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小论文

时间:2022-05-15 04:09:24 关键词: 计算机 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入门语言课程对学生极其重要,入门语言重点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将学生引进程序设计的大门,该课程学习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制变相缩短,面向对象软件技术的流行等新的形势的出现,计算机专业入门语言课程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改革的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开展至今,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所学课业全而不专,毕业后专业水平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等,所以,职业学校的专业改革仍然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文章从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出发,结合作者从事职业教育6年所总结的一些想法,对计算机专业改革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专业改革;就业

2005年全国职教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职业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中等职业学校在将这一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时,却遇到许多困惑。以计算机专业为例,首先,课程设置沿袭的是普通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体系,没有突出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理念。其次,教学方法落后,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第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意识的转变仍然有欠缺,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大学毕业很多年,自身被灌输的教学理念只适用于高中教育、初中教育,职业教育开展以后,很多老教师将之运用于职业教育却收效甚微。第四,学生就业不难,但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待遇优厚的工作却很难。这些都是摆在当前职业学校面前的难题,怎样从一系列问题中找到一条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之路,是当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师应当用心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改革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与传统的高中阶段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对口人才。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模式与课程的结构不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顺利进入对口的企业岗位进行工作时,我们必须主动去改,以企业所需专业岗位对口人才为目标进行课程的设置,强化对应岗位的核心课程的学时和深度,相对减少或删除公共课程或弱相关课程的课时和学习,达到精、专、强的目的,摒弃全面而不精专的传统课程设置。首先,应结合本校的实际,将计算机专业细分成四个方向:图像处理和多媒体方向、网络方向(细分为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与维护方向、网站设计与维护方向)、计算机商务文秘方向。以图像处理和多媒体方向为例,该方向的核心课程设定大概为以下五门课程:图象处理软件PHOTOSHOP、矢量图制作与编辑软件Corel Draw、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AUTOCAD、平面动画制作软件FLASH、三维实物及动画制作软件3DMAX。这些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安排时,应当增加学时,并应由浅入深始终贯穿于整个三年学习当中,如果学生对于核心课程掌握得好,即使其他课程的成绩不是很好,也能够符合大多数多媒体岗位的要求,找到不错的工作。同时,减少或删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我们培养的不是全面型开发类人才而应该是专业型操作类人才,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在这一相关方向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能胜任企业的要求,就是我们培养职业人才的初衷。总之,课程设置应围绕核心课程来开展,面向市场,打破传统。其他细分的三个方向课程设置也应该以这样的思路去开展,以核心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减少弱相关课程的开设,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掌握核心课程并转化为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探究式教学法。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序列,学生以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为解决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将探究过程与掌握知识技能结合起来。强调的是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强调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学习。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强技能点的准备,降低知识点的准备。教师在开学之初就应该规划好整个大的项目,并细分成各个小项目,其中包含课业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学生探究学习小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自身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深度掌握课业。

三、师资力量培训

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大学所学都是以理论技术为主的相关课程,而实际操作技能的课程的学习却并没有接触或甚少接触。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掌握了理论技术的教师来进行实操课程的教学,其本身都没有实际经验,又怎能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实操技能?所以,师资力量培训必须加强,而且应该有的放矢。现在我校的培训主要是以考证为主,参加劳动部门的资格证书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必要,但并不是唯一可以做的。在师资力量培训方面,笔者认为还应该从两方面同时进行。第一,引进来。与相关专业方向的企业联系协商,对方派出有实际工作经验、面向客户、面向市场的第一线技术人才,走进校园给教师上课。让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能学习到真正市场需要的技能知识,通过自身的体会吸收转化为教学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第二,走出去。学校可与企业签订相关定向实习协议,由我方派出老师到企业进行项目跟进。这样,企业既可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能力和资源,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劳动成本,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让其掌握社会最新科技动态及资讯,促进教学,达到双赢的目的。企业可定期和定量对教师的实习进行测评和考核,向学校反馈意见,以作对教师薪酬核算的参考。教师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所有权在学校,必须服从学校的安排及调配,工资及补贴仍然由学校付给教师,教师与企业只是外派实习关系。只有教师水平高,学生才能学到真功夫,在就业市场上才能战胜对手,学校的品牌才可以树立。

四、学生就业模式改革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找工作,学校现在通常的做法是把用人单位请进学校,组织本校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招聘应聘达成一致,作为一个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就业。笔者认为还可以做更多有建设性的方案来促进学生的就业。第一,教学安排应当采用学校+企业的学习方式,2年本校学习,1年顶岗实习。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在实践中完成理论到实际的转换。1年的顶岗实习期,仍然采用教师出外培训的方式,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项目跟进,学习实训,甚至打下手,做学徒。只要能真正进入到实际项目当中去,企业就会节省劳动力成本,学生就能直面市场,掌握实际工作技术。当然,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与外部企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并要密切监测学生跟进项目的情况,不能流于形式,放任学生,应该有规定的定量和定期的测评和反馈,保证实习的质量。第二,学校甚至可以成立下属的外包公司,聘用各专业方向教师为项目经理,毕业学生为项目组员,对外承接各种外包类工程项目。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项目进程的方式让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投入到项目当中去,学生所能学到的实战经验以及真正的市场工作方法都将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的核心竞争力。并且通过完成项目所获得收入报酬可以用于维持外包公司的运营,奖励表现突出、对工作项目有实质贡献的学生,奖励专业教师等。这样既不会增加学校的额外负担,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开创新的就业模式。第三,积极申请学科专业考点资格,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又能在本校参加国家制定的证书考核,在毕业的同时不仅拥有毕业证而且能够获得各种专业的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职业教育专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职业教育的专业改革是一个需要广大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热情与精力的工作。这其中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还需要教育行政与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外部合作企业公司的大力支持,不仅需要精神上的鼓励,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师资培训、设备更新、教学理念的调整、价值取向的改变等等都需要有很好的支持。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提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分析计算机类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变化及其原因,结合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培养目标;能力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以及特殊使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来确保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方式都进行了改革。随着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技术性和技能性要求、教学内容的能力导向及向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转化,必然要求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以适应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变化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而不是那些基础知识学了不少、出去以后还得需要进行长期培训或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明确了这个目标,才不至于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才不至于出现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又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尴尬局面。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根据高职培养目标的变化,对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不断地改革探索,开展以培养学生项目开发能力为目标、以项目综合考核替代原来分立的课程考核的改革。项目综合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课程结束后以笔试、答辩、操作、理论与操作一体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结果考核;采用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对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表1)。

该专业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理论部分考核学生对案例教学中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的掌握情况,实践部分考核学生应用项目开发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项目实训的设计能力。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改变了过去“一锤定音”的考核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全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能力导向的变化

随着高职培养目标的变化,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教学内容的能力导向,在课程内容上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突破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及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如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结构进行重构后,注重学生从事组网技术、网络维护与管理、网络开发与应用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由基础到专业、由理论到实践、由窄到宽地进行排列,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结构,由下到上依次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强化实践操作课程,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放在首位。

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课程《网络操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为例,该课程的考核改变了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方法,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用职业资格考试取代传统的考试,用上岗达标测试取代课程的考试,用完成规定项目取代课程的考试,同时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演练与环节的达标测试取代单一的一次性考试形式。调查数据表明,学完该课程后95%以上的学生取得了劳动保障厅“高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该专业09级毕业生20%取得信息产业部“网络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课程考核改革,也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转化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高”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利用智力技能进行创造性活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使得高职课程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安排了基础层、综合层、创新层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岗位实战技能和创造性活动能力。

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中实践考核比例占了很大的比例(65%),而且每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的实践环节,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方法和评分细则。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5个实践环节:课堂模仿实践、课外拓展实践、单元独立实践、综合项目实训、自主探索开发,表2为该课程综合项目实训环节的考核方式。

