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1 04:27:32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论文 毕业论文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一次梳理、总结、检验、提升自身本科教学阶段学业的重要过程,只有学校各层级加以重视,并在关键点上做好监控工作,方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体会到学以致用,并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探索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文围绕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选聘、指导教师评分等环节的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力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起到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毕业论文 管理

课 题:该成果为北京市财政专项(PXM2012_014202_000194北京城市学院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协同平台创新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笔者围绕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选聘、指导教师评分等环节,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论文写作的目的

1.论文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升华的过程

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按照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修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并接受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是一次综合的测查。

2.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生就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学生在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学会做调查研究,起草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为此学生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其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学是高层次的教育,其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开拓精神,既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能发挥无限的创造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一般性的专业工作,又能激发学生对人类未知领域大胆地进行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

攀登。

二、 撰写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标

1.提高综合素养

(1)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恪守学术规范,独立或与小组成员一起,通过查阅文献、确定论文题目、进行调查研究、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围绕论点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毕业论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得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调研数据的情况。

(2)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学精神。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不只体现了学生对本科阶段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应体现出学生在领悟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结合专业特点,有目的地对社会、企业的现状做调研,即结合实际情况,印证理论观点或针对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调研部分离退休人员理财、消费的倾向性,结合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帮助银行、证券公司设计出适合离退休人员的理财产品。

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在社会、企业已有的产品、服务、管理模式等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增添自己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管理模式。这样形成的毕业论文就符合学校对论文“创新性”的要求。

(3)以实践为第一的治学态度。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为学生接触社会和企业实际,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契机。经济管理学部的专业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文科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离不开社会。因此,学生们应该抓住撰写毕业论文的机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2.提高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1)查阅和翻译文献的自学能力。学生在确定论文题目前,一般都会经过“明确选题方向、查阅文献资料、考虑写作条件、听取导师建议”等几个步骤。这个过程是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老师不会亦步亦趋地进行指导,主要需要凭借学生的自学能力来完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献,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所在,并与指导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2)资料分析能力。学生对通过访谈、收集自填式问卷等社会调查方法搜集到的资料,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其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资料的分析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资料的性质,我们可以将资料的分析方法划分为定性资料分析方法和定量资料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指不通过数学语言,单纯地依靠文字语言进行资料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通过SPSS、Excel等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索、揭示出不同变量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们结合论文撰写要求,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有效提升资料分析能力的过程。

(3)论文写作能力。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考核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依据,是证明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的手段。经济管理学部将本科毕业论文定位在“调研型论文”,同时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的论文观点明确、论点突出、论据充分、逻辑缜密、条理清晰、前后内容避免重复、矛盾。

3.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1)自我管理能力。学校每年安排学生撰写论文的周期约为9个月,在这9个月中,学生们要参加就业实习、面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各种活动,学习任务压力很大。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重在对结果的把控,不可能每天都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论文撰写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否则难以按时完成一篇完整的毕业论文。

(2)人际沟通能力。调研型论文需要学生们通过发放问卷、收集问卷、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访谈)的方式来进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几十位甚至上百位的调研对象进行沟通,旨在说明调研的意图、获得调研对象的理解和支持、获取更多的资料等,这个过程对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一个锻炼。

(3)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可以独立或以团队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若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一篇论文,就要注意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即做到各自发挥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之间多沟通、多分享。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发挥团队的优势。

三、适用的毕业论文的类型

按照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毕业论文分为设计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理论性论文等四种类型。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适合撰写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通过缜密的理论推导和数据运算,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它侧重于理论方面的分析,用基础理论进行推导和论证;其二是学生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企业产品、竞争对手或消费者等情况进行调研,并结合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形成一篇调研型论文。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和专业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选择调研型论文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无疑是更有效、更实用的论文类型。

四、毕业论文的选题

实践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起着“整合专业知识、体现学以致用、总结升华实践教学成果”的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兼顾“学生想做、学生能做、企业需要做、时效性”等原则。

1.应该有研究的意愿

学生要对某个企业的管理、某种产品等有研究的兴趣,希望结合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

2.应该是学生能做的

论文在调研、写作中要具有可行性。学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需要进行的调研工作、获取的数据等,都应是能够通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

3.应该是专业、社会或企业的切实需要

研究社会、企业或专业发展所切实需要的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的成果也会更有价值。

4.应该提倡选题的时效性

学生的选题提倡与社会、企业热点问题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资源的支持,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社会发展、与时俱进地研究社会、企业问题的习惯。

五、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1.做好论文指导教师的选聘工作

笔者以所在高校经济管理学部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对论文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关键素质要素进行分析。2013届本科毕业生各专业人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学生论文成绩等信息,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于“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最高的国贸专业,其学生论文的平均分数在三个专业中并不是最高的。将“指导教师高级职称”所占比率分别与“学生论文平均分”“论文优秀率”做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指导教师高级职称占比”与后两项内容均不构成显著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具备“高级职称”的指导教师未必指导出优秀的学生毕业论文。笔者在论文撰写整体工作结束后,随机访谈了其中的50名毕业生,当问到“论文指导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有90%的学生将“责任心”作为其最重要的素质,而“行业专家”“职称”“学历”等均排在“责任心”之后。

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们在选聘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时,应该把“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作为决定选聘与否的第一要素。

2.关注论文评分的公正性

笔者所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评分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学生现场答辩成绩三部分构成,分别占到总分的50%、30%和20%。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将按同一份《论文成绩评价量表》上列示的评分维度、评价标准,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分。将评阅教师的打分计入论文成绩,显然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在查阅学生成绩时,发现个别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打分相差在30分以上(均以100分为满分)。笔者将二者的打分做了皮尔逊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454,属中度相关。我们在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中,不乏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对业务流程的研讨和宣讲,但缺少对“如何对论文进行评分”的培训。导致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在打分时出现较多分歧。

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论文评分”方面的培训,开发相应的课程和论文案例,以保证论文分数的客观性、公正性。

3.定期做好中间过程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学管理

毕业论文的整体管理过程从开题到答辩有近9个月的时间,在这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往往关注的是“一头一尾”的工作,即关注的是论文开题、确认论文指导老师,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工作。在中间这段时间里,我们往往把对学生的论文管理等工作全部授权给论文指导老师。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超过半数的论文指导老师来自于其他高校,中间过程若不加以把握,将很难对其指导的质量加以把控。

因此,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应以专业为主导,定期开展论文管理过程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解决论文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指导老师的工作进度。

总之,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一次梳理、总结、检验、提升自身本科教学阶段学业的重要过程,只有学校各层级加以重视,并在关键点上做好监控工作,方能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体会到学以致用,并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关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若干思考

