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合集12篇

时间:2022-12-27 08:25:21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1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过十年“*”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的冤案得到平反。5、 经过“*”,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第9课 改革开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3、 我国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样的?怎样形成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⑴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⑵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重心和金融中心。⑶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⑷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4、国有企业的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分三个方面进行:(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适应政企分来,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5、 列举建国以后,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发?⑴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了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⑵1953---1956年,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⑶1958年,农村掀起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了浮夸风等左的错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1961年,党和政府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⑷1978年至今,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迅速发展。⑸启发: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国国情,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为什么把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⑵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⑶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⑷中共“十三大”:1987年,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些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3、 中共“十五大”: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4、 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意义?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6、 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标准:⑴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⑵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2

一、选择题?

1.明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

A.1368年、1616年 B.1238年、1636年?

C.1238年、1644年 D.1368年、1644年?

2.废除在中国沿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合而为一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3.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华民族民族英雄的有(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俞大猷 ④郑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4.关于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下面对其最恰当的表述是(

)?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设锦衣卫,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

C.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5.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的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的能力?

7.明代之所以能实现郑和下西洋,其主要原因是(

)?

A.海路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地主与商人不愿投资手工业?

C.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

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9.下列各项不属于右图皇帝政绩的是(

)?

A.统一女真各部 B.创立八旗制度? C.建立后金政权 D.改女真为满洲??

二、非选择题?

10.连线题。

A.《本草纲目》 a.吴承恩?

B.《天工开物》 b.李时珍?

C.《三国演义》 c.施耐庵?

D.《水浒传》 d.罗贯中?

E.《西游记》 e.曹雪芹?

F.《红楼梦》 f.宋应星?

11.阅读下列材料: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见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对东南亚来说,“郑和崇拜”已从中国明朝的历史范畴演化成为具体本区域历史内涵的文化现象。?

请完成:

(1)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纪念?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

(2)根据材料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试卷参考答案

1. 解析:此题考查对朝代起止时间的掌握。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答案:D

2.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掌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A

3. 解析:本题需要弄清“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区别。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而金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应排除①。答案:B

4. 解析:备选各项都是正确的,应选出最符合题意的,A、B、C三项是局部表现,只有D项才是突出特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答案:D

5. 解析:本题纯粹是考查记忆能力,要记住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是乾隆帝。?答案:D

6. 解析: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虽然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客观上也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得到强化。B项符合题?答案:B

7. 解析:要理解题目的要求,分析其主要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本题答案为B项。答案:B

8. 解析:要认识A、B、C三项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的具体表现。?答案:D

9. 解析:题目所给图中的皇帝为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的是皇太极,即努尔哈赤的儿子?

答案:D

10. 答案:A—b B—f C—d D—cd E—a F—e

1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第(1)问看似平淡,但考查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2)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参考答案:(1)600周年。指南针或罗盘针。?

(2)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惯。

看了“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试卷”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单元复习题

2.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3

据笔者粗略统计,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历史实验教科书,涉及的历史人物有487人,其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有210人,八年级上、下册有151人,《世界历史》九年级上、下册有126人(以上均不包括“北京人”“古埃及人”等带群体性的人物)。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各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之中,他们的活动大都与当时、当地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关系密切,作用也十分重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历史人物这条主线,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为此,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帝王为主线

人教课标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古代涉及到的封建帝王,自秦始皇开始至清末代皇帝溥仪结束约43人,这些帝王中,很多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进程,象征着每一个朝代的建立、治理、繁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此为主线,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如秦朝,以嬴政和胡亥为主线,以“繁荣而短暂”的历史特点为话题,以嬴政与胡亥的所作所为来展开。秦王嬴政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大胆改革创新,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封建统治。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时代特点,启用法家人士,依法治国,使秦国出现繁荣的局面。也是因为嬴政和胡亥的暴政,繁荣一时的秦朝仅仅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存在了14年,就在农民起义声中夭折了。同样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两晋、隋朝等历史发展过程。再如西汉王朝:以刘邦(建立)刘恒、刘启(文景之治)刘彻(繁荣)为主线,以“他们为什么能成功”为话题,引导学生独立自学或合作学习。以此类推,其他朝代亦可用同样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还有,初中学生容易混淆帝王及其所处的朝代,为此可做以下归纳:刘汉、杨隋、李唐、赵宋等等,这样学生就不会把建立唐朝的人说成刘邦了。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世界史,如苏联:以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为主线,学习其兴衰史;美国:以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为主线,了解美国的建立及繁荣。

学生走进帝王们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帝王们的心灵沟通,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以英雄人物为主线

所谓英雄是指:才能勇武过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可见,“英雄”一词原则上属于褒奖性词语,并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国家性。但“民族英雄”的解释却是: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也就是说,民族英雄是指为本民族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人,它具有民族狭隘性和国内不适用性。为此可将英雄分类并以此为主线进行教学。如:军人式英雄――战场上出生入死、无所畏惧、累立战功之人。项羽、卫青、霍去病关羽岳飞、叶挺、克伦威尔等。民族英雄――指为本国范围内的各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戚继光郑成功邓世昌林则徐、关天培 左权、赵登禹玻利瓦尔等。政坛英雄――政治舞台上能左右政局、控制上下的人物。孙中山、、、邓小平、、丘吉尔等。

三、其他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形形,有促进历史发展的改革家;有潜心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家;有治学严谨、公正不阿的史学家等等。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分类对比,整合多重内容。特别是在复习课中,对不同人物的取舍、归纳、分类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改革创新的典范人物:商鞅、孝文帝、王安石、邓小平、列宁、日本明治天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等;科学家:张衡、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宋应星、张天佑、侯德榜、袁隆平、哥白尼、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光、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吴晗等;文学家: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关汉卿、曹雪芹、鲁迅、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王充、魏源、康有为、柏拉图、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探险家、艺术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等等。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以人带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他们去主动探究,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带入历史人物的真实世界。所以,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于友西主编. 中学历史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5]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4

一、关于课程资源与活动课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理念。开发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关系到对课程性质的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和课程实施的质量。所以,它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还有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当然,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选择那些最有助于学科教学目标实现的资源,尤其需要去挖掘那些教育功能还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效益和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专家和课程编写者的工作,更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去,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不应处于缺位状态。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出现新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下,有限的学时和知识量的无限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教育中以学科、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及心理发展等问题更加突显。

活动课理论中的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重视儿童个性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综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等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同。在许多国家,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体验及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活动化已成为共同趋势。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其目的是要改革学校课程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在历史课程方面,强调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的实践中学习历史,体验历史学习的乐趣。

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热点,在新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活动课作为新的授课类型被推出。目的是通过设计这种授课类型,引导学生进行系列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活动课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现代教育理论中“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1、内容的综合性

在设计原理上活动课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生活以及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确定学习内容,并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与多方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等。其模式灵活、形式多样,内容具有伸缩性,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2、过程的体验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亲身实践的体验性学习为主,所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如何学习和运用知识,更是注重其在活动中的经历和感受。在活动中有教师的指导,但更多的是学生进行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实现其认识的内化,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其中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新鲜的感觉中,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3、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课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各种自主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在所创设的生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自主制定活动计划,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出发,比较自由的进行各种活动和评价,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探究精神。

