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合集12篇

时间:2023-03-29 09:28:25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75-01

体育与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在其现实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的谬论与存在很大的实践误区。不指出这些谬论不解决这些错误的实践问题,体育与健康事业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并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歧途。

一、竞技有害论与现代大众竞技决定论

竞技从来就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来源地,竞技中的大众竞技,从来比一般的体育活动与锻炼具有更大的健康意义与作用。关于大众竞技的决定性与优越性,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法看到:

第一,大众竞技是公认的体育比赛项目,具有技术的标准化、国际化,具有游戏特殊自然之比学赶帮的组织与可比性质,因此,它决定了体育的项目文化价值,决定了体育的文化性、技术性与国际化、社会化程度,决定了体育的性质与效能。

第二,大众竞技比一般体育锻炼更具有竞技的要求性与练习的难度、强度、量,更具有社会综合能力的运用性,并且,众所周之,没有为健康体育拼命的,除非是重病患者;而大有为好玩、为比赛或竞技拼命与付出的,大有为全面发展拼命与付出的。因此,大众竞技或学生竞技,具有比单纯健康的体育,具有更加显著的锻炼价值或健康效能。

第三,大众竞技是以“公平、公正比赛”为核心的体育活动,也可以说是典型的具有严密竞赛组织性作引导的群众运动、人民战争,而这种以“公平、公正比赛”为核心的群众运动、人民战争,无疑更加成倍地决定了体育的刺激性、决定了更具时间密度的体育规模。

第四,大众竞技是社会化很高的通用体育,因此,决定了市场体育、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等的广泛展开与巨大效果。因此,大众竞技,在宏观上决定了体育项目的社会性与未来、决定了体育教学的社会性质与未来效能。

第五,大众竞技是比体育健康模式更体现有竞争特点的体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有益于尊重规则的习惯培养;有益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益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从而有益于竞争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

二、唯体育健康论与现代科学健康论

体育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健康方法,简单枯燥的体育运动更没有那么大的健康功能。其实,健康是多源的,现代科学健康论是全面的。通常,我们的健康来源于“现代生活健康方法,现代体育健康方法,现代全面综合交叉健康方法,增强体质方法”。

关于这个问题,除了现代体育健康方法和增强体质的方法之外,特别要指出的是:

第一,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健康的科学方法。一方面,人要健康,首先在于或根本在于“减少生活或生命的折损”。寿命及其年龄特征是健康最根本重要的标志,而人只要没有任何折损,就能活到175岁,就能达到最大的健康目的(不能活到175岁的原因,就是遭受了这样或那样的折损)。折损是对健康、体质、寿命最重大、最深层次的破坏。常常十年健康抵不上一次重大折损,一贯健强抵不上一刻生命。能够保持身心与寿命的完好,就是最大的最有意义的健康。另一方面,人要健康,主要的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修身养性。要善于平衡生心;要善于合理运动;要善于适应或改造改变自然的或社会的环境。

第二,我们必须掌握全面综合交叉健康的基本方法。

中医、西医、体育,可谓是人类三大健康的特效途径与方法。其中,中医主要是从根本上进行日常的疗养与治疗,其方法主要是根据人体身心理特征和自然、社会的特点,利用食物、酒、中草药、中医疗法,对人进行调理,总体上属比较温和的健康方法。西医主要是从现象上进行对应的解除式治疗,其方法主要是根据人体身心理症状,利用手术等物理方法和药物等化学方法,对人进行急救,总体上属于比较暴烈的健康方法。相比之下,体育属于最自然阳光的健康方法,其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运动与社会活动的巨大力量对人的身心进行刺激,通过刺激获得巨大的健康效益。对于中医、西医、体育这三种健康方法,我们必须区别对待与合理运用。

三、结语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的重任。但2006年9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得到继续改善的同时,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却呈现下降趋势,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也居高不下。因此,我们反过来再检查一下体育课程体系,我们必须承认,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结果与公共体育健康课程设置具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关键因素是现行的公共体育课的教材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教材体系不科学、教材的内容陈旧。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重点应该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上。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近些年,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的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出现了许多观点不同、结构不同、内容各异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材。从所了解到的资料和文件中,全国各地高校大都还在延用过去的体育教材,基本上是体育课程的名称改变了,但授课的内容没有变化。这些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教材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相对加大;教材的专业性过强,公共体育的普及性削弱,学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教材的难度加大,公共体育课程竞收录了体育院校专业研究生的教材。其中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课程仍然是以体育运动项目的体系为主,以体育学为编教材的主导思想,主要以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为基本教学手段。但这些教材的根本缺陷就在于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没有与学生将来的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没有更好地将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材的内容就势在必行。

