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筑类论文

时间:2022-04-17 03:56:41 关键词: 工程建筑 工程 建筑

摘要:土木工程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形成人类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良好且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它既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其中房屋建设又是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木工程建设,土木工程建设又离不开房屋建设。

工程建筑类论文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类专业能力培养论文

1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与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较差的就业能力,不得不让我们对现有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方式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整与相关资料分析,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实训基地不完善,缺乏就业实践平台;第二,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师资队伍。教师是中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的实施者。可是我们的中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就直接到学校工作,都是在学校这圈子里,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创业就业的经历有限,要求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很少;第三,传统的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方法与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不够协调。

2提升中职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核心就业能力的途径

2.1通过产学结合,强化与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

(1)校企共建,实现前厂后校,探索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当地建筑工程类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分散式”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把很难操作的大量学生一起集中实训化解成“多点分散式”的实训形式,使教师与学生在真正的职业环境中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交替开展,切实受到锻炼。

(2)开展岗位教学,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内部建立工种实训场及综合实训场,依据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开展建设。实训环境按照建筑行业施工现场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2.2深化“2+0.5+0.5”学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

强化校外顶岗实习针对建筑行业受气候影响的季节性和建设周期较长等特点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继续深化“2+0.5+0.5”学习与相结合就业模式,即4个学期在校内学习(中间阶段开展校内外生产性实训),0.5个学期根据学生自选方向,在校内进行专业强化实训,0.5个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预就业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导师加强指导,安排专业教师分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管理。尝试校企联合签发“工作经历证书”。

2.3实行“三阶段两能力”学用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1)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学用递进“三阶段”内容。第一阶段———基础/工艺实践阶段,以学为主。以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材料工艺加工和实验动手能力培养为重点,如专业概论课与参观实习、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测量实习、社会调查等。第二阶段———技术/工序实践阶段,学用结合。以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和单项工序过程设计能力培养为重点,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生产与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作业等。第三阶段———工程/项目实践阶段,应用与创新。以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和项目综合设计与组织能力、施工与管理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如科技活动周、专题研究、前沿讲座与学术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课内外相结合的“两能力”内容。第一,人文社会实践能力。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主体,以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问题研究、社会服务、读书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为辅助。第二,工程技术实践能力。以课内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教育和实践教学为主体,以课内外科技立项、各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参加教师科研和开展科技服务等为辅助。

2.4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推进建筑工程类专业“双证书制度”对中职业建筑工程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三个层次。把建筑工程类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课程对接,根据职业资格认证(施工员、测量工、材料员、造价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并取得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作者:蒋仓兰占美森吉中亮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工程建筑类论文: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分类与适用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发展,数目众多的基础设施项目和现代化民用建筑物的不断兴建,基坑以及基础的开挖深度也越来越深,使勘察工作不仅仅局限于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手段,更应该应用新技术。本文为此探讨了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分类与适用研究。

[关键字]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

1.概述

同地质勘察工程任务相比,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不仅仅要正确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的实际情况,还应该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进行技术论证与分析评价,然后服务于工程建设。而伴随着我国岩土工程体制的推行,以及对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单位的业务范围由单纯的地质勘察任务拓展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治理与监测的全过程。在这其中,由于城市民用建筑的建设质量对城市居民和家庭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影响到社会的多个层面。因此,在民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以足够的重视,且应用科学、合理、适用的勘察手段以保证民用建筑工程勘察的准确性,提高勘察工作效率。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适用研究

2.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同时测绘时应注意调查访问有关情况。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2勘探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 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 。

(1)钻探:钻探最常用的是回转岩芯钻探。孔径应满足取样和抽水实验要求,孔深入目的层以下3~5m。深度量测精度不低于±5cm。岩样采取率:完整、较完整岩体和粘性土、粉土不低于80%,较破碎、破碎岩体和碎石土、砂土不低于65%;对需重点查明的部位(滑动带、软弱夹层等),应采用双层岩芯管连续取芯;当需要确定岩石质量指标RQD时,应采用75mm口径双层岩芯管和金刚石钻头。钻探中按要求取岩样、土样、水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对受力层取样和原位测试间距为1~2m;每一主要土层原状土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少于6件(组)。岩芯应由专业人员及时编录,柱状图岩土名称和性状应与原位测试和土工实验结果相互吻合。

(2)井探、槽探和洞探:当钻探方法难于准确查明地下情况(如断层、滑坡、大坝、隧道、地下洞室等)时,采用井探、槽探和洞探。探井的深度不宜超过地下水位,竖井、平洞的深(长)度和断面按工程要求确定。

(3)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可以采取钻孔波速测试法、场地微振动测试和室内、外测试法等,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在工程勘察中,物探既是一种勘探手段,也是一种原位测试手段,可测定岩土体的波速、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卓越周期、电阻率、放射性辐射参数、土对金属的腐蚀性等。

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动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较长,而且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切避盲目性和随意性。

2.3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实验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一种原位测试方法。利用标准贯入击数判别岩石风化程度(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土),粘性土、粉土、砂性土状态,饱和砂土、粉土液化可能性,确定土的变形参数时,用实测击数(N,);查算地基承载力时用杆长校正后击数,可用标准值或最小平均值。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 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 。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

2.4室内试验

室内试验主要包括土的物理性质实验、土的压缩~固结实验、土的抗剪强度实验、土的动力性质实验、岩石实验和水质分析。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相比,各有优缺点 。

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好;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评定其工程性质。

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 边界条件也较复杂;有些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可能大量进行。

室内实验历史较久,其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等);可以大量取样。

缺点是:试样尺寸小,不能反映宏观结构和非均质性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差;试样不可能真正保持原状,而且有些岩土也很难取得原状试样。

2.5现场检验与监测

现场检验与监测是构成岩土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量工作在施工和运营期间进行;但是这项工作一般需在高级勘察阶段开始实施,所以又被列为一种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而现场监测则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

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此项工作主要是在施工期间内进行,但对有特殊要求的工程以及一些对工程有重要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应在建筑物竣工运营期间继续进行。

2.6高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中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例 如,工程地质综合分析、工程地质测绘制图和不良地质现象监测中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 (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即“3S”技术的引进;勘探工作中地质雷达和地球物理层析成像技术(CT)的应用等。

(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信息量大,手段多,技术先进和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可实施动态监测的特点。

(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GIS)有时又称为“地学信息系统”或“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将GIS应用于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使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工程地质资料的输入、存储以及对数据进行可视化综合动态查询、检索等基本功能,增强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适用性,可为城市各级勘察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结论和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信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岩土工程和工程勘察工作。这样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意义,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3)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具有定位精度高、观测时间短、测站间无需通视、仪器操作简便等特点。

4.总结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任务是查明情况,提供各种相关的技术数据,分析和评价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并提出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建议,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高效运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要高效而顺利的完成勘察工作,我们应根据目前岩土工程勘察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民用建筑岩土工程勘察项目的共同性和其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用技术手段。使我们勘察企业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迈上和谐健康发展的道路。

工程建筑类论文:浅谈建筑类工程的项目管理

[摘 要] 本文针对项目管理在建筑工程尤其是土建工程中的重要性,从工程项目管理的造价管理、质量管理、合同管理、技术管理,以及施工进度管理五个方面对我国土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 土建工程;项目管理;探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建工程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这为建筑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推动着土建工程的技术发展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我国企业对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所存在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加强对土建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且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加强土建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迫在眉睫。

