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合集12篇

时间:2022-05-04 11:34:06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1

[分类号]G250

1 引言

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是在开放获取运动和支持读者协作式学习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由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支持层由服务组织、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体系等多项内容组成,其组织结构与人员管理是系统成功构建和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不同的信息共享空间规模大小、实现目标、服务群体和参与部门不尽相同,因此怎样选择合适的组织模型、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管理已成为实现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成败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对国外成功案例的探析,揭示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模型、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人员管理等相关内容,旨在为我国大学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2 组织模型与结构

2.1 组织模型

文章[2]曾对48个国外案例进行分析,将信息共享空间组织模型归纳为独立管理型、合作管理型和合并管理型三类,其比例分别为33%、46%和21%。独立管理型是由图书馆独立负责管理与运行,其优点是容易协调、运行高效,缺点是服务项目有限,不易实现与其他部门的资源整合,例如密苏里州立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合作管理型是由图书馆与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共同管理与运行,优点是易实现与其他部门技术、资源、人力的整合;缺点是各部门间不易协调与管理。依据合作程度又可分为两个子类:一类是由图书馆全面负责管理与运行,来自合作部门的人员服从图书馆组织与协调,例如爱荷华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另一类是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该委员会由学校、图书馆及合作部门相关领导组建,下设一级或多级工作组负责日常运行,例如印第安那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合并管理型是将图书馆、信息中心及其他服务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或实体组织,其优点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与其他部门的资源整合;缺点是组织领导需建立各部门认同的新组织文化、管理制度等,例如南加州大学的信息共享空间。

上述三种组织管理模型各有优越性和局限性。我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组织模型选择时不能简单套用,必须认真考察图书馆现有服务体系、设施、资源及人力等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学校发展战略,实现组织体系创新。采用合作管理型时,必须明确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职责范围,制定明确的服务协定和完善的服务规范,健全通讯手段和报告流程,畅通读者信息反馈渠道,实现闭环管理和高效运行。无论采用何种组织模型,为读者提供无缝服务是最重要的。

2.2 组织结构

信息共享空间的有效实施和运行对图书馆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分别从组织模型和组织职能两个角度阐述与剖析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结构。

从组织模型角度看,独立管理型从空间、资源设施到人员全部由图书馆领导负责,来自计算机中心人员、各专业在读学生等融入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并服从图书馆的组织与协调;合作管理型参与服务的部门通常有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多媒体中心、学习辅导中心等,由图书馆和各部门共同管理与运行。例如,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与计算机中心、学生技术中心、技术支持中心、院系、远程学习中心等学校的其他部门连为一体,互相支撑,共同合作,为用户提供IT技术支持、专业教育等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服务区内的工作台由学校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和图书馆协作管理。图书馆和学校组成两个委员会来负责监督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持续发展与日常工作,行政管理组由图书馆和学校管理人员构成,运行组由图书馆和负责每天工作的信息技术人员组成;合并管理型是将图书馆、信息中心及其他服务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或实体组织,例如南加州大学将图书馆、计算与通讯等公共服务部门合并为信息技术服务部,负责信息共享空间的管理,下设工作组负责日常运行和服务。

从组织职能角度看,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结构比较扁平化,除传统部门外,还增设了一些具有信息共享空间特色的部门,这些部门为信息共享空间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国外大学图书馆的传统部门主要包括行政、特藏、公共服务、技术服务、系统网络等部门。其中公共服务部包括流通、馆际互借、参考咨询部门;技术服务部包括技术咨询、采访、编目、期刊等部门。Hamilton College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组织结构就是如此。除以上传统的部门外,一些大学图书馆还设立了设备管理、教学指导、科研支持、多媒体中心等具有信息共享空间特色的部门,如Connecticut College图书馆,从其主要人员配置中可以看到,该图书馆设立了支持教学、科研以及合作、交流的部门,如教学指导、科研支持、技术支持等部门,此外各部门下设的职位更加细化,能较好行使各部门的主要职责。

通过对大量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案例调研和分析,笔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跨部门间的联盟、合作与协同,员工间的分工与互助,成为组织结构构建的核心问题。明确各参与部门及合作伙伴间的关系与职责范围,制定明确的服务协定和完善的服务规范,健全工作通讯手段和报告流程,畅通读者信息反馈渠道,以保证协同正常运行。例如,密歇根大学艺术与工程图书馆Duderstadt Center主要由图书馆、计算机辅助工程网络部和数字媒体共享中心三个部门参与运行,各部门的员工、工作目标和资金预算相对独立,部门间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三个部门的负责人都直接受分管信息技术的副教务长领导。

其次,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也是组织结构构建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组织结构除包括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外,还包括各种服务团队、管理委员会等。团队通常是以任务为导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较好的满足读者的动态需求,提供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相应服务。组织结构的灵活性还有利于提供基于合作的服务集成,例如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图书馆Kate Edger学习共享空间尝试将参考咨询、计算机咨询服务集成于一体,从不同部门抽出具有不同背景知识的馆员组成咨询团队,便于读者的“一站式”咨询。

3 人员配置与管理

通过对18个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间的调研,可以对信息共享空间的人员配置、人员合作以及人员培训总结归纳如下:

3.1 人员配置

信息服务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内容。结构合理及高质量的服务队伍对信息共享空间成功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共享空间的工作人员已不仅是传统的图书馆员,还需要多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支持。信息共享空间的

工作人员主要包括:信息共享空间专家、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在线的学科馆员、学生助理等。此外,专业图书馆的人员配置还应考虑将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员、计算机人员、科研人员等相结合,例如密歇根大学艺术与工程图书馆配有30名在职人员,其中包括4名具有工程专业背景的人员、1名具有建筑专业背景的人员、1名具有美术专业背景的人员以及大量的学生助理。国外大部分的信息共享空间都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据ARL的调查报告显示,90%的信息共享空间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

以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为例,共有两个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区,其中1号服务区每天24小时开放,在参考和技术咨询服务台配备图书馆馆员、技术人员、学生助理等提供咨询服务,每年承担了超过22000次的咨询。学生技术中心配备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生助理提供电脑软件更新与应用支持。在流通和信息技术支持中心服务台,配备学生助理、技术顾问提供流通服务咨询和计算机网络维护等。学校信息技术服务部门配备全职和兼职学生助理,负责为学生、教师及其他人员提供个人和笔记本电脑修理等技术服务。2号服务区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台配备技术人员、学生助理等,主要提供指导性帮助和技术支持。学生服务中心配备学生助理提供服务台咨询服务,并且负责从书库查找书籍、完成书目上架等相关服务。

以Connecticut College图书馆为例,各部门业务骨干人员共计54人,其中教学支持部共计12人,科研支持部共计4人,信息资源部共计11人,信息技术支持部共计25人,特藏部共计2人。从人员数量配置上看,信息技术支持人数占总人数的46%,教学和科研支持部门人数占总人数的30%,由此可见,该图书馆在人员配置方面比较重视教学、科研与信息技术支持,重视对交流、合作与共享的支持。

综上发现: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人才服务队伍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面。在人员配置上,重视跨部门人员间的合作,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人员、参考咨询馆员、学生助理等相结合,提供基于合作的服务集成,有利于更好的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在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和人员数量配置上,重视对交流、合作与共享的支持;在人员结构上,多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

3.2 人员管理

3.2.1 人员合作 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强调交流、互动与合作,因此人员间的合作是人员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外大学图书馆比较重视信息共享空间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促进人员合作。我国大学图书馆在人员合作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应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信息共享空间人员间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沟通渠道和协调关系上下功夫。密歇根大学艺术与工程图书馆的经验表明:高层领导从细微之处帮助员工相互理解,跨部门人员问的合作也就越容易。他们的做法有些很简单,但对协调关系及促进合作很有效。例如,三个部门领导和所有员工共用一套行政办公室,天天见面创造了许多沟通的机会,日常问题随时可以解决,三个领导问互相谅解的言行也影响到下面员工,使彼此能够相互帮助与合作。他们还从各个部门抽入成立了一个促进员工沟通的委员会,每年举行多次娱乐活动,促进跨部门人员间的交流;不定期举办全员大会,各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各自的详细计划,使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工作任务与目标,以便于员工间相互合作。

