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时间:2022-05-07 11:41:00 关键词: 建筑企业 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论文

摘要: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其管理要素多、管理要求高,这也对该项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筑企业应该从管理人员、质量、工期、安全、制度和考核各方面着手对企业进行严格管理,不断补充、充实和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更快更好发展。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一、为企业运行与业务管理制定相关监督机制

在世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建筑市场对与建筑企业的要求更是高于过去,因此一套完备的规范制度对于企业是否能够良好地进行建筑施工业务发展与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国内知名的建筑施工企业少有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机制,这点可以与国外发展年代较远,管理文化较为优秀的建筑企业多多进行技术性交流,并根据现有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进行修改与废除,以此来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争取让企业的管理工作更为流畅与科学。

二、加强企业信誉的提升,控制业务合同监管

以企业诚信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在施工过程中坚持以业务合同中规定的相关工程条款进行,并按照科学有序地施工管理方案开展施工工作。企业应具备树立企业诚信品牌的前沿意识,并通过强制性地履行相关施工合同,并保证优秀、高效地完成施工交接来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名牌印象。企业除了内修自我施工管理的水平,对外还应采取强硬的合同监管手段,必须熟练各种工程案例,了解施工索赔等相关程序与通道,善于利用法律工具维护自我权益。

三、强化企业的业务信息监督与管理,紧抓企发展机遇

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强化各项业务信息的管理投入,以保证相关业务信息能够快速并准确地传递,一些重要的动态消息也应加强基本的记录与分析处理工作,让企业在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及时掌握各项细节,从而赢得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授权。目前,互联网络的发展让施工建筑企业能够从更多更广阔的渠道获得相关施工业务的信息,可以尝试创建快捷、方便的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来优化企业管理资源的分配。

四、建筑企业应加强施工工程的现场监督与管理力度,力求实现标准化施工

建筑企业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督与管理效果是整个企业运行状态的间接表现,因此在常规的施工建设过程应,必须无条件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质量的监管力度。通过相对完备且规范的施工人员在岗职责对现场施工操作者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强化施工标准化,防止施工纰漏的出现。同时,企业要加大对施工员工的安全防护投入,施工人员接受来自企业强制性的施工安全知识培训从而具备一定的施工安全常识,另外增强安全防护措施的物质投入,提高现场建筑施工的安全系数。

五、建筑企业长期发展的唯一前提是施工质量的保证

在建筑施工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提到了更高的标准,企业只有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效,更为优质的建筑施工服务才能在经济市场中立足,赢取足够的商业诚信并树立起企业名牌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强化基本的施工质量监督与管理力度,一起施工操作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

六、企业经营的目标是盈利,降低成本

提高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依靠利润获得发展的物质动力,只有盈利,才能为企业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业务项目。从企业目前的业务实际情况出发,对每一项建筑业务工程进行科学的成本预算,并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每一笔预算支出才能从根本上开源节流。

七、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目前竞争尤为激励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内修自省,以企业经营运作模式为创新的切入口,开展新一轮的管理改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高是唯一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从中获利的方法。

作者:吴挺伟 单位: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1注重各项成本支出管理

建筑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使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规模效益,建筑产品的价格已经确定,那么成本便是决定最终效益的关键因素。利润空间的打开和完成经营指标必须做到通过使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降低施工成本,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要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切忌片面追求低成本而降低工程标准。经营管理的实质就是“开源节流”,合理控制成本,获取最大规模效益。每一个建筑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从设计、采购、进度、质量、安全、所耗费用各方面准确控制各项成本,执行有关的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预算定额等,制定积极的、合理的计划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措施,严格地、准确地控制和核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及时提供可靠的成本分析报告和有关资料数据,与计划相对比,来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在经营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2注重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和成本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直没有被施工企业予以重视,企业长期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却对工程成本很少关心,这样即便提高了工程质量却增加了工程的质量成本,经营效益还是不够理想。企业没有意识到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企业质量一旦超过合理水平,都属于质量过剩或浪费,都需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因此,企业需要正确处理质量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之间的关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因为工程质量的因素导致成本增加的现象,对质量实施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意识到质量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注重工期管理

工期目标是工程管理的三大目标之一,也是建筑企业能否取得信誉和顺利履行合同的重要条件,一般称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的相应措施叫工期控制。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特定的工期要求,所以要求建筑企业针对各项工程具有的特点,对每项工程进行针对性地规划和调整,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会增加工程成本,同样的,不断延长工期也会增加固定成本的支出,所以成本的变化会随着工期的变化而变化。正确的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工期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说,并不是工期越短越好,也不是越长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工期计划和对工期的合理调整,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对施工企业而言,只有合理的控制和安排工期,才能保证期达到最佳成本。工期成本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施工企业采取措施保证工期的费用,二是拖延工期的索赔费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保证合同工期和降低成本是件十分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求企业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切忌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盲目赶进度,造成增大成本,又或是由于管理不当使工期增加,导致项目亏损,这些都会对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在此着重重视工期管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4注重施工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势必增加工程成本,影响企业声誉,对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在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方针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把关,要求施工人员重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安全的施工体系,让安全文明施工落实到具体,重视起安全管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

5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建筑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来解决管理方式发生偏差而导致出现结果与目的不相符的棘手问题。在建立过程中,要把质量、时间、成本等列入考核中,做到分段验收和整体验收两不误;对项目安全生产、增收节支、新技术的运用实行专项考核来节约成本,提高工程建设效能;对项目完成质量高的人员或组织实施表彰,处罚未能按期完成项目的部门或个人,构建出奖惩分明的有效机制。所以,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来考核人员的业绩,激发工作的积极性,能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以及通过考核机制的实施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解决相关问题。

6结束语

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为其管理要素多、管理要求高,这也对该项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建筑企业应该从管理人员、质量、工期、安全、制度和考核各方面着手对企业进行严格管理,不断补充、充实和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更快更好发展。

作者:徐业勇 单位:宿迁市永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论文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建筑行业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将直接影响着其在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地位,随之会出现各种经营管理模式风险,而这些风险很可能就会危及到整个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投标风险,该风险包含了投标过程中的全部成本,低价中标造成的建筑企业压力,该风险主要是由于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造成的,同时还会扰乱整个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财务风险,因为建筑企业承担的建筑施工项目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而且回收的周期也比较长,这样难免会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正常施工项目因此而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建筑企业要提前避免资金问题造成的银行利息负担、坏账风险等问题;三是合同履约风险,部分建筑施工合同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导致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垫资情况的出现,使得建筑企业承担着较大的建筑负担,极易出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基于上述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风险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快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然要克服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仅仅抓住创新的契机,立足内外环境,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

2.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单纯生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部分企业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下,不积极改革创新,导致其在经营管理中不能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因此,为能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要主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自身成本意识、风险意识与效益意识,从管理思想上实现根本性的创新。

2.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既包含了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施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又包含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理念、决策以及市场分析预测等。因此,如何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也是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应当从单一的生产管理实现向复合企业经营的转变,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细胞”,放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进行管理、操作和运营;二是建筑企业要能够准确、全面的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同行的经营情况、技术实力及竞争水平等,关注国家在建筑行业中推出的一些新的政策及规章制度等,实现对建筑领域各种信息的有效把控;三是建筑企业管理者要将价值流放在中心地位,实现由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创新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经营,创新经营管理对象,全面把握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利润情况。

2.3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进行有序管理的重要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性效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是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一个能够把企业各种形态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企业管理机制,将企业收益与员工收入、责任成本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利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强化其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地位。

2.4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把管理和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建筑企业的性质及经营内容来看,其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把握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及劳务层次三者的定位,即处理好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以及施工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公司总部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与以项目经理部为代表的项目管理层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差异。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都以促进建筑企业的自主经营为主要目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其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企业层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对项目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而项目管理则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承担着合理配置各种施工中的生产要素的责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要确定和处理好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结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目前各个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创新作为推动一个民族进步的主要力量,已经成为各行业争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方式,建筑企业亦不例外。因此,本研究主要在分析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四点意见,望能够为推动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李勇单位:河北中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试议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路径

