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案例合集12篇

时间:2023-03-08 14:56:05

幼儿案例

幼儿案例篇1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97-001

每次看到或听到电视、网上爆出老师打孩子了,或者孩子被老师体罚了,我难免表示质疑,因为具备高尚品德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正常情况下是决不可能做出违背教师职业道德底线的行为的。然而,事实上却有一些民办或集体办幼儿园的不合格老师做了种种令人担心,甚至触犯法律之事,致使有的家长一旦自己孩子受到“伤害”或看到不合自己思维的现象时,就会大胆想象,猜测孩子在园受到了老师的欺负或体罚,并到幼儿园大吵大闹。此时,园长要和教师、家长作好沟通,采集足够信息,以事实说话,打消家长的顾虑,这对于园长来说确实也是一个挑战。

案例

晨间接待时,小(10)班XX小朋友的父母来到园长室反映老师昨天在幼儿午餐时间打了孩子一记耳光。理由是昨天下午奶奶接孩子时发现XX小朋友左侧脸红,像手掌印。经过奶奶反复询问,孩子终于承认是老师打了一记耳光。家长当时拍了照片(说这是证据),要讨个公道。园长听完家长的反映后,平静地对家长说,一般情况下老师绝不可能打人,家长听到园长“袒护”老师,情绪即刻变得很激动,反驳道: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要不我们反映到上面去。正在此时,该老师听到有家长反映她打人的事,气愤地走进了园长室。园长问该老师昨天午餐时,XX表现怎样?老师说:很好啊,她在班级里各方面表现都不错,饭也吃得快,我打她没有理由啊。家长坚持说: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这时园长说,午餐时间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吃饭,如果打了你孩子耳光,其他孩子一定都看到的,那我们现在到教室里去,看看孩子们怎么说的。

园长和家长一起走进了小(10)班,园长说:小朋友好,早晨我们都吃了早饭到幼儿园了,你们还记得昨天中午吃的是什么菜啊?小朋友都说吃的是鸡腿和青菜,XX小朋友也说了,园长随机问XX小朋友,你把饭和菜都吃完了?她说吃完了。园长继续问,那你们昨天在吃饭的时候看见有人打人吗?全体幼儿回答说:没有。园长继续说:再想想,有没有看见老师打人了?回答的声音比刚才更响亮,更坚定。园长走到XX小朋友面前说,你昨天看见老师打人了,细弱的声音回答道:没有。整个过程老师和家长都在场。

园长把XX带到午睡室,同时叫了家长一起进来。园长把XX搂在怀里,轻轻地问XX,你昨天吃饭的时候没有看见老师打人,那你怎么跟妈妈说老师打了你一记耳光。还没等园长把话说完,XX想从园长的怀里挣脱出来,她扭过身子,低下了头大声说:妈妈不在家。这时爸爸说:昨天妈妈上晚班,是奶奶看见孩子半边脸红了,大小跟手掌一样大,就认为孩子被打耳光了。园长示意爸爸稍等再说,先让孩子回班级上课。过后,爸爸继续说,平时孩子在家不肯自己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的,奶奶就想,会不会孩子吃饭时不听话,老师就打耳光了。刚开始问,孩子说没有打耳光。奶奶又以为老师打了人,还不许孩子说出来,所以就反复问。吃完晚饭后,奶奶又启发引导孩子说真话,说出来答应孩子吃肯德基,买玩具。最后孩子有点不耐烦地说,是老师打了一记耳光。我们也不相信这是真的,错怪了老师,真是对不起了。

案例评析:

此事发生在孩子刚上小班的第二个月里,XX小朋友自生下来后一直由奶奶带着。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常会用说谎来摆脱一些困境。在奶奶的耐心“引导”下,她为了得到心爱的玩具,吃到肯德基,自然就说了谎。但这个年龄的孩子,说谎是无恶意的,不应惩罚。在园长与她沟通后,从园长的怀里挣脱出来,她扭过身子,低下了头,并大声表白“妈妈不在家”,种种这些都说明她知道自己错了,并感到难为情、害羞。

对于园长来说,她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沉着稳定,以事实说话,妥善解决了家长的疑虑,还了教师清白,同时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

策略一:要善于“卑微”自己,“倾听”别人

善于倾听家长、教师的叙述。发生冲突时,双方都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时园长放下一切事情,静下心来倾听。倾听,不要带框框,不要选择性倾听,要全盘性的倾听。可先让家长充分宣泄情绪,园长只是在一旁适时说几句安慰的话,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园长尊重和被园长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园长的态度端正、公正,以第三者身份与孩子们交谈,让家长、老师都在场,大家一起来听听不会撒谎的孩子到底看见了什么?或说了什么?这样会使大家更信服,不让教师,尤其是家长以为园长只是在敷衍了事,或是偏袒对方。

策略二:要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处理整个活动中,园长在全体幼儿面前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即老师没有打人,这是关键。正如家长所说: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让全班孩子来证实,老师没有打人,家长就一定能信服。那么XX小朋友为什么说:老师打了她一记耳光?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园长把谈话的地点从教室转移到了午睡室,把面对全班幼儿变成了面对XX小朋友一人,并抱起孩子,轻轻地问孩子,注重营造一种亲切、宽松的氛围,不造成孩子心里紧张,也不给孩子心里压力。

当园长发现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难为情时,不去追究孩子为什么要撒谎,而是安慰孩子说:妈妈不在家,说真话的是好孩子哦。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坚持了正面教育。

策略三:要善于理解家长的心情

幼儿案例篇2

案例一: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为表现: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分析原因:因为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小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碰到桌子或者椅子摔倒以后,奶奶会马上打桌子或者椅子,埋怨它们碰到了明明。后来明明也跟着打碰到他的东西,不让打就会哭闹。父母从心理上觉得亏欠了孩子,发现明明这个坏毛病也没有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总是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采取的措施:①学习好榜样。讲有关《好朋友》的故事,做《找朋友》的游戏。因为孩子年龄小,教师从情感教育入手,结合故事中的例子,告诉明明和小朋友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②转移注意力。当明明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时候,老师调整活动内容,或者是请明明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表扬明明的优点,淡化明明打人的缺点;③家园多沟通。和家长交流意见,共同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适当满足明明的合理要求,必要时地采用一些强制手段,慢慢地帮助明明改掉坏习惯。

达到的效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与行为疏导,明明和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而打闹的行为明显减少。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会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

案例二:洋洋,4岁,中班幼儿,喜欢模仿奥特曼,打闹行为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具体行为表现:当小朋友议论奥特曼的时候,他会毫无顾忌地模仿奥特曼的打斗动作。列队做操时,会故意推前面的小朋友,或者是碰后面的小朋友。户外体育活动时,和小伙伴打闹一团,经常有孩子告他的状。