其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团队的工作方式。团队是面向特定目标和任务的协同工作实体。图书馆领导应通过各种激励手段鼓励团队的工作方式,例如可以对贡献突出的团队给予荣誉称号,对表现突出的团队成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等。此外,在具体工作的执行中,图书馆领导应重视以团队为单位来分配任务,而不是要求员工单独做贡献将有利于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

3.2.2 人员培训 为提高信息共享空间人员的工作技能、专业水平和信息素养,需要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定期对信息共享空间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参考咨询技能、数据库使用方法、读者服务知识、服务设施维护与故障处理技能等。例如,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制定了详尽的信息共享空间人员培训计划,以确保与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相关的人员都理解服务模式并且拥有将信息传递给所有用户的能力,及时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Mac Whin―nie指出培训必须与新技术、系统升级等保持一致。一些国外大学图书馆正尝试对信息共享空间人员采用交叉培训的方法,这种全方位的培训方法能更好的完善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总之,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较全面地掌握与服务相关的技术和技能,还要求能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技能。因此,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定期对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2

1.1 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相分离,不能给读者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单一,可供查询纸质资源的场所,检索机数量少,主要用于公共查询;电子阅览室虽然有充足的计算机可供检索,但不与借阅部、期刊部相连,查找原文不方便。大多数阅览室打印机、扫描仪、无线上网设备欠缺,不能为读者提供阅读、复制、打印或链接全文等一站式集成服务。这种“以馆藏为中心”的自给自足式的文献保障机制显然受时间、空间、复本的限制,根本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需求。

1.2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与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相分离,不能给读者提供深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由于受重“藏”轻“用”观念束缚,传统图书馆工作以收藏为主,以文献管理为中心,使文献信息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加工和开发利用。这种浅层服务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的深层次、个性化的需求。

2.信息共享空间理念在图书馆管理服务工作中的意义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作学习环境。最早的IC是1992年8月在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拱廊”。IC服务的集成性、布局的多样性、管理的协同性是其主要特征。

2.1 IC服务的集成性使传统图书馆服务从“分步式”走向“一站式”

当今用户更青睐多任务处理的、“无缝地”信息服务方式,传统图书馆服务虽然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服务,但由于各种资源和服务过于分散,用户很难在一个阅览室、一台计算机上同时完成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远程学习等几项任务。专为用户动态需求设计的IC,整合空间、资源、服务于一体,将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资源、获取和学术交流的集成平台。

2.2IC布局的多样性使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从“单一”转向“多元”

传统图书馆阅览室功能单一,是一个独立安静的个体学习空间,不利于群体学习。而IC在一个既定空间内营造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舒适便捷的共享空间,使个体空间与群体空间交错、安静区域与喧闹区域隔离。因此,IC空间用户既可独立自主学习,也可参加学术交流、热点问题讨论、信息素养教育培训。

2.3IC管理的协同性使传统图书馆服务从“独立”走向“协作”

传统图书馆借阅部、咨询部、技术部各自为政,难以实现综合化的服务效益。国外实践表明,用户渴望图书馆提供无部门界限的、能够协作和自由交换信息的共享平台,以便直接交流获取原始信息,间接交流得到各类媒体信息。IC整合图书馆各部门的资源、技术和人才,用户可以获得联合信息服务。

3.图书馆构建IC的策略

IC从空间设计到资源共用,从功能区划分到图书馆服务,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服务理念。引入信息共享空间理念,从空间、资源与服务有机整合的高度帮助图书馆建成一个更适宜学生学习、交流、获取资源与服务更加自由便捷的信息共享空间。

(三)改造传统图书馆阅览室,配备软硬件条件支持

在空间设计上,按内容主题划分,将联机/网络型、多媒体、光盘型等载体文献与传统纸质资源集中在一起,并以文献载体形式划分大开间。将图书馆阅览室的IC分为7个功能分区:信息咨询区、纸质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多媒体工作区、团队学习区、打印扫描刻录区、休闲区。

(1)信息咨询区。信息咨询区是IC的门户,满足用户信息咨询需求,保障用户最基本的信息获取权利。(2)纸质阅览区。按专业陈列纸质图书和期刊,满足读者回溯检索需求。(3)电子阅览区。采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分自带便携式计算机区和台式计算机区,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方便。(4)多媒体工作区。满足读者对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欣赏需求,还可以开展用户培训和讲座。(5)团队学习区。分为开放式讨论区和封闭式讨论区,满足用户学习交流的需要。(6)打印扫描刻录区。提供专门的扫描、打印工作站,提供光盘刻录设备,方便用户实现网络打印。(7)休闲区。摆放沙发、休闲杂志,以供用户陶冶情操、缓解压力。

在软硬件设施配备上,可借鉴香港特区中央图书馆阅览区的设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每一个大开间阅览区内,按分区放置几组终端设备;同时各阅览座位上留有网络信息端口和电源插座,供读者使用自带便携式计算机。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与团体喧闹的合作交流空间要形成区隔,而设备、家具和软硬件支撑的条件也要与空间规划相呼应,各类资源配置应便于个人及群体用户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残障辅助设施、消防及安全。

3.2 构建基于Web的IC信息服务平台,培养读者检索、使用信息的能力

在图书馆网页构建IC信息服务平台,设置课程培训区、电子及网络资源导航区、文献传递区、参考咨询区等多个子空间。

(1)课程培训区。提供诸如“系统使用和操作”、“数据库资源检索”等培训,用户可通过自学得到在线教育。(2)电子及网络资源导航区。提供电子资源使用指南、网络免费资源链接地址,以便用户方便、自由地获取。(3)学科导航区。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重点学科,提供定题、专题检索、成果查新和课题跟踪服务。(4)文献传递区。提供原文传递服务,方便用户获取原文文献。(5)参考咨询区。提供E-mail、在线交流等参考咨询服务方式,引导用户有效利用资源信息。

3.3促成图书馆各部门的整合,形成协作服务团队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3

二是开展读书活动,增强读书兴趣。为充分利用放假时间,学校图书室面向全体学生发出了“书香假期伴我行,学习提高润人生”的读书倡议,要求每名学生至少读一本书,并写读书笔记。为在教师群体中倡导读书,学校开办了“校长书架”,要求和鼓励教师到校长办公室借书,并由校长推荐,学校对教师假期读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至少读一本教育专注,摘抄读书笔记不少于5000字,写读书感想或反思不少于4篇,开学时进行检查和评比。计划每学期开展一次“我与书的故事”、“我所推荐的一本书”征文活动,并结集成册。确定每年4月和10月为学校阅读节,计划下学期10月初召开第一届阅读节开幕式。阅读节组织一系列交流评比活动,评选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教研组和书香家庭。

三是创建活动团体,点燃读书热情。成立学校读书指导委员会,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负责对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工作的评估和规划。成立“青年教师读书班”,定期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充分点燃和释放教师读书学习的热情。成立“小书迷协会”,让爱读书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伙伴,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4

1.1推广阅读是图书馆的天然职责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推广阅读是图书馆的天然职责。近几年,阅读推广工作呈现燎原之势,各类图书馆争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但阅读产品的同质性却加剧了恶性竞争,使得阅读推广活动发展缓慢。面对这一形势,如何谋求发展、推出高质量的阅读推广产品,就成为图书馆面临的严峻挑战。对此,图书馆亟须树立阅读推广品牌,这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出路。

1.2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一所理工科学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单调,相对缺乏文、史、艺术方面的熏陶和修养,只注重阅读专业书籍,知识面不够宽广。另外,由于部队的特殊环境,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够稳定,缺乏情绪调控能力和一定的调节能力,人文素养不足[1]。对此,图书馆于2010年创办了“擎鹰讲坛”,旨在通过高层次、多视角的人文讲座,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

1.3引导学生经典文献深阅读阅读经典可以净化思想、培养品德、增长见识,然而很多学生对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阅读经典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历年“读书节”期间,图书馆会根据读者的图书借阅量评选本学期优秀读者和读者最喜欢的图书。在流通系统中统计的2011年和2012年读者借阅率最高的图书是《鬼吹灯》和《诛仙》,同时在图书馆外借书目中,经典书目所占比率也不到3%。因此,如何加大经典阅读的服务力度,引导读者走近经典、阅读经典,就成为图书馆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

