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年终总结合集12篇

时间:2022-11-10 11:12:32

微商年终总结

微商年终总结篇1

微商是个新事物,变化太快,1周一小变、1月一大变、一季度差不过就是翻天覆地一次,所以一定要密切关注微商的变化,基本半年前微商的信息及做法很多就过时无用了。我也养成了一个季度总结一次微商的习惯。

今年1月以来,微商相比2014年发生很大变化;一个是春节后马化腾在两会上首次谈到微商,原话是:“微店、微商很有意思,这个才刚刚起步,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去做。”这个表态让这个微商行业火爆到极点。在加上春节后3月8日广州等地连续3场微商论坛,让几乎所有传统化妆品都做起了微商,微商成为传统化妆品企业的标配,包括其他传统企业进入也让微商开始进入主流视野。

我本人也是一个微商创业者与亲自实践者:1、我用我的微信朋友圈也在每天暴力刷屏、每天推荐30到50个电商及微商人并以此盈利,2、加上我的触电会有上10个会员做微商年交易额1亿左右我很熟悉他们运作手法,3、我每周都见几个微商人,包括号称目前传统企业做微商最成功的韩束的前几名都来我这里交流过。所以我对微商的理解还是非常接地气与到位;

关于微商(朋友圈电商)是不是传销,这个争议最大,首先需要梳理一下。我的微博只要一提到微商这个词,马上几十个业内专家、媒体人、意见领袖等80%都回复“传销”、“骗子”,争议很大。我认为微商是“微信版无牌照直销”模式。线下传销是做身边亲朋好友生意、限制人身自由、几十万投入倾家荡产的模式,而微商基本只做陌生人生意,小白只投入1000元,1000万微商人至今没有一个人跳楼及强迫性质,所以不是传销。但微商也不是直销,直销要有牌照,注册资金8000万、可退货等,目前没有一个微商能做到。微商是一个综合了传销与直销及传统分销模式的微信版的分销模式,但也有一些不健康的负面如不能退货、货不到终端等。性质最终会由政府及腾讯来认定。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微商新事物才出现一年多,需要扶持及规范的健康发展。

一、2015年4月,目前微商进入传统企业开始大规模的试水新阶段

微商发展历史就三个阶段是这样的:

第一阶段是2013年俏十岁微商阶段,微商试水,其微商做到2个亿,让人懂得,原来朋友圈可以流水做那么多的,俏十岁成为朋友圈微商模式的开创者与先烈;

第二阶段是2014年是思埠微商阶段,年20亿。其2014年年初才起步,发展迅速,让朋友圈微商真正成为一个新模式,但也是层层分销、囤货、洗脑、暴力刷屏等微商负面也是思埠是始作俑者;目前80%的微商都做的是思埠面膜微商模式。

现在第三阶段是2015年前后,传统企业开始进入微商,其中以韩束为代表,刚进入微商流水据称做到15个亿。

已知道大型传统企业今年大举进攻微商的有:韩束、韩后、健康元(太太口服液)、天虹、国美、苏宁等;

最近中国保健品行业的鼻祖、上市公司健康元集团(太太口服液)大规模的进入微商了,其老板朱保国联合马化腾开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银行),还做了可爱医生app(腾讯将支持)等,韩束与健康元成为率先进入微商的传统企业代表。

二、2015年微信官方对微商出台的新政策与最新举措梳理

微信官方从不出席任何论坛发表对微商的政策与看法,但经常会有一些微商的举措出来。总体来说,腾讯官方对微商是采取默许与支持政策的,偶尔来点打击政策,(微商对微信支付的普及功不可没,是以后微信商业化主要路径之一),所以不用担心腾讯会对微商彻底封杀。

·梳理2015年以来腾讯对微商的具体举措:

1、3月微信官方开始对对微商进行打假:腾讯微信官方公众号发出通知,建立品牌维权平台,机制是:用户举报,传统品牌方验证货的真假,如是假货,微信官方即做封号处理。首期已经邀请奢侈品品牌lv等来微信打假。微信官方今年开始对微商进行交易规则建设,这是好事,终于重视微商了。

2、微信利用京东在3月推出京东微信“购物圈”试验,即和朋友圈功能类似,但这个购物圈只做微商分享;目前已经有10万人使用购物圈;

3、2月微信官方第一次专门为微商(朋友圈微商)设置专门的功能:收钱不发货举报,今天这个功能正式启用;龚文祥评:这个显示腾讯官方越来越重视微商,首次开始为微商设定规则,加上前几天马化腾在两会上公开谈到微商表示支持,总体来说对微商行业是好事。

4、3月5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提醒用户“如果对他的内容不感兴趣,可按头像设置权限”。估计对微商的曝光与展示有影响。这是限制微商暴力刷屏的举措;

5、2月15日微信官方刚才发出正式公告:开始打击微商非法分销。这是腾讯微信官方首次对带有涉嫌传销性质的微商表态。

但这个只是打击纯传销性质的极少数几个微商项目,绝大多数分销的微商模式腾讯还是默许支持的。

6、还有1月21日,微信朋友圈广告上线;及春节红包大战,这些和微商有关的事件。

总体来说,腾讯官方是支持微商发展的,对微商的限制只是极个别的;

传统企业在2015年一定要试水微商,要放心大胆的去做。

三、目前2015年微商生态总结

1、微商的各种大玩家

我们就用马化腾对微信电商的划分:微商专指朋友圈微商,所谓的微商c2c;微店就是各种第3方微信商城即微商B2C;

目前TOP微商玩家:纯微商最大的思埠,一年流水20亿(对外宣称2015年要做到100亿);传统企业微商最大的韩束,目前是15亿;

目前微店玩家有:口袋购物、拍拍微店、微盟、有赞;

其中口袋购物之微店一年流水交易额150亿;

目前微商卖家大约是微商买家的10倍左右:如微店卖家版app下载量:3044万;而微店买家版app下载量:463万;即微商目前是卖的人比买的人多十倍的状态。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大约有1000万微商人,开有大约1000万微店,年交易流水约650亿左右(朋友圈微商400亿+微店150亿+微信购物入口(京东微信及拍拍微店)100亿左右)

2、目前活跃的中国微商10大意见领袖是:

龚文祥、万能的大熊、方雨、孙涛勇、白鸦、闫跃龙、谢云立、华南6少、郭俊峰、韩束陈育新

3、目前微商圈子:

最大微商圈子是上海的微商团,旗下有3000个微商头头(这3000人每个人旗下又都有1000个微商),而且是每个都交了1000元费用给他的微商头头;

4、中国微商3大基地:广州、义乌、临沂。

5、微商3大争议:疑似传销、暴力刷屏、商品80%不到消费者;

6、微商运营手法三板斧:明星代言会造势、建团队、洗脑小白。

四、2015年微商模式总结

目前中国微商80%以上的模式是思埠韩束模式,即层层分销模式,大家所看到的微商模式都是这个模式,这个模式可以总结为微信版直销或疑似传销模式,但是个新事物,要保持宽容态度。

但有1000万电商人的草根实践智慧,2015年一定会出几十种新的微商模式出来,我现在总结一下;

1、层层分销微商模式:这个目前80%电商人及80%微商品牌及80%传统企业进入微商都在做的就是这个模式:层层分销、囤货、暴力刷屏、不能退货、不支持一件;

2、直接卖货微商模式:另外有20%的企业与个人,将微商作为一个渠道。正正规规、老老实实的卖货,不搞层层分销、不洗脑。这些以农产品微商最为典型;

如果从大方向来分:微商就80%人做的模式及20%做的自营模式两种的微商运作模式;

但如果更细来看微商模式,很多传统企业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嫁接到微信,产生很多新的微商模式,如:

3、传统分销微商模式:和传统企业分销模式一样,这样的微商:不压货、可退换货、支持一件,限制层级、货到终端!这个100%正规,和全国总代、省级、地区传统分销模式应用到微信朋友圈这个渠道而已;

传统生意,3成囤货,7成在终端是最健康的;五五比例是极限。而上面提到的第1种层层分销微商模式是8成货在渠道,只有2成在终端,极不健康,预测很多这种模式微商很多会崩溃。分销微商只有这第3种分销模式是健康的,尽管目前较难做大。

4、微信呼叫中心自营模式:这个要以触电会成员禾葡兰化妆品为代表,招聘200个微信客服(是公司上班的员工)用微信上班,直接卖货的微商模式,没有层级、没有模式;是将呼叫中心模式运营到微商的模式;

5、微商CPS模式:就是发展一批人朋友圈卖货,根据销售额给予提成,没有层级人头概念,是pc互联网时代的站长CPS及淘宝客模式在微信上的运用;

6、电视购物微商模式:几乎所有的电视购物企业都要转型做微商了,即将电视购物那套运营手法完全照搬到微信,产生一种新的微商模式;

7、粉丝微商模式:这个是真正按照社会化营销模式来做微商的模式,以有趣、口碑、好玩为特点,以人为中心来微商,做小而美微商、刻意不做大。如一个触电会成员企业策划土鸡蛋微商案例,本来一个鸡蛋都卖不出去(免费送都没有人要),但用了微商模式,重新用微商思路规划了这个土鸡蛋品牌,现在每月微信上卖20万元的鸡蛋,供不应求。

8、服务微商模式:没有产品及实体,用微商做服务,如我自己就是最典型服务微商例子,朋友圈有2万淘宝电商人及5000微商人,不卖产品做服务;

9、微商o2o模式:现在的天虹、国美、苏宁等都鼓励员工来开微店,朋友圈卖货。凡是有传统有店面的企业,都在试验做微商o2o,如我有个化妆品朋友,他旗下有10万促销小姐,正在思考与试验如何做微商;

最近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来和我交流,他们都在思考、并在实验将传统人头资源拉入到微商体系,如店面的员工、促销员、经销商老板、线下会员,美发店想着如何让理发师做微商、服装批发市场老板让批发业务80%都用微信完成等等。

本来微信官方规划微信o2o做这个事情,是用微信公众号思路,但基本无效果失败了。传统企业们自发的用朋友圈思路,都在试验各种o2o做法,目前这个微商o2o模式想象空间最大,2015年会出现很多新模式出来。

10、微商平台模式:微商已经千万人及千万店级别规模了,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大的微商平台出来,如传统企业微商平台、个体微商人平台、微商人服务平台(淘金卖水模式)、微商分销平台、微商erp平台、微商货源平台等等。机会太多了。总体思路是微商草根做法朝系统化、后台化(小前端,大后台)方向发展。

五、2015年传统企业该如何落地的做微商?

