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

时间:2022-05-22 03:28:40 关键词: 行政管理 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企业行政监管机构较为臃肿,地方行政管理手段执行相对受限,为缓解这一局面,应理清体制,促进安全监管联动局面形成,同时要加大人才引入机制贯彻执行,并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加强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同时,保证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以有效促进煤矿企业实现稳定、健康的经营运作。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激励机制用于行政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引入科学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当然各个院校现行的激励机制都已经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如何能深入发掘机制与本校实际情况的契合度,从而能最大程度发挥行政管理效能,这依然是一个难题。不少院校生搬硬套其他院校或者公司企业的激励奖惩制度,却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说明了结合实际、引入科学机制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制

所遇到的问题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有一个误区,由于对其工作职责了解有限,不少教学人员对于行政人员有着某种程度的轻视,认为行政人员工作难度低,强度低,为学校创造的价值很有限。部分学校也对教学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在待遇和培养上区别对待,较为明显地在进修晋升等方面有所倾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校行政管理机制的改善。当然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在某些高职院校也是客观存在的。当前高职院校多把重心放在教学改革上,对行政管理的重视不够,直接导致了管理方式落后。一些行政工作太过繁琐,重复性高,工作方法陈旧落后。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确实存在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工作意识和工作方法落后,对于工作的主动改进和思考不足等问题。机构膨胀,人员过多,导致了行政管理体制效能不高,基层工作人员独立工作性差,工作创造力低,学校内部行政信息交流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体现了当前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管理方法与理念应该朝着更加科学实用、人文的方向发展,要让行政工作人员从内外感受到提高工作效能的动力和压力。

三、高职院校现行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鼓励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比如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职称评定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使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以提高。但是其中还是有不少问题需要注意。在作者看来,问题主要体现在考核方式不够严谨、对于行政人员的培训比较滞后以及行政管理机制陈旧落后。

1.关于考核

考核机制不够严谨,造成了激励效果的减少。考核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能力与效果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价,从而鼓励优秀人员并督促落后人员。一套科学严谨的考核标准和考核过程才能保证积极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考核机制有时对于行政工作人员的重视很有限,有时候考核的过程不够严谨,导致考核结果对于实际绩效的反映也就相当有限。而且考核缺乏针对性,每个部门的考核方式及标准笼统单一,很少体现其工作特点,基本没有考虑到部门区别和岗位差异。不少高职院校利用年终述职作为考核手段,述职报告内容完全由被考核人书写。这种述职报告方式通常都是套话为主,数据支持及成果展示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种考评制度会有走过场的嫌疑,不能达到警示后进,鼓励先进的作用。虽然有惩戒措施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会用到,使得部分工作人员对于考评不太重视,工作态度无法得到纠正。如果要进行有效考核,首先要建立一种多样化的考核机制。在构建这样的体系的过程中,要将人事部门与各职能部门都统筹进来。人事部门应该在与各职能部门协商的基础上,制定考核制度以及设计各种考核材料以及对于考核结果进行汇总,起到一个组织协调的作用。而各职能部门则在上述的科学制订制度的指导下,通过制订细致的考核指标与内容,对于行政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考评并将结果和意见建议反馈给人事部门。最后要如实按照考评结果进行奖惩,以树立考核威信。考核主体也应该提供更好的多样性。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多为教师和学生。能否为师生切实高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服务质量与态度是否优秀,作者认为是决定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唯一标准。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于教师往往都已有了让学生打分的考量,但是对于行政工作人员,本应作为重点参考的教师与学生却甚少被考虑进去。这样也相当不利于体现考核作用,无法从根本上促进行政人员工作效能的提高。让师生参与行政管理测评,使行政管理人员感受到服务对象对其的赞同,或者批评。可以通过定期与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或匿名投票等方式,深入了解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表现并依此定期进行考评奖惩。对于工作岗位应进行合理的分析定位,因为每个岗位的考核方式及标准都可能会有个性化的区别。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位设置一定是要符合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必须对其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所需工作能力进行详细说明。这样可以做到让被考核者了解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以及考核的要求。对于考核指标,必须力求科学合理。既不能太过简单,体现不出考核的严肃性以及对行政人员的督促作用。也不能太过困难,忽视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差别,从而打击了被考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科学的考核指标应该根据管理事务中“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原理”来制定,着重考察重要工作的完成程度。考核指标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学校发展阶段及目标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部门职能的改变而改变,随着社会以及教育的发展改变而改变。

2.关于培训

不少院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都做得很到位,但是往往对于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会有某种程度的忽视。行政工作人员的发展在作者看来并不比教师队伍重要性小,当前时代的发展迅速,行政工作也是需要跟上时展的步伐的。一些先进工作方法以及辅助工具的熟练使用理应成为行政工作人员发展中的一部分,而不少学校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观念陈旧,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够。比如新的管理方法的引入迟缓,新的管理辅助软件的使用滞后等。如果能对行政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工作理念进行实际有效的再培训,相信有不少诸如工作效能建设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不小的提高。同时,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学校诸多政策的制订者,需要注意到学校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从而使院校发展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因此要培养行政人员成为学习型人才,使其主动收集工作相关信息与国内外职业技术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情况,不断学习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对自身工作水平提出高标准、严要求。笔者认为,工作意识与工作方法同等重要,只有做到两者的双培训、双提高,才能使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关于培训方式,“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形式,鼓励管理人员攻读更高学位,或者参加高水平的岗位培训,积累知识与经验,逐步地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进而推动学校行政管理水平提升。”有些院校认为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多数与其所学专业联系不强,这其实是错误的。其实对于行政人员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其专业水平,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同时也为学校制定课程和专业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一些特殊情况下,行政人员也可以承担部分教学工作,为学校减少部分人事负担,有利于精简人员编制。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能感受到校方对其发展的重视,感受到自己与教师队伍的差距逐步减小,从而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工作进行调整。

3.关于行政管理机制

要想使行政人员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也是尤为重要的。当前机制主要依靠详细的规章制度来管束各职能部门的行为,虽然这样的方式对于规范管理方面有一定效果,但是也可能导致下属工作人员的职权过小,上级管控过于严苛,一味听命于上级,从而不利于改进工作效能及创新工作方法。要想更为有效地激发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的工作热情,应该部分减少上级的把控,“逐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一定的组织人事、资源分配、财务收支权力适度下放。”只有扩大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主程度以及对企业管理的参与程度,才能真正使管理人员感受到院校对其的信任与重视,使其增强对于学校工作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的引入、创新和科学实践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能结合学校实际,对多种激励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体系,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将能得到有效的激发,促进学校整体行政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使我们的高职院校能够得到更为长远的发展。

作者:李龙飞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指导档案行政管理论文

一、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的特征

《档案法》第六条有明确规定,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行为实施,通过作用指导的对象产生预期的效果得以实现。它具有下列特征:

1.指导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是法律意志的体现,必须行使不得放弃,否则构成失职。

2.指导是一种行政行为,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这种行政行为与法制监督行为虽然同属于行政行为,但比后者缺乏程序性、要素性和约束力,作用的对象具有宽泛性的特征;不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不遵守指导行为一般情况下不会承担法律责任,通常通过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实现行政行为的所追求的效果。

3.指导以业务规则和技术规范为主要内容,通常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非法律的规范性文件、行业标准和通行的档案学理论为主要依据。

4.在管理成本上指导以不加重作用对象负担为原则。指导作为一种行政的行为是公权服务的体现,不得加重作用对象的经济负担,否则丧失其服务功能,背离立法原意。

二、明确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的对象具有紧迫性

当前,不少基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认为我国档案实行的是集中统一,分级管理原则,毫无疑问,凡属本行政区的档案事务,都在本行政区档案行政机关业务指导范围之内。这个职责是非常明确的。这个观点存在具有法律基础和现实基础,但这个观点是不正确不符合实践的,必须抛弃!

1.《档案法》第六条是高度抽象的概括,立法以来有关部门没有进一步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理解与执行的时候,由于地域不同、实际不同、知识结构不同,理解起来存在不同,执行起来各异。从实践来看,把本行政区域内的档事纳入指导范围是做不到的。硬性去做,指导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就违背了立法的原意,这样的指导有选择的抛弃是最好的选择。

2.从指导的性质来看,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指导按照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属于不可诉的非行政强制行为,是没有强制执行力的。被指导对象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指导,可以执行指导意见也可以不执行指导意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制约措施有限。如果一味强求本行政区域内的档事纳入指导这个面,那么指导的质量就下降,与立法的原意提升整个社会的档案事业的水平的立法原意是相违背的。3.从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追求效率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来看,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单纯的指导行为对被指导对象并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但是进行指导的时候仍然有其他的有力的因素影响的指导行为的执行。这些有力因素的发生以被指导对象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主管关系为前提。如果不存在这个前提,影响力大打折扣甚至为零。例如现在的非公经济,当地政府都不进行行政上的指导而是进行法律意义上的监管,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凭着法律的规定去指导经营活动中一个小的档案部分,这种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为此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档事纳入指导的范围违背了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追求效率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4.从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存在的社会环境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只要没有违背法律的规定就可以自由存在和发展,它们的档案是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存在的副产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它们可以自行处置和销毁,它们的档案工作如何开展只要不违背法律是他们自主的事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导本质上是一种干扰市场经济的行为!

