上的缺陷,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1.2体育保健与康复施教范围小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施教群体的乏味来看,还是主要集中在一些具有生理残疾的学生人群当中,这样的范围是非常的小的。其实在体育教育当中,不只是那些体弱病残的学生需要学习体育保健和康复的知识,生理健康的学生也需要。体育教育的更大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设置的学科。例如,营养卫生、急救常识以及合理运动科学健身等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应具有的,如果只放眼于狭隘理解而忽略更大群体的需要,势必影响体育与健康教育目的之实现。

1.3体育保健与康复心理课程较少综观当前高校所设置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大多是生理类课程,也就是说对规避身体伤害方面的教育较多,但关于心理方面的保健则做的较少。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经常为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因自身的身体素质不能达到标准而造成,也有可能是因为所使用的方法不得当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排解的话,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容易使学生轻易就放弃自己所追求的梦想。例如,在短跑训练中,很容易就出现韧带拉伤的情况,而且因为亚洲人的体能特点,也很难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奔跑,所以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就非常容易灰心丧气。而在体育保健与康复的课程中却没有帮助学生应对这类问题的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失落和挫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高校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改进措施

2.1加强认识,积极设立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没有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上的短板,所以加强这一课程的认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并着手工作使体育保健与康复知识技能成为学生必学内容,以及体育保健康复学科为体育专业必修课。其次,校方和老师还要意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对于体育学生的重要性,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认真考虑将课程列入到教学设计方案当中。最后,校方必须将此付诸行动,如果不能付诸于行动,那么一切都只能是空想,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建立校方领导和老师对于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认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组织研讨会,或者是在学术年会论坛,通过宣讲、实物展示等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体育保健与康复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使之在学校中就会与校方领导和老师探讨这个问题,从而掀起一股重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风气。

2.2扩大范围,使这门课程惠及全体体育类学生时下高校所设立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惠及的学生范围还是十分有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体弱病残的学生固然需要体育保健与康复类的课程帮助、引导他们自信、顽强、健康的成长,难道身强体健的学生就不需要吗?难道他们在体育训练、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吗?答案当然是否。因为在体育训练当中,即使是身强体健的学生,也会经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遭遇到许多的挫折,他们也需要指导和帮助。所以高校必须括大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在体育类学生当中的施教范围,必须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能够对每一个体育类高校学生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使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江集所有体育类高校学生的最佳方法就是将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例如,高校在教学设置中,明确规定必须为体育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或者是直接向国家申报该课程专业,使其更加规范化。

2.3增加内容,心理教育列入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以往的教育实践表明,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为当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豁达的态度等,才能够使他们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不仅有必要的体育卫生、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和康复体育等知识,更要有心理知识保持心态平衡面对挫折。所以,必须在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中,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指的是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体育教育当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战,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学习和生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有利于学生建立一个坚强的个性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的帮助非常的大。例如,在羽毛球训练当中,学生必须自己单独的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这些训练通常使他们感觉到很焦躁,而且因为经常进行单独的训练,他们的团队意识就不及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项目的学生强,所以在为学生教授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时候,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摆脱焦躁、烦闷的情绪。

2.4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生社团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健康意识、增强学生信心提高自我发展潜能以及拓宽专业知识培训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保健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效果。例如所在学校阿坝师专(四川民族师范学院<筹>),成立有“同一健道美道协会”、“心理协会”等学生团体,响应校方关于学生社团作出的“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讲座”的号召,积极开展“体育保健康复技能竞赛”、“健康知识讲座”和“体育保健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保健康复知识方面,得到了领导和师生的好评,并在公共体育和专业体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结语

体育保健与康复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卫生保健、预防与康复,还包括保健康复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由于学科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在今后的高校体育教育当中,要时刻以学生为重,积极的探讨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的改进策略,使其能为学生带来最大好处。

