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论文

时间:2022-04-17 03:42:31 关键词: 建筑行业 建筑

摘要:建筑行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建筑行业健康的发展,对于企业管理工作就要十分重视,关注建筑行业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建筑行业论文

建筑行业论文:现代建筑行业员工培训综述论文

摘要:建筑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建筑企业中不同职能员工的培训重点以及培训方式是不同的。从工程实例中学习、建立企业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训是现代建筑行业员工培训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建筑企业培训员工

建筑行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人工来完成,员工的素质和思想意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速度,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不断追踪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使企业人力资本持续增值,从而促进企业科学、安全、和谐、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的必要性

1.1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员工培训一方面可以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员工队伍,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满足了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了企业战斗力。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要实现员工素质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则必须通过员工培训这个体系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

1.2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需要

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岗位培训,其中岗位规范、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被视为岗位培训的重要目标。岗位人员上岗后也需要不断地进步、提高,参加更高层次的技术升级和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培训,使各自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达到岗位规范的高一层标准,以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建筑企业的施工作业员工大约有3/4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其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高低不一,这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速度。企业只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让他们接受一些先进的理念、养成良好的自觉性和负责任的态度,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3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企业愈来清醒地认识到培训是企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人本投资”,是提高企业“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径。美国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企业创新的最佳投资比例是5:5,即“人本投资”和硬件投资各占50%。人本为主的软技术投资,作用于机械设备的硬技术投资后,产出的效益成倍增加。事实证明,员工培训可以培养企业的后备力量,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变化、更加具备竞争优势,更加持续保持企业生命力。

2建筑施工企业员工培训的作用

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首先,员工培训可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少企业采取自己培训和委托培训的办法。这样做容易将培训融入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对全体职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认同企业文化,不仅会自觉学习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增强主人翁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大家的敬业精神、革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上上下下自学科技知识,自觉发明创造的良好氛围,企业的科技人才将茁壮成长,企业经济实力将明显增强。

其次,员工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美国权威机构监测,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在33%左右。在对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可达20%-30%。

第三,员工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佳手段。学习型组织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企业职工培训开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企业要想尽快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了有效开展各类培训外,更主要的是贯穿“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的培训思路,建立一个能够充分激发职工活力的人才培训机制。成功的企业将职工培训作为企业不断获得效益的源泉。学习型企业与一般的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永不满足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提高效率。

3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不同职能员工的培训重点及方式有差异

3.1普通员工的培训

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企业中体力劳动占有很大的比例。从事此类工作的多为农村进城务工的外来劳动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很大。此类员工从事的工作多为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因此培训的重点在于企业规章制度、岗位责任教育、基本技能学习和安全文明生产等。

3.1.1新员工上岗前培训。由公司相关人员组织讲座,讲授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

3.1.2现场操作培训。由熟练操作人员对新员工进行实地指导,上机训练,协助新员工掌握工作技能。

3.1.3安全培训。

3.2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筑行业中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是对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方面进行把关,确保工程建设有组织,有计划的顺利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上。

3.3项目管理者的培训

建筑工程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多工种、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对现场突发情况的处理,对安全和质量的控制,对工程预算和工期的把握等。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建筑企业中,项目管理者多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综合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除需要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之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参加以下学习。

3.2.1参加行业内相关管理性讲座的培训。

3.2.2参加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系统学习。

3.4企业决策者的培训

卓越的企业决策者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成功的企业决策者就没有成功的企业。往往决策者的平庸、无能是断送企业发展前途乃至使企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决策者们更需要接受培训。决策者的培训应着重对市场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决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

3.4.1对行业内成功企业进行考察,总结经验,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

3.4.2参加MBA、EMBA等管理类课程班的学习。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不合理用工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建国后包工制度发展历程;市场化下包工体制的变异;包工制度的罪与罚;以文明化解暴力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建筑行业由于生产周期、产品地域性、生产过程受气候需求等多方面影响的基本特点、包工制度的第一次兴盛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建筑行业中发展起来的用工形态还是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的正式用工体制、今天包工制度的再次出现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的改革、现代包工制度由此开始萌芽、包工头既不是唯一的源头,也绝不是最重要的、包工头在工资的发放环节至关重要、包工头作为直接与工人打交道的“老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强化监管功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应该大力推行新《劳动合同法》、全国总工会应该以身作则,建立好榜样等,具体请详见。

2003年10月24日,总理在农家小院听到农妇熊德明对丈夫在外打工被拖欠工资的胆怯叙述后,亲自为熊德明主持公道讨薪水[1]。自此,一个为农民工讨要工资的高潮拉开序幕。现在距离温总理替农民工讨薪已经过去6年,温总理当年说“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6年来,虽然房地产行业突飞猛进、一路高歌,但建筑行业打白条、拖欠工人薪水的情形仍然相当普遍。2008年1月,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赋予了工人更多的权益,但当制造业的工人已经开始据此争取加班工资时,建筑行业却连1995年旧《劳动法》的工资按月发放的条款都难以贯彻。农民工们被产业资本肆无忌惮的伤害常常被忽视,于是发生了无数跳楼讨薪的悲剧,后来社会神经逐渐麻木,这些悲剧又演化成为大众闹剧,即所谓的“跳楼秀”[2]。

1建国后包工制度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建筑行业由于生产周期、产品地域性、生产过程受气候需求等多方面影响的基本特点,使得其无法像制造业一样完全实现机械化,从而保留了大量的活劳动,也就是劳动者,为了有效管理这些活劳动,就产生了包工制度。这种制度以传统的社会关系为基础,一方面可以凭借已有的乡缘网络来加快劳动力的组织,可以“召之即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熟人信任来有效约束工人的各种诉求与不满,方便“挥之即去”。一言以蔽之,这种看法的核心观点在于包工体制是建筑生产的伴生物。

但包工制度既不是中国建筑行业的孪生兄弟,也不是建筑行业特有的现象。事实上,在新中国60年的历史中,包工制度曾经三起两落,其下的工人生活境遇也与今天截然不同。

包工制度的第一次兴盛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从1949年到1957年,战后修复与重建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而专业的建筑公司却寥寥无几。以现有的组织资源为依托,各种承包用工体制应需而生,主要有四种:一是铁道部等专业部门组织内部人员成立了建筑企业,以自营或内包的方式开展建设;二是国有企业使用自身的劳工来进行建设;三是以当年的工程兵为主力,加上小部分私营企业,经改组重建后成立了专业建筑公司,统一划归新成立的建设部管理,负责承包其余一些部委与企业的建设项目,通常称为“外包”;四是各地建筑工会组织社会上的未就业人员,成立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城镇建筑合作社。

这一时期,建筑从业队伍迅速壮大,截至1952年底,上述各类国营建筑企业职工达到99.5万人,而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时,合作社组织的职工人数发展到126万人。当时物资贫乏,但是这些工人基本上可以按月领到国家的口粮补贴,或者按时拿到计件工资。

1958年到1962年期间,当各类国有建筑公司基本建设成熟后,上述各类承包体制被当作资本主义实践逐渐抛弃。政府将建筑项目纳入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下进行统一分配,1959年,包工制度被废除,工地甲方乙方被取消,同时计件工资制度被取消,工人按月领取报酬,能够得到国家财政的保障。

到了1962年,对“”经验的总结迎来包工制度的恢复,劳动定额管理制度也同步恢复,企业内部设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这一次的包工制度持续了8年,在1970年被再度废除。这时,国家撤销了“一委三部”,重建了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实行“经常费”制度,由国家按照大体相同的标准直接发放给施工队伍工人工资和管理费。

总之,1980年代以前,建筑行业中发展起来的用工形态还是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的正式用工体制。到1980年,国有建筑企业雇佣职工482万,城市和农村的集体企业分别雇佣职工166万和334万,而私有建筑企业的职工大概只有4000到1万人。尽管缺乏正规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拖欠工资的事情却很少发生。在管理层与劳务层合为一体的体制下,劳动力由国家统一安排和分配,国家或地方财政为工人工资的发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对于大多数工人而言,无论来自军队专业还是农村招募,一旦被国有企业聘为固定职工,便可与其他国企工人一样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福利配给。

2市场化下包工体制的变异

今天包工制度的再次出现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的改革。在现代性话语的主导下,效率超越保障成为国家的首要关心。循着邓小平对建筑行业生产潜力的肯定,一系列市场改革举措被引入建筑行业中:重组现有管理体制、开放建筑市场、允许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建立竞价体制、提高管理技术等。1980年,国家了《建筑安装工程包工合同条例》,允许建筑企业与建设单位建立承包关系。同时,建筑企业开始实行限制劳动用工的内部承包制度,在雇用原单位职工的条件下,允许内部员工进行利润包干。改革之风首先在深圳经济特区蔓延开来,到1981年,90%以上的城市工业建设项目重新引入了承包体制。

1984年,承包体制改革的成果得到了一系列正式的官方认可。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强调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与工程招标承包制、建设资金拨改贷等,改革建筑安装企业用工制度。当中明确指出,“国有建筑安装企业,要逐渐减少固定工的比例。今后,除必需的技术骨干外,原则上不再招收固定工,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增加合同工的比重。”11月,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又联合颁发《建筑工程招标暂行规定》,进一步承认了竞价体制,并鼓励缩短竞价时间,降低竞价成本。从此,工程承包与分包经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建筑工人的数量也急剧上升,1985年达到1728万,超过1978年的两倍。

现代包工制度由此开始萌芽。一方面,国企的一些内部承包人开始从原企业独立出来,雇佣农村劳动力,成为最早一批的现代包工头。另一方面,农村的一些带工师傅也开始带本村人外出做工,形成另一批庞大的包工队伍。当时村民外出前都需要生产大队开介绍信,有些在打工期间向大队上缴一天一元的费用,俗称“黑包工”。

1990年代左右,建筑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十一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两个转变”的改革基调后,新中国第一部《建筑法》在1998年3月出台,该法从施工许可证、从业资格审查、招标投标制度方面对建筑业从业规范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可是建设单位只管降低成本的做法,给非正式用工打开了利益空间。一方面,很多国有及改制后的建筑企业既不出工、又不出力,以提供挂靠的方式赚取利润;另一方面,包工头通过挂靠国有施工企业取得施工许可,再利用传统的社会关系从农村募集劳动力,构成建筑业的主力军。自此,农村青壮年以价格低廉的方式大量涌入建筑业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半商品化的劳动力,在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后,时常不能按时拿到相应的劳动报酬。

3包工制度的罪与罚

包工头真的是工资拖欠的罪恶源头吗?如果没有了“黑心”包工头,工资拖欠问题还会存在吗?我们的回答是,包工头既不是唯一的源头,也绝不是最重要的,即使没有了卷款潜逃的包工头,工资拖欠问题也还会存在。

诚然,包工头在工资的发放环节至关重要。但是,建筑工人能不能顺利拿到工资,关键不是看包工头会不会克扣工资,而是看他能不能垫付得起。很多情况下,包工头自己也是一个工资和利润被拖欠的对象[③]。有人形容说建筑业是一个“1亿拉动10亿”的行业,即对于一个造价10亿的项目而言,开发商只需投入最初的1亿资金,后面的9亿资金就可以由各级建筑公司、劳务公司、大包工头、小包工头逐级垫付。“石家庄市某国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2008年11月底曾经接到一个电话,说是石家庄某村拆迁之后要盖6万平方米的建筑,欢迎他们去投标。该公司去后发现,该村的建设项目只有两家建筑公司来投标,他们中标后双方谈判,对方说要该公司先垫资500万元,公司领导想了想,最后还是咬咬牙答应了;结果对方又说,房子要盖到10层之后再给公司钱,该公司一测算,房子要盖到10层还需要花费800万元,前期一共要花费1300万元才能有收益,况且收益是否确定还是个未知数,就拒绝了。”[④]可见,一个建筑项目启动与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逐级卷入的过程。一位从业多年的项目经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说,“包工头不能取消,因为包工头作为建筑公司与工人之间的缓冲地带十分重要。”

首先,包工头作为直接与工人打交道的“老板”,常常在工资拖欠时扮演着“减压阀”的作用。建筑工人将工资的领取权交给包工头,避免了单个公司与大规模工人之间的直接交涉,将一对多的支付关系逐级分解,化整为零,大大削减了大规模劳工联合抗争的风险;另一方面将劳资关系融合在熟人关系中,在情面和信任的双重作用下,进一步削减了工人反抗的可能性。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其次,包工头作为工人追讨工资的直接对象,经常背负着“黑心老板”的罪名,成为上级建筑或承包公司在道德败坏方面的“替罪羔羊”。遭遇工资拖欠时,大多数工人首先不是追究建筑公司的责任,而是谴责包工头道德败坏或无能。当然,也存在一些包工头恶意拖欠工人工资,拒不支付,甚至雇佣打手欺压工人的情形。

不难看出,在现代包工体制下,管理责任下放到包工头一级的做法将建筑工人推入了一种被遮蔽的劳资关系中。公司与工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藏在幕后,只有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关系浮在表面。大多数工人在提及自己的老板时,都会想到包工头,而弄不清楚哪家建筑公司是自己真正的雇主。到了工资拖欠的时刻,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追讨对象也是包工头。

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关系,为劳资关系盖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工人的反抗;另一方面,遮蔽了的劳资关系像一剂慢性毒药,在资本贪婪地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不断腐蚀并破坏传统的社会信任体系。

回顾整个建筑业发展的历史,包工制度在建筑业内形成并非必然,也不是大家所认为的行业特色的产物。问题的本质在于资本累积形式的改变,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所发生的体制改革。包工制只不过是资本借来遮蔽劳动关系,掩盖剩余价值的一种形式。现代包工制是资本灵活积累的一种表现,但现代包工在资本面前的议价能力更弱,议价方式也更趋于暴力。

4以文明化解暴力

近年来媒体频频报道建筑工人讨薪事件,从爬上塔吊寻求自杀的自我毁灭,到攻击项目部、殴打包工头的人身伤害,其中,“跳楼秀”经常见诸媒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暴力”色彩,但深挖下去,建筑工人“暴力讨薪”行为背后的根源却是潜藏的资本以及整个建筑体制施加于建筑工人身上的暴力。“暴力讨薪”事件提醒我们,经济的繁荣不应该再以肆无忌惮的社会伤害为代价。我们应该反思繁华背后现代包工制度的荒谬存在,应该反思它的建造方式是否文明和人性。

我们认为,改变建筑行业不合理的用工制度,需要充分调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有关部门管理与监督的力度,落实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

首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强化监管功能,将取消包工制度、建立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建立基地化管理等措施进一步落到实处。若非如此,建筑行业非法的转包制度将继续存在,工地上的非法施工行为也将无法取缔。