1.土建工程项目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核心部分。它不仅是衡量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经济技术指标。也是维护建筑产品供需双方经济权益的关键所在。降低项目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概括起来可以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管理等几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1)采取组织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首先要明确项目经理部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明确公司、项目经理部和施工队之间职权关系的划分。其次要明确成本控制者及任务,从而使成本控制有人负责,避免成本大了,费用超了,项目亏了责任却不明的问题。(2)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采取技术措施是在施工阶段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标书中主要技术方案作必要的技术经济论证,以寻求较为经济可靠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包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节约能耗,提高机械化操作等。(3)采取经济措施控制工程成本。采取经济措施管制工程成本包括人工费控制,要严格控制人工费。

2.土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是由于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的。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也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在质量管理中,首先是加强质量问题分析处理。

(1)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2)事故原因分析,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后进行事故处理。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量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

3.土建工程项目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其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融合到整个工程项目管理中。土建工程中的合同确定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工程和质量等相关目标,并对合同双方责、权、利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合同管理贯穿于土建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开发、设计、监理(咨询)、施工等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整个土建项目的实施起着控制和保证的作用。在当今的形势下,如果土建项目缺乏合同意识可能会造成项目整体目标不明确,如果土建项目缺乏合同管理就难以形成系统的项目管理,更不用说项目的目标的实现。在现代土建工程中,一定要安排专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和部门,而且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其他各种人员和部门都必须精通合同,熟悉合同管理和索赔工作。

4.土建工程项目技术管理

(1)进行日常检查巡视,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建筑物的一些特殊部位,如地下室、外墙、屋面、荷载集中处、体形变化处、现有缺陷处要做重点观察。检查中发现的异常问题将记录在管理台账上,根据异常问题的性质提出后续实施意见。(2)对各种改造行为进行技术审核。建筑物在使用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因使用的原因进行局部改造、技术改造、使用功能改变等情况。如对建筑物本体进行墙柱板改造、开洞、加载等,这些改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性能和使用环境。改造的责任部门应向技术管理提出改造申请。技术人员按改造内容对建筑物的结构安拿进行审核,提出技术意见,必要时应提请原设计单位进行审核,审核后报请单位技术负责人审定批准,经过审定批准的改造才准予实施。宜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保证管理工作有序、高效、持续地进行,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功能可靠。

5 .土建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土建项目进度管理的实施实际上就是进度目标的过程控制。在这一阶段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1)用施工任务书把计划任务落实到班组。施工任务书是几十年来我国坚持使用的有效班组管理工具。是管理层向作业人员下达任务的好形式,可用来进行作业控制和核算。特别有利于进度控制,故应该坚持使用。(2)加强分包进度控制的措施如下:由分包人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分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并组织实施.项目经理部将分包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纳入项目进度控制范畴。(3)施工进度计划检查依据施工进度计划的实施记录,检查内容包括实际完成和累计完成工程量。实际参加施工的人数、机械数及生产效率,窝工人数、机械台班数及其原因分析。进度偏差及进度管理情况,影响进度的特殊原因及分析。(4)进度拖延的原因分析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5)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如计划部门与实施者之间,总、分包商之间,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缺少沟通,导致许多工作脱节。总之,土建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项目管理意识,以强大的社会责任感建设优质的建筑物的同时,来维护建筑业的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土建工程项目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与文明施工、进度、成本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造价类专业现状分析

摘要: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类专业的人才缺口很大,高职高专学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必须进行工程造价方面的学习,各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各种人员对工程造价方面学习、考试需求。需解决人才培养的资格化、差异化、职业化及体系化等问题。

关键词:建筑业;工程造价类专业;资格化;差异化;职业化;体系化

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70%以上,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将达到90%以上。对建筑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此次研究的对象就是建筑工程中造价类专业的现状。

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类专业的社会和行业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消息,2012年,我国建筑安装工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6439.72亿元,同比增长22.10%;建筑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05.6亿元,同比增长24.56%;建筑业全年完成总产值13.53万亿元,是2003年 的6倍。可见建筑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二、工程造价专业的社会需求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在整体上需求较大。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仅有不足8万人,不能满足建筑行业工程造价管理的需要。

通过对黑龙江企业的调查表明,建筑企业总体技术力量水平以及企业管理水平偏低,人员素质不高。工程造价涉及到建筑业全部十个专业。此类人才总体将有较大的需求量。对企业人员需求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所统计的一级施工企业中,工程造价人员平均需求为13人,最高达70人;二、三级施工企业中,工程造价人员平均需求为3.16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咨询公司、设计公司也有少量需求,多在5人以下。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使得工程造价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哈尔滨市典型的17个单位(其中建设单位2个,施工企业8个,工程造价咨询公司2个,监理公司2个,房地产开发公司3个)中展开调查研究。各单位认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类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有:

(1)利用计算机编制工程概预算能力为100.0% ;(2)社交与语言表达能力为 76.72%;(3) 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能力77.77%;(4)编制施工图预算造价能力 89.86%(5)工程成本分析能力66.26%:(6)编制工程结算造价和工程变更费用能力90.71%;(7)审核施工图预算造价能力 81.22%(8)编制招标文件能力 69.47%(9);

通过调查表统计分析还表明,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包括:

(1) 建筑工程识图与构造100.0%(2) 建筑材料88.34%(3)建筑工程施工技术83.35%(4)建筑工程概预算造价的编制95.98%(5)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及工程量清单报价 90.2%6) 工程造价、投标、施工系列软件的应用 96.27% (7) 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76.47%(8)建设相关法规74.51%

三、工程造价类专业教育现状

作为土木工程中三项控制之一的造价控制在工程建设中地位十分重要。学校土建类专业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必须进行工程造价方面的学习,例如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104学时、工程造价专业为224学时、道桥施工技术专业为80学时,市政道桥施工技术专业为80学时。课程也不尽相同,如《工程造价》、《工程定额与预算》、《计量与计价》、《造价电算化》。但由于工程造价不仅是土建专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职业中又对应有注册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独立岗位,不同专业均有些同学想在毕业前通过注册造价员资格考试,从事与工程造价有关的工作,因此各专业目前工程造价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各专业(如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道桥施工技术、工程监理、工程管理)、各层次人员(如不是造价专业同学考注册造价员、不是造价专业同学想多学一些造价知识与能力等)对工程造价方面差异化学习、考试需求。

四、需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资格化

对应有注册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独立岗位,特别是注册造价员,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考试,但据调查,能够在校取得资格的不超过1/50。

2.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工程造价的工作内容和服务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性到复杂性发展,由浅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由专门领域到其他领域发展,工程造价人才由单一的确定造价向投标竞价范围扩展,并逐渐扩展到工程造价咨询、设计咨询、工程监理、工程保险等领域。

3.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工程造价管理必须遵循国际工程惯例。面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工程造价人才必须熟悉国际惯例、法规和相关标准,才有可能按国际惯例进入国际市场,同时受到国际法律的真正保护。因此,在确定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规格时应适当考虑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论知识。

4.人才培养的体系化

高职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教学体系。三者间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按照整体培养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方式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关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素质教学全面贯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类型及预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城市设施建设还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用的商品混凝土也越来越多。但施工中的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日显突出,并成为具有相当普遍性的问题,给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对裂缝的类型及预防做一简析。

1.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主要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

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

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

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

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2.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主要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

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

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

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3.沉陷裂缝及预防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主要预防措施:

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

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

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

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

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4.温度裂缝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窄。高温膨胀引起的混凝土温度裂缝是通常中间粗两端细,而冷缩裂缝的粗细变化不太明显。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

主要预防措施:

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

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

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

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

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

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

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

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

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

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及预防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中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主要的预防措施:

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

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

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由于混凝土浇筑、振捣不良或者是钢筋保护层较薄,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使钢筋产生锈蚀,锈蚀的钢筋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胀裂,此种类型的裂缝多为纵向裂缝,沿钢筋的位置出现。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类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的实践研究

【摘 要】 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理念,在建筑工程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即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预期取得良好效果。本文是对这个教学改革成果的系统描述,主要阐述了旨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以工作需求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以虚拟情境和实际工作为场景的教学实施、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技能型创新人才旨在以技能为中心、以创新为特色,将两者溶于一体、相得益彰的人才,这种人才正是企业急需的理想的人才。技能型创新人才是企业整个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骨干,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巨大力量。职业教育的魅力所在就是能为社会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其中包括企业一线优秀技术工人和技能型创新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要以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改革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研究和实践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筑工程类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指导思想

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教育部[2011]12号文件及教育部[2012]4号文件精神,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技能教育与创新教育之间的联系,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构建一个以技能教育为中心,以创新教育为特色,以工学交替为重要途径的开放式建筑工程专业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基本思路与方法

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课程随工程走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1)通过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明确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从事建筑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等方面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检查、监督、验收等工作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2)通过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建筑工程类的职业能力要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

3)通过建筑工程专业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

4)通过教学分析,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整体优化设计。

二、建筑工程类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

以七台河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与实践,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好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的人才,成为具有时代所需的技能型创新人才。这对其他各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指导作用。

1.教学内容设计与组织安排

建筑工程专业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按照基础理论知识适度的原则,压缩工程技术类课程门数,整合为综合课或概论课,以便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使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工程技术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展其知识面,通过教学学习情景设计(如表1所示),使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在综合课的设置上,借鉴了建筑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系列教材的编写思路,结合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和工程素质要求,按工程类型分为两类,即房建工程和其他工程,以房建工程为主又分为土建和安装两个方面,考虑到建筑施工的重要性单独列为一门课,并适当拓展其他工程类知识。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建筑工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了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情境模拟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素质,自2009年至今,我院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活动参与建设七台河市体育会展中心、欧洲新城小区、滨尚雅居多层和高层、以及部分市政建设工程等。教学手段设计根据建筑工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归纳总结、评价反馈上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

3.建筑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我院为提高办学水平,建设了一定数量、具有良好实施条件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保障;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培训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外聘了企业的技术骨干,配备了专用资金和物资设备,从财力、物力、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和创新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施工图片、模型、实物、工程案例等创设工作情境,通过确定任务模块,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总结等五个阶段完成。学生在企业生产岗位,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岗位参与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在重点训练岗位技能项目的同时,熟悉生产环境,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其应对生产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4.评价方式改革

学生成绩评价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即学生学习期间的成绩由教师评价成绩、学生互评成绩、企业评价成绩、职业资格鉴定四方面组成,学生必须四次考核成绩全部及格方能通过;教学效果由校内外专家、用人单位、同行、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监督与评价。

三、建筑工程类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准确、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教学内容组织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科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新生报到率逐年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逐年提高,其中,“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获取率达98%以上,专升本成功率达83%以上,毕业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并涌现出一批业务精练、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我院建筑专业毕业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1.从专业的社会需求出发,分析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现状和未来社会职业岗位的拓展及转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一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宗旨,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关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素质教学全面贯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强化系统管理,保障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实现。

2.教学管理规范化,在教学运行和管理中,我们努力做到: 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从课堂的灌输、书本知识的讲授,发展为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教学中制定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

3.加强产学合作实施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涉及建筑工程专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并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指导。 依托行业办学,近年来,我院与黑龙江国际合作公司、七台河热能设备制造厂、七台河第二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通过规范的合作行为,做到责权利明晰,实现双方互惠、共同发展。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校企人员互相兼聘、教师实践锻炼、学生参观实习等方面展开合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遵照“面向行业设专业,根据岗位群定课程,主体多元建基地,专兼并举强师资,工学校企紧结合,厚德强技育人才”的思路,重点开展三项建设:一是以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纽带,构建校企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赢共进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以下企业挂职、进修培训、人才引进、聘用兼职为途径,构建"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三是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切入点,构建"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教育体系。通过“三个构建”,建筑工程专业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为我市我省经济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李景霞:1965年10月出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教育硕士学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地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刘顺利:1982年11月出生,黑龙江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学士学位,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专业教育教学。

工程建筑类论文:关于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工程的类型

摘 要: 国家对普通高校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新设置的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一级学科。本文就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设工程的类型问题做初步探讨。房屋建设的工程类别有多种分法,可以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类,可以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分类,也可以按照房屋主体结构的形式和受力系统(也称结构系统)分类,建筑师习惯于第一种,结构工程师和施工工程师则习惯于后两种,尤其是第三种分法。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房屋建设 类型 分类

建筑工程的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竣工后的管理五个部分,其目的是为人类生产与活动提供场所,使房屋达到经济、适用和美观的目的。典型的建筑工程是指房屋工程,即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筑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1]本文就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设工程的类型问题作初步探讨。房屋建设的工程类别有多种分法,可以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类,可以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分类,也可以按照房屋主体结构的形式和受力系统(也称结构系统)分类,建筑师习惯于第一种,结构工程师和施工工程师则习惯于后两种,尤其是第三种分法。

一、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类

按照房屋的使用性质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

民用建筑是指提供人们居住、生活、工作和从事文化、商业、医疗、交通等公共活动的房屋,比如图书馆、商店、医院、停车场等。由于民用建筑是人群聚集的场所,有着与公共建筑类似的要求,一般采用框架结构为主体结构。

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教育科研类、文化娱乐类、体育类、商业服务类、旅馆类、医疗服务类、交通类、邮电类、市政公用设施类等类型的建筑。它是大量人群聚集的场所,室内空间和尺度都很大,人流走向问题突出,对使用功能及其设施的要求很高,因此经常采用将梁柱连接在一起的大跨度框架结构和网架、拱、壳结构等为主体的结构。[2]

工业建筑是指供人们从事工业生产的房屋,包括生产用房和辅助用的房屋,如机械、医药、化工、食品等厂房。它往往有巨大的荷载、沉重的撞击和震动,需要巨大的空间,有温度、湿度、防爆、防尘、防菌等多种特殊要求,以及要考虑生产产品的起吊运输设备和生产线路等。单层工业建筑经常采用的是排架结构,多层工业建筑往往采用框架结构。

农业建筑是指提供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房屋,如养殖场、畜牧场、蔬菜大棚等。它往往采用的是砌体结构或轻型钢结构。

二、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分类

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材料可分为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

木结构是人类最早兴建的建筑工程结构之一,它是将原木材经过齿形连接,螺栓连接、钉连接、键连接或铰连接,形成各种形式结构。[3]现代木结构建筑是指以各种木质人造板材或经过处理的原木、锯木为建筑的结构材料,以木质或其他建材为填充材料,并以构件或钢构件为连接材料建造的房屋。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再生木质人造板材直接替代天然原木使用,其结构性能和防腐、防火性能远优于天然原木。

砌体结构是指采用砖、石、混凝土切块等砌体建造的结构。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的不断研制和使用,以及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砌体结构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

以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称为混凝土结构。它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素混凝土结构是指不配置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配置非预应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指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时,在其特定部位上,人为地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中,除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外,还用于地下、水工、港口、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和国防工程中。

钢结构是由型钢、钢管、钢板等制成梁、柱等基本构件,再用焊缝将其连接成可承受各种荷载作用的几何不变体系称为钢结构。[4]有些钢结构用钢绞线、钢丝绳组成,钢结构常用于跨度大、高度高、荷载大、动力作用大的各种建筑及其他土木工程结构中。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钢材的性能,有效地承担外荷载,不同的工程结构通常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因此钢结构的形式比较多。