4、评价的过程性

在活动课的学习评价上,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况,注重的并不仅仅只是掌握知识的结果,而是更多地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即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评价的最重要内容。同时,评价是动态的和形成性的,多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以学生自我、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历史活动课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过程:

在新的课程及教学观念引领下,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和组织应从活动课的基本特点出发,围绕不同的专题和单元,提供案例及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并预留调整或发挥的余地。

1.目标的制定。

在制订活动课目标时,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目标不仅是关注活动的成果,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并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2.主题的选择。

根据将综合性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能力、态度和行为培养统一起来的需要来选择主题。主题应符合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从操作层面的可行性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能够关注身边的历史。应充分尊重学生,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历史学科和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主题。

3.过程的实施。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内部进行分工和配合,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分组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分享成果。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协调者,与学生共同进行学习探究。

4.结果的评价。

在评价方面以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为主,教师进行参与性的评价。可采用《历史活动课记录表》或《历史活动课材料袋》等方式进行评价,重点在学生活动的过程、轨迹和情感体验。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通过学生自评,使学生学会实践、不断反思自我;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吸取别人之长;通过教师的评价,从整体上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

四、教材中的活动课:

新课程的实施已将活动课正式纳入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单元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了具体建议,并在“实施建议”中附有教学活动案例。活动课约占学期课时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在初中三个年级的六册历史教材中,共安排了与课文学习内容基本同步的23节活动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和参考资料。

按新课标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活动课的内容具体可分为:

学习方法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主题是历史就在你身边,使历史与学生更有亲近感。七年级(上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主题是训练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培养历史空间概念。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主题是培训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知识的复习,掌握正确的方法。七年级(下册)活动课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主题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设计知识结构示意图,使学生掌握在复习中化繁为简、形象直观的学习方法。

人物评价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主题是进行史论结合、有理有据的辩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三《我看拿破仑》,以“是非成败拿破仑”为题,组织辩论会,培养学生客观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锻炼用历史资料支持自己观点的论证能力。

编演故事系列:七年级(上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主题是培养学生收集历史素材,撰写历史故事的能力。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一《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主题是提高历史知识的运用、表达和交流能力。让学生融入到历史之中,学生是编导和演员,教材是剧情线索,通过“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场景,形象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使学生加深对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的情感体验。延伸活动可以排演“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

调查访谈系列: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以家乡某方面的具体变化为选题,调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活动拓展以《家乡的明天》为题,探讨和展望家乡今后十年的社会变迁,为自己家乡设计一个美好的未来。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二《历史记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主题是展现新中国外交的成就,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资料,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以此加深对新航路开辟的了解和认识。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二《战地采访――反法西斯战争必胜》,通过模拟战地采访,使学生深刻了解这场战争人民必胜、法西斯势力必败的历史原因。

文章竞赛系列: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三《历史知识竞赛》,主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三《致巴以人民的一封公开信――中国学生期盼巴以人民走向和平》,抓住巴以争端的国际热点问题,开展以“倡导和平、反对暴力”为主题的历史课外写作活动,将历史学习与时事政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九年级(下册)活动课四《撰写历史小论文――〈科学技术与未来〉》,通过了解二战后至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状况,认识全球科技发展的动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追求。

策划模拟系列:八年级(上册)活动课一《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主题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八年级(上册)活动课二《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主题是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一《古代世界文化之旅》,遵着历史的足迹,作虚拟的旅行,以此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世界古代的文化成就,扩展视野了解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九年级(上册)活动课四《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了解博览会的常识,在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沟通历史、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片音乐系列: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二《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通过这样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状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三《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歌曲中凝聚着历史,通过收集、视听和演唱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使学生在心中产生与历史的共鸣。八年级(下册)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一幅家庭照片就是一幅凝结的历史画面,以时间为线索或以人物为中心组成专题系列,收集和交流反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的家庭照片,以此来了解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九年级(下册)活动课一《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搜集能够反映法西斯罪证的历史老照片,认识法西斯主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建构起立足于课程整体的大课程资源观或整合的课程资源观。历史课程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进行多渠道地开发。历史活动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化,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活动课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更高了,它需要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育实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标志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5

A.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B. 向贵族世袭制的过度

C.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D. 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如琅城)与中国当时的城市的不同点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城市的规模大

C.一些城市拥有自治权 D.有强大的市民阶级

3.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聚集在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进行朝觐,此地应在( )

A.麦加 B.麦地那

C.耶路撒冷 D.巴格达

4.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

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

A.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发动对外战争

7.“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这一内容出自( )

A.伯利克里改革 B.大化改新

C.查理•马特改革 D.明治维新

8.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是( )

①都促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②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③改革的背景都是内忧外患

④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

⑤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

A.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②③④ D.③④⑤

9.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 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10.8世纪前期的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人的入侵 B.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C.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D.拜占庭帝国被外族灭亡

11.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12.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3.11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

A.农奴逃出庄园 B.商业发展

C.手工业的发展 D.生产力的发展

14.在中古西欧,地位至高无上的是( )

A. 国王 B. 公爵

C. 罗马教皇 D. 皇帝

15.日本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建立 D.壬辰战争16.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了近1000年。西欧奴隶制终结是以( )为标志的

A.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分裂

C.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D.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7.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 )

A.幕府政治统治的建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 天皇制度的建立 D.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8.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 )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提高了西欧的经济地位,使之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

C.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封建地主加紧了对市民的剥削

D.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9.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这场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 )

A.日耳曼民族的大量入侵 B.罗马教廷权力至高无上

C.拜占廷帝国被外族所灭 D.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20.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大贵族不得人心 B.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

C.皇子的英勇 D.改革派势力大

21.伊斯兰教教历元年与下列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

A.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 B.穆罕默德病逝

C.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 D.穆罕默德出家隐修

2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2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在

A.查理.马特改革之前 B.查理.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之前 D.大化改新之后

24.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一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是

A.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 B.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C.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国家向农民收取赋税

25.7世纪早期,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帝国。他们信奉的是

A.伊斯兰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佛教

26.如图反映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B.西周分封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7.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大化改新

C.奴隶主民主政治 D.种姓制度

28.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西欧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B.神权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C.保守狭隘的封闭心态 D.教皇教会拥有大量的土地

29.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

①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

③出 走麦地那 ④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30.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施一系列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这次改革史称

A.查理•马特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二、填空题

31.改革,是机遇,更是挑战,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4分)

(1)日本历改变其社会性质的两次改革-------( )

(2)俄国走向近代的转折-------( )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

(4)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 )

32.杰出人物往往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请写出以下历史人物:

(1)7世纪中期在日本颁布改新诏书的是

(2)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达到全盛时期的执政者是

(3)完成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担任“护国主”的是

(5)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的是

世界历的第一。(每题1分,共4分)

33.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34.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

35.阿拉伯半岛 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

36.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和三、问答题

37.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 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二: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⑴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次改革的内容?(4分)

⑵请分别说出与材料中改革有关的人物各一位。((2分)

⑶这两次改革都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⑷请你结合中国的改革谈一谈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38.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同时期北宋的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请试分析西欧和中国的城市有什么不同?(提示可从布局、规模等方面入手)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化改新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日本曾经效仿隋唐进行过大化改新,通过这次改革,日本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 渡。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大化改新

