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25 09:07:03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测绘工程专业

摘要:测绘综合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地理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制定并建立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多元参与、积极参与和制度引领的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模式,为卓越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论文

一、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一)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CDIO是构思、设计、实现)及运作的英文缩写,CDIO的基本教育理念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为载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工程学习中的各类实践环节。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是国内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测绘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不仅注重测绘理论的学习,同样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高素质的测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和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测绘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引入CDIO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可从如下几个方面需重点考虑:(1)加强校企合作,挖掘校企合作平台的深度融合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煤矿企业、测绘企业及知名测绘厂商等与我院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友好合作关系,下一步需根据测绘行业的特点来夯实双方的合作基础,其根本途径是,寻找校企合作的利益链、建立双方灵活多样和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工程实训的深度、广度和作为企业“准员工”的角色度。校企合作平台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缓解学校教学实习经费紧张的问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进企业,深入直观地了解所学理论知识行业中具体应用的机会;(2)搭建校内多层次的综合型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对现有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实训平台进行整合、优化,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并进行功能划分,为学生提供从低到高、从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适应项目化教学需要的多层次的完整平台。优化后的教学平台既保持原来优势,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后续发展需要;(3)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及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并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实验资源共享。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不同于学历文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密切关联于某一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全面反映了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行业标准和相关规范,以及特定行业劳动者从事这种行业所应具备的实际职业能力和素养。虽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未能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高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基本上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关联。就测绘工程专业而言,尽管不同高校在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和名称上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这一课程设置模式,课程体系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大同小异,区分度不大。参考国际发达国家专业认证制度和体系的经验,我国在测绘工程专业人才上的培养体系方面,可以尝试针对测绘行业的某一执业资格(如“注册测绘工程师”)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来组织安排测绘专业课程体系,即大学一年级安排数学、力学类及专业基础课程来进行综合培养,大学二年级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形式(如地形图测绘、数字摄影测量等)参与实验、实训,大学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模块课程培养。模块课程的设置要与职业资格所遵循的标准和规范有机结合,如此的模块课程设置不仅可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后续持续发展提供驱动力,而且也为将来职业认证与专业认证挂钩做好积极准备。此外,此种课程设置思路也可保证测绘学科的相关知识以结构层次化而不是零散化、杂乱无章的形式进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测绘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综上所述,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设置科学合理的测绘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专业课程,并根据职业资格的能力要求有所侧重,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测绘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将科研能力培养引入相应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愈加明显,社会对工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素、结构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也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工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测绘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急需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创新人才。但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对不同工程专业的兴趣选择对其工程能力能否养成及持续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高等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的工程能力的培养更应关注其对不同工程专业的个性化选择,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合理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1)可在本科生日常教育教学中建立“科研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兴趣选择参与科研导师的相关科学研究课题。通过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各级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生产实训及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各环节为载体来完成自选或感兴趣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的工作,尽早接触测绘学科前沿,既增加了学生科研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又可在实战中促进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高;(2)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研究制定的工程评估准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共提出了11条标准,总结起来基本上是强调所学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养与职业责任感。这些基本能力和素养的形成是基于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结合现代信息化及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来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如GPS现代定位技术与信号处理领域的交叉融合,数字摄影测量与数字图像处理及计算机视觉学科的交叉融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网络信息技术及软件工程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等),通过上述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可为学生提供较为先进的测绘学科发展前沿信息,提高学生对测绘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较为宽泛知识背景,在此知识背景下,可使学生对测绘学科及其工程领域的现存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继而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以促进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技术创新。

二、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建设

任何教学改革均需要相对合理教学管理制度来加以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层面:(1)教师层面。明确教师参与并指导工程训练、教改活动等各环节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推动教师思想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推动、约束、激励、淘汰”机制;(2)学生层面。在奖学金评定、推荐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形成良好的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3)配套文件制定或修订。项目化教学内容、培养计划、实训大纲、实验室开放及管理制度、配套教学文件等的制定或修订,使改革的成果以规范的、“立法”的形式“内化”为学科建设的规范化管理。上述措施确保改革成果相对“固化”,并最终“内化”为教师和学生参与工程实训的自觉意识。

作者:杨化超 张书毕 卞和方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GPS工程测绘专业技术论文

随着科学专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由美国国防部建成的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开始投入使用。这种导航系统主要通过测距和定时进行空间交会定点,并以此将实时、连续和高精度的三维坐标、速度及时间信息提供给世界各地的用户。此导航系统的应用及推广,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发展。

一、GPS系统组成及优点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由工作卫星的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及用户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各部分之间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定位系统。

GPS地面接收机接受天上四颗以上的定位卫星的电磁信号,接收机可根据所接受到不同卫星之间信号的时间差,准确的计算出接收机该时距离各卫星的距离。由于GPS卫星在空中位置可知,因此可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将卫星位置和已测出的距离进行换算,确定接收机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拔等地理信息。目前,GPS导航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考古测绘、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及国际战争中。如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因其是汉魏遗址,所以是考古重要地点,文物保护部门利用该定位专业技术,对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并将遗址群绘制成为平面彩色图系,不仅使数据精确,更节省了人力物力;城市交通上以上海为首,历史性的跨入了“卫星时代”,交通部门可通过卫星定位对城市车辆进行定位,方便政府部门的管理,更便捷了百姓生活;国际战争上,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准确计算敌方阵营及重要部署,能顺利开展战争,给敌方造成致命突袭,有力把握住战争局势。

现采用的最新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对发生的各种复杂变更情况较快适应,节省时间,避免人力损耗,能克服传统测量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动态监测过程能够真正实现数值化和信息化。在工程测量实际测绘过程中,GPS系统不只可以用于测量和导航,同时可用于测速及测时。GPS定位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如下优点:

1.测站间的相互通视是传统测量学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利用GPS定位系统过程中,避免了测站间的通视问题,能够使选点更加方便灵活,并使造标费用大大节省。

2.定位精度较高。GPS测量的优越性能随距离的增长而愈显突出。在一份对北京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中,所要开发地区涉及10个边远郊县,而且多数位于山区地带,工作人员进入该地区后,易迷失方向,难以定位。通过GPS测绘专业技术的使用,可在50km以下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上,在100km以上的基线上,定位精度达到千万分之一,轻松解决定位难问题。

3.定位迅速。利用该定位系统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时,对20km以下的基线,快速相对定位通常只需20分钟;在动态相对定位时,完成初始化工作以后,可任意时刻对流动站进行定位,观测时间仅需几秒。

4.全天候工作。利用该专业技术进行观测定位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会因天气状况影响观测效果。在平面控制测量的过程中通常以导线如结点、闭合导线的形式进行测量;在重要构造物测量时,通常布设成线形锁、三角网的形式。

二、工程测绘过程中GPS专业技术实施

1.工程测绘选点与标志的建立

在选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求: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带,同时保证该地带视场要开阔;在对电磁波有干扰的地带不宜选点,如高压线、电视台及大面积的水域地带都将干扰电磁波的接收,在选点时不容忽视。

2.工程测绘外业的观测

GPS的对外观测作业主要有天线的安置、实时观测及对观测结果的记录等。

2.1安置天线

安置天线过程中主要注意对中、定向、整平和对天线高的量测。在静态相对定位的过程中,要把天线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在标志中心的上方进行对中,同时保持基座上的水准气泡在居中位置。调整天线定向过程中,要确保定向标准线正向北方,误差小于5度。测量天线高时,应从相位中心量起,直至观测点的标志中心,此段垂直距离即为天线的垂直高度。