分析原因:①生性好动。洋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从小就十分淘气,经常爬高上低,父母也认可孩子的表现;②模仿心理。洋洋模仿奥特曼和小朋友打闹,没有明显的利益争夺,大多数就是喜欢动手动脚;③引起关注。孩子就是孩子,做事情目的很单纯,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采取的措施:①扬长避短。既然洋洋喜动不喜静,那么,老师可以利用他的热情帮助老师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在表现好的前提下,可以当班长,临时管理班级小朋友的纪律;帮助老师送教案等;②提供机会。如果小朋友都对奥特曼感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表演大赛,看谁表演的最像奥特曼,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另外,在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划分场地,让洋洋自由自在地模仿奥特曼,练练拳脚,发泄精力;③对症下药。肯定洋洋当英雄的理想十分伟大,适当批评洋洋因为模仿动作而踢打小朋友的错误行为,引导洋洋正确评判自己的对与错,自觉约束自己的过激行为。

达到的效果:通过因势利导的教育,洋洋知道奥特曼只有遇到敌人的时候,才会显示打斗的本领。除了户外活动,洋洋会找块空地踢踢打打,在课堂和游戏中都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攻击行为。

案例三:亮亮,5岁半,大班幼儿,带有明显的敌意性攻击。具体行为表现:脾气急躁,经常因为和小朋友发生争执而动手打人。

分析原因:①家教不当。亮亮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妈妈因为无法忍受爸爸的性情暴躁而离婚。当爸爸听说亮亮打人就发脾气,说打就打,常常是“恨铁不成钢”。亮亮一方面承受来自家庭暴力的心理压力,一方面通过敌意性的攻击发泄内心的不满;②自我评价降低。大班孩子的道德感主要是通过他人评价来确定目标的。亮亮是一个插班生,因为原来的幼儿园老师的放弃导致了亮亮自我评价降低,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③缺乏安全感。并不是所有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都很勇敢,有的时候恰恰就是因为他缺乏安全感,才会主动攻击别人,而且总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采取的措施:①和家长真诚交流。经过了解才知道,亮亮的爸爸因为性情暴躁一直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再加上离异的现实问题,他的内心很痛苦,也想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他爱亮亮过于极端,好的时候“捧上天”,坏的时候“摔入地”。当我们告诉他有关亮亮的暴躁和脆弱时,他很吃惊,他没有想到自己给亮亮带来了这么大的伤害;②给孩子一份温情。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亮亮的生活和学习,用真情温暖亮亮的童心。引导小朋友和亮亮做好朋友,用集体的力量感召他;③教给孩子一份责任。当亮亮故意欺负弱小的同学时,给予一定的惩戒。让亮亮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承担责任,纠正亮亮根深蒂固的打人观念。

达到的效果:出于美好的愿望,我们尝试和亮亮的妈妈进行了沟通,把孩子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告诉了她。当亮亮的妈妈来幼儿园看亮亮的时候,亮亮先是不愿意和妈妈说话,随后就是嚎啕大哭,妈妈也是哭得一塌糊涂。亲情可以融化压抑在内心的仇恨,老师的教育也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虽然教师无法预测孩子的一生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但是只要能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帮助孩子建构和谐的身心状态,就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案例篇3

晨间接待时,小(10)班XX小朋友的父母来到园长室反映老师昨天在幼儿午餐时间打了孩子一记耳光。理由是昨天下午奶奶接孩子时发现XX小朋友左侧脸红,像手掌印。经过奶奶反复询问,孩子终于承认是老师打了一记耳光。家长当时拍了照片(说这是证据),要讨个公道。园长听完家长的反映后,平静地对家长说,一般情况下老师绝不可能打人,家长听到园长“袒护”老师,情绪即刻变得很激动,反驳道: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要不我们反映到上面去。正在此时,该老师听到有家长反映她打人的事,气愤地走进了园长室。园长问该老师昨天午餐时,XX表现怎样?老师说:很好啊,她在班级里各方面表现都不错,饭也吃得快,我打她没有理由啊。家长坚持说: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这时园长说,午餐时间有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吃饭,如果打了你孩子耳光,其他孩子一定都看到的,那我们现在到教室里去,看看孩子们怎么说的。

园长和家长一起走进了小(10)班,园长说:小朋友好,早晨我们都吃了早饭到幼儿园了,你们还记得昨天中午吃的是什么菜啊?小朋友都说吃的是鸡腿和青菜,XX小朋友也说了,园长随机问XX小朋友,你把饭和菜都吃完了?她说吃完了。园长继续问,那你们昨天在吃饭的时候看见有人打人吗?全体幼儿回答说:没有。园长继续说:再想想,有没有看见老师打人了?回答的声音比刚才更响亮,更坚定。园长走到XX小朋友面前说,你昨天看见老师打人了,细弱的声音回答道:没有。整个过程老师和家长都在场。

园长把XX带到午睡室,同时叫了家长一起进来。园长把XX搂在怀里,轻轻地问XX,你昨天吃饭的时候没有看见老师打人,那你怎么跟妈妈说老师打了你一记耳光。还没等园长把话说完,XX想从园长的怀里挣脱出来,她扭过身子,低下了头大声说:妈妈不在家。这时爸爸说:昨天妈妈上晚班,是奶奶看见孩子半边脸红了,大小跟手掌一样大,就认为孩子被打耳光了。园长示意爸爸稍等再说,先让孩子回班级上课。过后,爸爸继续说,平时孩子在家不肯自己吃饭,一直由奶奶喂的,奶奶就想,会不会孩子吃饭时不听话,老师就打耳光了。刚开始问,孩子说没有打耳光。奶奶又以为老师打了人,还不许孩子说出来,所以就反复问。吃完晚饭后,奶奶又启发引导孩子说真话,说出来答应孩子吃肯德基,买玩具。最后孩子有点不耐烦地说,是老师打了一记耳光。我们也不相信这是真的,错怪了老师,真是对不起了。

案例评析:

此事发生在孩子刚上小班的第二个月里,XX小朋友自生下来后一直由奶奶带着。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常会用说谎来摆脱一些困境。在奶奶的耐心“引导”下,她为了得到心爱的玩具,吃到肯德基,自然就说了谎。但这个年龄的孩子,说谎是无恶意的,不应惩罚。在园长与她沟通后,从园长的怀里挣脱出来,她扭过身子,低下了头,并大声表白“妈妈不在家”,种种这些都说明她知道自己错了,并感到难为情、害羞。

对于园长来说,她在整个事件的处理中,沉着稳定,以事实说话,妥善解决了家长的疑虑,还了教师清白,同时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具体表现在:

策略一:要善于“卑微”自己,“倾听”别人

善于倾听家长、教师的叙述。发生冲突时,双方都很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时园长放下一切事情,静下心来倾听。倾听,不要带框框,不要选择性倾听,要全盘性的倾听。可先让家长充分宣泄情绪,园长只是在一旁适时说几句安慰的话,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园长尊重和被园长接受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园长的态度端正、公正,以第三者身份与孩子们交谈,让家长、老师都在场,大家一起来听听不会撒谎的孩子到底看见了什么?或说了什么?这样会使大家更信服,不让教师,尤其是家长以为园长只是在敷衍了事,或是偏袒对方。

策略二:要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善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处理整个活动中,园长在全体幼儿面前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即老师没有打人,这是关键。正如家长所说:孩子是不会撒谎的。让全班孩子来证实,老师没有打人,家长就一定能信服。那么XX小朋友为什么说:老师打了她一记耳光?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园长把谈话的地点从教室转移到了午睡室,把面对全班幼儿变成了面对XX小朋友一人,并抱起孩子,轻轻地问孩子,注重营造一种亲切、宽松的氛围,不造成孩子心里紧张,也不给孩子心里压力。

当园长发现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难为情时,不去追究孩子为什么要撒谎,而是安慰孩子说:妈妈不在家,说真话的是好孩子哦。既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又坚持了正面教育。

策略三:要善于理解家长的心情

幼儿案例篇4

二、案例描述

新的一届小班又开始了,我们在开学前例行公事,到每位孩子家中进行走访。走访中有一位叫楠楠的小朋友,前一天通过电话联系与楠楠妈说好第二天中午去,当天中午酷热难耐,我们来到他们家却大门紧闭,随即又拨通了楠楠妈妈的电话:“楠楠妈,你好,请问你们现在在家么?”电话那头传来了楠楠妈妈支支吾吾的声音:“马上回来了,老师,你们可不可以再等一会儿,我早上答应楠楠,在大润发超市里了。”当时天气特别热,他们去超市,我心里不免一阵嘀咕:“太宠孩子了吧?这么不守时?”

(即时分析:虽然未曾谋面,但能感觉出这个家长对孩子十分重视,答应孩子的话要言出必行,她似乎很宠爱孩子,处处满足孩子的要求,似乎很尊重孩子,答应孩子的事情不反悔。)

半小时后,母女俩出现在了我们眼前,楠楠和妈妈长得很像,唯一不像的是,楠楠的牙齿全黑了,上排牙齿每一颗都烂了。据楠楠妈妈介绍,孩子的爸爸在公司非常忙,孩子就是楠楠妈一手带大的,朝夕不离。看到我们楠楠妈妈的一脸微笑,招呼我们坐下,我就挨着橘黄色的沙发坐了下来,这一坐不打紧,楠楠马上就在我身上蹭着,不开心了,我微笑着问:“楠楠,怎么了?”这不问不要紧,一问,孩子如雨点般的拳头打在我身上,而且很重。我慌了,哪里惹着孩子了?我连忙询问,楠楠还是不说话,不停地朝我打过来,我只好站起来躲避,还开玩笑地说:“楠楠,老师很喜欢你,你是在跟我做游戏吧?”本来想,一脸温柔的楠楠妈妈会理性地制止孩子,谁知道她还是微笑着坐在那里,微笑着说:“我们家楠楠打一下很痛的!”

在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哄骗下,楠楠终于停止了“暴力”,然后在我坐过的座位上,抱了一个娃娃玩了起来,这时,楠楠妈妈又再次微笑着说:“这个座位是我们楠楠玩耍的地方,她不让别人坐的。”原来,是我抢了楠楠的地盘!

(即时分析:虽然是孩子打人是件很小的事情,但我还是发觉了楠楠妈妈不正确的教育观,纵容孩子打客人,包庇孩子的过错,这不难理解孩子的牙齿为什么全黑了。)

接下来在与楠楠妈妈的交流中,面对孩子入园的问题,她显得很不放心,一连串的质疑让我应接不暇。

“老师,我已经好几个晚上失眠了?”

“为什么?”

“楠楠要开学了……”

听到她失眠,我很诧异,因为我的女儿上学,我从来没有担心失眠。可是,对于一位特殊的她,失眠似乎又变得正常了。于是,我跟她说,每个孩子都要经过这一关的,家长的心态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所以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告诉孩子上幼儿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老师,我们楠楠哭闹起来很厉害的,你们怎么办哪?”

于是,我们有耐心地告诉她开学阶段的工作,丰富的游戏、刺激的奖品、老师的耐心……

“老师,我开学阶段可不可以先陪她读几天,就像亲子班

一样。”

“我上次上亲子园,看到教室里墙饰上有很多大头针,这个大头针戳在手上要不要打破伤风?”

“我带过好几届孩子,还没有发现一个孩子出现被戳伤的现象,我们会教育孩子的。”

“老师,我看到新闻上有很多幼儿园被袭击了,那你们在上课时,歹徒来了怎么办?”

听到这个问题,我有点懵了,还没有这么直接地被问到过这个话题。但是,我还是迅速整理了思路,真诚地告诉她:

“是的,我们也看到了,我们从领导到教师都很重视这一点,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从技防、人防等多个方面加强安保工作,政府也派遣了警卫加强校园安全。”

“那歹徒是无孔不入的,万一他们从围墙翻进来,冲进教室呢?我很怕这一点。”

我认真地说:“这一点,你放心,作为教师,我一定会挺身而出先保护我的孩子,同时,其他老师报警,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报警系统,能够快速应急的,幼儿园上学期专门组织了防暴演练,就是掌握应对这些事情。楠楠妈妈,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世界上难以预料的事情太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你不给孩子成长的机会,那孩子长大了又有什么能力适应这个社会?”

经过我苦口婆心的一番解释,楠楠妈妈的面部表情终于松弛了下来,当我们要走时,我不忘再次安慰她:“相信我们,交给我们,就是我们的孩子。这几天有时间你可以先带楠楠来幼儿园熟悉环境。”楠楠妈妈边送我们边说:“我对你们老师是很放心的。”

(即时分析:这是一位敏感、谨慎又没有主见的家长,对孩子的入园问题很焦虑。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我想方设法地帮助这对母女渡过难关。)

首先,开学前邀请家长带孩子来幼儿园熟悉环境,建立与幼儿园的感情。8月底,教室里基本上布置得差不多了,我陪楠楠和她妈妈一起认识了校园、班级、物品,看到孩子在校园里开心地玩耍,楠楠妈妈又轻松了许多。

接着,黑色的九月来临,开学的一周,我特意写了一份告新生家长书,详细介绍了新生家长在孩子开学期间的配合事项,并且告诉楠楠妈妈配合的重要性。每一天,我们都主动打电话,告诉楠楠妈妈孩子的表现,从进餐、午睡各个细节反馈,配班老师会在早上、中午空余时间各打一个电话及时反馈,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照片第一时间上传到QQ群,耳闻目睹到孩子在园中一点点的进步,楠楠妈妈也逐渐减轻了焦虑的情绪。

