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论文

时间:2022-04-17 03:38:45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认识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扩散和创新的延伸,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实现现化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公司的处于竞争优势的目的。

信息化建设论文

信息化建设论文:信息化建设管理毕业设计论文

一、毕业设计全手动管理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009年之前,学校所有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为指导进行。整个毕业设计分为毕业设计动员、学生选题、毕业设计前期检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后期答辩等阶段。各阶段又有子任务需要完成。在学生选题阶段,教师设置的题目和内容要让学生知晓,并且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有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选题。学生可能对某几个老师的题目感兴趣,但最终只能选择一个老师的一个题目。老师所带的学生数也是有限制的。在毕业设计前期检查阶段,各毕业设计小组组长需要查看本组教师的任务书和学生的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要求和规范,并需要把意见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使其进行整改。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阶段,学生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分组答辩。各毕业设计小组需要根据任务书的进度要求检查学生目前的工作进度,提出问题和建议。所有这些不仅需要在场参加答辩的学生知道,也需要他们的指导教师了解。在后期答辩阶段,学生提交论文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进行评阅打分,学生按照答辩要求演示PPT和程序,答辩组给出学生的答辩成绩。学生的毕业设计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按比例构成。以上这些过程均需要学院教务员向指导教师和学生下达通知完成。期间的各种成绩汇总、报表填写均需手动完成。在我校专业数量和师生人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全手动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毕业设计工作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毕业设计管理手段的改革。

二、院级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为解决日益增长的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和“信息管理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为依据,信息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8年自行开发并于2009年使用了“信息管理学院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毕业设计辅助管理工作。该系统具有毕业设计基本信息一次性输入并随时更新功能,保证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题目信息的一致性,并且具有汇总统计功能,各角色教师录入成绩后系统按照比例统计出学生的总评成绩,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保证了学生成绩的准确性。教师间可以相互沟通学生毕业设计情况的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规范和辅助的信息系统构成了我院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两条主线,该管理系统从2009年到2013年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功能模块建设,完成了1713名学生、250余人次教师参加的毕业设计工作。其各主要阶段流程图如下。在前期检查阶段,检查组组长在系统中输入题目、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检查情况,指导教师可登陆系统查看。指导教师根据检查意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在中期检查阶段,检查组长将学生中期检查情况录入系统,指导教师登陆查看,并根据检查意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整改和指导。在后期答辩阶段,由于涉及到三方成绩汇总计算以及二次答辩,该系统就尤为重要。首先,系统根据三方成绩统计出每名学生的总评成绩;其次,教学秘书根据总评成绩汇总出需要参加二次答辩的学生名单;最后,进行二次答辩确定学生最终成绩。管理规范与管理系统之间交互众多,涉及到学生、题目、各项成绩评定,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和系统的技术支持很容易出错。经过5年的毕业设计管理实践,证明我院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手段是可靠、实用、高效的。但由于是针对我院情况开发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未考虑学校其它学院情况,故而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全校所有学院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来支撑毕业设计工作。

三、校级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学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整体功能框架经过2013年在经济管理学院的试运行,2014年学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在全校范围内正式投入使用。学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综合考虑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细节,将使用系统的角色分为管理员、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全局设置,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系统中交叉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任务。(1)专业负责人基本任务包括:教师信息更新、教师所带学生任务数的设置、毕业设计课题审核、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定评阅教师、学生选题宏观调控、论文答辩分组和论文推优等。(2)指导教师基本任务包括:课题申报、学生选题管理、过程管理和论文评优等。过程管理包括学生任务书下发、开题报告检查、过程指导记录、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阅及成绩录入、其他论文评阅及成绩录入和答辩成绩录入等。(3)学生基本任务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浏览、查看课题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填写过程指导记录、提交中期检查文档、提交论文和附录、查看答辩时间和地点、查看毕业设计成绩、查看警告历史以及下载文件等。

2.通过实践需要改进的功能通过2014年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该套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全校各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基本需要,能够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供辅助作用,能够提供师生沟通平台,提高了毕业设计工作效率,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1)增加各学院二次开发平台的自由度。由于各学院专业特点以及毕业设计管理规律不同,需要增加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学院平台的自由度,让学院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功能模块的设置。(2)增加前期、中期、后期答辩分组的通用性。由于我院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检查分组完成,为保证检查组教师对检查对象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答辩了如指掌,我院各阶段检查分组均一致。系统应保持分组一致性,无需各阶段重新录入分组信息。(3)增加学院二次答辩功能模块。目前该系统中没有二次答辩模块,无法实现二次答辩的分组、成绩录入等各项功能。(4)改进中期检查结果由学生录入情况。中期检查结果应由检查组教师录入,这样可以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5)改进评语自动生成功能。目前系统中各类评语必须在页面输入但又无法自动生成word文档,需要实现页面录入评语即可自动生成word评语表的功能。

四、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向

通过院级以及校级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建设方向如下:首先,系统应该既有扎实的基础平台又要给予各学院和部门一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深入开发和设计。这样的系统才能满足不同学院要求,真正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服务。其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要与其他教学系统相联系。如与我校正方教务系统连接,这样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就可以直接导入正方教务系统而无须重新手工录入;与中国知网系统相联系,这样就无须学生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和中国知网系统中重复上传论文。

五、总结

我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经历了全手动阶段、学院信息化阶段以及全校信息化阶段,这些阶段的建设经验为以后的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规划项目,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带动与之相关的其他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在讨论和改革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应考虑我校其他信息系统的同步关联建设,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作者:代晓明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化建设论文: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论文

1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1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竞争。然而,人才作为竞争的核心,要求每个企业应该具有先进的人力资源的档案管理体系。所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人才的档案管理需要拥有健全的体制。所以每个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部门。因为它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在目前的状况下,人力资源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能够有效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它是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要求。以前传统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模式是手工管理的方式,在效率和质量上都十分的不足,所以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的档案管理模式应该完全摆脱传统的方式,应该应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输入和传出。这样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整体提高。

1.2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现代化离不开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去长期以来,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模式都维持着全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的状态。这样是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看上去有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感觉。所以对于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想法,就只是想想而已,如果真正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个挑战而且还很有难度。这种落后的档案管理模式制约着档案信息共享的步伐。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样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信息社会的各种需求。所以解决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问题迫在眉睫。企业越来越凸显出需要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人力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最终实现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的信息资源共享。

1.3提升人力资源档案服务水平是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目标是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服务。以前传统的人力资源手工的管理模式是手工输入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在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而且缺乏相应的准确性。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有效应用于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中,真正提高了人力资源档案的服务水平。信息化建设成为了提高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的重要方式,并且大大地提高了利用率。更好的使用信息数据库能够查阅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并且能够直接形成所查阅的相关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准确性以及利用率,还实现了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规范和有效的统一。

2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2.1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载体就是信息化的设备。所以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应该添置先进的计算机,因为计算机的特质是能够高速有效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够帮助办公自动化的实现。其次要购买计算机网络的设备。购置的计算机应该具有完善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这是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保障。所以拥有全套完备的信息设备是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

2.2完善组织领导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应该做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意识的提高。这要求企业具有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首先,档案法律是应该成为档案管理意识的重要守则。要实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以法律为准则的前提下。这样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企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能真正地做到具有档案管理的思想和意识并且能够自发地重视档案管理活动。而且所有的人员能够自发地投入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去。其次,档案思想和意识的成立是在企业领导的重视之下进行的,所以领导能够自发充分地意识到这个过程的重要性,能够很自然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时代进步的引领者。通过电话会议或者视频会议,或者单独的约见,亦或者是经过现场的指导等各种方式,使自己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引导手下的员工形成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意识,并能够影响他们自发地了解信息技术时代的科学技术。

2.3加强强大的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始终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那么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更是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所以企业培养强大的档案管理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人力资源的档案管理者应该不断的自我提升,无论是在网络技术上或者是信息技术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管理者应该具有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和信息管理能力。所以应该定期地对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提升他们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应该拥有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良好的工作态度的重要表现,应该培养管理人员正确的思想和职业道德。能够保证不向外部泄露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具有良好的保守秘密的素质。最后,应该建立良好的奖励体制,对于表现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予以表扬,希望有榜样的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保证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4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化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于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所以搞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维护十分重要。它是保障信息化正常进行的措施。这要求网络技术的管理人员能够保证网络正常的进行和运行。因此,平时应该加强网络的检修,随时地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保证网络长期处于良好的状态。除了平时的网络检修之外,网络技术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完善的操作体系,避免不必要的错误的发生。同时网络技术的管理者不能忽视平时出现的小问题。对每一个出现的问题,都能严肃对待。所以要想利用网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顺利工作,就要注意网络安全,注意防范各种可能的侵害。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能够很好地实现人力资源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将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到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中是重要的举措,是企业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