2015年春节后,传统企业才开始正式的考虑做微商,但如何做微商,本人的建议:

1、思路上建议:

传统企业做微商,既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即既不能太激进,将微商当成救命稻草,不做淘宝天猫京东电商了,全部转型做微商是危险的;也不能太保守,觉得微商太混乱,又有传销争议太多太大,就不进入。应有的态度是,赶紧试水去玩、赶紧进入微商,不要想太多,赶紧开始做。面对微商,传统企业需要抓住机会小步快跑,但不要飞跑。

传统企业做微商,第一步就要下水,即老板及老总花几千元、几万元加入一个微商,亲自去感受微商是到底如何运作后,再来规划自己微商策略。不要只看微商的文章分析,你只要亲自加入玩几个月,你就知道微商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2、传统企业进入微商节奏上的建议:微商三部曲

第一步:老板自己加入几个月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微商负责人,放手让他做;

第二步:全体员工开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店等工具都玩起来,二维码扫粉丝,积累会员;

第三步:做转化成交;

其实传统企业做微商也不要想的那么复杂,你就是将微信微商当成一个管理老用户、引入新生意的渠道,一切变的简单。正如一个湖南最大的商场的电商老总给我说,o2o那么复杂,但她看了我写的文章后,照着做,将o2o作为引流渠道到处入驻,没化一分钱,o2o让她线下店面增长了30%交易额。微商也是同样思路,你将微信作为一个新渠道(大企业需要重新规划微商品类及品牌),只要能增加传统生意的粉丝及交易额的微信做法你都做,微商就变得简单可操作。

3、目前传统企业进入微商的机会:

微商年终总结篇2

毁灭的终会毁灭

代购客、淘女郎甚至模特构成的第一代微商团队的特点是靠朋友圈起家、暴力刷屏为基本手段、多层级分销为主要目的。但三大痛点如山横亘,无法跨越:第一,渠道层级减少,提高销售效率,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第二,微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没有专业知识,没有销售技巧,当大量货卖不出去时,低价抛货造成市场混乱;第三,下级团队面对蜂拥而来的传统品牌进军微商挖墙脚的冲击,逐利源动力几乎无法阻挡。不转型就崩盘几乎是常态,2015年是传统微商团队的毁灭和重组年,这一点毋庸置疑。

微商团队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微商依托移动电商的飞速发展以及万众创业的刺激,固然是潮流无法阻挡,但模式迭代常态化、团队竞争和淘汰加剧、传统营销精英转型微商的巨大冲击,宣告着红利期已然终结,山雨欲来风满楼。

几乎可以肯定,2015年微商团队必然走向以下趋势:一、扁平化。传统的五级、六级模式一定会被三级模式甚至二级模式替代,这既是回归生意本质的必然,也是形成零售闭环的客观需求。靠多级形成的渠道囤货模式已经成为过街老鼠,关注零售闭环是每个微商团队的必然选择。二、公司化。微商发展到今天,尤其是传统品牌的进入,比拼的已经是整体团队的运营能力,从选品、招商、运营和推广、培训、售后乃至供应链,传统线下的运营团队和分工,事实上微商也一样都少不了。谁的组织能力、系统能力强,谁就会在团队洗牌期占据优势。三、平台化。随着面膜时代的终结,微商品类进入多元化阶段,单靠一个品类的所谓专营几乎无法生存下来,因为始终无法解决高频次的重复购买(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关系沟通)和消费者(下级)需求多元化的问题,因此选品以及品类组合是所有微商团队的必然选择,韩X和思X分别整合药企大鳄推出健康品均是迎合此趋势。

微商年终总结篇3

微博和智能手机:谁是谁的谁2011年9月,Twitter工程副总裁迈克尔・雅培(MichaelAbbott)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些天来,Twitter每天发送的2.3亿条消息(tweet)中,45%来自移动设备。而在几个月前,这个数字还只是40%左右。Twitter原来的平台SMS(短信)继续作出贡献,每天Twitter用户发送和接受40亿条短信。事实上,和IM、聊天软件一样,微博的进入和使用门槛相当低,而且覆盖的人群也非常广泛,这使得微博用户增长的速度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在国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增长迅猛,已经从6311万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从13.8%提升到40.2%。而根据新浪的最新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超过2.27亿,并于近期突破2.5亿,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的微博数,已从7500万条增加到8600万条,上升了15%,其中有一半左右的信息来自于移动设备。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对此表示,微博是移动互联网的杀手级应用,手机则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佳承载终端,二者的结合将全面推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飞速发展。这从某种程度上证明,移动设备和微博的结合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向大众普及的先头部队。从2011年初开始,不少厂商瞄准了这个市场,纷纷推出微博专用手机。中国台湾厂商HTC就在国内推出了两款专门为新浪微博定制的Android智能手机,而不少Android手机和平板产品也已经把微博客户端作为手机出厂预装的必备软件之一。所以,与其说智能手机让微博更加随时随地,不如说微博让智能手机多了一个被人拥有的理由。跨平台短信,未来的未来,跨平台短信被人关注始于Kik Messenaer,但在国内,则是因为米聊、有信、微信、Kiki等一系列模仿Kik的软件的出现

再加上苹果刚刚推出的iMessenaer,相对高端的智能手机用户手机里原本的短信功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落了伍。这类软件虽然不及手机IM等软件的功能强大,但是其占用的内存更小,界面更简单,操作也更便捷,因此还是在根端时间之内聚集起大量的用户,受到大量互联网创业者的关注。另外,这类软件一般都采用通讯方式匹配的技术,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邮箱联系人、IM好友列表等自动检索查找用户现有的好友中使用了同样应用的人,并自动提醒用户是否加其为好友。由于通过数据通道发送信息,这类软件除了包月的数据服务费之外无需再缴纳其他费用,使用费比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服务低得多。在国内,腾讯推出的微信无疑是这个领域的后来居上者。单纯从功能上来看,微信比起其他竞争对手来说并无过多优势,但是腾讯原本庞大的业务体系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匹敌的。之前曾有传言称腾讯微信的用户到10月已经接近2亿,不过随后腾讯高级副总裁刘成敏对此数据表示不予回应。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竞争者就是雷军领衔的小米科技,之前曾经推出了跨平台短信软件“米聊”,因为雷军在IT圈中的地位,很是火了一阵,随后就完全被微信抢掉了风头。不过小米科技已经将米聊作为其推出的小米手机的重要服务功能,希望通过小米手机来推动米聊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这类新兴应用的兴起,“他们(运营商和硬件厂商)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新时代。”已经故去的乔布斯说。FaceTime、Kik这类的应用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之间普及的同时,运营商和手机厂商们肯定感到了一些压力。但是客观来说,这样的服务目前还威胁不到运营商的根本,而对于硬件厂商来说,是否可以利用这样的服务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第一印象分呢?

