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技术毕业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2-12-19 07:26:58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1

近些年与全球经济形势相关,航运市场低迷,由此导致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并且由于航运市场形势变化要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故此目前航海类毕业生就业不景气的状况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是目前对于就业不利的一面。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事业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更为广阔,当代就业市场和人才信息、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利用率的关系日益紧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困难,但是当前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本文经浅析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的现状问题,论述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相关理论技术指导,分析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功能,并探索优化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方案。

一、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现状

(一)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层次低下,还有待于提高和完善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招聘信息量有限,为学生提供的就业空间相对狭窄,基本上都是航运企业的招聘船员和顶岗实习的信息。对于航运企业的供求状况、福利待遇、薪资水平和实际工作状况的介绍不是非常清楚,缺少咨询服务机制,导致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瓶颈。

(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器维护与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毕业生和航海企业都非常关注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安全问题。因为,在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会涉及到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和航运企业的机密,如果不能保证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网络安全,就会导致学生的私人信息和企业机密泄露,给学生本人和航运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三)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设计思路存在局限性,效果不佳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多数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设计思路都存在相对的局限性,网站缺乏特色服务和创新文化,网站模式过于单一,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广大航运企业和航海类毕业生的需求。

(四)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不足

目前负责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的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从事行政工作或者网络管理工作的人员,对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设计与建设以及就业指导、咨询和管理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导致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服务功能不足。

二、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相关理论技术指导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首次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由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服务涉及了毕业生、校方、船舶企业、船务公司、船务、等诸多元素,在进行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必须参考利益相关者理论,同时,只有弄清楚@些利益相关者的问题,才可能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管理。理论上对利益相关者类别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多维细分法和米切尔的评分法。米切尔评分法是由美国学者米切尔和伍德在1997年提出的,这种评分法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其分类有机结合起来。依据这一理论,可以对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例如航海类专业培养模式的缺陷、毕业生与船舶公司在期望值之间的错位等,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毕业生航海类的用工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完整现象,因此开发信息平台应尽可能地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二)ASP理论

ASP理论是Active Sever Pages的简称,该理论属于一种程序设计理论和工作原理,在Microsoft中,ASP理论是一种方法技术,将其应用于Web程序可以实现程序的动态性、生成性与交互性。ASP理论可以在COM标准的组件基础上将HTML文件和脚本结合在一起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用ASP理论编写Internet应用程序能够有效建立网络书店,规范网络聊天室和讨论区,优化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三)平台的数据库应用

数据库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采用Informix、DB2、Oracle、SQEServer、Sybase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其中包含的数据可以根据互联网请求,对数据库进行信息挖掘、在线分析和查询报表等常规功能,并将其到互联网上,以备查看;ODS单元通过数据抽取、转换组件将数据从数据库中转移,ODS能够自动处理全局联机事务处理,便于信息查询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处理网站、校方、企业和毕业生的需求。

三、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的功能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一般本专业毕业生登录、公共信息查询、毕业生求职、船务公司信息、船舶企业信息、网上交互功能、就业管理部门手续办理以及系统管理及维护信息。

(一)毕业生求职信息功能。求职信息是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首要功能,能够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功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可以帮助航海类企业与船舶企业招聘信息,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网络交互功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具有交互服务功能,能够提高咨询服务,促进毕业生和招聘企业的交流。

(四)实时就业指导功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附有航海职业能力测评,可以扩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优化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方案

(一)做好软件与硬件的维护工作

软件质量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基础,优化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保密性能差的重要途径,维护软件的时候应注意做好四步工作,第一步是纠错性维护,如果发现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软件系统有潜在的错误就要立刻寻找问题的根源并及时解决问题。第二步是适应性维护,也就是为软件系统编制自动升级程序,提高软件自动适应网络变化的能力;第三步是完善性维护,也就是改善软件质量,增加软件系统功能;第四步是预防性维护,要对网络平台进行动态加密处理,设置访问权限,利用密码、数字签名手段验证访问者身份,并时常更换密码,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而且要定期卸载不常用的软件,为电脑杀毒,避免网络平台受到病毒的侵蚀。

(二)促进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建立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帮助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航海类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多样性的要求,目前,各个培训单位所实现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障碍是数据技术格式和就业服务缺乏规范性、统一性与科学性,部分之间,学校之间以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很难进行及时的互动与交流,不利于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必须促进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降低网络建设成本,提高航海类企业招聘工作效率和就业率。

(三)建设统一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平台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2

2.加强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措施

2.1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2.1.1开展安全教育

安全至上、谨慎航行是海上运输的可靠保障。为了确保航行安全,海员首先应牢固地建立安全第一的概念,规范其职业行为,实现“有效地履行职责对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海上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谨慎驾驶,细心嘹望,悉心保养,为安全航行创造条件。

2.1.2实施半军事化管理,加强学生的军政素质

航运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航海职业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半军事管理是航海院校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管理手段和关键环节。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要迅速适应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业务素质扎实、生活作风优良、政治素质过硬,符合国际航运市场需要的新型航运人才。首先,航海院校要强化半军事管理中的日常管理。日常管理作为半军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培养劳动观念、自立自理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要认真遵守日常管理制度,从一日生活抓起,从起床、早操、上课、自习、言行举止、礼节礼貌等点滴入手,根据学校半军事管理各项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把纪律作风培养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其次,加强半军事化管理中的军事训练。严格的军事训练有利于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操;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较强的集体观念以及坚强的意志,提高军事思想与军事基本技能素质。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充分抓住军事训练的难得机会,在思想上要从“要我训”向“我要训”积极转变,严格遵守队列训练纪律,增强服从意识,提高军政素质,为将来从事航运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1.3开展航海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好坏表现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也是德和智的物质载体,在人才成长与成功过程中起着基础与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幸福也就无从谈起。航海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长期在海上生活与工作,在漫长的航海旅程中,因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体力和精神消耗,会成为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及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员,必须首先具备能适应海上工作环境、能经受艰苦生活条件考验的健壮体魄。另外,船员身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对于船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航海过程中,绝大部分信息要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没有较强的视觉、听觉能力是很难胜任航海工作的。船员身体的协调、攀爬、跨越、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也是航海职业必须的。因此,航海院校要积极开展身体锻炼的航海体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自身也应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身体素质。

2.1.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改变人的作用

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航海院校应高度重视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增强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在变中求新意、求精品,坚持拓宽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论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打造优秀的精品校园文化。航海院校打造的校园文化应当充分体现航海特色,既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又根据时展需要科学规划校园文化的发展前景。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列讲座,讲解当前经济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及对各行各业尤其对航运事业的影响;知晓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2.2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2.2.1开展专业理论教育

航海工作本身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行业特色,航运产业的全球化,决定了船员必然国际化,而国际化航海需要的是航海技能型和经营型复合人才。目前,航海院校的专业面太窄,虽然现在实现了机电合一和驾通合一,但从近年来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来看突破性并不大,与国际船员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学校应开展专业理论教育,促使学生积极、全面、深入地学习各种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

2.2.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环节

按照STCW78/95公约以及我国海事局的有关要求,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基本安全培训、高级消防、精通救生艇和救助艇、精通急救、GMDSS、值班水手等有关专业证书培训,并获取相应的合格证。还应加强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增强就业适应性。此外,海上实习是学生实践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航行认识实习和航行毕业实习两个方面。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适应岗位能力。认识实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起到良好的作用;毕业实习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实践过程,也是检验自身在学校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航海专业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海上实习,这是实践环节的重中之重,应充分借助学校提供的海上实习平台,将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习中加强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U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25-01