作者:李建辉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体育保健论文:体育卫生保健的教育探索

教育职能部门还需切实督促学校落实教学大纲要求。现实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虽然对各级学校和下属各部门下达了有关体育教育的文件,但并没有对各级学校和下属部门进行全面的核查,没有完全检查他们是否按文件的要求去做,或者说没有对那些学校和部门给予一定的压力,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成长和时展的需要,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导致诸多中小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以及有关体育保健知识的教学。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尚未普及,许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常规管理,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只片面地注重升学率,任意剥夺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或者有的学校开体育课只是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而不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甚至在一些中小学的毕业班停止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更不可能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的培养,当然,也不可能去根据《体育法》的要求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在教学中,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片面强调抓升学率,提高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对体育课形成一种若有若无的心态,随意支配,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即使有加强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诉求,也因为学校的种种规定和要求使体育教师自己放弃这一工作激情。再次,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不够,存在一种混日子的念头,认为体育课还是以前那种“放散羊”的形式,对体育课不负责任。诸多情况的影响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在理论课上不给学生提供有关的体育理论保健知识,在实践课中也不能提供必要的保健知识,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第一,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卫生保健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应尽义务。国家职能部门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要求下属各级职能部门,或亲自检查各个中小学所安排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特别是卫生保健知识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以及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程度更要进行认真的考核,要由面到点、有表及里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另外,教育职能部门要制定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中小学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大纲,同时指定国家统一的教科书,并适量增加体育卫生和生理保健知识,为小学生的体育基础课保驾护航,同时要对中小学进行监督,使规定能够落到实处。如制定大纲指定上课时间等,使卫生保健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并适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应鼓励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科书和选用教材,即“一纲多本”,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卫生保健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二,要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知识的基础教育。建议对学校体育、卫生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成立学校健康组织,制定规章制度领导挂帅,由教育职能部门进行检查与评估,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体育卫生与保健知识培训,使体育教师对此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对体育教师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要使其对中小学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做好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要让校长认识到学生身体的健康远比文化课知识要重要的观念。学校应认真重视对学生的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由领导到教师,各级加强,做到以提高和普及学生的健康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体育运动损伤,同时学会在运动损伤发生时及时进行科学的处理,真正做到教育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体育卫生保健课程在体育课中的授课比例。加大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部分。例如,在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时,有些学生认为没必要,这时,应向学生阐明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适当举例指出不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会造成的损伤;在夏季体育教学中,应及时向学生传授预防中暑的常识,传授科学的饮水方法,加强游泳的安全教育等卫生保健知识,这样做都能收到好的效果;进行长跑教学时,结合长跑当中长出现的“极点”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极点”的出现和如何掌握克服“极点”的方法。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积极手段,卫生保健则是保护学生健康有效的预防措施,两者是从不同角度共同作用于学生身上。各个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每个体育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认真地进行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更要重视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和学习,使体育锻炼和学习都科学化、合理化。因此,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作者:杨勇姚运红单位:宜都市第一中学

体育保健论文: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该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等,对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发现问题,寻找出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说明,并寻找出较合理的解决办法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生体育教学

目前,武汉市各独立院校所开设的体育保健课有其课无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几乎为零、十分不理想。经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合理能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相应的对策,扩展出多样化、多层次,综合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制定出真正有意义的、为保健班学生考虑的益身益智的,提高自信心的有实效的大学体育保健课程,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保健课程的改革和做出陈旧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针对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保健教学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对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100名体育保健课学生和体育保健教师进行调研。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网站;并查阅体育保健班相关的文件、期刊、书籍等,关键词以“保健课”“保健班”“保健”等,收集和该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67篇,还在国际互联网上查阅、搜集并整理、仔细研究分析大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等方面的论文和论著,为该研究的论文撰写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在调查问卷制作之前,查阅了很多关于保健班、保健学及注意事项的体育教学和体育心里之类的资料,根据本学院保健班学生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1.2.3逻辑分析法

在资料收集整理基础上,结合了自己对普通学生的教学经验和体育保健课的授课经验,进行思考、归纳、逻辑等方法,把所有的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全面考虑问题并逐一解决。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调查的方法回收问卷,再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院校保健课的教学开展现状。从师资结构来看,独立院校教师组成多数为青年教师,也能说明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水平很有限;从教学设计方面来说比较固定与单一,体育保健专职教师都是自发总结编写授课教案,教学内容、目标及目的;从教师的保健专业来说,比较薄弱,经验和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从以上几点来说,独立院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水平不够、教学方式方法过于陈旧,缺乏对残疾等群体的保健知识技能。2.2独立院校保健课教学现状。教学思想是授课的主导意识,起着方向盘的作用;教学任务和目标及内容的制定是价值体现,也是教学任务的核心。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和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十分重要。经过问卷调查,在调查的体育教师中选择体育与健康第一、增强身体发育生长的教师,选择人数为26人,选择率为74%;选择增强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教师,选择人数为24人,选择率为68%;选择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自觉参与锻炼的教师,选择人数为19人,选择率为54%;综上所述:体育保健课应该把指导思想放在首位,以增进健康和终身体育作为重点,恰好符合我国《体育法》的规定,但是,培养学生人际与团队合作的选择率较低,选择的教师只有10人,占28%,这就说明武汉市独立院校的体育保健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2.3独立院校体育保健课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分析。学校体育是非常烦琐、相互交错,又相互联系复杂的整体系统工程,包括许多不同因素,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精神。所以,学校体育不可避免,也是发展趋势的必然,学校体育工作改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校体育工作单纯靠教学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依据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是不可能实质性的解决问题。体育保健课是学校体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就少不了课余体育运动及活动了,达到预期的效果,相互配合是少不了的。从而保证体育保健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内容的顺利完成,达到体育保健课的标准使其更加完善。2.4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情况。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普遍认为体育保健课的器材欠缺,体育保健课程上实践的场地不固定及不足、器材等不能满足体育保健班的需求情况。体育保健班学生的授课,场地和器材还有待提高,需要继续改进,有一部分学生在实践中感觉到使用器材有些困难;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学院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可以达到教学的基本标准,只有少数教师认为不能满足保健课的要求。所以说,要想把学院体育保健课学生教授得更好,这就也对独立院校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来达到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3发展对策

