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合集12篇

时间:2023-10-26 11:24:43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1

首先,两者作用的对象相同,即为资金及其运动,均通过价值形式发挥作用,因而都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两者有着不同,会计核算对资金运动的处理以财务有效管理为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财务管理利用其提供的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企业的运营以及投融资提出建议。

其次,两者的作用基础相同,都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以价值形式存在的经济信息。从历史来看,会计不应属于生产本身,而是服从于产生管理的需要,所以,广义的财务管理包含着会计,而狭义的财务管理则不然。因此作为一种基础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是狭义的,是财务管理,即资金管理的需要、前提和纽带,抛开这个前提,狭义的财务管理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意义。

再者,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互融合,产生了两者的边缘学科——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70年代成熟,并至今不断发展,成为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管理会计的职能体现了两者的相合性,一方面,它承担了一部分属于财务管理的工作,如预测,计划,控制和考核,另一方面,它的职能,例如责任会计,就包含了提供历史信息的会计。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区别

(1)职能区别:会计核算的职能为两个,即反映和控制,而财务管理则不然,围绕着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核心,它可以有很多职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企业更好地运营服务。对于会计核算的两个职能,首先反映职能与财务管理显然不同,它着眼于以会计手法和规则将经济业务以一定形式翻译成会计语言,为之后的财务管理提供基础;事实上,会计的控制职能与财务管理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会计核算面向过去,是对已有的经济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而财务管理面向未来,是对未来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

(2)目的区别:会计的目的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近代会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特定的方法,对已经发生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计量、核算、整理、总结、分析,对企业能够用货币表示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为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提供依据。而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利润实现最大化,通过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效益分配的管理,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取较好的资金使用效果,即低资金高收益,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3)任务的不同:由于目标不同,从而两者任务也不相类似。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信息进行账务处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而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一些数学方法,经济思想,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从宏观着手,组织资金的供应;降低产品成本;分配收入;同时对经济业务,财务状况进行监督。如同两者控制职能上的区别一样,前者立足于执行,即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去指导工作,而后者体现在企业经营运转的全过程中,着重于对企业财务的维护。会计的任务体现在事后核算中;而财务管理的任务贯穿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实际经济量变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方法的不同:职能的不同决定了两者方法的不同,二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职能,从而实现目标。会计核算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连续系统地综合记录下来,利用的主要是分户账的方式,而财务管理是利用数学模型,经济思想制定好计划,开展好工作,管理好财务。

(5)指导方针的不同: 会计核算以会计准则为指导,依照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而财务管理则是以财务通则为指导,以相应的财务制度为依据,有效进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因此,会计核算相对固定,所形成的文件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核算工作应严格按章办事。而财务管理比较灵活,工作内容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

 

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关系与区别相关文章:

1.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2

会计核算的主要度量工具是货币,其任务是记录、分析并且计算经济组织内的生产情况、运行过程和最终结果,在计算之后相关工作人员还要编制财政会计报告。会计核算是企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企业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有重要意义。目前,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会计核算是统计核算产生的基础。进行统计核算所必需的指标和相关数据都是从会计核算的资料中得到的,统计核算中最常应用的记账方法所遵守的原则也是来自会计核算原则。统计核算是经济组织中常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可以反映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另外,统计核算也可以反映流通资金的运行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对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与统计核算相关的信息用于经济管理。第二,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核算工作的基本指标是时期指标,该指标是统计核算的初始指标,同时,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也有所反映。在核算的应用办法中,统计核算中的平均数理论也是会计核算中加权平均法的产生基础。由此可见,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二)企业会计与统计之间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核算目标和原则方面的区别。统计核算的目标是反映经济组织的财务流通过程,对宏观经济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为单位决策和财务管理规则的制定提供依据;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将单位的现金流通量、财务经营状况和最后的收支结果等信息进行归总,交由主管部门审查。第二,在核算方法方面的区别。统计核算采取属地管理方法,对所有的核算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最终形成总体核算;会计核算则采取分级管理和分层管理的方法。会计常用的方法有平衡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而统计方法则包括综合分析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模型法、统计分组法、归纳推断法。另外,会计核算在管理过程中一般采取复式记账法并设置专门账户,而统计核算则一般利用动态数列对总体经济状况进行宏观把握,通过分析推断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第三,信息取得的方法不同。会计信息的获取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环节,即会计凭证填制及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而统计信息是经过统计调查、整理及分析所取得,也可以直接调用会计资料。第四,在分类方面的区别。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之上的,其强调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协调关系,在两者存在较大差距时对其关系进行准确把握;会计核算则要求在核算单位目前的盈亏时对除了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时间配比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五,在核算指标和计价方面的区别。会计核算在对指标和计价进行核算时,一般会依据历史成本;而统计核算在估价时依据的是当前可变的市场价格,从而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

二、企业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意义

会计和统计两者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高度协调性和统一性,实现两者一体化可以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两者一体化是维护当前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需要。在经济活动中,统计核算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和概括性,而会计核算强调信息真实性,这对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准确决策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统计核算时要全方面收集信息,促进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相协调。第二,实现二者一体化可以同步提高两者的管理效率,促进经济信息的规范统计和标准操作。

三、企业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实现

(一)政策角度

首先,要给予会计和统计一体化工作基本的政策支持,结合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政府相关部门要以积极的态度实施新版政策,并出台相应措施,同时加大实施力度,在核算方法、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都进行统一的规范,为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制度基础。

(二)技术角度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促进会计和统计一体化的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大大降低,对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促进会计和统计一体化,企业单位应该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为会计资料和统计资料的互相利用提供技术基础,有效促进两者的结合;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技能培训和进修,提高对相关技术的利用能力,同时灵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人才角度

要实现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但当前,一般企业、单位的基础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和统计的一体化都了解甚少,将会计资料用于统计核算成为一大难题。如果会计资料不能及时提取并有效保存,将造成企业重要信息的流失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缺少相关统计知识和统计能力,不仅制作财务报表水平偏低,报表的真实性与科学性也难以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新的经济形势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还要求其能够对经济形势进行基本预测,对经济发展参数进行计算,为企业相关措施制定依据。因此,为了促进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培养素质过硬的优秀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3