三、按照房屋结构体系分类

按照房屋结构采用的结构体系可分为简体结构、网架结构等多种结构。

简体结构是由一个或者多个简体作为承重结构的建筑体系,适用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简体在侧向风荷载的作用下,其受力类似于刚性的箱型载面悬臂梁,迎风面受拉,而背风面受压。[5]当简体结构高度较大时,其很难承受较大的水平作用,因此一般简式体系为组合体系。根据不同组合,简体结构可分为框筒体系、筒中筒体系等。框筒体系是指内芯由筒体构成,周边为框架的结构,当周边的框架柱布置较密时,可将周边框架视为外筒,而将内芯的剪力墙视为内筒,则结构就由框筒体系演变成了筒中筒体系。[6]在筒体结构中,增加斜撑来抵抗水平荷载,进一步提高结构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增加体系的刚度,这种体系称为架筒体系。

网状结构是由多根杆件按照某种规律的几何图形通过节点连接起来的空间结构。网架结构的杆件多采用钢管或角钢制作,节点多为空心球节点或钢板焊接节点。它改变了一般平面的受力体系,能够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荷载,即使在个别杆件受到损伤的情况下,也能自动调节杆件内力,保持结构的安全。

四、结语

土木工程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形成人类生产或生活所需要的、功能良好且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它既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是精神方面的需求。而其中房屋建设又是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木工程建设,土木工程建设又离不开房屋建设。因此,了解不同房屋建设的类型对于不断推动土木工程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无效的种类及法律后果

摘 要 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无效合同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无效合同的种类,探讨了无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后果。以期提醒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提高警惕,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及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 建设工程 无效合同 法律后果

一、建筑工程施工无效合同的概念

建筑工程施工无效合同是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已经成立,由于在合同内容或形式上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导致被确认为无效的合同。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违法性,指合同内容或形式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二是具有国家干预,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不待当事人请求合同无效,便可以主动审查合同是否具有无效的因素,如有,便应依职权确认合同无效;三是具有不可履行性,指合同当事人在订立了无效合同后,不得依据合同实际履行,也不承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四是自始无效,合同一旦被确认为无效,就会产生溯及力,使合同自订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建筑工程施工无效合同的种类

建筑工程施工无效合同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一)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是指为了达到某些方面的利益,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签订合同,损害到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如,建筑工程发包方的手续不齐全,承包方的资质等级不够,双方串通而签订的合同。

(二)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是指当事人采取在形式上合法的实施的行为,掩盖非法的内容和目的。如以合法的改建、扩建、新建行为达到侵占国家集体财产、转移国家集体财产、规逃债务等目的的合同,就属于这类合同。或者一方当事人为了获得某方面的不正当利益,采取欺诈、胁迫的手段与另一方订立的合同。如,欺诈国有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而使国有财产造成损失。

(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无效,都是无效的合同。如危害国家公共安全和秩序的走私军火、买卖枪支和等合同。

(四)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是一旦合同的内容或合同实施后会损坏到国家利益的合同。如,以搞封建迷信活动、聚敛财富为目的,建造庙堂、宗祠的合同,即为无效合同。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所订立合同的内容或订立合同的过程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如,应当依法办理而未办理招投标手续而签订的合同或非法转包的合同,都属于此类合同。本文的法律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的法律,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订的法规,违反这些全国性的法律和法规的行为是当然无效的,包括违反《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的建设工程合同也是无效的。

三、无效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法律后果

在现实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如果合同尚未履行,合同被确认无效后,不再履行;如合同已经开始履行,而工程尚未开工,适用《合同法》第58条也简单。但合同被确认无效时,工程已经竣工或已部分建成,处理相对复杂。其产生的法律后果归纳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返还财产。

返还财产是针对当事人实际交付了财产的情况而言的,司法实践一般以恢复原状为主,辅之以损害赔偿,返还的对象仅限于原物及所产生的孳息,不能返还或没必要返还时的折价补偿。如果交付财产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的,不存在返还财产的问题。

1.承包人返还从发包人取得的财产。

合同无效时,承包人返还从发包人取得的钱和未使用材料,如已动用,投入进了工程,则已无法返还,只能以折价补偿的方式解决。

2.发包人返还承包人投入工程的财产。

承包人投入工程的财产,原物返还实际上已不可能,工程也不同于其他财产,其所有人是经国家批准确定的,不能简单地折价归承包人所有。至于因发包人无力付款,将工程折价抵付承包人的情况,不属同一概念。承包人的投入,除了原材料、机械损耗、劳动力,还有智力劳动,这些都已物化在工程中。折价补偿时,首先应进行鉴定,计算出工程造价,再按工程的生产成本补偿给承包人,工程的生产成本,除了《定额》所指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外,施工现场经费、税金等也应包含在内。

(二)赔偿损失。

合同被确认无效后,根据合同的内容分析确定双方的损失,发包人只有是工程因违章等原因被拆除时,才可能受到损失,这种损失要考虑与合同无效是否有因果关系;发包人如合同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按生产成本补偿给承包人时,与合同价格比较,发包人也算受到损失。根据《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另一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则适用过错相抵的原则,由当事人根据自身的过错性质和过错程度,分别向对方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赔偿损失,应根据双方过错的大小来确定相应的责任,根据责任的大小来赔偿。

(三)追缴财产。

双方当事人非法串通在一起,共同订立某种建筑工程施工合同,造成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的损害,导致出现无效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第59条规定,其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

最后,在订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时,提高警惕尽量避免签订无效合同;遭遇合同无效时,及时运用法律武器,降低损失。


工程建筑类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标准类相关图书选题策划

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各类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承担了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综合管理,包括标准的制定、组织实施和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其中,在标准制定方面,包括标准的计划下达、编制、审批和印刷出版四个环节。每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工程建设国家、行业标准达数百种,每年的出版码洋达数亿元之多,因此,标准规范的编辑出版也成为一些专业性出版社的支柱性板块。其中,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占工程建设标准总量的30%以上,每年的出版码洋近亿元。另外,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具有权威性高、影响力大;覆盖领域广、销量大、读者数量多;专业性强,技术要求贯彻执行力度较高等特点。基于此情况,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相关图书的编辑出版也成为一些出版社拓展业务的重要方向之一。笔者从事了多年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编辑出版工作,结合这几年的实际工作情况,针对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如何进一步开展相关图书的选题策划,给出以下建议。

1.分析特点,合理切入

标准、规范、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习惯上统称为标准,只有针对具体对象才加以区别。规范一般指在工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中,对设计、施工、制造、检验等技术事项所作的一系列规定,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等;规程则是指对作业、安装、鉴定、安全、管理等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所作的统一规定或专业性要求,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建筑工程大模板技术规程》等;对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制图等基础性要求,一般多采用标准,如《建筑结构制图标准》《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等。综上所述,针对建筑标准规范的品种多、范围广、技术性强、实施对象的不同,在对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进行逐步细分的基础上对其相关图书进行选题策划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入:

以技术应用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为针对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的通用性要求。针对此类标准规范技术性强、专业程度化高、应用推广要求较大的特点,既可策划突出工程应用的规范应用手册系列图书,又可策划针对条文解读性质的规范理解与应用系列图书,还可以策划突出专业性较强的规范应用详解系列图书。如针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所策划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应用手册》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理解与应用》等相关图书;针对《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所策划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应用详解》等相关图书。

