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20 09:18:50 关键词: 音乐 教育 教育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和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表现在个人能力、人格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上,体现在国家的国民素质上。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依据时代的需要,让音乐教育植根于教育的沃土中,通过音乐教育增强社会公民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内心情感,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

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以听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以听为中心”原则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说,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教会学生学会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并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洗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相关技能的传授,这就需要学生聆听音乐,在聆听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过程决定了学生必须在聆听中学习。更进一步说,学生要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通过仔细地聆听,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节拍进行理解,通过反复聆听,培养乐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音乐教育必须通过为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聆听音乐完成。小学音乐的本质及其开展的过程和方法决定了教师必须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给学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不断聆听音乐。因此,“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播放音乐与聆听音乐是教师与学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落实“以听为中心”的原则

“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如何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更多,进而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教师要制定更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听,提高聆听的有效性。

(一)为学生的聆听进行铺垫

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无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安静地聆听,情绪有一定波动,导致无法在聆听中有真实的提高。同时,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了解音乐内容,导致在聆听中只能感受音乐的旋律,无法对音乐进行鉴赏,使得自己的聆听是盲目的,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明确的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组织学生聆听,首先要做好铺垫工作,必须让学生进入相应的氛围中,使学生做好足够的准备聆听,提高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聆听中有更大的收获。例如,在组织学生正式聆听音乐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较波动的情绪得到平复,使整个教学氛围变得轻松与和谐。基于此,学生的情绪得以平复,才会静下心聆听。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音乐播放前为学生交代相应的背景,让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调节情绪,与音乐节奏相互协调,进而提高聆听的有效性。例如,教师要让学生聆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在音乐播放之前应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更进一步说,教师应该在播放音乐之前给学生指明聆听的方向,避免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没有目的地听唱,虽然付出努力但无法获得收获。

(二)结合学生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聆听内容

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有针对性的音乐素材,换言之,教师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考虑学生的喜好,为学生挑选的音乐素材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通常忽视学生的喜好,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音乐教学,只是单纯地按照音乐教材给学生播放音乐。在这种背景下,教师为学生播放的音乐通常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聆听音乐,更不愿意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内容及情感进行思考。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对音乐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落实“以听为中心”的理念,就必须考虑学生的喜好,挑选更适合学生、能够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音乐。例如,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对卡通人物有足够的兴趣,教师就可以挑选动画片中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聆听。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有力支撑

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作为有力支撑。具体地说,大部分小学生对音乐概念的认知较模糊,不能理解音乐的内涵,也无法领悟音乐的本质。因此,大部分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听唱,是跟随音乐节奏的即兴表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的内容没有深层次领悟,这是学生能力与阅历共同限制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将音乐表达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建立直观生动的形象,提高聆听的有效性。换言之,教师结合音乐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看到生动的画面,帮助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建立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领悟。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聆听音乐旋律的同时,在直观的观察中领悟音乐表达的内容,对音乐有一定的领悟。

三、结语

“以听为中心”是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推动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是贯穿整个音乐课堂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聆听,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众多小学音乐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交流与总结,逐步完善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落实“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周纯洁 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

音乐教育论文:新课标高师音乐教育论文

一、教育理念层面

在对部分基层学校新进教师的调查中常发现,刚从师范院校毕业任教的新教师明显不适应课程改革,需要通过岗前培训、集中系统学习等方式才能逐渐适应基础教学。纠其一部分原因在于师范院校的部分专任教师一直以来沿袭“传统学院派”教学,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甚至陈旧,制约了对师范生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培养。

1.明确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的教学理论与基本理念,加深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解读与理解,迅速转变教育观念,以期在教育教学理念上与基础音乐教育达成思想的高度统一。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师资,师范性是其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是其教育的重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说具有较全面的教师专业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2.强调教师基本功的训练:

音乐教师基本功实际就是音乐学科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高师学生教师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高师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影响到高师学生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为了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卓有成效的整体提升,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的展示。这样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更能发挥教师的指导水平。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在“教育基础理论综合测试”、“专业基础理论综合测试”、“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等项目上展开综合素养的全面比拼。综合音乐知识测试,突显出综合音乐知识与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而唱、奏、指挥等基本功则要求选手的音乐素质要好,综合能力要强,在音乐的音准、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准确把握;通过感知与想象、理解与创造准确体现作品的风格,实现音乐理论、专业技能及实践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化。我们高师的教学中常是单科训练,较少侧重综合;另外,高师毕业生由于受“技能至上”观念的影响,只重视自己擅长的某项技能,偏科现象比较严重;在国内外教育教学思想与动态、姊妹艺术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掌握得比较单薄,知识面过窄,技能单一,不能适应教学对复合人才的需求,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基本功的训练,不仅是单项技能的训练,而是综合能力的训练。

3.摸索教学方法:

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的影响,高师教育存在“重讲授,轻参与;重技能训练,轻音乐鉴赏与理解”的现象。在倡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时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显得较传统与陈旧。高师音乐教学也应大胆革新,在传统的讲授、谈话、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法、发现法、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更多样性、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观察中感受、探索、发现和积累经验的乐趣,在不断的质疑、讨论与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教师角色。

二、课程设置层面

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脱节是现今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一大弊端。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从以往的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首要目标,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发展欣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培养审美情趣与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而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在教学中都沿袭了与专业院校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和质量观念,因此师范教育中存在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1.在课程的设置上,高师教育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注重学科之间纵向的系统性、关联性与整体性,但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专业之间甚至同一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很少发生联系与融合,课程面狭窄。而且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联系,依旧沿袭旧体制下的课程设置,没能参照基础音乐教学大纲来设置高师的音乐课程。因此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进行课程间的整合与渗透,课程结构不应再以单学科为主,既要考虑到某门课程自身独立、系统的纵向结构发展,又要注重相关课程间相互关联的横向结合。

2.课程的内容衔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高师专业课程应由基础教育理论、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实践部分组成。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更能充分的吸收知识,将知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养分。如声乐课应包含:声乐理论、声乐演唱技巧、童声歌唱训练实践。在教学中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理论引导技能,将音乐专业知识最终转化为技能的运用和发展。

3.音乐文化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适当增加。

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与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的课程分类原则。这种划分方式突出了课程的功能性,因此课时分配上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可增设音乐文化课程:艺术美学、艺术哲学、世界音乐文化等课程;如增加综合性选修课:器乐合奏课、音乐表演唱、小舞蹈编排、音乐剧和歌剧的排练课等。这样才会拓宽学生的音乐思维,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以适应基础教学需要的“综合素质”教学论,更好地与中小学的教学对接。

三、实践环节层面

大多数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鲜少有额外的实践机会,课余时间也很少接触中小学的音乐教材,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教材,这造成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师教育实习以6~8周不等的集中方式进行,多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实施,实习时间太靠后,学生发现不足,也没有时间进行弥补和更正就将离校;实习的方式和内容体现出单调、模式化的缺憾;教学演练也多存在应付任务、走形式的情况。因此,要确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设计校内、外两种循环、衔接的实践环节。

1.课外实践:加强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多与实习基地一线教师联系

结合中小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摩学习,并能参与其备课和评课甚至上课,使学生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有一个基本概念。要将艺术实践课程和教育教学实习有机结合,设计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如:校季文艺活动、中小学艺术实践及校园合唱节活动等,提高学生组织能力、舞台表演能力,以尽早适应中小学的需要。这种实习方式应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让实践环节贯穿大学的整个阶段。时间安排最好采取“课时分散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便于知识的理解、接纳和吸收,让学生在见习、实习后能够有机会将反馈的意见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归纳和解决,弥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2.课内实践:安排实践周,就是在每一学期拿出一周来实训。

实践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拓展与延伸,能够使学生对课内的知识都得到理解与加深。所谓“知识教会思考,经验教给你判断”,立足点应建立在“创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可展开个体之间、小组之间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以达到人在思维、理念上及所产生的最优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实施这一具体过程中,应不断体现由浅入深、分层递进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呼唤高师教育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与课程模式,力求缩短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现状与设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尽快达到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高师音乐学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摇篮,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应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高师教学的本质特征,紧跟音乐教育发展的步伐,起到引领和服务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

作者:刘鹏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学校流行音乐教育论文

一、流行音乐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一)流行音乐的含义及发展历程

1、流行音乐的含义

关于流行音乐的定义,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释。第一、“流行音乐”是英语翻译而来:它是一种以赢利为目的而创作的商品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在叮砰巷、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第二、“流行音乐”是可称其具有“通俗性”的音乐。在满足第一点涉及的“商品性”、“现代性”特征之后“,流行音乐”的内容应具有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易于流传的特点。满足以上两点,才可称其为流行音乐。另外,对于流行音乐的其它理解,如《洪湖水浪打浪》、《国际歌》等歌曲,虽然也可看作是群众之中的流行歌曲,但因有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应独立理解为革命之歌、军旅之歌,这跟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有所区别。

2、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简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摇滚乐成为西方流行音乐的主流,世界流行音乐的全面发展也始于摇滚乐,其节奏强烈,以反抗为主题的歌词内容及表演形式、特立独行的装扮,音乐表现强烈。上世纪80年代后,各种音乐风格开始更加深入的变化和发展,不同风格的音乐有了融合,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器乐作品轻松活泼、节奏鲜明,演奏方式多种多样,多使用电子设备;声乐作品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抒情优美、曲调顺口、易于传唱,不受传统观念与方法的约束,更加注重和突出情感的表达。如今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和大众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人们娱乐的、生活的记录,更是艺术的、精神的寄托。我国的流行音乐主要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随着殖民地的扩张,欧美流行音乐也随之传入到了上海。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山鼻祖是黎锦晖,中国的流行音乐最早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内地,黎锦晖的《毛毛雨》也应运而生,这首歌曲也称为中国最早的一首流行歌曲。20世纪50年代的港台地区,由于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以陈蝶衣、刘雪庵等人为代表的作品。60年代“披头士”乐队赴港演出,对香港流行乐坛影响巨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歌曲唱入内地千家万户,人们才知道了什么是流行歌曲。90年代欧美的的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席琳迪翁等人,以及港台的“四大天王”、庾澄庆、梅艳芳等人,都对内地的流行乐坛强烈冲击着。流行音乐尽管在两岸三地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却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使其不能名正言顺地登上大雅之堂,占有主流音乐的位置,特别是以后,部分歌曲还常被灌以“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不雅称号。总的来说,流行音乐还是从曲折中发展过来,并越来越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从上世纪30年代的黎派音乐所形成的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高峰,到80年代港台音乐传入内地的第二次高峰,无不证明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欧美流行音乐息息相关。