移动互联网在2011年的热度已经点燃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IT和互联网行业圈的熊熊烈火,它所带来的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进入新的产业周期。”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副主任许志远表示,它催生出了新的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在这其中,最直观的就是接入终端的变化。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超过个人电脑,互联网业务及信息也正逐步从以个人电脑为中心向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中心转变。从国内来看,微博的普及和跨平台聊天软件的兴趣也推动了移动终端的一些策略调整。

微商年终总结篇4

上海三微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微公司)是生产经营精细化工产品、各类医药中间体及助剂的企业,曾向盐城H厂购进咪唑产品进行销售。后三微公司成立了分支机构――精细化工厂,开始独立生产咪唑系列产品。2001年3月15日,盐城H厂以秦某离职后向三微公司批露其咪唑产品的技术信息及经营信息,三微公司使用该技术信息及经营信息,二者共同侵害其商业秘密为由,向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盐城中院),5个月后因故撤诉。2001年9月16日,盐城H厂以相同理由再次向盐城中院秦某、李某及三微公司。三微公司依法提出抗辩后,盐城H厂于同年10月26日向法院撤回了针对技术信息方面的指控,保留经营信息方面的指控。其间,江苏省宜兴市苏盛有机化工厂(以下简称苏盛厂)认为盐城H厂自1998年起利用苏盛厂员工杜某、沈某非法披露的咪唑产品专有技术和经营信息生产销售咪唑,侵犯了苏盛厂的商业秘密,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无锡中院),要求盐城H厂等3被告赔偿298万元。无锡、盐城两案连环,出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

三微公司认为苏盛厂一案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自己案件的定性,遂要求盐城中院中止诉讼,但盐城中院未予采纳。2001年12月24日,盐城中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三微公司利用秦某披露的3家客户信息等销售眯唑产品,侵犯了盐城H厂的商业秘密,判令秦某,三微公司分别向盐城H厂赔偿3万元。2002年1月,三微公司和秦某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江苏高院)提起上诉,并再次提出中止诉讼的请求。江苏高院认为,本案中盐城H厂的商业秘密来源是否合法应以无锡中院所审之案的结果为依据,遂于2002年7月3日裁定中止诉讼。

2003年3月,无锡中院对苏盛厂诉盐城H厂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盐城H厂、杜某、沈某侵犯了苏盛厂的咪唑专有技术商业秘密,判令其赔偿298万元。盐城H厂不服无锡中院的一审判决,遂向江苏高院提出上诉。在江苏高院的主持下,盐城H厂的上诉以调解告终,盐城H厂向苏盛厂支付98万元。

案外盐城H厂和苏盛厂的诉讼有了最终结果,继而三微公司与盐城H厂的二审启动。二审中江苏高院希望能调解结案,三微公司亦不想为讼所累,很有诚意地出具了一份调解方案,希望能了结此案,孰知盐城H厂寸步不让,调解未果。2004年11月8日,江苏高院开庭审理此案,并作出终审判决:撤销盐城中院的一审判决,驳回盐城H厂的诉讼请求。至此,这一延续3年有余的侵犯商业秘密案的诉讼终于以三微公司胜诉而落下帷幕。

调解未果

此案的二审诉讼过程真可谓一波三折。

三微公司于2002年1月将上诉状提交至江苏高院后,因此案的审理需以无锡中院的判决为依据,便向江苏高院提出中止诉讼的请求,此案因而中止。无锡中院判决盐城H厂败诉,盐城H厂上诉至江苏高院,此案又须等待江苏高院的终审判决。最终,盐城H厂和苏盛厂以调解结束了诉讼。

2004年6月中旬,我作为三微公司的人,接到本案承办法官的电话,希望调解此案,请我出具一份谓解方案。对于不想再被诉讼拖累的三微公司的郭总来说,法官的意见无疑是炎炎夏日中吹来的一阵凉风,让人好不惬意!在充分尊重郭总意思、合理维护郭总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我让我的助手出具了一份调解方案:三微公司愿意承担诉讼(含一审、二审)费用的大头;盐城H厂不再向三微公司及原审两被告主张权利;解除对三微公司帐号的冻结。性格豪爽的郭总愿意而且也实际上作出了让步。孰料对方毫不领情,调解未果。

2004年9月10日,我方接到江苏高院的开庭通知:法院将于9月17日开庭审理此案。我和助手连夜对此案作了开庭准备,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啊!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9月15日,我方突然接到法院通知:因对方律师开庭冲突,开庭延期。对于等待了3年之久的郭总来说,诉讼好像又进入了漫漫长夜。10月11日,我又接到法院的开庭通知:法院将于10月15日开庭审理此案。接到电话时只是感觉这个日期好熟悉,翻了一下工作日程,才发现10月15日正是武汉一个商业秘密刑事案子的开庭日期――这次是我这边“撞车”了。我马上和法官取得联系。由于此案已经拖了如此长的时间,法官希望我能派一个助手开庭。但郭总坚持让我前去开庭。一向急于开庭的郭总,这次却很冷静,希望法院延期开庭。我明白郭总不是不信任我的助手,只是悬了3年多的案子他真的输不起了,任何可能出差错的地方,他都不愿意出现。而这边的刑事案子又没有办法延期,于是我吩咐助手写了一份延期审理申请书,并附上我武汉开庭的通知交至法院。最后,法院同意了我的申请,开庭再次被延期。由于开庭经过两次延期,法院也考虑到双方律师业务繁忙,在第三次开庭日期通知发出之前,与双方律师先行进行了电话沟通,以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情况。最终法院确定此案于11月8日开庭审理。

庭审争锋

时光荏苒,转眼就来到了11月8日开庭这一天。上午主要是证据交换和事实调查。由于秦某在盐城H厂工作过,并曾经担任过盐城H厂的销售工作,而且盐城H厂的工商笔录的证据里也有案外人“证明”秦某参与我方销售的“事实”,上午的证据交换和事实调查显得对我方有些不利。中午休息时,郭总看上去一脸的愁容,不时地对我说:“朱律师,怎么办?上午开庭对我们不利啊,我们不会就这样输了吧!”而且话语中在猜测对方和法官是不是有什么关系?也许是因为在一审中郭总见到了一些本不应该在弘扬公平和正义的法庭上出现的情况,对此次开庭心里也存有一定的阴影。看到这样一个遵纪守法又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市场经济弄潮儿此时的无助,我真的很感叹。司法救济是公民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这其中还有什么猫腻,那法制国家的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有多大呢?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我对我们国家的司法系统还是充满信心的,便连忙安慰郭总:“你放心!我相信江苏高院的法官会秉公执法的。今天上午虽说对我们显得不利,但法官的调查和发问都是很有水平的,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况且今天上午是事实调查,不能就此下结论,下午才是法律方面问题的辩论,事实调查的不利并不代表法律问题上我们就会输掉。”

下午开庭时,合议庭主要是针对三微公司上诉状里的法律问题进行调

查。法官首先固定了法庭辩论的3个焦点问题:①盐城H厂所主张的客户名单是否构成商业秘密?②三微公司的客户名单是否有其合法来源?③盐城H厂的技术信息来源是否合法?如果盐城H厂的技术信息来源不合法,那么由此技术信息而衍生来的经营信息是否合法?

在法官宣布今天的法庭辩论焦点之后,我首先对第一个问题向法庭陈述了我的观点:被上诉人所指的客户名单不能构成法律上的商业秘密。法律上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商业秘密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不为公众所知悉,即秘密性;第二,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即利益性。根据TRIPs协议,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不为通常从事该类信息工作领域的人们普遍知悉或者容易获得”,也就是说,商业秘密必须是不易通过正当手段或途径取得的信息,易于取得的信息不允许独占使用,即不能构成商业秘密。之所以有如此要求,是因为易于取得的信息为公众信息,取得这样的信息毋需付出劳动或努力,法律对之没有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根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业秘密案件有关问题的意见》的相关规定,客户名单要成为商业秘密必须具备以下要件:权利人经过相当的努力、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固定,具有独特交易习惯。就本案被上诉人所主张的客户名单来看,包括上诉人在内的客户经营信息都可以通过公开渠道轻易获得,而且也不具有独特交易习惯,因此,也就不能称之为商业秘密。

我方观点陈述完毕,法官要对方律师对我的观点发表意见,而对方律师对我方观点避而不谈,想绕过这个核心问题。明察秋毫的法官看出了对方的意图,几次提醒对方律师“答非所问”。即使这样对方律师还是和法官绕来绕去足足有十来分钟,最后还是在不明不白的回答中结束了第一个问题的辩论。

对第二个问题,我主要从几家客户向我们出具的证明来发表我的观点:几家客户都是因价格问题主动找到三微公司的,三微公司客户信息都有其合法的来源。但我方的证据内容与对方的工商笔录证据内容有矛盾之处,这牵涉到法院证据采信问题,在此问题上花费过多时间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就未在此问题上与对方律师纠缠过多。

第三个问题是此次法庭辩论最有争议的问题,由于对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的关系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故双方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空间很大。对此,我首先阐述了观点:在苏盛厂诉盐城H厂一案中,无锡中院一审判决盐城H厂停止使用咪唑专有技术,并赔偿298万元。盐城H厂不服,便向江苏高院提起上诉,在江苏高院调解下,盐城H厂给付苏盛厂98万元。在准备此案的词时,我们敏感地发现,江苏高院的调解书中没有一处提到“侵权”二字,那我们的基于技术侵权衍生的经营信息也没有合法基础的观点似乎就不很稳扎。果然不出所料,对方律师很快就提出江苏高院的调解书并没有认定盐城H厂侵权,其支付给苏盛厂98万元的费用,是弥补因诉讼给苏盛厂带来的损失,并不是因侵权而支付的费用。对于这样的大是大非问题,我们丝毫没有让步,而是针锋相对地提出:虽然江苏高院的调解书中没有“侵权”的文字出现,但这只是措辞问题,并不影响侵权的成立。盐城H厂同意支付98万元的巨额费用,也就是默认了侵权。对方提出这98万元是盐城H厂补偿苏盛厂的诉讼成本,实乃牵强附会:这场诉讼的成本能有98万元吗?

