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论文

时间:2022-04-13 09:34:23 关键词: 时事新闻 时事新闻论文

摘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对教育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目前取得的这些成果还远远不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事新闻的过程中学习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时事新闻论文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高中政治论文

一、贴近课本,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十一世纪初期时事新闻多被列为高中政治考试中的必考内容,而当前高中政治必修课的基础知识中诸如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等均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类时事新闻要素的有效融合。高中政治的日常学习相对而言更偏重于理论化,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思考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对此,在对日常时事新闻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适当地以课本的专业知识加以引导,尤其是在逐步积累深厚的时事新闻之后,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在解读和讲解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时,就更能有的放矢。同样,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时事新闻并将其与课本知识糅合起来进行理解之后,其新闻敏感性、政治敏感性以及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融合的能力等必然会迅速提升。为了保障学生对时事新闻的研究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新闻五分钟播报和讨论时间。将学生按照政治课值日生的方式进行分组,上课初期学生不但需要对当前国内外的新闻进行播报,还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可以作为点评方和辩论方。这种方式对学生知识、眼界、视野等都能有效扩展和提升,以及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和对课堂气氛的有效调节等均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学生将理论和时事新闻之间进行融合之后,其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与其他学生进行辩论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样可以得到系统地提升。

二、转变课堂学习观念,合理安排新闻运用时间

(一)逐步开展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学政治并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相对而言,政治应该是高于生活但同时与生活有极大的联系性的基础学科。在对政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具体的学习与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不但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从书本中脱离出来,逐渐将自身的视角从理论学习转移到社会生活中来。以近期比较火热的“青奥会”为例,“青奥会”本身与青少年的成长紧密相关,因此,与“青奥会”紧密相关的各类时事新闻均可以在课上以主题讨论会的形式来进行。但是在针对新闻话题展开分析之前,建议教师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师挑选题,学生被动参与的方式,而应由学生根据时事的变化自行选择与课上内容讲解相关的话题作为材料。此种教学模式,将原本以如何应对答题的知识点固有化和模式化所带给学生的压力,从根本上进行了缓解,枯燥无味的教学开始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变得更具有趣味性。

(二)巧妙设计课堂内容,融入时事新闻讨论

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融入同样需要巧妙构思,一般来说教师习惯性地在上课伊始的5分钟到10分钟内,或者在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将时事新闻融入进来与学生们进行探讨。但是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下课之前的5分钟到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还可能在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中,这时候带入时事新闻对于学生思维的迅速转变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将时事新闻作为课上讲解时重要的材料在课程中有选择性地进行融合。当学生带着疑问和新鲜感来面对课堂讲解的转变时,其对本课内容的总结、领悟和归纳等能力,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高中政治课程的单调性也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热烈讨论时事的过程中逐步消解。综上所述,时事新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极其必要的。时事新闻的引入对高中政治课堂教材的不足以及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是在时事新闻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时间和使用方式的把控,尽量避免时事新闻在课堂引入之后所可能出现的喧宾夺主等问题,并在引用方式和穿插时间等方面需要加以注重。

作者:丁卫兵 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著作权论文

一、时事新闻的表现形式和独创性

(一)时事新闻是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的著作权法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而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著作权法中可以看出,著作权保护的是作品而不是客观事实。换言之,如果这种作品就是单纯的客观事实描述,它就不能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如果这种作品它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有了客观事实之外的表现形式,那么它就可以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对于究竟是客观事实,还是表现形式,是一种典型的思想和表达加以区分的情况,因此著作权法施用的重要原则就是思想和表达二分法。对于时事新闻而言,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典型的客观事实,这是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但是时事新闻必须经过各种媒体的报道,才能被广大公众所获知。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台、互联网,只要对原始的新闻事件进行了加工,它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事实。可以说,正是时事新闻报道中的“报道”,使得时事新闻具备了超出新闻事件本身客观事实以外的表现形式,这时它就应该成为被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国内对于此问题的争论就在于此,很多媒体都认为自己的时事新闻报道没有施加任何主观因素,仍然是对新闻事件本身客观事实的自然描述。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时事新闻的报道,都会或多或少地融入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感受或者主观评价。因此,站在事实的角度上看,这种争论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时事新闻报道就是在时事新闻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一种表现形式。至此,第一个争议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这还不能确定时事新闻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因为,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保护还有第二个条件,就是作品的独创性,而且这种独创性是有标准的。如果时事新闻报道中,表现形式的独创性不足或者无法提炼出独创性,它也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所以,要理清时事新闻报道到底受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还必须看它是否具有独创性。

(二)时事新闻具有独创性

在我国,时事新闻报道是否具有独创性,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焦点问题,各派观点各执一端。将这些观点进行系统地归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肯定观点,即认定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具有独创性,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类观点的依据是,时事新闻报道归根结底属于新闻作品,它是新闻工作者辛勤和智慧的结晶。换言之,既然时事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它就应该具有自身的产权,它就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第二类是否定观点,即认定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不具有独创性,所有时事新闻报道都不应该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类观点的依据是,时事新闻报道就是对新闻事件这一客观事实的反映,反映客观事实的表达谈不到独创,用作品来描述时事新闻报道也不合适,因此不能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对于肯定派观点,否定派学者认为,时事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付出的劳动是有限的,其劳动的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第三类是中庸观点,即认为时事新闻报道中,有些具有独创性,有些没有独创性。换言之,这里需要一个判断时事新闻报道是否具有独创性的标准。符合标准的就认为它具有独创性;不符合标准的就认为它不具有独创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庸观点或者更符合实际情况。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的著作权法中,找不到对于时事新闻报道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本文从事实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绝大多数时事新闻报道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时事新闻是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表达,但是中间的遣词造句都凝结了新闻工作者的辛勤汗水。而且,为了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新闻工作者都在时事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构思和设计,尽可能使得客观事实的描述引人入胜。不仅如此,很多时事新闻报道中都蕴含了新闻工作者的评论。所以,从事实的角度出发来讲,时事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时事新闻报道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其中的独创性也是明显可寻的。综合以上两点,从事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时事新闻报道是一种表现形式,也具有独创性,是应该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

二、时事新闻报道应受著作权保护的三点合理性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从精神层面也步入了一个理性的时期。对于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其是否正确合理,可以将其是否合乎理性作为依据。为了进一步明确笔者的观点——时事新闻报道应该受到著作权保护,本文有必要对于时事新闻应该受到著作权保护的合理性加以分析,本文的视角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保护的第一点原因

在从属范围上看,著作权应该明确归属于知识产权制度。知识成果虽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其形成的过程中凝结了作者辛勤劳动和智慧。按照洛克构建的财产权劳动理论体系,任何一个人对其自己付出的劳动都具有所有权,这也就构成了知识成果具备知识产权的理论依据。著作权的制定,就是尊重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从著作权的保护对象上看,它将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都纳入其保护的范畴,这一点无疑是合理的。因为,每一件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都是作者辛勤和智慧的结晶。按照上述分析,将时事新闻报道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畴,就具备了财产权劳动理论基础之上的合理性。下面,从时事新闻报道的过程来看,每一点都凝结着新闻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思维智慧,是新闻工作者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当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为了获取有关此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赶到现场进行走访和核实。就算记者毫不加工地将时事新闻记录并报道出来,至少获取时事新闻的相关内容就要付出辛苦的劳动。获得了时事新闻素材以后,记者必须通过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将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便能够被编辑采纳。编辑采纳以后,要进行进一步的文字修改、版面设计、视觉效果设计,才能将时事新闻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可以说,时事新闻报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新闻工作者劳动成果的体现。付出如此艰辛劳动获得的新闻成果,难道不应该受到著作权的保护吗?

(二)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保护的第二点原因

在弘扬知识产权合理性的过程中,黑格尔的人格理论被广泛使用。在黑格尔的人格理论框架下,财产这种外在形式实际上是内在人格的表象化。换言之,我们在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属性时,往往会考虑其中人付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通常会忽视其中隐含的作者的人格魅力。所以,知识产权对于无形财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作者付出劳动的保护,也是对作者人格价值的一种尊重。著作权既然要保护作者对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的合法权益,实际上也就囊括了对作者人格价值的尊重。换一个角度看,著作权对于作者权利的保护,是可以拆解为对于作者人身权和作者著作财产权保护这两个内容的。对于绝大多数时事新闻作品来讲,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素材挖掘、新闻材料编辑加工、新闻事件报道的整个过程中,除了付出体力和脑力劳动以外,也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观点融入其中,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格价值的展现。从这个层面上看,保护时事新闻作品不受到别人的抄袭、剽窃和转载,是契合黑格尔的人格价值理论的。诚然,时事新闻事件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应该是人类社会所共享的资源,任何人都没有对它的专属权利。可是,时事新闻经过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编排、修饰,就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主观成分。这种主观性,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时事新闻报道中的人格体现,它是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

(三)时事新闻应受著作权保护的第三点原因

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之所以要制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措施,其根本目的不是单单为了保护这些无形财产的财产权,而是要激励国民注重创造、注重知识的应用。正如知识产权对于发明专利的保护,使得发明专利的拥有者在专利被应用以后有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正是这种激励,使得西方的各类创新活动从未止歇。我国制定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要鼓励国民的创新意识。通过保护国民的知识成果让国民获利,促进国民进一步去挖掘知识实现新的创造。著作权利属于知识产权体系,因此其相应保护法律的制定有着同样的出处。再转回到时事新闻报道这个议题上来,如果一直没有著作权或者其它法律为其保驾护航,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恐怕难以保证。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很多时事新闻都是来自危险领域的。就2014年以来的重大新闻来看,军事冲突和恐怖袭击的时事新闻最容易吸引观众眼球。很多新闻记者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搜集第一手资料,他们获得的新闻素材新鲜度是靠对新闻事业的热情来保鲜的。但是,如果这些报道得不到任何保护,在各大报纸上被反复抄袭、在各个电视台上随意播出、在各大门户网站社区论坛上随意转载,新闻报道的源头无处寻起,真正为这些新闻冒着生命危险去奋斗的新闻工作者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他们还会在日后的新闻工作中再冒险去挖掘第一手资料吗?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恶性后果是,新闻工作者都只会坐在电脑前,随意转载转发各种新闻报道,甚至没有新的新闻内容就胡编乱造,一个充斥着过时新闻、虚假消息的时代也就为期不远了。所以,从激励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来看,时事新闻报道太需要法律保护了。这种保护或许不能给新闻工作者带来额外的收益,但至少会给真正为新闻事业勤奋工作的人以肯定,给那些靠倒卖别人新闻成果的人以约束。

三、完善时事新闻法律保护的对策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时事新闻报道是符合著作权中有关作品的规定的,其独创性也是明显的,对于时事新闻进行法律保护也在诸多层次上表现出了合理性。因此,笔者建议从以下角度完善有关时事新闻的法律保护工作,以推动时事新闻报道的良性健康发展。

(一)加入判断“时事新闻独创性”的标准

在分析时事新闻是否适用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时事新闻具有独创性。而有关此问题的观点表现出三大流派,并且每派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为此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从绝大多数的时事新闻作品来看,它们都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和构思,因此应该看作具有独创性。而极少数时事新闻作品确实没有经过太多的编辑加工,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对于法律工作而言,要准确把握这些差异性,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时事新闻独创性”的判断标准。符合了这个标准的时事新闻报道,就应该纳入著作权的保护范畴;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时事新闻报道,就排斥在著作权的保护范畴之外。当然,这一标准的制定应该在广泛征集新闻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之上。而具体到法律施行时,也应该充分听取新闻领域专家的意见。

(二)不具备“独创性”的时事新闻也要有所保护

在“时事新闻独创性”的判断标准之下,必然有一部分时事新闻被认定成不符合著作权的保护原则,但并不是说这类时事新闻报道就丝毫不应该受到法律保护。可以看到,确实有些新闻就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没有经过记者编辑的粉饰和加工。但这些新闻素材的挖掘,也凝结了新闻工作者的体力劳动,他们可能要跑好多路、花好多时间才能搜集到这些素材。所以,对不具备独创性的时事新闻也应该有所保护。例如,可以允许这类新闻被转载和转发,但前提是要表明新闻的原始出处,对获得第一手新闻材料的新闻工作者予以肯定。

(三)保护措施要动态调整并认真执行

我国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保护法律制定之初,时事新闻报道的侵权纠纷并不多见,这也是当时没有相关规定的重要原因。但随着这几年新闻媒体的资源开放,网络报道的大量出现,使得新闻版权纠纷变成了习以为常的问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任何一项法律都不应该一成不变,都应该跟随时代的变化去更新解决问题的方式。即便法律制定的当时是完备的、毫无缺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问题的出现,其中的内容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合理性。所以,对于时事新闻报道的法律保护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并在纠纷出现时严格按照法律依据认真执行。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激励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摒弃现有新闻保护法律框架中的不足,使得对于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领域的法律保护更加完善。

