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02 09:08:37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经济 经济论文

摘要: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规范化、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在结合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经济法制化研究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市场经济法制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财务管理市场经济论文

1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受到国家过度的控制,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的现象,一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自己的财务观念,没有任何自主经营的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企业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实现了政企分离、自主经营管理的目标,为了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应当摒弃传统的财务观念,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根据国家颁布的宏观经济政策,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企业的自主经营。

(2)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当中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对淡薄,大部分企业均认为财务管理应当只是企业会计以及相关财务人员的工作,而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企业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应当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去,在高层管理者的合理指导下,依据企业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部门的专业人员带领全部的企业成员,利用科学的奖惩机制,进一步深入地挖掘企业全部员工的潜能,对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开辟企业全新的发展途径,让企业的每一位成员均树立为企业创优创新的意识,进而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责任。因此,可以明显地看出,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如果企业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及时转变财务管理模式,那么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严重的话可能导致企业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1)企业的管理者应当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形成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考虑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并针对今后的健康发展来制定最为适合企业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另外,企业的管理者还应当具备一定程度的多元化理念,在投资的过程中开展多元化投资,探索与其他外部资本进行投资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同时防止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给企业的投资带来巨大的危害,将企业投资的损失最小化处理,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处理风险的实力。最后,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当了解并掌握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更新自身知识,接受全新的理念和思想,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当中的作用,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到实践当中,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2)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完善,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如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依据我国现阶段所颁布的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将全新的会计准则推广到各个部门,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合理,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逐渐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这便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全新的规则,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证相符。同时还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来开展合理的电算化工作,形成一个相互监督的财务管理制度,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3)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财务组织机构。部分企业的财务责任和权利过于集中,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问题,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企业应当对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妥善处理责任与权利的关系,改变原本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适当地将财务管理权下放给其他部门的高层管理者,充分实现全企业参与财务管理的理念。为了适应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企业应当明确每一个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财务组织机构,合理地配置人员和工作岗位,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3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

财务资本是传统意义上财务的基本要素,而财务管理则是针对财务资本运作所展开的相关管理工作,这当中包含了财务资本的获得、应用以及分配资本收益的相关工作等。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资本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不单是原本的物质形态的财务资本,还包括了非物质形态的相关知识资本。我国现如今依然有一些企业通过会计核算来取代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甚至根本不了解时间价值以及资本成本等相关的财务管理基本内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缺少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众多的问题,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毁灭的打击。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做好企业的财务基础工作,同时由传统的事后核算逐渐转变为事前控制、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监督,进而提升至全面预算管理的阶段,极大地发挥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现如今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的意识,让其了解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提升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企业各个部门都落实财务管理的理念,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推动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结论

如果企业想要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首先必然要增强企业管理层的观念,加强他们对于财务管理的思想意识,另外要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培养并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通过内部控制机制来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增强员工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意识。企业如果想要增强整体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内部入手,改善内部经营管理的情况,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任何企业都不能够轻易忽视的,企业为了在市场中获得稳定的发展地位,保持持续而强劲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系统,进而增加整体的经济效益。

作者:冯自武单位:南阳市南石医院

市场经济论文:法制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的意义

1.巩固市场主体合法地位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必然引起市场的复杂性及多样化,由此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许多方面的不均衡现象,为了保障各经济主体在复杂多样的市场竞争中公正、公平性,就要给他们创建了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建立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2.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永恒的主题,在这过程中各主体间由于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不规范,甚至是一些违法乱纪不良行为,要想让这些行为在一定的标准下合理解决,就要建立科学的相关制度,通过运行相关的制度来共同监督、约束、管理许多市场行为,形成和谐的市场运行规则,从而达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目的。

3.保护市场弱势群体社会市场中群体成员也不会是统一的,有强势也有弱势力,必然在竞争中存有势力因素方面矛盾,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加强法制化能很好的保护弱势。如保护弱势群体的最基本的权益,控制强势对市场的垄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与保障,促进弱势力与强势力的平衡,通过法制化,更能增强管理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为市场化规范运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因素。最后法制化建设还促进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强有力拓展的市场,促进各个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往来,法制化市场更能促进市场发展的国际化,更好与世界贸易接轨,促进本地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大,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市场经济法制化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相关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整体法律框架初步形成,与以前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但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法制体系与之相比总体上比较固定的,不能随社会变化而及时发生变化,这就出现法律法规不能与新的市场经济形式相配套,严重影响影响市场的发展。

2.市场经济法制化落实程度不够好的制度建立了,关键在于具体落实才能促进市场的更好发展,由于受到当地市场具体情况、部分行政权力干扰等客观及主观因素影响,使市场经济许多制度不能得到好的落实,不能起到规范市场、保障市场运行的作用,形同虚设一纸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法制化发展。

3.市场经济法制化意识不强受我国民族传统思想、经济水平及个人自身的影响,社会法制化整体意识虽然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但还有许多公民对法治意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时常还会出现为个人私利而知法犯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等社会不和谐问题,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也阻碍了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三、提升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途径

1.转变观念、增强全民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前提,首先要营造市场经济法治的良好社会整体氛围,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积极拓展全民参与的途径,在全民中开展法治活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积极通过电台、报刊、网络、公众集会、印发学习材料、制作宣传标语、巡回演出、培训学习等系列活动,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化教育,让法制化观念深入到每位公民的心中,强化他们的市场经济法制化意识,明确自身在其中的权益与责任,积极行动起来,为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运用及发展奠定良好的整体氛围。

2.转换职能、完善制度建设要实行法制化,就要先有相就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立法是执法的基础。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紧跟时展步伐,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努力将法制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日程上来。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及社会市场关注热点,借鉴其他先进的管理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经济法治管理制度,如建立相关民事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等,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系列法规,并在具体市场运用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的具有科学性的市场经济法制化管理体系,真正让市场管理有法可依,为以后的市场管理保驾护航。

3.规范管理,强化落实过程人们常说,事情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落实。具体的管理措施要靠具体运用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将制度落实到管理中,才能充分发挥好法治在市场管理中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对弱势进行保护,才能更好的在运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度的优越性。在执行中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制度不落实以及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要加大量化管理力度,并且与当地行政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真正让法制化建设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保障及促进作用,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4.与时俱进、建全市场法治长效机制市场是在发展变化的,要随着市场形势的转变,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市场法治长效机制。首先要构建市场法治的新格局,市场法治涉及到的面较宽,关联的部门多,需要形成统一领导,多方协调,共同促进的机制。其次是普法援助与教育并举,社会的发展及结构调整加大,要救助的人群占据一定的比例,法治根本目的是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让他们紧跟时展步伐,才能更好体现市场法治化的优势性。最后要不断提升行业维权的意识,市场竞争必然导致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引导公民积极进行维权,只有真正公正执法,才能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让市场有序竞争,让市场法制化顺利开展。

5.增强服务,体现人文关怀我的市场经济发展有长足进步,但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一些保障措施方面还显的很脆弱,如何让绝大多数的经济主体在激烈的市场中竞争中生存下来,就要提供一定的服务保障。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保障制度来提供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让社会中一些极为弱势群体有一定基本生存权益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让一部分经济主体在在享有自身创造的财富外,还能享有一定的政策方面的支持,促进他们积极创业积极性,实现市场经济群体的和谐发展,真正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规范化、与国际化接轨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在结合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加大市场经济法制化研究力度,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市场经济法制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梁燕雯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国企市场经济论文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企改革政企利益冲突的表现

1.1国有企业改革中资产剥离政企利益冲突国有企业改革存在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无论以哪一种形式进行,第一步都要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剥离,在资产剥离的过程中,由于国有企业的资产是固定的,政企利益必定会出现冲突,在一定的状态中也会出现“此消彼论市场经济下的国企改革政企利益冲突与协调胡晓颖1,李强2,陆梦姝3(1.中国人民大学;2.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100870;3.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长”的现象。比如,在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和评估时,国有股东与非国有股东相比承受更大的风险,不良资产的评估一般会呈现贬值或下跌的状态,资产的贬值额和损失需要国有股东来分担,给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与此同时,具有不良资产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其基础不够稳健,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面临更大破产的风险,当企业真正面临破产时,并购或收购不良资产的企业将会获得巨额的收益,但是国有股东在享受权益时,只能按照股权的比例进行分配,却要承担由出售等经济行为引起的一系列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在国有企业财产剥离评估的过程中,不仅是不良资产的评估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在对一般资产进行评估时也是存在很大的冲突。一般资产的评估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状况,一种是资产出现升值,资产升值对于投资者来说最直观的结果是获得收益和回报,对于国有股东来说也会按照股权的比例获得资产增值的收益。相反,在一般资产的评估出现贬值时,却由国有股东承担所有的损失。这种资产剥离的方式从本质上看,一定会造成国家资产和财产的损失,所以从上述情况分析,对于国有股东来说,在享受权益时要按照比例进行分配,在面临风险和损失时却要全部承担,在某些角度看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成为政企利益的重要冲突点。