经营管理其实质就是“开源节流“的过程,在有了经营收入后,就要控制住经营成本,这样才能有经营利润。因为建筑企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就要建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即对设计、采购、进度、质量、安全、企业管理等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跟踪,执行有关的成本开支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工程预算定额等,制定积极的、合理的计划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措施,严格地、准确地控制和核算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及时地提供可靠的成本分析报告和有关资料,并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对项目进行经济责任承包的考核,以期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重视工期管理

在经营管理中作用工期控制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目标之一,建筑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和顺利履行合同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如果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势必会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而工期不断的延长,同样会增加企业固定成本的支出,同时增加了可变成本的风险。正确的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工期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说,并不是工期越短越好,也不是越长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工期计划和对工期的合理调整,使其达到最佳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违约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合同条件的制约,保证合同工期和降低工程成本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盲目抢工期赶进度,造成增大项目成本,也不可因为管理措施不到位而使工期增加,导致项目亏损,对经营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二、重视安全管理

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重点做好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因为一旦施工中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不仅增加了工期成本,而且还要面对巨额的伤残人员赔偿,使工程人力成本增加,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因此,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方针、规章制度对施工进行管理。要全员重视安全文明施工生产的重要性,并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的安全文明管理体系,使安全文明施工能落实到位,以保证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结束语

经营管理工作作为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和生存发展的关键,其管理贯穿于建筑企业的始终,但是因为其管理要素较多,管理要求较高,所以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使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筑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应该从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质量控制、工期控制和安全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在管理过程中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不断补充、完善和改进,使建筑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刘学单位:贵阳高科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1、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根据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行以“国腿民进”优化产权为核心的国旗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要现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员、定编、定岗、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地清理不在岗人员的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卸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也给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期股、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2、组织机制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组织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指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归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装饰、市政、安装、钢构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3、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积极推广网上银行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一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全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国有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棋高一着,赢得发展,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这根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勇于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始终充满发展的活力。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

经营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待于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创新,形成新的动力源,以激发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根据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行以“国腿民进”优化产权为核心的国旗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要现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员、定编、定岗、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地清理不在岗人员的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卸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也给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期股、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2、组织机制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组织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指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归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装饰、市政、安装、钢构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3、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积极推广网上银行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一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坚持绩效考核。针对企业改制实际,建立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经营者资产经营责任制,以资本收益率、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安全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董事会与总经理订立年度资产经营责任书,总经理分别与经营班子成员签订经营管理责任书,经营班子的收入分配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国有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棋高一着,赢得发展,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这根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勇于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始终充满发展的活力。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试论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创新尝试

【摘要】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一定要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现状;问题;创新管理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迅速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成了决定性作用,一个词语的变化,足以见党中央对市场经济的重视程度。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要能够提供出科技含量高,质量优,工期短,造价低,性价比高的建筑工程,而做到这些的前提就是要从企业的经营管理着手。

一、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1.管理体制的特点。企业管理要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办事,严格遵守合同的规定,同时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可言而无信。企业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技术管理,要加大在技术上的投入,加强对技术的管理。

2.企业计划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的计划报告根据制定对象不同可以分为经营计划和工程进度计划两类,经营计划是以企业为对象制定的,工程进度计划是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制定的。这两个计划并不是孤立存在,并行不悖的,相反,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参照。

3.预算体制的特点。任何一个工程预算都很重要,建筑施工企业的预算是整个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应该加以重视。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尺就是预算,因此预算一定要符合工程的特点和组成,并且预算能为工程报价和结算提供参考。

4.资金占用的特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占用的一个特点就是周期长,数量大,鉴于此,支付起来就较其它行业更加仔细和严格。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建筑行业整体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单不说设备和施工质量的问题,就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就是很长时间以来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创新工作不能半途而废,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企业管理的创新工作是一个长远的事情,可能开始收效甚微,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看到回报。创新之前,应该先总结问题,以下就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忽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谓是现在企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它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企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而我国现在的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能很好的坚持这一战略,只顾及到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显然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

2.对于决策缺乏思考。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决策之前往往只是领导的意见,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缺乏民主意见,最后形成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如果领导缺乏足够的智慧,这样决策的结果肯定会为企业造成损失。

3.基础工作不扎实。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基础工作做的不够扎实,以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得弥补以前的工作漏洞,这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问题这样不断积累,以后的工程可能问题不断,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利润就只能有减无增了。

三、创新管理制度的对策

上文已经提到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不足,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得在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上下足功夫。要考虑到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并且把企业的特点考虑在内,确定企业在市场的地位,取长补短的进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经营策略,把企业的效率和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注入创新管理思想,以求得到不断地进步。要想使经营管理更加创新就要做到以下几点措施。

1.创建合同管理信息平台,使合同管理流程更加完善。施工单位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创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使得各个等级的管理人员都能够共享合同管理信息资料,也能让信息革命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管理工作。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程序,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过程中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业务流程并对其负责。各个环节包括谈判合同、签约、工程开始、支付款项、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工程验收、结算等等都有要清晰地知道谁是经办人,那个人员是主管,并且上述环节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2.建立资金预算制度,严格资金管理。从很多地方我们都能得到结论,计划是必不可少的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说到工程项目,在进行项目之前一定要进行计算整个工程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并详细到工程的每个环节,对于那些需要几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就需要核算出每年的预算。每年开始的时候,就要大致算出今年的收入情况,并且根据收入情况制定出支出计划,在一年结束时,要进行决算。要想控制好开支的平衡就要制定预算制度,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度的开支,可以减少浪费。另外,还要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体制,企业的结算中心要全方位的把控资金的进出,并且资金的使用不需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也一定要严格的控制资金的使用情况,尽可能的使资金更有效的利用,这样就能使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管理好固定的资产,闲置资产及时进行盘活。施工企业应该依据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创建比较合适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也要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创立单独的台账,并且定期对固定置产进行清算,确保盲目和事物相符合,这样可以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和闲置。要是出现闲置资产的话,要赶快进行盘活,能使用的就尽量使用,也可以对外出租,没用的可以卖掉,这样可以减少固定资产闲置带来的损失和损耗。

4.健全和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加强工程项目的管理。企业效益、品牌形象和信誉的增加都来自于工程施工项目,也是一个企业的根基,所以说施工企业一定要重视企业的管理。施工企业要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项目管理体制,创建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组织体制。要想控制好企业项目管理,就必须健全项目部经济责任制。同时也要监督和控制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有力的把控项目运作过程。

5.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

对存在隐患和出现问题的工程,要对那些失职的人、不做事的人、责任人进行处罚,这样不仅管理者更加充满责任,还能使各方面的人员更加认真负责,制度的执行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现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一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和现在主要的问题,并且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一些创新性的对策,使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更加地完善,从而能够提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赵庆军、男、1975年11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红旗渠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牛增杰、男、1982年4月、助理工程师、工作于红旗渠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决策方法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经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始终。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然后分析了传统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选择,最后介绍了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问题。

【关键词】决策方法;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一、前言

经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其贯穿于建筑企业生产发展的始终,为提高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的素质和应变能力,建筑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必须应用科学的决策方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建筑企业经营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发展。然而,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就经营管理总会受相应因素的影响,而使其不能更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影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巨额拖欠款引发的财务风险

近些年,经济的不稳定性,在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愈发严重。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结果表明,每到年底全国累计拖欠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总额均超过亿元。

施工企业通常因为巨额的工程拖欠款往往导致利息的负担过于沉重,出现资金周转上的困难,增大了坏账的风险,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低价中标引发的利润风险

环顾当下的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于是就有了低价中标的模式,虽然中标但是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下降。在最近几年的工程实践中,一类工程三类取费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种环境下,一旦施工企业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不可能彻底走出因压价让利因素而导致的窘境,因此而潜在的利润风险是相当大的。

(三)施工合同不平等引发的履约风险

建筑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许多的工程项目,甲方则利用这一点,从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迫使施工企业所签下了的施工合同有失平等性。比如“垫资施工”已成为投资方降低资金成本、转嫁经营风险、榨取施工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

(四)项目管理上的缺失引起的效益风险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表明,施工企业自身管理上薄弱和机制不合理,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漏洞,施工效率低下。事实表明,现场管理上的混乱是老牌施工企业积久的弊端,其带来的工程成本风险是极大的。