四、结束语

要确保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就必须制定具有高职计算机专业特色的学生考核体系,从学生专业和就业的实践出发,采用多种监控与考核方法,促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方向发展,使行业企业成为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导者,使用人单位成为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主体。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计算机专业语言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入门语言课程对学生极其重要,入门语言重点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将学生引进程序设计的大门,该课程学习的好与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制变相缩短,面向对象软件技术的流行等新的形势的出现,计算机专业入门语言课程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入门语言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入门语言课,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入门语言重点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通过入门语言的学习,要将学生引入程序设计的大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程序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第一门计算机语言学习不好,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很难在专业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当前,随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新形势的出现和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的出现,使得高职计算机专业入门语言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一、入门语言种类的调整,由c语言转换为c++语言

c语言是最具代表性的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语言,其功能强大,语法灵活,一直深受程序员的喜爱。正因为如此,多少年来几乎各类高等院校都将C语言作为高校学生的入门语言,这也成就了谭浩强先生的经典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800万册销量的奇迹。然而,当前随着新形势的出现,应该用C++语言取代C语言作为学生的新的入门语言。由三点原因决定了对这种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1 “2+1”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更加紧凑,在衔接上要更加紧密。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采用以顶岗实习为突出特征的“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的理论学习加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因此学生在校实际学习理论课程的时间只有两年,在校学习时间的缩短,要求计算机语言课程衔接更加紧密。

2 C++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完全兼容于C语言,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开设完C语言一年后再开设C++,就要花费20学时的时间来讲C的内容,讲授的内容完全相同,这其实是课程设置的一种重叠。

3 当前C++语言体现“面向对象”技术是软件行业的主流技术,与其先向学生灌输C语言的“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将来再让他们去转变这种已经深入内心的思想,不如一开始就把最先进的程序设计思想传授给学生。

二、授课时做到语言丰富,生动、通俗易懂,用一些经典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贯穿始终

C++作为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有自身的特点,C++语言的设计者之一斯坦・利普曼先生曾在《C++Primer》一书中指出“C++是最为难学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因为C++牵涉概念繁多,语法比较复杂,体系结构的庞大,很多概念非常抽象,将其作为入门语言,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语言单一,枯燥地讲解各种晦涩的语法知识,会使课堂沉闷,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讲授C++程序设计时要做到语言丰富、生动、通俗易懂,用一些经典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贯穿始终,营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的乐趣。其中选择经典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非常重要,它们不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多态性是面向对象思想中的重要特征,但其概念描述为不同的对象接受了相同的命令产生不同的行为却非常抽象,不易理解。为了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利用上课铃声响起这一同样命令被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同对象接收后,产生了教师走上讲台准备授课,学生安静坐好准备听课这两种不同的行为,这就是现实世界中多态性的实例。利用这样的现实例子,会很容易地理解类似的抽象概念。

三、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过程化考核方式的使用

考核是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考核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的考试都采用期末笔试答卷的方式进行。然而以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有两点明显的不足:第一,学习程序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进行编写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而笔试只能考察理论知识掌握的水平,无法衡量知识的运用能力,单靠笔试的方式衡量学生计算机语言的运用水平本身就不准确。第二,一学期的学习,单靠最后一次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成绩,导致平时相当数目的学生对学习投入不够,以考前突击的方式应对考试。因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短时间的突击不但导致所学知识不够扎实,更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素质能力的培养毫无帮助,这也是以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的成绩的最大弊端。

过程化考核是一种新型的考核方式,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次的分阶段,多种形式的测验,得到最终的学习成绩,这种考察方式不但较为客观地衡量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水平,还通过多次的考核时时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怀着严谨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C++程序设计》课程的过程化考核采用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次笔试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论的掌握水平,四次上机考核重点衡量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水平,六次考核都在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堂完成。这种多次的阶段性考核措施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投入程度,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恰当学习情境支撑抽象的理论知识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主要可以创设两种学习情境:

1 模拟现实实例的学习情境:作为第一次接触的程序设计语言,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以现实中的实例作学习情境不但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C++的结构体部分可以以手机电话簿管理程序为学习情境,模拟手机电话簿对好友及其电话号码进行管理,能够录入新的人名与电话,能修改人名与电话号码,可以进行删除操作,可以查询特定人的电话号码,可以输出所有电话簿中的电话号码,主要交互菜单的设计美观友好。学生对手机电话簿管理程序非常熟悉,学生将怀着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 用有趣味的故事来创设学习情境:趣味的故事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把需要解决的例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韩信点兵、菲波那契数列等古今中外的故事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能力型教育探讨

摘要:高校教育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教学方法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社会需求,指出在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实行“能力型”教育的必要性,并讨论了执行“能力”型教育的方法,目的是为推动计算机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服务。

关键词:教育;计算机;能力教学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能更好地踏上社会、融入社会?笔者认为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着重进行能力教育目前十分迫切。现在的就业市场实行的是双向选择就业的市场经济模式,为什么许多毕业生在面临着“毕业即失业”困境的时候,我们却能发现有很多高科技IT公司却高薪聘不到适合自己公司的合适人才?同一梯度的高校,为什么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毕业生那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为什么有的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却面临着失业的尴尬?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些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是否需要对这些院校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这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

以下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什么是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能力型教育和如何进行能力型教育进行分析探讨。

一、什么是能力型教育

本科工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都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认为这种能力应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面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力型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的人才;而能力型教育模式就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所有与教学相关行为方式的总和。

如何进行能力型教育?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它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逐步的探索和研究,进而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习以为常地被动接受,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强;而且学生在认真听完教师的理论讲授后,似乎没有质疑的步骤,就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这就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针对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劣势,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笔者认为,从整体来说,能力型教育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然后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能力,采取与能力型教育目标联系紧密的相关教学途径,执行注重学生能力的教育,最终达到能力型教育的目的。

二、能力型教育的模式

能力型教育模式目前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和定义,我们在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和管理经验基础上,主要从教师的教学兴趣与兴趣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能力教学两个方面来讨论能力型教育模式应该包含的内容:

1.教学兴趣与兴趣教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强大动力,现在许多学生对学习怨声载道,被动上课、被动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结果,这种被动性和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潜在智能,抑制了创造力的生成。所以,能力型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兴趣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专业不同,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教师不能因循守旧,吃老本,需要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不断地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不但爱岗敬业,而且要有持续学习的拼搏精神,这需要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具有浓厚的教学兴趣。

教师的教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个辩证的论题,不仅仅只对学生,教师也需要有教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多情况下来自于教师的“兴趣”,老师的教学兴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乐教”的热情,而自己更充分地体验到学生的“乐学”兴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成一个“教与学”的切合点,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而这一切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于教师的教学兴趣。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首先,教师应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教学艺术的追求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其次,教师应具有教学意志,教学意志可以使教学兴趣、热情变得恒久,它使教师在教学艺术的掌握上锲而不舍。最后,社会应大力提倡并发扬尊师重教的美德,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如何进行兴趣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兴趣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具有天然的优势,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等多种手段,以更加时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不但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知识架构、现代的教学观念、灵活的教学方式、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整洁得体仪表外,还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能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另外,教师要精心准备教学任务,营造良好教学氛围,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小团体所具有的优势等。

2.教学能力与能力型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边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对我们提出的能力型教育来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至关重要,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对能力型教学产生最直接也是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力型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能力教育的成效。这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知识层次和知识架构,还需要活泼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更要求教师具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是保证其教学能力的最重要的方面。所以,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应积极学习新知识,不能因循守旧,要作创新型老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并能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要积极参与项目开发与管理,为更好地进行能力教学打下基础。