以技术指标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以制定基本技术内容、计算方法和相关参数选取为主的基础性标准。针对此类标准规范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强,涉及范围广的特点,可以策划以指导型为主的应用技术导则系列图书。如针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所策划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用技术导则——严寒和寒冷、夏热冬冷地区》等相关图书。

以普及培训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对相关从业人员普及基础性知识、培训基本技能,以规范行业发展,提高从业人员岗位素质,使之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针对此类标准规范对普及培训的要求较高、量大面广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策划价格较低、可读性较强的培训(辅导)教材系列。如针对《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 250-2011)所策划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培训教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教材》等相关图书。

以宣贯实施为主的标准规范

这类标准规范主要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所制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统一技术措施。针对此类标准,可以策划相应的实施指南(手册)、宣贯辅导教材等。如针对我国第一部涉及多专业、以达到建筑节能设计要求为目标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为配合我国建筑节能政策全面展开并确保该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宣贯实施而精心策划的《宣贯辅导教材》一书,就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以上各类并不完全独立,可针对各类标准规范的不同特点,结合当前国家政策方针、相关领域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角度,合理切入,深度策划。

2.紧贴作者,深度挖掘

策划建筑标准规范类相关图书在选择作者这一环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作者是现成的(标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且极具权威性(编写国家、行业标准的均为该领域的执牛耳者)。因此,策划此类图书的工作重心就由原来的如何选择作者转移到了如何抓住作者上来。上文所介绍的分析标准规范对象特点,找准合适的切入点是吸引作者的一个方面,只是充分不必要条件,下面结合笔者开展选题策划的心得体会,简要介绍如何进一步抓住作者的两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以作者为本

作者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大脑。建筑工程类标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均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起点和高度,具有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因此,紧紧围绕作者,最大限度地深度挖掘作者这个宝藏,以作者为本,则是每个编辑必须做好、做足的功课。如,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作者在此领域近期所发表的文章,进而了解作者近期的工作重点、课题方向等意向信息;通过查阅、分析研究建筑标准规范的编制会议纪要、专题调研报告、征求意见、审查意见等相关资料,巧妙找准作者的“痒处”,启发作者的创意情绪,激发作者的写作热情,用我们的专业素养将作者深度“套牢”,从而最终和作者建立起紧密的“情感”纽带关系。

提前介入

建筑标准规范的编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主要的流程大致分为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意见——形成送审稿——专家审查——形成报批稿——编辑出版等几个阶段。针对建筑标准规范具有政策性强、权威性高的特点,选取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以及在政策上有宣贯培训要求的标准规范,重点关注、缜密分析,提前与相关单位取得联系,密切关注标准规范的编制过程,积极参加标准编制的重要阶段,获取第一手资料,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提前介入策划相关配套图书,并配合标准规范的实施日期同步推出,借助标准规范的社会属性,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针对建筑标准规范的特有属性,在充分分析其特点,选择合适切入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以作者为本”“提前介入”这两个必要条件,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以时间换空间,那么策划一本双效益俱佳的建筑标准类相关图书将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了。

(作者单位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 要】教育部在2010年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建筑类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积极拓展,研究如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以及公众参与能力的城市规划师,本文从这一研究课题入手,讲述这一公共属性的社会角色的培养见解。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公共政策属性

在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老八校”赫然在列。这些在建筑规划人才的培养方面卓有建树的高校,如何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自身特色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寻求突破是具有共性的研究课题。下文将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这一视角寻求突破,以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1]其是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法律层面上讲,是引导、调节和分配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最基本的职能。

认识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从政府职能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公共服务,这有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更加完善的从事城市规划工作。

2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社会责任

建筑类高校的学生,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协调各方利益和矛盾的“桥梁”,因此应该肩负起更大的公共政策视野下的社会责任。

城市规划师不仅仅是专业工作者,他还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我们的城市规划师应该认为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服务。因此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一项公共服务,也更加符合公众的利益。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师关注的是传统的物质形态的规划和设计领域的问题,很少将物质形态的规划、设计与公平、和谐社会的建设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该看到提高规划师社会责任的紧迫性。规划师只有拥有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站以更加负责的角度对于城市的资源和各方利益做出合理的分配,才能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更加贴近民众。

3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职业道德

城市规划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的特殊服务行业,承担着协调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各种团体和个人利益的责任。而城市规划师的职业实践涉及到对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对私人利益的干预,权衡各种权益,在众多方案中确保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城市规划师的职业道德从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秩序的缩影,也是社会普遍利益最大化的保障。作为建筑院校的人才,不仅仅要承担其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因为自身职业的特殊性,需要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保证有效的参与城市政策研究和制定。

4 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不仅要求规划师要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该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规划无需考虑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规划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保障力度也不够。而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公众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规划师群体作为城市规划的编制者和管理者,成为介于城市政府与社会之间关于城市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规划师的角色定位和主观态度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成功与失败。

(二)公众参与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大众媒体的充分发展,公众的参与热情、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已空前提高。广大公众已经认识到——任何个人都无法宣称自己能全面代表其他人的利益,甚至代表公共利益或社会需求,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使彼此不同的观点和利益充分交流、碰撞,为科学研究、正确决策作充分准备。所以公众是保证城市建设按规划要求进行以保障公众利益实现的最可靠的捍卫者和监督者。只有最广泛的公众参与,才能保证最大程度的公众利益的实现。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城市发展有不同的认识和期望,利益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利益主体的共存和冲突势必要求平衡各种具体的社会需求,并使之趋向合理化。只有更加积极的倡导公众参与,让各方都能参与到城市规划这项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中来,才能在众多的利益主体中找到相对的平衡,使城市的发展达到和谐的状态,从能更好满足更多的人的需求。

5 结语

作为建筑类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强调公众参与的必要性,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公众参与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城市规划这项特殊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框架下,建筑类高校应该不断加深对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理解,以更加积极和有效的参与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正应了时代的要求,是对政府职能的提升,使整个社会回归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工程建筑类论文:建筑类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建筑类高校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各有侧重。本文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例,以2011级新生生源质量分析为突破口,聚焦于相关的教学改革实践,以期在新生入学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入学教育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在上海市的相关文件和发展目标中也有重点强调“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卓越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将卓越作为上海教育发展的坚定追求。

在上述背景下,高校研究人员及机构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进行了广泛的思考。截止2012年4月18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中共有285篇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文章发表。主要集中于宏观的探索与思考、培养目标的研讨、教育改革实践的研究等方面。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类院校也纳入了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以同济大学为例,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学院在生源质量分析、入学教育平台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2011级新生生源质量分析

2011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新生生源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海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共计29个省市和自治区。总的来说,随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2008年奥运会、灾后重建、2010年世博会、援疆规划等重大建设项目中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新生生源质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且继续保持高位。

1、生源质量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2011年,同济大学理科分数线在各省录取分数除海南(总分900分)、浙江(总分810分)、上海(总分480分)、江苏(总分630分)四个省份外,比重点线平均高出96分。其中,北京市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67分,内蒙古自治区录取分数高出166分,贵州省录取分数高出165分。

在海南省,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57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81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206分;在浙江省,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92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125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154分;在上海市,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61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75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112分;在江苏省,同济大学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28分,学院录取分数高出重点线54分,最高分高出重点线73分。

与之相呼应的,奖励高考成绩在各省市自治区名列前茅的同济大学新生奖学金获奖学生中,2009年总人数为101,学院获奖人数为62,所占比例为61.39%;2010年总人数为122,学院获奖人数为81,所占比例为66.39%;2011年总人数为114,学院获奖人数为81,所占比例为71.05%。