对方又提出盐城H厂是合法经营的,有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而经营信息由盐城H厂合法经营获得,故经营信息也是合法的。对此,我们针锋相对地指出:合法经营并不能代表经营合法,盐城H厂有营业执照只能说明是合法经营,但因为其用的是不合法的技术,所以,其经营是不合法的。由于经营不合法,由此得到的经营信息也就不合法了。这样你来我往地辩论,对方律师的反驳理由越来越显得软弱,最后竟然违背民法的基本原则提出荒谬的观点:“违法经营得到的经营信息是合法的”,还举出了私生子不因其父母婚姻不合法而认定其也不合法的例子。我们不禁哑然:对方律师显然没有考虑到人权的存在,人权和物权应有本质的区别……

辩论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在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进行了调解。考虑到这样诉讼下去将会增加双方的诉讼成本,心胸宽广的郭总就再次作出让步,同意“四六开”的调解方案,以结束此次诉讼。而对方却没有一丝让步的表示,始终坚持“三七开”的方案,调解遂以失败告终。这下我真的不明白了,今天的辩论明显我方处于优势,对方为什么不见好就收呢?此时天色已晚,由于沪上还有很多事要处理,我和郭总便连夜赶回上海。

12月9日,法院再次开庭。法官针对三微公司上诉状中的关于对方技术信息来源是否合法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调查。我拿出无锡中院所调查确认的一些事实作为我们认为对方技术信息来源不合法的证据,而对方律师根本无法将其技术合法来源途径说清楚。法院最终还是希望双方能够调解,但盐城H厂还是一如既往,寸步不让,调解仍旧毫无结果。经过如此曲折,我们能做的就是等待法院公正的判决。

雨过天晴

2004年12月23日,大家都沉浸在圣诞的气氛中,我在黄浦法院办理完另一个案件的执行问题后便径直赶回律所。还没有等我走进办公室,助手就向我汇报:“朱老师,三微的案子江苏高院的判决已经下来了,江苏高院撤销了盐城中院的判决,我们大获全胜了!”

我仔细看了这份判决书,不禁为审案法官的专业水平拍案叫绝!针对盐城H厂所主张的客户名单是否构成商业秘密这一焦点问题,判决书是这样写的:“客户名单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他人非经许可不得使用,但作为商业秘密保护的客户名单必须符合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要求,也就是说,该客户名单除了具备价值性,权利人对此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外,还应当符合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的要求,即该客户名单不是简单客户名称的罗列,必须是具有商业秘密特征的信息。作为主张客户名单保护的权利人,不仅要证明其客户名单的存在,而且还要证明在其交易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否则该客户名单就不符合商业秘密‘不为公众所知悉’的要求,不能获得法律保护。”法院还认为:首先,盐城H厂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在与涉案的3家客户发生业务往来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不为他人知悉的交易信息或交易习惯,因此其主张的3家客户信息不符合“不为公众所知悉”的要求。其次,咪唑作为一种医药中间体和化工原料,主要销往制药和生产医药原料的化工企业,因此生产咪唑的厂家一方面很容易通过制药和化工企业销售的产品获得它们需求咪唑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公开资料获取它们的需求信息,而这些很容易被获知的信息,是

不能获得商业秘密保护的。最终法院认定:盐城H厂所主张的3家客户的信息不足以形成商业秘密意义上的客户名单,不能受到法律保护。

基于上述理由,江苏高院撤销了盐城中院的一审判决,驳回了了盐城H厂的诉讼请求,并判令盐城H厂承担一、二审案件的受理费和一审财产保全费。看到这里,我笑了:我提前收到了圣诞礼物!

得到如此完美的判决,郭总只是松了口气。是啊,拖了3年多了,现在赢了,只是觉得心头的一块石头落地了,然而却没有胜利的喜悦。不过总算雨过天晴,他将乘风破浪迎接新的挑战。

感言

这个案子的终于圆满结束,面对这样的结果,我确实感慨良多。

在此案的二审过程中,我的办案理念――和为贵,得到了充分体现。此案开庭之前,承办法官希望双方调解,让我出具一个调解方案。由于郭总生性豪爽,也愿意作出一点牺牲以了结此案,于是我们出具的调解方案已经作出了充分的让步。然而对方律师却毫不领情,无奈,案件进入了审理程序。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官仍然希望调解结案,再加上我也担心可能会遇到地方保护主义,所以我方再次作出让步,同意“四六开”的调解方案。这样做和我一贯的办案风格有关系:一则希望双方能化干戈为玉帛,以调解方式结束诉讼,甚至愿意双方携手前进;二则,此案由于在外地诉讼,可能遭遇地方保护主义:三则,法官也愿意以调解方式结案,如果我方坚持己见,态度强硬,在案件有争议的情况下,法官很有可能驳回我方的上诉。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作出让步,避免当事人受到更大的损失,以免“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在调解过程中我们一再让步,充分表现出我们调解的诚意。这一策略在后来的审判中被证明是高明的。而对方态度一直很强硬,在我方一再让步的情况下还是咄咄逼人,给法官造成不好的印象。最终我方大获全胜,而对方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这次二审,江苏高院知识产权庭的审判体现出了其“艺高、胆大、公正”的特点。

微商年终总结篇5

这是继去年12月份,新浪支付系统新付通升级为“微博钱包”后,新浪支付系统的进一步整合。

而不久前,新浪宣布对组织架构和业务线进行调整,涉及包括技术、产品、微博、门户等多个部门,新浪董事长兼CEO曹国伟在内部邮件中称,自己会“花更多精力管理微博板块”,这预示着2013年新浪微博将加快商业化进程。

整合支付体系

此次支付体系整合,是将原来的U币合并到新的微币系统当中,新浪U币是在新浪网流通的虚拟货币,可用于购买新浪读书、财经、星座、游戏等产品提供的增值服务。用户可以通过银行卡、固定电话、手机、神州行充值卡等方式购买到U币,官方兑价1U币=1元人民币。

当微博成为新浪业务的重中之重后,新浪微币于2011年第三季度推出,意在新浪微博的商业化考虑。

新浪微博用户4亿多用户,但其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扰新浪的问题。

去年12月28日,新浪CEO曹国伟在2012年终致员工信中宣布了新浪2013年的战略思考及相关业务和组织架构调整。

“公司决定将目前主要的业务划分为门户和微博两大板块。”曹国伟在该邮件中称,“门户板块由公司COO杜红全面负责,向我汇报。我本人会花更多精力管理微博板块。通过这一调整,我们希望使我们核心业务的定位和架构更加清晰,并在两大业务板块之间产生更强的协同效应。”

曹国伟解释道,2013年,新浪战略的核心将是“移动为先”,同时需要聚焦核心业务,提升公司整体效率。他称,“移动为先”需要新浪上下在意识上拥抱移动,在能力上提升对移动的理解,在资源上向移动倾斜;需要打破新浪多年来形成的以终端和职能划分的网状的业务和组织架构。

有分析认为,杜红原本就负责新浪门户业务,这次只是加强了她的领导力。并且,杜红在原有新浪营销责任基础之上,被赋予门户业务的技术和运营职责,传达了销售职能在新浪门户业务当中的权重上升;与此同时,作为新浪移动端的核心产品,微博逐渐带动新浪移动互联网战略布局清晰化。

此举意味着新浪将举全公司之力豪赌微博产品;新浪将更看好移动业务前景,也实际上把原有移动事业部一分为二融入门户和微博部门;此外,确定杜红为门户业务负责人,总编辑陈彤向杜红汇报,让新浪运营主导还是销售主导之争有了结论。

对于新浪来说,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不是在资本和销售层面, 而是在产品和运营层面,需要的是产品创新。

微博板块,原无线事业部移动微博产品和技术团队,原微博商业化产品和技术团队并入微博事业部,由公司副总裁王高飞担任总经理。王高飞将负责微博用户产品和相应的技术和运营,同时也会负责微博的商业化产品和技术。王高飞向曹国伟汇报。新浪游戏事业部总经理刘运利继续负责游戏、、读书等跨平台、跨终端的个人增值业务,刘运利向曹国伟汇报。

有业内人士认为,曹国伟亲自挂帅新浪微博,预示着新浪调整并未结束,新浪微博或有大动作。架构调整后,两套支付系统的重叠,显然在效率上大打折扣,重整支付体系、优化虚拟支付环节成为新浪微博商业化的必修课。

加码微博移动端

新浪今年继续在微博商业化方面大胆尝试,包括推出互动精准广告、企业版微博、社交游戏增值服务,并开发微博钱包以支撑微博电商的发展。目前微博的主要商业化方式依然是广告,但微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展示广告的空间十分有限,微博货币化路径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然而,微博产品的价值,尤其是在移动端的价值,决定了新浪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投入,去年二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曹国伟透露新浪微博当年的投入预计将达1.6亿美元。那么,“销售”在门户业务中的重要性提升,意味着要加大对门户业务商业化的力度,从而有能力更好地为微博业务投入提供资金上的支撑。

新浪无线部门传统上包括了sp、wap业务,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真正打开新浪移动互联网大门的是微博,而主导微博产品移动端开发运营的一直是新浪无线部门。

此前,王高飞负责的无线事业部某种程度和彭少彬负责的微博业务相重叠,微博网页版由彭少彬负责,微博手机端则在无线事业部。此次调整将微博产品技术及运营职责交由无线业务副总裁王高飞负责,体现了移动端发展是新浪微博2013年的策略重点。调整后,彭少彬被调至产品创新部门,而将微博产品技术及运营职责统一交由王高飞负责,在分工上更加清晰。

