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9 05:14:53 关键词: 幼儿

摘要:幼儿的可塑性强,但控制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并非是以醋味就得的、一劳永逸的。幼儿在了解、掌握了子能够为规范、行为技能后,应该不断的强化和练习,才能最终规范化、习惯化。只有规范化、习惯化以后,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幼儿的社会化是学习与人的交往,月外界社会的交往,学习接人待物处事的方法。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教师以及家长不重视幼儿的德育教育,不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任孩子向反面的丑恶的行为模仿,容易误入歧途。在这个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习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儿,因为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德和性格方面以及审美方面的发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发展史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聪明,但他们却拥有优良的品质和性格,正是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走向成功。然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应从小培养,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良好的性格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力量。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积极发展。可见,对幼儿的德育教育多么重要。

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缺乏理智的教育也越来越多,使得很多的幼儿养成了不好的习惯以及不良品德。在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采取措施,去干预和纠正这些不良的行为和品质,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的不利。

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和言行等等,都会决定着幼儿今后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人对幼儿的教育观念要一致,都要从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出发。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不和谐的环境当中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等诸多方面。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的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在一日生活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让德育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幼儿的行为要进行随机的教育,既要有肯定,又要有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他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也要做好榜样。因为这个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并且可塑性也极强,通常被人们称作一张白纸,在老师以及周围人的耳濡目染下,幼儿自然能够学得到。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的影响着幼儿,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进行正面教育,动之以情,提高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

幼儿的社会生活范围较窄,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来自于影片、广告、动画等等。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健康,会对幼儿造成良好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这些传媒的内容不健康,则会为幼儿树立反面的形象,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传媒成为幼儿成长的有利因素。

社会德育是幼儿德育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个途径。社会德语的信息、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播速度是非常迅速的,并且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因为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这些正好满足了幼儿的心里,所以幼儿很乐意接受这些信息,并且还能够帮助幼儿能够帮助幼儿接触在幼儿园所不能接触到的信息,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从而会提高对幼儿的德育教育效率,增强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

榜样是一种模仿学习的对象,它具有行为示范作用,幼儿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无需直接的强化,往往就会习得类似的行为。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我们要选取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间,重点是要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地榜样导向,学习辨别和分析榜样行为,对照自己找出不足,提出明显的学习目的和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才能真正的发挥榜样的作用,提高哟而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比较具体的,因为它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是幼儿生活的一部,通常说幼儿日常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德育,幼儿德育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幼儿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要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点滴小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明白事理,分辨是非的良好时机,这是因为,孩子虽然小但她是独立的个人,每个孩子除了具有他这个阶段儿童的共性以外,还有他自己的个性,有他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到孩子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家长对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有关思想品德的苗头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并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及时教育,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明辨是非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意外,我们还需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各年龄班的不同,就需要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进行专门的德育教育工作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有趣的、新颖的、极具吸引力的,并且还是有目的和组织的,这样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幼儿的可塑性强,但控制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幼儿的品德教育并非是以醋味就得的、一劳永逸的。幼儿在了解、掌握了子能够为规范、行为技能后,应该不断的强化和练习,才能最终规范化、习惯化。只有规范化、习惯化以后,才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命脉、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关系着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幼儿的德育教育工作。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论文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得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品德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儿童成长的重要问题,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品德教育更是如此。幼儿园教师应当积极在教育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幼儿良好的人格品质,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儿童发展。

一、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幼儿园承载了重要的儿童教育功能,但当前大多幼儿园片面的注重幼儿知识教育,并没有行使儿童德育的重要功能,这就衍生出了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游戏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儿童道德建立是儿童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中完成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师为了更好的完成幼儿教育而创建的一种复合儿童特点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往往能够更多的明白事理,建立道德观。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大多由教师主导来完成,制约了儿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儿童在建立道德的过程中往往过于被动,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儿童都想扮演“爸爸”这一角色,这时教师往往随意的定下角色,并没有考虑到儿童的想法,也没有教导儿童要懂得谦让、分享,在游戏活动中并没有渗透品德教育。

(二)教学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同时教学活动也是幼儿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许多幼儿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比较片面,单纯的注重教学活动的知识教育功能,忽略了德育。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儿童对技能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认知,例如在小兔子捉迷藏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要求儿童能够跟随音乐进行表演,并没有注重儿童团结精神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中缺乏品德教育

幼儿园不仅仅是儿童重要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儿童重要的生活环境,但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对品德教育的渗透。幼儿园接触到品德的地方非常多,例如清晨进入校园的一句问候,对其他小朋友的一句感谢,放学之后对教师说一声:“教师再见。”等等都是关系到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生活是最好的教师,但当前幼儿园生活中还缺乏这种品德教育。

二、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儿童的品德教育应当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和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从幼儿园品德教育问题分析出发,下面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园儿童品德教育途径。

(一)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思想单纯、思维跳脱,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游戏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特点,同时也是幼儿认知世界、改变自己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要团结合作,懂得谦让,树立儿童正确的道德观。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如果一个儿童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同学,教师要引导儿童说:“对不起”。让被撞的儿童说:“没关系。”通过这种礼貌用语的使用,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还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也许一次两次儿童不以为然,但养成这样的习惯之后,儿童会慢慢理解到道德内涵。

(二)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儿童的品德行为和品德意识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不断作用下而建立的,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渗透品德教育的内容,以此来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幼儿园大班《认识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在的城市,以及这座城市的特点,之后进行知识拓展,告诉儿童:“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祖国也是我们的家乡。”以此来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此外,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儿童讲一个关于品德的小故事,之后问学生,“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呀?”让儿童在品的小故事中自己探寻内涵的高尚品德。

(三)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生活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在生活点点滴滴的细节之中渗透品德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有方方面面,清晨养成幼儿主动问好的良好习惯,吃饭的时候教导幼儿要不挑食、不剩饭,午休的时候要教导幼儿不打扰别人休息等等,这些生活中养成的良好习惯都会一点一滴汇聚成幼儿的道德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生活中积极开展一些关于品德教育的活动,例如在植树节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参观植树活动,养成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可以让儿童为父母画一幅画,养成幼儿孝顺父母的品德,在国庆节可以播放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动画片,以此来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在生活设施上也可以渗透品德教育,例如在水龙头旁边贴上“节约用水”的标语,在墙壁上贴上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的图画,通过对幼儿园环境的建设来熏陶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综上所述,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幼儿园应当肩负起对儿童重要的教育功能,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幼儿园生活中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养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锰娜 单位:浙江绍兴柯桥百舸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培养幼儿品德教育论文

一、培养幼儿的善良之心,懂得关爱他人

具有善良之心,懂得关爱他人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美好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努力建设美好生活。我对幼儿善良之心、关爱他人的教育也是从细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身边环境中受到启迪。在带领孩子们去户外活动时,就会鼓励孩子们给花草浇水,给小鱼喂食,培养孩子们呵护一草一木、一虫一鱼,关爱大自然一切景物的情感。每年春天都会有燕子飞到我们幼儿园,在阳台上面筑巢,还孵化出了小燕子。于是每次孩子经过燕窝时,我都告诉孩子们要静悄悄的,不要打扰小燕子,不要让燕子妈妈担心。于是,孩子们对小燕子产生了怜爱,每次从燕窝经过都会互相小声说:“悄悄走,小燕子睡着了,别吵醒它……”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带来一只受伤的小乌龟,我看到后同情地抚摸着乌龟受伤的小脚,小朋友们也被打动了,纷纷学着我的样子关心起小乌龟来,还问小乌龟疼不疼,有的还要把小乌龟带回家去养。