1.4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参与阅读活动的学生需要围绕讨论主题进行广泛阅读,阅读量远超一般读者。通过图书馆流通系统进行数据采集,选取2012—2015年馆藏图书借阅排行榜前100名的数据进行统计,同时统计每年的9—11月“擎鹰读书节”期间图书的借阅量。调查结果显示,阅读推广月活动期间的图书借阅量远超平日的借阅量,阅读推广工作对馆藏人文图书借阅种类的引导及流通率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

1.5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开展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学生是图书馆最忠实的读者群体,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图书馆举办的讲座、书展、读书会等各种活动,对图书馆各类业务工作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在提高馆藏质量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积极参与各类阅读活动,读者与图书馆的联系与互动更加密切,他们经常向图书馆荐书,图书馆据此购置的图书资源也更加适应读者的阅读需求,显著提高了馆藏质量。此外,学生提交的阅读心得和书评作品,在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和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原创资源。

2“擎鹰”阅读系列产品营销策略分析

2.1创新的渠道策略———为读者提供最优的阅读资源发展渠道创新是阅读推广活动持续发展的首要保障。“擎鹰讲坛”以部队专家公益讲座为主,兄弟院校、社会团体的讲师共享为辅。近几年,为提升讲座品质,实现阅读品牌升级,“擎鹰讲坛”开始聘请全国的知名专家为广大官兵授课。由于经费有限,我们主要发展渠道是选择那些素质高、业务强、演讲才能好、热心公益活动的专家学者。同时,我们也积极寻找那些对军旅生活有感情的专家学者。

2.2灵活的市场策略———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擎鹰”阅读系列活动创意营销“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调研发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创意策划的基础上充分整合自身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多层次需求。“擎鹰”阅读活动的策划都是基于读者需求、以读者为本而策划的服务,每个细节都注重清新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精神的享受。(1)产品策划营销。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非常重视资源的衍生知识产品开发,将优秀的阅读资源深加工,制作成视频资料或印本资料,积极发挥讲座资源的共享效益。“擎鹰”阅读推广系列产品非常重视讲座二次开发,开发了“擎鹰”系列图书、“擎鹰读书会”“擎鹰随笔”“擎鹰论坛”“悦读时光”等一系列衍生知识产品。(2)资源共享建设。“擎鹰讲坛”从军内外选择业务强、演讲才能好、热心于公益活动的专家学者组建稳定的讲师队伍。将那些能够吸引读者、打动读者、走进读者内心的优秀讲师、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不断推出精品讲坛。近年来,“擎鹰讲坛”先后邀请了连谏、林少华、徐雁、张炜、徐贵祥等专家学者,同时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图书馆等合作,实现图书馆讲座联盟、馆际合作、资源共享。

2.3特色的产品策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阅读推广产品的目标是传播先进的主流文化,提升大众的文化品位。品牌理念重要的是看其文化内涵,品牌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对内要提炼出高质量的资源精品,对外要提升其文化传播境界,使其成为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者,提升品牌知名度[2]。特色的阅读产品能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渴望,保持阅读兴趣。

2.4丰富的创新策略———为读者提供新鲜的阅读感受(1)形式创新。为加速阅读活动形式创新,2012年学院团委、学生大队、图书馆共同成立了一支由学生代表为主力、教员代表为支撑、馆员代表为牵引的擎鹰信息联络小组,小组成员大多是阅读爱好者,热心于阅读推广。该小组的成立为“擎鹰讲坛”的形式创新提供了保证,每位成员负责不同的环节,每一场讲座都力求创新,包括讲座会场的精心布置,会场设备、灯光调试、电脑、投影仪等设备的检查,以及讲座背景、主讲人的姓名牌、摄像等精细工作。(2)形象创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同质化较严重,品牌的塑造需要正确的定位和对核心竞争力的把握。成功的活动,必须形象定位清晰、服务对象明确、读者需求熟知,要分析关键读者群体的阅读倾向、关心热点问题,以及知识需求等。“擎鹰讲坛”讲座的形象定位以服务广大年轻官兵为主,讲座内容广泛,确立了高层次、高品位、高学术的品牌地位。

2.5多样的传播策略———与读者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全媒体传播是品牌形成的必要条件,全媒体传播需要在媒体宣传上下工夫。“擎鹰”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充分利用校区电子屏、校园网络、擎鹰电视台、擎鹰论坛等平台宣传,我们也通过参加各类阅读会议、学术论坛等方式宣传“擎鹰”品牌。图书馆还需提高宣传创意和宣传意识,与地方媒体及其他阅读团体合作,借力宣传、借创意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多层次立体化宣传图书馆讲座,推广讲座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3基于“AIDA”模式的阅推营销策略研究

运用国际营销学AIDA法则,“擎鹰”阅读推广团队将活动进行了科学化的设置。AIDA法则作为西方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能够通过集中受众注意,引起受众兴趣,激发受众欲望,最终促使受众参与行动。以该法则为指导“,擎鹰”阅推活动主要分为4个步骤:首先,A指Attention,即吸引读者关注活动。“擎鹰”团队选择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开始工作,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入学热度减弱,需要新鲜的东西吸引,这时利用海报、书签、宣传页、电子屏等渠道大力推广阅读活动,吸引眼球。特别是将历届学生参与的较成功的阅读活动精彩瞬间制作成迎新特别宣传片循环播放。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阅读氛围的营造,同时这些制作的宣传片也是阅读推广历史的总结,为阅读产品的二次开发积累了影像资源。其次,I指Interest,即挖掘激发读者兴趣。待阅读氛围关注升温后“,擎鹰”团队开始进行校园采访和问卷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主要有最喜欢的图书类型?分享独特的阅读方式?是否有意愿参与阅读组织(读书会)或是否喜欢参与开展的阅读活动?等等。

将收集的问卷及采访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兴趣爱好,同时读者对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活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读者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图书馆制作节目时选择偏向人文社科类,侧重于对读者人文知识的扩充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所选书目中有雨果的《悲惨世界》、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马克•罗格的《国王的演讲》以及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这些推荐书目的选题,从不同侧面给读者开启了阅读的大门,让他们能够走出课堂,走进作者创造的广阔新奇的精神世界。再次,D指Desire,即有些读者经过前期宣传和兴趣调动后逐渐显出参与活动的愿望。“擎鹰”策划团队为有意愿参与活动的学生开办技能公开课。例如,“悦读时光”视频荐书栏目需要制作“微视频”,我们会教授学生视频拍摄、剪辑、软件操作等基本技能。学生了解“微拍”过程后,可以拍摄自己喜爱的图书视频推荐给其他读者,自己承担主持人、文案策划、导演等多个角色,丰富自己的阅读阅历。最后,A指Action,即读者采取行动参与到图书馆组织的阅读系列活动中来。首先,积极成为图书馆读书组织的成员。2013年学院团委、学生大队、图书馆共同成立了一支由学生代表为主力、教员代表为支撑、馆员代表为牵引的“擎鹰”信息联络小组。该小组成员大多是阅读爱好者,热心于阅读推广。经过前期对图书馆阅读活动的了解,部分学生选择参加该组织,自己参与阅读活动的同时,带动其他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其次,部分学生也会主动参与图书馆组织的各项阅读活动,例如“擎鹰读书会”“悦读时光”“擎鹰故事会”等等,读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不自觉地感受到书籍的美好和芬芳,随时开始他们愉快的阅读之旅。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5

(1)组建工作室的目的:每个幼儿园都存在教育教学的优势或薄弱领域,也存在着教师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园开设了语言、音乐、数学、科学四个领域教学工作室,以促进教师之间分享资源、共享智慧、协同研究,达到互助发展的目的。

(2)教学长的选择与职责:由本园领域教学特长教师担任工作室教学长。工作室教学长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工作室成员把握领域教学目标策略,解决实际教学困难;结合每月“亮课”、汇报活动等开展交流研讨。

(3)组员的招募与职责:采用自主申报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自身优势或薄弱领域参与某工作室研究。五年内青年教师必须申报,作为新教师入门培训。工作室成员职责:制定领域研究计划,认真参加工作室各项学习、交流、观摩、展示活动,努力把握领域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期末进行教学汇报和经验总结。