2.2观测作业

在进行作业观测任务时,及时捕获卫星的信号,并实时跟踪处理,获得定位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在安置完天线以后,为确保电源和接收机的正常开通,要将接收机安置在离天线不远的安全区域内,在开启电源进行观测时,要保证系统已检查无误。

2.3数据处理与成果校核

为了保证对外观测的质量和预期定位精度的实现,对观测成果的校核成为一重要环节。在结束观测任务以后,要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的观测结果要及时采取补测措施,经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可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GPS工程测绘实施实例

1.GPS用于大桥的控制测量

作为对长江两岸鄂州市和黄冈市起连接作用的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在建造初期为使施工及设计便利,采用GPS专业技术对首选方案Ⅲ、Ⅳ桥位进行Ⅲ等平面控制测量。以双大地四边形布网作为设计方案。与江面垂直的长边约为1200m,平行的短边约为500m。双大地四边形与两个国家Ⅱ等以上大地点联测。

在平差处理以后,控制网的精度通常为:误差在最弱点位中为1.93cm,在最弱边长相对为1/113000,使Ⅲ等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得以了满足。

2.GPS测量用于导线控制测量

在河北境高邑至邢台段的京深高速公路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坦荡平整,最大相对高差在20m左右,平均海拔大约在50m,境内分布较多村庄。植被多为小麦及田间行树并密集分布着机耕道和公路。

在导线测量过程中,采用三台Wild 200 GPS接收机,采用点连接方式开始作业,三台接收机同时作业。完成作业后,使其向前滚动。

3.GPS测量用于密林、密灌地区路线控制测量

由海南中线新建公路海口至屯昌路段德测设中,从石山到永发镇有20km距离,覆盖较厚的植被,其中有剌密灌、荔枝、龙眼、杂草地较多,人迹罕见,并分布大量火山口。这种地区几乎没有可能使用红外仪导线进行测量。为提高高等级公路测设质量,采用GPS沿路线每隔2km作一对GPS点,这一对GPS点应保证足够的水平通视距离。

在这2km一对的GPS通视点的建设下,可在此基础上前后各支出不超过1km进行放线测设工作,以此不仅能够保证工作的测设质量,又能使作业的劳动强度大大减小,缩短了测设周期。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课程设计论文

摘要:分析非测绘专业工程测量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结合目前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教学改革设计思路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活动设计,并结合在教学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提出能反映多样化和多层面化的考核项目的综合考核办法。

关键词:工程测量;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评价方案

《工程测量》课程是我院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本课程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工程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操作,了解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同时熟悉地形图的应用,能够从事相关专业中的测量工作,具有使用各种测量仪器的的能力,更好地从事测量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加适应社会需求[1]。

1工程测量课程基本信息

1.1主要内容

《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内容: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测量误差、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及应用、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房屋建筑建筑物变形观测等[2]。该课程教学主体上分为两大模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教授学生测量基本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正确熟练操作仪器并掌握相关的测量技能,具备解决工程施工能力。

1.2学时安排

我院的《工程测量》课程共48-64学时,3-4个学分,每学年有9个~11个班级授课,年修读学生300人以上。

1.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工程测量》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等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既是前面所学课程的延续,又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其它的专业和基础知识,才能熟练完成项目施工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1.4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教学深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有:(1)学生没有吃透测量原理、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3];(2)在实践操作中有诸多不合规范的操作习惯;(3)部分学生心态浮躁不得更适当的学习方法、不能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例如:不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学习;(4)面对棘手问题不能够发散思维立足于新的视角合作的解决;(5)课程考核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4]。2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设计思路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围绕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全面发展、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探索和深化教学改革,做到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有计划、有措施、有特色的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1)在理论教学上,教学内容吸取国内其他更高水平院校同行的先进经验;深入到社会项目上,与一线的技术员和专家共同探讨;优化和完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适当删减过时保守内容或者仅作简单讲述;(2)在实践教学上,积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通过测量技能大赛、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积极增加投入购置新型教学仪器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以满足教学要求;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测绘仪器销售商的交流;(3)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形成了以授课课件、实践操作录像等方法相结合的立体感官教学方法[6][7];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测量规范和操作程序、培养良好的专业工作习惯,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通过参加专业比赛,锻炼并检测学生的测量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测量专业知识;(4)另外,关注提高学生的“测、绘、算”技术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全站仪,了解GPS测量技术[8],学习CASS成图技术,让学生尝试结合EXCEL编写简单的计算软件;(5)在考试改革上,采用综合性笔试和平时性考核项目的多维度考核办法,不断探索优化更加客观的考核方式,以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该课程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该课程总体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果的体现程度。

3工程测量课程目标

(1)掌握各类普通测量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小区域控制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量方法;并会正确规范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2)会结合现行规程规范和选取合适的仪器,设计一般性的测量方案,并进行有效率的测量和内业处理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测量项目、建筑物变形监测项目。

4工程测量课程活动设计

4.1各类普通测量以分组比赛类型教学

下面以四等水准测量为例作介绍。(1)目的:使学生正确熟练的操作水准仪;使学生深入的掌握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的规范操作工序和规范的水准内业处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高实操水平;(2)活动安排:水准测量原理、四等水准观测方法、内业处理流程、学生练习水准仪、普通水准测量实验,计划4课时;分组完成四等水准外业、内业,提交成果资料,计划2课时;成绩和总结,评定成绩并总结问题、分析原因,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仪器操作与观测方法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小组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4.2建筑工程施测量以案例分析来完成教学

下面以民用建筑施工测量为例做介绍。(1)目的:了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掌握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掌握民用建筑施工放样流程;(2)活动安排:课堂讲解施工测量任务、特点及测设的基本工作,计划2课时;课堂讲解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和施工控制测量的方法,计划2课时;观看民用建筑施工放样现场教学视频,课堂提问学生,总结分析施工放样流程,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学结,计划4学时;(3)评价方案:课堂提问占40%;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学结占50%;出勤占10%。

4.3建筑物变形测量以完成项目类型教学

(1)项目目的:使学生了解建筑变形测量的意义与重要性;理解建筑物变形测量的施测内容与测量方法;熟悉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的整个流程;(2)活动安排:收集该项目相关的资料,了解此建筑物的变形情况,配置测量仪器,制定观测计划,计划2课时;布设水准点、观测点,做垂直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布设控制点和工作基点,做水平位移测量,计划2课时;处理数据,整理项目成果,并给出项目结论及建议,计划2课时;(3)评价方案:外业测量占30%;观测记录和内业处理占30%;项目总结报告占30%;出勤占10%。

5工程测量课程学习评价方案

理论考试内容围绕教学大纲进行,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考试。其他考核项目在授课期间进行。制定如下考核方案:(1)综合性笔试,占总评成绩比重50%,评分标准依据参考答案评分;(2)小组数据和总结报告,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水准测量占25%、角度测量占25%、距离测量占25%及小区域控制测量占25%;(3)建筑工程施测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民用建筑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工业建筑的施工测量案例分析总结占50%;(4)建筑物变形测量项目成果书面材料,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成果精度统计及质量检验结果占30%,变形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变形异常和作业中发生的特殊情况汇总占20%,变形分析的基本结论与建议占30%,附图附表占20%;(5)课程论文,占总评成绩比重5%,评分标准是把握测绘科学前沿动态占40%,内容充实可靠占50%,论文形式要素正确占10%;(6)出勤,占总评成绩比重10%,评分标准是旷课、迟到、早退酌情扣分。