2广播电视台处理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方法

当前广播电视台在对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上使用的方法主要有:第一种方法,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采用两套账簿处理同一经济业务,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但是这种方法造成了工作的重复,使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加大,降低了单位的工作效率[5]。第二种方法,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采用一套账簿进行经济活动处理,该方法可以由会计核算作为主导,也可以由预算管理作为主导,但这都需要既达到会计核算的要求又满足预算管理的目标。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台在处理单位日常经济业务上都采用相应的财务软件,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也可以使用一套账簿进行经济活动处理,进而将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3广播电视台结合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做法

其一,要加强单位员工对预算管理的了解。在广播电视台的每个员工都需要对预算管理精神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单位在本年度内达成的经营目标,还要了解单位为达成这种目标应该将单位费用支出控制在什么范围[6]。与此同时,单位领导和员工都需要承担并完成预算管理责任。其二,处理好会计核算及预算管理不同口径业务。单位在进行预算时把预算收入、预算投资以及预算成本费用等相关单据送达财务部门前需要根据预算管理要求进行单据分类整理,单据需要对其属于什么相关业务以及属于什么预算管理进行明确标明。单位财务部门在收到相关单据进行会计核算时,如果其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及预算管理计算方法和口径是相同的,那么可以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计算;如果经济活动会计核算及预算管理计算方法和口径是不相同的,那么先根据预算管理口径进行处理并将其归集起来,之后在月底根据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处理,将其分解到相应会计科目中[7]。一般情况下,这个归集和分配有两个步骤:第一,一些明确简单的业务,财务人员能够依照自身职业经验提出恰当的处理意见,这些意见在经过相关负责人认真审核后进行直接业务处理;第二,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业务,财务人员依照自身职业经验无法进行处理,这就需要预算管理部门共同商定处理。其三,进一步完善银行账户和单位内部往来经济活动的核算管理。在当前情况下,广播电视台包含多种业务,如节目销售收入、广告收入以及节目合作收入等,其资金流动比较大。因而,广播电视台为了统一管理资金,就需要对资金的收支情况实施有效管理。广播电视台根据相关规定将应缴收入在固定时间存在固定的账户,在这一过程中广播电视台不能随意使用收入账户资金,也不得挪用、隐瞒、滞留应上缴资金,同时要保障收入账户资金的准确性和安全性[8]。其四,统一制定和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计算方法。近年来,各广播电视台发展了不少新业务,单位也从简单的音视频电视服务商慢慢转向为综合运营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更多新部门和新业务。对此,广播电视台需要统一制定和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计算方法,并充分考虑好在结合会计核算及预算管理时预算管理项目采用哪种会计科目核算更为恰当。在具备一个明确的工作政策下,广播电视台才能有效控制和管理各部门单位以及各种业务的财务工作,同时也能使广播电视台的相关数据具有可比性。

4结语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这一转型的重要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台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本文主要介绍了广播电视台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结合的情况以及相应注意事项,以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勇.试论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商业会计,2012(2).

[2]靳国新.论广播电视台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J].速读旬刊,2014(12).

[3]周宇程.试析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与新制度下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4(27).

[4]陈奕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研究[J].财会学习,2017(05).

[5]李燕.浅谈广播电视广电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4).

[6]朱成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1).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4

作为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财务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而是与会计、经济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的。

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企业里各自负责不同的重要领域,财务管理在企业里的作用主要是负责管理一些财务方面的资产和一些实物资产,并且为这些资产进行融资。而会计核算则是作为了一个财务信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工作者们会按照一定的工作准则来对企业的经济情况进行确定、区分、统计和记录,并且根据情况来编制财务报告,可以直接帮助到管理层面的工作者去对企业过去的业绩进行评比,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确立方向。所以会计工作者在企业里承担着明确公司各类责任的“记分员”一职。

在近现代,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机构的合并和分别设置是因为在根本上就被?烧咧?间的关系影响到了,在理论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有着明显不同的本质区别,其职能和本体是并列且不同的含义,这一点就为财务和会计的分离提供了在理论层面的支持。而这一点可分为以下关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几个重要区别:

(一)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上的差异

若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来看,两者是具有明显的不同点的。会计核算是从人类社会活动之初就开始出现了的,它也随着人类的社会的进步逐渐具体化,如: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会通过一些计量方法来记下当天的狩猎情况,如最明显的“绳结计数”和“画一计数”,这些都可以归算到会计核算的范畴中来。而财务管理则是在经济货币的流通交易出现后才出现的一个大型经济范围,商品在市面上的流通和交易是财务管理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过程是在公有财产的争斗之时与经济资源出现了少缺之时,所以财务出现的过程是和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相伴的,也可以称为私产制的表现。

(二)两者在本质上的基本区别

会计核算的本质取决于会计本身的理论依据和核心问题,而基于这些理论和核心问题产生了一个能表达出会计本质和目标的灵魂学说“受托责任”。这是一种观念,一种学说,一个灵魂,这也是一条概况了会计理论的主线。因此说“受托责任”是会计核算的本质意义,而会计核算的目标就是要确认和解除这种“受托责任”。

财务的本质则是由不同的观念和理论来组成的,比如: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这几种重要的理论和观念,这些理论和观念在不同层面映射出了财务的本质特性,但每一个理论都不能反映出完全的财务本质。伍中信教授根据以上的不同理论和观念结合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提出了“财权”的概念,并设定“财权流”为现代财务的本质。“财权流”一词的出现,明确了现代化财务的本质,是企业开展财务部门的依据,也是用于区分财务和会计的重要标准,所以说“财权流”是对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描述。

(三)两者在主体上的差异

伴随着财务本质“财权流”的出现,不仅区分了财务与会计的本质,也让财务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区别变得更加明显。财务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是反应在独立产权上的独立核算,是在已有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使其达到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会计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则是在会计信息中所反映出的某些特定的单位和组织,这便规范了会计的空间范围。二者在联系上可表现为包含关系,即财务的主体肯定是会计主体,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财务的主体。但是对于那些并没有财权或是没有经济性的会计主体,就不能成为财务主体。财务的主体反应的是会计主体更大的职能,这样就可以将财务的两大职能划分出来,即:资源配置职能和财务监管职能。可以并行资源配置职能和财务监管职能是这两大基本职能的关系,而在其中资源配置职能是财务的第一大职能。对于会计来说,核算职能和监管职能是其两个基本职能,但是会计和财务的各自侧重点不同,会计侧重于核算职能,而财务则是侧重于资源配置职能,这就是两者在主体上的明显差异。[1]