1 开设专业理由

据国家规划,“十一五”至2020年,我国水运业迎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黄金时期。沿海港口结构调整和升级,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京杭运河扩能改造等工程大量上马,而国内港航专业人才供应十分有限,港航专业毕业生十分短缺,供不应求。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开办港口工程技术专业理由基于以下行业背景。

第一,沿海港口结构调整和升级。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竞争有序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形成煤炭、石油、铁矿石、集装箱等8个运输系统的布局。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加快内河集疏运通道建设,实现高速公路与沿海集装箱干线港主体港区的零距离衔接。

第二,以长江黄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十一五”至2020年,将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根据《“十一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将重点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治理工程,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和湘江、嘉陵江、赣江、汉江等重要通航河流梯级开发进程。

第三,京杭运河扩能改造。充分发挥京杭运河航运作用,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升级扩能,改善通航环境,全面完成苏北段船闸扩能工程;加快济宁、徐州、杭州等六个主要港口建设,加大碍航桥梁改造力度。

第四,资料表明,我国在港口建设、内河和沿海航道等项目上的投入正快速增长,据长江航道局资料,长江航道建设从“九五”期为9。1亿元,“十五”期为17。35亿元,“十一五”期近35亿元,比“十五”期翻了一番。2009年6月,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推进航道建设”是近期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

2 人才供求现状

(1)行业业务量快速增长,带来对人才的旺盛需求。目前我国港航工程企业已将业务拓展到国外,遍及五大洲,行业将持续发展,对人才需求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2)企业用工量大。目前我国从事港口建设及航道疏浚等水运工程业务的企业主要有国企集团,此外,民营私企异军突起,航道疏浚企业大小近百家。随着经济壁垒的弱化,国外水运工程企业也加入到国内港航工程市场竞争中,形成对国内港航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3)企业人才培训量大。目前港航工程企业普遍存在人才队伍问题:一是数量匮乏、结构不均衡。二是工勤技能人员技能水平不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三是高素质人才奇缺。因此,企业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需求强烈,调研表明,不少企业有构建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与高校合作开展员工培训的意愿。

(4)国内港航专业人才供应少。国内开设港航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仅10余所,国内年供应本科、专科毕业生近千人,远不能满足港航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港航建设企业及兄弟院校调研,结果表明,港航专业毕业生严重短缺,供不应求。

3 人才需求预测

港口工程建设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建设规模大。必然需要大量的基层技术工作人员。而高职类毕业生主要就是就业于基层技术工作岗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情况表明用人单位对高职类人才需求旺盛。

此后还将有港口运营管理、航道维护等相关专业的新的需求,加之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全国范围的港口工程建设市场上承包项目,需要毕业生跨地区就业,表明对本专业基层技术人员需求潜力就更大,因此,本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4 开设专业条件

4.1 师资队伍条件

(1)专职教师队伍情况,本院开办高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已有10年,共7个专业,与高校联合开办本科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8年,开办中专公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已有37年历史。

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坚持“依托行业,内培外聘并重;立通,外荐内派并用;面向市场,服务交流并举”的建设理念,通过“重点工程挂职,院办产业轮岗,行业企业服务,职业教育培训”等举措,构建了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其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学团队是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

道桥系现有专任教师67名,其中“双带头人”2名、“湖北名师”1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1名,楚天技能名师2名。80%的教师参加过交通重点工程建设;11名教师先后被选派到国外参加职业教育培训。

全体教师长期从事专业教学、教研工作,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经验强、因此,有足够的教学经验、专业能力和办学水平,完成港口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所要求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环节教学任务。

(2)兼职教师队伍情况,道桥系现有兼职教师42人,均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其中高级工程师28人,工程师14人。

4.2 实验实训条件

由于本专业主要涉及力学、建材、测量、施工等四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我院早已先后开设了这四个方面的高职专业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设施和较先进的实验室,并在多次教学评估和学院等级评估中受到好评。

道桥系建设有一个实训中心、23个道路工程系列实验室、2个专业教学微机教室,全部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拥有一系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土工试验、材料检验以及水准仪、经纬仪、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实验实训设备,完全能够满足全系各专业教学实验、上机、实训、课程设计与实习等需要,保证专业教学顺利进行。

在此基础上,道桥系还将在2011年至2012年,增建水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航道工程、船闸结构等4个实训室,最终达到满足港口工程技术专业100名学生校内实习实训需要的规模。

4.3 顶岗实习条件

按照“工程建设到哪里,实习基地就建在哪里,课堂就搬到哪里”的建设理念,与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中交三航局、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也充分体现了职教的特点。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是省级高等教育实训基地,也是交通部支持行业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拥有34个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可同期满足900名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4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就业岗位所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对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本文将从课程体系设置,“双证型”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我院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办学质量稳步提升,这与航海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航运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分不开的。

1、课程设置模块化。

根据《stcw78/95公约》和高等航海职业技术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科学地设置课程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中使学生较早介入专业知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培养职业能力,坚持“适应岗位需求,整体优化”原则,以培养学生适任能力为主线,按照船舶各功能(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功能、航行功能、货物装卸与积载功能、船舶应急、船舶通信功能等)设置课程,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趋于模块化。

2、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依据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能力项目要求,重点突出本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围绕海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除实验、实训课等教学活动外,还包括现场教学、参观以及各种类型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课、专项技能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把课程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后续的专业综合实训课中,依据岗位职责进行实际岗位实训,加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达到航海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航运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英语教学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

英语应用能力是高等航海技术专业人才重要的能力之一,目前也是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软肋所在。英语的听说能力是英语应用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学生虽然通过了国家海事局规定的适任证书考前英语听力的评估,但是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还低于适任外派的要求。为了加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一方面增加英语教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英语听力与会话训练的课时在英语教学时数中的比例,适当降低英语阅读课时的比例[1]。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双证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航海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必须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大专毕业证)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副适任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实施“双证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上融入“三副”岗位适任标准,实现三个“一致”,即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与三副考试标准相一致,技能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副”适任评估标准相一致,专业训练项目及标准与“三副”要求相一致[2]。

三、实行校企合作,推进“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高等航海技术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与行业的联系,应不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的层面上,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教学,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建立校企利益的共同体,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3]。

1、紧密依托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具有多层含义,面向学生是教师,面向企业员工是培训师,面向企业生产经营是工程师。要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就要建立教师能深入企业一线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机制,营造教师形成“双师型”人才的氛围和条件。我院航海技术专业依安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师资互聘机制。学院教师到公司实践,到船上顶岗锻炼,公司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则承担学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授课以及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学院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走开放办学之路,不仅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对学院产学研一体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型”培养,就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的调整,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职业环境。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在如何培养“订单式”人才方面主要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跟踪企业,吸收行业专家,编写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教材;(2)根据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等特点;(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教学与企业培训结合模式,以及各种仿真教学手段;(4)建立弹性学制的灵活教学管理制度。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已连续多年与安徽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合作实施“订单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该公司输送了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企业的满意度,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航海专业学生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由之路。我院通过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岗能力、较强服务意识以及具有较强吃苦耐劳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

航海类高职教育;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借鉴意义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呼吁着我国高等教育崛起,但目前我国各类高校在办学水平,毕业生质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高职院校是否能够突出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是否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不仅仅是我国高职教育所要面临的严峻挑战,更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航海类教育为例,对其成功的教学发展模式和办学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教学借鉴。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特点

航海类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远洋和近洋船舶行业培养一些专门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航海类教育具有很强的岗位和职业针对性,它的办学模式是由世界航运状况以及航运产业结构的变化决定的。