(二)我国流行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

1、专业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

我国流行音乐教育面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以培养流行音乐专业人才为目的的流行音乐教育,属于专业音乐教育范畴;二、以流行音乐为媒介最终达到育人目的的流行音乐教育,属于基础音乐教育或国民音乐教育范畴。目前我国在以培养流行音乐人才为目的的学科建制中,从上世纪90年代起,已在全国高校相继确立:1993年,沈阳音乐学院设立通俗演唱专业。同年,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设立流行音乐演唱、演奏与创作专业;199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8年,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设置通俗音乐编创专业,2000年设立了流行音乐创作专业、流行音乐演唱与表演、流行音乐演奏专业;同年,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设立了通俗演唱专业;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成立了通俗音乐学院;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现代器乐系、音乐工程系;同年,武汉音乐学院成立了演艺学院;2005年,星海音乐学院将社会音乐系设为流行音乐系。至今,全国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已完成了流行音乐相关科系的建立。由于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体系机制是从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中抽离出来的,自身缺乏独立科学的系统化体系,无论从师资建设还是学科定位上,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的评价标准,流行音乐在专业音乐教育的路上还需要更为漫长的完善过程。

2、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

以流行音乐为媒介最终达到育人目的的教育方向,是目前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重点关注与研究的范畴、是学校基础音乐教育与时展相结合的必然趋势。古典音乐、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流行音乐是当今世界音乐的三大种类,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运用得最普遍、影响最深远的音乐种类当数前两类。而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教育中相对新兴的音乐种类,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真正迈入国门。近年来,随着流行音乐的飞速发展以及流行音乐院校及其专业的建立,使其越来越成为当今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必然看到流行音乐作为世界三大音乐种类进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必然性。目前,已有许多关于流行音乐的调查报告在各类各级学校中展开,有“问卷调查”、“街头访谈”等各类方法,根据已有调查资料的数据显示,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青少年对流行音乐喜爱有加,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他们更愿意接受流行音乐。笔者通过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了解到,流行音乐相对于其它两类音乐,所占比例最低,究其原因可从流行音乐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今鱼龙混杂的音乐种目有关,加之流行音乐还缺乏自身的学科独立性、科学的运用方法等相关的教学机制。

二、流行音乐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基本现状

1、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

音乐存在于人类历史中,也是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儒家学派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古代圣贤对音乐的认识,表现出音乐对于“成人”的重要性。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全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指明了方向,这也是当今中、小学校音乐课中的教学指导方针,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抑或是新兴的流行音乐,在学校音乐课堂的运用过程中都应该以“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方针,体现音乐课程的价值。

2、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

我国关于音乐教育行政法规方面的建制,可追溯到1978年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音乐教育的地位才明显得到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得以迅速发展:1986年3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把美育和德育、体育、智育一起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国家教委设立了艺术处,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咨询机构;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划时代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这是音乐教育史上第一部有关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献,是学校艺术教育搞个与发展的蓝图;1989年,国家教委设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地方教育部门相继设立了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1995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是师范艺术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以后,国家教育部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于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21世纪各国的音乐教育都在努力适应着国际竞争的激烈和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更加凸显,音乐教育朝着更全面、更国际的方向发展着。世界先进音乐教育思想与理念影响着本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得本国音乐教育的本土文化与国际多元文化相结合,世界各类优秀的教学体系与方法得到融合与发展,音乐教育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与时俱进。

(二)流行音乐的教育教学运用研究

1、把握教育思想的方向

正确发挥出流行音乐的教育价值,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其教育教学思想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新的教育思想的定位,应该结合时展的步伐,以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角度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发挥流行音乐感染力强、通俗易懂的特点,实施好美育的作用;发挥流行音乐普及性强、传唱度高的特点,引导传承民族文化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发挥流行音乐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目前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摈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西方音乐文化应与其它音乐文化有着平等而相似的地方,西方社会活动中诞生的“音乐标准”,也就是被惯视为“文明的标准”,事实上是一种音乐文化体系颠覆另一种音乐文化体系的过程。学校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应该是遵循音乐艺术教育的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突出音乐的、审美的特点。在全球音乐文化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之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着力保持它的本土性与民族性,并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使其音乐风格能够保持一定的地方文化特征,才能延续和发展民族的文化,做到民族与国际的融合与发展。

3、教材、作品的选取

把握好教育思想方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后,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合适的、富有感染力的流行音乐。不论是流行音乐教材还是流行音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都需要体现以下六项原则:一、学生为本原则。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及提高音乐审美素质奠定基础。二、教材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体现音乐教育的规律;作品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三、科学性原则。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不要太过繁复琐碎的音乐作品。四、实践性原则。注意学生的实践效果与掌握水平。五、综合性原则。注意挖掘音乐文化的内涵,加强流行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相关文化的联系。六、开放性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传统与现代、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流行音乐。

4、教学方法的探究

流行音乐因其内容形式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感染力强的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本身可以作为作品进行欣赏教学,使学生能轻松地参与到音乐中来,体悟到音乐内涵的情感思想。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流行音乐作品或其中某段旋律当作一种教学手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隐喻式”教学法

后现代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现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的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的阐释。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开发”成为后现代教学的重点。“隐喻式”教学法成为后现代主义理论下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方式。隐喻通常是在一种事物的暗示之下,通过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行为,也就是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式”教学法有如下几类方法:一、音乐隐喻。通过音乐手段创设情境,比如播放流行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来理解古诗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二、语言隐喻。利用声调、音色、情绪的交叉变化,描绘特定的情境或人物,如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说唱音乐《霍元甲》。三、对话隐喻。通过反问的方式,暗示问题的答案。如“禅宗语录”中,弟子烦愁的问高僧:“我怎样才能解脱啊?”高僧答“:是谁绑住了你?”为学生更好的理解“隐喻”的对话内涵,增加趣味性,可引入流行歌曲甘萍演唱的《三个和尚》。

(2)“体态律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是人类以人身体的动作为介体的一种充满节奏韵律的动作。瑞士的著名音乐教育家提出“体态律动”学说,其中提到: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让学生从刚开始接触音乐起,就不只是学习用听觉去感受音乐,而是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奥尔夫和柯达伊两大音乐教育体系都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中吸收了其长处并加以发扬和创新,通过律动来体验音乐的情感,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等作出即兴反应,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此时可引入欧美的爵士乐、节奏布鲁斯风格的作品,通过体态律动更好地理解与认识爵士乐,不仅让学生身心放松,顺带也让他们在律动表演中了解到美国的音乐文化。

(3)“表现”教学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提高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使其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学会用音乐的形象表达个人的情感,养成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在参与演唱中,音乐能够正面地让个人的自信心更为饱满,更能达到悦心悦意的精神境界。选择适合的流行歌曲,如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汪峰演唱的《飞得更高》,都能激发积极乐观的人生正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表现后的成功愉悦,从而更加自主地展现音乐的情感,体会到音乐的快乐。

(4)在世界先进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填充”与“置入”

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运用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其教学内容大体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乐音旋律、节奏节拍、体态律动、歌唱、诗词朗诵、创编创作、舞蹈戏剧、器乐演奏等。流行音乐作为当下一种时尚、新颖的音乐种类,在遵循原教育体系的理念与方法规则后,可考虑安置符合教学对象身心与教学目标的流行音乐置入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5、教学评价

流行音乐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课堂中,主要扮演了两重“身份”。一是欣赏教学中的“作品”,二是教学中的“手段”“、途径”,不论是作为“作品”还是“手段”的存在,最后的教学目标、教育指导思想,都应该以“标准”为指导方针,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个人修养起到重要作用,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功能。对学生的评价需以“标准”中各教学领域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全面考察内容标准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中的要求。

三、结语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与“古典音乐”、“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并置存在的三大音乐种类,在当下已是不争的事实、时代的必然。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在当今数字化的传媒时代,早已是大街小巷、无处不在。不仅青少年对其新颖、自然的表现形式感到好奇与喜爱,广大老百姓也是流行音乐的最大拥护者。流行音乐的到来早已撼动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它的影响也早已超出了艺术的范畴。作为音乐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对流行音乐正确认识的价值观,看到流行音乐在社会与时代中的积极作用,逐步完善流行音乐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教学机制。

作者:韩蕊岭 雍敦全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必要性幼儿期音乐教育论文

一、幼儿期就让孩子学习乐器是否过早这个问题有争议

有人担心这样是否会使儿童用脑过度?科学研究表明幼年期是一种神经发展的时期,在幼年期提供环境刺激,进行适当的引导训练,不但没有发现影响幼儿的健康和发育,相反却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我们当然也不强调一个年限,主要是根据各个孩子的身心发育的程度而定,能学的学,不要勉强。但实际已经证明凡是能够学习的越早越好,而且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如果他在七八岁之前的时间里学习了音乐,则在七八岁左右即可学习其他的课目。而之前的几年已为他的艺术修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或继续学习音乐,或选修其他专业,可任其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期音乐教育具有必要性。