2、学院在26个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均为同济大学录取最高分

在各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中,以最高分分数居前的省份为例,学院在福建省录取最高分为693分,山东省录取最高分为687分,吉林省录取最高分为685分,同时也为同济大学在上述省份录取的最高分。

经过数据对比,2011年学院录取的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浙江、上海、江苏等共计26个省市自治区的最高分均为同济大学在上述省份录取的最高分。学院录取生源的29个省市自治区中,仅山西、辽宁、海南3个省份的同济大学录取的最高分在其他学院。

3、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录取分数持续领先

综合录取分数情况方面的数据,在总体情况稳中有升的背景下,各省高考分数居前的考生选择报考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专业,尤其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不在少数。

学院录取的最高分均为同济大学在该地区录取的最高分的26个省市自治区中,江西、广西、宁夏、新疆、上海等5个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在城市规划专业,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苏等2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的最高分均在建筑学专业。

二、新生入学教育平台建设

2004年初颁布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明确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即不是一般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求着力提高育人的成效,首先便是要提倡“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育人新理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为百年同济在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引领下,在“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同济情怀的感召下,结合专业特色形成了“缜思唯美的理性学风、畅想进取的创新传统、博采众长的全球视野、服务社会的办学目标”的学院精神。

2011级新生从祖国各地汇聚于此,怀揣着理想进入了大学的殿堂,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旅途。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为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院结合2011级新生特点,紧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从生活向导、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等几个方面,积极探索新生入学教育平台的载体与内容。

工程建筑类论文: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及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摘 要: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管理目前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对项目风险管理理解目前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通过分析归纳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目前存在风险的主要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 风险类型 风险管理

在我国的许多工程项目中,由风险造成的损失是触目惊心的,正如徐绳墨教授在其著作《评英国建造学会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则)》中指出的那样“风险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管理正成为工程项目管理日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虽然国际和国内很多专家在工程风险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是有关我国建筑企业在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情况下,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从分析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出发,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1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类型

为了全面充分认识项目风险,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管理,有必要将风险进行分类。根据建筑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并从其风险管理需要出发,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可分为项目外风险和项目内风险。项目外风险是指有工程项目建设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自然风险: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所在地区客观存在的不利自然条件引起的风险,通常由恶劣的气象条件、恶劣的现场条件、不利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引起。

(2)政治风险:是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引起的风险,通常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工程建设政策法规发生变化、重大事故造成的社会风险等。

(3)经济风险:是指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企业经营遭受厄运的风险,主要由宏观经济形式不利、投资环境差、材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严重等因素引起。

项目内风险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成本和安全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根据技术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1)技术风险:是指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工程方案的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在技术标准的选择、计算分析模型的选用、安全系数的确定等问题上出现偏差;工程方案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落后、施工技术和方案不合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失败等。此外,还包括工艺流程不合理、工程质量检验和工程验收未达到规定要求等。

(2)非技术风险:是指在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等非技术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损失。主要包括:项目组织管理方面,缺乏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目标不适当、项目规划不恰当等;进度计划方面,进度调整规则不适当、材料设备供应不畅通、设计图纸供应滞后等;成本控制方面,工期延误、不适当的工程变更、预算偏低、不恰当的采购策略等。

2 我国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其风险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以下三大对策。

(1)风险控制对策,包括风险回避及损失控制。风险回避对策就是通过回避项目风险因素,回避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或不确定性。损失控制方法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

(2)风险自留对策,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包括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计划性风险自留是指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并有意识的不断转移有关的潜在损失;当风险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项目风险的存在,或者没有处理项目风险的准备,风险自留就是非计划的和被动的。

(3)风险转移对策,包括非保险或合同的转移方式及工程保险的转移方式两种。合同的转移方式就是通常通过签订合同及协商等方式将项目风险转移给设计方、材料设备供应商等非保险;而保险转移就是为工程项目实施阶段进行保险,是指通过专门机构——?保险公司以收取保险费的方式监理保险基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参加者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时,即用保险金给以补偿的一种制度。

3 结语

由于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对项目风险管理存在理解单一和实际操作模糊的误区,而且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实施也缺乏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所以目前项目风险管理工作成为了我国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最易出现失误和造成成本加大的管理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归纳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目前存在风险的主要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工程建筑类论文:论如何设计好医院之类的重点建筑工程

摘要:医院是具有治疗和康复功能的综合性建筑,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本文就目前医院建筑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关键词:建筑设计;设计理念;对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设计理念,医院具有治疗和康复功能的特殊建筑,医院建筑设计中更需要体现这一原则,前瞻性考虑到各种因素。医院建筑设计需要满足各种要求,首先是满足医院内部医疗技术功能体系的需要,其次为病人、医护人员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一个舒适、温馨、优美的就医、诊疗环境,同时还要有一个具有医院本身内涵与地方特色的造型。因此医院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领域内专业性极强的复杂项目,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一、 现在医院建筑设计的的一些情况

