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礼仪合集12篇

时间:2022-04-14 21:56:42

模特礼仪

模特礼仪篇1

关键词:

商务礼仪;课程特点;教学方法;保障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146-02

商务礼仪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类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学习并恰当运用商务礼仪有助于学生重视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更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修养与优雅风度,最终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并融人社会。

1 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形体仪态礼仪、职业形象礼仪、商务社交或称商务往来礼仪、商务办公礼仪、商务会务与仪式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六大基本模块,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行为举止规范,所以对于课程涉及的基本商务礼仪常识和规范,学生通常能够较容易地接受和理解。但想把这些礼仪知识和规范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乃至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言行习惯,难度却比较大。因此相较于其他课程,商务礼仪课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易行难。

近年来,很多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并全面调整课程体系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很多素质教育类课程,商务礼仪课程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成效并不显著,究其根本我们不难发现,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商务礼仪课程实用性、操作性的特点相背离,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让学生知行合一、学做合一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对其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期为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根据商务礼仪的课程特点结合其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行为性引导教学

如前所述,商务礼仪课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在商务礼仪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必要的讲授进行理念和观念上的引导之外,教师的行为性引导尤为重要。所谓行为性引导就是指商务礼仪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重视自身形象和素质的提升,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让学生信服的同时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一个职业道德素养较高、个人形象气质佳、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礼仪实践经验丰富的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将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直观地实施礼仪教育,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和引导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融合多元教学素材的课堂讲授

不可否认,无论商务礼仪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多么强,课堂讲授仍然是其最基础的教学方法,不可能被完全废弃。为了避免课堂讲授的枯燥感,增强其趣味性,任课教师除了要尽量使自身语言表达生动精彩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将案例、视频、图像等多元教学素材灵活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切忌将书本上的大段文字内容打到屏幕上,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将文字和相关礼仪图片相融合,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视觉刺激。同时根据各礼仪模块内容合理插入引导案例、讨论案例和礼仪影像视频来导入、讨论和讲解相关商务礼仪知识和礼仪规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3 示范演示与行为训练

商务礼仪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包含有很多操作性较强的礼仪知识,例如仪态礼仪中站、坐、走、蹲等姿态的基本规范;着装礼仪中的领带和丝巾的打法;商务往来礼仪中介绍、握手、递送名片等的礼仪要求;商务宴请礼仪中西餐餐具的正确使用等。上述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述或者参照图片和教学视频来学习的话,学生则很难真正领会。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勇于并充满自信地充当礼仪模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和演示,同时讲解相关的动作要领和礼仪规范,以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教师的示范演示一定要和学生的行为训练有效结合,即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礼仪规范的具体做法后.应让其进行实践训练。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礼仪知识,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然后轮流演示,每组演示后先由学生进行互评,指出操作不当或动作不规范的地方,最后再由教师点评。

2.4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切实提升自己的礼仪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各模块的礼仪知识进行融合,设计不同的商务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模拟训练。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行为训练的延伸,使学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中通过扮演某一角色将多项礼仪规范和技能相融合,进行灵活运用。例如模拟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和拜访、商务宴请等情景时,可以涉及到电话礼仪、仪表仪态礼仪、见面礼仪、语言礼仪、仪式礼仪、宴请礼仪等诸多礼仪内容。这种综合性实战模拟演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商务礼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时,应提前进行任务分配。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情景模拟任务,各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略有区别;之后各组根据自己的任务课后自行进行角色分配、对白和场景设计、道具准备等工作并进行排练。课上分组进行模拟演练时,可以先由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也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过程录制下来,集中进行点评。

在进行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训练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重视度和认真度,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 竞赛与社会实践

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内,也应积极开展课外教学。例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礼仪知识竟赛、职业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在普及礼仪常识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

此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也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礼仪实践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课外教学方法。商务礼仪任课教师可以积极与有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在这些单位举办大型会议、展销会、庆典、开幕式等活动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场地布置、会议接待等礼仪工作,通过亲身参与将课上所学到的礼仪规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社会的结合,在不断提高学生礼仪操作能力和综合礼仪素质的同时,将学到的商务礼仪知识变为自觉的习惯。

3 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效用的保障性因素

3.1 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目前,很多高校承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礼仪学习和培训。此外,由于商务礼仪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容易掌握,所以学校在选择任课教师时相对随意,疏于对其自身礼仪修养和形象方面进行考查。因此导致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虽能将礼仪理论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应用和实践指导能力却较弱,教学方法单一。

任课教师对于自身形象塑造的不重视和礼仪操作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视觉感受相背离,而单一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弱,难以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商务礼仪任课教师的选择,并定期安排教师到专业礼仪培训机构或教育机构进行培训或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和礼仪教学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学生的学习意愿与重视程度

高校商务礼仪课程大多为素质公选课或专业选修课,大部分学生认为和专业核心课程相比商务礼仪课程可有可无,选修该课程的原因并非是觉得学习礼仪知识有多重要,而是由于其课程内容简单,期末考试容易通过学分好拿。由于学习意愿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参与礼仪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练习不积极,应付了事。面对这一情况,商务礼仪任课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消极应对。而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结合该专业人才的行业需求情况,针对学生未来的从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对象性、实用性、适用性。安排教学任务时以需求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尽量满足行业就业岗位对人才在礼仪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可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教学模块,使学生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能认识到礼仪在其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解决具体礼仪操作上的困惑,学会如何根据行业特点为自己设计得体的职业形象。此外,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使课程内容针对性更强。与此同时,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专业相契合,例如案例选择、情景设计、社会实践等都要尽量选择与其未来的从业行业相关联的,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也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各教学方法的效用。

3.3 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对商务礼仪规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中需要采用行为训练和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否充分发挥效用除了取决于任课教师的礼仪素养和礼仪操作水平、学生参与的积极和重视程度之外,还受制于教学设施的完善程度。例如商务会议与仪式礼仪中的商务谈判、商务签约、会场布置等礼仪模拟训练,商务宴请礼仪中的中餐、西餐礼仪模拟训练,职业形象礼仪中的站、坐、走、蹲等各种仪态练习等等对于场地和设施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缺乏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和设备这些硬件条件,上述模拟训练只能在普通教室进行,不仅影响情景模拟训练的真实感,而且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便于任课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保证商务礼仪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应该加强商务礼仪实训场地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参考文献

[1]吕亚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模特礼仪篇2

【中图分类号】G711

一、中职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礼仪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面向“就业导向”中职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它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就业顺利发展的需要。孟子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然而,目前中职学生文明礼仪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却表现出了“重技能、p礼仪”现象。重视学习的技能,认为对未来的就业和发展都是好的,但忽略了文明礼仪的学习,认为这是不相关的。但现实告诉我们,礼仪是中等职业学生发展的关键。本人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多年,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二、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路。

长期教育理论和实践表明,个人文明礼仪素质的提高是几种手段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由学生自己从实践中感知和体验,总结、提炼和转化。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逐步建立礼仪课的主要阵地,以礼仪规范训练为先导,以礼仪文化熏陶为基础,以人文素养积累为途径,以个人品质提高为目标,辅以其他类型的教育方法,以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模式,这是一个多种礼仪形式的互动教育模式。

㈠将礼仪课程作为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必修课。

课堂教学是培养系统知识的好方法。通过开设礼仪教育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进行讲授,可以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使用礼仪的意识等。礼仪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道德教育范围,作为一名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学年的课程中,每周1课时,共36课时。我们所指的礼仪课程是指适用于培养中职学生礼仪技能的礼仪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日常行为礼仪规范、交际礼仪、庆典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职场礼仪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礼仪课程设置应体现职业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也不同。如: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应培养学生的礼仪服务技能等。霍尔说:“礼貌来自内心,它的来源是内在的,但是,如果有礼貌的形式被废除,它的精神就会消失”。在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实践,如站姿、坐姿、手势、介绍、递接名片、接打电话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原则和技巧。

精心挑选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礼仪课程体现专业特色,是学习礼仪的关键。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礼仪教材,所以礼仪课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选择系统合理、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实用教材。大连模特艺术学校经过反复比较、筛选,结合专业实际,编写了礼节礼仪校本教材。本书包含了走进礼仪、仪态礼仪、社交礼仪、仪典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职场礼仪等教学模块,为了增强可读性,本书还插入了图片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不同专业的需求,并应结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开展礼仪教育。例如,对于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应注重接待和日常语言培训。另外,教学方法也应多样化,强调实践性教学,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促进礼仪教学向合理、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学习。教育正是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如:学习服务礼仪模块的课程,教师可把学生带到专业实训室,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评价等环节,独立工作、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在汲取知识、习得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沟通与合作,逐步形成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礼仪服务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㈡“学科渗透”在文明礼仪课程中的应用。

