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

时间:2022-05-24 05:05:59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现状

摘要:有的毕业生把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长远发展等等,这些实际上是大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造成的。如果不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不仅自己在单位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而且在行业里也很难立足,还会对学院甚至学校的诚信造成不好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论文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近年来就业市场中供大于求情况下女性权益保障中的一项重大难题。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存在。本文试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就如何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论文关键词】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0万,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0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在我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一、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即大部分女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购置漂亮的衣服、化妆、拍写真集;高期望值:即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愿意到国家机关、外资企业、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基层、私企等单位工作;高依赖性,即对父母亲朋的依赖性高于男生,而这种依赖性与女大学生的学历层次呈反比,研究生最低,大专生最高。二低是指:低就业率,据部分院校统计,女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生的85%左右(个别专业除外),未签约的毕业生中,70%是女生,而且这种男女就业率的差别在重点名牌院校并不大,差别大的是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低就业质量,有调查显示,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女性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本科毕业生和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较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

(二)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法律上的平等并未实现在政治和制度上的真正平等,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第三,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比如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生育和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女性不能与男性一样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妇女为人类的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健康,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按此规定女职工产期休假最多可达6个月。但是这种对妇女权益保护的政策却成了女性就业的难题,因为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职工生育期的工资、资金全部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且生育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三)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择业能力的不足限制着女大学生就业

从个人能力来看,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成功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里所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且还包括一定专业外知识的积累和一定语言、交际、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养的培养,但是看看社会上的实际情况,有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有的所学专业并不适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暂时性的就业难,所有的这些原因都会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平等就业的制度机制

目前,我国有关公平就业的法规还只有《劳动法》中的第11条和第12条以及《宪法》的第4条,公平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我国急需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这必然为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市场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冲突和择业不良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各个院系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并适当提前课程设置时间。

(三)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和改革力度,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努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女大学生人才,努力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帮助她们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四)对女孩子的教育应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

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对女孩子的教育应走出“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适应时代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发展,突破和超越了女性生理、体力对职业的限制,女性已在客观上具备了与男性平等就业的条件,而“女性化”的角色教育模式,仍把女大学生就业局限在女性“优长”领域,使就业范围狭窄,而女大学生自身因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与男生竞争就业的实力。女大学生只有走出这一教育模式,才有望扩展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

(五)女大学生要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能认真地认识自我。求职择业对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女大学生来说往往更加重要。求职者应能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应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寻找适宜的求职空间。其次,女大学生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女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而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广泛的社会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现状浅析

原文作者:郝冬梅,张廷国

【摘要】 本文以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现阶段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对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思想进行了调查,又结合近5年学院学生就业择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取向现状,意在给即将择业的学生及做就业工作的老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就业市场 就业取向 大学生

近年来就业市场趋紧,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很多高中学生报考志愿的填写都参考专业就业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未来几年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以适应需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以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为主的市场经济背景分析

2011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中央政府可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基本限购令,并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实施了一年有余,对原先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控制效果显著。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18日的数据显示,3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增至38个,为2011年9月个别城市再次出现价格同比下降以来,下降城市数量最多的月份。大部分大城市在限购令政策不改动的前提下,房地产行业发展逐渐平稳,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同样预示着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趋紧。

随着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所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强度和范围甚至强于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时隔多年,现在全球经济仍然没能完全回暖。中国作为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在此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的抗逆性较强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但不论经济发展速度或质量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 service)亚洲信贷分析师皮莱(kalai pillay)说,中国建筑市场总体上是在放缓。很多从西方进口产品的中国公司在获取信贷方面遇到很大困难,让这种放缓雪上加霜。

尽管我国的房地产政策与全球经济的危机对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冲击,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改造工作,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以及我国土木工程国际市场的开发,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

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特点

通过历年与各用工单位的交流沟通,了解到用人单位招聘员工主要的情况:第一,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会为员工提供根据工作年限和业务、工作能力定期调整的待遇,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综合补贴(住房、交通、通讯)组成,一般按月发放。综合看来新员工试用期工资在1500—3000元左右,试用期结束后结算绩效工资。如果成功地经过试用期考核,那么会与公司签订一个3—5年的劳动合同。第二,比较大的用工单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以及专业方向精细要求较高,学生是否通过6级英语,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等比较看重,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个行业对身体强壮、吃苦耐劳也有要求。第三,用人单位对学历比较看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起点比本科生高,而且以后获得提升的空间也大一些。有些单位会在招聘的时候参考学生就读的学校背景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比如说985、211大学或省属重点大学,一本还是二本,专业是否通过专业评估等。第四,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一些单位还比较看重学生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他们在招聘时会特别在意懂得两个专业知识的学生,在这种公司招聘里会明文规定双专业享受研究生待遇。第五,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诚信,对于违约辞职跳槽很反感,因为这样会造成人员、工作很大耽误。经常的违约甚至让用工单位对整个学校、学生有不好的印象,以后就不来招聘了。

三、近年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得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力支持。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1年增设)三个本科专业。本节所涉及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土木工程学院2007年至2011年5年本科毕业生当年离校的记录详情,共计1366人的去向信息,数据真实可靠。