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的认识。依据已有知识可知,中古时期的西欧城市商品经济发达,有强大的市民阶级形成,最终引发了要求拥有自治权的斗争。中国当时的城市商品经济欠发达,这是两者的不同点。故此题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3.A

【解析】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有关知识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大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欧洲中古时代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欧洲中古时代基督教会宣扬封建神学,神学凌驾一切,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受到阻碍。故说法有误的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7世纪早期,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统一起来,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 伊斯兰教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其中“汉化”是指古代日本历史的上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模仿,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等”,这是日本大化改新内容方面的反映,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8.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的两次重要改革。两者的共同点有:都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的先进文化,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先进文化;都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快速发展,都成为日本历的重大转折点,大化改新使由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路,并且迅速成为亚洲的强国。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天皇****的中央集权国家。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给西欧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社会。在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很多国家,其中大的是法兰克王国,统治者欧洲中西部的大片土地。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起来。8世纪晚期,查理.马特人任宫相时,进行采邑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效忠和服兵役。封主则给予土地和保护。国王把土地和人口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也把土地和人口分给下属,下属又封给下属,这样形成了不同等级的封建主。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制约关系。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西欧 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与附庸之间的不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只要附庸受封之后能够忠实地效忠封主就可以了。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会乘机扩大势力和影响。法兰克等国君主接受了基督教,并向教会大量赐赠地产。教会也巧取豪夺,最终成为了西欧的土地所有者。不仅如此,教皇和教会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故答案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在中古欧洲时期,教皇不仅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而且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日本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奴隶制终结的标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成为西欧的封建国家。所以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的结束,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了。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古老帝国的悲剧•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7.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 意义。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早期资产阶级的雏形——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

1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影响。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变了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这种分封的基础上,产生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选D。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查理•马特改革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内容。大化改新能够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学习先进的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

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的相关内容。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公元622年,这一年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在麦地那建立了历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伊斯兰教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我们知道查理马特改革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封建社会

2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内容。题干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是由于查理.马特改革之后,产生了西欧封建制度,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 改新的内容。题干中的要求“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而四个选项中A、B、D、涉及的都是经济方面内容,可排除,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日出之国”。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伊斯兰教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三大宗教中只有默罕穆德完成了创立宗教和建立国家的双重历史使命,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帝国。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26.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该图,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等级制,分为国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其中前三个为统治阶层,上下等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结合所学可知,西欧查理马特改革,将无条件的土地分封改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由此形成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是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民族。7世纪时,为缓和统治危机,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属于“汉化”。“欧化”指的是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脱亚入欧。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古欧洲封建社会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导致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黑暗时代”,人性和思想自由遭到扼杀这种局面产生的主要原因的选项,联系所学知识,中古世纪欧洲罗马教廷和教会所掌握的神权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凌驾于一切文化之上,是人性和自由思想遭到扼杀的主要原因,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组合时序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伊斯兰教的掌握情况。题文要求选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的选项,,分析备选项,联系所学知识穆罕默德从事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顺序应是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出走麦地那,成为政治和宗教领袖,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

30.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要求选出材料中所给的改革名称的选项。阅读题文材料,获取到 的关键信息是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参照中国隋唐制度,改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日本大化改新,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社会的建立31.(1)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政”

(4)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古代历,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变成了封建社会。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由封建社会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本题考查的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领导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3)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了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总统实施了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渡过了难关。这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自我调节。

(4)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考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日本大化改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动荡与变革•大危机与新政•罗斯福新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32.(1)孝德天皇;(2)伯利克里;(3)麦哲伦;(4)克伦威尔;(5)穆罕默德。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日本的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史称“大化改新”。

(2)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并成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3)本题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519—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的首次环球航行。

(4)本题考查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5)本题考查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历史知识答题的能力。6世纪末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西方文明之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33.《汉谟拉比法典》

34.《荷马史诗》

35.麦加清真寺

36.西班牙和葡萄牙

【解析】

33.试题分析:世界历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汉谟拉比法典》

点评:关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还要知道,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期颁布的,宣扬了汉谟拉比受命于神,颂扬了汉谟拉比的功绩,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34.试题分析:古希腊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荷马史诗》。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荷马史诗》

点评:关于《荷马史诗》,学生还要知道,作者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是他在公元前9——前8世纪,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和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作品。

35.试题分析:阿拉伯半岛上伊斯兰教第一大寺是麦加清真寺。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麦加清真寺

点评:关于麦加清真寺,学生还要知道,它闻名遐迩,其圆顶、尖塔和精巧的装饰,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

36.试题分析:最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

点评:关于新航路的开辟,学生还要知道,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条件包括罗盘针、航海技术、造船术的进步;航海家有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影响: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

37.(1)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2)中臣镰足、查理•马特

(3)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查理马特改革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4)略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一中“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部民转为国家公民”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依据“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皇室夺取政权。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孝德天皇即位后,定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京(今大阪市)。646年元旦,颁布改新诏书,实行政治改革。而查理•马特改革的主人公即是查理•马特。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 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本题的材料及改革内容等方面可以归纳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

经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证明,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

38.

西欧城市 中国城市

规模 不大 大城市,有居民20万户。

布局 布局凌乱,建筑纵横交错 布局整齐,有规划

商业活动 白天商业活动多,夜晚沉寂 十分繁荣,还有夜市和娱乐场所

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品经济的发展,诞生世俗文化和新兴的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转变没有起到决定作用。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6

这里的学生之间年龄差距是指同年级党史专业学生里面年龄最大与最小者之间的年龄差距。从花名册来看,党史专业学生年龄差距达十岁以上的有3年,分别为1978、1979、1980年。1978年的学生中间,年龄最大的比最小的大近15岁。此后1981~2006年,除1987年所招学生年龄最大与最小差距在6年之外,其余年份皆在5年或5年之内,这个明显的变化反映出应届生的比例在增加。同时,随着应届生的增加,考生的平均年龄也呈现下降趋势,如1978级考生平均年龄是22.875岁,到了2006年,学生新生平均年龄只有18.826岁。比18年前的1978级低了约4岁。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考察历史,主要还是“”的影响。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很多受“”耽误了的大龄考生也参加进来,圆自己的大学梦。这就造成了前几届考生最大年龄与最小年龄比较大的差距与考生较高的平均年龄。这一状况随后来应届生的大量增加而逐步改观。

由一省招生到全国招生

七八级党史专业的新生都来自湖南省,虽然有的新生籍贯不是湖南的,但他们在入学前所在单位皆在湖南境内,所以也算是湖南的生源。而在2006级党史专业23位新生中,外省生源15人,超过六成。这一点反应了我国大学随社会的开放自身也变得开放了。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可以广揽贤才,既对国家的人才交流有利,又对自身的发展有利。