1.2国有企业改革资产和债务分配的政企利益冲突国有企业的改革从一定角度上看,是对企业的资产和债务的重新分配,将生产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部门和员工进行组合,形成一个新的具有实力和生命力的企业,然后将这个高品质的企业推出上市。将剩余的产能较低的部门、产值较低资产安排在非上市的企业,所以,非上市的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和基础方面明显处于劣势的地位。从资产的分配方面来看,这样的分配方式可能使分开来的两个企业分别走向不同的极端。与资产分配相比,债务的分配似乎显得更加的公平、合理,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国企内部的债务处理平均分配给上市的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与上市企业相比非上市企业具有更大的发展阻碍,其破产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事实证明,非上市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存在很多的弱点和缺陷,比如没有丰厚的资产和资金链、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都比较低下,在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债务问题,所以非上市公司的最后结果都是破产清算。非上市企业的破产清算,又给上市公司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上市公司会以超低的价格购买破产企业的有价值的资产,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国有企业的资产价值会贬值,同时国家和国有股东蒙受由于企业破产和资产贬值带来的经济损失,对于外界的利益相关者来说很多债务问题和债务纠纷最终都会因为企业的破产而成为坏账,对银行来说也具有很大的风险,归根结底都是由国家承担最后的经济损失,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和减少。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在资产分配和债务分配的问题和方式上存在很大的政企利益冲突。

1.3国企改革中规范经营者、所有者和法人治理结构政企利益冲突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其经营者、所有者与法人治理结构的职责与负责范围十分模糊,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实现扩张权力的现象,这类企业中的经营者累积越来越多的权力,认为经营者的付出和努力造就了现在企业的辉煌,他们在利用自己权力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法律的存在,从客观的角度看,这些权力并不是法律赋予,当经营者的行为超出法律时,可能会侵害到很多利益相关者,这时,即使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的经济行为也不再受法律的保护。随着对金钱的认知越来越深刻,国有企业当中出现了很多“中饱私囊”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企业的公有制和国有制特征越来越不够明显。从另一方面看,国有企业中还存在与之相反的状态和现象,“所有者虚置”,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意在表达目前国有企业中,不负责任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相互推卸责任,存在传统的“大锅饭”观念,这样的状况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意义并不相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经营者和管理者也需要寻找新的管理经营方式和理念,应对挑战,减少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造成的亏损甚至破产等不良现象,减少国家财产损失。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弊端和问题,也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政企利益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国有企业改革中减轻社会负担的政企利益冲突国有企业的改革上市需要为上市企业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减轻更多的负担,保证上市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起来。但是我国的传统国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作为“铁饭碗儿”,是员工甚至一家人的寄托,很多国有企业的建立也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就业情况,在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周围人口也逐渐增加,对学校、医院等需要也越来越迫切,国有企业在巩固自身发展的和供应企业正常运作之外,还要担负其他关于社会部分的支出,这让国有企业的压力明显增大。减轻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不仅影响国有企业员工家属的正常生活,同时更是关系到就业的问题,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已经承受很大一笔资金的支出,所以想要一次性全部解除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对于政府也是很大的挑战,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不可能一次性解除所有的社会性包袱,让政府全部承担,这也成为国企改革过程中,政企利益冲突的重要部分。

2.市场经济下的国企改革政企利益冲突的协调政策

2.1完善我国在企业破产清算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在经济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问题法律法规内容需要不断被补充,在破产清算方面,需要制定更加明确的申请破产的标准,让破产成为一种经济行为,而不是逼不得已的选择,这样就能够避免很多资产的浪费和财产的转移,保护国家利益,减少财产损失。其次在破产后的企业资产处置和分配方面,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尤其是对于银行等债权人来说,需要首先拥有剩余资产的拥有权,这样能够减少银行的坏账损失,提高银行在资金投入过程中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在关键的时刻获得帮助,继续更好地发展,使得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够长期持续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

2.2国企改革中对经营者、所有者和法人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衡企业的经营者是整个企业的核心,其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效益。在完善我国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时,可以采用投票选举的方式,来推举领导人选,这样既能够保证其他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又能公平合理地选拔出有能力的人才。同时,在建立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方面,对于国有企业内部需要存在一定考核机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样的考核监督方式能够带动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赢得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在对经营者的治理情况改善过程中,经济利益的激励是最直接、最具有力量的方式方法,将经营者和管理者作为企业剩余利益的拥有者,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不仅能够让管理者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完善自身,创造出更大的竞争力。所以,完善经营者的管理方式能够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治理结构的政企利益冲突,还能够实现企业与政府的互利共赢。

2.3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和效力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当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贪污便成为当前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国有企业内部存在权力泛滥,将公有制彻底搁置在一旁,为了经济利益触碰法律的底线,而“官商勾结”的不良风气在社会上不断蔓延。社会中的外部监督机构,比如会计机构、审计机构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察,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需要对国家的资产负责,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外部监督机构更应该提高对国有企业的审核标准,从而做出更客观的评价和报告,供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参考,保证国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减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的风险,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资产的价值,解决政企利益冲突的同时维护国家利益。

2.4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不够完善,而且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缓慢发展让大量的人口缺乏保障。对于国有企业来说,社会性的负担让他的发展显得更加沉重,政府没有过多的资金去承接所有的相关联的单位,也不能让所有人的工作岗位获得满足,在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解除社会性负担的改革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同时,过重的社会性负担也在不断阻碍国有上市企业的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该发挥自己的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在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同时,促进国有上市企业的不断进步,鼓励和支持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弘扬民族品牌。

3.结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需要很长的过程,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拥有许多成就,这些成就也不断激励着人们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虽然在国企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资产剥离、资产和债务分配、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减轻社会负担等方面的政企利益冲突,但是只要一直持有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态度,那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会走得越来越精彩。

作者:胡晓颖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市场经济论文: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实践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动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中,我们踏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此过程中不断孕育、形成和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以及西方经济学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都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都毫无例外地认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制度属性,且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可以说,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突破,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坚决摒弃离开生产力抽象讨论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错误倾向,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面地把握我国的具体国情,积极面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从过去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等错误的思想认识中解放出来。同时,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立足点,在实践的发展中进行理论创新,进而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及规律的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作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入穷途末路的前提下,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也已经无法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局面下逐步孕育成熟起来的。当然,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经济及其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经济方式和经营形式单一化等缺陷。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大体上是在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行改良式的改革。在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年);“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1984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7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年)等认识阶段。可以说,认识上存在的障碍主要在于在人们头脑中尚残存着“计划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资本主义”等观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整个80年代经历了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两权分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到90年代初,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表明,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是无法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或者说,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在90年代初浮出水面。不仅如此,在80年代末叶,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分配制度改革、宏观调控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都走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即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和容纳这些方面的改革内容,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已经成为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历史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还是作为一种实践形态,或者作为一种体制形态,都将呼之欲出。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邓小平开创性的论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言,可谓一锤定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亘古未有的事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还必须在理论上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操作模式,探索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描绘了到2000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理论体系开始形成。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拓展了公有制的涵义,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为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从12个方面论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局面是,一方面,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经显现,如“三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应对这些现实问题中逐步形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小康社会已初步经实现。根据90年代初的既定计划,到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显然,21世纪初应该将历史的走向定格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强调指出:目前的总体水平的小康只是总量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是低标准的不均衡的小康,要在2020年代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为此必须巩固已经初步建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以完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发表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完善具有三个典型标志: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建成;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问题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从其孕育时期起就直面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诸多问题,直接应对时代课题的挑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关于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是在传统的经历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濒临崩溃的边缘,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发轫的。正如邓小平在后来总结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通过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使之焕发活力,进而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及其时代局限,我们试图通过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良式改革,来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80年代改革的历史进程说明,一方面,改革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改革虽然是在坚持计划经济前提下进行的,但改革的方向却是朝着市场化方向行进的,这可以从80年代依次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等提法中看出来。因此,从改革的路径上看,其最终结果必然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从逻辑上看,改革开放之所以经历十几年的探索才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其原因是在理论上受传统观点的局限,即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具有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等等。当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回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时,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必须寻求计划经济体制之外的其他经济体制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了350多年,虽然有过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但其不失为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应该是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径之一。当然,这需要在理论上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制度属性的问题。所以,整个80年代的探索,我们有效地解决了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

2.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到议事日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给予了初步回答,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宏观系统,是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够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五个“子系统”构成,并且,这五个“子系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进入90年代后,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一,面对愈演愈烈的“三农”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严重发展的趋势。其二,面对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的局面。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3]21。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面对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深刻矛盾。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会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提出了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999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关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根据预期目标,我国在2000年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意味着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问题给予回答。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五个“子系统”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建设各领域的突出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废除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通过新农村建设恢复农村的生机,通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不仅表现在对外贸易额度上,而且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在“引进来”的基础上形成了“走出去”的战略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在西部大开发兴起之际,又适时地展开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隆起”战略。可以说,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们抓住了机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关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不是匀速的线性运行过程,而是一个曲折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经历了四个关节点。所谓关节点,是两个不同质的事物的界限,事物的度的边缘,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孕育的前提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冲破了党在指导思想上长期以来存在的“左”倾错误,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并且,这个转折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也就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更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孕育。