由图表中数据可知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去继续深造的,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与专业密切关联的建筑施工单位,学生从事其他行业的非常少。在4%的其他行业中,主要是集中在公务员和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考,目前被大家视作“铁饭碗”上面。很多学生干部的职业目标是这个“铁饭碗”。设计院这样的单位面向本科生需求量也是很有限,设计院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女同学的理想选择。需要说明的是监理员,7.32%主要是集中在前面几年,近两年,大家认为做监理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一般都考虑先到施工单位实践2年再选择监理。

四、毕业生就业思想调查

土木工程学院在540多名2012届毕业生中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就业思想调查。发出问卷22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20份。问卷内容包括:就业信心,就业准备,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和有关自主创业的因素等等,具体数据见表2、表3。

由表2中数据可知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中工作经验、社会适应性、能力储备不足排在前3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由表3数据可知学生对考证很认可,77%的学生都参加计算机、英语、驾照等相关等级证书的考试。同学们的就业信息来源还是比较依赖学校,就业观念还是要专业对口。[论文网]

五、给准备就业的在校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1、早定目标早作储备。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是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应具备: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应该及早把自己就业目标确定下来,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就业行业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有目的地培养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思想积极上进,学习能力强,工作能力强,讲诚信,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才是有竞争能力的,是用工单位喜欢的。

2、放宽视线,放开观念。大学生不应该在择业中抱着等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依赖老师、学校,等着工作送上门。除了通过学校负责就业的部门以及亲友、老师、校友等获得就业信息外,大学生还应该运用新媒体广播、电视等获得就业信息,还可以从各就业网站、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获得,在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表现推荐自己的好机会,还可以自己走出去毛遂自荐自主择业。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应该放开一些,不要束缚于所学专业,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或者一味往热门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比如土木专业的女生就业情况就不容乐观,这就不能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宁肯回家呆着也不找一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追求一次成功就业,追求一辈子的“铁饭碗”。国际经济主流的影响,加上国家政策影响,这势必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宽眼界,采取多种就业方式以适应并不宽松的市场现状。

3、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他们渴望毕业后在社会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是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是施工单位,非常辛苦,因为辛苦而提出解约的非常普遍。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因为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有限,有时会受到领导、同事的批评冷遇而失去心理平衡,甚至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错失工作良机。还有的毕业生把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长远发展等等,这些实际上是大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造成的。如果不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不仅自己在单位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而且在行业里也很难立足,还会对学院甚至学校的诚信造成不好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现状浅析

【摘要】 本文以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土木工程专业现阶段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对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思想进行了调查,又结合近5年学院学生就业择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就业取向现状,意在给即将择业的学生及做就业工作的老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就业市场 就业取向 大学生

近年来就业市场趋紧,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很多高中学生报考志愿的填写都参考专业就业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未来几年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以适应需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以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为主的市场经济背景分析

2011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中央政府可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基本限购令,并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实施了一年有余,对原先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控制效果显著。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4月18日的数据显示,3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增至38个,为2011年9月个别城市再次出现价格同比下降以来,下降城市数量最多的月份。大部分大城市在限购令政策不改动的前提下,房地产行业发展逐渐平稳,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同样预示着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趋紧。

随着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所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强度和范围甚至强于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时隔多年,现在全球经济仍然没能完全回暖。中国作为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在此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的抗逆性较强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但不论经济发展速度或质量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 service)亚洲信贷分析师皮莱(kalai pillay)说,中国建筑市场总体上是在放缓。很多从西方进口产品的中国公司在获取信贷方面遇到很大困难,让这种放缓雪上加霜。

尽管我国的房地产政策与全球经济的危机对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冲击,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改造工作,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以及我国土木工程国际市场的开发,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

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特点

通过历年与各用工单位的交流沟通,了解到用人单位招聘员工主要的情况:第一,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会为员工提供根据工作年限和业务、工作能力定期调整的待遇,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综合补贴(住房、交通、通讯)组成,一般按月发放。综合看来新员工试用期工资在1500—3000元左右,试用期结束后结算绩效工资。如果成功地经过试用期考核,那么会与公司签订一个3—5年的劳动合同。第二,比较大的用工单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以及专业方向精细要求较高,学生是否通过6级英语,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等比较看重,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个行业对身体强壮、吃苦耐劳也有要求。第三,用人单位对学历比较看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起点比本科生高,而且以后获得提升的空间也大一些。有些单位会在招聘的时候参考学生就读的学校背景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比如说985、211大学或省属重点大学,一本还是二本,专业是否通过专业评估等。第四,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一些单位还比较看重学生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他们在招聘时会特别在意懂得两个专业知识的学生,在这种公司招聘里会明文规定双专业享受研究生待遇。第五,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诚信,对于违约辞职跳槽很反感,因为这样会造成人员、工作很大耽误。经常的违约甚至让用工单位对整个学校、学生有不好的印象,以后就不来招聘了。

三、近年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得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力支持。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1年增设)三个本科专业。本节所涉及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土木工程学院2007年至2011年5年本科毕业生当年离校的记录详情,共计1366人的去向信息,数据真实可靠。