二、培养音乐家要从幼儿开始

这在我国以及世界上都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了。不仅对于学习钢琴、小提琴这些文献多、演奏技巧艰深的专业需要从幼儿就开始专业训练,就是对于作曲、指挥和管乐器这些无法从幼儿开始专业训练的专业,也需从幼儿起进行音乐基础的训练。以便为将来在这些专业上,向高峰发展打下坚实的必要的基础。近几年来的音乐告诉我们在西欧有伟大成就的音乐家,无一不是在幼儿时期就接受过家庭或者社会所给予的良好的音乐教育。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所显露出的音乐才华,与他们在幼儿时期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这里我们不妨以四位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人们习惯誉之为“4B”)为例。巴哈曾经是音乐世家,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里,父亲是个中提琴手,他在幼儿时就受到了音乐上的熏陶和严格的训练,所以在十八岁时就成为演奏家登上了音乐舞台,他在青年时期就写出了很多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作品。勃拉姆斯的父亲是以为奏低音提琴的名手,母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勃拉姆斯小时候常与她练习钢琴合奏曲,在他十岁时钢琴与作曲已经有些成就了。巴托克曾经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在青年时期写出成功的作品之前就仔细地研读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音乐作品,试问四B至其它音乐家的成功难道能飞越严格而有序的幼儿期音乐教育吗?回答显而易见。

三、幼儿期音乐教育是具有必要性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表明幼儿期音乐教育

对于人类中枢神经的发展和加强儿童的认知能力、身体发育及其它人文科学水平的发展,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事实上在人体的发育过程中,听觉、视觉、触觉等神经系统发展和完善的时间更大大早于四肢和其它器官,所以在七岁以前一般是在学龄前的三四岁时必须给正在发育和完善过程中的听触觉神经予必要的过时不能再补的训练和诱导,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读者文摘》杂志1973年12月份有一篇介绍日本铃木教授小提琴学法的文章,讲到对幼儿的教育时,写到刚出生不久的儿童,母亲就在她的卧室内放莫扎特、海顿和其它大作曲家作品的录音带。六个月的时候这个孩子每听到她熟悉的旋律时,就会高兴的咯咯笑起来,两岁时每学期都和母亲到当地的铃木学校去。这样培养出来的儿童音乐家组成的乐队最大的只有十二三岁,每年去美国演出都受到美国朋友们的惊奇而热烈的欢迎,这不能不说幼儿期音乐教育是具有必要性的。

四、幼儿期音乐教育能开发右脑,发展幼儿的智力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期音乐教育的必要性还在于音乐能开发右脑,发展幼儿的智力。据科学家推测在人脑两大半球之中右脑半球的能量是左脑半球的10万倍以上。但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主要是依赖左大脑半球,而很少关注怎样开发和利用右大脑半球所储藏的巨大能量。这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人类自身的一大悲哀,也是人类相对低能的表现。脑科学研究表明右脑的开发主要取决于一种叫“脑内吗啡肽”的分泌物的分泌,这种物质的大量分泌能极大地提高右大脑半球的使用频率,并能促使左右大脑半球相互协作与沟通,从而实现开发右脑。那么,怎样来增加“脑内吗啡肽”的分泌呢?最简单,最实用,最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通过欣赏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作品来促使“脑内吗啡肽”加速分泌,这是因为人类艺术创造的主要来源在于右大脑半球,音乐也直接作用于右大脑半球。当人们欣赏音乐数分钟后,能使大脑中大量的β脑波降低到α脑波,而α脑波则只有在右大脑半球占优势时才出现,它能使“脑内吗啡肽”大量分泌,最终让储贮在右脑中的巨大能量加速开发并得到利用。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实施,音乐教育的地位日渐提高,关于这个观点,国家教育部原体卫司副司长杨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说:“中国的音乐教育呈上升趋势。”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音乐功能或作用正渐渐地为人们所认识,可以这样说,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幼儿期音乐教育具有必要性,一方面是素质的需要和体现,另一方面更是人类自身需要开拓和发展的体现。实际上,基于音乐的特殊功能,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幼儿期音乐教育确实具有必要性。

作者:庞会茹 单位:河北省曲阳县郎家庄乡中心学校

音乐教育论文:国民素质与音乐教育论文

一、音乐教育的范畴和特征

(一)音乐教育的范畴

音乐教育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强调其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并将此作为培养一个人修养的标准。欧洲是最早将音乐教育融入教育体系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音乐可以培养人的善和美。在诸多的西方学者、名人中,他们都十分精通音乐,并且能熟练演奏各种乐器,这与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全民整体素质不无相关。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能传播知识,让人们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音乐教育给人们带来审美思想,陶冶情操,诱发人的精神价值的升华和培养健全的人格、丰富个性等方面的作用。从而逐步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提高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继而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之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国民,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乃至优秀的成员。音乐教育的范畴:一是学校音乐教育,通过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二是社会音乐教育,大都承担培养社会公民艺术修养、丰富社会文化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

(二)音乐教育的特征

音乐教育的特征是全民性和终身性。只是不同的国家在音乐教育上反映的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上有所不同。以下以美国音乐教育的特点为例:

1.《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中指出培养完整的人,让音乐在公民的个性、推理、想象以及与人沟通交流表达能力方面发挥独特的培养作用。他们认为,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教育不仅在培养人的修养与审美方面,而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注入了激情,缺乏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此外,音乐教育具有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对社会的经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全民性。

2.音乐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变,并且始终贯穿于人的生命之中,即体现了音乐教育的终身性。我国在新世纪进行了第八次基础课程改革,其中《音乐课程标准》确立了新的理念,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内涵。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提高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和音乐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表现为三点:(1)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3)知识与技能。其特点表现为培养人的价值观念、想象力、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其特征仍是音乐教育的全民性和终身性。

二、音乐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因素和人格成长的影响

良好的人格品行是知、情、意、行诸多方面的协调统一,人格的发展不仅包括情感,而且贯穿于情感体验和情感行为之中。人的个性形成与情感历程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同时情感也为个性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条件。音乐可以引导人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与品质。音乐可以培养人积极向上的心理,鼓励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诸多个体之中,而个体的人格、品行综合表现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素质。柏拉图曾说:“音乐不但可以使灵魂高尚,并且可以使行为优美”,恰如其分地说明了音乐教育对国民素质和人格成长的影响。

(二)音乐教育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音乐教育注重于对人的思维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注重于对个性化和团队合作的培养,注重于对人的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民族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素交织沉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近年来,中国的教育较注重文化知识、应试教育,音乐只是某些家庭作为孩子的爱好培养,大多数中小学忽视音乐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一些家庭的目标偏向物质利益,重视名誉与地位,对人格素质要求较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变化,然而一些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素养却在下滑。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国庆在中法论坛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正处在底线上,正处在一个断层期和转型期,显得富而不贵、不雅。功利主义四处蔓延,精神倾滑、人文弱化的现象,媚俗文化流行,这些不良的行为主导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和风气,使人们的整体素质低下,民族精神、民族素质提高迫在眉睫。

(三)音乐教育对和谐社会发展的影响

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发展时期精神面貌的体现,和谐社会不会自己产生和形成,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并加以引导教育的结果。音乐教育是和谐社会构成的重要元素,荀子曾说:“乐使人血气平和”,充分体现了音乐的教育价值,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功利、物质的心欲膨胀,竞争导致人的精神压力增大,人心浮躁,情绪因素越来越突显,导致社会伦理秩序失控,许多人缺失信仰,精神世界苍白无助,而音乐教育是调整这种状态、改变这种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可以调节人体的精神平衡,保持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通过和谐的心理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情感和意识达到理性的沟通,从而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21世纪两个最大产业的发展,一是信息产业(高科技领域),二是艺术产业。目前,信息产业已被广泛认识并充分地运用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但艺术产业在许多国家还没有被认识。欧美发达国家艺术产业开发已被世界所公认,同时各国对音乐教育非常重视,中小学三分之一的课时被艺术类所占据,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以及成为有较高素质的国民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虽然一直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真正用于国家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为培养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国民素质的音乐教育手段和方式较少,加之目前国家的经济条件和大多数人趋利的心理,用于全民族的社会音乐教育资金匮乏,全民无偿的艺术培训、活动地点少之又少,丰富的文化资源长期未受到重视,利用率低,利用层次低。对大学生在音乐教育方面进行的调查,被调查对象的500多人中,喜爱钢琴占27.7%,喜爱吉他占31.8%,二胡占10.1%,小提琴占12.2%,访问的学生中全部受过不同程度的音乐教育,但调查表明56%的学生没有接受全面的音乐教育,70%的学生不具备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接触音乐而不是必要的学校音乐教育,大学活动虽然比较丰富,但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校园音乐缺乏高雅、清新之气,与学校氛围不符,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超过50%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音乐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没有时代气息和鲜明特征,7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音乐活动设施和硬件设备较差。新世纪普及音乐教育,挖掘民族音乐,学习西方音乐,多元素交叉是艺术产业发展的直接要求。其不仅能保持国民精神上的产品丰富,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改善人民的精神面貌,同时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精神动力。构建和谐社会,人们的精神和道德上的高尚是基础。美学家朱光潜曾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因此,提高整体国民素质,音乐教育非常重要,其不仅实现了美育的诸多效用,而且表现在人的形体、心态、精神、行为等诸多方面。这些美集中在个人身上,使之成长为优秀的公民,集中在一个民族的身上,表现出良好的整体国民素质。