2.十四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标志十四大之前虽然我国改革一直朝着扩大市场机制的方向行进,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首次提出的。为落实十四大精神,1992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个总体设计,表明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如果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具备制度属性,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可以与市场经济进行结合等问题,那么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由上述几个基本判断上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建构阶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3.十六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经过多方努力,到2000年,我国已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既认真落实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对10年前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呼应。《决定》要求全面贯彻“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来统领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4.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重大创新的里程碑如何定位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大问题。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使市场对资源配置从“基础性作用”跃升为“决定性作用”,这个转变对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共同完成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对于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的改变,体现了我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刻。说明只有市场才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中央决心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因此,只有不失时机的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减少政府参与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资源配置遵循市场机制的一般原则,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加速构建有效保护各类财产的公平法治环境、构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准入壁垒,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保障投资自由等,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有机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正在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介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逐步走向科学、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其实质也是一门历史科学。所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者互动,定能开拓新境界,奏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华丽乐章。

作者:庞增安单位: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煤炭企业市场经济论文

一、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现状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到

位煤炭企业作为重要的能源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点。纵观我国煤炭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大多存在着人员数量偏多、整体素质偏低等弊端。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开放,煤炭企业内部各种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使企业职工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改变,部分职工已经开始逐步意识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煤炭企业长远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煤炭企业由于受职工人员数量偏多、职工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导致部分职工在实践工作中仍无法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出现消极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故意疏远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不良现象,片面的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写写文章、拍拍马屁,从而不能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和支持思想政治工作。此外,还有一些职工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既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又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在工作中出现不支持、不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片面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职工思想意识不高、理想信念不牢固,从而制约了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2.不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

很多煤炭企业领导虽然在思想上已经开始认识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却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落实,其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首先,部分领导人员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往往向职工宣传的是一套理论,自己做的却又是另一套理论,不能和职工一样遵守相同的企业制度,经常搞特殊主义,这不仅会严重削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而且会引起企业职工的不满、反感情绪,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适得其反。其次,企业相关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更不注重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企业职工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而只是照本宣科,讲一些空洞的理论,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和说服力,从而在抑制企业职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的同时,也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变成一纸空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新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方向

1.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坚持“五个相结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步增多,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传统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煤炭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及时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采取开放式、讨论式的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应当坚持“五个相结合”,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第一,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在充分考虑企业职工接受能力的基础上,从企业职工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他们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以说服教育为主、疏通他们思想的同时,能够及时向他们灌输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思想理论知识。

第二,坚持模范和警戒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当学会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鼓舞企业职工精神,而且要能够对反面教材进行深刻剖析,给企业职工以教训,使职工明白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以避免类似错误的重复发生。但在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批评得当、一视同仁等原则,提高批评的艺术性。

第三,坚持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的结合。对于有思想问题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但是对于部分屡教不改的职工,应当用严格的制度、条例等规章制度来约束其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四,坚持严格要求和热情关怀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既要要求企业职工严格遵循企业相关的规章制度,又要注重情感教育,主动关心企业职工的生活、工作情况,并尽可能的帮他们排忧解难,真心真意为他们谋利益。

第五,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从而在企业职工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企业职工的肯定和认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2.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突出其服务功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市场经济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逐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突出其服务功能,从而把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具体而言,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应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能够及时向企业职工灌输“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的思想理念,使企业职工在工作实践中能够以先进思想理念为方向,做到有章可循,自觉提高自身思想意识。第二,在工作中应做到少唱高调,多做与企业职工密切相关的实事,让企业职工能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并将自己的才能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比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的方式,帮助企业职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考试、参加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养。第三,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建立明确的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等方式,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职工的日常行为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消除企业职工在思想上的顾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效只有依据客观实际才具有说服力,尤其,在新市场经济时代,煤炭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双重的竞争压力,因此,煤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取一席之地,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将思想政治共组的影响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效结合。一般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运用到人事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煤炭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相对较为复杂,不仅会涉及到各种类型、不同层面的职工,而且需要处理各个职工在升迁、请假、辞职、退休以及薪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所遇到的问题,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因此,充分利用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事工作管理中的优势和作用,恰当处理各个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切实保障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不仅有助于企业职工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而且能够有效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其次,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是煤炭企业工作的重心,是煤炭企业需要常抓不懈的第一要务,而将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到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定期向职工灌输安全生产意识,并采取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强化职工安全生产意识,能够使企业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要求进行生产,自觉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从而能够有效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率,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利益。

三、结束语

煤炭企业的安全、稳健、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有重大影响,而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新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应当客观认识当前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而使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化发展。

作者:付永岗单位:山西省长治市潞安矿业集团社区

市场经济论文:服装模特市场经济论文

一、我国服装模特的发展现状

中国服装模特行业和国外模特行业相比,虽然兴起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时装模特行业在我国的兴起,对当时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服装的款式从之前单纯的颜色搭配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服饰创意,需要模特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目前,我国模特职业基本分为三个类型:

1.职业模特。职业模特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水平,管理规范化,是服装模特中最为规范的一种类型。职业模特在进行表演时,步伐、动作、神态以及韵味,直接关系到设计师的水平和表演的档次。

2.平面广告模特。平面广告模特主要涉及的是对一些商品品牌的广告宣传。专业的设计使模特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韵味。从目前我国平面广告模特的发展状况来看,模特代替名人做广告将成为一个趋势。

3.成衣模特。成衣模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平民化,成衣模特最多的是橱窗模特,例如,在超市和商场等场所表演,起到一个商品的销售作用。从中国现阶段来看,模特行业已经不是单纯的走秀表演,也成为了很多商品的代言形式,模特促销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

二、我国服装模特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模特素质,迈向国际2002年,国家颁布了《服装模特职业技能标准(试行)》的条文。国家切实反映了模特现阶段的水平,对模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职业标准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模特业发展水平,对模特的知识水平和工作内容做了非常明确的规范,把职业技能作为发展的核心。模特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国内模特在内心修养和气质上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对我国模特各方面素质进行相应的提高,以适应行业的发展。中国服装模特尚没有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根本原因是我国少有走上国际舞台的服装。但随着东方设计元素不断地多元化,未来模特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中国的服饰文化对国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要归功于国际舞台对中国的推动和我国服饰的多元化。因此,我国服装模特在提高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通过东方服饰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二)建立院校培养和公司运作机制,规范化发展学校通过和一些院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模特进行专业的培训,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表演训练和一些知识的相关学习,在培训中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通过进行培训来提升模特自身素质。提升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模特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健。同时对我国模特经纪公司的运作机制进行有效合理的整顿和规范,对公司的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分配,让模特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快模特行业的发展。通过一些大型的选拔活动,对模特进行广泛的选拔,通过一些知名品牌产品使模特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走到国际的前端。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一定的情况对模特行业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使经纪人、客户和模特三者之间形成遵守原则、规范市场运作的良好合作关系。

三、结语

服装模特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给很多模特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模特在对服装进行展示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心理素质和外在的素养。因为,模特很大程度上代表的不完全是模特自身的形象,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公司,甚至一个民族的形象。

作者:金润姬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建设工程市场经济论文

一、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现状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组成。而在最近几年中,建筑行业异军突起,成为了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行业如果想完成一个工程项目,需要向社会投入巨大的资金消耗,其中包括了工程项目的投资费用、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原材料费用、经营中所使用的设备维护费用以及向国家交付的税金等,一时间,建筑行业已然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在房地产的开发方面,更是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国家开始关注对建设工程经济的研究。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主要是指对工程的经济效果和投资所获得的效益进行合理的分析,对这些费用的成本进行研究,为建设工程中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提供一个理论上的依据。新时期的要求是建设工程经济必须要与市场经济相协调。

二、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

1.建设工程经济能够迅速拉动市场的需求。建设工程经济拉动市场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了通过对国民基础设施的兴建,有助于引导大众的消费意向,通过拉动市场内需的方式来加强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同时,建设这些基础设施,还可以加强城市化的建设,让我们所在的城市更加朝着现代化的进程发展。

2.建设工程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周边行业的兴起。建设工程也属于服务产业的一种形式,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由于它的涉及范围非常广,内容也十分复杂,就使得它的发展也和其他的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建材行业、冶金制造行业、水电行业等,因此建设工程经济的发展也能带动周边行业的兴起,如果这些行业的经济都能按照所期待的迅速发展,那么市场经济也会因为这些行业的发展而更加活跃。