(一)国际统一的教学培养规格和要求

1978年IMO通过了STCW公约,全称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该公约在1995年被各缔约国进行了全面的修正,新的STCW78/95公约诞生。新的公约对航海类教育的教学目标,评估手段,以及教师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公约要求的毕业生。这就对中国的航海类教育提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要求。

(二)按CBE理论制定的各项教学计划

航海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它的工作重心就是加强对人的工作能力的培养。CBE理论是航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特点来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岗位特色的教学课程。在航海类教育课程中,占据比重较大的是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课程,这正体现了CBE理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三)全面高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航海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因此要求从事航海类教育的教职人员不仅要有教师系列职称,还要有船员职务证书。航海院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定期安排教师上船进行工作,积累经验,并对他们原有的技能实践知识进行巩固更新,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船员职务的晋升考试,获取证书;另一方面学校还聘请一些企业的高级船员来学校进行任教,这些船员来自一线,具有十分丰富的生产和实践经验,可以让学生们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实践知识。

(四)独特的职业证书和专项技能证书考试制度

航海专业学生要拿到毕业证书除了需要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外,还需要在毕业前参加国家海事局的考试并获得相关船员职位证书,如三管轮适任证书或三副适任证书等。这些证书由国际海事组织承认并全球通用。主修航海专业的在校生必须接受本专业的技能训练,还要通过相关考试来获得航海技能证书。作为一名合格的海船驾驶员必须具备七项技能证书,海船轮机管理专业的学生也必须要具备六项技能证书。技能证书以及职业证书获得与否要以考教分离原则为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受学校的相关专业教育,然后由国家海事局组织进行相关技能考核,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国家海事局向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证书,这也是世界各地所认可的一种方式。

(五)拥有先进的航海模拟器教学优势

对于评估海员的技能以及航海教学两方面STCW公约特别强调了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航海模拟器的重要性。航海类教育具有岗位能力要求高以及岗位特点显著这两大特点,因此航海类教育要把实践作为教学的重点,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使学生们掌握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实际情况的限制(船舶的智能化、大型化以及自动化),想要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十分艰难的。在航海技能培训中模拟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模拟器系统培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航海技能,具有其他系统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例如:可靠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性。最近几年,我国不仅集中主要力量来开发航海模拟器,同时还将一些先进国家的技术引进国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发了独具我国特色的航海模拟器。使用航海模拟器辅助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两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更有效的体现出了岗位培训的特色,比如岗位培训的实用性、可评价性以及针对性等特点,促进了教学水平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拥有更加稳定的“校船”实习基地

实践性教学是航海类教育环节的重中之重。课堂理论教学是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的主要形式,除此之外,实践教学在获取运用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校船是航海院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主要基地,当然也包括模拟器训练。在组织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对校船的使用情况拥有主动权,一般而言,学生要进行长达一学期的实习培训,学校要确保实习保质保量完成。

(七)“三层结构”的先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STCW公约的相关规定,实现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船员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航海院校的首要任务。依据IS09000标准以及《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学校建立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支持性文件、质量手册以及程序文件。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使航海院校的教学与管理更加规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三层结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教职工之间权责明确,大大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审核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核机制以及外部审核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各个受控部分每年都要接受航海院校的评审。评审有利于及时发现质量体系运行中不合理的成分,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八)有针对性的职业化教育+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体制教育

海洋运输船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流动分散、点多、面广,因此船员除了要具备丰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对航海事业有足够高的热情。职业道德教育是航海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内容。半军事管理体制是我国航海类教育采取的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和半军事管理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

二、航海类教育教学特点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一)较为突出的职业课程设置特色

准确的教学定位以及鲜明的职业特色是高等航海职业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应该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标准与要求,为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明确的目标,促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二)以“模块化”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主导模式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因此对职业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高职教育必须将工作重点集中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STCW78/95公约》的相关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符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特征,使学生获取相关证书。这种方式的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进程,使课程始终保持先进性、时代性以及适应性。高职院校想要使“双证融通”得以实现,就必须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双证融通”的基础与前提。

(三)夯实培养职业能力基础而实施的“能力本位”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以课程教学为基础和前提的,课程教学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影响因素。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十几年来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航运企业对于高职航海类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适任证书的学生,因为他们具备很强的职业能力,高职航海类专业课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擅长“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培养,二是实践教学资源充足,三是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四是适任评估方法具有科学性及高权威性。第一,“双师”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产学结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到特定岗位去实践,在实践中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尽力得到行业的支持,实现行业与课程教学的完美结合。第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中要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落实“双证融通”也同样是高职院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产学结合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获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促使实训基地向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实训基地氛围的改善。在为实训基地配置设备的同时要考虑新技术的发展,使基地设备符合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尤其是针对那些高难度、高环境成本的专业,比如港口设备、铁路运输设备以及航空设备等,这些专业应该借助仿真技术开发模拟器实训设备以及计算机来完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职业环境重现,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实训成本大大降低,有利于实训效率的提高。第三,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换句话说就是教学模式必须和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直以普通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有很少的实践机会。想要使这种模式的弊端得以改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进教学设备,当然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第四,改革并创新评价方法。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为主,实现产学结合的评价方法,促进行业评估及学校评估的统一。

作者:孔宪顺 单位: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6

航海高职院校3年教育是培养海员精准就业定位的预备期教育,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要贴近航运企业,培养出来的航海类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航运企业的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与航运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而事实上,刚毕业的航海类高职生从学校进入远洋轮船上工作,全新的工作模式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法“下得去”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进入远洋公司工作以后,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用得上”;在工作过程中,航运企业对待员工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们无法适应,导致企业无法“留得住”他们,最终被企业淘汰。进而航海类毕业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非常困难[1]。所以,航海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一定程度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软实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1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区别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航海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工作理念、处事原则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航运企业文化则是在航运业环境影响下,经过航运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企业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和创新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风格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价值观强烈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企业的发展路径。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明显,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它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注重过程,通过“培养什么样的航运优秀人才、怎样培养航运人才”这样的主题来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而航运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它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通过“要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怎样取得目标经济效益”这样的主题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然而,航海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初到就业岗位不久,对航运企业的管理环境不适应而无所适从,进而被企业所淘汰。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匮乏以及就职岗位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等“硬件”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生进入航运企业后,面对一个陌生的企业环境,自身的正确定位,与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等“软件”欠缺。因此,只有加强两种文化的深层次的融合,才能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缩短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可以使两种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这两种文化都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他们都是面对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相同的主体使得两种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两种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3]。航海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航海技术专业知识、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能力与航运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相吻合,学生在校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与员工对企业的情感相接近,毕业生的择业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相融,这使两种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

3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航海高职院校是一所专门培养面向航运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这就要求毕业生面向企业时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因此,把现代优秀的航运企业文化理念吸收到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中来,对于学校、学生、企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好处[4]。首先,可以创建出具有航海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航海企业文化元素在校园内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感化,学生在校园就可以逐步培养“企业人”所具备的素质,提升社会对航海类院校的认可度,提高航海高职院校在日益激烈的招生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高职校园引进航运企业的文化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更好的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第三,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感受航运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企业的工作模式,接受优秀航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认同航运企业文化,有利于毕业生早日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缩短岗位适应期。

