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论文

时间:2022-03-23 04:43:09 关键词: 管理 科学 科学论文

摘要: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是我们研究生阶段深化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必须掌握的方法。为了使研究更客观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就需要对我们日常的管理研究中所常用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多加以定量的分析及实证研究手法,使我们的研究结论更具客观性及规范性。

管理科学论文

管理科学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探讨

摘要:管理科学研究是以最佳的投入产出关系组织经济和社会活动,使系统良性运行,并使相关利益主体需求获得相对满足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当代管理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是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历史发展;实证研究;视觉;参照系;分析工具

1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管理的研究中十分重要。首先,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是以事实为研究依据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真实可靠;其次,科学方法具有实证性,依靠可以由实践检验的信息,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出一样的结论;再次,科学方法具有规范性,研究的程序和步骤都是有序、清晰和结构化的。最后,科学方法还具有概括性,因为科学方法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管理活动中除使用思辨的研究方法外,还应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系统、严谨更具有说服力。

2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回顾

管理科学的发展按照时间的划分可归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过程和职能分析、组织理论等;第二阶段就是20世纪的30到50年代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关系学说,后来发展到行为科学理论;随后,20世纪60年代管理科学进入现代管理科学阶段,也就是被孔茨所描述的“管理理论丛林”阶段,这其中包括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管理科学及权变理论等。

管理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管理科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古典管理侧重于对物、财及管理组织过程的管理,研究方法是以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及经济学方法为研究基础的;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而现代管理阶段则移植了数学、计算机技术学、统计学等诸多科学的方法论,形成了“管理丛林理论”,而在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发展的特征就是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联。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现代的管理科学是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发展,并阐释实践,引导实践的。

3 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谈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我们首先应该看到管理科学与其他科学的差异与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为管理科学进行学科定位,通过课程学习我们了解到管理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研究的是社会现象,但又同社会科学研究有所差异,其核心差异就是对人的研究方面。社会科学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而不涉及人类活动本身的意义。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有组织的活动及其形成的系统。它是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提炼和概括,是关于对有组织活动的管理的系统化、专门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管理科学是在对多种不同性质学科的理论兼容并蓄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创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不同学科理论及方法系统集成的结果。一般地说,管理科学的成长要综合运用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这四个学科构成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手段的创新以及经营方法的革命。管理科学的未来发展仍要依赖多个不同学科的交叉综合运用,依靠相关学科的支撑。

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其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际存在的一般性的管理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由现象而本质,由具体而一般,抽象出科学问题并形成研究目标。凭空想象、闭门造车式的研究毫无科学价值。同时,在管理科学研究中还应注意规范研究方法,多运用实证的、实验的、定量的研究方法,而少使用科学性不强的思辨的、归纳的、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的价值。

4 《理解现代经济学》对管理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钱颖一教授的《理解现代经济学》中试图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并通过介绍现代经济学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来澄清常见的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该文从中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人手,引入了被当今社会认可为主流的并代表一种研究经济行为的方法框架——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这三方面的理论就是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首先是由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视角”,这基于经济学家的三项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和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其次是运用多个理论作为“参照系”,使之能够成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利用各种图像及数学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帮助分析繁杂的经济行为。

而在管理学中也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框架,首先是管理科学的“视角”,管理学的视角应该就是观察、理解或研究管理学理论问题的角度,钱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通过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管理学不是没有视角,但是,迄今为止,管理学确实还没有象经济学这样的一种普遍为人接受的视角,所以当今的管理学还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

接下来是“参照系”,管理学的参照系更多地体现了经济、社会、心理和工程学等相关学科在管理中应用之成果,故必须研究各准则之间的权衡问题。根据西蒙的观点,科学可以分为两类:实用科学与理论科学。实用科学采用的是“如果一则一”的科学命题;而理论科学采用的是纯描述性的与验证条件等价的伦理命题。科学命题关注能得到验证的事实而理论命题强调偏好的表述。管理欲成为一门科学,显然应加强实证研究的建设。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也即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对策建议等构成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西蒙提出了以“有限理性”和“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为前提的“管理人”决策模式。他指出,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的理性”,因而“最佳的准则”是行不通的。实际上人们只能追求“有限度的合理性”,遵循“满意的准则”行事。西蒙还强调“刺激一反应”的行为模式和与此相关的决策程序化的重要意义。在运用经验加以慎重处理并使之合乎目的的条件下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能够显示出一定的合理性。钱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他在美国时的教授问过他受过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受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区别是什么?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就谈到了。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头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他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具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同样,受过管理学系统教育的人头脑中也应当有几个参照系,比如,在分析组织结构时我们就应当以韦伯的官僚行政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管理的职能时就应当拿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作为参照系,在分析决策问题时,就应当想到西蒙。只有这样,分析管理问题时才会有一致性。

最后我们来看“分析工具”。在理解现代经济学的文章中谈到的是经济学中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极其有用的。同样,管理学也有许多研究工具,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学研究的是经济组织的管理如何使组织以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管理人价值的体现问题,这就需要对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作为管理学的研究工具,因此,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本身就是管理学的研究工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许多决策支持系统,也都是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的有用工具。数学和统计学甚至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在研究管理学时确实有用,管理学前辈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比如市场附加值与经济附加值、平衡记分卡、swot分析法等等,它们也是研究管理学的有力工具。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借助数学模型分析会使推理更加严密精确,理论研究中运用数学可以减少争论,而实证研究中运用具有一般性系统性容易被学术界所认可。在管理中数学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泰勒管理学派的管理科学学派就认为所谓管理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解出最优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使得本来难以辨别优劣的备选方案变得明晰“直观”了,诸方案因被量化而变得可比了。管理科学的研究恰恰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是认识的起点,定量是认识的深化。数学无疑会为管理科学的定量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为一种抽象的工具,数学模型有助于人们对一个复杂过程的理解,可以帮助管理者合理的决策。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的简化与抽象,任何一种抽象都不得不舍弃对象本身的丰富性。在建立数学模型时,必须提出某些前提性假设,他们是理性思考的结果。模型的运用就是对某些假设的检验。检验的正面结果表明这些假设有道理;检验的负面结果却表明必须加以修改。有这种感性认识的逐步积累,我们就可以取得理性认识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管理学要成长为一门科学离不开数学这一有益的工具,在对待管理学与数学的关系时,我们必须明白,数学仅仅是管理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工具。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单凭数学是不够的,作为一门研究人们的管理行为的学科,它首先必须面对的是人,它需要那些关于人的学科的支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是我们研究生阶段深化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必须掌握的方法。为了使研究更客观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就需要对我们日常的管理研究中所常用的思辨的研究方法加以完善,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多加以定量的分析及实证研究手法,使我们的研究结论更具客观性及规范性。同时还应注重,理论分析框架——“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在研究中的运用,使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管理学问题,解释和理解管理学的行为和现象。

管理科学论文:以档案管理科学化促进机关管理高效化

摘 要:事业单位管理的高效化离不开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必须以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事业单位管理的高效化。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没有认识到档案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就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充分重视。本文将从分析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入手,指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的重大现实意义,探讨如何加强机关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机关档案管理;意义;问题;对策

档案是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体现各机关单位成长与发展历程,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和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档案管理是机关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机关效益产生重要影响,是机关提高绩效,增加效益,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

一、档案管理科学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一)档案管理是机关单位管理的基础环节档案材料无序零散保存,势必为某些重要档案信息资源持有者提供可趁之机,造成管理上的被动,引起机关内部管理混乱。由于人员流动,把档案保存在个别人手中或由各职能部门自行保管,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一旦出现关键人员离职或跳槽,轻则使管理层面断裂,工作无法延续;重则导致机关机密、独有知识产权和信息流失,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档案有其独有的原始记录,记录着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技术或机密。占有这些资料就是占有机关的技术或机密。因此,机关单位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避免因技术、知识产权的流失而影响机关单位的生存与发展。

(二)档案是机关单位信用管理的重要保证档案是公认的构成信用信息的核心资源。首先,完善的档案管理可作为展现单位自身诚信的一个窗口,反映各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重要内容。其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档案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已经提出要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记录者付出代价,名誉扫地,直至绳之以法。可见档案纳入社会信用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档案是机关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机关文化是从机关的历史积淀中提炼出来,反映在完整系统的机关档案之中。档案是文化事业的象征,是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是文化存储的主要形式。机关单位文化建设应立足于本机关单位的历史和现状,有自身特色,不能脱离本历史,搞一种毫无本特色的“泛文化”。综观机关档案,可以深刻理解本单位特点及历史发展规律。

二、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低各单位往往重视财务重视人事重视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却很少重视档案管理,殊不知档案管理也是机关单位管理的重要一环。许多机关单位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忽视档案材料是单位的重要信息资源库。档案部门更是作为“冷部门”,极易成为精简或兼并对象,甚至撤销专门档案机构,只设置兼职档案人员。这些人员岗位不固定,档案业务知识偏低,待遇较低,再加之档案机构在单位组织体系中地位低,直接影响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档案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的机关档案管理虽有一定规模但内部管理与机关单位发展脱节,档案分散保管在各职能部门,如财务档案保存在财务部、技术档案保存在技术部、文书档案保存在办公室,虽各部门都保存档案,但他们之间互相封闭,整体上处于零散无序状态。大部分档案管理者又未经过正规培训,不懂档案整理,很多档案实行简单“信袋式”管理,影响档案的查阅利用。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低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使档案形成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这些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方式与纸质档案截然不同,当前档案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因为文件从起草、修改到印发都通过计算机运行,它具有便于复制的特性,使得最能体现档案原始记录性的内容与形式特征不复存在。纸质档案的载体较为稳定安全,而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因此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解决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任重而道远。

三、档案管理科学化的若干对策

档案管理科学化要求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构建科学档案管理机制,夯实完善档案管理,以档案管理科学化促进机关管理高效化。档案管理科学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国家政府政策层面1.积极完善和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监督和指导档案工作。各地政府应利用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及设立《档案法》宣传月,通过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并通过张贴标语、召开档案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坚持“多宣传、多联络、多接触、多服务”的工作方法,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督促,积极营造建档氛围,使更多单位认识到建立健全档案的重要意义,增强机关单位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

2.积极塑造典型,发挥以点带面功效精心选择一些规模大、作风好、有一定档案管理基础的单位作为试点,进行重点指导、培养,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采取先学会管理的单位带动后建档的单位,以老手带动新手,先推出部分示范单位,使其成为“领头羊”,让后来者有榜样可学习,有先例可借鉴。

3.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一是举办培训班,讲授档案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更快更好地独立开展档案工作。二是深入机关单位,现场指导和培训。要利用执法检查等时机,深入到各机关单位现场指导。政府部门有必要主动服务,帮助制定合适档案工作制度、档案工作管理网络和档案分类方案,给专兼职档案人员上培训课,使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4.积极提供档案中介服务