三、音乐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的特征是全民性和终身性,而学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全民音乐素质的启蒙和发展阶段,我国90%以上的学校,在中学和高中开设音乐课只是象征性的每周一节课,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教育从这时开始断层,正如对大学生调研所了解的,70%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此外,社会音乐教育普及程度缺乏,除了一些社区举行的秧歌、健身操和个别自发组成的广场舞外,社会几乎没有举办过各类的音乐教育知识普及活动,社会的活动中心多为老年人,年轻人参与很少。可见人们对于音乐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的认识不清楚,或没有从更深的程度去理解、思考这类问题,导致社会整体对音乐教育与国民素质提高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健全。我们经常提到发达国家国民素质高,他们体现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据了解,国外80%的公民都会一种乐器,高出我国国民近15倍,如此大的差距,不仅反映了国外公民的音乐素质,而且也反映了我国在现阶段存在物质至上、精神空虚断层的现象,虽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但要改变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路程。

(二)政府要从根本上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能提高国民素质,改变中国风貌,向全世界展现新中国新特色,政府必须从宏观层面上重视。

1.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投入

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音乐教育设备的投入,同时必须开展素质教育,剔除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增加中小学、高中乃至大中专院校音乐教育的活动方式,选择具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活动内容。普及高雅音乐和民族音乐,形成多元素音乐文化交融,使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掌握知识和提升技能,同时在音乐教育中汲取更多养分,为使他们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大社会音乐教育的投入

社会音乐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是人生中受教育很短的时期,更多的时间是受社会音乐教育的影响,因此对一个公民而言,终身的音乐教育是属于社会的。国家和社会必须重视社会音乐教育,将其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补充,使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音乐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音乐技能、音乐知识的传播,提高全社会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进而塑造我们的精神世界,发挥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

四、结语

总之,音乐教育是人类精神文明和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表现在个人能力、人格等方面,同时也表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上,体现在国家的国民素质上。因此,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主旋律,依据时代的需要,让音乐教育植根于我们学校教育的沃土中,扎根于我们社会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增强社会公民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内心情感,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

作者:胡玉芝 严泽民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论文

一、了解大众音乐文化,寻找大众和经典的共同点

大众音乐是指以流行音乐为主的,传播度广、传唱度高的一批音乐作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易上口、视听冲击强,因而容易给人留下第一印象,更容易被人接受,相比古典音乐等一批经典音乐来说,缺少文化底蕴。正是由于大众音乐文化的这些特点,大众音乐文化很快就被大多数人接受,如今的音乐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它的存在。最好的做法就是将大众音乐融入音乐教育中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之间的共同点,以此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一首《北京欢迎你》成为社会热点,广为传唱,这首歌虽然由众多明星合唱,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积极向上的,包括对举办奥运会的自信和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而在初中音乐的课程中,同样有表现爱国情怀的歌曲,例如《歌唱祖国》《祖国颂》等,这些歌曲所抒发的爱国情怀更加炽烈。在寻找大众音乐和经典音乐的共同点时,教师还可以从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作者背后的故事入手。比如,学生喜欢听周杰伦的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他在成名前的艰辛故事,在得到学生共鸣之后,引出在这一点上,音乐家聂耳和田汉也经历了非凡的磨难,包括秘密参与革命活动,受到死亡的威胁,而他们所创造的作品是全中国每个人都会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大众音乐文化有它流行的特点,不是无缘无故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就要摸清思路,不能一味地明令禁止,要顺应时势,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将它们联系起来。

二、文化的正面冲击与相互衬映

文化的融合需要进行正面的冲突,这样才能将两种文化同时展现出来,互补长短,获得一种相辅相成、互相衬映的完美融合状态。在初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这两种文化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应,寻找适当时机,让两种文化一同出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欣赏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以这个题材为主题的流行音乐作品与传统作品进行比较。为学生分析两种表现形式的不同点,并指出流行和传统间在表现音乐内涵方面的差异。例如,流行音乐旨在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传统作品除了感叹两者之间的爱情以外,还包含了对当时社会背景的讽刺,在文化层面上远远高于流行音乐。又比如,教师仍然可以拿周杰伦举例,在他的很多流行作品中都会出现古典乐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包含着“中国风”,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致敬和尊敬,学生在听他的音乐作品时就会特别留意这些地方,从而对古典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文化是可以相互继承、相互发扬的,在这种相互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两种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和互补,对音乐文化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要把控着音乐作品的走向,做好指挥工作,让学生看到两种文化并不是敌对的,而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会到两种文化融合的魅力,从而达到审美上的平衡。

三、在文化融合领域的探索

文化融合的深浅程度,取决于大众接受这种融合的程度,显然,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流行音乐仍然处于压倒性的主导地位,这样的不均衡导致了音乐市场的糟粕泛滥和音乐文化领域的萎靡。教师在教导学生认识音乐文化和接受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还要教导学生对文化的融合和经典音乐文化的复兴做出努力。比如,在学习《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借由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后生可畏的情感,教导学生开展提倡高雅、抵制低俗音乐的活动,对于一些充斥着色情暴力、粗制滥造的音乐作品坚决抵制,以此教导学生要提高大众音乐质量,为音乐教育的开展找到一片净土。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对文化融合的传播会,组织学生举办音乐文化融合的表演,虽然学生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文化融合对音乐的巨大影响和非凡意义。

四、结语

初中是学生音乐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如今的大众音乐文化的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刻不容缓。而在初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众音乐文化已经成了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大众音乐文化有它的特点和优点,阻止大众音乐在学生中的传播并不能阻止大众音乐的传播,反而让学生脱离了整个环境。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大众音乐文化的作用,才能顺利开展音乐文化教育,将大众音乐融入音乐教育中来,让学生在接受大众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经典音乐的魅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

作者:周荣春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音乐教育论文:人文素养大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打开音乐教育质量之门的“钥匙”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通过艺术的内在美去感化学生,使其受到艺术的熏陶。一个人文素质低下的学生很难吸收音乐中的内在精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强弱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加强音乐教育基础、完善人格,将其改造成高雅且具有品味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

我国总是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讲究高层次人才的全方面发展。在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除了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培养以外,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丰厚的高校里,音乐教育必定会是有源的水、有根的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又能满足其精神需要。

3.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能正确指导他们分辨和接受各类音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一般以民族音乐、传统的美声为主,也开设了一些音乐欣赏的课程。除了上面的这些音乐,在学习以外的生活里,大学生更喜欢听的是一些流行歌曲,各种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影响力度是不容忽视的。它们中有的是亲情的,有励志的,有唱爱情的,有积极乐观的,也有价值观念颓废、不求进取的...加上对歌手的包装、唱片公司的极力推销,学生特别容易的就被吸引了。如果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他们就能具有辨别好坏的能力,能选择出对人生有积极作用的歌曲。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1.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和互补作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但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审美能力。素质教育应从始至终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为线索,并具体实施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求教学中各项环节都必须协调一致、配合密切,且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解决提升审美层次的问题。要增加课程结构中人文教育的比例,重视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互补与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要更进一步更新、充实、深化人文素质的方法和内容,使得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更具有实际性、效果性、活跃性,增加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整理结合,要具有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念,美化音乐教育的全面结构和功能。所说的整合不单是简单的拼加而成,而是有目的的把音乐教育和其他艺术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整体的协调发展。

2.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重视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团体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与知识素质而且还有观念的转变,“在知识方面要成为“杂家”,具有较广泛的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业绩上要成为“专家”,要拥有使人相信服从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伟大任务”。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有人文意识,学生就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3.转换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就得通过转换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来完成。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人文要素,尤其是充足运用好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要坚决改掉以前那样背题、画书的做法,使文科欣赏性功能得以发挥,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人文精神,在欣赏中有所领悟,受到人文精神的启发,是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理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给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还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型的教育成果,不断的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音乐教学与现代人民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如中央电视台的多种多样的文艺节目,《国乐飘香》等,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可以使学生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完善自身的人格。

三、结语

把人文素养的提高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借着艺术类学科本身的魅力和内在力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音乐学习中,只有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提高以后,音乐教学目的才能得到实现。

作者:刘莹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育论文

一、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音乐教学设备是保障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海南省部级贫困县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没有多媒体音乐教室,上课多用黑板进行教学,少数具有多媒体设备和电子琴,且这些设备还有许多需要申请才能使用或已经坏掉的,而打击乐器以及其它各类乐器更是少之又少。90%的中小学校所具的教学设备达不到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对于音乐教学设备的要求,对良好教学效果的产生无疑是极大的阻碍。

2.音乐教育观念陈旧。

海南省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课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唱形式,教师领唱,学生跟唱,直至将一首歌曲唱会,一堂音乐课便结束。在调查中问及是否严格按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时,有80%的教师选择:否,偶尔教课本外的歌曲。只有20%的教师选择:是,按照课本逐课教学。音乐教学应当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出现“随意”的教学情况。将音乐课定位于教唱课,与新课程基本理念相背离。

3.音乐教师业务水平难以跟上学生的学习需求。

海南省贫困地区任教的音乐教师基本为海南籍,这些教师教龄普遍偏高、知识更新慢、知识技能偏低、课时量大。在回答学过何种乐器时,有一半的教师没学过任何乐器,1/4的教师学过三角铁等打击乐器,学过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教师仅占1/4,表明音乐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偏低,且难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在回答上综合课一般采用哪种方式时,仅有一位音乐教师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其余教师皆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法。这样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在上课时只能勉强进行课堂互动。教师的业务水平亟待强化提高。

二、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对策

1.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俗话说得好:根深叶茂,树壮果稠。贫困地区音乐教育的根基在于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备。国家和海南各省、市、区的相关艺术教育部门应当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解决教学设施配置不齐全这一问题。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海南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当结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学会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因地制宜的丰富校园文化。首先,该地区有一半的黎苗族居民,应当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其次,海南有许多热带仅有的植被,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这些植被制造成乐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创造性思维、还能创造演奏绝无仅有音色的乐器。

2.树立开阔的音乐教育视野。

利兰提过:“生命在思想发展中得到延长,因为思想是衡量生命的尺度”。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用深度、长远的眼光看问题。首先,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应当正视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地位。其次,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师应熟悉“新课标”,能按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各个音乐教学领域,正视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的辅助作用,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第三,各大媒体应当慎重选材,多选用健康向上的音乐。总之,音乐教育靠音乐教师教授出一堂堂优秀音乐课的同时,需综合所有外在的环境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并用深远的视野来对待。