三、传统技术、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选择

建筑工业化使建筑技术日益先进,建筑企业的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先进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但是,由于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建筑施卜的复杂性,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大最涌现.不同企业就必须选择不同的技术既使是大型企业,不同工程中也应选择不同的技术一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向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因此,技术必须服从经济的需要一般来说,决定企业技术程度的因素主要是企业规模,但对一个具体企业来说,主要因素就取决于工程的复杂程度、建筑物的结构、层高、工程量等条件。为了正确地进行选择,就必须有定量的决策方法,以下面试举例说明。

例1.某建筑公司在生产中可采用传统技术、适用技术或先进技术。由于传统技术主要是人工生产,几乎不需要什么建筑机械设备,因此生产中固定成本较低。但手工生产需要大量人力,劳动效率不高,材料消耗较多,因此变动成本较高;先进技术大量使用机械设备可大大节省人力,生产中变动成本较低,但固定成本就会提高;适用技术介于二者之间,固定成本高于传统技术而低于先进技术,变动成本低于传统技术而高于先进技术。

假设该公司若采用传统技术生产,固定成本只需20万元,适用技术的固定成本为30万元,先进技术的固定成本为60万元,传统技术消耗较多的人力和材料,单位建筑面积的变动成本高达20元/平米,适用技术的变动成本为180元厂平米,先进技术的变功成本仅为160元平米。

四、建设资金的合理分配问题

建设资金的管理体制改革后,建设单位不再无偿使用国家的纂建投资。建筑企业实行投资包干制,也必须精打细算,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6对本企业的自有资金,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使用。

这些都要求建筑企业学会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才能提高投资报酬率,尽快回收建设资金。一般总存在若干个建设项巨可以投资,所以首先确定出可以投资的.几个项目在不同投资额下的收益情况,这是正确进行决策的前提,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根据各种不同的投资组合形式,决定每项工程应投资的数额。

为了破解施工过程中缺乏监管的难题,潍坊市财政局创新提出实行财政专管员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现场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政府投资的所有的城建项目派驻两名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财政专管员,及时介入施工现场,对工程量计量、材料价格确认、变更签证及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参与和监管,其中重大变更事项由专家小组集体论证确认,防止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等问题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据了解,在施工现场,专管员甚至都要对使用钢筋的粗细都进行严密监督,这样就确保了工程的质量。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狠抓城建资金管理的决心,也难怪有人说专管员就是市领导的“眼睛”。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保证这些专管员不徇私舞弊,甚至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对项目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呢?据了解,审计局要对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的评审质量进行监督,如果一旦出现把关不严的问题,在年底考核之后专管员就会被辞退了。并且专管员的工资在事业单位工资基础上实行浮动的绩效工资,提出的意见好坏跟收入挂钩,在年底考核的时候如果你出的好点子多,会给予额外奖励。

五、结束语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建筑企业生产发展有重要作用。将决策方法运用到管理当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进行管理。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有关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

当前形式,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及前期刺激政策产生的消极作用将持续影响经济发展。此种背景下,中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搞好企业经营,是所有建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特点

(一)企业承揽的工程业务投资额大、周期长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范围按其企业资质来分,包含房屋建筑、公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工程、铁路工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里的每一项工程规模从几十万至数亿元不等,投资额高。

周期长,首先是指一项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建设周期长,且投资额越高,建设周期越长。其次,周期长是指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一个项目的立项、项目考察、项目跟踪到签署合同承揽项目的过程漫长。经营活动周期漫长是由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决定的,如墨西哥高铁项目,2014年11月3日,墨交通部宣布由中国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却由于外界质疑和墨国内压力而在3天后宣布取消中标并将重新招标。在重新之后不久又突然宣布项目将无限期推迟。而中国铁建早于2013年9月就开始跟踪这个项目,目前该项目还无重启迹象。

(二)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建筑企业从经营生产的领域看,主要为房建、公路、水利、市政、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稍有闪失,出现质量或安全事故,将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从多方面进行监管。首先,在市场准入方面,采取了企业资质分类分级的方式对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建筑企业按照企业的资金、人员、设备及工程施工业绩等方面综合评定,确定企业资质类别及等级,并以此为基础在相应企业资质等级范围内从事经营工作。其次,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招投标工作进行监管,确保建筑市场的公正与公平。最后,政府对企业的工程施工进行过程监管,从安全、质量、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监督企业的生产施工活动。

(三)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动挂靠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建筑业企业挂靠,是指一个施工企业允许他人在一定期间内使用自己企业名义对外承接工程的行为。资质挂靠有众多危害:首先,借用资质的一方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往往导致管理疏松,出现建筑工程的质量低劣,并形成重大安全隐患。其次,资质挂靠使得有资源和关系的人能够获得将关系变现盈利的渠道,滋生了贪污腐败。最后,资质挂靠推动了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扰乱了建筑市场公平竞争。

二、中小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主要问题

(一)企业的经营与生产脱钩

建筑施工企业依据组织分工原理设计了经营部与生产部门,却人为的导致了企业内部人员的分裂。从事经营工作的人员只管经营,而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员只搞项目管理。经营的不懂生产管理,由于不懂项目的工艺过程甚至不懂工程材料型号类别,可能导致在投标报价过程中,企业提交的清单价格不能如实反映工程的成本与利润,出现报价与项目真实价值分离的现象。不是报价超高,业主方不能接受,就是报价过低,企业无法承担工程费用。此种情况下的投标报价往往具备竞争力,直接在竞价中败退而无法中标承揽工程项目。

(二)企业自主经营主动性不强,经营主要服务于资质挂靠

当前部分中小型国有建筑企业自主经营主要依靠于主管部门的投资项目,反过来主管部门的投资项目也多会倾向于选择内部的下属建筑单位承担工程的建设。除此之外,这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在市场上承揽业务的比例小,以至于企业内部负责经营的主管无动力开展相关经营工作,建筑市场业务的开拓非常滞后。

除了少数的自主项目外,大部分时间被用于挂靠项目的经营活动中。《建筑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建筑施工企业以任何形式允许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使用本企业的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因此,资质挂靠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进行挂靠经营的建筑企业将面临巨大法律风险。

(三)企业存在机构臃肿现象、管理水平低下、信息化水平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受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的影响,市场尚未形成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筑企业大而全、小而全,规模相当、业务雷同。普遍存在机构臃肿、职责不清、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不仅造成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复建设。

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成本管理仍属于粗放型管理。企业在施工生产中随意性强,未形成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上缺乏先进、实用的手段,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技术还是空白。

三、中小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经营人才队伍

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促进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建筑企业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培养高素质经营人才队伍,首先是加强职工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既有丰富的市场经营能力又有深厚的项目管理知识,甚至包含基本的财务管理、法律常识等素质。其次,是培育经营人才队伍,针对性地提高其市场经营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只有企业具备了一批能够在市场中开疆拓土的战士,公司的经营业绩才会有所改观,公司才能够获得发展的资金源泉。最后,培养经营人才队伍要注意人才的层次与储备,确保各层次的人才都有涵盖,并合理地储备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支持。

保持经营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适应经营工作的可动性。经营人员还要掌握联营分包,劳动力市场资源以及一些其他社会资源,使有些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或转嫁风险。对外要发展一些社会资源提供可靠市场信息;要有专人从政府计划部门,规划部门,设计院等获取源头信息;要熟悉建委,招投标,招标等招标管理部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建筑企业

现代社会已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的竞争也发展为知识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企业OA平台的建设使得企业市场开拓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部署先人一步,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抢占先机,争取主动。不言而喻: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已经成为建筑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然采取的技术途径。

(三)是对市场细分和经营结构的要求市场细分

坚持紧盯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的经营方针不动摇,同时在企业内部,经营结构布局要合理、系统、科学。要对经营区域进行划分,设专人专区负责,作精作透这些区域、这个行业。实现信息和关系资源共享。

(四)加强项目管理,创精品工程,提高品牌效应

干好现有项目,其实就是展示了企业形象和实力的过程,是取得业主信任,变成业主寄予很高期待的过程。如果我们项目干得好,这种期待得到了验证,我们企业的形象和声誉就得到了加强,反之就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传播很快、很广,很长时间难以消除,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干好现有项目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干好现有工程,通过现场托市场,现场硬管理,交好一方朋友,是开拓一个市场,一个行业的根本出路,也是最经济、最见成效的经营方法。