如何进行能力型教学:能力型教学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我们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进行。课内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组作业、项目教学等灵活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的效率。课外实践能力方面,我们可以在本科生中推行科研学分制,制定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多参与项目的实习,多听相关科研报告等;可适当定期举行科研竞赛,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等。

另外,从教师角度讲,不但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设置课堂实践,还需要教师在课外积极进行科研。专业教师应积极申请校内外的纵向、横向项目,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与管理,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让自己带的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团队中来,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的协调能力都大有裨益。从学生角度讲,因为现在大部分IT公司需要的是拉来就能用的职员,如果动手能力不强,学习过程中很少参与项目开发的话,毕业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要重视并认真对待每一次项目实践和课堂实践的机会,刻苦学习补充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并勇于承担老师分配的项目任务,勇于解决项目难题,在实践中锤炼自己,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目前,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对本科生教育采取了导师制和科研学分制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在计算机专业中进行能力教学的有效尝试。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计算机专业入门语言课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C++作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语言极其重要,学好入门语言C++后,学生会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理解先进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C++作为最为难学的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内容浩瀚,概念繁杂。如何上好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C++语言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索。

关键词:C++;计算机专业;入门语言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多数职业院校以最具代表性的面向对象语言C++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语言。入门语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有了良好的入门语言基础,才能继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C++作为一种经典的面向对象高级语言,有自身的特点,C++语言的设计者之一斯坦・利普曼先生曾在其著作《C++Primer》一书中指出“C++是最为难学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这是因为C++语言几乎具备了现代程序设计语言的所有语言成分,它蕴涵了面向过程也包括了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一旦掌握了C++,就可以较为轻松地学习其他的程序设计语言。C++牵涉概念繁多,语法比较复杂,很多概念非常抽象,难于理解,鉴于C++自身的特点,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就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及课堂教学深度的把握

C++语言牵涉概念繁多,语法比较复杂,所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首先要突出重点,突出函数、数组等面向过程程序设计中的重要语法以及封装、继承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的精髓思想部分,不要面面俱到讲解C++所有的语法知识。将C++语言作为学生的入门语言,就是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把学生引入程序设计的大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程序设计,如何进行程序设计,掌握C++这种最有影响力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的各种基本方法,理解这种当前公认的最先进的程序设计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能够利用C++编写简单的程序,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从宏观上理解C++,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重要的语法和先进的编程思想,不应拘泥于细小繁杂的语法规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C++语言的总体理解,从宏观上理解程序设计。

二、学习情境的应用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主要可以创设两种学习情境:①模拟现实实例的学习情境:作为第一次接触的程序设计语言,学生会觉得非常抽象,以现实中的实例作学习情境不但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C++的结构体部分可以以手机电话簿管理程序为学习情境,模拟手机电话簿对好友及其电话号码进行管理,能够录入新的人名与电话,能修改人名与电话号码,可以进行删除操作,可以查询特定人的电话号码,可以输出所有电话簿中的电话号码,主要交互菜单的设计美观友好。由于学生对手机电话簿管理程序非常熟悉,他们将怀着极大的兴趣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②有以趣味的故事为学习情境: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把需要解决的例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韩信点兵,菲波那契数列等古今中外的故事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阶段性设计项目贯穿教学过程

要上好一门课,教授好一门知识,首先应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看到知识的具体用途,知识最终能形成一种产品,将会大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一旦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无疑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的过程中安排若干个阶段性设计题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例如,在讲解C++程序设计课程的第一个阶段时,提供一个阶段性设计题目“猜数字游戏”。上课时,首先演示一下这个小游戏,然后告诉学生,经过一个月的学习之后,每个人都会完成这样一个小游戏的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想法,丰富猜数字游戏的功能,使游戏能够设置难度、显示积分、随着过关加深难度等等。看过这个游戏的演示之后,学生看到了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其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在今后一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将会认真对待每一部分知识,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进入下一个阶段学习时,再提供一个阶段性设计题目,这样新一轮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被激发,最终在由若干个阶段性设计项目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都会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

为了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C++语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程序设计课一定要避免满堂灌和教师一味讲授的授课方式,要“讲想问练”相结合,注意采用启发教学的方式。课上讲完理论知识后要通过课上练习巩固刚讲过的知识,然后针对练习内容提出带探究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以解决学生课后可能出现的疑惑,而经过一个完整的“讲想问练”的过程后,学生就可以真正地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并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类与对象”一章是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章,学完这一章以后,让学生设计两个小程序:输入半径,求圆面积与周长。用面向过程的方法学生写5行代码可以实现,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学生用30行代码能够实现,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解决比面向过程多了几倍的代码书写量,那么,面向对象的方法好在哪里,先进在什么地方?学生做完练习必定有这样的疑惑,这样就会促进学生去思索,思考曾经讲过面向对象出现的背景:面向对象是软件规模达到一定规模时出现的,小的程序体现不出面向对象的优势。接着再给学生演示两个程序:编写一个可以移动并能实现最大、最小化的窗体,用面向过程的方法要100多行代码才能实现,而用面向对象中继承的方法整10行代码就实现了一个窗口。经过这样一个“讲想问练”的过程,学生将会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②授课时做到语言丰富、生动、通俗易懂,用一些经典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贯穿始终,营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的乐趣。C++语言本身难度较大,其作为入门语言,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语言单一、枯燥地讲解各种晦涩的语法知识,就会使课堂沉闷,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经典的例子和恰当的比喻非常重要,它们不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多态性是面向对象思想中的重要特征,但其概念描述为不同的对象接受了相同的命令产生不同的行为却非常抽象,不易理解。为了理解这一概念,可以利用上课铃声响起这一同样命令被教师和学生两种不同对象接收后,产生了教师走上讲台准备授课,学生安静坐好准备听课这两种不同的行为,这就是现实世界中多态性的实例。利用这样的现实例子,会很容易地理解类似的抽象概念。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目前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原因,提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对策,认清自身优势,办出高职特色;增加经费投入,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开展就业指导,提高教师和学生素质。

关键词:高职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计算机专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高职院校而言,就业工作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学校如何制定正确的策略和措施,调整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软件人才,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有多种原因,决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供大于求”所能概括的,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学生本人的原因。

1,社会方面

(1)近年来,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众多的企业面临着改革转制、减员增效、分流下岗。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机构改革、定岗定编、人员精简等实际问题;同时,随着IT产业泡沫的破灭,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也纷纷裁员,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且,经过近1O年的努力,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这种不利的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2)非名校学生找工作易遭遇不公。相对名校的强势,普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不公平对待,很多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等等,无形中增加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学校方面

(1)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突出。有些新开办的高职院校不知道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办学与市场的需求脱节,完全不了解企业、行业的需要,更谈不到按照岗位技能标准去加强实践教学并塑造人的职业观和职业责任感。没有凸显出自己的技能型特色,还未摆脱学科教育的影响和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最终导致其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能力适应性较弱等问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并没有明显表现出其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

(2)办学条件不完善。由于校内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校外实训基地受企业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以及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企业往往不愿接受学生实习,企业不能完全履行校企合作合同,无法保证学生的岗位实习。同时存在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合理和学历水平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陈旧,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职业界与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脱节,难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要等严重问题。

(3)就业指导工作不得力。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令人满意,从而导致学生择业定位不准确,毕业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学生离开学校去求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发现自己尚未作好就业准备,对职业性质的认识,职业技能的要求,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导致了择业过程的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

3,学生本人

(1)存在就业悲观情绪和盲目攀高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恐惧、自傲、怀疑等。同时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过分地考虑薪酬与地域等因素。绝大部分毕业生首次就业时,在择业地区选择上,对发达地区趋之若鹜,对落后地区退避三舍,首选大城市,另外是沿海开放城市,乐于在良好的条件下就业,不愿意到条件艰苦和边远的地区去锻炼、去工作、去创业。在一份就业调查中,72%以上的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而且集中选择大企业。