礼仪教学不仅需要礼仪老师和班主任的引领,更需要全体教师参与,在各学科教育中渗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设计中建立不同的渗透目标。比如,在步态课、化妆课等专业课前,对学生的站、立、坐、行和服务手势进行强化训练;在语文、英语等文化课前,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习惯训练等,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通过“精细而无声”的学科教育,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始终接受一切形式的文明礼仪教育,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素质。

㈢充分发挥班主任道德教育的主力军的作用,构建班级的文明礼仪风气。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起着关键作用,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就要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班主任的引导。在班主任刚接班时,应调查班级文明礼仪的实际情况,选择班级干部,认真开展文明礼仪类主题班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文明礼仪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班级礼仪规范,规范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并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奖惩制度。如文明礼貌表现良好的给予奖励,做好人好事的给予奖励;对缺乏文明礼仪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帮助学生及时纠正。

㈣开展各种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1.开好有意义、有内涵的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主题班会的计划,学生全员参与,通过辩论、角色扮演、场景模拟、视频播放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2.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的专题讲座。

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需要进行专题讲座。对新生进行遵规守纪讲座,使学生理解“不懂规矩”的道理,引导学生克服不良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定期进行礼仪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礼仪规范要求。在学生毕业前专门开设就业礼仪教育,强调面试礼仪技巧,包括仪表礼仪(妆容、服饰、发型)、行为礼仪(微笑、站姿、坐姿)和交谈礼仪等,通过模拟招聘,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懂得如何做人的基本准则,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始终讲文明,懂礼仪,才能成为领导喜欢的员工。通过不断学习礼仪知识,提高学生懂礼、用礼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规范行为。

3.举办各种礼仪文化活动。

举办礼仪文化活动,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通过举办绅士淑女大赛、职业礼仪大赛、礼仪知识竞赛等礼仪文化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对文明礼仪有更好的理解,更加注重礼仪学习和发展。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旅游接待服务礼仪情境展示”,以美丽的微笑、优雅的仪态、娴熟的服务技能,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促进了学生文明素质、行为习惯以及礼仪技能的全面发展。

4.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不良习惯,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是十分必要的。在国旗下讲话,在课间操时训练校园礼仪操,不定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及时对学生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批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和学生都要敢于指出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并及时纠正,如在教学楼看到学生乱扔垃圾,看到的任何老师应该及时指出并改正,旁边的学生看到会自觉约束自己,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

5.树立文明礼仪榜样,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是生动、有说服力的教育,使学生在看到和听到的故事中得到道德启示,在一个感人的例子中自然地理解,同意某些社会道德原则。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主题班会,同学们开始四处寻找文明细节,同时,班级可以评x“文明礼仪之星”,利用宣传栏来展现文明礼仪风采,树立起文明礼仪的榜样,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宣传礼仪活动,推动文明礼仪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揭露不讲文明现象和批评教育不文明现象的形式,如对迟到旷课、说脏话、不文明就餐等现象的批评,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意识。通过各种礼仪教育实践活动检验礼仪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礼节礼仪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必修功课。

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礼仪素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一点一滴的言行影响着学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师本身就必须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明礼仪形象,成为践行文明礼仪的典范。另一方面,加强对专职礼仪教师的培养,建立一个专业的礼仪教师队伍。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刚刚起步,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探索只是初步构建了一种礼仪教育模式:即以礼仪课堂为主渠道,其他形式为补充的的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下一阶段,还需要努力工作,继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一种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礼仪养成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罗云明.礼仪规范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江汉大学学报,1999(4).

陈华,赵丽英.浅论社交礼仪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7).

模特礼仪篇3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见,文明礼仪教育效果关乎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繁荣。

文明礼仪是全面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水平等内在修养并将其外化为尊人爱己的接人待物的态度和方式,是学生安身立命的“软实力”和“必杀技”,是具有延展性、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稳定的核心能力,其培养与提升应予以重新审视与定位。礼仪课程是培养学生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生受益终生的课程。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在礼仪素养、文明行为及人际沟通等职业素质方面还比较欠缺,存在德行不高、形象不美、语言不悦、交际不畅等情况,与实际岗位的高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窃以为原因可归结为:

首先,我院学生为政法类高职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对礼仪课程的教化功能认知不足,学院施行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内涵还不够丰富、形式也较单一,学生表面上的执行流于无奈与机械,未能真正帮助学生入脑入心,自觉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人才证书化”使教育证书化日益突显,而礼仪素养、人格教育还没有证书化的衡量标准,受到学生的忽视和冷落。再次,个性张扬、过于自我的人格特征难以修炼良好的礼仪风范,90后的学生强调“人人为我”,缺乏“我为人人”的理念,缺乏宽容理解包容尊重的意识,甚至一些学生认为漠视规矩、行为放浪是个性,这些都成为礼仪课程学习的绊脚石。最后,军事化管理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操练等体能训练,课堂上普遍存在身心疲惫精神萎靡的现象。以上学情导致大部分学生在礼仪课堂上产生抵触和倦怠心理,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而,创新教育理念、探究总结提炼符合自身实际和别具特色教学风格的高效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课题组结合多年的礼仪教学探索与实践,试图总结该课程的最佳教学模式:立体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即教学目标三维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模式立体化,有效强化了学生知礼内涵、行礼自然的育人目的。

一.教学目标三维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三维化”是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而制定的,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结合礼仪课程“术多理少”的学科特点,将该学科的教学目标定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情感目标。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融汇贯通的,探寻学生内外兼修的最佳途径。

经课题组的实践调研与分析,形成了具体明晰的礼仪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素质修养的修炼、礼仪知识的传授和相关技能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得体娴熟的职场沟通技巧和待人接物技能,培养学生成为知礼内涵、行礼自然的现代青年,引导学生塑造富有魅力的良好职业形象,展现训练有素的交际风采,提升职场竞争力。即培养学生内在品质素养及外在得体的社交能力。

(一)能力目标。能力本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在个人内外兼修的前提下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设置课程目标为:规范习礼、灵活用礼,提升综合素质和职场交际能力。项目活动注重实践性、实用性、趣味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合正确运用体态与言谈传达对他人的礼貌和尊敬的行为习惯,能够设计个人优雅形象(内外兼修);能够熟悉个人形象在不同时空中角色转换时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如着装、会面、沟通等礼仪规范),自如处理各种事务、提供服务的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情景剧表演),锻炼学生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能力(个性化调解)和系统思辨能力(案例分析及表述)。综合能力融会贯通,成为学生第二天性。如交通管理专业的职业礼仪课程教学,应针对专业岗位服务能力的要求,强化专业、文明、公正的执法形象设计、执法礼仪常识及沟通技巧等方面内容。

(二)知识目标

理解和掌握现代礼仪的规范知识:以个人素养和形象为中心,向家庭等角色辐射,空间角色的转换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认知规律,逐步掌握个人形象设计礼仪、家庭礼仪、语言交际礼仪、会面礼仪、文书礼仪、职场社交礼仪及涉外交往礼俗与禁忌等方面的相关基本常识。

(三)素质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在不同场合时空的礼仪运用能力,具备较为深厚的尊己敬人的礼仪文化素养,修炼平和理性的心态、敦厚善良的品行;对个人要体认自尊自强的价值所在;对家庭要继承感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对学校要践行合群守规的良好习性;对职业要修炼进取创新、勤奋耐劳的品行;对社会要培养公德心的价值取向;对国家要认识尽忠报效的观念;能够深刻体悟礼仪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作用,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提升审美情趣与品位,成为知礼行礼的楷模,引领及感染周围人群,共同营造文明尚礼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教学内容多元化

回归“以人为本、先做人后做事”的朴实教育理念,课题组打破传统的教材学科知识体系,以素养修炼、能力训练为核心,以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为主线,精心整合礼仪课程内容结构,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以个人礼仪素养与行为规范培育为核心,向不同时空辐射应用,形成“塑造好形象”(个人形象礼仪)、“教养好孩子”(家庭礼仪)、“栽培好学生”(校园礼仪)、“培养好公民”(公共场所礼仪)、“历练好职员”(职场社交礼仪——体现专业特色和侧重点)、“引导好网民”(网络礼仪)和“培植好国民”(涉外礼仪)七个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祥见下图),具有很好的心理暗示和积极引导作用,使“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和谐美真正落到实处,确实达到“知礼内涵,行礼自然”的教化目的。在内容设计中,通过设计操作性强、预期性好的能力训练项目来实现课程三维目标,项目设计保证对课程内容的覆盖性,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在教学中要有可操作性等因素,以实际的教学条件、专业特点和任务驱动为基本形式,设计“礼仪风采展示”的大项目,贯穿教学的始终。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之一

