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

时间:2022-05-16 02:49:17 关键词: 计算机 计算机网络 基础 计算机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普及,并逐渐开始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最基本的一门知识,也是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的公共课程,是大学生在大学接受知识教育的一门公共课程,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字]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基础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普及,人类社会已经开始步入计算机网络时代。随着人类新的发展时期的到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将会带给社会怎样的变化将是我们今后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计算机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之广、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宽带网络的蓬勃发展更是让人们欣喜地感受着共享网上资源的独特魅力。网络的巨大能量为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和尽可能完善的服务。从而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剧烈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习惯方式。人类走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户自由地进行通信、网上视频交谈、各种娱乐活动、多媒体教学、从网络中方便快捷的获取各种信息。

一、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1、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讯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互连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网络系统,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来实现交互通信、资源共享、信息交换、综合信息服务、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系统。

2、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有多种分类方法,常见的分类有:(1)计算机网络按照地理范围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2)按拓扑结构划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网;(3)按交换方式划分为:线路交换网、存储转发交换网和混合交换网;(4)按传输带宽方式进行划分为:基带网和宽带网;(5)按网络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分为:NetWare网、WindowsNT网和Unix网等;(6)按传输技术分为:广播网、非广播多路访问网、点到点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件由服务器、工作站、计算机外部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数据通信设备及通信信道组成。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软件。算机网络软件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使用、控制和管理网络工作和通信双方交流信息的计算机软件。根据网络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可将其分为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两大类。(1)网络系统软件。络系统软件是控制和管理网络运行,提供网络通信,管理和维护共享资源的网络软件,它包括网络协议软件、网络服务软件、网络管理软件、网络通信软件及网络操作系统。(2)网络应用软件。络应用软件是指为某种应用为目的而开发的网络软件,它为用户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网络应用软件既可用于管理和维护网络本身,也可用于某一个业务领域。

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通常由资源子网、通信子网和通信协议三个部分组成。资源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通信子网在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全网络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工作。而通信双方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约定就称为通信协议,它的存在与否是计算机网络与一般计算机互连系统的根本区别。

三、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

1、资源共享。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共享资源。共享的资源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数据资源。其中共享数据资源是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目的。

2、数据通信。据通信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网络间的信息传递。这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如电子邮件、传真、远程数据交换等。

3、分布处理。指当计算机网络中的某个计算机系统负荷过重时,可以将其处理的任务传送到网络中的其它计算机系统中,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率。对于大型的综合性的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通过适当的算法,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分布式的处理。促进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发展。利用网络实现分布处理,建立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4、综合信息服务。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各行各业每时每刻都要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及时的处理,而

计算机网络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计算机网络的常用设备

1、网卡(NIC)插在计算机主板插槽中,负责将用户要传递的数据转换为网络上其它设备能够识别的格式,通过网络介质传输。

2、集线器(Hub)是单一总线共享式设备,提供很多网络接口,负责将网络中多个计算机连在一起。所谓共享是指集线器所有端口共用一条数据总线,因此平均每用户(端口)传递的数据量、速率等受活动用户(端口)总数量的限制。

3、交换机(Switch)也称交换式集线器。它同样具备许多接口,提供多个网络节点互连。但它的性能却较共享集线器大为提高:相当于拥有多条总线,使各端口设备能独立地作数据传递而不受其它设备影响,表现在用户面前即是各端口有独立、固定的带宽。此外,交换机还具备集线器欠缺的功能,如数据过滤、网络分段、广播控制等。

4、线缆网络的距离扩展需要通过线缆来实现,不同的网络有不同连接线缆,如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5、公共电话网即PSTN(PublicSwithedTelephoneNetwork),速度9600bps~28.8kbps,经压缩后最高可达115.2kbps,传输介质是普通电话线。

6、综合业务数字网即ISDN(IntegratedServiceDigitalNetwork),是一种拨号连接方式。低速接口为128kbps(高速可达2M),它使用ISDN线路或通过电信局在普通电话线上加装ISDN业务。ISDN为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连接迅速、传输可靠等特点,并支持对方号码识别。

7、专线即LeasedLine,在中国称为DDN,是一种点到点的连接方式,速度一般选择64kbps~2.048Mbps。专线的好处是数据传递有较好的保障,带宽恒定。

8、X.25网是一种出现较早且依然应用广泛的广域网方式,速度为9600bps~64kbps;有冗余纠错功能,可靠性高,但由此带来的副效应是速度慢,延迟大。

9、帧中继即FrameRelay,是在X.25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新技术,速度一般选择为64kbps~2.048Mbps。帧中继的特点是灵活、弹性:可实现一点对多点的连接,并且在数据量大时可超越约定速率传送数据。

10、异步传输模式即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是一种信元交换网络,最大特点是速率高、延迟小、传输质量有保障。ATM大多采用光纤作为连接介质,速率可高达上千(109bps)。

11、调制解调器(Modem)作为末端系统和通信系统之间信号转换的设备,是广域网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种,分别用来与路由器的同步和异步串口相连接,同步可用于专线、帧中继、X.25等,异步用于PSTN的连接。

五、结束语

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利用必将会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将会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开展以及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联系和沟通下,各种信息传播的速度将加快,企业和个人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信息需求程度相对较大的部门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创造高附加值的行业。并通过他们带动相关知识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甚至带动全社会的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计算机网络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人类文明进入到更高阶段的标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向更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打破了原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超乎寻常的方便和成功。但是,网络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它要求我们要以更高的层次去面对新的生活和环境,同时不断地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抓住网络时代带给我们机遇,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的高阶段发展。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描述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基于工学结合、行到导向的改革思路与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广泛调研,围绕完成课程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教学组织与安排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培养的学生在企业中能很快发挥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行动导向;任务驱动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建设和管理实践应用能力,为获得思科CCNA认证,网络管理员资格证书及后续课程和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课程在实施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个个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目标。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专业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常用协议;掌握局域网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会组建和维护计算机局域网;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了解网络的安全问题,能使用一些网络维护软件和方法达到防护目的。

(二)方法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快速获取最新网络知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网络管理和组织分析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认真负责、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课堂内容的选取与序化

在课程内容方面,通过广泛调研,紧紧围绕了完成课程面向的岗位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目前最新的技术要求,同时兼顾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选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职业岗位和生产实践,能够在以后的网络管理中直接应用,从而确保课程内容的职业性、针对性、适用性。

从计算机网络基础简单任务的设置到组建网络和网络综合管理的能力养成,序化了教学内容。每一个学习情境实际上都是一个工作过程,在项目构建的过程中,遵行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由浅入深,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四、教学实施

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团队合作与交流;(二)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做好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三)把好教学内容的遴选,强调工作任务的选择与专业实践或者日常生活相关的综合性问题,同时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的特征,能够促进实践能力的增加;(四)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五)认真考虑教学组织形式,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尽可能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机房和多媒体教学条件,结合课程的性质,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直观学习,本课程结合思科网络学院的丰富课程资源,采用Packet Tracer 5.2模拟器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教学,学生可以在模拟器中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和学习的无穷乐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是“任务”可以实施。计算机网络“任务”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设备对于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而Packet Tracer 5.2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设备问题,它可以在网络理论教学过程中模拟各种网络环境。从而完成教学中设定的“任务”。

五、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实施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了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取消了原有的期中、期末考试,实施了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办法。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掌握相关综合知识的情况。通过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有效引导学生多参与,较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从改革效果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开始注重平时的表现和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只在于死记硬背的应付考试,学生爱学,老师上课也越来越有激情。

六、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设计情境教学,用Packet Tracer 5.2模拟器实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范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中利用该软件把抽象的理论网络概念形象化,把枯燥的网络原理通过设置学习任务具体化,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马国泰(1982-),男,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普及,并逐渐开始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最基本的一门知识,也是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的公共课程,是大学生在大学接受知识教育的一门公共课程,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介绍了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工具,或者是利用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灵活地运用直观教具,就会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根据教师的启发,学生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导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它注重通过教师的引导,而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它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启发式教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比单纯的讲解能更刺激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对计算机这门讲解起来枯燥乏味,但实际上很有吸引力的科目来说更是如此。例如,在讲CSMA/CD的访问控制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教室比做一个局域网,把每个学生比作电脑。提出问题:如果有一个同学在对另外一个同学讲话,别的同学能不能听到?这个问题能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局域网的广播式通信,多路访问。接下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有两个人同时讲话,会出现什么状况,应该怎么解决?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载波监听,如果有人讲话就先等他讲完了,自己再讲。最终学生们通过例子轻松地掌握了CSMA/CD的工作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学具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教学工具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情感因素的介入