有一天,楠楠妈妈在聊天中说:“老师,我最近突然不失眠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陪伴楠楠妈妈走过了失眠的那些日子,我们初战告捷。但是对女儿的过度溺爱依然存在,对孩子教育还是有许多的问题,对她的帮助,我们一直在继续。

三、分析和反思

1.用真诚感化,让家长平视你

用真诚开启家长的心扉,让家长平视你,可以使一个个棘手的问题顺利解决而不会太麻烦,面对楠楠妈妈一连串的问题,我都耐心地答复,一一解决,我的用心家长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当我肯定地告诉她,孩子交给我们,你放心时,我的心里也是有担心的,担心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工作,但我想,这时候我应该给家长传达一种信念,理解家长的心情,这就是真诚,因为真诚,家长的沟通没有了障碍,因为真诚,为你顺利做好家长工作打开了一扇门。

2.以爱心付出,让家长信任你

“爱孩子是教育的主题”,只要我们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家长总能看到这一点,教师用爱心开启家长的心扉,家长将无比信任你,为你今后的家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学的那几天,我们老师整天泡在教室里,没有上下午班的区分,没有休息时间,使出十八般武艺哄孩子,当我们的一个个讯息传给家长时,当孩子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幼儿园真好,我明天还要去!”时,家长终会理解我们,记得楠楠妈妈发给我的一条短信说:“孩子在你这儿,我放心,从孩子小便这件事上,就更反映出你们老师的责任心。”一句放心,那是多么大的信任,这种信任就源于教师至情至信的一颗爱心!

幼儿案例篇5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方式及相关的教育以及工作中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课程。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唱、跳、表演、弹奏的能力,学生还应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与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掌握,进而为幼儿的教学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1]。因此,这门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更好的联系,进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可以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

幼儿教育学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将育儿的知识通过课堂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随着近年来对生源不断进行扩招,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水平也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幼儿教育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的过程中难度越来越大[2]。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好的规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过着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二)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实践

许多学生在进入这一专业的学习之前,对这一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的意识与经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学习中,也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没有清晰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这对学生进行以后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有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进而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

(二)教学的重点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告诉学生。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较为重视,对学生运用教学知识的能力和对实际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较为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3]。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占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这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还可以使案例教学的重点得到展示。

三、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一)选择符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选择具有时效性、典型、真实的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用自己教学生涯中的案例,既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很有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地区发生的情况,这样具有普遍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重视,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是发生在近期的,尤其是那些可以引起民众积极讨论的话题与案例,时效性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幼儿园每天早上的开园中,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教师可以以这种最为常见的情况作为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都可以见到的情况,再加上这是在大多数的幼儿园经常发生的情况,尤其对刚步入幼儿园的小班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为明显。教师将这个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兴趣与疑问,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与思考,进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合理安排案例探讨

幼儿案例篇6

案例描述

农村幼儿园厌学案例(源于焦作市修武县某乡中心幼儿园记录)

2012年3月12号,某乡中心幼儿园大三班,课间休息后,幼儿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只有小刚站在电视机前,对着屏幕,又唱又跳,后来,又在地上打滚,我问他:咱们要一起听故事了,你不想听吗。他吵吵着说:我早都不想来幼儿园啦,爷爷说我来就是唱戏的,唱完了我就走了

小班的小强和浩浩,经常因为爷爷奶奶送他们到园晚了,而哭闹着不进班,因此也就经常缺课,后来得知他们的父母都长时期的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又年老多病,造成他们害怕被同学嘲笑,而不愿来园。

城市幼儿园厌学案例

哈尔滨市民于萍的孩子在上大班。据描述孩子上大班前作业还不是很多,即便有也是以读和说为主,写得很少。但进入大班后,作业显著增多,而且都是以写为主,引起了孩子很大的反感,不愿上学。

2012年5月17号(新乡市红旗区某公办幼儿园现场访问),张女士,5岁的女儿在上中班,每天老师会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需要家长辅导完成,工作很忙,回到家时心里很烦,孩子又老嚷着陪她玩,陪她写作业,每次都压住火气跟她说:“妈妈现在很累,待会再陪你啊!”结果,时常会忘掉,长期这样,女儿的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到第二天,总是大哭大闹,不肯上学,希望相关专家给以指导。

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但从大量的案例得知并未按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幼儿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并值得思考和重视。

幼儿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城市和农村,但城市和农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城市厌学的原因

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小学化倾向严重,不重视、偏离幼儿发展规律,导致幼儿园、早教机构开展过多的文化课程、特长课程、管理模式小学化,例如相关对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满意程度为93.7%,不满意仅为6.1%,但深入调查发现,开设的课程多是识字认字、拼音教学、数学加减混合运算、珠心算等。

城市家长期望值高,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大环境信息认识存在偏颇,造成家长急于求成、盲目比较和随大流。

家长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城市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及时和孩子、教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家长应对幼儿厌学机制缺乏,对幼儿成长发展规律的相关专业知识缺失,常采用哄、骗和强迫的方式来让幼儿入园,认为只要幼儿入园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最终对幼儿的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厌学态度不能及时梳理。

农村幼儿园幼儿厌学原因

留守幼儿缺乏家庭教育支持,留守幼儿一般有年老的祖辈人照看,祖辈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水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对家庭教育需求,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幼儿园适应难。

当代教育和隔代教育的溺爱和误解,多采用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养方式,幼儿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大多采取顺从的态度,加剧幼儿厌学情绪;另外,许多农村家长把幼儿园当做仅仅是照看孩子的地方,错误的认识观念导致幼儿的厌学情绪。

案例结果

从以上的案例分析情况来看,造成幼儿厌学的主要有以下总的原因

1. 社会因素:竞争压力大,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社会的教育大环境,生存压力大加剧对未来的不安全感。

2. 幼儿园、早教机构过于迎合家长需求,对幼儿本身发展规律的忽视,将家长的评价作为主要的质量依据,而家长评价本身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 教育的大变革时期,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执行质量,评价模式,班级编制,幼小衔接等方面本身存在缺陷。

4. 教师发展现状与幼儿厌学息息相关

5. 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波及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6. 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家庭对待幼儿态度具有最大的影响作用

案例反思意见和建议

1. 明确家长在教育质量评价中的有限性,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养和使掌握正确教育信息和理念,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和对待幼儿的教育态度,保障有效的家园合作和互动,及时关注幼儿行为、情绪和态度,形成应对的有效机制。

2. 幼儿园和其他幼儿教育机构重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过高估计,不过低要求,使幼儿能够真正获得快乐、健康发展。

3. 教育部门或组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或其他手段进行幼儿教育的知识普及,使家长和教育机构端正态度、树立正确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幼儿发展氛围和舆论。

