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活动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07-25 18:00:43

文艺活动论文

文艺活动论文篇1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的注意事项

策划就是为完成某件事或某一个任务而筹划、谋划。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开展项目,事先都要进行认真的策划或企划,有的还要求形成完整的书面《企划书》或《策划书》。这种策划,实际上就是对该项目的创意、设计,对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同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策划,也是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依据意义。一份周密的活动策划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点:

(一)、了解群众所需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为群众服务的,所以其策划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体现群众的文化志趣,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展任何活动前,群文工作者应对群众文化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利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当地党委、政府、部门单位所需,从而明确活动目的、意义,确定活动内容、过程等。不考虑群众所需,闭门造车的策划方案,即使费尽心思,也吃力不讨好,无法得到群众的认可。

(二)、清楚自身条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了解群众所需的同时,也需要清楚自身条件,摸清可动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人,如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演员来源及水平,后勤人员保障、安保人员就位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物力资源,指有多少可用之物,演出方面的灯光、音响、道具,展览方面的展板、展品等,需事先统计;所谓财力资源,则是能够掌握的资金,及资金的分配。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活动策划才能有准确的内部分析。

(三)、明确活动定位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是东北乱炖,切莫机械地把想到的元素杂糅在一起。清晰的活动定位,有助于群文工作者在策划中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活动基调。如娱乐定位的活动,以开放性场地举办为主,采取游艺、表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则以轻松活泼、接地气为主;文化定位的活动,以室内举办为主,采取讲座、培训班等形式,策划内容突出文化内涵,符合社会审美趣味;特色定位的活动,多为特定时段(某个节日)的民俗特色展示,采取踩街、展演等形式,策划内容尽量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与众不同……一场活动可能只涉及一个活动定位,也可能兼容多个定位,策划过程中,群文工作者要注意轻重缓急,抓主要矛盾。

文艺活动论文篇2

现阶段,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各项文体活动在高校层出不穷,但大部分呈现散乱状态,一是,内容散,文艺活动往往根据时事导向,各院系甚至各校之间经常出现活动同内容不同名的情况;二是,时间散,专业学习为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文艺活动的时间常因与学习冲突的原因呈现阶段性活动密集现象;三是,指导散,高校文艺活动常常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组织,不同部门在活动安排、人员配备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各项文艺活动常常凸显的是主办部门的思想主旨,学生们在活动中无法接受自上而下贯彻始终的精神洗礼。硬件足而软件散,目的正确而方式无序成为制约高校文艺活动创新的桎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艺活动组织的方式方法缺乏创新。高校文艺活动开展陷入困境,首先,文艺活动人员参与主要以学生社团和文艺特长学生为主,未能达到普遍性;其次,场地选择的局限性,高校大型文艺活动的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类:报告厅、操场等大而空旷的地点,但如果能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将场所设定为图书馆大厅、食堂等是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再次,大型文艺活动形式单一,常见大型文艺活动主要为歌舞类、器乐类,鲜见其它类型活动出现在高校校园;第四,文艺活动的意义过于表面,因文艺活动多为顺应时事趋势以及当下凸显的学生问题为契机组织,其意义多在于先进思想理念的宣传,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结合度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不紧密。

1.2网络对高校文艺活动开展的阻碍

网络文化是双刃剑,一方面,给类资讯能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足不出户,快捷、便利地了解学校最新资讯,网络平台交流也呈现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特点;另一方面,网络的便利性使很多学生课余时间更愿意宅在宿舍,在虚拟空间通过聊天、游戏、网页浏览等,对于参加“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更别说高校文艺活动;此外,网络是开放的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路径存在扭曲的可能性。集体文艺活动有效开展依赖于学生积极性,过多留恋虚拟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对集体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必然降低。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融入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可能性分析

2.1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问题性

“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关键词透露了其运行过程中的潜在问题。首先“大型”说明其规模,规模问题直接影响文艺活动的前期、中期的人员组成、流程安排;其次,“学生”说明活动的构成主体,学生由于知识体系、社会经验以及心理年龄的欠成熟性,在人际关系、处理矛盾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再次,“集体”这个词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他们崇尚个性解放,在集体活动中约束力成为活动能否高效高质完成的难点;第四,文艺活动是内心情感活动的载体,情感抒发具有不受控性,这也是活动中容易出现学生情绪波动,从而放弃集体利益,从个人利益出发做出不利于活动顺利开展行为现象的诱因。问题出现的地方也正是将教育融入的症结,利用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灌输思想更加会事半功倍。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目标的同质性

现阶段,中国青年由于接受各类思潮影响,在经济快速发展,世界高度融合的今天,多元价值正影响着他们,多元价值的存在引起价值冲突,并时刻影响着中国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宏观方面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考,对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从微观方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适应新阶段、新情况的产物,是思想的延伸,本质是树立适宜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型学生集体文艺活动是校园学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多地发展德、体等方面的能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手段,学校通过学生活动涉及课堂专业学习之外思想领域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目的具有同质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途径要分活动前、活动中与活动后三个时间节点,因地因人地逐步进行。