编号:1

项目名称:塑造好形象之个人风采秀

对应单项任务名称:能够做到仪态优雅、仪容整洁、服饰得体、谈吐礼貌

相关支撑知识:规范的坐立行姿及手势表情、着装、配饰原则、交谈的技巧与艺术

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自主、互助训练:1、研讨《弟子规》《觉悟》;2根据音乐背景展示仪态举止;3、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个性装容;4、根据不同场景演示服务交谈礼仪。

结果:充分展示个人“内外兼修”形象美

实践证明,内容的精心整合与设计,内容贴切生活,紧接地气,操作性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极大兴趣与积极性,全程参与实操训练,有创造性地进行习礼用礼,拓宽现代个性化礼仪知识内涵,切实提升了综合素质。

三.教学模式立体化

作为行为学科,礼仪体系具有“理”少“规”多的特点,其教学难点是“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的高度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知识理论的传授,轻行为习惯的养成)难以化解本课程所显露的教学难点,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通过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以“聚焦课堂”为着力点,根据学科特点、受众的个性特征和专业实用的教学目的,构建别具特色的“立体化”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案例讲授——行为示范——模拟演练——效果评判,其亮点是将课堂演化成形体室、化妆间、家庭、校园、公共场所、办公室、餐厅、异国等时空交错的立体空间,让学生在其中穿越,有即景之感,充分调动立体感官参与课堂活动,或听或论或演或练,演绎好每一个礼仪形象角色,营造顺理成章的互动效果,调动身心立体感官充分体验感悟礼仪之大美的内涵,确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点面结合、动静交融、显隐交互的立体教学模式。

(一)以案论理地讲授。迎合学生渴望塑造良好形象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渴盼展现训练有素的交际风采的心态,精心选择地正反两方面的精彩案例,用富有感染力的、精湛的语言艺术讲授礼仪的作用与要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感受学礼用礼、拥有礼貌能力的必要性。如用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学术保姆”——一名大学生在周末用频繁短信查询作业烦扰老师到抓狂地步的例子,有个社团学生预约采访某老师,却迟到、对老师情况一无所知被视为失礼而遭拒的例子,毕业生因缺规少矩求职失败的例子等等,引发学生礼貌能力缺失的思考与共鸣,成功地从思想上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礼仪对自己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对礼仪课程的内涵与意义产生深刻地领悟,从而对学好礼仪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规范优雅地示范。礼仪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具备各种场合礼仪规范动作的演示才能,才能将学生吸引到立体化教学的氛围中。礼仪教学的任何一项操作活动都是一种文明角色的行为训练,都需要教师惟妙惟肖地操作表演,比如个人形象修炼,坐立行姿、仪容仪态、接人待物等礼仪规范,都属于教师示范的范畴。亦可通过图像视频获得直观视觉美感,成为模仿对象。具体形式在形体教室空间里,摆设出T型台造型,请学生自然展示各种仪态,指出优劣,进而边讲边示范、请学生配合演示,教师作为总导演,不断调整角色定位,力求表演自然流畅,及时进行点评,使之进一步明确礼仪操作的真谛,为其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然的行为打下坚实基础。

(三)仿真模拟地演练。在礼仪教学中,能力的提升要遵循“听不如看,看不如做”的原则,这是礼仪课程立体式教学模式的精髓,需要精心设计操作项目,要具备充满新意的独特性、紧接地气的贴切性、精细合理的可行性,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如在西餐礼仪的教学中,笔者精心设计用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PPT营造西餐厅氛围,优雅动听的音乐,准备好西餐餐具、各类美食,A学生扮演用餐者,B学生扮演服务员,C学生扮演对用餐者错用西餐礼仪规范时的惩罚者——用一充气塑料锤子敲脑袋,笔者扮演纠错员。该情景剧表演过程中,“演员”们激情投入,充满夸张喜感,引发笑声不断,在幽默轻松的喜剧氛围中,西餐礼仪规范细节已入脑入心,之后,为巩固教学成果,学以致用,课题组带领学生到西餐厅享受一次真正的西餐,在西餐厅里学生娴熟的礼仪规范,男生表现出儒雅的绅士风度、女生则是淑女的风雅,引来食客们的啧啧赞叹,真正是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成功课堂。整个课程内容设计中,每个模块的实操项目都是经反复推敲的精华版,通过实训事实证明,这是纠正非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经反复训练,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四)精辟升华地评判。评判总结是评估教学情况和效果的重要依据,包括教师对每一项实训的现场点评和学生的自我点评与互评,可以是简短的发言或是书面报告,主要考量课堂表现与应用效果、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知行合一与内外兼修等内容,同学生的分析总结过程中,再次升华对知礼行礼的认知。

四.课程改革初显成效

礼仪课程经课题组4年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该教学模式的施行,与行为学科的特点与要求相吻合;其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最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知礼行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注:本文为海南政法职业学院院级课题《法律高职礼仪课堂“立体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于伟娜、郑瑞新、 连江卫 高职院校女生礼仪教育模式改革之研究 [J]学术研究 2012.1

[2]王柳丽 高职职业礼仪教育模式研究 [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11

模特礼仪篇4

在现代文明社会,讲究礼仪,不仅能反映出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个性特征,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素质的综合体现。商务礼仪课通过对商务活动中交际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具体介绍和分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现代礼仪规范,提高自身素质。

一、礼仪与商务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而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准则和程序,它是礼貌、理解、仪表和仪式的总称。商务礼仪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礼仪原则与规范,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其内容较一般人际交往礼仪更丰富。商务礼仪在展示企业精神风貌、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以及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职业学校商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商务人士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其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取决于他对工作的态度以及团队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都是以礼仪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在教学内容整体安排上,对理论知识部分所安排的课时多,对实践部分安排的课时较少。在教学方法上,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主要采取“讲授型”模式,缺少仿真的职业环境和角色扮演,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能力。另外,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培训机会偏少、知识储备不足等,都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商务礼仪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意义

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英语翻译、外贸业务、外贸跟单、营销、客户服务和文秘等工作。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英语是主要的交流语言。商务英语专业的从业人员需要与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其从业人员不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了解商务活动交往中的艺术,扩大人际交流范围,以便于开展职场活动。而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习俗、商业习惯、管理理念等,在外国客户面前展示良好的商务礼仪以及企业文化往往能对业务工作起到助推和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接轨,商务英语课程不该只是简单地学习语法、词汇、阅读、听力等专业基础知识,而应该更多地指导学生如何和外国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如何与他们合作、如何采取正确的工作方式方法等。商务英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在文化概念里的,因此,商务英语除传授专业英语知识外,也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商务礼仪知识的教育。

四、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礼仪教学的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上,采取以理论学习为先,实训演练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涉外礼仪等章节为主要内容,其余章节安排学生自学。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重点,又能兼顾知识的系统性。结合笔者学校及本专业的特点设置如下活动:

(1)英语礼仪语。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基本英语礼貌用语。主要通过宣传资料、视频、广播站等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应用英语礼貌用语。

(2)商务谈判礼仪。通过学习商务礼仪,可以帮助谈判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商务英语班将通过一次次的商务模拟谈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商务谈判中所需要运用到的礼仪。

2.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演练法、互动法、直观感受法、对比互评法、情境法、课内外结合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商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任务型教学模式,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在校四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按照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先后顺序设定四个任务,分四个阶段实施,包括第一学期的日常商务情景对话、第二学期的产品推销、第三学期的商务模拟谈判以及第四学期的校园招聘会。

每一学期,笔者在课堂上都贯穿相应任务的教学内容,贯穿相应的礼仪教学,然后借学校校园文化节、师生技能节、技能大比武等平台,展示学生学习的内容。

五、将情景模拟教学法运用于商务礼仪课程

1.情景模拟教学法运用于商务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商务礼仪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其应用范围较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一般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相比,情景模拟教学法重点强调“学习、练习、运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科特点。

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礼仪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商务谈判是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进行协商的行为,其中礼仪规范是谈判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营造和谐气氛并显现自身素质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以下内容就是专门为商务英语专业设置的商务模拟谈判。

谈判双方:中国浙江绍兴华联纺织品有限公司 VS 美国现代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中方代表:谈判首席代表、法人代表、产品研发部经理、销售部经理、质检部副部长、设计师、秘书、模特;

美方代表:谈判首席代表、市场部经理、销售部经理、质检部负责人、法律部职员、秘书;

交易产品:男女各式围巾;

谈判语言:英语;

过程设计:

(1)双方进入谈判室(问候礼仪、握手礼仪、接待礼仪、着装礼仪);

(2)入坐后作相互介绍(细节设置:双方关闭各自手机);

(3)由中方首席谈判代表作产品介绍及演示(谈判礼仪、会场礼仪);

(4)由中方销售部经理对产品价格、质量、特点及销售等情况进行说明,中美双方销售部代表、质检部代表及市场部代表就产品价格、质量等问题进行商讨(谈判礼仪、会场礼仪);

(5)中途休息,谈判双方成员各自进行讨论,交流看法,统一意见(中方代表带领参观样品间);

(6)进行第二阶段谈判,双方再次提出各自意见,相互进行协调(谈判礼仪);

(7)双方签署销售协议书(签署合同的礼仪)。

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礼仪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商务礼仪,提高礼仪修养和商务礼仪运用能力,将商务礼仪运用于商务活动,步入社会后能够较为自然和娴熟地进行商务交往,体现良好的风度和涵养、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其适应社会和职业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丹.职业院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5).