由图表中数据可知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去继续深造的,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与专业密切关联的建筑施工单位,学生从事其他行业的非常少。在4%的其他行业中,主要是集中在公务员和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考,目前被大家视作“铁饭碗”上面。很多学生干部的职业目标是这个“铁饭碗”。设计院这样的单位面向本科生需求量也是很有限,设计院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女同学的理想选择。需要说明的是监理员,7.32%主要是集中在前面几年,近两年,大家认为做监理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一般都考虑先到施工单位实践2年再选择监理。

四、毕业生就业思想调查

土木工程学院在540多名2012届毕业生中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就业思想调查。发出问卷22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20份。问卷内容包括:就业信心,就业准备,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和有关自主创业的因素等等,具体数据见表2、表3。

由表2中数据可知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中工作经验、社会适应性、能力储备不足排在前3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由表3数据可知学生对考证很认可,77%的学生都参加计算机、英语、驾照等相关等级证书的考试。同学们的就业信息来源还是比较依赖学校,就业观念还是要专业对口。[论文网]

五、给准备就业的在校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1、早定目标早作储备。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是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应具备: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应该及早把自己就业目标确定下来,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就业行业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有目的地培养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思想积极上进,学习能力强,工作能力强,讲诚信,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才是有竞争能力的,是用工单位喜欢的。

2、放宽视线,放开观念。大学生不应该在择业中抱着等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依赖老师、学校,等着工作送上门。除了通过学校负责就业的部门以及亲友、老师、校友等获得就业信息外,大学生还应该运用新媒体广播、电视等获得就业信息,还可以从各就业网站、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获得,在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表现推荐自己的好机会,还可以自己走出去毛遂自荐自主择业。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应该放开一些,不要束缚于所学专业,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或者一味往热门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比如土木专业的女生就业情况就不容乐观,这就不能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宁肯回家呆着也不找一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追求一次成功就业,追求一辈子的“铁饭碗”。国际经济主流的影响,加上国家政策影响,这势必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宽眼界,采取多种就业方式以适应并不宽松的市场现状。

3、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他们渴望毕业后在社会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是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是施工单位,非常辛苦,因为辛苦而提出解约的非常普遍。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因为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有限,有时会受到领导、同事的批评冷遇而失去心理平衡,甚至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错失工作良机。还有的毕业生把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长远发展等等,这些实际上是大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造成的。如果不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不仅自己在单位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而且在行业里也很难立足,还会对学院甚至学校的诚信造成不好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浅析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 现状 分析

论文摘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现状进行论述,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及平衡性进行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更增加了京心业的难度系数。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的刺倒上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针刘大学生习哑市场的现状进沦述,并对现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及平衡性进行分析。

1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1.1起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牛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律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部门会定期组织人才市场,高校也会组织校园招聘会。但如何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津命完善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或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1.2缺少有效的法律保护。毕湘牛就中下作管理体制,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批准建立了高校毕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毕业生就下作由教育部归口管理。仁寸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毕业生、用人单位、市场管理方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1.3就业市场服务水平偏低。在高校及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高校老师或公务员,服务意识低,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在竞争越来越渐烈的形势下,为用人单位拢男狱质服务,不断稳定拓展新的创凶市场,吸引更多单位来招聘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化的就业工作就要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用人单位拐毕毛的服务要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改讲下作态度,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周到、文明礼貌。

2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

2.1仁懦关系的不平衡。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人,社会士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学科专业之间不平衡。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等坏斗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学历之间不平衡。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重,上移。在毕业生就业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孚性供需基本持平,而专利生、高职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地区之司不平衡户东部沿海经济发泪妙也区和中心城市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用人单位之间不平衡。作为于杂统毕业生就牛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坦主的比例在逐年下降。政府拟哄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受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中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白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2.2市场的不规范。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巴凌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歧视中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都公开注明应聘者“须为男性”,或“男性优先”。在条件相当甚至更优秀的清况下,女性经常仅仅因为性别问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学历歧视。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十分突出,许多用人单位不顾客观实际,片面追求高学历,本科生育目性任的工作却只招硕士生和博士生。身体歧视。有些用人单位在挑选求职者,优先录用相貌好的而不是成绩好的。此外,不少用人单位都对应聘者的身高有限制性规定,如规定男性身高不低于一米七,女性不低于一米六等。户口歧视。有的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本地户口,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公然违背国家政策.干预本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力,要求用人单位优先录用本地人。如在北京、上海、深等地的招聘会上“限本地户口”等广告屡见不鲜。这些地域和户籍的限制不仅影响了人才的社会化,也使用人单位自我限制了选才范围。工作经验歧视。有的用人单位拒绝招叼fit!立届毕立.主,要求应聘者必须有工作经验。这使得一些根本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无工作经验的人才望而却步。关系网现象。也是就业一方面是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另一方面是人情关系网越织越厚,形成较大规模的就断。当前大学毕习坦主的旋坐竟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一些大学毕牛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地占据了令人羡慕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却屡遭求职失利之苦。在就业重压下淘神呈现的“代际效应”,扫做就业制度的公平性。大学生的父辈在政治、经济地位上存在的差距,顺理成章地传递到了一些大学生身上。而“教育改变命运”,冷多大学生而言,恐怕还只是一个梦想。