6总结

结合工程测量课程特色和学习目标,在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教学实施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分别从不同知识板块设计教学活动,并在课程考核上注重“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才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反映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以及获得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成果的量度,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社会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许善文 唐小方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培养分析

摘要:

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主要目的是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为健全和完善工程类高层次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机制;硕士生

0引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3]。2011年教育部和国家测绘局联合印发《关于成立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正式启动测绘领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有助于健全和完善测绘人才培养机制,将测绘院校和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测绘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共同打造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竞争能力强的测绘人才队伍[4-7]。中南大学于2011年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贯彻落实该计划的具体实施,针对卓越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优化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增强和改革目前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南大学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按“1+1”分阶段联合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硕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8-9]。本文针对中南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生、企业、学校管理和导师4个层面之间遇到的衔接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研究。

1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在中南大学进行卓越测绘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和企业之间经常组织学生、企业、学校和导师之间的会谈,便于掌握培养环节及时发现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在多次会谈后,我们发现4个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衔接、管理和期望落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从学生层面来说,学生对企业是有所期望的,他们期望可以得到较好的地位待遇和工资待遇,部分学生存在期望和要求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学生急于尽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企业,但又对企业流程和业务不熟悉,导致工作积极性受挫。2)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对学生期望较高,希望学生可以迅速帮忙解决问题,未能给学生一个熟悉企业流程和业务的过渡期,导致学生和企业之间各自出现期望偏差。3)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学校存在着较大地管理困难。中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专业众多,单就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导师的研究方向众多,有些以理论研究为主,有些以工程创新为主,研究方向的不同,导致需要联合的企业数量众多。4)从导师层面来说,学校的研究方向一般较前沿且偏理论,但企业发展方向与生产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产生不一致的问题。

2优化培养过程,融合校企资源

积极解决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尽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双赢,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校企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对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和期望问题,进行双方面的沟通,要求企业设置过渡期,给予学生学习企业流程和业务学习期。企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出适当的期望值。在学生去企业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使他们明白付出跟回报之间具有一定的延迟期,不要急功近利。2)对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方向不一致问题,建议校内导师多跟企业联系,使研究方向尽量与实际生产结合,组织校内导师和学生在研一期间参观企业,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中的问题,把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定向优势,抓住用户实际需求和生产中遇到问题,改革已有的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尽量引导社会发展需求。让校内导师成为企业领域内的专家和引导者,指导企业发展。3)对于学校管理方面来说,建议学科进一步凝练现有的研究方向,多去相关企业调研,结合自身情况发展特色专业,联系特色企业,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所联系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学校资源丰富,有利于做小规模的实验研究,在研究结果基础上,指导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应用,有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为学校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结束语

“测绘工程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学生、企业和导师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南大学测绘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环节,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为健全和完善我国高层次工程类测绘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马慧云 邹峥嵘 张云生 陶超 单位: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浅析

1测绘工程双语教学关键性因素现状分析

测绘双语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学生和教师的英语水平。学生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在我国,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重视语法而忽视听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测绘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自农村较多,接受的英语教学会更差些,再加上我国的语言环境单一,因此学生具备的英语的口语和听力能力普遍稍弱些。双语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测绘专业教师本身具备雄厚的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成为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是动员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博士或外语运用能力强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二是积极开展教师的外语培训和进修,定期或不定期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交流或合作办学,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对双语教师的培养主要采取“外语教师的专业化”、“专业教师的外语化”、“国内外教学基地的短期培训”以及“筑巢引凤”和“高校间师资共享”等方式。提高教师水平是前提保证,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应根据国情对双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的英语辅导,通过在职培训、出国进修等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招收正规的双语专业教师,但这需要一个持续、长期的发展过程。双语教师可以实施授课资格制度,定期对双语教师的授课能力进行审查和评定,鼓励总结好的方法和经验,并积极组织加强交流分享,建立激励机制,将双语教学作为一项业绩指标与待遇挂钩,调动教师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2测绘工程双语教学建议

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双语教学处于探索阶段,根据我校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并结合近几年测绘类的高等大学开展的测绘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和自身的经历,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适合中国地质大学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2.1双语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择

在大学基础英语的基础上,大三应该设置一些专业双语课程,这样保持了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对教师而言有利于双语的教学的开展,对学生而言,也有利于接收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内容。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双语教学要合理选择双语教材,制定合适教学大纲,在海外,很多大学的课程并不指定某一参考书作为教材使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己制作教学教案,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或由上课教师推荐选择一本和几本合适的参考书籍。而我国,由于教学体制的特点,学生已习惯教师按某一教材进行教学,因此双语教学中,要根据我国国情,对中文和英文教材要进行深入分析,选择一本合适的英文原版教学参考书,或者提供学生合适的讲义,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果原版教材过于难懂,可能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某专题需要深入研究是可参考BradfordW.等编著的GPS教材,其实也就是说,首先应该要让学生容易理解GPS课的内容,特别是英文教材与汉语教材的配合度,因为学生首先比较容易接受中文的理论构架,因此在选择英语教材是要考虑这一点的。然后在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文参考书,特别是对这门课程尤为感兴趣想深入研究的学生,可以适当建议他们多阅读后面的两本参考书,他们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进一步促进本科生对科研的兴趣。就目前的经济水平,学生不大可能购买国外的原版教材,因此本人认为较为实际的方式是教研室或教师可以购买几套GPS教材,在参考不同教材和网络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教师整理相应的教学资料,形成自己的风格,免费提供给学生,但是一定要灌输给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能随意复印整本书籍。

2.2师生互动交流的加强

我国学生学英语而不用英语的现象极为普遍,英语课与专业课程的割裂造成学生学英语听不懂、说不出、精通英语不会专业、精通专业却外语不好等种种弊端。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英语现状,逐步的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使专业知识和英语双向渗透,使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在课堂上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注意与学生多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始双语教学后,要及时和学生沟通、收集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力求尽可能多使用英语的同时不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达到较满意的学习效果。学生难以适应,这时,教师可放慢语速,辅之以表情与动作,久而久之,反复锻炼,学生就能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如果教师一味担心学生听不懂而改用母语教学,学生就会丧失了最好的语言环境,他就可能永远听不懂;在课堂上,要求老师尽量多提问,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口语表达锻炼和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些班级,到大学三年级时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还有多名同学通过了国家英语口语考试。与此同时,在大学二年级时,笔者把测绘基础词汇整理好发放到每位同学,要求牢固掌握这些单词。在此基础上,认真筛选了一些反映测绘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的英语文章给学生作课外泛读材料,以提高阅读速度和学习兴趣。在双语教学前夕,安排了两周的强化训练课,重点训练学生英语听、说、写的技能,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达到了借助工具书读懂原版教材,会作笔记,撰写短文,能写读书报告,能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中间出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能够使用专业常用词汇和习惯表达方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初步具备使用英语进行争论、辩论的技巧和本领。

2.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手段,针对课程特点适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2011年9月,我国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应实现现代化教学技术,建立电子图书馆和校园网,提高教学水平,并规定多媒体授课课时比例应达到15%以上,更直观、更形象、更快捷地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掌握课程的难点,而且更容易形成记忆。比如GPS系统的构成,分布,应用实例等有些是传统的教学无法将构架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用多媒体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GPS,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时注意课堂信息量的把握,要重点突出,避免出现学生看图片而没有掌握课堂实质内容的现象。