摘要: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论文在分析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本科毕业论文应该进行改革,并提出了近期与远期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想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率)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2.中长期设想。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经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相关基本训练。所以,笔者觉得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只要有某种方式或手段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用其代替或部分代替毕业论文。替代的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四种:第一,用综合实习替代毕业论文。学校可以选定一些信誉良好、专业对口,愿意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只要学生在这些基地的有关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期满合格就可以认为毕业论文通过。第二,有些专业可以引入类似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方式。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就可以使用纯粹意义的毕业设计,营销专业是不是可以用某企业某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替代毕业论文。第三,用获奖作品替代,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竞赛以及校级一定等级的获奖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学校获奖数量,提高学校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知名度。第四,用高水平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替代。比如,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EI检索、SCI检索的论文。这一措施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致力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与鼓励措施,又是一种检验手段。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研究

摘 要: 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现状,本文提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在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及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本科 毕业论文指导模式 存在问题 重构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及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把毕业论文放在了从属地位,加上用人单位很少关注毕业论文,更造成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怠慢心理,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日趋下降。其中,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一、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指导时间偏少。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基本上都是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有些院校可能提前一点,也是从大三第二个学期才启动,而这个学期本科生的上课压力比较大。当他们刚刚对毕业论文有一些想法时,考试又将他们的想法打断。到了大四,各种求职、考试等压力扑面而来,到他们真正安心写作毕业论文时,距离毕业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从大三第二个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已经是比较晚了,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年时间,可实际有效时间不到两个月。这时,指导教师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他们被提升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2.整体指导的策略。

现行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从指导策略上来看,属于一种整体指导。这种模式是指导教师从多方面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包括论文的主题、结构、表达和学术创新等。这种指导模式的结果是,学生自己不努力收集资料进行论文写作,大部分甚至全部依靠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策略,使指导教师非常辛苦,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期望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没有达到。

3.缺乏奖惩措施。

指导教师指导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过分之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就被束之高阁。某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真的应得某个分数,毕业论文有没有抄袭的成分,也就没有人去关注了。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监督和奖惩制度,指导教师、本科生和有关的管理部门对毕业论文实质上都是不太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指导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必然会有所下降。

二、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重构

针对上述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毕业论文采用的都是配给制,即由学院将学生平均分给每个教师指导,很容易出现学生的选题方向不是指导教师的研究范围,给指导教师带来困难。如:无法把握选题的意义,无法判断使用材料的准确度,无法判断论文有没有新见解,无法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实用价值,等等。这样,指导教师只能从形式上予以指导,论文的质量很难把握。因此,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打破这种配给制,实行师生互选的制度,优化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具体操作可以这样:首先,征集学生的选题或选题方向,然后按学科方向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科,由教师来选择学生;教师选定以后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如果对教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换指导教师。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希望毕业论文课题分组应采取的方式?78%的学生反映,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双向选择。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对对方有所了解,尤其是教师,他在选学生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自己能不能指导学生提交的选题。所以,双向选择是一种优化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方式,也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切实的制度保证。

2.对学生采用习惯培养的方式。

前已述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都安排在第四学年集中进行。这种突击战必须以学生训练有素为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安排、强化平时训练、循序渐进、变突击式为习惯性培养式。当我们取消了年度论文的教学方式后,必须找到一种替代的方式,平时训练这一环不能少。笔者认为,可以落实到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通过加强学科课程平时作业的学术性训练,既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作要求,也可以撰写学术述评或学科课程论文的形式予以强化。在一门学科课程结束时,或要求学生就学科课程中的某一问题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加以评价,或提交有自己一定见解、符合学术规范的学科论文。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采取多渠道的指导模式。

所谓多渠道指导模式,就是以网络指导为主体,辅之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指导和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引导。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在正式写作毕业论文之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见面与不见面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使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变得畅通。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师生适时异地交流,同时也可通过电子邮件实现异地不同步的及时交流。第二,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不好,是因为期刊论文读得少,理论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讲期刊论文的前沿动态。同时,教师要结合自己的课程和自己的论文写作经验,向本科生谈论文该如何选题、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选用相关理论等。第三,利用各种学术活动激发本科生的学术兴趣和论文写作能力。如,院系进行教工的学术论文或教研论文研讨会,邀请本科生参加。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创新素养与学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精英教育为背景的,它与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并不十分贴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指导、相互协调,对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进行重构。从而,切实提高本科论文的质量,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阐述了经管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项目,剖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经管类实验实训室建设中的困扰,最终以现实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手法,探寻了经管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实训环境 民办高校 经管类

教育部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的16字方针:理念、教学、队伍、条件、管理、运行、效果、特色,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基本要求和思路。而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验实训教学在民办高校教学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加强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是做好民办高校建设的重要条件。[1]本文结合我校经管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的经验,对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进行了阐述。

一、经管类实验实训室建设

经管类实验实训中心改革和建设总体思路:围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的实验实践教学理念为指导,以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先进的技术平台为支撑,全方位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的综合改革与创新。

经管类实验实训室建设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的建设:第一,经管系实验实训环境建设;第二,经管系实验实训课程建设;第三,经管系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建设;第四,经管系实验实训中心制度建设;第五,经管系实验实训教材建设;第六,经管系实验实训教学软件建设。

二、经管类实验实训室建设中的困扰

我们经管类的专业实验实训教与学,目前正面临巨大的威胁;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绩并不能准确表达学习效果;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知识能力与职场需求不相干。

1. 经管类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及团队建设任重道远,经管类“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加强专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改变“两端大,中间小”的断层结构,对民办高校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改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2]一是在校内定期举办进修班。如岗前培训、专业理论培训、教育理论培训、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方法培训等。二是有计划地派出进修。主要是挑选一些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水平较高单位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优化学历结构,更新知识结构。三是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织教师从事科研、开展学术活动、编写教材等工作。四是针对专业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水平。

2. 经管类实验实训课程体系需要创新。课程体系不再局限于课程比例关系上,而应该从体系上加以延伸,呈现出“教学大纲―实验实训指导―实验实训方式―实验实训评价―实验实训考核”的课程体系模式。教学大纲应该有别于理论课大纲要求;实验指导应具有良好又简约的使用帮助、操作指南;实验方式具有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个人、团队、不同专业);实验评价由学生评价教师与教师评价学生相结合,评价内容上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主体上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实验考核由课堂实验报告、小论文、学生操作记录等多种形式。

3. 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及服务急需转型,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实验室应提供协作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在模拟及仿真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团队的组建(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爱好、兴趣 、动手能力),加强学习经验分享,突出示范效应,加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索学习等学习方式 ,实验导言及帮助应由学生示范团队完成,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传、帮、带(提倡同伴互教,为低成就学习者提供好的学习习惯样板),开发各种应用支持系统,为教学及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

4. 经管类校企合作亟待加强,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途径。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师科研成果得以转化;校企联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相关部门建在校内,教师及学生参与一些项目研发及测试;学校为企业提供应用软件测试、评估、评价环境。