作者:李光霞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逐渐变得素质化,新的教学理念提倡的是学生要创新发展,这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加强对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的探究。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无法激发其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而合理地在思想品德课上融入时事新闻能够有效促进其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就目前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现状,来简要谈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促进时事新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时事新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运用探究

以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初中思想品德无论是在平常的教学中还是在中考都越来越关注时事新闻的运用。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需要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关注国家大事,拓展自己的视野。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讲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在如今的现代化社会中,这种学习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通过互联网把整个世界连成了地球村,学生完全可以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且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会在教学的过程中联系时事新闻,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分析能力。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简要谈谈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时事新闻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1.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新型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对于整体教学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由于没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就无法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媒体形式如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并结合时事新闻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手段结合时事新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笔者将举实例进行说明。

在《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在上课前积极备课,结合当前我国第一批歼击机女飞行员之一余旭在训练中不幸牺牲的时事,准备一段视频或一篇报道,教师自己也可以总结一些话语。首先播放中国空军进行训练或者进行阅兵时的场景,让学生对空心怀一种尊敬、崇拜与感激之情,然后对这篇报道进行详细解说,讲出由余旭同志引出的一批军人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坚守岗位的不懈精神,值得学生们以及所有的中国人学习。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个事件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

2.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现实、关注时事新闻的过程中学习

教师在对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准备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当下社会的热点新闻给孩子们展示,突出课堂的重难点,这样既结合思想品德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材中的知识得到充分地拓展,又对学生宣传了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使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与国家大事、方针政策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小事中培养天下大事的纵横感。

例如,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最近中国神州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小视频。两名航天员将在太空飞行33天,这是举国欢庆的大事,离不开中国精神的鼓励。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中爱国敬业、自强不息等又何尝没有在两位航天员身上体现,他们为了祖国奉献自己,甘愿付出极大地风险,在飞行前进行残酷的训练,这些都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时事新闻进行讨论与讲话,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够充分激发爱国精神,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3.运用时事新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基本的教材知识内容,理清主要的知识点,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的理解与课外阅读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除了这些环节,在课后学生还需要做的就是巩固与提高。那么教师可以怎样对学生运用进行时事新闻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呢?

例如,在初中三年级学习了关于中国的文化政治历史之后,教师可以把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0周年的大事作为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如:列举中国建国60年以来发生的国家大事等等。通过学生的分析探究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语: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对教育发展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目前取得的这些成果还远远不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仍然需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事新闻的过程中学习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时事新闻论文:用时事新闻辅助品德课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开学初,在教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不平静的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平静世界下的暗潮涌动,笔者在课中引入了“南海仲裁案”一新闻事件。孰料,学生们看毕,义愤填膺。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爆发了。“菲律宾真是无理取闹!”“难道要通过武力来解决吗?”……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但已经远离了自己的教学初衷――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怎么办呢?一时间一筹莫展,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中。

课后笔者仔细研读了本课的教材,《不平静的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内容涉及世界历史的范畴,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和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战争和冲突,激发学生对战争的痛恨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南海仲裁案”这一新闻材料无疑是鲜活的素材,但隐射在这一事件背后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是否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若是如此,孩子们激进想法定然不会如此强烈,看待问题也将更加客观。

看来,站在教师的角度选用时事新闻,凭感觉运用于课堂,是一个误区。那么,如何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有针对性地选用典型的时事材料呢?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实践,认为只有遵循原则选择时事材料,并适时地切入课堂中,才会达到意想中的效果。

一、时事新闻遴选的原则

(一)强调针对性

国内外的大事千变万化,时事热点新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针对性地选取热点新闻,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时事引入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如我在教授《有不测风云》时,针对文本“天有不测风云”的主题,在导入新课时引入日本海啸的新闻,通过视l和图片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力,使他们感受到“天有不测风云”的深刻涵义。

引入新闻时事是为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所服务的,不能因为学生爱听,老师就引,任何脱离文本的引入都是空中楼阁。只有针对文本主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的新闻时事,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实效。

(二)提倡时事性

在课堂中引入时事,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突显时代特征。只有在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精心选择针对性强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作为实例,才能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达到说理、解惑的目的。

如在《祖国属于我们》一课中,我让学生观看十八大的具体实况,听听代表们的意见。相信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当今的中国。

品德教师平日里要养成关注时事的习惯。古人云:“博观而约束,厚积而薄发。”只有广见博识,才能取其精要;只有积累丰富,才能灵活运用。

(三)关注主体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基础决定了只有源自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时事才能有效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时事,更要从中筛选出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内容。

如在《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文中,关键是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让学生尊重和感谢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在设计教案时,我引入了报刊新闻《别等没早餐了才想起外地人》:他们行走在我们衣食住行的边边角角,不招摇、不起眼。一到春节,他们集体回家,与之相关的行业纷纷打烊。没有他们,城市多少有些落寞与冷清……

我所教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外地民工子女,他们的父母早出晚归,辛勤工作。他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的父母。虽说“距离产生美”,但只有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时事,才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有效引入时事的策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在品德课教学中把时代的活水――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重复,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捕捉孩子心灵跳动的脉搏,把握住教学契机,这样才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一)在明理中引入时事

品德课堂教学往往分为“感知―明理―激情―导行”四个部分,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根据道德认识形式和发展的规律,适当的引入新闻时事,有助于突破“明理”难点。请看以下案例:

在绍兴市第三届品德书圣大学堂中,汤金华为了让学生体会劳动需要知识这一道理,是这样设计授课的:

师:你心中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学生说了许多体面的职业:教师、医生、科学家……)

此时,师课件出示:养猪。问:你看到这个职业,想到了什么?让你去养猪,你喜欢吗?(许多人都说不喜欢)

这时,课件继续出示:大学生。师问:在你心中,大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众说纷纭,都觉得大学生有学识、了不起)

课件出示:“大学生养猪倌”刘荣杰的新闻视频。

一边放视频,一边提问:妈妈为什么让儿子回家养猪?如果你接到电话,你会怎么想?刘荣杰是靠什么养猪的?

最后师小结:劳动需要知识。

汤老师可谓是有一双慧眼,善于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时事新闻。他选用了大学生刘荣杰放弃做电脑公司老板回到农村养猪致富的新闻。大学生的文凭和养猪的职业形成强烈对比,瞬间激起千层浪。视频放完,学生明白了原来养猪也需要知识!汤老师灵活地选用时事新闻,使学生明白了:劳动需要知识。这可以说是活化了教材,活化了知识,也活化了课堂。

(二)在冲突中引入时事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共同发展、增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的“旁逸斜出”,使教学活动离开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但若教师能给予恰当的引导,教学就完全有可能超出预想,使学生获得非预期的发展。

教授《交通连四方》时,班中的外来民工子女学生都谈到每次回老家心情都很急切,恨不得能插上翅膀就飞回去。可是长途汽车司机怕被摄像头拍到超速,连100码都不敢开。有一次司机还因为开车时间超过四小时,被交警强制休息,所有的乘客都叫苦连天。显然学生的看法违背了交通安全的法规。

面对这个问题,我当场没有反驳而是因势利导,引入了陕西延安“8.26”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6人死亡、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160.6万元。经调查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卧铺大客车驾驶人疲劳驾驶造成追尾。同时,货车驾驶人从匝道违法驶入高速,并且在公路上违法低速行驶所致。

最后学生明白了交警禁止客运车司机疲劳驾驶、超速行驶是为了乘客的安全,是大家利、平安回到老家见亲人的保障。

教学中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引入新闻时事,因势利导,这样在保证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又巧妙地消除了干扰。

(三)在感悟中引入时事

结合文本内容,引入新闻时事进行拓展学习,可以丰富文本、升华主题,让学生的主观世界多些情景体验和感悟,突破对抽象的教材目标的理解。

在教授《携手共创和平》时,认识恐怖袭击的危害时,我引入了“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的新闻视频,并把其中一个受害者的信息出示在课件上:

1日晚间21时20分许,王宇和父母在昆明火车站站前广场准备回老家哈尔滨。突然,远处出现一群人,手里拿着五六十厘米长的西瓜刀,见人就砍。王宇和父母本能地向火车站旁边的招待所跑去,但王宇的母亲被椅子绊倒。“我没拽起我妈,那凶手就一刀扎到我妈喉咙上……”王宇哽咽道。

看完后问学生: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恐怖分子怎么如此残忍?

生2:这些人难道自己没有亲人吗?他们到底是不是人?

……

师:是的,这是一群丧尽天良的魔鬼!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恐怖主义团伙!他们并没有逍遥法外,4天后全部被抓获。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厉惩罚!

只有打动孩子心灵的东西,才能在孩子的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通过此次引入,学生第一次近距离的直面恐怖分子,情绪愤慨,激发起了热爱和平的愿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平的意义。

好的时事案例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触动人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如果我们品德教师选择实实在在的、符合学生生活气息的、具有课堂灵性的特定时事,适时引入,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德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镇中心小学】

时事新闻论文:做大有“附加值”的时事新闻

[摘要]互联网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电脑、手机越来越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选项日益多元化,这使得传统媒体的优势领域――时事新闻报道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决不能坐等观望,而应该主动谋划,积极应对,借助互联网“风口”,让时事新闻报道逆势“飞”扬。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时事报道 突围 路径

一、报纸时事新闻总是慢半拍

互联网时代,受出版规律、出版流程、投递发行的限制,纸媒报道的新闻与网络传播比总是慢半拍。

按出版规律,地方党报一般是晚上编辑版面排版印刷,早上投递发行,与读者见面。而互联网传播不需要繁琐的编辑排版,事件一发生就能通过客户端瞬间传送,这种即时性优势是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与网络传播相比,报纸时事新闻总是慢半拍,有吃“剩饭”之嫌,久而久之,便造成读者流失。

拿国际新闻来说,因东西方时差原因,晚上恰恰是西方新闻的高峰期,而报社受制于出版流程的限制,基本上会在次日0时到1时设置清样时间。超过这个时间段的信息,将无法登上报纸版面,这就导致有些后半夜发生的重大新闻无法及时传送给读者,或者已经刊登的重大新闻要素不全、事件进展不能及时得以更新。

另外,为了确保宣传贯彻中央政策精神不走调,时事新闻编辑的选用稿件,大都来自于新华社电稿及通稿。据了解,新华社每天要向全国100多家媒体提供专特稿,向1000多家媒体提供电特稿。相同的供稿来源,地方媒体时事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在所难免。

二、发挥报纸的传播优势

如今,x者浏览时事新闻,最方便的办法是浏览各大门户网站。遇到突发重大事件,门户网站会在主页上设置新闻专题,将关于此事件的各种报道链接起来。当读者点开这些链接时,发现这些信息都是来自各种媒体的碎片性的信息。读者想要了解更多,就必须不断地点击,从海量的链接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浪费时间不说,一些报道的立场和观点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

而报纸的时事新闻报道,经过编辑的细心剪辑整合,提炼出了事件主干脉络,再辅之以各方观点、与之有关的链接等,将一个新闻事件完整化、立体化地呈现给读者,使读者阅读起来一目了然,这是以迅捷见长的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传统媒体经历了由弱到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实力不容小觑,多年来传统媒体占据了重要的资源,并逐渐形成了一支专业的新闻人才队伍,拥有目前新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实力及权威性。

传统媒体公信力也是新媒体所难以比拟的。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新媒体时代,个人的信息真真假假,新媒体急于转载,就容易传播谣言及不实新闻。而传统的报纸由于时间相对宽松,编辑及报社领导层更有时间综合各方信息,准确判断新闻的真假。这样就可以确保新闻真实,从而树立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

相对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快进快出,传统报纸从业者相对固定,对时事新闻来说更是如此。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时事新闻编辑基本都成了行业的专家。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取舍和把握、对新闻要素的提炼、对新闻触角的延伸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三、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

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是故步自封、收缩防守,还是主动进攻、收复失地。早在2007年,百年老报《华尔街日报》就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变革――压缩资讯而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新闻。