3结束语

测绘专业双语教学是我国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改革、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摸索,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才能使双语教学获得成功。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课双语教学正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循序渐进、有步骤地开展,认真研究和总结经验,切实把专业课双语教学作为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工作去抓,才能使专业课双语教学获得成功。另外,应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双语教学实验研究获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作者:李丽华 彭军还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

一、竞赛对测绘专业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1)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不仅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较量”,更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淘汰、强化训练,接受教师悉心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形体礼仪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

2)以竞赛搭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沟通。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搭建的桥梁,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学校教育教学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专业教师与测绘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使指导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及时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测绘行业标准的对接。

3)以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加测绘工程的背景。在测绘技能竞赛中,专业教师承担着选拔、培训、指导参赛选手的重要任务,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规范正确地进行示教。各高校为在测绘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测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测绘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流程、质量保证、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测绘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职责、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测绘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将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测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4)以竞赛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测绘学科建设水平。测绘技能竞赛吸收了测绘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测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更加牢固。各高等学校将测绘综合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测绘技能竞赛的规则和标准,对已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和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竞赛的需要,各高校还不断提升测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规范操作规程,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的合理性,逐步建设成为测绘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基地,测绘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测绘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设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测绘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生受益面较少、教师参与不足、竞赛主体单一和竞赛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竞赛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应,值得我们对竞赛机制进行思考与创新。

1)创新学生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级以上的各类测绘技能竞赛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分配参赛人(队)数,学校只能按要求筛选一小批精英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实训再参加比赛,竞赛实际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为了使竞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学校应针对不同竞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校(院)级竞赛,逐步扩大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人才的覆盖范围。通过组织校(院)级技能竞赛,打破参与技能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学校最好能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为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因竞赛加重学生负担。学校从低级技能竞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与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并保证测绘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测绘技能竞赛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有关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将参与竞赛指导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指导竞赛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出国学习、评优评奖、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或团队设置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指导竞赛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从“要我指导”转变为“我要指导”的良好局面,真正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

3)创新主办主体多元参与的共赢机制。目前,全国性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企业有主办竞赛的愿望和诉求,但是由于缺乏行政资源,没有权威性等原因,很难成为竞赛的主体,扮演着“赞助”、“支持”或“协办”的角色,在参与竞赛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应根据测绘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裁判,请行业企业领导现场观摩,组织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招聘等,使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测绘学科理论性竞赛由高校主办、具有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由行业企业主办、测绘科普性公益项目竞赛由学会主办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共赢模式。

4)创新竞赛制度设计的动态机制。技能竞赛是一种评价制度,旨在通过竞赛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向性意见。大赛就是指挥棒,大赛比什么、怎么比,对测绘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测绘技能竞赛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达120多所并覆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测绘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大赛的竞赛制度提出了挑战。管理部门应总结和汲取各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在竞赛层次上,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梯级分工;在竞赛体系上,构建“基础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竞赛体系;在竞赛内容上,将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有机结合,加大专门型人才的选拔和激励力度;在竞赛评价上应实行“多证书制”,如奖励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等,使技能竞赛的活力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通过技能大赛的制度创新设计和动态调整,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战略目标。测绘综合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地理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制定并建立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多元参与、积极参与和制度引领的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模式,为卓越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作者:焦明连 单位:淮海工学院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系测量技术专业实习报告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控制测量学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控制测量是测量员从事测量行业工作的重要测量项目;通过实习,可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可以培养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测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实习要巩固和掌握以下技能;在此次测量实习过程中我得出了几个经验;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在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生产性实践操作是很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熟练的应用,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已达到相关要求、四等导线测量时我们注意的问题、二等水准测量是本次实习中陌生和富有挑战的一个项目、测量的前期工作不能太草率、测量讲究熟中生巧、凡事都要力求事实求是等,具体材料详见:

前言:控制测量学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控制测量是测量员从事测量行业工作的重要测量项目。在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生产性实践操作是很必要的,这样我们才能让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熟练的应用,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已达到相关要求。

通过实习,可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可以培养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测绘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实习要巩固和掌握以下技能:平面控制网的布设、精度水平角观测、精度电磁波测距、平面控制测量处理、二等水准测量野外作业、二等水准测量内业平差计算。

实习内容:1.四等导线2.二等水准

四等导线测量:

根据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图上设计时,需遵循以下技术指标

由于实习必须在校园内进行,平均边长根本达不到,因此布网的时候这些不能再考虑了。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让网形更加美观,即各个边长很均匀,角度大小基本一致,当然必须通视。所以这次实习时我们所布的网其边长大约在250米左右,总长在3km左右。

测角测距都采用全站仪,测角中误差为2″,测距为2+2ppm。测角按照规范需测6测回,方位角闭合差限差要求≤±5″半测回归零差≤±8″、一测回2c较差≤±13″、各测回较差≤±9″且分左右角观测,1、3、5测回观测左角,2、4、6测回观测右角。

角度计算要按照如下公式进行:圆周闭合差Δ

Δ=[左角中+[右角中—360°

圆周闭合差需小于5″,则认为合乎限差要求,最后按如下公式计算左右角:

β左=[左角中-

β右=360°-β左

如果超限,则要具体分析,确定粗差,尽可能的少测,且要达到不测的目的,以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测量时我们注意的问题有:1、角度配置一定要按要求进行;2、左右角务必要分清,且要记录准确,总之一定不能混乱了;3、中午阳光强的时候,对仪器进行打伞遮阳,全站仪在符合观测者身高的前提下尽量架高一些,棱镜更是越高越好,以减少大气对流的影响;4、大家互相提醒杜绝使用橡皮,涂改数据等一些大家容易犯、或不在乎的错误,以养成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5、严格按规定使用旋紧测角,决不允许拼凑数据;6做到站站清,谁记录谁负责,这一站的所有问题。

距离测量采用往返测,各测量测回,每测回读数4次,合计距离为16个数值的中数。一测回读数较差10mm,测回间较差15mm,这个没有一个超的,太容易达到限差要求。我们在实际作业中,需要注意的只有测角。角度测量中也确实出现了很多重测的,有的一站要测上三四次,也就是这次实习让我们领会了精密测角的重要性,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达到精度要求的。该注意的都不能省略,天气条件太重要了,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了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比如大气对流,大气遮光,太阳直射时,温度对全站仪的影响,未动螺旋的隙动差,障碍物对视线的影响,虽然不会遮挡视线,但会形成一个模糊的斑影响找准。

另外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习惯了,拿到仪器就进行测量,对一些参数不去查看,这样会造成很大的麻烦的,有些甚至无法挽回,所做的数据可能全部作废。这个问题一定要牢记在心,按程序一步步做:1、棱镜配套吗?常数该设为多少;2、角度、距离、气压、温度、最小显示、测距模式、水平角和垂直角的形式;3、电池电量;4内存记录和手工记录,以便检核,这个不是那么必要。

二等水准测量

这是本次实习中陌生和富有挑战的一个项目。使用S1水准仪在校园内测量。每小组自己选线,测一个闭合水准,路线长度大约在2km左右,选择4个待定水准点。按照规定以次

选线——选点——埋石——观测

选线要沿路进行,避开土质松软的地段和磁场较强的地段。更重要的要避开行人、车辆来往繁多的路段,应为是在校内实习更应如此,一是安全,而是视线不易被挡。否则会浪费较多的时间。视线一定要避免通过河流、湖泊。这些都是学校内需要切实注意的地方。如果在野外,还要注意地质等条件。