计算机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教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摄微妙、最细腻的情感交流过程。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任何交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科目,单纯的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因此,在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必须有情感因素的介入,利用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对自己成绩好坏的原因归因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期望,从而影响其学习进度。积极归因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对未来充满期望;而消极归因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情绪,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是常见的消极的情感因素。教师应该进行积极有效的反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扬,指出学生的优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要坚决杜绝对学生无畏的打击。第二,要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移情是计算机活动中的重要情感现象,是站在别人角度上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要求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假如我是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这一体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更好的跟学生进行沟通,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事情说给教师听,愿意把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进行分享。

三、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城市有乡村。由于各地区提供的信息技术运用环境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有显著的差异,故造成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一定层次的不同。同时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有的学生有自己的计算机,有的没有,这也造成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的基础差异。最后,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也是造成学生基础差异的重要方面。因此,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第一,计算机分层教学要进行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B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C计算机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第二,分层备课。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并注意层次和梯度。第三,分层授课。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分为主,合为辅。A层学生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B层学生注重课本上的范例和习题的处理,着重使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C层学生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四,分层评价。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金额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卷。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实践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行为导向教学”的概念、特征,以及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实例对“行为导向教学”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行为导向教学法

一、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行为导向,又称行动导向,是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产生的。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法中的一种新的思潮,行为导向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并日益被各国职教界人士所接受和推崇。

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展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形式上包括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课程及教学目标的不同而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将教学过程细分为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二、 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同时,又要求一定的实践能力。其教材和当前大多数学科教材一样,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适用于“循序渐进”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比较低,中职学生大都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对学习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但比较喜欢动手实践和参与。所以,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不仅会降低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还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使教学双方都陷入困境。另外,学生不会在实际情况中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习,是很难面对今后职业的。

要提高教学效果,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要采用以项目或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只起着导师、管理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学生则变成课堂的主角,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能独立计划和完成课程,并独立应用学到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大大减少了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分析,适合当代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包含有大量抽象难懂的专业术语。比如,TCP/IP,网络体系结构、路由、访问控制列表等等。要想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它们,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堂上不断地结合实际的“项目”或“案例”,通过操作实践去理解、去掌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课程内容分解到两至三个综合贴近实际的任务里,通过对任务的描述和分析,再把完成任务的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步骤。学生以学习团队为单位,在具有明确目标的项目驱动下,“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下面,就以一个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为例:

任务名称:对等网的组建

该任务主要通过搭建一个对等网,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网线的制作,交换机和PC机的互连,IP地址的配置以及网络连通的测试。通过对等网的组建,实现多台PC机资源的共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前,首先准备教师机一台、若干台交换机、20至30台PC机、非屏蔽双绞线和水晶头若干。

教学实施:把同学按照4人或者6人一组,分成6至8组。利用两个课时来开展“对等网的组建”这个项目教学,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1.导入新课:教师把《组建对等网》的网络拓扑图及使用到的知识点,例如:如何制作网线、IP地址的配置、网络连通测试等,以思考题的形式,下达给学生。2.分组讨论:按照预先分好的学习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并自主学习。期间,教师根据情况,对各学习小组进行点拨和启发。3.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抽出若干小组,每组推荐一位陈述者对网线制作、IP配置等的方法和知识点进行陈述,也可陈述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4.质疑补充:陈述完之后,其他同学可以对本组陈述者陈述的内容进行补充,也可以质疑其他小组陈述者陈述的内容。5.教师释疑:对于一些学生不能确切解答的问题,或容易混淆的概念,老师可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澄清概念,让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6.小组实践: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后,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双绞线的制作、IP地址配置、连通测试等知识,按照网络拓扑图完成对等网的组建。7.实践成果展示:各个小组由小组长介绍并演示其小组设计、搭建的对等网。8.优秀团队评比:由老师组织,各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表现,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则进行打分。然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同时总结课程内容。最后,依据各个小组的互评打分,以及老师的点评,选出本堂课的优秀团队,由老师向荣获优秀团队的小组颁发奖品。

四、小结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努力拓展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更要走出课堂,积极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在工作中根据需要不断自主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探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案例式教学

摘要:《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认识、了解网络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网络,如何构建一个小型网络,是高等教育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所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这门课程时能将相关知识讲解的清晰、透彻,而要将这些知识点讲解的清晰透彻,我认为通过案例来讲解无疑是一种最为恰当的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案例

一、教学方法的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DARPA)建立的ARPANET网络,随后计算机网络技术不管在军用还是民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从1987年开始,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通信,更带来了更多的网络资源,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需求日益增加,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在工作中我们利用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下达通知等功能,在生活中我们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利用手机实现无线通信等功能。网络不仅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便捷,而且更为我们学习、了解更多信息提供了途径。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应用于各专业,在教学中,该如何将这门基础课程讲授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对教师而言是如何教好该课程,对学生而言是如何学好该课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亦处于主导地位。

那么,教师该采用哪种方法讲授好该门课程呢?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较强,涵盖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据通信、OSI体系结构、TCP/IP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管理与安全等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点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在教师教学中该采用哪种方法来讲授这门课程呢?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教材中各个章节知识点分散的、独立的进行讲解,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框架,导致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感觉没有收获,感觉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还是一知半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知识点的讲解,更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更为有效地进行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目前,国外和国内探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如国外的巴班斯基教学法、拉斯卡教学法、威斯顿和格兰顿教学法,国内的李秉德教授、黄甫全教授等学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且均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我认为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更为得当,因为这门课程除了基础性强以外,它的动手操作性更强,而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这些知识讲解的清晰、透彻,只有将理论知识依附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一案例来讲解,这不仅让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能将内容讲解的更清新,更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直观、更透彻。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引用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将一个完整的、具体的案例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知识点的讲解将依附于该案例。对于案例的选取应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以及涵盖了某一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这样的案例才能更为有效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首先,教材的选取是致关重要的,以往的一些教材知识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因此,教师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就应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用相应的教材,可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以案例为依托的教材,如以学校某一建筑物的构网或某一企业建筑物的构网等为案例的教材。同时,教材知识点的覆盖面要广,在涉及到重要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点时,教材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要要精。在教材的各章,应说明各章的重点、难点,以明确教学目标,教材的相关知识应紧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整本教材以案例为主线,贯穿整本教材,且在教材各章的最后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在教材各章的最后应附有相应的习题,且习题最好是与案例息息相关的,这样我们选取的教材才符合教学大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将案例引用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各个知识点与案例挂钩,通过一个完整案例的讲解,使学生对整个课程的课程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而言,按照考核方式将其划分分为两方面:理论和实践。在理论教学中,以案例为主线的讲解方式贯穿整个学期知识的讲解,且在学期的最后对整个案例,进行整理和总结,能让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期更为透彻的了解构建一个简单网络的思路与步骤。

三、总结

目前,国内外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见解,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习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最直观,也是最能有效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基础知识讲解时就引入某一案例,这样不仅能将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更为透彻,更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才能更为有效的进行教学,学生才会将这么课程学好、学精,因此案例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摘 要:在阐述“课程实践”概念的内涵和“课程实践”对高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的作用之基础上,对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尝试应用强化“课程实践”的多重能力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即了解教学对象,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实施强化“课程实践”的多重能力教学模式,同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多的教师关注“课程实践”环节,尝试通过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提升高职学生的多重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实践;多重能力;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伟,男,教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实施等。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注重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高职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课程实践”是课程教学、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实践”,能够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程的内容。强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多重能力”[1]教学模式的应用来实现,我们按照“多重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采用“案例引路、理论探究、实践活动、成果汇报”等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2],技术类课程则根据课程的特点对上述模式进行修正,重点突出和强调实践环节,同时以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作为支撑。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本人根据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以培养基本成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科学的小组安排,课堂激励措施的有效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恰当运用协作型教学策略,把“多重能力”教学模式整合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解决了课程教学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大大改善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1 策划