微商年终总结篇6

温涛说:“微软通信及网络事业部希望云服务可以帮助运营商和服务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他们的业务不断地扩展、升级,为企业客户提供云服务,这其中孕育着巨大的机会。”

2009年11月,微软曾经非常高调地与“中华电信”结成云计算策略联盟,“中华电信”将运用微软的创新平台与技术,提供企业客户与消费者最便利的移动增值和云端服务,让企业客户提升工作效率,并带给消费者便利与智能的数字生活体验。

微商年终总结篇7

于2007年创立的长沙弘上微日用品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上微)做到了后者——在奥洛菲全国商中,其销售业绩已连续三年位居榜首。

短短几年时间便创造如此佳绩,弘上微总经理吴长胜却将经验总结为“以慢制快”。

事实也的确如此。

2007年,弘上微正式拿下奥洛菲在湖南区域的权,当年开发的销售网点数量便达到100家。然而,6年过去,这个数字仅增至200余。

速度至上的今天,弘上微的节奏有些“慢”。

所幸,慢并非事实的全部。在弘上微精耕细作之下,奥洛菲在湖南专营店渠道的单店年均贡献额达到10万元。这样的结果,足以佐证其慢得“有道理”——提高单产,不也正是目前业界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吗?

当然,谈及弘上微与奥洛菲,一个重要细节亦不能隐去:在转型做商之前,吴长胜的妻子魏英姿曾任职奥洛菲湖南区域经理多时。

夫妻两人对品牌的认同和熟悉,以及手头积累下的优势网点资源,对弘上微后期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助推作用。

而综合其他案例来看,品牌销售人员转做商于奥洛菲来说似乎是司空见惯之事,奥洛菲集团董事长何国光也曾多次公开表示支持这种“内转”行为。

在拓展网点时,很多商会选择广撒网,相比之下,崇尚以慢制快的弘上微更注重标杆客户的树立和同行间口碑的传播。

“没有选择地与大批量的店家们软磨硬泡,实际意义并不大。所以我们更愿意集中火力,先服务好几个重点客户,赢得少数人的亲睐,再经由客户之间的口碑相传,来逐渐完善自己的销售网络。”吴长胜向《化妆品观察》解释。

而在日常的销售推进中,吴长胜对一味加大对终端的促销支持力度并不持积极态度。“促销力度的加强,或许会让合作客户在短时间内收获效益,但也会存在提前透支顾客消费力的问题。”

比较而言,吴长胜愈发感觉到细节服务的重要性。

为此,弘上微在加强店员培训方面用力颇多,同时,其还格外注意店员对品牌文化的领会程度。吴长胜表示,这些举动系统地坚持下来,极大地促进了店员的自主销售能力。更重要的,这些细节的改变最终传导至终端消费者,对销售带来了直接推动。“现在奥洛菲在湖南的顾客购买回头率达到80%。”吴长胜举例说。

“当你拥有了一群忠实的合作客户之后,他们会向你提出更多的需求,尤其是希望你能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品牌来帮助丰富店内结构。而如何筛选到客户店内想引进的品牌,对于商来说无疑是个考验。如何能为你的客户带来优质的品牌和吻合市场诉求的品类?这很关键。”

在健全奥洛菲终端网络系统之后,吴长胜于2010年和2011年,又先后接下了美伊娜多、毛戈平和嘉媚乐三个品牌。他表示,自己选择品牌时最看重产品品质,其次就是上面说到的:在保持差异化的同时,符合市场需求。

在他看来,上述三个品牌各有特色。日资品牌美伊娜多定位相对高端,又有外资背景,能赢得更多层次消费者的青睐;嘉媚乐主打精油添加,加上拥有十年之久的百货渠道的沉淀,品质及形象都有保证;走专业彩妆路线的毛戈平,与市场上纷繁芜杂的时尚型彩妆品牌有着明显区别:单品不多,但产品结构稳定,同时非常侧重教育营销——通过引进这一彩妆品牌,店老板基本可以将彩妆销售问题摸透弄懂,这一点对于终端客户来说显然很难得。

微商年终总结篇8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中国移动向腾讯收费成为现实,微信变现的压力将会变得更加迫切,并有可能加快盈利步伐。

“未来,我们会在增值服务上寻求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4月7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瞭望周刊社《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如此表示。

复制QQ盈利模式?

很多人认为,对现在的微信来说,变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它的运营者腾讯,已有多年成熟的互联网商业运作经验,并有可能在微信的商业化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一一复制。

时至今日,腾讯的业务体系已经延伸至多个环节,但直到微信之前,其商业模式都是起始于QQ,并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不断衍生。

在1998年腾讯创建之初,QQ主要依靠广告及互联网增值服务艰难维持,并因盈利困难屡遭困境。甚至马化腾都曾试图将腾讯股权出售——让后来者唏嘘的是,当时甚至无人愿意接手腾讯。

直至移动QQ聊天出现,与运营商一直若即若离的腾讯,终于依靠无线业务,走上了自己的盈利正途。

数据显示,到2003年,腾讯移动增值业务已增长到腾讯收入的63.6%,移动QQ的收入则占到腾讯移动增值总收入的71.1%。

凭借良好的盈利能力,次年6月,腾讯登陆香港证交所。

有意思的是,无线增值收入不但盘活了积聚10亿注册用户的QQ平台,也反哺给腾讯,让它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从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业务、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到更多的领域,都逐渐成为这个巨无霸的触手所及之地。

事实上,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收入比例反转,在腾讯上市的第二年就已实现。

2005年腾讯财报显示,该年,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7.867亿元,高于无线增值服务5.173亿元。此后8年来,腾讯一步一步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QQ平台的风险也逐渐积聚,嫁接了QQ用户资源的微信则成为腾讯新的战略重心。

自然,微信也将逐渐取代QQ,成为企鹅帝国新的核心财源。

商业化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将如何变现盈利,目前仍充满悬念。

毫无疑问,由于手机与电信不同的应用环境、硬件性能、操作方式与用户体验,微信已经不可能简单复制QQ过去的经验,必须开创一个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维持自身的增长不会放缓。

但不论选择怎样的模式,基本的思路还是不会变的:先积累用户,搭建平台,最后通过不断的尝试趟出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其中,第一步已经完成。微信从崛起至聚集3亿用户,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从没有用户到1亿用户,微信用了433天的时间;从1亿到2亿,5个月时间;从2亿到3亿,4个月的时间。

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将如何落地,则仍然是未知之数。

IDG资本合伙人张震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层面可能有很多变革,但商业模式上并不会有太多创新,“因为商业的本质在那里”。所以,如果以商业逻辑来做一个归结,微信的商业化最可能的路径,依然应该是基于微信平台本身的增值业务,以及基于微信数据模型形成的精准营销。

其中,游戏已是“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腾讯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有明确表示。

这也是被外界较为看好的一种快速的复制模式,因为在此之前,腾讯的游戏业务早已超越盛大,坐稳了中国网游第一把交椅,并成为是腾讯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若是将其成功经验移动化,实施的可能性极大。

三月下旬,就有消息传出,微信将于4月推出三款免费手机游戏。

皮皮精灵助理总裁、锋讯网创始人管鹏认为,从业务结构上看,“未来腾讯移动端的商业化必然首选微信,微信必然首选游戏。”

而微信正在搭建的公众平台,也被视为日后和朋友圈并驾齐驱的盈利基石。

4月10凌晨,微信公众平台悄然改版,业内人士评价认为,新版本的首页更大气,布局更合理,推出了几个行业级的微信应用成功案例,后台功能也有一些小变化。

目前,外界已经涌现不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移动互联网众包招聘公司人人猎头,据称其五分之一的订单就已来自微信。

此外,利用微信平台产生数据,进行模型化分析后做出精准定位,也成为业内热议的可能性。比如当用户出现在某地时,微信可以为其推送一些消息,包括周围美食、美景、娱乐服务设施。用户根据本身需求,点击微信中已有的周边商户的公众账号,直接获得该商户的信息。用户挑选后再做决定。

就现在的微信来看,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百度销售副总裁助理舒讯在对微信观察之后发表个人观点认为,微信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在通讯里挖掘商业模式还是找到和放大用户的二级需求?”

舒讯进一步指出,从手机这个载体来看,和PC端很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在一个页面满足用户的主诉求,最多只能在两个页面做到。这或许是微信实现商业价值的天花板。

“收费”推动微信商业化?

微信风波爆发后,一个普遍的猜测是,如果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会否催化微信的商业化进程?