二、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5

一、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但所有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使用核算都是以基层单位即企业核算展开的,因而企业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地。在企业核算中,会计核算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占企业核算工作的很大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相比较,它们之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算的总体范围。国民经济核算是将国民经济当作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当作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人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部门、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迸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会计核算无法直接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各种数据。

2.核算的目的。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科学的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规经济分析、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是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功单位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合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多。目的不同,所选的指标(科目)自然也会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中某个指标(或科目)即使在名称上相同,大多救情况下口径、范围也不一样。

3.核算的内容。从这方面讲,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不一致。

4.核算的方法。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两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主体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以账户为主体,根据账户来确定收支;会计则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②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文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坏过程来没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以上差异引发了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的许多差别,如收入概念的差别、配比原则的差别、计价原则的差别等等。所有这些差别表明,试图将微观会计核算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内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想从微观核算到宏观核算建立起逐级汇总体系,也是缺乏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只能由国家统计系统从宏观搜集,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甄别、调整、加工和开发。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二、从会计目标看会计的服务对象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应当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包括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目前的确和潜在的)、企业的管理当局、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从契约的观点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契约的约束。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人与人总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原因的考虑,相关利益集团会与经理人员达成一定的契约,以保证经理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他们利益的决策。人们要求通过会计报告来监督这种关系的假设成为受托责任概念,

受托责任现在问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主要为相关利益集团签订契约和监督契约服务,这是企业会计最为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但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限定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是对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主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提供直接有助于宏观调控的信息,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

三、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虽然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整体核算,而会计核算仅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会计核算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然而,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核算范畴,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差异,这就给国民经济核算直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带来了不便。而企业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在对象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应在这一微观层次上来讨论,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也只能从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角度来寻找。

在微观层次上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就是要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核算为综合研究方法,以计算机为技术手段的会统并轨合一的新的企业经济核算制度,从而达到两种核算职能上的结合及相对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1.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统计核算的关系不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宏观核算同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在核算目的、核算原则上都有区别。从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来看,其一整套规则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企业的统计核算,在微观上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两者的独立为前提,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必须转变企业会计与统计的职能。应将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而统计则作为一种分析研究的方法和预测、决策、控制职能而存在。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弥补会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缺陷,这样既可以消除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及重复劳动的现象,又可以使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势与统计综合分析的特殊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必须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既然要把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那就必然要改革现存的会统分家的组织机构,可在会计部门下设一个统计分部,不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来完成上述企业统计的职能。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6

一个单位的经济核算工作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它们是:业务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来研究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单位中的统计工作,就是对单位在开展各种业务活动时所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并通过这种统计工作形成各种有用的统计资料。比如,产品产量、耗用总工时、单位职工工资水平、员工的年龄构成等等。

会计核算是指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一种核算。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区别

1.统计核算具有微观核算和宏观核算的双重性质和功能,其核算对象比会计核算更加广泛,统计核算的许多资料出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统计就这点来说,它依赖于会计和业务核算。

2.服务对象有别。统计更侧重于为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机构服务。是制定方针、政策所必不可少的,会计则侧重于为管理者和所有者服务。服务面尽管狭窄,然而更贴近百姓生活,所以会计更具体、更生动,会计研究也容易开展些。

3.产生信息的方法有别。统计信息是经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取得的,其中也包括对会计资料的直接利用。统计方法是统计特有的,但是,如今在经济管理方面用到的统计方法已不必大惊小怪了。会计信息的取得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三个环节,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这样的信息质理不仅全面、系统而且也是连续不断的,使用者可随时从帐簿或会计报表中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4.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统计核算一方面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劳动费用,如中间消耗的计算要求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不合格品,会计列为产值,统计则将其剔除等等。会计核算按实际价格计算产值,统计核算则按不变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格计算,统计则按出厂价格计算。

由于上述差别,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造成了重复劳动,数出多门。应当统一企业内部核算,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辅之以统计核算的内容,拓宽核算的口径。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

1.统计方法在会计方面的应用

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核算是从会计的三个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基础上展开的,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额,这实际上是统计所讲的时点指标;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也就是本期发生额,这实际上是统计上所说的时期指标。统计时期和时点指标关于数的特性和计算特点,对会计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阐述的。

在管理会计方面,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短期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概率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中有关风险价值的标准差系数计算、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区间估计、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得对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见统计方法是管理会计中必不可少的系统方法。

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筹资的资金需要量预测采用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再如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7

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是国内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主要以核算资金的循环为重点,着眼于利润最大化,适用在国内全部的企业内部;预算会计属于各级政府财政机构和所属行政部门与各级事业机构,以货币为重点计算单元,对财政经费运营及其结果实施核算、反映以及监督,推动我国财政收支工作圆满完成的财政管理工作。

一、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本质差异分析

会计主要以货币为重要计算范围,以凭证为基础,使用先进的技术与方式,对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展开全面、集中、持续、科学的核算与监督,且定时向相关部门提供会计数据的一种经济管理任务。以上有关会计的概念包括了预算和企业两个内容,由此不难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属于一个枝干的两大分支,同根同源,但存在一定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其在确定的目标及依据、基础前提、记账途径、应用文字等若干个方面均是相同的。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概念上的“特定主体”,如果主体是强调利益的单位,就是企业会计范畴,如果主体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机构、行政部门、财政机构,则是预算会计范畴。由此不难发现,两者最根本的差异是主体上的区别,主体的性质存在差异,就造成了两者在财务处理方法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二、财务核算的区别

(一)财务核算要素差异

国内的企业会计把财务要素分成资产、负债、所有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多个要素,而预算会计中财务要素则仅分成资本、负债、净资本、收入和支出这几个要素,就算二者之间分类时的财务要素名称很相似,可是其根本含义却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将决定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差异。1.资本要素区别企业会计方面的“资产”主要指企业以往的交易或是事项产生的,而且是由企业管理的,同时,预期将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预算会计上的财务要素“资产”主要指各级政府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可以以货币计量且融入预算控制的经济资源,其无法创造出预计的经济利益。2.负债要素区别企业会计内“负债”的概念指的是,企业以往的交易或是事项产生的、预计会造成经济效益流出企业的实时义务。而预算会计上所讲的“负债”主要指,可以以货币计量,要求以资产和劳务偿清的债务。3.收入要素差异企业会计内的“收入”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将造成所有人权益提高的,和所有人投入资金没有关系的经济效益的总流入。但预算会计上所指的“收入”主要强调为进行业务实践、依法获得的非偿还性费用。