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课程的本质是由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它用以指导学校教学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课程体系是由课程的内容、结构、形式等组成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所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要求,它是制订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所以,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能力是学习者自身去创造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反映体育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需要。另外,体育健康课程的形式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教学,更要加强隐性课程的训练。如:校园卫生环境的维护、校园活动的组织、体育锻炼中的人际关系等。再有就是,体育学科教育中,健康知识、医学知识在体育课程中的比例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2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应该是一名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独立健康生活的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能,了解基本医疗常识和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运用所学运动知识指导日常健身活动,能够在运动中得到乐趣,保持良好的运动兴趣。

2.3对新课程体系与内容的初步构想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健康知识:健康的概念、分类;健康的意识;性健康卫生常识

第三章医学常识:自诊与自救;基本的常规检查;常见的急救措施

第四章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

第五章体育教育的任务:体育的概述;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

第六章体育教学实践:各个项目的简述、规则;技战术训练与教学;易受伤部位的处理;以及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健身锻炼的方法学

第七章娱乐体育:体育欣赏;时尚体育;传统体育该教材的篇幅字数不宜太多,使学生在学习阅读时容易理解,并且要突出高校公共体育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知识性。

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及内容特色

3.1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创新性

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创新。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改革,要密切联系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该教材创新的关键。如由于现代行为观念的不断改变,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中已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把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的健康理论充实到新教材之中。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师,体育教师的创新重点应该是教学方法、手段和全面的医疗健康知识,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师范能力,这是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3.2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基础性

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技能,都要遵循这个原则:“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生存”。高校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就是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医学常识和体育基础理论。使学生掌握基本健康常识和运动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我锻炼,学会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常见的急救措施。了解奥运知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学实践和健身锻炼的正确方法。

3.3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综合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知识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要有高度综合。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反映在公共体育健康课上,就是涉及到体育健康课的各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具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伦理、哲学、艺术、环保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综合知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新的体育健康课中得到综合训练。特别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培养学生刚毅的意志,团结协作的能力,良好的思想心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激烈竞争的社会现状。

3.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应具有实践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不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理论,是灰色的理论。作为高校开设的体育健康课程,仅仅在理论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学是不够的,体育学有它的特殊方式,就是理论课和实践课,而且实践课的比例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大的。在新课程体系形成后,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原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理论课的内容有所加大,我们针对体育健康课程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方法。体育课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体育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指导体育健康教学服务。

4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

体育健康课程的另一重要特性就是实用性。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体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较强促进功能,同时也是体育健康教材在实用性上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教材的实用性,还要体现在与过去体育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将此书作为健身和医学常识手册永久伴随读者。

4.1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观

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体育思想上的改革。要着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但学会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会运用体育技能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只要有了正确健康的体育观,体育课程的实用性就更能够体现出来。学生具有了独立锻炼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够合理地设计体育锻炼计划,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主动参与体育健身和锻炼,从中获得自我发展。

4.2运动兴趣的培养与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3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

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

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奥运争光计划基本完成。北京奥运后,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计划,也借着奥运之东风开展的如火如荼。而要想真正在理论上对体育的健身意义和作用有较高的认识,必须借助于预防医学的深入发展。因为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调查研究人群的健康与疾病状况,了解引起疾病和健康的背景和原因,是制定体育保健措施的基本前提。没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全民健身运动就难以有的放矢。[8]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和减少有关危害健康的任何危险因素,建立并维护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体育运动正是属于“一级预防”。[9]医学家认为,当代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主要在一级预防上下功夫,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因都来自不合理和不正的“生活方式”。而体育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体育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价值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的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社会能力。[10]因此,从本质上来讲,体育锻炼和预防医学的根本宗旨都是预防疾病,提高大众抵抗疾病的身体素质。那么,两者在具体的实施途径上都有众多的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可见,医体结合对健康的促进是全方位的,“医体结合”的健康中心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载体,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进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0]所以在体育基础理论教学中将两者紧密结合就具备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4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4

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社会体育已成为体育专业教育中的主干专业,办学规模仅次于体育教育专业,布点院校也从单一的体育类院校扩展到师范、综合、工科、医药、财经、农业、民族等类型院校。[1]但其毕业生改行易业的现象严重,这与课程本身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在《专业规范》中,设置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陈章玉在《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的必要性,提出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专业(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三个方向。[2]本文就健身指导这一专业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进行判别,其依旧沿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的课程体系,例如以生理学、运动医学和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学科体系,其服务对象仍然限定在部分高水平的运动员,目标也只是提高运动成绩。尽管有的学校也开设了一些符合专业特色的学科,如华南师大开设的《运动与健康促进》,但就全国范围而言,预防的观念、服务于“亚健康”人群的观点还需要一个讨论、推广的过程。大多数高校如成都体院、华东师大、首都体院、广州体院、广西师大、湖北大学、湖南师大、云南师大等学校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以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为主,[3]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运动训练等专业的课程区分不明显,沿袭了传统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服务于正常人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变化,并以此为研究基础。其理论基础的构成是“运动”,并没有体现出社会体育专业服务于大众体育健身的特色。显然,这与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即大众体育健身的专业体育指导人才是相悖的。预防医学作为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卫生学基础理论,必然与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实施有着极为重要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一级预防”是最积极主动的预防,更是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体育运动是预防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级预防”。而传统预防医学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大众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物等因素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尤其在亚健康预防与调治上也有着独到的优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把“预防医学”理论引入大众健身指导的理念中,从而培养出能够运用专业的体育健身和预防医学知识来指导大众健身、缓解社会亚健康危机的专业人才。马玉成在《体育学科加强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提到:在当前的专业设置下,改革课程,加强体育专业中健康教育的比重或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中体育的教学内容。[4]