1.1 教学对象

笔者要面对的是一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本门课程完成以后他们将要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实习。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谈了解到,虽然对网络技术谈不上非常喜欢,但迫于目前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从事其他有关IT的行业,他们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1.2 教学内容

学校安排的教材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这本教材整体结构还是比较科学的,相关知识点有比较详尽的介绍,但总体来说内容过于抽象和生涩。根据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我们觉得有必要就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于是提出了以教材作为参考,可以就书中所列科目在网上寻找相对应的比较浅显的内容,或者运用其他比较简单的教科书的内容,总之只要保持大体的框架不变就可以。另外,笔者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联系实际,把当下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如云计算、WebQuest、Blog等。

1.3 教学组织

考虑到教学对象和教材的一些特点,采用一贯理论授课方法肯定是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或者说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尝试应用 “案例引路理论探究实践活动成果汇报”的“多重能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本课程范围内,初步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原理、方法、思路进行实际教学的能力,以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所应具有的查阅资料、分析设计等能力。期望通过此类方式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把所学知识与即将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为今后培养“一专多能”的高职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实施

2.1 案例引路

案例操作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现实案例为活动载体,以小组协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以案例的模拟操作为教学实践过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案例研究为学生后期进行理论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组成员根据案例需要分配和承担不同角色,以解决网络技术事件方法、步骤、环节为基本路径,围绕案例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展开一系列探寻、调查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方式在学生主动参与和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的模拟操作中,共同配合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尝试解决、过程总结的全过程。这种以案例为先导的教学方式[3]克服理论课程教学的空洞性,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了高职学生希望在走上岗位后尽快熟悉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对原有教学方式有所创新与发展,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特点和教学特殊性的内在要求。这一过程中适合采用的教学策略如下。

2.1.1 热身活动(Warm-up)

课前热身活动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前“热身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一步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就像英国心理学家Spolsky所说的,“激发动机使我们从烦躁走向专注,因此激发动机就如同汽车的引擎和方向盘一样”。在笔者看来,诸如看Flash搞笑动画、讲幽默故事、展示成功计算机作品这些活动必定会促使学生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热情。因为成功的课前热身活动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建立自信心的关键,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一旦学习动机被激发,整个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角色扮演是个人按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遵循角色期望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亚尼斯曾与金(1954,1956)共同开展了角色扮演方面的实验研究,他们认为角色扮演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网络知识时,对如何学习比较迷茫,对于相关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也因此造成教学过程推进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角色扮演,一方面可以找寻回他们在求学初期迷失的自我,重新把他们拉回课堂。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使学生逐渐适应社会所赋予给他们的角色。

2.2 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前提,以专题的研究、讨论和交流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系统整合和认真讲授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知识和学科前沿问题,指导全班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围绕自主选定的专题,通过个人学习、小组研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等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和分析问题。进行理论探究时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班级授课相比,班级授课形式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严重忽视和限制,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这一过程适合采用的教学策略如下。

2.2.1 模拟辩论(Simulant Debating)

模拟辩论,是将辩论作为一种比赛项目来进行的演练活动,它是专题辩论的模拟。笔者在教学设计课堂中开展了模拟辩论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要综合锻炼学生的材料收集、分析、总结能力,发挥他们敏锐的思维,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最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面试做好专业知识上的准备。我们设计的辨题主要有:学习环境决定学习效果VS个人主观能动性决定学习效果;多用现代网络媒体VS多用传统字质媒体。辩论的效果是出乎意外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辩论规则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在组织辩论之前普及一下有关辩论常识。

2.2.2 讨论式学习(Seminar)[4]

在笔者的课堂中,主要就网络技术应用过程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讨论,如远程登录系统的构建、网络服务器的运行模式及改进、流媒体的网络运行架构等。在讨论活动中,教师既是平等的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但切忌做裁判。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2.3 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教学的关键步骤,主要强调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理论方面的内容非常多,如果只是让学生来死记这些内容是不会有任何教学效果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这些理论通过学生自己和小组的合作来初步掌握它,然后再通过自己讲解把理论真正用于教学实践,这样也有利于更加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

2.3.1 以教材为依据

每个小组的任务基本上还是按照教材的大体框

架来安排,小组成员可以在通读教材相关章节以后,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或者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来做教学准备。学生除了要掌握相关章节的基本内容以外,还有必要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结构,并且用课件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一些理论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来表现一方面可以降低讲课的难度,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制作课件的能力。

2.3.2 以网络为工具

学生除了可以翻阅其他与课程相关的书籍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对网络技术比较熟悉的优点,在网络中寻找一些比较新颖和流行的信息,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中来。特别是对于一些非主讲的同学,因为所占时间比较少,不可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可以只是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网络知识。

2.3.3 “以自我为中心”[5]

“以自我为中心”意思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特色,发表自己的看法,结论对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希望学生能够敢于突破,敢于怀疑,特别是教材里面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发表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不论对错与否,我们都给予一定鼓励。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也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去检验自己看法和见解来最终辨别对错。另外,在使用教学媒体方面,也要强调个性特色,并不要求每个同学都使用计算机和投影机,粉笔字写的比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在黑板上板书,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甚至可以不用任何实物媒体[6]。

2.4 成果汇报

成果汇报是对前期教学的总结,成果形式不拘一格,每个学生都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一个网络应用服务系统,一个课程学习网站、一个多媒体课件作品,一篇网络技术研究论文,甚至只是一篇学习小结都可以,关键是要注重成果的原创性,以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根据学习成果汇报的质量,我们需要采用比较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一方面,如果说分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话,那么对学生的鼓励则能保持这种兴趣和热情,如果没有适时鼓励来强化这种兴趣和热情,很明显学生一定会慢慢地转移注意力,因此在学生成果汇报时,教师要非常多地给予表扬和夸奖,特别是成果汇报初期的几个小组,只有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欣赏和关注,才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并对其他小组产生示范作用[7]。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只是表扬和夸奖对于学生的进步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在成果汇报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非常全面的分析,优点我们要提出来,缺点我们也要仔细分析,并且还要提醒其他同学要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分析错误的时候,语言要缓和,一方面要对存在的不足表示谅解,

另一方面提供一些有效解决的措施让学生去尝试改进,使学生能通过成果汇报在实践能力水平方面获得切实的提高。

3 教学总结

万事开头难,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教学尝试以后,学生们逐渐适应“多重能力”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活动,使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动手能力、自省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了强化,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技能、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达到了多层次的学习结果,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在理论课的学习中创作出相应的“学习作品”,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习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探讨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提出了“边学边干”的教学理念,阐述了在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多元化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实验;教学改革

近十年来,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根据网络建设的需要,各种网络设备随时可能用到。因此,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最新技术发展及各种常用产品、网络需求来讲解,以此加强理论学习的效果。以目前常用的一些网络仿真软件、协议分析工具、结合网络实验室中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调试已经成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课程的首选。这为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主要讨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的培养目标

围绕着浙江大学以“知识、能力、素质”(KAQ模式)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是:

(1) 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宗旨,走“边学边干”的教学路线;

(2) 针对本学院学生理论基础扎实、英文功底强的优势,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协议及技术;

(3)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能力,在要求学生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科研项目,激发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

2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

2.1课程内容

在确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授课内容时,我们积极跟踪国外最新的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摒弃了传统网络课程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网络技术中越来越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与实现技术。譬如,我们摒弃了传统网络课程中的IEEE802.4,IEEE802.5和ATM等内容,加强了IEEE802.11系列协议、MPLS、IPv6、网络安全等内容的介绍。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充分贯彻“边学边干”的教学理念,我们围绕网络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概念、协议与相关技术,在基础课程中,设计了基于仿真环境为主的9个主题实验,内容基础实验主要涵盖:Windows和Linux环境下的网络命令的使用和分析、基于协议分析软件Ethereal进行数据帧(Ethernet)的获取与分析、路由器/交换机各种网络接口的配置、交换机和VLAN的设置、静态路由设置、动态路由协议RIP设置、动态路由协议OSPF设置、使用SOCKET编程实现mini FTP client/Server或聊天程序等的网络编程、使用协议分析软件Ethereal分析网络高层协议等实验。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其中5个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时,学生可以完成,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实验后要求学生安组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应的代码。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安排部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经验交流。