选点,在实际作业中都要埋石,需要注意埋石的保存条件,不能被破坏了。不要受水淹、滑坡、沉陷的影响,地形隐蔽,展望不好的地方也要尽量避开。总之,要从时间、空间考虑周全。

具体测量时要往返测,使用同一种仪器和转点尺承,同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应分别在上午与下午进行。在日间温度变化较大时要减弱其影响。各种限差要求如下:基辅面读数差小于4mm,基辅面读数差较差小于6mm,前后视距差小于1m,累计视距差小于3m,闭合差小于

等等。。。

随着我对仪器和测量规范的熟悉,为期两周的工程测量实习结束了。这期间,我们遇到了种种麻烦,比如如何更好的布设导线网、怎样更好的读数、怎样扶尺、怎样内业计算等等。。。。但我们都顺利的解决了,这不仅锻炼我们遇到困难快速解决的能力,还让我们养成了劳而无获的情况下保持心态平静的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工作,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很多在课本上不可能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扩大和加深我们从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精密水准仪、全站仪的操作也更加熟练,并提高了快速计算能力。这些知识往往是我们在课堂很少接触、注意的,但又是十分重要、十分基础的知识。

在此次测量实习过程中我得出了几个经验:

首先,测量的前期工作不能太草率。在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组看了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自以为在大一上测量课时已经操作过这些仪器,没有什么难得到我们的,可是到了实习场地之后,我们显得束手无策,耽误了相当多的时间。就拿角度测量来说吧,在测量的准备工作的时候,大家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然而到了测量开始时没有一个组员能胸有成竹的站出来打头炮,最后还是通过查看资料,才真正的知道操作的准确过程。此次实习常因为这种的前期工作马虎影响了工作进度,耽搁了时间,通过这一点,我收获的经验是测量工作的前期准备一定不能马虎,不要眼高手低,要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这也是以后做任何事需要考虑的一点。

其次,测量讲究熟中生巧。在本次测量中,我的工作主要是扶尺和读数。在刚开始测量时,由于对仪器操作的不熟悉,经常因读数顺序错误或者重复影响了工作的进度,从而影响整个组的效率,但后来经过多次操作渐渐地熟悉了这项工作,不需要提醒就可以了。从这,我也明白了,以后如果再从事测量工作时,一定要提前熟悉所使用的仪器和如何操作,这将会很大的提高办事效率。

最后,凡事都要力求事实求是。最初我们在测量中,对于那些总是超限的测站点我们觉得有点烦躁,就产生了造假的念头,想伪造一些数据,但后来发现这样做最后闭合差可能会超限,如果这样我们组就不得不重测。通过这,我认识到凡事该认真时一定要认真,来不得半点虚假。

此次测量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是一种经验上的积累。另外,它不仅让我们提前感受了测量工作的复杂性和辛苦性,而且还增进了我们对测量学科的兴趣,今后,我还应该像这次测量实习一样,多多学习,多多积累,争取能在每一次实习中做到收获最大,感触最深!

两个星期的测量实习很快的过去了,整个工作虽然有些辛苦,然而它留给我的经验和快乐却将会伴随我整个大学生活,甚至我的一生!!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分析

摘要: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达到理解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了测绘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案、开放实验教学等解决办法,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实验教学

测绘工程专业是服务于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科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对学生培养质量,就业后尽快适应企业的需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教学是验证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性教学,学生容易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现象,实验、实习时无从下手,最终出现与工程实际脱节现象[1]。由于工程测量实验、实习环节中既有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也有建立测量各种基础数据的基本技术技能的实习。在仪器使用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时教具比较缺乏,学生听起来乏味,缺乏空间想象力,更缺乏使用仪器的亲身体会,所以有时候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具有抽象性。比如安置经纬仪实验时,许多学生只知道对准影响整平,但具体使用起来就不知道整平到底对对准影响有多大?如何控制影响程度?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对教材中文字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使用仪器观测、记录数据方面,许多学生对原来的光学仪器读数部分讲述比较抽象、记录数据时的重测、补测概念不清,通过实验、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观测、记录环境中对教材内容得以消化吸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宗旨,我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提高工程测量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1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学时安排不合理

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各类测量课程的教学学时与实验学时搭配比例大多数分配不合理,致使专业教师首先保证教学课时,然后才考虑实验课时。这样教学课时挤掉了实验课时,有的教师把部分课堂实验取消,放到综合性实习中进行。出现了淡化平时实验、实习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理论课学时与实验课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有许多专业课程课时分派比较少,势必导致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出现矛盾,有些课程甚至连教学内容都无法按教学计划完成[2]。比如“测量学”课程现在变为“大比例尺数字测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清测量仪器的使用、测量工作的基本方法,还要对数字测图部分的各个具体环节进行细致讲授。这么多内容如何进行学时分配?如何分配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给任课教师出了难题。大量需要的实验环节被课堂教学占去。由于测绘工程的每个实验都是以小组协作实验方式进行,即使实验设备达到了实验分组要求,但由于实验课时限制,一个实验也很难满足每个学生完成每个操作环节。

1.2学生缺乏组织实施的实践经验

太原理工大学大多数学生报考测绘工程专业时,缺乏对专业的了解。有些学生不知道测绘工程究竟是干什么工作,完成哪些内容。因此,对工程建设中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缺乏全面、详细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一点概念。教师在讲授理论时很难与学生作进一步的交流沟通,也就很难活跃课堂的气氛[3]。

1.3实验仪器设备不够齐全,数量不足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测绘工程实验室,常规测量仪器比较多,专用测量仪器比较少。受学校经费投入的限制,为了满足常规实验、实习的正常开出,大量购买实验用普通仪器设备,一些实验内容较少的,生产单位很少接触的专用测量仪器设备由于使用率不高的影响,一般只购入少量设备,有些高校甚至就不购买这类仪器设备,导致仪器设备不齐全,数量不足,往往满足不了学生正常分组实验的要求[4-5]。

1.4教与学最终目的不清

教与学需要有机协调才能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完成授课课时为目标,不考虑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时只考虑最终考试是否能够通过,不考虑本人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门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内容[6]。最终出现教与学的脱节,学生死记书本,教师只考虑完成教学课时。结果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不能适应当代生产的需要。毕业后,学生只会理论表达,不会亲自动手操作。

2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我们采取了一定的教学措施,归纳如下。

2.1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内容、目的和结果

在讲授课程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应该传授的教学内容外,还要详细介绍所用教材的编写体系和侧重面。讲授某些章节时应明确涉及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和最终实验结果。实验之前应要求学生重温相关的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的具体作业方法和步骤。

2.2充分利用各种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一般对工程建设工地没有感性认识,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理论教学,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工程建设工地以及工程建设中进行的测绘工作有所了解,利用生动的影像资料,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了学生由于对现场认识不足而产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7]。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收集整理各种不同类型工程测量的方法和技巧,补充到理论教学中,充实完善教材的不足,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开放实验室,提高管理水平

掌握测绘技术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学生最终才能消化吸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测绘实验仪器,做不同环境下的实验内容,才能使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求学生就某一个实验内容,围绕不同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掌握特定环境下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8]。

2.4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实验紧密结合

由于工程测量主要是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门课程,传授理论知识时必须围绕工程实际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尽量多到工程现场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9]。例如,在讲授建筑物变形监测时,组织学生到布设监测网的建筑工地进行参观学习,并请施工单位的测绘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讲授施工控制网布网方案、监测网布网方案、监测方法、监测方案实施经验等。通过现场教学,学生可亲眼看到网形构成,使用设备情况,了解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强化了课堂教学。