(二)财务核算基础差异

企业财务准则强调,国内企业会计的核算仅能以权责出现制为确定基础;而预算会计在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收付实现制,仅有具备运营业务及实施内部资金核算的事业机构,其财务核算能够采用权责出现制的确定基础。

(三)财务等式区别

预算会计中恒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加净资产,以及资产加支出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加收入。但企业会计中恒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人权益。由这几个等式能够发现,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要素与对象存在差异,其等式也会存在区别,预算会计中没有所有人权益。

(四)财务核算信息和方式区别

1.核算信息差异例如预算会计内,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相呼应,固定资产没有进行计提折旧;向外投资和投资基金相呼应;专用基金达到专款专用;通常不进行资金核算,就算有资金核算也是内部资金核算;不存在利润和利润配置核算,但在企业会计内没有上述内容,而且固定资产需计提折旧,同时必定会存在利润和利润配置的核算。2.核算方式差异预算会计中针对固定资本的支出采用一次性列支的手段,不计提折旧,根据收入的具体比例进行计提购买基金;但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本采用计提折旧的方式,根据固定资产的应用时间分期计提折旧,纳入到成本经费。

(五)预算会计组成关系清楚,综合性强

因为预算会计属于财政管理的关键构成部分,而国内的国家预算又属于全国集中的预算。因此,国内的预算会计出现了一个以核算资本为重点内容的全国综合统一的核算系统及控制体系。该种组成关系不但综合性强,并且组织关系非常清楚。政府财政整体预算会计纵向能够分成从中央至乡镇五级;各级政府财务从预算会计均有附属的一、二、三级行政部门会计以及统计事业机构会计。该种纵向的上下级内属于领导被领导的情况,同级财政和部门之中属于横向的指导和接受指导的状态。上级部门不但核算、反映及监督本部门资本运行,还反映与监督包含下属部门在内的整个系统资本运行。这和企业会计上下级几乎没有从属关系,存在独立性的特征,刚好相反。

三、财务报表的区别

(一)报表类型的差别

企业会计报表也叫作财务报表,主要指企业向外提供的,以常规财务核算信息为重点依旧,体现企业某个指定时间的财务情况以及某一财务期间的运用成效、现金流量的资料。其重点包含资本负债表、利益表、现金流表等。预算会计中财务报表是反映事业机构财务情况及收支状况的书面信息,包含资本负债表、收支表、基建支出表、附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以及收支状况说明书,它不用设置现金流量表,这属于二者报表类别上存在的区别。

(二)报表结构的区别

例如企业的资本负债表是以“资产加负债、所有人权益”的框架来设置的,资产、负债、所有人权益科目中“期末数”所反映的均是结转后的金额,是静态数据;而预算会计中资本负债表就是根据“资本、支出加负债、净资本、收入”的框架设置的,其中,预算会计的资金、负债、净资本科目中“期末数”所反映的为期末金额,也属于静态数据,可是支出与收入科目上期末数则反映的是“本年累计出现额”,是动态数据。

(三)财务科目体系设计的区别

国内预算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寻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是为了确保国家发挥其职能的要求,所以其财务科目体系设计是以收入与支出为重点而创建出来的财务科目。但企业会计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令资产增值而提高再生产,提高经济实力,富有盈利性与经济利益性,所以其财务科目体系设计是以会计的核算为重点而创建出来的财务科目。例如企业会计,其建立了“利润”科目,而利润是企业本年的收入和成本资金相减而产生的,反映了资本的报酬状况,借助这个科目可以体现出企业的投资运营水平;预算会计不建立“利润”科目,其设立了“结余”科目以体现资本的结余情况,这个结余是各种收入减去各种支出后的差数,但并没有资本报酬的概念,只是体现了收支的对比状况,整年的收支相抵之后的最后财务情况。

(四)会计主体的区别

预算会计主要以货币为重点计量单位,对中央和地区各级政府预算及行政事业机构收支预算实施状况,展开全面、统一、持续的核算及监督一个专业财务。其包含总预算财务、行政机构会计、事业机构会计,所以,其会计主体为财政单位、行政机构、事业机构等。而企业会计主要指反映自身的财务情况、运用成果以及现金流量,且对企业运用业务及财务收支展开监督的一个专门财务,所以其会计主体为财务资料多的特定单位和组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算会计尽管和企业会计相伴出现,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可是其在核算方式、核实基础、资金核算、科目设计等多个方面均和企业会计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学习当中需全面了解其在主体性能方面的差异,掌握好它们在资金核算、科目涉及等方面的差别,这样就可以简便、快速地将二者区别开来,较好地掌握预算会计的账务处理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川.“净资产”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中的区别[J].交通财会,2013,(1):19-21.

[2]占丽萍.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2):39.

[3]许立国.浅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6):113-114.

[4]王子亮.建议预算单位设置银行支取未报数备查簿[J].财会通讯,2015,(9):59.

[5]黎利权.预算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的对比分析[J].预算会计研究通讯,2014,(7):13-14.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8

我院作为闽西南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对厦门市医疗资源进行了重组部署,医疗先后合并3所区级二级医院和6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现了三甲医院、二级分院、社区服务中心一体化整合,为建立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社区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根据财政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我院所辖的6个社区中心要建立相对独立封闭式财务管理模式,建立“基财院管基用”的管理体制,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在此基础上我院成立社区部,实行“单位预算、账户分设、收付分离、采购监管、票据统管”的模式,集中原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会计专业人员进行社区部财务管理核算工作,现就社区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集中财务核算工作介绍如下:

一、撤销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银行账户,设立在三级医院统辖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银行账户。各社区在银行开设分户,实行“统一管理,分户核算”,由于各社区无独立法人主体,所以是在三级医院管理主体下的各社区服务中心机构,只能成立社区部进行统一管理,分户核算,统筹谋划社区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

二、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是执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制度,从我院剥离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资发放,合并社区公卫与医疗服务中心人员工资。统一原公卫人员工资开户银行卡,和各自医疗服务中心的人员合并在同一银行开立工资银行户,由社区部财务核算机构按原财政预算核定标准计发工资。