这些实验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将实验重点放在基于Windows、Linux和各种网络仿真软件上进行实验。在学生们熟悉了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使用方法后,另外又开设了两门网络专业选修课: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网络程序设计,分别为2.5学分和2学分。“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课程注重学生在网络硬件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无线设备等)上的动手能力培养,学院网络实验室配置了8组Cisco设备、8组华为3Com(现H3C)设备,每组实验配置4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其中1台3层交换机)、1台防火墙、1个无线AP及2块无线网卡。要求学生能掌握2种主流品牌网络设备的配置及组网技术。实验内容主要涵盖了Cisco CCNA和CCNP相关内容。“网络程序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网络编程的能力。课程主要讲解了网络程序设计的标准、实现和技术,重点介绍套接字接口,包括TCP、UDP和其他有关内容,通过实例使学生知道如何建立健壮的、高性能的网络系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标准、实现和技术,能够使用套接字接口独立编写完成网络应用程序。

为了让学生真正能“边学边干”,在课程安排上,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基础”安排在春、夏两学期(浙江大学已对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全面实行四学期制),将“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 安排在夏学期,“网络程序设计”安排在秋学期。这样,学生在春夏学期有充裕的时间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原理,而在夏学期和秋学期,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边学边干”了,很好地贯彻了“理论知道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教学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对上述课程的掌握程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和网络系统设计与工程课全部实行双语教学。教材、课件、试卷、答卷全部要求用英语。

2.2教材建设

我们在不断跟踪国内外优秀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采用国外的影印版教材的思路。目前,本科生采用的是Andrew S. 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s》4th Edition (英文影印版)。我们认为,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较好地跟踪了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同时,我们也根据最新网络技术的现状,不断补充讲解相关新技术,以适应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的演变。

由于目前国内尚缺乏适合我院教学特点的实验教材,本组教师在总结多年教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践教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教程》、《网络实验指南》和《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等多部教材,并把它们介绍给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参考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对网络实验的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以此丰富了课程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和实验效果。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围绕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开展了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3.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开放式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课堂、网络讨论、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课时组织讨论班。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全部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Internet、电子邮件、原版英文教材、双语教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BBS论坛、计算机网络资源网站等。另外,学生利用自备电脑查资料、做实验。推荐学生去公司实习、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培训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我们开发了适合网上学习的网络课件,已在校园网内部运行数年,提供课程资料、网络分析和仿真实验工具、学习资料下载、通知等服务。通过网络教学这一先进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营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氛围。

3.2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研结合

主讲老师都是学院的科研骨干。在完成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和实验的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到相关科研项目中去。这些项目包括网络编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集群计算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些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学习网络技术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浙大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研发能力方面的竞争力。

4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保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面,我们采取的重要举措包括:

4.1“边教边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担任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是学院的科研一线队伍,基本上都承担了网络研究与应用、嵌入式系统、网络与集群计算、应用服务器等方向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教师“边教边研”,在网络技术方面始终站在技术的前沿。

4.2加强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课程组经常派教师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关的研讨会、Cisco、华为等网络公司的技术研讨会等各类教学研讨会,学习、吸收同行的先进教学方法。

4.3竞争机制的引入

早在1996年,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师就进行了较大的变动,以目前的课程负责人为主,通过公开试讲并由教学委员会表决的方式,成立了由充满活力、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师队伍。10 多年来,教师队伍的建设始终坚持这样的竞争机制,适时地吸收在计算机网络领域业务能力强、学历高、教学认真负责的青年教师。

近几年,又引入了学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的机制,选课人数少的教师将暂停开课,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了直接的压力。任课教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每个学期所在教学班上的学生和学院督导组将对教师进行打分,以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已成为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特色专业课。然而,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掌握最新计算机网络原理、提高对各种网络技术的实践能力,依赖于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为适应新形式下我国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必须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开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如何利用案例教学促进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文章围绕这一主题,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实施案例教学应把握的六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以及灵活运用

这些理论来解决本专业中的网络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背景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就理论讲理论,要么脱离实践应用,泛泛而谈,以至学生觉得理论性的东西看起来深奥难懂、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更是糊里糊涂。这种现象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尤其明显:学生普遍感觉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理论太深奥太复杂,畏难情绪很重,学习兴趣不高,职业能力不强。一方面是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网络专业的学生在能力上与社会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那么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改善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此背景下,笔者承担了高职网络专业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利用案例教学对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创新,将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空间上从课本延伸到职场,在学习方式上从以前的死记硬背为主转向以职业应用为主,积极进行了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3 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从而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计算机网络理论和精湛的网络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之中,是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

3.1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利用案例教学,降低理论难度并非指少讲或根本不讲理论,而是指如何在学生现有基础上,善用典型案例将理论所涉及到的知识点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并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这些知识点讲透,讲细,讲得深入浅出,讲得让学生真正明白。学生只要真正明白了这个理论,自然也就不会觉得它深奥复杂了,从而对理论的畏惧心理也就会慢慢的消除。

大家知道,一个大型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次接触网络的学生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地向其讲授网络组成及相关理论,由于我们的学生底子薄,学生肯定觉得网络系统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对他们以后更一步学习网络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善于利用案例教学将复杂抽象的网络理论逐步分解,并结合相关知识点在职业中的具体应用,变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逐步消除学生对理论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网络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学生日常接触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网络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向学生们系统地讲授广域网、局域网的基本网络架构、子网组成及划分等理论。虽然学生们对网络有了初步认识,但还是觉得理论太深,凭自己现有能力无法实现组网。对此笔者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对网络进行深入分析,逐步放大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子网构成,逐个剖析子网模式并讲授其组成原理,从而进一步降低网络的复杂度。另一方面,为增强理论教学的现实性,笔者常常带学生去实地参观案例中涉及到的相关网络设施,并及时向学生展示网络理论对技术实践的指导,将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亲身感觉,让学生觉得网络并非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从而逐渐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随着网络案例被划分的越来越小,相关理论难度越来越接近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学生们慢慢感觉到网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所涉及理论也不再那么深奥了,对组建出复杂网络也就有了信心。

3.2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转变学生学风

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兴趣就是要利用案例,引导学生以所学专业作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并提高对这个职业的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职业发生兴趣时,他就能发挥整个身心的积极性,并集中精力去获得他所喜欢的职业知识。

笔者曾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职业兴趣不强。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选择并非学生的兴趣所至;

(2)进校后学生感觉到所学专业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

(3)在基础理论的学习中,老师的讲解太过专业化,学生大部分听不懂;

(4)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5)理论学习无用论。长期受此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以至无心上课,天天呆在宿舍玩网络游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知识的先导,也是唤起学生情绪和激情的关键,增加师生案例互动、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用学生熟知的日常事例来设置成功案例、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好策略。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笔者进行如下探索:一是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比如课间休息、网上交流等),向学生宣讲网络毕业生的大量成功案例,逐步让学生认识到以所学专业作为职业同样能大有作为,以增强他们的专业兴趣;二是在讲授网络理论时,除降低理论难度外,更是大量采用学生熟知的日常案例,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理论,比如在讲授IP地址的知识点时,我就采用邮政投递的案例,让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有IP地址,如何设计IP地址等;在讲路由和网关的理论时,我就采用商品流通的案例,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路由和网关的工作原理;三是设置各种问题案例或悬念案例,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在职场中的具体应用,在一系列模拟案例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四是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传授给他们良好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笔者还注意引入学生的作业作为案例,在每次作业后进行评讲,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差距,学习他人的长处;还注意引入实验作为案例,每次实验前鼓励学生上台演讲,共同探讨实验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及要把握的关键环节,每次实验后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演示,成功的分享经验,实验失败的找出问题,并在理论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3 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利用案例教学,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通过案例,在基础理论够用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所涉理论灵活地指导职业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笔者以网络理论和公式结论的应用为突破口,注重它们的应用环境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驱动”,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职业案例,比如网络职位应聘案例,通过模拟招聘中网络职位的应聘过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网络技能展示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加职场成功率;比如网络故障排除案例,通过完全模拟工作中可能碰到的错综复杂的网络问题,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理论和职业实践相结合,锤炼他们对网络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环节,每次在实验前笔者都要求学生预先写好有理论支撑并且有详细操作步骤的实验报告,交给笔者检查,没有实验报告的同学必须补齐报告后才允许进入机房进行实操。考核时以能再现课程案例为考核目标,对于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笔者要求他们抛开课本,将原实验“推倒重来”,直到能熟练再现教学案例,对于未能及时完成实验的同学,鼓励他们聘请已经完成实验的同学作“技术指导”,共同找出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4 实施案例教学应把握的六个关键环节