其次,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应该大力推行新《劳动合同法》,要求建筑公司与工人签署劳动合同,一方面减少劳务转包过程中的盘剥,另一方面增强工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的能力。目前,90%以上的建筑工人未与劳务公司签署劳动合同,而且极少数签订的合同中只规定了约束工人的操作规范和日工资标准,只字未提工资的支付期限、工伤保险等有关工人权益的问题。如果超过90%以上的建筑工人还未签署劳动合同,这个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最后,全国总工会应该以身作则,建立好榜样。一方面落实工地上的工会组建工作,另一方面在建筑工人权益受侵、缺乏保护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提供援助。而现阶段,工地上的工人多没有工会组织,在权益受侵害时该由谁来支持和保护呢?我们看到,全国总工会今年已经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其中有提供维权服务、生活帮扶、发展农民工会员等内容。[⑤]希望这种行动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效果。

建筑行业论文:引入知识博客体系完善建筑行业知识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问题的提出;知识博客策略;基于管理角度的策略分析;基于信息技术角度的策略分析;结束语六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知识决定着企业的价值、中国建筑企业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回归企业信息化理念、改进企业商业模式、建立学习型企业、KM的关键问题、博客已得到充分的关注、管理方式:知识博客是整体式管理、KM的实施者、知识的提供机制、提供的学习材料、传统的KM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与人相隔离、知识的产生、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应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时代。根据建筑企业的特征分析了当前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指出知识管理的三个关键问题,引入知识博客策略,并对其在建筑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分别从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角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进一步完善,知识博客将是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知识管理建筑企业博客策略分析

1.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决定着企业的价值,对知识的管理将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应该是企业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知识,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企业业绩的目的。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环境中,KM有助于企业整合自身知识,实现知识流程化;使企业能够快速地对外界进行响应,提高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扩大知识利用的程度与范围,增强创新能力和商务智能;打破原有管理等级边界,拓展组织发展的空间。

今年1月份,NewCommForum在美国的California召开了第一届有关博客在企业中应用的学术会议,并在今年的欧洲以及纽约还将召开类似的会议。博客不仅在新闻传播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企业的KM领域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

2问题的提出

2.1中国建筑企业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建筑企业又称建筑施工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在产品方面,建筑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体积庞大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在生产方面,建筑产品生产具有流动性、周期较长、单件性、露天高空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低以及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在管理方面,建筑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利润载体和业务核心,采取承包为主的经营方式以及现场管理为主的生产组织方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的商业环境,我国建筑企业目前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2.1.1回归企业信息化理念

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接受,但是,由于薄弱的管理基础,技术人员主导的信息化历程,部门各自为政的系统建设,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惯性与市场经济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理念的不和谐,导致整个中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呈现出重技术与功能、轻管理与需求,重局部与眼前、轻整体与长远,重硬件与网络、轻软件与数据,重系统与开发、轻人才与应用等不良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和体制滋生的不合理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以及在新经济时代竞争、客户和变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要改变这一理念,就是要变革“技术导向”为“知识导向”,从企业运营管理出发,梳理并设计企业的KM架构,使企业的知识能够充分积累、共享和传播,在此基础上设计企业信息技术结构,从而使企业信息化从IT企业解决方案的技术迷宫回归到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常识。

2.1.2改进企业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企业在交易准则下,富有创新性地形成、改变或利用规则形成的最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一系列契约关系,是解决企业运作方法的问题,其核心是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KM问题。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的今天,数字信息流改变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以及跨越企业边界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如何将知识、技术与人更好地结合起来,打破企业原有的传统模式,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正如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现有信息网络技术已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虚拟企业、商业联盟和网络化集成建造成为现实。

2.1.3建立学习型企业

学习型企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竞争趋势的必然产物。建立学习型企业,并不仅仅是给员工提供更多的正规学习培训机会,而是要通过自我超越、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发展领导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全面开发人的才能;并在企业业务过程中不断学习,促进知识的创造,组织的变革、创新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实质就是尊重人才和尊重知识,注重“软环境”。这要求建筑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先有产品和服务,然后建立产生产品和服务的机制,最终目标是营造出有利于建筑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

2.2KM的关键问题

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通过KM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彻底实施KM,就必须在以人为基础的方法和技术型方法与工具之间找到适当、有效的组合与平衡并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隐性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存储,这就为知识博客带来的契机。

3知识博客策略

Blog,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缩略语。源于1998年美国,流行于2000年,2002年被引入中国。在美国,Blog这一单词已固定下来,并把写Blog的人称为Blogger,写Blog的行为称为Blogging,国内普遍将其翻译成“博客”,是指个人或团体将每天的事件、意见和信息等到Web上。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信息共享”开始向“思想共享”和“知识共享”转变,国外有人也将其称为Internet2.0。

国际上,博客已得到充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如Cisco,Microsoft,IBM,Intel,Nokia等)已经将博客以及类似博客的软件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实际上,博客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生产方式,在知识共享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上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具有巨大的KM潜力,用博客提炼企业的核心知识将成为热潮。用来支持KM的博客,我们称之为knowledgelogging,或者k-Blogging,中文也可翻译为知识博客,它是现有大规模使用的KM解决方案的一种廉价高效的替代品。下文将从管理和信息技术两个角度上对知识博客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4基于管理角度的策略分析

4.1管理方式

传统的KM是分割式管理,满足分类存储的需要,往往具有割裂的感觉,比如项目合同放一块,项目资料放一块,项目专家放在另一个系统等等。而知识博客是整体式管理,能够为学习和理解事物提供完整的细节和历史背景,不仅提供重要的资料,而且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人物的观点倾向。因此,知识博客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广泛,适合于学习。

4.2KM的实施者

传统的KM由公司管理层实施,因此满足官僚组织自上而下的控制的需要往往摆在重要的位置。下层雇员对KM的需求往往被忽视。而知识博客是能够自下而上发展,即使在没有高层的参与下,往往也可以实现。但是,高层的推动会促进这一过程。因此,知识博客适合于学习型组织的分权式管理。

4.3知识的提供机制

传统的KM是组织的激励机制驱动组织的雇员提供知识,即需要KM的软的方面的配合。激励机制缺失或者扭曲,导致这种系统成了无水之池或者充满信息垃圾。输入无效率,是任何这种KM系统面临的问题。而知识博客是很大程度上依靠网络效应和声誉机制。网络效应让参与其中的人都有受益。快速的信息传播和声誉机制则激励参与者不断贡献,并且这个贡献可以获得声誉,从而相对于一种产权激励。因此,知识博客依靠网络效应和声誉机制,制裁机制相对较弱。

4.4提供的学习材料

传统的KM提供的学习材料往往与人相隔离,时过境迁,变成一种“技术性知识”,制度性知识缺失。学到死的知识,难以学到活的智慧。组织面对面的团队学习往往需要很高的组织成本。只提供学习材料,但不提供学习本身。而知识博客是将这些学习材料与人物观点和学习过程相联系,学习技术性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制度性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构建彼此的信任和关系,而这些成为组织竞争力之一。提供学习材料,也提供学习,构建组织的关系资本。因此,知识博客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实现KM。

4.5适合的管理范式

知识博客往往是与扁平化管理相适应,鼓励平等管理,能够代表真正的员工需要,不一定与管理层的利益相冲突。因此,知识博客能将静态的KM和动态的KM相结合,带来组织范式的转变,扁平化、平等化、学习化和网络化是相互伴随的过程。但与命令-支配型组织存在一定的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管理层对于保密、控制的担忧。

5基于信息技术角度的策略分析

根据弗朗霍夫(Fraunhofer)的KM参考模型,KM的核心流程可以分为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四种。下文将以此为线索,就博客的常用技术对建筑企业的知识博客策略作技术上的分析,见图1。

5.1知识的产生

知识的产生是指新的思想和见解的产生,或认识到某些新事物。建筑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建筑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形形色色,一个工程一个样,企业员工要不断面临新变化解决新问题。这意味着企业员工必须要从内外环境中不断发现、学习和创新来产生新的知识。

RSS(ReallySimpleSyndication)是一种基于XML的Blogs内容聚合阅读器,通过使用RSS,企业员工不用登录网站就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来自企业内和外的知识。

基于Internet技术,通过构建企业知识博客门户,可以实现知识的统一归类和集成。并且,通过此门户,企业既可以向内部员工统一灌输必备的知识(例如专业知识、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进度计划等),也可以对外推介、汇告或建立知识联盟。

群集是指企业员工可以按照兴趣或工作岗位建立博客群。同一群集可以通过快速沟通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创新(如支持头脑风暴法等)。

由于“零进入壁垒”(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零距离)的特性,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超文本链接、动态更新、覆盖范围广等优势,使企业员工能够将工作过程、思路经历、思想精华、闪现的灵感等进行及时记录和。

采用非正式HTML文档,企业员工能够离开日常工作环境,随时随地,借助任何一个网页浏览器或移动设备,没有惯有条件和文档格式(可以是文本、图片、视频等)约束个人的观点和想法,更容易产生新的知识,也能将隐性知识很好地体现在文档中。

5.2知识的存储

知识的存储是指将知识储存在文件中需要用额外信息(元数据)标明以便检索。建筑生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知识的标准化积累、动态更新和高效检索非常重要。

对XML标准化的支持,既可以实现分布式存储也为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自动获取和交换提供可能。

使用评论构建评注系统,可以向非正式文档持续添加评注数据和元数据,随着各种评注在系统中的逐渐增多,注解者之所以进行评注的原因也就随之增加。由于评注文本和它的理论基础(元数据)在逻辑上都与核心文档紧密相连,因此,评注能够增加文档的语义内涵。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核心文档前期协调所花的代价;另一方面,也可以自动地对知识进行动态更新。

完全的个人化支持为自动编制动态黄页提供了可能,通过元数据,可以直接找到拥有相关知识的人。

5.3知识的传递

知识的传递是指找到正确的收件人,即将合适的知识传递到合适的人手中。随着完成项目的逐渐增多,建筑企业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财富,但是,目前很多的建筑企业要么就是让这些财富“沉睡”在档案库里,要么就是关注于将这些财富进行“过分”预结构化后存于数据库中,结果是降低了传递效力,缩小了传递范围并且还导致了知识的丢失。KM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准确的知识在准确的时间传送给准确的人,因此,知识的传递非常重要。

首先,参见图2,在基于Internet的知识博客环境中,一个个知识博客个体(如A、B和C)是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在具有超级连接的HTML文档和TrackBack(也称反链接或引用通告)的支持下,任意个体A可以通过获取B的知识而同时认识了C,并且A也可以引用B的知识加以扩展深化并通告B。个体之间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个体同时兼当了知识的传者和受者身份。因此,在获取某一个体知识的同时也就能够获取相关领域的其他个体的知识,相当于打开了一个通往无数个门的“门厅”。这样,任何一个知识博客个体都可以衍生出开放的“知识共同体”,并且一个知识共同体还能通过知识化合作用而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共同体。同时,知识博客环境、传统媒介和社会环境之间总是会不断发生交互作用。

其次,通过评注系统,企业中的任一授权员工都可以在同一核心文档中添加评注内容,对核心文档进行多角度地理解,有利于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或跨学科的知识传递,在较小程度上,也能够支持隐性知识从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传递。

再者,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不主张记录所有的知识,尤其对于隐性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找到拥有知识的人。因此,可以基于Internet技术创建企业知识博客门户,由于知识博客的个人化特性,能够自动或手工生成准确的员工黄页,通过访问黄页上的元数据(如个人简档、联系方式等),就可以找到拥有隐性知识的企业员工。此外,通过知识博客门户,可以将Blog进行系统整理归类,施行推荐机制,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递。

5.4知识的应用

知识的应用是指找到正确的资料和文件,使其便于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建筑生产中,如何快速应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积累的大量案例、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等宝贵知识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进工艺和减少事故,是KM在建筑企业中增值能力的体现。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员工在检索知识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知道搜索什么,并且熟悉具体、精确的检索字和元数据(例如类别、作者或创建日期);其二,不确切知道要搜索什么,只有通过广泛浏览,以便发现自己真正不知道什么。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基于关键字的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对于后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获取的知识也非常有限。由于知识博客完整的基于HTML的非正式文档,这就可以通过超级链接访问相关领域的知识共同体,以便检索到系统的知识,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语义网络,对知识进行动态准确地提取。基于XML的RSS也为知识的检索提供了一种内容聚合的工具。应用个人对核心文档的评价来支持建议系统,可以通过过滤掉不需要的文档从而提高搜索效率。

6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知识博客在传播隐性知识,知识共享和知识存储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能够很好地解决KM面临的许多问题,但是,知识博客仅仅凭借现有特色还不足以成为一个KM最优工具,必须融入建筑企业日常业务流程,与其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合,综合吸收各种KM工具的优势,并对其进行扩展,例如语义网络等等。本文目的不在于知识博客本身,而是通过客观的策略分析,试图为建筑企业找到一条合适的KM道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探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经济学机理分析;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数据库信息不足,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信息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不够、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供给责任、政府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强化信用信息供给动力机制,进行合理的价格补偿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而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通过分析已有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可知,由于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及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等原因,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难以共享。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机理分析可发现,建筑市场各主体在信用信息供给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是各主体缺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主动性的原因。应赋予各信用主体所提供的信息以合理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主体提供信用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论文关键词]信用信息信用主体供给建筑市场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市场信用缺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投资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成本与风险。笔者认为,信用主体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失信的主要原因,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最终根源。以下具体展开分析。

一、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为响应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筑业企业信用系统”和“中国房地产信用档案系统”等为标志的信息系统已初步建立,各地建筑市场的征信和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一些成果,有关建筑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数据库等正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但这些与真正的“征信”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数据库信息不足,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数据库中所拥有的信息大多是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管理信息和工程业绩。这些信息是企业按照系统要求自行上报的,有利于企业的正面信息容易得到反映。建筑市场其他信用主体行为,如:付款记录、履约记录、运营状况等更广泛的信息则缺乏。

2.信息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不够

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主要通过年度审查和通知上报数据来更新,数据滞后,时效性差,缺乏动态性。而国际上大型征信机构的征信数据一般三个月更新一次,并持续跟踪修正。目前我国建立的建筑市场征信数据库(信用档案)多属于基本信息查询系统,如何保证其可持续性运转还亟待研究和开发。

3.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

政府部门掌握了能够评价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由于缺乏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支持,存在于政府内部的信用信息,经常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联系在一起而未向社会公开。同时,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也助长了信息的封闭。目前,只有部分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信息(如:企业注册数据)向公众的开放。长此以往,征信机构根本无法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也难以形成准确、全面、公正的信用评价报告。

4.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按照建设部的要求,有些地区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信息系统并建立了企业数据库。开通了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但由于国家缺少统一的技术评价标准并监督实施,因此各地平台信息相互独立,互不衔接,资源不能共享。建设主体在不同地区填报信息时,很有可能错报或瞒报致使信用信息失真,造成重复劳动,资源浪费。