4. 将国家的相关幼儿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确保质量,不只是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幼儿案例篇7

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教授首次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商业教育,开创了案例教学法的先河。当时,所有教学案例都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及事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掀起了一场教学改革的风潮。到了20世纪80年代,此教学方法受到我国师资培育的重视,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2]案例教学法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用典型的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生动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教学法形式多样,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再现(模仿)真实的教育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幼儿园工作管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幼儿园工作的内容,还要懂得处理复杂情境下的各种教育问题。因此,幼儿园管理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活动的场所,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工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机性。在不同的情景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研究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园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对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的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除此之外,案例教学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学习为辅,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的知识往往成了“耳旁风”,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案例教学法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学习资料一部分由教师提供,一部分由学生搜集,课堂是学生讨论、学习的场所。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潜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园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准备、课堂活动组织、课后分析回顾。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分为两部分:一是精选案例,实践案例的来源是教师和学生,课前教师告诉学生下节课讨论的主题,学生按照分组自行搜索;二是教师根据所讲主题选择典型的案例。案例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教师根据每章的教学内容精选典型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二是教师深入一线幼儿园,对园长、教师等进行深度访谈,对幼儿园管理的变化与实际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访谈、录音等手段,搜集真实的案例资料;三是网络资料搜集,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有关的热点,选择符合课题内容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必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典型性、相关性、多样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提供的案例,都必须与讨论的主题相关,小组的讨论必须围绕课堂的主题进行,不能单纯地为讨论而讨论,以免丧失讨论的意义。不同的案例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得更深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内化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内容。

(二)课堂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的好坏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尺。本研究活动组织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主导,二是案例讨论。课程开始,教师简略介绍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口述或者PPT的形式呈现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邀请学生组织讨论。比如,在准备“幼儿园安全管理”这章内容时,教师整理了近年来关注度较高、比较典型的幼儿园伤害事故,请学生从家长、教师、园长、政府、教育局等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力求全面分析伤害事故的原因,探究避免此类事故应该提前准备哪些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小组每次的发言都要进行总结和记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小结,并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小组分工必须明确,分为发言人和记录员等,组员的角色必须变换,要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而不是“旁观者”。每一次讨论的内容,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整理和记录,最终作为每一个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的原始资料。记录的整理也是对观点梳理的过程,及时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题的内容。案例讨论从形式上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的课堂小组讨论,另一种就是针对主题的辩论。活动组织的形式如果只限于课堂讨论,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辩论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根据相应的主题,将要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辩题,让不同组别的学生思考和准备。当然,教师作为评判员必须起到一定的协调组织功能,没有组织的讨论,最终只能沦为无谓的争吵。教师要时刻维持讨论的核心,提醒双方“辩手”,围绕所要讨论的话题进行。比如,在一节课中,“‘熊孩子’该不该打?”这一辩题中,教师将学生分为了正反和反方。正方的学生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认为对熊孩子应该进行“教育”,不打不成器,没有教训,难以养成良好的规矩;反方则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认为幼儿的生理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应该循循善诱,不应该采取体罚等形式。最后,教师根据双方的讨论,进行了总结。通过辩论活动,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是飞扬的,是被激发的。

(三)课后分析与回顾

在教学过程中,分小组讨论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的聆听者,而是学习的主动者,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开始思考问题的来龙去脉,真正开始“思考”这一项工作。在课程结束以后,教师让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通过PPT形式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再对具体的案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整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效地解决复杂的情景问题。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幼儿园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深刻地理解所授内容,还需要搜集整理大量的典型案例,并最终对学生的讨论做总结。但是,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也常常能够激发教师不断地去思考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充实所学,不断提升能力。

【管理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案例篇8

就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而言,是有关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共同重要之处。对于幼儿而言,只有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学校和家里以及各个公共场所控制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当然,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是指的积极方面的,也就是说,要培养乐观,正确以及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当一个幼儿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他都可以把握住内心,积极学习,乐观生活,不断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培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花功夫和耐心,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最后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伴随幼儿的一生,对其影响具有根深蒂固的效果。好的习惯将受益一生,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将很难改正,甚至会使其终身受害。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应该最先培养,它将是幼儿的成人之根本。世纪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说: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堂课,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使幼儿一生受益。

美国学者山姆针对儿童成长需求做出了内容划分维度和具体要求。他将“幼儿的行为习惯”内容主要分为个人及社会发展、社会与文化、个人的健康与安全。针对此,我们可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章有不同的、具体的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新时期幼儿成长阶段的全身心发展具有着鲜明的特征,对其行为习惯展开划分的话,大致能够衍分为以下4个层面内容。

1、优秀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鲁洁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育是内在的、隐性的、精神的,对于一个人生活行为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儿童品德习惯具体囊括了幼儿在讲文明礼貌、关心友爱伙伴、集体纪律性、诚实勇敢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方面内在的优秀道德习惯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环境的方面进行感染,时刻注重幼儿文明行为及礼貌常识的引导教育,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首要内容。

2、优秀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生活行为习惯是保证幼儿在生活之中趋于规律化、理性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阿德勒建立了人格发展理论,认为生活风格是获得童年早期形成的优越和完美的手段。因此注重幼儿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具体实践中,培育幼儿生活习惯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比如睡眠习惯、饮食习惯,只有从小的方面抓住开始,使得幼儿自觉养成优秀生活行为习惯,成为其自觉地行为。比方说针对幼儿应当引导其展开少餐多食的行为习惯,饭前不能够吃甜食与零食,

3、优秀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影响。根据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即也就是说人从出生以后忧郁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养成各个良好的习惯。根据幼师经验,幼儿的学习习惯培养相当重要,幼儿学习兴趣、活动参与、正确读写、握笔、坐姿、图书阅读姿势、文具用品整理等方面内容,这些学习习惯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习成长的根本,只有促使其具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才能确保更好的生存在社会之中,达到终身受益发展的目的。

4、优秀卫生习惯的培养

卫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囊括了日常洗手、面部清洁、身体正解及手帕等日用品使用等方面事宜。根据张宗麟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所进行的教育的基础是不能割裂幼儿生活和社会的练习。在现实里面,应该培养幼儿正常生活的卫生习惯开始,引导其学会自己挤牙膏、使用牙刷、脸盆、毛巾等,教育其经常洗手、洗澡、修建指甲,注重卫生习惯。另外还要告诫其不能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丢弃生活废弃物、做好垃圾分类等基本常识内容。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案例分析