3.以教师为核心推动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发展。

提高海南省农村贫困地区音乐教学水平关键要素之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相关部门严守教师招聘关卡,招收知识技能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综合水平强的音乐教师。第二,提供给任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机会,使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开展优秀音乐教师、教研员进课堂,为该地区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量体裁衣”发展建议。第四,积极开展音乐教师职业技能比赛。

三、结语

海南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海南岛特有的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音乐教育发展之路。笔者希望以后有机会能继续扩充。

作者:徐明霞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音乐教育论文:德育功能中音乐教育论文

一、寓德育于乐理之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乐理知识,被人们认为是最枯燥、最无德育意义的理论,其实不然。就拿最简单的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阶来说吧。在学习过程中,我告诉学生它们就像一家七兄弟,兄弟七人各有其鲜明的个性:do——坚定、有力;re——激动人心;mi——稳定、平静;fa——悲惨;sol——伟大、光辉的;la——哭泣的、娇柔的;si——易受感动的。只有将它们和谐地组合,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每个学生也都恰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只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彼此都有一颗谦让、包容的心,才能奏出奋发的旋律,凝成与时俱进的班集体。有一次,我请一位学生起来唱教过的歌,这个学生的声音又尖又细,引得下面哄堂大笑,这位学生羞得满脸通红,坚持说以后再也不唱歌了。为了增强她的自信,我说,每种音色、音质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缺少高音的音乐将变得沉闷、浑浊,而缺少低音的音乐则显得单薄、空洞、刺耳,只有大家扬长避短,各种音色糅合在一起,歌曲的生命才显得充实、辉煌。

二、寓德育于创编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属于相对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个体的首创性。在音乐教学中提倡联想、求异、选择,是激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种属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如:我在教唱《小牧笛》时,让学生们依据歌曲的内容和民族特点,分组讨论进行创编适合《小牧笛》的舞蹈动作。几分钟后,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试演,台上同学惟妙惟肖地表演,台下同学热烈点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还提高了创新能力。新课程一年级音乐教材第四课,有一首聆听曲叫《三只小猪》,当我组织学生聆听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轻松、幽默、诙谐的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强烈要求把这段音乐编成音乐剧……当学生表演完毕,我惊诧于一年级学生创编思维的空间如此之大。而求异思维是从不同的方法,全方位地分析和探讨思维,灵活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我建议学生采用同一种节奏或同一种歌词编不同的曲调,让他们在求异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彭加勒说:“所谓发明,实际上就是鉴别,简单地说,就是选择。”三年级到五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后有很多进行节奏或旋律创作的练习,我在组织学生用同一种节奏进行编写旋律时,他们的答案很多,于是我让他们选择哪一首旋律比较适合原节奏,哪一首旋律比较好听,然后让他们随琴去模唱,仔细体会哪首旋律最优秀。让学生在选择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独创度。

三、寓德育于配器之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活动中,由自发性学习音乐而逐渐培养起良好的乐感。首先,让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引发学生的联想。音乐是门声音的艺术,它是用声音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从风声、雨声到雷声等,无一不表达自然界的生气和情感,厨房里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同样能让孩子们体验一种生活的乐趣。让孩子从这些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声音,寻找音乐素材,不断积累和充实。其次,选择适当的人声、乐器声、非常规音源让孩子们去尝试。歌唱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最方便的一种方法,孩子高兴时都喜欢用歌声来表现。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演奏乐器同样也能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乐器时,乐曲的大量积累是孩子们进行音乐创作的好素材,孩子能熟练地掌握一种乐器,并用乐器独特的音色来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片段,这无疑是孩子们创作音乐的最佳方式。孩子还可以利用打击乐器、生活用品或自制的乐器来表现旋律和节奏。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有创新思维的前提下培养创造能力又是切实可行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一代,就要培养他们从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在音乐教学中,我不单单让学生为歌曲编舞,还让他们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这样,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情绪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对于一些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木鱼等。然后再请学生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如:第三册《过新年》这首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我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样过的?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的锣鼓声,就马上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器中锣、鼓等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的“咚咚咚”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讲台上进行秧歌表演,一时间,歌、舞、乐同时展现。这种热烈的场面,仿佛让他们看到了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四、寓德育于欣赏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育学生从小保护环境,珍惜生命,热爱地球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欣赏音乐的教授过程中,首先以自己富有情感的语言感染学生,然后引导他们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从而教育他们在音乐中学会知识、学会环保。曾经有这么一首歌,歌中唱道:“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了渴望;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掉了魔棒。”这样的语言对学生们心灵的撞击和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在组织学生欣赏《百鸟朝凤》时,不光让学生去体会我国民族民间的伟大艺术门类,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假若人类不加节制地砍伐森林,自然界就少了百鸟欢乐的歌唱,同时加重了植被贫乏,沙尘暴将更猛烈、更频繁地发生。为了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我告诫学生,牢记环保不仅仅是口号,不仅仅是远在天涯,而是近在咫尺,环保需要大家的携手、努力。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我将百年前的黄河与现今黄河的地理状况作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让学生看出,如今的黄河水流量逐渐减少,壶口瀑布不如以前壮观,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抬高,断流、凌汛。这样的恶果并非环境自身所为,而是人类的贪婪和无知造成的。并告诉学生作为母亲河的儿女,大家有义务严格自律,有责任主动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用理性节制欲望。唯有受到这种教化,才可能对神圣的大自然心存敬畏和赤子之情,才会视万物为手足而百般呵护,从而在道德上而不仅仅是出于自身的功利充分节制人的欲望,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寓德育于学唱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唱歌曲是音乐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生唱会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将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充分揭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陶冶性情,从而达到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为了唤起学生对祖国的崇敬、赞美之情。我组织了一次小型的旋律创作颁奖会,学生分成五组,根据老师的题目要求进行创作,让临时组成的评委团评选出优胜者进行颁奖。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颁奖过程中的升旗仪式更是自然地导入了“国歌”的教学。接着,我便为学生讲解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而进一步渲染了演唱,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又通过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来巩固情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国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底蕴得以极为形象的张扬,唤醒了学生心底深处生而就有的对于祖国的深深的热爱,以及对于国歌、对于词曲作者、对于那个伟大的时代、对于那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人民的崇敬和赞美,从而经历了一次凝重、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我们学校几年来组建的多支合唱队,由我进行了集体化的音乐教育,使学生们正确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懂得了互敬互助,懂得了集体荣誉高于一切。有的学生为了合唱队的训练而调剂了其他辅导课的时间,有的学生甚至带病坚持锻炼。每次比赛结束后,偶尔没能拿到好名次,很多队员都很沮丧、懊恼,有的泪流满面。我笑着劝慰他们说:“大家尽力了,过程是辉煌的,争取下次更上一层楼。”并与学生们击掌为誓,使他们免于自责。在取得较好成绩的时候,我又会适时地劝他们要戒骄戒躁,因为美丽的光环永远只能意味过去。组织并利用好集体性的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接受充分的文化滋养和美的陶冶,更有助于其集体意识、纪律观念、和上进心的增强,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发生着影响。对于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来说,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从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音乐课特有的德育效果,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作者:崔洪刚 孟丽 单位;宁阳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小学

音乐教育论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论文

一、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高校音乐多元化的教育基础

我国的高等院校正逐步与国际上的多元化教育接轨,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部分不可忽略,获得了如火如荼的发展。目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渗透中小学音乐教育之中,有助于高校推行和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教育部门和音乐教育界也认识到多元文化音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且颁布了相关的文件,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二者都强调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并不断吸纳中外的优秀艺术成果以延伸原有的教学范围。政策法规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助于高校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朝着正规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十分乐于和善于接受新知识与新事物,首先,高校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时可以不断创新表现内容和途径,并充分考虑到生源地域、课程结构、广度及深度等因素,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还符合学生接受多元文化音乐的限度;其次,授课原则应有助于提供不同文化音乐的密集经验,能协助学生比较其中的差异,还应融入各种类型的音乐教学,不局限于基础音乐教育,还要重视专业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总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与态度,能透过各类型音乐了解不同的文化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广阔的音乐鉴赏和表现能力。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能满足各大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一直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陶冶情操为目的。然而,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改变,虽然音乐内容不少且规范统一,但形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多集中在国内和建国后出现的音乐作品,很少涉及国外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除了音乐特长生之外,其他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知识面都不够宽广。此外,高校音乐教育中仍然采用教师灌输学术性知识的教学形式。本着扩展学生知识面和素质教育的需求出发,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二、高校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的发展主题已经转向关注文化发展,多元文化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和风潮,将多元文化观念融入教育体系既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宽广文化视野与必备交流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平台,自然要发挥引领的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元文化音乐恰好能连接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多个专业,借助多元音乐文化的熏陶可以开发和训练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科学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一)设置多元文化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高校音乐课所传授的内容以西方音乐为主,很少涉及中国音乐史与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至于涉及我国少数民族、拉丁美洲及非洲地区的音乐教育更是少之又少,有必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首先,增加欧洲以外地区的音乐教育内容;已经有少数的音乐学院开设了“世界音乐”课程,在教学中融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音乐知识,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与了解更多不同国度的音乐,得以在不同的音乐观中传承与发展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充分认识到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其次,加强中国音乐的教育;我国有56个民族,拥有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因此,高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民间音乐”课程,通过扩大中国音乐教育内容的比例,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正确看待我国的音乐文化,还能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人们在表达音乐时通常会运用“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点,学生可以从音乐课教学中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或透过某个国家的文化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音乐内涵。每一首音乐的背后都有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的故事,如古琴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思想中透露出淡薄、清静、悠远等意境,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中和”的思想不谋而合。只有在音乐教育中赋予文化关怀,帮助学生从文化视角欣赏音乐,才能更好地把握和体验音乐。