这也是外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按照原来的设想,直至微信实现“社交化和移动通信管理平台”这一目标之前,腾讯不会急于体现微信的商业价值。

比如,在微信宣布用户突破3亿之后,外界就已开始传言,微信可以“赚钱”了——比如在微信上运营游戏。但这一模式并未在微信内部通过。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否决的理由是,游戏并不属于微信核心功能“沟通”范畴,并且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性。

在张小龙看来,微信的用户关系平台仍在搭建,过早商用可能会伤害用户体验。

和美国知名社交平台facebook不同的是,facebook是一种强迫实名的社交网络,它之于用户关系链的保守做法自始至终。关系链越保守,用户之间的联系相对就扎实,平台也就越稳固。

而微信中的“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也能让原本陌生的用户彼此连接,从而让微信用户的关系圈,从高度私密扩展到不稳定的泛社交圈。有观点认为,正是这种加法,将强关系与弱关系同时置于一个平台,可能会导致微信的社交平台无法真正推行。

不过,现在看来,由于运营商的收费博弈,这一时间或将提前。

微商年终总结篇9

软件厂商也越来越被公有云服务模式的规模经济效益所吸引。综合上述因素,传统软件厂商开始积极寻求向公有云模式转型,逐渐由出售软件许可证向出售服务迁移,服务必将成为软件市场的“明日之星”。

打造“云生态系统”

公有云的出现使“转型”成为软件行业的关键词之一。在企业级市场,虽然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重点不尽相同,转型的起点也存在差异,但终点只有一个——“云”。企业结合自身在软件领域的优势,搭建公有云平台,实现软件应用和服务的在线交付。

2008年10月,微软在其开发者大会上推出Windows Azure平台,当时微软首席设计师Ray Ozzie表示,Windows Azure旨在为软件开发商建立跨平台应用的“云计算服务操作系统”,这是微软向云计算转型策略中举足轻重的一环。2010年3月,微软CEO鲍尔默发表了《We are all in》的演讲,正式拉开微软产品线全面向“云”转型的序幕。此后,微软陆续Windows 8、Surface、 Windows Phone 8和Office 365等终端产品和应用。同时,以这些终端和应用为载体,服务也势必会成为微软主打的商品之一,这与以前的“软件许可证”有天壤之别。秉持云+端的战略,以云操作系统为核心,微软从软件供应商向设备+服务商转型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月,通过与世纪互联合作,微软成为首家在中国推出公有云落地项目的国际厂商。

在微软公有云的战略实施过程中,微软与硬件设备商、系统集成商、ISV(独立软件开放商)、开发者、政府、高校等达成战略合作,明确分工,最终建立开放共赢的“云生态系统”。不只是像微软这样的国际软件公司在转型,国内的软件厂商也在不断摸索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也在积极推出云服务平台。

作为用友成员企业,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畅捷通)主要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公有云服务,在产品和销售模式上做出转变。“以CSP(Chanjet Service Platform)公有云平台为基础,在产品方面,畅捷通对传统软件包进行云化;在销售方面,变‘软件包+售后服务’为‘长期在线经营和服务’。”畅捷通副总裁夏冰表示,“畅捷通T+是对畅捷通T系列传统软件包进行云化的结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软件固化结构开始向碎片化发展,服务方式由之前的‘人为系统服务’转变成‘系统为人服务’,系统需要按照操作者的需求为其获取信息和资源。以T+为核心,我们推出了畅捷通T+云时代企业运营平台。”据了解,通过与包括中国电信、微软、戴尔等在内的厂商积极合作,畅捷通打造了完整共赢的生态链

在软件厂商的转型过程中,不管是微软的“设备+服务”愿景,还是畅捷通的“S+S”战略,最终都可以将其归结为云与端的结合,虽然各有所指,但是都需要企业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在原有技术、产品、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把盘子做大,打造开放的“云生态系统”。

得用户者得天下

微商年终总结篇10

盲目跟风

我有6个微信,每个微信近7000人,共计近4万人,其中至少有2万人是做微商的,他们80%都是从事面膜销售的,其他的有化妆品,A货包包、鞋子、手表、首饰、食品……我们以最多微商做的面膜为例,很多人都在喊我的产品很好,为什么就是卖不动?

原因很简单:A:你的朋友太少,且对你没有信任;B:你很缺少销售及营销的系统知识;C:面膜产品鱼龙混杂,竞争激烈。

产品质量差

由于PC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已经形成秩序化,很多平台如淘宝、天猫、百度、京东等大平台无法给创业者提供虚假广告的机会,且进入平台门槛较高,而微信朋友圈门槛低,免费注册个微信,在朋友圈即可大肆各种的广告图片及文字。微商经营者中存在不少品质低劣的三无产品,严重污染整个市场环境。之前卖得很火的某某面膜,就被央视曝光存在有害原料,一时间面膜党人人自危。完全可以预期,无需多久,微信官方一定会重拳出击,严加管控,微商江湖,必将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微商产品宜精不宜多,产品太多了,没有了主打产品和亮点了,产品太多你每天不停的发产品,没有时间去跟粉丝互动、交流了,这样是起不了作用的,另外产品太多你所发的朋友圈内容全部是产品,会很空洞的。

自我宣传

以面膜为例,如何进行朋友圈宣传:

1. 自说自话,对话截图,使用效果突出;2. 自导自演,多人求名额截图,突出名额紧张;3. 自圆其说,做了1个月的晓雪,销售火爆要紧急拿货;4. 自编自演,客户不仅自己用的好,还推荐朋友买;5. 朋友圈各种晒,使用效果对比,订单截图,收款截图,发货照片;6. 真戏假作,刚发了100箱货,还没有来得及进门,又有人打款进货;7. 刺激准客户,准,女人要独立,生活有活力,面膜贴的好,老公回家早;8. 终于提车了,梦想中的路虎极光……

利润不足

有不少朋友问我,在微信上零售水果好不好。我觉得难度不大,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不是如何卖,卖给谁,利润空间如何,而是值不值得做。举例说明:一箱芒果卖200元,毛利最多50元,扣掉运费、人工费、宣传费等,纯利所剩无几。芒果再好吃,客户一年也难得重复买几次,况且,水果店买水果也很方便,因此如果想赚大钱,你就要不停的大量开发新客户。这样一来营销成本和推广难度明显增加。

层层圈钱

说起利润不足,问题来了,肯定有一堆微商会反驳,说自己或上家一年能赚几百上千万,开的都是豪车,住着豪宅,这就是你无知的根本原因。你要擦亮你的双眼,好好看清楚,这些赚钱的微商是以零售产品销售给终端客户为主,还是靠全国招商圈钱的?所以,很多微商产品就靠招募总代,总代招一代,一代招二代,二代招N代的模式,无止尽海量圈商的钱,层层囤货,库存转移。能获取暴利的,都是总代、一代等上家。最底层的小,人多又好骗,销售能力弱,同行竞争者又多,最终产品大量积压,成为击鼓传花游戏的牺牲品,最终倾家荡产。

暴力刷屏

请问,你最反感微商的地方是什么?结果和你想的一样,95%都很讨厌刷屏卖货,通常会直接屏蔽或拉黑。做微商的有个怪现象,他们一般进到某个群后,不和大家交流,一来就猛发广告,发完了就跑。加你为好友,也从不和你聊任何有点营养的话题,只会群发广告,看他的朋友圈,也全是产品秀。这些微商真可悲:不懂得社群营销的精髓是用心交朋友,只会狠狠的刷屏,加粉,甚至骗粉,努力的让别人用最快速度把自己拉黑。转化率=下单人数×浏览人数,微信好友都不足1000人,订单不会有多少单,甚至有的连微信公众平台都没有,光靠刷朋友圈,有多少人会看?看了之后,有多少人会买?如果转化率真这么高?请立马告诉马云,让马云给你100亿。

人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再做文章。好不容易加了一些好友,混进一个不错的圈子,但是却急于求成,没有耐心,只顾着刷屏卖产品,而不懂得用心经营,最终钱没赚到,同是也被人把你拉黑,拉黑,拉黑……

微商微商,越做越伤。由于之前没有实战的销售经验,同时缺乏完善系统的营销培训,导致营销战术粗暴单一,还不得不硬着头皮往死里刷,即赚不到钱,也没有得到任何能力增长,每天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方法,最终就是抱怨,抱怨,还是抱怨。

脑残加粉

最近,朋友圈里还有不少人在兜售“吸粉神器”,号称1个月可轻松加到10万粉丝,还有几个程序员哥们,最近也在潜心研发这类产品,说实话,这类产品我看了流口水,却不敢轻易使用,为什么?这和以往的垃圾邮件群发软件、QQ群发器很像,刚开始用的人少,会有明显效果,后期用的人多了,腾讯官方必然封杀。最近已传出加粉受限甚至封号的消息了。同时这些盲粉的转化率也值得怀疑。我以前做过QQ、邮件群发,一个月发上百万,我想即使转化率只有1‰,我也赚定了。结果我却赔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狂发垃圾QQ、邮件,用户早已练得百毒不侵,真实的成交率,连1 都不到,最后还惨被封杀。

本末倒置

现在的微商江湖,一片浮躁,玩概念、玩思维、玩众筹、玩情怀,就是不能老老实实把产品做好,做到货真价实。因此大都一炮而红,而后就迅速衰败。善游泳者,死于水,善用刀者,死于刀,善于营销者,也死于营销。

微商年终总结篇11

所谓微商,从广义上说就是移动社交电商。根据估算,目前参与朋友圈经营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然而,迅猛发展的背后却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微商”概念乃至市场的混乱一度遭人诟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大品牌、大企业争相进军微商。微商,到底该往何处去?