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经济学机理分析

根据建设部2003年制定的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共同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查询违规的责任主体、受处罚的项目、不良行为事实、处罚依据以及处罚措施。目前,该信用平台建设依据比较充分、运行相对完善。虽然长三角地区为全国的试点地区,但是,从信息供给和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多数是在出现重大伤亡事故后才进行公告,其他信用缺失等不良记录很少涉及。各省(市)及信用主体仍然希望尽可能多地提供并自身优良业绩,希望尽可能多地从平台中获取他方信用信息,而对自身的信用状况,特别是不良记录想方设法地掩盖。出现上述种种情形的深层次原因必须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当前,收集、处理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息和建立数据库的成本较高,而从数据库中调取、使用的成本较低。这就是信用信息具有的高首稿成本和低边际成本。每个主体都希望以低成本甚至免费从中获取信息,不愿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搭便车”。下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机理。

建筑市场中信用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咨询单位等,为表述方便以i和j代表主体,G代表各信用主体自愿提供的信息量。根据规模报酬不变原理,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总供给量是:G=G+G2+G3+AG,(1)设信用主体i的预算约束为Y一PX+PG。表示收人,表示消费私人物品的数量,和P分别表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价格。假设主体只消费私人物品和信用信息一种公共物品,以Ui(X,G)表示效用函数。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未建立相应制度和机制,主体i独立决定供给量G,其他主体的供给量为G,,可以合理假设认为G固定,且J选择能最大化u的G。令i的目标函数是Q,并使其最大化

由于J的购买给定,因此(5)式说明主体i会把信用信息当作私人物品购买,即的效用最大化导致公共物品替代私人物品的边际率等于它们价格的比率,这称为纳什均衡。将方程(5)与帕累托最优条件作比较,使下述福利函数最大化:

其中,所有>0。使w最大化的X和G,会成为一种帕累托最优分配。总预算约束为:

其中是关于预算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8)式符合萨缪尔森所说的存在公共物品时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并要求所有主体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价格的比率。

如果信用信息G和私人物品X在各主体的效用函数中是正常物品,则(9)式说明纳什均衡条件下所提供的信用信息量极可能小于帕累托最优数量。即满足(9)方程时所消费的G数量和Xi数量分别比满足(5)的条件时更多和更少。

在建筑市场中,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一方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履约能力及其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趋利动机往往诱使其采取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另一方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情况,在交易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建筑市场目前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信用监控及评价机构,信用信息透明度低、搜集企业信用信息困难,因此无法对某一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有效传播。这种“信息不通”、“信息不对称”给失信者以可乘之机,方便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被查处之后仍能易地“重操旧业”,能够毫不畏惧、毫无愧意地与新的契约对象进行不对等的一次性博弈。

同时,由于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每个主体都希望其他主体提供的信用信息能为己用,而很少会主动提供自身信息,特别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自愿独立的信用信息供给量越少,就会导致小于帕累托最优数量的供给量,随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增加,两者差距将会不断加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加剧。

为了更加清晰地解释,下面考察U作为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特征,假设

中国论文联盟-由上式可知,主体认为其他主体提供的信用信息数量越大,则i的自愿供给量越小。

假设每个主体的收入y相同,所有主体选择相同的G,经整理分别得到主体i和建筑市场的信用信息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供给量

如果t’l>1,两者比率小于1,随着的不断增大,它趋于零。也就是说,随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增加,两者的比率越来越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政府、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咨询单位等信用主体掌握信息的能力、数量存在差异,而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同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使得掌握信息能力和数量占优的信用主体,为了谋取在建筑市场上更大的利益,就可能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照自身目标对信息加以隐藏和扭曲。因此,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严重不足,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对比发达国家,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只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可以了解到市场中其他主体的资信状况,无形中形成了对建筑市场的信用约束。

三、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为了削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扭转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现状,需要完善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促进信用信息的共享。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供给责任

立法机构应根据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新制订的国家信用管理法规中,如《征信管理条例》,应包含有建筑市场信用的专门条款,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建筑市场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又可防止制度供给过剩。

作为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主管部门,建设部可授权相关协会、学会或金融机构作为建筑市场的信用服务机构,以这些委托机构和民间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制定和完善针对建筑市场的信用信息采集、披露、评级和使用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并进行宣传、讲解和说明。

2.政府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整合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具体步骤是:一是鼓励和支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数据库;二是在建立各部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建立部级和省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三是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四是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五是鼓励信用服务企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国建筑市场主体特点的评分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发挥政府规划、指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参与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分级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共披露系统;以建筑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建筑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独立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服务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信用服务信息系统。因此,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应是政府、协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同步发展各自的信用信息系统,最终形成不同层面、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

3.强化信用信息供给动力机制,进行合理的价格补偿

传统体制下,信用信息共享和向市场开放缺乏动力机制。此类动力机制应建立在承认各信用主体存在信息成本和尊重他们拥有信息与合理利益的基础上。而市场化是对成本和利益进行权衡的有效措施。因此,应赋予各信用主体所提供的信息以合理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主体提供信用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建筑行业论文: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机制促进建筑行业发展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选好项目经理;对项目详细评估、签好合同;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深化责任成本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成本越低,盈利越高、依法签订承包经营合同、认真进行项目运行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搞好项目管理过程中党的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项目详细项目经理成本管理

建筑业企业的项目管理是建筑业行业管理的一个窗口,更是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项目管理的主体是建筑业企业,项目管理是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基层、最基本的管理。项目施工水平的高低、施工质量的优劣、文明施工的好差,与项目管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把工程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来抓。

施工项目:投标—中标—施工—竣工—保修期满。

1选好项目经理

⑴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量德而用。

⑵要实行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项目经理应从受过正规培训、具有项目经理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选拔。要制定项目经理任用制度,健全项目经理管理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险,遏制不良现象。同时要加强项目经理后备人选的培养和作风建设,让他们有机会在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助理或见习项目经理岗位上锻炼,并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业务素质。

⑶要坚持精干高效,结构合理、“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原则,做到对项目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弹性化,对项目部管理层人员要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阶段的要求,在各项目之间合理组合和有效流动,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防止项目经理自由组阁,形成独立“王国”,保证项目部管理层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2对项目详细评估、签好合同

实行项目评估、项目经理负责制是堵塞项目效益流失的第一道关口。首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组织预测、规划、考核、实施分析控制等一系列价格管理活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施工项目是否盈利。在工程总价承包的情况下,成本越低,盈利越高。因此要切实把项目评估、测算作为加强项目管理的基础,自觉地搞好评估和测算。另外,要加强评估、测算的组织领导,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有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三要依法签订承包经营合同,上缴风险保证金、委派主办会计。四要认真进行项目运行中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帮助项目经理及时纠正经营管理偏差,确保项目目标实现。

3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项目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项目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项目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特别是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在用工高峰期适当补充外部劳务工,做到养在社会、用在企业。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同企业周边地区的社会劳动力市场接上轨,同劳务公司或相关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使之成为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和供应基地。不使用一些无资质、低资质、低素质的劳务队伍,避免一旦出了问题,责任和损失全由企业承担,造成项目亏损。

4深化责任成本管理

不少施工企业一直未能摆脱效益低、积累少、资金紧张的困扰,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

⑴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一是树立“企业管理以项目管理为中心,项目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树立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和挖潜增效的观念;三是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过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

⑵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集约化管理体系。体系应包括责任、策划、控制、核算和分析评价五方面内容。一要明确成本费用发生的项目部门、分队(班组)和岗位应负的成本效益责任,使成本与经济活动紧密挂钩;二要分时段对成本发生进行预测、决策、计划、预算等方面的策划,制定成本费用管理标准;三要综合运用强制或弹性纠偏手段,围绕增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偏离管理标准的问题;四要认真加工和处理成本会计信息,以期改善管理、降本增效;五要按期进行成本偏差和效益责任的分析评价,严格业绩考核和奖惩兑现。

⑶堵住“四个漏洞”,实行“六项制度”。即:堵住工程分包、材料采供、设备购管和非生产性开支等效益流失渠道。实行工程二次预算分割制、材料采供质价对比招标制、购置设备开支计划审批制、管理费用开支定额制、主办会计委派制和项目经理对资金回收清欠终身负责制,杜绝项目资金沉淀和挪用。

5激励约束机制

施工企业要想保证项目生产经营的良性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好企业管理层调控和服务的两大职能,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为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⑴实行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要在管理办法可行、组织制度健全、任务责任明确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在建、竣工、分包项目的审计,对规模大、工期长的项目实行年度和终结审计,以及项目经理调离和项目部解

体审计,重点是做好经营责任与效果、经营活动合法性和财经纪律等重大问题的审计工作。

⑵全面推行项目考核制度。要根据项目经营承包合同书,做好项目年度和终结考核工作。对实现经营目标和超额盈利的,要严考核、硬兑现,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对出现项目亏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和经营越权行为等责任问题的,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行政或法律的处罚。真正形成企业与项目之间的经济责任监督与执行关系,以保证项目高质量、高效益地运行。

⑶搞好项目管理过程中党的组织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项目部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坚持和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重大问题集体讨论、重要工作情况通报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的制度,项目经理不搞个人说了算。坚持依靠职工群众管理好工程项目的方针,推行“厂务公开”,增强项目部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切实发挥职工民主监督的作用。

总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项目经理及其管理班子认真按设计图纸和国家强制性标准、规范,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认真做好人力资源、材料、机械设备、技术、资金的生产要素管理和文明施工,严格做好进度、质量、安全环境和成本控制,按合同要求向用户提供满意的工程,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信息化研究论文

21世纪是一个电子商务的时代。据瑞士信贷银行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电子商务金额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24万亿美元。报告指出,去年这一数字为980亿美元,比1998年的380亿美元增长160%.据预测,亚太地区(除日本外)2003年的电子商务市场也会达到264亿美元,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约为243%.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网络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未来的有效手段。目前,美国超过95%的大型企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使用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代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一、大势所趋

建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由该行业的地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1、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建筑行业的任务主要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建国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有很大增长,改革开放后增长速度和幅度更大。我国1994年至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是通过建筑行业实现的,而且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由此可见,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大,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所以,建筑行业应该首当其冲地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行业信息化。

2、建筑行业的分散性。

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建筑企业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事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分散”的特点:一是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二是往往是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异地进行生产活动;三是具有复杂的物流,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且更受益于电子商务,所以建筑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有更充分的理由发展电子商务。

3、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日益增长以及WTO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冲击

自1985年以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以年递增25%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加入WTO以及国际建筑业投资的加大,各国市场的开放度增强,会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建筑行业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而电子商务就是弥补管理缺陷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实现电子商务对建筑企业,尤其是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的优点。

1、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时效性是项目管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实现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弥补了项目管理传统模式中的不足。它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获得项目的各种信息,及时注意发生的情况,适时给予监控,实现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尽早发挥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2、可以降低项目直接成本。

网络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对价格造成向下的压力。通过网络,承包商可方便地进行询价,及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发现更多新的契机,而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而且现在网站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拍卖,在反拍卖中供应商彼此竞争,说明在什么价格上他们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的订单,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直接成本。

3、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建筑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工程的竞争,网络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在接触全球各地客户的同时又降低交易费用和缩短沟通时间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可与客户直接联系的、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使企业可以避开传统的或业已存在的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

据调查,在传统企业交易方式下,企业交易流程需要19个环节,而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只需要7个环节。传统的企业交易方式是一种建立在纸面贸易单据(文件)流转基础上的贸易方式,每做一笔生意需要大量的纸面单证,工作量繁杂。电子商务则使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不再需要过多的纸上文件,从而也节省了发送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和合同的时间。

而且对于供应商而言,买方的市场范围超越了传统界限,这将降低进行大范围宣传联系的成本。除此之外,还会大大减少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企业管理成本从各个方面均大大降低。4、可以增强企业间的资讯交流。

网络可以使整个建筑业进行高度快速的资讯交流,让从业人员能够更高效快捷地得到各网上企业的营运资料。而且随着加入系统项目的不断增加,网上还可以为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5、为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建筑企业想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有必要在扩大公司规模、承揽大型项目和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实现纵向一体化模式,或是采用横向联合生产模式。

采用前者会使承包商难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每一个领域都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才是明智之举。而只有使用了互联网作为商业活动的平台,并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多媒体通讯手段,在承包工程领域,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行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6、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便利。

建筑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仅要协调企业自身内部运营的各个环节,还要与包括供应商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实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而B2B电子商务正好面向整个供应链,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整合企业的上下游产业,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使得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料互换、信息共享,整合合作共同体的资源,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动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建筑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由于丢失文件和缺乏沟通使施工成本增加20—30%,而由于网站的使用英国建筑市场每年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同时施工工期缩短15%.美国的招标网站()和建造网()都宣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

美国的麦克姆贝公司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公司与其他公司联合,在波士顿设立了“互联网项目管理”网站。该网站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在线设计”平台,借助各种工程设计软件和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合作伙伴之间实时的通讯使并行设计易于进行;项目各方的共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设计质量。该网站还提供“在线管理”服务,使承包商可以对几大洲的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控制。电子商务的应用使该公司的投入产出比率由过去的1:2提高到现在的1:6。

总之,建筑行业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不断创新,利用电子商务从多方面改革业务与管理,更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当然,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只是初级阶段,存在着种种障碍:网上结算不便、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网上缺乏安全认证、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等等。这必将对企业造成一定压力,不敢贸然投入。但是我们必须消除这种顾虑。IBM大中华地区软件部总经理宋家瑜就曾说过:“我不知道你今天拿出的(电子商务)方案会不会错,但可以告诉你的是:你今天不做,肯定是错了。”

三、因企业制宜。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实现电子商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及B-B或B-C电子商务系统,另一种是通过在一个服务器上注册后,利用它的在线招投标、采购以及分配系统来实现。从企业人力、财力、信息技术上来讲,采用前者是异常昂贵和困难的,也很难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想一次性成功不太现实。

所以,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可暂时采用第二种方式。而且,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此种服务器也越来越多,如网站提供了建材交易的网上平台,网站提供了进行项目管理、招投标等网上交易的平台,还有建设部推出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中国工程咨询网()以及各地的工程建设信息网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各种信息以及操作平台,使企业既节省了该部分的工作,又能同样享受到网络的优势。

建筑行业电子商务研究论文

21世纪是一个电子商务的时代。据瑞士信贷银行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电子商务金额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24万亿美元。报告指出,去年这一数字为980亿美元,比1998年的380亿美元增长160%.据预测,亚太地区(除日本外)2003年的电子商务市场也会达到264亿美元,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约为243%.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网络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未来的有效手段。目前,美国超过95%的大型企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使用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代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大势所趋