(二)开展跨文化与体验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日常的高校教学实践中多以音乐欣赏课程为主,先由教师介绍作品,再播放音乐供学生欣赏,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涉及大量非母语文化,学生在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易出现挫折感,进而产生抵触情绪。相关研究指出,“体验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也是学习方法,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个人感受和学习经验,注重过程和结果双重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是除了掌握基本音乐知识以外学生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所以,教学中突出跨文化学习特征并结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展现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文化风格及审美标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教师还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活动,结合跨文化学习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首先,重点突出“文化中的音乐”,以文化为先导展示音乐的发展脉络。某位教师将教学重点倾向于地方文化的特征,通过介绍当地的宗教与地域特征以及语言等人文知识让学生总体认识地区文化,再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风土人情图片和视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其次,音乐实践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异国文化的精髓;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多学科渗透的方式促进学生重新认识音乐概念,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采取演唱、赏析、节奏等多样化的实践方式学习音乐,由于学生性格各异,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主动参与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可在课前了解学习需求,运用图片与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音乐特点设计体验内容和方式。以传统的非洲音乐内容为例,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作品并总结出不同种族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异同,重点引导学生从非洲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黑人音乐的特点,再通过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跨文化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鉴赏非洲音乐的方法和专注的态度。

(三)重视音乐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音乐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高低,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来自文化平等和社会民主的文化多元主义,在国外高校中以各种方式获得实施和倡导。然而,无论多元音乐教育多么理想化,都需要教师来实施,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观念、能力以及崇高的追求。具体来说,教师要明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采取合理、科学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来提高教学质量。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意识的关键环节,更是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让学生足以重视本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

四、结语

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音乐在教育中都具有多元化的表现,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在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时应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使得因材施教与预期目标相符。多元音乐教育理念的引入不仅能够完善高校音乐课程的体系,使其不断接近国际化音乐教育的发展目标,还能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对于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和全面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周雪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教育论文: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论文

一、郑州市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274份问卷中,61.5%的被调查者为男性,38.5%为女性;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68%);从户籍上来说,63.9%为农业户口,36.1%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在郑州居住的时间以3年以上最多(38.7%),依次是1年以下(21.9%)、1~2年(20.8%)、2~3年(18.6%)。受访者平均拥有1.5个孩子,其中,59.3%的受访者拥有1个孩子,34.4%的受访者拥有2个孩子,5.7%的受访者拥有3个孩子,0.5%的受访者拥有4个孩子。对于子女是否和自己在一起生活,63.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36.5%的受访者表示子女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其中在城市居住时间越长,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的比重越高,如在郑州居住3年以上的104名受访者中,有74名表示子女和自己一起生活,占71.2%,而来郑州居住半年以下的受访者中这个比例只有41.7%。

(二)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

1.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够。41.2%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低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仅有32.1%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和语文、数学、英语的学习一样重要,20.4%的受访者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的回答中,有49.9%的受访者表示“认同”,50.1%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在对“您是否认同音乐艺术学习能够促进提高其他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回答中,仅有27.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2.流动人口对子女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43.8%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培养“没期望、顺其自然”,22.6%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成为孩子的“一技之长”,17.5%的受访者希望音乐能够使孩子“成名成家”,还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对孩子进行音乐学习和培养的目标是“升学”。从上述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取决于流动人口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有关。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对升学影响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而把音乐课仅作为一种“副业”,学校对音乐教学投入的力量有限,教学设备等硬件不足,学生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也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分数制”限制了流动人口子女音乐素质的提高。

(三)教育环境

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环境主要从家庭是否经常播放音乐、播放音乐的类型、播放音乐的次数、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衡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偶尔听音乐,36.1%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经常听音乐,6.6%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从不听音乐,仅有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每天都听音乐。受访者对于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对孩子音乐学习的影响普遍认识不够。仅有40.2%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很重要”“重要”,有59.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音乐教育对孩子音乐学习教育“可有可无“”不重要”。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教育环境上来说,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这一方面与家长对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

(四)教育形式

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爱好和接受度较高,55.9%的受访者表示孩子“很喜欢”“喜欢”音乐,29.1%表示喜欢程度“一般”,仅有5.1%表示“不喜欢”。这说明音乐可以使人愉悦,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即使可能不太理解音乐,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在他们心中也会感觉到音乐表达的某种情感,听音乐会使他们开心、快乐。对于家庭亲子音乐学习的活动形式,30.7%的受访者表示“与孩子一起欣赏音乐”,1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教孩子唱歌”,10.6%的受访者表示使用“家庭卡拉0K”,值得注意的是,还有47.4%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开展过家庭亲子音乐学习。流动人口对于子女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3.7%的受访者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其余76.3%的受访者没有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在为孩子报培训班或兴趣班参加音乐学习的受访者中,仅有7.7%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有40.0%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时间陪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对于参加培训项目以器乐为主的占到了43.5%,其他依次是舞蹈(21.7%)、唱歌(20.3%)、综合素质训练(14.5%)。对于累计接受社会音乐培训的时间,40.0%的受访者表示在“1~2年”,32.3%的受访者表示在“2年及以上”,21.5%的受访者表示在“1年以下”。对于每周接受音乐培训的时间以1小时居多,占到了63.1%,每周2小时以上的仅为21.5%。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开展家庭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两者共同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

(五)教育影响因素

对于家庭负担孩子参加音乐学习费用的承受能力,23.4%的受访者表示“有困难”,22.6%的受访者表示“刚好可以”,仅有1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可以负担”,另外,有38.3%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上述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62.4%的受访者表示取决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配合,21.2%的受访者表示是学校音乐教育,9.5%的受访者表示是社会音乐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但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受生活条件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认为对孩子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家庭音乐教育的仅占6.9%。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能力”(40.5%),其次是“家庭环境”(24.8%)“、学校课业负担”(18.2%)。上述分析表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因素依次是: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因此,要提高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必须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其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音乐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对音乐学习的认识与感知上来看,受自身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流动人口对音乐学习在促进孩子其他学科学习、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认识不够。2.从教育环境上来看,受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环境较差,接触适合自己年龄阶段音乐的机会较少。3.从音乐教育的培训形式来看,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但以自学为主,家庭开展亲子音乐学习较少,参加社会音乐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4.家庭经济能力、家庭环境和学校课业负担是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要增加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音乐素养,应采取切实措施,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各项要求,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流动人口能够获得和所在地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并加强对流动人口自身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融入所在地城市生活的能力,增加其“向上流动”的机会,为其子女接受音乐教育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流动人口对音乐教育的传统认识,使其能够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子女学习、性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学习氛围;三是从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活动等形式来消除流动人口子女对城市生活的隔离感,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健康成长。

作者:王晓璐 单位:中原工学院电信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音乐教育中的幼儿教育论文

1让幼儿多接触音乐,将音乐融入到一日生活中

首先,幼儿在入园时播放悦耳的轻音乐,使幼儿一入园就进入到安静舒适的音乐环境之中,使其愿意到幼儿园来,并愿意参加活动。园里活动中设有音乐角,配有麦克风以及符合幼儿特点的节奏乐器和纱巾,彩条,民族帽子等创设条件和环境,满足幼儿的唱,跳,欣赏和动手操作的愿望。其次,就餐时播放音乐。音乐能有助于驱除脑力和体力的疲劳,优美的音乐有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增强身体健康。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利于幼儿养成吃饭不说话的好习惯。再者,午睡时播放安静、抒情的摇篮曲,有助于幼儿入睡。音乐能够有效消除幼儿午睡时的恐惧心理,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另外,起床这一环节是不好把握的。我便采用比较欢快的曲子,让幼儿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穿衣,入厕,洗手,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整个环节有条不紊,幼儿也非常愉快。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用音乐来指挥,有助于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在环节紧张或幼儿集合时,播放节奏紧张的音乐,容易使幼儿建立条件反射。在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弹奏《小松树》,幼儿会马上收拾活动区域内的材料,入厕弹奏《小鸟飞》,幼儿便学着小鸟飞,有条不紊地入厕。教师弹奏《士兵进行曲》,幼儿便拍着手有秩序地排队。这样,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用音乐来指挥,幼儿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对音乐产生了兴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

幼儿舞蹈教育是在音乐伴奏下,教师根据音乐性质引导孩子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它对幼儿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幼儿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容易接受生动、活泼的事物。优美的舞蹈动作能生动地体现音乐的意境、起伏的旋律等,因而,更有利于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舞蹈这把钥匙启迪幼儿的智慧,能够使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更好地发展。我在每节教学活动中都根据不同的内容,编出了不同的儿歌。比如在教《腰铃舞》时,给幼儿每人身上都带上腰玲,边跳边说:“我的腰上有铃铃,动一动,叮铃铃,扭一扭,响三声,铃声铃声真好听。”这样,无论是活泼的还是内向的幼儿都能跳起来,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动作。为了加深印象,我还把幼儿分成几组,给他们一段音乐,让他们编出适合这段音乐的动作。能力强的幼儿编动作,能力弱的幼儿则把编好的动作做给小朋友看,这种教育方式使不同的幼儿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通过唱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唱歌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幼儿最初对音乐的感受就是通过他们的小歌喉来表达的。学习一首新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发挥唱歌教学的教育功能。恰当的运用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能充分地挖掘唱歌教学的教育功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歌曲的旋律简单,幼儿容易记。对于歌词幼儿记忆起来较难,学新歌时,把歌词内容在投影图片上基本反映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把歌词内容大体说出来,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把歌词内容朗读给幼儿听。实验证明,这样反复两遍,幼儿很快就能记住歌词内容。歌词内容记住后,教师采用的是填词法,即教师先播放歌曲录音,幼儿欣赏,然后教师再弹奏歌曲旋律,幼儿把歌曲内容填到旋律中去,并试着唱出来,这样一首歌很快就学会了,在唱歌教学愉快的氛围中,以幼儿说、听、唱为主,避免了教师冗长枯燥的说教,缩短了教学时间,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思维力和学习习惯。