热闹之外也有良莠不齐

今年2月,经朋友介绍,吴娟加入某品牌化妆品的微商团队。在上级的要求下,她先通过支付宝将货款汇过去,收到商发来的货品后,再加价售出。

吴娟回忆,上级经常在微信群里培训大家。虽然如此,由于该化妆品并不知名,她卖得很吃力。3个多月后,她决定不再坚持。“这样层层的结构让金字塔顶上的总代获得收入,而风险转移到了最底端的个体身上。他们的收入其实是这种层层。”吴娟认为,这样的分销形式“很像传销”。然而,一位拥有一支60多人团队的女白领认为,自己做的微商跟传销不一样。“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卖货赚钱,不是骗子,也不会强买强卖。”现在,她的朋友圈已能给她带来每月上万元的收入。

对此,国内最大的微信开发服务商之一微盟CEO孙涛勇认为,最早一批微商从朋友圈发家,采用C2C模式,借助朋友圈入口的第一波红利迅速致富。真正能玩转C2C的还是那些自媒体大号,比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鬼脚七等,但是这样的人在微信上又有多少呢?

建立信任才能终结乱象

有微商透露,由于朋友圈没有完善的交易系统,微商们只能通过图片形式向用户展示商品信息,而每次发送的图片是有限制的,消费者常无法判断质量优劣。一旦用户买到了假产品也有苦说不出,不知道该找谁。这样一来,严重污染整个市场环境。此外还有物流、订单跟踪、利润单薄、会员管理等都困扰着商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认为,微商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当前微商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评价机制,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和第三方交易平台”。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平台微商,认为C2C模式最终会走向B2C模式,即通过搭建一个微商管理体系,提供完整的分销方案,有专用的销售系统,卖家依靠销售进行提成。在交易平台上,从购买、物流、评价、维权等都像淘宝一样有一套完善的机制,用户才能放心购买,解决最起码的信任感问题。

未来微商并非造富平台

微商年终总结篇12

对西方世界来说,尽管华为已是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但它仍是一家有着中国“军方背景”的神秘公司,在信息披露上不按西方“常理”出牌。公开的质疑和解释, 私下的谈判与游说,成为双方博弈的必要桥段。

然而,经数年历练,华为显示出与其最高领导者性格全然不同的一面,甚至已懂得如何主动“”西方。今年的移动通信大会上,从机场到会展中心、皇宫下方音乐喷泉处,都矗立着一个耀眼的飞马雕塑―― 那是由3500部华为荣耀(Honor)手机模具拼组而成的品牌创意,向全世界展示出华为罕见的“开放”性格。

对华为来说,这尚属首次。

今年2月,华为聘用全球顶尖的广告公司BBH以塑造全新品牌形象,2012年度预算为2亿美元。营销方面支出增一倍以上,占销售额的比例将从2011年的2%升到4%至5%。

飞马的创意来自于华为内部。雕塑从制造到安装、运输,只花费2万英镑,但效果很好。当华为终端公司首席营销官邵洋把华为的品牌创意告诉欧洲的电信运营商时,后者非常兴奋。

不过,从华为内部来看,飞马的亮相有着更深的意义。在本次MWC2012大会华为的公开展台上,一改过去核心设备、企业网方案和终端产品齐上阵的风格,而以终端手机的展示为主。事实上,自去年起,由于直接面对消费市场,华为终端业务已成为重塑公司品牌形象的支点。2月26日,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余承东高调了“全球最快”的华为Ascend D Quad智能手机:配备自产的四核处理器,运行速度是普通双核智能机的两倍。“我们的品牌不是最强的,但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最强的。”余承东对来自全球各地的300多名记者说。仅一个多月前,华为在CES上了“全球最薄”的双核智能机Ascend P1 S。

这已经不是人们所熟知的华为。

最快、最薄这类极端概念,本是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特征。此前,这个市场为苹果、三星等强势品牌主导,中国本土公司从不擅自入内。华为和它的对手中兴通讯都曾是代工为主的低端手机制造商,在华为2011年的6000万部手机销量中,智能机占比三分之一。

但随着性能强大的Ascend的面世,华为的举动正如余承东所说:“我们现在才算真正在终端领域发力。”事实上,余承东正是这两款手机乃至终端业务最强力的推动者。2012年度华为手机目标销量被调高两倍。

对于从B to B市场起家的华为来说,变化莫测的终端消费市场着实陌生。为树立终端品牌,余承东所尝试的激进而公开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华为传统的。他说话语速极快,反应敏捷,由于目标明确,记者通常只能得到他想说的答案。

余承东于2010年下半年从无线产品线调至终端业务。不到一年内,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化媒体新浪微博上最受关注的华为公司高管。截至2012年3月6日17点30分,余承东新浪微博粉丝数量为125609――接近华为公司的11万员工总数。而就在这个平台上,余承东“口无遮拦”地提前新产品,甚至公开点评对手――尽管事后在重压之下 ,将其删除。

就在MWC2012开展前,华为终端高管更迭事件再次推升华为终端的受关注度――除了华为终端总裁万飚保持不动之外,负责研发、品牌、渠道的三位副总裁换帅,三级部门经理也开始调整。

所有人都意识到,华为的性格正呈现多元化。这似乎正是余承东所期望的结果:“我执政期间,就要这样。”

这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希望世界认识自己的新角色,但变革不仅是品牌形象上的,更是基因上的,华为能否承受?

“最”手机

其实,在两款Ascend“最”手机面世之前,同属这一子品牌的荣耀(honor)手机业已获得公司内外的认可。采用直板大屏的荣耀外形时尚,待机时间超过3天,拥有1.4GHz高速处理能力,但仅售2499元,其综合优势引发了2012年年初的热销,情人节当天销量高达3万台,约等于2011年三星手机在华月销量。“华为手机终于像个样子了。”一位华为终端内部人士如是 评价荣耀手机。

但在余承东眼中,只有“最”手机才能使华为具有向市场冲击的真正实力。在采访中,他对“最”手机的技术指标滔滔不绝。有记者要求他讲述品牌特点,他先转个弯,便绕回Ascend的超高技术指标上。

一年前的MWC上,余承东判若两人。当时他接手终端业务仅半年,正处于了解阶段,谈话多集中于行业观察。对于iPad,他说道:“在iPad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可一拿起iPad,消费者就会发自内心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乔布斯把握了对人性的了解,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苹果的产品启发了余承东的思路,他对华为手机的想法鲜明起来:消费者要的就是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这是手机市场制胜的根本。接下来,便是强力执行。“在华为,真正狠角色的领导都有这个特点,刚开始都不太说话,自己的想法清晰了,然后大刀阔斧。”华为内部人士如此评价余承东一年来的做法。

“狠角色”余承东的做法之一便是“高压政策”:“这个参数达不到不行,你必须做出来,你做不出来,我就换另外一个人来做!” “余对研发,对所有不满意的人都会发火。”一位华为内部人士说。

高压方式是华为的传统之一。余承东之前所在的无线部门曾为沃达丰的电信网建设创意,耗费两年更改底层平台。当时,华为是唯一接单的设备商。这最终成就了Singal Ran网络解决方案。如今,该方案不仅成为所有设备制造商发展的方向,更帮助华为拿下西欧35%的无线设备市场。

在客户需求面前,华为人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很强,“高压性的策略是华为终端由平庸走向不凡的质变的过程。”一位华为终端内部人士说,“老余在这个层面上是值得人尊敬的。”

强力执行集中体现在对芯片技术的重视上。此次Ascend D quad手机最大亮点是采用四核芯片的K3V2处理器。K3V2拥有16芯GPU(图形处理器),显示能力比对手强一倍,纯CPU工作快49%,耗电量少30%,由华为旗下芯片制造商海思研发。

事实上,在手机业,单纯讲芯片性能并无意义,关键在于芯片与手机整体能力的结合。这意味着,芯片制造占据着手机产业链的核心。在这个崇尚规模效应的行业,若无战略制高点,规模越大反而越被动。

以华为的逻辑,要么就占据产业链核心,要么不做。本届MWC大会上,四核芯片的厂商共四家,三星、HTC及中兴均采用英特尔Tegra 3处理器,只有华为用自己的芯片。

尽管海思是华为旗下产业,但K3V2的诞生并非顺理成章。由于长期担任华为内部供应商,海思难免有些保守。终端业务不得不跨部门“施压”,“海思不归余承东管,但也是高压政策,所以能在四核领域率先做成。”一位华为内部人士说。

这一次,华为的动作快于最主要的芯片制造商高通。“确实,我们四核的时间表并不领先。”高通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王翔坦言。高通名为Snapdragon S4系列的四核产品最快在年底商用。但王翔同时认为:“在手机这么小屏幕的终端上,四核必须首先找到它生存的意义。”

对手机业的追赶者华为而言,四核如同进入顶级手机厂商行列的敲门砖。曾用“裹足不前”来形容华为终端市场做法的沃克咨询公司分析师王亮,对Ascend D quad评价说: “华为终于找到了在手机产业链上的核心竞争力,有了自己的命脉,这才是华为一向的做法。”

“我们只能做世界第一的产品,因为世界第二的产品就没有人能记住。”余承东说。与此同时,余承东深知,作为一款面向消费市场的产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芯片。他曾公开宣称,硬件能力提升后,重点将集中于用户体验上。