“家庭出身”一栏取消

从七八级到八三级的花名册上,均设有“家庭出身”一栏。所招新生的家庭出身种类很多,有工人、“革干”、中农、下中农、佃农、“小商”等类别。该栏于1984年取消。“家庭出身”栏的取消反应了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非常强调阶级分析法。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即非常注重用阶级的观点来看问题,历史上甚至一度犯过“唯成份论”的错误,向忠发就是靠工人的好出身被推上总书记宝座的。当然,在革命战争年代强调阶级与出身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要取得胜利就得分清敌友,阶级分析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在建国以后,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执政的党,应该努力转换革命党的思维,给全体公民以国民待遇,不能以家庭出身的原因来剥夺公民合法的权利。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加之建国后历次的政治运动,不断强化了“家庭出身”的观念。这样就使很多人因家庭出身的原因失掉了上大学的机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维又日渐活跃,解除束缚人们的出身枷锁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高校于1984年正式取消了“家庭出身”一栏。

“政治面貌的变化

在七八级学生中间,党员有12人,占学生总数的33%,是历届学生中党员比例最高的。而此后各届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党员或者预备党员,其主要原因是应届生不断增多,由于他们没有工作经历,加之年龄的原因和的规定,鲜有机会入党。七八级的党员多,是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有工作经验,有的甚至长达8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知青,在下乡过程中因表现出色而被党组织所吸收。随着应届生的增多,在以后各届学生中,团员的比例相当高,有的年级甚至达到100%,而预备党员、党员则只是个别现象。

“学生来源”一栏为“毕业学校”一栏所取代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的原因,很多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他们或参军、或务农、或下乡、或进工厂,但他们上大学的热情却没有降低。因此。1977年高考一恢复,这部分人便成了参加高考的主力军。为了掌握学生入学前的动态,七八级党史专业花名册中设有“学生来源”一栏。该栏到1983年才取消。取消的原因就是应届生增多。在1978年,应届生所占比例还不到两成,但在1982年的时候,这一比例已经超过八成,考生的来源由多元向一元转变,所以1983年的新生花名册对此栏做出了顺乎情势的调整,将“考生来源”改为“原毕业学校”。

“工作年限”一栏短暂的出现

如前文所述,“”使很多适龄青年失掉了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不得不提早参加工作。因此,在最初几届考生中,有过工作经历的不在少数。以七八级党史专业为例,在总共32人中,工作经历最长者有8年,最短的有8个月,还有很多知青没有填写工作年限,估计也不会短,真正的应届学生只有6人,还占不到总人数的19%。到了1979年,情况就大不一样,应届生占了总录取人数的56%,原来是工人的只占总人数的约5.6%。因此,再设“工作年限”一栏就失去了普遍性。因此,本栏在1979年的新生花名册中被取消了。

“入学前所在单位详细地址”一栏

变更为“家庭详细住址”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两栏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其实这两栏有根本的不同。这两栏反映了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表达方式。“单位”一词是计划经济时期典型的用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有着超强的干预能力,整个社会的运作都被纳入计划之内。公民则被纳入各种“单位”中去,市民被纳入企事业单位,农民则被纳入,有单位就意味着有“饭碗”。单位除自身生产之外还承担着很多额外的社会责任。如安排职工住房、职工子女入学,甚至职工结婚这样的私人事务都要由单位开介绍信才行。可见,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就是公民的依靠,就是公民的“家”,离开单位是很难生存与立足的。就是个体户刚时兴的那段时间,还要自己找个挂靠单位,使自己脸上有光。可见,“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作用是多么巨大。因此,该高校在开始几年的新生花名册中,保有“入学前所在单位详细地址”一栏。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在我国逐渐解体,“单位”对人的掌控逐渐松动,再加上应届本科生的增加,“单位”一栏就被“家庭详细住址”取而代之。该高校于1981年完成了这一更替。

“家长姓名”一栏的设置

随着应届生的增加,考生年龄比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在前面已经讲到。2006级新生平均年龄只有18.826岁,比18年前的1978级低了约4岁。有很多人进大学的时候还没有满18岁,有的学生甚

至只有16岁。即使有的学生满了18岁,从法律角度来说是成年人了,但是心智远未成熟。离真正的成年还有一段距离,这与同学们长期在学校而与社会接触少有很大关系。同时,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学校在很多情况下要与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联系以便处理一些相关问题。因此,花名册于1982年起设置了“家长姓名”一栏,至今保留,估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

邮政编码、固定电话号码与手机号码的出现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标识。然而,受时代影响、价值观多元化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广泛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说的是让人费解的网络语言,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可怕的冷漠感。如何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觉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兴趣和认同感呢?文章将深入解析实施情景语境策略,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程进行探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种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中华民族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广大,内涵丰富,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戏剧艺术、建筑文化、语言文字、医药医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文化现象。

二、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程的规定

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要求。

(一)国家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题内涵

在主题内容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大主题内涵进行教学: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三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二)国家明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13个类别,这些类别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都能找到。

三、情景语境策略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情景语境最开始是言语活动的一个解析单位,但后来也逐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所谓情景语境策略,即在语用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营造恰当而生动的情景语境促进交际。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符号,缺乏直接观感,又往往用初中生还不能十分理解的文言文来表达,在理解上存在难度,情景语境策略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发现,从教学课堂与文化历史之间的构造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情景语境划分为再现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对比式情景语境、再造式情景语境等四种类别。这四种类型情景语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再现式情景语境

再现式情景语境即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场景,尽量还原传统文化关键因素,使学生与教师进入到传统文化典型场景进行文化传承。比较适合运用再现式情景语境进行教学的,无疑是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两大类传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风俗习惯的主要包括:庙会(鲁迅《五猖会》七年级上册)、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八年级上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送友人》八年级下册)、踏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欧阳修《采桑子》八年级上册)、社戏(鲁迅《社戏》八年级下册)、腰鼓舞蹈表演(刘成章《安塞腰鼓》八年级下册)、灯会(吴伯箫《灯笼》八年级下册)、书信(傅雷《傅雷家书》八年级下册)、满月酒(刘绍棠《蒲柳人家》九年级下册)、打猎(苏轼《破阵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9类14篇文章。涉及传统节日主要包括:过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下册)、中秋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2类3篇文章。在这些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中,对一些大型的风俗或节日,如过年或中秋节、春游,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不必创设情景。在这里,可以选择“灯会”作为主题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全班划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款灯笼,写上灯谜或祝福语,在晚上熄灯挂上灯笼,全班模拟进行短暂灯会,让学生通过再造的灯会场景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习俗的伟大之处,受到其文化熏陶。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普及灯会常识,探讨灯笼由来、发展、种类及其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

(二)代入式情景语境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据统计,在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收录古诗词82首,其中古诗62首,词20首。82首诗词,时间从上古到现代,跨越历朝历代,主题思想也是丰富多彩,有览胜咏怀,如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上册)、温庭筠《商山早行》(九年级上册)、张养浩《山坡羊·潼山怀古》(九年级下册)等,有爱情吟唱,如《关雎》《蒹葭》(八年级下册),有离情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有登高抒怀,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七年级下册)、王安石《登飞来峰》(七年级下册)等,也有抒发爱国情怀,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等。虽然古诗词各具特色,写作背景也不同,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在某一瞬间触发思绪或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创设这个情景,在模拟环境中让学生代替作者进行观察、思考,看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思绪或感情,这就是代入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作者,对诗词主题更有代入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如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班上临时开辟一条“离别通道”,“王勃”在这头挥手送别,“杜少府”在那头泪如雨下,两边都是“哭哭啼啼、伤心欲绝的行人”,试问学生如果是“王勃”,他能想到什么?如果要作诗一首送给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友人,诗上要写什么内容?这么一代入,学生就会产生离别的心绪,然后更能理解和敬佩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三)对比式情景语境