3.1加大体育保健的宣传力度。加大宣传体育保健力度是很有必要的,能使学生了解体育保健的情况,也清楚了进入保健班的申请程序,给特需学生解决疑问,同时也提高了体育保健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度,建立完善的体育保健管理体系。3.2给予体育保健生更多关怀。武汉市独立院校保健课学生,体育保健教师比较了解学生,所以体育保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每次安排少量人数建立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和身体状况等进行记录备案。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关爱与尊重学生,尤其是行为和言语的攻击必须杜绝,真正关注和重视保健班的每一位学生。3.3对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内容、评价方式进行调整。保健课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要调整,要把运动按摩及运动处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来提高体育保健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上课后的效果,学完后对自己有帮助,保健学生就会提高学习、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会明显增高,所带来的效果是保健学生形成了较好的习惯,主动参与运动的人有所增加。3.4鼓励体育保健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保健课学生的体育学体要求是和国家的标准相同的,只是要求的难度和内容有一定的改善,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保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保健班学生也同样需要,只是强度没有普通学生的量大,强调体育健康的保健类课程占课的主要部分。目的是改善和提高该群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也会提升,使体育保健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就会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自身的健康水平得到改善,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信心得到了提升,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者:张凤仙 余朝阳 单位: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体育保健论文: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特殊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身体部分异常和病、残、弱及体质不及格且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BMI<20,BMI≥26.5以下范围的学生群体。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要根据高校的地理人文、师资力量以及现有资源等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并根据学生的健康实际最大化挖掘出课程资源的内生性,实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教学效果最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多元化。

关键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弱势群体

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以及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1]。由此,在体育课程及教学改革中不同的学者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设性的建议,如学者刘成[2]首次提出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学者周二三[3]对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等;包晓法[4]、杜治华[5]等学者从体育课程资源的角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指出设立体育保健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领域。而随着社会对健康及大学生体质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开展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探究,旨在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到体育保健课程活动,并有利于体育保健课程目标达成的各种因素。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2大类[6]。素材性资源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锻炼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等5方面;条件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doi:10.16104/j.issn.1673-1891.2017.01.034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刘晓莉(亳州学院体育系,安徽亳州236800)摘要: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特殊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身体部分异常和病、残、弱及体质不及格且体重指数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5方面。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探索和创造一切有可能进入到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各种因素;而对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利用则是要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因此,对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节约体育经费投入,对促进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康促进理念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2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1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观念淡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观是对保健课程资源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效果。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体育课程教材权威性观念的影响,认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从而限制了教师对教材内容开发利用的创造性以及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其次,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保健课程观,在“三基”指导要求下,更加注重培养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课堂适应性、正确的健康促进理念和有效的健身方式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2.2体育保健教师专业成长缓慢自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要求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及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已近14个年头,整体实施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是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规范和监督具体的实施情况;二是没有对以康复、保健为主的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导致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任课;三是配套的以保健、康复为主的教材及辅助教材空缺或是不足,导致相关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依可循。目前体育保健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由保健学专业、康复学专业或是一般体育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担任常规的课堂教学,但是对课程的理解和贯彻力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进一步提高或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空间及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出现精力不足或懈怠现象。因此,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迫切需要专业教师的快速成长,以便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实际,在构建自身专业化水平及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构建体育保健课程教材框架,完善教材内容,满足学生健康需求,实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和学生健康促进的现代化。2.3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效差目前,体育教师在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用方面多以《大学体育与健康》为主,或兼顾体育保健或体育康复课程内容,较少有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需求及学校情况进行编制或研发的《体育保健课程》校本教材。这就为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但同时,由于教师的非专业化以及监督管理力度的松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资源的盲目开发,如侧重于对体育设施、信息和课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素材性与条件性资源间的相互转化。另一方面,意识淡薄导致大量被开发的课程资源不能够及时利用,形成了有价值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闲置和湮没。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并结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状况及体育运动需求研发或编制校本教材,切实做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2.4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有待提高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丰富程度,决定着体育保健课程目标实现的广度和深度。而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就是利用开发出来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并促进与提升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大学生。目前,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优化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尚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探索与提高。同时,制定并研发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是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

3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3.1以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体健康实际为本的原则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主要是针对病、残、弱等学生群体进行的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因此针对以该部分群体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体质状况,再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如针对患有疾病且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可以选用健身走、远足、郊游等学生喜欢且又不引起学生健康隐患的运动项目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再根据学生的具体体质状况及对健康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既能够参与到健身康复活动中,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2有效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康针对性原则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康复教学,主要采用分层教学或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设置运动健身处方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但其宗旨一定是符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在择取课程资源及教学内容时,要突出不同个体学生的体质现状和健康需求,实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和高利用率。3.3因地制宜原则不同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文化背景及传统体育养生特色不同,要求各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体现区域特色、地方特色和传统养生特色。不同的高校要根据本校所处的环境背景及师资力量、场馆设施等条件,有选择地引入并优化到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中。比如身处“武术之乡”的亳州学院,就可以重点借助亳州的体育养生文化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传统华佗五禽戏、晰杨掌、六合八法拳等民俗特色项目的开发利用,不仅有效促进传统地方高校的文化发展与传承,还能够有效优化和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体质健康水平。3.4经济实用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节约体育教学经费,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实效,因此在实际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尤其是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注意经济实用性原则。经济实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进行科学健身及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因此,简单实用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开发成本,降低教学器材消费,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课余健身的兴趣和积极性。