案例教学已成为高职基础理论教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实施中,它以典型案例为媒介,调动起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能有效降低理论难度,激发学生职业兴趣,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如下六个关键环节。

4.1 网络案例要精编。精心选编网络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保障,为此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网络案例要有典型性,针对性,所呈现的问题或悬念要具有代表性,要针对具体网络问题选择或设计;二是网络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就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案例要有启发性,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在案例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2 课前准备要充分。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做足每次课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案例情境设置,学生角色扮演,案例讨论顺序及要求等。

4.3 引导讨论要及时。引导学生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因此讨论也成为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讨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一是要为学生创设自由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参与,积极讨论。二是在发言对象的选择上要注意差异性,要让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讨论中。三是教师要当好“主持人”的角色,在学生讨论出现“跑题”现象时能及时通过点评等方式将之拉回正题。四是要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在讨论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网络知识,更要明白“做事就是做人”的道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4 评价总结要到位。案例讨论后的总结评价十分重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注重“赏识评价”,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成绩。还要注意评价标准多样化,重点是评价讨论的思路是否正确,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有效。

4.5 理例结合要紧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网络理论的讲授与案例应用紧密结合,以理支撑例,以例验证理。

4.6 教师角色要转变。案例教学对教师的传统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教师不仅要在专业及教学能力上狠下功夫,更要积极做好以下角色转变:一是由“主体”转变为“主导”。二是由“权威”转变为“合作者”。三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者”。四是由“独角演员”转变为案例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高职教育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从案例教学的实践出发,探讨了理论教学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高职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陈代进(1971-),男,湖北宜昌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文章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心得体会:一、体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讨;三、为保证教学效果而改进课程教学的设想。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如何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是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它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办校宗旨在于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1 体现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使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播不再相互分离,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信息的存储和加工涉及计算机技术,而信息的收集和传播则涉及通信技术。那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上应如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呢?共有三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1.1 在培养目标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目前,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社会急需大量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及维护人员。因此,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动手能力强的网络建设者和维护者。

1.2 教学内容上要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因此,在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时,应以基础理论“必需和够用”为前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

1.3 培养方式上 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改革旧有的学历教育所惯用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2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讨

根据高职学生关心将来就业的需要,我总是在课程的第一堂课就对学生讲明,希望同学们通过本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在该学期末的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中通过四级考试,获取证书。并宣布只要是通过四级考试,就可以代替该课程的学期总成绩,以鼓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为了能给就业增加筹码,这样就确定了学习目标。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整个一学期的教学效果极其良好。

当然,最终可以获取证书的学生能有一半就不错了,在这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其他学习成绩偏差的同学放弃掉,对这部分同学首先应告诉他们平时成绩很重要,一定让他们保证能坚持上课,所以我几乎每次上课都尽量点名以作为主要的平时成绩,课后多与他们交流和沟通,经常鼓励他们学习,并对期中或期末考试严格要求,明确告诉他们要想取得合格成绩,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但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同学也不能给予太大的压力,只要其努力了,就应肯定其成绩。我们要正确估计每个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给他制定的目标最好要符合维里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控制在“跳一跳,摘到桃”。欲达目标控制在可接受并能合理发展的程度内。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如何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学的内容选取至关重要。所选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谭浩强主编的《计算机网络教程》,教材上对Windows NT 4.0的安装、工作站与服务器的互联及系统管理介绍的较为详细,但在上机实习时考虑到现在普遍使用Windows 200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所以操作上以Windows 2000为主。“调制解调器的安装”与“入网设置”作为家庭上网方式被大量使用,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作为课堂讲解的主要内容之一。

3 为保证教学效果而改进课程教学的设想

由于目前我校“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条件有限,实践课还是以中心机房上机为主,一些必要的基本网络接入实验无法开设,只能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及应用等内容通过上机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首先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同时,要根据教师的知识水平、现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材的知识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既有较深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比起计算机方面的其他课程,它涉及的面更广、更深。因此,我们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大多数学生对网络的理解很狭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网络应用上,他们上网做的最多的事是QQ聊天、www浏览、网络游戏等,对网络原理、网络功能没有概念,为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

针对上网对学生的吸引,在上课的初期,可以将计算机联上因特网,让学生亲眼目睹网络中的世界、网上通信、国际互联、资源共享……在学生兴趣正浓时,以几个网络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的天地,概括出网络的定义。紧跟其后给同学们提出一连串的问题:QQ聊天的原理是什么,WWW浏览是如何实现的,E-mail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我们去探讨、去学习。

在以后的授课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生动有趣的教学。可结合授课内容,选择各种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或制作相应的课件,充分利用投影机、多媒体电脑演示,进行视听教学;可通过实物讲解、实验操作等方式,对那些网络连接介质及设备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紧紧与实际相联系。

上好理论课,打好基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而基本概念是抽象的,讲课时应从关联内容展开讲解,思路要清晰,内容要步步深入,对相类似的内容最好要区别讲解,并列表格总结,让学生学得容易,记得牢固。例如,可从网络概念引出通信线路、计算机互联及互联中的通信协议,从通信线路引出各种网络连接介质、设备,从协议引出OSI/RM、IPX、SPX、TCP/IP等各种不同网络的协议及网络拓扑结构等。在讲解网络连接介质及设备时,注意结合实物讲解,并让学生区别各类设备的特点、性能及同类设备的异同,并列出表格总结归纳。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安排实验操作课,保证打好理论基础,强化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讲授各种网络组成、工作原理的时候,可从粗讲到细讲,粗讲是要学生区别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与对等网的不同,细讲即是要注意讲清各种网络本身的工作原理。例如:局域网是服务器控制下的网络,所有信息的存取是依靠服务器工作的,服务器被破坏,整个网络不能正常工作;对等网则不同,网络中各台计算机地位是平等的,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只是互取资源,达到资源共享,任何一台计算机的损坏都不影响其他计算机的正常工作;而广域网在地域连接、信息存取上与局域网不同。如此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网络的不同点。

我们建议将《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课与实训课安排在同一学期内开设,在上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注意安排好网络实训课程的实验操作课,强化操作训练。实验操作主要从网络安装、网络管理的维护及网络故障这几个方面着手,可根据不同网络中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方法,分别讲解,或结合起来一起讲授,或穿插讲授,总之,教师要掌握一个原则:各个网络的内容要连贯、完整,实验要有计划、有目的,实验结束后,要有实验报告及实验后的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及上机操作总是要受制于课本、课时、实验设备等因素。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创新,要使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为社会所接受,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创新。我们可以在该课程的末期,安排适当的课时,参观我院的网络中心,了解我院校园网系统,认识并了解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HUB、网卡、网线、水晶头等各种组网设备。再有目的地联系各电脑公司、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观学习或参与实际操作。在毕业前,让学生到各电脑公司去实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巩固所学的知识,补充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实习回校后,写实习报告及体会,使学

生真正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必须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重点学会计算机网络操作和日常管理与维护的最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以TCP/IP协议族为主的网络协议结构,初步培养在 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网络新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是一门在理论指导下,需要实际应用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重视实验环节,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掌握。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系统的基础性防范

摘要:该文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Win2000 SERVER 作为实列,对网络技术进行了安装调试,提出了网络层、服务器相应的安全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措施;对策