3.1校园集体文艺活动前的动员

动员的目的就是正面宣传,提供正确的舆论向导,形成利于活动开展的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均是校园集体文艺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动员对动员者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也是集语言、行为、亲和力等一系列因素为一体的一种心理暗示方法。首先,动员要因人员组成而异,针对男生、女生、不同年龄段的青年,选择合适的动员语言,动员范围等。其次,动员要因活动性质而异,集体文艺活动有动静之分、有强调个人和强调集体之分、在同质思想要求的基础上活动的主题不尽相同,适时调整动员方案是明智之举。

3.2校园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协调

不论何种集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组织者均会遇到各类矛盾,矛盾的解决关乎活动的成效,“协调”就成了集体活动中的关键所在。校园集体文艺活动中需要协调的主要矛盾有以下几点:一是,参与者参加活动的时间协调,充分考虑活动的效果和参与成员的个人安排做合理协调;二是,参与者在活动中角色的协调,集体文艺活动中,角色分配并不一定能让参与者将特长发挥到极致,协调大家在各自被分配的岗位上积极配合活动进行;三是,针对参与中途放弃继续参加的学生通过协调保证集体文艺活动的完整性和进行的畅顺性。协调的主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集体主义正是“和谐”的体现。四是,外部环境的协调,集体文艺活动排练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的排练场地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有特定设备等特点,组织者可以选择先分后总等排练方式;除此之外,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活动困境要及时作出调整,例如排练场地的调换、排练时间的改期要做到有安排、有通知,有张有弛。

3.3校园集体文艺活动后的总结

校园集体文艺活动的结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最好时机,对集体活动成果的肯定对学生成长有激励作用,对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总结有助于个人对自身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集体凝聚力的提升,有助于活动中形成的良好风气、习惯的巩固。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重要因素

(1)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集体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组织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随时随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并通过帮助他们梳理想法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念。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组织者要重视班干部的作用发挥,使班干群体成为沟通纽带,在师生出现矛盾时,帮助解决问题,促进活动顺利开展。集体文艺活动中,首先,应组织学生负责小组,此小组的学生组成应有管理者、节目指导者、联络者、考勤督促者这几类角色。小组成员尽量选自不同的班级或专业,如果集体活动是由单一集体参与的,则要使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宿舍或生源地不同,这样的安排可以在活动中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也使参与者都有发表意见的途径。其次,定期对活动中参与者的课业情况、心理状况进行走访调查,发自内心地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了解学生的困难,并尽力通过与专业老师协调、与相关部门联合解决学生的困难。再次,对于活动中组织纪律性较差、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要及时与其谈心,了解学生配合程度差的原因,从心理、实际情况等方面进行开导。

(2)充分发挥组织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的引导性。

学生集体文艺活动的组织者一般为团委辅导员、专业教师。正确引导校园集体文艺活动是组织者的重要责任。在组织过程中,不论辅导员还是教师,都需避免“撒手不管”或“全权管理”两种极端。组织者的引导性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思想引导,学生集体文艺活动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心安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联系强、有可实践性的主题便于在活动中使正确价值观念树立和思想灌输顺理成章;二是,引导活动的运作,在活动中树立大学生团体意识,在活动的策划和安排中提高大学生的自立观念,强调提高大学生的实操能力。

文艺活动论文篇3

在群众歌唱活动中,歌者为了使歌唱产生情感,将思想以歌唱方式表达出来,来说服人、感动人,需要有“声音”这个基础。声音是歌唱存在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声音才能表达情感和思想。而“情”只有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上,才可能表达出情感或思想的内容。既然情感依附于声音基础,通过优美的声音才能表现丰富的思想,那么,就要求我们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所感受的情感用声音表现出来。歌唱的技能和技巧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歌唱技能、技巧的掌握,要靠长时间的训练,树立起良好的发声状态。在歌唱艺术中,我们始终强调歌唱技术要为内容服务,尽管科学的歌唱发声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大众的审美意识和追求,但作为歌唱艺术,歌唱的内容,表现的情感、情绪、情景等,才是歌唱的实质。因此,要求我们将声音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视听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二、歌唱艺术为什么要“声情并茂”

“声情并茂”是儒家音乐审美观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孔夫子首先区分了“内容美”与“形式美”,提出了两者的相互统一。“声茂”是一种表层的感官美,“情茂”是一种深层的内涵美。声茂的首要任务是悦耳,尽管好听,但是不能引起人的心理和情感的愉悦。而声音不能使人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愉悦,就失去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意义。只有使人从声音传达出的这些异彩纷呈的“情茂”中获得某种审美愉悦,“声情并茂”才能进入到深层次的审美意境中去,体会感情美以及由此而领悟的思想美、精神美等等。在“声情并茂”中,同时含有反映客观对象的准确、深刻程度与对社会生活、历史、伦理评价的合理程度,因此,“声情并茂”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

三、怎样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声”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客体,而如歌的声音则有着特定的表现技巧和美学内涵,我们可从不同领域展示自己的审美价值。“声”可以表现感情,也可以表现感情之外的其他内容,所谓“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理想,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国传统声乐强调“以声传情”,即字正腔圆。字、声、腔美化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所谓“声为情役”,反过来,我们在声音的美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有感人的生命的魅力。正如《乐记》所云:“凡音者,生人心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也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入情。”这说明在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中,情感被认为是声的灵魂。而情之所动,音之所生,有情之声才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