这种观点,对传统的时事新闻来说尤为重要。 做报纸的时事新闻,和新媒体拼不过速度,那就拼内功、拼专业、拼见解。

首先,弱化资讯时事新闻,主打有观点的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对于所报道对象的调查、分析、解释和预测,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转型期尤其为公众所需要,它也是拥有专业采编队伍的大众媒体所应该着力打造的拳头产品。 对读者而言,看国际国内新闻的报道,缺乏对事件的背景及来龙去脉的了解,往往只能一知半解。所以,对时事新闻编辑来说,不单单要将事件呈现给读者,还要从读者角度考虑,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将事件的背景清楚地呈现出来,并对事件的走向做出客观性的预测,分析事件的发展对读者的影响,并对事件表达出明确的立场观点,从而影响读者。做这种有观点的深度性的时事新闻,是很考验功力的事情。对媒体来说,报道的层次实际上能够反映该媒体的境界,媒体的境界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众的境界。在今天,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越来越多地需要靠意见表达来实现。

第二,包装新闻版面,抓住读者眼球。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传统的一杯清茶读半天报纸的生活状态已经成为过去时,读者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才会从头看到尾。一般的时事新闻如何能吸引读者的眼球,需要编辑在版面上多下功夫。

标题制作要抓人。 新闻标题,要告诉读者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新闻标题出新出彩,围绕受众关切,提炼新闻核心观点和有效信息,使用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力的语言,力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新颖醒目、引人入胜。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要避免出现空洞呆板,反对玩弄词藻甚至庸俗的标题。

多用图表等表现手法 。与密密麻麻的文字相比,多用照片、图表等表现手法,会使版面美观大方,清爽透气,使事件的脉络更能一目了然。对读者来说,阅读也变成“悦读”。

第三,适应媒体转型,培养复合型人才。

媒体转型发展,对时事新闻编辑而言,最大的改变不是强化发现和采集新闻的职能,而是强化加工新闻的职能,也就是要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整合,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编辑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策划型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价值将更受珍视。

而这些素质的养成,不仅需要编辑记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同时还需要加强学习,积极掌握更多经济、法律、文史等知识以及图表制作和音频视频制作技能。只有汇集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更好地驾驭时事编辑这项创造性的工作,让我们的时事新闻报道,在“互联网风口”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目前,美国有一大批新闻院校、新闻媒体和媒介组织正在进行融合性的技能培训,很多文字记者在学摄影技术,报纸编辑在学音频视频编辑和图表制作等。一个技能全面的记者、编辑,在今天已经成为非常抢手的人才。培养新闻传播的策划性、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

时事新闻论文:浅谈时事新闻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什么是时事新闻?时事新闻有泛指与特指两种。在新闻学的书籍中,时事报道、时事调查、时事新闻的说法很常见,这里的“时事新闻”,通常泛指新闻媒体对最近国内外大事所作的报道,与我国著作权中的“时事新闻”的特定含义是不同的。

那么,著作权法上的时事新闻是指什么呢?据参与著作权立法的专家解释,时事新闻又称为纪实新闻,是指全部由信息(或“硬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事实)组成的新闻,反映新近发生的事。?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6条规定:“时事新闻,指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这种时事新闻是不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见著作权法第5条第2款)

研究者解释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正当性,是因为这种“单纯事实消息”只是反映一种客观事实的存在,只是单纯地报道在某时某地发生了某种事情,而无需付出什么创造性劳动。在我国《著作权法》所有的“时事新闻”后面没有接“作品”一词,也没有将“单纯事实消息”划入“作品”之列,足见立法者的谨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有关工作人员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解释》明确指出,所有事实报道消息都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否定纯事实报道的创造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单纯事实消息”仅仅是由客观事实的简单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新闻,并没有反映创作者的思想内容,不具有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所应当具备的独创性特点。

“时事新闻”的实例辨别

为了说明新闻报道中哪些内容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本文选取了针对“2009年4月11日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取消”这一事件的几则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这几则新闻报道,从新闻学的角度看,都可称之为时事新闻,但以著作权法中的所谓“时事新闻”来衡量,其间显然是有区别的。

第一则新闻报道为:

泰总理府言人称东盟峰会因安全原因取消(标题)

新华网快讯:泰国总理府言人帕尼坦当地时间11日中午宣布,东盟与对话国领导人系列峰会因安全原因取消。

第二则新闻报道为:

泰国“红衫军”围城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取消(标题)

中新网4月11日电中国驻泰国使馆负责新闻工作的官员11日说,本次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取消。

11日中午宣布,东盟与对话国领导人系列峰会因安全原因取消。此前,原定当地时间上午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因“安全原因”推迟。……(全文共382字)

第三则新闻报道为:

总理在泰国遭遇峰会取消过程披露(标题)

新华网北京4月11日电(记者赵承李诗佳冯坚)“我出发之前了解一些泰国最近的情况,但还是决定按时起飞。哪怕是飞机在帕塔亚上空盘旋,因为这体现诚意”,总理在飞往泰国的飞机上对随行记者说。

怀着与东亚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真心、信心和决心,中国国务院总理10日晚如期来到了泰国海滨城市帕塔亚,准备出席11日开始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全文共2329字)?

第一则新闻报道只是用简短几句话讲述清楚事件发生的五要素(who\when\where\what\why),新闻的篇幅不长,没有具体的细节描述,写作的语言上缺乏形容词句,不含有撰写人的创造性活动,属于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单纯事实消息。像简讯、快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等,都不含有创造性的劳动而不被保护。

第二则新闻报道中有记者的所见所闻:“当天早上七时半,记者前往会议中心时看到路上还畅通无堵,沿途可看到路边布满军警和军车,重要入口还设立铁架障碍物与铁丝网。但从中国代表团下榻的酒店传来的消息称,酒店门口早被出租车围困,参会代表无法出门抵达会议中心。这导致原定于当地时间当天上午七时举行的中日韩三国外长早餐会到目前尚未举行。”在这篇新闻报道中,记者也对泰国总理府发言人的发言进行了摘录与加工,记者针对这一事件,“按语法结构、章法结构及写作技巧等规则,将文字编排成表达一定新闻内容的文字序列。经过新闻写作形成的新闻作品所传递的新闻信息已不是原始的自然信息,而是暗含着记者的选择、立场、观点、分析能力、表达技巧等”?。

第三则新闻报道中含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新闻中写道:“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温总理用行动诠释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丰厚内涵,用真心、信心和决心传播着战胜危机的希望。……‘我们应该耐心地等待泰国政府的决定,这是对东道国的尊重,也是向东盟表达中方合作的真心、决心和信心’,当代表团中的一些同志开始流露出急躁情绪时,沉着冷静地对大家说。”记者对“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取消”这一事件进行报道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远非只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存在。

显然,后两则报道都是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就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和著作权实施条例所界定的“时事新闻”概念来看,它仅指单纯的事实信息,全部信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组成,不带有报道者主观的色彩,没有评论,没有修饰。实际上,这种不带作者的理性或感性成分的单纯由事实构成的消息,在新闻媒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也就是说,新闻报道中占很少数量的“单纯事实消息”是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

关于区别对待不同新闻报道的相关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1990年制定,2001年进行了修正,但“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的规定一直没有改变。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条对“时事新闻”有进一步规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属于著作权法第5条第2项规定的时事新闻。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这里的“传播报道”实际上属于著作权法中的“转载、摘编”行为。“注明出处”是与“转载、摘编”行为相伴而生的附随行为,是司法机关针对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无序使用时事新闻现象而对著作权法所作的扩大解释。?

“由于社会政策方面的原因――即社会需要获得知识和有关世界大事的情报――授予的版权保护是有限制的”?,因为著作权具有强烈的垄断性,即只有权利人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他人未经许可不得占有、使用和处分。这对新闻信息的自由流通造成了一定限制:因为不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无法对新闻作品进行广泛传播。新闻报道不仅与报道者的权益相关,更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

事实上法律针对不同的新闻报道,已有不同程度的权利限制:一种是完全不受著作权保护的,如单纯事实消息。各媒体可以自由使用此类消息,无需征得报道人的同意,也无需支付报酬,但相关的司法解释已强调要“注明出处”。另一种是受著作权保护,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与作品名称,需要支付报酬,此为“合理使用”,如著作权法第22条第4款对“时事性文章”的规定即属于此类。还有一种,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外,无须经著作权人许可,但须注明作者姓名与作品名称,需要支付报酬,为“法定许可”,如著作权法第23条中编写科教书的规定。最后一种是完全受著作权保护,必须经得著作权人许可,使用时须支付报酬的,如新闻特写、新闻通讯、新闻纪实作品等,上述的后两则新闻报道即属此类。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应该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单纯事实消息排除在著作权法保护之列,可以使此类消息更为便捷地被转载转播,满足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设计,保护大多数新闻报道的著作权,并对其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这样,一方面保障了报道者的个人权益,激发其创作热情;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信息的自由传播,更好地实现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从而使新闻报道者、传播者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管理学院)

时事新闻论文:《楚天都市报》时事新闻的编辑特色

时事新闻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一家报纸的成败。时事新闻编辑,面对的是国际国内新闻,其新闻的覆盖面更广,较之于其他版面的编辑,对新闻信息量的需求更大。随着网络的普及,时事新闻编辑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便捷地获取大量新闻信息,另一方面,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又对时事编辑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通盘权衡头条新闻

《楚天都市报》时事新闻的稿件来源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新华社电稿、外联稿件、网上新闻。面对大量信息,如何发掘有价值的新闻,做合适的处理,都是对编辑能力的严峻考验。以2008年7月30日《楚天都市报》A16中国新闻版的编辑为例,当天的新闻热点有《昆明街头出现疑似爆炸物》、《两万天文迷涌入新疆观看“月食”》,《“山寨版鸟巢”走红网络》和《“上海公路大王”刘根山被批捕》等,如何取舍成为关键。

在正头条的处理上,《昆明街头出现疑似爆炸物》来自《春城晚报》当天新闻,新闻来源可靠,而且时值奥运前夕,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从时效性和关注度上考虑,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但这条新闻最大的缺憾在于,文中已经说明所谓爆炸物其实是虚惊一场,其最大的新闻点爆炸物已经被证明不存在,这无疑削弱了其新闻价值。而《“山寨版鸟巢”走红网络》则是当时被热炒的话题,同样是奥运大背景之下,用一条正面的、颇具趣味性、可读性的新闻作为头条,对于《楚天都市报》这样一份市民报纸,显得更为合适。

在倒头条的处理上,《两万天文迷涌入新疆观看“月食”》也是一个新闻热点,但是中新社的原稿文字有限,结合当天的版面情况,这条稿子做倒头条,篇幅不够(当天是5×10的广告,版面很大),其内容也缺乏吸引力。而《“上海公路大王”刘根山被批捕》一稿来源于《南方人物周刊》,是一篇深度报道,篇幅很长,可以做大,且可读性也更强。从整体版面看,正头条和倒头条“一”软“一”硬,相互呼应,版面内容平衡协调。

于是,《“山寨版鸟巢”走红网络》和《“上海公路大王”刘根山被批捕》被作为版面的正头条和倒头条,《昆明街头出现疑似爆炸物》在版心位置做了配图新闻,《两万天文迷涌入新疆观看“月食”》则以边栏的方式做了一条消息。由于安排得当,该版被评为“今日好版”。面对大量新闻信息,编辑在选稿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可读性、时效性等基本的新闻价值,依据本报的风格,明确选稿标准,同时还要兼顾时事版自身的特点,注意内容的平衡性,结合时事背景、版面大小、稿件类别,作全局安排。

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当代报业,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使得报纸扩版成为趋势。版面的增加,一方面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版面之间重稿的问题。与其他版面相比,时事版由于稿件的覆盖面相对较广,范围包括国际国内,内容涉及政经文卫,因此更容易产生稿件重复。要解决这个问题,时事编辑要在自己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新闻数据库”,便于随时调取合适的新闻进行替换。

《楚天都市报》由于扩版,版面量大幅增加,各部门主任编辑很难在编前会上将所有稿件向值班总编通报,只能将当日重大新闻择其三四条通报;而且主任编辑通报的往往是他所负责版面的新闻,对于该部门其他编辑所选稿件,并不全部掌握,所以各个版之间重稿情况时有发生。发现重稿的情况,通常是最后值班总编进行审稿的晚上11点至12点左右,这时离截版时间已所剩无几,这就要求编辑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2008年7月31日,《楚天都市报》A14中国新闻版,编辑选的倒头条本来是《人大教授抄股内幕说》,但至晚12时左右,发现与B31证券新闻版《任淮秀建仓ST盐湖涉嫌内幕交易》重复。此稿作为倒头条份量很重,当时离截版时间不足30分钟,但编辑仅仅用了15分钟,就重新选好《重庆40余岁女富豪拟游太空》。这条稿子,既照顾到了可读性、时效性,保持了原有稿件的质量,而且与7月30日A18国际新闻版关于“维珍太空船”的报道形成呼应,可视为国际新闻的“中国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找好稿子,并能与前一日的稿子形成连贯之势,反映了编辑对新闻的熟悉程度。