2.3竞争激烈。在当今大学生欢业市场上澎凶迈竟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大学生择毕业时间相刘集中、选择平刊肚时间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事实,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就业竞争更为激烈。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至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一毕业剑顷利就业,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一导,拓宽就浸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洪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环律命就业‘‘基地”,律守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一人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料,促使学生面对未来、面向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在就,作方式上实行“四化”,即态度上主动化,时间上经常化,力量上全员化,手段上信息化。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宜传自己的力度,树琅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用为笋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出优秀的毕主,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将合,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浅谈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探索

摘 要: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盲目扩大招生促使国家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也使人才资源过于大量集中,与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壮大的矛盾更加突出。贫困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资源的弱势群体,其就业现状更值得关注。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就业 探索

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并不理想。扩大招生圆了大学梦,高校的贫困生也是如此,但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些高校贫困大学生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谋求比较完美的职业,同时用人单位也因接待、考察、录用等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其结果却不理想【1】。

关注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如何才能让贫困大学生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面对就业脱颖而出,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难题。同时也值得就目前的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现状

1.1 社会实践能力差

贫困生多数来自偏远的山区及农村,社会实践能力差。大学期间的学杂费及生活费是一项重要支出,而在生活、学习上的支出却仅占少部分比例。据教育部们统计表明,目前国内1个家庭为了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的费用通常在3-5万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即使节省,也要支出2-3万元才能帮助其完成学业【2】。高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较多,因害怕支出过多,给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而少或是拒绝参加。贫困生大多存在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等因素,这样就导致其社会实践能力缺如,以至于在将来的就业和工作中因社会经验不足而处于劣势。

1.2 社交能力差

大多数贫困生潜意识矛盾突出,表现在愿望与驱力之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3】。其主要矛盾则归因于家庭经济困难。因贫困而略显沉默寡言,与老师、同学及社会的交往更显得畏首畏尾,长此以往便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因家庭条件差产生不配与人交往或根本就没有资格与人交往的心理负担),导致恶性循环,以至于在将来的重大社交场合无论潜意识上还是认知上均显得缺乏信心和勇气。

1.3就业压力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城乡差异日益突出。贫困生因心理上的差异在择业上矛盾甚大。一方面,追求良好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及高品质的生活,使其在城市就业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追求高学历与家庭承受的经济负担相矛盾。对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高知识人才过于集中于就业压力大的城市,而相对于就业压力小的城市则人才资源奇缺,造成人才结构大量浪费。

二、拓展就业途径

2.1经济援助

经济因素是贫困大学生综合发展、充实自己的一项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的贫困补助、校级奖励、奖学金等校级经济援助是一项重要收入,生活上的重要保障使其可以利用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充实自己的大脑。在专业科课上罗胜一筹,边缘学科上能够弥补缺失。

2.2降低就业期望值

高校贫困大学生应树立正确就业形势观念,降低薪酬,先就业再择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受到影响。来自山区或农村的高校贫困大学生也不例外,大都经历了艰难生活的考验,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比较独立,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大都抱着一颗赤诚之心,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坚毅的生活情趣及自强生活能力去面对来之不易的工作【3】。但就业观念却制约着个人深入发展,要从客观上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把握好就业及择业的利与避,从实际出发,综合分析考虑,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业之路。

2.3建立各种社会保障

高校的支持及社会的认可是保障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途径。大都市因各种保障体系比较完善而吸引数千万的高校贫困毕业生。国家应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以满足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高校也应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以实训为手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贫困毕业生的操作技能【4】。

2.4提高综合素质

爆炸型的知识经济到来,使贫困大学生的信息量急剧猛增。贫困大学生更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努力储备专业知识,通过实践和操作或获取各种资格证书。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考验着大学生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4】。

三、机遇及挑战

3.1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措施使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岗位大大增加。德才兼备的贫困大学生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和鼓励下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和社会。

3.2就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给贫困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同时也带来了比较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使学校、大学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另一方面,国家鼓励实施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等措施。

3.3加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管理

高等学校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高校也在不断转变观念、立足现实、加大宣传力度、寻求订单培养等模式,并鼓励高校贫困大学生跨行业自主就业,或到省外就业。#p#分页标题#e#

总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庞大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队伍中,虽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但是无论是国家、社会、高校及家庭都应为贫困大学生就业作出一份贡献和力量,探索出一条适合他们生存的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大学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而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为我国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然而,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就会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为此,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1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建设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找工作处处碰壁,使得他们丧失了自己的信息,认为自己学的东西无处可用,进而极有可能会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健康。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高校没有积极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注重的是升学率,教学管理,高校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改革滞后,加之高校为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生源、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合理,不仅带来普遍的“学用脱钩”现象,更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进而使得大学生失业数量不断上升。另外,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而造成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比较困惑,使得大学生眼高手低,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率。

2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对策

2.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

大学生就业作为现代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为此,高校全面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介绍给学生。通过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毕业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让其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知晓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力度,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指导和服务。另外,在学生就业中,校园招聘是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校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将招聘信息和招聘单位的情况通知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信息中进行筛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1-2]。

2.2积极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我国政府及学校应当鼓励当代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实践和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通过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另外,在大徐野生自主创业过程中,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优惠,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业意识。

2.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我国当前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时常会碰壁,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过关,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同时还有可能会危害到社会的发展。为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积极的应对挑战,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学校必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育当中树立自制力和荣誉感,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强烈的责任感,有坚韧顽强的毅力,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有服务社会的献身精神[3-4]。