4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4.1教材内容资源的开发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内容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用等方面。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运动项目的简化,包括简化规则、技术动作、战术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团队意识的提高、适应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对于有氧性的走跑类项目,比如快走、健身跑等,重在培养学生健身的热情、意志品质的提高等方面。在新兴运动项目的引进方面,主要根据学生的体质现状进行选择,比如定向运动、瑜伽、拓展训练、健身舞等方面资源的开发。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根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开发,比如亳州武术之乡的拳术等。4.2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保健课程的人力资源是直接促进课程资源建设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因此,对于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人力资源开发至关重要。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师或是专业教师资源的开发、学校领导资源的开发、地方特色体育传承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相关人员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比如,对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教学及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并对实际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相对了解,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使用,节省了教师针对教学资源利用的培训时间,缩短了针对教学资源的熟识度,方便了教学,更好地促进了教学实效。地方特色体育传承人资源的开发,可采用外聘的形式,指导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同时还可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等。4.3信息资源的开发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开发,旨在利用网络传媒的快捷实效性特点,及时了解体育保健、养生、体质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最新消息,以及生动直观的视频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吸收和相关教学内容的更新引进,比如央视开展的健身舞起来、养生堂等栏目,不仅对大众健身进行了普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选取相关内容进行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恰到好处地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实现体育保健教学的实效化。4.4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设施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物质保证,因此,对于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高校可以依附体育专业建设的体育场馆、实验实训室、康复保健室、体质测试室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教学。比如针对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实验实训室、体育康复实验实训室、运动康复实验实训室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现状及教学层次,有选择地进行使用,既保证了体育场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率,还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体质弱势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还可以依附学校校医院的保健康复器材进行针对性教学,校外健身俱乐部以及医院保健康复部门的校企合作等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4.5自然资源的开发校外的自然环境是最直接最经济的体育保健课程的绿色资源,因此在校内教学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利用空气和阳光进行慢跑、有氧健身操、日光浴等有氧运动;利用季节变化进行水上或是冰雪运动;利用野外环境进行定向、越野等适应自然环境的教学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

5结语

高校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的体育保健课程及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属于新课程改革领域中的新篇章,其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尚需要深入细致的研讨。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还需在加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筛选,研发并编制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强化校外课程资源开发,避免资源的闲置和荒废;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内生性;构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体现课程资源设置的最优化等方面进行完善。

作者:刘晓莉 单位:亳州学院体育系

体育保健论文:养生思想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的培养与落实

【摘 要】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养生思想的培养,应该渗透到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养生思想确实是中医养生思想的延续和外化。本文主要通过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课程教学、引导养生习惯的形成,来简单阐述养生思想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的培养与落实。

【关键词】养生思想;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

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作为将来医疗事业的主要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医学生健康养生思想培养任务是巨大的。中医药院校医学生的健康养生思想的树立关乎医疗事业从业者的工作时限,同时也关乎健康养生思想的模范树立。健康养生问题的关注不仅是现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先古时代亦被关注。“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因此,养生的问题值得中医药院校师生关注。

一、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具备养生属性

从体育课程的视角分析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古代传承至今的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同时传统保健体育还具备了养生及预防疾病的功能。对于一般医疗手段施治而言,传统保健体育更加注重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控制自我心理及生理活动,进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对于医学不断进步,医疗手段增多的今天,参与传统保健体育锻炼,不但绿色低碳环保,对于体质虚弱、疏解心理压力、慢性疾病防预者有明显的养生作用。

二、中医养生思想

中医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认为养生是在未病时,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提高抵抗疾病能力,避免病邪入侵,而达到防预疾病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积极调养身体正气、顺应自然、养性调神、不妄劳作、节制饮食等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中医养生思想两者契合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实践积累的瑰宝。其不仅具备强身健体、益智防病的思想指导,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培养学生养生保健的重要实施途径。因此,不能把中医药院校中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单一列为体育课程。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与中医思想的形成和完备,有莫大的关系。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养生防病的思维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灌输中医养生治未病的思想,同时,应把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学习看成是治未病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实施手段。

四、培养与落实

中医养生思想在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落实是一个复杂的体教结合、医体结合、医教结合的综合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大纲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如何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等四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教学大纲规划。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关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材内容的编写、授课计划的落实、课程考核办法、教学反馈评估等,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如何教学、如何实施、如何考试及学时如何分配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它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使中医养生思想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有效落实,必须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开始,设置以中医养生思想为指导思路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从大纲上规范教学的实施,明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考核的办法,使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具备纲领性指导思想。

(二)课程教师的培训。现今,在中医药院校担任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任务的体育教师主要还是以学院派体育教师为主,鲜有中医药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为了能让传统保健体育课程能渗透中医思想,对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师进行中医养生思想的培训是有必要的。现今,大学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同时,教师为适应学科的需要,健全学科知识体系,适当进行培训亦是理所当然的。

中医药院校中具备中医养生思想完整体系的中医学课专业背景的教师,教授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是可行的,其意义和作用在于,全方位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医思想的培养,并涵盖在体育教学中。