2预防医学理论对大众健康的理论指导

数据表明我国大多数人群属于亚健康状态,而预防医学理论无论是在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中,都是维护人群健康的主要理念;以预防医学理论为基础的大众体育健身是缓解亚健康、促进大众健康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

2.1中国的人群健康分类和亚健康人群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健康的世纪,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超过以往任一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文明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并且使疾病谱出现新的变化趋势。这些“文明病”的产生与病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属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根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基本分为健康、不健康和亚健康三类,分别占的比例为15%,15%,70%。(见图2)对于这70%的庞大亚健康人群,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临床医学对此人群的干预也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被动性。它是一个动态的状态,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这是自发的;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就需要自觉,需要付出代价和努力,同时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2.2预防医学思想与运动干预理念对预防、治疗亚健康的指导

预防医学是研究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学科。中西医的预防医学思想同多异少,双方的预防手段都多样而有效,两者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

2.2.1现代预防医学

现代医学由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应该指出的是,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预防医学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通过公共卫生实践,达到预防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5]促进健康和防止发生健康向疾病转化正是预防医学所研究的范畴,亚健康也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所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2.2.2传统预防医学

传统预防医学即中医预防,早在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观点,已经孕育着“预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从预防观点出发,通过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规律,探索消除对人体健康有害因素和利用有益因素的措施,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系统理论。[6]现代预防医学重视外因,重视群体,主要是针对疾病,尤其是流行病、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索和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而中医“治未病”思想则更重视内因,重视个体,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7]在新的健康医学观的指导下,中西医的预防医学体系正在走向融合,并将成为指导大众健身、促进民众健康的理论基础。体育健身在各个方面都对人们的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一,体育运动能够有效治疗心理疾病,排解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其二,长期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延长寿命、增强体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其三,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大众的娱乐生活方式体现健康、阳光、科学和文明的特点,防止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侵蚀人们的健康。通过专业的运动健身指导,充分发挥预防医学的理论优势,现代预防医学能够为社会体育工作者开具“运动处方”提供理论基础,而推广传统预防医学的健身气功及一些养生术可以有效促进大众健康。总之,社会体育工作者应该合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及时把介于健康与非健康之间的“中间人”拉回到健康人的队伍中来。

3“医体结合”与健康促进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43-03

在临床治疗和研究中,人们对动作障碍的界定常存在差异[1]。本文作者总结前人相关论点从体育角度,并借鉴“学习困难”的概念认为:运动技能学习困难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发展障碍。其操作定义(描述)表现为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相对缓慢,与正常学生相比,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学会完成相应的动作技能,且学会动作技能花费的时间远多于正常学生,但其智力正常。该概念是作者大胆提出的独家之言,希望各位同行和学者来共同探讨、磋商,并提出宝贵意见。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维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及在两大搜索引擎“google”和“百度”中,分别用关键词“运动技能学习困难”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无相关记录”,再分别用题名“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相关对比研究”在以上检索系统中进行检索,结果还是显示“0相关记录”[2-5]。由此可见,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有必要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由此,根据体育教育实际和运动心理学的理论提出假设“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均比正常大学生低,其相关系数可能会明显高于正常大学生”。如果假设成立,则该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更好地认识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以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量化相关关系;以此来为丰富和完善运动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及学校体育学的理论提供参考;也想为体育的和谐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江汉大学外语学院、数计学院、艺术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和物信学院等6个学院共24班的新生为研究对象。为了正确界定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大学生,选择对象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初选,以任课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的评价为效标,从每个年级选取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学生5~10名,共186名;第二步确定,再向这一部分学生传授自编一套由难、中、易组成的专门技术动作(动作图略),为了克服无关变量的干扰,传授这套动作时既不给动作命名,也不讲解和解释该动作技术要领,对初选对象进行专门的教学实验和观察2学时,最后按操作定义(见前述)确定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小学生共计157人(男生89人,女生68人)作为实验对象,从以上6个院系中随机抽出100名(男59,女41)学生作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