三、经管类实验实训室建设探究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型实验教学内涵、内容、手段为核心,构建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搭建实验体系大平台、实现经管实验教学新的突破。

1. 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发展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实训教学指导思想指导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方式改革应改变过去以“教师讲解、教师指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实行“强化实验预习,教师启发式讲解,加强综合评析”循序渐进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强化实验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做到“熟悉实验基本原理,了解所用仪器,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做到实验时心中有数”,从而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教师启发式讲解”是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简要介绍相关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背景, 具体而精要地向学生剖析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的基本要点。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能满堂灌,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给予指点和提示,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综合评析”就是要求学生实验后对所做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写到实验报告中, 并把归纳和总结部分作为报告评分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使学生在实验后必须进行有益的分析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总结和提高的目的。[3]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不断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学习式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完成从传统教学模式到开放实验教学的转变,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实验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4]

2. 经管类现代实验实训教学发展轨迹应该由最初的单用户工具发展到局域网虚拟环境,往在线复合学习环境发展,最终撮合匹配工学一体化。这其中包含四个轨迹:第一,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应用共享―教学资源共享―社会资源匹配;第二,教室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模拟训练―开放自主实训―学习与实践一体;第三,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平台技术;第四,实验内容服务商―学习环境服务商。

3. 经管类现代实验实训教学支撑体系发展方向由最初的课程专业级实训发展到跨专业综合实习最终到就业创业实践。在此过程中,是一个专业能力往复合能力再到就业能力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由最基本的特色专业建设平台往校内综合实习平台发展,最终提供就业创业训练平台。

4. 构筑完整的经管类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处理好三个平衡,即基础性系统性――探究型创新型,个体操作为主――群体合作协调,循序渐进习得――注重个性培养。实现五个基本要求,即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活跃的基本思维、完整的基本能力。为了贴近教学实际,全程服务于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实现经管系实验实训教学三贯通,第一,时间贯通,实现实验教学从大学一年级到四级的贯通;第二,内容贯通,基础性、专业性、综合性等实验内容贯通;第三,能力贯通,基本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贯通。

5. 构建经管类各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由学科基础层平台到专业提高层平台再到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层平台构建各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辽宁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随着辽宁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管理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管理机制的创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催生。通过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设可以实现校企结合的创新模式,实现跨专业的协同训练。更好地为辽宁的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关键词:经济管理 虚拟仿真实训 区域经济发展

为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促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为了顺应辽宁经济发展中对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我们将国家资源库内涵建设的思路与方法辐射到经济管理课程的建设上,在辽宁努力打造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辽宁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扩大了辽宁省的影响力。多年来,辽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工业系统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突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十二五”时期,产业集群以其独到的发展特征和经济效应,成为辽宁省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15年,我省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将达到100个以上,其中五百亿到千亿的产业集群达到30个,千亿产业集群达到10个以上。随着我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管理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辽宁省《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457万人增加到720万人,增长58%,其中包含经营管理人才95万人。在辽宁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需求分析中,急需人才岗位排名中第一位是机械(11.8%)、第二位的即为经营管理(9.8%),其人才需求以基层员工为主,半数以上企业不注重学历,以实际能胜任岗位为用人的着眼点,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从606家企事业单位上报的未来五年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到: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人才需求总数是当前需求的1.37倍,需求热门的岗位包含财务金融、经营管理、人力资源。

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占据“半壁江山”,2010年的成绩单则显示,我省中小企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六成。“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集中对12.7万户规模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和7.22万户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六大扶持政策。从辽宁省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来看,未来五年,我省中小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达到33.4万人,其中基层管理岗位需要25.7万人,平均每年需要5.2万人,占77%以上。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要完成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大批各种层面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素质的总体要求是: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相关产业的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特性等业务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目标与效率低下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打造辽宁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路。

二、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要,是服务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不断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在迅速变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为辽宁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并拓展管理类专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开放学院教学资源,建立互动交流机制为我省企业服务,可以更好地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集管理工作场景模拟和管理软件模拟于一体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引用企业经营管理虚拟仿真模式,将“走出校门”的要求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的运营管理氛围,模仿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等工作,可以让学生在紧张而极具趣味性的模拟运营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职业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知和岗位技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建设完整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解决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的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间的互相配合和衔接。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系统,不仅要将内部的要素诸如各类课程连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还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建设跨专业综合实训l中心能有效促进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整合,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具有高度的资源共享性,能够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三)建设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以使职业教育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支持,将实训中心建成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多位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能够使其成为一个辐射辽宁省的示范性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基地,极大地改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实训教学整体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可行性

(一)校企共建模式创新

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整个职业教育行业将根据“巩固现有成果、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效率”的方针政策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以此继续拉升就业率。“校企合作”将会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呈现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立体合作的局势。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已与高职院校签署了共建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书,成为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设计阶段。例如某软件公司,已与清华大学等多家院校共建管理信息化实训中心和经管类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公司对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大投入,并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实训中心、共同开发实训l项目、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建设和管理实训中心。

(二)跨专业的协同训练

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是多对多的体系,一个具体实践需要超脱专业范围的综合理论束缚,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模式。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专业或职业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关注协同训练的问题。

跨专业协同训练的教学活动已经在一些课程中开展。如《ERP沙盘模拟》,《企业管理设计》,《企业经营模拟》等等。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实验团队对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进行训练,沟通人与人、学校与社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训练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不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和作用范围。

(三)特色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l的有机结合

根据经管类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律,在完成了课程级、专业级、专业综合级实训l教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开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

各类学校也可以在跨专业实训l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专业平台的打造,实现实践教学的统一管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变。

(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重基础、强实践”一直是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类院校都高度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工作,并将实训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及以推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各类院校已陆续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培养一批有一定实训指导经验的教师和实训指导专职教师,这些工作为经管类跨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功能实现

以“立足学情、校企合作、突出特色、资源共享”为原则,通过统筹规划和高端设计,实现实训教学从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的转变,实训教学体系由重视单一能力培养向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实验室建设从单独设计向综合规划转变,实验室功能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探索构建一个有利于“基础好、能力强、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综合实训l教学新模,建立一个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同时具备四个功能:

(一)人才培养功能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其运行从形式上强调企业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它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而且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成,能够同时满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体的经管类所有专业的课程单项试验、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并辐射辽宁省内其他同类专业院校。

实训中心的企业职能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为辽宁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资源共享功能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把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省内实践教学及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这样,可利用有限的实训基地中心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l与考核,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三)服务社会功能

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设置培训l项目。除面向高职高专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满足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进修培训、新员工岗前培训l、管理咨询、管理软件开发、各种认证考试等社会需要。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逐步创造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培训、考核现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