5.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档案法》颁布实施的时候是1988年1月1日,距今已经有26年,那个时候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档案法》这样的规定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而现在非公经济已经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有些纳入国家机关的序列,有些要改制为企业,客观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档案事务的手段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死扣法律条文不变,将被时代所抛弃。

三、档案行政管理指导的对象

档案行政管理指导是行政机关(指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的单位,包括政府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授权的组织)行政的一种,行政机关行政以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为原则,以法律明确规定为例外。例如档案执法行为以地域管辖为主,并不需要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当地政府行使档案事业领域的行政管理权,行政的对象即管理的对象,管理对象应当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管理对象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隶属的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

2.管理对象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隶属的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的部门存在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比如省档案局对市国土局进行业务指导。省档案局与市国土局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也不存业务主管关系,但是省政府与市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市国土局与市政府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此时市国土局就成为省档案局的管理对象。

3.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笔者认为不是管理对象的单位或个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去指导,这是一种越权行政,无效行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上列三种关系部门除非法律授权,否则指导是一种非法行为,都会构成职权的滥用(积极的滥用如提升档案水平,消极的滥用借指导谋取部门利益)。非国有经济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档案不得纳入指导的范围。例如村委会与乡镇人民政府明确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定位为一种指导关系。村委会是群众自治组织,与乡镇人民政府并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与业务主管关系。对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政府具有行政隶属关系或业务主管关系的单位纳入指导的范围,重指导重监督;对没有上述关系的单位纳入法制监督对象,重在监督,非经其本身同意不得主动指导;即使指导,这种指导仅仅限于档案业务技术指导。

作者:刘生贵 单位:湖南省武冈市档案局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效能建设工商行政管理论文

1发挥出行业协会作用,提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效能

1.1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行业协会肩负着实施行业自律的重要职责。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现状来看,很多的行业协会在自律工作中还处在初级阶段,行政机关应加大指导力度,指导行业协会建立自律公约和实施细则,逐渐的实现行业协会自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1.2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准入方面作用

在很多国家中,行业协会具有入市资格和退市条件的设计和制定权限,而行业机关是根据行业协会所制定的标准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我国可以吸取国外相关的成熟经验,在市场准入方面有效的发挥出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市场秩序维护和管理工作中使行政机关处在主导的位置,这更利于行政管理工作效能的提高。

1.3发挥行业协会教育引导作用

企业信用的缺失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且也是行业的问题。在引导企业信用水平提高工作中行业协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造成企业信用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育缺失,占市场大部分市场主体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严重缺少宣传教育工作。此时行业协会要发挥出自身的牵头优势,可以采取宣传法律法规的方法,提高行业内企业的法律意识,创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氛围。

2健全信用分类管理体系,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2.1健全服务经济发展制度

健全服务经济发展制度,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与自觉服务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监管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而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工商部门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服务发展的最终成果就是对工商部门监管的检验,确实做到积极服务、主动服务。

2.2建立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制度

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与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联系起来。工商工作与民生紧密相关,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工商部门的职责和使命。建立维权通道,将经营者和消费者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加强维权信用记录,经营者和消费者提出的产品安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问题,运用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平台的综合监管信息,加强信用监管,严厉打击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各种违法行为,使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随时受到保护。

2.3强化信用激励和约束制度

强化信用激励和约束制度,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工商部门应积极的参与到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的立法工作中,使企业的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有法可依。通过监管资源的整合,建立透明化、多功能、覆盖广的新型信用监察系统,形成监管合力,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有效提高企业信用激励和约束效应。

3建立公务员管理制度,促进工商效能建设

3.1建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建立,对监管一线执法公务员队伍具有积极作用。结合一线执法公务员的工作特点和性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更利于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水平,同时激发出一线执法公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设置独立的行政执法类职位序列,扩大了一线执法类公务员的职业发展空间,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3.2建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点内容

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职务设置、考核、晋升、检查等。明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的重点内容要考虑到以下内容:首先,根据公务员法中的相关规定,全面掌握立法的目的,从而确定重点内容。其次,充分考虑到行政执法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强相关内容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确保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实效性。最后,以此作为契机,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例如责任到人的运行机制、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职责统一的激励机制、分类管理的组织机制等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行政效能作为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质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肩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文中提出了四条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的路径,一是完善行政审批方式,提高服务经济效能;二是发挥出行业协会作用,提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效能;三是健全信用分类管理体系,提高监督管理效能;四是建立公务员管理制度,促进工商效能建设,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工商部门行政效能,促进市场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作者:韩振威 单位:大连金州新区海洋与渔业局水产苗种管理站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煤矿企业行政管理论文

1.煤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执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分析

1.1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运作及各项组织管理活动的执行需要依托于各项体系管理制度,并针对企业发展或运营生产所要监督管理的重点而展开一系列约束管理手段,从而才能发挥可靠的体系管理成效。但煤企业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与体系制度完善程度息息相关。有些煤矿企业一旦内部发生矛盾则引起内讧,互相责任推诿,却未能依照管理制度办事,将制度约束内容抛在脑后。这也充分说明,良好的行政管理体系机制运作需要企业各级人员具有责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否则制度则是死的,人确是活的,制度执行只能流于形式,难以协调各类行政管理工作执行的矛盾问题。

1.2行政监管机构臃肿

主要体现为煤矿管理生产的权属部门仅负责基本生产,却不对安全予以负责,而整治煤矿安全的部门却不对生产指标进行负责,相互责任推诿,管理局面存在脱节;又或出现安全、生产两手齐抓却谁都管不好的局面。此外,地方煤监局及安监局虽然就地方矿点设立了必要培训机构,却在培训事宜流于形式成分居多,实行重复培训,且日常监管草率大意,多以行政罚款代替监管为主,真正行政监管却体现为一罚了事。此外,一旦行政监管下发现安全事故发生,煤矿企业自身的权属机构需要就煤矿生产的安全事故予以调查,但其组织职能下的文件批复却也由自身从属办理,并不受地方行政机构监督和影响,故而造就了国家监察职能权属表现空有权利却不能承担责任,而地方管理却从属权利极为有限并还要负无限的责任。

1.3内部工作执行效率低下

由于和煤矿企业生产及运营的牵扯部门较多,在行政管理工作执行方面往往运转不灵,或者是内部工作信息资源失真,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内讧、责任推诿等即使向上级汇报问题解决的进展情况,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滞后性。此外,由于不少行政管理问题发生,多数都掺杂着企业效益与个人利益得失问题。所以,即使一旦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如果少数人提出反对意见,也将会影响整个问题事件的客观处理进程。

1.4人员素质问题

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小煤矿基本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素养较低,且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不足,工艺技术条件也极为有限。因此,如若从劳动力角度去看,我国基层矿工都是以农民主体居多,人员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及管理松散性。而如若从技术角度看起,行政监管、技术管理阶层的人才非常匮乏,且生产及管理组织活动开展多半和高危电力相关,进而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所以现有的人员素质水平则参差不齐。

2.提升煤矿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主要途径探讨

2.1明确各阶层人员工作职责

煤矿企业经营发展最为重视煤矿开采与安全生产。因此,行政管理工作执行效率的提高应以有效保障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为主。因此,一旦遇到安全突发事故,行政管理工作必然承担一定责任。基于此,笔者建议煤矿生产行政管理能够整合安全监督资源,集中就各级部门工作职能予以优化,整合市县一级监管事宜,具体敲定由一个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以有效促进地方行业主管安全生产能够明确生产重点,安全重点等,避免责任推诿的内讧现象发生。

2.2健全煤矿企业管理体系机制

落实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各项机制,包括严格执行自身企业所属的岗位责任机制,以及加强行政管理法制约束效力,依法办事。同时,要建立必要的一系列必要的规范化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加强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办公,以提高行政工作执行效率。

2.3人员素质提高

加强人才引入,提高现有人员从业素质,同时在人才引入机制方面,应能打破以往地区人才保护色彩浓厚这一事实,力求加强人才吸引机制的研究,满足人才其物质、精神需求,强调劳动所得和付出成正比,并重点实行分层次、分阶段的强制化培训,且人才引入的投资经费应由财政专项拨款。

2.4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或手段

比如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维系客户渠道、成本核算管理、以及强化供应链管理等。同时,要改变传统煤矿企业权责过分集中或权力不下放的行政管理约束机制,以杜绝“窑主”守旧的官僚思想作祟;要重点加强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激励奖酬与行政管理约束机制同步开展,实现调动人员积极性,强化员工和企业间的归属感,以有效促进管理手段执行效率提高。