3.建设工程经济维护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良性的建设工程经济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市场经济,使整体的社会经济能够稳定的、良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时,稳定的建设工程市场能够有效的吸引大批量的家庭资金,缓和和抵御了通货膨胀带来的危机,使得被货币行业和金融行业扰乱的市场经济得到稳定,从而平衡了市场经济的动荡,维护了社会生产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三、建设工程经济同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环保节能的长期性战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故对各行各业的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工程经济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平衡之间有着很高的关联性,所以,建设工程经济开发的环保效力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壮大。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林业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相关的能源作为支持,所以低碳建设、环保建设成为了建设工程经济能否和市场经济发展保持步调一致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中,低碳建设和环保建设的比例相对较少,导致建设工程经济无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步调一致。

2.建设工程的同价值价格不一致造成市场经济的变化。“商品价格围绕实际价值上下波动”是市场经济建设中遵循各种市场规律的重要指导依据。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中,价格逐年持续飙高成为了各地建设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民生问题中最为重要、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根据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的房价出现了价格过高等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购买欲望普遍较大,市场上供不应求,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建筑企业的非法占地、炒房团的持续炒作所导致的,这样的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如果长此以往这样发展,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比如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

四、建设工程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1.我国政府要对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进行合理控制。想要让建设工程经济能和目前的市场经济相适应,我国的政府就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对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而这种宏观调控并不是降低房地产商品的价格,而是将房价调整得和市场价值相符合,在具体的调控过程中,应该避免房价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让价格和商品的价值始终保持着正常的波动范围。我国政府需要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进行合理的控制,并定期对建设工程经济进行评估和指导,保证建设工程经济能和市场协调发展,从而维护了市场的秩序。

2.加强对建设工程经济的金融监管。为了让建设工程经济能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我国的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建筑行业市场的金融监管,对整个建设项目,比如建筑工程的开发进程、贷款规模、还贷能力进行有效、科学地监督,推动建筑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严格控制建筑企业的借贷项目,让借贷业务能够正常运转,以此来促使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升级。另外,政府还可以大力发展银行的改革,有效规避建筑行业高风险借贷所带来的影响,降低金融风险。3.国家要采取激励政策,促进建设工程行业的经济转型。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一个道理:建设工程经济应该以市场经济为基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现如今,国家大力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市场经济也响应国家号召,以低碳环保作为长期的战略目标,那么建筑行业也应该以这个目标作为发展的导向。国家可以激励建筑行业朝着低碳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比如对环保型住宅建设进行优惠税收,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建筑行业开始经济转型。

五、结语

建设工程经济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平稳发展也决定着市场经济能否合理运行。由此可见建设工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如今,我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出现了无法和市场经济准则相适应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建筑行业都应该积极想出应对的措施,加强对于建设施工工程的调控力度,让建设工程经济能和市场经济相协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作者:于召龙单位:内蒙古锐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市场经济论文:群众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1抓住机遇在新形势下利用优势发展自己

群文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注重发展自己的,就是在计划经济盛行时,一些有头脑、有魄力的群文工作者,就品尝了“|游泳”的滋味,除了自身的精神得到比喻之外,兜里也确实宽裕了不少。尽管只是少数人,可也在社会上“独领风骚”。当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大地时,这种遮遮掩掩半遮面便由“地下”转为公开,成为城市群文工作者所热衷的一项“副业”因为这顺民意、顺从潮流,群文工作者能从中得到实惠。所以,乐此不疲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这是他们自身优势所决定的。怎样才能使群文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自己呢?

1.1要发挥群文工作者的“每个”优势:群文工作者大多数是专业人员几年十几年来学习、探索、积累工作经驳阵铺就了他们成功之路,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带动和影响了身边的一些人,形成一种“小文化天地”无形中就开展了群文工作者所承担的普及、辅导、创作的工作任务,为该地区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

如某市群众群众艺术馆文学创作辅导部主任是省内文明的文学工作者,他今几年不仅自己在创作上硕果累累,在他身旁还聚集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用自身的优势影响着周围的人,这些人中有许多在省内外刊物发表作品获得奖,成为该市的文学队伍骨干;还有几位文艺工作者到外搞“副业”,几年来经他们调教出来的学生有的出了国,还有的成了国家、省的名人名角,有的得了大奖。这群文工作者,在造就人才、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自己的经济收入也不菲。即出了名,有得了利,尤其在偷申上更加充实了,充分显示了自身的优势。如果引导得好,那么无数个“每个”的热量同时释放足以整个社会的群众文化工作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2要发扬群文工作者的整体优势。作为群文工作者,更多地应该为该地区文化繁荣和经济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因为政治安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持和促进。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群文工作这者担负的担子并不轻松。如何才能发挥群文工作者的整体优势为经济建谓切良务呢?

首先应该有个好的带头人。群雁高飞头雁领嘛。所谓的好带头人就是一心朴实地抓好工作,兢兢业业的做事,实实在在地为人,能多方面的调动属下的积极性,才把许多个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合力,一定会开创出一种崭新的文化氛围。其次是多采取以些有益的群文工作形式。一些非群文部门都能开办舞蹈班、书画班、声乐班、武术班学校等,而做为独特优势的艺术馆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让自己许多台柱子、业务尖子出去打工挣外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即压抑了群文工作者的积极性,有阻碍了群文工作的开展,于国、于民、于己都无益处。三是应该多组织开展有益于群众健康的文化活动。白山是较为闭塞的山城,娱乐场所和能供群众消遣的地方有限,如果文化部门隔三差五地组织开展以下文化活动,大、中、小型结合得力,还是有许都人光顾的,当然这并非是文化传播的唯一渠道。前些年我们搞了书场、茶社,听众看客还是不少的,群众反映也不错,可惜没能坚持下来。如果艺术馆(文化馆)所潜在的能量都发挥出来,群文工作者的优势全部释放到社会,地域性的群文工作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转换机制投身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

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旧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式的需要,过去的老套子、老思路也偏离当今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所以群文工作者的机制急需变革,那种“干不干一样,走和跑都行”的大锅饭形式,那种“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的非牛非马的风气都严重影响了群文工作的发展,机制转变势在必行。国家有产品质量法、企业厂长完不成任务要受处分、辞职,而群文工作国家恐怕还没有什么法要求该地域在一定时间内群文工作达到什么程度,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文化是随着当地的政治气候、经济动态而发展变化的,若想全身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就必须适应形式的需要,必须转犊呻七制,必须改变过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2.1选有新概念、心思维的领导人单位一把手。一个单位的工作成绩如何,首先要看该单位的领导水平如何,没听说哪个单位的领导天天打麻将喝酒泡舞厅,他单位的工作比别的单位搞得好,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感觉颇有嚼头“:一只狼率领的羊群往往比一只羊率领的狼群更可怕”,从中不难看出领导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单位的力量再强,却劲用不到一起,心想不到一块儿,一盘散沙,这个单位的工作怎么会搞好呢?

2.2增强群文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不再坚持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条件下的条条框框,但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削弱,虽然一天到晚不干活照样会得到工资,如果有一天自负盈亏自食其力,仅凭点老资历恐怕不行,仅凭点小聪明恐怕不行,仅凭点亲戚关系恐怕不行。要自立自强。在新形势下学会“游泳”,把付人民和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加强,不仅能使自己心旷神怡,更主要的是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2.3调动群文工作者的积极性。过去由种种原因,群众工作者的积极性一度受到压抑,英雄无用武之地,有的只好偷偷摸摸搞点“计划外经济”来充实自己生活,有的因此受到批评和处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政策极为宽松,这给我们群文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能力尽管使,有特长尽管发挥,不再打棍子戴帽子。领导应该把握契机,充实和完善群文工作队伍,利用广大工作者的个人优势和集体优势,因势利导,把本地域的群众文化工作做得更好,使群文工作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作者:霍红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文化馆

市场经济论文: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已取得巨大成绩。首先,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基本确立。198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合寨大队果作村、罗城县冲湾村诞生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雏形。1982年12月,国家将村民委员会写进了新宪法的第一百一十一条,村民委员会第一次在中国以宪法的形式被规定下来。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通知》中,对建立村委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开始起草于1984年,并在1987年的六届全国人大第二十三次会议上通过,最终于1988年6月1日开始生效,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从1989年9月开始,村民自治的法律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先后有25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办法》,有6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1989—1998年村民自治始终处于试行阶段。直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村民自治试行进入尾声,从此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立法修订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这一年是1998年4月。同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同日公布了由国家主席签署的第9号国家主席令,并于公布之日起生效。2010年10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其次,纵观全国各省,村民自治组织普遍建立,村级各项规章制度也更健全,并且创造出许多可在全国推广的典型经验。在民主管理方式方面,如山东省莱西市的“莱西经验”,也就是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即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民主政治配套建设;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民主监督制度方面,如河北省藁城市实行于1989年的“八公开一参与一监督”制度。