4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4.1注入元素,营造航海校园的职业人文氛围

航海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的打造过程中,从楼宇、主干道、雕塑等建筑到整个校园,都有意识地渗透航运企业文化元素,将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等主要楼宇的外观建成船舶的模样,给人一种独特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展现海事、航海特征,让整个校园犹如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气息。学校除了可以用院系名称、沁园、澄园等给教学楼、宿舍楼命名,还可以用优秀远洋船长、轮机长、知名航运企业的名字来命名广场、道路、实训基地等。校园主干道两侧竖立全国知名航海学家的雕塑,田径场上、宿舍楼前悬挂世界各国的国旗以及绘有世界各国著名港口、城市的世界地图。学生置身于校园之中,就能感受到航运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校内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展示优秀校友的宣传图片、优秀航运企业的管理理念,定期介绍一些知名的航运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进而加强自身的学习动力,增进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4.2加强实训,创建仿真的航海职业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拉近学校和企业距离的最有效途径,航海高职教育应符合航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相关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大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和基地的建设,建设符合生产需要、理实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其结构和功能上是“仿真”的船上工作环境,比如航海、轮机模拟器、海上实训中心等。将这些实习实训基地按照航运企业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布置,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真实地模拟轮机员、水手、电子电气员等职业角色,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渐对航运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正确的职业奋斗目标。

4.3强化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建立校企兼容的航海校园制度文化

航运企业行业特色鲜明,海员生活孤寂孤苦,它不仅要求员工要有崇高的航海职业道德、严格的劳动纪律、精湛的职业技术、规范的操作和管理,还需要员工具备团队意识、集体观念以及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目前,众多航海高职院校在校实施准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对学生的一日生活秩序从出操、课前集队、课堂秩序、宿舍卫生、晚点名到制服穿戴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入学军训、每周的升旗仪式等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而且可以增强他们服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4.4开展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航海文化魅力

航海院校开展具有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升学生对航运事业的认同。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开展“润物无声”的航海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邀请知名的航海企业家、船长、轮机长来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用他们的真实事迹、切身感受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组织优秀校友回校将自己在船上工作的亲身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帮助在校航海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激励他们朝着目标奋发图强;为学生开设航运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航海人文等课程,开展船员职业素质训练。校企双方共同举办航海文化技能节、水上操艇比赛、铁人三项赛、航海知识沙龙等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合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中,提高航海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对航运企业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

[1]申高峰.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24-125.

[2]马云芹,滕雪松.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J].航海教育研究,2013(1):100-102.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

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航运企业文化;融合

航海高职院校3年教育是培养海员精准就业定位的预备期教育,这就要求高职航海教育要贴近航运企业,培养出来的航海类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航运企业的管理要求,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与航运企业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用人要求是完全符合的。而事实上,刚毕业的航海类高职生从学校进入远洋轮船上工作,全新的工作模式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法“下得去”迅速胜任本职工作;进入远洋公司工作以后,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无法“用得上”;在工作过程中,航运企业对待员工严格的管理制度让他们无法适应,导致企业无法“留得住”他们,最终被企业淘汰。进而航海类毕业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非常困难[1]。所以,航海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校企合作,让企业文化一定程度的渗透在校园文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软实力”,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让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1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区别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航海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工作理念、处事原则的文化现象,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航运企业文化则是在航运业环境影响下,经过航运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企业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和创新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管理风格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企业的价值观强烈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企业的发展路径。航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明显,航海高职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它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注重过程,通过“培养什么样的航运优秀人才、怎样培养航运人才”这样的主题来帮助青年学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健康发展。而航运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它强调责任感,侧重于结果,通过“要取得什么样的效益,怎样取得目标经济效益”这样的主题来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然而,航海高职院校的一些毕业生初到就业岗位不久,对航运企业的管理环境不适应而无所适从,进而被企业所淘汰。笔者认为一方面是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专业知识匮乏以及就职岗位职业技能掌握不够等“硬件”不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生进入航运企业后,面对一个陌生的企业环境,自身的正确定位,与他人沟通交流方式等“软件”欠缺。因此,只有加强两种文化的深层次的融合,才能让毕业生快速适应并融入企业,缩短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

2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可能

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但这种差异性可以使两种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共同促进。这两种文化都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他们都是面对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相同的主体使得两种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两种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都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3]。航海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航海技术专业知识、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能力与航运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相吻合,学生在校期间建立的人际关系与员工对企业的情感相接近,毕业生的择业与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相融,这使两种文化的融合成为可能。

3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航海高职院校是一所专门培养面向航运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这就要求毕业生面向企业时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因此,把现代优秀的航运企业文化理念吸收到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中来,对于学校、学生、企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好处[4]。首先,可以创建出具有航海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让航海企业文化元素在校园内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感化,学生在校园就可以逐步培养“企业人”所具备的素质,提升社会对航海类院校的认可度,提高航海高职院校在日益激烈的招生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高职校园引进航运企业的文化可以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更好的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第三,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感受航运企业的工作环境,模拟企业的工作模式,接受优秀航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认同航运企业文化,有利于毕业生早日适应将来的职业和岗位,缩短岗位适应期。

4航海高职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与方式

4.1注入元素,营造航海校园的职业人文氛围

航海高职院校在校园环境的打造过程中,从楼宇、主干道、雕塑等建筑到整个校园,都有意识地渗透航运企业文化元素,将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餐厅等主要楼宇的外观建成船舶的模样,给人一种独特的、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展现海事、航海特征,让整个校园犹如一艘整装待发的巨轮,渲染海洋和船舶的氛围,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气息。学校除了可以用院系名称、沁园、澄园等给教学楼、宿舍楼命名,还可以用优秀远洋船长、轮机长、知名航运企业的名字来命名广场、道路、实训基地等。校园主干道两侧竖立全国知名航海学家的雕塑,田径场上、宿舍楼前悬挂世界各国的国旗以及绘有世界各国著名港口、城市的世界地图。学生置身于校园之中,就能感受到航运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校内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展示优秀校友的宣传图片、优秀航运企业的管理理念,定期介绍一些知名的航运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进而加强自身的学习动力,增进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4.2加强实训,创建仿真的航海职业文化氛围

实践证明,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技能和拉近学校和企业距离的最有效途径,航海高职教育应符合航运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相关要求,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大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和基地的建设,建设符合生产需要、理实一体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其结构和功能上是“仿真”的船上工作环境,比如航海、轮机模拟器、海上实训中心等。将这些实习实训基地按照航运企业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布置,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真实地模拟轮机员、水手、电子电气员等职业角色,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逐渐对航运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树立正确的职业奋斗目标。

4.3强化学生半军事化管理,建立校企兼容的航海校园制度文化

航运企业行业特色鲜明,海员生活孤寂孤苦,它不仅要求员工要有崇高的航海职业道德、严格的劳动纪律、精湛的职业技术、规范的操作和管理,还需要员工具备团队意识、集体观念以及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目前,众多航海高职院校在校实施准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对学生的一日生活秩序从出操、课前集队、课堂秩序、宿舍卫生、晚点名到制服穿戴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贯穿于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入学军训、每周的升旗仪式等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而且可以增强他们服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4.4开展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航海文化魅力

航海院校开展具有航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升学生对航运事业的认同。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与企业形成良好的互动,开展“润物无声”的航海职业素养养成教育;邀请知名的航海企业家、船长、轮机长来学校给学生开展讲座,用他们的真实事迹、切身感受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组织优秀校友回校将自己在船上工作的亲身经历与同学们分享,帮助在校航海大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激励他们朝着目标奋发图强;为学生开设航运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航海人文等课程,开展船员职业素质训练。校企双方共同举办航海文化技能节、水上操艇比赛、铁人三项赛、航海知识沙龙等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合在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中,提高航海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对航运企业的归宿感。

参考文献;

[1]申高峰.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24-125.