2.5将科研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

由于测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现有教材编写的内容往往比较落后,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不能及时编写进教材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现身说法,使课堂教学效果生动有味。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技术经验,提高了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能力[10]。

2.6改革综合实习方式,强化教师指导

要一改全班集中在一起的实习模式,实行作业小组活动,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实习(设计、论文)。由教师带领各自的实习小组,开展有生产任务性质的实习,这样不仅强化了教师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11]。对于毕业实习(设计、论文),无论是否结合具体生产任务,都应强调分散行动、多个教师分组指导,同时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避免重复。

2.7积极开展校内外学生专业技能比武,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校内外的技能比武,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一个好的办法。青年人争强好胜心比较强,利用这一特点,多组织学生开展技术比武选拔活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通过技术比武、技能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测绘技能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测绘工程专业的积极性。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协作、动手能力,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结语

理工科院校大都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和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而实践教学是理工科院校中最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也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明显好转,学生就业率明显提升。通过技能大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巩固掌握实验内容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实验课时不足的弊病。

作者:余哲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

摘要:从学科性角度来看,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性较为突出,因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同样较高。作为高等院校教师而言,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测绘实践技能,以便使学生具备足够的测绘专业从业能力。为此,本文将对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培养展开思考,开展实践,以资借鉴。

关键词:测绘工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测绘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培养具备空间与地面测量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使其通过测绘专业知识的习得与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够在日后从业过程中适应职业需要。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测绘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夯实理论知识;注重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对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1注重测绘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夯实理论知识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学习者对于理论知识的精准把握能够使其在实践操作中得心应手,尤其是对于测绘工程这方面而言,更是需要十分坚固的理论基础。有鉴于此,测绘专业教师应当通过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得以夯实理论基础知识。从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测绘工程专业都会开设《数字化测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等理论基础课程来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培养,同时在具体教学中,高等院校需要选择国内最新的教材,并且安排具备一定从业经验,同时理论知识较为扎实的教师为学生进行授课,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测绘理论知识与测绘实践技能的双重获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使学生激发兴趣,为此测绘专业教师在组织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同时,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讨论参与热情进行调动。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讲,允许发展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

2注重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部分院校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影响到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为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当充分地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以便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使学生的测绘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进行课程安排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当以现阶段社会对测绘类人才的遴选标准作为课程安排的重要参考标准,以便通过培养目标的明确,实现对学生测绘专业技能的针对性培养,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具备最新测绘设备的实践操作能力。

3注重对测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作为测绘工程专业而言,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根据现代人才培养标准的角度来看,当前社会在人力资源诉求方面也释放出了明显的重视技能型人才的信号。考虑到此种情况,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应当在扎实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创设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进行细致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施掌握专业的测绘实践技能,进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成为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现代专业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在进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时应当注重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①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如此将确保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以提升;②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应当为积极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技能提升契机;③高等院校测绘专业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科学性问题,确保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匹配,以便使学生在日后从业时能够快速上手。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之后,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切实提升实践技能,掌握测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过渡。

4结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技能型人才,对人才的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上要不断调整才能够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尤其是测绘工程专业,其专业性与应用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思路,从而切实有效地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作者:李丹燕 单位:邵阳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高等院

校本科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对工科生还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是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依托学院专业优势,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12年获审批并新增开设的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各种工程施工、铁路、公路、桥梁、城市规划、农业、林业、土地管理等行业,培养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和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向的优秀的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人员。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建设的规模也相应扩大,作为工程建设排头兵的测绘专业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测绘工程专业呈现良好的就业形势,然而,作为一个新办专业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更好发展成为本研究的初衷。

二、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1、实践教学内容所占课时比重大

以咸阳师范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为例,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工程测量学:理论(40学时),实践(24学时)占37.5%;控制测量学:理论(36学时),实践(20学时)占35.71%;GPS原理及应用:理论(42学时),实践(14学时)占25%;习(2周);数字测图软件应用(2周);测绘程序设计实训(2周)。

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理论课之后,一般以小组为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团结协作,完成的内容涉及仪器的对中、整平、观测、读数、记录等外业工作及计算、检核、绘图等业内工作,这些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仪器操作、观测、计算、绘图等方面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测绘行业属于艰苦行业,专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地点在野外,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是对测绘人工作状态的描绘,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测绘专业实践环节一般都安排在野外进行,而且基本都是在理论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大多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夏有酷暑,冬有严寒,加之外业条件有限,需要学生们客服各种困难,吃苦耐劳,锤炼意志,培养自己坚毅的品质,培养起测绘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和专业精神,[2]为成为合格的测绘专业人员做准备。

三、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我院教学实际,从实验、实习及实训三个环节着手,对实践教学从内容、课时、地点、形式、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使实践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测绘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1、内外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针对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际,在原有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基地主要针对课间的仪器操作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满足了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形变监测以及各种工程测量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2、实训性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将测绘实习与测绘生产任务相结合开展实训性教学模式,利用目前旅环院与相关测绘生产单位(如:陕西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西安天穹勘测公司等)建立的良好关系,开展“实习——生产”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参与测绘生产任务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3、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模式研究

注重实践教学的效果研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照着做的模式”,在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习)内容,在测绘实践教学计划中,针对项目内容,让学生从踏勘、选点、技术设计书的编写、观测方案的制定做起,让学生熟悉测绘工作的各个环节,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开放性实践内容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测绘单位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具体地,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制定了涵盖基本能力及操作、专业能力专项训练及职业能力综合实训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1)基本能力培养及操作训练模块包括:计算机操作,工程制图与综合,测绘程序编写,测绘仪器操作。(2)专业能力专项实习模块,包括:地形测量实习,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数字测图软件应用实习;测绘程序设计实习(3)岗位综合实训模块,包括:测绘工程顶岗生产实践及毕业设计。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使本科生从各类测绘仪器的操作到各种测绘实践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训练,加上严格的成绩评定系统及开放的实验条件,确保了实习的效果。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安排并开展测绘实践技能竞赛等活动,包括测绘仪器操作比赛、测绘技能大赛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达到对实践技能的检验和提高,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测绘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及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地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作者:赵敏宁 李青云 韩申山 廖世芳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长安大学地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61363部队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

1课程体系构建的背景

淮海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2009年开始,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入普及推广阶段。2012年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开始试点,2013年与2014年分别有四所和五所学校通过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就是应用型学科。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自2000年开始本科办学,2012年开始准备专业认证工作,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2版)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对2010级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课程体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在学校统一组织的2012级与2014级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针对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重点参考了认证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与调整。2014年9月已经向有关管理部门递交了认证申请。

2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2.1培养目标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培养目标的基本涵义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要求包括:①专业应该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②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③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基于学校2014级培养方案修改的原则,结合国际教育认证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学校定位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测绘地理信息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工程、海洋测量等方面的技术,适应以3S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城市与工程建设等行业、部门从事测绘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逐步建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结合学校培养方案的修订(一般2~4年),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在评价与修订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参与。

2.2毕业生获取知识与能力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中,毕业要求的基本涵义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具体要求是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10个方面的要求。依据认证标准要求,为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培养方案中制定了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获得9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2.3学位授予标准

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获取学位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时出台了《淮海工学院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2014版)》。毕业标准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测试成绩达到50分(含50)以上;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取得170学分;取得规定的第二课堂10个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取得大地测量员或工程测量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由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考试)。符合淮海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课程体系的优化