2.4加强校企合作

在大学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大学生深刻了解到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而更好地选择就业。首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当尽量根据学生的专业走向,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匹配的企业,将学生送往企业进行实习,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自身的经历,进而为就业的时候提供保障。

2.5加强就业信息咨询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积极的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利用网络,建立就业信息咨询平台,为学生解疑答惑,进而让学生在择业的时候选择自己喜欢的岗位。

3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更好就业,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进而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作者:邢献昆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

我国在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之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地提升,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这一点表现的特别明显[1]。2006年,在各专业就业率的排序中,中医药专业一直稳定在后三位的位置,中医专业作为对我国的历史传统医药学的研究专业,可供选择的职业在逐渐变少,就业率也排在后两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是可想而知的严峻,在不断增多的大学毕业生的竞争下,其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我对这种现象产生了极度的担忧,想通过本文对目前所出现的现状提出几条解决措施。

一、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国家和社会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国家和社会的习惯性影响下,中医药学科教学的环境非常艰苦。我们国家对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可以参加考试的考试类别做了明确的规定,不管是在中医药院校学中医还是学西医,能参加的职业类别考试只能是中医类别,这种制度的确立,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更加减少,使得学习西医相关知识的人才的浪费现象更加严重,而真正缺少相关人才的地方却招不到相应的人才。很多人觉得,中医师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才能拥有相关技术,而且中医治疗颇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有西医治疗的前提下很少去选择中医的治疗。在现实生活中,中医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造成了影响,所需人力资源量也大幅度减少,对毕业生造成了直接影响。

(二)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和其他专业不同,中医药教学对知识的严谨性要求更高,学习这门专业的学生必须十分踏实认真,这样才能将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中医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对人才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医药院校在招收人才的时候并不会进行严格把关,招收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对学习的认真度也不尽相同。在这种弊端的影响下,学校师资力量和整体教学资源的不足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学生更加难以术业专攻,降低了学习医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学校不能忽视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因材施教,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整合在一起。

二、改善这种现状的主要对策

(一)在贯彻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的思政工作者,我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国家政策对中医药院校的影响。因此,要全力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提高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中医执业资格考试应该在市场变化的基础上相应的进行改变,深刻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卫生部颁发的相关意见和指导策略,对已经入职的医生严格进行培训。与此同时,在基层要开拓医药市场,扩大医药毕业生就业率,这对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要大力鼓励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活动,给与他们尽量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中医药院校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目前发展的空间还较为广阔,因此,在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人才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将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作为学校的主要培养目的。

(二)加强临床实习、鼓励服务基层

中医是一门包含万象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中医知识的领悟能力,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中医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在中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学理论和现实环境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加强管理他们的临床实习。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他们的临床适应能力。求实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进入基层,是中医院校毕业生提升就业率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将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分配到基层,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将相关专业人才在就业过程中手低眼高的基本情况加以改善。这时候,思政工作者就要体现自身的作用,培养学生下基层、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将学生的思想一步一步进行引导,鼓励他们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责任心。

(三)鼓励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

正因为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理想,就业压力比较大,因此,学校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从客观情况出发,就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特点为学生开展相应的指导活动,让他们对就业和职业生涯有一个提早的认识,在他们内心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宜早不宜迟,最好在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就对他们灌输这种思想。但是,在进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给他们灌输一些书本上的理论性的知识,例如,心理学上的知识等,一定要从社会的实际例子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去启发学生的职业观,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和发现什么是职业、什么是未来。也可以开展一些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竞赛,让学生在参与竞赛的时候明确规划职业生涯的意义。另外,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专业讲座,或者设立专门的就业咨询机构,这对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减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首先要增强政府和社会对这门学科的关注度,然后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学校培养出实用性高的人才,提高人们对这门学科的支持度和认识。当然,最根本的方式还是要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的需求,积极投身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上,积极创业,努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葛玉芹 单位:河北中医学院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调查

【摘要】对1018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方法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政府、高校都要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要进行自我调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调查

0.前言

就业压力在是人在经历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对这诸多就业压力源综合性评价,心理所形成的不舒适感,也就是说,个体在面临择业就业的情境下,诸多内外变量和个体主观因素之间在交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状表现出个体在这种情形下所以产生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刘春雷,2008)。近年来,安徽省高校毕业生每年以5-10%的幅度递增,截止2014年8月31日,高校毕业生31.33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万人,其增幅是6.64%。高校毕业生总数居高不下,用人单位招聘名额却十分有限。在“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等概念的轮番轰炸下,大多毕业生在就业季中难免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甚至这种焦虑心理已经对低年级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政府等相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与高度的重视,并针对其就业面临的压力以及相关情形,制定科学可行的政策与解决对策,深化就业工作机制内涵建设,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实,进而能够全面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减少择业就业时形成的巨大压力。可见,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对于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形成原因,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具有举足轻重的参考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根据地域、院校类型、专业等的差异,选取安徽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宿州学院、安徽工程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10所院校的1100名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生源地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1018份。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专业、性别等维度考察就业压力源,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获取就业压力源的相关信息,分析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差异,揭示安徽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现状和特征,并提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对策。