我们把不同时代的声乐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将不断引起我们比较的反思。只有通过比较和反思,逐步提高我们对声乐艺术本质的认识,不断追求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我们才能不断地增进了解,提高认识,才能更好地用歌声表达我们的情感,在歌唱中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四、“声情并茂”的运用

文艺活动论文篇4

除了环境的布置,材料的投放,我们更要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身处的环境和自己动手完成的作品的背后意义,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多感官,在听听、想想、看看、做做、说说中领略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在民间艺术区域活动中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实施预设的计划,同时也要注重区域的开发与生成,鼓励师幼在互动超越预定的要求,弹性灵活地执行计划。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与思考,和孩子们共同寻找新的区域活动资源。

(二)激发幼儿兴趣,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时期,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有了兴趣,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发挥,学习起来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是在感受美、欣赏美的作品中获得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离不开幼儿对于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要想激发幼儿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也必须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归根结底,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尤为重要。

1、注重环境创造,熏陶感染创造良好的民间艺术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美的体验,还有助于幼儿对于民间艺术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好的环境会说话,它可以告诉幼儿什么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美在哪里?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它的美?如何去追求它的美?……幼儿每天面对着这样的环境,必会耳濡目染,再有教师平时的有意识引导,就能更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只有解放了孩子的眼,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解放孩子的脑、解放孩子的手。

2、加强作品选择,开阔视野最好的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未必是最好的,所以要加强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必须选择最好之中的,且内容易于幼儿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幼儿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被色彩包围着,蓝天、白云、绿草等,孩子喜欢被其生动的色彩所吸引。我们通过玩游戏让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让幼儿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情境和教具中感受色彩的美,通过玩弹珠滚画、玩泡泡吹画、玩蔬果印章画给幼儿实践和表现美的机会,使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对色彩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对色彩的认识也加深了。

3、点燃幼儿“智慧的火把”把幼儿的创造作为灵魂在民间艺术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在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培养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重要。由于我们的对象是幼儿,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让幼儿自选发挥。活动的开展也应循序渐进,可以先是完整模仿,教师提供多个原型,幼儿只需依葫芦画瓢;然后部分模仿,在熟悉多个原型的基础上,互相迁移,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最后创作,教师给予幼儿主题,拓展幼儿思维,寻求新出路。通过引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可以激发幼儿打破常规,使得幼儿想法层出不穷,进而提高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游戏活动中的替代物,就可以运用创造性设想,使其一物多玩,丰富的引导,就使得玩法多样化。引导是基于对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必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幼儿,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经验,这样才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艺活动论文篇5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内容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有关艺术体操教学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平台查阅与教学中准备活动有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1.2.2专家访谈法就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访谈国内艺术体操专业领域的专家、艺术体操国际和部级裁判员、艺术体操部级和高级教练员等,记录整理专家关于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意见及建议。

2结果与分析

准备活动是指在课程的基本部分之前,为避免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和各关节的运动损伤,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进行的运动做好准备。艺术体操普修课中准备活动时间一般在10~30min,占全课程近1/3,所以准备活动是艺术体操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步骤。针对零基础的普修课学生,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除了需要调动身体各器官以外,还需要练习学生身体姿态,结合艺术体操特点,为教学基础部分奠定基础。充分有效的准备活动,有利于普修课学生提高基本素质,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不同的准备活动方式及内容,对学生身体和心理有不同的影响,对课堂最终教学效果也起到不一样的作用。

2.1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特点及原则

2.1.1准备活动内容的同一性艺术体操动作对身体姿态要求较高,普修课教学中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姿态意识与感觉。身体姿态既是教学与训练内容,同时也是准备活动的首选内容。艺术体操普修课,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准备活动内容。其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又达到了课前热身的目的。如摆动动作、波浪动作等练习都可作为准备活动内容,而走跑、舞步等步法类练习,不仅能使身体部分得到更全面的活动,还能充分体现热身训练与教学、训练内容具有很强的同一性。2.1.2热身活动有音乐伴奏艺术体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做动作时必须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热身活动也是如此,在辅修课中,音乐作为组织准备活动的一种手段,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艺术体操普修课音乐内容丰富多样,每节课配有钢琴伴奏教师,会结合动作内容自创配乐,教师也会选用合适的歌曲、乐曲给予学生适当节奏的音乐伴奏。这样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激发练习者情绪,烘托课堂气氛。2.1.3准备活动内容的多样性艺术体操是集芭蕾、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运动。凡是与艺术体操相关的动作,都有可能被选择作为准备活动的练习内容,如芭蕾的把杆练习、离把练习、身体波浪、各种跳步(大跳、小跳等)练习,还有健美操、瑜伽等动作都在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中出现。目前,艺术体操普修课多以芭蕾的基本练习作为准备活动部分,通过多样练习不仅能够达到身心活动的目的,还能使学习者感受到不同的动作风格。2.1.4准备活动内容的艺术性艺术体操是一项融合艺术与体育的项目,作为优美的竞技项目,艺术性在艺术体操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准备活动可融入其他类型的舞蹈,如现代舞、街舞等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与表现力,接触不同特点的舞蹈类型,丰富学生的准备活动内容,使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舞蹈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为艺术体操普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1.5准备活动内容的新颖性准备活动的内容除了要灵活多样,还需新颖、独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体操普修课的准备活动中有一些新颖的形式,如有趣的集体游戏,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帮助班级凝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内容