3.1课程体系优化的背景

在认证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主要包括:①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②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③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④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总学分的15%)。同时在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按照认证标准与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个别课程未开设、个别课程学分比例不够等。依据学校对2014级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通过广泛调研,并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修订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体现了海洋测绘的特色。

3.2课程体系的构成

依据学校对培养方案的原则框架,结合工程认证对课程的要求,考虑到课程设置能够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同时听取了企业专家的意见。

3.3课程体系结构

3.3.1通识教育平台

此平台是全校所有专业学生要获取的学分的基础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和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在课程名称后[A(B),C]格式中,A表示课程学分,B表示此课程中包括的社会实践学分,C表示开课学期,C为1-4表示第1-4学期连续开设,C为空时表示机动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为2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12门课程,共计40.5学分。其中形势与政策2学分不计入统计,有5门课程是由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两部分组成,社会实践合计共占6学分,具体课程如表2所示。素质与能力拓展选修课程模块中有三个部分,共计10学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性公共选修课程6学分,学生可选修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卫生与心理健康等课程。学校有选修课程数据库与相应管理办法,每学期都开设,学生可依据兴趣自由选择。第二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A类:创新奖励),第三部分是素质拓展学分(B类:社会实践),学校出台了《淮海工学院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对学分进行认定。

3.3.2大类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三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3所示。在自然科学类基础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25学分,其中工程训练是集中性实践环节,地球科学概论为双语课程。在工程基础类必修课程模块共计14.5学分,其中设置了5门课程。在专业基础类必修课程中共设置了6门课程,共计18学分;课程设计1个,共计1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3个,共计8学分。

3.3.3专业教育平台

此平台包括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与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二个模块,课程学分与开课学期如表4所示。在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中共计44学分,其中设置了7门课程,共计18学分;集中性实践环节6个,共计26学分。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中,共设置了27门课程,共53.5学分,学生选修19学分。其中提供了“地球科学概论”和“地球信息科学导论”二门双语课程。

4结束语

为培养合格的国际工程教育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2版)的要求,针对2014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制定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毕业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经过课程体系的调整使之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依据认证标准,课程体系需要不断持续改进,因此,在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应该不断找问题,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作者:谢宏全 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技能竞赛的实践与创新

1竞赛对测绘专业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目前,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普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并开展了广泛的技能大赛,激发了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1)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不仅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较量”,更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淘汰、强化训练,接受教师悉心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形体礼仪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2)以竞赛搭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沟通。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搭建的桥梁,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学校教育教学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专业教师与测绘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使指导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及时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测绘行业标准的对接[3]。3)以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加测绘工程的背景。在测绘技能竞赛中,专业教师承担着选拔、培训、指导参赛选手的重要任务,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规范正确地进行示教。各高校为在测绘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测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测绘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流程、质量保证、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测绘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职责、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测绘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将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测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4]。4)以竞赛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测绘学科建设水平。测绘技能竞赛吸收了测绘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测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更加牢固。各高等学校将测绘综合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测绘技能竞赛的规则和标准,对已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和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竞赛的需要,各高校还不断提升测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规范操作规程,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的合理性,逐步建设成为测绘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基地,测绘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5]。

2测绘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设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测绘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生受益面较少、教师参与不足、竞赛主体单一和竞赛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竞赛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应,值得我们对竞赛机制进行思考与创新。1)创新学生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级以上的各类测绘技能竞赛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分配参赛人(队)数,学校只能按要求筛选一小批精英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实训再参加比赛,竞赛实际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为了使竞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学校应针对不同竞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校(院)级竞赛,逐步扩大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人才的覆盖范围。通过组织校(院)级技能竞赛,打破参与技能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学校最好能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为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因竞赛加重学生负担。学校从低级技能竞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与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并保证测绘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2]。2)创新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测绘技能竞赛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有关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将参与竞赛指导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指导竞赛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出国学习、评优评奖、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或团队设置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指导竞赛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从“要我指导”转变为“我要指导”的良好局面,真正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6]。3)创新主办主体多元参与的共赢机制。目前,全国性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企业有主办竞赛的愿望和诉求,但是由于缺乏行政资源,没有权威性等原因,很难成为竞赛的主体,扮演着“赞助”、“支持”或“协办”的角色,在参与竞赛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应根据测绘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裁判,请行业企业领导现场观摩,组织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招聘等,使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测绘学科理论性竞赛由高校主办、具有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由行业企业主办、测绘科普性公益项目竞赛由学会主办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共赢模式[7]。4)创新竞赛制度设计的动态机制。技能竞赛是一种评价制度,旨在通过竞赛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向性意见。大赛就是指挥棒,大赛比什么、怎么比,对测绘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8-9]。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测绘技能竞赛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达120多所并覆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测绘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大赛的竞赛制度提出了挑战。管理部门应总结和汲取各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在竞赛层次上,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梯级分工;在竞赛体系上,构建“基础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竞赛体系;在竞赛内容上,将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有机结合,加大专门型人才的选拔和激励力度;在竞赛评价上应实行“多证书制”,如奖励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等,使技能竞赛的活力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通过技能大赛的制度创新设计和动态调整,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发展[10]。

3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战略目标。测绘综合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地理信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牵头,制定并建立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全员参与、多元参与、积极参与和制度引领的长效机制,创新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模式,为卓越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

作者:焦明连 单位:淮海工学院 测绘工程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仿真系统设计

1系统总体设计

利用Flash进行虚拟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为:结构设计、场景规划、素材准备、分级制作和整体整合[6]。因此,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仿真系统的总体框架制作流程可分为:首页场景制作、子场景制作、导航菜单制作以及FlashAS的编写。

1.1系统界面及其框架设计

系统的Flash框架由首页场景、子场景和次子场景构成。首页场景主要内容包括:长宽比例、背景、系统名称、栏目导航按钮、运行配置等“首页”信息。系统的界面如图1所示。子场景是系统各功能模块显示的区域,被制作成名为“main”的影片剪辑。各模块调用时主要用到了Load-MovieNum和UnloadMovieNum两个控制函数[7]。以实习指导模块为例,对应按钮上的AS代码为:on(press){loadMovie("实习指导.swf","main");unloadMovieNum(2);}该代码的作用就是在子场景区域内调用系统的实习指导模块,并卸载调用的上一模块。次子场景是模块内的显示区域,主要包含导航按钮、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内容。

1.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功能主要包括首页、实习指导、虚拟仪器、测量原理、仪器操作、软件操作和练习自测七个模块,具体的功能设计如图2所示。

2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2.1首页模块

首页模块是系统的首页说明,负责介绍系统的结构设置、课程内容设置、各模块的功能以及系统使用方法。这部分主要利用Flash软件进行美工设计,同时在导航按钮上添加UnloadMovieNum控制函数,让子场景删除已加载的影片,从而使该模块具有初始化的功能。

2.2实习指导模块

实习指导模块能够显示测绘工程专业实习指导书,使学生对实习有初步了解和认识。制作流程如下:1)根据课程设计需要,编写一份内容完善、具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书。2)将编写好的实习指导书导入FlashPaper软件中,并保存为“实习指导书.swf”格式的文件。3)在子场景区域新建一个影片剪辑并命名为“aa”,在时间轴的第一帧上添加如下代码:loadMovie(“实习指导书.swf”,“aa”);//在影片剪辑aa上调用实习指导书setProperty(“aa”,_xscale,120);setProperty(“aa”,_yscale,120);//设置调用外部文件的长宽比例4)添加实习指导模块的相关文字说明,一起成为“实习指导模块.swf”。