三、各个社区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务由具体经办人员按我院财务规定审批制度流程办理。由经办人员填写报销单,经业务证明人、职能科室负责人、会计审验、分管领导、财务科长、财务总监审批后,进行办理资金收付。对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决议、重要人事任免、大额资金运作都必须经总院集体审议批准执行。按总院要求必须订立合同协议的项目,一律按必要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四、取消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计机构,从原三级医院账务体系中剥离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经济业务,将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二者财务集中合并在社区部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在社区部配备专业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负责社区现金收付与财务收支业务核算。

五、由于原6个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使用不同的账务处理软件,我院集中后统一使用亿能达财务软件系统。按我院管辖的6个社区服务中心名称设立六个子账套,分户核算各个社区独立的经济业务事项。在社区部集中核算可以按社区分别编制会计报表,也可以按我院规定编制汇总6个社区服务中心会计报表,并入我院医院财务会计报表,既可以分别体现社区医疗机构的财务状况,也可以通过集中在社区部的统一管理,了解在我院领导下的6个基层医疗社区服务中心的业务运作与经济运行情况,按市政府要求一体化管好基层医疗社区服务中心。

六、会计档案资料实行集中管理。纳入社区部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会计档案由核算中心统一保管、编目、立卷、归档。在社区部财务核算中分各个社区具体分类管理与核算。

在我院对所管辖的6个社区成立社区部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可以有效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集中在社区部,使会计事务处理与各个社区业务决策分离。以往会计做假行为的发生,多数是会计业务的决策者即单位的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出于行政上的领导关系或自身利益需要而具体操作。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则使会计业务从各单位的内部处理变为由社区部集中处理,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具体社区中心分离,单位领导不可能直接指使核算机构的会计人员做假,这种管理模式使想做假却没人去做。

二、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原先各个社区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融为一体,财务部门负责人既是财务审批人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项处理上经过社区中心负责人审签同意的原始凭证,既表示符合财务制度的财务审批又表示符合会计处理规范的会计监督审批。这种集双重职能为一身的管理方式,缺乏财务与会计的相互制约,使单位内部的会计舞弊行为成为可能。实行由三级医院设立社区部管理社区中心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财务审批按三级医院审批程式执行,会计监督职能由会计核算中心行使,在审批责任人和实际操作人上形成分离,通过双重制约职能的建立,使得想做假也没人敢做。

三、会计业务集中处理后,不同社区的经济业务相对在集中核算过程中公开。在过去的分散在各自社区中心核算形式下,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是封闭的,对会计业务的知情范围非常有限,往往只有一、两个人知道。在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一项会计业务处理,至少要经过单位的经手人、证明人、财务审批人和分管领导、审核会计、记账会计和会计主管等七个环节,对数额较大的还要经过总院的主管领导、社区部的分管领导等审批,甚至是集体审签。整个业务处理过程又是在“一站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下进行。知情范围的扩大,运作过程的公开,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从运作机制上就形成了对舞弊行为的有效遏制。

四、会计凭证的存放管理与单位分离。过去会计业务处理完毕后,全部会计档案均由各个社区自行各自保存,并且长期在财务部门保存,当会计做假行为发生后,外人很难得知。实行由社区部集中会计核算后,会计档案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保存,按照会计稽核制度的要求,稽核人员对可疑的会计凭证可以与出具凭证的单位进行核查。同时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过程既受总院财务科的监督、总院监察部门的监督,也受来自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的监督。

在设立社区部进行集中财务核算处理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会计监督工作存在盲点。会计集中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脱离了各社区的实际业务工作,很难详细了解情况;一位会计人员又同时负责多个社区账务,无力全局掌握每个社区业务具体细节,只是凭借经审签后的凭证进行账务处理,行使会计监督的职能有一定难度。具体说,实行在社区部集中财务核算后,经办人员来报销的经济业务是否真正产生,在没有去核算中心报账前,会计人员一无所知。会计人员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只能在报账时进行监督。这是一种典型的事后监督。实行了会计电算化,要做到账证、账账和账表三个一致很容易。而要做到账实相符,则相当困难。报账时,会计人员只能根据各社区经办人员报来的单据是否合法来判断。只要单据合法有效,无法从单据上判断反映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只要认定所需领导都有签字,会计就必须办理报销业务。所以说,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信息的质量得不到制度上的充分保证。

二、节约核算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实行集中核算的出发点。在社区部集中核算由于对具体社区的经济业务缺乏必要的了解,对单位报来的票据只能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审核:一是看有没有单位领导的签字,是否符合总院规定的审签流程;二是看经办人员拿来的票据是否合格。这种监督审核,实质上只能做到以单据论单据。如果上面两点都符合要求,即使单位用合法的票据套取现金,因为各个社区要发生的业务事项不是完全一致,每个社区有自己所必须要发生的事项,所以社区集中核算的会计也无法判断,不合理支出不会减少,漏洞不能完全堵塞,腐败行为照样发生。

三、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在同一银行银行开设分社区的统一核算账户,集中办理资金收付,各社区的财务工作主要都集中在社区部核算。在这个核算中心的工作主要还囊括了:工资、社保、票据、物价、仓库物资和会计核算,所以存在着核算中心人员少、工作量过大。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9

我国政府现行的会计体系是具备核算、反映及监督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职能,以预算执行作为中心的一系列财政资金收支管控的专业会计,以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为目的,作为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国家财政职能,成为了执行预算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国政府部门现行的会计体系又被叫做预算会计。我国的预算会计制度正式实施于1998年1月1日,包括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预算制度。近几年来,伴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国家根据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备了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在制度的不断实施和改进的过程中,将使我国政府各项经济活动实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概述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政府预算执行以及财政周转金,具有核算、反映、监督等作用。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财政资金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不仅要完成自身的会计核算及监督工作,还要负责组织和指导当地整个的预算会计工作。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采用借贷记账法,其主要职责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会计核算,反映预算的执行;二是会计监督,参与到预算管理中去;三是合理调度财政资金。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指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单位预算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预算的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资金来源。根据机构建制以及经费领报关系,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二级会计以及基层会计三级。负责向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且发生预算管理关系的是主管会计单位。负责向主管会计单位或者上一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且发生预算管理关系,同时有下一级会计单位的是二级会计单位。负责向上一级或同级会计单位领报经费,并且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但没有下级会计单位的是基层会计单位。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以及基层会计单位都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和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相关工作。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和财产,都会纳入会计核算。