[2]马云芹,滕雪松.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J].航海教育研究,2013(1):100-102.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8

3.海船电子电气船员配员的影响及对策 刘新建,程向新,王连海,王鹏

4.有效落实新颁《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师资规范探析 胡一民,王建平,HU Yi-min,WANG Jian-ping

5.上海海事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胡志武,金永兴,杨万枫,高文胜

6.山东建设海员强省的几点思考 马强,刘宪珍,张彤旭,张进堂

7.谈当前航海教育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周国华

8.航海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王宏波

9.基于新标准下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卢恒荣

10.大连海事大学2008~2009年就业工作分析 石丽红,侯登凯,张军廷,刘益迎,孙忠华,赵帅

11.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指导 吴波,WU Bo

12.航海类专业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徐红明,XU Hong-ming

13.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构想 刘伟,孔朝霞

14.基于"新大纲"的"航海仪器的正确使用"课程改革与实践 张寿桂,郑敏杰,ZHANG Shou-gui,ZHENG Min-jie

15.基于PSC检查改进GMDSS操作员培训 王志昌,WANG Zhi-chang

16.航运类高校专业课课程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 袁象

17."育鲲"号轮机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初探 仉大志

18.基于桌面型航海模拟器的"电子海图"教学模式 何传恒,刘加钊

19.航海仪器的发展及其课程教学改革 陈宇里

20.雷达标绘评估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尹相达,YIN Xiang-da

21.基于新的适任评估大纲的航海模拟器教学 蒋漪,李丽娜

22.油轮多媒体仿真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谢学明

23.高职类"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建设与改革 杨忠

24.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双语教学 张世平

25.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宗小捷

26.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建构 史兆光,林红霞

27.高校思政课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孔朝霞,刘伟

28.课程教学中航海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周若虹,王志平

29.透视新加坡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王娜,杨院,WANG Na,YANG Yuan

30.基于视导闪光册的教师评价研究 郑淑清

31.海上专业英语平时成绩信度与效度实证研究 顾玉莲,陈莹,GU Yu-lian,CHEN Ying

32.轮机英语阅读测试与阅读教材的易读度抽样研究 颜天明,翁洁静

33.语篇分析法在轮机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姜超

34.美国航海院校海事类数字文献资源调研 那春光,张世平,Brent Hall,Rebecca Whitney,Carl Phillips,董颖

35.基于辅导员视角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初探 赵文春,刘薇

36.校园危机事件与大学生自我应急能力的培养 邢卓

37.大连市涉海院校学生健康观念与保健意识的调查分析 王选强,赵健

38.大学生考试作弊刍论 张常宾,于慧艳

39.提升大学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思考 韩丰,HAN Feng

40.高校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徐国平,付玲

1.未来10年中国高职航海教肓发展趋势探究 李勇,胡一民,LI Yong,HU Yi-min

2.信息

3.多元资助培养高水平国际航海人才 刘家梅,LIU Jia-mei

4.山东省航海教育的相遇与挑战 崔向东,CUI Xiang-dong

5.高校内部质量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曲凤霞,赵宏革

6.非航海毕业生海员培训现存问题调研 任威,王涛,吕静,REN Wei,WANG Tao,LV Jing

7.非航海工科毕业生高级海员培养中的几个侧重点 陈富汉

8.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黄承,HUANG Cheng

9.金融危机下航海类专业毕为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侯佰林

10.STCW公约和规则的全面审查与培训机构潜在的培训项目 鲍君忠,汪益兵,刘正江

11.加拿大航海教育的考察与借鉴 吕红光,田佰军,尹勇,熊杰

12.环境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创业机会选择 谭百玲,董广振,马丽波,TAN Bai-ling,DONG Guang-zhen,MA LI-bo

13.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困境与出路 姜世波,JIANG Shi-bo

14.谈认知视角下的教师角色 杨红

15.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市场化与公益性抉择 张挺,杜萍

16.高职"航海学"说课探讨 陈宏,CHEN Hong

17."航海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 王宝阔,刘加钊,WANG Bao-kuo,LIU Jia-zhao

18.航海类专业青年教师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刘艳,张春阳,倪承世

19.海上专业开设"海盗防范"课程的思考 史春林

20.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航海毕业实习成绩评定中的应用 陈达森,CHEN Da-sen

21."船舶辅机"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廖建彬,蔡振雄

22."船舶辅机"课程"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探讨 陈秋成,CHEN Qiu-cheng

23.航海专业学生毕业航行实习成绩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蒋更红,JIANG Geng-hong

24."轮机自动化"网络考试系统的研发 王春芳,马昭胜,斌,WANG Chun-fang,MA Zhao-sheng,WANG Yi-bin

25.对"电工学"课程教学的再思考 王荣杰,陈美谦

26.财经类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调研分析 王绍媛,鄂立彬,王国红

27.理工科院校文科专业建设的对策分析 徐庆利

28.实践性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衣庆云

29."财务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刘斌,李伟

30.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兴趣激发 鲁红英

31.也谈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李博

32."航运英语函电写作"教学探讨 沈江,王石峰,SHEN Jiang,WANG Shi-feng

33.海事英语免费网络姿源的利用 马志波,MA Zhi-bo

34.暗示教学在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丁自华

35.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鹿学军

36.船员职业倦怠分析及对航海教育的启示 杨信红,滕宪斌,叶高,YANG Xin-hong,TENG Xian-bin,YE Gao

37.影响海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心理援助对策 李静,LI Jing

38.加强船员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思考 林德谦

39.航海类专业学生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孙莉萍,SUN Li-ping

1.开展全方位校企合作促进中国航海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高玉德,GAO Yu-de

2.武汉理工大学-斯考根海员培训中心合作项目回顾与思考 黄明,HUANG Ming

3.航海高职教育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创新研究 施祝斌,SHI Zhu-bin

4.订单培养在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应用与实践 沈苏海

5."海上安全与环境管理"硕士培养项目毕业生调查评析 王艳华,刘莹,WANG Yan-hua,LIU Ying

6.新的海船船长适任评估大纲和规范述评 张晓,韩杰祥,范济秋,ZHANG Xiao,HAN Jie-xiang,FAN Ji-qiu

7.我国航海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邢辉,XING Hui

8.山东省非航海类专业工科毕业生海员教育现状分析 马强,刘新建,常得上,MA Qiang,LIU Xin-jian,CHANG De-shang

9.海事类院校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张冬艳

10.国际化视野下高职航海类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徐超,XU Chao

11.高职航海类毕业生的能力培养 陈雪峰,陈俊华

12.我国高职类航海教育的困境与机遇 刘刚

13.英国BP航运集团船员培训体系的借鉴与思考 韩佳霖,鲍君忠,HAN Jia-lin,Bao Jun-zhong

14.欧洲网络版MarEng与航海英语教学新理念 单文博

15.高校制度型科技创新团队构建中的管理创新 王心明,王华锋

16.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 崔小璐,陈小琼,CUI Xiao-lu,CHEN Xiao-qiong

17.高校学生网络依赖状况调查 林红

18.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刘新颜

19.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张莉

20.航海作业综合训练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何立居,HE Li-ju

21.我国VTS操作人员培训现状及改进对策 王高耀,周佳禄,WANG Gao-yao,ZHOU Jia-lu

22.职业应用型本科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王新辉,黄橙,谢妙芳,WANG Xin-hui,HUANG Cheng,XIE Miao-fang

23.对"海上求生"课程的深度剖析 陈金辉,杨爱民,邱晖,王咏

24.涉海类"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李舟燕,钟伟良

25.基于船舶操纵模拟器的海上实习训练方案 王立军,王思思,WANG Li-jun,WANG Si-si

26.企业订单模式下驾驶台资源管理实训过程设计 邓华,DENG Hua

27.基于校企合作的海上认识实习教学 张兴杰,张行涛

28.物理教学中的航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程轶,彭勇,张秋红,张映辉,仲海洋

29.航海模拟器教学培训、考核和评估规范化初探 吴金地,肖步洲

30.轮机工程专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探讨 朱发新,丁天明,王伟军,龚雅萍,卢金树,张志斌