1.2.1.1体质健康测量利用全国体质达标现场分别测量了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的身高、体重、心率、肺活量、100 m成绩、立定跳远、血压和握力8个方面的数据。

1.2.1.2心理健康测量采用焦虑测验。该量表后来由华东师大周步成教授(1991)主修为心理健康测量量表(MHT)。GAT由100道题组成,含学习不安(A)、对人不安(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征候(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等8个焦虑分量表和1个信度量表。整个量表为累加模式,记分采用“是”、“否”两级,答“是”的题目计1分,答“否”的题目计0分[3]。

1.2.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被试与体质和心理健康相关的基本情况,如对“体育课、技术动作、体育运动、人际交往”等相关态度的信息的收集。

1.2.3文献资料法查找大量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选定题目、进行研究设计及研究结果的分析。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1.5和Casio-3600pv作为计算工具,对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数据进行样本特征数的统计分析,对有关变量进行假设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总体水平与正常学生的比较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体质测量值与正常学生的值进行比较,发现其统计结果明显低于正常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运动技能水平与体质健康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影响体质健康,体质健康水平的降低反过来又影响运动技能的学习。

2.2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正常学生的比较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列表统计结果见表5。与正常学生(常模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其产生原因可能是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影响。这类学生由于运动技能学习出现相对困难,其体质较差,运动成绩也不好,从而影响了他(她)们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敏感性突出、学习不安、身体候症、对人不安等方面。

2.3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间相关关系及其分析由表3可知,8项体质健康指标中除心率和血压外,其它6项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相关。这说明在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中,影响体质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要素是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的,某项体质健康的提高可能会有利于另一项健康指标的改善,三者都不能忽视。心率可能与耐力有关,它与其它7项指标无明显相关。学生的血压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与其它体质健康指标没有明显相关。

2.4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及其分析由表4可知,心理健康的8个指标中除A与C、D和C、E和C、D和G无显著相关,其它指标存在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198~0.428之间,这说明心理健康的主要维度指标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正常大学生相关系数在0.19~0.68间,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相关系数在0.161~0.497之间,显然被试(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分量表相关比正常学生小,表明该测试分量表之间的区分度效度对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更高,尤其是A(学习不安)、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和G(恐惧倾向)等几项指标独立性较好,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区分效度更好。

2.5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及其分析由表5可以看出,C与50 m跑、C与肺活量;D与体重,G与心率、G与握力;H与血压等指标有显著相关;其它各身心健康指标间无显著相关。这一研究结果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同类指标不同,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生大多数身心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相关[6]。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与学生的生理年龄特征有关,小学生处于童年期,身体和心理指标发育均不成熟,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依存性,身体的发育程度与心理的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因此两者的显著相关的指标较多;而大学生则处于发育成熟期,是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过度时期,其身心各方面都较小学生成熟,身和心各自的独立性更强,身体与心理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减少,因此,显著相关指标较少。这一结论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身心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逐渐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其对应的相关系数又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相互影响更明显,其身体与心理活动相互之间更敏感,这种现象对此类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利的,因为他(她)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本身就比正常学生低,如果不尽快改变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状况,容易导致身心健康的恶性循环。至于其它深层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有待于与各位同行探讨。

3结论与建议

1)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正常学生有明显差异。体质健康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可能会影响到体质健康,也可能体质健康水平低下反过来影响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尤其是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大学生,在进行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不要忽视加强体质健康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现象的出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这说明运动技能学习困难是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因此,对此类学生只有设法改变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状况,才有可能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3)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间存在明显的相关。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者相互影响,学校在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中应该加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不能有所偏颇,保证全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数指标间存在明显相关,相关系数普遍小于正常学生。因此,我们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心理健康指标的多维度入手;另外,本结论说明该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的区分度更好,所以,将该量表在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学生中进行推广可能会更有效。4) 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有部分指标(7个方面)有着显著性相关,其相关系和相关指标数明显低于同类小学生,而又高于正常大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成熟及年龄特征有关,其深层次原因有待于下一步扩大样本含量(n)再对比研究。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研究者不仅重视从量的角度探讨动作障碍的严重程度,也要重视发展多学科的评估方法从质的角度考察动作障碍的复杂特点[1]。

参考文献:

[1] 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56-237,270-280.

[2] 钱建龙等.中小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困难相关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8(12):96-100.

[3]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01-215.

[4] 王耘.大学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71-387.

[5] 钱建龙.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13-229.

[6] 钱建龙.运动技能学习困难小学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量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1):38-43.

[7] 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5-248.白文飞等.2000年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39-41.

[8] 陈英三,林风南,吴新华.动作教育的理论与实际[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113-123.