(2)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忽略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锻炼和培养,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和配合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不够,责任感不强,过分看重专业对口,缺乏应有的诚信,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就造成了个别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排斥态度。

(3)实践技能欠缺。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只满足于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与提高,体现不出实际动手能力的优势。在校期间未能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存有混文凭的思想,导致毕业时既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没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在就业过程中,自然就缺乏竞争实力,或是初次就业后很快被用人单位淘汰。

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对策

1,认清自身优势,办出高职特色

目前,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智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以往的一般计算机应用操作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反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就显得非常紧缺。因此,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时应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特色专业,并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操作技能,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开发综合化和模块化课程,探索项目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能力强、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社会满意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复合型应用人才。

同时,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融入教学。大力实行“双证”制度,高职院校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对于增强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尽快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近年来,我院通过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目前已与省内外100多家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习实训场地和最新最先进的实训设备,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订单式”教育,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用人单位紧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这样既能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又能解决艰苦行业人才紧缺的矛盾。

2,大力增加经费投入,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专业训练和提高操作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增加实验实训设备,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另外,高职院校还必须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大量依托企业、行业参与办学,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也是增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活力的有效机制。

3,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根据市场实际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教育学生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倡导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实行自主创业,把被动的就业观念转为主动地创业观念,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规划的选择之一。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4,提高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

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不仅要设法提高计算机专业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更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更新的知识结构、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更多的实践经验。面向社会需求,把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放到首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本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了成因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学习、沟通的必备素质,特别是对以能力为立身之本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其质量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更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状堪忧,影响了牛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及专业创新能力。

一 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多数学生使用电脑主要用于QQ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使用计算机的相关工具软件解决专业等应用方面的实际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诸如毕业论文及推荐表之类的版面设计都需求助于人。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当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分析这种现状的成因,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种:

1 学生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大多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理论教材和上机指导方式,造成学生把计算机只看作…门课程来学习,而不是作为一项能力来培养训练。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通过期中、期末及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为考试而学习,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因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学习计算机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等考完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也随时间的流逝而忘记。

2 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法不相适应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教学与许多学科一样,至今仍改不了教师按教学计划与进度一味灌输,学生拿着“口袋”一股脑装的传统模式,而忽视了高职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使得有基础的学生听起来觉得缺乏新意而无味,基础差的学生又有可能因理解跟不上而听不懂,久而久之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下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都采用先讲理论再上机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这种教学方法则是不可取的。在多媒体教室里,采用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边听边看的“放电影”方式进行教学,在随后的上机实验课中,学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对内容已生疏,很难象“回放电影”方式一样重复老师课堂演示的操作,有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及时解决,而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在有限的上机实验课上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解决所有学生提出的问题,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效果。

3 教材版本陈旧,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在许多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教材版本陈旧,内容滞后。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同样的计算机课程,与本专业脱离太大,搞一刀切,不考虑是否适合本专业、是否以后本专业能用到。开设的有些课程可能以后永远也用不到,而以后能用到的课程又不开,出现了这样一种既矛盾又脱离实际的问题。譬如Visual FoxPro6.0被列入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必修课程的原因就很令人费解,一般的计算机办公和家用极少用到VFP,纯粹是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

4 实验条件不匹配,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学生在理论课学习数天甚至数周后才轮到上机实训,这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仍仅限在笔试上,实验成绩只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实验课一般只注重考勤。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从课程体系的考核中几乎得不到反映,致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入一个误区――死记硬背。有的学生只会答卷,不会操作计算机,甚至找不到键盘上的键子,也不知该如何按键。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埋没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二 对策

1 高度重视

首先,作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应把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高度重视高职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师资培训、新式教材的采编、教学及实验设施的配备、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使之成为高职大学生所具有的优势、特色。其次,教育和引导高职大学生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已成为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是以技能为特色的高职大学生的立身之本、优势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创新教学模式

(1)实施分层次教学。新生入学后,可以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情况以及不同的系别将学生分层组班,对层次低的班级应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数,尤其是上机实验课时数。每个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有所不同,初级班的教学内容需要更细致具体,这样有利于基础稍差的学生理解、消化。而且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兼顾到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使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进行分项目阶段式集中性教学。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过于分散、实验条件一时无法根本改善的现状,可依照专业需求,把计算机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项目,分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集中性教学,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与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目标,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过自学去提高。

3 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可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开设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项目,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项目,如办公自动化软件模块,可以采用先按设计好的案例进行上机操作,然后再讲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熟悉计算机开始,从生动活泼的练习软件开始,引起学生探索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如果实验条件好的话,还可以把理论课与实践课合二为一,老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听边练,师生互动,使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意识得到加强,实现轻松、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效果。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该节课的理解,而且也能省去教师上机逐一进行辅导理论课上内容的重复过程。总之,应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项目,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计算机中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和不容易被非计算机学生理解的内容尽量讲得通俗易懂、化繁为简,这就需要教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形象比喻,善于用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来设计教学案例,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4 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计算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核应更加注重实践应用方面,考核方式也应从传统的以“笔试”为主向以“机试”为主转变。较笔试而言,上机考试更能考核学生的能力,并且,学生的每一次上机实验操作都可看作是一次机试,都要求学生上交作品,从而把传统的只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转变为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考核。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考核结果更客观、更公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动力、目标更明确。

5 及时更新教材

计算机知识、技术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材要及时更新。众所周知,好的教材往往能使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方便于教、有利于学角度考虑,在选购新教材、甚至自己编写与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教材方面,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显重要。

6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当前计算机教学手段多样化提供了基础。高职院校应充分创造条件使教师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中解脱出来,努力适应计算机课程各模块项目式教学的需求,广泛采用多媒体投影式演示教学、网络视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更丰富,最终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目标。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摘要:结合计算机教学实际,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计算机;改革;教学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可见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形成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对计算机类《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网站规划与设计》等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实施“2+1,模式教学

“2+1”模式教学就是在学制三年的职业教育中,2年学习基础、专业理论课,1年到生产岗位顶岗实习,使学生实现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其实质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来造就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学校与企业合作,企业每年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一部分学生到计算机相关岗位去顶岗实习;另一部分由学生自主选择顶岗实习单位,学校定期派专任指导教师到实习单位进行考核。这种做法真正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能够使职业教育确实培养出实用型技能人才。不但加强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较好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通过这种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多了,动手能力强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就业。同时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实习单位的用人依据,干得好,就可以留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实习认识企业,决定去留。另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定岗,可以承担一些企业单位的生产劳动,从而获得企业一定数额的报酬。一些贫困学生可以一边实习,一边勤工俭学,用其自己的劳动报酬完成自己的学业。因此,顶岗实习也激励了许多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学生到了现场,课堂就搬到了现场,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利于教师知识更新,也促进了“双师”培养,形成了教和学的良性循环。

二、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整合

任何有效的职业教育都应充分满足行业当前和未来的需要,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要符合能力本位思想,增大技能培养所占课时比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将一些专业骨干课程进行整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组装与维护》合为一门综合核心课程《微机组成与组装技术》,其教学环节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理论知识主要突出微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的构造原理及功能特点,以“实用”为原则,学时控制在30学时,实践环节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在实训室授课,主要讲述微机的构造、软硬件配置、装机技巧,除课内实践外,在学期末还安排了综合组装机实训,总实践学时为60学时。力争实现“与就业岗位无缝接轨”。

将《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合并为《计算机电路》,学时为90学时。主要讲述微机主板、显示器、打印机和硬盘维修所涉及的电路知识,为掌握硬件维修技能做准备。