格言警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散文、歌赋中,也包含有不少的格言警句。如《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中,包括一日三省、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格言警句;《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学》(七年级上册)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等。在教授此类文章时,可以创设对比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模拟环境,学生自己与作者进行对比,察看与作者的差距,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格言警句中蕴含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魅力。如在教授《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下册)时,可以创设孔子讲课情景,面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比较好?”的学生提问,你会作何回答?学生分组饰演“教师”,分别说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然后再与孔子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观点进行相比,再将现在的开放时代与孔子所处的封闭时代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理解世代追求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超越时代,中国人民是多么热爱和平、渴望秩序。

(四)再造式情景语境

汉字是最能代表中国书法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书法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初中语文课程要“立足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书法之美,体悟汉字魅力”。虽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没有单独开辟汉字为主题的课程,但在八年级上册设置了“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在本节综合性学习主题中,寻找包括石刻等文化遗产,也可以寻找其他的文字作品。在教授汉字文化时,可以创设再造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文字尚未发明时期场景,“你如何记录生活和传承文化?”让学生在几乎无可利用的环境中,想方设法记录生活、表达想法、传承知识。在这个再次创造的过程中,学生思路会彻底打开,最终能够切身体会到象形文字的精妙,深刻理解汉字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样,再造式情景语境也适合在教授古诗词,创设与古诗词相似的环境,让学生重新“创造”诗词,重走作者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实施恰当的情景语境策略,能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更立体、更生活化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认同和向往。情景语境并非耗事巨大、矫揉造作的铺陈之作,而是目标明确、精准施力的传授捷径,对初中语文课程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8

A.发明“侯氏制碱法” B.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C.成功研制原子弹 D.成功发射东方红l号卫星

2.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称是

A.长征1号 B.长征2号

C.东方红1号 D.神州5号

3.下图是一张反映20世纪30年代中国体育的电影剧照——《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从一个人的奥运到2008中国奥运,说明了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②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 ③旧中国贫穷落后 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 ⑤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一战略中,作为奠基工程的是

A.学前教育 B.九年制义务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5.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的辉煌科技》提供素材,可以入选的是

①“两弹”成功研制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③籼型杂交水稻 ④“东方红一号”卫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2013年12月15日,“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下列政策措施中,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863”计划

C.西部大开发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以下是对一位楷模的评价“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刻苦钻研敢探索,无私奉献独吃苦。他跨越国界,献身事业,亮过千颗太阳。”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8.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下列图片中为此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9.近日,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这不仅是全球首创,还有望使我国科学家在一系列前沿探索中占据主动,更能推进我国尖端科研设备产业化。下列事件中与此项题材最不类同的是( )

A.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立新中国,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B.正是有王进喜等人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我们建成了一个个大油田。

C.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

D.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0.他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英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黄继光

11.“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是中国第一个世界乒乓球冠军的座右铭。这位运动健将是

A.容国团 B.李宁 C.蔡振华 D.刘国良

12.30年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勇夺第一块奥运金牌的中国选手颁奖。这位著名运动员的夺金项目是

A.体操 B.游泳 C.射击 D.乒乓球

13.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A.幼儿教育 B.小学教育

C.小学初中九年教育 D.初中高中六年教育

14.题写“教育要三个面向”(如下图)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5.我国有关部门制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客观因素是

A.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

B.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C.上网的人多数语言、行为不文明

D.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

16.谁抢占了高科技这个前沿阵地,谁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

A.星球大战计划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峡工程 D.863计划

17.《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历史图片展,最适合选用的科技成就是

A.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中国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 D.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18.“两弹功臣,……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领跑者;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路者。”……以上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应献给

A.雷锋 B.邓稼先

C.王进喜 D.焦裕禄

19.2013年6月,“神十”成功发射,再次证明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历史上,我国在航天领域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是( )

A.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20. 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山东烟台籍的王亚平是本次航天发射任务中的唯一女航天员。高兴之余,同学们,请你指出我国航天事业喜报频传的原因有哪些?(

)

①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②科技人员钻研、探索

③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国家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1971年,杨振宁来到北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问:“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其实“中国的奥本•海默”就是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他被誉为(

)

A.“火箭之王” B.“杂交水稻之父”

C.“铁人” D.“两弹之父”

22.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许,“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号”在轨飞行15天,是中国迄今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飞行期间还将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B.“神舟五号”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2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

A.科教兴国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健康第一 D.共同发展

24.党 的十六大(2002年)召开以来我国取得了许多新成就,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的新成就是

A.汪辜会谈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C.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 D.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

25.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

A.小学教育 B.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26.下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发射时间是

A.1964年 B.1966年

C.1970年 D.1999年

27.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追溯历史,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70年发射的( )

A.长征一号 B.天宫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红太阳一号

28.2009年10月31日 ,科学巨星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与钱学森一起成为我国“两弹一星”杰出功勋人物的还有( )

①雷锋 ②焦裕禄 ③邓稼先 ④钱三强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放在“优先发展战略”的领域是( )

A.教育 B.高新科技 C.高等教育 D.电子产业

30.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 )

A.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率领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化运动

C.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D.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填空题

31.(6分)历史时空:在历史长河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打开历史画卷,一起见证历史、了解人物。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中填写历史人物和相关史实。

(1)《梦溪笔谈》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 。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3)恩格斯说:“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文中所指的工业机就是瓦特研制的

(4)1879年10月22日,在他的“发明工厂”里,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白炽灯。他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 ”。 (5)他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了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专利。他就是 。 (6)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

”。

32.新中国成立后,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1)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3)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___________。

(4)1986年,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计划纲要是 。

33.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重要保证。

(1)19世纪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_______、南洋、福建三支近代化海军。

(2)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必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

三、问答题

34.东西文明同时空。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为主题 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10分)

【望洋兴叹】

(1)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盛大开幕 ,当时的中国人把它翻译为“炫奇会”。那么,洋人“炫”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奇”?(2分)

【洋为中用】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2)文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华洋并进】

(3)1970年4月,中国取得的哪一科技成就标,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2分)

【华洋交融】

(4)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谁?(1分)

【论从史出】

李大钊曾说,(东西文化)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

(5)围绕“1840年后的东西文明交流”这一主题,请再举三例史实论证李大钊的观点。(3分)

35.(10分)科技引领时代,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武器最早出现于哪一场世界大战?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哪次科技革命?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次科技革命中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并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图二采用了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为紧跟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步伐,根据图三科学家的建议,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了什么计划?请举一例说明我国在实施这一计划期间,航空领域取得的成就。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又实施了什么发展战略?(3分)