2.3虚拟仪器模块

虚拟仪器模块能够展示测绘仪器的组成与构造,可以通过鼠标的拖拽和滚动来实现测绘仪器3维模型的漫游功能。其中,3dsMax软件是3维模型的建立平台,VRP软件是3维模型的展示平台[8],制作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在3dsMax中建立模型。首先确定仪器各部分的比例和尺寸,其次采用合理的建模方法,最后根据坐标整合各部分模型。2)在3dsMax中渲染。根据仪器表现结构颜色和光泽度对其进行贴图和渲染处理。3)导入模型到VRP-Builder。安装VRP-for-Max插件后,将制作和渲染完成的仪器模型导入到VRP-Builder中,进行VRP材质特效的后期处理。4)制作独立运行程序。设置窗口信息,确定好保存的路径和文件名称,编译成EXE文件。模块最终生成结果包含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GPS四种仪器模型,其效果如图3所示。

2.4测量原理模块

测量原理模块是利用Flash动画模拟测量中角度、距离、高程观测以及全站仪测图的过程,直观展示各类测量原理。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因此特在其中创建了一个下拉菜单,其制作步骤如下:1)制作测量原理模块界面。在子场景中建立一个遮罩显示框,只让调用的原理动画在该区域内显示。在左侧空白区域建立一个下拉弹出菜单,在相应下拉按钮上编辑调用动画的名称。2)制作原理动画。3)在相关按钮上添加脚本代码。例如在下拉菜单中的全站仪测图原理上添加代码为:on(release){loadMovieNum(“全站仪测图原理.swf”,2);}//在第二层上调用全站仪测图动画在控制按钮上添加代码为:on(release){play();}//开始播放动画4)。在模块整体完成后,进行相应的设置,就可以直接生成*.swf格式的文件,最后被主场景直接调用即可。

2.5仪器操作模块

仪器操作模块是利用3D动画模拟水准仪操作步骤与方法,主要用gotoAndPlay和gotoAndStop函数进行时间轴的跳转[7]。现以其中的调焦与照准子模块为例,介绍该模块设计的流程。1)在时间轴上制作调焦与照准子模块的初始化界面。当点击“调焦与照准”的按钮时,场景时间轴跳转到调焦与照准子模块所在的位置,在此设计它的初始化界面,包含文字标题和文字按钮。2)在初始界面上设置文字按钮的功能。如图4所示,左侧部分的文字按钮是进入其他子模块的跳转按钮。右侧部分的文字按钮是调焦与照准的步骤,点击相应的按钮则调用相应的3D动画。3)3D动画导入。将在3dsMax中生成的水准仪模型进行动画输出,例如粗瞄过程中需要转动目镜调焦螺旋,则将目镜转动的动画导出AVI格式即可。然后作为视频文件调入到Flash中进行位置的调整和形状的缩放。最后添加播放控制按钮,整体进行即可。

2.6软件操作模块

软件操作模块是利用HyperCam软件录制SouthCass成图软件和TGO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SouthCass7.0成图软件操作过程的录制为例。1)设置合适的屏幕分辨率,建议为800×600或1024×768;2)到基本设置页,选中“直接录制生成”和“EXE”这两个选项;3)到声音设置页,设置一般选“16位”和“11025”;4)根据CASS7.0成图教程进行操作过程和配音的录制;5)将生成的*.exe文件转换成为AVI格式视频文件;6)将视频文件导入到Flash软件中进行后期编辑。

2.7练习自测模块

练习自测模块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里面设置了单选题和填空题,具有自动打分功能,主要是利用了FlashAS的逻辑判断功能[7]。以图5中单选题第三题为例,介绍设计流程。1)静态文本输入“S05型和S1型水准仪称为:”;2)建立四个按钮:“A.普通水准仪”“B.精密水准仪”“C.一般水准仪”“D.光学水准仪”;3)建立动态文本,变量名为“chengji”,用来显示分数,新建影片剪辑1,实例名为“panduan1”,用来判断对错;新建影片剪辑2,实例名为“daan1”,用来显示所选答案;4)在四种按钮上分别输入以下动作脚本语句:on(release){d1=0;daan1.gotoAndStop(2);}//答案区域显示Aon(release){d1=1;daan1.gotoAndStop(3);}//答案区域显示Bon(release){d1=0;daan1.gotoAndStop(4);}//答案区域显示Con(release){d1=0;daan1.gotoAndStop(5);}//答案区域显示D在场景中添加以下动作脚本语句:if(d1==1){panduan1.gotoAndStop(2);}else{panduan1.gotoAndStop(3);}//判断正误chengji=(d1)*100;stop();//显示成绩分数其余选择题制作的方法相同,只需设置相应的变量即可。当所有的模块完成并生成“*.swf”格式后,将其归类,置于主场景同一目录下的文件夹中,进行最后的修改和调试即可。

3结束语

基于Flash技术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仿真系统件体积小、运行速度快,操作简单方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交互性和仿真性[9]。用户可以在软件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指导,了解测绘仪器构造,掌握测量基本原理,熟知仪器和软件使用方法,进而通过练习自测,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实习效果。而且可以将软件置于网页之中通过网络进行,用户只需打开浏览器就能使用,具有较强的可移植性,非常适用于在线教学以及构建网络虚拟课堂。通过使用该类仿真系统,可以增强实习兴趣,降低实习成本,在外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可以部分代替实习过程。

作者:吴昊 吴北平 刘亚东 单位:国地质大学( 武汉) 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作者:王贺封 张安兵 曹媛 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矿测学院

测绘工程专业论文: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代测绘的本质和内涵,接着介绍了在现代测绘的背景下测绘人才培养所出现的问题,最后具体从各个角度探讨了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关键字:测绘工程现代测绘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现代测绘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空间信息,而以空间信息理论为核心的测绘学科,与地学、生态、环境、城建土地管理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往往是多种专业技术的综合系统,只有将各类知识融汇贯通,构成有机的知识网络,才能适应现代科技相互交叉、渗透、移植的特点。而传统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学科领域单一,知识结构面太窄,特别缺乏相邻的专业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应用型测绘专业人才,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应根据目前的国情、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考虑测绘知识的系统性,又要兼顾学科的综合发展趋势具体应设置的主要课程如下:基础及公共课:包括数学、物理、政治、外语、大学语文、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法律基础、体育等。测绘专业课:包括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大地测量学基础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测量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等。相关专业课:包括城镇规划、自然地理学、采矿学工程与工业摄影测量、土建概论、数据通讯与模式识别。

3.注重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精英化高等教育或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具有以下4个主要的特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以大工程为背景,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更高的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加强调与一线生产实际的结合,更加重视生产实习这个教学环节,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中在理论上给予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则更重视与工程实践地结合,或者用综合实践代替。应用型人才要注重工程意识(求真务实、严谨规范拼搏进取)和工程文化(求善求美、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地培养,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能够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活动是认识世界地活动,工程活动是改造世界地活动,在工程活动中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愿望、提高其创新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与各自的专业相结合而创造地学习,即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在创造中深入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富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同其它专业相比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受实验学时的限制,很多实验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亲自动手,因此,应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经过多个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第二,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第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实践环节应尽量与测绘单位的生产实际相接合。测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因此,实践环节必须要面向实际的生产应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育部门与生产单位共同努力去创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

总之,探索对于测绘人才的一种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测绘专业教育者应该从多个角度探索测绘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测绘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