二、形成学习团队

1.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

我园为营建工作室学习氛围,在校园网“读书生活”栏目中设立了“我思我行”栏目,分别有三个子栏目:数学、音乐、语言,作为三个工作室的交流平台,并进行有效管理,每月安排“导读员”,以实现工作室成员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学思辨的目的。

(1)信息交流:我们鼓励教师信息交流,推荐好书、好的学前教育网站,便于大家利用闲暇时间主动学习,并请他们将学到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案例等及时推荐到“读书生活”栏目,开放的学习丰富了教师的信息。

(2)经验分享:我们要求教师在“读书生活”栏目中分享自身的点滴实践经验和感悟,经验在分享中不断放大,体现出教师实践的价值。

(3)教学思辨:网上“读书生活”栏目营建了自由开放的思辨空间,工作室成员可以就教学中的困惑展开讨论。如音乐工作室的老师在歌唱教学活动后,在教学长的带领下就如何开展歌唱教学活动展开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见解。

网上“读书生活”栏目的设立促使教师有效利用零星时间;拓宽了互助时空,为教师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2.教育博客空间的利用

学习加反思,才是“行动教育”。在加强学习的同时,我们注重提高教师反思能力。每位工作室成员在个人博客空间中记录教学反思、随笔、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等。教学长带领大家互动点评,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反思和互动。月末由“博客管理员”将优秀博文推荐到网站“优秀博文”栏目,让全体教师分享。

三、落实研修过程

(1)课例为载体。工作室成员每月一“亮课”,一学期一展示。各工作室成员围绕自身研究领域进行“亮课”和展示。为促进教师循序渐进地成长,教学长们根据老师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一阶段、一主题地落实小领域研究,如音乐工作室将歌唱活动、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分开来研究,让教师自选研究子领域。而语言工作室则根据老师们的需要先进行诗歌教学实践,之后又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实践。在对教学活动的思考、设计、优化的过程中老师们真正体会到:经历实践过程才能习得实践知识。

(2)实践反思。每次“亮课”、汇报课以后的研讨大家都要全程参与。上课的老师要对课堂实践进行剖析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规律的同时找问题、求答案,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和自身的再学习来获得发展。

(3)专业引领。每学期通过“名师引路”等活动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邀请著名特级教师朱静怡就“儿童诗”教学作讲座和教学示范;邀请徐苗朗老师作生活数学的讲座;邀请南师大唐淑、张慧和等教授来园指导等。工作室成员开展“我请专家来听课”活动,专家的零距离把脉使大家的领域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4)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机会毕竟难得,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同伴互助的作用非常大。工作室教学长是我园的“专家”,她们在某个教学领域有特长,在指导教师方面有经验,能定期给工作室成员提供理论信息,充分了解每个成员的长处与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四、检验工作室成效

(1)对自身的促进。工作室中的实践和反思行动助推了教师对某个教学领域的思考,落点小,有成效。通过对一个领域的深入学习、有效探究,教师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并将此领域的研究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教学之中,达成自身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对同伴的激励。工作室是一个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大家在积极的团队氛围中相互学习、鼓励、帮助,共同提高。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6

[分类号]G250.7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法的应用,降低了信息资源建设成本,同时也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满足率。近年来,为促进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全国到地方分别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

OCLC的2005年调查报告显示:高校学生在查询资源时,高达89%首选搜索引擎,只有2%会首选图书馆。对图书馆读者调查与读者留言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即使是经常使用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对资源建设与服务也存在不少意见,如本科生常常抱怨新书少,时尚文化书籍少,图书馆网站没有吸引力;教师与研究生抱怨数据库少、检索烦琐、网络交互作用差、专业信息不齐全等。进入21世纪,高校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但却仍无法在吸引与满足读者需求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图书馆没有建立、完善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共建共享体系,特别是缺少基于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共建共享体系。

1 纺织服装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的提出

我国是纺织服装大国,在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加入WTO后,我国纺织服装工业飞速发展,对纺织服装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信息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而全国近30所纺织服装背景院校也迫切需要一个集多种资源于一体的专业特色信息平台。

1.1 纺织服装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学科信息的海洋中,纺织服装学科属于小学科,很难找到与行业发展(包括学科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商业数据库和专业学会等方面的信息建设服务机构。在没有共建共享机制与体系的情况下,各纺织服装学科特色高校图书馆势单力薄,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率均十分低下,存在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缺乏及重复建设等问题。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国正逐步实现从纺织服装产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纺织服装相关学科信息的需求强劲。因此,通过共建合作以形成丰富的全方位学科信息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专业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可以建成一些既能够服务国内读者,同时又能够在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中产生作用的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

1.2 东华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现状与规划

东华大学是一所具有纺织、服装学科特色的国家重点大学,除拥有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学、纺织化学、染整工程等部级重点学科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外,还与一批国际名校拓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学校连续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3年人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两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连续两年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此外,学校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学校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也不断攀升,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就东华大学来说,专业科研人员、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不同层次的群体对资源有着不同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逐年呈上升趋势。另外,学校还以其学科特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肩负着对华东地区的经常性多层次信息服务及全国具有相关专业学校的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重任。

东华大学图书馆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学科信息资源,在国家“九五”规划中被确立为“全国纺织文献中心”,“十五”期间完成了“数字图书馆”、CALIS“现代纺织信息参考平台”等项目,已经初步形成一个以信息服务为重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率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柱。东华大学图书馆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大纺织专业特色的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及全国专业资源应用与服务图书馆有效节点,并在对外交流中发挥作用。

1.3 建设目标

通过对需求数据与所具优势的分析,东华大学图书馆拟在一定的机制与体系的框架下,采用多种方式的资源共建,建设完整的纺织服装专业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预期目标为:信息资源权威、准确,平台上所的资源均进行过细粒度加工整理(即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细致揭示);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多样、便于管理(包括本馆的管理、对共享馆的管理、对用户的管理、用户自我管理等)、充分发挥读者的作用(支持用户的参与与及时交流)等特点;通过高校成员图书馆的应用,迅速影响整个行业的信息服务,读者能在纺织服装学科专业信息资源与服务中心平台上享受完全的一站式、多样化服务。

2 纺织服装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内容

资源共建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先决条件,没有共建,就不存在共享,共建必须靠更多的资源拥有单位联合建设、协同开发方可实现。

根据纺织服装特色图书馆的特点,开展与自身特色相适应的学科资源共建共享。

2.1 信息资源共建

根据各成员馆特点与能力购置文献资源,通过共建共享,优势资源互补,满足学科资源丰富性与完整性需求。组织联合编目,协调采购,共建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整合馆藏资源。各成员馆工作人员可以快速、方便地实现联合编目、即时信息交流与技术协助,在共建的框架下完成学科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包括平台建设技术、平台上各学科特色子数据库的建设)。

纺织服装信息资源共建的目标是,首先服务于高校纺织相关专业学科(包括材料、服装、染整、纺织等)的学生和教师,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到纺织相关专业社会科研人员(包括管理层、企事业从业者等)。通过对各层次不同专业教师、学生及行业相关人员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与服务的需求调查分析,结合图书馆实际工作中对学校图书资源建设的认识,完成项目资源和服务规划。对用户需求的了解来自4个方面:①从参考咨询问题中整理筛选出的对资源与服务的需求;②图书馆重点服务对象的资源推荐与需求意见;③学科馆员了解到的用户需求与服务反馈;④用户需求调查表。

纺织服装产品既具有实际用途,同时又是具有浓重艺术特色的社会生活装饰物。在社会物质比较丰富的年代,人们选择纺织服装产品时,会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消费对象的视觉印象。图书馆基于学科的资源共建,旨在进一步强调用视觉营造图书馆文化,使读者在愉悦中体会学科特色,接受文化浸润。建设内容丰富的纺织服装博物馆;图书馆网站网页设计应既具有学科特色,又具有视觉吸引力;建设纺织服装学科特色的图片数据库和音视频数据库,向读者传达由表及里的学科视觉。

2.2 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络平台共享。读者在自己的图书馆网站上能够快速、方便地链接到体系中共享的学科数字化资源。采用联合参考咨询,借助组合优势与共享服务大大提高文献服务的响应速度与满足度。