将《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编程》合并为核心课程《软件基础》,总学时为180学时,软件工程理论不超过30学时,突出编程能力的培养,实施项目教学,边讲边练,以编写实用程序做为考核学生能力的手段。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及周围环境真题真做。2008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先后为学院编制了教考分离《试题库系统》、《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系统》、《企业工会网站》等实用程序,既培养了兴趣,又得到了真实的实践锻炼。

三、一体化教学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有各自教学任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分别进行,这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组织形式,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现代生产企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模式,我们采用了“一体化”教学,具体做法是:

1 建设了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这就要求实验室具备必需的教学环境,如黑板、大屏幕、实验台等教学设备。目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已将原有实验室进行改造,并增加了新硬件设备,其《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硬件维修》、《网络管理》三个实训室和八个计算机专业机房已能满足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要求。为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了保障。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并指导实践,师生双方边讲、边练,在教学中不存在没有理论的实践,也不存在没有实践的理论,真正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

2 设置了“一体化”课程体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吻合的课程设置。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教材,而课程是集中体现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载体,因此,课程设置方案尤其重要。

现以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为例,将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块可分三大模块,分别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及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模块。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阶段性完成教学。例如《微机组成与组装技术》每天六节课(其中两节理论四节实训),四至六周为一个阶段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同一模块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一位教师主讲。这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模块化的课程设置,着力构建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将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3 编写一体化配套教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相配套的教材。传统的教材一般都强调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很难适应高职一体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编写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是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根本。

目前我们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编写时,力争突破传统教材重视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着力以技能为重点,以实践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教材应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降低专业理论的重心,突出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合与组合,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要:从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软硬件的实际和教学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比较适用并基本涵盖中职计算机专业各类专业课程的三类教学模式,即:主题任务型、选择探究型、导学互动型,这三种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课教学中一些紧迫问题,使教师在教学上有一定的模式参考。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的种类很多,李秉德教授把典型教学模式归结为七种: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问题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模式、掌握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

综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不同的教学模式都由于适用范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实质内容,就教学发展史来看,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在于应用。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着重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选取的依据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比较适合于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各类专业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有三类型,即:主题任务型、选择探究型、导学互动型,具体如表1所示。

这些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它倡导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这些教学模式的提出,就其最根本物质和认识论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当前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在结构的应用性、操作性及逻辑性所决定的,也是当前中职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中职校计算机软硬件配置及教学手段所决定的。

三、三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及实例

1.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及实例。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任务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信息,以达到研究任务、理解任务、完成任务、创造任务的目的。此类型适合绝大部分办公自动化、图形图像、计算机及网络组成实践等情境性、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具有操作性、情境性的特征。

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1)任务的丰富性、灵活性。任务可以是课程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任务可以由教材引起、教师引起或由学生自己选定。(2)信息容量大、外延宽。在一定任务的范围内,信息量多,范围大,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可以是纯课内的,也可以是纯课外的,或课内课外结合的。(3)信息传输方式的多样性。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点圆式的信息输入方式,即以任务为圆心,以有关信息为圆的扇面组织信息输入,信息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

课例《网络、办公自动化综合应用:制订旅行计划表》中的综合任务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主题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此课例中,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在完成了EXCEL和INTERNET的学习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上网进行信息搜索的方法和技能。目前,正值旅游佳期,最近学校要放5天假,想外出旅行,一直没有制订出一个外出旅行的计划。现在请同学们借助于网上资源的搜寻,制定一份详细、合理的旅行计划、费用在5000元/人以下的旅游胜地去旅行,同时请告知相应旅游胜地相关的交通、天气、住宿和景点等信息。完成后请通过E-mail发送给老师。创设了一个主题任务――制订旅行计划表,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个主题任务自主地利用网络环境去探究、解决和完善这个任务;此外把本主题任务同课内知识结合起来,以达到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目的。基于设计要点“本综合任务意在巩固与练习:

本综合任务要求在150分钟内根据自己从网上得到的信息制订计划,提供的样例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在完成本综合任务的基础上,跳出样例的束缚,大胆施展才华和发挥创意,制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然后以“制订旅行计划表”为中心主题,对此主题任务进行肢解――整合――完善,以达到探究任务、解决任务和完善任务的目的。

2.选择探究型教学模式。选择探究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教学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此类型适合计算机原理、网络技术基础等层次性、研究性强的专业课程。

此类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如下:

课例《硬件测试》:此课例在计算机基础的第一章介绍了一些硬件常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等后,要求学生领会计算机各种硬件的逻辑实质。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专业性,加上学生平时很少接触硬件,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由于设备有限,通常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时,我们只能拆卸一台电脑让学生观摩,或者仅仅是演示几张图片,这样的讲解和演示,对学生可能只是过眼云烟,因为没有领会,很快就会忘记,对此我们在教学中深有体会。

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硬件知识,也能学以致用,我们对该节内容使用选择探究法进行了课例设计。课例的软件硬件设备是一些测试软件如“HARDINFO”、“SiSoft Sandra”“一分钟测试”等,在上网条件好的机房也可以提供相应的下载网址。在教师指点下,对电脑作一次“全身体检”,了解其性能和配置,并尽可能提出一些升级建议。对这种选择探究法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容易感兴趣,只有通过这样的亲身探究和体验,才能把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完成本项任务,学生也学会了如何评测电脑,购机时就不会盲目选择,上当受骗。

3.导学互动型教学模式及实例。导学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的积极互动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思维上始终贯穿老师的导和学生的领悟过程,动作上始终贯穿着老师的讲、演和学生的练过程。这种精讲演练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分步螺旋式上升进行的。此类型适合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库等结构性、逻辑性强的专业课程。

以下是《QBASIC程序设计“嵌套的选择结构”教学设计》的教学程序设计:

(1)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师做课件,同时,对班级学生进行分小组,以便课堂中进行小组竞赛(练习)。

(2)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堂课笔者采用范例教学,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一个已经完成的作品,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个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分组进行讨论,老师加以整理归纳,引入新课。

(3)新授课。①讲解循环嵌套的概念,举例。②讲解循环嵌套的说明及注意点,演示片段小程序。③讲解循环的双重嵌套的应用,演示小的应用程序。

(4)课堂练习及练习反馈。运用循环的双重嵌套来完成下列程序的填空(2至3个程序填空)。程序填空采用分小组竞赛进行,每获胜一次得一颗星,得到三颗星的小组将技能等级加爵一级。当然此项步骤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及学情分层次多次完成。

(5)课堂小结。通过提问“通过本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通过本堂课学习,使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要点。

四、结束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我们提出的三种类型教学模式能适用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一些紧迫问题,使各种层次的教师在教学上有一定的模式参考。教师们在教学中都能自觉地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浅析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分析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及其在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把office高级应用作为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信息处理能力教学的途径,分析了其优点和可行性。

关键词: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信息处理;office高级应用

信息处理能力是现代人应有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这一强大工具进行信息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对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探讨。

一、信息处理能力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提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

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依据和目标,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呢?根据一些专业的调查,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2)具备使用典型的专业软件(包)和工具来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3)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

(4)具备通过建模编程、在本专业领域中进行科学计算的基本能力(偏理工科专业)。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技术与分析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硬件及接口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偏工科类专业)。

(6)具备专业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集成与开发能力(较高要求,对部分学生)。

根据该文件,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至少应当具备前三点能力,简化地说就是“计算机基础”、“行业软件使用”和“信息处理”能力,本文对第三点,即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分析。

二、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分析

信息处理能力是具备利用数据库技术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意识是指了解数据库技术,知道其基本原理,懂得应用好处,并且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求应用数据库技术,可能是自己动手做,也可能是借助专业人员。能力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动手做出东西来的能力,是信息处理能力中最重要的一项;二是指理解相关专业知识,能够配合专业人员工作。