(四)科学研究功能

利用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联系企业、科研机构,不断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使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力争成为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的实践应用基地,理论创新的交流研发基地。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实证研究、教学案例开发、教学软件开发、企业管理软件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立,必将成为集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开放式管理信息化产学研示范基地,为实现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为辽宁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 本文依据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以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山东省内9所民办高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等600余人的教学认知进行了调查,试图通过本次实证研究,构建出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能从中发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作者简介:胡静(198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类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文理交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本科计量经济的学习,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是一巨大挑战。因此,应科学设置课程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有效改革实验环节,从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 计量经济学 改革

计量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西方工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它在随后的数十年中迅速发展,理论日臻完善,已经成为经济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分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计量经济学课程逐渐在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根据2006年暑期的调查,设置经济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98%的学校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60%的学校开设了该课程。{1}《计量经济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开设面最为广泛专业基础课程。

一、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课程,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实际观测资料为背景,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2}本科《计量经济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学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3}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西方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

2.实践性与应用性。计量经济学自诞生起就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希(R.Frisch)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克莱因(R.Klein)等人在凯恩斯经济学框架下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开始开展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研究,托宾(J.Tobin)、赫克曼(J.J.Heckman)和麦克法登(D.L.McFadden)等经济学家解决了微观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和估计问题。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在不影响理论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计算机为工具分析问题。应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开展实验教学,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掌握诸如Eviews、STATA、SPSS、SAS等各种计量软件是必要的。通过软件的应用,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对计量方法的清楚认识。因此,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应至少熟练掌握一个应用软件。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课程单一,课时安排不合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综合,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并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目前,在计量经济学的讲授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望而生畏。教学效果不佳,主要有以下原因:原因一,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各专业招生文理兼收。文科生在中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对较难的数学推导觉得晦涩难懂,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缺乏不同学科的交融,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兴趣。再加上在我国高校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一般不开设选修课,致使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无法对基础课程加以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量经济课程的学习与提升。原因二,国内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普遍仅开设一个学期,课程也不设置级别,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基础水平讲授内容基本一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原因三,课时安排不充足。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计量经济学为48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还要安排学生上机学习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显然,在较少的课时内教师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大纲要求,有些教师贪多求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都讲,但都没有深入分析。结果就造成,学生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理解不透彻,什么都不会应用。这样的“夹生饭”使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计量经济学的丰富多彩与应用价值,只能是应付考试。

2.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大量应用到高等数学与数理统计知识,仅利用传统的黑板授课,虽然逻辑思维很清晰,理论体系很完整,但是内容乏味,信息量较少。结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甚至厌烦畏惧。另一种情况,是在教授该课程中,过度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没有任何板书。这样虽然信息量很大、教学进度快,但学生即使经过课后复习,也很难对知识点理解透彻。因此,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尽善尽美,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法方法。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期末考试是开卷形式。期末的开卷考试已是《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突破,学生不在只是死记硬背概念,照猫画虎完成计算题,对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故应在该考核方式上适当增加小论文的写作。

3.计量经济学实验层次模糊,缺乏针对性。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是理论课程的巩固与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载体。而目前的实验教学并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对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本科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于不同专业的背景学生采用相似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显然很难满足差异化学生的各自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科学设置课程,增加教学学时。高校课程科学化,就要避免课程设计上的逻辑错误,即目前所开设的课程所需要的辅助学科必须提前开设。{4}故计量经济学课程应安排在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西方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之后的一个学期,通常在大三学年开设比较合理。主要原因在于,大一、大二基本可以修完所需要的辅助课程,此时开设该课程,使知识体系具有衔接性,尽可能减少由于知识遗忘带来的负面效应。另外,建议计量经济学学时应达到64学时,充裕的时间不仅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也有助于学生深入地学习。

2.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要“两手抓”,即一手抓理论知识,一手抓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易调动,更谈不上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应在教学中将板书、多媒体与网络综合应用,对于涉及数学中较为抽象的逻辑推导,采用板书形式,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与提升;对于涉及大量数据的案例,采用多媒体形式,信息传递速度快、容量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案例的分析过程,依然采用板书方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课后复习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依托网络媒体,教师与学生可以及时进行交流,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除此之外,还可增加课程论文考核环节,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运用计量模型的分析习惯与解决能力。

3.科学制定实验教学大纲,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基于计量经济学“两手抓”的教学理念,对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大纲。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模式,但最终的效果是一致的,就是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方法,独立完成实验,能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紧扣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始终与学科前沿保持一致。

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已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也需要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变化与行业发展。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

摘 要:大学生创业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大学生创业意识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根据目前的情况来描述大学的创业意识,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为他们的创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经济管理 大学生 创业意识

1 调研内容

大学生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主观思维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要素。大学阶段三、四年级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规划选择和准确定位的关键阶段,通过对在校的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创业的看法进行认真的走访和问卷调查后,认真回收问卷并初步整理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题目和选项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制成表格。使用了Excel等办公软件进行分析,对实际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加以说明,辅以百分率的对比与直方图、饼状图等图表形式,更加客观地体现现实情况,通过对问卷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样本创业意识现状和存在问题情况的掌握。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当前大学生创业认知多样化,但是不够深入

通过认真分析调查资料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概念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社会不同领域行业的兴起,创业的方式和渠道也变得多样化,所以创业的选择不是过去的独资或合资开一间公司这样单一的方式了,可以融入更多的各人思想和选择。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还不深刻,大部分都是比较抽象的创业,相比其具体的开办企业和开发技术这方面内容比较浅,这是意识的不够深入,主观性过高。

2.2 创业意愿强大,创业目标不清晰

目前大学生普遍都拥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大多数都是停留在想的阶段,无法真正付出什么举措,亦或是创业的目标不明确。

2.3 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存在较强的独立精神

通过将“创业应具备的要素”设定为“资金、人脉、学历、个人能力、其他”五个选项后,对样本进行调研后得到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创业要素认识趋于理性。在面对创业初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时,他们大部分人可以理性的选择先就业解决温饱并积累资金,然后再开始创业。当然,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向父母朋友借款来创业,这些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创业存在较强的自力更生精神。

2.4 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再创业和采取合伙创业模式

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两者之间选择的时候,还是倾向于就业,不少的学生认为就业还是比起创业风险性要小很多,而且创业没有基础很艰难,他们更加倾向于想就业打基础再创业的道路,也有不少的学生举棋不定。当被问及“如果就业形势困难,是否会选择创业?”这一问题时,半数学生表示会考虑创业,可以从调查结果看出,学生将创业当成是就业道路被堵之后的退路,有想法有目标的创业大学生还是为数不多的,先就业再创业是多数大学生的想法。

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众多愿意创业的学生当中,87%的学生选择合伙创业的形式,只有1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出现这种原因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理念。选择合伙创业的人认为合伙创业可以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集资,并取长补短,是一种较好的创业方式。而选择自主创业的人相比与合伙创业的人来说个人需要付出比他们多得多的努力和代价,而且风险也相对较高。对于网络创业,有39%的学生表示是可以接受的,有17%的学生认为是不能接受的,更多人(56%)原因保留意见。这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风险是有一定考虑的,尤其是面对新的创业模式。