建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由该行业的地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1.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建筑行业的任务主要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建国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有很大增长,改革开放后增长速度和幅度更大。我国1994年至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是通过建筑行业实现的,而且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由此可见,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大,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所以,建筑行业应该首当其冲地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行业信息化。

2.建筑行业的分散性

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建筑企业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事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分散”的特点:一是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二是往往是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异地进行生产活动;三是具有复杂的物流,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且更受益于电子商务,所以建筑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有更充分的理由发展电子商务。

3.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日益增长以及WTO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冲击

自1985年以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以年递增25%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加入WTO以及国际建筑业投资的加大,各国市场的开放度增强,会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建筑行业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而电子商务就是弥补管理缺陷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建筑企业,尤其是国际工程承包公司而言,实现电子商务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是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时效性是项目管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实现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弥补了项目管理传统模式中的不足。它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获得项目的各种信息,及时注意发生的情况,适时给予监控,实现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尽早发挥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次是可以降低项目直接成本。

网络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对价格造成向下的压力。通过网络,承包商可方便地进行询价,及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发现更多新的契机,而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而且现在网站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拍卖,在反拍卖中供应商彼此竞争,说明在什么价格上他们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的订单,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直接成本。

再者是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建筑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工程的竞争,网络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在接触全球各地客户的同时又降低交易费用和缩短沟通时间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可与客户直接联系的、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使企业可以避开传统的或业已存在的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

据调查,在传统企业交易方式下,企业交易流程需要19个环节,而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只需要7个环节。传统的企业交易方式是一种建立在纸面贸易单据(文件)流转基础上的贸易方式,每做一笔生意需要大量的纸面单证,工作量繁杂。电子商务则使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不再需要过多的纸上文件,从而也节省了发送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和合同的时间。

而且对于供应商而言,买方的市场范围超越了传统界限,这将降低进行大范围宣传联系的成本。除此之外,还会大大减少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企业管理成本从各个方面均大大降低。

第四是可以增强企业间的资讯交流。

网络可以使整个建筑业进行高度快速的资讯交流,让从业人员能够更高效快捷地得到各网上企业的营运资料。而且随着加入系统项目的不断增加,网上还可以为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第五,为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建筑企业想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有必要在扩大公司规模、承揽大型项目和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实现纵向一体化模式,或是采用横向联合生产模式。

采用前者会使承包商难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每一个领域都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才是明智之举。而只有使用了互联网作为商业活动的平台,并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多媒体通讯手段,在承包工程领域,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行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六,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便利。

建筑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仅要协调企业自身内部运营的各个环节,还要与包括供应商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实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而B2B电子商务正好面向整个供应链,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整合企业的上下游产业,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使得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料互换、信息共享,整合合作共同体的资源,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动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建筑在线网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由于丢失文件和缺乏沟通使施工成本增加20—30%,而由于网站的使用英国建筑市场每年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同时施工工期缩短15%.美国的招标网站()和建造网()都宣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

美国的麦克姆贝公司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公司与其他公司联合,在波士顿设立了“互联网项目管理”网站。该网站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在线设计”平台,借助各种工程设计软件和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合作伙伴之间实时的通讯使并行设计易于进行;项目各方的共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设计质量。该网站还提供“在线管理”服务,使承包商可以对几大洲的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控制。电子商务的应用使该公司的投入产出比率由过去的1:2提高到现在的1:6.

总之,建筑行业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不断创新,利用电子商务从多方面改革业务与管理,更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当然,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只是初级阶段,存在着种种障碍:网上结算不便、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网上缺乏安全认证、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等等。这必将对企业造成一定压力,不敢贸然投入。但是我们必须消除这种顾虑。IBM大中华地区软件部总经理宋家瑜就曾说过:“我不知道你今天拿出的(电子商务)方案会不会错,但可以告诉你的是:你今天不做,肯定是错了。”

因企业制宜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实现电子商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及B-B或B-C电子商务系统,另一种是通过在一个服务器上注册后,利用它的在线招投标、采购以及分配系统来实现。从企业人力、财力、信息技术上来讲,采用前者是异常昂贵和困难的,也很难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想一次性成功不太现实。

所以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可暂时采用第二种方式。而且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此种服务器也越来越多,如网站提供了建材交易的网上平台,网站提供了进行项目管理、招投标等网上交易的平台,还有建设部推出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中国工程咨询网()以及各地的工程建设信息网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各种信息以及操作平台,使企业既节省了该部分的工作,又能同样享受到网络的优势。

但是企业也不能完全放弃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应根据具体情况,利用企业现有的商业或技术,从企业系统的某一个地方开始启动电子商务过程,这是一条以电子商务为目标,循序渐进的变革道路。

企业要想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就必须按照一定流程来逐步完成,该流程大致包括六个阶段:

1.制定目标

任何行为都必须有一个目标,这样才能保证该行为是有意义的。在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1)由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制定出发展目标,无论具体目标是什么,最终目标都应是提高整体竞争力;(2)从各个方面对这个系统进行必要性评估;(3)明确实施该项目的人员,组成一个电子商务开发小组。人员可以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一旦确定,就应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全权负责,并可以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工作;(4)制定战略计划。

2.评价

评价即指通过对企业可获得资源、现有工具和技术的评价,对企业的现状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1)进行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以此确定具体的企业目标;(2)对具有企业特色、由企业本身决定的核心商业因素进行分析,如人(技能、经验和能力)、技术、流程(步骤、相互影响以及直接关系人)以及数据管理(获取、处理、存储)等;(3)通过对工作流的跟踪,尤其是(2)中提到的各个方面,发现现行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同时还应建立一套评价系统贯穿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建立的全过程,对各阶段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价。该系统由电子商务开发小组负责运行和维护。

3.树立意识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大前提条件,其中尤以人和为甚。如果不能获得所有有关人员的支持和理解,任何变革都必然失败,所以营造出同心同德的气氛是很重要的,它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为了获得所有员工的全力支持,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注重提高员工的认识,向员工宣传各项变革的原因及重要性,使其明确将会发生的事宜和变化,充分认识到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当在员工之间营造出一个了解和期盼实现该项变革的氛围之后,就应鼓励各层人员积极参与进来,对该系统及变革提出各自的意见或建议。

同时为了使各层人员能够尽早投入新角色,应对其进行各类认识培训及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各类人员能够充满信心地走上新岗位。

4.确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

实施各项变革时,不同的方案会受到资金或其他方面的条件的不同限制。

首先应确定出合适的工具和技术,确认哪些是企业已经具有的,哪些是还需要购买的;再对第二步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明确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结合预算以及其他资源的限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使最高回报率与商业目标相符,寻求一个最佳的实施方案。

5.编制项目计划

认真、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开发小组应根据上一步中确定的工作重点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每项变革所涉及的有关人员;(2)详细的运作方案,包括所有任务或子任务;(3)里程碑或预期阶段成果的设定;(4)项目进程安排以及资源分配;(5)进一步的培训计划:随着项目的进展,对人员就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6)反馈评价计划:不断进行反馈,确保随着环境的变化,信息流及时更新,计划始终与目标保持一致;(7)应急计划。

6.实施

实施是最核心的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新系统的最终投入运行。

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实施、运行、检查、修正(依据环境的变化,如某关键人员离开了或又有一种新的技术可采用等),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反馈、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建立起报告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比较容易地、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六个步骤。但是为了确保各项变革稳步前进,或是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工作热情,企业高级管理层应以多种方式给予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应急资金的准备:

通过预算,结合长期计划来确定一笔金额,以备技术、市场、人员等发生不可预见的紧急事件。

(2)通讯支持:

保证雇员、电子商务开发小组和管理层之间信息畅通,且应易于联络,可以采用指定的专用电话或电子邮件形式。

(3)进程的持续跟踪:

上层管理者应定期召开会议审查进展状况。如果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存在偏差,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纠正,确保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总而言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全球的普及,对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和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是时展的必然。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企业更需要在确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架构,按照一定的流程有计划地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不会因为“盲从”而带来损失。

这个历程是非常耗时和艰难的,国外的一些大企业用了20—30年的时间,而国内企业由于必须迎头赶上,所以只能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企业与先进的模式已有很大差距,因此,更应借鉴成功的经验,抓住时机,毫不犹豫,按照规范的流程,大胆投入,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做到一举成功。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与伦理学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建筑行业活动的各种道德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建筑管理的伦理原则,底线、目标、手段和监督。并希望能让建筑行业自觉运用伦理学来规范建筑工程活动中管理行为。

关键词:建筑管理;伦理管理;管理

伦理学是从道德意识的角度去研究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它的宗旨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调整人们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以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管理科学则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中调节、控制生产领域的人事矛盾,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科学发展观。国家建设正在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管理伦理的根本依据。建立建筑管理伦理价值之所以“可能”,遵守建筑管理道德规范之所以“应当”,就是因为在天地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中国古代《尚书·泰誓》早已提出:“惟人,万物之灵。”《荀子·王制》进一步认为,人不仅有灵知,而且还有道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为天地间最有价值者,是因为人不仅自身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价值。管理实质上是对被管理者的行为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在管理中究竟占什么地位呢?日本经营管理学家土光敏夫的“经营管理之道”的特色,就是注重伦理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作用,从而竭力把管理方法带上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对现代管理中领导者应有的道德素质,进行了很有见解的阐述。

2、安全上的伦理底线

安全至上是建筑工程活动中贯彻“生命神圣与以人为本”的逻辑结论。建筑工程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服务的活动。人既是建筑工程活动的主体,也是这项活动服务的客体。人命至重、工程安全的伦理底线要求体现这种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统一,为他人创造价值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3、创优工程的伦理目标

以创造优质工程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一个优良企业要达到的崇高目标。同样也是建筑工程管理者道德责任感的集中表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行业的座右铭。质量第一所体现的是价值取向,百年大计所体现的是行业精神,因为质量符合标准或优质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安全的直接前提和基本保障。针对市场竞争,人们要求追求经济效益,要用竞争手段。由于目前建筑行业的法规还不够建全,一些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拿到工程项目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盲目压价,用根本无法完成工程的造价去投标。中标后就在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做文章,启用非法设计人员搞黑设计、施工中偷工减料、材料上买低价伪劣产品,最终使建设物的“百年大计”大大打了折扣。某建筑工程公司承担了一座办公楼的建造任务。由于甲方单位对工期要求很紧,并提出“提前一天交工奖励1万元,延期一天交工罚款1万元”的合同要求。由于施工过程中遭遇防水涂料短缺的情况,这家公司的一位工长情急之下,取消了楼内各洗手间的防水层施工工序,使工程提前数天结束。工程验收时,有关方面发现问题提出质询,那位工长主动交上了可观的罚金。应当指出,创建优质工程并不仅限于消极地避免安全事故,没有漏水和漏气等问题。它还有更高的伦理追求和更丰富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应当将维护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扩展为满足人的享受权和发展权。

4、精益求精的伦理手段

要使建筑工程安全可靠,质量优质,体现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管理者必须做到对工程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项建筑工程的落成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建筑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监查,几十个环节上百道工序中,任何一个地方管理出现问题都要涉及到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一论述对我国建筑行业很有意义。如果我们在工程管理中疏忽大意,粗制滥造、因循守旧就很难达到工程的科学管理和效益良好。我国某城市建造跨江大桥时,就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返工事件。有关部门在工程的关键时刻把水泥的标号弄错了,错把低标号的水泥用到了应用高标号水泥的工段。等到这个重大失误被发现时,几十吨混凝土已经灌注到了桥墩上。工程总指挥发现了这个错误后,立即要求工程停下来,并要把已灌注的混凝土弄掉。

5、廉洁公正的伦理监督

建筑工程管理伦理是一种制度伦理,其基本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已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设标法》等诸多法规和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但这些法规条例是需要人,首先是有关官员和企业管理者来执行的,他们如果品德低劣,不是廉洁奉公,而是贪赃枉法,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做到公正处理承包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预防工程风险。建筑工程中的偷工减料、克扣工资、压低造价和粗制滥造等违法悖德行为,大多是与发包、承包、转包中以权谋私,索贿行贿和收取“管理费”等形式出现的盘剥现象密切相关。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即伦理学中的关于道德调节的理论越来越明显地渗透到管理科学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在现代建筑管理伦理中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自觉地把有关伦理知识纳入建筑管理过程中,将有助于提高原有的建筑管理水平,并促进建筑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技术导入模式论文

【摘要】文章主要对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导入;技术效果

长期以来,建筑业一直被视为技术落后的领域。这一方面在于其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另一方面也源于其技术创新的落后。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业广泛采用的低层次、不连续的明示性知识导入模式是导致建筑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和技术雷同化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对于广大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中小建筑企业,提出了在同一经济区域内建立以当地建筑大企业为龙头的联营体创新合作模式;针对少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提出了围绕建筑企业核心技术的外在技术合作及并购导入模式。

一、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种类

建筑业的技术导入就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建筑产品活动时主动地将游离于建筑企业的外在技术资源或技术的物质载体吸引到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中来,并加以融合的过程。根据建筑技术创新的外在导入技术资源同实施导入创新的建筑企业的关系,可将建筑技术导入分为三种基本的导入模式:通过市场交易导入技术或者说是技术的市场购买模式、通过准内部化的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之间的方式(战略联盟)导入技术,通过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或者说是通过并购实现技术导入。

1.技术购买,是指实施创新的主体通过市场向外在的技术创新源直接交易购买技术。一般购买含新技术或新工艺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或单项设备、技术许可、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商标权许可、技术服务以及技术咨询。

2.通过准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即通过介于市场和内部化方式(战略联盟或合作)的方式导入技术,是企业双方或多方为获得某种外在的创新资源所采取的非市场导向交易方式。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具体可分为两种战略联盟类别。一种是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种则是企业同R&D机构的合作。根据合作的紧密程度,战略联盟的形式是多样的,可分为合同创新模式、项目合伙创新模式、基地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等。

(1)合同创新模式是指以合同形式确定的合作创新模式。通常由委托方提供资金和规定创新目标,受委托方提供人力、设备并实施创新过程。由于竞争越来越综合化,因此对企业而言,这种创新模式不应该成为创新的主要模式。

(2)项目合伙创新模式是指企业为完成某一特定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通过合伙投入并合作组织研究与开发过程,共享研发成果的一种合作创新方式。从单个项目上看,这种合伙的创新模式的确有助于项目的迅速研发,然而对于企业而言,从长远的技术能力发展角度上看,由于项目的分散进行使企业间不能共享创新的经验和技能,这无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另外,合伙创新对合伙企业的技术有着较高的互补性要求。因此该模式也不是企业长远的创新模式。