作者:刘志国单位:平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信息化建设论文:物流信息化建设烟草工业论文

一、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烟草工业物流体系包括18个工业公司、99个生产点,以及33个省级商业公司和367个商业配送中心,基本上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烟草工业物流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但发展至今仍一直处于分散和独立的状态,在观念、标准、技术、设备、人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服务链条,已经成为制约烟草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各工业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尽管陆续建成和实施了一些物流信息系统,如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系统、GPS系统等等,但信息系统建设不完整、信息资源浪费严重、数据缺乏统一标准、现有系统之间相互孤立、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为不平衡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烟草工业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速度。

二、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目标

依据行业物流发展要求,遵循国家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深度集成;快速拓展,持续推进”总体思路,依据“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的技术要求,工业企业物流应以流程梳理和优化为基础,统筹数据采集、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三个应用层面,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各向畅通、反应便捷、运作高效的物流信息化体系。

三、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

a)烟草工业物流战略架构。根据行业战略发展规划,物流将作为支持性的业务进入企业核心价值链,与原料、技术、营销三大核心业务共同构成各工业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架构下,要求各工业企业物流提供整体服务,同时与三大中心一样,作为核心单位,承担工业物流管理职能,乃至部分供应链服务职能。b)烟草工业物流运作模式。烟草工业物流普遍采用“集中管理、分级实施”的业务运作模式。根据生产、销售、采购需求,制定物流计划,物流中心(公司)根据计划实施运输、仓储等物流作业。上述模式要求对工业企业的各类物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并通过物流中心(公司)实现整体运作和管理。通过对工业内部的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管理,将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环节由物流中心(公司)实行统一组织,打通供应链物流环节,构筑成为一体化物流体系。c)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设计。基于核心物流业务发展以及物流中心(公司)运行的需要,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需求。同时,物流信息化系统的规划及应用与行业系统、工业公司相关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遵循行业和各工业公司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技术标准。依据对相关工业公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物流信息化总体应用架构可以按下图进行归纳:整个应用架构可分为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架构及相关外部系统两大部分。就烟草工业物流来说,主要应用应包括决策支持、综合管理、业务管理、业务协同、作业执行以及自动化支持等六大功能板块,以实现整个工业物流不断发展的运营和管理需求。d)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设计。基于对物流中心(公司)信息化应用架构的设计内容,整合各项应用之间的关联要素和共同点,物流中心(公司)的关键应用系统设计如下图所示:整个应用系统设计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决策管理层:它是针对业务管理及决策支持等应用功能而设计开发的物流综合管理系统或模块,可以与国家局行业物流系统实现对接,同时也为工业公司物流运营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二是业务处理层:包括智能运输调度与数字仓储管理两大核心系统,以及相对独立的商务结算系统。三是物联网数据采集层,包括GPS/LBS/GIS系统、车载及手持系统、RFID系统、监控系统等。

四、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架构设计

a)整体技术架构。按照国家局提出的“统一平台”要求,烟草工业物流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架构应以安全、可维护、易拓展、高效率为设计基础,促进技术构架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协同工作,使得物流应用系统能够随需而变,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通过对相关工业公司的调研和需求分析,对技术架构进行了如下设计:整个技术架构通过基础资源层、数据交换层、信息资源层、服务引擎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来搭建物流信息体系,并通过信息安全保障、运维保障体系来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b)关键技术设计i.服务引擎层设计。服务引擎层设计主要采用工作流引擎技术,支持BPEL标准,支持SOA架构,支持子流程、流程分支等基本的工作流功能。ii.业务逻辑引擎设计。业务逻辑引擎使用工厂设计模式,通过XML配置文件,运用类反射机制,完成系统业务逻辑部分的定制工作。物流信息系统通过内置的业务逻辑引擎,可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的高配置性。iii.调度规则引擎设计。采用高效、灵活的调度规则引擎,对于自动配车、自动配载、订单拆分等核心规则的调整或优化,可通过前台可视化配置或定义,无需要后台编程实现,支持热插拔规则变更,易于维护。iv.持久层管理组件设计。采用Cosconetwork.DAO库数据库持久层组件,通过对JDBC进行轻量级的对象封装,来完成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操作,使得系统在更换数据库时将花费更小的代价,也为系统数据权限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性。

五、总结

本文根据烟草工业物流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对工业物流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技术架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系统总体框架和建设思路,并结合实际工作将其运用到了某工业公司的物流信息化建设规划之中。该设计方案贴合实际,灵活方便地实现了物流信息化建设目标和要求,通过近一年的设计和调整,依据设计方案进行的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较好效益。

作者:毛凡楷王如龙单位: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化建设论文:信息化建设医疗服务论文

1医院信息化的概述

医院信息化作为医学信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利用计算机以及数据处理软件等对医院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以及管理的整体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医院医疗信息共享。在医疗服务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促使医院的信息交流更加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医院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站在另一个角度上看,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医院未来的发展前景,其主要是因为完善的信息化服务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2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疗服务质量中发挥的作用

当前,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跟医疗服务质量两者已经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直接反应出该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医院服务的缺陷,从而指导医院不断改善医疗服务的方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从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角度上看,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同一个信息库中医院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随时调阅跟患者相关的重要信息,例如:病情、治疗方法以及费用等等,极大地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医医院实施信息化建设后,在门诊收费、住院收费的信息系统中,每种药品的价格和收费价格都被储存在了后台数据库中,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节约了患者看病时间,另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实时划价收费对医院的医疗信息进行查询。三是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各种资源有限和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服务需求的背景下,实现对各种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各级医疗机构技术与知识库的集成,最终形成跨地区、跨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可以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准确、高效、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3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提高医院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其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第一关键要素,只有医院的领导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人力和财力方面的问题也才能够得到顺利解决。因此医院应该建立信息化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主要是负责对信息化工作的指导、监督以及协调等等,保证医院信息化建设沿着良性的轨道不断发展。

3.2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医院要实现信息化建设,其重点在于建设过程,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建设过程中,任何阶段的前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也需要对相应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进行升级,这些必然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做保障。因此要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就应该加大各种资金的投入,只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更好发展。医院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例如通过政府管理、企业建设以及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吸引社会资金运于在信息化建设中。

3.3加大对信息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必然少不了一支技术扎实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加大对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广泛招纳卫生信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不仅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和卫生管理理论,还深入了解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这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二是要加强医院信息化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不管他们之前是从事医学专业还是计算机专业,都应该要求他们树立一专多能的学习态度,从而促进多门学科的综合交叉,全面提高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医学卫生知识等等,为医院培养出一批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培养信息化人才的基础上,还应该营造出医院信息文化氛围,从而不断加强医院全体职工的信息化意识和观念,加强对信息化知识的宣传,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4构建以患者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都跟患者息息相关,而医院的发展最终也是通过病人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来体现的,所以医院在加强信息化建设中,应该遵循“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服务治疗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在加强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大量提倡使用电子病历、LED、PACS等可视化信息技术,从而为患者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除此之外,在病房、急诊室以及手术室等需要医护人员移动工作的区域中构建医院的无限局域网,从而方便医务人员及时开展各种医疗救治工作,进一步加大移动终端的信息技术开发,从而真正实现床旁医疗服务,提高医院医疗服务的水平。

4总结

综上所述,鉴于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从而为医院对信息的收集、整合以及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要促进医院不断发展,不仅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完善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医疗服务质量,还需要医院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的积极配合。