通过广泛的学术讲座、展览和交流,全面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如顾绣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敦煌壁画的服饰特征,纳米技术一纺织服装功能与时尚,麻类纤维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中国结历史文化,浙江湖州南浔历史文化,中国最美的书《锦绣文章》等,读者在感叹图书之精美的同时体会到中国纺织服装文化之博大,了解学科特色馆藏,并深入到特色馆藏中,以充分发挥各特色馆藏的作用。

通过广泛多层次的共建共享纺织服装学科资源与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E-science,E-Iearning环境下读者对纺织服装学科的信息与服务需求,并期望基于学科的共建共享成果能够引起海外读者与机构的关注,在学科、产业对外交流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2.3 开创性项目的合作

伴随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用户检索和利用信息的习惯等均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图书馆要在工作中不断发现和分析读者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在基于学科的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上,建成学科图书馆联盟,并通过联盟内成员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团队合作与发展集团,促成图书馆技术开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同步进行,甚至超前于读者需求的发展,发现与培养潜在需求,使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产生情绪上的快乐与惊喜。具体的开创性项目有:科研项目合作开发(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已应用软件的升级开发、特色资源数据库研究项目的建设);科研查新合作(包括科技查新、定题分析、参考咨询);人才交流与培训合作等。

纺织服装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服务工作中应与纺织服装专家、教授、学生、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大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专家教授在特色图文资料的查询、收集、整理和研究应用中具有非常宝贵的经验;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具有刻苦学习精神和丰富的创造性;而来自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则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和工作技巧。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项目开发和科研攻关的成功保证。

3 纺织服装学科资源共建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

用“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或“图书馆共建共享”作为检索词,无论在公众网络,还是在商业学术论文数据库,均会得到海量的反馈文献,这一现象首先说明了信息时代资源共建共享的普遍性,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的极大关注,在研究和需求的互动下虽也出现了大量共享的资源,但与目前广泛的、专业的、多层次的资源服务需求相比,总体服务水平与服务对象的期望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人们虽然普遍认识到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但在具体实施资源共建共享缺乏规划与指导。

为实现纺织服装学科专业信息资源集散与服务平台的预期目标,应建立一个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组织机制,各成员馆在该机制下积极高效地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成员馆读者的信息服务需求。

3.1 建立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组织

纺织服装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组织的宗旨为:“用最低的投入提供完整而多样性的学科资源服务”;该组织的职能是,提供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的工作规划、工作指导和监督服务,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的运行基金与发展机制,努力提高各成员馆的共建积极性与服务能力。

3.2 建立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参加到基于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组织的各成员馆有多个层次,在基础工作、资源建设与服务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建立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目的是:在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协助各成员馆完成建设与服务规划,并指导成员馆完成具体共建共享项目各节点的工作。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服务体系中各成员馆的责任与能力如何认定;建立怎样的分级共建共享机制,采用怎样的具体分级方法和激励机制,才能在最有效地发挥各成员馆潜能的同时,使各成员馆的工作在系统中保持协调状态;如何使纺织服装学科资源服务平台的规划既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如何解决体系持续运行、资金投入与计划落实问题;如何解决具体建设与服务中系统平台的软件开发与升级、有关标准(应用、数据交换、服务标准等)与数据质量审核问题等。

以上问题的逐步解决将有助于建立与完善学科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确保目标平台的持续性发展。

3.3 需要突破的难题

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是根据读者需求和图书馆发展而产生的组织,组织中各成员相互间属于完全资源合作关系,这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为各成员馆协作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完全平等,会导致各成员馆对工作目标缺乏一致性认识和在具体实施中进行有效监督,最终导致无法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如项目规划及进程中需要的各成员馆有关工作数据应该顺利、及时获取,这样才能使项目的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但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出现成员馆不能或不愿及时准确提供数据的情况,这样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无法按规划完成工作。

学科资源服务平台的完成不仅需要制定一项科学的可持续计划,更需要与计划相配套的投入(包括资金、人才等方面),各成员馆需要为学科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建立一个长期规划,并在规划中包含持续发展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

为了突破以上的难题,所建立的学科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应该是一个在平等的基础上具有一定权力的协调机构,该组织在项目运行中具有领导、决策与监督等权力,能够持续为项目的实施与完善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服务。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7

1图书馆营销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1.1图书馆营销概念

营销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价值并与他人进行交换,以满足需求的管理过程。[1]而非营利组织的营销,是指在营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寻求自身的发展,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行为,赢得公众支持,从而使目标群体利益最大化。[2]《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对营销的定义:营销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一套系统方法,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按照客户的需要设计产品和服务;图书馆的营销能力由四个工具构成:市场调研、市场细分、营销策略、营销评估。图书馆管理者可以使用这些营销工具进行营销环节的设计,满足读者需求。[3]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营销理念就是利用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方法,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质量,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使广大读者了解图书馆、依赖图书馆、加入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信息资源服务的中心。[4]

1.2国内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营销学者提倡把营销理论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之中。此后,图书馆信息服务采用营销理论的方式开始萌芽,之后图书情报界的学者也投入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研究。[5]20世纪80年代,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图书馆推广就是把馆藏资源宣传出去,方便更多的读者获取到图书馆资源。199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图书馆和信息服务机构营销政策国际讨论会,会议认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采用营销方法,才能使其组织充满活力、有发展、为读者提供高水平的服务”[6]。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营销理念引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同时对图书馆服务的营销策略进行探讨。有学者认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就是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运用营销原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服务。[7]刘亚立认为: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六个要素分别是:产品、质量、过程、环境、方法、人员。图书馆通过营销服务可以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产品附加值;强调客户关系管理,满足读者个性化、差异化信息服务需求。[8]朱海松以营销理论的视角,从个体的聚集、交互沟通、个性化、内化效能4个方面,为信息服务营销提供了4I理论。[9]

2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影响因素分析

2.1营销主体

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主体是图书馆员,图书馆员在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过程中承担着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如:营销方案的策划、市场调研、品牌价值的架构、读者的行为特征和潜在需求分析。更多的时候,图书馆员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营销方案,使得图书馆营销活动更加科学、完善。[10]

2.2营销团队

优质的营销团队给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市场,团队的分工紧密协作,可以调动团队的一切有利因素,碰撞出集体智慧,实现营销服务的目标。团队与个人是同步成长的,营销团队的建设、发展,需要每一个营销人员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个人营销能力的提高,业务水平的提升,也需要团队的支持。两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馆员专业能力的强化,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快速适应市场化时代读者的需要。

2.3营销产品

产品是营销活动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整个营销活动是否成功。这里的产品就是指图书馆信息服务,鉴于不同类型、类别的信息服务,营销设计时会凸显出服务的差异性,以区别于其他信息服务,将竞争优势显现出来。同时增加信息服务的附加值,从而让更多的读者体验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2.4营销评价

营销评价是联系读者和图书馆信息服务之间的桥梁,是读者在信息服务中真实体验服务的感受。科学健全的营销评价可以带来更多稳定的读者群体,健康、良性的营销评价更是图书馆和读者良好沟通的基石。营销评价可以通过多种信息传播途径反馈给图书馆。

2.5营销机制

营销机制是指图书馆在适当的时间、地点,通过销售渠道,将事先设计好的信息资源合理、有层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此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行为的总和。

3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策略

3.1注重图书馆营销意识

营销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营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信息服务营销活动,使每一位馆员参与其中,逐步提高营销意识,同时针对图书馆的馆情开展营销培训课程,参加营销活动交流,馆员之间分享营销技能、经验,帮助馆员做好营销服务的定位。此外,可以通过设置每月营销服务之星、金牌营销员,来提高图书馆员的营销荣誉感,逐步形成营销意识。[11]例如:暨南大学图书馆的“书虫志愿者”,分别对志愿者和馆员进行营销意识、操作技能的培养,形成一个专业能力强,业务能力过硬的营销服务队伍。武汉大学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营销方面通过SERVICE培养馆员的营销意识,即S(sincere),真诚;E(expert),专业;R(rapid),快速反应;V(value),价值;I(interaction),互动交流;C(cooperate),合作互助;E(easy),简单易用。[12]

3.2良好的专业团队

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是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持续发展的基石,充分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调动团队的能动性,是一个营销团队发展的灵魂。因此,提高团队整体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营销团队既需要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架构、应用全方位掌握,又需要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应用全面把握;既能通过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资源的设计和二次开发,又能胜任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策划、宣传、沟通等工作。一个良好稳定的营销团队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图书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吸纳、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加入到营销团队中,同时对团队进行专业培训、考核,建立起科学的绩效奖励制度,从而促进营销团队的工作热情,使营销团队更具有活力,迸发出营销智慧,推动图书馆营销活动的长效发展。[13]