(3)基地合作创新就是指企业同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共同技术创新的基地的一种合作形式。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大学或研究机构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从组织特征上看,企业基本上不涉及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基地没有很强的约束力。从产权上特征上看,有两种安排:一种是基地所在单位拥有;另一种是参与企业同基地企业共同拥有。另外,基地合作企业参与较少,虽能获得过程中的信息和经验,但不能分享过程中直接经验。

(4)研究公司合作创新模式是企业为增进和加速某一或某些技术领域的创新而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合作组织。从产权特征上看,凡研究公司主持的或资助的项目所有成果都属公司所有,成员企业或持股单位要取得使用权,得向研究公司支付一定费用。另外,创新成果亦向外开放。从过程特征上看,成员项目共同参与项目的选择并共同参与执行,不仅能分享创新的中间成果与最终成果,还能分享到创新过程中的直接经验。

3.内部化方式导入技术是指企业出于创新的目地而对那些掌握本企业重大技术创新所需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外在技术资源实施兼并的方式。该种方式有利于消除重复性研发工作,减少不同部门生产中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防止技术合同交易所带来的“双边垄断”后果。在技术效果上,具有整批交易的特点,可迅速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直接进入相关的技术领域。

二、技术导入模式的效果及其选择

(一)技术效果比较

不同的技术导入模式对创新导入主体有不同的要求,也存在着不同的技术导入效果。因此了解和研究各种导入模式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建筑导入企业选择合理的导入模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建筑业技术导入模式的选择

建筑业的技术发展历程体现了建筑业技术的外在导入特性这些技术的出现导致了建筑业一次又一次的重大技术创新。作为建筑技术融合系统中的一部分,新材料和新组件以及以此相关的新设计技术对于传统建筑企业的技术平台来说正显得越来越复杂化和隐含化[2]。因此,建筑企业采用较为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模式和并购模式有利于建筑企业获得隐含性较强,技术较复杂的外在导入技术,有利于建筑企业能力的发展,避免技术的雷同化和形成能力的差异化。

并购模式是对技术掌握最彻底的导入模式,它能够迅速促进并购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规模的增长,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即要求并购企业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和企业的规模是呈正相关的。

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建筑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资金缺乏,技术能力低下的状况,因此上述的并购导入模式是不适合的。本文认为对于大多数技术经济条件较差的建筑中小企业应积极发展这种稳定的、较为长期的合作创新模式。

三、结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迎接国际大型建筑集团的挑战,通过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劳动生产效率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研究解决建筑企业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实现技术创新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建筑行业当前采取的创新模式应为具有长期、稳定的技术导入合作和并购等较高层次的创新导入模式。由于学识和理论深度的欠缺,本文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的探讨和深化。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管理伦理学论文

摘要: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建筑行业活动的各种道德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建筑管理的伦理原则,底线、目标、手段和监督。并希望能让建筑行业自觉运用伦理学来规范建筑工程活动中管理行为。

关键词:建筑管理;伦理管理;管理

伦理学是从道德意识的角度去研究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它的宗旨是要充分发挥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调整人们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以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管理科学则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手段,在管理的过程中调节、控制生产领域的人事矛盾,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

当前,我国政府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科学发展观。国家建设正在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的发展观更加注重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也是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管理伦理的根本依据。建立建筑管理伦理价值之所以“可能”,遵守建筑管理道德规范之所以“应当”,就是因为在天地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中国古代《尚书·泰誓》早已提出:“惟人,万物之灵。”《荀子·王制》进一步认为,人不仅有灵知,而且还有道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为天地间最有价值者,是因为人不仅自身有价值,而且能够创造价值。管理实质上是对被管理者的行为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在管理中究竟占什么地位呢?日本经营管理学家土光敏夫的“经营管理之道”的特色,就是注重伦理因素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作用,从而竭力把管理方法带上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对现代管理中领导者应有的道德素质,进行了很有见解的阐述。

2、安全上的伦理底线

安全至上是建筑工程活动中贯彻“生命神圣与以人为本”的逻辑结论。建筑工程活动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服务的活动。人既是建筑工程活动的主体,也是这项活动服务的客体。人命至重、工程安全的伦理底线要求体现这种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的统一,为他人创造价值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3、创优工程的伦理目标

以创造优质工程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一个优良企业要达到的崇高目标。同样也是建筑工程管理者道德责任感的集中表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行业的座右铭。质量第一所体现的是价值取向,百年大计所体现的是行业精神,因为质量符合标准或优质的建筑工程是工程安全的直接前提和基本保障。针对市场竞争,人们要求追求经济效益,要用竞争手段。由于目前建筑行业的法规还不够建全,一些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拿到工程项目使用各种手段,其中手段之一就是盲目压价,用根本无法完成工程的造价去投标。中标后就在设计、施工、材料等方面做文章,启用非法设计人员搞黑设计、施工中偷工减料、材料上买低价伪劣产品,最终使建设物的“百年大计”大大打了折扣。某建筑工程公司承担了一座办公楼的建造任务。由于甲方单位对工期要求很紧,并提出“提前一天交工奖励1万元,延期一天交工罚款1万元”的合同要求。由于施工过程中遭遇防水涂料短缺的情况,这家公司的一位工长情急之下,取消了楼内各洗手间的防水层施工工序,使工程提前数天结束。工程验收时,有关方面发现问题提出质询,那位工长主动交上了可观的罚金。应当指出,创建优质工程并不仅限于消极地避免安全事故,没有漏水和漏气等问题。它还有更高的伦理追求和更丰富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应当将维护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扩展为满足人的享受权和发展权。

4、精益求精的伦理手段

要使建筑工程安全可靠,质量优质,体现以人为本的伦理原则,管理者必须做到对工程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项建筑工程的落成少则一年,多则几年甚至十几年。建筑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监查,几十个环节上百道工序中,任何一个地方管理出现问题都要涉及到整个工程的顺利开展。“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一论述对我国建筑行业很有意义。如果我们在工程管理中疏忽大意,粗制滥造、因循守旧就很难达到工程的科学管理和效益良好。我国某城市建造跨江大桥时,就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返工事件。有关部门在工程的关键时刻把水泥的标号弄错了,错把低标号的水泥用到了应用高标号水泥的工段。等到这个重大失误被发现时,几十吨混凝土已经灌注到了桥墩上。工程总指挥发现了这个错误后,立即要求工程停下来,并要把已灌注的混凝土弄掉。

5、廉洁公正的伦理监督

建筑工程管理伦理是一种制度伦理,其基本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已在《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设标法》等诸多法规和条例中有明确规定。但这些法规条例是需要人,首先是有关官员和企业管理者来执行的,他们如果品德低劣,不是廉洁奉公,而是贪赃枉法,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做到公正处理承包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和预防工程风险。建筑工程中的偷工减料、克扣工资、压低造价和粗制滥造等违法悖德行为,大多是与发包、承包、转包中以权谋私,索贿行贿和收取“管理费”等形式出现的盘剥现象密切相关。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规律的现象,即伦理学中的关于道德调节的理论越来越明显地渗透到管理科学之中。道德因素的作用在现代建筑管理伦理中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自觉地把有关伦理知识纳入建筑管理过程中,将有助于提高原有的建筑管理水平,并促进建筑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一把手畅谈新建造论文

新时期如何催生“新建造”?传统的建造业要不要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特别是怎样才能有利于创新型行业的建设,显然是今年建筑强省行业“一把手”关心的话题。为此本刊专门搜集了他们的几组关键词,透过他们的思路和理念,来观察和判断建造业今后一段时间的改革和创新路径。

关键词:破除阻碍建筑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浙江省建设厅厅长张苗根

归纳起来,今年的建筑业要做到:改革步伐不停留,增长方式要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创新之路,努力破除阻碍建设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探索城乡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继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时争取财政支持,加大对村镇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和各类资本投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村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研究探索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加快建设部门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积极推进建设领域执法体制改革,开展建立稽查制度试点,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应急事件处置制度,指导各地制定《浙江省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响应程序,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指导。抓好全国重点镇和省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增强小城镇的集聚功能,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地区发展的带动推动作用。结合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一房二水三环境”为重点,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继续推广农房标准图集,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农村住房建设水平。

——深化建筑节能政策,完善建筑节能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以建筑节能为重点,推动节水、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的各项工作。全省新建建筑都要实施《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标准》,50%以上的新竣工建筑要达到节能50%的标准,争取列入“991”计划的600项大型公共建筑中60%以上基本完成节能改造;全省力争完成750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同时,在有条件的市、县推行绿色建筑和农村建筑节能示范工作。

——加快建筑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发挥“建筑之乡”和建筑业龙头企业的集聚和集群作用,加快推进建筑业结构调整,保持我省建筑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加快培育总承包交易市场和专业承包及劳务分包二级市场,逐步完善建筑市场的市场体系,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深化政府投资工程建设体制改革,加强对政府投资工程实施“代建制”项目的监管,开展招标市场的专项整治,全面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加强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在创建“法治浙江”的大环境下,全面推行“阳光建设”,真正树立起为民利民便民的良好形象,使“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工作更务实,更和谐。

关键词:繁荣建筑设计创出更多建筑精品——山东省建设厅厅长杨焕彩

无论是提高城市的功能建设和公共建设,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新跨越,都需要大力繁荣建筑设计创作,创造和设计出更多精品。因此,必须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推动建筑业做大做强。

——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继续推进建筑企业改制,大力扶优、扶强、扶新,鼓励民营资本扩张,支持骨干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承建大型重化工、土木工程、公共设施项目,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调整区域结构,东部地区重点发展施工总承包企业,中西部优先发展专业承包和劳务企业。大力拓展省外、海外建筑市场,支持企业带资承包大型工程和设计咨询业务,带动设备、原材料、技术和劳务输出。同时学习青岛经验,全面加强施工现场综合管理,进一步改善一线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深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继续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县以下建筑市场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城乡结合部,重点约束业主的违法违规行为。将各类专业工程施工以及勘察、设计、监理、材料设备采购等全部纳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公开交易,提高所有建设工程交易的透明度。全面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市场监管由被动防范向源头治理转变。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质量诚信、用户满意”工程活动,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项目市场。同时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方式改革,鼓励大型设计、施工企业向国际通行的工程项目总承包方向发展,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并以市政工程为突破口,抓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改革,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精力从工地上解脱出来,用于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

——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积极筹备一次高规格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将96个国家重点镇和247个省级中心镇全部作为省级试点,从东、中、西部选出经济基础、规划建设状况不同的1000个中心村,开展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城市近郊村庄综合改造试点,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同时加强对村镇建筑工匠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严禁向城镇居民销售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或提供宅基地,正确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和涉外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执业注册管理,突出抓好建设执业师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执业水平。继续抓好关键岗位从业人员的资格性岗位培训,做好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特别要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发动全省建筑业职工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建功立业。

关键词:营造有利于建筑业创新发展的宽松环境——江苏省建管局局长高学斌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进一步推动江苏建筑业做强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做“群众满意的机关”为主线,树立“一个观念”,注重“四个转变”,着力“四个提高”,为圆满完成“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各项任务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

——以服务发展为根本,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把服务江苏建筑业发展作为局系统机关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宗旨和目标,坚持以广大基层建筑系统及建筑企业满意为标准,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把改革作为推动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认真筹备召开全省建筑业改革与发展会议,致力于营造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推动工程承包方式的改革,帮助建筑业企业培育和开拓优势市场,推动行业和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快我局行政审批中心的筹备与运作。同时加强对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增强指导企业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切实解决与建筑业企业切身利益有关的突出问题。

——要以机关作风建设为重点,推动机关作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按省委、省政府及建设厅党组的部署和安排,在去年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整改提高的基础上巩固成果,并通过重点抓处室作风建设,努力解决好行政审批、监管、评奖、服务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年底前,要对局机关处室及个人进行评议,听取基层单位、企业及群众对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年度作风、业绩的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及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激发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提升机关作风建设的内动力和整体水平。

——转变领导观念,转变领导方式,转变领导作风,做到领导干部率先解放思想,率先增强本领,勇于改革创新。局机关从我开始做起,各处室的每个干部也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机关作风建设作为推进江苏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行政水平的重要举措,真正提高服务效能。

——创新各项科学制度。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围绕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进一步深化和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探索机关干部绩效考评制度,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坚持靠制度管人、管事、管作风。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努力使制度成为机关干部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坚持真抓实干,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组织领导。突出抓好执法部门、窗口单位的作风建设,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局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精心组织开展好群众评议活动,不断巩固作风建设的成果成效,确保本部门、本单位机关作风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做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筑行业论文: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论文

摘要: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

关键词: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趋向

如果以1984年美国Connecticut州的Hartford市建造的城市广场CityPlace作为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栋智能建筑为标帜的话,那么,我国智能建筑的起步并不晚。在1986年,由国家计委与科委共同立项,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承担的软课题《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已开始立项并进行工作,并在1991年提出报告,同一年,由日本投资,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工作的北京发展大厦,这个以有明确的高智能性大楼为设计目标的项目,设计工作之后随即投入建造。198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位于北京东三环路上的20层建筑应当被认为是我国的第一栋有明确设计定位的智能大楼。尽管如此,鉴于当时的一些条件,智能建筑作为一个行业和一个时代的标识,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只是在一些个别建筑物上采用了较为完善的设备体系,体系之间只能做到一些必要的联动,还谈不上集成,只有有限的通讯功能和计算机应用。到了80年代后期,在某些媒体上,开始出现介绍智能建筑的文章,宣传了建筑“智能化"的概念。应当说这一阶段是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启蒙时期,它为日后的发展进行了准备工作。某些先行者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酝酿工作,对我国此后的智能建筑发展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他们功不可没。

在我国,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励之下,重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面,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同时,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在经过一系列对国外情况的调查之后,要求提高水平并逐步与国外接轨。在此背景下,加上当时一些国际上有关智能建筑的先进产品和品牌己先后进入我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于是,大环境的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结合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发展起来。

可以说,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越条件的。所谓“天时”,便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上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谓“地利",便是我国这一块原属“一穷二白"的土地,正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所谓“人和",便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与需求。真是上应天机、下合人意。若无这几重优势,建筑的“智能化",也会发展的,因为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过可能会慢得多,不会这样快,象这样气势蓬勃雷霆万钧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异常宏大,速度异常迅猛,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从事此方面业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产品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峰拥而至抢滩这一肥沃的市场。