3.结语

煤矿企业行政监管机构较为臃肿,地方行政管理手段执行相对受限,为缓解这一局面,应理清体制,促进安全监管联动局面形成,同时要加大人才引入机制贯彻执行,并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加强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同时,保证人员综合素质提升,以有效促进煤矿企业实现稳定、健康的经营运作。

作者:肖振宦 单位:贵州能发高山矿业有限公司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无为而治作用下的行政管理论文

一老子“无为而治”的内涵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对生命智慧的理解,其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一样,要“无为”,不可“有为”。“道”的“无为”表现在它对天地万物顺任自然,任凭它们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加占有、不加依恃、不加主宰,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自化也好,自正也好,自富也好,自朴也好,都以政府好静、无事、无欲为前提,只有政府不去乱插手市场、干预经济活动,才会有市场的繁荣;只有政府依法行政,少管闲事,才能使民众真正地享受地“安其居,乐其俗”;只有政府不专权独断,积极发扬民主,才会有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的局面。

二 行政管理中的职能部门应树立“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无为而治”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大治和大发展。“无为”表明的是管理者不必事必躬亲。如果事必躬亲,管理者自身就会陷入细末琐事,就有可能忽略了“大政方针”的筹划和把握,从而员工的创造性也极大地受到抑制。因此,“无为而治”的根本内容则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得以“解放”各自不同的智慧能量。“无为而治”运用到行政管理中,要求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干部领导们要善于将“务实”与“务虚”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融入高超智慧的管理艺术。

政府决策的稳定是取信于民和社会稳定的前提。道家历来重视政策的稳定,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中就强调“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乱翻乱动,否则,国家就会陷入一片混乱。科学的决策必须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把握群众的情绪和意志,善于从战略的高度作出决断,特别要注意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这样的决策才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否则,只顾眼前利益,甚至急功近利,只能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初一十五不一样”、“上有政策、下游对策”正是这种决策行为的写照。所以,老子认为,管理者、决策者切不可盲动,应该“致虚极,守静笃”,镇静自若地处理好一切事务。当然决策的稳定性又是相对的,当事物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决策要与时俱进的时候,就必须顺时而变,推动决策的升级。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政府决策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政策的连续性和客观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政策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可变性的统一。同时,政府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提供管理,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时机不成熟之前不要强为。正如制度经济学所主张:政府的管制应是基于外部收益的存在,且提供管制的预期收益要大于实施成本时,才能做出管制行为。

分清“无为”与“有为”的界限

和谐社会有赖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少干预或不干预。“道”的“无为”表现在它对天地万物顺任自然,任凭它们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加占有、不加依恃、不加主宰。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作妄为,不乱为。也就是说,当为之为还是要为的。当今很多行政领导干部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另辟蹊径地理解,认为就是我在我的位置上是都不干,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我就是“无为”,遇到问题我也放任自流,让一切顺其自然,让结果来证明结果,我且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殊不知,这样的“无为”与老子的“无为”其实天差地远,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政府主义或要求政府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反事物本性的妄为。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认为“无为”即什么都不干的看法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目标指向是在“为”上。“无为”是方法论,是为了“无不为”,不能“无不为”的“无为”是没有丝毫价值的,真正的“无为”可以做到:无不为、无不治、天下莫能与之争、成其大、不为而成。

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无为”精神就是要求行政管理不能越权执政,不能限制基本人权,对非基本人权的限制也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且程度适当,不能立自利之法、不公之法、无效益之法和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之法。

四 政府要发挥行政主导作用,以“无为”实现“有为”

但是过去,我们的政府“无所不管”,一张大手,管天管地管空气,这就难免陷入行政管理的洼地中不能自拔,也不利于政府服务的更好发挥,同时还累得一身“病”。甚至某些政府部门出台的条条框框太多,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说,甚至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的无所不包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市场经济,因此,要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把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管理职能转移给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对各类社会组织,政府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将“无为而治”运用于管理工作,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积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和健全各类社会组织,使其成为承担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具体组织者和运行者,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社会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自律机制的建设,使之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规范运作,健康发展。实行政社分开,政府主动退出某一些领域,让位给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从当今政府的功能定位来看,自然无为应是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的合理价值走向。如今,我国不论是政策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还是分配功能、约束功能,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改革只有顺应规律变化的这一大趋势,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当然,仅凭行政机关自觉、自律,不可能实现“无为”精神“无为而治”的实现,必须依赖健全的监督机制。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NSM规则下行政管理论文

一、海事船舶以往的管理状况

随着海事船舶吨位、数量的增加以及装备质量的提高,海事船舶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原有的管理模式注重抓源头,强调事故发生后追究责任。但事实上,由于无法调查过去的情况,出现事故时很难确认是谁的责任,结果往往源头管理变成少数人在管理,多数人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从管理方法上看,这种管理方法只重视结果,不注意过程,一旦在实施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问题,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在海巡艇数量不断增加,设备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显然,这种重点抓源头管理的管理理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NSM规则对海巡艇管理的适用性

从现代管理方式来看,任何管理都是从组织机构、责任、程序、过程、资源等五方面来开展的,《国内安全管理规则》(NSM规则)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借鉴了ISO9001:2000版管理体系的思想、原理和方法制定的一套完整系统的规则,目的是提高商业运输船舶安全性和减少污染。2007年7月1日后,500总吨及以上商业运输船舶安全和防污染方面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NSM规则的相关规定建立适合本公司和船舶的安全管理体系,经过主管机关审核后才能发放证件。那么,作为公务船艇性质的海巡艇,能否也在管理中引进NSM规则,或者换言之,NSM规则是否也能适应公务艇的管理?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NSM规则的特点,该规则特点是重视过程、系统管理、全员参与、重点是风险控制,即突出对应急情况的准备、对不符合规定情况的发现、报告和分析以及各种操作方案的制定。从这个管理角度出发,笔者认为不论是商业运输用途的船舶还是政府公务性质的海事船舶,NSM规则的管理理念都能适用。其次,要明确NSM规则的针对目标。NSM规则的针对目标是安全和防污染方面,而对海事船舶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也包含船舶自身安全和防止污染环境方面,因此,NSM规则的管理目标对作为政府公务性质的海事船舶也能适用。当然,作为公务船舶,海巡艇在其实际用途和管理模式上和商业运输船舶还存在着区别,尤其是海巡艇作为公共应急工具,在承担应急抢险、搜救等公共应急任务时的运行模式和日常的演练模式和商船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运用NSM规则进行船舶管理时,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绝不能照搬船务公司的模式。

三、加强海巡艇管理的措施

为了能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运用NSM规则的理念做好海事船舶的规范管理,笔者根据海巡艇安全管理的经验,提出以下措施:

1.实施体系前要进行深入动员和培训

首先要建立一套既符合NSM规则,又满足本单位海事船舶实际情况的制度化、标准化体系文件,但要使全体体系内人员都能按照规定执行并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则必须在实施体系前就根据不同对象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和素质进行全员动员和培训,素质越高,理解和认识的程度应该越深,要使全体人员充分了解NSM规则的要求,了解体系的内容,认清其本质和如何运行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

2.实施体系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加强管理

由于安全管理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因此,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并作出正确的评价、看工作是否有效,效果不理想要加以改正。还可以选取部分外部人员作为民意代表,让他们监督管理者的行为,提出意见。严格控制一切和安全和防止污染的管理活动,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3.要边编写边试运行体系文件

作为公务船艇的海巡艇,其管理中有许多和商业运输船舶不一致的地方,在实际运行体系中可以编写好一个文件就先试运行一个文件,不必等所有文件都编写好后在试运行,这样有利于检验编写文件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行就加以修改完善。

四、结束语

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系统观点已经成为普遍的、一般的理论观点。作为海事船舶管理者,在海事船舶的管理中,要引进NSM规则理念,树立系统的观点,将各种旧式船舶管理工作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处理船舶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素、层次,保证所管理的海事船舶最大限度保持最好的状态,加快实现海事船舶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海事管理机制下的行政管理论文

一、海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海事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虽然海事管理工作正在逐步改进和完善,但是影响海事工作的问题依然存在。

1、执法管理模式未完善

社会在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海事管理的执法模式也要紧随其发展也调整。特别是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达,广大沿海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样较快的发展势头就迫切需要海事管理执法模式以较快的速度跟进,在管理执法的观念上要推陈出新;在管理体制上要进一步改革;在管理水平和监督效率上要进一步加强,以此来更好的出尽航运事业的高速发展,跟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但是,执法模式的改进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逐步进行,必须避免头脑发热,鲁莽冒进。

2、海事管理机构体制不符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要求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观点,同时也提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主要任务,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我国全社会的和谐,由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和各个区域的和谐来建构和完成的。其中行政和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和出发点,构建和谐的海事也就成了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3、海事人事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无论任何单位,人力资源永远是最重要的资源,人事管理的责任重大。长期以来,海事人事管理系统一直存在着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工作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海事人事管理的方式,在人事管理中大力推行科学管理。