(作者单位为湖南有色地质工程测试研究中心)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困境与创新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为了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本文就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求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 建筑施工 经营管理 模式 困境 创新

一、前言

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各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对于建筑项目管理这一行业,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把握好发展的新趋势,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挑战。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工程业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上。能否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经营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现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效益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

建筑企业管理就是指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管理。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建筑企业自身的建设活动,它企业的生产为中心,包括项目施工过程、辅助施工过程、施工技术准备过程等等;另一方面指的是建筑企业对外交流的活动,它是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单位机关进行来往周旋的活动,包括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材料的选择和企业员工的招聘、考察等。

目前来说,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一些比较大型、资历比较老的企业,实际上技术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具有招揽、建造大型工程项目的实力。但由于这些企业在前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许多大型企业以及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未按照国际惯例,在企业内部建立和市场自由竞争相符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分配制度、人事关系及运作模式等基本建设方面不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而企业缺乏创造性,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经营模式上来说,当前很多的建筑企业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链,采用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发展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力量,但技术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的作用没有能够体现出来。此外此模式的发展容易受到资源的拘束,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水平较低。

三、当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前多数建筑企业仍采用粗放式发展模式。建筑企业重视施工、获取盈利,重视产值,忽视投入,忽视实际的效益。这些企业产出的提高几乎完全依赖与增加各种资源的投入,像是手头项目的数量搭与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呈现正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盈利的实现与增加是靠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来保障的。另一方面,实际技术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实现。因此,受到资源的很多限制,而要达到不增加或少增加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通过依赖科技进步取得更高的产出的内涵式发展,尚有很多需要努力的。

(2)尚未形成真正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由于一直以来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大型企业行业垄断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发展并不充分。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大型项目还是小型项目,建设的规模总相当,施工的方式雷同。此外,许多企业有机构臃肿、职权不清、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一方面使得相应的基础技术工作、技术装备、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多次建设;另一方面使得建筑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大企业对外很难有足够的竞争了,小企业则没有其特色来增加其竞争力。

(3)大部分建筑企业项目管理水平较低。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质量安全、工期延误、费用超出等问题始终存在,尤其是这两年来出现的较多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给社会财产、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没有专业的负责人员,各个项目都是开始了就组织建立班子,完成之后就散伙,没有一个始终负责的人员,对项目的后果承担责任,而责任不完善,后期管理就很难继续进行;法律、法规不完备,对现有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相关管理软件不够先进。另一方面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一线生产人员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多余劳动力。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得到企业的岗前培训,因此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管理也难以进行。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思考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克服目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关键是紧紧抓住改革创新这条主线,牢牢把握经营管理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立足内外环境,结合组织特点,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坚持组织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1)经营战略创新。建筑施工一定要树立坚持做大做强的原则,高度重视项目经营开发工作,做到在企业范围内加大项目建设开发力度以及优化配置项目建设班子和项目建设队伍。在项目建设方面要做到三要:一要把握市场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二要把技术开发工作和资本运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主业专业化、适度多元化的发展。三要重视发挥管理创新和人才效应在经营开发中的作用。

(2)组织结构创新。为顺应多元化发展需求,企业要将管理的要点放在上,减少行政上去多层次,及时裁减冗员,提高效率;在横向组织结构中逐渐推进综合化管理,变更部门工作重复的现状,实行专业化分工,强调团队合作以及综合管理部门统领全局的作用;寻求分权化方式进行管理,实现合理的集权和分权,对于有关部门授予足够的决定权,调动起各部门、各层级的智力和管理的激情;将市场机制纳入企业管理中,把分工协作变为契约关系,企业内各部门都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3)管理体制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体制十分重要,必须做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和劳务作业层次三者的关系。经营决策层是公司管理层,施工管理层是项目部,劳务作业层是施工队伍。企业管理层次与项目管理层次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企业管理的范畴内,都是为了促进企业进行自主经营、主动发展、承担盈亏、加强约束,二者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不同之处主要是企业层次对项目的管理主要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是通过设计和规范企业章程和运营模式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而项目管理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施工项目进行设计实、组织施工人员、监管、指挥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直接管理。

(4)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是调整企业各部门、各组织有序运行、步调一致的好方法。科学的管理,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有效工作的关键。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市场机制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使得各个部门成员的收入和项目的收益直接挂钩,实现单个项目的责任制,从而把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市场竞争转化为所有员工追求收入的内在动力,从而建立起一个把企业各个形态的资产和生产要素相互结合,共同运作,以谋求最大综合效益的良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5)管理手段创新。主动推进企业管理技术化的运用,尤其是要把信息化管理全面覆盖到投融资、经营、进度、质量、技术、安全、资产、设备、物资、成本、项目、现场、资料、办公自动化、档案、人事、劳资、绩效、招聘应用等各项企业项目施工管理和基础行政管理的工作中;并且把会计工作、管理、经营、审计监督纳入到线上记录,并且将其公开,实现有效管理与控制。

五、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进行创新,紧跟时展的脚步,做到经营战略科学化、组织结构规范化,从而推动企业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为济南四建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加强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提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摘要】结合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在各施工生产阶段技术管理的内容和主要经营管理任务,科学应用现代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职能和方法,促进建筑工程技术工作的开展。详细阐述了建立健全现代建筑工程经营管理的实施方案和技术管理策略,并展望了应用前景,科学地总结了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现代建筑企业的技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工程项目;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效益、建筑企业信誉乃至建筑企业存亡的问题。当今的建筑工程施工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建筑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

1.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后阶段);从内容来看,技术管理内容与项目其他方面管理内容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而服务,是实现建筑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高管理水平对建筑企业经营好坏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工程管理水平,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又决定着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决定着建筑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工程项目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抓好项目工程管理,并不断提高其工程技术管理水平。

1.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式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工程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施工生产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工程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1.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项目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施工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2.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在各施工阶段技术管理的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众所周知,建筑工程的施工生产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指的“技术活动”,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

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在时间上可按照项目实施阶段划分可分为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后阶段等。每个阶段的内容如下:

2.1项目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建立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制定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岗位技术责任制;制定项目质量计划;制定“四新”项目应用计划;组织各类管理人员进行各类原始资料(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的调查分析,据调查分析资料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劳动力组织方案、设备布置方案、材料组织方案、工期优化方案等并据此编制出合理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组织各专业人员熟悉、审查图纸,参加图纸会审,并从方便施工、加快进度、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施工现场情况组织人员编制《施工安全组织设计》、《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组织设计》等安全技术方案;接受公司技术部门的技术交底。以上技术准备工作是施工准备工作的核心,对工程施工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必须充分收集各生产要素信息做好技术准备工作。

2.2项目工程施工阶段在各工序、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前编制、审核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技术方案,并确保方案经济合理性;对分承包方的技术、质量保证能力考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检查各技术方案的执行实施情况,对执行偏差进行纠正;对各检验批、分项、分部的施工过程及过程产品进行监督、检查、验收,特别是加强关键工序、隐蔽工序、“四新”计划应用产品的检查、验收管理,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下道工序;对质量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处理方案并实施和复查结果,建立质量事故档案,追溯并提出预防措施: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工程变更并与其他参建各方洽商,形成正式的工程变更资料;参与重要施工方案、工程变更的经济技术分析;收集、整理工程技术资料,建立工程技术资料台账;对项目工程的各种检测、试验、计量、测量工作进行技术管理;

对涉及本项目工程的技术标准、规范、上级技术质量管理文件进行管理,及时识别、确认其时效,确保项目施工符合当前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对施工过程、过程产品质量的动态控制,确保符合本项目工程质量计划的要求。

2.3项目工程竣工后阶段工程技术档案资料、其他各类技术管理资料的整理、归档;对“四新”应用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评价、总结;对项目工程技术管理成效、施工过程中具体技术、质量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获取经验和教训,提出新问题和建议;如果施工技术有了较先进的突破和创新.还应整理相关资料做建筑企业标准编写的准备。通过本阶段的总结可以使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得到积累和升华,这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两个PDCA循环之间的衔接阶段,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