2.2.1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的类型(1)艺术体操动作类。准备活动内容大部分是从艺术体操徒手动作中直接选用,也可选择艺术体操的各项器械基本动作,如动作摆动、绕环、绕“8”字等动作,通过练习对锻炼上肢各关节的灵活性有较好的作用,帮助学生熟悉器械,为后半部分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2)非艺术体操动作类。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可选用其他非艺术体操动作作为内容。芭蕾中可以筛选出符合艺术体操特点的一些内容,如芭蕾的手臂及脚的基本部位练习、扶把练习、离把练习、基本舞步等练习、将这些内容纳入准备活动可培养学生身体姿态感觉,辅助完成艺术体操普修课的教学任务。还可采用现代舞、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准备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可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3)游戏类。游戏本身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到课程中,提高课堂趣味性。同时艺术体操自身项目,决定了艺术体操的练习者必须合理地运用器械。游戏的过程中,器械是一种道具,更是一种玩具,使学生轻轻松松熟悉器械,在玩耍中对它产生兴趣,让学生先学会玩器械,再学会用器械。在抛球、接球、滚球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对球运动轨迹的预判能力,还能加强对球的掌控能力,这些锻炼都有利于艺术体操教学内容的学习。2.2.2艺术体操辅修课准备活动的练习形式(1)准备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原地练习。原地的准备活动指学生在较固定的位置上做准备活动,活动区域较小,位置相对固定。例如,波浪、摆动、绕环等上身基本姿态练习,静力性柔韧拉伸等,站立和坐卧在地毯上的准备活动都属于原地练习。(2)行进间练习。行进间的准备活动即指在移动中练习,边移动走边做动作,较原地练习运动量更大,而且变换灵活。例如,足尖步、柔软步、小跨跳等动作,形成空间上的移动,充分利用场地进行准备活动练习。可在行进间练习中加入一些队形变换,通过配合完成动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团队意识。

2.3合理安排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内容

2.3.1结合学生基础情况开展准备活动内容准备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肢体远端到近端关节逐步进行活动练习。对于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准备活动时应更偏重身体动作基本姿态的训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动作和养成良好身体姿态意识。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肢体远端的姿态较弱,如手指尖、脚尖,建议在准备活动身体姿态练习中加入远端姿态感觉的练习。同时还可增加一些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练习,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能力,为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融入艺术体操器械,热身活动各关节肌肉的同时提升器械运用的熟练度。2.3.2配合音乐进行准备活动,音乐节奏清晰艺术体操是一项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体育项目。准备活动应在钢琴伴奏或节奏清晰的音乐下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肢体语言,培养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用肢体表达音乐,而非用肢体迎合音乐。2.3.3增强准备活动趣味性,可融入艺术体操器械,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准备活动从形式、内容多方面丰富准备活动,编排多元素构成的复合组合,加上行进间队形的变化,激发学生准备活动热情,积极参与到准备活动中。也可融入艺术体操器械,利用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器械运用,培养学生器械感,加强准备活动的趣味性使情绪和生理多方面得到充分调动,以达到热身的目的。2.3.4结合其他艺术性肢体动作,进行热身运动可通过现代舞、民族舞等不同种类舞蹈动作进行准备活动,让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接触学习其他类型舞蹈,增强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艺术感,更为深刻全面地体会艺术体操的艺术性。

3结论与建议

3.1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内容具有同一性、有音乐伴奏、多样性、艺术性、新颖性的特点。3.2艺术体操普修课准备活动时间在10~30min,形式以原地练习与行进间练习相结合,运用结合艺术体操动作和非艺术体操项目动作、游戏等内容进行准备活动,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3.3丰富艺术体操准备活动内容,可加入现代舞、流行舞等不同舞种,让学生丰富知识,接触更多类型的练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融入艺术体操器械,可增强学生的协调性,增加学生对艺术体操器材运用的熟练度,提高器械技术能力。3.4准备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由肢体远端到近端关节逐步进行活动练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准备活动,融入艺术体操特点,利用器械等方式,配合清晰、明朗、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合理安排准备活动内容,以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芝,张建永.浅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1):87-107.

[2]徐锡杰.课前准备活动的生理探讨[J].体育科技,2001(3):44-46.

[3]包银图,巩德昌.浅谈准备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30-31.

[4]王泸翔,朱江.关于体育准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121-122.

[5]岑健.准备活动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0):49.