[3]杨丽.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2.

模特礼仪篇5

0 引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礼仪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准绳。中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在生产经营社会服务领域中具有中等职技能的实用人才。中等职业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更要注重如何做人的素质教育。学习礼仪知识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公众形象,还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文明修养和素质。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同时,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以顺应社会发展中的职业特点的要求,使自己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气质风度更加赏心悦目,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个性特质,学识涵养,对于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针对这些年从事礼仪教学及礼仪教育等相关工作,谈谈对礼仪教育的一些思考。

1 教师身先垂范,以身作则

手机不能进课堂、染发不能太夸张、与学生谈话要用“请”……《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从今年3月起试行。对教师仪容仪表和言行举止加以明文规定,在南京还是首次。不少学生和家长表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出台这样的一个规定对老师塑造自身形象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要把礼仪教育与贯彻落实《师德规范》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感情、良好的仪表仪容、礼貌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讲“走姿、站姿、坐姿”,教师首先要自始至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把“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的美好形象留给学生;给学生讲“谈话礼仪”,教师首先要把美好的语言留给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到教师的榜样。当老师做错了,应当敢于承认错误,向学生道歉,这样的细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礼仪教学是礼仪教育的基础性教育和主渠道,礼仪教师自身服饰协调,仪表大方,仪态端庄,神情自然,举止优雅,谈吐有礼,就是对学生的示范和引导。为此,学校选择较好礼仪修养的老师任教礼仪课,从衣着修饰、言谈举止这些最基本的礼仪要求教起。

2 拓展中等职业学校礼仪课程的教学方式

2.1 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礼仪课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仅靠教师口头叙述和演示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交互式网络为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例如: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仪态礼仪》课时,将正规场合下“站姿、坐姿、走姿”的基本动作规范用多幅图片和动态的画面反复播放,并根据对身体不同部位的要求,移动画面,定格讲解,适时训练。使学生既能详细观察,及时模仿,又加深了对要领的了解和记忆,对“站姿、坐姿、走姿”一节的教学内容理解深刻,技能掌握到位。改变了以往教师示范、学生围观;教师示范不准确、学生被贻误的问题。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我们得注意这样的一个问题: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之后,不应简单地大幅度地增加课堂容量,而应还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接受训练的时间、展示风采的机会。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从实质上“活”起来。

2.2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做主角 在教学模式上,至今我们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上仍旧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教”始终是整个课堂活动的中心,实践教学的缺乏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工作中自如的应用,如何有序组织操作,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是目前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教学模式而言,要加强学生情景实践内容的学习与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这是我们探索的必然方向。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摆脱“授人以鱼”的旧理念,并代之以“授人以渔”的新思想。所谓“授人以鱼”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教“死书”,“授人以渔”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通过选择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研讨或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相关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并写出有关案例报告。

我在上每个礼仪模块时都会选择相关的案例,比如着装礼仪案例、仪容仪表案例、仪态案例、谈话案例等,将案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在课堂上或课后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个人解答的方式来分析案例,从而掌握相关的礼仪原则,而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能设身处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服务障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服务偏见,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案。当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就可以把这些礼仪知识应用于其中,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2.2.2 情景模拟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但它只能使学生在知礼方面理解得更深刻,在行礼.达礼等方面收效甚微。我通过几年来对礼仪教学的探索,认为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学习礼仪的一种好方法。它不仅使学生在知礼方面领悟深刻,而且在行礼和达礼方面取得显著的效应。情景模拟是指教师按照礼仪训练的目的和要求,设计模拟的情景,环境人物身份等指导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以模拟身份进行礼仪训练。情景模拟大致分为个人模拟操作、二人模拟操作和多人模拟操作三种形式。个人模拟操作是指学生个人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礼仪操作。这种方法可以在个人形象塑造练习、推销礼仪求职面试礼仪等学习中应用。二人模拟操作是以两个人为一个单位进行模拟操作。在个人形象塑造学习中让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相互扮演上下级、长辈、晚辈、主人客人,自己设计名片,相互进行自我介绍、鞠躬礼、握手礼和名片礼的模拟练习。多人模拟操作是由多人组成小组,共同合作来模拟完成某个复杂的礼仪程序,如模拟谈判、模拟签字仪式、模拟开业典礼等。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体验深,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得到了有效的礼仪训练;兴趣高,激起学生学习礼仪兴趣和积极性;效果好,模拟操作使学生对礼仪规范深刻印于心中;自然流于行为中。

3 表抓礼仪,本抓素质

礼仪在表,素质在本。礼仪说到底反映了人的素质。礼仪教育当然要教学生基本礼仪的动作和要求,示范待人待物的方法。但这仅仅是礼仪教育的“表”,不是“本”。有的同学在校彬彬有礼,在家却仍然我行我素,到社会上甚至不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因此,礼仪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从根本上抓人的素质培养,这样才能牵住“牛鼻子”。家庭是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有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在校表现得不错,一个假期下来,就故态复萌。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家庭中存在更多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无形中使孩子产生“以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心中没有了礼仪的内在根基。另外有些家长自身文明素质低也对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礼仪教育没有家长配合,就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更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自觉的行为。为此,礼仪老师、班主任与家长建立联系卡,以记不记得父母生日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孝心”,促使家长配合,注重家庭礼仪教育。同时,礼仪老师、班主任把每次家长会当作展示学校礼仪教育的机会,学生以学到的礼仪接待家长,让家长看到礼仪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从而促使他们注重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当作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次,社会是礼仪教育的大课堂,社会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重要方式,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与他人打交道过程中,培养他们接物待人的知识,学校领导应对其予以一定的组织、指导。教会他们不同场合不同的礼仪要求,往往比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我校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了一系列的政府及企业有关礼仪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到了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我校导游专业学生在担任鼓浪屿导游志愿者期间,曾采访过杨澜,他们在采访过程中锤炼接物待人的礼仪和交往经验。另外我校空乘专业学生在世界合唱节、每年厦门的“九·八”贸洽谈等各种场合出任礼仪小姐,她们的礼仪实践得到普遍的好评。

4 创造良好的礼仪环境

大量的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是礼仪课程课内教学的极好延伸,使学生巩固了和消化了课内知识,促进了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养成,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学生“礼仪之星”大赛,这种实践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也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主动参与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由此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礼仪教学创造实训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的“校园酒店式管理”实训、学生校门口的值勤周,是礼仪教学的一次实践,也是对学生是否学会礼仪的一次检验。值勤时间内要求严格站立姿势,收腹立腰,两手自然下垂,双肩放松后展,目光平视;每逢老师、客人经过,还得行适宜的鞠躬礼,以示问好。正是由于这样严格而规范的礼仪训练,我校毕业生每逢求职初试就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最后,还应重视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应成为礼仪教育的典范,对学生才能产生正面影响。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更应严格要求自己。比如,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服饰的整洁、举止大方、日常行为的检点等等,都能产生一种言语所达不到的效果。只有师生一起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在校园形成一个讲礼仪的大环境,才能达到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学校的目标。礼仪教学是提高学生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因此,在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将礼仪规范付诸实践。开展礼仪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结合,做到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强化训练,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人人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丹.职业院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5).