(二)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村民自治目前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不可否认现实中还存在突出的问题,广东乌坎事件就是一个集中的反映。剖析乌坎事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发展中带有共性的基本矛盾。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民主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其整体素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既有的民主素质距离实现村民自治还存在差距。村民民主意识淡薄,在缺乏民主监督和有效协商的前提下,村务管理存在专断、专制等违反民主精神的做法。村民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并不仅仅是意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问题,它反映出村民在村民自治制度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它体现的是农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水平。民主意识与管理社会的能力互为表里,民主精神与社会治理方式内在统一。研究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民主意识与民主精神淡薄的根源,应深入到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等问题之中,研究它的物质根源。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培养村民民主意识过程中的作用

农村经济与村民自治具有正相关的关系,村民选举的民主程度、村务决策的民主程度以及民主管理和监督的程度都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而村民自治的发展水平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高水平的村民自治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持续推进的作用。总之,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与村民自治运转的健康状况休戚相关。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村民主体精神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经济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公民主体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在市场经济中,每个消费者、生产者或销售者都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人都是市场的主体,平等自愿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政府对企业的经营策略一般不直接干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都由企业按照自己的营业目标,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市场的供求情况来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独立决策有助于培养具有自主性的人格主体,而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人正是民主发展所需要的,正是村民自治得以开展的前提。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才将在村务治理中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以及相互之间法权关系,能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权利,从而对专断和专制形成制约。反观乌坎事件,在乌坎村土地转让或买卖的事情上,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乌坎村村民理应有知情权、谈判权和议价权。但是因为市场经济的个体精神和平等原则还没能被大部分村民所熟知,村民对自己的权利不明晰、不坚定,直到村里大量土地被转卖后才“幡然醒悟”,去找村干部理论,以极端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村民形成法权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固有地域的界限,它的开放性使人从狭隘的地域中走出来,使人成为具有开阔视野的人。因为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表明市场并不是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在这样一种世界环境之下,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视野都会变得越来越开阔。在村民自治中,村民对自身、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就有了更加全面的本质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村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村民知政、议政和参政。反观乌坎村,村民之所以一开始没能制止村干部私下转卖村里土地的行为,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明确集体与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界限。乌坎村的村民一致认为,村干部作为村民代表有权利决定村里的大小事务。而且,没能正确认识自己与村干部在土地产权归属中所充当的角色。一旦产权模糊,就很容易出现侵权行为,买卖双方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正常开展。在乌坎事件中,村干部未经村民的许可就私下转卖村里的土地,最终引起了公愤,引发了冲突。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再次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当时农村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励村民培养民主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能使人告别惰性心理,成为具有奋发进取精神的人,因为一旦懒惰且逡逾不前就会被同一领域的竞争对手乘虚而入,踢出交易市场。具有积极进取和奋发向前精神的人,是任何性质的民主政治得以产生、发展和巩固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人民群众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从而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能够造就村民的管理能力,为他们参与国家和村级事务管理创造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国,农民孱弱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的“不堪一击”。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难题归根到底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充分发挥农民、农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法权的主体。只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稳步前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三、合作化经营与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一)传统家庭式经营的弊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家庭式经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传统家庭经营囿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还未根本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实现社会化大生产。农民商品经济观念淡薄,协作式生产尚未充分发育,市场信息不畅,农民很难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处于盲目状态,传统的家庭式经营与市场经济已格格不入。传统家庭式经营存在的弊端,在2009年开始的农产品的接力涨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等网络流行词也在当时“风靡一时”。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表面上看是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实则却是产销严重脱节带来的必然结果。广大农民总是处于农产品供需链条的最底端,由于他们仍实行传统的家庭式经营模式,很难及时获得准确的需求信息和科学的分析指导,只是凭借经验和不完整的信息碎片,决定生产的品种和数量,这种粗放的决策系统很容易导致“行情好时一哄而上,行情差时一哄而下”的局面,由此农产品频现“过山车”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此看来,要改变目前农村经济的不景气状况,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首要解决的就是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农民的定价、议价地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针对此情况,最行之有效的改革办法就是转变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变传统的家庭式经营为合作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二)综合农协在解决村民自治困境中的作用

纵观全国,已经有诸多地区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逐渐显现出它在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全球大背景之下,合作经济是经济领域中的主流模式。只有合作经济才更具竞争力。特别是在农村,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很差,只有走合作化经济道路,才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依据市场来决定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土地与市场的纽带;是联结政府与农民的桥梁;是链结和组织松散农户的链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民利益越能得到保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越强,产业结构调整越能合理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越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能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能培育壮大工业,促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组织形式创新,能促进农村和管理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村民自治问题究其根本就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好经济基础问题,调动一切力量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为村民自治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我国在这一问题解决方式上的勇敢探索。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是山西蒲韩乡村效仿东亚地区,并结合地方特点探索出来的蒲韩乡村的综合农协。

综合农协20世纪诞生于日本,进而迅速推广到韩国和中国台湾等东亚其他地区,是集购销、信用、加工商业、农技推广、文化教育、福利事业等为一体的多类型综合服务的基层农民组织。综合农协的基本成员由专业农户和兼业农户组成,它的地域覆盖到乡镇,最重要的是它具有改善农村经济萧条现状的运行基础———互助合作。虽然东亚地区与我国大陆地区在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较之于欧美大农户组织专业农协私法社团的经验更适合中国。实践出真知,综合农协在山西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实践中取得了成功。蒲韩乡村社区已经成为拥有大宗农产品运销、有机农业种植和技术推广、农资购买和消费品购销、手工艺品生产与销售、信用合作,以及老年服务、健康服务、垃圾处理、社区教育、农耕文化等多种功能齐备的综合性的“三农”协会。这个协会做到了农民共富、利益共享、城乡合作、社区稳定有序,而这正是我国破解“三农”难题所期望的主要目标。

综合农协之所以能极大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由于在综合农协中,农民都处在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网络中。这样一种农协治理结构兼顾了公平与效率,以相当低的决策成本实现了以自愿为基础的集体决策。另外,由于农协处于乡镇社区,与村委会不在一个层次,与几十个村的村委打交道,东方不亮西方还亮,在竞争性的农协社区组织工作中,找到了一种能够化解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并得到乡、县两级政府支持的机制。如果将综合农协模式推广到广东乌坎,那么乌坎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可以避免。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出现困境,主要就是因为农民民主精神的缺乏。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更好地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农协可谓“当仁不让”。

当然,除了通过综合农协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外,还要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改革农村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大对村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力度。作为国家,应增加资金等投入,大力推进“送书下乡”“宽带下乡”等工程,逐渐使村民认识到争取、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从而为村民自治筑起一道坚固的监督之墙。另一方面,理顺宗族势力、“大姓”家族与村委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应适时采取法律、行政等手段摆脱宗族势力与“大姓”家族的操纵,并完善相关法律,明确“两委”关系与职责权限。对此,黄海说:“两者的部分内容交错重叠是造成两委职权冲突的根本原因,因此,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才是解决两委紧张关系的治本之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旨在用程序保障村民自治,即实行细致而又公正的民主程序。

四、总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多数。如果不解决好农民问题,社会不安定的风险就更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会遥遥无期。因而,国家将“三农”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农村工作的良好开展需要村民自治的良性运行作为保障。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农村工作的顺利进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民民主精神的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深入开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民主精神,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实行合作式经营,综合农协便是一剂良药。

作者:阴琼琼刘伟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企业网络营销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中贸易公司的网络营销分析

网络营销主要借助网络的推广方式进行,因此与传统4P营销策略有所区别,其主要集中在网站的建设,推广以及对营销方式的选择上,但也具有共通点,主要体现策略的运用上。

(一)网站的建设和推广方面

首先在需要明确通过网站建设想要达到的贸易目的是什么,根据这点来对网站进行设计和功能归类。其次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消费者通过网站查询最想得到哪些信息或是怎样能吸引消费者,所以需要专业的网站设计团队来操作。再次是设立比较快捷和方便的搜索引擎,以及让消费者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订阅关于本贸易公司最新的信息动态,包括新产品的,价格的调整等信息。最后是网站的技术支撑以及网页内容的编排,这也属于网络营销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一旦网站受到其他人恶意的干扰或是出现其他问题,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公司的印象,而且网站内容一目了然,有重点有突出,也是提高贸易销量的有用措施。对于网站的推广方面,它是网络营销的基础,也是被更多人知晓和了解的方式,一般比较常见的推广方式就是网站之间的互相链接或是在知名网站上打广告,让更多的消费者能知道有这么一家经营贸易方面的公司。再就是网站排名和品牌推广的方式,现阶段的消费者都十分认可公司的口碑和品牌形象,因此从事网络营销的贸易公司就需要提高自己公司的网站排名,让消费者在进行寻找相关信息时能发现还有这家公司,从而会有兴趣去了解。同理品牌推广的方式也是一样,主要目的是要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公司形象。最后是网络营销的日常维护,比如定期的更新网页信息和定期对网站进行维护,以保障网络营销的正常开展。