作者:陈其昶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人民医院

信息化建设论文:公路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公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与不断研发,信息化管理模式也随之诞生,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属于必然结果。近年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广泛渗透到各种各样的行业领域中,公路行业作为我国主要建设的目标之一,只有不断加大公路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提高我国整体公路行业的综合发展。我国最早在公路行业中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从那时候开始拟建全国的公路数据库,通过不断的调研与考察,在90年代中期将研发成功的桥梁、路面管理系统运用到实际工程之中,使道路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就目前形式而言,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对公路基础数据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一些省份城市还投入使用新型的公路数据库,将地理信息与公路属性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设计出新型的电子地图,这些电子地图具有不同的比例,能够真实反映出当地公路的地理环境。由此可见,我国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已经处于能够基本完成日常道路养护和管理工作的阶段,正在为未来的道路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公路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公路行业的工作人员个人素质较差,整体水平较低在大多数公路单位中,不同职位的从业人员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专业知识方面,由于每一位员工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所以其领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也不同;在技术水平方面,大部分公路单位具备高级职称条件的员工较少,初级、中级技术员工较多,因此管理起来存在较大难度。

2.管理体制存在漏洞,激励体制较为单一就目前形式而言,仍有大多数公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一切以完成任务为主,往往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管理上只重视个人的技术水平,忽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在人才招聘方面只注重个人利益关系,忽略整体业绩。此外,激励体制不够完善,没有为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3.缺乏综合实力强的公路信息类人才在公路行业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占有重要地位,以往从事公路工作的员工只具备业务方面的能力,而缺少信息化技术知识,这样会影响到实际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必须全面考虑从业人员的综合实力。

4.教育力度较弱,培训体制不健全由于大多数公路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愿在教育从业人员方面投入财力物力,而且不重视培训制度的改革完善工作,从而导致公路从业人员整体水平地下,在实际工程施工中无法发挥出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下降。

三、公路信息化建设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途径

1.加大人力资管管理体制的创新力度,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环境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应该投入使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对公路单位从业人员综合实力与个人素质的培养。

2.整体规划人力资源,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通过在实际中对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整体规划人力资源,设计出合理开发、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有效对策,以保证人力资源能够为公路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根据目前公路人力资源发展的需求情况,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综合考虑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尤其是不仅具备公路专业知识,而且还掌握较高信息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坚持以人为本策略,注重公路文化发展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公路企业,就必须将公路文化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与公路文化有效结合到一起,同时将公路文化传递给每一位公路员工,培养公路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意识与责任心。

5.健全竞争激励体系公路企业应该掌握好人力资源与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竞争激励体系,使该体系能够满足公路信息化发展及其人才成长的需求,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员工的全面发展,保证公路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6.加大投资公路教育,加强员工知识技能培训工作为了提高公路信息化发展水平,应该重视对公路员工教育的资金投入,定期开展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活动,调动公路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7.将人力资源管理与公路信息化建设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运用公路信息化模式所具备的特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来共同发挥出两者的作用,同时采用媒体传播的方式,建立专门用于网络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树立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管理理念,将该理念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每一项环节中。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共享功能,将公路信息实时,以扩大信息收集与整合运用的发展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可以运用该网络渠道,提高培训活动的质量,丰富培训活动的内容,保证公路企业的员工能够拥有优秀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只有不断加强公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才能够保证公路信息化的稳定发展,使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能够快速、高效、有序的进行,在新的社会经济竞争环境中发挥出强大的综合实力。

作者:沈向单位:德清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心

信息化建设论文:高校信息化建设行政管理论文

一、信息化与高校行政管理

(一)信息化信息化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学者TadaoUmesao于1963年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的,“信息化是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通讯现代化着眼于信息的快捷传递,计算机化侧重于信息的有效整理再分配,行为合理化才是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二)高校行政管理高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科研。在这三要素之中,行政管理是基础,教育和科研是目的。行政管理对于教育和科研而言,是辅助性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为了实现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学生和教职员工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与行政关系,即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二是功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即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分配的关系;三是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结构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三)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在我国,信息化一直被认为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人们将信息化作为高效管理的手段,但对其行为合理化的最终目标则避之不谈。这种观点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笔者认为,当今社会是全面信息化的社会,具体到高校而言,就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实现行政管理信息化、教务管理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信息化、科研管理信息化、后勤服务管理信息化等。高校建设的全面信息化,最终通过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来协调学术和行政关系,完善行政管理部门功能设置,调整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结构,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合理化。

二、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在通讯现代化和计算机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步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校园网络,学生宿舍、教学科研和楼宇管理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比例达到了16.7%;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同时,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和“大学数字博物馆”。另外,在高校教学方面,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得到了普及。而且,高等学校电子校务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

(二)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首先,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当下,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我国,目前已有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但是,其中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信息化的高校不到30%,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行政管理信息平台的仅有8.9%。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其次,重视网络硬件,忽视信息共享。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急功近利,大量购置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化设备。然而,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投入比较有限,造成在信息化平台上信息元彼此独立、相互封闭,信息数据难以在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实现高度共享,从而形成了“信息孤岛”。再次,对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在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校方参与建设人员对数字校园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潮流,兴建了许多面子工程、献礼工程。表面上符合了高校建设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却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最后,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在实现行政管理合理化方面也收效甚微。高校行政管理是一种服务性管理行为,监管机制缺失容易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职务犯罪频发,财务管理、高考招生、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标、校办产业管理等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

三、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是指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的网络化、行政管理的制度化,最终实现行政管理的阳光化和合理化。结合前述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通过完善信息网络设施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要统筹网络硬件和信息共享,在加快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实现信息高度共享。现实情况是,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设施,却迟迟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领导管理机构。这是因为高校行政管理本身也存在着“多头执政,多头管理”,其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遍立的现象。所以,加快建立集成、统一的校级行政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以全局观念统领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高校行政管理涵盖人、事、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行政管理信息化应从全局着眼,统筹各方的信息化。首先,要坚持全员参与。信息化的成果最终要落实到高校的其他部门、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群体,这就意味着,高校整体一盘棋,各方人员都要立足于全局,积极参与和调整适应信息化,真正受益于信息化。在此过程中,高校的管理理念和业务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次,要做到因事而异。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行为合理化。信息化建设本身是要支付一定成本的,而且其投入不是一次性的。除了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信息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也要及时跟上,紧接着是人员培训和系统维护。一段时间后,软硬件需要更新,人员需要再培训,这种循环性投入成本相当高,所以,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边际收益的大小,做到因事而异,进而保证正常利润来维持有效运转。最后,要做到因时而异。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去选择信息化侧重方向。对于大规模的高校来说,其自身拥有IT部门以及一定的软硬件研发制造能力,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实现信息化。而自身研发能力一般,特别是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期的高校,则可以把有关项目外包给外部专业公司,同时成立专门管理小组,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信息化程序。

第三,要以制度化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CIO体制一直备受推崇。CIO(信息主管)是英文ChiefInformationOfficer的简称,也译作首席信息官或信息总监。一般来说,所谓CIO,是指负责处理与组织中的信息技术系统相关的各方面事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我国高校,CIO角色是由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来承担的。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机构,由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负责相关决策的具体执行、项目经费预算以及指导各职能部门的建设;同时,该处下设综合办公室和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此外,还建立了信息化专家咨询小组。由副校长牵头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可以创造性地协调大学各部门、院系的相关工作,极大地推动学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高校行政管理决策层直接牵头,参与和组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工作,提高了信息化决策的层次,可以打破部门壁垒,破除“信息孤岛”,有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第四,要以阳光化、合理化考量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最终是以高校的人、事、财、物管理的高效化、配置的公平合理化为衡量标准的。换言之,信息化本身也就是对高校行政管理权力的合理运用的一种内在要求。同时,信息化的高度共享的特质,也极大地实现了高校行政管理的阳光化。一直以来,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高校行政管理处于权力真空状态,随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渐扩大,高校可调配的资源明显增加,参与市场经济也越来越频繁,这些因素都成为各种腐败和职务犯罪滋生的土壤。根据有关报道,2014年4月以来,截至10月13日,在6个多月的时间内,全国检察机关依法立案侦查县处级以上贪官191人,平均每天都有1名厅局级以上贪官被查处。其中高校职务犯罪人数达15人之多,占总人数的7.9%。涉案高校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担任所在高校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的占大多数。为加强高校反腐建设,必须抓好高校招生、财务管理、工程建设、物资采购招标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其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因为信息化本身就以信息公开共享为手段,追求合理化、阳光化。

四、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加快高校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杠杆。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的信息与资源的共享程度也还比较低,距离最终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合理、阳光配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不断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高校的人、事、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林阳灿单位:华侨大学