文艺活动论文篇6

2化虚为实,促进理解

幼儿的思维、想象、语言、会话等都离不开形象具体的事物,所以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有必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感的事物,通过观察思考,使其产生认知,然后经过头脑有限的加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形成知识概念,培养能力。例如,教授幼儿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时,幼儿头脑中对狮王的印象几乎没有,也不是很清楚狮子的生活习性和生命活动规律,在欣赏时,就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他们不一定能听到音乐,就会想起狮王的生活情景,更不能模仿狮子的动作、表情。但如果此时播放狮子的视频,那么幼儿会被狮子的生活深深吸引,狮子的走路、奔跑、睡觉等姿态历历在目,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学会模仿,这样不仅欣赏到狮王的威武,而且培养了幼儿的创造,他们能轻松地编出各种动作,编出各种歌词,模拟各种声音,从而培养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3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文艺活动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2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36-02

从日照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近二十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主要包括摄影、美术、书法、舞蹈、器乐、曲艺等)活动中,辅导员的地位十分重要。因老年人文化艺术活动的面比较广、普及、大众化,其辅导员的素质决定着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决定了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因此努力提高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自身的素质是今后摆在各级老干部活动中心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现就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谈以下几点认识:

1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在我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经常参加文化艺术活动的学员中,老干部学员占整个学员比例的70%以上,这是一批特殊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政治上成熟,社会地位高,社会影响力大,文化知识丰富,因而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严格,有时也比较苛刻,特别是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一定要高。换句话说,辅导老干部活动的教师,尤其是辅导文化艺术活动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从思想上热爱和忠诚老年文化艺术教育事业;才能不断增强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成为老同志认可、政治上合格、文化知识全面的老年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

1.1 要注重政治理论学习

要用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论述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年文化艺术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人,防止和杜绝一切不健康、不科学思想的侵蚀。这就要求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认真学习、终身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点子新、做法新、思想新,与时俱进,信念永存。

1.2 要自觉遵守政治纪律

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要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该讲的不讲;对学员中的一些不健康或过激言论也要耐心说服,坚决制止。要利用不同场合,采取多种方式,在学员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他们始终坚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做“三个代表”的终身实践者,努力维护老年学员队伍的稳定。

2 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的形象和影响力。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大多是离退休老同志,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他们年老体弱,在老干部活动中心活动存在的困难很多。因此,尊老敬老、爱岗敬业、热心奉献就成为人的老年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2.1 要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工作作风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一个老年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要求学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无论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为老年学员做出表率,用自己崇高的思想品质、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渊博的文化知识、优秀的教学能力去赢得老年学员的信赖和尊重,这样才能树立起的辅导员良好形象,才能不断增强辅导员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2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办好老干部活动中心,实现终身教育活动,是时展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老年人的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是一项值得光荣和自豪的工作,要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干好这项工作,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积极主动地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3 在老年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文化素质

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的首要条件是群众基础深厚,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就是文化知识全面、渊博。并能系统地掌握所任文化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适合老年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掌握文化艺术活动的有关业务内容。了解所任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了解所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在老年学员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具备的较全面的专业文化素质,这也是对老年人是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员在专业文化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一点,才有资格成为老年学员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知识向导,课堂教学才可能思路广阔、游刃有余,才能更好地激发出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为了更好地完成所任文化艺术学科的教学任务,老年人是文化艺术活动辅导教师还要广泛涉猎、努力扩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展也呈现出多门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必然趋势,辅导员在传授所任学科知识时,往往要涉及到其它门类;再加上老干部活动中心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文化水平、专业知识、职业身份、社会经历差别很大,辅导员的知识面愈广,造诣愈甚,课堂教学就愈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那种认为教给学员一勺自己拥有一桶的观点是不够的,应该使自己传授的知识如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如果辅导教师的知识面很窄,除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外,兴趣贫乏,情趣单调,甚至“现买现卖”,就会缺乏对老年学员的吸引力,最终也不利于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的辅导教育。

文艺活动论文篇8

2、自主评价本学期初,我园结合大班幼儿自主评价的特点及艺术活动评价的形式进行思考,设计并制作了人手一册的“艺术护照”。“艺术护照”内呈现的内容有:幼儿基本信息、幼儿体验、活动中的我、我的好朋友、全家福5项内容。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三枚不同的印章,分别是“手拉手”、“笑脸”、“五角星”的图式印章,幼儿可以从合作、情绪、自我表现的满意情况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每次幼儿自主评价环节,都认真、投入地的自主敲章、自主记录、自主评价。幼儿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持和激励作用,也强调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二、改变活动形式,营造自主、开放的活动氛围

1、让区域活动成为更有利于幼儿自主表现的主要活动形式如何打破幼儿受控的局面,实现幼儿在艺术感受与体验的空间中,更自主地表达与表现?我们从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从改变活动形式做起。各个项目组通过思考与研讨,在活动室内尝试开展区域式活动。创设自主性的区域活动打破了原有艺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活动形式的改变为幼儿提供了更适宜、更自主的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兴趣、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需求,使幼儿主动性得到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2、“我的活动我做主”———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自主性艺术活动是自主的活动,每一位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人,对于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式、活动的场所等,幼儿都权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在每次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选择活动区域、活动内容,她们能主动其他同伴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合作。活动结束前,教师和幼儿共同商榷下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共同进行后期的材料收集、调查等任务。如:在舞蹈组,教师在活动中提供了许多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舞蹈的视频,幼儿成为选择舞蹈内容的主人,她们根据自己对舞蹈的兴趣与理解能力,以投票的方式进行公平公开的决策。