3 大学生创业意识培育的对策与建议

3.1 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科学创业理念

对创业的科学认知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创业不是当前的一时冲动,也不是就业不成的退路,它应该是一种理念和想法,一种目标和动力,是和创业者自身的技能和特长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市场的把握和研究来创作自己的成果,以此来满足市场需求,满足社会需求,将研究成果转变成产品,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获取利益,这是大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转变来获取财富的过程。创业思想的科学性在于并非盲目的跟从,或者将一些非典型事例当成典型事例来看待,过分的对于某些前景过于乐观的看待。

3.2 正确理解创业内涵,清晰规划创业目标

创业是一种将知识和能力转变成财富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出资、出力成为老板就代表着创业成功,这样的创业内涵过于浅显,不能够表达创业的全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创业道路需要有自身所学的知识来作为依托和支撑,通过对创业目标的制定来实现。创业目标不能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应该是经过研究之后表明确实是可以实现的,目标要和自身的条件相符合,和自身周围的可用资源相符合,能够明白现实对条件的约束力,通过努力来不断获得创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要素。

3.3 理论教学紧扣实践,积极开展创业体验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就是和企业经营相联系的知识,所以理论教学的大方向上会符合创业能力的需要,可是理论知识教学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与现实社会的实践之间还是存在差距,因此,无法和创业实践需要紧密联系。因此,教学时除了注重对理论部分的深入学习,还需要加强实践部分的教学工作,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提升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能够不被校园所束缚,走进社会,参与实践,积累经验。通过实践获取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3.4 培养良好理财能力,实现能力资源耦合

资金对于创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大学生创业需要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提升自己对资金运作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够为创业的成功提供保证。运用自身所学的市场经济知识,努力的去获得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在获得资金之后,要科学合理的分配资金使用,这些能力都是创业过程中所需要拥有的能力。因此,需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并且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让大学生能够调整心态和知识结构,为将来的创业做好准备工作。

4 结语

大学生创业不仅是实现大学自身的价值,更是舒缓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促进作用的事情,因此,大学生创业应该得到积极的鼓励和培养。学校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创业道路提供各项帮助,像是开展培训、讲座等等方式来为他们的创业能力提供培训,满足他们将来创业过程中的需要,同时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创业的各项要素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教育。希望通过大学生创业意识研究可以起到为大学生创业培养的点拨作用,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培养提供帮助。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要求更加的严格,各大企业都希望能收入可以很好的融入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本篇文章就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一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

一、前言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动向,深入地思考了为何要加强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的原因。望能通过对本文的阅读,继而对各大高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二、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的特征

1.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开展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人才类型的培养目标包括学术型及应用型(含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根据社会需求、民办本科高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及生源(三本学生)实际民办本科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层面,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多样化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拔尖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所以,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对科学家的培养同样重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重任和孕育未来创新型大学的希望。

第一,多元化的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有利于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与公办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民办高校所设置的专业都是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改变各专业招生人数的比例。

第二,某些名牌民办高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甚至领先一步,在经济发达和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度高的地区,设立毕业生实习就业基地。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为学生联系就业、找工作,将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真正转到以就业为导向。

2.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缺乏。

经济管理类学生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虽然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并在大一阶段开设,但对学生法律基础的构建作用甚微。原因主要在于该课程在结构安排上内容侧重于思想道德修养,其定位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建设而非法制教育。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为例,全书共分为八章。前六章均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第七章为构建法治社会,第八章为基本法律制度。庞大的法律体系仅安排为一个章节,几十页内容对学生法律基础的构建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问题

目前,各应用型本科使用的经济法教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个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另一类是与社会各类考试相配套的出考题单位的指定教材,如全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指定教材等。前者由于是针对所有经济类学生编写的,由于存在对学科范畴的争议,有的教材在内容选定体例安排基本概念界定等方面是否科学合理也值得商榷;有的教材甚至是法律条文释义的拼凑。后者在内容的选定上切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实用性强,但作为应试教材,其基本理论部分过于薄弱,而且内容过于详细,在目前规定的课时时间里无法讲完。总的来看,目前经济法教材的内容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内容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仅仅是对与经济管理活动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的简单罗列,并且教材中各种具体法律制度的介绍各自为政,深浅不一,并且教材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并不完全法学的思维逻辑,而且也未符合经济管理类学科所特有的思维逻辑,教材内容的表述没有考虑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2.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运用的是一言堂式的传统讲授教学法。近年来,各高校的经济法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传统讲授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扬弃,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但是,目前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案例置于讲授的内容中,作为辅助讲授内容之用,并非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没有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应用型本科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法律知识本来要与专业实践需要相联系,但现在开设的经济法课程并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需要,应用型本科要求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但目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各类资格考试所要求掌握的法律知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资格考试要求考生对经济法相关知识的掌握,无论范围还是深度都是一般经济法课程所无法达到的。

3.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从事经济法教学工作的教师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原为讲授经济类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转而担任经济法的教学工作,这部分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不能站在法学理论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授课的后劲明显不足。另一部分教师获得了法学学士或硕士学位,具有一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应用型本科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体现为:一方面教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知识乃至经济方面知识的匮乏,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切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实际,也不能切合应用型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处理经济法的授课内容与应用型本科专业课内容交叉关系问题的能力较差,无法很好地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

四、课程考核

应当注重应用能力测试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容易将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这种应试教育的考核方法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中加以改革。

笔者认为,闭卷考试不一定是经济法课程的首选。因为经济法涉及十几部基本法律,而且条款繁多,领域广泛,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课程的考核采用开卷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案例分析为主)的方式,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过程化的考核思路。

开卷考试的内容,应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注重分析能力测试,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在当前环境下,建议在课程名称上采用经济法律的称谓。如上所述,经济法是法律法学体系中最年轻的法种,它的形成时间相对于其它法律而言较晚,因此尚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如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同教学对象与课程内容体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现行的经济法学课程内容既体现包容性,体系下也不失其科学性及严谨性,本文建议,可以课程名称上采用经济法律的称谓,则可以将民法商法甚至刑法、行政法中的经济法律规范都可以被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同时也避开了法部门划分对课程体系的限制,使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法律规范共处于一个课程内容体系中,且彼此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在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以创新为主题的今天,建议丰富并创新教学手段及方式方法,将有效改善当前经济法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保守且单一的现状。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在科技上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经济法学课程,如投影仪计算机word、PPT等;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所能为教学课堂所引用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对于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对于我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而言,它能学生们在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同时,更了解和理解经济法的实际应用及实际效果。