心细如发地处理稿件

当代报业由于网络的介入,其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大大拓展。因此,一旦发生漏稿或稿件处理不当,会对报纸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作为百万发行量的《楚天都市报》,面对的读者群,上至省市领导,下至普通市民,而时事编辑处理的国际国内新闻,又经常涉及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因此必须心细如发。

《楚天都市报》2008年8月7日B31中国新闻版,当班编辑在编辑稿件完毕,已经开始排版的过程中,无意发现新华社的一条《“总理让路女孩”出院》的电讯稿。原稿篇幅很短,是条图片新闻,这条新闻一则有关汶川地震,二则有关总理,立即引起编辑重视,当即决定使用该稿。但当天由于奥运新闻占据了大部分版面,在有限的中国新闻版面里,已经有很多稿子,只能在边栏做图片新闻。在组版的过程中,编辑特意提醒美编将该稿放在左边栏三则新闻的最上面。事后编辑解释说,这条新闻虽然篇幅太小不能做大,但即使做边栏,也应该尽量用编辑手段,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省外新闻省内做

时事新闻因为其刊登的新闻大都为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总给本地读者一种距离感。《楚天都市报》时事编辑处理的新闻主要是湖北省以外的新闻,他们善于省外新闻省内做,新闻人形象地称之为“落地”。只有“落地生根”,才能拉近读者与新闻之间的距离,引起本地读者的关注与兴趣。那些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有时通过“落地”可以做得很出色。

《楚天都市报》2008年8月3日A11中国新闻版,编辑用一整版做关于10大全民节能行动的主题新闻。如果一整版都是关于国内节能行动内容的介绍,对于武汉市民来说,总有些隔靴搔痒之感。因此,编辑就将它与武汉的节能行动联系了起来,用一半的版面,以《4楼以下不用电梯,公务活动穿短袖,我省公务员力挺10大节能行动》、《每周少开一天车,武汉可节油40余万升》、《武汉市机关下班15分钟前关空调》3条稿子,对这一主题做了“落地”处理,并将正头条的标题做成《10大节能行动全国铺开公务用车每周少开一天武汉日均可减少3万辆车上路节油18万升》,极大地拉近了这一主题新闻与武汉市民的距离,使其成为武汉市民关注的新闻。因为出色的本地化处理,这一版后来也被评为“今日好版”。■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新闻系讲师)

时事新闻论文:浅谈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时事新闻,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探究分析时事新闻中蕴藏的地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地理教学时事新闻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时事新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新颖性,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对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地理课本由于篇幅局限,传达的知识并不全面。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关注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把新闻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向学生传授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事新闻是发生在生活中“鲜活”的事件,这些新闻往往时代气息浓厚,与生活关系密切,反映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时事新闻作为一种“活教材”引入课堂,犹如给课本枯燥的知识注入了 “活水”,学生甘之如饴,学习热情高涨。

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选用适当的时事新闻进行教学或习题训练,都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时事新闻材料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同时,在对时事新闻的解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材料中分析隐含的地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二、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

1.明确教学目标,筛选时事新闻素材。时事新闻涉及的素材内容比较庞杂,但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所以必须对时事新闻材料做出必要的筛选,精选出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素材。在筛选时事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一要简明扼要地点出时事新闻概要,切勿复杂繁琐。二要结合教材,紧扣教学目标,呈现地理教学所需要的关键信息,特别是书本中所缺失的信息。例如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的教学中,课前笔者搜索了大量关于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和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时事新闻素材,然后筛选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素材,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地理教学。如利用《东方早报》中关于“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的时事新闻中的表格数据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2015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全球人口平均寿命是71岁,其中女性73岁,男性68岁,与1990年相比,男女的寿命均延长了6岁”这则事实材料,进一步解释教材中高度概括性的词语“人口老龄化”。

2.在课堂导入中运用时事新闻。在地理教学中适当运用时事新闻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变化”时,笔者引入沙县动车正式通车和沙县机场正式通航的时事新闻进行导入,把学生亲身体会得到的三明交通运输的变化带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共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

3.在课堂教学重难点问题上运用时事新闻。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辅之以典型时事新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认知,让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紧密联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例如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以2015年初著名传媒人柴静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搜集资料验证三明是否也存在雾霾。在课堂上,学生根据所找资料及亲身体会讲解了三明城市空气污染物,并分析导致我们城市污染的来源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提出许多他们自己对解决城市污染问题的看法。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时事新闻、亲身经历有了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在探究活动中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达到常规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4.在地理习题中运用时事新闻。“学而不思则罔”,要想扎实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一定的习题训练是有必要的。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新闻为背景设计地理习题,进一步诠释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交通区位因素分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有关向莆铁路的时事新闻设计了相关问题,巩固课堂知识:

2013年9月26日,我国第一条连接海峡西岸和中部内陆腹地的快速铁路――向莆铁路正式开通运营,沙县三明北站与南昌西、福州、莆田三个向莆铁路沿线车站先后举行了动车组首发仪式。向莆铁路开通后,闽赣多地将实现“朝发午至”,大大缩短了赣闽两省的时空距离。读向莆铁路线示意图,思考影响向莆铁路选址的区位因素是什么,并简析向莆铁路开通运营的积极意义。

学生可以参照课本南昆铁路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用课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在日常应多注重时事新闻的积累,并适当运用于地理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时事新闻论文:新媒体时代纸媒时事新闻如何突围

[摘要]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地方报纸的发展举步维艰,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时事新闻作为报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首当其冲。本文简要阐述了地方报纸时事新闻的发展困境及其优势,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时事新闻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意,突出重围,为报纸赢得受众、获取市场。

[关键词]新媒体 纸媒 时事新闻 突围

新媒体浪潮下,纸媒行业正遭遇最严峻的生存困境,转型是必由之路。与新媒体相比,报纸的“多而全”已不再具有竞争力,时效性、互动性则是其明显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单纯以信息传播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于时时都在海量更新的时事新闻而言,尤为如此。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新媒体,报纸仍有其无法企及的优势。第一,纸媒时事编辑综合素质更高。新媒体人员变动相对频繁,人员素质得不到保障;报社编辑长期处于一线工作,新闻敏锐性更强,对读者的喜好更加了解,新闻的再加工能力也更强。第二,纸媒的公信力更强。新媒体更注重时事新闻的时效性,且容易跟风,假新闻不可避免;纸媒有严格的审稿制度,编排时间相对更为宽裕,在新闻的真实性、导向性、思想高度等方面更具权威性。早到的假新闻和晚到的真新闻,读者更喜欢后者。

那么,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报纸时事新闻该如何扬长避短,突出重围呢?

一、平民视角,让时事新闻“落地开花”

读者在阅读新闻时,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地域接近的新闻更容易产生兴趣,也更容易有认同感。时事版面要助力地方报纸赢得受众、获取市场,就必须从平民的视角切入,从众多新闻事件中找到地方百姓关注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雅俗共赏的形式打造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让时事新闻“落地开花”。

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地方报纸时事新闻的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通稿,难以和地方百姓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殊不知,在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地方读者不仅对国内重大新闻有知晓欲,对国际时事的关心也是有增无减。因此,无论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要实现“本土化”不存在能不能做的问题,关键是怎样做。只要策划和编辑肯用心,主动意识强,对地方实情、群众生活及读者的喜好有全面和深层次的了解,就能从众多新闻事件中捕捉到重大新鲜,且对地方政府和读者有重要借鉴意义的题材。

二、深耕细作,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华尔街日报》的总编辑说,读者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获取即时信息,通过报纸获取即时信息的人群越来越少。该报采取减少资讯挖掘深度新闻的做法,为自己谋求新的发展。《华尔街日报》的这一理念尤其适用于地方报纸的时事新闻,对于时事新闻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新闻内容的挖掘,而是要做好新闻内容的再加工,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

地方报纸传递时事信息,尤其需要传达党和政府的时政信息。在这方面,新媒体虽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但在报道时往往少报或者不报,分析也很浅显。地方报纸时事新闻编辑必须坚决避免这种现象,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应该深耕细作,立足地方实情,用读者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进行解读,组好相应分析报道,为当地群众当好“军师”。同时,对于网络热点事件应积极回应,还原事实真相。一方面,还原真相本身就是对读者最好的服务,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树立地方性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根据网络信息设定报道内容,根据网络舆情调整报道角度,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话语权,使地方性报纸的舆论引导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

三、做强时评,引领社会舆论主流

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一家媒体成不成功,评论是制高点。有网友戏言“三流媒体做新闻,二流媒体做话题,一流媒体做观点”,虽有失偏颇却也道出部分事实,谁控制了思想,谁就主导了影响力。

好的时评胜过千百条枪,在战争年表的不少时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至今脍炙人口。地方报纸在时事新闻报道中应多注意时评的作用,一来在众声喧哗的舆论漩涡中读者需要“拨云见日”的点拨,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既是地方报纸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也是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的法宝;二来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丛林里,人民需要“主心骨”、“顶梁柱”的指引,这既是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的现实反映,也是地方性报纸的使命。

总之,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地方报纸应当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媒体发展趋势,迎接新的挑战。媒体融合的步子要加快,传统阵地也要巩固。在喧嚣躁动的新媒体时代,地方报纸时事新闻必须走差异化道路,才能独树一帜,必须占领新闻制高点,才能不被边缘化。在思考中深刻,在专业上发力,重拾“长篇”回w“大论”也是创新。

时事新闻论文:浅谈时事新闻在现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现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内容以外,同时还需要注意将时事政治运用到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运用时事新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政治学习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是提升现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时事新闻;高中政治;实际运用

在现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的运用时事新闻进行教学。通过将时事新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时事新闻和书本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知识以后进行实际运用,因此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此外,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运用时事新闻的时候还需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避免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这样现代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质量才会有真正的保证。

一、以时事政治引导新课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何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时事政治来引导和开展新课教学不失为一项有效的途径。开展新课是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枯燥无味的开头,不仅挫伤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将教师的教学引入照本宣科的死胡同,难免步入“教师教得苍白无力,学生学得味同嚼蜡”的教学窘境中。在时事政治引导下开展新课教学,首先需要寻找相应材料,只有相宜的时事材料,才能为课堂教学设计良好的开局。

二、发挥小组的价值

课前开展时事讲评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在课余时间收集事实材料,在政治课前的进行新闻报道,报道的内容范围不限,然后由全体同学讲评,教师做最后的总结。时事讲评的课堂遵循每个学生都要作为演讲者,每次课堂的时候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们关注时事的积极性,养成每天看报纸,收看新闻的良好习惯。在时事演讲课堂中,同学们要针对演讲者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结合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论述。例如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我组织了学生开展了几节时事演讲课,围绕十七大报告中的精神,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分析,学生们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时事讲评的过程中,课堂由原本的教师一人讲解的方式转向了学生占主体进行主动质疑、学习的方式,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加深学习的印象,开阔了思路,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设置专题讲座

一旦国内或者国外发生了重大的事件,或者党中央颁布实施了重要的政策之后,高中政治教师就应当面向学生设置专题讲座,对全体高中生进行时事政治专题教育。例如,党的十八大、南海与钓鱼岛问题、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等国内外大事,都可以由政治课教师开展主题讲座。又如,在我国新疆地区发生少数暴乱分子的打、砸、抢事件以后,高中政治教师可及时设置题目为《反对疆独,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专题讲座。这样一来,广大高中生们即可通过讲座了解到新疆的悠久历史,得知新疆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事实,明白国、内外的分裂势力试图分裂我国的险恶用意。通过开设这类时事政治专题讲座,不但能让高中生们及时地领会和掌握以上重大事件之精神本质,而且还能提高认识,在武装广大高中学生头脑的基础上对社会公众开展宣传,做到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影响身边人,让高中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开展时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之所在。

四、利用时事政治进行课堂导入

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学生觉得政治是“副科”,不重视政治的学习。如果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缺乏博人眼球的课堂导入,很多学生会一开始就会觉得政治很枯燥而抵触对政治的学习,课堂的参与度会很低。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对本堂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用时事政治进行课堂导入,把近期社会上发生的引起广泛关注的时事热点带入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讲“多彩的消费”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发表一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观,然后结合当前的消费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在政治课前引用时事政治,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教学活动顺利且高效地展开。