31."船舶操纵"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黄锦鹏

32.04规则下的"船舶辅机(843)"适任考试分析 郑仲金,叶诚敏

33.提高航海类专业函授教育质量初探 李香琪

34.民事特别法教学的"财经模式" 马得懿

35.大学英语自主阅读的有效引导 陈丽君

36.轮机英语考证评估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严健武,叶伟强,YAN Jian-wu,YE Wei-qiang

37.交互式教学法在轮机英语听力与会话教学中的运用 林红

38.轮机英语评估口语表达中的母语负迁移 蒋更红,白继平

39.英语节律及语料构建训练与航海英语听说能力的相关性 顾力豪

40.航海院校半军事化管理中的文化管理 马云芹,唐洪鹏,杨传平,MA Yun-qin,TANG Hong-peng,YANG Chuan-ping

41.高职轮机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 李桂芬

42.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的误区与成因 史兆光,陈伟

43.校园文化环境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谷秋颖

44.高校园区网的规划与构建 白阳,BAI Yang

1.沧桑砥砺筑盛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写在新中国高等航运教育60周年之际 孙培廷,王跃辉,SUN Pei-ting,WANG Yao-hui

2.一种国际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办学新模式 刘正江,王艳华,孙宏利,LIU Zheng-jiang,WANG Yan-hua,SUN Hong-li

3.STCW78/95公约修改草案对船员教育与培训影响 孟祥武,MENG Xiang-wu

4.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简析 任德夫,徐一方,REN De-fu,XU Yi-fang

5.金融危机对中国航海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汪益兵,孙峰,康捷,WANG Yi-bing,SUN Feng,KANG Jie

6.中国海员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的对策探析 赵庆涛,刘艳,倪承世

7.山东省辖区航海教育现状与思考 程向新,马强,宋修福,CHENG Xiang-xin,MA Qiang,SONG Xiu-fu

8.航海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及改革思路 黄志,邬远和,HUANG Zhi,WU Yuan-he

9.航海高职院校"船长治校"模式初探 黄锦鹏,HUANG Jin-peng

10.伦敦国际航运服务集群的直接教育和研究支持分析 董岗,李翠,DONG Gang,LI Cui

11.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及启示 何志波,HE Zhi-bo

12.创新独立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鲍丽娜

13.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刘翠莲,刘南南,纪明珍,赵昕

14.轮机工程"船舶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范金宇,黄加亮,李品芳,FAN Jin-yu,HUANG Jia-liang,LI Pin-fang

15.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轮机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徐伟,蔡振雄,廖海峰,XU Wei,Cai ZHEN-xiong,LIAO Hai-feng

16."船舶电力拖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孙旭清

17.散装化学品船舶见习生的培养建议 何庆华,张吉平,刘新卓,HE Qing-hua,ZHANG Ji-ping,LIU Xin-zhuo

18.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卢金海

19.对轮机类专业实行"工程力学"模块化教学的探索 涂婉丽,徐轶群

20.实操训练与职业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任威,王鹏,吕静

21.第48期"轮机维护与修理"海船船员考试试题分析 闫锦,戴乐阳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9

高职专业建设中为确定高职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首先应进行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人才需求分析主要通过分析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专业人才的需求及供应情况,透析专业发展前景;职业能力分析主要通过专业主体岗位确定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岗位能力点和知识点。

一、人才需求分析

1.水运行业现状与发展

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水路交通运输因具有运能大、占地少、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的优势,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运输方式之一。为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等,交通运输部制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等规划,与沿江七省二市联合制定了《“十一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根据国家规划,“十二五”至2020年,我国水运业迎来同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黄金时期。

2.港航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1)人才需求情况

随着一系列关于水路运输的规划的颁布,水路运输将会得到空前发展。水运发展,工程建设先行,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沿长江分布的水资源丰富地区陆续对水路运输进行投资建设。通过对全国水路里程排第三的湖南省的水运规划建设情况的分析,未来三年投入129亿元,按照1个小型的航道疏浚项目至少需要配备5名港航施工技术人员的比例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未来三年湖南省港航施工技术人才的需求在4300人以上,而省内登记在册的港航工程技术人员才220人,其他地区的情况基本与其相似。从另一方面看,国内以前港航施工主要是中交集团(原中国港湾建设集团),现在国内大型交通施工企业基本都成立了港航工程施工方面的分公司。

(2)人才供应情况

据调查分析,国内开设港航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为研究性大学,其培养的对象主要是港口航道建设方面研究性的人才,如天津大学、河海大学等,全国范围内开设港航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到10所,每年供应的港航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不到1500人。

(3)分析结论

在全国公路建设高潮过后,凭借众多优势,交通建设将大力转型至水路运输,因此对港航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旺盛,而国内此类人才的供应甚少,难以满足水运事业的发展。所以,进一步发展港航工程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港航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1.高职港航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高职毕业生在施工单位主要从事施工技术员岗位,在监理单位主要从事监理员岗位,在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勘测测量员岗位,在检测单位主要从事检测员岗位。分别对其入职岗位和后续迁升岗位进行分析,具体岗位迁升情况见图。本专业选取技术人员需求最大的施工单位施工技术员岗位作为核心岗位。

图 港航专业毕业生各类企业岗位迁升

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施工技术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港航施工技术员的测量、合同计量、施工管理、试验检测等四个主要的工作类型,然后对各个工作类型的工作任务、工作关系、技术要求、职业资格要求等进行分析,获取该岗位对应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其中测量工作分析情况见表。

表 港航施工技术员岗位测量工作职业能力分析

三、结语

人才需求分析和职业能力分析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它不仅描述了职业能力所涉及的服务对象、具体工作岗位,还涉及到每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还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点和知识点要求做出了详细的说明。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需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全面地分析专业主体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挖掘培养职业技能所需的技能点和知识点,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10

海运业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连接国与国之间最大的一条经济纽带,承担着90%以上的世界贸易运输量。中国是一个海运大国,93%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依靠海运业。在海运业中,海员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用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没有海员,全世界一半的人在挨饿,一半的人在受冻。”目前,中国拥有海员65多万人, 其中高级海员近20 万人,是世界上拥有海员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仅仅是一个数量上的海员大国,但远不是一个海员强国。2008年深圳“国际海员发展”论坛上,我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到2020年,我国将由海员大国向海员强国转变。如何转变,关键在于海运人才培养,特别是培养高素质、符合船东要求的国际海员。而高素质海员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优质的航海教育。随着《STCW78/95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即将实施,航海教育又面临许多新的问题。

一、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教育带来的挑战

2010年6月25日,国际海事组织IMO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外交大会,经过8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0个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代表集体审议,通过了《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大家都称之为“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过渡期为5年。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实施,无疑将对我国的船员教育、培训、发证和值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的航海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航运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更高

能源紧缺、环境问题突出等,使得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环保的要求更高,例如,对船舶排放、无毒涂料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安保需求加强是新趋势

海盗猖獗,国际上积极探索保障海员和航运安全的机制和措施,使得对船舶和船员保安意识和能力的要求增加。

3.电子航海的发展是必然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电子航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例如,电子海图等的应用,改变了一些传统的航海技术,对船员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要求更高。

4.海员综合素质提高是保障

复杂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工作环境,要求船员具备更高的管理和指挥能力,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与协调。