二、培养幼儿的同情之心,懂得帮助他人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对别人的情感痛苦具有本能的安慰反应,这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幼儿,那么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我在幼儿爱心教育中,不断强化孩子们的同情之心,使孩子们懂得别人在需要帮助时自己的帮助有多么重要,自己在帮助别人后又会有多么的快乐。比如,我编写了表演游戏“萝卜回来了”,通过小白兔送萝卜,到最后萝卜又回到自己手中这一过程,让小朋友体验关心他人的情感,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因为身体不舒服吐了一地,教室里布满了难闻的气味。孩子们捂住了鼻子,有的还说:“臭死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拿来笤帚、簸箕,打扫地上的呕吐物。看到老师默默地打扫,孩子们不再乱叫了,有几个懂事的孩子还拿来了纸巾递给那个呕吐的小朋友。那个小朋友高兴地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看,我们帮助了别人,别人快乐我们也感到快乐,对不对。”孩子们学会了同情和帮助。有的小朋友穿不上衣服,就会有小朋友帮助他穿衣服、系扣子;有的小朋友掉了东西没有发现,就会有小朋友帮助捡起来还给他;有一次我因为感冒嗓子沙哑了,有的小朋友就说,老师让我帮你做事情;孩子们大声吵闹时,就会有小朋友站出来说,不许吵,让老师好好休息,让我心里很是感动。

作者:黄爱琴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家庭品德教育论文

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价值观倾向从总体上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心态,并忽视对幼儿基本行为习惯、传统美德等的培养教育。如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过分满足物质欲,忽视自立态度及协作精神的培养等,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应引起家庭教育的重视。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在幼年时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价值观,即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态度,诸如对品德培养重视的程度、各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性质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制约着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并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效果。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幼儿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或矛盾状态,分析这些倾向,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倾向性问题:

一、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北京市,6岁组地区为41.4%,镇47.02%,乡67.04%),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城区2.32%,镇4.16%,乡7.09%),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吗,故事会讲吗,孩子在班上数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幼儿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厌烦,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当今中小学家长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用功第一,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等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就来测定”。这可以说是家长教养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许多事实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二、本应作为家庭教养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受到忽视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虽。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纠正。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祥快乐。一个人有良好习惯,别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悦纳,能够适应社会而圆满地生活。另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传统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观念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极倾向,如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基础文明遭致冷遇,新的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健全。在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中下述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矫正的。

1.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家庭指导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们,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无分中外,在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向从严。本世纪20年代,因受美国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成人规范取向,转而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的发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趋于民主与宽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一般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适应社会能力,与其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急剧变迁的现社会中,父母未能以适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长大后无法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现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的取向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上述“八字诀”,不只是代表现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观念,而且经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凡是遵循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据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Baumrind,1968,1971,1973)的研究和解释,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够教养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competence)的儿童。所谓工具性能力,是指儿童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鲍伦德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学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几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成长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儿童,另外也较多表现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以前,心理学家曾担心过,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行为,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与独立性格的培养。鲍伦德的研究,澄清了这一疑虑。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2.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效应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年人的影响是强烈的、普遍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心理学家格罗克(Glueck)在哈佛大学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并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新现象,他只是那些来自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发展的延伸物而已;从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危险性”问题中,可以“预言”哪些儿童存在着成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他们犯错误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出过分的物质欲求。如他们有反常的饮食要求,过分讲究饮食的口味,极力想吃好的喝好的,爱吃零食、嘴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性成熟过程的到来,有些人为了满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则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使孩子经得起青春期的考验,从小培养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斯马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养则是一种带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原则。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人往往是借着一种“欠缺感”和“饥饿感”不断涌现奋斗的意欲而有所作为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用理智规范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抗拒享乐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

3.忽视自立态度的培养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地不依赖父母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与儿童内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社会是比较重视的。在美国有让小孩一个人睡眠的习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常常用一种网围在床的外面。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这是因为美国人十分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儿童、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也很重视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借鉴的。

幼儿的自立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作出选择或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对于青少年要培养其个性、独立性。可是,较强的判断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以后的教育,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4.忽视幼儿协作精神的培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谦让”、“合作”、“乐群”等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的教养思想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但是现在不少幼儿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自立”性格的培养,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行为的纵容。日常观察的典型行为就是,有些家长接幼儿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询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没有?”“谁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这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种语言或暗示必定会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极大障碍。

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攻击或侵犯行为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攻击通常是加害对方时所用的一种概念,但并非所有一切的加害行为都是攻击。这里必须考虑到行为者是否有攻击动机。一般来说,幼儿的许多攻击行为较少以人为中心,很少是抱着“我要故意伤害他人”的目的而做出攻击性的行为的;但是,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经常采用身体动作或言语还击的方式来对付对方。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认识幼儿的矛盾与冲突,不能凭成人的理解来人为地给幼儿的交往附加上他们并没有的敌意或动机。同时成人也不应过份相信孩子的诉说,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往往不理解对方的立场,而无意中强调自己所感受到的委屈和情绪,实际过程很可能还有别的情况。

协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父母应重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并帮助他们积累积极的交往经验,发展合作能力。一个人的交往品质主要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在家庭内部,父母和孩子有上下辈份之别,存在着父母保护孩子,孩子依赖父母的纵向关系,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平等关系,正是在同伴交往的友好与冲突过程中,儿童学会竞争、公正、谦让,获得责任感、自制等品质。同伴交往是一所大学校,他能使儿童学到日后同事交往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能力。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刺激、暗示幼儿对同伴的敌意而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不要纵容他们的挑剔,而要提高对于他人的包容性。最近,美国和日本的心理学者经常使用“离别感”这一词语,其意思是,健全的人际关系应该允许对方与自己有别。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离别”的意识愈强烈,则双方的包容性越大,孩子越容易变得豁达、合群。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父母应克服袒护之心,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应负责任,使矛盾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学会建设性地解决纠纷与冲突。合作能力强的幼儿很可能成为合作能力强的青年,这样的人心理健康、性格良好,容易结交朋友,做事也容易成功。善于协作应该成为儿童优良品德的重要方面,也应成为一种可贵的民族性格。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家庭品德教育论文

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价值观倾向从总体上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心态,并忽视对幼儿基本行为习惯、传统美德等的培养教育。如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过分满足物质欲,忽视自立态度及协作精神的培养等,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应引起家庭教育的重视。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在幼年时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价值观,即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态度,诸如对品德培养重视的程度、各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性质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制约着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并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效果。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幼儿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或矛盾状态,分析这些倾向,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倾向性问题:

一、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北京市,6岁组地区为41.4%,镇47.02%,乡67.04%),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城区2.32%,镇4.16%,乡7.09%),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吗,故事会讲吗,孩子在班上数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幼儿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厌烦,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当今中小学家长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用功第一,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等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就来测定”。这可以说是家长教养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许多事实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二、本应作为家庭教养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受到忽视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虽。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纠正。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祥快乐。一个人有良好习惯,别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悦纳,能够适应社会而圆满地生活。另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传统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观念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极倾向,如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基础文明遭致冷遇,新的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健全。在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中下述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矫正的。

1.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家庭指导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们,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无分中外,在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向从严。本世纪20年代,因受美国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成人规范取向,转而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的发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趋于民主与宽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一般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适应社会能力,与其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急剧变迁的现社会中,父母未能以适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长大后无法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现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的取向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上述“八字诀”,不只是代表现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观念,而且经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凡是遵循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据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Baumrind,1968,1971,1973)的研究和解释,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够教养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competence)的儿童。所谓工具性能力,是指儿童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鲍伦德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学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几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成长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儿童,另外也较多表现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以前,心理学家曾担心过,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行为,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与独立性格的培养。鲍伦德的研究,澄清了这一疑虑。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2.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效应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年人的影响是强烈的、普遍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心理学家格罗克(Glueck)在哈佛大学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并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新现象,他只是那些来自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发展的延伸物而已;从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危险性”问题中,可以“预言”哪些儿童存在着成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他们犯错误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出过分的物质欲求。如他们有反常的饮食要求,过分讲究饮食的口味,极力想吃好的喝好的,爱吃零食、嘴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性成熟过程的到来,有些人为了满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则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使孩子经得起青春期的考验,从小培养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斯马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养则是一种带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原则。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人往往是借着一种“欠缺感”和“饥饿感”不断涌现奋斗的意欲而有所作为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用理智规范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抗拒享乐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