3.3树立品牌形象

著名营销专家拉里莱特指出,拥有品牌是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14],品牌靠质量取胜,并附有情感、文化内涵,会增加产品附加值,直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图书馆要提高市场竞争力,也需要打造自己的营销品牌。[15]通过对信息服务品牌的定位,提高品牌辨识度,可以使读者在选择资源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同时,图书馆通过营销氛围的营造,建立统一的营销服务标识、Logo,树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品牌形象,在读者心中建立起独有的品牌标识。要加强对品牌服务方面人力、物力的管理,树立该品牌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如:读书月期间,邀请读者熟悉的专家学者,担任本馆信息服务的品牌代言人,增加读者对品牌的认同感。[16]要让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品牌观念深入读者的心中,就需要图书馆对其品牌的定位、设计进行细致的划分,设计好每个环节。例如:志愿者的挂牌,信封、信纸、微信公众号的标识,网站的Logo等,都以一个整体统一的标识出现。国家科学图书馆曾通过引用公安系统宣传的标语Logo“有困难,找警察”,借以打造具有本馆特色的名片:“科研信息咨询,请找学科馆员”。[17]

3.4科学的评价体系

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通过邀请市场营销专家、学者对营销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评价,同时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以读者为中心,全方位、立体化考虑读者的需求,听取读者对服务体验的感受和建议,开展读者需求调查和服务情况评价,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读者使用资源的习惯、特征、倾向,进行全面性的评价、分析、预测;将长效评价机制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营销的过程中既需要考虑营销方案的实时评价,并进行及时修正,也要进行长期的营销服务评价,根据评价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图书馆营销的方案,更好的引导营销行为。[18]

3.5创新营销机制

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目的,是将资源及时、有效、精准地推送到读者面前,全天候为读者提供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图书馆不断创新营销机制,对不同的读者群体需求、市场进行细分,才能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提升读者的体验感。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微信服务平台,读者通过阅读使用说明进行资源检索的模块化添加,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需求,可以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此功能刚上线一天,就吸引千名读者使用。[19]

4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模型

4.1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理论模型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实际调查,提出图书馆信息服务营销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从五个层面开展营销活动,层层细化。远景规划层:营销活动的远景规划,预期的效果,从宏观上对营销活动进行规划,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建立起营销团队的工作机制,同时对相关营销活动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如:读者需求、读者的专业背景、读者的前置知识等,为后期营销目标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20]营销目标层:在充分调查、分析读者需求的前提下,确定营销的目标,构建起每个时期阶段性目标,可以是独立的子目标,也可以是中期目标。例如:建立起读者对品牌认同感和忠实度的目标,读者和信息服务平台之间粘度的目标。项目实施层:根据营销目标层的设计,前期策划,对具体项目进行实施,如通过有奖竞答、分享体验奖励积分等,宣传微信公众平台、增加读者使用微信公众号频次和数量。读者群体层: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项目的实施,增加读者群体对营销服务的认知,在使用中相互交流、沟通,分享使用感受,激发灵感,引起共鸣,进而实现在营销文化上的认同感,进一步接受营销服务,群策群力形成品牌效应,读者在此氛围中,将品牌文化的认同感转化为日常使用品牌服务的习惯性行为。读者个体层:读者对品牌有着自己的选择倾向,选择符合自己使用习惯的品牌服务,形成品牌价值取向,同时分享使用成果,在营销互动中起到对品牌口口相传的作用,参与到推广营销服务的互动中。

4.2基于移动图书馆的营销服务应用模型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8

[分类号]G354

1 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况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缩写为IC)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创新服务模式。它的宗旨是提供信息服务,促进并提高高校教、学、研的群体水平。它为用户获取信息技术、数字资源,访问信息专家等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为依托,在这里用户可以利用很多设备、查询资料、保存个人信息,写作论文,可以休闲娱乐,玩游戏、听音乐,也可以阅读学习,与同学、老9币交流思想、学习体会,还可以得到图书馆及技术人员的帮助,筹划、设计并完成项目等等。

1992年,由Iowa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创建了IC,当时的名称为信息走廊(Information Arcade),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C。这种新型的一站式学习和研究模式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欧美大学图书馆的一种流行的信息服务模式,是用户获取信息资源、寻求信息技术问题答案,求教专家学者不可或缺的服务平台,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早在几年前,我国学者就开始关注IC,介绍其概念、特点、模式、运作及发展情况等等。普遍的观点是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来说,IC是值得借鉴的,是谋求自身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也认为IC的理念与国内强调的读者服务工作、“以读者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也与促进学科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的目标是相同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信息的保存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不仅是校园内的信息资源中心,也是促进读者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和社交的最佳场所,IC将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

2 高校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现状

国内图书馆大部分都具备了IC的组成要素,有的已开展了相关服务,目前迫切需要做好IC的拓展与整合。IC是我们正在从事的各项读者服务工作的整合与提升,包括流通借阅、参考咨询、学科馆员、影视沙龙等等。我们具备构建IC的软硬件设施,包括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场所、资深馆员。依靠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参考咨询服务、查新服务等基础上建立IC,提供信息资源集成化的研究、学习和培训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11工程的深入,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备受重视,馆舍建设空前高涨,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新馆,这在客观上给IC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拥有足够宽敞的空间,统筹规划,将IC嵌入新馆中。

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IC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如暨南大学图书馆加强学科馆员的现场咨询和服务、用户培养等,而且新馆大楼也规划了个人研修区、无线上网、主题展览等,开始为全面构建IC作准备;2005年,上海大学开始规划“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东校区建设项目时,引入IC服务理念,把它作为一个经过特别设计和确保开放获取的综合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复旦大学图书馆在视觉艺术学院分馆正式挂牌运行IC,其江湾校区新馆也正在构建IC,交通大学图书馆正着手准备在闵行校区的新馆试点IC,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07年开始在奉贤校区新馆内筹建IC。

可以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IC建设刚刚起步,从IC层次划分的角度看,正处于实体层的构建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购置设备、布置无线网络、划分功能区、开辟休闲室等。实体层由技术和各类设备、软件支撑;虚拟层由IC中所能提供的信息构成,支持层是基于技术、设备、软件,融入各项信息服务,用户互动参与等非技术因素。这些非技术因素是IC设计最具个性的一些环节,也是IC能否可持续运作的关键。

3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非技术因素

3.1经费与模式的选择

建设IC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软、硬件设备的一次性投入和维护费用、工作人员的培训、设备更新及日常的运作费用等。

Iowa大学图书馆在创建IC时,投入经费共11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9年,Calgary大学图书馆将政府划拨的250万美元用于IC建设,主要用来改善和购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增加新的辅助公共存取设备,增设图书馆员办公室和IC员工办公室,重新设计信息咨询台与更好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增加新的学术数据、地图及高空照片等数据中心等。可见多年以前国外大学图书馆筹建IC所需的经费就相当可观了。

我国大多数图书馆的经费有限,因此建立IC要从实际出发,首先进行充分的调研,进行主要要素的设计,包括建设的规模、功能模块、空间布局、人员配备、培训机制、运行机制等,做好预算,选择合理的模式,量力而行。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来看,构建IC主要有三种模式:计算机室型、图书馆整合型和IC大楼型。计算机室型是在现有电子阅览室和参考咨询台等服务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改造,将IC服务区与现有的服务区相结合,这种方案适用于暂时没有一次性投入的图书馆。图书馆整合型是从空间布局、设备配套到人员配置,新建IC服务区,这适用于正在筹建新馆,具有一定资金投入的图书馆。IC大楼型代表IC架构的趋势,是将图书馆功能与学校其他服务整合在一起,把整座大楼构建为IC,大楼内装备多种高科技设施,功能齐全,为读者提供无缝式综合服务,这是IC发展的一种更高模式。