模特礼仪篇6

高职礼仪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礼貌得体地与人交往,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实践教学的反复实施和操作,及时总结和升华,提炼出了高职礼仪课程“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礼仪素养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职业素养又是个人专业素质的重要考察标准,礼仪常识教育是基础,专业礼仪教育是中心,因此将通识性礼仪教育与职业性礼仪教育相结合是高职礼仪教育模式设计的起点。礼仪教育应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和职业特征进行差别设置,这种差别不仅指内容上的差别,还应该包括课时、教学计划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设计上的差别。如文秘、公关、旅游等专业的礼仪课程应体现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市场营销、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的礼仪课程应体现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范畴;而对于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机电、汽车维修等专业,礼仪课程应由公共基础课和就业培训的内容组成。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礼仪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光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说服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日臻完善。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按照不同章节的不同教育意义各司其职,该讲授知识、解释道理时以讲授为主;该掌握技能时以训练或社会实践为主。另一方面要求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统一于教学需要。在具体训练中有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专题讲授时有案例分析讨论、情境模拟等。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不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又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灵活。因此,将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是高职礼仪教育模式设计的核心。礼仪教育实践训练的教学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讲练式教学礼仪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各种姿势,对引导客人、介绍、握手、奉茶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则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式教学模拟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交际场景或情境,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诱导,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激发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造性,不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他们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之中。在运用该教学方法时,首先要为学生设定课程总体框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拟设计,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模拟内容与礼仪情境相符合,并且注意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在模拟教学之初,如果学生遇到难题教师可以稍加提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模拟中相互评议,在实践中提高。在模拟结束时,教师应及时将模拟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化、系统化内容,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全面把握。如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章节时,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组以平日生活为蓝本,自由编撰一个生活情景剧,在情境模拟中要运用见面、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电话等日常交际的礼仪规范,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对每组学生的“表演”进行了录像,回放录像,观摩分析,课上大家现场点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非常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讲课式教学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我们在礼仪课程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如问候、书信、各种场合的秩序等礼仪问题,提前出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备课,然后由学生上台讲课、演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台下听课,最后教师点评、指导,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印象,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其仪容、仪表、仪态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效果良好。转贴于

讨论式教学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辩论中明白了错误所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尤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礼仪的意义和作用时,我们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想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做使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就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印象十分深刻。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项目指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礼仪服务为目的的工作,比如为某个大型社会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服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项目工作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要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且通过实际运作,训练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高职礼仪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强调相互协作和个性发展,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是礼仪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又一集中体现。这种实践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也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风气和氛围,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高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支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理念,鼓励学生立足于校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延伸,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指导学生举办公关礼仪大赛、个人形象设计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承担了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参与了产品促销等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所接触的各种场合,应付自如,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

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

礼仪体现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个性特征和综合素质,要使高职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注重养成教育,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使礼仪的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我们在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就在各专业课程中安排了30学时、2学分的礼仪课程,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系统了解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为促进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我们注重加强礼仪实训,各专业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礼仪实训内容,以迎宾礼仪、办公礼仪为主要内容,训练学生严格遵守礼仪规范的意识和自觉性。还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特别提出礼仪规范要求,我们制定了细致的“学生礼仪规范”,在学生进校之初就进行宣讲,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礼仪观念深入人心,将学生的礼仪表现与班级、个人考核挂钩,对不良行为及时通报批评、纠正,对良好行为给予表扬、奖励。每年有一个月或一周作为礼仪月或礼仪周,届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有关礼仪内容的活动,开展礼仪讲座,评选礼仪典型等,这些做法使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了学生的礼仪形象,形成了一个人人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模特礼仪篇7

商务礼仪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得体的言谈举止、得体的待人接物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职场中必需的基本礼仪知识和礼节技能,提高从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步入社,能够较为自然娴熟地进行商务交往,表现出与企业风格一致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职业形象,提升企业形象。因此,商务礼仪的学习在现代社会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务礼仪课程特点

商务礼仪是多数高校开设的一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 目前高校培养的商务人员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课堂讲授的内容知识性强、操作性弱,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偏差。 商务礼仪课程被公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 不仅实践性非常强,并且有较高的形象、视觉要求, 而且更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商务礼仪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

二、商务礼仪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

目前,高校一般使用的教材按照传统模式:首先讲概念、特点及规律;然后讲仪表、服饰、国际礼仪禁忌等;往往是理论知识介绍的多,讲解行动要点的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显得空泛说教。缺乏学生从业需要的针对性,学生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兴趣不浓,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没有达到开设礼仪课程的目的。

2.教学方式单一

高校商务礼仪课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无法得到培养,总体而言,教学模式仍然较单一,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3.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实施实践教学时困难重重,其一,不但需要实训教材,而且需要实物;其二,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其三,组织工作较复杂,特别是在校外的实践教学,学生方面难于管理,衣食住行、安全保障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其四,所需要的实训耗材、实训场地的硬件设施难以保证。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有些院校便减少了实践教学学时。

4.考核办法简单。

目前,高校商务礼仪课程的考核主要还是期末进行闭卷考试,教师出一张试卷让学生考试,结合平时到堂上课的考勤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分数,这样的考核导向无形中把学生学习的主要精力用在机械记忆概念、原则和枯燥的要点等方面,忽视了对其应用能力的锻炼和考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平时无所谓,考前背一背,考后什么也不会的不良状况。

三、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授课专业的特点,紧跟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针对学生从业的需要,选取和序化“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讲究适用性、更具针对性。可以整合教学模块安排教学任务,以需求关键技能点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尽量满足就业岗位对人才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可将模块分为若干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模块教学结束后,能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解决具体操作上的困惑,学会如何包装自己。

另外,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融合学生未来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够用为度,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使课程内容更加系统,也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在课程技能点的规划与设计中需要体现各类商务礼仪实际运用的关键环节,结合情境和场景的变换,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相应的应变能力。

2.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式

结合商务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大力推行教学手段改革。可以综合运用示范互动法、情景模拟法、课堂讨论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采用举办礼仪大赛的课外形式。通过礼仪大赛,不仅可以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课堂之外,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应变能力,为增强学生礼仪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礼仪大赛做到有机结合,在高校教育中营造了浓厚的礼仪氛围,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礼仪基础。

3.实战演练,互动强化

商务礼仪的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学习仅靠教师用语言用自己的仪态来演示还很不够。如讲授商务宴请礼仪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就是讲解一些用餐时的正确仪态、座次的安排。但实际上学生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吃西餐,即使教师再三强调左手叉、右手刀,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些用餐时优美的坐姿、优雅的吃相,但对于没有亲身体验的学生仍然是雾里看花。改变这种局限的办法,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条件。教师在演示过程中,邀请学生一起操作、学习正确的用餐礼仪。这样的实战训练,学生小试牛刀,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西餐怎样才能优雅的用餐。

4.考核评价,参与互动

商务礼仪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以学生卷面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根本指标不可行,这就要求考核方式要由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法向多样性转变,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运用技能培养的考核,使考核更加具有针对性。教学评价的变化,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因此,在商务礼仪课程考核中不仅要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用卷面考核理论知识,技能考核综合素质,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采用参与课堂活动诸如角色扮演、情境演练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多元化。把学生分成人数相当的若干小组,小组成员既要接受独立项目的考核,同时也要参加小组团体项目的考核。两者结合的考核模式突出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商务礼仪素养。

通过个层面对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期望突破不适应当前需要的教学内容、方式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商务礼仪的兴趣,提高商务礼仪的教学效果。同时,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礼仪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培养社会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韦绵义,宋文珠.商务公关与礼仪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顾晓军.试论大学校园的礼仪文化建设[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9(8).

[3] 金小鹏.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胡真真.互动教学模式在礼仪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

模特礼仪篇8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56-03

纵观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无论是英国的“工学交替”、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还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它们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方法都带有明显的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烙印。2008年至今,作者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中都致力于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施教,经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中是培养应用型商务礼仪人才最有效的方法。本文试分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并针对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探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特点

1999年德国文教部长在联席会议制定和颁布《框架教学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Handlungsorientierter Unerricht(英语国家称之为“Action Oriented Pedagogy”),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普遍采用的一种最成功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根本性的变革。行动导向教学法理念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和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豪治(Hortsch,1999)认为行动导向教学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教学设计理念;二是学生是整个教学主体和中心,教师不再处于教学主导地位,他们责任是基于课程理论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和开发学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行动;三是学习的目标要尽可能的具体和可以被感知,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以人类行为(完整行动比如工作过程、生产过程、服务流程等)的基本结构为导向。因此,行动导向应该是一个“完整行动”即包括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各阶段的具体任务