1、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在班级中有个叫李宇豪的小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此幼儿脾气暴躁且任性。在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经常肆意的指挥别的小朋友,无辜推搡别的小朋友,且言语上也相对过激,别的小朋友稍有反驳,其便损毁别的小朋友的作品。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知该案例中李宇豪小朋友的思想道德习惯行为有待加强。要解决这类案例,首先应该知道幼儿的心理是什么?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根据鲁洁的德育观可知,其本就是内在的、隐性的以及精神上的,所以对这类案例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心理学理论,了解在家庭成长环境不完善的幼儿的心理,可知李宇豪小朋友由于爸妈不在家,安全感不够,且爷爷奶奶对其较为溺爱,因而较为霸道,根据类似心理特征对其思想道德习惯进行引导,并结合诺斯丁的关心理论,给予其足够的关心。比方说通过在班级中采取游戏活动引导的方式,进行促使李宇豪小朋友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积极融入到成长环境之中,协调和群体小朋友的关系,减少任性的行为。

2、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个叫于文博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良习惯,诸如不爱吃饭,挑食、厌食、浪费的情况严重,并且别的小朋友在午休的时候,他也不睡觉,要么躲在被窝里做别的事情,要么就是拉着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影响了别的小朋友休息。

根据成长方法论,我们可以知道幼儿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需求,由于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幼儿存在的模仿心理,以上案例中的于文博的不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循序渐进,首先从其需要以及思想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观念,结合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给予其足够个性化的教育,使其养成合乎理性的性格。

3、卫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一个叫孟思妍的幼儿,这个小朋友日常中经常出现饭前便后不洗手,要么就是洗手时候水龙头开的过大,溅湿衣袖的情况。

这种卫生行为习惯是不好的,且这样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但是如何改变这种行为却是一根难题。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能够使幼儿的生活更加健康,要想改善这种行为要以一步一步循循善诱的方式,促使李明养成了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并且要多多在无形之中灌输这种思想,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也有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对于幼儿的卫生习惯培养,一定要有耐心,讲究技巧,多多演示,以少数带动多数,这样就可以达到培育幼儿优秀的卫生习惯的目的。

4、 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小朋友李珉宇十分的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上课不集中精神听讲,不爱学习。

根据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可知,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笔者在统筹此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特征以及成长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可以知道,幼儿在幼儿时期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爱学习并非幼儿的常态。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在这一时期也是具有学习需要以及欲望的,这时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只是幼儿年龄太小,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人来引导。要紧紧围绕成长方法论这一理论基础,抓住幼儿特点,采取旁敲侧击潜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总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的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可以耳濡目染,潜意识里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可忽视。针对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幼儿心理活动和儿童成长论,认清楚现实情况,针对目前实际,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幼儿各个方面的习惯引导好。

参考文献

幼儿案例篇9

关键词 儿童哲学;幼儿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10-03

哲学以科学形成的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为对象进行反思,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在常人的观念里,只有成人才有哲学,实际上,从哲学的内涵看,因为儿童能对世界产生自然、朴素的思考,所以儿童作为主观能动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哲学,即儿童哲学。刘晓东认为,“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作为从事保教工作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儿童哲学素养,这对启发儿童思考,使儿童形成对世界正确的看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案例来探讨幼儿教师缺失儿童哲学素养的表现和改进措施,以便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活动。

一、案例呈现

幼儿园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独特性的特点,通过对其教育案例的描述、分析,可以透过教育现象找出其内在原因和问题。

【案例一】中班的洪洪平时好动但并无多动症,上课喜欢扰乱课堂纪律。李老师为了避免他干扰其他同学,上课时在教室后面单独安排了一个位置,使他远离其他同学,下课时不允许其他小孩和他一起玩。下节课是关于音乐节奏的公开课,李老师反复教洪洪怎样挥手后摇一下手铃,洪洪总是没有做正确。李老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厉声对洪洪说:“你再这样我就让你下节课到小班去上课!”为了这节公开课,洪洪做的这个动作班上其他小孩已经提前重复演练过十次了。公开课开始了,按照老师之前的演练步骤进行,但她还是慢了一拍,惹得其他小孩哄堂大笑,李老师感觉在听课教师前很丢脸,课下,李老师又严厉地批评了洪洪。

【案例二】小班的蒋老师觉得萱萱长得有些像可爱的公主,所以叫她“公主”;班上恰好有一个叫俊俊的男生因为姓名中有“王子”两个字而被父母和蒋老师叫做“王子”。萱萱因为有了“公主”这个称呼很高兴,每天都要对蒋老师说她以后要嫁给王子。有一天早上萱萱的妈妈告诉蒋老师马上天气转凉了,但她的女儿现在只穿裙子不穿裤子,问其原因,萱萱说:“公主只能穿裙子,童话故事里都是这样的。”蒋老师让大家两两牵手排队去户外参观时,萱萱想牵“王子”的手,但“王子”始终不答应,蒋老师让萱萱去牵另一个小孩的手,萱萱却不乐意,大声叫到:“公主应该和王子在一起!我不想和其他小朋友玩。”蒋老师一听忍不住笑了。最后,蒋老师让萱萱牵着自己的手一起走,萱萱勉强同意。

【案例三】刘老师今天让幼儿们在结构区里自由玩耍,豪豪他们用积木搭了交叉的两条公路,然后各自拿了一块积木当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琪琪看到他们玩得很高兴,也模仿他们分别搭了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两条路同样形成了交叉。琪琪拿了一块积木当汽车,同组的伟伟拿了三块积木连在一起当火车来开。但是伟伟的火车太长了,琪琪的汽车通过十字路口时把伟伟的火车撞成了几块,两人发生了争执。这时,刘老师看到了,一边安慰琪琪和伟伟,一边亲自在十字路口立起了红绿灯,并对他们讲明了红绿灯的规则,让他们接着玩。而在另一组的豪豪虽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经过他们的商量,十字路口那儿多了一座“立交桥”,现在正玩得不亦乐乎。

二、现象分析与思考

真、善、美是人类价值追求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类追求的崇高价值理想,这三者的基础是真,核心是善。从认识范畴上说,真包括真实与真理。案例一中公开课追求的真理是幼儿能初步感受美,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但是李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开始上公开课前对本班幼儿提前演练十次,上公开课时按照已经演练好的步骤僵化地进行,以幼儿多次演练的效果代替初次演奏的表现,这种行为本身违背了真实性,还可能导致幼儿对公开课活动的歪曲理解。从善的角度上说,在所有的价值中,人的价值无疑是最重要的价值,儿童也有属于他的个体价值,尊重儿童的权益是进行保教活动的首要前提,也是善的要求。李老师单独给洪洪安排一个位置,只尽保育职责,忽视对其的教育,不尊重对儿童主体性和参与性权利,违背了《儿童权利公约》。如果说李老师为洪洪单独安排一个位置是为了照顾其他同学,看似符合善的要求,实际上这种善只是一种表面的善,并非对至善的追求,完全可以通过分层分类教学、家长配合等方式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李老师对洪洪的批评也有违善的原则,他只看到洪洪的不良表现,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武断批评,这种批评不仅是无效的,从长远来说还挫伤了幼儿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样,美也是以真为基础,一堂公开如果缺乏真实性,“美”便无从谈起。幼儿教育的音乐课主要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一种人与世界的融合的审美意识。幼儿借助教师的手势完成节奏的统一,本是在实现人与音乐交融的必要过程,然而教师却寄希望幼儿表现得非常完美并且不允许洪洪产生失误,这是不合现实、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表现,幼儿又怎么能在这样不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美?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真、善、美的统一,就是自由。在这堂音乐公开课上,幼儿受到了诸多来自教师因素的制约,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方式,也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操作,难以谈得上自由。