信息处理,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各种数据的处理,这些数据的形式包括文字,数字和其它如图形等。处理手段一般有录入、查询、统计、存储等。

在目前社会的实际工作中,有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限于规模和其它原因,信息处理自动化水平不是很高,有大量的数据处理还依赖于手工或半手工,其实目前就算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也存在着大量手工处理数据的情况,并且不可能随时有专业人员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处理数据的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益处,并且在有了一定能力的情况下,学生应用数据处理技术的意识自然会很强。

三、学习office高级应用比较适合高职高专学生

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在学校里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后,再进一步学习专门的数据处理课程,从上面的分析看,学生学习过这门或这类课程后应该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理论,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其中动手能力是最重要的。

目前这门课程有《数据库应用》或者叫《数据库基础》,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思想,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如建库、建表、设置约束和表间关系等,对于数据库应用主要是学习sql语言,特别是查询语句,再有就是简单的程序设计介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起点高,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数据处理的各方面知识,但缺点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不太容易达到在实践中自如应用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动手难以用上。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学习Microsoft office(主要是excel)高级应用,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处理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excel提供了很多数据处理功能,部分具备专门数据库的功能,比如可以把它的工作表看作一个数据表,也有诸如查询、统计、分析等工具,也提供编程手段用于处理数据及较简单的应用上,它方便易用,表现优于专业的数据库,其缺点是对于大量数据保存和处理方法上不如专业数据库严格。目前的社会现实是有很多计算机能力很弱的人,通过几小时、几十小时的学习后,就能用excel来做诸如几十个人的工资表这类的东西,功能只有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同时也有很多人在推广用excel来做MIS系统,这是很强大复杂的应用。

通过学习office高级应用来学习数据处理,其优点是易学易用,在不太长的时间学习后,能够快速地应用到工作中,并且其功能也足够应付大部分日常工作。

学习excel应用一般的学习方式是在学习基本操作后,再一步学习excel公式函数使用,通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例子来学习和练习,如排序、求和等,然后再一步学习一些比较专门方法,如分类汇总、专门的统计函数、数组公式,通过实际中常见的例子来学习。如果能把这部分学得比较熟练,已经能够应付大部分工作了。再进一步可以学习宏,就是用VBA来编制程序,学习VBA编程相比于其它各种编程工具来是比较容易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office提供了一个录制宏的功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学习编程的一个强大工具。如果不是专门的程序设计人员,只是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VBA的功能是足够的。所以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学习到数据的录入、保存、使用等能力,也同样能够接触到程序设计,而且课程的深度不低于数据库应用课程。

这种方法缺点是理论上比较欠缺,如果只学习excel高级应用,那么一些数据处理基本常识没有包括在课程中,但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专门的部分讲这些常识。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后,再用一学期的时间来学习excel高级应用,是一种比较高效的途径。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地区高校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师资不足、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方式不恰当等问题,学校应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高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

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某种课程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类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课程教学中使用另一门语言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改革开放,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不断增多,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优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于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明确要求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国内许多院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探索,笔者所在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也积极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探索,在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导论》等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民族地区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加拿大、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家的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双语教育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第二语言的能力。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双语教育课程的结果显示,那些以英语为母语参加课程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其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同专门把法语作为一门第二语言而学习的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超越后者。香港在双语教学方面的实践也是成功的佐证。不少学校的教师多数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由于长期沉浸在英语教学之中,学生对英语耳濡目染,因此一般都可习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教学语言对第二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民族地区在我国来说属于公认的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生源素质也是不能与发达地区的院校相比较的,在英语能力方面尤为如此。既然“双语教育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那么开展双语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就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众多学科中,计算机专业与其它人文、社科专业比较而言,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现代计算机技术和Internet网络信息技术都是基于英语这个国际性通用语言开发的,它的新知识主要是以英语作为令业技术载体的,实施双语教学能够为学生以后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另外,计算机是国际上最具通用性学科的典型代表,基于英文的原文教材和原版软件获取相对容易,在计算机的程序类课程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指令和命令都是英文。所以,计算机学科适合采用英汉双语教学。

二、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双语教学是利用外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外语水平。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建设时间较短,加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

1.双语教学师资问题。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懂得专业知识,而且还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目的。对于民族地区新建高校来说,这样的师资是很欠缺的,外语水平高的教师基本都是外语教师,对于其它专业并不熟悉,希望由他们来进行双语教学明显是勉为其难。所以,解决师资问题,主要还是要从本专业的教师队伍里想办法。可以从近几年到校工作的硕士研究生里挑选外语水平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双语教师。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让部分外语教师跨专业攻读研究生,如:英语专业的攻读中文、历史、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这些教师毕业后承担相应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是较为理想的人选。

2.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问题。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要大于其它的母语教学的课程,因为学生在课程中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还要习惯并适应课堂中使用外语教学,这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果课程没有选择好,如所选课程内容本身较难,便会进一步增加学习的难度,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间接地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可见,课程的合理设置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选择什么课程、在什么阶段选择那些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才合理呢?笔者认为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逐步地适应的原则。在课程类别上,应该先基础课,再到专业基础课,最后专业课,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双语课程链条,使学生逐步地适应双语教学,避免学生在开始阶段对双语课程产生畏难心理、厌学情绪。同时,这样的设置可使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阶段都能得到双语课程的训练,以创建“连贯的、浸润式的双语教学环境”,实现“学生的外语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就计算机专业而言,笔者认为对低年级的学生可选择《计算机导论》或《C语言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因为学生历经了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会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计算机导论》教材中图片较多,这样也有利于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的方式。经过初级阶段的适应过程后,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表现为专业词汇量的增加,课堂日常用语的熟悉,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听懂教师用慢速外语所提的问题,下一阶段则可选择如《数据结构》、《VB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最后一个阶段,则可选择《计算机网络》、《数据挖掘》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了。

3.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中教材的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国内许多大学都开展了双语教学活动,但教材建设却严重滞后,出版社能提供的外文教材很少,若由教师编写讲义,因计算机这门学科是前沿性知识比较强的学科,而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最终造成“学科损伤”,因此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是合理的选择,因为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原版外语教材上的外语就是‘原汁原味’的外语。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前沿主要在美国,因此选用英文原版的计算机教材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拓展知识面。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外语水平不高,所以选用的教材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要易于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国内、国外的教学目标有差异,所以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对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

4.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不能原样照抄其它学校的教学模式,应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较差,教师可以制定比较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由于双语教学不是母语教学,学生在开始阶段势必会感觉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阶段,可采用英文教材,对专业术语和内容浅显的地方用外文介绍,而重点和难点知识则应该用中文讲解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适应。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可渐渐提高外语讲授的比重,最后过渡到以外文教学为主,甚至是全外文教学。课间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以及课堂讨论,教师可尽量鼓励学生使用外语发言。此外,学生的作业和考核也尽量要求学生使用外文完成,以达到外语训练的目的。

为了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营造有利于外语教学的良好氛围,计算机课程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双语教学。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融为一体,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双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大量的信息,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这又进一步地节省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小结

总之,对计算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培养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外语水平,对民族地区高教事业和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的教育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只要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使民族地区高校实现这一长期的教育目标。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之路

摘要:探讨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与IT领域的行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试图通过对二者对接的意义、价值及现状的研究分析,探索二者对接的内容、模式和方法,构建职业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品牌建设方案,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企业文化