信息化建设论文:加强信息化建设城建档案论文

一、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信息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我国城建档案馆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当初计算机非常昂贵,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门槛很高。随着计算机性能大幅上升而价格却大幅下降,硬件对城建档案信息化的限制在减少,越来越多的地区引入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当前,各地硬件设施基本齐备,能够满足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基本要求。相比硬件,信息系统的软件更为关键。当前,绝大多数的大中城市和部分县级市已开发或引进城建档案管理系统,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IS),将城市地上建筑、地下管线、地下设施等信息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城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生成了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起到重要决策意义的数据。

(二)信息资源日渐丰富信息资源的一个直接来源是传统档案。现在,各地正逐步将传统档案资源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处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是全部馆藏数字化的第一家,其他如天津、上海、杭州等地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工作也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一些地方受制于实际情况,暂时不能将全部档案数字化,但也有计划有步骤的将重点档案、珍贵档案、高使用率档案等进行先期处理。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是信息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当前,少数城建档案馆进行的电子文档归档实践。当前的电子文档归档工作仅局限于建设工程领域,今后还有可能扩展到建设系统业务管理电子文件等领域。

(三)制度建设不断深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政策方面,中办、国办、国家档案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至少出台《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等4项相关政策;标准方面,住房城乡建设部了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的1个国家标准、3个行业标准。国家档案局也了涉及电子文件管理的5个国家标准、7个行业标准。一系列的文件大大规范和推进了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总体战略定位模糊一是信息化建设在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摆在什么位置?二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实现什么目标、发挥什么作用、达到什么目的?三是如果不开展信息化建设,又将产生什么影响、出现什么后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信息化城建档案和传统城建档案的认识,进而影响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二)标准化建设滞后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缺乏系统设计,尤其是标准化建设滞后,导致城建档案在信息共享和信息搜集方面出现困难。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虽然有“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但在实践中往往各自为政。各地城建档案馆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管理系统,在工作中很难互联互通,各地城建档案馆信息资源之间孤立。

(三)复合型人才不足人才是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传统城建档案管理主要靠人力对档案实体进行精细整理,工作人员需要具有相当的责任心,但对其技术素养要求不是很高。而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跨学科的、专业性强的工作,亟需懂信息技术、懂档案管理、懂城市建设的复合人才。在多年的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城建档案馆逐渐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当前的要求。

(四)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城建档案中存在大量信息。传统城建档案只是将这些信息简单堆在一起,并仅将其作为必须要保存的信息加以处理,而其日常工作也往往处于一种等客上门,你来我调,有就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城建档案维护和管理人员容易形成惯性思维,对于如何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如何为社会大众服务考虑不多,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战略设计城建档案包含有大量的信息,传统时代,城建档案馆没有手段管理档案信息,只能管理档案载体。信息时代,信息是资源,是生产力,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要从管理档案向管理信息转变。当前,各个行业都在抢占信息制高点,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也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纷纷建立,城建档案的利用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面对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及早做出战略规划,从而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二)继续完善行业标准当前,城建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亟待加强。尽管在2004年《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过类似目标,但《纲要》只是一个规划,没有形成标准。同时《纲要》建议各地城建档案部门结合自己情况制定目标,这虽然能促进各地快速开展工作,但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在准备不足,尚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盲目信息化,数据质量不高且不同地区间无法交流,形成信息孤岛。继续完善行业标准就是要打破上述信息孤岛,提高信息质量。通过不断完善行业标准,一方面可以推动各地数据兼容,另一方面将城市档案信息化融入到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等更大框架下进行系统设计,使得信息化的城建档案发挥更大的效益,体现更多的价值。

(三)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复合人才的培养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城建档案信息化需要工作人员除具有档案学知识以及城市建设知识外,还必须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相关部门可以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

(四)转变观念由档案管理到信息服务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就意味着财富。城建档案信息化必然导致大量数据。信息化时代给了这些数据站在前台的机会。对信息化的城建档案进行分析处理,可以产生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大量新技术的诞生必然催化思维模式的转变。如果说传统城建档案更多的是保管工作,那么,信息化的城建档案是生成工作。这就要求城建档案管理者增强责任感,增加主动意识,完成从“要我参与城市建设”到“我要参与城市建设”的观念转变。

作者:刘馨单位:吉林省通化市房地产市场管理处

信息化建设论文:高校信息化建设人事管理论文

一、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实际上是指人事部门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对不同部门的人事资源进行广泛的收集资料、加工和处理,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数据共享,信息资源利用的做大化。因此,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规范人事管理工作流程的有效方法。由于高校人事故那里工作量大,内容过于复杂,程序相对来说也比较繁杂,涉及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需加强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二,是提高人事信息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人事信息资源主要是以纸质记载为主,携带不方便,再加上信息的保密性,所以也不能过于频繁的使用,因此,传统的人事信息属于“被动式”的利用。然而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后,各种人事信息资源都储存在加密的服务器中,用户可以通过授权的密码进行“自助式”的查看,既方便有快捷。

第三,是实现人力资源部门向战略性管理机构转型的必经之路。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战略性管理,能够让领导更加快捷的掌握教职工的详细情况,又能方便领导更好的做战略方面的计划奠定基础。

二、目前高校人事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效部门之间信息协调性不强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机制中,教职工的聘请主要有人事部门负责,而之后的职称评审主要由师资科负责,而工资福利、医疗社保主要由劳资科来负责。如果单单是这些还可以协调,但是整个都是人事部门内部来负责。由于教职工的信息不局限于这些,教师的授课情况、科研项目的申请以及课题的研究都是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因此,在高校领导进行决策或者教职工岗位调整的时候,一般都要把这些信息全部的调出来,这就造成了信息流通和共享受阻,从而影响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人事信息更新速度慢,准确性不高在传统的人事信息管理中,主要是以手抄记录或者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对数据进行处理,操作性不强,因此也无法对信息进行快速的更新、分析和处理,也没有办法及时的为上级领导或者相关的部门提供可靠、准确的统计报表与数据分析,大大的制约了管理层决策的及时行和准确性。加之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容易导致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的得到解决。

三、高校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制定完善的人事信息管理制度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建设的工作量较大,责任也比较重,而且面临的人群多,对工作质量的要求相当的高,所以,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制定一套完整且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才能够保证人事管理信息运行的规范化。特别是在信息数据采取时,要通过多人。多层次的审核,才能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权威性。除了日常中一些正常的数据采集外,要根据高校师资队伍的变化动态,定期的维护和更新信息。与此同时还要做好信息建设的集成,尽量的避免在数据建设时发生重复的现象,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2、做好各部门信息的协调工作在高校人事管理信息中,由于人事信息涉及的信息量大,而且过于繁琐,不能单独的由一个部门来完成,因此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要明确各自的职责,维护好各自功能的模块,并要及时的进行更新信息,以便查找和搜索。而且建议要建立适合广大教职工使用、切合单位实际的信息录入规范,比如在时间的录入格式要具体到某年的某月某日,这样就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提高人事管理者信息化素质在高校人事管理中,信息数据较为繁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的一种辅助工具,所有的决定性因素都是人来决定的。就目前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想提高其管理水平,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定时的开展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争取创造一直专业知识性强、技术过硬、管理高效、作风优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人事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的推进高校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其由传统到现代管理的转型,对提高人事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具有现实的意义。

作者:张弘弢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信息化建设论文:信息化建设城建档案论文

一、信息化是实现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由于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缺乏明确认识,目前有些地方的城建档案工作无论是管理方式,还是利用手段,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数量和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改变传统档案管理与利用方式,带动和促进各项业务建设的动力,着力推动城建档案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全面转移,从根本上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服务工作的创新。

二、树立全新的档案工作理念,积极应对信息化给档案管理带来的变革

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由软件、硬件、数据三部分组成。其中,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可以通过引进得到,唯独数据库的构筑只能依靠自己扎实建设。因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成功运作,要靠基础数据的支撑和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为此,必须努力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调整到适应信息化建设上来。一方面,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联系实际,不断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应用工作的力度,积极扩展研发成果和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档案管理和档案数字化工作,推动主要业务工作重点有序向信息化建设全面转移。

三、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数字化、网络化不等于信息化。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制定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2.立足现实,加强标准化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技术处理,既有地域上的差异性,又有业务上的共同性。目前,各地城建档案馆普遍单独进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无论是经济性、通用性都不利于协调统一。当务之急是加强城建档案馆之间的横向联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把计算机应用及适合共性特点的软件开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要力求软件功能设计既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应用性,争取在最大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以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城建档案集中、系统地保存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信息优势。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解决好与城市建设系统各专业、各行业及其管理环节上的合作,实现城建档案信息与相关信息的融合贯通,还要解决好信息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安全传输问题,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