(二)贸易网络营销的方式分析

虽然网络营销属于新型的营销方式,但是在营销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结合传统的营销方式,且结合贸易公司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盲目的跟风,因此就面临着具体营销方式的选择问题,一般而言采用的是网络推广方式,但经营贸易的公司还是以B2B方式为主。大多数贸易公司都会选择B2B为主要的网络营销方式,不仅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有很多的成功先例,比如阿里巴巴,而且是因为B2B具有网络营销的整一套流程,并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因此本文也将具体介绍B2B的网络营销流程。首先是对贸易公司的信息宣传,包括向贸易公司介绍投资商或是客户源等信息,其次在网络营销过程中的发货、收货以及材料的采购等方面都会有电子信息记录,能随时查询到货物目前处于哪个阶段,再次是支付方式可以在网上通过金融中介实现付款,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最后是售后服务方面,进行网络营销必然有网络形式的售后,消费者只需要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咨询,也可以得到满意的回复。

(三)贸易网络营销的策略分析

同传统营销方式一样,网络营销也有其产品,价格,宣传以及渠道的策略,比如产品的优化策略,主要体现在比较知名的网站中进行推广的策略,还有在产品策略中也会结合产品层次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价格方面也有低价和捆绑等策略。

二、贸易网络营销需掌握的技巧和注意的问题

虽然网络的发展给网络营销的发展提供了很广阔的前景,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需注意的问题,从而能为贸易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需掌握的技巧方面,首先是搜索引擎中的关键字,因为人们一般习惯性使用靠关键字来寻找相关产品,因此网页中产品的关键字要尽量贴合大众的选择趋势来定。其次是产品展示的角度和所传达的信息,人们一般都相信自己眼睛能看见的实物,所以网站上的照片要真实和全方位的展示产品。最后是消费者在网站上进行咨询时如何有效地获取消费者的信息和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这就要依靠沟通技巧,给消费者留下值得信任的印象,才能实现销售。二是需要注重的问题,包括贸易中的法律法规,信息技术水平,因为在网络营销中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信息和信用风险,所以信息技术水平为信息的传输能供保障性,而熟悉贸易中的法律法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在贸易网络营销中的损失。除此之外需要注重对员工的网络营销意识和人才的培养,以便于从事网络营销的人员不仅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还能具备金融贸易,物流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的流程和策略,这将有助于贸易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网络营销进行了分析,以外贸公司为对象,从网站的建设和推广方面,贸易网络营销的方式以及策略展开了探讨,并认贸易公司在网络营销中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注重一些问题能进一步促进网络营销的顺利进行。

作者:刘子宽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图书馆事业市场经济论文

1、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要求图书馆进行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已经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重任。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本身就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民族素质的高低和经济发展后备力量的强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才市场的完善,各类信息服务机构大量出现,这些为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带来了希望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对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作为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一部分的图书馆工作,也必然要走入市场、面对市场,因此必然会面临大量的机遇和挑战。

1.2信息化有利于图书馆自身优势的发挥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含量大,传播速度快,但信息本身的传播渠道、方式、来源也错综复杂。从中选择所需信息,并非每个用户都能够了解和掌握,图书馆却在这一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图书馆拥有海量信息资源、专业的员工、独特的信息处理途径,有利于对信息的筛选、组织、加工。通过数字化,可以有效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1992年,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形成热潮。受其影响,数字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革命性变化,它“能在网络环境下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信息,使广大读者用户像访问本地图书馆一样去联机访问网上的其他图书馆”,由此“图书馆的发展出现质的飞跃,借助高科技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数字化、信息化、虚拟化、网络化、全球化已经成为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主方向,图书馆必然将工作重点从馆藏文献的加工管理转变到数字化信息建设上来。

1.3市场经济为图书馆效益化提供了机遇

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推行图书馆效益化,必将改变图书馆的生存状况和发展轨迹,继而引发和带动图书馆结构的变革。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将图书馆列入第三类产业。由此图书馆从单纯的事业单位,过渡为拥有资本、可以实现自我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并独立发展的产业。追求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的需要,图书馆产业化有困难,也引发了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产业化的图书馆应具有社会公益职能和产业经营活动的双重身份,在产业化的初始阶段开始某些领域的“有偿服务”以验证产业化的可行性程度及弥补财政之不足,同时举办图书馆产业化实体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信息服务功能引导至平衡发展,最后发展为“股份集团”的产业化模式。

1.4国家政策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

国家相关的图书馆政策,从内容上包括文献资源、拨款、读者服务、有偿服务、技术与设备现代化、教育、人才管理、科研、国际交流、未来发展等方面,保障了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尤为重要的,是制定一部图书馆法,这是决定图书馆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一些文件、政策的出台,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1980年,图书馆事业被纳入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后,全国图书馆兴起了研究和制定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的热潮。“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两个维度规划公共文化建设,因而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这一发展环境。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图书馆开设政府信息查询服务。图书馆将成为获取政府信息最为重要的渠道,开展政府信息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有效切入点。电子政务环境下,图书馆应研究如何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中国图书馆学会“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全方位、系统地提出了总目标,构建服务社会、惠及全民的图书馆体系;加强学术研究,推进图书馆事业法治化进程,提升图书馆社会价值;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2、图书馆发展要融入市场

2.1图书馆融入市场是时代的要求

市场经济下,图书馆面临着“一馆两业”的局面:既是事业型单位,也面临着产业化的客观要求。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对图书馆事业造成巨大冲击。此后,在各种考验面前,图书馆频繁改革。竞争机制迫使图书馆变“藏”为“用”,只有动起来,才有生存、发展的希望。图书馆历来都是依靠财政拨款而生存的公益性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很多固有的矛盾,其服务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种种困境迫使图书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各种问题,以市场供求双方的满意程度来衡量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在市场经济下,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要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须适应环境,完成自身的市场化转型,努力争取经济利益。引进适应市场需求的资源,寻找市场经济下的新型服务领域,如分级服务、举办教育活动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薪酬应向市场看齐,将薪酬市场化。

2.2追求效益是图书馆融入市场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有利于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较为有效的经济方式。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关于“图书馆产业化”的研究较多,有学者认为“图书馆产业论被现实否定了”。图书馆的公益福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将向产业经营性转变,将以市场为导向,将图书馆信息服务产品、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诸多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并计算其投入产出,提高图书馆投资的经济效益的一体化经营过程。[7]过去重建设、轻服务、重规模、轻效益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图书馆追求效益与其他生产部门明显不同,它以社会效益为主,以经济效益为辅。经济效益以各种数量指标衡量,其表现形式较为显著;然而社会效益尚缺乏有效的评估量化体系。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投入产出比”的评估体系,是重要突破口,也是图书馆面临的一项新工程。

3、图书馆的创新之路

3.1转变管理模式,实行战备管理和制度创新

图书馆战备管理,指通过改变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及信息服务手段,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整体战备的宏观布局,需要业务战略的过程实现,而业务战略重点要从读者需要和服务方式方面予以分析。此外,职能战略在图书馆战略管理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好其职能将大大提升图书馆创新的效率、增进图书馆创新的质量。市场经济中的图书馆,不再固守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引入更多的市场因素。图书馆除在信息知识经济环境下,不断开展馆际合作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外,还要在资源专业化、特色化上加大建设力度。最为重要的是,图书馆应该建立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以读者用户为中心的高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运作体系,唯有进行制度上的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封闭落后的状态。

3.2服务创新是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业务。图书馆应从自身寻求读者需要和从社会寻求图书馆的服务定位。运用系统软件对读者需求进行全面评测、分析,通过软件采集、调查表、读者信箱、微博等手段,第一时间获取需求信息,据此采取相应策略。这一形式较为传统,且时间跨度大,很难形成连续性,因而更有必要坚持。如何从社会获取读者需求是个综合工程,需要大量的横向比较,需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纵向的前瞻探索。图书馆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始终跟在社会发展的步伐后面,这种状况尚有改进的空间。上述供给什么服务,以及需要什么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落实到实处,从服务内容、方式、手段角度看,就要有针对性。“图书馆的服务重心要从提供一般的纸质文献服务向咨询服务转移,图书馆的重心不是阵地服务,而是要学会打理和优化知识”。无论是纸质资源,抑或是电子资源,要走数字化之路;同时,整合系统的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原有的单一的借阅功能,应向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知识库及在线或离线信息服务转变。创新型图书馆,可以大胆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新的服务思想理念下,不断扩大、丰富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服务的品种。

3.3将信息化放在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位置

图书馆信息加工和开发,总是围绕着信息资源的整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图书馆为解决信息量剧增、为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与图书馆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而作出的选择。通过组织本馆资源、外来资源及网络资源,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体系,提供大规模、分布广的知识中心;强化网络中心联合服务功能,弥补单一图书馆信息相对较少的不足。

“市场经济离不开信息,图书馆只有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当前,信息同能源、物资一样,成为三大资源之一。整合适合不同专业、不同领域需要的信息资源,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建国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高校外事工作下市场经济论文