1 引言

随作信息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安全性问题突出地显现出来,就目前而言,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硬软件投入比例不合理、单位花了大量的资金买信息安全设备,但是技术保障不成体系,完全达不到预想的目的;二、没有完善的应急反应体系。一旦出现信息安全性问题,通常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三、单位部门通常没有信息安全的标准、相应制度建设滞后。

据中国公安部网站消息,中国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比例连续三年呈上升趋势,2007年已经达到65.7%,较2006年上升11.7%、2008年程上升趋势。调查结果表明,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和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其中,由于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安全事件总数的49%,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19%。

据有关部门网络安全管理情况调查表明,近年来,使用单位对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80%的被调查单位有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12%的单位建立了安全组织,有2%的单位请信息安全服务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安全服务。但是,单位也普遍反映用户安全观念薄弱、安全管理员缺乏培训、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和安全产品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也说明目前安全管理水平和社会化服务的程度还比较低。

信息安全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根据当前信息安全的现状,制定信息安全防范的任务主要是:从安全技术上,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针对检测和分析的结果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决方案;正确配置防火墙、网络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建立安全认证系统等安全系统。从安全管理上,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范和机制,切实加强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信息安全防范要确保以下几方面的安全。网络安全:保障各种网络资源(资源、实体、载体)稳定可靠地运行、受控合法地使用。信息安全:保障存储、传输、应用的机密性、完整性、抗否认性,可用性。其他安全:病毒防治、预防内部犯罪。

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 网络层安全措施

2.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专用网络与公用网络的互联环境之中,尤其以接入Internet网络为甚。

防火墙是指设置在不同网络(如可信任的企业内部网和不可信的公共网)或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它是不同网络或网络安全域之间信息的唯一出入口,能根据企业的安全政策控制(允许、拒绝、监测)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且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它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在逻辑上,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一个限制器,也是一个分析器,有效地监控了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任何活动,保证了内部网络的安全 。

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屏障: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防火墙可以强化网络安全策略:通过以防火墙为中心的安全方案配置,能将所有安全软件(如口令、加密、身份认证、审计等)配置在防火墙上。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如果所有的访问都经过防火墙,那么,防火墙就能记录下这些访问并做出日志记录,同时也能提供网络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防止内部信息的外泄:通过利用防火墙对内部网络的划分,可实现内部网重点网段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除了安全作用,有的防火墙还支持具有Internet服务特性的企业内部网络技术体系VPN 。通过VPN,将企事业单位在地域上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LAN或专用子网,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不仅省去了专用通信线路,而且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2.2 入侵检测技术

IETF 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四个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和事件数据库。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的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数据,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对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报警。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的地方的统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根据检测对象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分为主机型和网络型。基于主机的监测。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就是以系统日志、应用程序日志等作为数据源,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监督系统调用)从所在的主机收集信息进行分析。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一般是所在的系统。这种系统经常运行在被监测的系统之上,用以监测系统上正在运行的进程是否合法。最近出现的一种ID:位于操作系统的内核之中并监测系统的最底层行为。所有这些系统最近已经可以被用于多种平台。网络型入侵检测。它的数据源是网络上的数据包。往往将一台机子的网卡设于混杂模式,对所有本网段内的数据包并进行信息收集,并进行判断。一般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担负着保护整个网段的任务。

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功能。从技术上,入侵检测分为两类:一种基于标志,另一种基于异常情况。

3 服务器端安全措施

只有正确的安装和设置操作系统,才能使其在安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以WIN2000 SERVER 为例。

3.1 正确地分区和分配逻辑盘

微软的IIS经常有泄漏源码/溢出的漏洞,如果把系统和IIS放在同一个驱动器会导致系统文件的泄漏甚至入侵者远程获取ADMIN。本系统的配置是建立三个逻辑驱动器,C盘40G,用来装系统和重要的日志文件,D盘40G放IIS,E盘80G放FTP,这样无论IIS或FTP出了安全漏洞都不会直接影响到系统目录和系统文件。因为,IIS和FTP是对外服务的,比较容易出问题。而把IIS和FTP分开主要是为了防止入侵者上传程序并从IIS中运行。

3.2 正确地选择安装顺序

一般的人可能对安装顺序不太重视,认为只要安装好了,怎么装都可以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管理员思想上的松懈才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Win2000在安装中有几个顺序是一定要注意的:

首先,何时接入网络:Win2000在安装时有一个漏洞,在你输入Administrator密码后,系统就建立了ADMIN$的共享,但是并没有用你刚刚输入的密码来保护它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你再次启动后,在此期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ADMIN$进入你的机器;同时,只要安装一完成,各种服务就会自动运行,而这时的服务器是满身漏洞,非常容易进入的,因此,在完全安装并配置好Win2000 SERVER之前,一定不要把主机接入网络。

其次,补丁的安装:补丁的安装应该在所有应用程序安装完之后,因为补丁程序往往要替换/修改某些系统文件,如果先安装补丁再安装应用程序有可能导致补丁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例如: IIS的HotFix就要求每次更改IIS的配置都需要安装,尽管很麻烦,却很必要。

4 安全配置

4.1 端口

端口是计算机和外部网络相连的逻辑接口,从安全的角度来看,仅打开你需要使用的端口会比较安全,配置的方法是在网卡属性――TCP/IP――高级――选项――TCP/IP筛选中启用TCP/IP筛选,不过对于Win2000的端口过滤来说,有一个不好的特性:只能规定开哪些端口,不能规定关闭哪些端口;这样对于需要开大量端口的用户就比较麻烦。

4.2 IIS

IIS是微软的组件中漏洞最多的一个,平均两三个月就要出一个漏洞,而微软的IIS默认安装又实在不敢恭维,所以IIS的配置是我们的重点,所以在本系统的WWW服务器采取下面的设置:

首先,把操作系统在C盘默认安装的Inetpub目录彻底删掉,在D盘建一个Inetpub在IIS管理器中将主目录指向D: \Inetpub。

其次,在IIS安装时默认的scripts等虚拟目录全部删除,这些都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我们虽然已经把Inetpub从系统盘挪出来了,但这样作也是完全必要的。如果需要什么权限的目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再建,需要什么权限开什么。特别注意写权限和执行程序的权限,没有绝对的必要千万不要给。

4.3 应用程序配置

在IIS管理器中删除必须之外的任何无用映射,必须指出的是ASP, ASP和其它确实需要用到的文件类型。我们不需要IIS提供的应用程序的映射,删除所有的映射,具体操作:在IIS管理器中右击主机一属性一WWW服务编辑一主目录配置一应用程序映射,然后就一个个删除这些映射。点击“确定”退出时要让虚拟站点继承刚才所设定的属性。

5 结束语

经过了Win2000 Server的正确安装与正确配置,操作系统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同时增加了补丁,这样子就大大增强了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能。

虽然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措施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但我们切不可马虎大意,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网络安全知识、采取日新月异的网络安全措施,才能保证我们的网络安全防御真正固若金汤。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主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少、实践多,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文章主要从学习任务的确定、教师对任务的分解以及任务的实施过程等方面简要介绍了“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实现。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网络应用;职业学校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应用,特别是因特网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们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特网应用的知识与能力已经渗透到科研、生产、教学以及日常工作与生活等许多方面,广泛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现代文化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是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开设《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门公共课,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Internet Explorer(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栏(BBS)、网络信息搜索、简单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基础知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安全等知识。通过理论的课堂学习和技能的上机练习,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同时,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理论少、实践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很难适应教学要求。而将课程分解成组建小型局域网、设置和使用IE浏览器、申请电子邮箱并收发E_mail、使用Outlook Express(OE)收发E_mail、网络新闻组(Newsgroup)、电子公告栏(BBS)、网络会议(NetMeeting)、网络信息搜索、文件下载、班级或个人主页制作、在网上购物、防病毒防黑客措施等若干个“大任务”,再将每个“大任务”细化成若干个“子任务”,使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其基本思路是:把课程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任务,然后把一个大的任务再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任务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教师的点拨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又使学生掌握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适合操作性强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在组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学时,将学生以3-5人为标准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事先布置好每个小组学习任务,然后对该任务进行简单讲解;剩下的时间让学习小组通过分工与合作的方法完成该学习任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任务完成后,各小组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对各小组完成的任务进行点评,并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从而深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3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时,“任务”的设计将直接影响《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就显得非常关键,应该兼顾全局,遵守以下几条主要原则。