3.建立健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管理策略

3.1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

3.1.1以法治企,强化落实。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职、责。组织全体员工特别是技术干部学习现行规范。尤其是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

3.1.2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组织技术学习、技术培训、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从而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3.1.3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建筑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3.2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因此,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工作重点主要以下几点:

3.2.1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建筑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施工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2.2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

3.2.3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建筑工程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3.2.4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的基础。我们现在有些建筑企业不注重人才培养,导致管理水平的下降,只有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不断地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才能使建筑工程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现代建筑企业对项目工程的技术管理给予必要的重视才能使其发挥出良好的管理效用,使技术管理为项目工程施工过程提供技术、质量力面的保证。项目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建筑工程项目部内部的努力,也需要公司层面的管理机构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建筑企业管理优化,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

作者简介

武丽娟(1979.3.27-),女,经济师/工程师,2003年7月、2007年1月先后毕业于武汉铁路桥梁学校铁道工程专业和石家庄铁道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现任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道桥公司技术科科长,主要从事中国铁道建筑系统的建筑工程施工生产技术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与研究工作。辽宁辽阳,111000。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摘要:当前,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改革已经接近了尾声,很快就会覆盖所有的行业,建筑企业也即将告别营业税,开始缴纳增值税。“营改增”的目的本来为了完善税制,避免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从而促进第三次产业融合。但是,由于建筑企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具有与其他行业完全不同的特性,经营和管理模式更加复杂,在“营改增”的过程之中,将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着重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结合了笔者多年的税务管理经验,深入探讨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企业;“营改增”;经营管理模式;措施

建筑企业,又称为施工企业,是指专门从事房屋、公路、桥梁、水利、矿山、电力等土木工程新建、改造、扩建和拆除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企业,主要包括建筑公司、建筑装饰公司、土石方工程公司、机械施工公司以及地基与基础工程公司等形式。建筑业是我国的重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战略性的位置。据调查显示,建筑业在我国的GDP总值之中,占了将近40%的份额,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与其他企业不同,建筑企业长期以来都具备了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它既是产品的安装者,又是产品的生产者,一直存在着重复纳税的不合理现象。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下称“营改增”)的初衷本来为了消除重复征税、减少企业运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企业按照营业收入的3%的固定缴纳营业税,虽然名义上税率很低,但是,企业外购的办公用品和施工材料等增值税货物的进项基本不能进行抵扣。不管企业盈利与否,营业税也都必须进行全额缴纳。随着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城市更新进程的加快,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盈利空间也越来越小。因此,如果不进行“营改增”,许多建筑企业将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2015年,我国“营改增”的改革已经到了尾声,对建筑企业将会采用11%的税率,使用增值税的一般计算方式,从长远来讲,可以为建筑企业减少纳税成本、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公平的、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是,在税务改革的过渡期间,部分企业将会面临着税负不降反升的尴尬。中国建设学会曾经对66家建设企业进行调查,“营改增”之后税负增加的企业竟然高达58家。因此,作为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我们应当积极探讨在改革的过渡期间如何进行税务筹划。而所谓的税务筹划,实际上就是税收产生之前的业务筹划。所以,本文侧重分析了“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在总承包的条件下,建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三个主体,即业主、中标企业和负责具体施工的建筑企业。在“营改增”之前,不管中标企业如何进行税负的分摊,建筑企业也基本都要全额缴纳营业税。而“营改增”之后,中标企业和建筑企业之间,则将会被要求提供符合增值税的链条进行抵扣,这必然会对建筑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很大的挑战。根据行业惯例,建筑企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主要有自管、直管、委管、挂靠、联营五种模式。以下我们将会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自管模式

自管模式是指工程公司以自己的名义中标,自己施工管理的模式。由于纳税主体是同一家机构,“营改增”之后,这种模式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直管模式

直管模式是指建筑企业以集团公司的名义中标后,设立局指挥部,接着让下属的工程子公司作为参建机构承包工程,于是就存在了集团公司和下属工程公司两个不同的纳税主体,“营改增”之后,就必然会对税负的承担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营改增“之前,集团公司中标之后把业务分包给工程公司,既不需要开具发票,也不需要签订分包合同。而根据“营改增”的要求,增值税需要以链条来进行抵扣,那么集团公司在分包业务给工程公司之时,就必须签订分包合同,工程公司则必须给集团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常常违背了建筑法关于禁止转包或者肢解分包的条款。

(三)委管模式

跟直管模式一样,委管模式也会涉及两个不同的纳税主体,是指建筑企业以集团公司的名义中标后,不设立局指挥部,直接委托工程公司代表集团公司管理中标项目,集团公司给业主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工程公司给集团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与直管模式不同的是,委管模式通常只是仅仅委托一个工程公司完成中标项目。

(四)挂靠模式

挂靠模式是指有施工资质的建筑企业,以内部承包合同的方式,与掌握施工项目而又不具备相应施工资质的企业或者个人签订合同,允许其以“项目部”或者类似的名义挂靠经营,并收取管理费。挂靠行为一直是地方政府想要严厉打击但又杜绝不了的现象,但在”营改增“之后,将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目前很多挂靠单位在购买施工材料的时候,往往不需要对方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获得较低的采购成本。一旦“营改增”,被挂靠单位就不能获得相应的抵扣收益,税负就会大幅度提高,以致无利可图。

(五)联营模式

联营模式是指多家建筑企业以联合体的方式中标,各参建单位成立项目合作部予以实际施工。项目合作部只是一个临时机构,联营合作方往往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系统,也没有索取发票的意识,在采购、租赁、分包等环节经常不能获得足够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抵扣的税款比较少,因此税负有可能大幅度增加,甚至会产生亏损的情形。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业务处理难度大

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企业在缴纳营业税之时,只涉及到“营业税金及附加”一个会计科目,没有任何的进项扣除,所以核算非常简单。而在“营改增”之后,企业施工材料的采购和分配、工人工资福利的支付以及业主验工计价等环节都涉及到增值税的核算。会计科目包括了“进项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等多项复杂的核算,相当繁琐。同时,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规范使用和管理也要耗费很大的人力资源。除此之外,一些比较大的建筑企业,项目都分散在全国不同的地区,不管是材料的采购还是管理,都无法在集中在同一处地方进行处理,涉及的专用增值税发票数量大,收集、审核、整理的过程中难度高,时间长。

(二)税负短期内可能加重

理论上来讲,“营改增”能够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但实际上,由于外部票据管理不规范,建筑企业无法获得足够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就会导时税负不降反升。我国的建材市场参差不齐,很多供应商企业规模较小,通常无法及时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企业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大,而用工成本是不能进行抵扣的,所以就间接增加了企业的税负。

(三)税负可能“被转嫁”

“营改增”之前,由于外购材料进行税额不能进行抵扣,所以建筑企业为了降低采购成本,往往会选择那些不能提供增值税发票的个体工商户、小规模纳税人人作为合作对象。“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如果想要跟这些供应商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需要另附税款。这样供应商的税负就被转嫁到建筑企业头上了。

(四)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负债率上升。根据“营改增”的要求,建筑企业的固定资产按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扣除进项税额,资产总额将会比税改之前减少,企业负债率相应上升。

2.利润率升高。“营改增”之前,企业的营业收入含有营业税,属于税前收入额,而“营改增”之后,企业的营业收入不包含增值税,属于税后收入额。由于计算方式的不同,会引起营业收入减少的情形,利润率自然就升高了。

3.现金流紧张。“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必须在当期向税务机关缴纳增值税,但是目前业主拖欠建筑公司工程款的现象非常普遍,往往会出现缴纳增值税在前,收取工程款在后的情形,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大,甚至有可能导致现金流断链。

(五)对税务管理的影响

实行“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的纳税地点、征税范围、税率、纳税申报、纳税期限和优惠政策等都与原营业税制度下明显不同,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1.税务管理成本增加。“营改增”之后,增值税专业发票的收集、审核、认定以及申报操作复杂,管理要求高。再加上纳税部门和纳税地点存在难以协调的情形,因此,企业必须得增设税务管理岗位。