3.忽视自立态度的培养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地不依赖父母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与儿童内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社会是比较重视的。在美国有让小孩一个人睡眠的习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常常用一种网围在床的外面。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这是因为美国人十分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儿童、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也很重视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借鉴的。

幼儿的自立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作出选择或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对于青少年要培养其个性、独立性。可是,较强的判断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以后的教育,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4.忽视幼儿协作精神的培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谦让”、“合作”、“乐群”等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的教养思想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但是现在不少幼儿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自立”性格的培养,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行为的纵容。日常观察的典型行为就是,有些家长接幼儿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询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没有?”“谁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这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种语言或暗示必定会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极大障碍。

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攻击或侵犯行为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攻击通常是加害对方时所用的一种概念,但并非所有一切的加害行为都是攻击。这里必须考虑到行为者是否有攻击动机。一般来说,幼儿的许多攻击行为较少以人为中心,很少是抱着“我要故意伤害他人”的目的而做出攻击性的行为的;但是,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经常采用身体动作或言语还击的方式来对付对方。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认识幼儿的矛盾与冲突,不能凭成人的理解来人为地给幼儿的交往附加上他们并没有的敌意或动机。同时成人也不应过份相信孩子的诉说,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往往不理解对方的立场,而无意中强调自己所感受到的委屈和情绪,实际过程很可能还有别的情况。

协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父母应重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并帮助他们积累积极的交往经验,发展合作能力。一个人的交往品质主要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在家庭内部,父母和孩子有上下辈份之别,存在着父母保护孩子,孩子依赖父母的纵向关系,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平等关系,正是在同伴交往的友好与冲突过程中,儿童学会竞争、公正、谦让,获得责任感、自制等品质。同伴交往是一所大学校,他能使儿童学到日后同事交往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能力。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刺激、暗示幼儿对同伴的敌意而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不要纵容他们的挑剔,而要提高对于他人的包容性。最近,美国和日本的心理学者经常使用“离别感”这一词语,其意思是,健全的人际关系应该允许对方与自己有别。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离别”的意识愈强烈,则双方的包容性越大,孩子越容易变得豁达、合群。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父母应克服袒护之心,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应负责任,使矛盾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学会建设性地解决纠纷与冲突。合作能力强的幼儿很可能成为合作能力强的青年,这样的人心理健康、性格良好,容易结交朋友,做事也容易成功。善于协作应该成为儿童优良品德的重要方面,也应成为一种可贵的民族性格。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在常规中渗透幼儿的品德教育研究

摘要:幼儿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大都是在幼儿园生活中养成与培养起来的。但现阶段幼儿的品德教育缺失情况比较严重,幼儿园必须抓住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适时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教育;一日常规

人的一生中最初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虽然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但人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不论是文化知识学习还是品德养成教育,学校教育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业。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不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而是在孩子的一日常规活动中进行渗透,用环境、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幼儿教育的的内容包括五大类: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类中都要有品德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渗透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孩子越来越宠爱,甚至于溺爱,我们在街上随处可见三四岁的孩子因为自己的东西被旁边的小伙伴分享了一点就大哭大闹,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常常会因为自己不小心摔倒,就砸凳子、砸杯子等,这种现象正是品德教育缺失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的品德教育不一致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具备一致性。但是目前情况显示: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受到了一定的品德教育,养成了一定的良好品质,比如尊敬师长、爱惜粮食、爱护公物、珍爱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可是在家庭中这种教育却被淡化了,甚至有的爷爷奶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孙子、孙女过分溺爱,即使孩子做了错事,也觉得年龄小可以原谅,放任他们自由。这样导致学校花费了三分之二时间获得的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流失了,真是事倍功半。另外,不管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它们对幼儿的品德教育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爱父母、爱师长、爱自然、爱劳动”等许多具体的内容只是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而没有具体可行的策略与内容。

(二)品德教育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

严格来说,品德教育要贯穿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和一日常规之中,可是在幼儿园的活动与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教师只是在具体的语言课中通过讲孩子喜欢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良好品质,在音乐课中通过吟唱爱国、爱家、爱伙伴的歌曲来熏陶学生,在劳动、科学课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而在日常行为中很少有教师有意无意地贯穿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品德教育的时间与内容没有延续性与阶梯性

幼儿教育是三年制教育。教材内容随着幼儿年级的递增随之变化,可是对于幼儿的品德教育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内容,在系统的教育教学中品德教育是忽隐忽现。虽然幼儿园的教材中有品德教育,但仅凭借那数页内容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至于从幼儿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这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容呈阶梯形的设置更是教学内容的缺失。

二、在幼儿园的一日常规中渗透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既包括孩子纯真的品质,又包括生活细节中显示出来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大度与真诚。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慢慢渗透。

(一)在衣、食、住、行中渗透品德教育

从早上入园,教师就应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如和老师问好,与家长道别。进入教室后,应让他们自己擦桌子、摆桌椅,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一日三餐前,教育他们讲究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另外,在升旗活动中还要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党,在参加各类活动中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美好情感。

(二)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品德教育

传统教育中孩子的知识、品德、习惯百分之八十都来自于学校的课堂。所以,课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幼儿园的课堂教学中要怎样加强品德教育呢?在幼儿园的每一节课中,教师都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精神对孩子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次的启发、熏陶、感染,从语言的表现到行动的实践,让品德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让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的教材是人们的知识、智慧、才能的汇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容,所以我们要用好教材,用鲜艳的色彩、生动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绘画吸引幼儿,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一棵品德教育的种子。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启迪幼儿的智慧;在动手描绘各种图案的过程中健全孩子的的人格;在歌声嘹亮的音乐课中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向往之情。总之,我们要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品德教育在课堂中扎根、开花、结果。

(三)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品德教育

孩子在衣食住行、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各种优良品质,最后都要回归到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去实践。所以说要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品德教育。如在户外体育活动拍皮球的游戏中突然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孩子的皮球飞了出去,另一个孩子帮他捡了回来。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了“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时机及时表扬这两个孩子,把他们作为当天的学习典型,放大他们的这一行为,肯定他们的优点,为全班学生树立品德教育的好榜样。相反,针对活动中出现的孩子争抢、打骂等现象,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生活中最鲜活的教育素材,教师应抓住这些契机进行品德教育。

作者:盛丽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逐渐受到了重视。同时,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其中,品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判断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幼儿园教育为基础性教育,通过品德教育,可以引导儿童建立良好的品德,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品德教育;渗透

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对引导幼儿建立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普遍存在个性强、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中必须要渗透品德教育,完善儿童的品德修养,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教育大多是通过教学活动展开,这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只在教学中注重技能的锻炼,忽视的品德方面的塑造。例如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仅仅关注对儿童音乐旋律、唱法的教学,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幼师忽略了很多品德教育的渗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教育的质量。

(二)游戏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类活动方式,同时也是品德教育渗透的最佳途径。但是从调查来看,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成果。大多数游戏都是由教师进行组织、指挥的,设置了游戏的目的、游戏的过程,但是却忽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仅仅是按照老师的命令进行活动,即使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出现了分歧、疑问,往往也迫于教师的压力作罢。教师和儿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同时也忽略了对儿童品德素质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儿童大多年级较小,对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耐性较差,因此品德教育不能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而应当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各个细节渗透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加好的成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与家长都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学习上,忽略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品德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教学中品德教育的途径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儿童最基础的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幼师必须要明确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渗透。首先,要注重物质熏陶在构建教育环境中的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大门、走廊等区域布置一些儿童喜爱的贴图,使儿童在幼儿园时有快乐的心态;在草坪前放置“请爱护我”的指示牌,提示儿童要爱护环境等等。这些物质化的环境构建符合儿童的认知,通过生动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塑造儿童的品德。另一方面,要在幼儿园中建立轻松、和谐的氛围。例如每天早上入院时让儿童用礼貌用语相互问候;儿童遇到困难时鼓励相互帮助;组织儿童为花草浇水等等。在实际行动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游戏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爱玩闹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渗透品德加油有更好的效果。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时,不能一味的任由儿童玩闹,而是要将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教学渗透进去,奠定儿童的品德基础。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和其他儿童有大量的沟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幼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根据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设置游戏活动的目标及过程,在游戏中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儿童偏离教育主题。例如在《小马过河》的游戏中,让不同的儿童扮演小马的不同,如小羊、小牛、小兔子等等,通过角色扮演,树立儿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品德;在《剪羊毛》的游戏中,树立儿童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尊重劳动人民的工作成果。