(4)根据上述信息,谈谈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关系。(1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主要科技贡献。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的科技成就。早在50年代,毛泽东就发生“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这五个选项,我们可以判断出:④所有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强项,是不正确的,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奠基工 程指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四个选项,①“两弹”成功研制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③籼型杂交水稻④“东方红一号”卫星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1986年3月,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定了863计划,所以我国航天技术能够居于世界前列,是因为863计划,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7.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属于基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重要人物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题干中有明确的提示信息:他是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又是“两弹元勋”。由“两弹元勋”结合课本就能确定答案选择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本题四个图片,A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B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C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D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根据题意,本题答案选B。

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9.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题干所给内容“我国成功自主研制出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装备”很明显属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C. 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等问题。则属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此项题干最不类同。故答案选C。

考点:冀人版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迈向社会主义;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冀人版八年级下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

1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人物,题干中的人物就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9年,容国团首次获得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体育成就。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迅速发展,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取得金牌,实现了中国人奥运会上零的突破。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 陈出新

13.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国开始有计划的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在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制小学和初中的九年。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振兴科技和繁荣经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网络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网

络广泛而迅速的普及开来,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青少年要学会甄别,故我国又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6.D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目中的“20世纪80年代”,结合所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6年3月,我国政府决定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分析选项,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于2003年,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邓稼先的贡献。本题考查的都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杰出人物,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先进工人,焦裕禄领导兰考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邓稼先在核实验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的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B不属于航天领域,故排除,C早于D,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原因的认识。结合学过的知识,我们可知:我国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广大科技人才善于钻研,具有探索精神。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支持。这些 因素共同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邓稼先贡献的识记。从题干中我们捕捉到“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邓稼先”这一重要信息,我们知道:邓稼先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之父”。所以此题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航天领域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属于航天成就。追溯历史,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所以此题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23.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教兴国属于教育发展战略,健康第一属于体育方面的要求,共同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2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成就。四个选项中,可以直接排除A、B、C三个选项,因为这三项成就取得时间分别为1993年、1999年和1990年,而我国于2008年首次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属于十六大以来的成就。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时间。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2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

2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国防建设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两弹一星”,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雷锋与导弹研究无关,排除①,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 书记,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②与题意不合;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③符合题意;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两弹一星

2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3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袁隆平的相关知识,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是培育成功过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之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

31.

(1)活字印刷术(2)杨利伟(3)蒸汽机(4)发明大王(5)卡尔•本茨(6)电气时代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认识。特别注意“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句话。这里的“印”应指印刷,那么印刷极为神速的当属北宋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航天技术成就的识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我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蒸汽和新的工业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正是英国瓦特和他的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爱迪生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1879年10月22日,美国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他发明了很多电器产品,在一生中获得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被称为“发明大王”。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卡尔•本茨及其贡献的准确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本茨在1885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的三轮汽车,并且试车成功,对交通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第(6)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电气时代的准确识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步入近代•“蒸汽时代”的到来;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32.(1)原子弹(2)东方红一号(3)籼型杂交水稻(4)863计划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史实。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本题主要考查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东方红1号,使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理卫星的国家。

(3)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科技成就。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誉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本题主要考查863计划的相关史实。1986年,我国发展高科技的计划纲要是863计划,该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33.(1)北洋 (2)南昌起义 (3)原子弹 (4)科技强军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洋务派在中央有奕䜣、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实权派为代表,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举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3)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央指定陈云、聂荣臻、薄一波等负责筹建核工业。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任务。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邓稼先等 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装的国家。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4)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经过八十年的奋斗,我们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稳固的国防。我国的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 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我们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必须走科技强军的道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是加强军队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核心内容就是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部队战斗力摆在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位置,切实增强国家的军事科技实力,全面提高军队建设的科技含量。通过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改进现有武器装备,形成系统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创新和改进训练体制、方式和手段,推动军事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建立科学的体制编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依靠国家科技发展,提高军费使用的整体效益,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通过贯彻落实科技强军重大战略,努力提高军队的科技水平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吸纳和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以形成我军独特的军事科技优势。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而现代战争比的是科技含量,而不是数量。只有科技强军才能构筑起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才能起到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技教育与文化•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4.(1)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

(2)民主、科学(2分)

(3)“东方红一号”(“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或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分)

(4)袁隆平(1分)

(5)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任举三例,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依据材料中的“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可以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准确识记。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第(2)问,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其中“民主”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D”,所以又被称为“德先生”;“科学”一词的英文首字母是“C”,被称为“赛先生”。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从此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行列。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准确认识,1980年杂交水稻栽培技术成为中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为该专利做出重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他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题主讲科学技术的成就,事实证明,按照李大钊的观点,东西文化、技术必须加强交流,并且要时时交流。例子有: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改革开放等。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创办;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火车的诞生

35.

(1)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第二次科技革命;③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2)①第三次科技革命;②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3)①“863”计划;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③科教兴国战略。

(4)科学技术是构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图一中的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它的动力装置来自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动力机的发明。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掠夺原料和扩大海外市场,他们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导致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片,获取有效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图三原子弹的制作运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9

一、课标教参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不仅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提及了,而且课标中也有明确要求,但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课标上未作要求,课本上未提到,但是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提到了,这类知识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作为拓展知识补充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算对中学生熟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个完整的交待。这类知识在复习中需要教师细心去发现并给学生加以梳理归纳出来,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

二、目录标题中的隐性知识

在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有一部分隐性的知识。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就隐含着中国自1840年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五次大的侵略战争和中国人民三次大的反抗斗争。而这单元标题在考试中又可以独立命制成为一道综合性的考试题,让学生列举进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情况。这类隐形于目录中的隐性知识还有很多,在复习时一定做到“抓纲务本”才能“纲举目张”。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

三、跨章节中的隐性知识

因教材的编写体例的需要,有部分知识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教师在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这类隐性的知识可能不是在课本正文中出现的,可能隐形于背景材料之中,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就能挖掘出这些知识点,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对于鸦片的危害,就是以背景材料《炮子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还设计了―个思考题,就是要求从背景材料中挖掘出隐性的知识。

四、文字中的隐性知识

有些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一个“同时”加“辅助”,否定了“洋务运动60年代以军事工业为主,70年代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准确地表明在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是两种掠夺方式同时存在,只是资本输出份额较大),否定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但是,辛亥年的腊月,已经是1912年的2月了。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因为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隐性的知识那就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两者之间的时差的知识)。

课改教材给了授课教师用教材教更大更灵活的空间,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很多隐藏于背后的背景知识应该简约但脉络清楚地挖掘出来,介绍给学生。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10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历史与社会图册》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学习的教材之一,体现和渗透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插图、照片、地图、漫画等,体现了以图补文、以图述史、以图启思的教学功能。它为学生获取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提供了信息资源,也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提供了平台。教师要善于利用图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和社会发现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新编历史与社会教材尤其是图册中每个专题的图画加起来约在100幅以上,占总教材2/5的篇幅,这一幅幅图画或以浓笔重彩渲染激烈的战争场面,或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神貌,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同时图册中不仅有图片,还配有相关文字说明。然而,这么多的图片犹如漫天星辰容易让学生“看花了眼”,分不清主次,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资源有更高的驾驭和把握能力,通过“再加工”,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精髓。我认为要开发利用好图册资源,最核心的是要做好“加减法”。

一、善于串联做好“加法”