五、结束语

通过对此种教学方法的深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创新式的经济法教育手段是非常有效果的。相信通过更多的实践证明,会让这种教育方法更加的普及,培养出更多的顶级人才来服务于大众。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本文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等做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经济管理类专业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 考核评价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经管类大学生应掌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继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之后开设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不同于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高等数学与线性代数研究的是确定性现象,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的是随机现象,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多,方法独特,大部分教师觉得该课程相对于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要难教一些,学生也普遍反映这门课比较难学,概念多而且抽象,公式多而且复杂,难以理解,考试及格率相对偏低,尤其是低分的学生往往偏多。因此,根据课程的特点,加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教学改革和探讨,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对该课程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在学习了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开设的,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在该课程有相关的应用,而从一开始大家都普遍认为数学难学,又很枯燥,首先从心理上就对数学惧怕和排斥。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种轻松的感觉。在教学中,可以从每个概念的背景入手,介绍一些和基本概念相关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选取相关史料,通过在教学中贯穿历史典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了解概率统计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1.转变教学方式

以前,我们采用的都是“粉笔+黑板”以讲授为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创新,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好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便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并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时,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对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的概率取值规律进行图像描绘,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这两个分布的特点,并且还可以看出这两个分布之间的近似关系,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对二项分布的计算困难可以通过泊松分布的近似计算来解决,这比我们一字一句的去给学生说明二项分布的泊松近似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对指数分布、正态分布以及二维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借助相应的数学软件对分布曲线进行描绘,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认识这两个分布,学生对直观形象内容的理解比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效果要好得多。正确处理好教师讲授和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关系,教师注重思想的启发,增加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用图形动画和模拟实验等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便于概念图形的理解,增添趣味性以及用数学软件帮助解决复杂单调的计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研究问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理论都有深刻的实际背景。所以,以案例教学为重点,在课堂上选择与现实背景相互联系的学习材料,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实际案例,使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该门课程,在教学中,适当延伸课本内容,吸取社会经济,生活的背景与热点问题,精选案例内容,使课堂跟上时代步伐,例如:可选用福利中奖问题,有奖促销问题,进货问题,人寿保险问题,交通事故问题和血液检验问题等案例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被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的概念比较抽象,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实践应用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学而不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概率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建立概率统计模型,不会用概率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对于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通过模型理解概念,应用概率方法建立模型,例如加工一个半径为2mm的圆柱状的零件,实际加工出来的产品的直径尺寸一般会在2mm周围波动。如果做一些统计就会发现,生产零件的直径的平均值大约就是2mm,直径接近2mm的比较多,直径偏离2mm越大的零件越少。据此,我们可以用正太分布的随机变量来作为直径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发现质量控制的3σ准则。

三、进行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我校对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都相继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案: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并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愿望的前提下,把学生分为A、B两级,即基础好一点的、学习热情高一点的分在A级,而数学水平相对差一点的,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的分在B级。A级和B级各自制定教学目标,同步进行授课,但是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对A级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适当加深内容难度并且拓宽知识面,提供一些教学参考书以相互佐证、加深理解、延展思路,再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如考研题,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充分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的参与课堂的教学当中,形成师生教学互动的局面,形成热烈的学习和探讨问题的氛围,在享受中、不知不觉中掌握看似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对B级的学生,则要采用完全不同于A级的授课方法,教学要求也仅仅是立足于让他们能听懂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任课教师要使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大纲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总体印象和常识性的了解。在期末考核时,采用分层次考核和评价的方式,对B级的学生适当降低卷面难度。通过分层次教学,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各层次人才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朝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让优秀人才更快地成长,作为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行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和降低不及格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科学分班编组,增强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对优秀学生培养的途径,努力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创造充分挖掘自己潜能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校园内良好学风的倡导者,从而可以减少差生,提高及格率。

四、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坚持“考”为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把考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积极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

(2)考试模式不拘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及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高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考完后进行及时的考试分析和总结也十分重要,通过成绩分析和反馈改进教学,一是要对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程度判断班级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二是对每道题得分情况,区分度和难度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革措施,一边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摘要: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商务英语语言基础和优异的商务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以及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因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刻不容缓。最后作者还提出了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商务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商务英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必要性

目前阶段,国内各大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要进行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与专业应用能力,但是,专业英语是否满足经管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专业的商务交际能力,值得我们予以探讨。因此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刻不容缓。

1.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商务交际能力的内涵分析

因为专业和学校的不同,又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大。基于培养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胜任国际商务交际活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我们可以确定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商务交际技能。

1.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商务人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不仅在传递信息或表述事实,同时也在表达感受和陈述意见。在经济活动中,商务沟通可以是公开演讲,可以是贸易谈判,可以是主持会议,也可以是小组讨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尽早培养商务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2 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商务写作能力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商务写作有以下两大基本功能: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商务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在商务活动中代表本机构有效的传达信息和表达意见。用来履行这两种功能的各类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这些商务文件的写作必须纳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大纲,在学习中予以掌握。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

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市场开拓、贸易往来、市场调研、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为频繁的机会与来自全球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因此,在市场、劳动力和资金都全球化的今天,要积极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现有大学英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的差距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各种专业英语课程,显然不能完成上述培养目标。它们与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商务交际能力培养要求存在一定客观差距。大学英语注重的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的是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同事部分高校还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具体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展开的,在教学任务上偏重的是对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这对上文提出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直接起到发展培养的作用。

3.通过商务英语课程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英语的自身局限性,那么商务英语如何能够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商务交际能力。

3.1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商务英语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技能和商务背景知识的密切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以英语为主要的工作语言,与同事、合作伙伴和境外客户进行流畅有效的商务沟通。但是这些学生大多不具备任何的商务经验,因此,在今后的商务实践活动就面临着沟通不畅的问题。商务英语课程可以以商务交际活动为主线,设置虚拟的商务活动场景,模拟相关的商务活动,通过求职面试、部门分工、商务谈判、内部协商、市场调查和处理投诉等相关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

各类常用的商务英语文件包括:通知、备忘录、分析报告、商务信函、商业简报等。如备忘录可以用来向公司员工通知公司内部政策的变化,也可以寄给客户作为进一步协商的依据。分析报告可以反映市场行情的变化,也可以作为市场准入的依据。商务简报可以通报某个项目的进展,也可以为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类型的商务英语文件,讨论各种文件的特点和功能,并且提供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商务文件写作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商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3.3 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商务英语教学更需要强调文化差异,使学生了解文化差异,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胜任今后的商务工作。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将语言传授和国际商务活动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利用各种真实语料来模拟商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化差异,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达的今天,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进行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商务英语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商务沟通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成为真正实用性的人才。这已经成为各界同仁的共识。因此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刻不容缓。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论述推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全面挖掘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转变、理论知识应用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层面推进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经济管理类 教学改革 重要性

1 推行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经济管理类专业既是社会中的热门专业,又是众多专业中的难点专业,其具有实用性强、覆盖领域广、受益强等一系列特征,可以说社会中的各行业均涉及到经济管理类相关知识技能。实际上,经济管理类专业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所以加强对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至关重要。