(三)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远远多余在幼儿园中的时间,因此,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还要将品德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幼师要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品德。例如,督促儿童日常生活中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和其他儿童交流时,多使用“谢谢”、“请”等礼貌用语;儿童自由活动时,教导儿童要谦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邀请他人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吃饭前要洗手,不挑食,不剩饭,吃饭过程中尽量不要大声喧哗;其他儿童在休息睡觉时,不能大声大闹,避免打扰到其他儿童的休息。这种日常生活的品德教育,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养成一种生活态度,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案例

离园活动时,儿童都开始自由玩耍。此时有儿童A没有玩具,看见儿童B正在玩球,就向儿童B提出借球玩,儿童B同意了。但是没一会儿,儿童A开始自顾自的玩,不管儿童B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他球。幼师发现后,并没有用命令的口气让儿童A将球还给儿童B,而是向儿童A问道:“你为什么要抢他的球呢?”儿童A回答:“因为我没有球玩,这个球我找他借的,一会儿就还他。”幼师又说:“你这种做法不是借,你看他都哭了,你这叫抢。借的话你必须要先经过他的同意才可以。你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玩呢?”儿童A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和儿童B一起开始玩球,儿童B也破涕为笑。幼师在发现问题后,没有一味的指责儿童A,而是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儿童A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一起玩球的提议,让儿童A认识到了分享的快乐与重要性,对儿童的品德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幼儿园加油中的品德教育要从教学、游戏中渗透,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树立儿童的正确价值观、认识观。此外,优势和家长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渗透品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韩佳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意义

摘要:幼儿园的儿童多数都处于3~6岁,这个时期的幼儿正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塑造人格的初级阶段。经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幼儿时期的熏陶和教育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正如俗语所说“三岁看到老”,人的素质和思想品德多数都形成于幼儿时期。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是必要的,特别是物质文明社会和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对幼儿渗透品德教育能够使幼儿得到素质的提高,并对其人格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渗透;品德教育;意义

幼儿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又是在人格和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以简单的“五爱教育”为主,五爱教育主要是指: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幼儿的五爱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爱国思想以及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讲礼貌、讲文明的优良品质。

一、在幼儿园教育渗透品德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度

道德是一定社会下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称。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幼儿时期人的道德就开始逐步形成,所以在幼儿阶段就要重视对幼儿思想道德的教育。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对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没有被重视起来。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更加重视儿童的知识、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一带而过。而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奉为“小太阳”,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有求必应,家里面吃的、用的都以孩子为中心,这导致孩子不会主动关心人、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的思想道德将会受到影响,如果幼儿园和家长对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幼儿园和家长一定要提高对幼儿的品德教育的重视,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消除不良信息对幼儿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过多的追求物质,从而忽略了我国的优良传统,甚至将经济的发展与思想品德作为一对矛盾体。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金钱、个人利益,在与人交往中推崇等价交换,自私自利,将个人道德和精神文明抛到脑后。而且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上充斥着黄、赌、毒的各种现象,或者是一些暴力事件,这对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的幼儿来说极具伤害性,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幼儿正处于模仿时期,而且对道德的优良,行为的好坏以及事件的危险性都无从分辨,这就导致幼儿极容易受信息的影响而去进行模仿。比如,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儿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抓羊情节,而造成两名儿童烧伤。这些血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非常重要。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正面的思想教育,使儿童在思想上得到有效的引导,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二、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幼儿园的园风、幼儿的思想品德与幼儿园教师的言行、品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教师要注重语言文明,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和文明用语的使用,比如,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园外遇到后都要主动问好,受到帮助时主动说“谢谢”,打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等,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在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使用礼貌用语,这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二)塑造教师与幼儿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虽然年纪较小,但是他们已经具有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幼儿。教师必须把幼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同等对待,这样才不至于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据调查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时期自尊心受到伤害,将会形成自卑感,而且这种自卑的心理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为了避免幼儿的自尊受到伤害,教师要认真听取幼儿的意见,认真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平时对幼儿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并且和幼儿说话时要使用文明用语,在幼儿出现错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使幼儿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这样幼儿自然会学会对他人的尊重。

(三)选择的思想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发展特点适应

幼儿时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知识和道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以形象的事物和身边的人和事为主,而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取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三生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核心,但是进行针对性教育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育内容与生活相连,使幼儿随时随地能够将三生教育中的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心存感恩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师告诉幼儿,电源、火源是禁止幼儿接触的,如果碰触这些事物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这样幼儿无论在家里、幼儿园里还是户外遇到电源、火源自然会躲避。或者,教师告诉幼儿,父母每天辛苦的工作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然后讲解父母每天是怎么辛苦工作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使幼儿能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当幼儿回到家里会主动的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在他们长大后,也会以这种感恩的心理来反哺父母的恩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物欲至上的思想已经使人们的思想道德底线不断降低,而且信息的飞速发展,使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消极的社会现象快速的在网络和电视上传播,幼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在人格的形成、习惯的培养中极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入思想道德教育是极为必要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身先士卒,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要注意与幼儿的沟通要建立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最后,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帮助幼儿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丁秋红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第二实验小学校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探讨

1如何理解“渗透”的含义

综合上述的说法,对于道德教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可以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孩子们的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道德教育如果用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们从心底里面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更加反抗类似的教育,相反如果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家长们的教育,认为家长说的是有道理的,从而会从根本上让孩子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守礼貌的人。

2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现在日常之中,很多幼儿园都不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不管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平时日常生活中,老师们都不注重这方面的发展,进而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品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教导好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熏陶。所以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进行渗透。首先,孩子们最大的天性就是爱玩,幼儿园有很多非常好的游戏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是需要进行团队协作的,比如孩子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的孩子,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告诉撞人的孩子向被撞的孩子道歉。还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相交流,让互相说出觉得对方很有礼貌的地方。也许孩子们的表达不是很明确,但是还是可以感觉得到,再加上老师的指引和引导,很容易对孩子们进行渗透。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随机教育”,老师和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接触,在这众多的接触里面就可以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对孩子们进行熏陶。例如: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孩子特别有礼貌,或者值得奖励的品德就可以及时告诉小朋友们,让他们来进行学习。其实每个小朋友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可以在平时中对每个小朋友的优良品质来褒奖,而对于那个小朋友自身存在不良的习惯进行更正。当我们模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发现对于品德的教育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当早上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要小朋友们跟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们礼貌问好;当上课的时候要孩子们认真听课,不走神,勤奋学习;在平时的娱乐中,要小朋友们都互相帮助,学会和他人分享,做错事情要学会跟其他小朋友道歉;吃饭的时候不要浪费,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对幼儿们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

3结语

对幼儿品德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强行灌输,但是它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其实,对于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在幼儿园进行的,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家长们配合老师共同进行,只有家长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老师们和家长们要有该方面的意识,不要拿学习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成长优异的标准,孩子们长大之后勤奋、宽容的品德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所以无论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作者:金荣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蒙古族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品德教育初探

一、抓幼儿道德实践活动

本着“品德内化,知行合一”的理念,积极开展幼儿道德实践活动:利用外出郊游、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和环保行为;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春节”培养孩子“勤俭、孝亲”的精神,在“清明节”诵读清明诗词,开展缅怀先烈的感恩教育,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组织幼儿走进军营参观消防设施,和战士们一起列队、叠被子、联欢,体验军营生活,激发幼儿的爱国爱军之情。