4、海事文化建设需从实处抓起

大多数成功企事业单位的成功经验表明,成功的单位不但要有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更需要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也能影响员工的工作作风。工作作风对员工执行能力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而造成的执行能力差的问题,在很多行政部门屡见不鲜。

5、行政公平、行政效率、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客观存在,因此各地的管理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执法政策制定的不合理,在管理的落实中造成了不公平,再者,海事管理机构受到地方政府和人大的监督,会使得海事部门在行政中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性质行为,考虑海事的利益而忽略了海事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等问题。

二、我国海事管理改革对策

1、海事改革的方针

从维护主权和保障安全方面来讲,海事管理工作对于构建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关系到水上的交通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国际形象和国防的建设。管理理论和政府改革结合指导下的海事管理综合性改革。强化海事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责。提高海事管理的服务能力和效率,达到提升海事管理行政的社会满意度,为我国的航运高速发展护航。

2、海事管理综合改革设想

从我国政府改革的走向可以看出,改革的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层次决定了海事管理改革的进行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应该从海事管理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执法模式和服务等方面进行逐步的开展。

3、借鉴西方海事管理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民主和高效率的运行方式是我国需要学习的,海事管理在清末时期就一直是参考和使用西方的海事管理经验,虽然我国现在海事管理已有了自己的系统,但是还是可以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海事管理模式和机构设置等先进的理念作为我国海事管理改革的步骤。

三、小结

海事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影响深远。当前海事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海事管理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我国航运事业的健康发展。如何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海事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紧密关注社会发展,努力建设一个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海事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保障性住房行政管理论文

一、保障性住房的产生与问题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即是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党和政府相当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出台了多项政策,来保证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落实。但是,在实际执行落实政策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1.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严重短缺

目前,我国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净收益和公积金增值收益,财政资金所占比例非常少,因此,导致所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量十分有限,跟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缺口。这方面,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投入的资金一般占到GDP的1%,我们国家则相差甚远。

2.保障范围存在问题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人群一般仅限于城市户籍人口,这对于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的我国,带来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在我国每年大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民工正涌入城市生活,尤其是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而在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多数住在工地、棚户区、以及地下室等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并未把他们的住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农民工为城市作出了贡献,但却没得到城市应有的庇护,这很让人伤心。

3.行政能力不足

由建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从事保障性住房工作的工作人员仅在3000人左右,这使得政策法规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另外,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工作的重视性不够,没有独立的运营与管理机构,使得政策的落实更加困难。

4.信息不够全面、准确

我们知道,保障性住房主要针对城市中的中低收入家庭,而对一些家庭的收入等新信息的采集,则需要较完善的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并且采集的信息是否完善与正确,也给日后的进一步工作产生较大影响,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它也要求工作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5.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存在问题

大部分地方政府,仍以售房为主,当然地方政府会对购房者进行补贴,一般房屋产权归购房者或购房者和地方政府共同所有,当发生再交易时,则实行内循环机制,对保障群体实行严格准入限制,从而保障这项制度能够有序进行。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它的管理费用较高,并且一些开发商违规操作,在某些情况下,主管部门失职,未能正确监督分配过程等现象,使得这项政策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因此,给它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通过以上分析论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制度及管理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妥善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全社会的民生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实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相关对策

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普通群众的共同努力。

1.制定《住房保障法》,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住房保障制度需要有效的法律支持。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住房保障政策法规,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建议优先考虑出台《住房保障条例》,对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水平、资金来源、管理机构以及违法惩处等方面加以规范,初步实现住房保障的有法可依。待时机进一步成熟后,建议国家开展《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工作,从住房保障理念、主体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长远来看《住房保障法》的出台不仅是住房保障的客观要求,也是住房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要求。

2.廉租房建设

可以借鉴国内相关城市的廉租房建设制度,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现有廉租房政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在廉租房制度执行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要综合地方经济状况,居民收入水平,明确可以承租廉租房居民的收入上限。但是,不能盲目扩大廉租房的面积,要结合实际,确定地方廉租房的比例。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廉租房过多集中,这样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众融入社会,走向致富道路。还有就是对承租者的思想教育也很重要,不要让他们产生依赖思想,在执行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低收入家庭的关怀照顾,比如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以及他们的工作问题等方面,应该尽力帮助解决。,另外,当低收入家庭已经有能力自己解决住房问题时,应该收回廉租房,让其他满足廉租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继续承租。当然,以上谈到的只是一些方面,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针对实际情况妥善解决。

3.鼓励政策以及政府调控

目前,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出台已经改变了房地产产业现有的格局,对房地产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国家应针对这种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房地产产业平稳发展。这里的鼓励政策是指国家及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引导房地产开发商投身保障性住房建设,这将十分有利于吸收民间资本参加国家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其中,可以鼓励开发商在商品房开发时,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价格调控方面,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必须合理确定,不能让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对商品房价格市场产生不利影响,相反,确定合理的保障性住房价格,将对商品房价格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使商品房价格符合市场规律,合理波动。政府应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适时合理的建设和回收保障性住房,在房地产投资下滑时,就投资建设,当住房积压时,就适当回收。通过以上一些措施的实行,相信商品房市场和保障性住房市场都能够合理发展,从而构建起全社会合理的居民住房体系。

三、结语

总之,如今的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已成为是否能够构建一个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弊端,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出现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能够及时合理的采取有效地宏观调控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广大的学者专家及人民群众也应该参与进来,为保障性住房制度贡献一份力量,真正实现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精细化思路影响下的行政管理论文

一、行政管理精细化思路

1.可细化、量化的管理科目

可细化、量化的管理科目是指以行政管理整体为对象,将其拆分为若干个细小的部分,方便行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主观直观的感受对这些细化的任务进行考虑、分配。通过可细化、量化的管理科目,可以有效地将不同工作进行分类,改进工作的流程,促进效率的提升。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行政管理人员借此可以有效地把控好时间,提升每一个管理细节上的监控力度;二是出于提升行政管理水平的目的,就需要将管理机制进一步的量化,不仅仅是指每项工作任务或者是工作的量化,还包括了不同工作协调机制上的量化,将传统的任务模式转变成任务量化模式。

2.标准化、流程化理念的融合

生产车间流水线的运用,是企业产生过程中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是一个标准化与流程化完美融合的典范。在行政管理中,也需要将这种理念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这对于提升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具体而言,标准化与流程化的行政管理理念,需要将目标任务或工作,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解,按照一个发展情况对其进行顺序上的衔接,而后在全面整理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管理工作标准,进行标准化操作。通过标准化与流程化的新行政管理模式,可以保障行政管理工作做到精细化。

3.经济化、协同化意识的导入

经济化、协同化意识的导入是指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众多部门交织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庞大、复杂的集合。这种特点就需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环节之间、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意识,这样才能够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所以在行政管理的理念中必需要树立一个经济化、协同化的意识,注重怎样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有效的管理效率或者经济回报。总之,学会用正确的行政管理模式做适当的事情,可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

二、实现行政管理精细化具体思路与对策搭建

1.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单位人员个性特点的基础之上,判断其容易出错的地方,找出问题所在,及时克服并且加以改进。另外,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大力推广宣传、从细节上凸显出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及整体的行政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对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奠定一个坚固的基础条件。

2.实行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实行制度化的管理模式除了需要强化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外,还需要制定出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在体现出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体现出经营化的现代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内部控制标准。具体来讲,需要在进行精细化行政管理之前,进一步在企业内部制定出一整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的现代内部规章制度,形成一个规范性的办事操作流程。另外,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一个目标性、计划性的统一标准去完成各项工作,最终实现精细化行政管理的目标。

3.提升内部员工素质,深化精细化意识

在提升内部员工素质、深化精细化意识方面,需要加强对员工素养的培训工作,原因在于当下行政管理工作对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好精细化的行政管理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行政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此外,只有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精细化意识水平,才能够在各项细节工作中实现效率的提升。创新作为目前企业最重要的活动,必须要提升人员的素养,扩展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创新的目标。因为,在行政管理精细化的过程中,需要提升内部员工素质、深化精细化意识,引导行政管理超规范化、系统化、创新化的道路前进,引领企业走向成功之路。

三、结语

总之,面对复杂繁琐的行政管理工作,精细化思路可以减轻行政管理工作的任务量,保障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降低管理上的成本。

作者:钱晓炘 单位:河南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法学院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失业保险行政管理论文