在现代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时事新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科学的运用时事新闻进行教学,教师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时事新闻论文:适时呈现,让时事新闻点亮地理课堂

摘 要:时事新闻是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如何使得这一资源为地理课堂添彩?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反思。在新课导入、教材对接、课堂思维拓展及相关专题讲座中可巧用时事新闻,促使学生增加对地理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时事新闻 地理教学 相关性

时事新闻因其具有时效性又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上,教材中的知识点多数都依靠“纯记忆”来掌握,而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使学习逐渐吃力。在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我在地理课堂上适时地将时事新闻融入教学中,使传授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点亮地理课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在课堂上,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新课导入方面,教师采取了很多的创新方式。我在实际教学中将时事新闻融入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完全融入课堂教学。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主要内容是对宇宙的认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等。其中,在讲解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备课时就选择了一段宇宙行星运行与探索的时事新闻,以此作为导入视频。课堂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这段视频,当学生看到视频后就纷纷安静下来了,很快融入视频的讲解中,接着我将视频中有关本节课的知识作为教学导入,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带着兴趣更加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通过融入时事新闻的教学方式,课堂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在地理课堂融入时事新闻教学已逐渐被采用。由于时事新闻具有灵活新奇的特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适时变化课堂教学形式,将时事新闻作为课堂导入部分,加大课堂的吸引力,使地理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二、融入教材,突破瓶颈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直接媒介。很多传统教学都是单一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尤其是重点部分,很多教师都进行“反复式”的教学,即对教材内容一遍一遍地讲解,一遍遍地重复,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我在教学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则采取与时事新闻相融合的方式,使学生轻松渡过难关,愉快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主要内容是大气的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在对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备课时,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有关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口述:“同学们,关于大气的变化,我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9年11月,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数据上看,中国做出的减排承诺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约四分之一。’”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气候的变化规律等内容都有了全新认识,结合教材内容,很快就将学习中的“瓶颈”突破了。在学习中,学生能联系时事新闻内容进行分析和记忆,增加了自主学习效果。

创新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逐渐从厌烦到自主地投入。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多由自身来主导,教师只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将教材的精华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效掌握,更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磨炼学习的意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耐受困苦、经受考验,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三、画龙点睛,深化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比较简单,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遇到很多疑惑,甚至会产生误区,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准确,使教学效果更佳,我在教学中往往会运用时事新闻作为画龙点睛的事例,让学生从新闻中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选修2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分布、气流气候的变化等内容。对于这两种现象的知识点介绍,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将时事新闻融入教学之中。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念了一段2015年的时事新闻:“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应用与服务部负责人鲁帕・柯里在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说‘一个成熟的、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形成’。‘大多数国际气象模型预测都显示,2015-16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年底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并在今年10月到明年1月达到最高峰值,有可能成为1950年以来的第四个最强厄尔尼诺现象,其他三个分别出现在1972~1973年,1982~1983年,1997~1998年。’同学们,从这段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现象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能够认真地记忆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化到最佳程度。通过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掌握,从而在今后学习中,当遇到同样问题时就能自主地克服困难了。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对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专题讲座,拓宽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进而丰富知识储备,增长知识。我在教学中针对一些知识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进行一个专题讲座,在讲解中融入历史事件和时事新闻,使学生明白知识点的由来以及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讲述了有关宇宙、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整体知识比较集中,知识点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做了专题讲座,其内容都由时事新闻和宇宙演变的视频组成,具体内容包含了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流浪者星球、十大最古怪行星、最大星球视频和图片等,这些内容都属于教材的扩展内容,对此进行集中讲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需要智慧的,教师只有采取更多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才能使课堂变得精彩和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起到促进作用,才能使学生更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心智向着更好方向发展。

高中教学与初中、小学的教学不同,很多知识点都是启发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运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赋予知识点以一个崭新活力。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合理使用,在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时事新闻论文:运用时事新闻 激发学习热情

【摘 要】九年级思想品德一轮复习面广量大,课堂相对较枯燥,如何通过有效手段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成为我们毕业班老师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本文运用时事新闻与思想品德知识密切相关的方法,通过教学案例片段,探讨了在思品教学中如何运用时事新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思品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思品教学;案例片段;教学反思

一、案例片段

片段一:视频展示,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新闻视频――《有权不能任性》。

视频内容: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键词之一是: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不任性,就会依法用权,就能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不任性,就会依法行政,就能摒弃“为官不为”、“廉而不勤”,告别上班混日子、“磨洋工”。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打造新常态下的新状态,积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正竞争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不任性,就会明确身份、恪守本分,不因位高而傲骄,不因权大而忘形。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之于民,始终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使命扛在肩上,始终把群众冷暖忧乐放在心头。

师:观看完视频后,你觉得它能体现哪些中考考点?小组讨论2分钟后,由每一组选取一个代表发言。(学生讨论非常积极,个个畅所欲言。)

生1:说明我国积极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生2: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生3:说明我国是负责任的政府。

生4:法律不仅规范公民的行为,也规范政府行为。

生5:也是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也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学生讨论热烈,热情高涨。不但表达了本小组的观点,还对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如对于生2的观点,有同学认为能体现这个观点,但是我们中考的53个考点中没有这个考点,所以学生选择不把它作为答案,他们讲的也很有道理,但我这节复习课的重点是《权利与义务》,在所有学生的答案中没有我要的答案,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看,能体现哪些考点呢?通过我的提示,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6: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生7:我们要自觉履行义务,法律要求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生8: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

……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对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识到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从而导入到我们今天要复习的内容。

片段二:看新闻,说观点。

高淳新闻片段:随着螃蟹节的到来,固城湖螃蟹已经大量上市,连日来,固城湖螃蟹营销协会联合区水产市场以及公安、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成立场内、场外监督小组,在每天凌晨螃蟹交易高峰时段开展巡查,严厉查处螃蟹湿水交易、带规格收购、不明码标价收购、自行提前开秤收购等违规行为,保护固城湖品牌的良好声誉。

师:此段新闻,能体现哪些观点?

同样给与同学2分钟的讨论时间。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自家或亲朋好友家本身就养殖螃蟹,所以对于上述行为都比较清楚,讨论过程中争着表述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方面。问答同样很积极,答案丰富多彩,就此学生在讨论如何发展本土经济,如何使螃蟹行业做大做强做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如有同学提出要使固城湖螃蟹有自己的特色就要坚持诚信的原则,蟹农要做负责任的公民等等,还有同学认为要使固城湖螃蟹行业做大做强,就坚持提高螃蟹的质量,还有同学认为要使高淳螃蟹能够走出国门等等看法,总之,该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宽,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教学反思

1.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新闻播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手段。新闻播报由学生轮流担任时事新闻的播报员,课前由学生自行收集、整理所要发表的新闻内容,再阐述自己对这段新闻的观感,接着可以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新闻的主题是是既定的,一般是围绕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让学生围绕主题收集相关的新闻,时政播报占用的课堂时间虽然不多,但有时候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继而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新闻播报这种形式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整理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2.课堂上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选用典型生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新闻,能更好地阐释课本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真实的现实依据。在讲《身边的侵害和保护》一课时,我引用了2009年12月7号发生在湖南省湘潭市辖内的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的踩踏事故作为新闻背景资料,课堂上播放了央视相关报道的新闻视频,学生看到视频中伤亡学生家长的痛苦流泪以及有关责任人的痛定思痛时很受触动,更加体会到防范侵害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的责任感。

3.课外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整合不同类别的时事新闻资源进行能力培养和品德教育。?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的各类时事信息可以有机的加以开发、整合和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来,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例如,可以利用学生订阅的《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时事资料手册》等资料,不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和交流。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贯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把抽象的原理和具体的实例相结合,注重实效性和实践性。

总之,在思品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从了解时事、喜欢时事进而从时事中提升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完善认知能力,从而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以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责任,那么思品学科教学必将达到出色的效果。

时事新闻论文:浅谈时事新闻案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 时事新闻案例 生活 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意识

所谓时事新闻案例,是指通讯社、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期刊社、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国内和国外新近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具备准确性、真实性、公开性、时效性等特征。时事新闻案例是活生生的课堂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时事新闻案例,能让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实现学与用的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趋向完善,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此,笔者谈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时事新闻案例的具体应用。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

新课程改革主张教学活动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才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思想品德教师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应选择一些学生身边所发生的时事新闻案例来进行辅助教学。这里所说的“身边所发生的”,是相对空间远近而言的,在空间上可以取近舍远。选择时事新闻案例时,能用国内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国外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省内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外省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本地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外地的时事新闻案例;能用学生身边的时事新闻案例,就不用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时事新闻案例。这样,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承担责任》(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以举“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时社会各界援助汶川灾区人民的例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又如,教学《走向小康》(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描述学生的生活所发生的变化(如手机更新换代、地方城镇化建设加快等),借此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教学,使深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且具备了浓厚的时代气息,能培养学生观察新闻事件、分析新闻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思想品德教师在选取时事新闻案例的时候,可以围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来展开。为此,教师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收集并整理时事新闻案例,展开讨论,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一种教和学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主动、交互式的学习中提高了素质。

例如,教学《战争与和平》(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66小时的新闻来探究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探究答案。学生A得出如下结论:奥巴马上任第一年就来中国访问,打破了美国总统在第二届任期才来中国的习惯,开创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历史。这说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学生B则认为,奥巴马的演讲体现了对中国善意的用心,引用古语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应展开交流,也说明了青年人应承担的时代责任。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切创新,来源于问题,来源于发现。思想品德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用新闻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从中学习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可持续发展》(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科学发展观的新闻素材(2010年3月5日,政府的节能工作报告;2010年3月3日,九三学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的关于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提案……),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反映了我国正在建设什么类型的社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我国现在正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低碳经济”需要的是节能。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运用时事新闻案例,能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在课堂中有效应用时事新闻案例的途径和方式。

时事新闻论文:全媒体时代纸媒时事新闻的突破

[摘要]作为纸媒的一个重要产品,时事新闻曾经为都市报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也承担着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层次的重任,因此一度倍受重视,辉煌一时。保留时事新闻这个产品看来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在网络、微博微信的夹击下做出特色做出新意,不做“抄盘手”。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纸媒 时事新闻 突破

全媒体时代纸媒时事新闻的劣势

媒介环境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让纸媒面临前所未有的窘境。信息呈海量扩散,新媒体和门户网站在传播速度和内容更新上占尽天时地利,纸媒受制于出版时间、版面数量以及谨慎选稿的一贯作风,在时效性上、信息量上、传播方式上劣势明显。

一个最直接的变化是,纸媒尤其是都市报发行量和广告份额呈下降趋势,都市报纷纷压缩版面,大幅度削减时事版数,时事编辑锐减。以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金陵晚报为例,该报时事版面由过去国际国内共8个版左右压缩为3-4个版,周末和双休日、节假日则压缩为国内国际各一个版。时事编辑由过去近10人锐减为3人,一些时事编辑投奔地方新闻版。

另一个变化是,当重大时事新闻发生后,过去晚上7点的组版会会问时事编辑:想要几个版做?而现在组版会直接问:准备怎么做?如果时事编辑说不出道道来,首先不会上重点新闻版位,其次在时事版面也不被允许做太大。的确,当一个新闻已经在网上挂了半天甚至一天,在朋友圈传烂、在微博上被点评一圈后,第二天才出版的报纸是不愿意在总版数56个、48个甚至24个的时候,牺牲版面步网络、新媒体的后尘,炒冷饭。

纸媒时事新闻是否到了该砍掉的时候了?作为纸媒的一个重要产品,时事新闻曾经为都市报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也承担着扩大阅读量提升阅读层次的重任,因此一度倍受重视,辉煌一时。2003年3月20日,美英打响伊拉克战争,金陵晚报从3月19日开始,连续半个多月,每天最少5个版最多12个版,另加上封面,从现场、进展、追踪、后方、反应、人物、装备、内幕等多角度不惜余力展开报道,几乎占全每天主叠A叠的16个版面。当年12月14日伊拉克独裁总统萨达姆被美军生擒,算上头版第二天用了7个版报道,现场、连线、反响、回眸、枭雄,多个面反映萨达姆被擒对伊拉克和全球的影响,此后专题报道连续一周,每天版数都在4至6个。彼时,时事编辑们流行一个玩笑叫“炸炒米”,当事件发生后你要会把事情做大,能找到的信息尽量上版,只有做大才能做强。

本世纪最初十年,金陵晚报每年的读者调查都显示,时事新闻尤其是世界新闻的好评率和阅读率始终排在前列。砍掉时事新闻,一来报纸的新闻产品不完整了,二来一些不上网或者不会玩微博微信的中老年读者可能就看不到时事新闻了,纸媒或许因此失去一批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老读者。保留时事新闻这个产品看来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在网络、微博微信的夹击下做出特色做出新意,不做“抄盘手”。