[9] 钱建龙.对动作教育的三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7(1):28-37.

[10]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1-438.

[11] 省略.

[12] 省略.

[13] bhes.tpc.edu.tw/schoolboard/attachmen ... 181K 2004-10-21.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6

针对我国青少年健康体质水平不断下滑,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1]。“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况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

根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的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论令国人吃惊,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成为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2、阳光体育运动的定义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其开展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

3、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采取的措施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且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有影响、有声势、有内容地顺利进行,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研究制订方案,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确保学生每天能够锻炼一小时。

5、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

根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情况,各个地区通过下发文件、举行活动、媒体宣传等,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学校体育工作有了更强的关注,于此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着很多漏洞,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体育课程设计研究缺乏理论高度

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方面理论水平不高,并且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会直接影响其实施效果。理论应该与实践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充实理论,通过“理论——实践——反馈——再理论——再实践”这个循环过程,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来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方面的理论水平,才能有力地指导实践。此外,课程开发还缺乏一定的专业设计和研发队伍。

2、缺少必要的社会群众基础和现实的动力

客观地说,2001年实施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非常缺乏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体育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动力。

3、研究观念滞后,视野狭窄

体育课程研究中体育观念滞后,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社会生活脱节,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

三、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重新审视和改革,无疑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阳光体育运动弥补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不足

学校体育课程忽视了培养学生健身意识、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养成,而阳光体育运动却弥补了这一缺憾,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阳光体育受到家庭、学校及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现象。

2、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学校教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以“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创造能力”为人才观和教育观,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突破口,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等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人才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开创学校体育改革新局面,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共同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7

1前言

针对我国青少年健康体质水平不断下滑,2006年12月23日,全国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并通过了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倡导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1〕。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并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落实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主要措施〔2〕。“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明确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和措施,突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必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况

2.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

根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的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论令国人吃惊:最近20年,除青少年的体重、身高、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以外,青少年的速度、力量、耐力、肺活量、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均持续下滑,肥胖率比5年前翻了一番。更令人担忧的是超重率、肥胖率的持续迅猛的增长,给青少年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导致一些成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正向低龄化发展。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成为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3〕。这样的身体素质的学生,如何能担当建设祖国的大任?于此背景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2.2阳光体育运动的定义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沐浴阳光的温暖,享受运动的快乐,满足青少年在自然环境中快乐与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其开展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

2.3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具体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4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采取的措施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且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有影响、有声势、有内容地顺利进行,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青少年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研究制订方案,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确保学生每天能够锻炼一小时。

2.5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

根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情况,各个地区通过下发文件、举行活动、媒体宣传等,使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对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学校体育工作有了更强的关注,于此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校一般体育工作与阳光体育运动不能区分,在平时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中冠以阳光体育运动之名,就算是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着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主体认识不清,了解以点盖面,对3-5年后实现的目标没有长远的详细规划;对阳光体育运动和中央7号文件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的一体化理解不够,还没找到一种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方法;由于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并没有完全被根除,体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受重视,等等。〔5〕因此,有些地区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阳光体育运动还是在持续发展的,总体效果还是有待观察的。

3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可以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回顾这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80年代,教学改革处在“开放与引进”阶段;90年代初期,是教学改革的初级阶段,“以提高体育教学效益”为主题;90年代中期,提出了“素质教育”,指出传统教学要向现代化教学转化,并且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新世纪以来,我国主要进行了“新课程标准实验”,以此来探索体育课程改革新出路。经过调查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着很多漏洞,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转贴于

3.1体育课程设计研究缺乏理论高度

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方面理论水平不高,并且滞后于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会直接影响其实施效果。理论应该与实践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充实理论,通过“理论——实践——反馈——再理论——再实践”这个循环过程,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来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研究方面的理论水平,才能有力地指导实践。此外,课程开发还缺乏一定的专业设计和研发队伍。

3.2缺少必要的社会群众基础和现实的动力

客观地说,2001年实施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非常缺乏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体育课程改革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动力。

3.3研究观念滞后,视野狭窄

体育课程研究中体育观念滞后,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社会生活脱节,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6〕。

4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重新审视和改革,无疑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4.1阳光体育运动弥补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不足

学校体育课程忽视了培养学生健身意识、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养成,而阳光体育运动却弥补了这一缺憾,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阳光体育受到家庭、学校及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扭转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现象。

4.2阳光体育运动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学校教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以“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创造能力”为人才观和教育观,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突破口,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对强身健体、培养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等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人才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7〕,开创学校体育改革新局面,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共同促进我国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5结论与建议

“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下,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步骤。“阳光体育运动”一词蕴涵着健康、生机与活力,给学校体育注入了富于创新和文化寓意的标识。由于它直接指向了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因此应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改革的主要方面。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应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与社会舆论氛围的有利时机,切实纠正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大力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相信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定会开创学校体育改革的新局面,使学校的体育工作取得实效性和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体艺,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

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

〔3〕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8-10.