1.要在“联想思维”上做加法,让学生学会“理清脉络”。

由于书籍的线性印刷特点和由点及面的教学需要,图册中的图片基本上是配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配发的,个体性比较明显。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将历史、人文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理清脉络”非常重要。大部分初中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还不具备跳出课本全局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以后,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回顾,从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中,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找出主线。

如在地理、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用非凡的符号、色彩被赋予了同文字一样的语言功能,在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把握地理空间规律、分析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段时间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活学活用,让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具体信息,还能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度等来判定山坡的陡、缓等,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总结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要在“延伸思维”上做加法,让学生学会“管中窥豹”

如果说地理图片反映的是静止一时的地理环境,那么历史地图表示的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处于变化中的地理环境及在此环境下人们的活动。在历史学习中,引导学生针对疆域沿革、都邑位置、民族分布、战争态势、经济建设、交通发展、河道与海岸变迁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比较,理清“历史脉络”对学生全面把握历史的沿革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有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幅图,背后却包含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非常复杂的社会人文。教师如能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读出图片背后的历史,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九年级上册的《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有一幅“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图”,其中,红色区域是解放区,绿色是抢占的解放区,深黄色是共产党主动撤出的解放区。

针对这幅图,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正是国共双方胶着状态的关键时刻,共产党为什么会“主动撤出”深黄色区域呢?数分钟后,学生开始七嘴八舌,一个说:根据教材第120页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出共产党是适应战事的需要。另外一个说:这些深黄色的土地是在“双十协定”签定后撤出的,“双十协定”是和平建国的协定。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取信于,也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显示诚意。还有个别学生思考比较深入:认为这是一种政治策略,考验着国共两党的政治智慧。

讨论到这里,我面露微笑,对学生表示赞赏,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并提醒学生留意这幅图上还有什么细节信息?很快便有学生发现了端倪:在延安和重庆有飞机飞来飞去。到重庆与谈判,签定了“双十协定”。

我趁机追问:如果是你,你去不去?

学生迟疑:不去。

其余学生笑,我故意问笑得最厉害的学生:你去吗?学生高声回答:去,不就是乘飞机嘛。

这下,有的学生开始反驳了:重庆是的地盘,到了那边就有可能回不来了。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有学生指着图册小声嘀咕:如果不去,正好以此为借口说共产党不够诚心,请你们都不来,全都是你们的错。

通过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最资料的深入讨论,由点及面地深化了知识,形成了思维的延伸效应。专注图片信息的联系和深化,使学生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也更加明白了共产党人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

3.要在“发散思维”上做加法,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当然,图册更多的还是配合教材使用的第二教科书,并且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必能够百分百做到全面、精准,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巧妙地将“图册”变成“诱饵”,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史料等其他手段,形成历史研究的能力。

如八年级上册的期中试卷中有这样的一道选择题:“在中国古代,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始于( )A.尧B.舜C.禹D.启。”参考答案是D,而许多学生都选择C。那么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实行世袭制的究竟是谁呢?是禹还是启?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一天后,学生通过查阅史书、教材、图册和网页,分析并整理出他们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一部分学生认为,首先实行世袭制应该是启,其理由是教材提供的资料与网上收集的资料都表明是由夏启开创的父死子继的世袭制王朝。第二部分学生认为,首先实行世袭制应该是禹。他们的理由是根据人教版提供的与教材相配套的《历史与社会图册》关于“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所画的示意图(如下图)。还提出了反问:数学中,逻辑关系“AB”,你能说开始于B吗?

第三部分的学生则对《历史与社会图册》八年级上册第11页“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所画的示意图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等资料证明,首先实行世袭制应该是启,《历史与社会图册》八年级上册第11页“从禅让制到世袭制”所画的示意图应该改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用足、用好教科书、图册中的资料,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探究历史必须要言而有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结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抄史料的内容。

二、善于并联做好“减法”

1.要在信息筛选上做减法,学会抓大放小

如果将图册中的上千幅图片比喻成星星的话,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找到关键知识点,就有如教会他们漫天星斗中找到有趣的星座一样。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都有自己的疆域图,如果将这些图分开来看,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记忆。但如果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以下信息:①元朝的疆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②秦朝、西汉和元朝是统一的王朝,而北宋、南宋是局部统一的王朝,其中,北宋与西夏、辽对峙,南宋与金对峙;③五个朝代的都城,其中秦――咸阳、西汉――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直观地认识到各个王朝的疆域范围以及政权、都城等有效信息。

2.要在教学方式上做减法,激发学习兴趣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历史与社会课程包罗万象,有些章节内容多、理论性强,上课时教师如果按严密的逻辑层层启发深入,学生苦思冥想,整堂课的思维量极大,没有松弛的间隙,必将损害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损害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挥。

例如,《历史与社会图册》中有着大量的历史人物图,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但这些图片有的是实图,有的则是根据历史的描述还原的肖像图。学生总感觉这些人物离自己十分遥远,难以亲近。在教学中,我把林则徐、洪秀全、关天培、康有为、孙中山、奕、李鸿章、魏源等人物的图片杂乱地展示,然后向学生提问:“属于民族英雄的人物有哪些?属于提出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的理论有哪些人?进行救国实践的有哪些人?请进行分类。然后再以他们之间的相似点通过课本内容呈现知识。这种带有游戏和竞赛意味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进行思维,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3.要在思维模式上做减法,提高思维能力

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强调的是以民族精神的铸造为核心,培养人文素质,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社会做准备,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图片来获取对历史、社会问题的联系,全面了解历史背景,分析社会现状或社会事件,形成一种全面、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母亲河》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中国政区图》和黄河、长江概况比较表,指导学生读图读表,然后提出问题:①黄河与长江上、中、下三段的水文特征各是什么?②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的原因是什么?③长江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黄金水道”?长江通航条件优越的原因是什么?④从图上和表格中可以看出,黄河与长江的长度相差不大,但流量相差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⑤黄河和长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为此能做些什么?五个问题由浅到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索,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而自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历史解读能力和社会发现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总之,图像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信息资源和载体。教师要立足教材,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图像,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图册》的效能,灵活多样地加以应用,使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思维的重要载体,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解读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中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张海燕.历史与社会课中的第二教科书:新图册运用的观察与研究[J].教育技术资讯,2006(1):24-25.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11

首先,从学科教育的目标角度看,历史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祝小领在《历史是可以这样幸福的》一文中这样界定历史课的功用:历史课有人文素养教育,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辨别真伪、探寻历史的教育以及学法的探究等多项功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更是要求教师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可见,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更加应该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当成历史教育的应有之责。

其次,从诗歌自身的内涵角度看,诗歌具有丰富的历史教育意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优秀诗篇,不只成为文学宝库的瑰宝,由于诗文中孕育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本身就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例如于谦的《石灰吟》、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史诗般的特点。因此,运用“以诗证史”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概念、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见,在新课程标准下,诗歌完全可以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将诗歌引入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分析

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注:教学案例中所使用教材为人教社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体分析“寓诗于史,以诗入史”的教学策略。