为此,面对中国海运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公约、新形势要求,培育出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航海人才,这也成为当下我国航海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航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海员是海运业的具体实践者,是海运业发展的重要人力因素。近十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因素的影响,世界海运规模持续发展,海员出现了全球性短缺。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这一严峻形势下,海员的结构性短缺的状况仍然存在。

为满足海运人才的需求,近十年来,我国航海教育可谓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自1998年全面履行STC W 78/ 95公约以来,无论是教育教学质量,还是教育培训规模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船东们普遍看好中国。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因素,发达国家海员数量萎缩,船东们便将视线投向了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总数已达115所,其中本科院校12所,高职院校16所,中职25所,院校数量是十年前3~4倍;每年的招生数量,从十年前的7000~8000人,到2009年的4.6万人,2010年的5万~6万人,达到十年前的6~8倍。但是实际的需求情况,就国内海运企业而言,每年对航海院校的需求量(即所谓的持证毕业生)大约在1万~1.5万人左右。就国际海员劳务市场而言,从1995年以来普通船员一直处于过剩状态,而高级船员,尤其是能从事特种船舶工作的高级船员处于紧缺状态。但我国海员劳务外派的步伐从2000年的在船数近4万人,到2010年的5万人左右,始终徘徊不前。这就存在着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是一方面大量的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国内航运企业消化不了(实际上也有大量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培养的学生又满足不了国际船东的要求而根本出不去。普通船员的大量过剩,不仅造成人才培养的浪费,而且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究其原因,依然是船员服务意识和服从意识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和吃苦精神,实操能力和外语能力不高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航海教育者反思航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想缺乏创新意识

有的航海教育工作者认为:航海教育是职业教育,船上工作是重复性劳动,不需要太多的理论,不需要创新能力;航海教育是传统技术的应用,知识已十分成熟,没什么内容可以创新了。具体表现为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设计因循守旧,不增加新的知识和内容,这样势必导致培养的学生落伍于现代技术,航海教育滞后于航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2.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

一些学生对自己估计不充分,入学后由于兴趣、爱好以及政策等原因引起专业思想波动。更有部分学生进入航海院校后纯粹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为考试而学习”,在遭遇经济危机,航运业进入低谷以及索马里局势紧张等情况下,不能准确定位,明确判断,专业学习明显松懈。同时,学生也缺乏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不够。

3.实践性教学资源短缺

航海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对于培养合格的船员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各院校航海教育资源已不再是捉襟见肘,但随着近年来教学规模的扩大,教学实验设备仍然无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没有实习船或无法安排实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熟悉航行环境,了解船舶的控制与操作等等。

4.有经验的航海教育师资严重缺乏

这已成为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不仅在有几十年航海教育

这已成为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不仅在有几十年航海教育办学经历的院校中存在,而且在新办院校中尤其严重。随着扩招,航海专业的学生数也大幅增长,为解决师资问题,航海类院校一则引进教师,二则聘用兼职教师。但是,引进的教师虽为本科或研究生,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很多人只会“纸上谈兵”。引进的兼职教师由于引进渠道等原因存在这样几个问题,或具有较丰富的航海经验,但是没有教育教学经验,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或是具有比较大的流动性,有效管理的难度比较大;或是远远低于船员报酬的薪酬使兼职教师缺乏责任心。

三、发挥高职品牌优势,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

航海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鲜明的职业特点和行业特色。其人才培养模式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区域之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首要任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为此,具有鲜明办学定位、专业特色、服务方向的航海高职院校,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航海类高职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航海教育的质量。

1.坚持面向市场,接轨国际,开拓航海人才培养的广阔视野

航海类高职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专业建设思想,将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相挂钩,定期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就业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将之作为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的依据,并以教研促教改,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全方位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和服务行业的能力。

此外,航海教育的发展必受航运产业的影响,而航运产业的全球化决定了为其提供保障的航海教育必须国际化。为此,航海类高职院应依据“STCW公约”,确定满足国内外船东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学生获取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和必需的各种国际通用专业资格证书的考前培训纳入教学体系,接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证书。同时,要围绕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国际公约的要求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引进和开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设备,用于教学与培训,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设备国际化、学生专业知识测试与职业技能考核国际化、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国际化和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国际化。

同时,应该努力增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国外优质培训资源,合作开展国际船员的教育与培训。

2.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航海人才培养的质量

(1)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不断探索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的互利共赢。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要注重与企业深层次的结合,由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共同打造高质量的人才。订单企业的深度参与,将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教特色,提高学生的岗位适任能力和职业技能。

(2)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模式

学院与航运企业合作,创新基于生产性船舶(生产性教学船、订单企业船舶)的“双向四段”工学结合的高职航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船舶”之间双向交互,实施四个阶段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与岗位无缝对接。

四个阶段分别为:在校内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航海素质;到生产性教学船上进行基于“模块化”的航海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回到学校再次进行“模块化”的航海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到订单企业或签约就业单位带薪顶岗实习。

(3)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按照 “职业、开放、共建、共享”的建设思路,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仿真训练中心建设为重点,坚持硬、软件建设同步推进,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是要建设海上实习工厂—生产性教学实习船,实现“教室、实训室、车间”一体化和“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生产实习”一体化。

3. 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营造航海人才培养的和谐氛围

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要大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精神,为广大学生营造“生活上安心、 环境上舒心、学习有信心”的良好氛围。

航海工作具有艰苦性、独立性、涉外性和流动性,因而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坚韧不拔、身体力行、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要大力弘扬航海文化,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海洋强国”意识,通过举行升旗仪式、实行一日生活制度,进行军事教育等进一步强化半军事管理,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集体观念的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此外,航海教育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但除职业能力外,人文修养也应提到一个较高的地位。因为再好的技术能力也会因为个人修养不足而使其失去价值。为此,要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教育能力帮助学生提升“人”的修养和品行,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职业能力,又具有与技能相对应的人文修养的“全面”的人,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将大学精神的弘扬,校风、学风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的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校企合作的最高和最佳境界。

4.坚持创新机制,强化培养,建设一流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高人才质量,师资是关键。培养高素质的航海应用型技能人才,要靠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学院在思想上和制度上要努力给“双师型”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建立和健全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航海企业第一线锻炼提高;要按照“稳定、培养、引入、聘请、提高”的建设思路,以共同承担横向课题、定岗锻炼、科技服务等为切入点,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系列课程、专业为建设平台,整合资源,打造航海专业教学团队。同时,从航海企业一线引进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聘请(聘用)一批在航运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在聘请兼职教师的实践中,学院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统筹兼顾,采取集中与分散授课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兼职教师教学与工作的矛盾;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当调整专业课开设的程序,旨在有效发挥兼职教师的专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把教师请进来,还带着学生走出去,到生产实践第一线,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实习实践环节,解决学校缺乏实验场所的问题。

参考文献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11

一、平均月薪最高的专业

据统计,我国最新一届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2690元,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4778元。月薪最高的本科专业为能源动力类,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签约薪水高过国有企业。从专业来看,当前签约月薪最高的硕士毕业生专业类为电子信息科学类(5780元),签约月薪最高的本科专业类为能源动力类(3544元),高职高专则为语言文化类(2752元)。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一方面,可见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摆正了心态,将着眼点放在三五年之后甚至更长远的未来,而不去过分计较刚毕业、还没有太多实践经验时的报酬。

本科生从事的各职业中,外语类专业、工学类技术职业收入最高,但从整个专业大类而言,工学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不敌经济学专业。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期待地与实际工作地点存在较大反差,毕业前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待都是留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就业,愿意留在区县就业的大学本科生仅3成左右。