通过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对档案进行代保管、托管、等,档案中介服务能满足这一需求。以档案中介为依托,开展档案整理、寄存、代管业务。遵循市场需求,各地档案部门可以设立“咨询服务中心”,为那些人手不足、保管条件较差的机关单位提供档案整理、代管、寄存等服务,为其提供规范的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既节约管理成本,又能促进档案管理科学化。

(二)机关单位自身层面

1.强化档案意识,牢固效用观念在档案工作建设中,首先要提高档案意识,确立档案实用效益观念后,才会用心去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各机关单位应认真学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所属地档案条例,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接受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督,主动抓好档案工作。

2.构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

只要符合国家档案法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就可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档案管理机制,关

键要保证档案的及时、完整收集、保管和提供有效利用上,体现在是否满足时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档案管理可持续发展,没必要追求设施大而全。如果档案没有保存齐全完整,不能提供各项活动服务,档案室再豪华,设施再完备也是毫无用处,缺少价值。

3.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

在机关单位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等优势,大力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完成的档案检索方法和存储模式。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载体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的安全,将归档纸质文件与归档电子文件采用“双轨制”整理方法,两者编为一致的档号和著录信息,利于查阅和管理,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有条件的单位,逐步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向各类工作提供大规模、大信息量的分布式数字信息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总之,档案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源。因此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工作,是档案部门面临的共同新课题。各有关部门尤其是档案管理部门,应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加强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以档案管理科学化促进机关管理的高效化。

管理科学论文:关于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

论文摘要:人事档案及其管理工作在医院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为单位提供各类人才基础信息,为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职工福利及提拔任用等提供依据。所以,应重视人事档案管理,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论文关键词:人事档案现状 对策分析

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也日益深入。医院转型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如何主动顺应时展的要求,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范围,档案收集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事档案服务的对象等,是我们人事档案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与同行们探讨。

一、医院转型后,人事档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重视不够。档案人员大多不是专职,故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档案、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不签字,导致档案数量、材料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的人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问题,使得人事档案交接工作前后脱节。由于医院中心工作是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医疗、教学水平,改善环境条件,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对人事档案管理不够重视,存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等现象。

2.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补充、收集、更新缓慢。归档材料未能及时、准确地得到补充。另外,某些科研、教学、职称考评、继续教育、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材料不归档,使存档的材料不能真实地反映本人现实情况,导致人事档案的不完整。

3.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重要性宣传不到位。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未进行广泛宣传,职工本人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中缺少的材料不能及时补充、完善、更新;其次是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是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由于受专业和时间限制,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及时地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

4.员工本人对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有一份好工作就行了,档案可有可无。对个人档案采取忽视的态度,有些人连自己的人事档案在哪里都不清楚;还有的认为自己的档案不应在本人所属的单位,而由本人保管;有些应该归档的材料不能及时交档案管理人员存档。这些思想、观念必然导致人事档案材料不全或缺失。

5.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是由人事科工作人员轮流管理。因此,工作存在问题较多,在档案管理手段上,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查阅人事档案信息仍采用手工查找。档案的存储依旧使用古老的铁皮柜,占地面积大,使用空间也不能较理想应用。

二、对策及思考

医院人事档案是对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实际等内容的真实记载和反映,所以,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党组织、人事部门工作,为职工本人服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就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及思考:

1.严格按程序交接。人事档案交接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应按程序办理。档案交接手续: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务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并整理好借据,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三是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后及时存档;四是按档案移交要求进行移交,并在交接手续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还应在移交文件上签字盖章,要做到对交接工作负责。

2,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严格档案管理程序。强化医院领导干部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弓i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医院不仅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与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同时,更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工作主动性,从根本上确保人事档案材料准确完备、及时归档。此外,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档案收集齐全完整、内容真实可靠。

3.建章立制,有章可循,规范操作,积极主动做好档案收集工作。制度上墙,操作人员有章可循。建立职工借阅档案登记簿、职工档案转入、转出登记簿,职工档案材料转入、转出登记簿,档案材料移交表等。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确实收集不到的档案材料,要查明原因,登记说明,为以后查找提供方便。因此,我们在收集档案资料时要做到口勤、手勤、脚勤,及时追补和不断补充新的资料,真正起到人事档案的依据作用。

4.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档案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对收集的材料要认真核实,把真实可靠的材料收入人事档案,把好质量关。在档案鉴别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确保档案真实完整,充分认识到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业务素质。在鉴别过程中,能明辨是非,坚决把那些虚假的资料拒之门外,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5.提高对职工档案材料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职工对其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职工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管理知识,使其认识到,人事档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职工今后重新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加强对职工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做到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等各个环节科学规范。三是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及时补充档案缺失材料,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6.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这就要求尽快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同时,在规定相应使用权限的情况下,部分信息对部门和个人开放,建立公开、透明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如此一来,不仅能增强全体职工的档案意识,增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还为单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奠定信息基础。

截至目前,单位共有人事档案1514卷,在职干部624人,工人档案70卷,离退职工档案470卷,聘用人员档案350卷。为了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我们计划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的检索系统,实施人事档案动态管理,利用计算机将干部档案资料整理、分类、排序输人电脑,使档案数据化、信息化。在档案的借阅、查阅、归档、统计等日常工作方面,实行微机化操作。

通过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合理性和公正性得以体现,从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总之,要使档案工作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就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强学习、不断改革创新,冲出原有的思路、模式,形成一整套新的档案思想、档案观念,才能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并为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管理科学论文:浅谈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分析

论文关健词:铁路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科学化

论文摘要:“管理科学”是和谐铁路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铁路建设向纵深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然而,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从传统的经营管理向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转型期。观念、制度及管理技术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的制约性因素。本文主要针对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做些分析,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稗益。

一、对人力资源特性的科学分析和茸重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建立在深刻的内涵和理念的基础上的。理念是企业最基本、最集中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透视“人才瓶颈”的表象,不难发现,真正限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障碍在于“观念瓶颈”。即我们缺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观念而导致的在制度建设、实施与完善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非科学性。因此,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蜕变,前提是必须对管理对象一人力资源的特性做深刻的透析,并对症施治方能达成理想的管理实效。人力资源这一概念始创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中,他指出人力资源“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他是人”。人作为地球上的生灵,与其他生物体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人力资源的逐利性,而且利益的需求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利益。这一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有着高度的共识。著名的管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需要层次论对人的需求做过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马克思也曾告诫他的追随者“人首先得要解决衣食住行,然后才能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认清并合理处置企业与职工的逐利性本质,同时妥善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解决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点,进而将职工的逐利动机转化为驱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其二,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并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力资源潜在能量的发挥,取决于内在动机被激发的程度与效力的强弱。其三,人力资源的动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素质的动态性即素质的可变性;二是人力资源行为的动态性,行为是可塑的;其三,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性,当人力资本不能获得预期回报时,逐利性会导致人力资源主体的流动。

人力资源的特性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遵循人性的需求来开展管理行为,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倘若理念不付诸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任何一种知识,只有当他能应用于实践,改变人们的生活,这种知识才会有价值。”通用电气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说“我始终信奉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相信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他言此行此,成为“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给与员工以最高的信任度,广泛征求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将之付诸实践;他打破官僚界限,用小纸条搭建起与员工沟通的平台,激发了员工忘我的工作热情;他大手笔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躬身授课,为员工的成长铺就阶梯。

反观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至今日在一部分管理者的思想中并未植根,实践中官本位意识浓厚,忽视、蔑视乃至浪费人力资本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有的运输企业一方面有大量的富余人员存在,另一方面又大量雇佣其他用工。据2008年水平计算,企业每减少一个用工,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6万元,减少一个劳务用工和外购劳务,可以节约成本2万元。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浪费的损失不容小觑。再比如基层发生的大量的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虽然从根本原因分析体制制度的不完善起到决定作用,但管理者“以人为本”理念和管理行为的缺失应该是个不能回避的因由。管理学研究发现企业内发生矛盾和冲突70%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矛盾和问题之所以产生、激化,一定程度上证明企业的管理者对员工的合理诉求的忽视、对员工意见沟通的不良和对员工情绪抚慰的缺失。

综上所述,从铁路企业的实际出发,践行以人为本是管理理念,管理者应加强五项自我修炼。一是学会给予。对员工给予情感投资,以此发掘员工的同态心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愿意人尽其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奉献自己的知识与才华。二是学会尊重。铁路企业半军事化的体制,强化了管理者的官僚习气,权力意识较为浓厚。惯有的思维模式决定其行为模式和管理风格,常常是重物轻人。因此,领导者要学会尊重,尊重员工的合理需求、信任下属的创造力,倾听和采纳员工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三是学会沟通。沟通是理解的桥梁。管理者必须掌握沟通技巧,化干戈为玉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四是学会欣赏。领导的赞赏不仅使员工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更会使他们因为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而施展才华。

二、系统完善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特点,包括职能系统性和制度机制系统性和流程系统性三个维度。所谓职能的系统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在实际运行中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和连接,从而保证管理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所谓制度机制的系统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制度包括工作分析、招聘、考核、激励、薪资、晋升、奖惩等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谓流程系统性是指制度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是制度执行的有效路径。

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由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工作分析一招聘管理一绩效管理一薪酬管理一培训管理一员工关系管理七大模块构成,其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性战略,为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而对人力资源而做的长期的布局与谋划。其他六大模块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常态职能。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看,六大模块功能齐全、职权统一,从而避免了因职能分散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该说尚处于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转型阶段,缺乏从战略高度参与铁路人力资源的管理,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功能不全、常态职能分散运行,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矛盾或不一致,难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大大损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定位。同时,要按职能统一、功能齐全、有序高效的原则对已有的人事管理职能进行整合。

据上分析,检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我们在人性化制度安排上尚有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领域,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缺乏对员工的思想、心理需求、行为等特点及需求的全面认识,诸如收人分配制度的不完善,工资的增幅程度大大低于职工的心理预期,基本工资比重过低,而且系统内不平衡,不仅极大地损伤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职工对岗位的珍惜度,人才流失率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导致基层队伍不稳、矛盾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和谐铁路建设,从现实考量,我们应树立四个观念、坚持四项原则、建立和完善大制度和机制。

四个观念:人本观念、和谐观念、法治观念和灵活观念;四项原则:发展为先、职工为本、维护为要和基层为重;十二项制度和机制:劳动报酬及收人持续增长机制、用人和晋升制度、工作时间管理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安全管理制度、保险福利管理制度、职工培训管理制度、劳动纪律管理制度、劳动定额/绩效管理制度、劳动关系沟通、协调、预警机制、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职工援助机制(不仅仅指经济救助,还包含心理、工作等方面的指导、帮助)。

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套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体系,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的工作分析、岗位评价、人力资源计划、招聘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培训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迅速发挥作用。从成功企业的管理实践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设计通常遵循“合法、简明、有序、高效”的原则。

铁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标准化方面距与先进企业差距甚大。一方面是有些流程缺失,标准模糊;另一方面有些程序又过于繁琐,制约了管理的效率。因此,针对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化建设的状况,本文认为函待建立和完善以下流程;(i)制度生效流程。(2)招聘录用流程。(3)试用期管理流程。(4)工时加班流程。(5)绩效管理流程。(6)岗位变动流程。(7)离职解聘流程。(8)劳动关系管理流程。通过以上流程的完善不仅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提高管理效率和职工对制度的认知,提升职工制度的执行力,而且可以减少企业内部人际的摩擦、降低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的产生、激化,从而弱化企业面对的法律风险。