3.1 “任务”设计的目标要明确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通过这些子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首先,任务要有层次感。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中职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例如:在布置“IE 6.0浏览器的使用”任务时,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从小就“泡”在网上,他们对网页的打开和保存、主页的设置等基础知识非常熟悉,因此给他们布置的任务就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如设置分级审查、申请数字证书、禁用活动脚本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第一次接触网络、甚至是第一次接触电脑的学生,就只能设置最简单的任务,如IE浏览器的打开和关闭、网页的保存、图片的保存等,让他们在完成这些简单的任务的同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其实也是一个实施过程。任务太难,学生无疑会产生畏惧心理,望而却步,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任务太容易,学生的探索过程又会显得平淡、无新鲜感。例如,框架网页的制作是一个学习网页制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设计这个任务时,应该将它细化成为框架网页的作用、框架网页的类型、框架网页的保存、设置初始网页、框架属性的设置等子任务,并对各个子任务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既领会框架网页的魅力,也明白制作框架网页并非很难,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个任务。

3.2 “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

计算机网络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学中则可谓“百闻不如一练”,用“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简单地讲解、演示后,更多的时间应留给学生上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用技能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该文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案例驱动教学,对如何讲好课程、怎样在有限时间内、教给学生较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实践作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各行业普遍应用的一项基本技术。从现实和发展的角度看,在校的大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对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帮助和提高的基本技能,是提升自己就业能力的重要筹码。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实用技术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操作进一步提高自身价值,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时,教师如何讲好课程、怎样在有限时间内、教给学生较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实用技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培养学生实用技能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非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最热门的分支之一。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多年来Internet网络迅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科学、技术、经济、产业乃至人类的生活都产生了质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教学已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来说是一门涉及知识范围宽,专业性强,技术复杂程度高其,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对于把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作为非专业基础课的理工类、管理类、工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不要求知其所以然,只要知其然即了解理论和能够应用就可以了。

2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思考

理工类、管理类、工商类专业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详细地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体系结构、协议、网络互联、工作原理等显然不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虑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际应用,就应思考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课程的理论性相比,计算机网络基础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才能在实际中应用。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会与实践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桥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探索,因此,综合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及方法势在必行。

笔者以本单位面向在校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课程为例,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从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出发,同时又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学习兴趣,应以现实中小型局域网的实际问题为组织教学的思路,以实际案例展开教学,通过实验理解基础理论,掌握实用技能。

3 案例驱动教学

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具有一定实践性、针对性的典型实例或个案通过分析、讨论、推断、归纳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案例方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实用培训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团队学习、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它不仅对提高学员能力和改变行为有所帮助,而且,也是学习结合实践的一种方法。在培训项目中使用案例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 将学员置身于复杂的现实生活环境中;2) 帮助学员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3) 让学员练习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有限的资料来进行决策,并希望增长学员依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和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案例设计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本课程的任务是从应用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简单的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工作原理、连接方式;组建简单局域网;使学生能够组建简单局域网,开启基本的网络服务、具备小型局域网建设和维护的能力。可见该课程有着知识量大,多学科交叉,系统性强,难于掌握的特点。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不但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讲深讲透,而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际网络操作技能是每个任课教师的一个艰巨任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对实证的描述引入情景,引起分析、演绎、推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案例驱动教学中,教学实例的设计应该有系统的工程概念。从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方案、设备选择、施工建设,到运行调试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具体教学和实验案例支持。目前把案例教学运用于计算机教学中正处于发展阶段,把案例教学运用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了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些计算机网络建设,维护的实例来展示计算机网络技术构成中的一些细节,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更加直观和清晰,取得良好的效果。明确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局域网的基本知识,通过掌握和应用实例的组网方案、设备选型方案和详细的网络搭建、配置和调试步骤,来组建和管理小型局域网。

4.1 计算机网络概论学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应用技术、安全和管理等方面。考虑到计算机网络中的协议、网络体系结构等概念及通信过程都较为抽象,所以教授课程中应尽量以图示和实例的方式进行介绍,通过类比等手段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比如在可带领学生参观教学实习中心机房,现场观察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计算机硬件系统和传输介质以及校园网的规划和建设图,安排学生根据课堂的讲授知识和观察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使学生了解机房内网络的组建方法和设备的连接,以及各楼层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参数设置的观察,了解网络组成中软件系统的概念,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在网络互连教学中,通过对局域网组建的复习,引入建立更大规模的网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网络互连,让学生讨论实习中心网络的互联,以及校园网内的网络互连进而讨论广域网的互联。

4.2 学习和掌握小型局域网络建设基本方法

1) 确定网络需求:在组建网络之初,要明确此网络环境的用途,主要用来做什么,要实现什么样的网络应用等问题。例如20-30人的小型办公环境,最多的就是文件资料的传递和共享访问互联网的应用;网络带宽要求不是很高,应该需求选择适用的联网设备。

2) 确定网络连接拓扑:这一步骤中,主要考虑所有计算机所处位置。因为办公场合的移动性并不是很强,所以这里弃无线而选择有线局域网方式。具体的组网方式,因为要实现局域网到互联网的共享访问,而且考虑到成本问题,所以这里采用“外网连接设备+宽带路由器+交换机+客户机”的模式。宽带路由器就相当于一台共享上网服务器,客户机通过这台“共享上网服务器”即可实现互联网共享。

3) 确定网络设备:根据前面确定的网络模式,需要添置的网络设备主要为宽带路由器和交换机,网卡一般计算机都已自带,支持10/100M自适应适度的网线等。

宽带路由器是组网方式中最重要的设备。教学中选用D-Link DI-704UP是一款不错的产品,能获得良好的共享速度及稳定的性能。它适用于家庭、小型办公室和那些正在寻找高级的管理设置、网络保护和基于策略的内容过滤的企业用户。交换机要注意应为局域网的升级留有一定的剩余端口。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理解不同端换机搭配实用的意义;保证了网络的正常使用,掌握调整客户端位置、留有足够的故障调试端口和升级端口技能。在教学中应注意教授学生查询获得设备性能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设备性能和利用设备建设局域网的能力。

4) 连接网络与软件配置:通过以上硬件的选择与连接,一个小型的办公网络便能组建完成。接下来是简单的软件设置。首先是宽带路由器,需要依其说明书配置好路由功能,这样局域网用户才能共享上网;同时最好打开宽带路由器的DHCP功能,这样所有局域网计算机即可自动获取IP地址。

5 结束语

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从了解和应用角度出发,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具备网络的实际操作能力。本文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有教学内容枯燥、难学、难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分析和综合应用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为计算机网络基础公共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该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课程特点;教学问题

1 概述

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为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以培养综合型人才。而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面不可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及模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根据专业知识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那么如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呢?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复杂、理论和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与通信两大技术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两种技术的大量概念。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网络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四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更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 也是计算机应用中最活跃的领域。

3 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与学之间缺乏良性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是教学取得成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关键,师生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对学好这门课也很重要。目前,很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师生间缺乏良性互动,不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实验条件不充分

《计算机网络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基础》里面的许多知识点诸如路由协议,IP地址的配置等,没有经过亲自动手,很难掌握。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局域网的设置,服务器的调整、设备的配置等很多实验如果没有亲身实践,也根本无法完全掌握。

3.3 理论与实践不能统一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后仅仅知道OSI的七层模型和TCP/IP协议,对于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实现的就一无所知,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之后连最子网掩码的设置都不知道,就更别谈网络设备的设置和进行网络管理了。

3.4 教材编写中不合理处较多

目前,这门课程最经典的教材是谢希仁写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但那是本科院校适用的教材。我们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理论知识太多,图太少,使得许多理论知识不能完美地解释。象路由协议那一节,仅有理论描述,对RIP、OSPF、BGP三个协议,没有详细地阐述其工作过程,这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有象TCP的三次握手那一节,三次握手中出现了SYN,ACK等术语,但前面并没有对其详细说明,这就让学生莫名其妙了。