我馆采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并且引入第三种模式的一些理念。一方面划出独立的空间环境,整合电子阅览室与参考咨询台功能,组建服务队伍,扩展服务项目,并逐步实现与其他服务区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与学院合作,解决一部分经费问题,由学院出资建立专业空间,集中放置该领域的书籍等资源,配备相应的设备,为师生提供学习、讨论的场所。这即可以在经费上得到一些保证,也可以作为IC建设的试点工程,积累经验以求继续发展。

3.2管理

正如美国一位资深的信息共享空间人士所说“信息共享空间建起来容易管起来难,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①人员管理问题:如何管理来自两个或者多个单位、部门的员工,并使之融合,员工之间的相互培训、工资等级、交接班及日程安排等;②服务问题:开放时间、室内布置和摆设,采用梯级服务还是传统服务以及电子资源的更新等;③公共关系问题:如宣传、用户互动等;④技术问题:如系统安全,管理权限、图像更新、设备维护

等。其中人员管理是关键。

IC的工作人员有两个特点:①IC涉及到馆内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工作,而且需要学校内其他部门配合,如网络中心、学院等。如美国Texas Christian大学,从信息共享空间筹备之初开始,筹备委员会由图书馆员和计算中心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咨询台的工作人员由经过基本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的学生助手,具有专业技能的全日制计算机咨询人员和图书馆员组成。②IC的工作多由图书馆其他部门员工兼职。由于人员有限,原有的工作也需要开展,除了设立几个咨询专职岗位,其余的都由员工兼职。如Iowa大学图书馆,主要由学生承担初级咨询工作,其他的咨询及使用IC可以通过预约来实现。因此如何管理来自两个或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员工,并使之融合;如何安排以兼职为主的IC员工的工作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梯队管理模式与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办法。

梯队管理模式在国外许多IC中被运用,即设置咨询台、普通咨询(包括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多媒体服务)、资深咨询三层服务模式,形成一个梯队。由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担任咨询台工作,解决一些指引、馆藏介绍等问题,遇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求助于IC专职或者兼职的普通咨询员,而资深咨询服务负责培训、学科建设、科研追踪等。采用梯队管理,引入学生志愿者,让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可以缓解图书馆员工有限的问题,而且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在担当普通咨询工作时,以兼职形式为主,每个人负责某些领域的问题。可以发挥每个人的专长,也可以避免互相推诿的弊病。另外资深咨询员是整个IC的协调与管理者,确保IC的正常运作。梯队管理模式包含了一部分知识管理的理念,而IC的运作是对图书馆科层化管理现状的变革。

与之相呼应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应当有所变革。目前图书馆大多采用计量考核的办法,这在几年前图书馆“提高工作效率”、“满负荷工作”的变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单一的考核办法在IC中显然不适应。因为专业人员对于专业的忠诚大于对图书馆组织的忠诚。他们的创新激情无法以数量来衡量,而且Ic的服务时间很长,服务方式多样化,不再局限于8小时之内,如有些员工在暑假中通过e―mail给用户解答问题、提供帮助。单一的计量考核可能使从事简单加工工作的员工比在IC中服务的员工绩效分数高出很多,这会挫伤后者的积极性,影响IC的创新性。因此改变目前单一的考核办法,充分考虑IC员工的工作特点,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IC成功的重要因素。

3. 3 实体空间布置

实体空间布置也属于IC管理的一部分,它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北美医学图书馆期刊部主任李晓莉在“数字化的挑战与信息共享空间”的讲座中提到:IC的实体空间是图书馆比google更具有优势的部分,两者都具有丰富的资源,而google没有实体空间,用户查找信息是单一的行为,而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是可以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互相讨论学习的人性化的空间。因此这个空间的位置选择、室内布局与摆设、氛围的营造就显得非常重要。

空间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的需要,根据学习风格和习惯,IC中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区域,如安静的供个人计算机用的空间,安静的供个人非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计算机用的空间,喧闹的供小组非计算机用的空间等,以适应不同学习和研究的需要。IC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有着浓厚学习气氛的场所,能便捷利用的设备以及个性化的服务。

空间的舒适度也相当重要,它涉及到空间大小、采光、通风、色彩、地板、装饰画、绿色植物等细节。一个舒适的空间才能挽留读者,比如高大的窗户保证了充足的光线,而且增添温暖怡人的气氛,从窗口可以看到户外的风景体现了“阅读时偶尔的走神和专注一样重要”的情趣。再如廊柱可以划分出独立的隔间,由书架遮挡,在“建筑的褶皱处发现的小地方”,给用户提供一些相对私密的空间。实体空间的设计、布置不仅仅基于各种功能分区的考虑,也应基于对用户心理的洞察,以创造出一种宜于学习的环境,营造阅读的氛围,体现人性化的考量。

3.4评价

IC是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还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其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评价与优化必须伴随着IC发展的始终。长期以来,针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评价相对薄弱,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同行实行的评价体系结合本馆或本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Ic发展的评价体系。

LibQuAL+是美国图书馆界利用SERVQuAL基本原理,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而开展的比较成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项目,值得我们借鉴。它包括4个层面,25个问题:①信息,资源的可获取性层面:期刊的完整性,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及时;重视用户对交叉学科的信息需求;方便的开馆时间;完备的印本资源。②服务感受层面:愿意帮助用户;工作人员彬彬有礼;可靠地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用户个别的关注;工作人员待人友善;工作人员具有解答用户咨询的知识;随时准备回答用户的问题;工作人员培养用户的信心;工作人员了解用户的需求。③图书馆环境层面:有利于安静学习;适于独处;宜于思考、发挥创造力;舒适、有吸引力,启发思考。④用户个人控制层面:在家中或办公室即可获得电子资源;现代化的设备使用户能够容易地获取所需信息,图书馆网站可以使用户自行查找信息;方便使用的存取工具使用户能够自己找到信息;信息便于存取供独立使用;图书馆馆藏能方便地利用。

LibQUAL+评估标准特别强调资源的可获取性,用户使用的便捷性,用户对服务的感受和图书馆的环境,这几个方面也适用于对IC的评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评估的侧重,筛选或添加各层面下的具体问题。如针对服务层面,增加是否接待读者礼貌热情、仪表整洁、服务准确、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否进行读者培训讲座,是否能对批评建议及时回复并改进等。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9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创造活动。只有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幼儿教师才能贯彻落实新《纲要》精神和目标,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才能使学科领域教学活动充满灵性。那么,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呢?教研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科研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的教研、科研往往各管各,两个条线上都有各自的要求和任务,一线教师疲于奔命,结果却不尽人意。

我园尝试让科研真正走进教师的实际工作,让教研和科研真正链接起来,并倡导真学习、真实践、真研究,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培养,多途径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1.夯实读书习惯――打造善于思考的学习团队

教师要真正地投入科研、教研,要真正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必定要多读书。我们特别注重读书学习为教师的成长充电。

1.1 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精读专业书籍,如,开展月月读活动:期初,我们精选好书,制定学期读书计划,安排好导读人员,明确阅读要求,每位教师每月有重点、有计划,分段阅读指定书目,如《幼儿园发展能力课程》是我们课题研究、课程实践的案头书,通过精读案头书,领悟朱静怡老师“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思想。为了保证老师们精读的质量,我们在校园网上创设了“读书生活”栏目,让导读小组带动教师们学习、分享、交流,敦促教师读好书,把握课程理念、吸纳名师经验,养成每天学一点、想一点、做一点、悟一点的好习惯,逐步让课程实践呈现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还鼓励老师拓展阅读,向老师们推荐优秀学前教育网站,充分利用订阅的幼教杂志,围绕课题研究、教学问题的热点和难点拓展学习,开阔视野,与时俱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如“好书分享”、“好文互荐”、“读书沙龙”等,使教师 “要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浓;“善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常学习”的习惯越来越好。

1.2 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很多名师的成长道路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要成长,除了多读书、读好书以外,更重要的还要勤思考,善思考。因此,我们提倡读与思相结合,幼儿园每位老师在幼儿园 “博客天地”中都有自己的博客空间。在个人博客空间中,教师记录读书心得、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叙事、案例分析、课题研究思考等。园部成立了“博客回复小组”,带领大家进行互动,有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教师间的互动。月末由“博客管理员”将优秀博文推荐到网站“优秀博文”栏目,让全体教师学习分享。