近年来,医院建设有了空前的发展,新建与改扩建任务不断增多。我国的大型的医院进入了形变周期,表现为几点:1.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克服占地少的困难,合理规划。既保证目前使用需求,也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2.半集中式、集中式的医院组合方式呈现为综合医院发展的趋势。结构形式上,框架、框剪、筒式结构逐渐取代砖混结构。3.平面布局上采用了如复廊式、蜂窝式、“Y”字形等多种形式,大大地方便了护理工作。4.医院的环境设计逐渐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亲切氛围。5.重视医技科室建设,尤其是大型诊断设备和手术科室的装备,为医疗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与以前相比,医院建筑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但它们在设计上仍存有一定的问题。(一) 设计空间组织功能划分不合理依然存在医院的建筑设计要考虑其医疗与康复的特殊性,有些设计在细节上疏忽了这一方面。例如现代医学的发展使病人肌注越来越少,而滴注越来越多。而有些医院将几十个人的滴注室设在一个完全无窗空间,而把污洗间设在对面有窗处,本末倒置。又如手术部门前聚集大量焦急的人群而未设等候席。医院除医疗任务外,还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这也是综合性医院建筑的功能要求。现在一些医院的研究室、教室、示教室、学生宿舍等与门诊、病房混杂,给医院管理增加很多问题。由于学生多,噪声大,病人不能得到安静休息,病人哭闹也干扰学生上课和科研的进行。(二)很多高层医院建筑设计对其特殊性考虑不足由于大多数医院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区,周围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满足日益增大的空间需求,医院的建筑越来越倾向于高层发展。但是高层医院建筑不同于一般的高层建筑,存在的不少问题如:垂直运输压力过大。目前医院高层建筑电梯数量的配置还没有专门的具体的规定,多数医院的电梯数量设计还是参考民用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忽视了医院人流和不同专科的特点,简单用住院病人数量作为设计依据,导致高层医院投入使用后交通拥挤,造成严重的设计缺陷,且无法弥补。安全消防问题突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需要紧急疏散,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立即将电梯回到一层,如患者和医护人员将在同一时间通过步梯进行逃生疏散。虽然建筑中按规范设计了消防疏散楼梯,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同时还存在疏散堵塞拥挤踩伤的隐患。不便患者就医,运行成本高。高层医院建筑对人员输送、洁污物品运输、患者的病情检查化验、生活、康复锻炼等都相对的增加了困难,由于考虑到高层建筑对病人的安全防范,外窗基本采用封闭式,不能充分的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大量的采用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既不环保又消耗能源。如果设计不当,易造成建筑物综合症和医院感染。(三)对医院要人性理念在细节处有待加强医院是医生与患者、陪护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三者的情况。例如,患者是社会的人,需要与他人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沟通。人在患病的情况下,更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减轻病痛的困扰,缓解心理压力,对病患康复极为有利。现代医院注重对患者积极的治疗,重视心理方面对治疗及康复的积极作用,鼓励患者间的交流,避免患者社会感的丧失。因此在病区适当位置设计一个开放的休闲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里为患者提供杂志、报纸及电脑网络等设施,给患者提供一个自我放松、更加自由的空间。但是现在目前很少有医院设计考虑到这一点。二、医院设计的解决和对策医院建筑是功能最复杂的公共建筑,医院设计既要保证医院使用功能的合理性,还要兼顾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高度和谐。(一) 重视医院各部分功能差异性重视医院具有特殊功能性质的建筑设计,要做到以下方面:1.医院建筑要与综合性科室设置相适应。临床各科及医技各科,这些科室都有它的独立性,但又密切地联系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医院建筑既要依据各个科室特点设计成相应独立的科室,又要把各独立科室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2.医院建筑要与医院设备设施相适应。医院建筑必须考虑新设备、新设施不断增加的需要,要有发展的余地。医院建筑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设计和建造一个医院,设计过程必须有专业人员和了解医院特点的医院管理人员参加,才能使设计更加合理。(二)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医院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重视医护人员的人性化设计,将细节落实到实处。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工作效率和心理状况会产生有益的影响。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医院,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艰巨工作,如果医院建筑没有充分考虑医护空间人性化设计,影响医护人员身体健康状态,以至于影响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增高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因此为医护人员设计合理的空间、缓解紧张工作的情绪,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工作是有必要的。其次,重视陪护人员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由于我们国家短时间内还不能取代亲人陪护的现象,因此,在病房建筑设计时为他们提供一定空间,充分体现人性和关爱,促进医患和谐。此外,重视住院患者的“人性化”设计。关注满足患者本身对就医环境的需求,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对使用者的关注,设计要从过去对功能的满足进一步上升到对人的精神关怀尤其是对特殊人群的关怀,如老年人、残疾人和临终病人的关注,给他们创造出极大的尊重和方便。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之后,建筑设计还要考虑不同地区人们消费、生活习惯与信仰不同,这也是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病人的人性化设计要从病人进入医院开始进行,主要内容是:医院的交通顺畅,病人进院就诊方便,诊疗路线便捷标示明了,候诊区域布局合理,候诊位置充足,诊室设计要人性,病房设计要环保,设计不但要满足医疗建筑规范,还要重视环保指标,保证为病人提供利于康复的建筑环境,认真的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保证患者就医期间的安全。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医院旧的建筑模式已不能完成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了解医院的特点,运用医疗流程原理结合医院建筑规范,以人为本,尊重病人,爱护员工的设计理念,考虑医院的发展和医疗的变化,才能使医院建筑设计科学合理,并适应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1]韩继光.医院建筑设计应重视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9(9).[2]郭芳.探讨现代医院建筑设计新趋势[J].建筑科学.2008.[3李智鹏;现代医院建筑街区化的思考和实践[D];浙江大学;2008年

工程建筑类论文: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以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类课程设置为例,探索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通过重新构建建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重点、知识模块的比例和支撑关系、调整考核体系等改革手段优化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

建筑是关于建造的艺术。现代建筑的创作离不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当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很难将技术和艺术剥离开。一方面,建筑艺术语言要符合建造技术的规律,建筑艺术的实现以技术为依托;另一方面,现代观念认为技术的极致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有时候很难简单界定。对这两者关系的回顾与研究有助于双方增加了解,摆正各自在设计合作中的位置,更好的创作建筑。本人多年从事建筑工程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合作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要想改善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以及两者的合作方式,应该深入到学院教育的体系之中,从观念到专业知识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逐一调整,力争优化本科教学。

一、现状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美术基础》《建筑装饰与装修》《建筑阴影透视》《计算机CAD技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在课程开设的时间段,在彼此的支撑关系上都缺少关联性,使得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缺少相互渗透。考察其他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得知,这些课程的关系是由《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来统筹和协调。学生建筑设计的能力方能反应出他们对其他建筑类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没有开设诸如《建筑设计基础》这样的龙头课程,因此各门课程的内容就显得很松散。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涉及建筑设计,它决定学生整个毕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没有相关的课程,缺少“建筑设计基础”的铺垫,却需要“建筑设计”的成果,很多学生无所适从。再者,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周期是15周。其中,建筑设计环节为4~5周,而我校学生对于建筑设计知识的严重缺乏,结果耗费很长时间设计的方案仍然不可行。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失误和遗憾。而至于在设计中让学生将技术和艺术巧妙的融为一体,将建筑和结构合而为一时表现出完美品质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改革措施

1.建立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模块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建筑工地,整理目前实际建筑设计及施工领域中,结构专业在建筑学专业领域中所暴露的理论知识的薄弱环节。分析这些内容和数据,筛选出应该在学院教学环节中可以和应该解决的模块,通过论证,纳入到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调整的范畴,从而打造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这样会从整体上支撑土木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

2.完善土木工程专业中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首先,走入社会,分析教材。梳理各门课程是否存在内容交叉、内容重复、知识点遗漏等问题,通过整合和改革优化教学资源。其次,研究同一课程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构建相互支撑关系,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再次,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规范考核内容。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

(1)增加课时数:如《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上,大纲的要求建筑平、立、剖面的设计只有四课时的内容,而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学生设计一个诸如中小学校的项目,显然四课时不足。

(2)调整教学内容:如《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建筑制图,而结构制图的内容属于真空地带,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结构图的表达错误和漏洞很多,故内容有待调整。

(3)增加实践环节:如《建筑美术基础》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全凭理论式教学。因此学生所有的毕业设计中建筑立面的设计和平面设计都失去了对应的构造关系,更无从谈起建筑美学的考量。这些充分暴露了教学环节的不足和缺失。

3.促进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

信息和知识是当前的时代主题,以往教师自己在家“啃书本”的备课模式被网络时代所抛弃。信息化时代,一个人身单力薄,很难完成复杂的工作。通过交流知识、交流研究方法和途径、交流研究的成果,教师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完善和与时俱进,学生对于建筑知识的掌握才会更加系统和全面。从而在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建筑设计的综合表达能力才能有所加强,为以后在专业领域和跨专业领域的合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大连海洋大学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建筑类论文:农业类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1.引言

伴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大量增加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出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然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有强大的实训基地为支撑,而工程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一直是农业类高职院校的软肋。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创建高效实用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问题。

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招生数不足,人均投入大。

农业类高职院校通常以农业、园艺、园林等农林类专业为重点专业,招生亦以上述专业为主,因此土建专业招生数量通常不多,一般是每届招收一到三个班级,招生数在一百人左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每届招收两个班级,约110人。由于专业招生人数相对少,实训基地的受益面也比较小,人均投入大。

2.2实训基地建设场地不足。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需要由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四部分组成,每个模块由数个功能室组成,因此建设完整的实训基地需近千平方米的场地面积。农业类职业技术学院出于专业性质考虑,往往需要大量的蔬菜基地、温室大棚、果园、苗圃等设施。而这些设施均无法立体建设,占地面积大,但在校园的建设和管理上,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实际留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面积非常有限。

2.3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低和实践脱节。

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技术革新更是日新月异,而院校实训设施因资金投入有限,更新速度迟缓,许多社会实践已经淘汰的设备在实训室中仍大量存在和使用。例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经纬仪,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大量被全站仪代替,但在大部分的工程测量实训基地中经纬仪仍是主要的实训设备。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3.1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实训基地。