这一市场,始于房地产开发,继之以网络布线行业和有关自动化、通信等领域的企业。这些行业的启动牵动了科研和设计部门,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带来了若干国际上的最新技术成就和信息,使得我国技术界从设计、安装与施工、验收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全方位地与国际水平接轨,这对于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中迅速提高和赶上世界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1992年到1995年的早期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和速度都迅速扩大,由于来势迅猛,技术准备不足,管理更为滞后,在此期间某些不全面的技术概念在市场上颇为流行,例如:要求智能建筑“15年或20年不落后”:“A”愈多即是智能水平愈高:“有了综合布线就是智能建筑”……等等,这些理念不同程序地对行业发展起了误导的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甫立,智能型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而且它对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因此,这个市场一旦提出立即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早期,这个市场利润颇丰。故此,一时趋之若莺。业主对此不甚了解加以厂商良秀不齐,技术人员又拿不出技术保障的措施和方法,市场无序发展甚为混乱。在此情况下,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制定了后来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一47-95)。这一标准于1995年颁布,1996年实施。其实早在它的蕴酿阶段,讨论稿便己传遍全国。可见当时技术界渴望得到一个有关智能建筑规范的迫切心情。在这一点上,上海标准对于这一行业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它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带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一点应当功标史册。1996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有关智能建筑以及相关技术(特别是有关综合布线)的著作先后出版了很多,尽管人们对某些著作中的提法尚存在异议,但从整体上看,标准的颁布以及论著的普及都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在观点上取得共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在此期间,一些最新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业已进入我国,而且,在我国工程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如饥似渴的追求驱使下,很快就把这些最新技术学习到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几年实践之后,一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而且建成后运转良好的智能建筑已经出现,它们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实践的锻炼,我国的技术队伍趋于成熟,若干国外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进入我国,缩小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是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行业形势。

一个重要的标帜是在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97〉290文件,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文件。它宣布了政府决心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以使这个市场更加合理和规范。应当说,这个文件的颁布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从粗放到规范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它由于体制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在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明确地指出了智能建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管理问题,即:

1、明确地界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涵。

2、明确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工作"。

3、规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程序。

4、明确规定了智能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5、明确规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由该建筑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

6、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甲级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必须由取得专项工程资质的系统集成商进行深化系统设计。

7、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优化设计和系统调试,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

8、智能建筑投入运行一年后将对工程进行评估。

以上这些文件的基本内容应当说是概括了有关智能建筑的领导体制、内涵、技术、归属关系、责任、标准、评估等重要问题,除近年国际技术动向上,智能建筑的内涵有所扩展之外,其他的管理概念和办法都是正确和及时的,但是,若干条文有待近一步充实和补充细节。尽管如此,这个文件对于行业的有序和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协助政府对行业的领导和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勘察设计司成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参谋、顾问和助手,同时为全行业提供服务。成立两年多以来,进行了许多活动,对市场的规范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的交流和普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8年建设部颁布的194号文件,是继〈97>290号文件颁布之后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件。这就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的资质标准。在这个文件中规定了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各的专业资质条件。它是建设部进行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在智能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由于这一文件涉及到专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整个行业震撼很大。1998年底进行了第一批试点,此后直到2000年底其审批了获得专业资质单位700余家,其中设计机构,系统集成单位和子系统集成单位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如今,这一条件已被社会所接受,成为参与这一市场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专业资质己成为整顿智能建筑市场力度很大影响很大的措施,试点之后已转入正常运作,每年定期审批。

近十年的智能建筑建设,建成了一批技术水平很高、设施完善、效益明显、管理到位的智能建筑。通过这几年工程实践的锻炼成长了一大批与国际水平毫不逊色的设计、安装技术人员队伍。这里,也应当包括在外国企业中工作的我国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的商与系统集成商,他们能更早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成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介绍过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行业管理和市场的整顿还仅仅是开始,特别在技术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为此,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2000年7月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这部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为主编,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为副主编单位制定出的国家标准,其内容较五年前的上海地方标准更为切实,基本上总结了近十年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又有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及公安部三个部派出的专家制定。此标准己于2000年10月实施,应能对统一技术要求起到作用。有关智能建筑的施工验收规范亦己开始制定。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智能化建筑的诸项需求业己深入人心,新建公共建筑,对于楼宇设备的自动化、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等,均已成为新建筑的必备要求,在此,情况下,“智能化"系统的提法有淡化的趋势。这其实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这些功能是真正普及了。

近两年来,智能化建筑己从写字楼发展到住宅和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在这方面,建设部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1999年年初召开的住宅智能化座谈会基础上,同年4月,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与勘察设计司联合发文在全国开展申报“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申报与筛选,在2000年初评出七个示范小区方案。今后对这几个小区的实施还将进行跟踪,竣工时将进行验收并对此后的运行进行观察。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推动住宅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1999年底,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这对于规范住宅及小区智能化市场起到了统一口径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大纲",对于智能化示范小区作出了具体的实施纲要。

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中,针对着“智能化"这一个专项技术,发出如此多的管理办法和文件,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力度不可谓不大。尽管这些管理办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实施间尚存在若干困难,或某些规定有待实践之后进一步修正,但毕竟是布法可依、有章可循。立法总有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总是突破了从无到有的这一步。

政府一直关心着这个行业的成长,近十年来,己建成的智能化建筑,仅在几批资质评审中,各送审单位所报的工程业绩应不下二三千项,从业人士应在万人以上,我们已建成了象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北京外交部办公楼、东方广场、工商银行总行、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广场等等这些国际水平的大厦,它们拥有十分复杂的功能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的设备系统。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建造了起来并正常地运转着,说明我们一一中国的智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是能够掌握这个先进技术的。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建成了与国际上知名工程毫无逊色的业绩。今后,我们要让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和成本适中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更多无愧于信息时代的高智能化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也将继续加强管理,引导这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有力、更加蓬蓬勃勃的道路上前进。

智能建筑市场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兴旺,却未曾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出现低谷,近十年来一直常盛不衰,足见这一市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宏观发展来看这一行业,也可以看到,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建筑的智能化将大行其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

就行业本身和工程专项建设经验来说,我们总结到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问题。

(2)要有长远考虑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则要分步骤进行。

(3)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如两者出现矛盾,应首先考虑技术的可靠和成熟。

(4)保证资金到位,量入为出,防止浪费。

(5)系统设置应力求简洁优化,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6)设计要量体裁衣,突出建筑物的特点。

(7)系统集成要根据需要而定,不宜盲目地追求“一体化",要适度留有冗余。

(8)设备择优使用,摒弃不良产品。

(9)安保系统应当技防、人防、物防并重。

(10)工程实施要严格遵从规范要求。

(11)项目策划宜力求多赢方案。

(12)力求建立开放平台,以适应多种系统的不同要求。

(13)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择优推广。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我认为有儿个问题值得提出:

(1)智能建筑具有涉及多个行业的特点,它除了涉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供暖空调以及土建诸行业以外,近年国际动向,它已向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方面发展。国际上已有“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的提法。这一发展动向极其值得我们重视,我国现在已有若干科技工作者介入这一方向的探讨,而且,有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业已与我们合作。因此,智能建筑的内涵仍固于BA、0A和CA己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内容了。将来很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范畴还会扩大。

(2)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设备和设备系统的特色,它的生命周期比建筑物要短得多。根据英国DEGW公司1999年的文件中刊载,建筑物生命周期为50-70年,机电设施的寿命为15年,而通信设施及系统的寿命只有3年。这就意味着通信设备3年就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而且,设备和设各系统的管理远比建筑物管理要复杂得多。因此,对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来说,不能只顾“建",不顾“管",或者说,只考虑设备的“硬件”建设,忽视建设后的“管理和使?quot;。须知,再好的设备和系统,没有合乎一定素质的人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去进行运转和使用也是不行的。为此,智能建筑的建设必须从工程立项需求定位开始就给予注意,直到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的验收和运转,只有运行良好,效益明显的系统才是一个好的智能系统。所以,智能建筑的建设不可不顾头尾,只管中间的设计与安装,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不够注意的。

(3)从目前反映出的种种问题看,追溯其根源,我认为:当前我们仍存在着有关智能建筑或者建筑智能化的若干基本理论性问题并未弄清,例如智能建筑的定义问题迄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解释,又如“智能与建筑到底是什么关?quot;,以及“在智能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等等问题均未得到恰当的解释。这些问题虽然看上去似乎与实际工程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却是若干模糊思想的根源。本着“正本清源"的精神,我认为应当对这些根本问题在百家争鸣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探讨,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权威,大家平等地进行讨论,力求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我想,现在到了应将这些根本问题讨论清楚的时候了。

(4)智能建筑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特别由于它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因此,各行各业中的高新科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到智能建筑中来。例如,近年在通信行业中新兴的蓝牙技术配合了网络电器和计算机很可能形成全新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再如新型的供暖系统,如家用燃气炉、电热采暖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问题。又如新型效果更好更节能的空调技术,无论是变风量、蓄冰制冷,热泵技术乃至小型中央空调等,都为控制技术带来新的问题。网络中的宽带技术、因特网的进入千家万户也为通信事业带来了新课题,这些在诸多行业中的最新技术动向,无一不在智能建筑中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跟踪这些最新的技术发展,吸收、消化,并将它们用在我们工程实践之中。

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的大潮汹涌而来,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一一建筑事业,面临着强烈的挑战。这就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自己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而在这场改造之中,建筑的“智能化"将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勇往直前,前途似锦。

建筑行业论文:电子商务建筑行业信息管理论文

21世纪是一个电子商务的时代。据瑞士信贷银行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电子商务金额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24万亿美元。报告指出,去年这一数字为980亿美元,比1998年的380亿美元增长160%.据预测,亚太地区(除日本外)2003年的电子商务市场也会达到264亿美元,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约为243%.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网络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未来的有效手段。目前,美国超过95%的大型企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使用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代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一、大势所趋

建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由该行业的地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1、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建筑行业的任务主要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建国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有很大增长,改革开放后增长速度和幅度更大。我国1994年至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是通过建筑行业实现的,而且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由此可见,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大,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所以,建筑行业应该首当其冲地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行业信息化。

2、建筑行业的分散性。

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建筑企业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事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分散”的特点:一是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二是往往是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异地进行生产活动;三是具有复杂的物流,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且更受益于电子商务,所以建筑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有更充分的理由发展电子商务。

3、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日益增长以及WTO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冲击

自1985年以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以年递增25%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加入WTO以及国际建筑业投资的加大,各国市场的开放度增强,会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建筑行业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而电子商务就是弥补管理缺陷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实现电子商务对建筑企业,尤其是国际工程承包公司的优点。

1、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时效性是项目管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实现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弥补了项目管理传统模式中的不足。它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获得项目的各种信息,及时注意发生的情况,适时给予监控,实现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尽早发挥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2、可以降低项目直接成本。

网络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对价格造成向下的压力。通过网络,承包商可方便地进行询价,及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发现更多新的契机,而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而且现在网站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拍卖,在反拍卖中供应商彼此竞争,说明在什么价格上他们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的订单,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直接成本。

3、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建筑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工程的竞争,网络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在接触全球各地客户的同时又降低交易费用和缩短沟通时间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可与客户直接联系的、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使企业可以避开传统的或业已存在的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

据调查,在传统企业交易方式下,企业交易流程需要19个环节,而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只需要7个环节。传统的企业交易方式是一种建立在纸面贸易单据(文件)流转基础上的贸易方式,每做一笔生意需要大量的纸面单证,工作量繁杂。电子商务则使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不再需要过多的纸上文件,从而也节省了发送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和合同的时间。

而且对于供应商而言,买方的市场范围超越了传统界限,这将降低进行大范围宣传联系的成本。除此之外,还会大大减少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企业管理成本从各个方面均大大降低。

4、可以增强企业间的资讯交流。

网络可以使整个建筑业进行高度快速的资讯交流,让从业人员能够更高效快捷地得到各网上企业的营运资料。而且随着加入系统项目的不断增加,网上还可以为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5、为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建筑企业想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有必要在扩大公司规模、承揽大型项目和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实现纵向一体化模式,或是采用横向联合生产模式。

采用前者会使承包商难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每一个领域都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才是明智之举。而只有使用了互联网作为商业活动的平台,并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多媒体通讯手段,在承包工程领域,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行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6、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便利。

建筑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仅要协调企业自身内部运营的各个环节,还要与包括供应商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实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而B2B电子商务正好面向整个供应链,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整合企业的上下游产业,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使得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料互换、信息共享,整合合作共同体的资源,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动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建筑在线网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由于丢失文件和缺乏沟通使施工成本增加20—30%,而由于网站的使用英国建筑市场每年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同时施工工期缩短15%.美国的招标网站和建造网都宣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

美国的麦克姆贝公司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公司与其他公司联合,在波士顿设立了“互联网项目管理”网站。该网站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在线设计”平台,借助各种工程设计软件和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合作伙伴之间实时的通讯使并行设计易于进行;项目各方的共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设计质量。该网站还提供“在线管理”服务,使承包商可以对几大洲的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控制。电子商务的应用使该公司的投入产出比率由过去的1:2提高到现在的1:6。

总之,建筑行业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不断创新,利用电子商务从多方面改革业务与管理,更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当然,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只是初级阶段,存在着种种障碍:网上结算不便、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网上缺乏安全认证、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等等。这必将对企业造成一定压力,不敢贸然投入。但是我们必须消除这种顾虑。IBM大中华地区软件部总经理宋家瑜就曾说过:“我不知道你今天拿出的(电子商务)方案会不会错,但可以告诉你的是:你今天不做,肯定是错了。”

三、因企业制宜。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实现电子商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及B-B或B-C电子商务系统,另一种是通过在一个服务器上注册后,利用它的在线招投标、采购以及分配系统来实现。从企业人力、财力、信息技术上来讲,采用前者是异常昂贵和困难的,也很难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想一次性成功不太现实。

所以,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可暂时采用第二种方式。而且,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此种服务器也越来越多,如网站提供了建材交易的网上平台,网站提供了进行项目管理、招投标等网上交易的平台,还有建设部推出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中国工程咨询网以及各地的工程建设信息网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各种信息以及操作平台,使企业既节省了该部分的工作,又能同样享受到网络的优势。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一个电子商务的时代。据瑞士信贷银行日前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的电子商务金额正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3年,将达到1.24万亿美元。报告指出,去年这一数字为980亿美元,比1998年的380亿美元增长160%.据预测,亚太地区(除日本外)2003年的电子商务市场也会达到264亿美元,中国的年平均增长约为243%.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借助网络经济、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适应未来的有效手段。目前,美国超过95%的大型企业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使用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当代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建筑行业也不例外。

大势所趋

建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由该行业的地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1.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建筑行业的任务主要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建国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都有很大增长,改革开放后增长速度和幅度更大。我国1994年至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60%是通过建筑行业实现的,而且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由此可见,建筑行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影响甚大,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所以,建筑行业应该首当其冲地发展电子商务,实现行业信息化。

2.建筑行业的分散性

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并且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建筑企业加入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事业,更加充分地体现出“分散”的特点:一是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二是往往是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异地进行生产活动;三是具有复杂的物流,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且更受益于电子商务,所以建筑业比其他任何行业都有更充分的理由发展电子商务。

3.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日益增长以及WTO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冲击