二、抓国旗下讲话活动

开展国旗下讲话活动是我园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这一活动平台,结合学雷锋活动日、助残日、世界粮食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及阶段德育重点(环保、安全、中华经典等)开展形式活泼、寓教育于讲话、诗词朗诵、各类表演、献爱心、安全演练、环保小卫士在行动等幼儿喜闻乐见、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创新国旗下讲话活动形式,深化活动主题,提高活动实效,用活用好这一平台,扎实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抓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积极开展“道德讲堂”“文明餐桌”“中华经典传诵”“优秀童谣传诵”“优秀儿童歌曲传唱”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学会用表演的形式来歌颂中华民族文化,感悟圣贤文明,懂得孝敬父母,团结同伴,感恩社会,引导幼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效地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爱父母等良好品德的教育。

四、抓三位一体建设

我们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创造条件,密切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构建家、园、社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如,利用班级博客、班级QQ群进行宣传,营造浓浓的德育氛围;开展“亲子律动操”“亲子卡拉OK”“家长开放日”“小手牵大手”“家园联谊会”“家园趣味运动会”“妈妈故事团”“家长助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德育工作由幼儿园向家庭延伸;组织幼儿参观部队、文庙、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形成家、园、社区齐抓共管的格局,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倡导幼儿在家庭做“好宝宝”,在社会做“好儿童”,在幼儿园做“好幼儿”,让传统道德、文明思想、科学观念内化于心,表现于行,提高幼儿良好行为规范的意识,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五、抓课题推动显特色

我园的德育工作与幼儿园“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园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早期阅读的实践研究”“不同结构化程度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的研究”三个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践行“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彰显我园德育工作特色。

1.构建园本课程

我们将漳平富有特色的“茶乡、画乡、花乡”文化融入幼儿课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利用漳平乡土自然资源和“三乡文化”的特色教育资源,生动有趣地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环境创设活动,不断构建丰富多彩的立体化“三乡文化”园本德育课程。

2.弘扬地方文化

我们紧紧结合龙岩市“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早期阅读的实践研究”研究课题,把优秀健康,正面反映生活的本土文化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与早期阅读有机整合,成为让幼儿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在选择内容上,我们主要围绕漳平水仙茶文化、风味小吃、家乡风景等方面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展早期阅读的多元教育活动,形成了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阅读系列活动,如《漳平水仙茶》《美丽的菁城》《好吃的家乡风味》等,不仅激发了幼儿阅读的积极性,还提升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陶冶幼儿心灵

结合我园的部级“十二五”立项的音乐课题“不同结构化程度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的研究”,我们把音乐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到幼儿一日学习、生活个环节中:在晨间运动中,让幼儿用奥尔夫律动热身;在早操活动中,让表演集体舞,玩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让幼儿快乐自主地学习音乐;在离园活动中,让家长走进幼儿园与幼儿共跳奥尔夫亲子律动。通过实践研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积极、优美、温馨的音乐学习氛围的同时,启迪了幼儿美好的情感,陶冶了幼儿美丽的心灵,培养了幼儿高尚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作者:吴雪红 单位: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渗透

1品德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对于幼儿品德的问题,该文认为,并不是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就养成一个多么好的品德素质,而是让幼儿们认识到品德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对于一个人成长有多么的重要。像在平时的生活之中,幼儿们在幼儿园学习生活的时候,如果在道德方面有所欠缺,往往就会出现两个幼儿为争夺一个玩具而争吵、打架的情况;也会出现如果不会习惯的说出:“谢谢、对不起”这样的客气用语。所以品德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天性是有好有坏的。好的方面就是他们都很天真烂漫,心思非常纯净;但是不好的方面就是他们在品德方面没有进行修剪。比如,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有好玩具或者零食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占为己有,尤其现当前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公主病、王子病”情况也会较为严重——一有不顺心就会大吵大闹,比较自私,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对父母这样,甚至把这些带到了幼儿园之中,比如自己看好的玩具就一定要归自己所有,不会给其他小朋友玩也不会进行分享。孩子的生长就像是一棵小树的成长,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修剪才能茁壮成长,所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品德的教育。最后,品德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在成年后是要步入社会之中,善良、谦让、勤奋的良好品质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之中表现优异并且与人能够更好的相处,相反如果自私自利,不懂得宽容别人只会招到身边他人的厌恶,甚至在工作中不愿与之合作。所以,良好的教育在幼儿成长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2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

2.1如何理解“渗透”的含义

所谓“渗透”并不是强制性教育。杜威说过:“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学派认为,儿童是他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品德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儿童的品德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上述的说法,对于道德教育并不像知识那样可以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孩子们的教育是最好的方法,道德教育如果用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们从心底里面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更加反抗类似的教育,相反如果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会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家长们的教育,认为家长说的是有道理的,从而会从根本上让孩子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守礼貌的人。

2.2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现在日常之中,很多幼儿园都不重视幼儿的品德教育,不管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还是平时日常生活中,老师们都不注重这方面的发展,进而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品德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教导好的,需要长期的积累、熏陶。所以老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进行渗透。首先,孩子们最大的天性就是爱玩,幼儿园有很多非常好的游戏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是需要进行团队协作的,比如孩子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不小心撞到了别的孩子,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告诉撞人的孩子向被撞的孩子道歉。还比如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互相交流,让互相说出觉得对方很有礼貌的地方。也许孩子们的表达不是很明确,但是还是可以感觉得到,再加上老师的指引和引导,很容易对孩子们进行渗透。其次,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随机教育”,老师和孩子在平时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接触,在这众多的接触里面就可以随时随地抓住机会对孩子们进行熏陶。例如: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个孩子特别有礼貌,或者值得奖励的品德就可以及时告诉小朋友们,让他们来进行学习。其实每个小朋友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可以在平时中对每个小朋友的优良品质来褒奖,而对于那个小朋友自身存在不良的习惯进行更正。当我们模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发现对于品德的教育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当早上来到幼儿园的时候,要小朋友们跟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们礼貌问好;当上课的时候要孩子们认真听课,不走神,勤奋学习;在平时的娱乐中,要小朋友们都互相帮助,学会和他人分享,做错事情要学会跟其他小朋友道歉;吃饭的时候不要浪费,饭前洗手,养成良好的习惯等,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对幼儿们进行品德教育渗透的。

3结语

对幼儿品德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没有一个评判标准,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强行灌输,但是它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其实,对于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在幼儿园进行的,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家长们配合老师共同进行,只有家长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让孩子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老师们和家长们要有该方面的意识,不要拿学习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成长优异的标准,孩子们长大之后勤奋、宽容的品德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所以无论家长和老师都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作者:金荣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蒙古族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品德教育分析论文

一、家园合作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从降生到完全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庭德育在培养幼儿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幼儿园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这个时期基础打不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决定其孩子未来的发展。列宁夫人克鲁斯卡娅曾说过幼年打下的烙印,如同青石上刻的花纹,很难磨灭。为此,家长们一定要克服“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说法,切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训,因为人是有意识的。要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教师要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二、资源利用法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便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是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进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伙房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便带幼儿去观察食堂,阿姨在给餐具消毒、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阿姨工作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三、启发诱导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和生理的影响,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启发诱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培养幼儿与人友好相处的习惯,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感,再启发幼儿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然后教会幼儿与人相处的方法及规则,怎样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怎样征求他人的意见和接受他人的意见,例如对幼儿说:“某某小朋友今天把图书弄坏了”,启发幼儿一齐帮助同伴修理图书;例如告诉幼儿“今天玩娃娃家”,启发幼儿自己分配角色,学习征求和接受他人的意见。