2.税收筹划空间大。“营改增”之后,国家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过渡政策也会逐渐出台,因此,相比“营改增”之前,有更多可以税务筹划的空间。我们可以从企业的整体运营出发,从战略的角度,对相关业务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筹划,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

“营改增”不仅仅只是一场税务改革,同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也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管理目前仍然处于一个粗放型管理的阶段,水平良莠不齐。在实施“营改增”之后,这些建筑企业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显然跟不上政策的要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无疑会加重负担,雪上加霜。有学者认为,“营改增”就是倒逼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水平的绝佳机遇。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规范和改善企业经营方式

在“营改增”之前,建筑企业就要从公司的整体结构,子公司、分公司的设立以及重大投融资项目做出相应的调整。

1.针对不同的管理模式,建议首选自管模式。自管模式由于纳税主体单一不变,因此最符合增值税管理的要求。

2.如果不得不采用直管模式,应当积极追求集团内部分包的合理性,由一方承担税负,避免资金流的过度支出。

3.应当尽量减少甚至杜绝委管模式和挂靠模式。因为这两种模式在“营改增”之后,法律风险会大幅度增加,很容易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损害。

4.如果以联营模式中标,建议联合体企业各方分别与甲方签订合作协议,各自按具体负责的工程内容向甲方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提高法律风险控制意识,强制采取最能减少经营风险的经营模式。对有可能违背建筑法和增值税法的经营模式进行梳理和监督,尽量满足增值税管理的要求。

(二)积极改革现有管理模式

当前,大部分建筑企业都是采取直管的经营模式。这些企业下属的工程子公司资质普遍比较低,竞争力也不强。一般情况下,都是由集团公司进行投标,中标之后再把项目分包给下属的工程子公司负责施工。显然,这种管理模式在“营改增”之后,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营改增”之前,营业税是由集团公司统一代扣代缴,工程子公司并不需要理会,但“营改增”之后,集团公司和每一个工程子公司,都是独立的纳税主体,建设单位即业主以及集团公司都不能再进行代扣代缴。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对这种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通过建立独立的财务核算中心专门负责利润的管理,参建的工程子公司只负责施工,最后才参与利润的分配,不需要独立核算。

(三)加强财务团队的培训,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营改增”之后,增值税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并且耗时耗力,还容易出错。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加大财务管理团队的培养和训练,增强他们会计核算的细化与规范化能力。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积极探讨如何提高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的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营改增”对建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能否健全自身的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风险管控,将成为建筑企业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如果建筑企业在新税制改革面前还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去做相应的调整,那么生存都会有问题,更谈不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营改增”不仅仅限于税制改革的层面,而且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导火线,我们要积极应对,让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创新的具体措施

【摘要】在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的日趋明显和扩大化的现实情况下对于建筑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是明显且频繁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世界的市场发展行列,在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相应伴随着巨大挑战,而在国内各行业各大小参与的公司及企业内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尤其是在施工建筑行业对专业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子啊这样激烈竞争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有一个平稳的发展势头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创新理念,适应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取得有利地位。本文主要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创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经营管理 创新 具体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把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带到国际化市场当中,在积极进入国际化领域渴望赢得一席之地的行业中更加注重自身能力及水平的提高。在建筑施工企业面临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好国内市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然后才能在国际化市场中变得更加主动和占得优势,但建筑施工行业是一个大众化服务领域,需要企业自身服务理念的支持和铺垫,在同类行业对比中只有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有更大可能的成功,所以对于这样的现实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选择了在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优化,使得企业能够在管理上获得成功的时候可以促进公司的整体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所以针对具体的理论实践研究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来进行企业管理

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营和发展离不开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的规范和限制来保证企业人员的正常工作和效率的保证和提升,制定的章程要合理有效且具有约束和奖励惩罚的效例,企业在对外业务的处理上也应在条例中找到相应的规定,所以建筑施工单位要遵守执行好部级公司的相关规定,诚信经营,有效管理。在对外业务的洽谈上要清晰,意见及态度中肯,合同正规程序可靠,在施工的实际中要严格按照同内容做好相关工作,注重施工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指标。加大企业的科技和技术专业人才的投入,做到高标准地开展业务要求自己。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施工企业要做好管理施工的良好理念的贯彻和执行必须依靠人才,充分重视他们的地位和能力,积极引进优秀专门人才加以培养为公司发展创益。但是正对人才自身管理方面更要严格操作,执行一套完备合理有效的人才评估和考核机制,要不断鼓励优秀人才创新,在奖励制度上应大大超过对其的惩罚制度,只有在人才工作上给以较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在企业创新的道路上收货更多的惊喜和成果。企业还要在用人的同时给以人才对公司发展的信心和愿意与企业一起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为企业做更多的贡献。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

在中国传统的理念影响下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指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和负责事项,不能在毫无经验和针对性的前提下指定出不合常理的规定,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正常不能出现与其他部门存在冲突的严重情况,每个部门都能得到应有的规范。加强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时建筑施工管理经营的必要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的诚信管理建设

诚信经营是一个企业和改善应当严格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坚守理念,没有诚信作为支撑的企业是难以正常运行和继续的,会毁掉一个公司甚至企业。企业在对建筑施工经营管理的设置上要对所进行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及时敦促单位相关人员,做好工程的合同及条款的相关规定,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来保护本公司的利益,与违法违规的行为抗争,保护自己的有效权益。

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管理

企业的信息时企业业务发展的重要参考,在对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源进行常规查询的前提下要做好信息的确认,保证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于经常变化的信息要及时地进行运用,以免出现信息的延期失效的现象,在企业内部工程参加项目运转的工作流程要及时归纳总结,获取有效地信息源并做好相关安排。企业内部计算机信息处理操作人员要强化自身网络技术和水平,在保证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掌控的基础上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公司创造效益并建立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五、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的现场施工标准

强化现场施工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反应企业管理经营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在与大型建筑商家合作的过程中再合同签订前会有相关专业人员对企业建筑施工的方案制定和实际操作进行实地考察,作为关乎企业利益的现场施工内容必须要力求每场到位完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专业负责人,做好企业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具体规章条例。在施工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项的强调和漏洞修补。只有安全措施的全程保证才能打下良好的建设基础为高质量的建筑完成全程护航。施工安全负责人应加强对国家在安全施工建设规定的相关要求,并定期强化专业内容和业务的训练,切实对企业建设者负责。

六、注重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管理

施工建设过程要求质量和安全操控的双重效果,只有企业自觉加强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好专业项目规划,确保建设的每一步都依照国家标准开展才能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建筑环境,为企业的形象树立良好的丰碑。企业需自我品牌意识的强化,而强化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使企业经营与合作的单位都满意,满意的重要指标就是质量和实际建筑效果的支撑,所以企业要不断地强调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工程建设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管理层和每个参与者,并不断加强安全建设理念。

七、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管理水平

企业作为经常进行投资,经营开发的项目运转者对于商业参与的时间和次数都是长期且频繁的,对与某项工程的开发所进行的投资预算是难以估计和定格的。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依据实际的涉及项来进行资产的投入评估,评估的项目主要是建筑材料的采购、人力技术人才的雇用及后期工程处理人员的安排等,这些都是在预算之内的必要支出。同时企业负责人需要安排每个项目阶段的具体负责人负责施工的具体进程,因此需对相关项做出具体的管理计划,标定管理重点和项目。企业的每笔投入都是巨大且难以短期回笼的,所以在施工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该项的成本的严格控制是十分必要和可观的。在进行成本控制当中要强化施工建设的纪律性和安全性规程,严把建筑施工质量关,遵守国家相关操作规定和要求。加强财务约束和审计工作,缩减不合理的开支和资金占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运作的效率。充分理解和运用国家给予的经济政策,盘活资产存量以谋求企业的利益和发展。

八、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时代主要依靠的是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没有先进的技术做为保障企业很难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面对这样的实际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在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和投入;另一方面还需要在新的科技设备的引进上下足功夫,只有在科技和人才充分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唱响想全球进军的宏歌,更好地推广自我想象和品牌。如果在不能及时保证技术和人才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短期内的人才或设备的引入来应对眼前的困难和危机。