1.2方法

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学者陈宇红所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为核心,从专业视角进行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值,本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对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好的预测作用。被试在问卷上得分越低,提示其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小。

1.3统计处理

本文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时,对数据信息统计与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专业性的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

2.结果

2.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概况

2.2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差异分析

2.2.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2.2.2各被试对象间变量主效应检验过程中其就业压力差异分析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被试对象间变量主要以学校类型、家庭经济条进行分析,最终对主效应进行综合性的检验与分析,结果见表3。表3各被试对象间变量的主效应由表3可知,是否干部和是否党员这两个变量对职业素质评价压力有显著影响;年级、性别对求职竞争压力有显著影响;性别这个变量对自我认识与定位压力有显著影响;家庭经济条件状况和是否学生干部对就业心理预期压力产生显著影响;来自农村还是城镇和家庭经济状况这两个变量对缺少求职帮助压力有显著影响;学校类型对专业供求矛盾压力产生显著影响。

3.讨论与建议

3.1讨论

安徽省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的现状分析: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大学生总体就业压力的均数接近于理论中数,有效的体现出,当前我省大学生就业正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与激烈性的市场竞争。安徽省人口数量较为庞大,虽然说这几年经济发展得较快,但与发达城市比较,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相对也会较大。求职竞争压力得分最高表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供给规模远远超过就业市场吸纳能力,进而使得大学生面临着竞争激励、就业形势严峻的局势。并且,我省经济欠发达,每年提供给我省大学生的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低于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在专业供求矛盾压力源维度上,重点本科院校的压力显著高于地方高职院校。这可能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转变快,基本上能够有效的与社会需求相协调,进一步全面有效的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与合作方案,注重培养大学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满足地方需求,在专业供求矛盾上的压力小于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在就业心理预期、职业素质评价、自我认识与定位等压力源维度上,得分低于中数,这可能与政府和高校在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上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思路,与此同时,各个高校针对大学所面临的就业情形,开设了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教师给予面临就业的学生一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当前这种激烈性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改变大学生不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切合实际的择业就业观念。

3.2建议

3.2.1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推进政策扶持

从各级政府的视角进行全面的分析,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与策略,将专业性的部署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将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效的规划到当地就业整体计划中,将此项任务放置于就业工作的核心,对其进行综合型的计划与安排。对大学就业生的户籍、人事等制度进行全面的完善与改进,有效减少大学生在就业时所在遭遇的一系列的阻碍。落实到具体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式,将就业岗位针对具体的发展形势进行增加,合理有效的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将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的相关政策合理有效的落实。在这种市场形势下,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空间。针对具体的情形,科学有效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专业性的指导与服务,进而有效的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便利性的就业条件。省教育厅要联合人社部门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政策推进等活动,组织各级各类创业培训,举办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加大创业扶持资金发放力度。

3.2.2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各大高校而言,在具体方面落实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关键性任务进行着重处理。针对具体的就业形势,为其创建科学完善的就业体系。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校需要创建专业信息预警制度,该制度能够深入化的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整体变化进行全面有效的展现,进而针对具体情形对招生规模进行有效的调整。另外,各大高校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在具体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才、技术方面的优越性,为大学生就业择业创建一套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以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测评体系,针对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面临的具体问题,给予其专业性的建议与指导。在招生之前,高校需要对人才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予以准确把握,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要将重理论知识转变为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实践化,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另外,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建立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基础数据库,采取实名制的服务方式,为高校就业生提供一对一、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与指导。通过岗位推荐、职业培训、心理疏导、跟踪指导,发放困难补贴等方式,促进“双困”毕业生就业。建立实名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数据库,了解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意愿和需求,落实相关责任人,持续发送用人信息,做好就业服务。

3.2.3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增强自信心,在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全面有效的提升自身在就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有效的与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要具备勇于创业的自主性精神,利用自身专业性的知识技能、较强的工作能力、自主性的学习精神,通过专业化的指导,与当前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相结合,选择自主创业的方式,有效的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构建美好的蓝图。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积极努力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积极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有效地增强自身的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对于当前时展中的就业信息及时有效掌握,在不断地锻炼中要增强自身就业技能,抓住每一次宝贵的就业机遇。

4.总结

从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有效的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进行降低,全面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效的落实,在实际操作中是一项复杂性、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需)要各级政府、高校、社会相关方面全面配合,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策略,相关部门需有效的发挥其本质性的作用,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专业性服务指导与就业机会。

作者:何玉梅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指导机制建议

摘要:随着高等院校招生名额的不断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但是就业岗位仍然保持慢速度增长的现状。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目前张家口学院的学生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保证学生的就业可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指导机制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越来越高,每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但是目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还是非常多的,例如学生的专业素养、道德水平、就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等;并且社会目前的就业供需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例如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定的入职门槛过于高,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招收人数寥寥无几,使得很多人挤破额头;还有就是高等院校不重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怎样恰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社会等也都采取了很多措施,本篇文章就是以指导大学生就业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学生的燃眉之急。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深入分析

(一)就业需求。

由于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国际人才标准已经由传统的“能力取向、资历取向”向着“品行取向”方面发展。根据对张家口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三年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工作能力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安排的能力。目前,工作单位更加注重所招聘人员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道德水平、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然而部分成绩排名在前的学生缺少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学生学习又不是名列前茅,所以在选择人才时,招聘单位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所以,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是更加看重的。