四、鼓励法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种行为不论好与坏,只要发生后得到鼓励,则这种行为就容易再现,事实证明,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方法是“正强化”(物质或精神鼓励),幼儿的可塑性强,古人说:“少成若天性”,即幼儿期形成的好习惯像天生的一样非常巩固,能因此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容易记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渗透法

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带领幼儿参观周围环境的变化等等。回到幼儿园把看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彩笔画出来,用积木搭出来,将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这样孩子们的印象就更深,很难从记忆中抹去。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教育幼儿团结一致,激发上进心和求胜心;在以玩皮球模仿动物跳等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谅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偶发事件中,当在激烈奔跑的游戏中,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当活动场地受到干扰,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时;当幼儿要钻过障碍物,走过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

作者:夏巧梅 单位:三垛镇司徒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体育活动品德教育探讨

摘要:幼儿体育活动在塑造幼儿身心健康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活动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同样是幼儿体育必不可少的任务。本文从不同方面分析如何对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期能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育活动;品德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蕴含着品德教育的因素,其中体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加里宁曾经说过:“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既善于克服困难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增强幼儿体质,使幼儿掌握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还具有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磨练幼儿意志和培养幼儿爱国主义精神及勇敢品质等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退缩、犹豫或不知所措等情况,这些都是意志品质薄弱的结果。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拓展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要面临各种各样与价值取向有关的问题,比如:该不该遵守游戏规则?遇到玩具有好有坏、排队有前有后,该不该谦让?同伴摔倒或遇到困难时该不该帮助?怎样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任务和委托?这些问题都需要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做出回答。但是,受幼儿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约束,他们道德品质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很难正确、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充分利用体育活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以帮助幼儿正确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想法是这样的: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兴趣,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从营造温馨的氛围入手,使幼儿感觉到很有趣味。

(一)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生活化的经验,提高幼儿的兴趣

有部分教师不能够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教学用语比较严肃而紧张,不能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往往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而儿童化的语言则能有效地减少与幼儿的距离感,得到幼儿情感上的认同,这样才能让幼儿进一步对活动拥有兴趣。

(二)在情境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

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应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重要目标,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积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具有一定情境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幼儿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给他们以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幼儿的运动兴趣。

(三)提供体育活动探索的空间,提高幼儿的兴趣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器械,鼓励幼儿自主研究玩法,允许幼儿自己决定游戏时间,鼓励幼儿自由结伴游戏。幼儿既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的区域,又可自选器材、自选同伴,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参与活动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尊重了孩子的个体需要。

二利用竞赛性游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品德教育

游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需要进行角色扮演的表演性游戏,有需要决出胜负输赢的竞赛性游戏等等。其中竞赛性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竞赛意识和胜不骄、败不馁以及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感。因此,利用竞赛性游戏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品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游戏“过大河”的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利用障碍过河的能力和形成初步的竞赛意识,并且通过游戏教育幼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比赛结果。游戏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不同程度上都包含有品德教育的内容,如:站队时按老师的要求迅速站好,不争站位;在分配角色时不争不抢,要互相谦让等。在体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教师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就以中班为例:总体上来说,我们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也很愿意和大家一起游戏,但他们的竞赛意识还不很强,团结互助的精神也不如大班幼儿。因此,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宜选择一些有竞赛规则的游戏,逐步对幼儿进行教育。刚开始玩竞赛游戏时,孩子们感兴趣的只是过程——怎样跑、怎样运东西,而不是游戏结果。鉴于此,在组织这种活动时,我注意引导幼儿关心比赛结果。但随之而来的是小朋友之间的互相埋怨:谁跑慢了、谁拿错了等等。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比赛总会有输赢,但只要尽力去做了,输赢就变得不再重要,因此即便输了也不要埋怨别人,要能看到别人的努力,明白小朋友身体素质有不同,结果才会不一样。同时还应该知道比赛中除了要为自己所在的小组加油鼓劲儿之外,还要为别人加油,这样的比赛才能真正快乐而有意义。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竞赛游戏中表现出来的不再是埋怨、嘲笑,而是相互鼓励、团结互助。活动中,由于幼儿有了初步的竞赛意识和道德认知,因此在追求一定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努力而投入的精神面貌,认真而友好的游戏风气,为以后树立正确的学习工作态度、道德取向和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处理偶发事件进行品德教育

突发事件在游戏中经常发生。这些事件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处理,如何结合突发事件进行品德教育。在一次体育观摩课上,我们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当时每个小动物都有一个家,由于按照原计划,配班教师要在游戏中间才进入,因此并没有给配班教师准备“家”。但游戏开始时配班教师却加入进来,这样就有一个小动物没有家。看到这种情况,一个叫史昊鑫的小朋友从他的家里跑出来,让没有家的小动物到自己的家,可这时他自己却没有家了,于是配班教师又把史昊鑫请到自己家里。我马上抓住这一机会,让全班小朋友为懂得关心别人的史昊鑫鼓掌(也表扬了配班教师)。此事虽小,但幼儿却从直观上对同伴之间要友爱、互助有了深刻的理解。还有一次玩体育游戏“小乌龟捉鱼”,我按课程设计把小鱼撒到场地一边,让“小乌龟”从场地的另一端爬过来捉鱼。在全班小朋友爬过来捉到小鱼后,只有孙旺泽还在后面慢慢地爬。我一边照顾全班幼儿,一边请大家给他鼓掌、加油,并且在他的面前撒了一些小鱼,这时其他孩子也自发地跑到他身边,有的喊“加油”,有的说“快点、快点”,还有的孩子说“我帮你吧”。我和孩子们一起给孙旺泽鼓掌,鼓励他要坚持到最后。当他捉到鱼后,孩子们关心地问他:“你累吗?”听到孩子们关切的话语,我笑了,因为这表明品德教育在孩子们身上开花结果了。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在公园远足、体育活动活动时有人摔倒,小朋友都会马上跑过去,把她扶起来,并且帮她弹掉身上的土;爬山的时候,小朋友互相拉一把、扶一下。开展品德教育,离不开平时对一些细枝末节小事的关注与运用。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并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作出肯定与鼓励,则会有力地推动幼儿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游戏规则,既是为了保障游戏的正常进行,也是为了培养幼儿守序、互助等良好品质,为幼儿未来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对提出的规则就必须要求幼儿执行,否则就会失去制定规则的意义。而规则是否能得到执行,要看教师是否向幼儿讲清了规则的意义和表明了必须遵守规则的态度,当然规则的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幼儿虽然知道做游戏要有规则,但还不能将规则贯穿于游戏始终。于是我就在每一次游戏时请幼儿重复规则,对遵守规则的幼儿及时表扬,对违反规则的幼儿进行具体分析。比如第一次玩“过大河”时,我刚说“准备”,就有小朋友过去了。我理解他们是求胜心切,想争第一,因而忽略了规则,于是就请他们回来重做,并重申游戏规则,第二次玩时他们就能很好地遵守规则了。可以说,如果当时教师没有明确态度,而是任由他们随意走,那么不仅失去了竞赛游戏的特点,而且会逐渐使幼儿变得自由散漫,毫无规则可言。现在,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已逐渐加强。作为教师,我也会继续坚持要求幼儿按规则做事,因为规则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寒。

五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体育游戏、体能活动是幼儿园重要的集体活动形式,是形成和发展幼儿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每个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体操比赛,从一开始我就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告诉幼儿我们代表的是集体,我们这个集体是最好的。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幼儿的集体意识逐渐增强,最终赢得了第一名,我们都很兴奋,每个人传看着奖状,还将奖状贴到家长联系栏中,让家长分享我们的快乐。在体育观摩课时,我也总是对幼儿说:“我们代表的是实验幼儿园,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好”。活动结束以后,孩子们总是围在我身旁听我讲反馈意见。现在,孩子们都很关心我们这个集体。在培养幼儿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我还教育幼儿知道集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要学会懂得顾全大局,不能因为一个人影响大家。总之,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通过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得来的。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体育活动的品德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我们要随时注意在体育活动中抓住契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为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秋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品德教育现状及措施