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国际商务礼仪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商务中的见面礼仪、接待礼仪、仪容着装礼仪、办公礼仪、会议礼仪、电话礼仪、面试礼仪、餐饮礼仪、谈判礼仪、签约礼仪、论坛礼仪、馈赠礼仪等,虽然礼仪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容易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使用英语学习国际商务礼仪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普遍缺少能够用英语上课,又有深厚礼仪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不高,许多学生不熟悉语法结构,听不懂、看得慢,更无法开口,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相当弱;三是老师在课堂上的礼仪理论讲授多于演练;四是许多礼仪教师没有按照每个特定的礼仪情景去设计所应用的“礼”和“仪”,而且用单一中文讲授礼仪情景,无法达到在国际性商务交往中真正能够做到“知礼、守礼、用礼”意境和效果。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用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其实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按照行动导向内涵,学习礼仪并能够应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礼仪的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其本身就没有统一的行动结果和答案。因此,要求教师务必将商务礼仪课程内容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服务流程等内在逻辑为导向分模块设计,而且学生要完成的这些项目内容(任务)必须是和他们现在或将来面临的礼仪工作领域相关,具体设计逻辑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以职业工作逻辑线索开展工作任务设计

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礼仪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又能够利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交往,通过涉外礼仪各阶段的任务来驱动,利用典型国际商务礼仪工作任务分析法,以学生未来职业领域中的涉外礼仪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仿真的或模拟的礼仪服务学习情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整体化学习,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一系列礼仪服务以及工作过程,在完成礼仪任务的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学生从中训练出完成商务礼仪工作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上的设计和应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商务礼仪知识传授,也不是礼仪英语方面的简单听说演练,而是以学习领域的形式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的开放型的教学。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做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有:任务驱动法、项目引领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文法以及实验法等。由于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是应用性极强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是突出学生能力目标,所以教师不应该将备课、上课的精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掌握和巩固知识上,而是要重点考虑构建如何进行能力训练的任务、工作过程等方面;在课堂上,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完成任务,而不是讲授一本礼仪课程内容。礼仪和英语的应用能力不是教师“讲”会、学生“听”会的,而是通过训练即“用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来训练,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获得的。这里所说的“练”,不是商务礼仪概念提问,不是礼仪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巩固、不是完成几道礼仪或者英语习题,而是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运用礼仪和英语知识做事的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即学习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礼仪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即那些内化在工作过程中有关礼仪服务细节技巧、英语口语表达中的诀窍、经验等。教师要由过去的“知识传授式”向“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过程要“以工作过程对接”即“从简单到复杂”设置课程单元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和“项目引领”作为主线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和情景模块,可以设计如下图3表示: 学习情境

学习领域 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情景

情景1 情景2 情景3 情景4 情景5 情景6

职业工作过程 1.迎接外宾Meeting foreign guests

2.参观访问Have a visit

3.磋商谈判

Business

negotiation

4.签字仪式Signing

ceremony

5.商务宴请

Business

banquets

6.商务考察Business tour & Work

图3 从简单到复杂设置课程单元模块

因此,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是需要把“学科体系课程”中的“章节(礼仪/英语知识a、b、c……n)”设计为“工学结合课程”中的“学习情景(礼仪/英语任务a、b、c……n”;二是需要把“知识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学科课程礼仪/英语A、B、C……N”转变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学习领域的礼仪/英语任务A、B、C……N”;三是礼仪双语教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互动、学生协作型的教学模式。在国际商务礼仪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主角、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国际商务礼仪活动的引导者、礼仪和英语学习的辅导者。按照上图3所示,构建以“完成一次综合性的大型国际商务礼仪接待活动为主线”,通过 “混合型” 及“环节穿插式”针对本课程内容设计6个主情景和相关众多分情景,从“简单到复杂”把整个课程内容通过“环节穿插式”用英语有机串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礼仪和英语的兴趣以及主动性,选择不同的情景模块实施双语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情景双语教学氛围:学生分组扮演任务模块中的角色(比如8人一组,4个扮演主方,4个扮演外宾),按照外宾国籍设计不同情节,以英语话剧或者情景剧的形式表演国际商务接待全过程,最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和评价效果。

因此,国际商务礼仪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不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漫无目的、主次不分、随心所欲的设计。行动导向教学应用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必须遵循四个目标:“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思维目标、能力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整合:第一,知识目标,即礼仪专业课程知识学习,确定用中文授课讲解为主,让学生明明白白(如概念、原则、特征、意义、政策,规定、操作、程序、过程、注意事项等)。第二,语言目标,即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这是必须要把握的关键,不能够舍本求末;重点集中在涉外礼仪词语的英语表达、日常商务礼仪交际的规范用语、套用语的表达应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如问候、接待、提示、建议、邀请、拒绝、介绍、请教、预约、访问、谈判、宴会、会议等)。第三,思维目标,即培养学生能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去“知礼、守礼、用礼”。设定不同的礼仪情景会话模块,抓住礼仪的趣味性和应用性,由学生通过英语对话模拟演练,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改变“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局面。第四,能力目标,因为双语教学是用英语等外语讲授非语言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即用中文系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接触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因此,我们实施双语教学不是为了追求外语效果而忽视学生对礼仪专业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学生理论上懂得礼仪、知道礼仪还不够,必须要懂得如何做,如何应用。所以,需要学生在校内实训室模拟练习礼仪、校外合作企业行业真实操作应用礼仪,从中把握礼仪要领,提高礼仪应用能力。

综上,由理论传授的国际商务礼仪双语教学转轨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下教学上的难题:一是通过“任务驱动”解决了国际商务礼仪理论教学上“学生能力训练缺乏载体的问题”。二是通过“完成礼仪服务工作过程为导向”解决了“国际商务礼仪课本理论知识上部分环节的缺失,不利于方法能力培养问题”。三是通过“整体化学习国际商务礼仪”解决了“理论教学上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缺乏交流与合作,不利于社会能力培养问题”。四是通过“在礼仪服务工作过程中学习训练掌握礼仪和英语知识以及应用技能”解决了“理论知识传授上忽视工作过程知识,尤其是实践性知识,即那些内化在工作(服务)过程的技巧和经验等难题”。五是有效地解决了“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问题”。由此可见,行动导向法在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双语教学设计上,教师不再是把掌握的现成礼仪和英语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上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自己去寻找这个结果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如交往、沟通、协作和互助的能力等。在礼仪双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对学生的展示内容和表现进行鼓励,增强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商务礼仪应用能力。由此可见,以行动为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成为当前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某些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蔡秀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2]韩茂源.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释义及实践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3]卢雪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中的应用[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模特礼仪篇9

一 、公关礼仪实践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公关礼仪实践课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具有较强的普遍应用性。开设公关礼仪实践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公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提高大学生公关礼仪素养;培养大学生合乎礼仪规范、礼仪程序的言谈举止;提高大学生实际公共关系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关礼仪是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有较强的专业要求及较强的实践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就对礼仪的作用作过许多重要论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些精辟的论述,把礼仪在治国安邦、成就事业、个人生存发展中的作用揭示得淋漓尽致,开设好公关礼仪实践课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礼仪是一种非法律社会规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 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的重点就是通过方案训练,有效地改善大学生仪容、仪表、仪态和语言,提升大学生的公关礼仪素养。礼仪作为律己、敬人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公关礼仪课设计的一整套实践教学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案,通过一系列实践训练,有助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的文明礼仪素养。

2.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公关礼仪强调的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优雅地展示着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更有助于社会和谐。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自身修养,调整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使学生重礼仪,树形象,擅交际,会处世,会做人。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运用现代礼仪指导自己的专业实践活动。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开设公关礼仪课是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必然要求。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可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严格的实践训练,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能使大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礼仪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赢得更多交友、求职、就业、合作、服务社会的机会。

二、当前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公关礼仪实践课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已成为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特色课”。然而在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缺乏对礼仪教学系统性、完备性认识。很多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礼仪教育停留在口头层面,走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2.重视理论探讨,轻视实践操作。当前, 公关礼仪教育教材品种繁多, 但精品不多, 少数教材内容雷同、重复, 案例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多数教材过于注重理论, 缺乏必要的实践内容。礼仪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诸如礼仪意义、功能等方面的探讨与讲解,而缺乏应用性;有的也涉及到了礼仪知识,但仅仅是知识讲解,缺乏实际操作。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礼仪教育内容泛政治化,脱离生活实际,注重超越性,忽视其适应性,或者只是将礼仪作为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缺乏对礼仪教学内容系统化、完备化的认识,削弱了礼仪教学的针对性。

三、加强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的对策

公关礼仪实践课应确立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等课程新理念,并从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训练方案等方面完善教学对策,使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全面发展。