三、科学方法、技术的运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重要衡量指标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量的科学方法、技术广泛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人力资源管理预测技术、工作(岗位)分析技术、绩效管理技术(kpi, bsc )、人才测评技术(心理测试、素质测试、评价中心、工作取样法)、薪酬设计技术、人才招聘面试技术、员工胜任能力评价技术、人力资源培训分析评估技术等,据统计有200多种。科学方法、技术的运用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尺度。之所以如此,其一,它为管理思想、理念到可操作的制度、措施的转换提供技术支持和途径。比如铁路企业在管理人力资源的过程中,不缺乏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但是由于技术系统构建的缺失,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难以转化为适合铁路企业特点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其二,它大大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并使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动态管理成为可能。其三,科学方法、技术、模型的科学选用可以提高职工的甄选、录用、配置、使用、评价、培训等更加客观、合理、科学、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风险。所以,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水平,应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方法、技术的引人和运用,改变人事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观性、随意性和局限性。当然,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种技术和方法都有自身的适用条件,所以,铁路企业在引进和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时必须考虑这些技术、方法之间、或者方法技术与管理的具体工作之间,或者与管理人员之间是否相契合。条件不具备而盲目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反倒会导致管理的混乱,难达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铁路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就是:理念先行、制度有效、流程规范、技术可行。

管理科学论文: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科学模式初探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 以人为本

论文摘要: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各项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发展艰难,这就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应打破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内部的人才潜力。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科学模式,强调实行“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制度。

高职高专院校要面临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招生、自主管理的社会体制,是与本科院校同时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但高职高专院校通常是学生素质相对较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较薄弱、国家财政投人相对较少,因此发展相对艰难。若想与其它高校进行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只能依靠更加先进的管理,特别是依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原有教职员工的潜力,通过“人”这个核心力量去创造管理特色及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反过来再以此促进招生,即学校的“出口”和“入口”都要抓、都要努力开拓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市场和机会。

一、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是指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使用,并在此基础上,把人的智慧、知识、经验、技能、创造性、积极性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发挥、培养、发展、利用的一系列活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一词其实早已不再陌生,很多国内高等教育专家与社会学者都曾研究、探讨过这个问题,截至2009年3月单是收录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的文章就有400篇之多(仅限于该主题)。各家观点虽不尽一致,但都表达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不合理制度的看法。如北大校长许智宏曾指出,目前北大人事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问题。一是只能进不能出,没有分流机制;二是每年一度的“运动式”职称评定制度,北大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人才既定预期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几所市属院校仍未彻底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岗位设置,不改革就没有人员分流。2009年黑龙江省高校人事处长会议上,主要内容之一就谈及了“设岗”这个议题。显然,现行的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本身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自身发展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着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模式,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单以职称、职务、工资等物质刺激来获得士气与积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否定了教职员工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正如中小学的教改中呼喊了多年的口号:“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能且必须起主导作用”。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和教师都在一边理解却一边无奈地违反着改革精神,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现象只有在公开课上才得以充分展现,因为教改的方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智力的投人,但产出—学生们的成绩却不是立竿见影的。同理,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较薄弱、国家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完全像有些木科院校那样自如地打破传统人事制度管理模式而进行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

诚然,这里存在一个制度问题。绝大多数院校无论市属或省属单位,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相关的政策时(如引进人才、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都要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相关规定的制约。鉴于此,高职高专院校一方面要避免政策冲突,另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完善管 理制度,把握住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谋求更大发展。

二、树立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理念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指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为了提升高等教育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与运作的效率,运用创新思维为高校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l37。既然“巴掌与甜枣”的硬性制度会否定人才的主体地位和社会性,破坏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创造性,那么我们在现代管理中就应该结合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特点与实际情况,将硬性制度柔和化或者予以适度的弹性。如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2008年9月接受教育部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后,从?009年新学期开始就恢复了常态工作制度,学校的许多二级管理部门除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以外,还实现了信息通讯网络化,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努力做到无纸办公,部门负责人对教工、辅导员对学生想要通知的内容可以直接“飞信”或“群公告”。常态工作制度既能够满足教师们通过个体学习更新已经老化的知识,提高知识存量和竞争力,还能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从事科研、撰写论文,从而整体上提升学校的教研水平。它打破了硬性管理模式的有形界限,不拘泥于固定的组织结构,这种人性化管理充分体现出“和谐、融洽、协作、韧性”的柔性管理特征。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举措

(一)以人为本

在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道路上,我们更应与时俱进,深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逐步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现代管理的新模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是要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为自身条件提襟见肘,同时又不可能大张旗鼓借助外部力量,高职高专院校更应把握住“人”,用好“人”,善用“人”。无论是斥巨资引进的稀缺人才还是自主培养的高级教师,既是硬件也是软件,都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宝贵资源,都是强校固本的宝藏。

(二)加强培训

在培养人才方面,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讲求实效为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和目标。通过建立系统的师资培训的制度,坚持重点培养与整体素质共同提高,以优化教师梯队为目标,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如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5年底以来,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及高学历人才;在办学资金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达到了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要求中“优秀”的力、学标准;学校还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的良性变化和健康发展。

(三)合理考核

考核既是检验工作情况、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晋升、聘任和奖惩的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至关重要。但是,作为财政“部分供养”的事业单位—公益二类高职高专院校,始终不能完全脱离各级政府中人事部门的管辖,考核方面不能自主选择机制,还要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按需设岗、择优聘任、责酬一致的原则,强化岗位管理,把人员待遇与岗位职责、贡献大小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改革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在有限的自主权限内优化配置,建立科学管理机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四)营造良好环境

近几年,很多学者呼吁: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不同,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教职员工有被尊重思想的需要,学校应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融和亲切的人际关系,降低教师们心中来自内外的各种巨大压力。高职高专院校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虽然教师们的经济待遇逐年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晋升职称、聘任职务、竞争上岗、教学质量等一系列的压力。省内有的本科院校甚至在师资管理中采用了先秦时代的“连坐”刑罚—若某位教师工作中存在教学事故,一旦认定后,该教师所在教研室或所在系会受到牵连而影响各项待遇。既担心自己不慎连累别人,又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吃挂落儿”,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自危,压力如此之大,怎能产生有效动力!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应把人性化的软性管理思想融入到制定高校制度的各个环节,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层次,满足人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我们老生常谈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无论任何年代、任何社会,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真正知识分子对事业的需求始终是第一位的。

管理科学论文:试析管理科学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结合长期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就管理科学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研;活动

通过对哈工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0年培训专题讲座“管理学”的学习,对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基本方法和手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也得到了收获和启发。下面结合本人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就管理科学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谈一些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1科研活动的特点

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是探求未知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即科技人员按照选定的课题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和创造性劳动,与从事物质生产的生产劳动有根本的区别,与教学、医务、设计等方面的脑力劳动也有明显的不同,它的本质特点是创造性和探索陛,创造是科研的灵魂,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新事物,创造新知识,创造新产品。

科研劳动不是重复前人的劳动,而永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因此它比~般社会劳动更艰巨、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对事物的不断发现和创新,就意味着科技人员为之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2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尽管本单位的科研管理体制已由以往传统的以计划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变为目前所长负责制的管理方式,而科研管理工作的着重点仍以科研项目(或课题)管理为主,缺乏对科研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近几年,受纺织行业不景气等大环境的影响,我省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在低谷中徘徊。同时,也对我所科研成果的推广、对外技术服务和咨询等方面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全所经济状况不佳,基本靠纵向课题(省级攻关项目和技术开发研究专项等)的经费支撑来维持运转。科研人员的工资收入及工作情绪受到影响,给研究所的科研队伍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怎样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则是摆在我所领导者和科研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通过“管理学”培训专题讲座课题的学习,我们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解决该难题的方法和思路。

3管理科学在科研活动中的应用

现代科技管理是一门专门研究如何组织管理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问,是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它不仅包括对科技活动的战略决策和制订规划等宏观管理,而且包括对科研活动的具体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微观管理,还包括企业的技术管理。

科研单位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科技队伍、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多出战果、多出人才、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科研管理——在科研活动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以实现预定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管理的重要任务是针对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实行有效的管理;管理的重要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目标,无目标的活动就无所谓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是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基本依据。

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行为准则,科研管理也应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特点开展工作。

(1)系统和权变的观念是“管理学”课程的两大要点,“管理学”是以一般组织(如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军队、社会团体等)为对象来研究其一般的管理问题。

系统的观点认为,组织是由相互依赖的多种要素,包括个人、群体、态度、动机、正式的结构、相互的作用、职权、目标、资源等等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协调组织的各个部分,以实现系统的综合效应,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从系统观点出发,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环境的要求,必然会被环境所淘汰。

部分要适应整体的要求,组织的部分存在必须适应组织的整体存在要求。

要素与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取得整体的效益。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主张通过辩识某种具体情景下的权变因素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对症下药的方式解决特定的关系问题。

系统和权变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运用管理理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2)结合上述理论观点,谈一下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科研活动中,首先把科研活动的管理看作是个系统,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

a.根据科研工作的年度计划与目标,将人员情况、项目(或课题)经费支出、仪器设备的使用,包括研究所内部各部门韵分工与配合,与外单位的合作或协作的研发工作等等诸多要素有机结合和统筹安排,管理人员不能只追求局部的利益、单项的指标,整体优化及系统管理才是现代管理的基本原则。

b.研究所内各科室、各课题组应在全所任务目标确定后及在整体规划下进行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和综合,使大系统之中的各子系统和各层次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及有效的合作,以求得最佳的整体效率。

c.所内科研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科研活动的管理工作,包括对科研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监督等。

d.建立技能岗位责任制,因为人的智力和能力不同,人的才能发展也各有不同。技能岗位责任制度就是建立一个最佳的劳动结构,使不同才能的人处于合理的劳动岗位,赋予相应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e.采用弹性、动态管理原则。动态是指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弹性指管理过程中不论是对人、物或组织结构,对于工作程序和各种办事方法,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保持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能力。

f由于科研人员比一般生产劳动者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学术上应发扬民主,应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和使用,走出过去单一的科研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并关心他们的成长,做到用政策吸引人,用感情留住人,在挖掘科研人员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g.所内现有科研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应视实际情况,随着情景的改变,及时补充和完善,以适应本单位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4科研管理工作今后的思路和预期目标

通过参加“管理学”继续教育知识更新的培训.,头脑中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的管理科学理念,学习的目的在于如何应用并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本单位现有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建立现代管理模式,使研究所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经济建设服务。对此,我们采取的具体思路和改革措施如下:

针对上级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支持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了科研工作的管理方式。我单位做为全国唯一一家以亚麻工程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为研究方向的科研单位,肩负着支撑全省亚麻行业技术进步、带动全国同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使命。