一、高校外事工作面临新形势

1.管理与教学理念的冲击。

计划经济时期,外事部门往往把本部门的职责简单地理解为安排外国专家工作,并没有真正地对外国专家进行有效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参与了国际化合作与竞争,要在合作与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势必要在充分发扬本国传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借鉴吸收国际先进思想,使各方面的服务和管理行为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通行惯例。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也是我国高校借力转型的时期。高校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有利条件改善办学环境,扩大办学规模,吸收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国际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提高引进外国专家的教学效益和科研效益,将会是外事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2.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市场化改革中,各个公办高校的经费存在差异,如何分配使用外事经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外事工作的进程。外事工作中的留学生招生、学生跨文化交流、汉语国际推广和选拔师生出国培训都需要经费支持,并且很难短期内见到经济效益,这些工作开展的意义更重在其社会价值。如果高校对此工作投入不足,而高校外事部门又没有另外资金来源,则很难收获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也体现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融入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后,优秀教师和学者跨地区甚至跨国流动成为可能。而现实中发达地区乃至发达国家的高校往往能为外国专家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发展机遇,因而其所聘外国专家人数和学历层次相对而言更为理想。欠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国家的高校,要成功引进符合自身需要的优秀外国专家就相对有一定难度。

3.涉外需求的新变化。

以往的高校外事工作主要有引进外国专家、公派出国访问进修以及外事接待等三个方面,所引进的外国专家绝大多数是外国语言类专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科建设日趋完善,科研方面也积极对接国际主流,高校对非语言类专业外国专家、外国短期访问学者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鼓励我国高校创设优秀学科面向世界开展交流,支持高校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这就要求高校外事部门配合高校教学科研建设,做好与国际学术机构等组织的必要沟通联络工作,乃至组织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吸引并招收留学生、协助孔子学院等开展汉语教育的国际推广都已经成为高校外事部门日趋频繁的工作内容。

二.高校外事工作的新特点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外事工作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涉外性。高校外事工作不可避免受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敏感的政治性。同时,高校外事工作作为学校总体工作的一个部分,其内容、对象及必须达到的目标又有其特殊性。外事工作不讲原则不行,没有一定的灵活性也不行。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应该兼而有之,不可偏废。外事工作的原则性是由外事工作特殊的政策性和严肃性决定的。当然,坚持原则不是搞封闭政策,不是排斥外国专家、对他们加以限制。要依靠其他部门的共同协作,采取多种形式,主要是通过结合教学、科研活动,进行面对面的宣传。高校外事工作人员在引进外国专家等一系列高校外事工作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外事纪律教育。在我国任教的外国专家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执行所在高校的规章制度,尊重我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风俗习惯;外教人员可以保持他们的宗教信仰,但不允许有任何传教活动;等等。高等院校外事工作必须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力求灵活、机智,游刃有余。由于高校外事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外国专家,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来中国任教,语言不通,与普通中国人交往也很有限,因此往往有一种孤独感、被隔离感。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要主动为他们搞好协调、做好服务工作,对他们生活给予必要的关怀和照顾,尽量安排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使其身心愉快,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工作。

2.优越性与不足性共存。

高校的外事工作是由基层的部门来完成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加之高校办学财、物条件有限,很难专为外事工作投入过多的财力和人力,这是其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是,高校因为具有人才知识、图书资料的优越性,为外事工作创造了可以加大发展的好条件。只要加强组织领导,扬长避短,高校在外事工作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高等学校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集中了一批文化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人才。外语是高等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外语力量相对集中,不仅为本校的外事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而且高校也能组织力量,为对外宣传提供可靠稳定的人才保证。特别是在对外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高校更能在这方面发挥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高校外事工作要鼓励高校的外语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多翻译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料,通过为社会上的涉外部门提供咨询或办培训班等形式,为社会培训外语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高校的外事工作必须走入市场,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高校外事工作存在的财力和人力资源相对缺乏、工作任务相对繁重以及外事工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各高校对外事工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外事工作的硬件建设。同时,高校外事工作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外事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3.全面性与单一性相统一。

高等学校的外事工作必须开阔视野,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工作。高校外事工作牵涉面广、内容繁多、任务相对较重,涉外对象包括外事服务人员、教职员工以及大量的学生等,涉及外办、保卫、教务、聘请单位、总务等部门,是学校的一个配套服务工程。高校外事工作既要根据教学要求,不断调整聘请外教的专业结构,科学合理地使用外教,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加强对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同时,还要选派一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出国学习,这是高校外事工作全面性的集中体现。高校外事工作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是加强对外教的教学和生活管理,我们称之为单一性。全面性与单一性相统一,是当前高校外事工作的新特点。高校外事工作人员既要协助教学部门抓好外国专家的聘请,又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外教人员的生活管理和安全保卫等工作。制定完善的外教人员教学、生活管理制度,规范其教学行为,切实为他们在中国生活排忧解难,使其安心执教。外事工作的全面性与单一性的统一,除了要求我们要加强对外教人员的严格管理之外,还必须经常强化效益意识,即聘请外教人员的效益。要用有限的经费聘请我们急需的高水平的外教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我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和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管理,管理出成绩,管理出效益,这就对高校外事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要求。把握好以上新特点,在对外国专家的管理上要坚持宏观控制、微观放手的原则;外事和教学部门要敢管、敢抓、善管、善抓,互相结合,协调一致;在教学科研上要发挥外国专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胆使用,通过一定的途径对他们的教学、科研进行检查评比,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这样,高校的外事工作就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程红英崔瑛琼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农业科研下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科研单位会计工作面临的全新形势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引起了农业科研经济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更为的多样化。农业科研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和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谋得更好的自我发展,进行不断的改革是必然的形式,农业科研单位不断加快科技的开发研究力度,借助科技和经济的良好融合,碰撞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自我的发展潜力。因为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活动的巨大的革新,对于会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一)会计管理运行模式的转变

会计从业工作人员需要将事后核算的工作形式转变成用以提升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管理型理念,重点突出效益观点、竞争观点、信息观点、资金时间价值观点以及市场观点等等。现如今会计工作单纯的是围绕着事业费、科研课题做核算,已经不能够和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未来的农业科研单位经济核算和管理工作必然会朝着多样化、整体性的发展方向发展,科技开发经营也将成为管理核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但是这方面也正好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并且现在实行的会计制度之中也没有设立各项相关的科技经营会计研究项目,所以需要尽快的设计订立与科研经营特色相适应的科研会计制度,明确科研会计的各项组成要素和主要的核算内容。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科研运行机制的转变而不断的强化资产经营的核算,在资产负债的双向运行模式中,会计核算需要为农业科研经营决定供应各种分析方式,对资金负债形式、损益和各个投资方分析测算资金代价做核算,对资金的运用前景做预测。

(二)会计管理职能的不断延伸

会计管理工作的职能从之前的单纯重视反映、把控,到如今已经延展到了事前预测、事中把控以及事后的考评这样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简单的说也就是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加入到经济决策的范畴之内。

(三)对会计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

会计工作的主体也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之下,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的业务操作能力,在做好核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更多的精力到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不但的促进各种经济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市场经济调价下农业科研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一)建立和国际要求相适应的开放型会计信息体系

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报表信息,在国际化范围之内,规范化是全球会计工作人员不断努力追寻的方向。农业科研单位和外界科研单位合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各项联合生产开发、入股经营以及外资注入程度的加深,国内的资金与国外的资本流进农业科研单位的数量会不断增多,而农业科研单位本身的资金也会向外部市场不断流出、为了能够和外部利益集团以及工作人员的需求想满足。清楚的了解了解农业科研单位财务情况和实际的经营效果,有助于国家和有关单位开展切实有效的管理监督和信贷决定,投资人员同样需要开展各种联营投资计划,因此农业科研单位的各项会计工作需要依照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规范做会计的核算工作,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同样会计报表也需要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资金情形的变动表当成是主要的报表,组建其与国际会计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信息体系,更加深入的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程。

(二)会计单位要做好本单位资金决策的帮手

现如今的农业科研单位,将研究的成果、技术转化成实体经济模式,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资金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的情况下,科研的发展速度也被严重滞后,会计单位需要积极的研究和开发科学、有效与合理的内容融资方式,为各个决策单位供应有效、多样的决策参照,充分的为农业科研单位集合各项建设资金、完善资金组成结构、有效提升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为农业科研单位经济的不断发展贡献好的决策意见。除此之外,会计工作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其伟内部激励方式的完善与约束机制的强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简单的说就是在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条件的遵循情况西,需要为本单位找寻利润最大化的分配方案,更加深入的落实分解各项工作,推动内部承担经济责任体制,为友好实现目标利润分配工作出谋划策。

(三)会计工作人员要有更高的素质

会计工作人员不但需要熟练的掌握记账、算账等基本的会计业务操作方式,同样还需要了解各项基础的农业科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国家制定的各项法规政策有充分的了解,同样需要了解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求的各项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等等,简单的说就是会计工作人员需要是一个一专多能的管理人才。