4结合其它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之美

幼儿时期在认识某一事物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情绪性,色彩、音响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为此,开展各科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挖掘音乐与其它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使之很自然地相互结合,发挥整体作用。因此,我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巧妙将音乐融入到各科教学中。比如,进行美术活动时,学习画小熊,教师先放一段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让幼儿听一听,讲一讲音乐里都有什么,幼儿会说出音乐里有洋娃娃和小熊,因为小熊的身体很胖,所以,它跳起舞来很笨。这样幼儿就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了。在绘画时可以播放一些优美的民族乐曲,比如:《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这样一来,幼儿就会沉浸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绘画,也避免了幼儿在画画时相互说话,进而养成了专心投入的良好习惯。幼儿学习儿歌、故事时,配上优美的音乐,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另一个面能提高幼儿记忆效果。比如,学习儿歌《小熊过桥》,这首儿歌本身很押韵,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幼儿既喜欢,学得又快。音乐能起到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比如《生日音乐会》,通过歌曲内容培养幼儿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情感等。可见这些活动都是把音乐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融入到幼儿生活中去,使幼儿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

5通过节日主题活动,让幼儿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每逢节日,音乐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可以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改善心理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增进机体健康。所以,在各种活动中我都会安排音乐贯穿始终。比如,三八妇女节,先让幼儿欣赏《我的好妈妈》,《小乌鸦爱妈妈》,然后让幼儿体会妈妈怎么爱护关心自己,怎么辛苦劳动,启发孩子在妈妈的节日里自己应该怎么做。编成儿歌,教师给儿歌谱上曲子,使之变成幼儿可以自己唱的歌,孩子看到自己可以编歌了,积极性很高,自信心与合作精神增强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六一儿童节是孩子自己的节日,在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文艺联欢会上,通过歌曲《六一的歌》,《欢乐的日子》等,让幼儿感受老师和家长的祝福,感受人们对他的爱,使他们在爱的氛围中,身心愉快地发展。利用节日主题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但增进了幼儿对节日主题活动的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6结语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无论是学习、游戏、还是劳动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进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作者:张亚珍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音乐教育论文:当代功能系统下音乐教育论文

一、对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再认识

关注审美功能的音乐教育无疑是音乐教育的核心,这在2011版最新的课标理念中也已得到体现。音乐有其独有的美育功能,这缘于音乐与生俱来的魅力。通过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掌握,人们可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趣味,这是一种情感价值的体现。而审美能力的提高既关照了音乐教育的主体,又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于人性关怀的终极目标。歌德认为:“音乐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它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来。”音乐教育的主旨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物与教育的佐料,它在培养、提高人们听觉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人们全面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育。这些目标的达成是通过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来完成的。“节奏与旋律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恰当,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也就因而美化。”音乐对于人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是其他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受教育者总会在不经意间而受其感染。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体现在对人真诚与善良的品质的影响上,其能使受教者心灵变得更加美丽,这种品格多源自于音乐的美感体验。音乐被人类借用,以此来宣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态度,因此可把音乐作为通向他人内心情感领地的门径,从而构筑起彼间心灵相系的桥梁,并达到灵魂净化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以音乐美育为指向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在形式、内容上多体现得更为多样化,表现出了灵活、丰富等的个性特征。在音乐对心灵的乳喂中,可让受教者逐渐受到滋养,从而能够使人们慢慢提高、形成具有艺术品位的美感体验与能力。音乐的审美功能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音乐和人文艺术在其最深刻的意义上要求道德和纪律。”学生通过进行广泛的音乐教育与实践,可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和发展,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音乐的审美功能也可以增进学生美化校园音乐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学校可通过营造美感的音乐环境来影响人、改变人,反之也能够透过人的影响,去改变和创造环境。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主体,通过促进音乐审美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使他们主动关心和参与校园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设计活动,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二、对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再思考

音乐教育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倾向的,所以常和德育相联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认为音乐教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文以载道”等观点占据了几千年来中国艺术发展的主流。音乐被置于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之中,无疑也被承载了德育功能。由此可见,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音乐充斥各个角落的当代社会,理性地认知音乐德育功能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音乐德育功能的展示常与斗争、革命、民族、解放等词汇相关联,作品往往呈现出口号、标语等特性。如《义勇军进行曲》《马赛曲》和《列宁格勒交响曲》等,都无不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好似一支支战斗的号角,无数的战士在音乐声中倒下,这些作品在当时起到了难以估量作用。而像《我的祖国》《喀秋莎》等这类歌曲虽表达的也是爱国主义情怀,可它们是利用抒情的旋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起到了激励斗志的作用,这类歌曲无疑都被赋予了更多的德育色彩。音乐的德育功能从更深处还指向了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平等博爱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一更高的主题。如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乐》表达的是对生命的热爱;《田园交响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由衷感叹;《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描绘的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求。这些作品通过优美的旋律激发、滋润着人们的良知与美德,使学生的情感与道德意识相通,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审美取向的道德观念与价值态度。无疑,夸大音乐的辅德功能与否认音乐所蕴含的德育功能都是不客观的,只是要避免让音乐沦为纯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化的工具。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并不是要否定它的美育功能,因为音乐是情感所赋予的外在表现,情感的势力实比理性更为强大。

三、对音乐教育文化功能的再确认

音乐所表现出的强大的文化功能,我们在很多古代的文献中都可以追溯出它的踪迹。“…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之为文。”(《乐论》荀子语)音乐的存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留存的方式,因此,传承、提升人类的文化品味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著名的“铃木教学法”的创立者铃木镇一也认为:“音乐所造就的是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公民,不仅仅是教授音乐。”音乐的文化功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单纯的音乐“教育”并不能代表音乐的一个部分,音乐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延承中都意义重大。它不仅反映文化、参与文化,其本身也是一种极富个性特征的文化延续样式。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呈现的不只是音符的美妙流转,作曲家内心的情感更多的还会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体现出深层的文化意味。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学习与扬弃的过程,以各种特殊符号为载体,不断地吸收、选择、消化,可谓是一个逐步变化与积累的过程。“文化存在于思想、情感和起反应的各种已经模式化了的样式中,通过各种符号可以获得并传播它。”音乐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伴随着整体文化的迁移,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其中,会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层次。如果从音乐学习本身来看,其本质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个社会个体对文化的学习都对整个文化传承的维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学习是一种自身文化积累的活动,正是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这一支充满活力的个体支流对各种文化的汲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深入,才汇成了整个民族文化的长河,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作为文化体系的分支,音乐对文化的反映是多方面的,通过音响这一特殊的文化留存方式,生动地记录着历史的进程,描述着自然界的生态万象,刻画着人类难以言状的精神家园。人们对一首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就是对文化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回味历史,感受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体会迥异的民族文化精神等。在这里,音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近乎百科全书般的文化体验,让我们在感悟美的同时,又感悟到了深刻的文化意味。

四、对音乐教育智力功能的再重视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实验音乐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人脑的研究表明,分布人脑两侧的两个部分各自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读、写、算和逻辑思维等功能被左大脑承担了,而视觉、听觉与感性思维等功能确是右大脑所擅长的。而在我们目前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对于智力的巨大影响作用几乎完全被漠视。“目前,我国的教育偏重于开发左脑功能,忽视或轻视对右脑的开发,具体表现为重理性教育,轻情感意志培养;重智力因素的作用,轻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轻直观感觉和形象思维的作用等。”不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我们都过多关注了对左脑理性思维的开发,而对于右脑形象思维能力养成的关注则还远远不够,从而阻碍了对学生深层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而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都是形象思维的功劳。人们曾经对爱因斯坦死后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他右大脑的开发比常人多了2-3%,可就是这小小的差距造就了他的伟大,他自己也曾坦诚地说:“科学、音乐、宗教构成我人生的等边三角形。”“我的‘相对论’完全得益我的音乐。”此外,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的原子跃迁的基频与次频实验的成功也是受到了乐音泛音振动规律的启迪;由于受到了音乐中音阶排列的启发对原子递增规律的掌握,才有了纽兰兹的“八音律”原子表;这就难怪德国物理学家波恩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根据我的观察,大多数成功的科学家,他们都热爱音乐,并且能擅长演奏各种乐器……”由此可见,音乐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通过千变万化的音符流转,刺激着人们的心灵,丰富着人们的想象,作品所表现出的难以描述的美感往往是激发灵感、启迪心智的钥匙。“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最主要就是—通过艺术来形成人的创造才能和力量的全部,从而使人的心理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⑤因此,在时代的语境下,如何正确地认知音乐,让音乐在审美、德育、文化、智力等功能的关照下,发挥出其所蕴涵的巨大魅力,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作者:丁昕春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

1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资源丰富多样,不过很多的文化并未被重视,更是没有得到一定的传承及保护,则出现了很严重的断流状况,更有甚者正在濒临灭绝。所谓的断流现象指的是很多民间艺人的音乐技艺以及各类绝活都已经失传,中国的传统音乐正在一点一滴的消亡或是无法继承,相关宗教音乐及仪式音乐根本得不到保护,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涌入了诸多的外来文化,并受到了外来文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极大影响,各大媒介及媒体传播的民族音乐很少,流行音乐远远大过于民族音乐,再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加入,这就导致很多的学生们都趋之若鹜。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出现了很多的追星族,爱好民族音乐的更少。国内所施行的应试教育并不注重音乐教育,造成音乐课程的各类状况无人问津。就导致了音乐教学大纲根本无法执行,更不能有效地完成规定的音乐内容。缺乏正宗的音乐教学科研,并且所施行的教学观念极度陈旧,对应教学模式没有革新,这样就造成很多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感兴趣。