4.注重质量,加强特色建设。信息化不应流于表面和形式,而是要注重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档案信息是否适合用户需求,是否实现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全面拓展和最大优化。如果传输的档案信息不能被接受和利用,那么信息化就意义不大。为此,城建档案工作必须与社会广泛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掌握信息利用规律,深入挖掘馆藏潜力,注重特色建设,在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充分体现吸引用户的魅力。

5.着重用户的实际与需求。不同方面的用户是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用者,但由于受计算机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城建档案信息化与一些用户还有一定距离。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便捷的、更加适应用户需求的新型档案信息服务关系,充分照顾用户需求,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

6.以人为本,加强人才培养。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与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原来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着力培养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对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至关重要。首先,要重视对现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大家创造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先进技术的机会。其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招聘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招聘信息化专业人才要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实行用人制度上的社会化运作。通过实行培养现有人员和引进专业人员的办法,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保证在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时得心应手。

7.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建档案工作的改革。信息化建设既是城建档案工作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同时又为城建档案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将城建档案工作中最迫切进行变革的方面列入优先研究解决的内容,借助信息化的进步,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

作者:郭大可单位:长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信息化建设论文:信息化建设金融管理论文

一、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水平

1.在金融管理中,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我国的金融经济发展中,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金融企业要想凸显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就必须要集中力量,建立一个统一化、集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企业组织从上至下、从里到外的和谐性。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需要金融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实行责任制,从而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工作能够很好的完成。同时,还应当重视会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建设情况,让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真正了解到企业投资状况与企业运营形势。

2.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意识辅导,在意识上给予强化,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内心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同时,对每一位员工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保证在金融管理中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因为利用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数据以及运营信息等进行统一的分析与整理,每一位员工通过扎实的知识理论与实干技巧,让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等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发展趋势与管理方向。通过建立的信息化平台能够提高企业运营的综合实力,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需求。

3.提高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在金融管理中,工作者的个人能力将会直接决定管理的水平以及管理的结果。尤其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只有加强专业培训的力度,做好信息资源的统筹,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收集。除此之外,金融企业还必须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事物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建立时可以对相关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内容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配以相关的责任标准,保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专人的专项解决。

二、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已经以我国金融管理行业作为大背景,对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我国的金融管理中,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对多方面的压力,相关部门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到改变观念是成功的关键所在,技术问题不再是金融发展的阻碍,人的正确认识与理解能够实现管理手段与方式的创新。现阶段,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有效避免,为我国金融管理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持与更为全面的服务。

作者:赵惠娥单位:宁夏理工学院

信息化建设论文:信息化建设内部审计论文

一、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企业审计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模式,通过通信、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来实现企业审计,在新的审计模式上,企业需要有效控制信息化系统,保持技术与审计既融合又开放的审计机制,力求在有效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前提下提升审计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1.智能专业的会计信息分析方式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推广方式之一就是研究与开发专业智能化的专业财务软件,从事于一般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无法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统计等方面知识的人员会是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复合型人才。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将会产生,比如智能操作会计电算化。

2.新的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财务方面人们也摒弃了旧式的财务会计理念和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被广泛应用的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现行会计方法和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建设,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的会计理念和方法,在财务处理、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系统设计程序等方面完善会计信息化的运用。

3.推广会计信息化应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从表面看,会计信息化只是一种处理信息的手段,但实质上,它是一种先进而强大的生产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会推进会计信息化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进行财务工作的过程中,被审计对象采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的方法,已达到审计目的。如果审计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持证据,就难以评估企业审计信息化的有效性,相应的企业内部审计啊信息化建设工作就难以维持。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所示:

1.传统落后的审计理念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审计工作模式时间很长,由于财务人员年龄和工作环境等得限制,他们的审计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审计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上,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意义,无法观察到其对今后工作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导致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改革面临困难。

2.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知识现阶段企业的审计人员更注重于财务知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知识,而相对缺乏计算机技能知识,对信息系统的深层知识更是微乎其微。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企业开始实施信息系统,实行独立的审查制度,这要求企业定期维护更新信息系统,保持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3.审计软件研发落后审计软件的开发要和企业审计工作的需求相协调,现阶段审计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更侧重于收集会计数据,局限于信息系统管理评价、基础设施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上。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基础工作,比如查询修改账务信息、检查账表通用、等方面的模块设计工作研发力度不够。

四、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议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审计部门应该推动相关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营造出健康的外部审计环境。企业内部审计在利用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创造健康的内部环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道路更快发展。

1.摒弃传统审计理念,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企业要通过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出,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内部的传统审计理念,提高他们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加深他们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提倡企业内部把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审计的方法技术合理地结合运用到企业日常审计实践当中去。

2.规范计算机审计准则传统的审计准则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部分脱节,根据审计行政法规制定相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引导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方向。内容主要包括系统语言模块标准、评价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格权利、审计技术和审计证据等方面。

3.提高通用软件开发速度通用软件的开发对于今后的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审计部门应该组织兼备计算机和审计知识的人员研发通用软件,保证软件的实用性和通用性,符合企业的内部审计需求,对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同时,鼓励相关的软件公司开发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更快发展。

4.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要积极培训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加强培养开发、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审计人才。另外,要关注培训的后续工作,鼓励相关人员将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日常的审计工作当中去。

五、结语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它推动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的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应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制定长远的内部审计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脚步向着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而健康的环境。

作者:张剑单位: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信息化建设论文:综述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

摘要: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效益,结果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见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高层领导不能用长远眼光来看待问题,急功近利,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一部分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他们不愿意主动分析吸收新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他们的地位构成巨大的威胁;积极倡导者由于传统习惯思维,继续沿用过时的管理思想或过时的管理手段,需要学习的不是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获得分析、决策信息的管理理念;专业技术人员正由于现代技术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变得越来越狭窄,面对在总体上缺乏协调和相互联系,系统在宏观上处于支离破碎的局面而影响了总体效益的现实,技术人员处于多种制约和局限性中不能自拔。

(二)在组织的战略制订中产生两个极端: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

一方面,组织错误地将信息系统看成组织的战略目标。于是大量的时间、精力、对策花在如何使这一“目标”的大致完备,信息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而组织并未获得实现公司战略要求的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应对未来挑战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甚至于一些公司陷入了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组织的管理战略之间出现诸多不协调的发展,产生单项应用多,而缺乏整体效益。虽然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实施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在单项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相反地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产生的却是巨大的负效益,使组织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

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IT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完备的项目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没有管理顾问对项目进行监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四)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

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五)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管理重组落后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进行的更高层次上的管理重组,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较多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注重设备上的投资和技术上的更新,而忽视了与此相应的管理模式方式上的转变,因而,并未取得投资回报,甚至出现负效益,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六)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建设需要

有的企业信息资源基础不统一、不一致。信息采集渠道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使得信息来源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够畅通,更难以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使得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信息化应用应纳入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结合组织管理文化及思维方式,在组织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中,从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和资源应用方面来推进信息化的实施。

(一)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助能器",企业则是加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源,只有二者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三)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国家信息主干网,逐步消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

(五)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制定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

(六)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

(七)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备的法律法规是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

(八)切实建设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1、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2、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3、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很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4、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

5、扎实认真做好信息资源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需要足够的基础支持,企业就必须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计量管理等,做到数据准确、完备、客观、及时。

三、结束语

因为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规划时,就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系统,又要有所侧重,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再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为基础,以典型企业为示范,汇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达到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

信息化建设论文:供水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客观分析自来水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讨论其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功能以及在其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为公司在今后自来水信息化建设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思考

“数字供水”是自来水公司服务理念、管理水平的体现,随着城市规模逐步扩大、新型产业出现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供水的需求从质和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这就对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分析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提出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构架方案,为公司在自来水信息化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现状。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自来水行业就不同程度地开始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数字供水”、建设信息社会的出现,对自来水企业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以生产管理、管网管理、营业管理、无纸化办公为主要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城市供水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大中城市自来水行业的信息化大都采用以SCADA为基础的数据系统,它很好地解决了设备实时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采集、分析等支持功能;以ERP/EAM为核心,并与SCADA系统对接,对设备的运行、维护实施全面的在线实时管理;以GIS为辅助系统,与SCADA系统、ERP/EAM系统整合,形成实时在线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城市自来水信息化水平。