(三)课程教学中落实。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在业余锻炼中被广泛提起。而实践中应该是生命在于适当适度的运动。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说明了运动要养成习惯,同时适度适当。然而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运动的适当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此与中医中辩证施治是同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全面落实中医养生思想于传统保健体育课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分析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状况,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况,进行分组分类教学。教学的内容相当,但是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体能训练目标;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分组设置不同的养生手法训练等,以期达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内容。

(四)引导养生习惯的养成。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能传授给学生各种实践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等,并在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中医养生思想。但中医养生思想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理论,不是单一功法的锻炼和思想的培养就是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中医养生认为,辩证认识自己的身体,顺应自然四时,起居有常,饮食调配,养性调神,动静结合,不妄劳作,方能全面使人体气血阴阳得到调整平衡,从而发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效能。

作者简介:

蓝 恒(1982-),男,壮族,广西马山人,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传统保健养生。

体育保健论文: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的教学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实施武术拳操教学的效果。 方法 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班(66名)和对照班(60名)。实验班采用武术拳操教学,对照班采用三路长拳教学,每周3学时,共14周。测定武术拳操和三路长拳的运动强度,并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评分。 结果 实验班平均心率为(132.3±4.3)次/min,对照班平均心率为(141.5±4.6)次/min,两组平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明显高于实验前(P < 0.05),且实验班实验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武术拳操的运动强度是中等强度负荷,属于有氧运动范畴;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实施武术拳操教学,能提高大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与原有的三路长拳相比,在武术教学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更具优越性。

[关键词] 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教学实验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暗示,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1]。1982年6月原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经过30多年的教学改革,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学逐渐形成并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2]。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的传统保健体育创新功法――武术拳操作为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的创新项目,于2009年创编完成,已成功举行了八届武术拳操比赛,在上海高校产生巨大的影响力[3],目前已纳入到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体育规划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全面推广。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如何优化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4],进一步促进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本研究通过传统保健体育创新功法――武术拳操的教学实验,以此论证武术拳操在传统保健体育课中开展的价值,为今后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级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选课情况和本研究的需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66名,其中男32名,女34名,年龄17~19岁,平均(18.2±1.7)岁。对照班60名,其中男29名,女31名,年龄17~19岁,平均(18.1±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总学时为42学时,每周3学时,共14周),实验班实施以武术拳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对照班实施以三路长拳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两组均由同一位武术专业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分别进行教学。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强度 应用Polar F55心率表遥测心率,以心率来反映运动强度。随机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各16名健康学生,运用Polar F55心率表进行运动过程中的心率测试。测试者跟随音乐节奏分别完成整套武术拳操、三路长拳练习,设置每10秒记录1次数据,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心率变化。

1.3.2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参照汪晓赞[5]“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作为量具,制订大学生调查问卷,以“体育学习兴趣”为维度,采用5点评分法,完全同意为5分,较同意为4分,同意为3分,部分同意为2分,完全不同意为1分,分值越高,J可度越高。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别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由6位从事武术教学与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审核,确定其效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必要的补充修改;在信度方面,采用重测法,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出30名同学进行预测试并回收,2周后选择同一批调查者再进行测试,经过计算重测信度的R值为0.82(P < 0.05),说明2次调查结果的相关性较好。在学期初发放问卷126份,随堂回收有效问卷126分(回收率为100%);学期末发放126份,随堂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回收后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班平均心率为(132.3±4.3)次/min,对照班平均心率为(141.5±4.6)次/min,两组平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前,两组体育学习兴趣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明显高于实验前(P < 0.05),且实验班实验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6]。但目前很多高校武术教学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武术教学内容仍采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创编的初级套路,学生要想规范完成套路动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武术的兴趣。由此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的现象[7]。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了学生阳光体育创新项目――武术拳操。武术拳操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遵照武术拳术和体操的创编规律组成的各种单个动作、组合和套路的练习形式[8]。它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取多个拳种的经典动作,精心编排,设计新颖,在富于韵律的节奏中练习武术,操练中结合发声,具有动作简单实用、突出攻防格斗、强调发生助威、适于集体演练等特点,适合学校武术的教学与开展,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弥补了规定武术套路所存在的缺陷。目前,武术拳操已被列为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必选运动项目,在上海市各高校得到全面的推广。已有研究表明,开展武术拳操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9]。