然而,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以致传统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愈加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发展需求,以致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环节所呈现的弊端日益突出,较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水平。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保证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始终是高职院校教学主导思想,为响应这一思想,要求高职院校推进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增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一大批经济管理类优秀人才,这样在满足社会各行业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奠定基础保障。

2 当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理念滞后、手段单一

(1)课程教学理念滞后。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致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始终以教师及教学活动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及学生活动,难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教学时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进而难以将学生培养成实用性人才。

(2)课程教学手段单一。多数经济管理类教师采取课堂讲授式教学,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讲授理论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能力、学生特点的重要性,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较少,导致整个学习过程较沉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造成教学及学习质量不高。

2.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事实上,仅依靠高职院校的力量根本无法完成经济管理类优秀人才培养工作,更需要政府、企业等组织的辅助与支持。然而,国内多数企业通常不愿接纳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实习生,其原因在于:

(1)经济管理类大都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营业业务等重要部门,这些部门的工作绩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

(2)与企业老员工相比,经济管理类毕业实习生无论从职业技能水平还是从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均相对较低,一时间难以得到企业的信任。

(3)企业经济管理类岗位大都涉及到大量的商业机密,一旦这些机密被泄露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上述多方面可见,企业通常不会将经济管理类毕业实习生安排到重要岗位上,更不会让其接受核心机密业务,如此不利于培养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实习生实践能力。

2.3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即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

(1)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灵活性。

(2)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再加上教师教学时始终以教材和自我为中心,过于注重理论体系而轻视实际应用,以致学生理解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不高,多数学生呈现为“高分低能”的状态。

(3)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各自为政现象较突出,要求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方面,而忽视了综合性训练。

2.4 教学师资队伍薄弱

随着社会市场中各行业的兴起与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经济管理类学习中,此形势下尽管经济管理类教师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但其增长幅度远远小于学生增长幅度,从而造成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师匮乏;另外,教育体制变革不断深入给予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截止当前,国内仍有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未彻底摆脱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参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不高。

3 加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改革策略

3.1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规范实践教学方法

转变课程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教学时要以学生及学生活动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由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逐渐趋于学生主动式接受知识转变。同时还要求教师既要重视起理论知识教育,又要注重其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从宏观层面讲,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一大批经济管理类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需求。从微观层面讲,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丰富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规范实践教学方法。高职院校依据创新性、循序渐进原则,结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特点与需求,创新更多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调研教学等。

3.2 落实好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用

高职院校与企业均需承担培养经济管理类优秀人才的职责。从高职院校层面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适应经济管理类岗位的基本要求,为企业输送更多经济管理类人才提供保障;从企业层面看,企业通过给予经济管理类毕业实习生提供就业岗位,对提升毕业实力生实践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多良好机遇。除此之外,经济管理类毕业实习生通过自身努力还能够为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可见通过落实校企合作能够真正意义上营造“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3.3 协调好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1)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理论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而实践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从根本上打破传统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滞后教学模式,切实平等对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机结合。

(2)教学内容应与专业其他课程相辅相成。经济管理类教学内容并非独立存在,与专业其他课程存在密切联系,如金融保险专业同时涉及到保险法、会计法、证券法等多方面内容,而会计电算化专业同时涉及到会计法、税法、审计法等多方面内容,所以要求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教师着眼于多方面开展教学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性复合型知识人才,以保障学生日后更好的适应经济管理类岗位。

3.4 以培训、再教育等手段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增强教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意识,充分调动起教师开展经济管理类教学积极性、能动性。

(2)规范教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行为,即高职院校可定期组织经济管理类教师以在职培训、再教育等手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教育水平。

(3)高职院校应每年举行至少一次教师检测考试,依据检测考试结果对教师进行岗位调整及薪酬奖励,以此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热情,增强教师责任感、紧迫感。

(4)高职院校把好经济管理类教师招聘关,确保教师持证上岗,同时还需做好对招聘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为高职院校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经济管理类师资队伍。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类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问题引导模式在《微观经济》中的应用、小组竞争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中的应用和游戏体验模式在《组织行为学》中应用,探索和总结经济管理类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规律。

经济管理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一、研究性教学的起源与理念

研究性教学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他认为人天生具有探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德国学者洪堡最早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教学原则,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了“基于问题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转身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美国大学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来了《投身教学: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认为本科生教学不仅要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建议教师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新者”。1998年4月美国卡耐基教育基金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报告针对美国125所研究型高校,提出把研究为本的教学作为标准、构建探究为本的第一学年、大学里的每个人都应是发现者和教学者、增强教学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等作为改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途径。2005年10月英国沃里克大学和布里克斯大学合作成立了“本科生研究重建中心”,任务是将研究置于本科教学的中心。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志设“综合教学时间”,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教学”。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被我国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并实践。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在国内多所高校推广。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参与的,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探索、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和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了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从而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因此广泛适应于不同层次和基础的学校和学生。经过实践,学者和教师们针对不同年级、课程、层面总结出研究性教学的不同模式,如低年级“研讨课”、本科生科研、“基于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PBL)、案例教学法、项目研究和小组合作等。

经济管理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有复杂性、抽象性、灵活性、不可复制性以及解决问题办法多样性等特点,课程学习不仅为了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训练学习的观察、分析、综合、思辨等能力,研究性教学为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问题引导模式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1.课程简介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以个体――厂商和家庭为研究对象,主要讲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更新扩展。《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完整性、抽象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提高大学性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经济学基础课后续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2.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在传授经典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培养低年级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兴趣、探索精神和科学精神,树立严谨、踏实的作风,锻炼学生描述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的技巧,培养学生从现象中提炼规律的能力。

3.问题引导模式的应用

在《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中,首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和总结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供求理论、消费偏好理论。用问题引导学生教学可以有效降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风险,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兴趣。其次,鼓励学生组建小组发现身边的经济现象,并抽象出问题,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感性认识开始学习探索未知、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把经济生活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生活场景中,如设计一个买卖场景再现交换和定价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经济学家从现象中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经济生活、经济研究的魅力。

三、小组竞赛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中的应用

1.课程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统计学两学科的交叉课程,是统计学在社会经济应用的一个分支,也是企业进行定量管理、定量分析的工具。课程内容主要阐述了一些实际操作问题,各章之间为并列关系,有利于以小组开展学习和竞赛。

2.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在《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这门专业课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以激励学生参与课程研究为核心,改变传统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师点拨,师生相互教学,可让学生基本具备自主研究的能力。