主要科研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攻关项目(分为引导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为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技术专项和杰出青年基金)。

近几年来,随着全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进行,省科技厅在对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审批和经费支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几乎停止了对引导型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而扶持能够有效地牵动本行业的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产、学、研结合的重大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针对这一转变,我单位及时调整科研工作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我单位在全省和全国同行业的地位、作用和良好的对外协作关系,走访大型麻纺企业,搜集、探索和支持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想法、思路和科研项目,并与企业相结合,采用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把其中有可能得到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的好项目、大项目筛选出来,凭借我单位亚麻纺织工程整体科研力量的绝对优势,认真做好项目预研准备、立项材料的编写、上报论证和项目的实施工作。

在近五年中,我们采用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先后同哈尔滨金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立项并完成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功能麻类湿纺细纱机的研制》,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00万元(该项目已于2009年8月31日通过了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申报立项获批准的省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开合式亚麻栉梳机的研制》,目前该项目在攻关实施中。

(2)努力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为科研工作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科研工作的深入,越来越需要工作能力强、知识面广、能够精通自己所学专业,又能够快速触类旁通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目前,全国有各类纺织院校(或含有纺织工程专业及院校)十三家,其中本科院校四家,在这十三家纺织院校中没有一家开设亚麻纺织专业,我单位的所有科技人员都是在亚麻工程技术领域中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再学习之后才从事科研一线工作的。今后还要组织科研人员定期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再教育,以适应工作需要。另一方面,每个科研项目很可能涉及纺纱、织造、染色、整理、机械、电器、计算机、自动化等多种技术和专业,项目越大,涉及到的专业种类就越多,攻关实施后的技术也就越高。这就要求项目组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要有一专多能、触类旁通、能够协调和指挥项目组各专业的科技人员协同攻关的能力和水平。

对此,我们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着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在今后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更要对这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计划安排,因为近十年当中,由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院所转制,我单位的部分科技人员(其中有的是技术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复合型科技人才)离岗、提前病退或流入到南方新崛起的大型麻纺企业,这对我单位综合科研实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准备制定具体的培养、引进高层次及复合型技术人才的科技管理方案和政策,以便尽快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管理科学论文:对于提高农村党员动态管理科学化水平

论文摘要:提高农村党员动态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科学化题中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在“城乡一体信息采集管理”系统中科学界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采集职能,在“城乡一体组织双重管理”格局下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分工、协作与配合,在“城乡一体关怀激励管理”网络内把教育管理与关怀服务相结合,在“城乡一体网络互动管理”平台上不断提高信息管理技术水平,在“城乡一体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下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的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

论文关键词:党建;党员动态管理;新生代农民工;科学化水平

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出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命题,体现了我们党在执政意识上的历史性进步[1。农村党员动态管理是农村党建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党员动态管理科学化水平,理应成为党的建设科学化题中应有之义。

一、农村流动党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

农村流动党员具有多重社会角色,既是党员又是农民工,既是城市建设者又对新农村建设起不可忽视的作用,既是农村文化的承载者又是城市文化的学习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

(一)农村流动党员是流动党员中的主要群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动党员构成呈现复杂化趋势,有农村党员、国企下岗党员、大学生毕业未就业党员、自主创业党员、退休党员等多种来源,农村流动党员则是流动党员中的主要群体。

1.农村流动党员在流动党员中所占比例最高,队伍十分庞大。虽然流动劳动力的构成范围在不断扩大,不断有其他行业人员加入,但农民工始终是流动劳动力的主力军。

2.农村流动党员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相互之间的联络较多。农民工的分布具有传统性,从一个地区成批地流出,又在一个地区密集地聚居。相应地,农村流动党员也较为集中,便于互通信息。且这些农村流动党员又是农民工中有思想、有主见、能力强者,影响力大,容易形成核心。

3.农村流动党员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或领域,流动劳动力相对集中,群体活动较为方便,容易形成群体性行为。

(二)农村流动党员是农村党员队伍中的具有先进性、带动性的群体

农村流动党员在农村党员队伍中具有年纪轻、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敢拼敢闯的优势,是农村中的一个具有先进性和带动性的群体。农村流动党员在外出打工期间,会习得一些技术、知识、文化、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理念,当他们在节日或农忙季节回到流出地时,这些技术、知识、文化、新的思想观念等就会自然地流传给本地的农民,无形中起到传授、教育和影响作用。农村流动党员在外出打工期间,还会获得一些信息,如致富门路、市场动态、新产品新技术,甚至还包括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信息,对本地农民发展生产、发家致富起到较好的引导、带动作用。农村党员在外出打工的同时,自身综合素质也会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一旦返乡便会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

(三)农村流动党员是农民中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

与一般农民工和一般农民相比,农村流动党员对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较为重要和突出。

1.农村流动党员同一般农民工一样对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经济投人支持,他们将在城市打工所挣的钱带回家乡,或盖房改善生活,或投资发展生产,有效地提高了本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2.农村流动党员所具有的先进性又使他们比一般农民工更自觉地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更自觉地在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中寻求平衡,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起穿针引线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二、农村党员动态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性的增强,城乡物质文化交流愈来愈密切,农村人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问流动愈显频繁,农村流动党员的流动状况也愈加复杂,致使农村党员动态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的情况,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动态管理丁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一)农村党员流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个体流动性更加突出,行踪更加无常,流动半径更加扩大,流动党员的信息更加难以及时准确地把握。从流向来看,主要分布在二、三产业,从事建筑、开采、服装、运输、饮食等行业,从业单位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从地域分布来看,已从县内流动为主转向县外、省外、全国范围流动,流向较散。

2.所接受信息的信息源更加多样化,思想更加复杂化,利益追求更加直接化和多元化,大大增加了对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难度。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流动党员长期在城市打工,生活和学习方式向城市靠拢,在接受信息方面,除了传统的读书读报看电视外,还上网聊天、发贴、评论等,掌握的信息量大,信息来源渠道也相对较多,思想发展变化快,利益追求愿望强烈。

3.党员主体意识增强,参与社会活动热情增加,政治经济利益诉求愿望增长,需要有良好的意愿表达渠道和平台。随着农村流动党员对城市建设重要性的提高,他们也在逐渐融入城市社会各领域的活动中,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利益表达和思想交流愿望,同时权利意识增强,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关注度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渠道和平台进行疏通和引导。

4.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教育和组织发展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统计,我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60%。如何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养教育和组织发展,将是“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动态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困难、新挑战

1.在管理理念上,要求摒弃过去的行政领导式管理,实行人性化管理、关怀化管理、服务化管理,多交流沟通少命令指挥,多关心体贴少长官意志,多上门服务少颐指气使。

2.在管理机制上,要求统筹城乡大局,城乡一体化,突破行政村党组织对党员单一管理,实行城市和农村、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实施的动态管理。

3.在管理手段上,要求运用先进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现代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流动党员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

农村流动党员从总体来说,有着比一般流动人员更强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纪律观念和综合能力素质,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就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这部分党员也可能会在工作、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许多不满意的情况,容易产生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党组织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管理,就容易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党员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仅有流出地或流入地基层党组织“一头热”,绝对不可能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必须要构建以流人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工作重点是科学界定流出地党组织基本职能,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分工、协调与配合,共同实现对流动党员动态的、双向的、全方位的综合管理。

(一)在“城乡一体信息采集管理”系统中科学界定农村基层党组织信息采集职能,及时准确掌握流动党员流向、工作、思想和生活动态

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管理流动党员,该管些什么、怎么管、按照什么管,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科学的界定。一些基层党组织平常抓党员管理工作,仍然习惯于以“条块”为主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地域性和不平衡性特点,流动党员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流出多少、从事何种产业等信息不能及时掌握,致使相当一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给党员管理造成了一定难度。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流动党员的比重非常小,抓不抓不妨碍大局,或是对抓紧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畏难心理,由此逐步造成了对流动党员的信息把握不准、不全,流动党员被边缘化的状态。

为了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活动情况,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流出地党组织,应做好三方面基础性工作:

1.党员外出流动时,及时了解外出去向、时间长短、人数多少,做好统计和登记工作。

2.党员外出流动期间,及时地、常规性地同流动党员及流入地党组织进行联系,掌握党员在外地工作和生活情况,掌握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出党员的教育管理情况,做好跟踪和记录工作。

3.农忙时期或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时,及时登门走访慰问,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交流、工作交流,做好流动党员返乡期间正常参加流出地组织生活的工作,实现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在“城乡一体组织双重管理”格局下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分工、协作与配合,组织管理全覆盖,实现城乡党员动态管理的无缝对接和同频共振

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形成了城乡两种不同风格的党建格局,城市社区属于松散型的生活共同体,城市基层党建格局比较开放,而农村社区属于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党建格局相对封闭。在两种不同党建格局背景下,农村党员向城市流动时,势必会形成组织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流出地党组织“管不着、管不到、管不住”,而流入地党组织“不愿管、没权管、管不好”,从而把此部分党员置于“两不管,两不找”“形式管、实不管”的边缘地带,造成党员不找组织、组织找不到党员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打破两种党建格局壁垒,构建城乡一体组织双重管理格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社区原来相对封闭的传统村落格局也将逐渐开放,为构建城乡一体组织双重管理格局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同时也使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成为时展必然趋势。为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顺应这一时展需要,积极主动地推进农村党建格局由传统的封闭型向现代的开放型转变。

1.确立全方位管理理念,党员在本村时要管,党员外出流动时也要管,由过去的“管自己的这块地”转变为“管自己应管的事”,党员流动到哪里就管到哪里。

2.实行灵活多样、纵横联系、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形式,党员在本支部时要管,党员外出流动、到流人地支部时也要管,不拘泥于过去的条块分割。

3.方法措施与城市社区党建接轨,改过去的农村、城市“两张皮”为城乡一体“二合一”。

(三)在“城乡一体关怀激励管理”网络内把教育管理与关怀服务相结合,突出服务与关怀,寓教育管理于关怀激励之中,不断提高动态管理的质量水平

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的要义,在于教育管理与关怀激励的有机结合。教育管理与关怀激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重教育管理轻关怀激励或重关怀激励轻教育管理,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目前需要强调与突出的是服务、关怀与激励。

1.服务与管理上习步,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管理。在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多关心他们在外地的工作和生活,多帮助他们处理一些家中之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流动党员返乡期间,多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吸引他们参与村里事务,尊重和维护他们的党员主体权利。

2.服务与发掘同步,充分利用和整合流动党员人力资源,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流动党员最大潜能的发掘与发挥,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

3.服务与关怀激励同步,在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地实现精神激励,使流动党员无论是在流出地还是在流人地,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组织的存在和温暖。

(四)在“城乡一体网络互动管理”平台上不断提高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积极跟进,为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党组织三者之间的充分交流互动发挥应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保证流动党员、流出地党组织、流人地党组织三者之间的信息畅通是关键。在空间距离不确定情况下,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这也是党员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全国很多地方已经纷纷建立了流动党员之家等类似网站,这些网络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发挥整体性优势。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运用互联网与流动党员沟通的水平还比较初级,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仍然使用落后原始的信息沟通方法,绝大部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者还不会使用电脑,更谈不上网络互动交流。而城市社区则基本上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管理,流动党员中使用互联网进行沟通的也将会越来越多。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运用互联网进行沟通的技术水平与时展的要求差距相当地大,是一个亟需重视的问题。