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有心率、耗氧量、运动后血乳酸量、代谢当量、最大摄氧量等。由于在实践中,反映运动强度的指标测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无氧阈值、血乳酸值、通氧量、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利用率等,对仪器设备和场地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10]。心率直接反映了人体心肺功能的变化,其对运动刺激反应比较敏感,能够确切地反映身体负荷的不同变化,心率的变化与运动负荷变化之间有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身体运动-能量代谢增加-摄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增加,运动强度与心率同步变化[11]。另外,心率指标的测试不需要专业的人员,并且能够在运动现场实时测定,结果也容易比较和评价,更易于应用于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心率指标来评价运动强度的大小。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运动的最佳心率范围在110~120次/min到170~180次/min之间,在此区间心功能将得到很好的锻炼[12]。测试结果表明,在武术拳操和三路长拳的运动过程中,两者的心率基本上都处于运动适宜范围,无统计学差异,按照生理学上鉴定为正常人体中等强度负荷,属于有氧运动范畴,能够起到健身的作用,适合不同体质大学生锻炼。武术拳操总共48式动作,一套完整时长为2 min 20 s,其运动量适中,适合于不同的锻炼人群,武术拳操动作力度上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健康。练习武术拳操能提高人体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而且大多数动作左右对称,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该套操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强调上下肢全部要协调一致,腰、身、腿全部协调一致,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加运动,有效改善各运动中枢和植物性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对各肌肉群的控制能力。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的得分变化来看,对照班的得分稍微有点提高,但没有明显变化,而实验班的得分则明显提高。从两组之间的关系变化来看,实验后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结果表明,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进行的武术拳操教学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对照班进行三路长拳教学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的提高则不明显。三路长拳由于动作多,路线复杂,不利于学生记忆,难度偏高,缺乏吸引力,教师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教授大量的动作,而学生则必须反复强化记忆学习才可能掌握住。同时由于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讲解动作要点,学生模仿练习,往往忽略动作本身所蕴含的攻防含义,即使是武术专项教师讲授,往往也是一带而过,所以学生对所学动作只知道动作技术,而不知道动作内涵,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对动作反复练习而兴趣不高,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学期教学结束后,除了考试内容勉强记得外,其他武术内容基本忘完;平时用武术进行锻炼的少之又少。但是武术拳操相比较对照班教授的三路长拳,更加突出武术简单实用的技法,并着重突出武术的攻防技法,设有两人对穿、两人对打动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学生在掌握了动作内涵后更能理解动作的规格要求,从而在课堂上练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都非常热烈,在课余时间经常两人一组进行锻炼。另外,武术拳操有较多的发声,主要为“哈”“嘿”两种,以声催力,能有效增加动作爆发力,宣泄不良的情绪,增强演练气势,比较适合集体演练和比赛,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优先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主体在认识或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导致主体将其注意力经常集中或趋于某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的心理动力调节系统[13]。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查询,很多高校武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武术的兴趣不高,达不到武术课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武术课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才能够有利于武术课的教学[14]。本研究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显著的提高,提示实施武术拳操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季浏教授之问“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教武术的什么内容,怎样教武术,能使许多学生像喜欢跆拳道那样喜爱并学会武术等” [15]。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学武术教学中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内容的难题。

目前,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非常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大学生由于各种压力而引起的焦虑症和抑郁症[16]。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并让学生掌握一项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17]。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会自主练习并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W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影响[18]。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对照班的大部分学生反映对武术教学的内容缺乏兴趣,动作复杂难练,对动作中内隐的攻防含义不能完全理解掌握,课余时间很少自主进行练习,而实验班采用武术拳操为教学内容,能让学生领悟到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的运动参与状况能够客观表现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态度,能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正确与否[19]。

中国武术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武术拳操在创编时就考虑到移动距离的问题,所有动作都在左右两米完成。没有大面积进行窜、跳、蹦、纵、闪、展的长拳动作,其锻炼对场地、器械条件要求很低,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去进行锻炼,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对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有促进作用。大学体育是个体接受最系统、最规范的体育教育,是人们进行终身锻炼的基础阶段,它是培养个体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时期[20]。将武术拳操引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作为加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优势课程进行教授,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武术拳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增强练习武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保健论文:浅谈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生保健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焦点。怎样才能让养生保健渗透到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中去,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本文就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健康;养生保健;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学校应该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宗旨来培养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学生身体进行养生保健与身体健康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内在联系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由传统的竞技型的体育项目转变为像太极拳、健身气功、太极柔力球等等养生类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些养生保健类的体育锻炼项目对人的年龄要求和身体健康素质的要求很低,也非常容易学习和坚持,特别是适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锻炼。这种具有生活性质的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一种新形势,这样一来,更能够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想要真正让养生保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这就需要从学生教育开始。

二、养生保健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

对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言,良好的养生保健能够提高人体的健康程度,增强身体抵抗力,可见,养生保健对于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养生保健”其重点在于“养”和“保”,所谓的“养”主要是指养护身体,所谓的“保”主要是保护身体机能,养生保健对于学生而言,则主要是通过体育运动来达到其养生保健的目的。养生保健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青年学生阶段,由于青春期或者是生理上的变化,学生的身心状况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性别之间,造成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身体状况与体育运动发展不平衡,一些青春期的学生还会对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然而合理的将养生保健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在养生保健的同时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从而形成培养良好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体育运动的教学效果,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够自觉的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这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加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生保健运动则能够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作用,在进行养生保健运动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进行太极拳养生保健运动的同时,弘扬中华武术精神,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锻炼,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养生保健与体育意识的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养生保健与体育意识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

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加强生命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学习。对于生命科学而言,其涉及生理、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所说的养生保健主要是从中医角度来理解,对于人的身体而言其身体健康的重点是“保”与“养”,只有注重日常的身体养生,才能够有效的抵抗疾病的入侵,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此,对于培养学生养生保健意识来说,必须要对生命科学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运用。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学生由于课业压力,常常会有晚睡、早起的习惯,然而科学证明睡觉时间超过21∶00-23∶00之后,都会对人体的身体机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休息时间过短,起床过早也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课业压力繁重的学生而言,必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良好的睡眠质量,保证每天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避免由于挑食、不食,损害身体健康,科学的摄入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实物,保证每日身体所需的营养。