一、原因分析

1.重业务经办、轻行政管理的认识误区,是导致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四虚”现象的思想根源。第一,人社部门的领导同志、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负责同志普遍存在重业务经办、轻行政管理的思想认识误区。如果将失业保险工作比喻成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他们会把失业保险业务经办看成汽车的动力驱动系统,是正能量,把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当作汽车的刹车制约系统,是副作用,而没有从健全完善失业保险业务经办与行政管理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共同促进失业保险工作健康运行的角度,去正确看待失业保险行政管理的监督制约、规范运行和保驾护航的作用。第二,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负责同志习惯于原来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成立前的不受约束监督、直接对人社部门领导负责的思维模式,不愿意接受行政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指导,好像接受了监督指导,就得对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就成了行政管理机构的下属,在二者机构规格和干部级别对等甚至经办机构规格要高于行政管理机构规格的情况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更不愿意接受行政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指导。第三,个别人社部门的领导同志在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运行上,思想认识站位不高,有的以为设立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就是为了增加几个行政编制,解决一个正科级干部级别的问题,对于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成立后干什么工作、怎样开展工作等问题考虑得较少,甚至很少关心和过问。第四,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在理顺管理职能、争取开展业务方面工作做得不够,怕得罪人,不敢触及矛盾和问题,不愿向领导建言献策,工作上维持现状、被动应付,有的甚至得过且过、甘于无为。

2.职能配备不具体、职责权限不明确,是导致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四虚”现象的体制症结。目前,各地市人社局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大多是在2009年机构改革中原人事局和原劳动保障局合并为人社局后成立的。其职能配备大多是在借鉴省人社厅“三定方案”的基础上,沿用省人社厅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规定而来的。但是,由于省级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偏重于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和业务指导,地市级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沿用省级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规定明显不符合地市级的工作实际。一是因为失业保险的政策制定权限主要在省级,地市级拟定政策的空间和权限很小,把失业保险宏观管理和政策拟定作为地市级机构的主要职能内容明显不符合地市一级的实际情况;二是因为省级人社部门没有设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省级行政管理机构根本就没有对同级失业保险经办业务进行行政监管的职能,而这恰恰是地市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职能规定“大而空”、不具体,职责不清晰,权限不明确,直接制约地市级人社局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发挥,影响着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3.工作机制不健全、业务运行不规范,是导致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四虚”现象的方法诱因。在思想认识不重视、职能职责权限不明确的前提背景下,要开展好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工作就只能依靠现有的失业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应该说,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了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许多的管理事项和权限。比如:《劳动合同法》、《失业保险条例》和《河南省失业保险条例》以及其他国家和省失业保险政策,规定了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可以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失业保险行政监管工作,分别是: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审核备案、关闭破产重组改制企业职工安置方案审核备案、审定失业保险参保企业内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补贴支出、审定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支出、审定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支出、核准失业保险拟接收失业人员的资格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建立明确谁受理、谁审核、谁批准等内容的工作运行机制,没有建立明确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结时限等内容的规范业务流程,致使行政管理机构没有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没有把握好管什么、管多少等行政监管的深度和幅度,没有找准行政监管与业务经办之间的业务平衡点,以至于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的行政监管职能束之高阁,不能落到实处。

二、相关建议

1.摒弃传统思维,走出认识误区,切实提高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失业保险行政管理与失业保险业务经办,是失业保险管理工作两个不同的侧面,具体到地市级来说,行政管理侧重于行政监管,业务经办侧重于经办执行,二者工作性质不同,管理各有侧重,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失业保险工作健康稳健运行。当前,健全完善失业保险业务经办与行政监管的相互监督约束的管理机制,是地市级失业保险维护基金安全、规范业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为此,人社部门的领导同志、经办机构的负责同志和行政机构的负责同志都要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把行政管理与业务经办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正确看待二者工作的重要性,既要摒弃传统思维,走出重业务经办、轻行政管理的认识误区,又不能因过分注重行政管理而让业务经办感到处处掣肘,不能正常方便快捷地开展工作。其次,经办机构的负责同志还要站在维护基金安全、保证干部安全的高度,去正确认识行政监管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接受行政管理机构的监督和指导。应该说,当前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总体队伍状况是好的,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但是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成绩不能代替约束,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就会失控;任何权力如果不加约束,绝对的权力就会滋生绝对的腐败。按照底线思维的要求,凡事都要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加强行政监管就是贯彻底线思维要求、维护基金安全的重要工作方法。大量工作实践告诉我们,管理规范,基金安全,干部就会安全;加强监管,保护基金,也是在保护干部。再者,行政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还要在业务管理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正确处理好与经办机构的业务关系,不能越俎代庖、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要插一竿子,做到监管工作到位但不能越位,工作及时补台而不能拆台,保证成事而不能误事。

2.理顺职能,明确职责,赋予职权,切实加强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工作。理顺职能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强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工作,必须理顺其管理职能,明确其管理职责,赋予其管理职权,推动行政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为此,人社部门的领导同志要主动为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撑腰做主,从理顺职能、明确职责、赋予职权方面确立行政管理机构正式的行政监管地位,保证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的行政管理机构都能获得具体的职能、明确的职责、明晰的职权,切实解决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业务管理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职能交叉、管理错位等问题。具体来说,要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赋予行政管理机构在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审核备案、关闭破产重组改制企业职工安置方案审核备案、审定失业保险参保企业内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补贴支出、审定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支出、审定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支出、核准失业保险拟接收失业人员的资格等六个方面的行政监管权,明确要求上述六个业务事项未经行政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办理相应的业务经办手续,不能支付相应的失业保险基金。

3.健全工作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切实规范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工作。要规范失业保险行政管理和业务经办工作,必须讲究工作策略和方法,通过健全工作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等方式,把行政管理机构在失业保险行政监管方面应该享有的职能、职责、职权,以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融入到具体的管理事项中,保证行政监管工作形成常态化、取得长效性。一是要规范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纳入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业务流程。对于一次性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要经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审核备案,未经审核备案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办理失业人员接收手续。二是要规范关闭破产重组改制企业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业务流程。对于关闭破产重组改制企业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其职工安置方案要经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审核备案,未经审核备案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办理失业人员接收手续。三是要规范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开展内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后享受失业保险补贴的业务流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支付参保企业内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培训补贴支出前,要报经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否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支付相关补贴。四是要规范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支出业务流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支付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支出前,要报经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否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支付相关补贴。五是要规范困难企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时的业务流程。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在支付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和稳定就业岗位补贴支出前,要报经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否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支付相关补贴。六是要规范失业保险接收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业务流程。失业人员在纳入失业保险、领取失业保险金之前,要报经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否则,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办理失业人员接收手续。七是规范失业保险相关业务事项办理流程。在失业保险政策拟定和具体业务事项办理过程中,凡涉及以人社行政部门名义印发文件和盖章审核的业务事项,应在失业保险行政管理机构对相关文件政策和业务事项进行审核把关的基础上才能发文和办理。

作者:赵振安 黄晓刚 单位:漯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卫生监督行政管理论文

一、当前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加强对卫生常识的广泛宣传,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卫生法观念已经有了大的改变,为卫生防护知识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动了卫生监管部门贯彻执行卫生行政法。但是任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卫生监管工作任务艰巨

不少企业和学校卫生观念还很淡薄,就个别企业而言,基础卫生条件极差,在餐具消毒保洁方面还不够,法律意识浅,办证效率低,中间从业人员流动也很大,对卫生知识的了解也很少,其卫生操作技能也很差。特别是个体小型企业,他们在法律意识肤浅、淡薄,对各项卫生设施配置也不愿投入,从业人员流动大,不支持健康检查工作,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甚至遭到个别人员辱骂等,卫生监管执法人员也难以将卫生行政法执行到位;还有一些集贸市场的生肉摊贩从业人员不体检、无卫生许可证、无健康证,这些人员难管理,监督执法中,最易发生冲突,有的竞拿刀威胁执法人员,扣留执法人员执法证件。

(二)疾病管理环节薄弱

个别学校卫生保洁员,他们自身卫生保健意识淡薄,对传染、食源性、寄生虫等疾病的预防知识和能力都存在盲区和盲点,学校疾病也接二连三的发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居多,然而学校对卫生管理工作也不够重视。

(三)卫生监管执法人员力度不够

目前卫生监管执法人员对中小企业的卫生监管尚未做到严格监管,对小企业执法力度不够,部分违法行为不能及时处理,领带卫生监管制度不全,不少执法人员不能按时交办上级部署的工作,其内部管理和学习制度也有待加强和提高。总之就目前形势而言,卫生监管执法人员应把重点工作放在打击和查处非法经营的企业让他们无立足之地,保护合法经营企业,推动经济秩序走上规范;和相关部门部门联合执法,对违规企业进行突击检查,严厉打击不法经营者。

二、对卫生行政法的认识

卫生行政法是学习和研究卫生行政学的基本问题,它关系卫生行政学的整个体系结构。卫生监督主要有4个特征:(1)主体的特定性(2)职权的法定性(3)行为的主动性(4)国家强制性.卫生行政单位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授予的职权从事卫生监管工作,行政法是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组织、职责权限、活动原则、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调整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中,同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的社会关系。

三、如何利用行政法开展卫生监督工作

(一)定制完善的卫生监管人员管理制度

卫生监管不恶魔呢要各尽其职,积极配合上级领导严查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不法企业,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有任何徇私行为和懒惰心理。加强内部执法人员的整顿是保证卫生监管工作执法到位的前提保证。其次争取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卫生监管同环保和消防等审查共同进行,让建设项目必须做好各方面的登记,以至于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另外还要不但探索卫生监管的工作方式,集中精力对重点单位实行监督和审查,进而提高卫生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大力加强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