三、结束语

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工作,需要不断强化审计工作制度的建设,确保科技事业稳定有序发展。总而言之,农业科研单位转变运行机制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客观要求,会计工作对农业科研单位建设其一个全新的工作局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若瑛单位: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高职思想教育工作市场经济论文

一、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高职思想教育工作的功能作用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导向性功能

人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行为价值判断的选择都会依靠自己坚持的思想价值体系来认定和评判,而形成这一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主要是青少年时期,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为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的重点,善于引导学生在追求奋斗目标的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对社会对家庭对企业的责任,具备区分是非曲直以及能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在面对社会各种经济以及权力诱惑的同时,要做到用正规渠道获取,要有良好的自控力,高职院校需要向学生开展社会不良风尚的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从主观意识层面牢记社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一种良好的环境铺垫作用,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和内容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发展水平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更改,要能够从根本上去引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性作用

高职院校为社会所创造的主要价值在于培养了应用型的技术人才,其教学内容偏重于实践技能的操练,让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技术需要。在以政治思想工作为主要层面的教学指导任务中,应该向学生推崇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素养要求的教学任务,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观以及劳动观教育。思想决定行为,人主观能动性的改变会影响其对事物的行为反应。

(三)增强学生自我赏识的主观能动性功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以及家庭压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落差度比较高,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心理问题较多,其原因在于很多的学生走进高职的校门处于一种被动感,其中成绩不理想、厌学应付父母的学生占大多比重,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处于一种享乐的状态,整体抱着混日子混时间的心态,浑浑噩噩的扎堆玩耍,这种现状也是高职院校整体学生素质教育能力的得不到较大进步的重要原因。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导致自卑感较强,使得在自我赏识层面处于一种低级的状态,这就会对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十分不利的因素。对未来生活也缺乏奋斗目标。所以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其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在思想教育学习中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提升自我赏识,优化心理素质,在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注重人格自我魅力的培养,能够更好的完善学生自我思想观念体系。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教育工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进行有效的改善十分的重要,要从根本上认知高职院校在思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在面临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应该如何借鉴和变革,从而谋求到适合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对策,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思想文化水平,为创建优质校园文化气息而努力奋斗。

作者:胡平 刘鹏程 单位: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经济论文:商业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商业文化由商业行业向全社会扩展,并逐步上升为主流文化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之初,商业文化属于商业系统的“行业文化”,它的舞台是全国商业行业,对流通环节的商业活动、商业行为发挥作用。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了。商业的地位与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并不突出,是作为生产的补充形式和辅助环节而存在,其功能受到压抑。这个时期的商业文化自然带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色彩,属于行业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了商业更高的地位与作用,它不再是作为一个行业而存在,也不再局限于充当生产的补充与辅助角色,转身成了一个社会性产业,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这个产业链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自身,甚至把生产环节也纳入进来了。现在所讲的商人,也不仅仅是指从事商业流通活动的人们,而且包括一切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无论生产者还是流通者均属商人。从社会分工角度上看,无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它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商业活动。商业涵盖了市场经济的所有领域,所有环节,集中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此,商业文化也就必然的从原来概念下的行业文化延伸到了全社会,成为社会所共有的文化形态。商业文化的社会性来自市场经济的社会性。凡是从事经济工作的人都知道,计划经济下的商业职能是分配生产部门的产品,而市场经济下的商业,则是市场经济的枢纽。所谓的市场经济也就是高速发达的商业经济。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以这种经济为主流的商业社会。不仅商业活动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生命线,而且商业活动的原则理念和精神,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改变着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例如,各行各业都在重视的品牌文化、促销文化、时尚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旅行文化、娱乐文化等,都是受商业活动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是商业文化新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延伸着现代商业文化的内涵。全球经济一体化催生的移动互联网,更是创新了互联网文化,是新时代商业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它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巨大影响。这就是商业文化的力量。它从一个侧面有力的反映出商业文化的广泛社会性,说明商业文化已经在客观上上升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层面,起着主流文化的作用,关键在于人们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的认识它,正视它,因势利导的培育它,扶持它,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商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它的生存土壤是整个社会,统一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意味着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要培育和建设的商业文化,是全社会、全民族共有的。尽管市场经济千姿百态,错综复杂,但商业文化所包涵的文化发展方向,基本内涵,核心价值,以及倡导的商业精神,都是统一的,体现的是全社会和全民族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意志,共同的愿望,共同的追求。但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宽,涉及数以百种行业,数以千种产业,数以万种市场,数以亿种商品,犹如一条奔腾的江河,浪淘不尽,生生不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商业文化也就呈现出多样性的态势。每一种不同的商业活动都反映出特色不同的商业文化,每个商业活动均是这一文化海洋的一滴滴水珠。他们千姿百态,色彩斑斓,反映出多样性的一面。就拿商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来说,我们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饮食文化千差万别,每一种饮食文化元素都反映着它那个民族与地域所独有的特点,众多的饮食文化汇集在一起,就如同春天里漫山遍野盛开的鲜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还有近几年来随着商会经济的兴起,商会文化也伴随产生,并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相互辉映,构成了我国现代商业文化一副灿烂的画卷。虽然商业文化是建立在各种商业活动基础上的文化,每种商业活动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任何特殊性均反映着普遍性和一般性,商业文化既有多样性,也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反映着商业文化的共同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性。因为各种商业活动必当遵循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的商业文化本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行走天下。商业文化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既要以改革的精神提倡多样性,鼓励不同商业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培育发展,更要强调统一性,要在统一性中呈现多样性,在多样性基础上实现更高层面的统一性,在“百花齐放”中繁荣我们的文化,彰显文化的魅力。

三、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步伐加快

当前我们正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都面向世界,以整个世界为舞台。尤其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所有商业活动已经没有什么行业界限,也打破了国界的概念。在这个背景下,商业文化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享走向共享,从分割走向融合,从传统走向现代。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在这个趋势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提升,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现象也变得更加突出。这种碰撞的结果,不像过去形成了对立,而是走向了融合。这种不断发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现象,也就推动了现代商业文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近代社会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随着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涌入,不少先进的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例如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于农耕文化具有强烈的、正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带来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这是外来文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当然,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对于本土文化的精华成分的伤害和破坏。例如,西方文化中对于资本追逐利润的贪婪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深刻的揭示,当这一外来文化涌入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之时,由于长期我国农耕文明所导致的缺乏抵御这一西方文化糟粕的能力,结果,在盲目照搬照抄,甚至于全盘吸收之下,为了贪婪地追逐利润,不惜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近几年来社会上假冒伪劣盛行,正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从文化高度反思,本质上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被稀释、被冲淡、被抛弃的结果。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大碰撞、大融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从现实来看,这种碰撞与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正面的碰撞带来了有效的融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建立交融的新机制,在文化基因层面由正能量的对接而互补、互生,水乳交融,由此创新和丰富了商业文化的内涵,使之赋予了时代的新特征,推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二种情况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并没有形成新的文化元素,只是在表层上部分的结合了,遇到文化内核的排异,出现文化隔阂,甚至于缺乏融合的机制。这主要是由文化价值观的本质区别所造成的。但不管怎样,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步伐将会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的是既要以积极的开放姿态参与融合之中,再也不能自我封闭起来,同时又要在融合中坚守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要通过融合洋为中用,而不能丧失自我,当了文化俘虏。

四、商业文化建设重点由传承转向创新

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的经济体制,最需要的是创新。近几年来人们都感受到了创新所带来的变化,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活动与商业模式不断出新,商业文化也正在纳入互联网元素,吸收互联网的文化精髓,使之具有新的内涵与特征。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商业文化,突出的标志就是融入“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传统商业与移动互联网实现新的全面嫁接。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工具,绝对不可能离开其他产业,过去所讲的“颠覆思维”也许并不正确,互联网并不是一个颠覆工具,而是一个融合工具,将各个产业在互联网平台上融合起来,成为新的更加强大的产业。如今,商业文化也融入了“互联网+”这一新元素,“电商文化”就是商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标志和主要方向之一。如今不少传统商业转型困难,根源之一是在文化上出现了瓶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文化这一先进的商业文化,结果在惊慌失措中找不到方向了。其实,互联网文化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关键是将商业文化提升到互联网水平上,具备“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连接一切思维”这十个“互联网文化”的核心元素,我们就可以从容地推进传统商业的转型与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今时代的强劲动力,传统的商业文化随之进入互联网商业文化这一崭新的阶段,我们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让商业文化注入互联网基因,丰富商业文化的时代内涵,提高商业文化的整体水平。

五、商业文化价值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这个基本内容里,商业文化的价值成为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商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商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友善态度”,要求一切商业活动均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敬业是对所有商人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商人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更是我国千百年商业活动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是现代商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我国社会最高层面,最有中华民族底蕴的文化成果。商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全社会最优秀的商业道德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商业活动中所培育出来的优秀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有了充分体现,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商业文化正在一步步生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

作者:王作言 吴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