(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体育健身,随之素质教育的步伐也日益推进。发展体育教育事业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还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大脑压力,对于青年时期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对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传统的体育意识。现如今,还有很多学生和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可有可无,而且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还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因此,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体育意识,明确体育运动对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作息习惯的积极作用,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兴趣进行培养,在注重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运动。

2.科学调整课程设置。首先,适当增加体育课程课时。在保证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合理的调整体育课程课时,增加相应的体育课程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了解更多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其次,设置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改变传统单一的体育课程设置,例如在进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适当的融入一些奥运体育运动知识普及、中国体育发展历史等,丰富教材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结论

通过对养生保健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于学生而言,要不断的提高身体素养,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才能够保证学习的良好效果,同时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必须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意识,实现“少年强则国强”的教育梦想,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顺利完成学业,面对未来人生的考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体育保健论文:浅谈传统体育养生观及其对发展体育保健的启示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忙于生计而忽视了身体锻炼,人体生理与心理压力皆渐渐呈现超负荷状态。疾病和亚健康的高频率爆发,使得人们注意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养生随之一跃而成为现今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各种健身方式火热流行之时,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作为传统体育的精华,以其阴阳五行学说为基,主张刚柔并济、神形俱养、天人合一,正在缓慢走入现代人的视野,并且对于发展体育保健事业影响颇深。

关键词:传统养生;体育保健;启示

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各种污染以及生态问题随之而来,人居环境几近遭遇到毁灭性的破坏。各种疾病高发,亚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人类身体心理时刻处在危险中。《黄帝内经》上讲“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养生作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方法,已经成为新生人群最为关注的话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娱乐性消费在家庭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人们开始关注自我身心的幸福,这为体育保健的再度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契机。但另一方面,中国的体育设施建设仍然处在不完善状态,健身所需的体育场地缺乏。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之中国传统养生体育自身的优势,为推行传统体育养生观创造了现实可能性。本文主要是就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观,以及传统体育养生观对于体育保健的启示,这两个层面做一些简单阐述。

一、传统体育养生观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人们自身娱乐享受意识的萌生,中国的健身市场日渐繁荣。越来越多的外来健身方式传入中国,如瑜伽、健美操、舍宾等,由于它们动作简单,宣传力度强大,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的健身市场。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养生多带有盲目跟风、追求时尚的心理,不能够理性的对待自身保健,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这样的健身非但无法起到保健作用,还会占用时间、浪费钱财,势必对自己造成颇多不好的影响。由于中国传统养生保健距离现今时代的久远,以及宣传的缺失,现代人大多不能意识到中国人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还带有一定的神秘感,导致了人们对它真正的内容和机理了解的缺失,甚至有些人会认为中国的传统养生观念不够科学。

养生主要是依据生命活动的发展规律,采取适当的能够保护生命、保养身体、减少疾病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又称为摄生、道生。中国的传统养生术所蕴含的养生观念博大精深、科学合理,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壮其心神、延年益寿,对于现代体育保健的影响也不可低估。下文主要是对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念的内容以及机理做一些谈论。

(一)传统体育养生观的内容。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主要包括“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这四类,而“八段锦”又属于健身气功的范畴。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太极拳以慢生柔,以匀求活,柔极生刚,刚柔相济,是一种既可防身制敌,又可增强体质、祛除疾病的传统国术。五禽戏是东汉名医华佗将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所编成的一套健身功法,它是一种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五禽戏又称“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等。据说由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其健身效果被历代养生家称赞,据传华佗的徒弟吴普因长年习练此法而达到百岁高龄。1982年6月28日,中国卫生部、教育部和当时的国家体委发出通知,把五禽戏等中国传统健身法作为在医学类大学中推广的“保健体育课”的内容之一。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秦汉的引导术,唐宋年间被少林僧侣改编,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其动作简单、舒缓,形态优美,可以改善人体肌肉、神经系统,疏通血脉,调节人体平衡,促进身体健康。易筋经共计十二势,其预备式为:两腿开立,头端平,目前视,口微闭,调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松。传统医学认为,八段锦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现代研究也已证实,八段锦锦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气功主要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过程中,与疾病和衰老对抗,从而总结出来的一项适合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和理论。气功主要通过静心养性锻炼真气,达到天人物我的密切融合,从而扶助正气祛除邪佞,增强人自身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它要求人体自然的安静放松、排除杂念,以缓冲外界事物对于大脑的刺激,消除紧张的情绪,对大脑起到保护性的抑制作用。气功还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不断调整人体意念、激发人体潜力、调动自身积极因素,从而治病救人,自我保健。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既是一种格斗技能,又能增强体质。在锻炼武术的同时,使人体各个部位得到全面伸展。踢、打、摔、拿的拳术和击、刺、劈、格的器械,每个套路都包含不同的动作,这些丰富的动作使人体各个部分在锻炼中维持肌体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机理。中国传统体育主要是通过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等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体元气的充盈状态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元气充沛则能稳固后天诸气,从而使脏腑协调、身心健康。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表现,一旦打破阴阳的平衡态势则代表着疾病的发生。练习动功能够助阳胜阴,静功则可以养阴制阳,阴阳平衡则能使人体免除疾病困扰。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它遍布于全身起联络脏腑的作用,能够运行气血,营内卫外。传统体育养生的医疗保健,必须通过经络的疏通来实现。气血是人体内不了缺少的部分,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和气化等作用,血能够滋养、滋润肌体。气血调和,则能修复病灶。中医认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与脏腑休戚相关,脏腑调和则能强身健体。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机理,使人通过锻炼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从而延年益寿。