三、创意活动环境,实现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求

1、创设独特而富有情趣性的环境,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大胆表现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表现的欲望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我们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通过创设更多的区域活动,给儿童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将教育目标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区域中,让幼儿在玩中学习与发展,最大的限度地增强区域活动的实效性。通过区域的形式尽可能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和需要,满足孩子的个性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文艺活动论文篇9

引言

虽然我国茶文化理论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西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更多局限在整个训练活动中,更多将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内容讲解之上,而未能将具体的训练需要与整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系统化结合,其不仅影响了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影响力推广产生了相应影响。

1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

随着当前茶文化理论体系传播的深度不断增加,其对茶文化理论的具体内涵也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正是该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特点,决定了整个茶文化理论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训练特点:首先,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无论是整个运动的特点,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对该项目的难点有着相应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现出其复杂的内容,就值得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予以创新完善。其次,在整个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元素的系统化融合和具体统一,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体系化的物质元素外,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能训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来说,其交流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理想效果和优美性,其更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员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将文化艺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的理想呈现。最后,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整个茶文化理论内涵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在对整个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状况和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要素进行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传播思路。茶文化理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其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和意义。

2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无论是运动理念,还是其比赛的完善度,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我国的具体开展状况来看,其更多是一种体育茶文化理论的内涵融入度,无论是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参与人数,还是具体的社会关注都较差。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人们的具体参与状况,还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支撑要素,都存在匮乏现象。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当然,对于茶文化理论开展活动来说,由于其未能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从而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不足。其次,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将着重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力和具体关注度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上,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内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的。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延展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最后,当前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尤其是其整体教学理念认知较为片面,未能认识到融入其他教学资源和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想要实现整个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训练特点认知基础上,通过有效探究和系统化融入,对整个课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延续和整体补充,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最佳效果。而构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全面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课堂学习与课下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赛等一系列教学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3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

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系统化开展,实际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论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体思路模式,其不仅是对教学活动创新,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有效丰富,因此,具体而言,系统化应用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体价值:首先,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应用该模式,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系中各个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体认知度。所以这也是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最佳传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课堂来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那么其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形成扎实的掌握基础。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能够在有效延展教学训练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感知中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活动实施的系统化优化和整体性提升。对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内涵,不仅能要充分注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完善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知识传播阶段,还是全面提升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新发展。而应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使得整个运动训练的组织范围进一步广泛,同时也便于先进的训练经验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熟发展。最后,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融入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为该训练活动开展寻找到更全面、更符合运动训练特点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满足其发展趋势。实施体育文化艺术经验与具体文化内涵理念相结合,就是说将各种适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传统体育茶文化理念内容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模拟场景,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而增进学员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

4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实施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其具体需要:首先,要注重将整个茶理论体系中的各项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艺术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理念的借鉴和有效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创新发展。而想要实现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界定。当然,在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应该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确保两者实现内涵上的一致性和标准上的统一,从而为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开展奠定相应基础。此外,有效融入茶理论体系开展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艺术交流与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结合。实际上,影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传播活动,同时也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在充分借助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创新,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具体元素,从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下,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相关体育比赛活动,通过实施以赛促学的方式,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应用茶理论体系,将为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将该运动的具体发展趋势与项目的具体特点相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当然,在茶理论体系传承时,必须对茶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嫁接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

5结语

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就是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学习与传播等一系列具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必须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训练特点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系统化融入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茶理论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将其与整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相融合,必然能够实现最佳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4):151-153.

[2]刘明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61-165.

[3]谭金明.文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比较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6):73-75.

文艺活动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30-01

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时期,但在上世纪50、60年代,民国学者的文艺美学探索曾出现某种中断。20世纪80年代,为了恢复被中断的文艺美学的理论探索,胡经之借用王梦鸥《文艺美学》之书名,率先在全国首届美学学会中构想建立"文艺美学"学科,此举立即获得当时长期钻研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的周来祥、杜书瀛、童庆炳、朱立元、曾繁仁等学者的拥护与响应,他们纷纷创建各自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并撰写文艺美学专著,确立了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学科地位。

1.胡经之首倡建立文艺美学学科

开创了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范式和理论研究。他将"文艺美学"定义为"不是传统的艺术哲学,也并非过去所说的文艺理论,而是和美学、文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1],认为文艺和审美存在着一种交叉联系,应将文艺美学看作成美学与诗学的融合。他从生命本体论上打破了先存已久的美学与艺术视阈隔阂,以生命本体论视角来重新审视文艺活动的审美规律,打破了我国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的主客体反映论的理论范式。他摒除静态的审美观念,推崇动态的审美体验,并将之确定为艺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本质,同时又不断引申探讨审美活动、审美体验、审美超越、艺术意境等概念,最终建构出"体验论"文艺美学理论。