3.小组竞赛模式的应用

为了能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教学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在教学设计上进行系统控制。首先,将所学课本在开学之前发给学生,并将所有章节按小组分配,小组的分配必须是随机的,如姓名的首字母等,不能按照传统的分配方法,这是为了保证小组成员的不熟悉性。其次,每组根据自己所分章节进行人力资源统计调查,并着手准备改组的课堂成果展示,要求每组每人5分钟的展示,期末成果也从该组选题中得到,分别计入小组成绩。再次,对于每组课堂展示的研究成果,任课教师本人及随机抽取的其他两个小组进行评价,说明理由,并给出分数。在单组展示之后,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插入需要补充的专业知识,并展示一篇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生进行对比。最后,对学生与教师共同呈现的研究成果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论在高等职业技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

摘 要:在高等职业技术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有特殊的要求,而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对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使得该类专业的毕业生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本文就如何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的角度和如何加强实践性教学作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订单式”教育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

3.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4.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甚至很多院校没有一个系统的实训计划与实训方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订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3.开展“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摘 要: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与国民经济关系最大的专业之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类人才。高校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要注重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 实验教学 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门类丰富,实践性强,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都有实务内容,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环节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对当前滞后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主要应在实验室、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进行实验教学的探索,以培养高素质、掌握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包括会计学、工商管理、金融学和经济学类等专业,很多高校都采用经济管理类应用软件与模拟软件进行实验教学,在硬件投入上也都加大了力度。例如,在会计学专业中,由于目前很多财务软件都已经由会计型向管理型和企业资源计划方向发展,对学生的财务管理和企业资源整体规划能力提出了要求,一些高校在实验教学中就用了比较成熟的会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就是比较新的和实用性很强的教学软件,可以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但是,也要看到很多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存在不足。例如,对实验室投入力度较低、师资力量较弱、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停留在书本阶段、教学案例不合理、对计算机和各类教学软件的使用程度不高等现状。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一个变化速度很快、市场性很强的专业,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和新型教学模式就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视学生掌握专业要求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在实验中检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都是一种锻炼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软件的使用和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及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培养和锻炼。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升华。在掌握理论知识后,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在实验中进行设疑和创新,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和市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可以训练学生掌握新型信息应用技术以及专业理论教学的配套技术,了解到社会正在推广的信息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保证学生与社会和市场的接轨,并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策略

1.对实验教学硬件平台的建设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通常是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模拟环境,所以要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合理规划,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提高网络的安全性,让学生在一个便利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体验。

2.对实验教学软件平台的投入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是依靠经济类应用软件与模拟软件来实施的,因此,对教学软件的投入也不能忽视。学校不仅应该购买成熟的和最新的实验教学软件,与市场和企业联系紧密,还要鼓励教师与学生自主研发实验教学软件,对立项的方案应该给以资金和其他方面的帮助。

3.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比较常规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高。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降低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解决问题,教师只起辅助作用。例如,模拟沙盘课就是让学自己设计发展方案,模拟一个公司并进行经营。还可以进行金融市场模拟、网页制作大赛和ERP软件培训等。这些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的实验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创造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4.校企合作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所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可以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室,将企业的软件和先进技术产品投入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前走进工作岗位;还可以针对性的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以及进行产学研的合作等,在资源共享中培养高精尖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四、结语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的经验和软硬件配置还存在不足,针对这一现状和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不仅要对实验教学软件和硬件进行投入和支持,还要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进行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

摘要:商务英语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商务英语的学习强调了语言的实用性,学习的目标不只是掌握理论内容,还讲究实际应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商务英语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商务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总结改善商务英语教学的方式,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关键词:商务英语 学习兴趣 制约因素 改进商务英语教学

经济管理类专业中都涉及到商务英语这门学科,商务英语的教学需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应用。公共英语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打好英语基础,培养语言的基础能力。商务英语学科很特殊,本身是英语基础能力的一种延伸,学习商务英语属于提高商务交际能力的一种方式。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属于经济贸易类岗位。要求学生的商务能力强,学习商务英语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一种方式,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1 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商务英语兴趣的因素

1.1 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很差,学习水平很有限

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多都属于普通高中的毕业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整体的学习水平不高,以至于对商务交际中所用到的英语没有太大的兴趣,影响了商务英语教学。

1.2 学生的词汇量很少

商务英语本身具有特殊性,都属于商务交际的内容,涉及大量的词汇以及专业术语等,学生本身的词汇量很少,当看到整个文章中存在大量的词汇,很难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很多基础英语中的词汇在商务英语中意思会发生改变,学生很难掌握这一点,这方面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缺少一些经济类相关知识

刚刚接触到商务英语的学生,本身还没有关于经济类的知识,学习商务英语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就会降低。

1.4 文化差异大

商务英语学习中,语句的构成等方面都属于西方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将会影响对商务英语的理解。很多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都不了解,产生了很大的疑惑,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2 改进商务英语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改变商务英语的教学方式,要与现阶段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

对商务英语的教材,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有效的分析。对缺乏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要增强趣味性。教学模式中需要改变以往教学观念。

第一,结合商务英语的特殊性,教学过程需要从简单到困难,呈现阶梯的模式增加教学的难度,增加的过程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在一起。

第二,教学过程中,要在教学环节中渗入趣味性,教学方式不要过于陈旧,要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例如,教学课堂中可以引入自我介绍的环节,模拟某个接待的过程,或者商务洽谈中的电话技巧以及商业用餐等对话的练习,这些方面和工作的过程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分组讨论、演讲、报告会以及模拟对话等形式,使整个课堂更加生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第三,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外企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能力培养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2 加强商务英语词汇的学习和积累

英语学习中积累词汇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商务英语学习也是这样,商务英语中词汇都很陌生,包含了很多的专业术语。词汇是商务英语学习中最难的部分。专业术语和陌生的名词,学生接触到这些内容都会感觉到很厌烦,所以要想学好商务英语就需要大量了解这些词汇。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产生恐惧的心,教会学生怎样去对待这些陌生的词汇。

2.3 要求学生多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

商务英语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学习西方的商务专业知识,掌握商务活动中的一些要点,对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杂志,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老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种书籍。另外,教学中要求老师要结合西方的文化进行教学,商务英语教学要涉及到经济、贸易、经融、旅游等各个领域,涉及商业信函、文件、图表等不同文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商务知识进行较全面的了解,真正体现商务英语教学的内涵――从英语中学专业。课堂上应多讲一些各国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国的犯忌之处,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可能造成商务交往的失误。比如若把西方商务友人安排在13号房间居住,他们会大为不满。西方人认为13是个不幸,凶险的数字,它源于《最后的晚餐》,耶酥和弟子们一起吃晚饭,第13个人是弟子犹大,他为贪图三十块银币,将耶酥出卖了,使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影响极深,西方人憎恶犹大,故把“13”这个数字当作“不幸的象征”。这些都是学习商务英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商务英语的学习。另外大家对国外的风俗习惯也都很感兴趣,因此能取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的教学要想要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需要不断的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方式解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使商务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培养经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吴艳(1980-),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与语言运用,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基础课部,湖南长沙 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