〔4〕刘海涛,王宜馨.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背景、归因与实施举措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7,34(8):33-36.

〔5〕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8

国民健康维系着一个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改革之前,体育是指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活动。而体育与健康是“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不单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方面。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针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二)课程目标

1. 身体健康。课程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心理健康。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一是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二是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 社会适应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 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二、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和教学观

(一)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实现从针对学生身体训练到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转变

过去的体育课程仅限于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训练,而课改后的体育与健康却融合了众多学科知识,重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实现通过体育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室内理论课,还是室外实践课,都应该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位主线”的三为主教学原则,都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训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体育课教学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

1. 运动负荷和性别差异是体育课教学独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个体差异等掌控好体育训练的运动负荷。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重视教、学、练、思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相长、练思互进;把发展学生体能、学习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的结合起来,实现健康、全面育人的目标。

四、多样性评价

1. 激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相结合。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时候,教师可采用激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 定性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相结合。在期末或期中评价中,教师可以采用定性性评价和定量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总之,教师要实施好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只有领悟好新课程标准,运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只有把握好教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有学生注重评价的多样性,激发其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9

    首先,突出健康的理念。体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与学生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贯彻健康第一的重要指导思想。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是要保持躯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生活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对这一说法做了补充,即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加上了道德健康,认为同时满足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注重基础理论和运动方式、技能相结合,在教学理论时要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更加具体地介绍运动对健康的影响。教师要注意理论的系统性,要围绕健康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理论教育体系,使学生知道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锻炼意识和自觉性,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如部分学生过于肥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几乎不运动,同时还食用大量的高盐、高脂等高热量食物,以女生居多,男生相比女生好些,因为他们的运动量大些,对于三高食物吃得少些。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10

体育运动是高中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其不会对学生高考成绩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体育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从健康发展角度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全面培养高中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一、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体育课程是高中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拥有丰富的课程教学内容,为高中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从现实教学状况分析,体育课程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健康价值、文化价值等两个方面。

1、健康价值。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我国高考体制正处于改革实施阶段,每年高中生体验也发现了诸多的健康问题,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的异常状况,影响到了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借助体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运动范围,利用户外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2、文化价值。高中作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的关键时期,每一项课程对学生未来规划与发展都有促进意义。体育课程文化价值表现: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主要课程,也是培养文化知识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二是宣传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足够的体育知识;三是丰富高中学校教学的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内容。

二、高中体育运动课堂教学原则

运动是体育之根本,体育教学必须要与运动紧密联合,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培养目标。高中生体育运动课堂学习方法编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运动情况执行教学方案,保障运动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运动课堂教学需坚持的原则:

1、联系实际。体育运动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高中生个体差异性需求。比如,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不仅降低了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难度,也带动了高中生的运动兴趣。

2、全面发展。借助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健康水平,全面实施运动课堂教学方案是提升学生水平的关键。高中体育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贯彻理论。理论知识是指导一切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体育运动课堂也要结合理论知识体系,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三、新课标下体育运动教学的实践方案

针对高中生体育运动课堂学习方案的优化改革,新课标要求教师根据上述原则内容,重新编制一套符合高中生的体育运动课堂教学体系,使其能够融入到体育课堂学习流程中。结合笔者工作经验,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程改革工作,从多个方面拟定新的运动课堂教学方案。新课标下体育运动教学策略:

1、优化课程结构。高中体育运动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改变早期单一的课程结构,为体育运动课堂教学给予先进的指导,加快新型体育运动课程的现代化发展。

2、调整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总指导,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决定着具体的教学策略。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人新兴运动类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积极引用先进的教材内容,丰富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指导后期实践教学活动。

3、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是体育运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动力,依赖于课堂教学创新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学习人才。对于高中体育运动课堂来说,在教学方式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更多的教学模式,全面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训中,培养学生个人的身体健康能力。

4、拓宽教学领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体育运动课堂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拓宽体育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展开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运动项目选择方面,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多个运动实训,拓宽了体育课程的教学领域。

结论

随着国家对高中教育的宏观调控,高中学校不仅要注重文化课程教学管理,还要对辅课程教改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才能推动广大师生的全面发展。重视高中体育运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高中生学习是一种很大的帮助,综合培养了学生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也是教师未来改革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孔祥武,李依军.高中体育选项分组教学实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4)