2.周来祥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理论范式的共创者

为文艺美学研究和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和谐论"文艺美学思想开拓了新时期文艺研究的疆域。周来祥认为在经历近代西方科学分化后,文艺美学因自身规律性而独立自主,它是美学的分支,并不是文艺理论的附属支部,应当是从古典美学中分离成长出来的。他强调艺术掌握"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实践,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思维,而是两者的融合","它是感性与理性、心理与认识、情感与理智、具体和抽象、物质实践性和精神意识性的和谐统一"[2]。他提倡"美是和谐"的基本理念,运用系统的方法论,重视美的艺术要置于关系之中进行研究,"美在关系说"展示出主客体间充满和谐的联系。

3.杜书瀛在新时期创作的"价值论"文艺美学思想

基本确立了当代学者共同研究文艺美学的学科范式,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他在1992年创作了《文艺美学原理》,这部著作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新兴文艺美学的学科地位。该书指出"审美活动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表现之一,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是人自身的一种特殊生活形式"[3],而人的本质和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存活动特有的一种属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社会属性。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体现,文艺美学的核心范畴就是审美,所以审美活动是人类审美价值的生产过程。杜书瀛"价值论"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魅力在于重视人类生存的普遍价值需求,体现出文艺活动中审美的文本价值和创造价值意义。

4.童庆炳开拓出全新的"阐释论"理论

对文艺美学学科范式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他主要以审美特征论来阐释文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可概括为"阐释论"文艺美学。他早在80年代就积极从事文艺美学理论研究,其文艺理论著作从未以"文艺美学"命名,但其《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等作品反映出其理论观点。他重新确定文学本质为审美特征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我国文艺长期坚持生活论的偏颇,更新了新时期人们对文艺审美本质特征和规律的理解。童庆炳阐释文学活动审美特征时,不仅强调我国古典文艺学说理论,还巧妙运用欧美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审美活动展开语言阐释,做到中西学术话语结合的境界。

5.朱立元认为艺术审美是通过欣赏意象才能获取审美体验

创建出体系化的"意象论"文艺美学。他在《美的感悟》和《美学》中概括了古今中外的"意象论"研究,把学科对象研究转向了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审美意象,从意象视阈中讨论艺术对审美的韵味和价值意义。朱立元指出:"我们在无限多样的艺术品中可以提取到所有艺术品共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意象。"[4]艺术从生产创作一直到成品的过程,再到欣赏者接受的整个环节都依赖意象,全部流程中意象都是核心部分,缺少它艺术活动便不得持续。艺术创造的环节是关注意象的生成,通过对审美主体主观意识的客观化,最终将这种捉摸不透的意念整合出一个理想化的实体,即体现出意义内容的形式符号化或者物化。朱立元"意象论"文艺美学既有西方意象论美学的理论分析,又注重中国美学意境论的境界,强调意象向意境的提升,使得文艺美学更具理论新意和学科价值。

6.曾繁仁将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逻辑起点

充分发挥了审美"经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现实性,可称之为"经验论"文艺美学。他借助当下现实生活,把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学科的逻辑起点有着独特的理论意义,为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进一步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艺术的审美范畴、艺术创作的审美特性、艺术文本的审美特性、艺术的接受、艺术与人的审美化生存等问题,构建出完整的"经验论"文艺美学体系。曾繁仁将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理论核心和研究范围,重新阐述了本质主义和认识论美学,开启了审美范畴、审美特性、艺术的接受以及发展形态等美学理论研究,为酝酿文艺美学理论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90年代文艺美学"六大家"汲取五四时期的理论养料,各自从体验论、和谐论、价值论、阐释论、意象论和经验论视角实践新时期学科问题钻研,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明确了审美作为文艺研究的理论范畴,颠覆了传统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隔离的状态,从而促成了当代学科理论范式的革命。此时期确立了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是文艺美学的学科属性及其理论建构,取得了学科理论体系化、丰富化成就,并且成功吸引、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学者,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来祥.论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J].文史哲,1983(3).

[3]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朱立元.美的感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文艺活动论文篇11

第三、文艺评论要始终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是文艺欣赏的主体,也是文艺评论接受的主体。这些年我们大力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不仅仅是对作家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双脚站在土地上,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走到文艺创作者中间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当代群众和作家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通俗化。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规律,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收和补充营养,听取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接受群众的检验。各级各类媒体要为广大基层群众开展文艺评论提供园地,多发表来自基层的评论作品,多刊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评论文章,多使用来自普通群众的质朴生动、率真中肯的评论语言。各类文艺评论组织要改进方式方法,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鉴赏和评论水平。

第四、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创新是文艺评论的生命之魂、魅力之本、动力之源。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放眼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认真研究文艺创作的新动态、文艺活动的新变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质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把握,从广阔的创作实践中选取评论题材,从丰富的文艺现象中提炼真知灼见,用逻辑的魅力和理论的说服力打造时代的评论精品。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借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长,改进研究方法,提高评论水平,努力创造出能够充分表达时代审美特征的概念与范畴,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评论文体和语言,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评论风格,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深入浅出、通俗流畅,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