四、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关系

1.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区别

(1)会计主体不同。财政总预算的会计主体是各级政府,它的执行机构是各级财政机关。各级财政机关负责组织国家的财政收支,办理国家的预算决算,它以各级政府为会计主体,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管理和核算。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则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

(2)预算会计的对象不同。财政总预算的会计对象是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收支结余。行政单位的会计对象是资金收入、资金支出和收支结余。事业单位的预算对象是业务收入、业务支出和收支结余。

(3)分级不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分级,按照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划分,分为中央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省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市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县(区)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乡(社区)级的财政总预算会计五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分级,根据国家机构的建制和经费的领报关系分为:基层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主管会计单位。

2.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联系

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紧密的业务联系,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1)职能上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是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总预算中,财政收入包括:税利、基金、行政性收费和发行债券收入;财政支出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生产投资、大型基建、储备和国防。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中,单位收入包括:国家拔入经费、单位自创收入和借款;单位支出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开支和经营活动开支。由此可见,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着财政资金的缴拨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向同级财政领报经费,财政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应缴财政的收入,行政事业单位同样会上缴财政。

(2)业务上的监督和指导关系。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独立的会计主体地位,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进行独立核算,但在业务上,财政总预算会计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指导。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执行本级财政部门提出的合理检查意见。

(3)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关系。行政事业各单位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平时就要向主管部门以及同级的财政部门报送月度会计报表或季度会计报表,到年终时,要报送年度会计报表。财政总预算会计要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的月报、季报及年终决策报表进行审核,形成一个报送与审核的关系。

(4)财政总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共同服务于国家预算管理。在国家预算管理中,包括了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的集中及分配的全过程,同时还包括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的业务资金的取得及运用。提供的预算资金的运动信息既有全面总体的概括性要素,又有具体的客观细节,恰当地反映了政府预算执行中的实际效果,从而为国家的进一步预算管理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两者是服务于预算管理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有效的管理手段。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10

本文通过探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可行性进行探究,从而得出在社会实践中,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日常会计工作的高效融合与运用给予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背景概述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当今社会会计体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会计信息、内容应用与生成的主要会计系统。此外,由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内容上的区别,因此二者在会计系统中又是相对独立的。因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同属会计系统,且服务对象都为社会上的企业或个人,所以二者又存在着一定互通性,且都属于会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可见,二者存在相对独立又相通的联系,使得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并为企业会计管理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探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性关系

首先,针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进行探究。当代企业中的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管理基础上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而来。虽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但是二者仍有着明显区别。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主要区别表现有三:一是服务对象存在区别。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大多为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所涵盖的财务信息服务对象,而管理会计主要针对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这一个部分,并不对企业外部衍生会计相关对象进行管理约束;二是针对管理而言,管理会计又是高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内部全部涉及核算对象,并对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可以直观反映,而财务会计则主要是对企业生产活动内以及企业外部涉及到生产活动的全部对象进行核算,讲求核算的整体性,并不针对经营企业内部。此外,由于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是既定程序,即对核算对象进行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原始凭证审核的会计审核程序,并无法根据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需求做任何调整,而管理会计对相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会计管理内容制定时,不仅可以運用多种计算形式、多种计算单位以及多种分析策略对企业概率分析、边际分析以及盈亏分析等作出相应调整,更可为企业管理相关部门提供多种形式会计管理相关资料,从而满足企业利用管理会计实现管理的需求;三是,管理会计实用性以及指导性相较于财务会计均有优势。由于财务会计对企业内部财会内容以及相关问题处理均有据可依,具有较强严谨性,而管理会计可通过管理者意愿进行相应调整,在问题处理上存在一定弹性,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是针对企业已发生的会计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而管理会计则可根据当前管理情况,对未来企业会计进行预判并作出调整,从而更适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财务会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较管理会计较差,而财务会计的科学性、客观性比管理会计较强。

其次,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进行探究。第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当今社会会计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且并不是从属关系和主次关系;第二,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的联系。由于财务会计具有严谨性以及科学性,促使企业财务管理资料,对管理会计相关管理内容的调整以及规划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且极具参考价值;第三,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均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管理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当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服务的对象以及会计管理的内容,均已不仅针对物质管理内容,更涉及资金往来流程、物质流通、信息流动以及信息传播的会计管理相关内容,达到反映各个利益对象经济关系产权流的最终目的。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

第一,应保持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立足于企业会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上,并以服务企业会计目标为共同主体;第二,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中成本计算以及成本因素考虑上的相通点进行融合。为了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更加行之有效,就财务会计生产成本核算范围内的辅助生产成本与制造费用成本分摊来讲是可以融合运行的,而对于决策以及其他形式的成本运算,应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并运用作业成本计算方式[2]。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会计管理的不断进步,使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应更加高效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应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通部分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为企业获取更高经济效益、管理形式更符合时代需求提供优秀会计基础。

作者:温昊(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11

当前,我国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而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水价与水资源供求关系严重背离,水价杠杆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正常发挥等,是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重要原因。

大量的调研表明,我国水价的确定和执行中明显存在五大问题:一是供水成本核算不实。一方面,它使水管单位缺乏对成本约束的激励;另一方面,导致物价部门对水管单位核算的供水成本不信任,在确定水价时对水管单位的供水成本大打折扣,造成水价严重扭曲。二是经济承受能力制约了水价作为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使现行的水价既不能节约水资源,又不能保证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三是缺乏一套严格规范和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使价格杠杆对水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四是水价构成不合理、不完整。水价构成中不考虑资源赋存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五是供水管理体制缺少激励,中间环节多,造成终端水价高,水管单位渠首水价低,水费实收率低,而中间环节多,层层加价等。

因此,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何谓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我认为,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必须具备五个特征:一是合理的供水成本,二是经济压力适宜的价格水平,三是科学的定额指标体系,四是可持续发展的价格构成,五是体现激励的供水管理体制。下面,就合理的供水成本谈一下笔者的认识。