1.优化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体系。为了更好的实现公关礼仪实践课教育目标,应在广泛研究和系统总结现有公关礼仪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深刻挖掘公关礼仪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博采众长、优化组合,形成有特色、实践性强的教学体系。公关礼仪实践课新体系的构建体现出课堂讲授予实践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教学特点。将礼仪教学分为绪论(介绍礼仪概貌性知识)和仪容礼仪、仪态礼仪、服饰礼仪、谈话礼仪、生活礼仪、社交礼仪等板块。每一板块在介绍礼仪常识的基础上,扩展实践性教学内容,真正凸显礼仪教学的实践性品格。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意识地打破教科书的条条框框,把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精心筛选教学内容,例如重点突出“个人公关形象塑造”、“见面拜访礼仪”、“公关往来礼仪”、“社会活动礼仪”等。

2. 建构生活化、情景化的教育模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公关礼仪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变化,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公关礼仪情境教学,凭借形象、生动、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不仅丰富了公关礼仪的教学手段,也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许多不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礼仪教学就是从礼仪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学目的,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巧妙地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教和学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和整合,创建以礼仪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礼仪场景和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或能有效克服过去教学环节上,重理论、知识的探讨讲授,轻实践环节的弊病,从而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关系;或以生动性、丰富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联想;或以多媒体网络提供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的大量信息,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提升礼仪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创造出更接近实际情境的虚拟化的试验学习环境,减少教学示范中的不规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致力于挖掘教学资源,设定特定情境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礼仪教学内容。

3.精心设计礼仪操作训练方案。在探索有特色的公关礼仪实践课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有目的地增加平时的实战策划作业。人为设计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实战演练平台。如模拟策划“金牌秘书大赛”、处理“突发性公关危机”等,鼓励学生之间为完成学习任务,自由组合成若干专题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沟通,拿出活动策划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相互尊重、互相协调与合作。根据公关礼仪实践课结构框架和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具体设计了十个实践教学方案。每个方案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方案设有“训练目标”;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便于识记,寓教于乐,方案设有“训练口号”。为了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方案介绍了“训练方法”。为了使训练科学、有序,层层深入,方案安排有“训练步骤”。按照这种目标明确、方法具体的方案进行技能训练或社会实践,较容易操作,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公关礼仪素养和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4.开辟公关礼仪教育第二课堂。 在充实课堂的同时,我们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公关特色的“实习基地”,利用有限的时空创造了有效的收益。礼仪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功效。这就需要学生在认识礼仪的本质,即“礼仪要表达的是对交往对象尊敬友好的意愿,而非简单、机械的外在形式”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以致用。例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训练,课间交流沟通,见面礼、寒暄,模拟社交情境(赞美、批评、拒绝、推销、会议发言等);周末举办舞会、鸡尾酒会、形象大赛、综艺大观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参加校内外礼仪迎宾、促销实践等活动等。公关礼仪课实践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小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大到社交实际,都要抓住一切机会训练,不断积累公关技巧。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大学生公关参与意识、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促进大学生现代公关礼仪素养的提高。

模特礼仪篇10

1引言

礼仪课是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基础课程,课程的规范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礼仪规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面对当前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应该深入分析中职学校礼仪课程的教学问题,并找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以培养出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学生。

2BTEC教学模式概述

2.1BTEC教学模式的概念

BTEC教育模式是Edexcel旗下的一款品牌教育产品,它是英国技术教育委员会和英国商业的简称。BTEC在职业人才和中、高等学历人才的培训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突出的权威性和卓越的表现。BTEC课程模式适用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就能够得到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内大专文凭和国家高等教育文凭。BTEC课程经过了国际的认证,是一款拥有国际认可学历,国际标准资格,课程标准统一的新型培训模式,适用于世界各国。

2.2BTEC教学模式的特点

BTEC教学模式综合性较强、覆盖面广,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是按照企业的视角和要求来进行设计的,时刻同时展保持一致。BTEC没有标准的教材要求,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指导自行选择相关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大纲的要求,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的专业内容和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才能满足专业的要求。BTEC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贯穿教学全程,主要包括设计创新的能力、软件和相关设备的使用、应用数字技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讯交流的能力等七个领域。

3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礼仪课程中的问题

3.1缺少中国传统礼仪教育

根据地域的不同,受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国家都有具有本国特色的礼仪文化,而我国在古代就是礼仪之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礼仪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只知道介绍、点头、握手等礼仪,却忘记了我国传统的谦让、鞠躬作揖等礼仪规范。在我国举办2008奥运会时,会场上的礼仪小姐就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青花瓷点缀的服装,在语言举止和容貌仪表上都显示出了我国传统礼仪的独特之美。

3.2重形式轻内涵

在酒店技能比赛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就是礼仪展示,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职学校酒店专业对学生礼仪培养方面的重视。比赛中一般让选手展示行走、蹲姿、指示、站姿、微笑、容貌仪表等行动,由于评价的标准都比较高,因此为了让学生的礼仪规范达到标准,学校会组织学生对微笑、坐姿、蹲姿、站姿等礼仪进行反复的练习,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会产生无聊、枯燥的感觉,不理解比赛为什么要这么繁琐,成千上万次地练习同一个动作,从而使礼仪教育起到反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礼仪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个人的礼仪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需要教授学生先懂礼,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礼仪训练,这样才能提高礼仪教学的整体效果。在学生进入酒店管理行业后,传统礼仪教育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有许多企业反映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怎样向客人展示出发自内心的微笑,甚至部分中职学生没有形成服务的主动意识,这就和我国中职学校重形式轻内涵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3.3教育模式单一

目前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的礼仪教育一般使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学生的形体训练,另一种就是纯理论授课。其中理论授课在学生的礼仪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甚至学生对理论授课也不重视。至于形体训练方面,受到我国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形体训练课比较受到女生的欢迎,男生则比较排斥形体训练,甚至部分男生心中认为形体训练应该是女生的课程,因此降低了礼仪课程的授课质量。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礼仪方面的知识只要在走上岗位后直接学习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平时进行太多的训练。学生形成这种意识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礼仪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礼仪课程中教师没有对礼仪教学的目的和初衷进行详细的讲解,礼仪课程的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4BTEC教学模式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4.1明确课程目标

礼仪课程是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BTEC教学模式在了解酒店服务的流程要求和酒店人才规格要求后,建立起了以酒店工作的实践性和工作流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设立课程目标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岗位礼仪技能,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酒店服务礼仪的灵活运用来提高酒店服务的工作效率,比如中职学校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礼仪课程掌握以下几个技能。首先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具备专业性的职业形象,做好上岗前的准备工作[1]。第二点是让学生熟悉酒店前厅接待的相关礼仪,例如结账、房间的预定、客人的迎送等工作。第三点是让学生在进行客房服务一系列工作流程时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服务礼仪。第四点是让学生在进行餐饮服务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餐饮礼仪。第五点是在会议举办过程和会议前期准备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的会务服务礼仪。第六点是让学生能够使用康乐服务礼仪来丰富宾客的酒店生活,让顾客在酒店入住期间体验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4.2丰富教学内容

在酒店管理礼仪课程中,教师可以将酒店中的实际接待工作作为教学案例讲授给学生,比如将石家庄各星级酒店在第十三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时安排的接待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其中包括接待的准备,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会议服务、宴会服务、康乐服务、离店服务等内容,这八个接待项目还分别包含了不同的工作流程[2]。接待准备中还包括基本礼节、服务用语、举止礼仪、仪表礼仪等内容。前厅服务中还包括到达服务、行李运送服务、前台服务、收银服务等内容。客房服务包括楼层接待服务和客房打扫服务。餐饮包括中餐和西餐的服务礼仪以及送餐的服务礼仪。会议服务还可以分为商务和政务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礼仪。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各种礼仪规范,能够加强学生对礼仪学习的重视,让学生在学习礼仪时更加投入。

4.3完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培训、教学大纲的执行、课业的指导与设计、实施课程教学等方面。首先各中职学校可以通过Edexcel批准来开设BTEC课程计划。由于BTEC模式是在中职课程教学中进行使用,因此为了实现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还可以设立一些文化基础、体育、德育等课程,将中职原有课程和BTEC课程结合,统筹安排,从而制定出具有实用性的教学计划。为了保证BTEC课程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对管理者和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熟练掌握BTEC教学模式。比如可以让教师和管理者接受培训员的校内培训和其它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包括BTEC教学观念和思想、BTEC教学背景、教学依据、课业设计、BTEC教学模式课程特征等内容[3]。BTEC教学模式中提出每个学期每个课程都要安排两到三个课业,至于科目较多的课程可以把多余课程进行整合设计。授课前,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课业设计工作。其中还要注意,BTEC课程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一名顾问、咨询者和学习伙伴,因此在课业上避免将教师的单方意见作为选择的凭据。

4.4创新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通过完成课业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考核中应该将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目标,考查学生服务礼仪和规范性技能操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工作业绩和工作过程两个部分。其中工作过程考查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工作业绩则是课程结构的分数值。特别是工作过程考核,考查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4]。比如在考查学生的工作过程时,可以让老师的评分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五十,另外一半可以让学生进行互评打分,这样既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运用程度的评价,还让学生在评分过程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一步认识强化教师在课上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

5结语

综上所述,对想要进行课程创新的教师来说,BTEC教学模式的出现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给教师提供了改革的新思路,让教师找到利益课程改革的新出路。同时BTEC教学模式的应用还提高了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它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化的形式讲授出来,将空洞的内容实质化,让同学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黄芬.中职酒店服务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林区教学,2017(8):26-27.