同时还应抓好纪律,树立良好的企业风气。一个好的企业、公司货组织需要有良好的风气来进行正向的引导,比如,在执行上级指令的过程中,高一级的决策层首先都从自身做起,身先士卒,做好下层领导和员工的榜样,更快更好地执行某项政策或规定。这样的榜样示范在心理学中被认为可以有效地带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形成良好风气。

九、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样也是一个企业及领导者英明领导旗下人的强效武器,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我们需要人才、需要科技支持、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这一切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去努力和坚持,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所以在开放的全球市场下企业要积极营造为科技和人才发展的机遇,开拓更广阔的建筑业市场。以上是本人的粗浅之见,如有不到之处,望不吝赐教。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日趋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所有建筑企业为谋求生存和发展,都在方方面面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而如何准确、科学、合理的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进行评价便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的总体构想,在此构想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希望为今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经营管理 评价指标

一、引言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进行评价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的总体构想,在此构想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希望为今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内容系统分析

全面的经营管理评价,通常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评价和经营管理效果评价。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评价内容

1.1领导班子评价。领导班子是企业的决策和控制中心,企业经营管理首要问题就是经营决策和计划,领导班子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领导者的个人素质(思想水平、政策水平、文化程度、专业知识、领导能力)和集体素质(班子结构、班子集合力)。

1.2企业经营管理概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概貌评价是通过听取评价的手段,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来实现。主要包括:企业领导者的状况、组织机构的结构状况、企业的经营方针、企业内外环境、企业实力等。

1.3经营管理规模评价。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规模可以用价值量指标和实物量指标来表征。价值量指标有:总产值、施工产值等;实物量指标有: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等。

1.4经营管理能力评价。主要涉及:职工能力、机械设备能力、资金能力。

1.5质量安全评价。质量评价主要评价企业取得的质量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安全评价主要评价企业伤亡事故频率。

1.6管理体系评价。建筑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系统内运行,系统状况会直接影响经营管理效果。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基础工作、管理程序、各项专业管理。经营管理效果评价是企业经营管理评价的核心。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主要有:

(1)收益性指标。收益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收益或盈利能力的指标,通过对其分析,可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代表性指标有: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2)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等。

(3)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是资金运用效率分析指标,反映了企业资金流进流出速度。周转速度快,说明企业营运能力强。代表性指标有: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贷周转率等。

(4)生产性指标。生产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要素利用效果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人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装备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等。

(5)成长性指标。成长性指标是从量上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资本金增长率等。

三、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总体构想

要实现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科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评价需要,才能利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出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真实水平的评价结果。因此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1)突出企业经营管理效益;(2)运用财务分析等技术,提高评价指标的准确性;(3)利用因果互补法,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4)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总体构想的指导下,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由图1可以看出:整个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子系统,即:企业概貌: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每个子系统有选取了具体指标进行表征,即:企业概貌子系统用净资产、施工面积、净产值工伤事故频率、优良工程率、全员劳动率表征;效益状况子系统用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来表征;资产营运状况子系统用存贷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银行存款余额来表征;偿债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长期资产适合率来表征;发展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来表征。

此外,将一些非计量的指标作为参考性指标,从而提高整个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和全面性,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鲁班奖、社会信誉、领导班子素质、服务满意程度、基础管理水平、职工队伍素质、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经营发展策略、长期发展能力预测、行业前景等等。

四、结束语

在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及时而准确掌握自身和竞争对手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前提。而准确、科学、合理的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为这一前提提供了基础。也为今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困境与创新管理重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其经营管理模式是其竞争的关键,各企业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也开始反省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将会陷入发展的困境,本文就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期望能将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引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从而更好的对我国的建筑业的管理提供便利。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管理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主导作用,建筑施工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时代,面对这种强烈的市场环境变化。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施工管理模式的探讨,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建筑施工企业在得到空前的发展的同时,建筑工程项目的需求控管难度大,流动离散,项目多等现状。本文深入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内容方面做出分析,从而更好的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的困境提出一些措施,期望推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内容

(一)企业管理模式中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

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经验中,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管理体制更具有规范性和先进性,管理技术也更具有科学性。但是,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的影响,并且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是近几年才起步建立的,因此,导致了企业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相结合,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更科学合理,因此,企业管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等特点。对于中国的企业文化,其主要表现在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即根据当地的实情为基础,实现企业的管理方案,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激励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企业应融入积极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使企业管理模式走向国际化。

(三)中国企业的领导机制

实行领导机制,使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有更好的决策者。领导机制主要针对企业管理方案制定的决策和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从而实现规范化的运行机制。在管理模式上,领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落实与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决策控制企业经营生产要素和管理方法,所以,领导机制是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

二、当前建筑企业经营模式管理困境

(一)成本控制风险

成本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人工费、材料费、台班费是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人工费的管理的风险在于杂工的管理,杂工管理不善,容易导致的直接成本流失反映在串工、重复记工、工作效率低下等方面。材料费管理的风险则在沙石等地材的管理上。沙石管理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缺少采购员的监督,进场的方量往往只能根据仓管员的签收单来计算,缺少审核的依据且事后无法追溯。台班费的管理风险就在于以时间来计算台班费,很容易虚增台班时间,或者发生台班没有达到应有的台班效益,给项目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二)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谓是现在企业发展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它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企业必定是没有好的发展,终究只能是昙花一现。而我国现在的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能很好的坚持这一战略,只顾及到眼前利益,不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施工中只注意项目的经济效益,不注意企业形象,显然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

(三)基础工作不扎实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在普遍存在的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基础工作做的不够扎实,以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得弥补以前的工作漏洞,这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问题这样不断积累,以后的工程可能问题不断,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利润就只能有减无增了。

三、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的建议

(一)创建合同管理信息平台,使合同管理流程更加完善

施工单位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创建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使得各个等级的管理人员都能够共享合同管理信息资料,也能让信息革命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企业的管理工作。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程序,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过程中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处理业务流程并对其负责。各个环节包括谈判合同、签约、工程开始、支付款项、工程质量监督、工程竣工、工程验收、结算和后期维护等等都要清晰地知道谁是经办人,那个人员是主管,并且上述环节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加强管理机制的构建

坚持管理机制创新是建筑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建筑施工企业在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科学发展观,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新情况,出现一系列的管理新问题,建筑施工管理机制必须做到从容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构建规范、科学、合理、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全面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竞争力也相对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应变信息与知识等重要资源的改变,另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需要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想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技术手段,必须引进和培养高技术的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企业管理模式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需具备开放性、高效性、灵敏性的功能,使企业在良好的信息系统中发展。另外,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开发与发展目标,加强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使企业员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且提供人才展现知识的平台,使企业与人才实现互动的功能。

(四)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以及发展的动力支柱,缺乏足够的资金,那么企业必将陷入财务困境,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提高对资金的重视程度,加强资金管理,从而为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企业还应推行资金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预算控制体系,以此为企业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保障。不断扩大资金预算范围,加强各环节的资金周转性控制,通过建立的预算控制体系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有效的管控,提供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尤其应重视资产流动性风险与支付风险。企业应严格控制现金流量的出入,加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环节所产生现金流量的管控。针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地域性分散的特殊性,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以此规避或降低财务风险发生概率。

(五)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低价竞标模式的出现,建筑施工企业要在这一情况下站稳脚跟并激流勇进,就必须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而后以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为依据,科学的选择投标项目。杜绝低价竞标、见标就投,避免为了中标而令自身利益受亏损。工程项目招投标可谓是成本控制的源头,因此,控制好招投标工作即是从源头上降低了风险的发生。企业在取得招标文件后,必须结合工程项目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的考虑,对工程项目的风险成本进行计算,最后在确定是否继续进行投标。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选择投标项目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建设资金不到位不承接;有大量垫资的工程项目不承接;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承接。以此避免盲目投资,通过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来降低投资风险。

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步伐的加快,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国现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这就促使我国建筑管理模式必须改变,有一定的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施工质量和进度方面的发展。也才能更好的树立起企业的形象,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促进作用,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取胜的关键。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分析

摘 要: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影响着建筑企业的发展,而且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策略的质量。为了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其管理水平,而且必须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先进的发展策略,构建出有效的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分析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并对构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及发展策略,希望可以对建筑企业的管理评价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建筑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使得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提高其经营管理的水平。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而对这些变化的评价工作是衡量建筑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而这项工作的进行首先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企业的管理评价提出了新的构想,并分析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策略。