定时开展卫生健康知识的法规宣传,提高社会职业卫生的意识,采取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目前存在的卫生问题,加强领导、把卫生监管工作落实到实处。例如通过报刊、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唤起社会对卫生健康的关注。同时也要宣传卫生法律、法规。

(三)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专项检查

组织开展对学校、企业、餐馆等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对各类学校、单位、餐馆的食品卫生、卫生设备以及环境等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学生、企业员工乃至人们的饮食和生活卫生安全。例如:水质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制造单位、学校食堂、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抽检等专项检查

(四)依法执行卫生行政法

严格按照卫生行政法追究和处理不法企业,卫生行政法追究程序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立案、调查取证、提出处理意见、经审查委员会集体讨论并作出处理决定。完整的监督系统既保护了卫生监管对象的权利也体现了卫生监管执法的合理性。

(五)及时通报卫生监督监测信息

对查处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企业、单位情况及时通报,通过新闻、报刊、通告等形式让人们清楚了解此次查处的企业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表现,给予不配合卫生检查企业单位警告,进一步体现卫生监管执法人员公正执法。

四、小结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卫生监管工作十分艰巨,作为卫生监管执法人员应该坚定信心,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卫生监管工作,催进社会卫生事业发展。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行政管理论文

一、科学发展观在基层政工工作中的应用意义与价值

(一)体现在对企业基层干群与党群关系的建设中

做好整体协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在基层政工工作上,就是要求我们首先建设好企业的干群与党群关系,营造好和谐稳定安宁祥和的企业氛围。干部是企业的核心与领导,重视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与生活作风建设,注重领导干部与职工面对面,心贴心关系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作用,对于提升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和谐干群关系意义重要。同样,党员是企业的先锋与模范,做好党员同志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样作用与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体系,充分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创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氛围,确保企业稳步向前发展至关重要。

(二)体现在对企业安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谋求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而企业内部最主要的“人”就是全体员工,对于我们油田基层政工工作来说,增强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其生命财产安全,在企业内部优先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就是深刻体会与用心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最好体现。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和谐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员工在企业中能够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充分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共谋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精髓对们明确而重要的指导。

(三)体现对企业创新工作观念、品牌服务理念的建设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仅是社会自身的发展进步,物质层面的丰富发展,还应包括思想精神上的解放发展,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不断与时俱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落后封闭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工作与服务观念,完善工作服务机制,这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打造高品质的品牌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各种实际需求,整体提升自己油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因而,可能这样说,油田工作中创新工作观念与品牌服务理念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具体明确的指导与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在基层政工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与效果

(一)走好和谐群众之路,树求真务实之风

科学发展观对油田企业内部环境整体协调提出要求。而内部环境和谐中干群关系的和谐首当其冲。因而在基层政工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注重与职工的密切联系,走进各钻井队、录井队、测井队基层单位,关心职工工作生活,维护群众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这样才能得到职工的拥护与支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为此,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周计划、月清理、季考核”的严格制度,强化其下基层履职履责,认真倾听基层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同时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实况进行严格绩效考核,这些都为扭转领导干部不实作风,切实下基层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提高其凝聚力与战斗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走好联系群众之路,树率先垂范之风

科学发展观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党员与群众关系的密切培养,建立和谐健康的党群关系。党员应该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先锋模范,处处能够充分出战斗堡垒作用,为督促与考核党员同志的行为,我们每年都定期开好党委民主生活会,通过向全体职工发出“告示”邀请群众到会,下基层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通过局域网向充分收集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向党员同志们传达群众意见,促使其在工作中改善与提高,这样为引导党员同志们积极向上,创建和谐氛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铸造创新发展之魂,勇踏品牌服务之途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政工工作来说,也要注重企业创新发展文化的倡导与建设,特别是对员工科学创新发展理念的一种鼓励与推崇,鼓励员工不仅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在实践工作中的创新,转变服务观念,改善工作方法,改进服务方式,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品牌服务。对于工作中涌现出的钻井队、录井队、测井队等创新工作典型,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和推广,使其它的各部门能够吸收借鉴,以便能够创造出更新更好的做法来,对于各兄弟单位有特色、有个性的做法与方式,也可以借鉴过来,如大港油田的“现场文化建设”,让我们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争取打造企业的一流的品牌服务特色。

(四)用心灌溉安全之花,谱写生命挚爱之曲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十分值得重视的子系统。为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我们的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重视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印发安全知识手册,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化员工们的安全意识,树立起“安全工作是平安幸福,违章操作害人害已”的清晰理念;第二,规范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内尽力配置好安全设施,完善安全标识,工作前强调相关岗位工作职能与风险防范措施,人员工作必须穿戴规范,做好预警报警与应急救护措施;第三,用亲人的情感牵绊员工的心灵,用浓郁的气氛紧绷员工安全神精,要求将员工的家庭合照放在挂在办公室墙壁上,或者办公桌上和宿舍里,亲人的音容笑貌是对员工重视自身的一种温馨提示,同时我们在企业内密布醒目的告示牌:“高高兴兴而来,平平安安回家”,让员工时刻受到感染与提示,不忘安全工作的重视性,这也是对员工生命深沉热烈的爱。

三、结语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是我们基层政工工作一项长抓不懈的任务,我们会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状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履行自身的责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丰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以便促进油田企业未来又好又快的发展。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优化管理结构的行政管理论文

一、中国政府管理结构历史沿革

管理结构是决定管理效率的基本因素,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节约组织信息沟通、决策执行等的管理成本,因此,优化管理结构就成为提升组织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是在中国社会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现代新型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汾转轨、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探索出一条从内部分权到职能转变再到行为规范的政府管理结构转型的渐进改革之路,其中进行的四次政府管理架构优化转型为建立新型的效能政府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这四次政府管理结构优化的转型之路为:内部分权式的政府管理结构的转型;职能转换式政府管理结构的转型;行为规范政府管理结构的转型;大部门体制化政府管理结构的转型。

二、我国政府管理结构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

经过20多年改革的实践探索,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能政府”、“无限政府”的特征仍未完全消除。政府部门仍然在管一些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而一些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却没有管或者没有管好。另外,我国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过多过滥、环节多、手续繁杂,有些项目的审批要涉及多个部门、办多道手续。政府的职能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对社会生活全面包揽,必然带来机构的无限膨胀,而政府机构的无限膨胀,必然加大老百姓的负担,导致行政成本的增加,行政效率的低下,阻碍经济发展,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

(二)决策与执行不和谐

在政府决策方面,一些政府领导没有进行调查研究,不听取专家意见,不结合实际,盲目决策,导致很多决策失误甚至是错误。而且由于权、责、利的不对等,即使出现决策失误带来严重后果,也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而使“问题”官员得不到应有的惩戒。政府决策机制的紊乱和重复导致决策成本虚高。在政府执行方面,执法不严、“走过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大量存在,严重削弱政府执行能力,降低了政府威信。由于政府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政府对企业投资经营活动直接干预太多,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而政府应该管的事又没有管好,就影响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不适应。其二,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纠纷具有新特点和复杂性,社会管理职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不高,对各级政府提出严峻考验。新形势下,我国的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目前已形成多种利益主体,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利益矛盾突出、冲突增多,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矛盾激化;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具有对抗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调节疏导和善后处理难度较大。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发性、群体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过激性的特点,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特别要求各级政府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政策。而且,随着公共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考验。

(三)管理制度和技术不和谐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一个系统问题。这里有技术问题,但更多的是制度问题。有的投资项目,要经过相当的部门审批、核准等项目审批完毕,最佳投资时间已经错过。政府部门相互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办事机制,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相互掣肘、推诿扯皮。政府网站内容更新较慢甚至长期不更新,对市民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能及时在各类媒体上作出回应,所有这些都影响了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政府管理结构呈现条块分割特征造成责权失衡

中国政府管理体制在结构上是由“条条”和“块块”纵横交织而成的。“条条”是指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上下贯通的职能部门或机构,也包括部门、机构与其直属的企事业单位;“块块”则是指每一级地方政府内部按照管理内容划分的不同部门或机构。条块纵横的管理结构使得条块关系异常复杂出现诸多问题,不仅条条、块块本身存在问题,条条和块块之间也存在冲突。当前中国在“块块”结构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在机构的设置上追求“对等”,并且互相攀比,导致各级地方政府机构设置雷同;重经济管理机构调整,轻社会管理部门和政治管理机构的改革;地方部门机构之间职能重叠、权限不清,部门之间互相争实权、抢利益、轻协调、推责任、避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平衡和协调。

三、新时期我国政府管理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三合一”政府管理模式内涵

所谓“三合一”政府管理模式是指集服务型政府、学习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三种政府管理模式特性于一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其中服务型政府主要强调政府在行使职能时的角色定位,学习型政府主要强调政府自身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法治型政府主要强调政府管理方法的转换。