一、专业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意义和价值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IT产业作为现代工业的代表,在社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然而,这种需求的急速膨胀已经开始呈现出日渐饱和的趋势。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与IT领域相关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如何适时而变、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合工作岗位需要、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品牌建设中应该吸收IT领域行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距离,按照“有效对话、实践合作、达成共赢”三步走战略规划,真正实现“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战略目标,从而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适应行业的管理环境,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专业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主要情况是劳动市场的供需错位和职业教育主体间的矛盾(即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差异),现以抚顺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进行分析。该专业作为我院重点建设的现代服务行业的专业群组之一,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动漫设计与制作两大方向。秉承我院的“精品、特色、优质”的办学理念,该专业建设一直坚持走内涵式的科学发展道路,按照“做强、求精、争高、创新”的总体目标,致力于创办“三有特色(即专业特色、教学特色、企业特色)”的精品专业建设。但在实践中,也曾因为专业定位、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的不明确和不适应,造成学生难就业的尴尬局面,这都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观念、培养定位、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所造成的。

三、专业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方法研究

针对上述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加大力度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校企文化的对接融合在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培养出的人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不对接问题。

在专业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中,要坚持“三个结合”和“三个注重”的研究原则。前者分别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后者则是要求注重研究资料的准、全、深、新;注重对比和实验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应用性与指导性。同时,针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下述所涉及的具体研究方案也应该有所侧重。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报刊、杂志、著作、网络等方式,选择国内外IT领域不同地区,针对校企合作中有关专业建设与工业文化对接的模式、理念、作法、经验教训等相关资料,从中探索规律,借鉴有益经验。

2.调查研究法。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综合调研、访谈等形式。调查对象针对我院IT专业往(应)界毕业生和我院所在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家及员工,通过访谈和反馈,搜集这些人员关于校企合作、工业文化对接的相关视点,为构建职业技术导向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3.比较研究法。研究时注意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即,与不同类型学校和其他高职院校关于计算机专业建设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归纳有关信息。

4.个案分析法。在IT领域内,对已在专业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中取得成功经验的高职示范院校进行实地考察,以其中1-2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为例就其先进的办学模式进行分析,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5.实验研究法。针对我院IT专业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动漫设计制作两大方向,继续走校企合作之路,采取与企业合作、互动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同时就专业建设的不同方案可以选取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工业文化对接主题实验,如课程文化对接、专业文化对接、职业生涯指导文化对接、工作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对接等。

四、基于校企对接的计算机专业品牌建设的研究成果

目前,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立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动漫设计制作两大方向,在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上已略有成效。

2008年,借沈阳市“创文化名城、建动漫之都”的有利时机,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方向与沈阳动漫产业基地的骨干企业――沈阳博士兔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开展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动漫人才”的教学模式。在合作期间,由公司方面聘请韩国知名动漫学者到学院进行授课和学习指导,成立由业内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将公司预计投入的实际动漫项目作为学生专业课程的配套内容。学院方面则输送教师深入到行业中进行实景培训,并且参与公司的剧本编写和前期策划等工作。校方与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外产学合作基地,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合作项目,培训社会急需人才,形成校企双方“双赢”的良性循环合作局面。

2010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络技术方向与网络业界代表瑞杰公司合作,采用“在教学中体验项目、在项目中完成教学”的办学模式。这种校企文化对接的方案是由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进行网络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培训教师。由校方结合两者优势,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课程教学形式。在课程的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应用为目标,专业课程以岗位实践训练为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并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取得相关的专业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其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按照职业技能的需要,注重课程之间所具有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将其分为职业基础课程、职业素质训练、面向职业方向的职业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项目工程实训课程。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校方无形中也宣传了公司文化理念,帮助合作方推广了设备,扩大了产品市场;同时,取得瑞杰金领资格认证的教师又可以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从事技术研发等工作。

这两种不同方案的教学模式,均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对话、合作、共赢”的进程。通过此类模式的推广,可以使学生顺利迈过工业文化的门槛,使教师跨越教育与产业界间的鸿沟,使校企合作真正深入到文化层面之中,最大限度地推进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与设计任务、师生与市场、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紧密结合的四项进程,在校企之间实现了“共建实训基地、共享人员资源、共同调整课程设置、共同完善专业建设、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六个共同目标,带来校企双方的共赢共荣。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一种“123”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一主线、二强化、三阶段”为特色,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同一时期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也逐渐出现在各个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之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院校的数量与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而计算机专业也一度成为最为热门的专业,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开设。然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显示,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是各个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在这个计算机深入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计算机时代,计算机专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压缩型本科”的课程体系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特色不鲜明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各种课程体系改革推行多年,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带有浓厚的“压缩型本科”的影子,依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保留、压缩、扩充力度不够,职业特色不明显。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的宽度与厚度方面逊色于本科毕业生,又体现不出职业性的自身优势,自然在就业中处于尴尬的位置。

2.“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专业的最显著特点是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过快。这就使得教师很难跟上前沿的技术发展,再加上近年来高职学生人数的猛增,原有师资不足,不得不大量引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迅速从学生角色转换成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计算机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主线、二强化、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涵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实训;按学习衔接紧密的专业课基础阶段,强化岗前实训提高实践能力的阶段,以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阶段。

1.一主线: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按照IT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2.二强化:一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以诚信、敬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走向。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的人,拥有再好的职业技能也很难有好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二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是在实验室内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化训练,重点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专业实训,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熟练掌握某种开发工具或技能,快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高专教育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实训效率,经过实训后,使学生迅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备独立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或产品的能力,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贴近实际的实例和设计题目贯穿实训的始终。实训过程中讲解的实例和要求、学生完成的题目一定要贴近实际,难度适中。贴近实际的实例可以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终期设计题目按企业用户需求标准完成,实验室现有条件不能达到的标准要有解决方案。终期设计题目要选取真正企业使用的产品作为设计题目,使得学生的设计更有实际意义,学生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完成终期设计题目。③在实训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出实验室中遇不到但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各种训练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开发过程,开发设计出的作品或产品应用到实际当中,还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的过程中应把实际开发中和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描述给学生,提出各种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给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一个面对问题、深入分析、探求解决方案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实训应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某种开发工具或技能,快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探讨研究、协同工作、团队合作的能力。

3.三阶段: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三个阶段6个学期完成。①第1-3学期为衔接紧密的理论课程学习阶段,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时间的变相缩短,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保留、压缩、扩充等改革,可以将面向对象的代表语言C++作为学生的入门语言,整合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课程,扩充JWEE高级编程等介绍流行技术的课程,形成衔接紧密、职业特色不明显的课程体系。②第4学期为以岗前实训为主的提高实践能力阶段。岗前实训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用全真案例进行上岗前的模拟训练,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双师素质教师共同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③第5-6学期为以顶岗实习为主的积累工作经验阶段。顶岗实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介入企业生产,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有指导和检查方法和制度;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有技术总结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载体和书面报告。通过顶岗实习把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落到实处,避免了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学脱节的现象出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积累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经验。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后现代知识观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

摘要: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价值性、相对性和情境性,学习的本质是双向建构。应用后现代知识观,改革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把专业技术教学设计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是提高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后现代知识观;教育过程;研发能力

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已引起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改革高校的专业教育,使之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是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热切期盼,也是高校本身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1]。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质量对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面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软硬件研发能力日益下降的局面,不少专家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对学科教育系统设计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2]。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中,领导与教师的知识观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思想观念。辨证而唯物地研究学习的本质和知识的特性,以培养学生研发能力为主要目标,设计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课程体系,以增强教学能力为目标,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是提高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思想

知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知识的传递与学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传授什么样的知识、怎样传授知识,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出现的“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文化性、价值性、相对性和情境性;学生学习的本质是双向建构,主张运用建构主义的思想设计教学过程[3]。

1.唯物辨证地认识知识特性。后现代知识观提出,任何知识都是一定历史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知识,其性质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人生信仰不可分割;知识受社会的价值引导,经过人为的建构,必然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性;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知识的陈述要依据其所处的意义系统来表达[3]。