[2]张振明,胡晓琛.北京市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3]史立峰,洪幼平.大学体育选项课发展前景的影响因素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101-03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和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构建体操与人文、健康三者相融合的新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必要而迫切(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 确立新体系的教育理念――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课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摆脱竞技体操教学与训练的模式”,并且在教学要求上“与中小学体操教学相脱节”。虽然已有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仍然以竞技体操教学为主。其实,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属于教育领域,而非竞技领域,其教学内容也非竞技体操范畴。因为学校体操教学所指的体操,其上位概念为体育(指学校体育),而体育的上位概念为教育;竞技体操的上位概念是竞技(或运动),而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可见,体育与竞技(或运动)是并列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现借用国内学者宋继新教授的图示来说明体育与竞技的区别,同时也说明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与竞技体操内容的区别(图2)。

体育与竞技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联系主要在于“二者互为手段……是不同归属的、平行的、交叉的关系”。因此分别位于体育和竞技下位概念的学校体操与竞技体操也同样存在上述关系。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仅是以竞技体操为手段,而要培养具有从事未来学校体操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还要将体操与人文、健康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教育教学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学校体操教学所要求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与竞技体操有本质的区别。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充实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因此,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理论体系要本着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健康紧密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所提出的能“掌握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专门体育人才,并相应地融合“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培养目标,在培养出合格的、能胜任未来需要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下,充分体现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

2.2 新体系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

2.2.1 体操内容的重新确定 体操从其产生时起,其内容就一直在发展中变化着。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运动”时期的跑、跳、投掷、攀登、摔跤、舞蹈、骑马、军事游戏等锻炼身体的一切活动,到现代奥运会初期的双杠、单杠、吊环、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高与跳远综合跳、撑杆跳、爬绳、50公斤举重等内容,都充分体现着体操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现代体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体操仅指竞技体操,而广义的体操所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本文讨论的是广义概念的体操。这里综合国内各版本的体操教材列出体操的内容,包括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蹦床运动、健美体操、实用性体操、团体操等内容。有的学校将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也纳入到体操的内容体系当中,如吉林体育学院已正式将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列为选修课。

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体,而舞蹈与体操自古以来就有很深的渊源,将之列为体操内容体系之中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进一步加以探讨。形体训练的练习手段可以采用徒手姿态操、韵律操、健美操、太极、按摩、健身跑以及各种舞蹈动作,也可以采用把杆、绳、圈、带、球、肋木、哑钤、杠铃、壶钤等,以及各种特制的综合力量练习架,也可以采用现代开发出来的多功能的一些健身器械。”可以看出,形体练习所采用的手段,绝大多数属于体操练习内容。因此,将形体训练纳入到体操内容体系之中也是有据可依的。

2.2.2 体操技术课内容的设置 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需要,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体操技术课设置为必修课(普修课)和选修课(表2)。

2.2.3 体操理论课的内容设置 新的体操课程体系要求体操与人文、健康紧密融合,不能人为地将体操教学划分为体操、人文、健康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而是要在体操教学中时刻紧密融人人文与健康教育。因此,体操理论课的内容设置可以采取“理论术科化”的方式进行,即在进行技术课教学时,适时地将与所教技术有关的理论内容加以阐述。理论术科化所讲述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把体操练习内容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体操练习中教会学生如何保护与帮助及相应的理论;在课堂实习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及相应理论等。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术科化相对不易实施的理论,如体操概论、学科体系、中小学教材救法分析等理论,可以单独安排几次课进行系统讲述。

2.3 新体系体操课程的实施

2.3.1 体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体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属于体育美学的范畴。体育美由“身体美”、“运动美”和“健康美”三部分组成。“身体美”的指标主要包括体型、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形体等内容。“运动美是指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这种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它已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可以包括竞技美、技术美、动作美、服装美、器械美、行动美等丰富多彩的子系统”。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鼓励其对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

2.3.2 体操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兴起,终身体育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重视。培养学

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也自然属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范畴。学生在离开校园步人社会后,并不意味着其体育生涯的终止,而应该是能运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知识从事终身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在体操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而把体操练习手段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维持其终身体育行为的有效方法。如在体操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时刻联系所学的练习手段,并将之直接或有所创新地运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之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3 重视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体操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它们皆屑于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的范畴。

体操教学中要重视隐性课程所发挥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并与显性课程紧密结合、共同育人。教师要适时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从教职业道德、责任心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理念。

2.3.4 “成功体育”思想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成功体育,简单地说就是体育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oj。

在体操教学中,可以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练习目标,让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2.3.5 五大目标的渗透及融合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虽然不是针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提出的教育目标,但作为未来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专门人才,他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这五大目标,进而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切领会。这对他们以后从事专门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将会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在体操教学中,要注重这五大目标的积极渗透和有机融合,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为他们将来从事专门的体育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4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2.4.1 技术评价目标 新体系要求的体操技术评价目标,以略高于中学体操练习要求为主。为了激励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热忱,我们可以借鉴南京体育学院的评价考核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体操技术动作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考核,既照顾到个体差异,又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同时也排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灵活的、创造性的教学及考核方法,对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学将产生莫大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2.4.2 理论评价目标