教育博客为我们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师的个人博客空间是大家相互学习、研讨的阵地,读书学习体会、课题实施经验、课程实践反思在这里一一呈现。幼儿园每月的专题博客评比、有针对性的博客反馈,有效地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研究和积累,开放的学习交流推进了学习化教师团队的营建。

2.扎实多彩教研――呈现个体的思考与团队的智慧

我们以规范的组织结构作为教师成长的保障,幼儿园三个教研组是三个小团队,教研组以“课程审议”、“课例研讨”、“集体备课” 等多姿多彩的教研形式呈现个体思考与团队智慧,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1 “课程审议”让参与凸显主动。我园在课题研究“幼儿发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过程中,以三个教研组的课程审议来规范课程实践研究的过程。每个月三个教研组都要进行“前、中、后三审议”。教研组中的骨干组成“三人小组”,提前做好课程的“前审议”,重点把握课程理念的落实,并兼顾“幼儿能力水平、季节变化、地方特色、环境资源、其他特殊需要”等因素,提出一周幼儿生活关注点。然后和组内教师进行审议,听取组内老师们的建议进行适当调整;“中审议”主要落在课程计划实施一个阶段以后的交流,并对下阶段课程计划提出建议;“后审议”是将本月课程实施信息进行汇总,给下轮教师实践以借鉴。每月前、中、后三次课程审议将学习――计划――实践――反思落到实处,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课程适宜性的审视、对课程内容设置的再优化的过程,促进了各个层次水平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提升。

2.2 “集体备课”让教研回归原点。备好课、上好课,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一个教师如果能认认真真做好每天的最基本的工作,日积月累一定能有收获。幼儿园三个教研组中,分布着不同层面的教师,有市级骨干教师、成熟教师、青年教师、刚上岗的新教师,这些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他们有着各自擅长的领域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思考,当然,骨干教师、成熟教师可能经验更多一点,但青年教师、刚上岗的新教师也不乏创意和亮点。在领域教学的研究中,如何体现不同层面教师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循序渐进地成长呢?我们的教研组每月选择课程中典型课例或疑难课例,经历“集体畅想、个人主备、交流共享、自主修改”四个过程,让每一位老师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在集体的碰撞交流中修整和学习。这样的活动集团队智慧与个体才能的融合与发挥,使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实实在在地推动教师的思考和成长。

2.3 “课例研讨”让教学日趋精彩。我们以解剖麻雀式的课例研讨来提升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研组选择适宜的课例,确定二至三个执教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畅想,再经过二至三轮的现场执教、调整优化,直至呈现理想的教学状态。实践研讨的过程由组内教师、分管园长参与,不论执教者还是参与者都有自己的思考,都能在这个过程中吸纳他人的闪光点、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感悟。课例研讨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三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探索规律,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3.打造特色科研――成就有实效的研究共同体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组建了小型的实践研究共同体――特色工作室,以点带面,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特点有: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10

图书馆始终将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努力提高全体人员思想素质:(1)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图书馆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制定理论学习计划,并在时间、人员和内容上做到落实。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撰写学习心得和理论文章等多种形式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其重要意义,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全馆人员的思想素质,保证了全馆人员能与党中央、局机关保持高度一致,为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提供了思想保障。(2)坚持扎实过细的思想道德工作。图书馆女同志多,在业务岗位上工作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分歧,为此,馆内以扎实过细的思想道德工作来解决出现的矛盾和误解,通过交心谈心加强沟通,努力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待错误的人和事,做到旗帜鲜明,大胆批评,营造了较好的风气。由于加强了思想道德工作,因此我们保持了队伍稳定。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为读者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1)进一步调整文献资源建设结构。根据县馆的需要,结合馆藏文献实际状况,今年的文献尽量收齐各种专业图书,适当补充缺藏图书。(2)按规范编目要求分编图书,提高分编质量,为书目信息资源共享打基础。根据《图书分类法》等分类编目规则分编图书,做到了归类、编目、标引准确,严格按著录要求录入数据,为书目信息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发挥服务优势,拓宽读者服务途径利用计算机网络,拓宽读者服务途径;扎实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乡村级建设

(1)依托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技术平台,方便读者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获取市、省直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公共阅览场所的信息。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于2008年10安装调试成功,次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我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进入正轨,在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省馆老师提问,通过北京及省馆老师远程培训下加深了对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了解,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我县乡级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分别是:恩乐文化站、和平文化站,已于4月份安装调试完毕。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公益文化服务水平,将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作为推进文化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优势,做好基本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坚持传统服务优势,尽量延长开放时间,以提高书刊利用率,全年保持图书、报刊、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五个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达77小时以上,极大地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开展学习活动。截止2009年6月10日,经过全馆同志的共同努力,图书馆上半年外借图书3000册,归还3000图书册。

四、配合市县做好“农家书屋”建设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11

我们常常困惑于智慧到底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如何才能捕捉智慧的光芒,在成本与利润的衔接点上找到我们需要的平衡。我们也常常困惑,人的力量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我们为何常常在庞大的市场面前惊慌失措,无从观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我认为只有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智慧的头脑,就象没有蜡烛的灯笼。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话一点不错。即使已经参加工作了,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对知识的学习。相反,作为企业的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一些开阔心智的书籍,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大有好处。聪明的人,总是善于用别人的智慧来填补自己的大脑。今年,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的学习《成长》一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四季度,我们中邮设备沈阳有限公司就组织了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一本书的读书热潮,我们分公司的学习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下面,就是我在学习之后结合自己的工作有的几点心得体会,希望与朋友们共享,也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的建议。

一、销售计划

销售工作的基本法则是,制定销售计划和按计划销售。销售计划管理既包括如何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销售目标,也包括实施这一目标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的方法,关键是要找到最适合自身的一套方式和方法。

二、客户关系管理

对客户管理有方,客户就会有销售热情,会积极地配合。如果对客户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或者客户关系管理粗糙,结果,既无法调动客户的销售热情,也无法有效地控制销售风险。所以必须想尽方法维护好客户关系,关注客户的各个细节,随时让客户感觉到你与他同在。

三、信息反馈

信息是企业决策的生命。业务员身处市场一线,最了解市场动向,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竞争对手的变化等等,这些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公司,对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销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迅速及时地反馈给公司,以便管理层及时做出对策。业务员的工作成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销售额,二是市场信息。对企业的发展而言,更重要的是市场信息。因为销售额是昨天的,是已经实现的,已经变成现实的东西是不可改变的;有意义的市场信息,它决定着企业明天的销售业绩、明天的市场。

四、团队战斗力

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很重要。充满凝聚力的团队,她的战斗力是最强大的,势不可挡。所以每一个人,不管自己是哪个部门或哪块业务,都必须时刻记得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分子,是积极向上的一分子,记得我的行动离不开团队,我的行动会影响到团队。团队为了不断巩固和增强其战斗力,也会义不容辞地支持每一位销售人员的积极行动。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收获。

五、销售当中无小事

读书分享中队工作计划篇12

你的书架里是否放着许多读过一次后就不再翻阅、甚至一次也没有读完的图书?你是否丢弃过许多陈旧的沾满灰尘的书籍?你是否将大捆的图书当作废纸卖给了回收站?

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但你知道吗?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有人十分需要这些书。与千里之外的某个朋友或近在咫尺的某个陌生人共享一本书,陌生人成为朋友,朋友成为知己。一本书,生命的旅程可以很精彩。两个人,与一本书的故事可以很美丽。这些,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缘分。

我们期待你的参与,注册你阅读过的一本好书,获取图书共享号码,制作共享标签,按照你自己定义的方式与人共享。用你我的书,让世界成为一个图书馆,就这么简单!

战略:以商业的模式,做公益的事业;提供互联网与阅读社区相结合的解决方案,让更多的读者有兴趣阅读更多的共享图书;我们用心记录每一本书的每次共享阅读旅程。

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在线网络服务、组建书友社区和组织各种共享阅读活动,让读者注册自己的共享图书,搜寻想读的共享图书,并记录每本书的共享阅读旅程,体验共享阅读的乐趣。

如何参与:免费注册登记自己的共享图书与需要的读者分享;获得共享图书,在网站上撰写关于共享阅读的感受;参与创建网络共享图书馆和共享社区,组织共享阅读活动;加入图书共享的工作团队,成为图书共享计划的建设者;向您的朋友推荐和宣传图书共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