人的思想是由思维的动作和经验的材料组织而成的,人类思想的形成物就是概念。思想在形成概念,常常是在个人的观念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以后,儿童哲学非常重视儿童对概念的吸收。幼儿在逻辑或推理方面,都是比较基本或原始的,无法教以高深的技巧,也不能苛求幼儿能对事物产生全面、系统的认识。他们的概念常常是吸收日常生活经验而来,成人的语言和行为对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案例二中,老师和家长称萱萱为“公主”,本是出于个人对孩子的喜爱,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儿童对“公主”认识和推理的片面化可能对其造成不良影响。萱萱受童话故事的影响,认为公主是完美无缺,理应做出符合“公主”这个名字的行为,所以她总是想着嫁给王子,即使天冷也身穿裙子,并且只愿意和王子一起玩耍。这种不正确的概念造成她缺乏社会互动,与其他同伴关系越来越冷漠,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蒋老师也只是把萱萱说的话当成了幼儿经常冒出的俏皮话,并没有追究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只是以暂时缓解萱萱的不良情绪作为问题的解决方式。幼儿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幼儿的推理能力还是不全面的,但是这种推理能力却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公主”的正面形象传递关于这个概念正确的行为方式,纠正这个概念对于幼儿的消极影响。

人具有主体性,包括意识性、自主性、能动性。儿童作为主体,无疑也要追求价值的实现,使客体作用于儿童,对儿童生存、发展、完善产生一定的实际效应。而幼儿与环境积极互动是实现主体价值的重要途径,儿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从成人或同伴那儿通过互动获得经验。儿童哲学建立者李普曼认为,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个儿童的意见,假如儿童感觉出他们的工作只是去发现教师所决定的正确答案,那么他们就不愿意冒提出不同答案还需要去作解释之麻烦的险。豪豪、琪琪通过结构材料进行游戏本是发展动手能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实现主体价值的重要机会,但是在琪琪他们遇到问题发生矛盾的时候,刘老师凭自己的经验为幼儿建起了红绿灯。看似解决了矛盾,实则剥夺了幼儿自己发挥想象解决问题的机会,也阻碍了幼儿通过互相协商解决矛盾的能力发展。从“意义”的视角来看,在这个本可以由目的性推动对象性的活动中,刘老师没有发现教育契机,其行为影响了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主体价值的实现。相反,与豪豪一组的幼儿利用日常经验和想象,通过同伴间的协商讨论搭起了立交桥,实现了问题的解决。这充分说明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下扮演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使幼儿获得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幼儿在问题解决中主动探究,培养自信心。

三、启示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认为,哲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真正开端的学术。儿童应该尽早接触哲学,虽然儿童对于哲学的思考开始是朴素的,但是会逐渐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将儿童哲学教育寓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中。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保教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保教活动中总是对幼儿产生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其儿童哲学素养亟待提高。

1.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哲学态度。哲学要以真理指导行为,首要的就是树立求真的态度。幼儿教师要做到求真,首先,幼儿教师应面向哲学理论,拓宽哲学视野,将哲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联系开展保教工作,创造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其次,应面向现实,把“时代的容涵性”与“向上的兼容性”相统一;最后,应面向自我,面向人类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哲学理论倘若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本身的魅力,变得艰难晦涩、枯燥难懂。另外,幼儿教师还应有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永无止境求索的态度,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2.培养幼儿教师良好的哲学思维。幼儿教师把儿童当做追求价值实现的独立个体,尊重幼儿是开展保教活动的前提。同时,不断反思自己在保教过程中的行为,用长远的眼光和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此外,幼儿教师也应具有批判的精神,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创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思考教育现象,为幼儿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幼儿教师良好的哲学思维的养成,不仅有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而且会在保教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幼儿教师的儿童哲学教育技能技巧。美国儿童哲学推崇苏格拉底思想,要学生进行“智慧的探险”,鼓励儿童自己去思考。李普曼提出,可以让儿童自己讨论,注重讨论的过程,并不要求一定要获得什么结论,也可以使教师参与其中,以专业知识进行引导。要使师幼间能进行有效地哲学对话,就应该要求幼儿教师从儿童哲学视角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特点,训练教师学会童稚的惊奇,掌控教室的氛围,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要提高有效提问的能力,与幼儿坦诚对话,善于倾听。在活动中教师要会用适当行为启发幼儿,支持或引导幼儿推理、想象、实验和探究,相信幼儿能够独立或通过互助完成任务,“物化”儿童的想法和疑惑,恰当地掌握好参与哲学对话的时机。目前,美国普遍设立儿童哲学促进研究所,但在我国儿童哲学的实施还局限在小部分地区,提高幼儿教师这方面的技能技巧只靠自身努力学习是不够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等相关机构应该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Lipman,Matthew,Sharp,Ann Margaret. Philosophy in the classroom[M].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0.

[2]Oscanyan,Frederick S.The role of logic in education[M].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78.

[3]詹栋梁.儿童哲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蔡迎旗.学前教育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方展画,吴岩.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5,(5):70-76.

[8]周燕,闵艳莉.基于儿童哲学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57-59.