(五)在“城乡一体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下开展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以满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性需求,保障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农民工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一直是农村党组织建设的薄弱环节,过去主要是由农民工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但农民工的流动性现实,又造成当地党组织事实上负不了责的局面,特别是约占农民工总数6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本无法孤立地完成针对他们的组织发展工作,必须建立起“城乡一体组织建设”工作机制。

管理科学论文:消除边缘化倾向,构建档案管理科学体系

摘 要:针对档案管理中边缘化倾向,提出提高认知、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和构建特色管理体系等观点。

关键词:档案管理;边缘化;科学体系

1 加强针对性,提高档案管理认知

目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边缘化的倾向。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一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就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又没有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因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和实际意义。工作中存在失位现象,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利于形成学校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整个学校的档案意识进一步弱化,平时不注意收集整理,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去收集、补救,甚至造假,从而导致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学校发展进程中有边缘化危险。

学校档案是广大教职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材料。档案不仅记载着学校的办学历史,而且记载着全校师生员工的德、能、勤、绩。这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校档案还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全面反映了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是评价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窗口”,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必不可少的资料。因此,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发展轨迹、文化积淀、办学特色,常常可以从档案中反映出来。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范的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学校业绩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学校档案记载着这个学校发展史上的优秀成果,对研究本学校的办学业绩和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学校整体办学状况,适时调整办学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办学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学校办学成果,为学校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档案管理观念,勇于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校整体发展状况和办学成果。

2 加强领导,建立管理组织体系

档案工作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档案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深入持久地组织好《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结合实际,领导要带头学,做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带头人;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能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工作。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科室负责同志参与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档案员,学校各科(处)室都设有兼职档案员,建立综合档案室,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完善制度,健全管理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各科(处)室做到职责明确,使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这就在细节上保证了档案管理的顺利开展。要制定《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人员工作职责》、《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室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给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4 立足实际,构建特色管理体系

各档案管理科室除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外,还要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定有自身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如本校电教中心是集电化教学和电教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处室,档案资料管理体现为内容多、资料多、载体形式多等特点,在管理和建档中难度很大。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在不违反档案管理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构建有本校电教中心自己特色的档案管理体系。

根据本校电教中心的档案来源特点,大致把电教中心档案分为教学资料档案、活动资料档案和其他资料档案三大类。教学档案资料主要以声像资料档案为主。笔者又根据制作材料的特点,细分为音带类、像带类、碟片类等类型。音带类又按专业分为中文类、外语类、艺术类等。像带类主要是与教学有关的录像带等,按其用途分为示范观摩类、改革研讨类、教学常规类等。碟片类主要指与教学相关的光盘影碟等,根据专业分为中外名著类、政治历史类、文化艺术类、体育活动类等。

活动资料主要指记录和反映学校各级各类活动内容的不同载体形式的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像带、自己制作的光盘或碟片等。笔者根据活动级别的不同,分为学校类活动资料、系科类活动资料、班级类活动资料、社团类活动资料等。如学校举办的学术活动、纪念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对外活动以及系科举办的教学活动、班级举办的主题活动、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等等都属于活动资料范畴。

其他资料主要是指上级来文和电教中心自身建设的纸质资料,如上级管理部门和学校“两办”等下发的文件或方案资料以及电教中心的计划、总结、规划、制度、文件、通知等等都属于这类资料,笔者都按时间顺序进行分类装订建档。

通过以上分类,笔者对电教中心档案进行了分类建档,共建立了3个系列、20个类别,计150余个档案资料,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电教档案管理新体系。

档案管理的实践表明,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真正做到“业务精通,爱档如珍,维护历史,兢兢业业,服务现实”等要求,不断加强档案人员自身业务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管理科学论文:更新档案管理理念 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

随着各项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也日益深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如何主动顺应时展的要求,更新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范围,档案收集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事档案服务的对象等,是我们人事档案管理者需要面对和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就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

一、人事档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了。这表明一些人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档案工作,这种轻视档案工作的思想已无法适应现在的管理需求。

2.人事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重视不够。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是专职的,所以在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档案、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不签字,导致档案数量、材料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人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问题,使得人事档案交接工作前后脱节,出现人事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等现象。

3.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而且大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一些归档的材料还不够真实准确,归档材料未能及时、准确地得到补充,使存档的材料不能真实地反映本人现实情况,导致人事档案的不完整。

4.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的重要性宣传不到位。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的重要性未进行广泛宣传,使得本人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中缺少的材料不能及时补充、完善、更新;二是人事档案管理基本上是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由于受专业和时间限制,档案管理人员也不能及时地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

5.档案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有一份好工作就行了,档案可有可无。对个人档案采取忽视的态度,有些人连自己的人事档案在哪里都不清楚,甚至有人认为自己的档案不应在本人所属的单位,而由本人保管;有些应该归档的材料不能及时交档案管理人员存档。这些思想和观念必然导致人事档案材料不全或缺失。

6.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在档案管理手段上,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查阅人事档案信息仍采用手工查找。档案的存储依旧使用古老的铁皮柜,占地面积大,使用空间也不能完全合理应用。

二、人事档案管理对策及思考

人事档案是对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实际等内容的真实记载和反映,所以,只有加强人事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党组织、人事部门提供工作参考,为人民服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就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及对策。

1.严格按程序交接。人事档案交接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应按程序办理。档案交接手续: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务相符;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整理好借据,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三是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后及时归档;四是按档案移交要求进行移交,并在交接手续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还应在移交文件上签字盖章,要做到对交接工作负责。

2.强化档案管理意识,严格档案管理程序。强化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完善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与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工作主动性,从根本上确保人事档案材料准确完备、及时归档。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努力做到档案收集齐全完整、内容真实可靠。

3.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建立档案工作制度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单位特点和档案管理实际,以适应单位档案管理的需要。第二,简明实用。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建立应以方便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第三,坚持制度约束的双向性。既约束领导又约束职工。领导的行为和形象直接影响着制度的顺利执行,而职工是单位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制度的主要约束对象和执行者。第四,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档案部门既是制定档案规章制度的主管部门,又是规章制度的执行部门。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4.建章立制,有章可循,规范操作。积极主动做好档案收集工作,做到制度上墙,操作人员有章可循。建立职工借阅档案登记簿,职工档案转入、转出登记簿,职工档案材料转入、转出登记簿,档案材料移交表等。对由于历史原因,确实收集不到的档案材料,要查明原因,登记说明,为以后的查找工作提供方便。因此,我们在收集档案资料时要做到口勤、手勤、脚勤,及时追补和补充新的资料,真正起到人事档案的依据作用。

5.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对收集的材料要认真核实,把真实可靠的材料收入人事档案,把好质量关。在档案鉴别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负责、确保档案真实完整,充分认识到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业务素质。在鉴别过程中,能明辨是非,坚决把那些虚假的资料拒之门外,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6.提高人民群众对档案材料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人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利用多种渠道向群众宣传有关人事档案的管理知识,使其认识到,人事档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本人今后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加强对人事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做到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和保管等各个环节科学规范。三是加强收集工作,完善档案内容,及时补充档案缺失材料,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7.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尽快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使人事档案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同时,在规定相应使用权限的情况下,部分信息对部门和个人开放,建立公开、透明的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如此一来,不仅能使大家增强档案意识,增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还为单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奠定了信息基础。

总之,要使档案工作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就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强学习、不断改革创新,冲破原有的思路、模式,形成一整套新的档案思想、档案观念,才能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并为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管理科学论文:试论构建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审计项目管理科学化

论文关键词:审计 科学理念 管理科学化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党和人民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项目质量,努力打造审计项目管理科学化,提升审计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的新境界。

0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党和人民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各界对审计监督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不断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和审计项目质量,努力打造审计项目管理科学化,提升审计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的新境界。

1树立科学审计理念,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科学审计理念,就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把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作为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

1.1准确理解和把握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审计监督是手段,审计服务才是目的。要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就要把推进依法审计、维护民生,推进改革和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计服务要着眼于促进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审计监督要注重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热点问题。

1.2树立大局意识,强化效益审计意识。科学审计理念本身要求审计工作行政成本最低化、审计成果最大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层次上研究和分析问题,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推动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

1.3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审计制度建设。发现和查处被审计单位违规违纪的问题,要从数字和问题背后的根源进行分析,深入揭示体制和机制层面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制度完善。既要坚决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又要着眼社会长远发展。

2抓审计项目管理,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古人云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对完成每项审计任务至关重要。只有编制内容详尽,具有可操作性的审计实施方案,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审计实践。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2.1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审计内容为实现审计目标服务。细化审计内容就是要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有选择的确定需要查明的具体经济事项。细化审计内容应该有确定的审计范围和重点,应该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

2.2找准审计切入点,突出审计重点。选择审计项目时要选择重点投资项目、关系民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审计重点,是选择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事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认真分析审前调查取得的资料,结合以往的审计成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2.3科学全面系统,明确审计步骤和方法。确定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原则是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能够减少随意性,避免审计资源浪费。为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实施情况,适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进一步确定适用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2.4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审计责任。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明确审计组长、主审及审计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审计项目档案,对查出的问题予以通报,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

3抓审计方法创新,推进公共财政审计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需求增加,人们对审计的要求提高,广大审计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总结经验、寻求科学的方法,努力提高审计质量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3.1实行专项审计,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专项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相结合;二是专项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要将部门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有相地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上下联动,开展行业“一条龙”审计,既避免了多次进点,又节省了审计成本和时间。

3.2注重审计过程,做到“四个落实”。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规范开展工作,实行三级复核,认真把好审计程序关、法规应用关、资料取证关、报告质量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规不当以及审计程序不到位等不符合要求的,坚决纠正,不留后患。在具体实施中做到’‘四个落实”,即领导责任落实、宣传工作落实、督办措施落实、审计结论落实。

3.3创新审计方式,实现“四个转变”。审计方式从真实合法型审计向绩效型审计转变;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分散型向行业型转变;单纯的查账型向查账与调查相结合的转变。

3.4探索审计手段,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对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采取同级审计与上级审计相结合的方法;二是账面审计与清点固定资产相结合;三是抽查业务档案与清理收费票据、银行账户、库存现金相结合;四是传统审计方式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结合。

3.5推动审计成果转化,提升效益审计。审计人员要做到勤动脑、勤动手、勤动笔,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审计资源,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注意发现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及深层次的问题,向政府各部门提出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形成高质量、高水准的审计“精品”。

4抓审计监督内容,揭示制度和管理层面上的问题

从审计实践看,当前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应更广泛、更深入、更注重从现象看本质,这就要求在监督内容上做到“五个必审”:

4.,对单位的“家底”情况必审。抓住财务活动的源头,摸清单位资产负债和“家底”。从而揭示行政事业单位财经管理制度落实不够严格,财产物资管理混乱的本质问题。

4.2对重点资金和专项资金的往来情况必审。我们需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与分配、专项资金的拨付与机关经费的联系、上下级单位的资金往来等情况加强审计,以发现大案要案的线索。

4.3对罚款和收费情况必审。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在许多单位没有落实到位,究其原因,除财政拨款不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罚款和收费与这些单位、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挂钩。

4.4对房子、车子和发放“票子”的情况必审。行政事业单位建房子、购车子和发放“票子”的情况在单位和社会上都是敏感问题,其中容易滋生腐败。

4.5对核销的财政票据、税务发票是否真实必审。有些单位钻发票审核不严的空子侵吞国家财产。通过审计监督揭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薄弱,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

5抓审计成果提升,提高审计监督的辐射力

审计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就必须坚持从微观入手,把问题查深查透,从宏观着眼,把审计发现的问题放在国家经济的大环境中去把握。抓住典型、解剖麻雀,进一步加大分析力度,提升审计成果质量。要做到这些,就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5.,深入分析研究,挖掘深层次原因。对审计成果进行深层次挖掘,是摆在每一个审计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审计工作中充满着分析判断,审计人员要切实增强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意识,摆脱过去习惯于审计找数据、报告堆数据的简单工作方式。分析问题,要开阔眼界,运用辨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方法,用发展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5.2把握查出的重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强调分析问题,要把握重点、突出关键。就是要围绕目标,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对审计和调查情况的研究分析力度,深刻反映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情况,恰当地予以归纳,综合分析评价,要立足于完善体制,健全监管、规范秩序、提高效益,从宏观上提出有一定高度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切实发挥审计监督为宏观决策服务的职能。

5.3撰写审计报告,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把研究分析问题贯穿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审计实施结束后,要专门拿出一定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和分析审计工作发现的问题。要抓住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标本兼治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管理科学论文:关于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国内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技能成为我校建设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发展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结合国内高校的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管)专业建设中的普遍问题,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协调发展的几点方案。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部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部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部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的根本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是否合理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看,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还不很合理,还应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合理的人才流动引进外校高学历人才调整学缘结构,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③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跟随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管理科学论文:试析党校学员管理科学化

论文摘要:党校教育是各级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的任务,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对党校学员的管理是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学员在党校期间的学习效果,良好的学员管理非常必要。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本

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引导学员搞好面授和自学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提高学员思想政治水平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

(一)抓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党校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课,我们组织学员认真学习文件,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入学教育一定要搞的严肃、认真、透彻,为以后的学习开好头。入学教育关键一课是端正学习态度。通过入学教育,使广大学员由“要我学习”变成“我要学习”,激发学员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狠抓研究生班的学风问题。党校的研究生大多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骨干人才,学员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研究生班的学员来党校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学习“三基本”、“五当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对他们来说,端正学风问题是来党校学习的重中之重。第一,坚持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之点。也是党校研究生学习理论的基本要求,把理论学习和研究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用理论分析和回答当前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这是端正学风的重点。第二,认真听教师的“教”要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学员在面授期间克服困难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同时,学员的“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读书、听课、自学、完成作业。第三.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三结合”.即:学习理论要与思考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学习理论要与总结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习理论要与自己的党性分析、党性修养相结合。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端正学风.才能实践学理论、学马列管用的原则。

(三)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为此,我们不断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学员管理规定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在行之有效上下功夫。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修订制度。比如过去制度对学员出勤与学分、测验、结业、毕业挂钩方面要求较松,修订后的出勤挂钩天数使学员努力能够办到,不努力必然“触电”。另一方面在认真执行上下功夫。比如实行考勤公开公示制,不但强化了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又增强了学员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自觉性。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促进教学、管理、学习起到奠基作用。

二、加强班级整体的凝聚力。通过支委、班委带动群体

(一)选好支委、班委是加强学员管理的重要手段党支部、班委会是班级的核心,是学员的主心骨.是搞好教学管理的支柱。所以选好支委、班委,组成一个能为班级分忧解愁的,能为学员起表率作用的,能够形成班级凝聚力的支委会、班委会,是能否加强学员管理的关键。因此,我们在选班干部时,非常认真、慎重。不求学员样样突出,一定要学员人尽其力,把他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责任心强、有能力的支委、班委会在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面授质量上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还要求班委会在面授期间做到六个带头:带头出勤好;带头研讨发言好;带头党性分析好;带头调研、撰写论文好;带头参加活动好;带头遵纪守纪好。通过班委会的自身管理来加强学员管理,收到了实效。

(二)发挥研究生班的整体效能。强调提高班级整体素质、整体合力、凝聚力,突出群体意识和整合艺术的特点,形成了以点带全、以全带点的管理格局。

三、加强学员的党性教育。促进学员管理科学化

结合入学教育,进行党性教育动员。向学员讲清楚党性教育的意义、目的和要求。要求学员自己制定党性锻炼计划,每次面授每人交一份党性锻炼心得。对党员讲崇高理想的追求、坚定的革命信念、良好的道德风尚、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党性的核心内容。而在不同的时期党性又需充实新的内容。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党性又有了新的内容。第一,自觉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腐败;第二,必须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锐意进取精神,加大力度发展本地经济;第三,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精神支柱和工作方法;第四,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要“四自四严”,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党组织对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第五,在党的作风建设上要坚持“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因此,对党校学员的党性教育必须从这种实际出发,引导学员确定和加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党性。

增强学员党性的基本途径是:认真抓好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提高学员思想政治水平。只有提高了党性修养,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才能努力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维护人民利益,才能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才能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认真学习,积极参加面授,使学员管理上新台阶。人世后加强党性修养应从几方面下手:第一,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第二,培养战略思维能力和世界眼光。第三,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改造,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四,开拓创新当好先锋。第五,坚持求真务实的实践原则。正像同志所讲的“要大力加强中青年的党性修养,使他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广大中青年干部要通过党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系统学习,通过党性党风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

四、树立服务意识。是加强学员管理的重要环节

加强学员管理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员自我教育”的方针,这四条经验中我深有体会的就是班主任要树立服务意识。班主任要对学员的学习材料的发放、考勤、作业、研讨、考试、参观考察等全盘考虑。班主任还要跟班听课,跟班服务。做到有始有终,全程服务好。因此,班主任要想学员之所想,急学员之所急,只有这样,学员管理才能科学化。

党校的学员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层次。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到班级、寝室了解他们,跟他们交心。首先,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气氛。作为一名班主任。在与学员打交道时,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校规校纪,树立良好的形象,倾听学员的意见和呼声,要与学员打成一片。其次,对学员要以诚相待。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真实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我们的工作。再次。理解、关心和爱护学员,要关心学员学习、思想和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确实把学员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主动为学员服务,学员们就会支持你,班级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班主任要为学员服务好,就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相关知识,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学习,而跟班听课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多向学员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跟班听课,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加强班级管理。

总之,加强对党校研究生的管理是二十一世纪党校改革和发展重要课题,我愿与兄弟党校同仁一道。为完成党校的各项任务尽职尽责。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管理科学论文:关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硼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奔趋势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检索并统计,根据检索结果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归集出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的方向,并指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研究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与研究趋势,有利于了解管理科学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追溯学科前沿与研究动态,为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这说明受低碳经济的影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将会选择低碳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通过研究,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综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迅速,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同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研究热点和趋势与专业设置有待进一步协调,科研与实践的结合还很薄弱,社会效益有待研究等。此外,基于主题词榆索对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局限,特别是针对特定的研究领域,选用不同的主题词会现不同的论文数量,统计结果会有一定的偏差。

管理科学论文:管理科学专业ERP软件实验教学研究

[摘 要] 管理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而erp软件是集企业各种流程于一体的管理软件,erp系统软件实验教学水平与实践效果在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科学专业erp实验教学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管理科学专业特点的erp四阶段实验法。

[关键词] erp系统; 管理科学专业; 实验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我国大学的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而管理科学属于一个交叉学科,要求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优化决策并组织实施的管理学人才。各个学校在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有关课程的实践环节也被提上日程,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初步综合测试,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

但是,由于经费等各种原因,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无法到企业中实习,从而对学到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深。 erp软件紧紧围绕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出了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精益性,同时体现了现代管理的实务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对于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该软件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把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方向、新领域。通过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erp软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都引进了erp软件及沙盘模拟实验培训器材,旨在让学生能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模拟企业管理运作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完善、实用、真实的实践环境。有的高校还成立了专门的erp实验教学中心。但目前erp实验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目前erp软件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被割裂从而破坏了其系统性。如有许多高校按照课程设置分别开设erp供应链、erp财务、erp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实验,破坏了erp系统的整体性,使学生以偏概全,很难对erp有全面的理解。这种做法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财务管理或供应链就是erp的全部内容。实际上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各子系统间是互相联系的,只有各系统协调工作,才能体现出erp的优越性。[1]

2. 缺乏规范的教材

要想掌握好erp系统,一本适当的教材是必要的,教材内容应对erp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思路、应用原理、实际完善方法等问题做多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使学生学习后,不仅掌握现有erp系统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情况,还应具有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的情况,对原有的设计工作程序进行改进以及完善的能力[2]。erp实验课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教材,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由软件供应商提供的[3],这些教材大多以实验操作为主,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系统地掌握并深入理解相关的理论。单调的软件演示,学生往往容易认为erp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计算,对复杂的软件操作流程产生厌倦感,无法体会erp对企业运行所发挥的作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目前erp实验教学普遍采用理论讲解与软件演示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先将某业务流程演示一遍,然后学生再做一遍。许多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虽然实验做了很多,但很多学生不理解实验课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模仿软件流程的阶段。目前对于erp实验课程的评价体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考核方式,其合理性还有待验证。

4. erp软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学习准备不充分,学习热情不高。erp系统的学习,需要学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会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准备,也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熟练掌握。很多学校的erp软件实验教学,仅仅让学生跟随老师操作一遍,而实际上,即使有工作经验的人,只讲一遍流程也很难理解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对于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操作一遍根本不足以了解模拟企业的流程,理解erp在企业实际中的重要作用。

三、 erp实验教学设计

erp软件实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软件操作,而是管理思想的应用,因此,首先要选好实验教材,该教材不仅讲软件的操作,还应重点阐述erp系统设计思想,要让学生在对所学管理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上,利用软件完成系统的功能。因此,erp软件实验应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机房,还应做好实验室外的工作,总体说来,erp实验应贯穿管理科学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做好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的工作。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

1. 做好实验规划,精心设计实验内容

让学生在大一期末就开始了解erp,在大一第二学期,在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的时候让学生开始规划、设计。将学生分成小组,查找资料或是实地调查,找出一个实际的企业或虚拟一个企业,根据人、财、物等基本的性质,设计企业的结构。如以制造业企业为例,要有生产部、采购部、销售部、计划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办公室等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要有具体的人员,并设计一种以上产品总的流程,要有具体的工作计划, 如产品要有虚拟的清单,生成要有一定的时间等。要有具体的工作流程。手动设计各数据、流程,制成电子文档上交,作为材料保存起来。作为考核的一个参考标准。