自1985年以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以年递增25%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加入WTO以及国际建筑业投资的加大,各国市场的开放度增强,会使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建筑行业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主要差距就在于管理,而电子商务就是弥补管理缺陷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建筑企业,尤其是国际工程承包公司而言,实现电子商务具有如下优点:

首先是能够提高项目管理效率。

时效性是项目管理一个很重要的要求,电子商务的实现正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弥补了项目管理传统模式中的不足。它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获得项目的各种信息,及时注意发生的情况,适时给予监控,实现了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有利于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率,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尽早发挥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其次是可以降低项目直接成本。

网络有助于提高透明度,对价格造成向下的压力。通过网络,承包商可方便地进行询价,及时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发现更多新的契机,而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范围内选择供应商;而且现在网站上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拍卖,在反拍卖中供应商彼此竞争,说明在什么价格上他们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的订单,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直接成本。

再者是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随着市场的开放,我国建筑行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际工程的竞争,网络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在接触全球各地客户的同时又降低交易费用和缩短沟通时间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可与客户直接联系的、即时双向的交流通道,使企业可以避开传统的或业已存在的价值链上的其他环节。

据调查,在传统企业交易方式下,企业交易流程需要19个环节,而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只需要7个环节。传统的企业交易方式是一种建立在纸面贸易单据(文件)流转基础上的贸易方式,每做一笔生意需要大量的纸面单证,工作量繁杂。电子商务则使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不再需要过多的纸上文件,从而也节省了发送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和合同的时间。

而且对于供应商而言,买方的市场范围超越了传统界限,这将降低进行大范围宣传联系的成本。除此之外,还会大大减少有关人员,工作效率也会提高。企业管理成本从各个方面均大大降低。

第四是可以增强企业间的资讯交流。

网络可以使整个建筑业进行高度快速的资讯交流,让从业人员能够更高效快捷地得到各网上企业的营运资料。而且随着加入系统项目的不断增加,网上还可以为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第五,为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提供了便利。

中国的建筑企业想在未来的世界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有必要在扩大公司规模、承揽大型项目和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需要实现纵向一体化模式,或是采用横向联合生产模式。

采用前者会使承包商难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每一个领域都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实现横向联合生产才是明智之举。而只有使用了互联网作为商业活动的平台,并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多媒体通讯手段,在承包工程领域,横向联合生产模式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种可行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六,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便利。

建筑企业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不仅要协调企业自身内部运营的各个环节,还要与包括供应商等在内的上下游企业紧密配合,实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而B2B电子商务正好面向整个供应链,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整合企业的上下游产业,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使得企业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资料互换、信息共享,整合合作共同体的资源,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动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

根据建筑在线网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由于丢失文件和缺乏沟通使施工成本增加20—30%,而由于网站的使用英国建筑市场每年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同时施工工期缩短15%.美国的招标网站()和建造网()都宣称通过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

美国的麦克姆贝公司即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公司与其他公司联合,在波士顿设立了“互联网项目管理”网站。该网站为所有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在线设计”平台,借助各种工程设计软件和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合作伙伴之间实时的通讯使并行设计易于进行;项目各方的共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设计质量。该网站还提供“在线管理”服务,使承包商可以对几大洲的工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控制。电子商务的应用使该公司的投入产出比率由过去的1:2提高到现在的1:6.

总之,建筑行业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不断创新,利用电子商务从多方面改革业务与管理,更好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当然,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只是初级阶段,存在着种种障碍:网上结算不便、网络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网上缺乏安全认证、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等等。这必将对企业造成一定压力,不敢贸然投入。但是我们必须消除这种顾虑。IBM大中华地区软件部总经理宋家瑜就曾说过:“我不知道你今天拿出的(电子商务)方案会不会错,但可以告诉你的是:你今天不做,肯定是错了。”

因企业制宜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要实现电子商务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立自己的网站以及B-B或B-C电子商务系统,另一种是通过在一个服务器上注册后,利用它的在线招投标、采购以及分配系统来实现。从企业人力、财力、信息技术上来讲,采用前者是异常昂贵和困难的,也很难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想一次性成功不太现实。

所以在逐步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之前,可暂时采用第二种方式。而且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此种服务器也越来越多,如网站提供了建材交易的网上平台,网站提供了进行项目管理、招投标等网上交易的平台,还有建设部推出的中国工程建设和建筑业信息网(,)、中国工程咨询网()以及各地的工程建设信息网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各种信息以及操作平台,使企业既节省了该部分的工作,又能同样享受到网络的优势。

但是企业也不能完全放弃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应根据具体情况,利用企业现有的商业或技术,从企业系统的某一个地方开始启动电子商务过程,这是一条以电子商务为目标,循序渐进的变革道路。

企业要想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电子商务系统,就必须按照一定流程来逐步完成,该流程大致包括六个阶段:

1.制定目标

任何行为都必须有一个目标,这样才能保证该行为是有意义的。在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1)由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制定出发展目标,无论具体目标是什么,最终目标都应是提高整体竞争力;(2)从各个方面对这个系统进行必要性评估;(3)明确实施该项目的人员,组成一个电子商务开发小组。人员可以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一旦确定,就应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全权负责,并可以直接向高级管理层报告工作;(4)制定战略计划。

2.评价

评价即指通过对企业可获得资源、现有工具和技术的评价,对企业的现状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1)进行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以此确定具体的企业目标;(2)对具有企业特色、由企业本身决定的核心商业因素进行分析,如人(技能、经验和能力)、技术、流程(步骤、相互影响以及直接关系人)以及数据管理(获取、处理、存储)等;(3)通过对工作流的跟踪,尤其是(2)中提到的各个方面,发现现行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缺陷。

同时还应建立一套评价系统贯穿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建立的全过程,对各阶段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价。该系统由电子商务开发小组负责运行和维护。

3.树立意识

“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的三大前提条件,其中尤以人和为甚。如果不能获得所有有关人员的支持和理解,任何变革都必然失败,所以营造出同心同德的气氛是很重要的,它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

为了获得所有员工的全力支持,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应注重提高员工的认识,向员工宣传各项变革的原因及重要性,使其明确将会发生的事宜和变化,充分认识到可能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当在员工之间营造出一个了解和期盼实现该项变革的氛围之后,就应鼓励各层人员积极参与进来,对该系统及变革提出各自的意见或建议。

同时为了使各层人员能够尽早投入新角色,应对其进行各类认识培训及必要的技术培训,使各类人员能够充满信心地走上新岗位。

4.确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

实施各项变革时,不同的方案会受到资金或其他方面的条件的不同限制。

首先应确定出合适的工具和技术,确认哪些是企业已经具有的,哪些是还需要购买的;再对第二步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明确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结合预算以及其他资源的限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使最高回报率与商业目标相符,寻求一个最佳的实施方案。

5.编制项目计划

认真、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电子商务开发小组应根据上一步中确定的工作重点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行动计划。该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每项变革所涉及的有关人员;(2)详细的运作方案,包括所有任务或子任务;(3)里程碑或预期阶段成果的设定;(4)项目进程安排以及资源分配;(5)进一步的培训计划:随着项目的进展,对人员就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6)反馈评价计划:不断进行反馈,确保随着环境的变化,信息流及时更新,计划始终与目标保持一致;(7)应急计划。

6.实施

实施是最核心的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新系统的最终投入运行。

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实施、运行、检查、修正(依据环境的变化,如某关键人员离开了或又有一种新的技术可采用等),形成一个不断循环反馈、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建立起报告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比较容易地、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的六个步骤。但是为了确保各项变革稳步前进,或是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工作热情,企业高级管理层应以多种方式给予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应急资金的准备:

通过预算,结合长期计划来确定一笔金额,以备技术、市场、人员等发生不可预见的紧急事件。

(2)通讯支持:

保证雇员、电子商务开发小组和管理层之间信息畅通,且应易于联络,可以采用指定的专用电话或电子邮件形式。

(3)进程的持续跟踪:

上层管理者应定期召开会议审查进展状况。如果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存在偏差,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纠正,确保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总而言之,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全球的普及,对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对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和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建立是时展的必然。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企业更需要在确定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架构,按照一定的流程有计划地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不会因为“盲从”而带来损失。

这个历程是非常耗时和艰难的,国外的一些大企业用了20—30年的时间,而国内企业由于必须迎头赶上,所以只能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企业与先进的模式已有很大差距,因此,更应借鉴成功的经验,抓住时机,毫不犹豫,按照规范的流程,大胆投入,尽量少走或不走弯路,做到一举成功。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管理建筑机械论文

1建筑行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1.1部分企业太看中经济效益

机械设备作为一种重要的施工工具,其实与经济价值相辅相成。一项工程的施工,离不开机械设备的运转,在机械设备进行运转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上的收益。可是由于有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只讲究施工的进展和技术,对机械设备的管理及更新重视不够,甚至有些施工企业,低价买进一些即将报废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不仅毛病百出,还埋下了安全隐患,而部分企业对机械设备的反复使用以及在管理上存在很多不足,只单纯为了降低企业的资金投入,在机械的使用和管理上重视不够。

1.2安全设施管理的现实

建筑施工公司较多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关变弱,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的建设机械操纵价格下跌和设施管理制度,而是吉、机械维修设备机械设备和资料不足、机械设备安全事故上升的趋势。出现的征兆,部分建设施工公司的缓解设施管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经营企业的生产的人员伤亡损失的发展带来影响。

2建筑行业设备管理技术水平的现实

机器的管理技术人员在没有经过专业性很强的桌子宇管理业务的系统训练、装备的管理者基本项目派遣的单位。机械设备、原材料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的记录、尖端技术的电算网管理不使用的技术。1、技术(原机械设备、技术的状况下降或人力运用组复杂技术修理下的资质脆弱修理配件的质量和毫无关系。2、管理水平来说,“机械装备租赁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机械装备租赁市场扭曲着,建设机械装备租赁缺乏专业人才。

3加强提议建筑行业设备管理

3.1正确选择,合理安排

在了任何一种机器本身的性能的结构等方面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技术。严格限制进行合理的机械、低效率性充分发挥机器的减少、机械、使用寿命延长的使用费。掌管机器的分配问题早已掌握各项目的事业的珍岛、机械装备等的需求在退场的信息的斡旋下,机械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的汽车保养维修工作顺利的使用和补水功能的矛盾的海上犀利的突破。

3.2正确使用及时护理

可以培养的结合意味着机械设备使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和指挥家一定安全相关设备的运营规定是否使用得当观测装备。另外机器的人力运营保证的施工现场指挥者的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基础上,为了预防事故发生“管理领域的机器,好阳修理成套设备同时推进了危险评价工作。

3.3特殊装备进行安全检查

特殊装备及人身安全的财产,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压力和诱导总-成和生产过程中,通常的生产设备将会受到更大的潜在的可能性很大。特殊装备的游乐设施没有表现出本人和南崛起、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项目的财产损失。因此,正常运行的巡回检验的定期检查,,,生产的安全和生命安全保障问题。

3.4人气颇旺投入培养人才

工作人员培训在内的功能的训练和人员的安全教育研修离开了。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的计划,正确的审查、检查项目:机器关门,运营人力的人将在接任仪式前一天3级的安全教育的工作,在正常;其次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的知识和安全手册和笔记本,现场的工作人员;3好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员研修业务。另外的有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全部安全教育研修”的理念。即使怎样的人也直接或间接地介入了生产成套设备、安全教育行动应该接受训练,从上到下的指导,普通职员也要我的家庭,生产者的生产劳动安保的重要性、防护意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办法救的历史的源头安保的重要性,控制机械装备的安全事故。

4建设机械设备管理的发展方案

4.1建筑行业施工公司的设备管理体制改革

集中管理设备的中大型租赁公司设备的公共企业改革的深化大厦的身体条件费用的工作。装备租赁管理模式而形成的企业的经济,以此提高效率,一方面产品生产的增加和设备的使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减少消耗的成本。建筑工程的流动性,生产条件的变化等的特点是,机械装备出租的这些必须实施的要求建筑降低成本,产品的企业的经营效果”。①进行集中管理的出租设备,进一步加强后装备的专门管理、装备汽车状态良好还进一步,设备的利用率、设备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实行国内设备合理地筹集及加强管理宏观经济实力资源分配的实现共享装备反复设备如果具备充分游戏,减少现有设备的尽可能减少;巴士挖掘要消耗能源和原材料。零件修理费用支出减少,降低生产成本,各子公司的经营班子,统一(压缩管理水平、数理工厂和仓库的人数减少了分配资源。公共企业的设备,考虑到大工程管理非常严格的规范,而且因强有力的特征标准等,加强技术支援服务意识很强的竞争力提高使用率,提高设备、经济效果。

4.2完整的建设机械装备租赁市场

建设机械租赁业在海外已经发展的30年间,中国也在15年的发展时发生的事。然而,外国人租赁使用建设机械,总体的机械量的80%以上,中国的只占30%,建设项目管理的成熟和成本计算精密建设机械租赁的分析中国的萌芽,“建设节约型亲环境社会”的国家产业的趋势。实际上,各企业受到内外的租赁等市场上,深化,很难遵守建设公司和真正的改革推进事业本金管理业务真正意义上的设备租借公司的筑施工业者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例如,建筑施工企业主动装备租赁公司一起多种资产束缚的经济条件相比,通过财产权次郎、虚拟主机单以租赁机的企业的融资的人,股票的股东等形式活性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更进一步的活性化,导弹推进器是积极性的管理者大建筑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编。

5结语

品质管理意识提高工程机械化工程的要求也在日益激烈的科学技术是首次生产力”、工程机械设备的年龄为科学技术、施工企业的重要生产能力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正在准备的机械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显著的机械设备和重要,硬件和软件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的所在。

作者:张永立 单位:河北融大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管理论文

1建设主管部门面临的实际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与实际工作量所需人员数量不匹配。2013年自贡市在建工程达600多个,安全监督人员工作量是国家规定的10倍~15倍,工作责任大,导致安全管理人员严重超负荷工作。2)安全管理所需资金不足。由于人员配置数量不足,相应的资金数量也不足。改善资金保障,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提供更好的后勤支持。3)安全管理所需设备不足。安全管理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新材料新技术,且车辆严重不足,加之人员较少更加大了全市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难度。及时更新各类设备,保证巡查出行车辆配备,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石。

2建筑行业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贡市建设工程安全事故从近年的统计来看,伤亡主要出现在施工现场的高空坠落事故,约占事故总量的70%以上,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