第五、大力拓展文艺评论阵地。这是繁荣文艺评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进一步打开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搭建评论平台,拓宽传播渠道。要充分发挥报刊阵地的骨干作用。中央和省级党报要开辟版面,对重要文艺作品、文艺活动和现象进行深入评析,注意发挥好优秀文艺评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专业文艺报刊要突出自身特点,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提高文艺评论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对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都市生活类报刊要加大对优秀作品的宣传评介力度,注重思想内涵,提高文化品位。要加强电视文艺评论。中央电视台和有条件的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要开办文艺评论节目,精心组织、精心编排,办出质量、办出品牌。要适应现代传播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抓好网络文艺评论,鼓励和扶持一批重点文艺评论网站,支持文艺评论家开展公开、平等、善意、理性的网上评论,增强优秀文艺评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感染力和覆盖面。总之,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文艺评论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为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提供更大的传播空间。

第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艺评论队伍。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关键在队伍,根本在人才。要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工作,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中增加文艺评论人才的数量,着力培养中青年文艺评论领军人物。要把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评论培训班制度化、经常化,充实和强化文艺评论专业教育,探索文艺界人民团体、文艺媒体、高校以及社科研究机构共同培养的新路子,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等各领域的评论专门人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文艺评论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文艺评论家予以表彰奖励。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树立文艺评论家的威信,使优秀文艺评论家社会上受尊重、专业上有权威,并进一步提高文艺评论家的待遇,增加文艺评论的报酬。要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规范建设,倡导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倡导为文与为人的统一,秉笔直书、客观公正,以理服人、与人为善,对群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各级文艺管理部门和人民团体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民主协商、平等讨论的办法解决艺术上的问题,允许艺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不求全责备,不以行政命令代替文艺评论。要多为文艺评论家办实事、办好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形成团结融洽、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第二、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文艺评判标准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要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运用到文艺评论实践中,加强文学、艺术学学科和教材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确立文艺评判标准的基本要求,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文艺评论活动,着力推出准确鲜明、见解深刻、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生动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要从当代文艺实践出发,结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认真研究国际通行的文艺规则,建立和完善既具有优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以增强我国文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维护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切实保障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

第三、文艺评论要始终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是文艺欣赏的主体,也是文艺评论接受的主体。这些年我们大力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不仅仅是对作家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双脚站在土地上,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走到文艺创作者中间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当代群众和作家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通俗化。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规律,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收和补充营养,听取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接受群众的检验。各级各类媒体要为广大基层群众开展文艺评论提供园地,多发表来自基层的评论作品,多刊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评论文章,多使用来自普通群众的质朴生动、率真中肯的评论语言。各类文艺评论组织要改进方式方法,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鉴赏和评论水平。

第四、不断增强文艺评论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创新是文艺评论的生命之魂、魅力之本、动力之源。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放眼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认真研究文艺创作的新动态、文艺活动的新变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质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把握,从广阔的创作实践中选取评论题材,从丰富的文艺现象中提炼真知灼见,用逻辑的魅力和理论的说服力打造时代的评论精品。要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借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长,改进研究方法,提高评论水平,努力创造出能够充分表达时代审美特征的概念与范畴,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评论文体和语言,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评论风格,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深入浅出、通俗流畅,让群众爱读、爱听、爱看。

第五、大力拓展文艺评论阵地。这是繁荣文艺评论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进一步打开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搭建评论平台,拓宽传播渠道。要充分发挥报刊阵地的骨干作用。中央和省级党报要开辟版面,对重要文艺作品、文艺活动和现象进行深入评析,注意发挥好优秀文艺评论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专业文艺报刊要突出自身特点,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提高文艺评论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对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都市生活类报刊要加大对优秀作品的宣传评介力度,注重思想内涵,提高文化品位。要加强电视文艺评论。中央电视台和有条件的省级电视台上星频道要开办文艺评论节目,精心组织、精心编排,办出质量、办出品牌。要适应现代传播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抓好网络文艺评论,鼓励和扶持一批重点文艺评论网站,支持文艺评论家开展公开、平等、善意、理性的网上评论,增强优秀文艺评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感染力和覆盖面。总之,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文艺评论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为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提供更大的传播空间。

第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艺评论队伍。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关键在队伍,根本在人才。要加强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工作,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中增加文艺评论人才的数量,着力培养中青年文艺评论领军人物。要把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评论培训班制度化、经常化,充实和强化文艺评论专业教育,探索文艺界人民团体、文艺媒体、高校以及社科研究机构共同培养的新路子,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学、影视、戏剧、美术、音乐、舞蹈、曲艺等各领域的评论专门人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文艺评论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文艺评论家予以表彰奖励。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树立文艺评论家的威信,使优秀文艺评论家社会上受尊重、专业上有权威,并进一步提高文艺评论家的待遇,增加文艺评论的报酬。要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规范建设,倡导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倡导为文与为人的统一,秉笔直书、客观公正,以理服人、与人为善,对群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各级文艺管理部门和人民团体要认真贯彻“双百”方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民主协商、平等讨论的办法解决艺术上的问题,允许艺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不求全责备,不以行政命令代替文艺评论。要多为文艺评论家办实事、办好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形成团结融洽、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文艺活动论文篇12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