但在毕业半年以后再来看,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有52%的一般本科学生都在这里工作,而“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达到44%之多。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多,但是求职竞争也非常激烈,与其一直堵在大城市找工作,不如多在中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经济和工学类以及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收入最高,超过了学习小语种的毕业生。

从行业来看,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运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相关行业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在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半年后实际月收入水平也是同类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半年后实际月收入较高的还有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半年后实际月收入较高的还有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建筑业。

从性别来看,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前的月收入期待、半年后的实际月收入和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月收入,这三项指标都是男性高于女性。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中更为突出。当然,这是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具体到每个人,还是要看自己的功底、努力程度以及职业规划。

志愿导航

法语专业

专业链接:接受相应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培养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就业走向: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院校推荐: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语学院、南开大学、四川外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

信息安全专业

专业链接:本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与技术。

就业走向:毕业后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维护工作。

院校推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药物制剂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掌握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基本知识;培养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就业走向: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院校推荐:沈阳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甘肃中医学院。

志愿导航

医疗技术美容专业

专业链接: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学习现代美容科技,掌握相关理论和护理方法。

就业走向:在医院、美容院和美容机构,担任美容师、培训师、美容导师或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

院校推荐: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理论,掌握电话机、传真机等在内的通信工程安装、管理和维护。

就业走向:可从事移动通信公司的设备研发与调试、移动通信业得运营,相关产品得检修和营销等工作。

院校推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日语专业

专业链接:除了学习日语、旅游业务相关知识外,还要学习团队管理、业务联络等技能。

就业走向:考取相关证书,可到旅游公司从事导游或旅游管理工作,也可当老师或翻译。

院校推荐: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西安涉外旅游职业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空中乘务专业

专业链接:立足民航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岗位专业综合服务能力及岗位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从事客舱服务、民航地面服务、旅游酒店及其他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就业走向:毕业后可从事国内外航空公司的空乘服务、地勤服务及民航商务等工作。

院校推荐: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空中乘务专业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导游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旅游概论、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初级会计学、中外民俗等专业课程,进行旅游知识讲解和导游员等岗位实习,从而具备相关工作的入行基础。

就业走向:可在全国各大旅行社、旅游企业、景区景点、国家军事博物馆工作。

院校推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旅游学校。

二、月薪增长最快的专业

航海技术毕业论文篇12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综合应用在船舶上,使船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船舶的维护和管理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船舶的安全运营。船舶驾驶员和轮机管理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实现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因此,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生效后,船舶电子电气员(ETO)作为国际航行船舶上一个重要岗位被确立下来[1]。为了履行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11规则)增加了船舶电子电气员一职。新增的船舶电子电气员作为掌握“电气、电子和控制工程”、“维护和修理”、“无线电通信”等技能的船舶高级电子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受到航运公司的热捧,人才缺口相对较大。船舶电子电气员的工作岗位必须通过海事局组织的相关考试,并获得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即持证上岗。因此各航海类院校陆续开设了船舶电子电气专业,为我国航运业培养急需人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航海类职业院校通过了国家海事局电子电气员和电子技工的培训课程认证,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本文主要以院校为例分析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教学、考证培训现状,总结教学、考证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1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掌握船舶电子电气和控制工程、船舶设备维护和修理、无线电通信与导航等知识和技能,满足国际和国内航运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运类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能力三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将职业能力培养分三个层级,即职业基础能力、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层层递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海事局组织的无限航区75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全部科目才可获得适任证书。目前,学校师资力量配置均衡,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海上实践经验丰富;实训设备配置先进,符合海事局考证培训的要求,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学生参加考证积极性不高

1.1.1海员职业吸引力下降,上船意愿低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海船船员职业的吸引力逐渐在下降,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不会选择海船船员职业。海船船员职业吸引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船船员工资收入与陆地工作相比优势越来越小,甚至已无优势;二是家庭压力较大,上船工作后无法照顾父母、妻儿;三是海船船员负面新闻较多,如撞船沉船事故、海盗袭击等。既然毕业后不选择海船船员这个职业,学生在学习该专业后参加考证的概率较低。

1.1.2考试大纲内容多且难度大

海事局无限航区750kW及以上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包括五门理论和五门实操评估,所有科目全部通过才可获得适任证书,而这五门理论和五门实操评估中所囊括的知识点数量多、难度相对较大。比如“船舶电气”一门理论考试包括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学基础、交流电动机的继电接触器控制、变频调速及变频器、甲板机械及船用电梯的电力拖动、舵机电力拖动与控制、船舶电力推进、船舶电力系统、船舶同步发电机并联运行、调压器、调速器、船舶电站自动化及船舶高压电站等众多知识点。近些年高职航海类专业招生分数线越来越低,生源情况越来越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理解所学知识点,尤其是电气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死记硬背现象。由于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难度较大,很多学生选择主动放弃,不参加考证。

1.2考证通过率低

表1是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全国航海类高职院校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考试及格率统计情况,由表可知全国航海类职业院校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及格率非常低。如何提高考证的通过率成为各航海类职业院校考虑的首要问题(数据源自中国海事局网址)。

1.3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不足

专业课程学习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海船船员职业,而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以海员教育培训课程为主。因此,这些学生觉得课堂所学知识用处不大,转行后还得重新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氛围不佳[2];二是部分专业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如“电工与电子技术”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教授学生电工、电子方面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也是海事局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大纲内容。该课程内容庞杂,主要包括电路原理、交流电路、电机、电子技术基础等,而课时安排只有96个学时,其中还包括20个学时的实训课程。在实际教授的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安排少的突出矛盾,教师在讲授时只能简单地介绍而不能深入地发掘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兴趣了但时间不够了,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提高教学质量与考证通过率的对策

2.1提高船员职业的社会认可度

“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技术型航运类人才的支持。政府层面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船员的社会地位,并大力宣传和弘扬航海文化,提高社会对船员职业的认可,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而奋斗的“航海梦”。学校层面应该在学生入学初期邀请行业内专家、航运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展讲座,从而提高学生对船员职业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航海职业的认可,正确引导学生努力奋斗实现“航海梦”。

2.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适用性很强,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船舶上任职电子电气员,陆地就业前景也非常广阔,如修造船厂、船舶电气设备企业、陆地电子电气相关行业等。单一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只进行船舶相关课程的教学安排导致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建议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完专业基础课程后进行分流培养。选择海上工作的同学,根据原有的课程设置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或者到与学校签订合同的航运企业以“学徒制”方式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从而获得船舶上的任职资格。选择陆地工作的同学学习学校新开设的相应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3深化课程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满足培训大纲的基础上,适当的调整课程内容和课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所包含内容较多,可分为“电工与电子技术(上)”和“电工与电子技术(下)”两门课程并适当增加学时;“船舶电工工艺”和“船舶电子电气管理与工艺”两门课程三相异步电动机拆装、电气控制箱故障排除等内容重复,可以进行适当整合。

2.4加强考前综合知识培训

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所包含知识点众多,在考前必须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培训。教学团队要合理安排课程,做到各考试科目的培训工作同时进行,提高一次通过率。培训过程可以按照知识点概括、例题讲解、专项训练、答疑、模拟考试的顺序进行,保证学生真正的理解所学知识点,而不是死记硬背。同时,学院应该做好统筹管理,安排各课程老师轮值晚自习,为学生考前复习做好保障工作。

3结束语

随着船舶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船舶电子电气员已经成为船舶配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证书考试通过率已经成为各航海类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急需要航海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各航海类院校应该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培养出合格的船舶电子电气员,为国家航运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永鹏.船舶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学生认识实习的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7(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