2.4.2.1 “理论术科化” 在体操教学中,前文提到了“理论术科化”的方法,我们不防把体操理论的考核方式也界定在“理论术科化”的范畴内。其指导思想为:要求学生不但能做(动作),而且还能讲、能教。如吉林体育学院一直以来就采用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如下:考核时每名学生任意抽取所学内容的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学示范,包括该技术的动作名称、动作示范(实际操作)、技术要领、动作规格、教学方法或步骤(要求实际演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要求实际演练)、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要求实际演练)、健康价值或原理。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体操技术理论考核,也是对其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以督促其早日具备学校体操教学能力。

2.4.2.2 理论口试 对于体操的学科理论考核,吉林体育学院一直采用理论口试的实施办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于“理论术科化”无法系统讲授的体操学科理论,设置计算机试题库。考核时采用微机随机抽签进行口试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求学生以教师的角色,站到讲台上对假定的学生(两名以上评定教师)讲授所抽到的试题。评价时对板书设计、教态、仪表、语言流利程度、讲解的逻辑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为其将来从事室内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1)树立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课程新理念,把“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体育运动与健康论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61-02

一、运动与营养的关系

运动与营养都是维持人体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运动促进健康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合理的营养又是维持健康和持续运动的物质保障。人体大约共有60万亿个细胞,每天约有1/100的细胞需要更新,使人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就是说人体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归根结底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而且促使生理机能运行的许多物质也都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产物。不言而喻,这些产物的原料都来着食物。因此,要使身体结构得道充分的发育,要使生理机能得道充分运行,就必须由食物供给充足、合理比例的营养。

所谓营养,就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过程。营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则可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增强人体机能的作用。合理营养与科学运动相结合,可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发育,明显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所以,要想使体育运动获得良好发展,必须有适当的营养保证。近年来,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运动与营养素有了深入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运动员营养与运动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成绩。运动与营养素的关系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在群众体育中,体育运动与合理营养的结合在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合理营养和适量运动对防治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等都是有效的。同时,也只有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营养手段也是运动后恢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营养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况;营养不合理,将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运动能力下降,甚至产生疾病和创伤。

二、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自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响彻世纪的运动格言之后,关于运动是否有利于生命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也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说明运动对于生命健康来说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重要。规律的体育活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获得健康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了50%~55%。因此,我们要运动,更要强调“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如果运动不科学,将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运动也是自然界一切动物的生存之道、健康长寿之道,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

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可能会更长久,更健康。古人也有“动则不衰”之说,只有活动起来,才能很好地保养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合理运动对于健康有很好的促进功能:如运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运动能提高心脏健康功能;运动能增强肾功能;运动使人精神愉快等,特别是运动能增强肺通气功能,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而很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成年男子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运动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而一般人为12-16次,呼吸变慢的好处在于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总之,适量运动对健康是有益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和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人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同时也通过人体的运动,促使肌肉不停地做出收缩和放松反应,从而实现对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机能的锻炼,促使人的反应灵敏度、灵活性得到改善,同时也改善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等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

三、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神灵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WHO从1947年开始,先后5次对健康概念进行修正,直到1985年WHO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是指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是最新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意味着不断适应变动不止的生物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界里边,也同样存在合理营养与健康的问题。就拿植物来说,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就是它们的合理营养素,在那样的环境中,植物才能健康成长;否则,植物要是生长在盐碱地、水分胁迫等环境中,则植物的健康成长就受到威胁;同样对于动物界来说,衣食无忧的安逸环境就是顺境,是有利于动物生长的有利环境,而大运动量训练,导致动物内环境的改变等状况就属于逆境,不利于它们的生长,此时就需要改变这种逆境,配合合理的营养,来保证健康成长。

有研究表明,几乎一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肿瘤等,都可以从营养学上找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以肥胖为例,近年来我国18~45岁的人群中肥胖者占20%左右,肥胖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近年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邀请了8个国家16位著名肿瘤学、营养学、流行病学专家,综合研究了世界4500项有关饮食与癌症预防的最新领先科研成果,在广泛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癌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通过科学饮食能减少300~400万癌症病人。这些疾病的防治也是我们在21世纪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合理营养更是人们获得并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总之,我运动、我营养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服务的,适量运动加上合理营养是维护身体良好发育、维护健康重要因素,任何层次的人的健康来自于良好的营养加有规律运动的生活方式。只要坚持这一准则,生命才更完美,身心更健康。拥有健康,人生才有意义,拥有健康才能合理运动,才能更好地选择营养素,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因此,“我运动、我营养、我健康”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健康的响亮口号。

参考文献:

[1] 王瑞.重视体育运动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J].学苑教育,2011(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