摘要:幼儿教育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是幼儿心理等方面发育极其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以良好的教育进行引导。在幼儿教育中,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幼儿的品德形成,主要与自我意识、意志特征和亲社会行为三个方面有关,所以要进行幼儿品德教育,还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本文从幼儿教育出发,对于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进行探讨,旨在强化幼儿教育工作。

关键词:提高;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

品德对于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在目前的教育中,品德教育受到很大的重视。幼儿的心智发育不完整,心理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某些不好的影响对其品德形成的负面作用较大,因此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幼儿品德教育,将其品德形成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品德教育要发挥作用,就要进行有效性探究,因为只有有效的品德教育,才能促进幼儿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的教育问题

在目前的幼儿品德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自我意识的培养不明确。品德的形成需要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不健全,自我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很容易受到周围因素的诱导,从而形成一些不好的品德。在幼儿品德教育中,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幼儿教育来看,自我意识的培养非常的不到位,大多数情况下,自我意识培养都是混杂在其他方面的培养当中,这就造成幼儿的自我意识形成比较缓慢。

(二)意志特征把握不准

意志特征也是幼儿品德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其意志特征的发展。幼儿的意志特征随着其年龄的成长和接触事物的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所以在进行幼儿品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抓住其意志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否则教育内容不能符合幼儿的意志特征也会造成教育的无效。在目前的幼儿品德教育中,影响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意志特征,有时候起到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二、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一)尊重幼儿的意志特征

为了使得幼儿品德教育更加的有效,尊重幼儿的意志特征非常的重要。尊重幼儿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幼儿好玩的天性。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顺其而为会使得孩子的性格顺利发展,如果强行压制,就会造成幼儿心理上的反抗,这对于其品德的形成具有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在幼儿教学中,对于其生活习惯要尊重。幼儿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会有自发的习惯养成,这些养成是其意志特征的表现,所以教育要随性而为。最后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念,因为这些想法正好就是其意志的体现,尊重想法,并适应其发展做好指导,品德教育自然会产生效果。

(二)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

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也是注重品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每个人的品德都有其形成的独立性,幼儿也不例外,其品德的形成需要在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状况下进行,所以在幼儿培养中,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培养需要在日常教育中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在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其自我的想法不能进行压制,通过让其表现自己形成自我独立的意识。其次就是在教育活动中,要不断的鼓励并试探性的引导幼儿去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再这样的不断鼓励中,使得幼儿的自我意识不断的获得成长,从而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有效的形成品德。

(三)积极利用亲社会性进行教育

幼儿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会模范社会行为,而这种行为就被称之为亲社会性。考虑到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所以在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要积极的利用亲社会性这一特征,使幼儿能够时常的处在有利于其品德形成的环境当中,这样,通过环境的影响作用,利用幼儿的模仿心理,可以实现对幼儿的教育。总而言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在认识到幼儿亲社会性这一特征的时候,积极的利用社会元素进行教育,这对于幼儿品德的有效性形成意义重大。幼儿的成长是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则是现在幼儿教育的一大难题。在现实教育中,之所以出现品德教育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意志特征,一方面是没有看到社会影响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所以为了使得幼儿的品德教育有效性提升,一定要在尊重意志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积极社会因素的利用。

作者:施盈盈 单位: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心理环境与幼儿品德教育研究

1幼儿心理环境的影响因素

1.1家庭教育的影响

人格是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需要、价值观、气质、人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气氛、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教育方法上有差异。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很重视,要求家庭成员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言行都要有益于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

1.2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一是遗传生物基础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的控制。没有与生俱来人格的形成和表现,人格表现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出生后,单独接受教育的环境是学校。学校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环境的创设,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思想。

1.3传播媒介的影响

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传媒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将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面对社会压力不断扩大的大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

2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方法

2.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1.1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生活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反复呈现,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同时,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是有缺陷的人。儿童出生后得不到父母的爱,将影响儿童一生的人格风貌。

2.1.2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知识主要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模仿获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的榜样。

2.1.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因为绝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制约了孩子良好的品格形成。全家人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怯懦、娇气、胆小怕事、依赖、独立性差的个性。有些父母实行棍棒教育,在压抑和畏惧的精神状态中,给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很坏的影响。有的孩子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的天性,为了逃避挨打,学会了撒谎和察言观色,有的孩子破罐破摔甚至变得冷酷无情,以极端手段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憎恨。

2.2建立系统的学前教育

2.2.1确立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幼儿要具有的坚强、勇敢的人格特质,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善于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其次,是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做事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能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充分友好相处,平等合作并富有同情心。

2.2.2将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教师要求孩子能够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放回原处,并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有始有终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学做解放军”和“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制定有计划的教育。

2.2.2.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别人。教师要注意正确地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少批评,摒弃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让幼儿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自我认识。

2.2.2.2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

幼儿的合作交往对他们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活动区域中,学会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和谦让合作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责任感,达到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目的。

2.3培养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

教师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将这些特色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在领悟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引导幼儿体验自身和社会的一致性,让自然中的美与生活同在,通过环境美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情感,孩子们全身心地积极地参与活动,通过不同的视点的积累、延伸,使幼儿融入到体验生活的情感精神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就是让幼儿感受人文精神,通过模仿榜样人物,激起他们对英雄人物的肯定和认同,并贯彻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

作者:姜泓伯 李玉杰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规划处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探究

一打造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一个幼儿园的园风、园貌与教师的言行仪表、教学行为息息相关,建立健康、和谐、向上的园风和良好的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资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她的教风、学风有极大的影响,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教师的劳动,是在用教师的人格去塑造孩子的人格,只有道德品质高尚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品德高尚的孩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培养他们团结友爱、诚实勇敢、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礼貌待人、尊敬长辈等文明行为习惯与活泼开朗的性格。因此,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幼儿从爱父母、爱身边的人到爱家乡、爱祖国,直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心存高远的人。所以,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

1.注重塑造教师间的良好关系

创造人与人之间和睦、平等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首要任务。幼儿虽然年幼,但好奇心和模仿性很强,教师是幼儿主要模仿的对象,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幼儿园的全体员工必须注重塑造教师间的良好关系与民主氛围,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2.注重塑造师幼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虽小,但也有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尊重。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幼儿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来看待他们,适时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态度温和,说话要讲文明、讲礼貌,即使批评幼儿也要注意分寸,讲究方式方法,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始终都在尊重他们,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尊重别人。

二选择适合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

幼儿期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对抽象的道理难以理解。所以在幼儿品德教育内容选择上,要从他们身边能感受得到的人和事开始,并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不断丰富教育内容,要从点滴做起,让幼儿的思想品格和各种行为习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注重幼儿“一日生活”教育

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心存感恩是幼儿园专设的品德教育课程,即三生教育,然而一天的课堂教学时间通常只有一个小时左右,显然不够。幼儿教师必须“树立一日生活皆课堂”的大教育观,把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之中,结合“三生教育”培养幼儿从小树立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心存感恩的人生观。

2.选择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

针对幼儿德育教育目标与计划,在掌握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采取直观、生动、有趣的教育内容,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耍中逐渐懂得各种做人的道理。如“小猫钓鱼”、“木偶奇遇记”、“长发妹”、“阿凡提”、“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小弟和小猫”等故事与诗歌,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富有童趣,而且还告诉小朋友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是好的,应怎样做才是对的。通过抽象的品德教育内容形象化与具体化,使小朋友触摸、感知到故事中勤劳、善良、富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逐步认识到人间“真、善、美”的存在,从而逐渐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选择幼儿喜闻与乐见的方法途径

幼儿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但他们的身心发育皆不成熟,不能直接参加到社会活动中,只有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教师要做到时刻有教化与处处有体现的有心人。

1.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游戏之中

我们在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游戏之中的实践收效十分突出。如通过进行需要同伴之间互相配合、共同遵守游戏规则才能达到目的的游戏,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并在游戏中坚持正面教育和要求小朋友努力磨练自己的意志,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养成互谦互让与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2.把品德内容贯穿于整个生活环节