全媒体时代纸媒时事新闻的突破

困则求思,思则求变。沿袭过去旧套路做时事新闻是不行了,必须换思维,换方法。金陵晚报一直在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做好时事新闻的路子。

1.拼角度不拼版面,求点不求全。

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面对一个重大时事新闻,像报道伊拉克战争那样,再拿出十几个版、连续多日报道的媒体恐怕不多了。一则缩版后版面少而金贵;二则宏观面上情况,早已从网络、新媒体等多条渠道进入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未待纸媒隔天见报,人们对事件来龙去脉已了解的八九不离十, 纸媒重复报道意义不大。

金陵晚报要求时事编辑尽量减少版面意识,网上挂了一天的内容,不要求全面,不要求拼版面,哪怕一条稿子也行,只要做到有全新的点,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视角,有独特的地方。

今年4月25日下午2点多,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破坏严重,如果说第二天纸媒还侧重于事件本身的报道尚有理由,因为地震发生在下午,与我国地理位置靠近,时间跨度不算大,但地震第三天报什么则需要考虑了。此时网络上专题报道从早到晚不断滚动更新,纸媒再跟进已无优势可言。金陵晚报晚上组版会上决定只拿一个版来做跟踪报道,放弃动态性信息,选择强震对珠峰的影响为切入点,关注地震把珠峰震矮还是震高了,满足读者想获取已知内容之外更多信息的欲望。

8月12日深夜11点半左右,天津滨海区危险品仓库大爆炸。由于爆炸发生的时间已近凌晨,抢早报市场的都市报大多在晚12点左右截稿,最多抢发一张图片和一条短讯,更多报道只能留在爆炸第二天来做,也就是爆炸第三天才能见报。而经历爆炸次日一天的沉淀,微博微信和网络上信息早已消息铺天盖地。纸媒跟进怎么报?

金陵晚报见报当天共76个版,头版封面全部给了爆炸,一张大图两张小图都诠释了一个主题:最帅的逆行、最感人的聊天“我若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封面虽然图片为主,但不亚于一个版的信息量。内页拿出两个版来做,一个版除了简单面上情况:指示、伤亡情况、核生化救援队出动、空气刺鼻检测指标超标,主做当天新华视点的6问爆炸;另一个版主做地方新闻,江苏严格危化品安监以及烧伤后的一些救援方法。贯彻了自己的风格,即不求全面但求特色。

同城另两家都市报,分别在当天总版数44和72的情况下,破天荒各拿出9个版来做爆炸事故:

其中一家当天封面广告通28,虽然全给了爆炸事故,但因地方太小几可忽略。9个版中第一个版:动态消息;第二个版:新华视点六问爆炸;第三、四版:逆火而行的勇士出征前留言: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第五个版:防化部队和核生化应急救援队上阵;第六个版:伤员主要是爆震伤 无锡顶级专家驰援;第七个版:盐城人周万珍亲历爆炸;第八个版关注安置点里百姓的生活;第九个版:南京紧急开展危化品安全检查。

另一家媒体头版通七广告,也是给了天津爆炸,但一张大图配以:“天津,天津”的标题,有效信息不多。9个版中第一个版:主发动态性消息;第二、三版标题:离爆炸点1.3公里,200江苏工友报平安;第四、五版标题:消防员防护服抵不住爆炸冲击 英雄的故事每个都戳中你我心窝;第六个版:爆炸威力=同时扔8万颗手榴弹;第七个版:伤得最严重的还是消防官兵;第八个版:国家核生化应急救援队驰援天津;第九个版:保险公司启动爆炸理赔应急预案。

不难看出,后两家媒体投入版面多但信息量并没有多出太多,有的信息早已在网上挂了一天,对受众已非新鲜。金陵晚报在版面投入上是输了,但在核心信息报道上并不输,相反因为求点不求全,反而做得从容。

2.挑战编辑的整合能力,向整合要新闻点。

融合新闻挑战纸媒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整合能力,对时事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时事编辑耐下心来在海量信息中梳理事件来龙去脉,厘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走势,在事件总盘上寻找读者还想知道的或还尚未被发掘的有效报道点。这个新闻点可能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可能被不断刷新的动态冲淡、可能夹杂在纷繁复杂的新闻元素中被忽略。纸媒时事编辑要做的是把它拎出来、概括出来,使之清晰化完整化详实化,回答受众更多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避免报道平面化常规化。

4月14日,金陵晚报在重点版位上用一个整版,报道了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案一审开庭的消息,这是经过整合后全新的报道,可以说是一个再创作。全版只用了五分之二强的地方报道案子开审的情况,配发了庭审照片和新华时评“千万别当任性老板”。另外,用新闻观察的形式,把党的十八大前后落马高官审判及判刑情况做了汇总,标题为“打虎开启审判季”,分别用图表形式,把等待宣判和提起公诉的落马高官作了梳理。这组编辑整合出来的新闻,比单纯报道网上头一天蒋洁敏案开审稿子,或者链接蒋洁敏案前前后后,无疑更有力度和亮度,也使纸媒跟进报道有了新看点。

提高整合能力也考验时事编辑的认知能力和信息把关能力。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受众难以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中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特别是自媒体的加入,更给网络舆情带来不确定性。时事编辑的整合过程也是筛选把关过程。2014年12日曝光的西安凤城医院手术室自拍事件、今年五一期间曝出的华山一碗15元天价米饭事件、成都女司机遭暴打事件、哈尔滨庆安县火车站枪击案事件等几起舆情逆转事件中,都是在传统媒体及时关注、跟进、问责下,事件本身逐渐得到还原,脉落逐渐清晰。大数据时代,整合不但是找出规律性东西的手法,也是去假存真的检验手段。通过整合新闻,传统媒体时事新闻担当起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做“主流新闻的者、事实真相的揭露者”。

3.让言论拓展时事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网络和新媒体一个强大的功能是提供大量即时性碎片化信息,一句话两句话把最新的动态随时呈现出来。而纸媒固定的出版时间和版面数量决定了其灵活度有限,但同样应该看到,分析、评述等以深度见长的文字是纸媒独有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言论揭示新闻背后的思考,向读者提供超越“点”之上的、具有前瞻性的独到见解和判断。

金陵晚报明确要求时事版面必须要有言论稿的位置,重大时事新闻报道要配发评论,每一位时事新闻编辑要有写时事言论的能力,时事版面上的评论可以约也可以自己写,使时事新闻由粗放的告知型向“精加工”过渡。

2014年金陵晚报世界杯的报道精彩纷呈,亮点就在于编辑更多是以写代编,让热评带你既看场上热闹也看场外本质。如嫁人就嫁克洛泽(评述德国球星克洛泽赛内场外都是人生赢家)、生活其实就是场裸奔秀(评述德国和加纳队比赛中闯入的裸奔者)、不看身价看疗效(评述神教练卡佩罗调理下的俄罗斯队低迷战况)、不死你我喝死你(评述神勇的乌拉圭队)、一步死亡一步天王(评述葡萄牙队C罗的表现)。

去年9月19,决定是留在英格兰大家庭里还是分离出去的苏格兰全民公投揭晓,由于时差的原因,英国在19日早晨7点公布公投结果,而此时正是中国19日下午2点左右,也就是说英国公投结果要在中国的网络上挂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纸媒20日出版的报纸上再报道结果毫无意义,新闻已成为旧文。几番思考之后,编辑决定采用言论的形式报道公投结果,一来深化公投结果对英国的影响,二来提升整组报道的阅读层次。于是,20日出版的金陵晚报关于英国公投报道的主打稿不是消息而是一篇言论。

4.让版面语言讲述不一样的新闻。

版面语言是纸媒独有的特色,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下,通过背景资料、权威解读、内幕揭秘、新闻回放等编辑手段,以及图片运用、栏目设置等包装手段,增加空间感和层次感。纸媒不该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让版面语言向受众展现一个与网络、新媒体完全不一样的新闻。

其实纸媒对版面语言早就驾轻就熟,不仅如此,也已把新技术引入版面。5月6日,金陵晚报A7版,以“红场阅兵顶级武器抢先看”为题,报道5月9日俄罗斯胜利日红场大阅兵中将接受检阅的新式武器和重型武器,版面配发了两个二维码,注明扫码可观看号称能抗阿帕奇打击的T-14“阿玛塔”坦克视频,扫码可观看红场阅兵第二次彩排详细视频报道,让静和动在版面上有机结合。

5月15日A8版“为何直击要害?民警:来不及瞄准”,讲述哈尔滨庆安枪案事件10余天后,警方公布调查结果,用真相回答舆论对警察开枪的质疑。时事编辑也巧妙地安排了个二维码,扫码观看庆安袭警案视频,弥补了语言无法还原现场的缺陷。金陵晚报关于时事新闻的变革仍在探索中,前面的运作能否被读者接受还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时事新闻论文:时事新闻周刊的冲击力

地方媒体的时事新闻报道,大多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日益陷入被动境地。为改变这种局面,湖北日报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两轮改版中,先后推出《周天下》和《军情观察》周刊,力求做有深度、有观点的时事新闻报道。至2014年7月底,《周天下》已刊发100期,《军情观察》刊发近60期,在读者中引起较好反响。本文旨在梳理这两个周刊的主要做法,并就改进时事新闻周刊报道提出思考。

一、主要做法与报道特色

1.精心选题,突出热度深度。

时事周刊不同于报刊文摘,它首先要突出新闻性,选题需体现热度。为此,《周天下》和《军情观察》注重从受众的关注点去选择报道的切入点,选取一周之内乃至当日热点新闻作为报道对象。具体来说,《周天下》重点关注政经、外交、民生和舆论监督方面的话题,如中央八项规定、反腐“打虎拍蝇”、官员财产公示、异地高考、海外游学、东海南海争端、朝鲜半岛局势、“棱镜门”风波等,每期集中一个话题,深入挖掘来龙去脉,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军情观察》则聚焦环球军事尤其是中国军情,如武器装备试验、军事战略调整、重要军事演习、军事冲突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帮助读者获取权威军事资讯,纵览军事风云变幻,进一步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在组稿方式上,这两个周刊均采取自写、整合及约稿相结合。

作为专题报道,时事周刊的特色在于深度。如何体现深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整合力度,板块化操作,组合式呈现,力求让报道立体化。二是连续报道、持续关注。例如,围绕钓鱼岛争端及中日关系,我们先后策划了《风云钓鱼岛》、《日本争岛四面楚歌》、《中日经济博弈鹿死谁手》、《中日战机过招钓鱼岛》、《中国反制“购岛”获历史性突破》、《安倍“强军”挖空心思》、《日本航母图谋步步惊心》、《安倍“解禁”祸害接近》等多期周刊。再如,围绕朝鲜半岛局势,我们先后策划了《朝鲜“射星”搅乱半岛局势》、《紧绷的和平》、《核武核电难和谈》、《朝鲜核试验给出外交谜题》、《核战阴云笼罩朝鲜半岛》、《掌权两年撤换近半党政军高官朝鲜政局走向引人关注》等专题报道。三是注重国内国际对比分析,体现开放性和启迪性。例如,中国式过马路、延迟退休年龄、新医改、幼师虐童、带薪休假、大学生就业歧视等话题中,我们均梳理出国外的相关做法,既深化的报道,也提供了借鉴。

2.观点取胜,强化舆论引导。

观点是提升新闻报道引导力的利器。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托两大周刊开设“荆楚眼”、“圆桌谈”、“国际观察”、“专家观点”等专栏,并建立国际问题专家库,约请专家对热点新闻进行权威解读,或由本报编辑记者撰写评论,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例如,围绕中日领土、历史争端,本报先后撰写了《损害中日关系的闹剧》、《玩火者,当心自焚!》、《践踏国际法,何谈依法解决?》、《“妥协”是野田的糖衣炮弹》、《日本政坛呼唤明白人》、《“打开对话窗口”关键在行动》、《拜鬼的日本没有未来》、《安倍修宪的躁动亟待遏制》等10多篇言论,义正词严揭露和批判日方图谋。针对安倍政府右倾举动不断,本报今年4月以《安倍大开历史倒车,究竟包藏怎样“祸心”》为题,采访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专家,深入解析日本右倾的历史渊源、民意基础、影响及警示,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日本政坛现状,把握中日关系走向。针对泰国和乌克兰局势动荡,本报先后撰写了《封锁曼谷难解泰国政治局》、《“颜色革命”是一条不归路》等评论,对西式民主的实质进行剖析。