2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具备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以及各类音乐著作、乐器制作等都有着其伟大辉煌的成就。有效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进音乐教育中,促使优秀文化的不断传承及发展,更是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并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中华民族音乐教育不管是普及或者是专业化的,是社会还是家庭的,都是要基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之上,有效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合理地将民族音乐及世界多样文化结合,博采众长、相辅相成,以呈现积极向上的音乐氛围。

3强化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3.1构建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

加强对音乐教师团队的培养,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纵深进展。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就要求其全方位地了解乐理知识,并懂得各类民族音乐的门类及演奏技巧。学校与有关部门应组织音乐教师对其展开专题培训,为音乐教师提供沟通与学习的机会,促使教师掌握较多的民族音乐文化。音乐教师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本地民间音乐文化上,树立民族文化荣耀感,并不断地坚持该项工作有序进展,并促使自身熟悉及通晓地方性文艺,认识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族艺术家。

3.2革新教学模式,呈现开放性课堂

在21世纪,音乐课程主要是强化学生自主以及参与开放性意识,所以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促使其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互动、参与、体验以及进行各类实践性活动,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融进民族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鼓励学生们主动地去创造音乐,营造一个非常轻松、和谐的音乐课堂。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过程中,采用学唱多个歌曲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其家乡的民族性文化感知及认识,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析所学习的歌曲,这样不断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以学生的心理方面来讲,民歌或者是民族乐器曲,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促使学生在相关乐器中去发现其所熟悉的旋律,进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再配合音乐开始哼唱其主题。这样不断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那些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教师还可以合理地把学生较为喜欢的流行音乐及时尚节目渗进课程教学中,这样得到的效果会更好。用一首精心选择的歌曲来贯穿整个课堂,并渗透式讲解其中的音乐信息。有效地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不断引申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合理地抛砖引玉,让学生明白其重点并提升了知识量,更是得到了美的艺术享受。让这一股中国风,席卷整个音乐世界,体现我们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除了相关教学课堂的革新,学校还应合理地寻找一些民间艺术家到学校为师生献艺,促使学生亲近民间文艺,并感受那原生态的音乐作品,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让那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断熏陶学生。民族文艺都是来源于农村,灵魂在大自然中,只有真正置身于村野中才能领略那美妙的民间文化灵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去村庄体验那山野放歌的感觉,让那美妙的歌声回荡在山间,让那雀跃的情感回味在田间,享受那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3.3提升学生自身的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校应不断地丰富,强化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大量的优秀音乐来供学生欣赏,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以及鉴赏能力,并逐渐地形成正确的民族音乐审美观念。这样学生既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完善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并在本质思想上树立了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及自豪感。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多建议、介绍一些优秀的歌曲以及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有效资料进行欣赏,除过教材中民歌学唱之外,更应该进行实际的实践性活动。利用不同民族的经典歌曲,拓展学生的音乐资源,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音乐视野,激发起民族自豪感。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学生领略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美,了解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伟大及丰富多样,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4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直接关系到民族意识以及民族的兴衰,音乐教育应尽全力地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渗入其中,以便于有效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其源远流长。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手段,强化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尽力在学校中创设浓郁传统音乐文化的氛围。音乐教育的最本质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发展,以呈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效地促进音乐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良好的民族责任感,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

作者:张波 林俊 单位: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音乐教育论文:流行音乐引入音乐教育论文

一、师范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师范音乐教育是在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这种教育体系是围绕更好地传播西方古典音乐开展的,虽然我国音乐教育在借鉴中有创新,但在师范院校开展的音乐教育中,从乐理知识到演奏练习基本还是以西方音乐为蓝本进行教学设计。以和声理论这门课程教学为例,教学还是在借鉴西方古典和声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某一个历史时期,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能够适应师范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了很多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专业教育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就显得与时尚脱节,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最重要的是,这种借鉴而来的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无法更好地传播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同样,也无法有效适应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改革,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音乐流行音乐,通过流行音乐与时尚结合起来,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途径,将对于未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必要性

(一)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音乐文化本身就是随着社会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人们的审美品位的变化而变化。现在音乐从形式上和内容上,虽然与传统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更有很大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审美文化的变化。因此,音乐教学要获得发展,必须紧跟时展,紧跟音乐文化的发展步伐,进行音乐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也需要将现代音乐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能够对现代音乐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和研究,不断创新音乐教育,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需要

在师范音乐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他们极力推崇流行文化,喜欢跟时尚,喜欢流行音乐。而在传统的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恰恰缺乏这种流行元素,音乐教育重点是传播一些声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美声、民族唱法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感觉这种教育内容不够时尚,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但如果师范音乐教育能够引入流行文化,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因此,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更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思想

流行音乐不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手法独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更重要的是,流行音乐与时尚挂钩,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能够有效地传播现代文化,传播现代思想。流行文化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亲民性和娱乐性,因此,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现代文化思想,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的需要。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能够有效完善音乐教育,有效地进行祖国灿烂文化的传承。

(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需要

流行音乐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效认识到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通过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教育比较,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种文化的优缺点,可以有效丰富音乐教学方法,对于开启学生的创作天赋,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审美心理和审美品质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

对于师范生而言,他们在毕业后基本都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或者是初中生。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限,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最有感觉的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因此,作为师范院校毕业生,要想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一番事业,就需要掌握流行音乐教学方法,能够把自己在流行音乐的学习中的体会更好地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对中小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中小学生对流行音乐优劣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流行音乐的优劣,从而有效促进自己教学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优势。无论是从欣赏者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研究者的角度而言,流行音乐都有其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要重视这种音乐形式,能够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教学,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通过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图为社会培养更高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

作者:章凌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音乐教育论文:学术认知音乐教育论文

一、开拓思维、提升智力

就开拓思维来讲,我们可以从音乐自身的表达方式去理解,因为它是非语义性质的,它运用自身的韵律与声音带给我们开拓想象力空间。如果细心发现,我国古代许多名人喜好音律,如大教育学家孔子、庄子以及姜太公等等,而对于国外来说,也不难发现许多科学教或是文人也同样热爱音乐,如爱因斯坦、歌德等等。那么就此看来,音乐对于人的思维有辅助作用,它可以推进我们产生灵感和想象力,用音乐的动力去在其他领域散发光芒,音乐的教育就不仅仅是艺术传授本身,也在于思维的拓展和想象力的启发。音乐教育还具备的一个功能就是智育功能,很多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音乐的活动与影响下,对于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不少研究也说明,人的右脑在音乐的推助下能够增加记忆,提神认知能力。由此可见音乐是促进智力发展的一个元素之一,人的灵感与想象力在音乐的帮助下进行开拓空间,音乐对于右脑的开发有辅助作用,人的智能是需要不断锻炼与影响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音乐教学能够帮助提升智力,让人的智力在音乐的引导下发展的更为灵活。

二、培育品德、鼓舞人心

音乐教育一直以“移风易俗,感化人心”为基本主旨,那么就其这点来说,它具备培育品德、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在于为人呈现出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松散的,而是具备一定的集中性,让人们忘却或是淡化生活的不愉快,由音乐的向导而产生积极的心态。柏拉图曾经表示过,音乐是道德情操的培养下,将教育变成美好与和善,这样我们可以理解好的音乐教育行为能够改变现状,让大家朝着正方向前进,在坎坷的生存道路当中,对于道德品德的坚持务必会存在障碍,但是恰是音乐的温柔教育,让人们懂得回头和反思,由此可以见,音乐带来的鼓舞与培育绝对非同一般。就音乐自身的表演特性来说,当我们从事于一些娱乐或是锻炼时,音乐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和我们的身体产生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三、如何提高音乐教育转化效率

1、选择正面积极的音乐

想要真正的发挥音乐教育的正面性,就需要在选择音乐上下很大功夫,音乐的种类分许多种,不是每一种都能够对症下药,真正的帮助大家带来积极的思想。因此在选择音乐的同时一定要细心,要选择贴合人们实际情况,能够真正的带来积极正面效应的音乐,而是蛊惑人心,让心情越发低落的音乐,把握住这点,才能将教育的真正目的实现。举个例子,比如在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必然会选择适合学生的曲子,因为要发现教学特点选择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带来正面的效果。

2、教育当中一定正确指导

音乐是我们教育当中介质,但是如何发挥它最大的效率还在于教师怎样教学,毕竟真正教育方法取自于人的判断力。所以在巧用音乐到达教育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指导方式是否真正的正确,或者说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学生。指导作用的意义体现,第一,教师能够发挥自身职责去教学,从教学的过程当中做到寓教于乐,第二,教师找到教学当中的指导特点,重点发挥培育目的,真正塑造高德情操去帮助学生,从这亮点明确指导的内涵,才能发挥教育的根本性作用。

3、拓展知识面、对音乐具备学术认知

那么对于教师这个本身来说,自己首先要变成音乐知识达人,无论是从音乐的欣赏上抑或是理解上,都要具备真正的学术认知。学术认知是心理、艺术欣赏力、音乐能力等多个方位出发,如果教师不能够彻底的了解这一方面,那么就做不到真正的指导与培育,只有从教师自身出发,明确态度不断反思与学习,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指导方向。音乐的理解不仅仅是艺术层次的,也是教育层次和心理层次,这方面需要从中启发,不断的学习和总结。

四、结语

总的来说,我们凑响音乐教育的篇章,需要彻底的了解音乐的本质,因为就其音乐的本身来说,它是无限拓展的一种领域,老师这个教育的指引者,一定要充分的发挥教育指导的魅力,我们对于音乐这条学习之路还有很多的方面需要探索,音乐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与其转化效率都是不断探索的重点话题。

作者:许维东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