4 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4.1 多元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法:①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很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用PowerPoint等课件将知识点制作成动画,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②类比教学方法。用实际应用和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与计算机网络中的概念、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化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引导学生去公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参加网络相关产品会、技术讲座等, 增进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2 精选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简化OSI 参考模型的内容,扩充事实标准TCP/IP 的内容。伴随着Internet 的发展,TCP/IP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其协议应用广泛,但它的参考模型的研究却很薄弱。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纳Andrew・S・Tanenbaum 建议的一种层次参考模型,它吸取了OSI 参考模型与TCP/IP 参考模型二者的优点,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自上而下包括5 层,即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在用多媒体上课时多增加了许多图片以详细说明。在讲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那一节时,书上只有文字描述,本人讲解时就增加了如图1的例子。

根据这幅图讲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过程。在讲TCP的三次握手时,我先对TCP提出报文作了详细讲解。特别对发送序号、接收序号、ACK、SYN、FIN都作一一讲解。然后再讲TCP三次握手时,学生都听明白了。

4.3 增加学生动手机会

增加实践课程,既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实践课中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让学生做RJ-45接头。事后证明,这节课很有意义。它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还让他们学到了实用技能。有几个同学实验课完后,马上回去把自己损坏的RJ-45接头换好了。这就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 结论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时效性强,因而教学难度也较大,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尝试、完善、改进,适应时代需求,以培养更多更好的相关行业高素质人材。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案,调整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了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从而使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工作过程;E-learning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面向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通信及其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各岗位需求所需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能保证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够胜任岗位的要求,我院在课程的建设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的网络基础专业课程大体是以Andrew S.Tanenbaum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4版)(中文版)或者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五版)为参考教材进行讲解的。教材的编排方式是按照OSI参考模型进行讲解的,理论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弱,难以适应高职应用性人才的需求[1]。目前在学时分配上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小,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主要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这样的实验内容设置难以锻炼学生初步的网络组建能力。而且大多院校仍然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学生课后难以进行学习和测验,考核方式仍以笔试为主,难以全面的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因此,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课程内容难以适应高职院校教学要求;2) 实用性差,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3) 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网络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2 课程改革的方法及措施

2.1 改革总体思路

在课程改革中,不仅要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也要同时进行改革。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为:

1) 课程内容与国际水平接轨

通过与思科(Cisco)等世界级龙头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消化和吸收他们的CCNA职业培训课程,并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融入到我院的课程体系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 课程实践采用业界领先工具

建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实验室,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使用抓包工具WireShark查看和分析数据包,使用网络仿真工具Packet Tracer创建网络拓扑,利用思科路由器交换机进行局域网的组建。

3) 课程教学和考核使用E_learning教学平台

使用思科公司E_learning学习平台,任何学生(Anyone)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都能远程登录到功能强大学习平台上进行课程学习和测验,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实践环节+E_learning学习平台的在线测试的考核方法,考核更加全面。

2.2 改革具体措施

2.2.1 调整教学内容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坚持了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面向IT职业,突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同时结合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以及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基于工作任务确定本课程的学习任务。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实际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这些学习任务,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式[2],采用分阶段、层次化的渐进模式进行训练,使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突出相关课程的综合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培养,以达到职业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一是压缩了OSI参考模型的内容,增加了实际运用的TCP/IP模型的内容;二是增加了局域网组建与维护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具备初步的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并为后续的路由交换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增加了网络设备认知和简单配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路由器、交换机所在的层次,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环境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参考模型的内容。

2.2.2 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传统课程的理论性过强,不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考核方法落后等问题,我们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标准。我们力争达到以网络专业的工作过程需要什么为指导,工作中使用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就去做什么实验;当前的需求热点是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就去做什么实验。通过课程重新建设,使此课程的实验课程达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

在本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上,我们根据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共划分了六个技能模块,在每个技能模块内又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设置了若干个技能训练项目[3]。通过使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和实际网络设备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组建网络能力。六个技能模块如表1所示。

2.2.3 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就业岗位要求[4],总结多年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深化,主要的教学方法如下。

1) 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

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任务驱动的项目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中心,项目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2) 案例实践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规划,每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以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网络应用为背景的。提出需求,设立以案例形式的项目;引导学生预查相关资料提出解决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同时,以类似的案例作为学生的作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做合一”教学法

以项目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全程实训室教学,将课堂搬到了实训室,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划分,将“教”、“学”、“做”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讲练结合,学做合一。

4) 企业仿真教学法

根据实际企业网络相关工作各阶段的内容提出需求,采用思科公司提供的高仿真软件Packet tracer 为工具,先请学生自己提供解决方案,再由企业资深工程师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既体现教学工具全仿真,又能体现实际工作中的全仿真,从而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工作的全结合。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与锻炼。

2.2.4 改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构成,在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结合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考试,形成双证式考核。课程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项目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表现、作业文档成绩,项目成绩包括任务完成情况、组织情况、实施情况成绩,期末成绩包括理论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三部分成绩的组成比例为:30%、40%、30%。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在线测试则由学生在课余时间按照教师指定的考试时间进行单元和测试 Final 在线测试。

3 结束语

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方案,在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基础论文:优化高职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的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理论教学的系列方法,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连贯性和简单性,主观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客观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优化;理论教学;学习兴趣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管理和设计网络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1,5]。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辅助教学方法的应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被学生接受,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个高职高专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我系对该课程学科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探索,强调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应变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管齐下,绝不为了实践教学弱化理论教学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我系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教学的方法,强调理论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连贯性和简单性,从理论学习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进而提高学生在扎实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操作方面举一反三的能力,客观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1 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客观上来说,各个高职高专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进行了大量改革,已经颠覆了理论教学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希望多样的理论教学能为学生实践操作带来质的提高。事实上,多样的理论教学确实带来了教学质量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实践教学中忽视理论教学

近年来,一些高职高专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过于空洞,没有针对性,实践教学没有反映理论教学。一些高职院校提出基于过程的模块化教学[2],更强调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多集中于某个具体网络设备和产品,没有从理论高度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实践教学的一般性,学生实践应变能力差。

1.2 教材选用混乱

很多高职高专的理论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没有针对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完一本教材后不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没有针对具体的实验实践为目的教学理论知识。有些教材的知识已经该更新了,但没有实时的在教材和教学中体现。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非常多,一般的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编写教材,而是选用某本教材,这样可能和本校的教学要求不一致,教学没有针对性。

1.3 理论教学复杂、空洞、乏味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强调对教材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各个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基础知识确实很有帮助,但这种教学方式带来更多的是学生觉得理论学习复杂、空洞、乏味,这样导致最终结果是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也加入了一些新的理论教学方式,比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教材知识点的删减,但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理论教学的方法,没有从本质上挖掘理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关系,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恰当结合

2 优化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地说,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内涵。

合适的教材,配套的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等。强调理论基础指导下的模块化教学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培养与市场接轨的网络应用人才有效教学方法。而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基石和指导,改革教学首先应该从理论教学改革和优化入手。

2.1 强调理论教学基础性作用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为办学核心、以获得解决实际应用操作问题的能力人才为教学理念方向。但该理念中没有强调理论教学的指导作用,只有注重学生理论基础掌握的扎实性,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才能提高学生实践中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我系在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目标中,特别强调理论指导的一般性。具体的讲,一要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同时兼顾全面性;二要突出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要注重在实践教学中梳理理论知识点,总结升华反过来举一反三的指导相关的实践活动;四要注意知识点的拆分和重新组装,使其简单易懂;五要注重趣味性融入理论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此理论教学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能独立完成一般中小企业不同计算机基本网络设计和组建,独立管理中小企业各种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处理计算机网路的简单故障,并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2 教材的整合

现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基本上按照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技术、网络互联与设备、网络操作系统、组件和配置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与管理等的章节教学模式[3]。既是先讲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然后是具体操作和应用技术,前后脱节,学生很难理解诸如网络体系结构的协议、层次、接口和实际的网络软硬件设备的关系,进而影响整个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选取恰当的教材或者多本教材的适当整合显得特别重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