1、服务型政府

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组织者和服务者,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的希望和合法期待来决定,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相对于传统政府而言,现代政府就是服务型政府。传统政府以经济资源的控制为宗旨,现代政府以为纳税人服务为宗旨。由于现代政府不直接管理与控制经济资源,并将相同部分的资源配置职能转移给社会和市场,这使社会资源的竞争性得到激活,体现了资源配置的高效特征,同时,服务型政府还通过为市场经济的竞争者提供服务推动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

2、学习型政府

其精髓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共同奋斗。在内涵上,提升政府内部的学习力,以此完善政府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效率。在外延上,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同组织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人员、信息、文化等的交换,使其内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和信息回应,实现政府的自我调节,整合政府形象,并且能够应对变化的组织。以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作为理论根基,实现传统官僚政府体系的组织结构、运转机制、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的转型,使政府成为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共享学习成果的系统,能有效地将学习行为转化为创造性行为,从而大幅度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效能和政府工作的社会满意度。

3、法治型政府

它强调的是政府行为受法律的约束和控制。法治型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应十分规范和科学,其管理社会的方法要以法律方法为主这就必然要求政府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社会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给以法律制裁,保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公民的平等权利,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实现社会公正。同时法治型政府需要社会行使好监督制约的权利,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二)构建“三合一”政府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维护市场秩序,需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一个完善的媒介性的“中介组织”起协调作用。在西方许多国家的行政改革中,许多政府职能被转移出来,交由中介组织来承担,如美国的独立机构和英国的准政府组织等,实现了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减少开支,提高行政效率,这种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根据我国的国情,转轨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尽快地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把它作为政府职能分解的对象加以考虑安排,使之既成为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实施间接调控的重要纽带,又成为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的一个渠道。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极为重要。因为一切事情都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的,若干部人事制度不作彻底的改革,制度本身缺乏激励竞争机制,政府机构内依然是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必然导致机构、人员的恶性膨胀。那样机构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政府职能的转变也就无从谈起,进而影响到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个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以培养跨世纪人才为目的,加速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完善公务员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以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高效率。

3、借鉴官僚制的理性精神,使我国行政组织尽快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韦伯的官僚制是一种理性的组织管理体制,强调组织中事务的处理和人的行为都以理性为原则,尽量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我们要借鉴官僚制精神,完善“三合一”政府管理。

(1)是在观念上培养理性精神

倡导民主、法治、规范、效能、普遍主义的精神和工作方式,按照管理层次与控制幅度、权责一致的组织原则,理顺各级政府的组织结构,实现政府组织部门化和层级化的合理分工。

(2)建立健全的法制法规制度

完善健全法制、依法行政,把各级行政组织及其人员的职、责、权,以及工作内容、程序、方法,通过立法的手段确定下来,以降低行政管理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3)完善监督政务的措施完善政务公开、群众投诉和各种对行政的监督措施,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各种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对行政权力运作的有效制约。

(4)加强瑞日常工作的监督与查看力度完善行政组织内部的各项日常工作制度,在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行政管理体制企业管理论文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内涵

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是对政府管理的研究,称为行政学,其正式产生的标志是1926年美国的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之导论》和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原理》这两本教科书的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是包括行政主体、行政过程、行政法规乃至行政道德规范在内的完整的开放性的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其所处的特定的行政环境中,存在着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就行政管理体制与其外部的关系来说,主要有三,一是行政机关和党组织(主要是执政党)的关系,二是行政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关系,三是行政机关和行政管理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关系;就其内部关系而言,主要有二,在纵向上是上下级机关之间的关系,在横向上是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行政管理体制覆盖着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的管理与运行。从延安时代开始,我们党就采纳了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关于“精兵简政”的建议,对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机关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建国以后,我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强调要精简机构和人员,以减少财政开支将更多的钱用于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上。从四五十年代开始每隔三五年就搞一次“精简”或是“机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意识到要想提高机关的效率,光靠压缩机构和减少人员还不行,机构再精简,人员再少,还是有一个工作效率问题。要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例如,分工要明确,责任要清楚,机构之间要相互协调,上下级之间智慧要灵活,机关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水平,要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等等,如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机关的工作效率就不能保证。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各方面利益相协调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大工程。我们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先要客观的分析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不和谐”因素,即: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这才以便准确把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才能研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对策。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国内环境

当今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已成为时展的主旋律,成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要求政府必须更加灵活、高效,具有灵敏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官僚政府体制“金字塔”式的多层官僚架构无法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做出灵活快速反应,且行政机构规模和公共预算最大化的倾向,易导致政府高成本、低效率。在这种变化面前,即使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理尽管相对比较成熟,也感受到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压力。

1.国际环境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当前,我国在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转型也进入关键时期。同时,对我们如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当前变化万端的国际环境来看,特别是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政府应对市场的状况来看,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其所带来的弊端已越来越显露,不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我国在知识、信息、技术已经实现网络化的“全球村”中,必然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因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国内发展情况

在新形势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是国际压力存在,由于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既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历史出发,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就有两个借鉴系:一个是横向的借鉴系,即当代各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时俱进”;一个是纵向的借鉴系,即我国历次行政管理体制,“以史为镜”。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思想意识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如何治国的文化又是很发达的,对政治的解释,从先秦“政者事也,治者理也”到明清“有治人无治法,若不得其人即使尧舜之仁,皆苛政也”大体反映了这一点。我国当代行政管理体制是建立在中国的大地之上,我国古代行政机构是在长达4000年的历史中独立创立、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尤其以古代行政机构的设置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风格和气派,从中吸取民族特色的丰富营养是不可替代的。“……用我们这个世纪的人和生产资料来代替过去各世纪的人和生产资料,否认后一代人改变前一代人所获得的成果的历史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次改革始于1982年,当时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由于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严重的影响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此外,革命队伍已老化,机构臃肿等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下放经济权限、财政收支权限和人事管理权限,精简干部队伍并开始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但是这次改革不是很彻底。1988年的第二次改革的重心是理顺党政关系;按照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和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目标。这次改革中,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要求,这对以后行政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三次改革在1993年,这次改革最大的特点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作为改革的目标。重点为转变政府职能,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经过这次改革,把行政管理的职能转为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和提供服务及监督检查,各级政府普遍精简了队伍和机构,并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四次改革是1998年改革。这次改革是以实现政企分开、转变职能为中心进行的改革,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改革。调整政府机构,加强宏观调整,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部分之间职能分工,加强行政体系法制建设。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为适应改革的要求,对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也同时进行了调整。第五次改革是2003年改革,这次改革是在1998年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今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不感觉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实践中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

政府基本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具体讲,政府主要负责定规划、定标准、定规则、定政策和加强监管、搞好服务。现在,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政府仍然管了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还不少,行政许可事项仍然很多,宏观管理“微观化”、“以批代管”等问题。而有些该由政府出面管理的没有管理到位,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比较薄弱。这几年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自治组织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这些机构大多为政府附属物,由政府决定其目标任务、工作方向、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经费保障,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职能的“越位”情况随处可见,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把本该由市场和社会调节的工作变成了自己的职责来履行,把自己推向了什么都要管、什么事都负责的境地。出现这些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方方面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处于矛盾凸显期。当遇到矛盾和问题时,人民群众仍然比较习惯于找政府,还不大习惯通过司法途径去解决。”“这反映出我国法制建设正处在不断加强、不断完善阶段的特点: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比如一般的民事纠纷、要离婚的人会上法院,不会去找政府;但是大部分群众还是要依靠政府来解决问题。同时,从深层次也反映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还没有完全分离出去,使得人民群众现阶段只能通过政府才能解决问题。”

2.部门职能交叉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部门职能分工过细,职责权限关系不清楚,协调配合难度较大。比如,在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农业、林业部门管农业食品生产,质量检测部门管非农业食品加工和质量标准,工商部门管流通,商务部门管部分食品的储备、畜禽的宰杀、市场计调和进出口,卫生部门管餐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综合协调;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的部门就更多了。部门分工过细,职责权限关系清晰,协调配合机制缺失等。而又有些问题的管理权限和工作边界没有理清,存在部门职能交叉、界面不清等问题,造成几家可管又都没管好的局面。

3.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

权责配置不合理,有权无责,有责无权,责权不匹配。过于集中与过于分散并存,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不科学。同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现在政府的管理方法,仍很大程度上遗留有计划经济年代的痕迹。审批项目过多,办事程序繁琐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各个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不具体,行政权力分解过细,事无巨细,谁都管谁都决定不了,形成公文旅行。在一个税务分局“纳税人前来办事或打来电话一句‘人不在’、‘我不管’就给打发了.结果不仅把纳税人的事给耽误了,也使他们从这些话语中感到了税务干部态度冷漠,本来主动纳税的积极性也扰自然减弱了。有这样一件事:某纳税人急需发票、电话打到税务分局,张三说找李四.李四又说找王五,结果纳税人专程赶来找王五,王五又说找张三,弄得纳税人哭笑不得。险些丢失一笔大生意。”谁有权管这事,谁该为此负责,就很难说清。此外,管理手段落后也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4.政府机构设置仍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一是数量偏多,种类繁多,规模过大;二是结构不合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偏弱而且分散,需要加强和充实;三是分工太细,定位不很清楚;四是行政机构需要与各类其他机关统筹考虑。