2.国内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富平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正处于建设与逐步完善阶段,分析借鉴国内同行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而又迫切,纵观国内一些自来水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观念问题。在现有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下,自来水公司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在一些企业认为:企业建设没有必要非赶信息化这个“时髦”。还有些人认为:信息化建设仅仅只是计算机操作,软、硬件的配置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或者认为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已经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种认识制约行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人才问题。自来水公司由于经营规模小,业务单一,很少能建立起自己的IT团队,对人才吸引力有限,企业内部也很少能够找到既懂得IT技术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单位信息化建设借助外来力量完成,由于开发人员不清楚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沟通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软肋。

(3)资金问题。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捉襟见肘,加之建设后期资金不足间接造成了初期体系建设的软硬件建设不到位,有的单位每年的系统维护费用更是没有着落。

(4)管理问题。有的单位信息化建设虽然完成,但是公司内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信息化只是完成了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远远没有实现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目的;虽然建设了基础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尚不注重数据的整理和挖掘。加之系统建设缺少一个规范的自来水信息统一管理平台(自来水企业信息门户);一些子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处理和流转只局限于本部门,不能在整个公司进行很好的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二、自来水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和其逻辑关系

1.建立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此平台建设可使企业内部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权限在浏览器上共享、分析、处理和应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实现生产自动化、运营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信息资源化和运作网络化。

2.建立稳定可靠的核心数据交换中心。通过对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数据的实时全面采集和发送,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集中存储,形成一个信息共享体,带动整个业务流程运作顺畅,保证决策管理系统对各个业务环节的监控和指挥。

3.建立营业收费管理系统。这是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户基本数据库的主要数据来源,也是城市基础性公益性大型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系统数据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共享应用到城市自来水规划、城市输配自来水管网数学模型、城市GIS系统以及自来水企业各有关管理部门和各有关上级领导决策部门。

4.建立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客户服务中心是企业与用户以及社会各界的直接面对面窗口,也是信息化工程中的关键部分,此系统建立将直接影响公司形象和社会稳定。客户服务中心以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每一个自来水用户建立一组档案,记录用户开户之日起到现在的所有的情况,使自来水企业对自己的服务对象有一个非常清楚全面的了解,是自来水企业搞好对外服务的基础工作。此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用户报装管理系统、自来水表管理系统和热线服务管理系统。

5.办公自动系统建设。其内容有: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仓库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物流后勤管理、自来水表管理等。这些系统良好运行,为自来水企业规范化管理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为领导层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

6.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此系统以实时动态管理系统为主,包括自来水企业的主营产品—自来水的整个生产处理过程和把产品通过管网系统送到千家万户的整个传输过程。这一部分以基本生产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对自来水输配过程进行控制。基本生产信息的数据一方面用于生产运行,另一方面和基本用户数据一起作为管网建模的主要基础数据来源。通过数据分析处理,科学指导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和合理的管网运行,为其建设和规划提供宝贵的数据。

7.系统内容之间的逻辑层次关系。业务应用系统和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统一运行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业务应用系统与辅助支持与决策系统数据通过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双向互通;业务应用系统中只有客户服务中心系统和营业收费管理系统直接面对用户,办公自动和生产运行管理系统是公司内部运行系统,主管部门和外部相关机构只与业务发展管理系统联系。

三、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原则。自来水行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原则;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系统开放原则;技术先进、可靠、实用原则;“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原则。其系统设计要先进、可靠、实用。要充分利用成熟可靠的公用网络,根据其分散和遍布的特点,采用VPN虚拟局域网,保证数据的实时准确传输。

2.系统运行的开放性。系统必须便于开发、使用、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的支持,应用软件设计开发要考虑到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使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共享。

3.系统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系统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内部业务流程自动化,提升服务素质,提高社会满意度;便民利民应贯穿信息化建设始终,建立企业与用户沟通的友好界面,让用户便于操作。

4.系统安全性。建立信息化系统安全机制,制定规章制度,防数据泄密、丢失,防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四、自来水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领导重视,企业“一把手”亲自抓,是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保证。首先实施“一把手”工程,因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管理手段;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方式的变化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因此从实质上来讲这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系统,整个系统实际应用都要体现领导思维建立在现代化信息平台基础之上的管理思想。超级秘书网

2.注重“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战略。信息系统建设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组建系统,制定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规划重点考虑企业全面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编制系统功能目标。确定部门信息处理应用要求和公司全面管理需要之间的合理配合,根据系统要求和市场技术经济条件,合理配置系统软件、硬件和网络的能力并留有发展余地。

3.系统建设符合可持续性发展要求。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应用程序可以持续使用。这要求应用程序要易于理解、扩充和改动,并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升级的平台上。对此,在开发阶段就应该按照软件工程的标准,深入分析,合理地做出安排,使系统具有良好的结构。

4.注重人才的培养及梯队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实施以人为本是自来水企业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的保证。公司内部必须要建立自己的系统维护力量,否则难以完成系统的日常运行。系统维护应当能够完成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处理一般的系统故障、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库的维护和备份、用户权限分配、在应用层面上对软件功能和界面的调整修改等。同时,还要求企业员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型管理工具,而且这也是一个企业走向现代化和成熟的标志之一。

五、结束语

自来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充实和完善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认识信息化建设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扩散和创新的延伸,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实现现化化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持公司的处于竞争优势的目的。

信息化建设论文:网络技术中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论文

信息时代的来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并引起全球性增长模式和发展观念的变化。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包括档案工作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档案工作观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需要。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认真分析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的档案工作如何实现信息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化建设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1、档案信息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产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档案作为原生信息源,越来越社会重视和利用,主要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档案的内在信息,也就是档案的内容,这是档案信息的基本部分;二是档案的形式信息,也就是档案的外在形式和特征,它依附于档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三是综述、汇编等等二次加工信息。事实上,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储就是为档案开发利用作准备,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的过程,已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

2、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主线。信息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和支柱。信息技术的发展最终将马人类联贯在一起,构成一个全球化的人和机器的共同体,形成所谓的“网络空间”或称作“邪气社会”的信息化环境。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的档案工作,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当然是贯穿全局的发展主线。

3、档案工作改革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消费将成为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源动力。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信息部门担负着掌握、存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职责,有权利和义务对社会信息消费的需求作出反应,提供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这是时代赋予包括档案部门在内的社会信息部门的使命,是经济发展途径变革的要求,是生产力进步方式转变的要求。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信息将成为失去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于档案部门作为重要的文献信息源的社会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使得经济发展途径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各部门工作的发展方式和运作模式。

4、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改革的动力。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信息生产量大,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需求量激增,信息效益不均。社会信息消费需求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生产需求,另一方面是生活需求。随着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社会庞大的信息消费需求以及将来信息化程度加大时的潜在信息消费需求,者是档案工作改革的直接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档案本身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而不断扩大,不仅停留在查找和借阅上,而且可以和文化教育、社会休闲等方面结合,不断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此外,档案业务售货员、档案学科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与档案工作有密切关系的人们。当他们在工作中感觉到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急剧增加时,工作热情就会不断增加,责任感日益增强。而当他们作为信息的消费者,感觉到信息消费的不可替代性时,他们会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从而促使档案工作改革加速前进。

二、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路

1、加大投入,实现档案现代化。要保证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现,和缓政府要值得投入财力,配置与档案信息化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改善档案工作软硬件环境,增加库房面积,购置档案装具,扩大室藏种类。

2、改革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信息时代,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部门迫切需要运用当今高新技术和知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是计算机管理服务。这种服务在一些档案部门已基本实现了,如档案馆管理系统、小型档案馆室管理系统等都已应用和推广。目前市场上各种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很多,国家档案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避免重复开发,并规范市场管理;二是缩微技术服务。目前不少地方档案馆通过缩微设备,对一些珍贵的档案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科技档案图纸的管理过程中缩微技术运用颇多,节约人力和馆库空间;三是光盘存贮服务。由于光盘具有存贮容量大、处理速度快的特点,可广泛用国防于档案信息全文检索、编目和参考查询服务;四是现代通讯网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如通讯卫星、邮电信息网络寺,将档案信息出去,使利用者在不同地域、不同时空利用档案;五是公共信息网络服务。档案信息部门充分利用地区公用信息网、国家公用信息网和国际公用信息网进行服务;六是视听传播服务。运用电视网、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等制作档案信息,并向公众。