2.学习的本质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建构。知识是人对环境的理解和意义建构的结果,知识产生于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人对世界的理解与意义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来,而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不仅是个体与客观世界互动建构知识与意义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互动、人际协作,从而促进整体建构水平提升的过程。

3.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建构。后现代知识观主张,教学就是要构筑一种促进学习者主动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其最终目的不是完成既定知识的传授任务,而是帮助学生实现上述建构。

4.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能动性。建构主义提倡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二元主体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二元主体之间以知识为载体的积极主动的交互活动。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学习的促进者,而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与探索者,在“螺旋上升”的知识内化与外化的循环往复中,逐步提高素质和形成创新能力。

二、设计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教什么的问题即教学内容,其集中体现是学科课程体系。实现与时俱进,建设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按照建构主义“因学论教、为学而教”的主张,设计实用、灵活、高效因而具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应该做好以下基础性工作。

1.从计算机学科特点出发,分析较强软硬件研发能力赖以产生的知识结构。IEEE-CS/ACM组织的研究报告CC1991和CC2001,对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专家认为:“尽管CC1991开创了一种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创造性、理性的思考,但是我们认为它并不应该成为我国505所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的共同追求的目标。”专家又说:“如何确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明确自己的毕业生的主流就业岗位,考虑教给他们什么内容能最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2]

研发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顺利进入IT产业的主要社会竞争力,是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社会贡献率的主要体现。分析形成研发能力的知识结构,是建构课程体系的前提。研发能力就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等的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专业,都是理工高度融合的学科[4]。培养研发能力,不仅需要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数学修养和一定的人文科学修养。要从计算机专业学生建构完整知识结构的需要出发,确定开课计划和教材体系。不同专业方向,对上述能力的要求会有所侧重,相应的课程体系应当包含不同的内容。

2.理解教学的目的:教为学而学为用。计算机专业是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的学科,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技术教育是主要的。为了形成研发能力而设置技术教育内容,为了理解技术和提高继续学习能力而设置专业理论教育课程,使课程体系成为一个实用而高效的完整系统。

3.与时俱进,及时吸纳计算机新技术。作为技术学科,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应具有及时更新的能力,充分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适应性。

4.构造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知识环境。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要给教师按照后现代知识观改革教学模式创造条件,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软环境。

三、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设计教学过程

后现代知识观主张用建构主义的思想解释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双向建构。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来,而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3]”。因此,在努力把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的知识单向灌输,转化为师生互动与“双向建构”,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现上述建构。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及所依据的理论,把学生带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便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有益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抽丝剥茧、点破诀窍,引导学生实现从“渐悟”到“顿悟”的认识飞跃,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过程。

四、在三个层面上理解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校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计算机专业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互联网专家Comer说过:“对各种程度的人来说,工作中的经验会加深概念,并使学生得到直觉知识。因此,我鼓励教师给出研究课题,以迫使学生使用Internet服务和协议。……我们发现,当学生接入到一个起作用的TCP/IP互联网时,他们表现出最大的热情,并且受益也是最大的。”[5]应当深刻理解实践教学的教育作用,避免流于形式,更不能把实践教学庸俗化。

首先,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深化而不是其“附庸”。实践教学要设计恰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得工作体验和“直觉知识”,从而把对知识的理解升华为能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贯彻后现代知识观的最好教育形式,能充分体现教育二元性。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获得工作经验和直觉知识,实现知识的双向建构,把知识的理解和工作体验积累为工作能力。

第三,应当把实践教学设计为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工作演练。要努力模拟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把实际工作环境中的主要要素移植到实践教学环境中来,让学生从学校这种“理想环境”顺利过渡到社会实际工作环境,在获得对行业或产业的初步认识的同时,在“社会互动、人际协作”中获取必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树立后现代知识观,对于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计算机专业小论文:浅谈计算机专业自学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一个人一生的全部知识中有10%是在学校学到的,其余90%都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获得的。一个人大学毕业所学到的知识,对于一生所用学习的知识来说,犹如九牛一毛。大学生在校所学的多是基础理论性知识,更多的应用科学、实用技术需要走上社会后根据需要通过自学来补充、完善。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很重要。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与其它专业知识相比较,其知识耐用性更低。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其软、硬件和应用技术飞速发展,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近十年间,随着硬件、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计算机已在各个领域、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不断涌现出新的知识。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

一、利用帮助,培养自学能力

最好的教程是程序自身的帮助文档。一般的应用程序都提供了界面友好、针对性强、使用方便的联机帮助,帮助用户解决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Of―fice中,选择“帮助”命令或按F1键,就会打开帮助窗口。该窗口有两个选项卡:目录和索引。单击目录选项卡,将会出现一系列带有各种帮助主题的书。单击某一本书旁边的加号,或直接双击该书,将显示更详细的主题,直到某个主题的图标是一个问号时,则对话框右边将显示相应的主题内容。使用帮助目录顺序浏览,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应用程序。当需要了解更为具体的内容,如某个命令的操作、某个函数的功能、某个错误信息的含义等,这时使用索引是最快捷的。只需单击“索引”选项卡,在“请输入关键词”框中输入关键词,然后单击“搜索”按钮即可。另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微软站点,在不离开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访问并下载免费的技术资料。

二、利用向导,培养自学能力

向导是一个交互式程序,它通过用户在一系列向导屏幕上回答问题或者选择选项,来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一般性的任务。例如,Access提供了许多向导,这些向导都是一些特殊的对话框,它询问用户有关内容、式样和格式等问题,引导用户去完成一个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建立工作。向导不仅可以帮助许多初学者迅速学会和使用应用程序,还可以使许多有经验的编程者提高工作效率。

三、利用示例,培养自学能力

许多应用程序,都提供了典型的示例,用来帮助用户掌握操作过程、使用方法、语法格式、属性规则、功能等等。如Excel提供了常用公式示例、图表类型示例、工作表窗体示例、高级筛选条件示例等;Microsoft Access提供了四个示例数据库,包括罗斯文示例数据库,联系人示例数据库,地址簿示例数据库,家庭财产示例数据库,帮助用户学习Ac-cess的功能和应用,形成开发自己的Access数据库思想。通常在使用中,最简捷的方式就是找到类似的示例,然后对它进行修改。

四、利用套件的相似性,培养自学能力

近年来,一些大的软件开发公司,不再只注重于单个软件的功能,而是努力营造一种多软件综合应用的新概念,将多个软件进行功能上的组合,通过套件的方式,综合应用到各个领域。如微软公司的Office办公套件;Visual Studio企业开发套件;MicroMedia公司的网页制作套件:Adobe公司的平面设计套件等等。套件中的组件通常都具有相似的操作界面,一致的设计风格,良好的兼容性,方便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如Office中的Word和Excel,网页制作三剑客的Dreamweaver、Fireworks和Flash等等,可以使我们省去大量重复学习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五、利用版本更替的特点,培养自学能力

任何软件从最初开发到成熟应用,期间会经历多个版本,每一版都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正一些错误,修改一些操作方法,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功能和整合一些集成应用,当达到较高版本时,其内核相对成熟,操作界面也相对稳定了。如Flash从1996年诞生Flash1.0版,到1999年Flash4.0时,开始大量在网上传播。到Flash5.0开始整合了ActionScript脚本,将程序和动画技术相结合,发展到Flash7.0时,集成了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其内核已相对稳定了,目前最新的版本是Flash 8.0。如果我们熟悉Flash7.0的应用,根据版本更新特点,相信很快就能运用Flash8.0。

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自学能力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自学方式。网络资源此处具体可以指论坛、网页、网站、网友等,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光盘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等从网络上的海量数据中寻找需要的学习资料;可以通过论坛了解他人的观点,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解题方法,自己的问题,向网友求助等等;也可以通过联机帮助系统联接到应用程序的官方网站,寻找相关的技术资料和免费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