2.1人的不安全行为

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主要表现为:a.现场管理人员未认真审查人员资格,致使未取得高处作业资格的工人擅自从事高处作业;b.在砌体、门窗安装等作业时,工人只图操作方便而私自拆除安全防护设施;c.为图方便快捷随意攀爬外架、阳台等地方上下进入操作层,而不按规定的通道通行;d.在拆除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施工起重机械等时,相关人员到位不齐或是未严格按照专项方案操作;e.工人进行高处作业时,未穿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或是穿戴方式不标准。2)人的操作失误,主要表现为:a.在临边、洞口施工时因踩空、踩滑而坠落;b.在高处操作时未系安全带或是安全带系挂方式不正确而坠落;c.在交叉作业时,因作业人员之间配合失误而导致相关作业人员坠落。3)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时或行动前不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是否安全而轻率行动,比如未先探明脚下的脚手板是探头板或已腐朽破损的板而轻易踩上去坠落造成伤害事故,或者未先观察周边环境而误进入危险部位以致造成伤害事故。

2.2物的不安全因素

1)安全防护设施材料的强度不够、锈蚀老化等,主要表现为:a.钢管、扣件、顶托等材料由于壁厚或直径不达标、锈蚀、扣件不合格而折断、变形失去防护作用;b.脚手板由于厚度不足、强度不够而变形、折断等导致其上操作人员坠落;c.因其他设施设备(葫芦、钢丝绳等)破坏而导致工人坠落。2)安全防护设施不规范、装置失灵而导致事故,主要表现为:a.洞口、临边以及操作平台等周边的防护设施不合格;b.脚手架、施工电梯等设施设备由于搭设不规范、安全装置未检测或过期失效而导致脚手架、施工电梯垮塌、坠落。3)劳动防护用品缺陷,主要表现为:工人的安全帽、安全带等用品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为工人自购,有的为单位购买,未进行进场检测,以致有的防护用品已严重老化还在使用,根本起不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3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管理应对措施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同时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的核心。企业应制定详尽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范围,做到专人专职,严格执行各级管理人员带班上岗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带动工人重视安全的自觉性,从而消灭违章作业,鼓励工人自觉抵制违章指挥,形成良性循环,将各类事故的发生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应建立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和三级安全教育,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并应严格按照专家组意见修改完善后的专项方案施工。

2)明确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之间的责任。施工总承包企业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应在分包合同中明确各自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施工总承包企业对分包工程的安全生产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多数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都由专业公司分包,分包单位不服从总包单位管理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应由分包单位承担主要的责任。

3)加强现场材料质量检验和管理工作。施工企业租赁、采购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具,须具备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并应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相关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同时,要建立台账,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并记录在册。

4)严格落实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现在多数企业为求效益,一味地抢工期、赶进度,只注重如何快速完工,而忽视了安全生产和管理,致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得不偿失。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主体必须坚持“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5)充分发挥监理作用。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监理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管作用,赋予监理单位一定的权限,鼓励和支持监理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理单位要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切实落实人员定岗、持证上岗和总监负责制,加强现场项目部人员的配置和管理,选派具备相应资格的总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进驻施工现场,结合项目实际,严格审查施工单位和人员的从业资质,检查进场原材料,加大各专项方案的审查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旁站、巡视、平行检验工作。

6)加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力度。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大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各方责任主体的监管力度,规范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督促其大力开展隐患排查,确保安全施工。

4结语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它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自贡市社会稳定、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安全生产,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减少或避免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自贡市建筑行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缪军 单位:自贡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施工机械建筑管理论文

1工程监理程度不够

做好工程监理工作,是建筑企业完成好某一项目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目前,很多建筑企业聘请的监理人员学历普遍比较低、资历低,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达到工作要求。监理技术员或者是监理工程师一定要全程跟踪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将标准和施工图纸执行到位,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监理人员很难做到这些。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工程都成了豆腐渣工程。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浪费了国家的能源,损失了国家的财产。我国部分施工企业的分配、用人、劳资制度改革滞后,常常存在有责无权、权责脱节等现象。传统的计划分配形式使得责权利没有统一性的机制,责任和利益不对等。这是建筑管理常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2施工机械、材料质量不合格

一些建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原料的采购上随意的降低采购标准,完全不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一些不合格的原材料应用到建筑项目中去。同时,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合格的原材料也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工程质量。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建筑机械的使用上不能够严格把关,引进了一些陈旧和淘汰的施工机械,甚至一些新的先进的施工机械都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更做不到及时的检查和维修,严重的影响了施工进度和质量。

3建筑管理的相关措施

3.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众所周知,安全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挂钩。但是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内容。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从基础抓起,每个施工环节都要监督到位,施工前,一定要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施工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包括劳动保护用品的佩戴、安全教育工作的培训一定要落实到位,安全员或者是安全工程师一定要亲临现场。

3.2制定合同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的要有自己的法律专员、合同专职管理者,在进行某一项目的施工前,建筑企业要与项目使用者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所规定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双方的合法权益,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签订,施工方一定要派专人进行合同的管理工作,并严格按照合同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施工。同时要将项目所签订的事项报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3.3培养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工程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我国工程建设人员多为普通农民工,缺乏基本的知识培训。多数的工程建设单位没有对新招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导致技术人员和工人都不懂得施工现场的基本常识,这给施工质量控制造成了许多的麻烦。倘若要提高施工的质量,就要严格的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做好工程职业素质培养,才能让现场施工人员基本了解施工中的状况,快速处理,杜绝隐患。

3.4开展环保施工

现在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的严重,一定要按照国家环保法的规定进行施工,尽管选择环保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5严控施工机械、材料的质量

施工时做好材料的选择、进场验收、保管和周转材料方面的工作。材料根据自身的品种、型号分区的堆放,设置标识和编号,建立台账。根据施工的流水段,划分好材料的计划用量,实施分批进场,避免积压周转材料造成经济损失。及时清理用完的材料,并加以归类,去除多余的材料。根据施工工艺选定施工机械,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布设。购买的机械要选择经济实用型,注重运行的质量。使用大型机械,要注意安排操作人员定期检查并填写资料表。

4结束语

建筑行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想建筑行业健康的发展,对于企业管理工作就要十分重视,关注建筑行业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和安全,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蒋志贤 张锋 单位:天宏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财务管理论文

一、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一个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的财务流程重组的过程,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人力资源信息潜能,将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加深入地发掘出来,更加灵活的组织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财务处理手段,虽然,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将计算机技术引进财务管理之中,但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绝不是单单地将电脑与线路架设起来就可以的,必须要深刻的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手段能够使企业的信息传输通畅,在进行财务分析、结算企业资金、融资、投资时,能够让决策者更加及时地掌握相关信息,从而做出准确的决策,会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大大地提高。

二、建筑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

1、信息化基础薄弱

在实际运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筑施工单位会计核算的准确信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建筑施工单位的规模大、财务工作繁重,财务管理的难度大,单靠电算化对于建筑施工单位的财务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中普遍缺乏对单位整体财务运营的把控,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主体的管理网络,导致如今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只能片面地反映出某个层次、某个方面的财务管理状态,不能实现包括资金管控、会计报表信息化管理、财务预算控制等方面的系统管理。

2、财务信息的失真

我国的建筑行业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分级多、规模大的建筑施工单位中,财务信息的失真现象依旧时有发生。在体积庞大的建筑施工单位里,即便是母公司制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方案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想要顺利地实施还是存在着较大得难度的。在实际运营中,各地的分公司有时会递交不真实的财务信息来隐藏实际的利润,将管理费用拖欠,这种现象阻碍了母公司对分公司真实运营情况的了解,会影响到建筑施工单位整体的发展方向,管理的风险加强。

3、预算控制体系不全面

虽然,当前的建筑施工单位对于预算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也积极地制定了相关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部分公司甚至还建立了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但是,这些体系建立之后的实际效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状态。此外,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还有可能引起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摩擦。

三、建筑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改进方向

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财务信息化改进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财务管理与单位的综合管理工作的关系理清,要协调好单位信息化管理与财务信息化工作,将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目标树立清楚,依据现有的、符合单位实际的财务管理需求,尽可能地将单位信息管理工作的集成统一,尽可能快速的实现信息化管理,强化部门之间的交流,实现业务与财务的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将现代化企业资源管理的思想融为一体的,贯穿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始终。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不是将企业内部的工作交由自动化的系统管理,是指企业要充分地利用系统的基础,建立一个快速、完整的信息化交互平台,完成财务信息相关的所有信息的录入分析,建立专门的资金管理系统,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的收集融入管理体系当中,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量,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效率。其实,建筑单位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本质上还是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来建立的,要根据运行特点、固有管理模式来确定具有企业特殊性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在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当中,具有较强普遍性的方法有相对平衡、相对分权、相对集权三种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这几个普遍性原则来选择自身的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四、关于建设建筑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1、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建筑单位建立财务信息化平台要根据近年来财务管理的状况、经营管理的状况以及单位企业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可以借鉴国内外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优秀经验,或者邀请相关的专家来参与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确定企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向,以单位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为依托,分立财务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报表管理、核算管理等方面的财务信息管控平台,将这些信息化手段与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结合起来,防止建设过程中的脱节问题,制定合理科学的战略,建立起一个相对健全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2、建立资金管理的信息化

建筑单位在组织结构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对于内部资金的全面掌控对于企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建筑单位应该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资金管控体系,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资金进行集中的控制,将项目分配的资金纳入全面监管的范围汇总,实现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分配,将账户管理作为资金管理整体的核心部分,兼顾资金日常管理的结算、票据等系统的建设,实现资金的直连。首先,单位资金的现金管控中,要将所有的分公司设立成为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实现分公司核算以及运营决策管理的独立性,提高资金的集约化水平,避免分散管理造成的不必要成本,降低现金沉淀问题的发生概率。其次,子公司要牢牢跟随母公司的管理步伐,根据母公司的要求开设指定账户,实现子公司独立管理与母公司集中管控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外部银行以及交易系统资源,及时了解各个公司的账户信息,了解子公司资金使用状况,提高母公司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此外,建筑单位还可以实行限额支付,根据各部门的运行特点制定支付的权限,实现全面、直接的业务管理。

3、健全财务核算体系

建筑单位的不同部门应该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完成相关的财务工作,通过统一的系统完成账务工作,只有这样,总管部门才能够在平台上及时地了解各部门在日常管理中的财务状况,了解部门的财务报表,深入地了解各部门的财务状况,以便核实财务工作。在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之后,建筑单位就可以实现财务业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达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财务预算以及财务分析体系

建筑单位的财务预算以及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健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办法进行。首先可以开放部门、层级之间的财务预算管理的经验探讨,加强各部门单位之间的交流,在单位的内部实现预算以及分析体系的自我完善,提高财务预算编制的效率,使预算管理的可行性提高,最终加强财务管理。其次,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分析工作,完善单位的财务评估。最后,企业单位要在现有基础上根据数据对单位的财务管理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的数据来改进财务管理。

四、结语

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为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建筑行业应该深入地了解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提高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提供新的办法。

建筑行业论文:建筑行业物流管理状况思考

本文作者:杨美玲、张宏 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具体如下:物流成本记录缺失。具体表现为建筑企业工程经济评价体系总成本费用中物流费用没有单独列项,物流中的运输费、仓储费、存货持有成本费用、信息费、人员工资等费用分散在其它成本费用中,企业无法全面记录面上的和隐藏起来的物流成本,无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无法得出具体的物流成本值,产生所谓的“物流冰山”,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物流成本组成不清晰。没有切实掌握物流成本,尤其是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建筑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业务外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的费用都应算到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物流费用中。建筑企业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清晰,物流成本不能全部掌握的情况较多,如建筑材料使用后的残留物的在库维持、建筑材料运输、人员装卸搬运、仓库管理、设备维修、物流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人员伤亡等所产生的费用,由于这些物流费用组成没有明确,在财务会计核算中这些费用被忽视的情况经常发生。

物流成本绩效评价未实践。物流成本绩效评价就是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对企业一定期间内物流活动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后的产出所消耗的物流资源的成本效益做出客观、公正和标准的综合评判。建筑企业没有将物流成本绩效评价理论应用到建筑工程经济评价体系中来,企业管理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来控制物流成本,使得物流成本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对物流成本的掌握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管理方法调整,不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物流成本。

物资管理

建筑施工项目中的物资管理,是对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物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

采购质量监控不到位。传统的采购模式下,建筑企业物资管理部门从供应商获取原材料的过程过于简单,同样的原材料各种供应商鱼龙混杂,物资的质量各有不同,采购物资的标准也只是根据该物资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检查购进,采购方与供应商工作互不公开,采购方不能参与建筑材料的生产监管,从而削弱了采购方的辨别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当用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时,采购方必须重新调整供求关系重新选择供应商,由于应变能力差,物资供应的不及时延误了建筑施工工期从而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不稳固。有三点原因导致了建筑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合作关系的不稳定:首先,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不能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其次,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影响。有的材料供应商有现代的供货管理信息化系统,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导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无法衔接,也就无法进行物流准确、及时的管理,无法进行物流成本有效控制。三是没有一套科学的现代采购管理系统。传统采购过程存在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现象,即采购方尽量保留其私有信息,而供应商们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又隐藏自己的有关信息。这些都不利于采购方与供应方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协作关系。

仓储管理有待改进。建筑材料仓储管理主要负责建筑材料的保管工作,并及时供应建筑物资,保证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有条不紊的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所需的物资数量巨大,运输成本也很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因此需借鉴现代物流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方法,建筑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良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建筑企业协同监管,使双方都实现总成本最小。

物流信息管理

建筑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的目的在于将建筑企业从物资流通、产品交易过程中所提取的与物流相关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汇总、分析和流程控制,从而得到企业所需的信息,它一方面服务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服务于客户的需要。

在我国,建筑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理论尚不完备,绝大多数企业仓库管理没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货物的存取很多还是采取人员的抄写统计,有些企业的计算机设备也只是进行简单的项目合同、档案存储作业,加之材料库存信息反馈系统时效性较差,库存调控能力薄弱,企业单在库存管理上就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供应链企业之间,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备,各种供应商、承包商、批发商之间无法达到快速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由于需求的变动,很难对建筑施工生产的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必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也不利于供应链企业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信用度的建立。

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建筑企业物流管理面临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建筑企业里,作为辅助性生产的人员,在企业里地位屈居次要,无法吸纳相关的技术人才。在企业里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流管理技术,既懂经济管理又懂法律的人才很少,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也很少会想到吸纳物流管理方向相关人才,因此,在建筑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物流管理人才也是一项不小的缺口。

此外,在专业培训方面也极度缺乏,建筑人员往往“拿来就用”,受带领师傅的影响深,逐渐形成重经验、轻科学理论的工作态度。具体表现在有些建筑企业存在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不愿接受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问题,相关物流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高层管理往往根据经验判断,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人员激励政策,无法鼓励创新,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归属感。

物流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手段,物流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成本,提高利润,建筑企业应在物流管理中合理引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优化自我结构,建立物流成本管理制度、绩效评价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系统,与供应商、承包商、批发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些都是应从物流管理问题中提取的重要经验和改进方法,也是建筑企业改进物流管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