3、培养人才,提高档案队伍素质。信息化时代,一切竞争,最终都反映在人才的竞争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工作需要大量“专”与“博”相结合的“通才”。这种专是跨学科的“多专”,而不是过去的“专一”;这种博是随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动态广博”,而不是过去传统不变的“知识广博”。这样的人才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稳定性,才能适应解决复杂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档案工作问题的需要。因此,档案部门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提高档案人员工作素质创造良好环境。一是档案部门在进行培训前,应做好需求调研,按需设计内容,将培训课程内容与工作相结合,也就是说,培训应该是因需产生的。二是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注重提高教学者层次,注重教学、自学、研讨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三是增加档案工作者之间、相关专业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其拓宽知识面,借鉴优秀经验,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的方法,更新知识储备。四是应加大培训内容中计算机知识的比例,强化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联系,重视网络知识的运用,注重信息能力、技术应用的培养,适当增加档案现代化管理课程的课时。超级秘书网

三、档案法制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节点

由于档案的凭证作用可以有效地证明信息产权的所有者,所以信息时代档案工作越来越多地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进入信息时代,不但在理论上要解决“网络空间”、“虚拟社会”的法律约束问题,而且在技术上也必须尽快突破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只有这样,信息时代信息产权的保护才能落到实处。健全档案法规体系是档案法制化管理的前提,也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条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运用档案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管理监督职能,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化建设论文:信息化时代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论文

信息化时代的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基层工商所应该有何作为?滚滚潮流,不进则退。

一、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决策,必须依赖对市场信息精确、规范地了解和掌握,才能科学地制订。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的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地应承担收集整理市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一神圣职责。基层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市场监管执法第一线,是整个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从信息渠道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说处在“源头”的位置。由此可见,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意义和作用十分重大。

2、科学的决策,则要从上到下的贯彻实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主要任务,基层工商所此时则是“总装车间”的角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这里才能得到体现。经济学有一所谓的“木桶理论”,木桶盛水容量的多少并不取决构造木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恰恰相反。

二、基层工商所在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现状

1、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在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还远远跟不上信息化时展要求。

2、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必将是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将牵动利益格局的改变。传统的监管模式、思维的历史惯性以及利益关系的牵制,其反作用力仍十分巨大。

3、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造成的经济落后、偏远地区,严重的缺乏人才、缺乏经费、缺乏“优惠政策”。

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信息化不是简单地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有人误认为购买计算机、研制或推广软件和建数据库是信息化的全部内容。确实,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但是这些仅仅是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更重要地是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用方法、长远目标及规章制度。

三、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

监管模式的改革,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反过来说,计算机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传统的监管模式甚至不能适应这种技术要求。因此,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进展如何,直接关系到监管模式改革的进程。在这里,我想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模式改革的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城区工商所,今年一月使用计算机管理,(仅仅是一个单机版的收费监控软件)结合监管模式的改革,收到了如下的效果:(注①)

1、适应了转变监管模式、实行市场巡查制的要求,解决了“轻管理、重收费”的矛盾;老实讲,收费问题一直是压在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心头的大石头,收费工作占据了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的大量时间和工作人员的大量精力。使用监管应用软件,结合实行监管模式的改革,就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可以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是工商人员“上门收费”和经营户“上门交费”有着本质的区别。经营户到大厅交费,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法规政策所规定的交费义务,交费交的心服口服;二是力求做到定费的公平和准确,尤其着力于公平。“民不患寡,患之不匀”,避免定、收费的随意性。采取外勤巡查核定,所长把关,集体决定,然后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的制度,杜绝了收人情费,尤其是用收费权与经营户做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堵塞人为造成规费流失的漏洞。“公生明,廉生威”,提高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威望,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良好形象;三是市场巡查制的有效实施,全面了解掌握所辖范围的动态,及时合理制订对策,下大力气扫除死角。四是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保护合法经营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水养鱼”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则招来了更多的经营户,增加了费源。如此下来,仅统计这个所在今年一至四月份的规费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收了二十万元,增长了四十八个百分点…尤其有意义的是,对外勤巡查人员不下任何收费任务指标,而是强调在监督、管理、服务上多下功夫,收到了“重管理”,管理上层次;“轻收费”,规费收入大幅增长的良好效果。

2、解决了内部分工不匀,所谓的“工种”好坏的问题。传统的监管模式一般是根据“六管一打”的业务区分来安排设置人员分工,上级机关有多少科、股、室,工商所就设置对应的组、室和“专管员”,且不说因用工不合理造成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问题,单就谈完成上级下达的收费任务,工商所一般都要分解到各组,个别的甚至分解到个人所产生的弊端。如市管、个体有收费"阵地"的就可以轻松完成,为什么?有收费任务只要简单地往经营户头上加上去就行,甚至还会滋生腐败;而注册登记、商标、广告、合同有收费也是有硬性规定定死了的;而经济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只出不进,只有打“游击”;还有些“工种”比较辛苦,有些比较轻松,大家谁都愿意分到好“工种”;还有业务交叉部分,有利大家抢,无利互相推,由此引发的矛盾牵制了所长相当大的精力,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市场巡查监管模式实行区域巡查、路段管理,同人同岗同责,责、权、利高度透明,不给“黑箱操作”留有余地。每一个同志因为要接触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各项业务,需要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同时又深感功力不足,自觉地充电加油,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对提高自身执法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有深切的紧迫感。

3、效率的提高增强了监管力度,加强对违法现象的查处(尤其对公用事业的部门垄断、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和环境保护等密切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的违法现象的查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也得到占大多数合法经营户的支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优良执法环境。尤其是在目前企业改制、下岗工人较多,国家需要安定团结的局面情况下,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来说,有着重要政治意义.

4、监管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工商所前沿指挥所的作用。市场巡查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使指挥员(所长)能全面掌握和及时处理市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动态的对市场进行监管。保证执法的连续性和规范性。尤其对处理紧急突发事件,贯彻落实上级重要指令有快速反应能力。对消除“中梗阻”,保证政令畅通有重大的意义。

5、以上各方面的变化,计算机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工商所电子经济户口管理薄建立,使我们能快捷、方便、准确地分析、处理监管对象的信息,使我们的监管和服务更加科学、合理、合法、规范,并消除了管理的“交叉盲区”;二是应用软件的运用,有效地遏制了办证、收费的说情风,制止了办人情照、收人情费的现象,加强了廉政建设。这里举一个办公电话费控制的例子加以说明,曾几何时,为了控制办公电话费过高的现象,把办公电话拆下,锁在抽屉里;也有用铁匣子锁起来,效果都不是很好,后来,用有微电脑程序的话机,每人发一电话卡,原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三是办公效率的提高,例如欠费统计,由于手工操作费时费力,尤其是电脑非常轻松就能解决的分区、分段、分行业等排序功能,手工操作出来后,因变更或歇业等原因,已是时过境迁,造成规费流失。使用计算机监控后己基本解决;四是对提高人员素质有极大的促动作用,尤其对基层工商所所长会有更高的要求;五是上级领导可随时调阅数据库中的数据,便于对工商所工作的准确指导和及时纠偏。加强了对基层工商所的领导。

分析这个个案的目的在于想说明,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对于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模式的改革事关重大!这个个案虽然只是大海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从一滴海水可以看到大海,可以想象,按照省局的规划,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到位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情景!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效能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办事效率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小政府、大市场”趋势的发展,我们在工作中将越来越多地面对人员精简和任务加重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仅仅依靠热情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从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入手;二是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计算机是不讲人情世故的,它总是严格按照规定好的程序运行,这就给我们利用计算机程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队伍素质。计算机、网络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科技精华所在,经常和这些先进的技术工具进行交流,学会利用它们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是提高我们干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的捷径。工作职能是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如果完成得好,甚至能够超额完成,那么就会赢得政府和群众的信任,就会把更多的任务交给我们,我们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就会增加。要想不断地超额完成政府交托的任务,仅凭干劲、觉悟是不够的,还要努力掌握新技术,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有了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个人就可以干以往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更好,这样我们才有精力去拓展职能。