2. 各模块基本知识技能练习

大二、大三这两年中,管理科学专业的学生要学各种专业课,如供应链,会计原理,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学习erp软件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学会按单项模块进行比较简单的实验,掌握必要的操作常识及各子系统的操作流程。以用友erp教学版u8供应链实验教学为例,学生应学会[4]:

(1) 系统管理,包括建立基本账套及设置权限。

(2) 基础设置,包括系统各模块的启用、部门人员设置、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存货、计量单位、会计科目、凭证类别、仓库档案、收发类别、销售采购类型等一些基本数据。

(3) 期初数据录入,包括采购,销售、存货、库存、应收、应付、总账等期初数据的各参数设置。

(4) 日常业务处理,包括整个的采购过程:采购到货、采购入库、采购发票、应付款处理;整个的销售过程:销售发货、销售出库、销售开票、应收款处理;存货凭证及总账凭证处理。

(5) 期末处理,主要包括各种结账:销售结账、采购结账、库存结账、应收应付结账、总账结账等。

让学生作各模块实验时,不仅跟着老师做,而且要结合大一期末的规划设计,理解各模块电子数据处理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将各种数据保存下来。

3. 综合实验过程

在大四课程实习时,让学生集中两周的时间,将前三年做的实验的数据的电子版发给学生,原则上还按原来的分组,可做适当的调整,以使各组之间配合更加紧密,让学生对模拟企业的结构、流程进行设计,在完成所有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可超出老师的要求,结合所学的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将系统本身的共性与企业资源管理的个性结合起来,用系统的思想,做出一个完整的erp综合系统,并附注说明理由,以账套数据包及附注说明的形式完成设计,作为课程考核结果上传给老师。

4. 做好评价、反馈

由各个专业的老师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学生的数据结果进行考核,共同讨论,考核学生操作基本业务流程的正确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评出较好的几组和较差的几组。然后再召集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后让学生再做一次,将两次实验的考评结果按一定的比例折合成总的考评结果。

四、结论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强化管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达到最终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地探索新的erp实验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资源,在遵循实践教学内在规律的条件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erp人才,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管理科学论文:浅析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跨入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上,要培养管理科学专业酶应用型人才,必须更新观念,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纲,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为支柱,以教学方法手段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构建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通过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良好品德素质的人才,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培养模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要培养管理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依此来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等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实践。

一、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背景

(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偏重“专业教育”的大学教育观,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以学生为本,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与提高”的现代大学教育观,构建“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扎实、学有专长、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为内涵”的人才培养新目标。

(二)管理专业的不断增加

管理科学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涵盖的两个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40多所高校开设管理科学本科专业。近年来,授予管理类学士学位的职能或部门管理专业不断增设,如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这些专业设置细化、指向性更明确,成为各校的热门专业,并且,也使得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必须更新观念,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和专业特点的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管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管理变得快速、准确,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广泛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成为可能。现代管理科学就是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根据学科的特点,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应该是培养既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将知识运用于管理实践活动当中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其它管理类专业不同,管理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加强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技术与技能的教学,这是培养高素质管理科学人才的关键。但是,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是为管理实践服务的,它们只有应用到具体职能管理中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职能管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管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构建管理科学课程体系的内容

根据专业的定位、专业的特点和全面素质培养的要求,构建管理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合理布局课程结构,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培养现代管理人才,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意“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管理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时,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模式。在课程结构包含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学科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在专业领域课中增加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把其他管理类专业的方向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程,努力将管理科学专业办为既有基础学科性质,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专业。

2.精简、整合课程,体现交叉融合。管理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基础课程中包含有数学、管理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多,任务繁重。因此,培养方案在照顾到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同时,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整合。另外,还应考虑每门课程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注意体现学科交叉,避免知识机械地叠加。

3.精心设计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均来自于实践,管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生产活动中的管理活动现状,掌握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增加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课程,如统计软件、管理应用软件等,让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决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环节

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通过本环节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创新能力。

1.实践教学的内容。管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实践、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毕业设计(论文)等。在课程设置中除设置必要的验证型实验外,主要突出设计型、综合型、自创型实验课。在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条件下,合理确定理论课时和实验、实习课的比例,一般来说,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应在40%以上。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应充实、详细、明确,并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对于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要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开出,要求明确,保障有力,以突出和明确实践教学。

2.依托企业,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高等学校要与著名研究基地、企业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作为高等学校的实践基地,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甚至直接负责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帮助学校解决实践教学的师资等方面的困难。由于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企业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毕业时比较愿意聘用他们。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使专业设置针对性更强。学生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便可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完成了由学校到生产岗位的过渡。

(三)改革教学方法

1.加强案例教学。当代管理科学教育的精髓在于案例教学。案例学习是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无论在商业实践还是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比找寻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会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学习有助于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正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2.强调计算机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强调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健全有关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课程子体系,另一方面,强调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3.改革学习成绩评定方式。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改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在闭卷试题的命题制度上,鼓励教师多出能够反映能力和素质的试题,尽量减少机械性和背诵式的试题;第二,在考试形式上,尝试采用口试、情景模拟以及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鞭策学生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而不再成为束缚学生学习、窒息学生创造性的包袱。

4.组织管理设计竞赛。通过撰写商业计划书和管理策划(企划)的实战演练,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

一是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不仅仅是鼓励教师取得类似经济师、会计师等资格,更重要是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将教师造就成既掌握管理理论又具备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管理科学专业的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除了加强教师的内部学习和专题研究外,还有赖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了解外部企业的管理动态和发展动向。

三是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带回到教学实践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关系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随着数学、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科学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科之间互相融合、交叉成为管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社会迫切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探索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管理科学论文: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应用述评

一、现代管理科学的科学化

为了满足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科学的要求,管理体制不但要多层次化、全球化,还应科学化。成功的管理者善于将自身潜在的管理意识挖掘出来,配合着实际的工作经验,提炼出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样的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贯穿管理体制建立、纵向发展、横向发展的整个过程。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国家及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可持续发展的。综上所述,成功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将工作经验与管理意识科学提炼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并使之向纵向及横向发展,形成多层次化、全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二、现代管理科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体制建立

(1)战略管理者要有良好的管理意识

战略管理者需要有良好的管理意识。管理者要时刻注意管理环境的变化,根据不同的环境,改变管理方法,要灵活多变,善于发觉潜在的管理隐患。战略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决策决定着企业发展的命运,培养良好的管理意识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决策。实际管理中,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制定正确的决策,这就需要将良好的管理意识与工作经验整合提炼,形成科学有效地管理方法,在短时间内制定出正确战略决策。

(2)战略管理者要树立长远的管理目标

战略管理是宏观的,是要打破地域局限性的,这就要求战略管理者要树立长远的管理目标。树立长远的管理目标的前提是要拥有良好的管理意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拥有良好管理意识的管理者往往建立长远的管理目标,进行正确的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者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意识与管理目标。

(3)战略管理者要实施多层次化战略管理方法

虽然战略管理是宏观的,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战略管理者不能进行单层次的管理,需要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战略管理体系。战略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各个管理领域的影响因素,平衡好利害关系,所制定的战略决策要达到各个管理领域的最优综合效果,才能实现战略管理的最佳价值。

(4)战略管理体制建立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的体制需要战略管理者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其过程是:战略管理者首先培养自身良好的管理意识,善于总结管理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建立初级管理体制,然后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长远的管理目标,使战略管理目标摆脱区域的限制,努力达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考虑各个管理领域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化的战略管理,最后为达到长远目标,使战略管理进行横向发展,争取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世界化、全球化。

2.心理管理

人在从事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作用对其能否培养良好管理意识、能否树立正确管理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理方面的诸多效应,例如:罗森塔尔效应、霍桑效应[4]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的管理者的日常管理活动。因此管理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心理变化的同时,还要时刻了解团队成员心理的变化,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防止不良影响的产生。综上所述,管理者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管理机制,要建立两条管理体系路,一条是多层次、全球化、科学化的实际管理体系,另一条是心理调节管理体系,这两条体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在实际管理中,不但要行动一致,而且要思想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管理效能,实现管理资源最优配置。

作者:李静 单位:天津泰达科技发展集团

管理科学论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探讨

摘要:

社会管理科学化是运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经验方法来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标志着社会管理进入科学化轨道的一种状态。当前,在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中,由于思想观念滞后和缺少创新思维,存在着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管理手段单一、司法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等问题。提升我国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科学的体制机制,强化民生保障,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

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体制机制;服务型政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成员的生产和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与此同时,农村中的各类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建设和谐农村的迫切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社会管理一般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及其政策的范围内,通过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等多种方式,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并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使其科学、有效、合理地运转,从而达到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防范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建设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在积极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中,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

社会管理科学化,是指社会管理进入科学化轨道的状态和过程。是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科学理念、科学制度、科学方法等,努力使社会管理与时俱进、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提高社会管理科学水平的内涵,则是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去谋划社会管理,以科学的理念去指导社会管理,以科学的制度去保障社会管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推进社会管理,最终实现社会管理的最佳效果,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思想观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方式方法的转变等各个方面,从社会管理的宏观视角来观察社会管理的科学化问题,主要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社会管理科学化体现着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提升。社会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概念,社会管理科学化是社会发展中不断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并通过多种科学的手段,加强与提升制度化管理水平的过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断的对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推进社会管理的理念、实践和制度的创新,把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的过程转变为不断认识客观规律、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的创新过程。

第二,社会管理科学化是积极运用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经验方法来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社会现代化不断推进和创新的过程中,产生和涌现许多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掌握和运用这些创新成果,是社会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动力和源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给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要站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主动用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新经验、新方法去适应社会管理的具体实践。

第三,社会管理科学化是按照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的系列工程。制度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系统性、长期性的重要课题,体制机制改革是关乎到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坚持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加强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根本保证。建立健全由一系列相关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社会管理科学化的全过程,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是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一环。

第四,社会管理科学化,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使人民群众利益得到切实保障的整体过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保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社会管理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负责的重要工作,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具体体现,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继承和创新,更加科学地、规范地去通过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相比我国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农村乡镇社会管理的难度更大,社会管理科学化更加复杂和艰巨。当代中国社会在经历广泛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在帮助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村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法制观念、生活方式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提高和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更多地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较多关注的是基础建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而在社会管理方面则有重视不够之倾向,因而带来了种种问题,面临着许多困境。