模特礼仪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04-0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职高院校中的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过去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逐渐延伸为今天的互动性课堂教育。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也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如视频欣赏,小组讨论,或让学生们自主表演发言等,但有时候学生们把握不好,容易把学习的机会浪费在走马观花的看热闹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多样化的教学中教师仍需要把握住重点,场景模拟训练就是一种将学生的创造性与课堂的规范性完美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展示社交礼仪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寓教于乐,表演者的眼、耳、口、鼻皆得到全方位训练,还有利于记忆的加深和对礼仪背后人文素养的深入思考。

场景模拟训练属于情境教学法,它是指运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社交礼仪的模拟演练中来,让一个个礼仪规范化为活灵活现的小故事、小场景,可分为情境模拟和角色模拟,学生们参与到其中,通过演示和观察以达到学习掌握社交礼仪的目的。

一 社交礼仪授课中需要进行场景模拟训练的原因

1.社交礼仪课程安排的独特性

首先要明确开设社交礼仪的课程目标是什么,这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课,它需要任课教师通过课程的讲授培育出知礼、守礼、行礼的社会需求人才,这门课程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绝不是几句简练的总结性语言就可以完全表达的。中华大地一直是礼仪之邦,重视礼学教育从古即有,古代社会有“三礼”著作,圣人孔子有“礼教”,时至今日,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礼”也是衡量一个人人格素养的重要标准,能帮人赢得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标杆。正因为礼仪课程对社会的重要性和它本身理论性弱、应用性强的特点,构成了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的独特要求,需要学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习,而场景模拟训练正好给学生们提供了演练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

2.知识传授过程中的规律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进行知识教育时本身就有其规律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巩固所学。场景模拟训练法可以先让学生们了解知识、背诵知识,在宏观上把握社交礼仪的基本概况,然后通过思考融入表演中。学生们如能流畅地表演社交礼仪过程,一方面达到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再次加深了印象,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3.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性

我国的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求的人才,能力强要体现在掌握课本知识和迅速融入社会生活两方面。良好地运用社交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展开个体全面发展的有利桥梁,同时,个体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也可以通过学习社交礼仪得到提升。为了成功地达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采用场景模拟训练法无疑是一条捷径,它可以更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有效地利用起课余时间,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锻炼学生的口才与临场应变能力,学生们也会因此领悟到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

二 场景模拟训练法在社交礼仪课堂上的运用

1.充分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

在进行正式的场景模拟训练前,要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教学资源,如与礼仪课程相关的影视资料,不能仅限定为概述礼仪规范的授课性质视频,而应包括生动有趣的生活片段或电影片段。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观看,可以为之后的场景模拟训练提供学习的样本。在模拟训练中需要用到的道具也要尽量准备齐全,尽量还原再现办公室、宴饮等表演场景,针对不同的礼仪种类设定相应的场地进行模拟训练。在讲解仪容礼仪和服饰礼仪时,可以提前准备大量的服装和装饰用品,摆放在讲台处,请学生根据提示的场合进行选择穿着佩戴,教师扮演面试官或领导,给予点评指导。在这里服装配饰等的前期准备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样的实物教学也会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要领。

2.教师设定表演模式

这一步骤在进行场景模拟训练时至关重要,教师为加强学生们的礼仪意识可以设定不同的模式,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训练中去。不同的礼仪形式也可以融合在一起进行创造性表演,像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和名片礼仪等就可以设定在一个场景内。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考核表演,选择两名学生来到讲台前,根据任课教师的语言提示来表演礼仪规范,教师给出一个场景,如电话礼仪,教师可以从旁描述:学生A是某单位领导,学生B是第一次接到领导电话的新员工,现在电话铃声响起,请学生B接电话。这样的表演模式考查礼仪应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能起到很好地锻炼学生素质的作用。教师选择不同的表演模式,增加了课堂内容的新鲜度,也是场景模拟训练最后能否奏效的指挥棒。

3.学生流动性参与模拟表演

为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锻炼机会,在场景模拟训练过程采用流动性的方法表演,教师可以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指定的表演内容,当一个小组的成员在讲台上进行模拟表演时,其他小组的学生发表评论或感想,并可以替代其中的某个角色设定做不一样的表演。通过不同角色的分配,小组之间可以参照对比,互相借鉴,也有助于理解不同场合应用不同礼仪深刻的人文内涵。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场景模拟训练成功的重要条件,流动性的参与方式便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避免了一部分人表演一部分人闲着无聊的情况出现。

4.学生评委进行打分点评

每一场模拟训练之前,先选择出数名学生坐在评委席上,按照参加模拟训练的学生们的表现打出一定分数,并给出理由。评委们还可以根据每项礼仪在社会、校园中的应用频率做出调查报告,进行总结性发言。

三 结论

场景模拟训练法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化无形的礼仪知识为有形的表演形式,无论是身处其中的模拟者还是坐在下面的观看者,都会从中受益,在练习中日渐养成良好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模特礼仪篇1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34―01

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中华优秀的礼仪文化作为小学生德育的载体,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近年来,我们结合《讲文明,习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如何运用礼仪教育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开发《讲文明,习礼仪》校本课程教材

教材是实施课程教育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作为校本课程教材的《讲文明,习礼仪》,必须体现出活动课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自主性。校本课程是针对某地、某校甚至某年级的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在不同的地区、学校和班级之间,学生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校本教材必须具有自主性,必须适合校内外的情境。于是,结合我校情况,在礼仪教育实践中,我们开发了“以年段分级、以板块传承、以动态求新的自成一体”的《讲文明,习礼仪》教材,这一充分体现自主性的教材,使用中收效良好。

2. 教材的实践性。(1)教材内容以活动为主,突出实践性特点。(2)教材礼仪知识贴近生活,便于学以致用。(3)教材活动设计关注体验,重视内心唤醒。

3. 教材的时代性。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内涵也在发展,因此,礼仪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教材内容以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为主,以时代新兴礼仪为辅,注意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着力体现当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重视传承又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2)教材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等要求。(3)形成连续的动态过程,适应时代需要。教材注意动态发展,教材的编选、实施、检验改进和再实施,要形成连续的动态过程,适应时代需要。

二、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的课堂教学

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教学中,我们努力追求超越课和学科的概念局限,突出以下特点。

1. 活动性。(1)把课堂讲授、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训练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课堂讲授重在传授礼仪知识,模拟训练重在体现礼仪教育操作性的特点,日常养成训练则重在体现礼仪教育实践性的要求。(2)教学中要重视对礼仪文化的渗透。礼仪教育虽然具有十分鲜明的可操作性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礼仪教育不需要理论层面的学习。礼仪的性质、起源、发展及礼仪的规律等,也是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感悟了礼仪文化的深刻底蕴,才有可能在复杂的、突发的情境中,避免礼仪失范。

2. 整合性。(1)学科整合。除了《讲文明,习礼仪》课堂教学,在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等各学科教学中,也要注意结合课程特点渗透礼仪知识,开展礼仪实践活动。(2)教师整合。除礼仪课教师外,其他教师也要走进礼仪课堂,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3)活动整合。有机地整合大课间活动、校园主题月、“推普周”等学校活动,有针对性地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礼仪实践的舞台。

3. 创造性。(1)教材内容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教材现成的内容和框架,要加强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2)教学模式的创新。一些课形成了“主讲教师+辅讲教师”联合主导,“主体活动+分散活动”相结合的模式。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活动的实践者、组织者、学习者、体验者、反思者,充分体现了教学生成性。(3)教学形式的创新。例如,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我们创编了“小学生礼仪操”,它把学生日常礼仪规范,以韵律操的形式,配以明快优美的旋律展现出来,既强化了学生对礼仪条规的认识,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礼仪的熏陶,避免了课堂的生硬说教,深受学生欢迎。

4. 开放性。即教学人员的开放性。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员都可以根据需要走进礼仪教育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开放,不只是校园,社区、街道、市场等公众场合也可以是礼仪教学的舞台;教材的内容也因以上两点得到极大的开放和丰富,必然导致出现大量的新生资源和课堂生成资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