特别要提到的是,计算机有这样的特性,可以把现实生活中合理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写进程序,固定成一种模板,(编制成应用软件)极易推广运用。推广技术的同时也推广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把满足监管模式改革需求,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及时推广运用。换句话说,把监管模式改革的成功典型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推广运用,将对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基层工商所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

1、在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方面,我们认为,在设计编制软件前,要充分考虑具体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软件要在规范和合理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地贴近现实,即为,软件跟着现实走;软件编制后,具体工作则要根据软件来规范安排,则为,现实跟着软件走。在具体运用方面,-、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制度(比如系统的维护、操作人员的培训、管理权限的分配等);二、要有一套与软件设计的管理流程相适应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三、新的监管模式的实行,必将与旧有的管理模式及一部分人的惯性思维和观念相冲突。所以,应用软件投入运用本身就是一项改革,是一个以点带面、逐步实现的过程。需要逐步转变观念。更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软件的运用要比软件的编制艰巨的多。好的应用软件只有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得到合理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2、基层工商所软件开发人员,对工商所的工商行政管理日常业务自有切身体验,这对开发应用软件所必须做的前期工作(沟通客户需求的环节)是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因为身在基层,对上级关于开发应用软件有关精神和具体规定不能及时了解与掌握,对软件开发的终极目标不能很好地把握,难免是“游击队”的风格。软件的开发只能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应开拓思路,如采取课题研究之类的多种方法,会有更好的效果。

3、优化软件开发的外部环境,创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氛围。要大力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工商行政管理业务方面的人才,还要有一套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超级秘书网

4、网络版的软件和单机版的软件的关系。毫无疑问,网络化是趋势,单机版是补充。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的,软件的研制亦是如此。网络化是目标和方向无需多说,只谈单机版的问题,因为各地还有这样那样的个案需求以及基层工商所需求变动较大等因素,单机版软件较容易提出好的解决方案。此外,还要考虑开发成本和运行成本。所以,要采取实事求是、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做好网络系统开发的同时,做好单机版软件的开发。

5、充分考虑以先进的监管模式为“模板”,开发工商行政管理应用软件。

五、结束语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长远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机遇、齐心协力,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建设努力奋斗。

注①详细情况见宜春市袁州区工商局城北工商所长张炜在江西省工商局第二期全省工商所长培训班上发言稿《转变观念,勇于实践监管模式改革创我所工作新特色》

信息化建设论文: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论文

一、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图书资料的管理理念的转变。图书资料的收藏及保管是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的重点,而读者或用户的实际知识需求并不占据太大分量。网络信息时代条件下,这种传统方式显露出了种种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方面,就是采购经费的限制经常导致图书资料在资源和内容的丰富程度上乏善可陈,难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知识需求,现有的服务理念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服务方式,与网络时代下的主动推送服务需求格格不入。另外则是传统图书馆对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忽视,管理和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普遍缺乏信息技术知识技能,都是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及其管理的具体实施所面临的瓶颈所在。

其次,是图书资料存储与阅读方式的转变。知识的记录方式与载体随信息技术大潮席卷图书资料领域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图书资料的数字化使得海量的图书信息能够贮存于小型储存设备,在体积和重量上都极为轻便。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图书资料,需要电子设备和特定的应用软件才能进行阅读,其中包含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支持超文本链接,大大提升了信息量的丰富程度。因此,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及其更新所需的大量投资,电子出版物知识产权的购买、保护及其长期保存,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等等,都是图书馆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再次,图书资料检索途径与借阅方式的转变。图书资料信息化以后,只需在网络终端上输入图书名称或关键词,点击检索,网络服务器就会定位书籍所在位置,读者即可轻松找到所需图书。电子图书等网络信息资源的获取就更为便捷,只需点击相关链接即可在终端上打开或下载相关电子资源的内容。网络平台带来的快捷查找与阅读功能,大大提高了资料检索和利用效率。基于此,图书的预约、借阅和续借则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完成,记录着个人信息的条形码借阅证则是读者进行网上借阅的凭证。这样一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大量人力财力成本的配套措施,则需要相关的软硬件条件和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前提,这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二、网络时代的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读者需求趋势发生变化。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看,图书馆在信息获取、加工、组织、传输、利用中,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对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产生制约,进而要求采用现念对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进行调整。当今世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各种信息资源层出不穷,人们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繁杂,其中不乏大量无效和虚假信息,而现有的网络数据挖掘功能在精确性上仍不十分完善,广大读者特别是科研人员的信息检索对图书馆专业人员辅助检索和针对性服务的需求迫切。这无疑给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根据读者对知识信息需求的相关特点,加强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以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知识服务效率。

2)图书资料知识服务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知识服务的热度随之升温。作为知识信息中枢的图书馆,在这样的情况下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迅疾的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面对信息化大潮带来的新环境,图书馆学界应该对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促进知识服务的开发与更新,促进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与时俱进,更好地提供快捷方便、丰富多元的知识服务,服务于广大读者。在图书馆自身信息化系统建设基本完成后,继而开展知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平台建设,实现综合化知识服务的数字化图书馆愿景。

三、实现图书资料信息化的措施

(一)建立标准的图书资料数据库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信息需求,图书馆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图书资料信息化,重视文献载体信息化建设,建立和维护好标准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和数字资源体系,为读者充分高效的利用图书馆资源提供便利的途径。

1)不断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是进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前提。现代信息技术是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图书资料、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三者在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一不可,不但要持续购买、引进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更要重视自身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的提升和建设,确保图书资源的信息化和虚拟化的开展与利用,充分实现信息的整合与重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各个不同知识层次的读者。

2)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数据库与资源体系是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完善的图书资料数据库与资源体系,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加大信息化图书资料数据建构平台,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和资源体系,需要图书馆以读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传统图书资料整理编排,建立起联机检索的计算机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并保持数据处于最新化动态中,将知识资源进行专门的整理、规划和精细化处理,提升图书资料数据库和资源体系的更新效率。还需要对数据库按照科研成果、艺术文学类、专业课题等进行详细分类,分别设置成不同的板块,尽量满足读者能够快捷的找到自己的不同需求馆藏资源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以满足读者或多元化或专业化的查询以及浏览需求。在建设标准数据库过程中,要注重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图书资料资源的搜集与共享,不断发掘和整合既有知识资源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完备的数字资源体系是发挥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功能的基础,有了完备的数字资源,才能借助网络环境和终端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传输和共享。

3)加强图书馆际知识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资料信息化避免重复建设的关键所在。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时,应加强各地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统一信息管理和语言检索等系统上的标准规范,共同建设知识资源共享机制与平台,避免重复建设以及人力和财力的浪费,实现图书馆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既有知识资源的最大效用以服务好广大读者。

(二)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汇聚了丰富的专业文献资源,按专业对图书资料等既有知识资源进行分类和数字化,加强信息服务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综合性优势,充分开发利用互联网的知识资源,针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收集并综合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信息,为读者选择链接优秀的教学和学术网站进行超级链接,科学地鉴别和筛选对各个学科或行业发展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和前沿信息,并编制成针对性很强的专题索引和数据库等及时公布在信息栏中,通过网络共享平台输送信息给读者,提供周到而细致的个性化知识服务。与此同时,针对服务需求的反馈与建议的梳理和改进,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知识服务。终上所述,不断扩大图书馆的视野和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层次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全面周致的高质量知识服务,对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而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人员是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直接执行者,他们的素质、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全面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做好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对于新晋人员的招聘,图书馆应该加强对于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为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和专业的知识储备。其次,加强在职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专业型培训与拓展训练,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内容为主,更新他们服务理念和工作方式,不断补充信息资料管理基本知识、管理法律法规及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特别是数字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的再学习,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及其科学性,使全体员工担当起图书资料信息化的积极参与者、管理者和向导角色,从而为更好的服务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以及读者服务奠定人才基础。

四、结语

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信息革命给图书馆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图书馆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其定位和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图书馆馆藏的知识资源信息化建设将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作为信息和知识的收藏与服务中心,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兴起为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最佳契机,网络时代下信息和知识资源共享有了质的飞跃,图书馆也可以因此受益,发生质的变化。就此而言,图书馆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有利因素,开展馆际全面合作,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转向协调、合作与共享,实现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图书资料数据库;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使服务工作得到不断地深化;多方合作以求必要的硬件和技术支持,以高新技术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实现对知识资源的超时空、无障碍传播,更好地开展知识服务以满足读者需求。

作者:谢丽萍 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