一、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评价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角度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从经营管理效果的角度进行评价,这两方面都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且对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策略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评价

1.1建筑企业领导管理水平的评价。建筑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头人,其通过制定相关发展策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建筑企业的领导团队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控制作用,领导通过制定相关决策,可以带领整个企业员工完成企业发展目标。这也考验了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与管理能力,所以,建筑企业的领导一定要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的素质,加强思想觉悟的提高,并且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快,很多专业知识也更新的很快,所以领导干部也要加强学习,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1.2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需要结合不同方面,听取不同人员对经营管理水平的评价意见,需要通过定性分析来综合评价经营管理水平。听取评价以及分析的方面主要有:建筑企业管理团队、企业的发展策略、企业的经济实力以及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等内容。

1.3经营管理规模的评价。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规模的评价需要参考企业价值量以及实物量等指标,即对其的评价要参考企业的总产值、经济效益、施工的土地面积以及完成情况等等。

1.4经营管理能力的评价。经营管理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在评价的时候需要综合参考,这样才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其主要涉及施工人员的技能、施工设施的效用、建筑企业的资金情况等。

1.5质量安全评价。建筑企业质量的评价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参考企业取得的成绩,二是企业施工质量存在的问题。而安全评价主要是对建筑企业施工阶段,人员伤亡情况进行统计,要考虑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1.6管理体系的评价。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具有周期长、范围广等特性,其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管理体系的运行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效果,所以,对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系统的评价需要全面的进行,不能忽视任何细节。对建筑体系的评价要参考企业管理机构、施工过程、管理制度等等。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评价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是衡量企业的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其的评价是管理评价的中心内容,也是核心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增长。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评价需要结合多方面内容,以下是笔者对其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析。

2.1收益性指标。收益性指标是衡量企业收益或盈利能力的指标,通过对其分析,可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代表性指标有:资本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

2.2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等。

2.3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是资金运用效率分析指标,反映了企业资金流进流出速度。周转速度快,说明企业营运能力强。代表性指标有: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贷周转率等。

2.4生产性指标。生产性指标是衡量企业生产要素利用效果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人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装备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等。

2.5成长性指标。成长性指标是从量上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指标。代表性指标有: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增加值增长率、资本金增长率等。

二、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策略分析

1、总体构想

要实现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科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评价需要,才能利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出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真实水平的评价结果。因此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突出企业经营管理效益;运用财务分析等技术,提高评价指标的准确性。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总体构想的指导下,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整个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五个子系统,即:企业概貌: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每个子系统有选取了具体指标进行表征,即:企业概貌子系统用净资产、施工面积、净产值工伤事故频率、优良工程率、全员劳动率表征;效益状况子系统用资本保值增值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来表征;资产营运状况子系统用存贷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银行存款余额来表征;偿债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长期资产适合率来表征;发展能力状况子系统用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来表征。

三、结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而其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其经营水平的主要内容,这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参考多方面内容,不但要对建筑行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其特性,而且要做到全面的分析,任何细节的疏忽都可以影响评价的质量与效率。构建健全的经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这也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所以,做好这些工程,可以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提供基础资料。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论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国家对基建项目的投入加大,成立的建筑施工企业也越来越多,从而使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能让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施工企业、质量意识、经营思路、全过程管理

一、加强企业的质量意识

现在建筑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竞争的焦点是建筑质量。因建筑质量问题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声誉破坏非常大,对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因而强化质量意识,铸就企业质量管理思想基础,提高全体员工质量认识水平,是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对策之一。

1)加强决策及质量管理意识的培训和考核的工作力度。

2)坚持不懈地教育和激发全体职工的质量责任感。

3)强调“用户第一、信誉为主、服务社会”的指导方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全优的实现。

二、理顺投标、中标后的经营思路

1、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

通常情况来说,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阶段不一定就是最后能中标的单位,但是如果等中标后控制又有点嫌晚了,因此在投标阶段的经营思路可为日后中标的过程管理和事后控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当前的工程建设,其招标形式主要是采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加措施费用包干的形式。在总价变化比较小的前提下,在此阶段的投标报价有以下规律可循:

(1)招标清单工程无量时,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不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增加时,应该将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工程量比较大不过在施工期间也许可能会减少时,应该将单价略调低一些。

(2)在招标文件的设置上,施工的前期项目单价略调高一些,施工的后期项目单价略调低一些。

(3)对于特殊措施项目在报价时应紧密与投标施工方案相结合,做到项、量和价的计算准确,确保与市场价格相吻合。借助上述的经营管理思路,一旦中标,建筑施工企业既可以完成工程款的提前收取,同时也有利于工程的结算,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

大量工程实践经验表明,在此招标阶段风险时刻存在且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应该尤其要注意经营风险的管理。风险包含了施工难易程度的改变;劳动力市场或材料市场的变化;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建筑施工单位可能遇到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等性质,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亦要重点关注,要有正确的预见性。

2、中标后项目准备阶段经营思路

在中标后的工程准备阶段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合同是一个具体工程得以实施的开始,中标后,建筑施工企业与业主做好承包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显得尤为重要。

(2)建筑施工企业确定合理的项目经营目标,同时应该制定合理的管理思路。大量实践经验证实,在这一阶段中,项目经理的核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项目经理的决策通常情况下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效益如何。在具体的管理上,应该以项目经理为中心,会同经营人员、物资采购人员、财务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等就中标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该项目的经营目标和项目管理方法,将各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职责细化、量化。包含该项目的总成本目标和结算目标;具体的投入计划、资金使用计划、质量控制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等量化的经营指标。

(3)在该阶段,项目管理团队应进一步对各类风险的来源进行有效的辨识,同时组织制订可操作的控制方案。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将各类可变因素朝着对建筑施工企业有利的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控制不利因素于一定的可控范围之内。

三、注重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

1、投标造价管理

施工单位的经营管理中,投标是经营工作的首当其冲。投标报价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选聘组建强有力的投标班子,其成员要由施工技术,工程造价,经营计划,施工设备,材料供应,企管人事部门参加。

2)分析影响投标报价的因素,诸如业主,自然条件,投标单位自身条件,当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找出对投标报价的限制因素。

3)坚决打消为中标而中标的投标报价指导思想,而要认真细致地研究招标文件,包括招标图纸、工程量清单、评标办法、分析工程成本及施工环境制定合理报价;或者在本企业能承受的基础上进行低价报价,保证中标后施工过程顺利进行。

4)编制高质量投标文件、封面、封底、内容都要清晰、干净、理性,能显示对业主的关心、负责,妥善化解预测矛盾的方法,以及对监管部门检测时的可操作性等,这也是投标报价的一项技术性工作。

2、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是施工单位管理的关键环节,每个阶段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

1)不断增强全体员工对工程造价的意识,尤其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的造价意识。把施工管理过程和工程造价紧密结合起来。

2)建立良好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造价管理部门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应处于管理的核心地位,实施性施工组织与造价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材料采购清单和发票复印件,工程变更通知单,合同,施工方案,生产计划安排,技术交底等都应送交造价管理部门。造价不是单纯地靠图纸定额造价,而是参照工程项目各阶段关联的各方信息,权衡利弊,定期核算,找出问题,提报索赔等,全方面全程造价,尽量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

3)重视工程结算,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最终体现在工程结算上,其中索赔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强化合同法制意识,提高和补偿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然途径。项目经理和造价管理人员必须明确中标价加索赔价才是承包合同价。要重视索赔因素,如:自然条件和人为障碍;非施工单位导致的工程失误;业主对施工进度的更改;业主工程师不合理的指令造成的工效降低,单项工期延长;物价上涨;业主拖欠工程款;合同条款的模糊不清,设计图纸的编漏等,都要向业主提出索赔,抓住索赔时机,找到有力的索赔依据,尽量采取一事一索赔的方式,而不是一揽子去索赔。

4)采用有效策略,减少工程款拖欠。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建筑施工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与企业的决策者理顺经营思路、强化质量意识和对企业的有效组织管理是尤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