首先,思想观念滞后,缺少创新思维。近年来,在我国乡镇广大群众的努力下,农村的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明显的成绩,但农村社会面临的挑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的富裕而消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新思维,不断加强社会管理。但由于我们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上,对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不够重视。在管理主体上,主要依靠政府的作用,轻视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重视管制和控制,轻视协商、沟通和服务;在管理环节上,更多的是重视事后处置,轻视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视运用行政手段而轻视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农村社会管理的停滞不前,造成农村社会中矛盾问题的出现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其次,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经济与物质建设方面,而在农村社会管理方面政府职能转变则不到位。不到位的主要表现主要是“缺位”和“越位”。一方面,对社会管理的许多地方,政府该管的没有去管或者没有管好。对有关农村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政府各部门应投放一定精力去管,但我们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热衷于经济和物质建设等,而在社会建设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安全等方面,没有发挥主导作用,致使农村中许多关乎民生的问题大量出现。由于一些农村基层组织的不作为,个别地方农村宗教势力、黑恶势力乘虚而入,严重危害农村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政府不该管的事却非要去管。一些地方政府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运用行政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等大量投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直接参与招商引资、审批土地、项目管理,导致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时常发生,引发社会矛盾。一些地方不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搞大拆大建,甚至“强制拆迁”、“暴力拆迁”,严重损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这些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是农村社会管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第三,管理手段单一,忽视公共服务和社会参与功能。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系的影响,我国社会管理的所有事务都只依靠政府的功能,而政府以外的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先天不足。对于农村的社会管理,农村基层政府往往简单地实行单一的社会控制,注重对农村社会实行传统的管制,而忽视政府的服务职能,习惯用行政的手段和强制的方式解决农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我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与农民群众的意愿和农村的实际需求相比,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相当落后,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经济发展多元化、多层次,使得我们社会管理中的公共服务必须适应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的社会协同必须达到新的水平。由于我们的社会组织发展缓慢和不成熟,一些社会服务组织虽然建立起来,但它的公信力和质量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难以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一个健全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包括政府各部门的服务、公益性服务和市场服务等方面。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体系还很不健全,管理方法还简单、落后,一般的还是采取由政府主导的行政性手段进行管理,乡镇居民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度还非常低,因而社会管理中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不协调就非常突出,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能让群众参与到管理中来,就会把一些矛盾和社会问题化解在源头,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步到位。

第四,依法行政理念缺失,司法职能不能有效发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理念中的重要环节。农村社会管理事务复杂多样,涉及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生活秩序的稳定等,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中依法行政的理念缺失,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纠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村经济发展日益活跃,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和权益意识增强的新情况下,政府部门不规范的执法行为、违法的行政程序或诚信缺失,都会随时激发农民群众的不满,进而导致社会矛盾,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农村社会管理一直采取的是控制管理的策略,还没有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使得农村社会组织无法正常行使其功能,无法发挥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应有作用。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增多,如土地纠纷、集体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等问题时有出现,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如何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与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是农村司法机关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在目前的农村社会管理中,司法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司法权威在农村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村社会中更多的是习惯于通过上访来惊动上级行政机关解决问题,很多本来应由司法机关依法判决的案件,往往由于信访而回归行政处理。对于一些违法行政行为,司法机关本营通过撤销、变更其行为来促使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农村社会事务,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司法机关的独立司法地位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而是受到地方行政机关的非法干预,司法腐败现象时有发生,阻碍和干扰了农村社会管理的正常进行。

三、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努力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于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改变传统僵化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借鉴一切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高效发展的社会管理方式。

第一,解放思想,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理念。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必须做到理念先行。要从重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协同发展;物质提升与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共同推进。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认识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断探索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服务农村广大社会成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乡镇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从强制、管控向服务转变,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使群众中出现的问题,先由群众解决;群众中引发的矛盾先由群众自己化解。依靠群众间的社会组织来加强群众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最终达到农村社会管理的善治。要坚持社会管理中的统筹协调、源头治理,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急救转为源头治理。善于运用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和群众路线的方式去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同时,还要坚持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改变传统的重视行政管控、轻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努力转向协商、对话与合作。充分信任与依靠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的力量,创造条件调动社会组织与人民群众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第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管理运行机制。社会管理科学化是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公民社会成长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必须改变过去政府直接掌控社会管理的格局,促进其向服务型政府转化。一是要构建系统化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农村社会的转型,客观上要求调整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强基层组织的自治功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社会管理体系。要明确当前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和职能,调整管理机构并及时制定相关措施和办法,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的对接,避免管理中的无序和脱空现象。二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基层各部门要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减少行政干预。在政策制定、决策施行、提供服务中,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动态协调机制。设置方式多样、规范有序、畅通高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健全矛盾纠纷的源头排查和预警机制。要对社会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农民群众关注的经济权益和政治参与问题要及时回应、认真协商和妥善处理,构建广大群众信赖的、公平高效的民主协商机制。四是构建农村社会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法。积极运用农村信息资源,打破各部门之间各自行政、信息封闭的僵化格局,扩大信息的收集、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畅通政府与群众直接交流和沟通渠道,促使民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及时解决。五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乡村、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更好的实现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要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实际需求放在首位,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管理中实施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在乡镇社区管理中,建平台、立制度、通网络,并致力于社会管理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在深化社会管理服务中,要逐步完善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确认和保护广大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我国农村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三,强化民生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和强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农村社会管理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时刻关注民生,与人民利益相结合,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重要原则。不仅要反映、表达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形成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管理体系,同时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及时有力地回应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增强思想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事关全局。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每一件都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温饱和冷暖,关乎到人心的向背。社会管理工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才能有源头活水,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做到关注民生、服务群众,必须着力体现民意,实现管理惠民。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民生问题的主题也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变为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民生问题。比如:人民群众需要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等。需要我们结合农村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群众,针对民生现实,聚焦群众关切,洞察群众心理,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要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农民群众关注的生产、生活、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倾斜。发展与改善民生是当前农村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建立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科学化水平的实质提升。

第四,营造法制文化氛围,把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法制是人类社会先进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升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方向是走法制化道路。在法制社会中,解决矛盾和纠纷最主要的途径应当是法律手段。但是,我国农村的社会管理中,法规和法律的运用则是相对薄弱的部分。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凸显和维稳成本的提高,主要的原因在于多数农村社会成员缺乏法制意识,表现为官员不依法办事,民众不依法表达诉求。一些政府部门片面强调本部门的利益,个别公务人员贪污腐化,对民生问题漠不关心,导致群众与政府对立。总的来讲,是因为这些公务人员没有法制理念,体制上缺乏监督和约束。部分民众不信仰法制,而是非理性的表达诉求,法律没有在民众心目中形成应有的权威。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必须要强化并完善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法制文化氛围,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使法制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长效制度化手段。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就应当学会运用法制的思维和理念去管理农村社会事务,学会运用善治的方法去处理社会问题。一是要积极营造法律文化氛围。在农村社会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广泛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治信仰,提高社会主义法制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要将法治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养成崇尚法制权威、依法办事的习惯,促进民众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使法治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广大公民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动。二是要依法适度培育社会组织,引导规范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社会管理的主体。要进一步发挥民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将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方法方式制度化、法制化。农村基层政府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工作范围、经费来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序等,维护和确保社会组织对社会管理的参与权。要放宽政策,创造环境,降低门槛,放手发展乡镇各类社会组织,促进其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管理。要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公开、透明化的运作,促进各类社会组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诚信度和公信力,为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郭学旺 王玮琨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管理科学论文:小谈高校新管理科学服务观措施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官本位意识严重、整体素质低、重视程度不够、待遇不高等问题,为适应当前高校发展,提高服务意识,树立科学服务观尤为重要。奉_文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运行现状和原因的基础,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树立新时期科学服务观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服务观

行政管理、教学和研究是高校运行的三要素。j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目标,依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有效的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它是实现高校教学和研究的基础,足高校教学和研究的辅助。

一、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现状及原因分析

邓小平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就是服务”,这说明服务是管理的首要含义,服务影响着高校发展的方向、规模、速度和质量。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多停留在传统意义“管”的层面,普遍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没有体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第_,官本位意识严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采取的都是政府办学,资金来源均由国家划拨,这就形成了高校行政管理沿袭政府管理的模式,造成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的局面,管理方式、方法生硬,缺乏灵活性、艺术性。随着教育的逐步国际化,这种管理体制与高校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第二,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现代高校普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多忽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缺少培训进修的机会,加之原本管理观念陈旧,造成他们的管理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平日管理主要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第三,行政管理工作未得到充分尊重和重视。很多师生片面认为管理没什么难的,什么人都能做,不能换位思考,体会不到管理者的难处,因此未能充分尊重和重视行政管理人员,造成行政管理人员“怨声载道”,服务意识淡薄。第四,工资待遇不高。近几年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待遇明显提高,社会地位日益上升,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与教学科研人员比,都是三者中最低的。同时行政管理人员的评优评奖也不能和教学科研人员同步,缺少类似“优秀教师”、“讲课大赛”、“科技进步奖”、“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和奖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服务工作的质量。

二、增强服务意识,榭立科学服务观的现实意义

要改变高校行政管理现状,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更新思想,改变观念,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科学服务观就是要使行政工作者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端正服务理念,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观念。科学服务观就是要使行政工作人员积极地采用现代科技提供的科学管理手段,适时转变和更新其服务观念,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全面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为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高校行政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无论是为谁服务,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人民服务,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要把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办文不返工,办事不遗漏,上情下达准确及时,下情上报内容翔实,待人接物守信诚实,在服务中提高工作效率,在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

三树立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服务观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重要保证

行政工作以服务为本,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法制化,减少官本位现象,用制度而不是权力去规范人、约束人。树立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降低教学和管理成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认识到规章制度是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和准绳,促使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做到有章可循,减少中间执行和问讯环节,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统筹协调的整合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保驾护航。

(二)创新服务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创新精神是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的源泉。拓展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增强服务能力,同样也是创新。从大局出发、善谋大事、寻求新观点、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必须立足全局,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先后,从全校宏观角度提出对整体工作有指导意义的思路、方案等,并尽可能做到工作安排符合形势发展要求。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才能不断地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

(三)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重要工具

办公自动化“0ffiCeAut0matio13”简称为“OA”,“OA”是利用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更有效地处理办公业务中的各种信息的有机系统这个主要特点。实行办公自动化,可以改进工作方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是信息传送的高速公路,对内对外联系、信息等运用网络技术可谓快速、简便、节约:利用计算机对办公室的各种文件、信息、数据、图表等进行处理易于修改快速,而且高效准确。使用办公自动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先进的办公设备、办公手段,尽快实现办公室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关键

行政管理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教育,知识水平比较低,文化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强化行政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等,这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的关键。学校要提供不定期的培训或提供进修的机会。行政管理者也要时刻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实践,熟悉学校的各个管理环节,掌握管理知识和技巧,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提供高效和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学校要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的结构,招聘懂管理、善管理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粜改善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充实年轻人,使人员比重更合理化。

(五)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是树立科学服务观的物质保障

为行政管理人员建立评优评奖和晋升职称机制,并为之提供相应的工资待遇。要让管理人员觉得管理工作者并不低人一等,要让全校教师认识到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人员也是不可缺少的人才。让有管理能力的人愿意充实到管理队伍中来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资金投入,让他们享受与教师同等的待遇,这样也可稳定管理队伍,吸收优秀人才,同时也为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四.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树立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科学服务观,是新历史条件下实现高校行政改革的积极举措之一,必将为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科学服务观,在新型服务观指导下,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