一、供水成本核算规则缺失是合理水价形成机制的制度障碍

1.供水成本核算的基础规则有缺陷

目前普遍采用的《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成本核算办法”)是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的,但目前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执行财政部1996年颁发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没有执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基本上是以企业财会制度为基础的,它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方法、收入的确认和成本、费用的归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水管单位,由于缺乏科学、完整的成本核算资料,很难规范地按照《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进行供水生产成本核算。

2.成本核算的办法和内容不准确、不完整

采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水管单位只能实行内部成本核算,而这种内部成本核算,从核算内容上讲,是不完全的成本核算,从核算方法上讲,它又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办法”实行的是制造成本法,即把水管单位供水生产中的全部成本费用划分为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其他直接支出、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成本核算的内容是完整的,而作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有些成本费用项目可能没有发生,有些费用项目发生了但又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3.供水成本费率取值不严密、不明确

由于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核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行的《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固定资产价值、修理费率标准、人员定额和管理费用的分摊等方面缺乏较为明确的规定,尚需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

二、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工程供水成本的必要性

由于现行的供水成本核算规则存在明显的缺失和水利工程实行的是按单个工程核算成本、确定水价的方式,因此,在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工作中,一方面存在着成本项目不全、成本核算不实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水管单位管理水平低下,人员膨胀,工作效率不高造成的成本扩张现象,由此而形成在同一区域类型供水成本差距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物价部门、用水户和社会舆论对水管单位核算的供水成本不信任。

从理论上讲,消除现行“成本核算办法”的制度障碍有两种方法,一是重新制定“成本核算办法”;二是以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从基本属性分析,水管单位虽说都定性为事业单位,但却有不同的财政支付形式,如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从运行机制上看,有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从水利工程的社会属性上看,有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现实中水管单位的复杂性使得重新制定适用于各种水管单位的成本核算办法在技术上难度很大。而采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代替单个工程供水成本是消除现行“成本核算办法”制度障碍的有效途径。这种替代至少有三个优点:

首先,体现了消费公平。即同一区域内,用水户同样的支付能获得相等的水服务,体现了公平原则。

其次,约束了水管单位成本扩张的倾向,为水管单位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控制人员、降低消耗等提供了有效激励。

第三,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成本核算规则中存在的制度欠缺而造成的同一区域不同的水价,或同一类型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结果不同的现象,提高了供水成本的社会可信度。

因此,按区域(类别)确定科学合理的平均供水成本定额或费率,替代现行单个工程核算供水成本,是推进形成合理水价机制,加快水价改革的重要措施。

三、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主要核算原则

1.区域(类别)公平的原则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体现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实中由于水管单位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类型、不同规模水管单位供水成本不同,就是相同类型、规模相近的水管单位也会因为水利工程投资来源、公益性任务分摊的比例不一样而造成供水成本不同,要在很广泛地范围内强求供水成本相同,在现实中是做不到,也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因此,区域平均供水成本只能体现区域(类别)公平的原则,即同一区域(类别),不同用户获得同一数量水所支付的成本是相同的。

2.可持续运行的原则

区域平均供水成本的核定必须有利于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当前,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源,许多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举步维艰,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灌溉面积不断萎缩。据对百家大中型水管单位进行函调表明,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72%,这些大型和重点中型水管单位都是情况较好的单位,而大量的中型和小型灌区灌溉面积萎缩的情况更加严重。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既有水管单位自身管理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运行维护经费来源没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在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中体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原则,并替代单个工程供水成本,可以保证大多数水利工程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3.有效激励的原则

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能提供有效激励。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必须能体现足够的激励。其核算原则是以类别、规模相同的或相近的、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水管单位的生产成本为基础,考虑多种影响因素而核定的一个区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制度安排,对于管理水平较低、供水成本虚高的水管单位,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水管单位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减员增效,以保证按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的水价可以支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而对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水管单位,则可以产生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激励。

4.区别对待(分类核算)的原则

受水利工程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是不可能强求一致的。因此,区域平均供水成本必须以省为单位,划分单元区域,在体现区域性的同时,兼顾类别和规模因素,做到同一区域同类同规模的水管单位供水成本相同,同一区域相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取值相同,同一区域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原则相同,以体现、包容水管单位的特殊性。

四、推进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建议

推进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替代单个水利工程供水成本的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技术问题多,涉及到会计课目的调整、费率取值范围的确定、实行不同会计核算制度的水管单位之间的协调、区域类别、规模等级划分与界定、物价部门的认同与支持、核算软件的开发与推广运用等,因此,必须稳健推动,分步实施。

1.选择试点,稳健推动

我国幅员广阔,水资源赋存和开发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应选择东、西、南、北、中各一个省进行试点,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按照共性和个性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工程所在地水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行政管辖的因素,将一省划分成若干区域(类别)。

(2)在区域内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实行不同会计制度的典型水管单位进行深入调研。从成本科目设置、取值标准等制度性问题入手,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把合理的、一致或相对一致的成本科目、取值标准确定下来。对合理的、有一定差距的内容,采用确定取值范围或比率的方法予以明确;对不合理的科目或核算办法予以纠正,做出取舍的明细表,并进行充分的说明。

(3)按照“成本核算办法”的核算原则,在调查、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平均供水成本核算模型。在此过程中,一要把握好区域平均供水成本的构成要素的全面性,二要注意各种资产、费用分摊的公平合理性,三要保证各种合理定额和费率区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区域平均供水核算模型并编制软件。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篇1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区级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的管理,以及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以下简称非试点单位)财政性资金授权支付的管理。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预算单位,其授权支付资金按照《*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执行。财政性资金包括:

(一)财政预算内资金;

(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

(三)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

(四)其他财政性资金。

第三条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实行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区财政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即货物、服务、工程的供应商及统发工资个人等)或用款单位(即具体申请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的预算单位)账户。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包括工资统发、政府采购、其他直接支付等。

非试点单位财政授权支付是指区财政将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再由预算单位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非试点单位的授权支付指未列入财政直接支付范畴的财政性支出。

第四条预算经区人代会审议通过后,预算单位依法拥有相应的资金使用权,履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职责,并接受财政和审计监督。

第五条预算单位原则上分为一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向财政局汇总报送本级及其下属的分月用款计划的预算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独立核算无下属单位的预算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的本级开支,视为基层预算单位管理。

第六条预算单位按规定程序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并按照批复的用款计划申请、使用财政性资金。

第七条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坚持按财政预算、分月用款计划、项目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的原则。