不过,对长期沉浸于B2B市场的华为来说,工业设计的突破一定程度上要难于技术创新。

仅靠自己的内部经验,恐难以为继。2010年,华为终端聘任前宝马设计总监、前西门子产品概念设计总监范文迪(Hagen Fendler)出任华为手机产品首席设计总监。除了全面负责华为终端外观设计外,这位德国人还领导着一个分布在欧美、日本、中国总数超过300人的设计团队,在华为内部,它被称为“终端消费者体验设计中 心”。

范文迪有着将商业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不过他对华为的作用,不仅是督导设计,还包括启蒙华为对消费市场的感知能力。范文迪有步骤地督促中国设计师们使用当下最新潮的电子产品,然后撰写体验与心得。“聘请国际设计大腕加盟,是华为高层集体决策的结果,但这里面有老余的推动。”华为内部人士说。

铁腕执政

随着华为终端变革力度在一年内急剧拉升,公司内外气氛同时紧张起来。

在外界看来,余承东的一些“疯狂”举动客观上提高了华为终端的知名度。余承东的新浪微博的受关注度本不高,但在2011年8月,小米手机后,他在微博上表示:华为的Honor手机和小米配置类似,同时反思华为不擅营销。这种直率给公众惊艳之感,此后他的微博受关注度飙升。快人快语已成为余氏微博的标签。余承东带给华为终端的变化是多层面的。在公司内部,同事们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会把余承东称为“余疯子”。而这一年来,最受关注的巨变莫过于高层人事“地震”。

2011年初,万飚出任华为终端CEO,这位年轻的少帅和余承东曾在无线部门合作很久,配合默契――到2011年底,新人马全面上位。

有着13年系统开发经验的何刚统领华为终端研发部门,曾任无线营销部门主管的邵洋接替华为终端CMO的工作,华为终端新任中国区总裁是曾任东南亚地区部门总裁的王伟军。大规模换帅引发普遍质疑,原因是,以上人选大多来自无线部门。

“换人是为了做事。”熟悉余承东的华为内部人对此评论道。他认为,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有多年合作经验的下属可以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的理念,以确保执行力。在快速变化、竞争激烈的手机市场,不仅要有产品高压政策,整体团队的默契、作战能力更是赢得战争的根本保证。

面对此事,华为终端员工心情颇为复杂,一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人看到希望,但另一方面,共同创业的同事突然调离,也令人难以接受。

如果余承东在人事调整的同时增加点人情味,效果或许更好,但压力之下,他无暇顾忌。“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这要改进”,余承东在就任华为终端董事长之后说道。

客观来说,华为终端是华为整体战略转型的一 个关键点,这无形中加大了对终端管理团队的压力。

华为手机从为运营商定制起步,已有十年。当电信设备市场的天花板显见,一直高速成长的华为必须谋划突破原有边界。2009年,华为终端决定挺进消费市场。去年4月,华为宣布向企业市场、消费者市场拓展,以期在下一个十年实现营收1000亿美元。为此,华为将建立运营商网络、企业网、终端及其他四大运营中心,分设管理团队,最终形成“云-管-端”的系统架构,基于通信技术,提供从接入、承载、平台、终端到业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在这个系统中,“端”将成为其他业务的汇总点。

与此同时,不同于运营商市场,手机业的白热化竞争令余承东时刻警惕。这个行业正在全面收缩,预计未来三年内能存活下来的手机终端公司不会超过四家。在余承东看来,华为只有进入全球前四名,才能生存下来。他坦白表示,华为手机的利润还很低――“一位数”。

事实上,余承东的微博风格正是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压力下产生的。

表面看来,这与华为传统的谨慎风格大相径庭。他的口无遮拦不仅令华为终端公关部门感到头痛,也令他自己为难。在去年年底,余承东曾停止微博更新达两个月之久,直至2012年1月才恢复。

但另一方面,余承东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将内部问题在微博上直接点出,反而能够推动变化:“自断后路,公开说出来了,就必须得做好。”“这是余承东找到的一个有效通道,恰恰用社会化媒体、社会化手段来给内部施压。”一位华为员工说,“手机市场就得用非常打法。”渐渐地,微博平台成为华为终端压力传递的一种特殊渠道。

本质上,这仍是华为传统的延续,而非颠覆。一位接近余承东的内部人士目睹了一年多来的变化。他认为余承东身上“高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以及偏执”的特质,是华为人赖以生存的基因,公司内部已无比熟悉。

但现在,余承东把它公开了。

转型困局

尽管在移动大会上精彩亮相,但在巴塞罗那机场的电子产品专卖店里,依然是苹果、三星、摩托罗拉、HTC的天下,华为手机的身影并没有出现。从渠道特质来讲,机场本是人流密集场所,堪称终端零售的首选之地。

实际上,在余承东新浪微博和Ascend所引发的高度关注之前,华为终端给人的感觉仍是“收着往前走”。仅就外部效应来看,除了华为手机大手笔赞助2011年超级杯足球赛之外,鲜有动作。

真正的困局集中在零售渠道的拓展。2011年,华为终端首批品牌店在北京、上海、深圳的核心商圈同时亮相,一向以运营商市场为核心的华为终端,第一次推出了品牌形象店,开始零距离面向消费者。但余承东深知,华为渠道存在短板。

2011年销售的手机中,运营商定制占了大部分比例。公开渠道铺货太慢,令华为一些性价比颇高的新品错失销售良机。“公开渠道的运作水平还比较低,这也是我们的学习曲线,毕竟 华为是做系统起家的。”余承东说,面向消费者市场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在余氏新政下,改变已经开始。现在,华为手机在规模发货之前两个月就新产品,以便让华为全球各代表处的销售和渠道提早做准备工作,避免产品出来而渠道未备好、店面无覆盖的情况。

此外,电子商务是打通公开渠道的一条有效通道。华为一边和京东、国美等电商合作,一边筹备自己的直营电子渠道于今年年中上线。“华为提供电子结算的支撑平台,我们不会自己去做物流之类的。”余承东说,今后华为手机将依托三大渠道:电商+运营商+社会渠道,希望今年能把运营商渠道和公开渠道控制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

“相对平衡”――这个词恰好点明了华为手机在渠道以及品牌建设上的真正挑战。对华为来说,内部高压以推动执行,并非难题,但如何把握好运营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微妙平衡,才是考验。

华为终端首席营销官邵洋在巴塞罗那期间,除偶尔接受采访外,大部分工作都是去见运营商合作伙伴。“本来我们有两个人今天要去见Telefonica(西班牙电信)高管,但另一人临时有事,不过他们说,那个人可以不来,但你必须得来。”

和法国电信有过谈判经验的邵洋很清楚,欧洲的运营商要和他谈及的是华为的品牌,他们对产品已没有疑问,但对品牌却把握不大:“有个运营商对我说,我们很想扶持华为,但你们的品牌影响力的确还不够”。

面向B2C市场的前两年,华为在大众领域的品牌建设的确比较慢。来自华为内部的声音显示:“我们制定了很多针对大众市场的营销新招,但任何一个新政出台都要经过上面层层审批,多个主管领导会审。面向大众的品牌策略与以往在运营商市场的做法非常不同,经常是创华为先河的。”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华为手机曾想赞助NBA,本来已基本谈妥,加上后来林书豪传奇般崛起,NBA又吸引了很多亚洲观众,效果一定不错,可这一项目最后也不了了之。

华为高层的审慎让华为终端内部人感到有志难酬。审慎的原因还不只是终端市场品牌拓展之路与华为传统运营商基因不同,更根本的是那时华为手机产品尚未跨入顶级行列,这多少会影响高层决策。

“华为终端在打市场阶段,有了真正有实力的 产品,才会有一切,如品牌、口碑。”余承东说。随着技术、产品积累到一定程度,华为终端的品牌之路才真正开始。

接下来的问题是,华为终端品牌到底要打造出一个什么形象呢?“客户至上便是华为品牌的DNA。”邵洋说。

客户至上本是华为公司整体品牌DNA,现在被移植到了终端品牌上。华为还是坚信,曾在运营商市场取得的成功经验,在消费者市场同样奏效。由于华为终端的客户既有运营商,也有最终消费者,华为必须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很了解运营商对华为的诉求是什么。”在邵洋看来,运营商非常需要一个全心全意为它着想的手机合作伙伴,既推动其业务发展,又不威胁运营商对用户的控制欲。

由于智能手机上消息、邮件及各类服务的推送增多,人们即使不用手机,网络也处于交互状态。这样的“信令风暴”令运营商网络压力急剧大增,英国、日本和美国都出现了智能手机信令管理的问题。

对此,华为已经成立联合工作组,优化信令的传输方式,让手机更节电并能缓解网络的流量。来自华为无线业务的何刚说,华为对系统设备和网络运营的经验给其手机业务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的确,华为的根本优势仍在于对运营商市场的了解,这是华为终端发展的基石。所以,无论在品牌还是渠道建设上,运营商市场是华为必须考量的重点。更何况,在欧洲,运营商一年的开支中,设备采购费用占8%,运营费用占12%,手机补贴却占去39%,是前二者之和的两倍,这令任何手机厂商都无法小觑,华为也不例外。不过,华为终端真正的落脚点仍是普通消费者,这是一个B2B2C的商业模式,最终还需要对消费者需求的真正把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