幼儿案例篇10

案例背景:(背景交代清晰、阐述详略得当。200-300字)

当前,我国的幼教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时代要求幼儿教育的目的由只对幼儿传授知识技巧转向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来。然而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们中班幼儿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了父母的关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教育得法;成才率会很高,否则适得其反。幼儿不仅要有一个充实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家长工作中,积极从情感入手,主动与家长联系,真心、真实的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共同关心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达到同步教育。

案例描述:(事例真实、典型;叙述详实、可读性强;新颖、有独到见解;描述客观公正;能引发大家对幼教某些问题的关注并进行深入思考。500-600字)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陈笑笑,天真、活波、可爱。有一天,她神情忧郁,不爱吃饭,不想参加游戏。当我蹲下去,同情的问她的时候,她的大眼睛回避了我的目光。我说:“好朋友,看到你的这个样子,我的心里好难过。你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的”。她“哇”一声扑进了我的怀里:“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不要我了。”“不会的,老师来帮助你”。我安慰她。

晚上,我和她的母亲谈了很久,她泪流满面。我帮助他,分析它们之间的“战争”,只是一些琐事的积累和误会。我说:想想你们恋爱的情景,希望你冷静一下,重新开始。由于你们的争吵,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孩子会因为你们的不和睦而变得郁郁寡欢”。我又说:“只要孩子在我班一天,我就要为孩子负责,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孩子那张痛苦的小脸”。事后,我又劝孩子的父亲,要他学会体贴妻子,关心孩子,担负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用心观察孩子父母的情况,随时做一些工作。为此我设计了几次联谊活动,通过这些亲子的节目和游戏,使孩子父母深受感动,关系有了很的大好转。“十一一”前我问笑笑:“老师一看见你那快乐的小脸,就知道爸爸妈妈和好了,是吗?”她说“爸爸外出打工了,不在家。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过生日时,爸爸要送她一条漂亮的项链。”噢,多么真切的希望和灿烂的笑容呀!一天,笑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我的身边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南阳儿童游乐场玩了。”那神情令我无限的欣慰和轻松。我为一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温馨,为一个小朋友绽开了笑脸而无限欣慰。

之后,我又在班级举行了绘画比赛,题目是: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和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他们都把自己的爸爸妈妈画得非常漂亮。然后,我把这些作品布置在活动室中,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欣赏。这次活动同时也是一次亲子活动,加深了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使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是孩子把老师和家长紧紧连接在了一起,又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案例分析:(事理结合、分析深刻;观点正确鲜明,符合《纲要》、《指南》精神;所提措施在幼教实践中可行有效、便于推广。800-1000字)

孩子在进入学堂之前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所以在之前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父母一定要学会做好自己的职责,不仅要给孩子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同时还一定要处理好和自己另外一半的关系,尽量的给孩子营造一个非常和谐而又融洽的家庭环境,只有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宝宝才能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快乐的童年,同时这样也能够给孩子的教育营造一个非常良好的家庭环境。

根据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融洽的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可以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的健全,能够让孩子懂得幽默有一个非常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之中的一些挫折,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家长父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些行为规范会影响到孩子,同时如果夫妻之间能够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相处方式的话,那么也会对孩子予以他人的一个交往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很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稳定而又融洽和谐的夫妻关系可以让男孩子变得更加的有责任心,让女孩子能够变得更加的温柔。尽管个中原因大家无从考证,但是这样的一个说法绝对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此家长同胞一定要学会有一个融洽的夫妻关系,处理好和自己另一半的感情,尽量的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因为这对孩子再将后来人格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幼儿案例篇11

通过案例中教师的描述,我们可以感觉到慧慧很喜欢玩娃娃家。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去娃娃家待上一会儿。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喜欢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共性特征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3~4岁的小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开始出现大量象征性游戏,如自我模仿、模仿他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等嬉戏性象征游戏。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喜欢做自己常做的事情。试想,一个小班幼儿最先具有的生活经验是什么?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事情会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再也没有比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家庭生活让他们更熟悉的了,因为这是天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因此孩子们往往对家庭生活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

第二,喜欢娃娃家是因为幼儿拥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

小班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家,最熟悉的对象是父母,因此,他们拥有大量的家庭生活经验,尤其是烧饭、照顾孩子等与他们自己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经验。正如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张的那样,幼儿喜欢模仿他们热爱、敬佩和熟悉的人,以满足他们快快长大、像成人一样做事的愿望。游戏则为幼儿提供了“安全岛”,幼儿可在游戏中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扮演爸爸、妈妈、医生、超市售货员等。而对于在建构区可扮演的角色,小班幼儿的经验就相对较少了。如果建构区游戏缺乏假想的元素,只是重复操作积木,那么对于小班幼儿的吸引力就更小了。

第三,喜欢娃娃家是女孩子的性别特征

慧慧是个女孩子,从慧慧游戏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有情节、有角色,她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埃里克森通过对儿童积木游戏的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的偏好与其性别有关,女孩子更喜欢玩围合性的游戏。热爱家庭生活以及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使女孩子更喜欢模仿、扮演妈妈的角色,表现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游戏情节。

二、慧慧为什么要选建构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需要讨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既然慧慧喜欢玩娃娃家,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选娃娃家而选了建构区呢?由于案例中的教师没有交代她是怎样让幼儿选择游戏区域的,因此,笔者只能以通常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选择区域活动时的做法来分析慧慧的相关行为。

第一,假设慧慧主动选择了建构区

如果慧慧主动选择了建构区,那她应该对此区域很感兴趣才符合常理。可她为什么要不断往娃娃家跑呢?这里有几种可能,一是建构区的材料不足以吸引她,二是她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兴趣,三是她错过了主动选择娃娃家的机会。我们知道,与娃娃家提供的能唤起幼儿生活经验的成品玩具相比,建构区的材料可能多以半结构或低结构的积木为主,这样的材料并不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即使在建构区游戏也带有明显的象征性。

第二,假设慧慧被动选择了建构区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慧慧为什么不选自己喜欢的区域而要被动选择不喜欢的区域呢?我们可以从幼儿园教师通常给幼儿分配游戏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有的幼儿园在幼儿入园时会让幼儿以插牌的方式自主选择游戏,有的幼儿园会按当天是星期几就让第几组幼儿先选游戏的方式来安排幼儿,有的幼儿园会让当天的值日先选游戏……每个教师肯定都有自己之所以这样分配幼儿游戏活动的理由。但就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这一点来看,这些教师只是部分地让幼儿凭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区域游戏,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和公正。这可能与教师要“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和游戏规则”有关,也许他们不想幼儿在游戏时显得过于无序吧。

第三,假设慧慧迫于权威,游走于娃娃家和建构区之间

从案例中可见,慧慧内心并不愿意离开娃娃家,只是迫于教师的权威。一旦离开教师的视线,她就立即回到娃娃家。后来,因为有其他孩子告状,教师认为有必要把慧慧带回原来的区域,教师可能认为这样做是对所有幼儿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然而,慧慧两次被迫从娃娃家回到建构区,对慧慧来说是否公平公正呢?笔者以为,对所有幼儿的一视同仁,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的。维护秩序不应该建立在剥夺幼儿意愿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秩序也完全可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三、教师应该怎样做

当发现幼儿没有在原先选择的区域游戏时,教师可能会觉得进退两难:干预可能会干扰这个幼儿的兴趣,放任可能会影响其他幼儿需要的满足。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不是牵引者

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教师要把幼儿的经验和兴趣放在首位,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及时给予支持,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创设好环境,再一一教幼儿认识和熟悉各个游戏区域,“好心”地剥夺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兴趣循序渐进地创设游戏环境,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以尊重幼儿在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第二,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合作者,而不是替代者

幼儿案例篇12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 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