幼儿校园里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贯穿于一日生活和活动之中。如每日入园的问候,提示小朋友学说礼貌用语,养成文明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在每周升旗仪式中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小朋友热爱祖国、热爱五星红旗的心永不褪色;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教育,培养小朋友的团队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好习惯;在户外活动中让幼儿学会认真观察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关心幼儿园的人和事,关心幼儿园的环境。综上所述,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今,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在发生极速的变化,幼儿教师本身存在诸多的困惑,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针对来自各个不同家庭生活环境与不同特点的幼儿,既要注意传统美德的培养,也要对新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为祖国培育合格的接班人,从点滴抓起,并高度重视幼儿培养与教育的理论研究。

作者:李家学工作单位:云南省南涧县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品德教育在幼儿教学的作用

一、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日常生活中广泛多样的道德教育因素,为形成幼儿道德品质和良好习惯养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途径。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教师多加关注,随时观察幼儿行为动态,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契机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教师给予的一个满意的目光,一句赞扬的话,一个微微的点头,都是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强化,美德的渗透胜于任何说教。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到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获得生活经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体验快乐。虽然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有很多种,比如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音乐游戏等等。游戏没有固定模式,但游戏的组织形式只有两种:一是由教师发起并组织的游戏,二是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游戏。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不同游戏的类型特点,以及孩子们的现实需要,选择侧重点,在游戏中采取适宜的教育行为,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影响。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有多种形式(集体、分组、个别),这里主要指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素材。比如故事教学,哪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强化,哪些应该给予弱化,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使教育活动更有价值。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孩子的情绪情感,"以情感人,移情育人"从而实现教师期待的品德教育目标。

四、重视环境对幼儿品德教育的影响

所谓环境,是指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真正给人的身心发展以巨大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由人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经过改造的自然等因素构成,决定着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着人身心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实践证明,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幼儿园的环境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物质环境,主要指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其中设施设备安全,卫生是基本要求,在这里不一一赘述。二是精神环境,布局科学合理、安全美观,充满温情的园所环境,和谐、融洽的家园关系、师幼关系和生生关系无一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幼儿园的环境不仅有美化、绿化、儿童化的要求,而且有教育性和艺术性要求。比如:在幼儿园户外的墙壁上,画一些小动物一起游戏的图案,在走廊墙壁上张贴"谢谢"、"你好"、"对不起"等文明用语,以及有关于"家乡"的图片等,发挥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通过图片了解家乡,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幼儿是善于模仿的,因此幼儿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为幼儿做表率,保持良好的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亲切、和蔼、充满爱心的职业形象,有利于融洽师幼关系,使幼儿更有安全感。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因此建立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班级常规也很重要。当幼儿中出现好人好事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宣传,引导幼儿争做好孩子。幼儿在正面积极的、和谐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发挥家庭、社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比如:节日里,久别重逢的亲人相聚,会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浓浓的亲情交流中得到传承。

综上所述,良好的品德修养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受他人尊重和欢迎的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培养是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学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需要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协作,从小事入手、从常规入手,从细节管理抓起,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良好人文环境的影响下,达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标。

本文作者:刘雪芳张钰工作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61699部队南星幼儿园

幼儿品德教育论文:品德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渗入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界定

我国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有共识的观点认为:幼儿德育是培养幼儿德行、品德的教育,是成人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以促进幼儿品德自主建构的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情感教育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关于“渗透”一词,《新华字典》中解释为: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就是要使品德教育进入到幼儿园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幼儿德育存在的问题

1.游戏活动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学派认为,儿童是他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品德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品德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儿童的品德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建构而发展起来的。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幼儿园大多数游戏活动,教师是主导者、指挥者,在游戏目标的制定、游戏组织过程和游戏组织形式的确定方面,缺少儿童主体性的发挥。杜威说过:“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儿童也是如此,我们要把一些道德认识有意识地灌输给儿童,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儿童去执行。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娃娃家”中,儿童在分配角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明明想扮演爸爸,浩浩也想扮演爸爸,两个小朋友在争论不休的时候,老师说:“好了,不要吵了,浩浩扮演爸爸。”明明听完老师的话不情愿地嘟起了小嘴。这个案例中的教师只是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分配角色,而没有教会儿童谦让、懂得分享,缺少了对儿童品德教育的渗透。

2.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幼儿发展、获得知识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对儿童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但多数教师忽略了这一点。首先,在制定教学目标上,有的教师重视认知、技能目标而忽视了情感道德目标。例如小班活动“小兔子捉迷藏”的活动目标是: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蹦跳,并能按照音乐节奏和情节进行表演。活动目标只是突出了儿童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儿童团结、协作等品质的培养。其次,在活动过程中,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也缺少关注。同样是在“小兔子捉迷藏”教学活动中,军军在跑的途中把琪琪撞倒了,军军不但没道歉,反而嘲笑琪琪跑得慢,琪琪委屈地哭了。此时老师怒斥军军:“军军,你怎么这么没礼貌,下次再这样就别玩了!”,说完之后又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活动继续进行。当儿童发生口角和争执时是品德教育渗透的良好机会,但是案例中的教师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了儿童的品德教育。教师应该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抓住教育契机对儿童进行教育,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谦让、分享、团结、协作的意义。

3.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疏漏了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品德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但在现实中,幼儿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对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关注较少。早晨儿童入园时的一句简单问候,自由活动时的一句礼貌用语,用餐时的良好习惯等都是儿童良好品德的表现,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儿童生活无小事,任何一件小事对儿童来说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都会影响儿童今后的发展。儿童的品德教育不是以老师为主体的强加的渗透,而是以幼儿为主体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幼儿品德教育的方法

1.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幼儿知行统一

儿童通过游戏活动探究世界、认识社会、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年龄小,获得知识较少,品德认识尚浅,游戏是儿童获得品德认识、体验品德行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该重视品德教育的渗透,从目标、内容到游戏过程要渗透有关品德教育的要素。要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团结协作、诚实公正、遵守规则,学会礼貌用语,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哪些是该做的,哪些又是不该做的,学会分享、学会谦让。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说“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当幼儿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时,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我跌倒了,乐乐把我扶起来我觉得不那么疼了。”有的说:“我的玩具丢了,欣欣帮我找到了,我很高兴。”让幼儿感受合作互助的快乐,渐渐地形成自觉的行为。对于那些不懂礼貌、抢别人玩具的小朋友也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强化儿童的品德认识。

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感

儿童认知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是在与外界积极的、主动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认知能力、完成认知建构的。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发展都是需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的。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品德教育的渗透。要达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例如,在中班活动《拔萝卜》中,教师让儿童充分体验到团结协作的快乐,感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帮助别人既能让别人高兴,同样也能让自己感受到快乐。在大班《认识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幼儿园在哪里,幼儿园里有什么,有哪些特点;其次让幼儿了解所生活的城市及各行各业的人们工作与生活方式等,从而培养幼儿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幼儿园可以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节日活动,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培养儿童诚实善良、勤劳俭朴、勇敢坚强等道德品质。

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

幼儿园日常生活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及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小事,随时随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早晨入园时,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礼貌问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自由活动时,让幼儿学会谦让、互助,不争夺,不独占玩具和图书,关心小朋友,愿意帮助同伴做事,能帮助有困难的同伴;用餐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不抢夺别人的东西,吃饭时候不大声说话;午睡时,不打扰别人休息,别人休息的时候要轻轻走路等。儿童品德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环境的作用和熏陶。

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在水龙头旁贴上节约用水的小标语,在教室里张贴文明礼貌的小墙饰,用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物品装饰幼儿园,点缀班级。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注意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成为环境的小主人,使儿童每时每刻都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总之,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是培养儿童品德的重要途径。品德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过一个不断重复、长期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作者:张冬梅姜珊珊单位:大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