在《军情观察》报道中,我们几乎每期都梳理专家观点释疑解惑。例如,在朝鲜发射卫星和核试验报道中,我们配发专家分析《中国对朝政策失败了吗?》,主编撰写《朝核问题需要软着陆》、《朝美韩都需要一个台阶》,并邀请国际问题专家进行圆桌讨论,及时回答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2013年7月10日,美国海军X-47B无人机实现首次航母拦阻着舰,美国媒体不吝溢美之词。我们在聚焦这一先进军事科技的同时,配发《X-47B可拦截我反舰导弹?专家:相当于蛤蟆撵兔子》,作出客观分析。2014年2月,美国海军宣布计划部署激光武器,我们刊发专题报道《未来海战将变成“星球大战”?美国海军今夏部署激光武器》进行解读,同时配发专家观点《激光武器碰上雾霾天就“瞎”了》深入分析。

3.创新编排,构建视觉冲击。

时事周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主题集中的报道单元,在版面设计上有大的发挥空间。为此,我们在制作每期周刊时,都特别强调版面创新,力求体现新颖性和冲击力。

以神舟九号报道为例,本报以“神九赴约”为总栏题,策划5期专题报道。其中,2012年6月16日,《湖北日报》6版、7版联动,以“天宫一号迎候神九赴约,航天双雄携神女飞天”为联,分作两版通栏标题,精选精编图文,再现双雄携神女英姿。汉川市3509厂读者胡四海称赞,湖北日报“大气磅礴版面美,诗意灵动显激情”。次日,本报以“二赴天宫十大不同”为主题,以简洁文字配巨幅示意图,直观介绍本次太空之旅的任务和特点,形成较好的传播效应。

再如,2013年6月7日第59期《周天下》,以奥巴马庄园会晤为由头,解读中国政府换届3个月来的全方位外交布局。版面左边2栏以《“习奥会”倒计时》为题,分析此次会晤的内容和意义。右边4栏,上部是一张手绘世界地图,标注、分别出访的国家,以及总统或总理来华访问的国家。图下是本报编辑撰写的《中国外交新棋局》,借用围棋的布局、术语解说中国外交策略,生动形象。此外,本版还配发了图文链接:揭秘我国领导人出访专机和外交访问类型区别。安陆市王义贞镇中心学校王代金来信评报:“本期周刊创新思维,不拘一格,版面编排独特,内容精心构思,读来轻松愉快,为读者呈现了精美的时事盛宴。”

4.贴近读者,时事新闻落地。

时事新闻报道国内国际大事,与地方报纸的读者群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在编辑周刊的过程中,注重贴近本地读者,推动时事新闻落地。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对时事新闻的本地化处理,突出与中国特别是湖北的联系。例如,在2014年1月27日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的报道专刊中,我们以《长江牵手塞纳河》为主题,讲述湖北与法国半个世纪来的交流与合作,并采访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马天宁,畅谈鄂法合作的现状与未来。再如,今年首位副省级高官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落马后,我们及时推出专题报道《“打虎”进行时》,透视十八大以来我国重拳反腐的成效,并采访湖北省纪委权威人士,介绍湖北反腐斗争情况,分析新一轮反腐特点,更好地满足省内读者关注。今年7月,英国最大航母“伊丽莎白女王”号下水,我们重点报道女王号对中国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并抓住该航母组装设备龙门吊车中国造,介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长进步及在欧美军工中的应用,吸引了读者广泛关注。

二是在标题制作上力求亲切平实,在语言表述上力求形象生动,突出口语化、大众化、生活化,增强可读性、视觉性和趣味性。例如,《止不住的涨声看不起的风景》、《火箭提拔:破格还是出格》、《海外游学,“水”有多深》、《国家安全委员会:捏紧五指攥成拳》、《捍卫“网络领土”迫在眉睫》、《万里海疆,我来了!中国航母启航》、《“玉兔”成功苏醒:Hi,有人在吗?》、《南极矗起中国“泰山”》、《052D型驱逐舰首舰入列海军迎来航母“带刀护卫”》、《新款歼-20亮相日本“心神”不宁》等标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报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改进报道的努力方向

1.强化学习,增强报道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时事报道涉及面广,在军事、科技、金融、法律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需要编辑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否则容易说外行话、闹笑话,把旧闻当新闻,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比如,在马航客机MH370失联事件的报道中,路透社、CNN、《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派出大批掌握专业知识和调查资源的报道团队,通过深入挖掘,掌握一手材料,不断推出独家报道,不仅成功地设置了议程,而且推动了救援政策的改变和事件的进展。相比之下,“转发、点蜡和祈祷”被网民调侃为中国媒体的“三宝”,一些媒体甚至转播转载互联网上的各种谣言。

弥补专业知识欠缺,唯有勤学勤问。为此,时事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未雨绸缪,结合新闻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学习,力求学以致用,成为行家。举例来说,贯穿2012年全年的美国大选很是热闹,可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高达60亿美元的选举开销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花的?奥巴马和罗姆尼获得的选举人票相差很大,但个人选票旗鼓相当,这样的民主制度有何利弊?再比如,为什么欧债危机发端于希腊这样人口不足千万、面积大约只有湖北2/3、GDP总量仅占欧盟2%的小国?同样是高福利国家,为什么一些北欧国家却没有债务危机?上述问题牵涉到国际政治、经济的专业知识,如果我们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报道很可能流于肤浅、失之偏颇。

2.策划整合,不做“新闻搬运工”。

受采访条件限制和新媒体冲击,地方纸媒的时事编辑常常不得不扮演着“新闻搬运工”的角色。要想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唯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策划、整合和原创,使时事报道彰显特色。

一是要加强策划和整合,力求打好主动仗。热点、节点事件要提前介入、预先谋划,尽可能形成系列和声势。时事周刊策划要集思广益,既要广学他人所长,又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对素材要反复加工,把报道做深做透。二是要注重突出原创性和本地化。在原创性方面,尽可能自己动手写稿或者约稿。例如,今年5月,针对美国向亚太盟国兜售F-35战机试图空中包围中国的举动,本报以《亚太天空,我主沉浮》为主题进行解读,并配发编辑撰写的评论《制衡中国,看上去很美》进行剖析。今年7月,主席访问韩国期间,我们邀请在韩访学的武汉大学教授近距离观察中韩关系,使报道得到深化和拓展。在本地化方面,应建立线索交流机制,由时事新闻中心每天在编辑部采前会上通报可以本地化跟进的新闻线索,及时安排记者采访落地报道,力求站在全国乃至全球写湖北,加强同一题材(时事新闻和本地稿件)在同一版面的整合。

3.开门办报,体现开放性和互动性。

开门办报是湖北日报改版一直倡导的基本原则,也是贴近和服务读者、增强报道开放性和互动性的重要途径。

增强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选题视野要更加开阔。不仅关注政经要闻,也关注社会、民生报道,突出建设性的舆论监督,积极回应民意民声,彰显媒体的百姓情怀和社会责任。就军事报道而言,不仅要关注中国军事,也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军事潮流;不仅要关注军兵种建设及武器装备发展,也要关注军事布局、战争形势、新军事战略,等等。体现互动性主要是增强与专家、读者的互动。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邀请专家参与报道,加强对新闻的分析解读,使报道更加深入、理性、客观。二是开辟与读者互动的途径,如可以通过军迷QQ群吸引读者参与军事报道,开辟《大家看军情》栏目,让更多读者发表观点、建言献策。

4.保障版面,正确处理周刊与日常报道的关系。

从我们两年多的实践来看,版面不足是制约时事周刊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全省来看,多数报纸的时事版面也都偏少。版面不足使一些好的策划施展不开,好的题材做不充分,报道缺乏深度和专业性,甚至不能保证见报连续性。为此,基于“大事做足”的原则,时事周刊版面应给予重点保障。在版面充足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出刊频率,或者增设人物、科技、理财等其他细分周刊。

改进时事周刊报道,还要处理好与日常时事报道的关系。一般而言,当日热点新闻应及时做出周刊形式的专题报道,如果版面受限,当天不能充分报道,也要选择第二落点,拓展思路,另辟蹊径,及时补做,避免“炒现饭”。这方面,我们应多学习《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等周报刊的选题报道视角,力求使时事周刊报道别出心裁。

时事新闻论文:初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新闻的运用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影响着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特别是时事新闻的引入到初中思想政治课堂之中,对初中学生的影响力也潜移默化的日益显现。通过时事新闻,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时事,还可以让学生以科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对立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性,提升政治觉悟。

【关键词】时事新闻 初中政治 科学发展

一、前言

在初中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初中整个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部分,而初中德育教育的成效如何,将与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有着直接性的联系。由于思想政治其本身的特性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思想政治课一直缺乏活力和激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纳知识,并没有自己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认识,这种被动的“满堂灌”已经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观和价值观。因此,为彻底改变这种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时事新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解放学生思想,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时事新闻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开发有价值、有意义的时事新闻资源,并巧妙的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对此将做以下探讨。

二、时事新闻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一)初中政治教材与时俱进,激活教学课堂活力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政治观和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特别是学生刚刚对政治体态有个初步的认识,学生对于政治本身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对其真正的含义并不了解,因此,在这一非常时期,教师就要用“非常手段”,获得非一般的教学成就,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对学生讲授时事新闻时,政治教师要做好一定的教学备案,收集最最新的、最有价值以及最有意义并适合初中学生所接纳的思想范围之内,同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反映,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时事新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培养学生接纳新事物、处理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因此,政治教学课堂就会瞬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时事新闻重点把握在“时”上,而“时”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新颖性,那么对学生而言,一切具有新颖的事物,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因此教师就可以完全把握学生的这一特性,全面开展时事新闻教育,充分发挥这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当学生对于某一政治思想有着深刻的印象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在大脑里形成意识形态,并逐渐的加深其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在思想政治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想觉悟。因此,通过利用时事新闻进行教学,联系学生热点话题,并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立场去分析问题以及看待政治问题,从而使学生在澄清事实形势和政策等方面的模糊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学生责任感。例如:在今年的第六届海峡论坛上,我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席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在本届论坛以“和谐发展、幸福两岸”为主题,讲出了两岸人民的心里话。在从而也激发学生的团结友谊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三、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时事新闻教育

(一)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时事新闻,并引导学生关心时事

教师在收集整理最新的时事新闻基础之上,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收集时事材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学生目前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进一步地扩充到更大的范围,从家庭和学校方面转移到社会上去,让学生通过收集时事材料,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让学生时时刻刻走进生活之中,并与社会接轨。

例如:在讲《思想品德》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中的第三课时,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维护合法权益是我们的责任;机智勇敢、不能硬拼。我首先会给学生将一些最近的相关法律时事新闻,然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法律方面的时事新闻,并举办在些关于法律方面的“新闻演时事讲”,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同时还要求他们要突出法律的核心价值、新闻热点以及焦点。学生在讲述之后,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点评,让学生说下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这样的时事新闻的导入,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演说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收集时事新闻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解了一些法律知识,也明白通过诉讼和非诉讼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明白要时时遵纪守法,决不能用违反法律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而应该通过法律渠道,去保护自己,以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稳定,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

(二)利用时事新闻,撰写时事小论文

教师可以在班级组织举办论文小时报,通过了解最新的、最近的新闻时事,并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下来,教师并进行一定的奖励措施,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强化学生对时事新闻教育的积极了,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时事新闻的真正内涵以及真呢过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感。因此在编写时事小报时,教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在学期末时评出优秀的一组成员,并给与嘉奖和鼓励。

四、总结

将时事新闻与思想政治相结合融入到教学课堂之中,是对传统教学的大胆挑战和创新,从而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站在新的角度上去认识政治课,由于政治课其本身就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意义,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根本,因此在加强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传递和传播具有很大积极作用和的义。政治其本身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发时事时事新闻的同时,也要注重要培养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从而才能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政治教学的意义以及丰富的政治知识内涵,把时事新闻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之中,发挥时事新闻材料的真正作用。

时事新闻论文:当前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摘 要:时事新闻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其传播绩效关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从传播的功能、方式与系统性三个角度来考察当前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性,可发现三大问题:传播功能弱化、教条化传播与意识形态孤立化。需从统筹兼顾传播职责与市场效益、获取受众心理认同与建立整合传播机制三方面入手,提高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的效力。

关键词: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疏离;教条化;孤立化

基金项目:2010年国家重大招标课题《当代中国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研究》(10&ZD049)的子课题《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邵 腾,男,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张英魁,男,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文化与乡村社会学。