第二章用款计划

第八条预算单位用款计划是办理财政性资金支付的依据。

第九条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由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项目进度和区财政局的相关规定分月编制。区财政局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在年度内可累加使用。

基本支出用款计划按照年度均衡性原则,按季分月填报(即于12月、3月、6月、9月分别编制下季度的基本支出分月用款计划)。其中纳入工资统发的资金由区工资统发系统自动生成用款计划。

项目支出用款计划按照项目明细及实施进度分月填报。

预算外资金支出用款计划须按项目明细及实施进度在预算外收入上缴额度内编制。

政府采购项目在填报用款计划时要选择政府采购类别(立项、定点会议、定点货物)。

第十条基层预算单位根据预算指标填报用款计划,并上报一级预算单位。

第十一条一级预算单位汇总审核基层单位用款计划,并于每月15日前(遇节假日提前)上报至区财政局各主管业务科室。

无基层预算单位的一级预算单位视同基层预算单位管理,填报审核用款计划之后直接上报财政局各主管业务科室。

第十二条区财政局于每月25日前(遇节假日提前),审核并批复下达预算单位次月项目支出用款计划至一级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基本支出用款计划由区财政分别于12月25日、3月25日、6月25日、9月25日前审核并批复下达至一级预算单位。

第十三条一级预算单位接收区财政局批复的用款计划后,须及时下达至基层预算单位。

第十四条批复之后的用款计划原则上不做调整,因特殊情况必须调整的,预算单位上报调整申请至各主管业务科室,经审批后,由区财政局注销用款计划,预算单位重新上报调整后的用款计划。

第十五条年度财政预算执行中涉及预算指标发生追加的,预算单位提出指标调整申请,经审批后区财政局办理指标,系统自动生成用款计划并同时向一级预算单位批复。其中直接支付资金由基层预算单位按本办法第三章要求办理,授权支付资金由区财政批复用款计划后及时拨至一级预算单位账户。

年度财政预算执行中发生预算指标追减或收回的,区财政局在系统中注销已批未支的用款计划后,相应调减预算单位指标,并向预算单位下达指标调整通知单。

第三章财政直接支付

第一节工资统发

第十六条基层预算单位于每月10日前向区财政局国库收付中心(以下简称“收付中心”)上报工资统发电子数据和纸制的《工资统发明细表》(附件一)。单位上报数据由收付中心导入财政支付系统生成用款计划。

第十七条基层预算单位上报的工资数据经区组织部、编办、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审核确认后,由系统生成《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附件二)。

第十八条银行根据区财政局提供工资数据将资金分解至个人账户,同时向预算单位出具《工资统发入账通知书》(附件三)、工资统发入账明细表和个人工资条。一级预算单位以《工资统发入账通知书》作为原始凭证记账,基层预算单位以《工资统发入账通知书》和工资明细表等作为原始凭证记账。

第十九条纳入工资统发单位的人员增减情况,须每月将区组织部、编办、人事局的相关批件按规定程序上报收付中心作为调整预算的依据。

第二节政府采购

第二十条政府采购定点供应商账户信息库由区政府采购办公室维护。立项采购供应商账户信息库由基层预算单位自行维护。

第二十一条基层预算单位在区财政局批复下达的用款计划额度内,根据实际支出进度填报《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并按照项目类别分别填报《定点会议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附件四)、《定点货物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附件五)或《立项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附件六),打印并签章后,由基层预算单位或供应商报收付中心审核拨款。

第二十二条基层预算单位须在系统内填报《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并打印、签章;在系统内根据项目类别分别打印《定点会议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定点货物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或《立项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各一式三份(基层预算单位、收付中心、供应商分别留存),并根据执行情况据实补充填写相关内容,与供应商共同签章后由基层预算单位或供应商报收付中心。两者中的结算内容必须一致。

第二十三条收付中心拨款后,分别向基层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出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附件七)。一级预算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作为原始凭证记账,基层预算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和供应商出具的发票作为原始凭证记账。

第二十四条基层预算单位上交自筹资金至政府采购专户时,须在支付系统中单独填列用款计划报收付中心,同时填写《资金证明》报区财政局各主管业务科室,经审批后,将款项和《资金证明》交至收付中心确认。基层预算单位使用自筹资金时,分别按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填报《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和相应项目类别的《政府采购结算确认书》。

第二十五条政府采购资金年终结账日为12月20日(遇节假日提前)。年终结账后区财政局与预算单位核实资金使用情况,已完工项目节资额根据资金来源同比例分别返还区财政、预算单位,未完工项目结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

第二十六条2006年以前年度安排的政府采购资金支付时仍按原有流程操作。结算依据为区政府采购办公室提供的《*区政府采购实物调拨单》、《*区会议类定点采购审批通知单》和《以前年度定点会议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附件八)、《以前年度定点货物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附件九)或《以前年度立项政府采购资金结算确认书》(附件十)。

第三节其他直接支付

第二十七条其他直接支付是指在部门预算中其支付方式为“其他直接支付”的项目支出。

第二十八条基层预算单位负责维护本单位其他直接支付资金收款方的银行账户信息,保证所填报的收款方账户信息的准确性。

第二十九条基层预算单位根据区财政局批复下达的用款计划在系统内填报《财政(其他)直接支付申请书》(附件十一),打印、签章后附相关合同、协议等资料报区财政局主管业务科室,审核后转收付中心拨款。

第三十条收付中心拨款后分别向一级预算单位、基层预算单位出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一级预算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作为原始凭证记账,基层预算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和供应商出具的发票作为原始凭证记账。

第三十一条其他直接支付资金年终结账日为12月20日(遇节假日提前)。年终结账后区财政局与预算单位核实资金使用情况,已完工项目节资额收回区财政,未完工项目结余资金结转下年使用。

第四章财政授权支付

第三十二条非试点单位纳入财政授权支付的基本支出(公用定额、非工资统发资金)由区财政批复预算单位用款计划后于每月26日前拨付一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负责及时转拨至基层预算单位。

第三十三条非试点单位纳入财政授权支付的项目支出由基层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用款计划按实际进度填报《项目申报书》(附件十二),打印、签章并附相关资料报区财政局主管业务科室审核后,资金拨入一级预算单位账户,一级预算单位负责及时转拨至基层预算单位。

第五章预算单位职责

第三十四条一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