5.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既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一个难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能回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因为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央与地方有些职权划分不够,中央及省以下垂直管理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这块矛盾突出,从而影响了中央的宏观调控,影响了地方积极性的发挥。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键,是合理划分与配置中央与地方的职能与责任。单纯的权利下放,可能导致宏观经济失控、服务提供方面的地区悬殊和地方争夺导致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的出现。要合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应当认清国情,通过一系列的周密计划来进行改革。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现阶段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来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长足发展的今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应当以此为背景,进行改革。

(一)建立面向市场的政府

建立面向市场、亲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等提法的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或能做的事,都应当由市场来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要起好“掌舵”作用、催化作用、促进作用,而不是“划桨”作用、大包大揽作用;也有助于将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强宏观调控上,放在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围绕市场行使好调节、培育、监管和服务职能。政府职能市场化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压缩社会福利项目,如以劳动换福利,提高领取福利者的资格限制,以市场化的安排来代替政府的安排。二是放松对企业进出口及价格的管制。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的做法最具代表性,市场定价代替了政府定价。三是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

(二)建立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提法,主要是为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在以往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行使权力而忽视承担责任,注重虚置监督形式而忽视追究责任。现阶段推行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使权力和责任挂钩,建立责任政府。为此,下一步行政改革应力争取得以下突破:一是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责任;二是健全政府责任制度,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等追究责任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制度;三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与政府外部评议制度相挂钩;四是加大执法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

(三)依照公共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管理理念,在消化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各高校已普遍设立了公共管理专业和系所,成为当前一种最为流行的管理思想。公共管理的核心涵义在于公共性,突出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导向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等新的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有较大的差别。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开始运用这一理论,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推进改革。例如,财政部门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人事部门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深圳等地政府提出了政府职能从无限到有限、从部门性转向公共性、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等项改革目标,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在政府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化过程中,政府松动政府集权化的制度,允许甚至鼓励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补充性地加入公共管理的行列,为公共管理注入了新活力。

(四)借鉴企业经验提高政府效能

将企业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管理,是许多国家行政改革中采用的做法,尽管这种做法在理论上存在很多争议,但引进企业管理经验促进了政府管理创新,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政府与企业存在着本质区别,不能简单地套用或移植企业管理方式,而应当根据政府管理的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借鉴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成功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如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成本效益核算、注重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等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这对于提高政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善政府服务,无疑是有益的,也是可行的。

(五)对内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

行政,就是行其政事,是国家管理的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国家运用权力,指挥、协调人们在社会公务中的活动过程。而“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和谐,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行政管理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六)对外深化服务意识

如今要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应将千百年来禁锢中国人的“皇权至上”的思想,转化为民主平等的思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立服务型政府。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政府行为要从人民需要出发,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深层次的政府转型。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理念,也是全新的政府职能配置、机构重组、管理方式方法和行为模式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管制行政的几千年的传统,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角色和政府官员的角色。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又是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公民、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利益的重大调整。因此,我国的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会面临很多的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来自人们的观念上,而且来自于制度上,也来自于人们的行为习惯上,这些困难也不仅来自于政府官员方面,也存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人民与服务者(即政府工作人员)一种互动的过程,双方可以交流信息,相互协商,达成一致。“被服务是一个享受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在屋檐下低眉俯首的过程。”因此,推行“首问责任制”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服务方式,让服务的意识,以及服务、责任、权利平衡的意识得到更好的体现。

四、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在和谐社会背景下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坚持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现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现状,在民主、平等、合法的条件下,建立集法制、责任、服务为一体的高效率的现代新型政府。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范本:老干部行政管理论文

一、进一步加强战士们行政管理工作,提高综合素质

(1)进一步提高战士们的政治思想教育

定期大力开展战士们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诚恳热情的服务态度,细密周到服务措施,注重感情的投入,密切和老干部的联系,做老干部的知心朋友,体谅他们的难处和苦衷,尽量为老干部送去温暖,提供方便,我们要深刻明白老干部管理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过一番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可以说没有老干部抛洒热血、艰苦卓绝的奋斗,就没有日益昌盛的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历史,他们的功劳和奉献,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时代意义,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忘记。老干部管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事业,老干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现在党委托我们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这是我们老干部管理工作者的光荣。。

(2)进一步提高战士们的理论水平

当前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在平时的业余时间,我们组织战士们学习掌握党和国家有关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掌握政策方针的执行尺度。

(3)进一步提高战士们的业务素质

当前工作涉及面广,大多是一件件具体的事,并涉及到不少部门。战士们如果没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协调能力,工作就难以展开,难以让老干部满意。做好当前工作不仅是一般的管理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经济和政治的问题,协调处理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和大局的稳定,所有这些问题均需工作人员处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鼓励战士们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业务理论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大了战士们外出、休息、执勤等管理力度,通过开展“守法规、创安全、作表率、扎实业务”等活动使全体战士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树牢了安全理念,有力地促进了我老干部局安全管理和安全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4)进一步加强战士们的行政管理工作

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战士们的组织、思想、行为容易失控,于是,我们把春节、十一等长假作为重要时期,八小时之外和双休日作为管理的重要时段,战士和车辆作为管理的重点对象。针对老干部周边社情相当复杂的情况,加强对老干部局属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注重“内治”和“外防”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内部营区环境,加强战士管理,搞好经常性的检查,加大战士们的行政管理和考勤制度管理。要进一步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积极探索新举措。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要进一步抓好老干部工作部门的队伍素质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增强为老干部服务的意识,提高为老干部服务的本领,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落实工作中的问题,认真倾听老干部的心声,关心老干部的生活,帮助老干部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帮助老干部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心尽力为老同志排忧解难。

二、建立和完善老干部车辆、营院管理

新时期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的行政管理保安全,坚持从严治军的方针,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条令条例及规章制度的学习落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安全稳定工作广泛开展学习和教育整顿,深化安全隐患排查结果,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并根据情况随机开展时事教育。

(一)车辆管理

车辆保障是老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窗口性的服务工作,保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老干部出行方便,也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针对老干部已经进入“两高期”,用车量增多的特点,我们切实做好车辆管控,严格车辆派遣,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教育,并针对老干部新情况,不断完善和规范车辆服务保障及管理的实施方法,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真正把安全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积极营造了人人讲安全、时时想安全、事事抓安全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切实地保证了老干部用车和行车安全。

(二)营院管理

在营院管理上,严格执行营区门卫管理制度,对地方进出营区的人员及车辆认真进行询问登记;对于水电设施、消防设施等容易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做到经常检查,经常维修,对消防设施使用情况及时排查,对使用到期的灭火器全部进行了更换,确保安全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每逢节假日,要进行全面彻底的安全检查,切实把安全隐患查清查实。对营区内破旧的电器线路、破损的水管、防盗、防火设施进行检查、清理、更换、维修,同时,对经费、车辆、印章、涉密载体和文件资料等方面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排查,并将逐项抓好落实。

1、强化为部队老干部服务观念

在营区设立部队老干部病房,根据病情需要,优先给部队老干部派特护或加强班,全心全意为部队老干部服务。

2、强化部队老干部优先看病的观念

认真落实老干部诊疗优先制度,积极对干休所卫生所进行技术挂钩帮带,建立完善了老干部就医“绿色通道”,实行全军离休干部同城军队医院医疗“双体系”保障,努力为老干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建立应急抢救队伍,提高一线救治能力,做到常见疾病不出所、突发病诊治有预案、多发病用药有保障,保证老干部遇有危急情况,能够及时迅速得到救治。

3、做好防火防盗及抓好营院重点部位的安全防事故工作

首先要大力加强防火防盗教育,普及防火常识,不断提高防火、灭火能力。使用明火时必须做到人不离火,人离火灭;煨汤、烤物,要有成人看管,确保万无一失。严禁在营院内使用各种易燃、易爆物品附近放烟花、鞭炮,酿成事故者,要追究责任。任何人不得乱拉乱接电线,严禁私自使用电炉。用电完毕,要及时切断电源,做到人去闸关。另外要坚持“四不准”,即:不准自行拆修漏气瓶和调压器,不准火烤、水烫、倒立钢瓶,不准用凑合组装炉具,不准自倒残液。营院内要必备灭火干粉;要特别注意关阀灭火和防止漏气中毒。不准随意挪动和损坏消防器材。最后要坚持巡逻、值班制度,要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防范。我们要在党组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老干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深怀感情、主动服务上下功夫,使老干部工作更加有效、更加活跃,努力推动老干部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