1.作为引言导入

比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一开始就引入的七律《长征》视频,要求学生注意看图片,听朗诵,尤其要仔细关注诗词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在简要介绍该诗的创作背景后,设计了三个追问式的问题:该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从诗中能够看出红军长征有过哪些经历?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客观描述长征的感受?此时教师引导:既然长征如此之难,那么红军为什么还要去经历?此中又体现出红军的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如此导入,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情趣,很快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如,笔者在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开始时,引入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然后设问:根据诗歌,你能推断该诗写于哪一年?依据何在?为什么会出现“四万万人同一哭”的场面?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时教师引导:其实诗人所感怀的就是“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这样的导入,既直击问题,干脆利落,也有益于培养学生对历史信息进行解读的习惯和能力,同时还很好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作为内容透析

比如,七年级下册《开元盛世》一课,其教学重点虽然侧重于盛世时期的唐朝,但教材的自主阅读部分也涉及唐朝后期的历史。笔者在教学完“开元盛世”局面的教学内容之后,创造性地引入了杜甫的《忆昔》和元稹的《连昌宫词》(节录)两首诗来进行教学设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然后设计了如下问题:诗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年号?这首诗反映出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导致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还引入“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这首诗,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诗中的姚宋是指谁?诗中反映出该时期社会的什么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该局面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通过以上学习,你对唐朝的盛与衰有何感触?上述两首诗歌的有机结合,较好地展现和诠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通过学习既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认知,也助益于学生对整个唐玄宗时期即唐朝后期历史的系统认知,这对学生的整体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又如,在八年级下册《工业化的起步》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入了的《水调歌头·游泳》来拓展教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然后提出基础知识类的问题:诗中的“一桥”指什么桥?这座桥具体建成于什么时期?你还知道“一五计划”取得了哪些成就?接着提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你能说说当时我国为什么要把重工业的发展作为“一五计划”的重点任务吗?再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的问题:根据诗歌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诗人情感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的体会。以诗为话题,围绕教学重点,利用这样三个渐次深入的问题,使工业化的背景、过渡时期的特征等教学难点得以一一透析。

3.作为总结回顾

又如,七年级上册第10、第11课讲述秦朝的历史,在第11课结束后,笔者利用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来进行了总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然后进行问题设计:这首诗歌对秦始皇是如何评价的?从诗中找出能够支持作者评价观点的史实依据。你赞同作者对秦始皇的评价吗?请结合史实说明。如此总结,不仅回顾了基本的史实,更重要的是在有趣的历史场景之中向学生传授了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的基本方法。

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东汉的统治》一课时,笔者引用了谢剑雄老师原创的一首《七律·读汉史有感》进行教学总结:“楚汉争雄乱世荒,文公景帝暮朝寒。明君才统千秋业,新莽又谋万里疆。强项刚直节犹傲,将军跋扈气愈狂。深宫不解秋风怨,漫卷黄巾扫洛阳。”接着引领并且启发学生从中找寻相关历史信息,从而感悟整个汉朝的阶段特征。如此总结既很好地达成了学生感知历史的目标,也极大陶冶了学生的历史人文情操。

4.作为题目训练

引诗入题,由于可以极大丰富历史试题的结构和呈现方式,展示历史文化的博大和深厚,因而历来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例如通过“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对圆明园“两度劫”所反映的列强侵略史实的考查,用“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对甲午战争的考查等均多次以不同命题角度出现在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不仅中考,此类命题形式在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例如2002年的上海卷和2005年的全国卷均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引出湘赣边界起义,进而考查与此相关的史事。2005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Ⅰ中的第18题和第20题(题目略),都是以“诗”作题干的选择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精选这方面的资源进行针对性训练,势必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很好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笔者引用“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来启发学生体会诗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引用《长征组歌·十大乐章》“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迷雾途中盼太阳”来编拟题目:诗歌谈及长征中的哪些经历?诗歌体现了长征的什么精神?

寓诗于史的教学中对诗歌的选材需要注重三点原则:一要独特。要注意甄别资料,博考而慎取,要选取本身具有独特历史味道的诗歌。二要务实。务必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切不可哗众取宠。三要“接地气”。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笔者发现,教学中如果运用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的诗歌来进行历史教学,往往因为他们熟知这些诗歌而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平时注重人文教育,将诗歌引入教学,应该说人人皆可为之。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尝试更高层次的诗歌创作教学,尽管这不可能成为我们教学的常态,但亦可尝试。当我们都来为诗歌教学深思力行的时候,又何愁我们的历史教学还缺失人文涵养,尚未成为诗意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垣编.敦煌劫余录[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1.

[2]祝小领.历史是可以这样幸福的[EB/OL]. http://.

八年级下册历史考点篇12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是整个初中历史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中招考试考查知识点最多的一本书,以往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总是抱怨知识点太多,背诵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在讲授这段历史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减轻负担,轻松掌握基础知识。

该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有四件大事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记忆时可以把这四件事情的首字连接起来,即“洋戊辛新”,再用谐音记忆为“洋务信心”,在班上推广以后,学生对这四件大事记忆深刻,每次提到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学生容易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即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即洋务运动混为一谈,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把两件事情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即近代史和鸦片战争,以及近代化和洋务运动,取其中的两个字组成“鸦史”和“洋化”,再用谐音记忆为“鸭屎(鸦史)”、“氧化”(洋化)。当时学生听了我的解释后哄堂大笑。虽然“鸭屎”听起来不太文雅,但是学生立刻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以后再做与此有关的题目就几乎没有出过错。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我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军强盗似的掠走了我国大量的白银,皇帝的名字起得真好――盗光(道光),学生开始还摸不着头脑,待我写在黑板上后,全都点头称是,自然也能将答案熟记在心了。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总是把英国占领香港岛、日本占据台湾和这个知识点相混淆,我上课时突发奇想,将澳门―葡萄牙简记为门(澳门)牙(葡萄牙),这样就不易记错了。

中国现代史讲到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四”和“市”谐音,这样选择题就不会选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讲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罗伯斯庇尔这个人,学生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不容易记忆,我当时就教学生利用谐音记忆“萝卜丝片儿”,于是学生就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这个法国人。

二、利用歌词记忆

世界古代史讲古巴比伦王国时提到它的位置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有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学生对外国的人名、地名很陌生,于是我就以周杰伦的歌曲《爱在西元前》作为新课导入,结果从上课开始到下课,课堂气氛一直都非常好,学生不论是听讲还是讨论,都格外投入。下课后我问了一位学生:“为什么这节课听得如此专心?”学生说:“再不好好学历史的话,连歌词都听不懂了!都要out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多下些工夫,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些,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谜语记忆

我在平时教课之余,不断地搜索、积累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谜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全神贯注地听,绞尽脑汁地想,争先恐后地回答,乐在其中,这就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平添了几分活泼与幽默感。下面,我列举一二,和同仁分享:

1.太白全集(猜一近代清朝官员)

2.山东突飞猛进(猜一近代文学家)

3.恪守信用(猜一近代地名)

4.爷爷打先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5.口才绝伦(猜一近代历史人物)

6.囚禁张学良(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7.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

答案:李鸿章、鲁迅、遵义、祖冲之、陈独秀、关汉卿、长安。

四、利用关键词记忆

七年级下册《时代特征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讲到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把星和天联系起来――天上的星星。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挫折“”、化运动、“”三件事,可以取其首字:“大”、“人”、“文”或者“大”、“文”、“人”,这样,记忆起来就非常省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