二、传统体育养生对于体育保健的启示

真正的健康是指身心的俱健,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对自然顺应能力的健全。传统体育养生观在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自然的顺应能力这三个方面对于体育保健都有较深的启示。

(一)身心健康。人的身心健康,指的是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统一,不但要肌体完整、功能正常、身体素质良好,而且情绪乐观、性格开朗、舒适安宁。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气功以引导经络、脏腑、气血的协调平衡,武术则通过对人体各个方面的锻炼达到外在身体的康健。两者的有机统一,使得人体既脱离了外在疾病的困扰,又摆脱了亚健康带来的灰色情绪。体育保健应当遵循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开辟的道路,继续为人体健康提供可行的锻炼方式。

(二)社会适应能力。全球存在大批患有抑郁症、自闭症等病症的人,他们消极避世甚至最终选择了死亡。这些疾病的来源大多是社会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地排遣压力、调节身心,就会导致诸如高血压、心脏病、癌症等重病。如果人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积极努力地适应社会,同整个社会和谐共存,便能减轻危害。身心淡泊、知足常乐,中国传统养生术无一不与此相关,体育保健不仅要锻炼外在的身体,还要能够从源头上引导人适应社会,保持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

(三)顺应自然环境。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最重天人合一、物我互化,只有与外在环境和谐共存,才能真正不受外在的侵扰,保持自己的身心脱离外在病因。自然有节气的变化,每一个节气都需要人类顺应它以调整自己的作息和情绪等。如春季主生发,万物处于萌芽状态,欣欣向荣,人的身心也要如自然一样充满希望,避免杀戮,方可不被疾病缠身。顺应外在的自然环境,还包括要保持大自然的原生态,不随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使得自然稳定,不会产生传播疾病的媒介,将致病因子的产生几率彻底消除。自然的清新干净,是人身心安宁的必要条件。万物相生相克,只有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友好,它才可能反过来为人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三、结语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造福了无数中华儿女,使其身心康健,也为现代体育保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起到了先导作用。引导人们从小开始按照传统体育养生的观念,有意识的强身健体、崇尚自然、顺应社会,方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达到真正的健康。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适合现代人的养生锻炼方式,但是就目前而言,它的发展还需要强有力的宣传,以及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

体育保健论文:论体育的保健功能

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阐明了健康的重要性和体育对健康的独特作用。体育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科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健身、健心、健美”。

体育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养生,又称“摄生”,就是“治未病”。人的健康状况,疾病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传统体育养生保健功能秉承祖国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通过调身、调心的综合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整个机体的功能。

从华佗创造五禽戏到如今普及推广的健身气功,从胡服骑射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通过体育锻炼来养生保健。传统体育养生保健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整体锻炼,逐步地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增进健康、防病治病的效果。如健身气功、太极拳等。

体育养生保健不同于依靠药物和医生的技巧来进行治疗康复的医疗方法,追求的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锻炼方法。所谓“内”,指的是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

体育具有预防保健功能。体育运动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人体的“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下,以骨骼为杠杆、以关节为枢纽、以肌肉收缩为动力所进行的各种位移活动。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具有“双向效应”的适应性变化。符合人体规律的科学运动,才能成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手段。有专家研究认为,在决定人的健康程度因素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占15%和1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占了60%。所以决定身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体育是构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体育具有医疗保健功能。医疗体育,又称康复体育,是指为了配合治愈某些疾病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运动方法治疗创伤和疾病的学科。

近20年我国在运动处方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针对不同人群及慢性病人进行了运动干预,如儿童、老年人,心血管病、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脂肪肝、糖尿病、肥胖症等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国正处在慢性疾病发病率迅速攀升的阶段。治疗离不开体育运动。在医疗中强化体育运动的“治本”功能,有助于减缓卫生医疗压力,有助于减轻患病人群治病负担,还有利于缓解因病返贫的社会矛盾。

体育具有营养保健功能。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的生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科学的体育运动后能够刺激食欲,唤起人们的饮食欲望,主动吸取营养。合理的饮食搭配,能够促进身体各器官补充营养,进而增强体质、增强锻炼适应能力。因此,科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形成均衡营养饮食习惯,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育运动的营养保健功能有助于人们摄入均衡饮食,保持精力充沛。

体育具有心理保健功能。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不得不承受越来越多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如果心理承受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化解压力,就会使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思虑过度,大脑长时间超负荷运转,脑细胞对氧气和营养需求得不到充分的补给。这样就会造成睡眠不良,神经系统失调,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机体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追求人的身体和精神双重健康。人类的全面发展以健康为基础,体育运动的保健功能决定了体育必然要承担起促进人类健康进步的重任。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