按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训基地必须对应学生工作的岗位进行规划和建设,能模拟生产主要过程,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应能配合课程的教学,将复杂变简单,抽象变具体,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应由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认知模块包含建筑工程成果陈列室、典型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室、材料展示室、建筑构造展示室、结构模型展示室等;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包括以砌筑、抹灰、钢筋模板、脚手架测量、管道电焊等为代表的工种实训室,绘制与识读施工图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实训室等;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有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等;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可以结合学生工作环境成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材料管理室等。

3.2科学设计,建多用途实训基地。

建多用途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的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但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必须建立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综合实训室可以按照企业布局合并建立;工种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就近设置;施工组织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都需要电脑,只是需要的软件系统不同也可以合并设置。

3.3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

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快速通道。单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受益面小,使用效率低,很难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因此联合相近专业组建专业群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是解决资金问题和节约场地的重要方法,如果结合得好还能相互促进。比如在建筑施工实训场建设中,在设计中加入园林元素,不但有一场多用的效果,还能美化实训场的环境,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和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存在的很多相同或者相近的实训项目可以进行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比如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工程制图室等。学生在多专业融合的实训基地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相关专业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能起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3.4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也是高职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既是使命所定,又是发展的必然。所谓企业型实训基地就是作为企业主体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产中去,接受社会实践考验的实训基地。高职实训基地中有一定的技术设备,也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因此要进入社会并不是不可能。实训基地可以是承接社会培训,如工种考核、职业培训等,也可以是承接工程业务,如材料检测、质量检验、工程设计等。近年来,我校通过企业型的实训基地建设承接了建筑工程岗位证书的培训工作,承担了数个工程的工程检验工作和大量的农村规划设计工作。

3.5引入企业,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的工具仅在实训课上开放。这就造成了大量昂贵的实训设备利用率低,长期处于闲置,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大量中小工程企业或者缺少资金无力独立组建实验室,或者出于节约成本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这就为引入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例如本校工程造价实训室引入浙江瓯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工作室为企业提供造价咨询服务。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摆脱纸上谈兵,零距离接触实际工程,实训过程就是社会生产过程,实训成果能直接应用于社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办活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6走进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排除校内基地的场地和资金限制要求,而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无法模拟的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签订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学校能结合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对口的人才;企业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对人才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则能获得最直接的体验经历和就业机会,最终形成一种三方共赢的局面。

4.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的有专业地位并不突出,办学规模不大,资金投入不多等先天不足,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从教学理念出发,从长远规划入手,科学合理安排,杜绝重复建设,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也要不拘一格,开拓思路,建一专多用多功能实用型实训基地;建服务社会的企业型实训基地;建校企合作的互利型实训基地;建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只有这样农业类高职院校才能办出高质量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工程建筑类论文:高职高专类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分析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做为教学模式主要以实践环节为主的学校,本文根据高职高专类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各专业实验室的现状,并提出了怎样建设一个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实验、实训室的设想。

关键词:土建;实验室;建设;体制

高职高专类院校由于高职教学特点和学历层次的不同,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不同,其实验室建设与同类本科院校相比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为培养应用型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建筑市场科技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全面掌握和理解材料、结构现场检测,施工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参加工作后,由于所从事的专业方向有很大区别,有的从事现场施工及管理,有的在设计部门搞设计,有的搞工程监理,有的从事工程咨询。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实验室具有多用性,灵活性,实用性的特点。理论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查相关资料解决,但经验上的问题首先必须在实验室、实训室积累,才能有一个感性认识。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建筑工程类实验室建设相对于其它专业来说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收集资料认真研究。

1、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特点。

实验室、实训室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科研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培养社会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之一。高职高专教育与其它类型的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培养学生把科学知识转化成工程技术,转化成直接生产力的种种工程技术能力,能按所取得的工程技术能力进行相应的建设生产实践。因此,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各种基本素质,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既是学生建筑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为此,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要把握住高职高专教育在教育类别上的职业性,坚持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建筑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建筑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建筑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为质量标准。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安排时是突出以下特点的:

(1)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筑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计划;

(3)专业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4)实践环节占更大比例。

从目前国内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趋势,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由过去的20%—30%上升到50%及以上,且实践教学的设计不仅是验证理论,更体现在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来设计。

2、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不应强调学科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而应从注重应用与实际动手能力来定位学科发展或学生培养目标,达到这一目标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正确地对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定位是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的关键。

作为高职高专学校建筑工程类实验室、实训室建设应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现场检测性、识辩性、综合性实验和实训,同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实验室体系。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并不等于不做该实验。这是因为,适当地做一些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组织、计划能力以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数据处理能力及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充分认识材料性能及结构关系,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有许多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又和今后的工作密切相关,如钢材的拉伸性能及结构关系,砼试块的抗压性能及结构关系,土力学实验中土的压缩,固结,剪切及静载荷实验,结构试验中模型试验及小构件实验,砂筛分实验,砼坍落度实验等均在建筑工程实际工作中有所体现,是工程实践的需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适当建立如力学,材料,结构实验室,岩土等实验室,也应建立建筑施工技术、装饰施工技术、建筑测量等实训室,以确保学生满足上述实验、实训的要求。工艺性、设计性、现场检测性、识辩性、综合性实验等,是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正确定位。

由于院校经费的原因,场地原因,各种实验室、实训室怎么做,在哪里做,可以有以下几个设想途径:

第一,用有限的经费,有限的场地,购置基本的机械设备,如切割机,搅拌机,电焊机,经纬仪,水准仪,裂缝检测仪,钻芯仪,回弹仪,以及较简便的试验台架等,以满足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及现场检测能力。

第二,校内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小型实验基地,以满足学生砌砖,配置砂浆,钢筋砼搅拌,钢筋加工,制作模板,钢筋绑扎等几个工种的实际操作环境要求。

第三,校外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下工地,参与实际工程施工管理,施工工艺,施工进度等各种工作。比如,上海的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建立的“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该中心属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经发达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再比如座落在徐州的江苏建筑职业学院,建设了建筑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室,其规模大,投资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各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第四,利用相关资源建立一个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等标本室。收集砼试块,外墙砖,内墙砖,各种钢筋,沥青,装饰材料,砖,砌块,钢模板及小构件标本,以供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识辩能力。

第五,收集资料,以照片或者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资料。对于建筑工程工地的各种实验、操作尤其大型及复杂及平时少见的新技术施工项目及结构形式等内容,都可以以照片或者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辅以注解,以备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观看,从而提高对高新技术的认知能力。

3、实验室体制与管理实验室管理体制。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抓日常管理,除了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以外,广开实验室建设信息渠道,及时提供新设备,新的实验方法,新的施工工艺,新的结构形式等相关信息,可以偿试以下做法:

(1)建立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力量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以提高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水平。从而也了提高实验室、实训室的利用率。

(2)建立以有丰富现场管理经验和现场施工经验的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实验室管理队伍,从而提高实验室建设与实际工作的紧密关系,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训能力的目的。

(3)建立健全广泛的实验室建设,当地建筑市场在建工程情况信息渠道,以便及时掌握已建工程和在建工程的重要信息并能及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与考察。

(4)建立师生共建实验室的管理机制,让一部分学生参加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样做既可以减轻实验教师的负担,又可以增强学生建立实验室的参与性、提高学生爱护实验设备的责任感。

小结,建筑工程类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验室、实训家定位有多种形式,正确的定位会加速实验室建设,并使实验教学变得多样化、生动化,从而较理想地培养出目标所确定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