意识形态(Ideology)对于塑造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与提升政治正当性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着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指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体系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的传播问题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电视媒体的时事新闻节目作为大众传媒中的重要政治、经济与文化信息传播渠道,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职责,其传播绩效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造与政治正当性的损益。值得肯定地是,多数电视媒体的时事新闻节目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贡献良多。但是,从时事新闻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承载、传播方式以及媒体意识形态的系统传播三方面来考量,当前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却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节目与主流意识传播的疏离:传播功能弱化

传播主流意识是电视媒体时事新闻节目一项极其重要的功能。所谓时事新闻,是指“刊期内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的综合报道、综述、背景分析、大事记、专题报道等”[2]。这表明时事新闻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大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事新闻因而呈现两大特征:时效性与广泛性。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电视媒体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主流意识传播的关键功能。那么,时事新闻作为电视媒体中的重要板块,更因其与政治高度相关、与社会生活紧密衔接、与受众接触频率极高,而成为电视媒体传播主流意识的主力军。时效性产生吸引力,广泛性带来触及力。时事新闻应充分发挥自身两大优势,担负好主流意识传播的职责,常态化而高频率地将主流意识输送到受众那里,扮演好主流意识传播的尖兵角色。

但在现实世界中,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节目与主流意识传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其传播功能弱化甚至缺失。主要体现有三:一是传播的阵地意识缺失。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节目自觉不自觉地忽视其主流意识传播功能的发挥,在日常新闻节目的策划环节缺乏对主流意识传播的主动性。二是传播的行为缺失。缺乏传播的阵地意识必然导致传播行为的缺失,一些电视媒体在时事新闻节目中对主流意识传播的份量不多,所占版块不大。三是传播的非常态化。部分电视媒体的时事新闻节目虽然不乏主流意识的传播意识和传播行为,然而却并未形成一种机制化传播的理念和行动,处于一种被动为之的低级状态。如此一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丧失了一条极为重要的传播渠道,传播幅度大为缩小,传播效力自然受损,进而导致其辐射力减弱。

上述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功能弱化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逐步向多领域拓展并向深层次推进。与此同时,社会生活领域发育并成长起来,社会文化呈现出与以往迥异的相对自由与世俗化特征。从这一视角来分析,导致时事新闻主流意识传播功能弱化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基于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收视率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种媒体陆续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从行政统辖转为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与市场竞争促使各种媒体不得不遵循市场规律,注重收视率,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电视媒体节目包括时事新闻在内,必须追随和吻合大众的阅听趣味与现时需求。在此情形下,主流意识传播的弱化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是当下社会文化的娱乐性与消费性。有学者认为,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3]。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物质繁荣,温饱而小康之后的文化诉求开始转向以个人官能的愉悦与感性面的暂时满足。应时的娱乐文化与消费文化等迅速发展起来,并因颇受大众追捧而占据了当前文化阵地的主流位置。当这样一种文化形态与媒体的收视率诉求汇至一处,结果必然是后者毅然投入前者的怀抱。这是一种极为现实的抉择。但是,这种抉择的代价是挤压和占领了主流意识传播的生存空间。包括时事新闻在内的电视媒体节目满足了自身利益的考量,却造成了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功能的弱化乃至缺失。

上述失位现实亟待改革,时事新闻应该回归其传播主流意识的应然位置,治理之道在于促进其重回其位。时事新闻固然应为其电视媒体收视率作出贡献,但无论如何它都不能只是作为大众的娱乐佣人和消费向导一类的角色而存在。它有着更加崇高和理性化的职责。所以,时事新闻应该恢复并强化其主流意识的传播功能,总方针是统筹兼顾职责履行与市场效益。

要强化主流意识传播的主体理念。时事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其主流意识传播的主体地位,故应名正言顺而又责无旁贷地担起传播主流意识的职责。要端正对于主流意识传播重大价值的认识,真正将其作为自身功能定位而贯彻于传播实践过程中。

合理安排传播主流意识的节目与其他节目之间的版面比例。获取市场效益关乎生存,传播主流意识关乎使命,生存与使命不可偏废其一。所以,时事新闻应在节目设计上推陈出新,合理规划,既要恢复主流意识传播的节目比例,又要避免其过度挤压其他节目版面而造成收视率下滑。总之要通过精心计算寻求一种最佳规划方案。

实现主流意识传播的常态化。时事新闻应该稳健地履行传播主流意识的功能。而且,主流意识的传播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远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坚持不懈地传播,方可深入人心并起到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功用。所以,时事新闻应进行机制化管理,设置相关规则,避免主流意识传播的随意性,并进而成为一种固定存在。

二、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节目主流意识的教条化传播:传播的异化

时事新闻节目传播主流意识的方法应遵循新闻与传播规律。一个完整的新闻传播系统包含四项要素:传播者、信息、传播媒介与受众。有学者认为,受众之所以关注新闻,是出于对异常事物、相关利益和个人偏好的关注,新闻价值就体现于满足受众上述需求[4]。承载着主流意识的时事新闻仍不脱新闻本质,因而同样要具备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求,进而引其关注。而传播学的核心语汇“传播”,本身就具有“‘共享’的基本内涵,表明其本意是双向、互动的,它是指信息、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5]。所以,时事新闻的主流意识传播应重视受众认可与接受心理。唯有取得受众的心理认同,主流意识方可发挥应有作用,其传播方可谓行之有效。这就要求时事新闻工作者应根据新闻的科学规律与受众的心理特征,将严肃的理论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受众乐为观读的新闻形式,做到时事新闻与主流意识的高度融合。在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同时,将主流意识春风化雨般传递给受众。

然而,目前时事新闻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方法层面存在教条化传播现象。部分时事新闻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处理和转化,没有真正掌握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真谛所在,缺乏对于传播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也未将新闻与主流意识形态融为一体,反而将主流意识形态生硬地直塞给受众,致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成为单方面的“自说自话”。表面看来,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和每一幅画面都在“传播”主流意识,但实际上已经远远背离意识形态传播规律,而且由于严重忽视受众心理认可与接受状况,激起了受众内心的反感与厌恶,出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异化:欲以传播促进受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却导致了受众因传播不当而对此产生排斥。空耗人、财、物等资源,未取得预期认同效果不说,反而加剧了某种程度上的不认同现象的产生。

客观地说,时事新闻意识形态传播异化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时事新闻传播主体的传播观念未能与时代变化和受众心理的转向而同步创新,仍在惯性作用下沿袭过去那种单纯灌输传播方法。灌输理论最早源于列宁,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种理论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圭臬”式教育方法。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灌输方法成为我国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并在特定的年挥了显著作用。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基本上忽略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认同。在规制宽松化、个人主体性获得增长和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代民主社会中,时事新闻的受众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信息接收者,还是一个信息发出者。单向度的灌输之道只停留于将主流意识形态形态传递至受众,而不顾及受众对此的心理接受和认可。有学者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受众心理机制划分为四个维度:认知图示的运动与契合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结构,情感体验是受众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机制,需要驱动是受众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根本动力,行为实践是强化受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念的有效方式[6]。对受众心理认同问题的认知不足与把握欠缺是当前时事新闻主流意识教条化传播的根源所在。

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的有效性要求必须摒弃教条化传播。如果将受众心理认同看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成败的关键,就应通过争取受众心理认同来控制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与结果。应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其一,除了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基本能力之外,意识形态传播主体还应具备对于受众心理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包括对受众的语言和行为传达的心理状态的识别与判定,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进行受众心理规律总结的概括能力,以及根据受众心理变化特点适时适度调整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的能力。

其二,时事新闻意识形态传播的方法应该丰富多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传播方法体系。传播方法还应呈现人性化与清新化特征,既充分考虑受众的精神与生活需求,又能避免因干瘪单一而引起受众“审美疲劳”,比如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去除意识形态传播节目过于刻板的严肃面孔,以一种生活化的姿态争取与受众之间产生共鸣。

其三,传播与反馈的双向通道建设是实现有效传播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只是时事新闻本身的自说自话,因为缺乏反馈的通道。而“对于新闻媒介来说,不仅要‘联系’读者,还要下更大的工夫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咀嚼他们的批评并向他们作出交代。”[7]所以,不仅要认识到取得受众心理认同的重要性,而且要精心设计受众对于意识形态的反馈通道。现代科技突飞猛进,各种通信手段日新月异。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网络科技的发展成果,建立起畅通无阻的反馈渠道,给予受众观点表达和观点争鸣的机会与路径,完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过程的双向反馈通道,最大限度地避免意识形态传播异化现象的产生。

三、部分电视媒体时事新闻节目的主流意识孤立化传播:多元异质信息的挑战

电视媒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诸多部分,时事新闻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鉴于意识形态传播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时事新闻一家的传播力量不免显得单薄。因此,包括时事新闻在内的新闻媒介诸节目群,都负有且应担起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由此可见,意识形态传播的系统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即系统的每一部分能够做到相互协调和支持。各种媒体节目联袂传播,各种散化资源和力量整合为一股强大合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自然大幅上扬。事实上,媒体节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总会传达出一定的思想、价值、理念和愿景,时事新闻之外的其他节目(电视剧、选秀等娱乐节目)自觉或不自觉地裹挟着某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消费和购物的节目所体现出的消费主义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讴歌英雄模范与伟大人物的影视节目也在传递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就目前来说,时事新闻与其他媒体节目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上尚未做到协同传播。一些媒体没有积极主动地履行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职责。更为甚者,部分媒体节目所传播的意识形态与时事新闻正在传播的意识形态出现了冲突和悖反,以致抵消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努力和成效。举例而言,部分影视、娱乐作品中个人主义的宣扬、自由化鼓吹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美化,就与时事新闻中主流意识形态所宣扬的集体主义、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等背道而驰。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孤立化显而易见,多元的异质信息正在消解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成效。

以上所言孤立化传播的原因可从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来解读。就客观原因而言,全球化、通信革命与文化改革,推动了各种文化和思潮的多元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构成。各种思想文化成分投射到电视媒体节目中,就出现了电视媒体节目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多元化。

就主观原因而言,一是新闻媒介的自身利益驱动。正如上文所述,市场化了的电视媒体需要收视率以求得生存,因此自然会逢迎受众的口味。而在当代,精粹与糟粕、先进与落后都自有市场。意识形态的理论抽象性与整体性使传播需要主客观条件,对人的理性精神与人文情感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其他娱乐化的节目,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兴趣,因而在传播主流价值观时形成异质价值的挑战。同一电视媒体的不同节目间所传播的意识形态掣肘情形也就不难理解了。二是电视媒体节目管理者的失策,体现为意识形态整合传播的缺失。一些管理者尚缺乏对于其他媒体节目传播意识形态功用的清晰认知,自然不会将其纳入传播体系。一些管理者则尚未察觉其他媒体节目正在传播的意识形态与时事新闻所传播者相悖的现实,因而不能纠正传播中的冲突问题。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导致了当前媒体节目群意识形态传播上各自为战的纷乱格局。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协同传播:

首先,应当建立意识形态传播的整合机制,以改变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孤立处境。整合离不开全部电视媒体工作者的集体努力,所以要对其进行意识形态协同传播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教育,帮助其树立主流意识传播的阵地意识,以及意识形态传播的协作观念等。

其次,对于电视媒体节目管理者来说,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上要具备一种整体经营思维,即在原有时事新闻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之外,将其他媒体节目也纳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域之内。而且,所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要形成一以贯之的理念,并将其推而广之,即全体管理者、策划人和传播人对于主流意识应该达成共识,在节目设计上加强预先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力争将悖反消除于媒体内部,避免在具体传播过程中出现冲突和自我消解。正如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实现有效传播,意识形态宣传者必须善于发现信息噪音,排除它们的干扰,并积极利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其他辅助信息,增强自己的信息传递能力。”[8]

再次,建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相关制度约束。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各传播单位的意识形态传播职责,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纳入媒体内部绩效评估体系,明确赏罚规则,对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卓越贡献者奖励之,而对于因为工作失察和懈怠而造成媒体所传播意识形态出现自我矛盾的人员进行相应处罚。通过以上综合治理,实现意识形态的整合传播。

总之,时事新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场域,其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应该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电视媒体应当正视当前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觉担负起传播责任,改进传播方式,做好系统传播。整体观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项宏大工程,又是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所有的人带来同样程度的幸福感受,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贪污腐败、信仰危机等现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认同困境”[9]。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工程建设,意识形态主管部门也应倍加关注意识形态传播事业,要对包括时事新闻在内的媒体及其他渠道的意识形态传播加强监管,通过理性分析问题所在,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使之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出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