(二)就业观念。

人的观念和认识决定人的行为,由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所以会产生不用的行为表现。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对自身就业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根据对张家口学院的毕业生调查表明,相当数量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只有很少部分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进入社会顶尖的位置,而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基层的、一般性的工作干起。

(三)就业心理。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非常不稳定,并且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对社会认知的过程,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曲折和坎坷,学生应该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很少的学生缺乏屡败屡战的勇气,导致信心严重缺乏,从而直接影响求职的积极性。其次就是学生的从众心理很强,自我独立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最后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从而错失很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改革措施

(一)积极融合社会实践和就业工作。

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好的作用,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国家、民情,从而增长自己的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完善人格、奉献社会。大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职业角色的扮演,检验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职业,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理念。并且将自己实践的过程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

(二)发挥全程化就业指导。

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也趋于稳定,并且在大学期间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基本的规划。所以,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职业兴趣的培养。但是,学校也应该认识到毕业生能否成功求职,与毕业生本身的实力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高校应该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从而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让学生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

(三)树立大学生的就业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的意识。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就业信息的闭塞,主要包括就业信息开发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并且缺乏实效性。所以,学校的有关部门有义务增强学生的信息共享意识和就业资源开发的意识。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颁布的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还应该调动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还可以和相关的招聘单位建立招录合作的平台,从而促进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招聘单位来学校进行宣讲,从而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直接交流,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大学生的就业与本身、家庭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并且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国家的改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矛盾,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根源入手,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作者:杨建慧 张羽 单位:张家口学院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帮扶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学的大众化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也给就业带来一定的挑战,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时不仅面临社会就业的压力,还会来自家庭的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那么乐观。本文分析了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接着提出了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以便更好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帮扶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大学生数量增多的同时也有给就业带来一定的问题,在就业竞争中,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残酷,为此,如何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是经济实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激烈竞争,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导致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乐观。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整体水平低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对考虑职业情景更加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也会频繁的跳槽。贫困大学生在就业之后一般不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也往往和自己学习的知识内容不符。从就业时间来看,贫困学生的签约时间往往比较晚,这样就导致贫困生初次就业并不是那么理想,使得贫困生的就业整体水平比较低。

(二)目的性过强

贫困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群体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因素,在就业时会考虑到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这样导致贫困生在就业时往往就会考虑到收入方面的高低,至于专业对不对口则不是很在意。在高薪的追求时,对于去基层、回老家发展更加倾向于向大城市发展。

(三)自主创业艰难

贫困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会有创业的想法,希望通过创业能够快速的改变自身的家庭状况,但是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时也会受到经济方面的限制,另外创业时也寻找不到较好的资源。这样就导致学生仅仅是有创业思想的萌芽很快就会减退。国家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相关的就业政策,会设置大学生自主创业贷款政策,但是实际对贷款资金需要经过烦琐的审批手续,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愿意麻烦去申请贷款。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德吉就业问题要不断完善相关帮扶政策,以此提升学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注重心理辅导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除了在生活、学习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和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更好地进行就业指导。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以便更好地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在校园也会接触一些励志性的人物,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这些励志人物的作用,可以让一些贫困大学生进行毕业回访,通过一些贫困毕业生的成功就业给贫困大学生在心灵上的震撼,通过贫困大学生之间相似的经历来传递能力,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克服自身负能量,从而能够取得就业上的成功。

(二)注重能力帮扶

为了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实验课、实践课等形式在提升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帮扶应该从大学开始,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形成对自身就业的清醒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就业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以便更好地进行努力。贫困大学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要能够注重对其的帮扶效果,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生的就业效果。

(三)注重经济帮扶

在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时要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可以通过设置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来帮助贫困生进行就业。当前高校在发展中针对贫困生也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方面的压力。但是学校本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毕竟有限,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为此,学校在发展中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劳动中获得相应的收入,以此解决贫困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结语

贫困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就业时贫困大学生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就业之后频繁跳槽。目的性过强、自主创业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仅注重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能够注重对贫困生的理论指导,高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帮扶,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加强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一定的氛围。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帮扶,在专业设置上要能够联系实际岗位,注重对学生在经济方面的帮扶,设置了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在高校发展中还要不断注重对贫困生的就业帮扶,以便更好地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

作者:胡靖怡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分析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学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就业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多元化全程就业指导等提升就业能力的政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就业现状;就业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是近些年来除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外的高等教育新体制。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和整合国外先进教育资源、丰富国内高等教育内容和形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中外合作的办学的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加强研究中外合作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效全面系统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3至2015年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00万人,727万人,749万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提供的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但是从大学生增长人数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就业也局限于全国整体就业情况,就业途径和渠道与其它院校无较大区别,主要是出国留学、升学、协议就业、合同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只是在毕业生去向构成中,出国留学的比例要高于其它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在教学中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开设外教教授的课程,受到国外文化的熏陶,成功申请出国留学的比例要高于其它院校。

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和其它高校同专业就业率的深度比较,除了大学生就业意识薄弱、就业能力不足、职业规划不明确等普遍问题之外,还存在自身特点:

(一)办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引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随之改变,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增加合作办学外国高校的相关认证课程,加强语言能力的提升。这样势必会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增添一些语言类课程,或者原有一些专业课程被合作学校国外高校的认证课程所取代。但是,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很多都是在摸索中发展,存在与国际接轨时开设课程具有受约束和局限性,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没有充分发挥中外组合的最优化,没有把教学和就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语言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相对薄弱,数学等基础课程学习深度不足。

(二)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从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看: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毕业生占毕业生总人数比率很小,现有的工作岗位中没有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特点和能力专门的工作岗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毕业需要与其他毕业生一样在诸多就业信息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这样的办学模式兴起时间不长,毕业生总人数不多,并且各项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和改善,并且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对就业工作研究、规划和指导的较少。缺少系统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部门,缺少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很少举办中外合作办学专场招聘会。

三、提升中外合作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除能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有引进国外合作校的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化事业的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建立多元化全程就业指导,满足个性化职业指导需求

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毕业生去向分析,总结毕业生就业特点,并结合社会大趋势和社会需求,建立多元化全程就业指导。在入学之初,评测学生的职业意向,有针对性分类指导,满足个性化职业指导需求。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毕业去向分为出国读研、国内读研、就业、创业几大方向,其中就业所占比率最大,其次是出国读研、国内读研、创业。针对就业学生要邀请成功企业家、国内外企业人事管理者和成功校友,对他们进行职业引领和经验分享;针对出国研读学生加强语言能力,分享国外高校联系方式和招收研究生的条件:针对国内读研的学生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和辅导。

作者:杨丹 王子靖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现状调查探讨

摘要:通过对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的现状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并不满意,分析原因,从而提出要完善服务职能、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服务内容和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调查地方

高校作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院校,特别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助于高校自身发展,更是为地方发展留住人才,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地方高校服务学生就业指导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调查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建立更完善的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现状

(一)地方院校学生缺少较好的就业条件,依靠专业就业

地方院校的学生多是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占到87.88%,来自中小城市25.1%,没有大城市的优越条件和良好家庭背景的帮助,在就业创业方面学生更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在就业难这个大潮下,农村学生一入学就非常关注就业状况,希望一毕业就能有一份工作。在现在农村,供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已经是巨额负担,农村也出现了不少“上学返贫”的现象,在面对家徒四壁甚至负债累累的情况,多数学生只能选择尽快就业。家庭经济条件也影响了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信心和热情。在对学生创业意向的调查中选择自主创业的人也仅占4.04%。很多学生表示他们不会选择一毕业就创业,因为一是他们来自农村,没有经济条件,没有创业资金支持,想尽早就业;二是他们缺乏足够的创业知识指导,对如何创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技能储备;三是他们没有创业成功人士的引导,来自农村的学生身边相对缺乏创业成功人士的指导,也不会像生长在都市的学生一样从小就能受到身边创业案例的影响和熏陶,所以他们往往选择先择业,等工作一段时间后,准备好了资金技术和人脉,再选择自主创业。

(二)学生渴望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但缺乏有效渠道

学生普遍关注就业问题,也逐步认识到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要,明确自身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调查发现,普遍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较好的沟通能力、较好的组织领导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这与社会普遍需求的毕业生能力相一致。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深知上学的不易,一入学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身能力,并为就业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希望不断提高自身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砝码。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对就业能够有帮助的项目调查发现,61%的学生认为是社会实践,学生能对社会需求和现状进行了解,其次就是就业择业指导。但也有73%的学生表示,参与活动太过忙乱,并没有明确的指导和规划,往往导致自己的学习生活过于疲惫,甚至本末倒置,导致自己学业困难。据调查,在这一方面多数学校并不能给学生指导,就业指导服务也更需要规划对学生各项非专业技能的培训,及时给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三)大学生希望得到择业信息,对教师指导缺少信任

良好的“创业、择业“心态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一个关键原因。未就业的学生对创业就业的总体态度并不自信,71.73%的学生没有自信,觉得自己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对就业没有信心。大学生对创业还是非常支持的,62.1%的人认为应该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79%的人认为毕业生应该先就业,然后寻找机会或待条件成熟时再创业,38%的人认为创业不容易,大学生刚毕业尚不具备各方面的积累。可以看出,地方院校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识已经比较理性,能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选择,但他们缺乏的是就业创业的勇气和实践,才会显得不自信。大学生普遍反映未做好就业准备,未及时得到就业信息。但遇到学业或职业困惑时,通常并不是通过找老师帮助解决。有60%的学生选择求助同学,46%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办法,只有24%的学生选择找辅导员或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帮助解决。这也反映出,学生对于学校老师的就业指导还未充分信任。

(四)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低,期待较高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较大困难依次是不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接受学校就业指导不够、不明确就业的流程和手续、对自身素质、能力不足、不够自信、不知道如何收集就业信息、求职方法与求职技巧掌握不够等。他们希望接受求职技巧、就业信息、求职礼仪等方面的帮助。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帮助的需求程度方面,最需要的依次是提供就业需求信息占60%,提供求职招聘技巧的指导46%,推荐毕业生到合适的用人单位就业占40%,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39%,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36%,举办各类用人单位招聘会35.77%,就业心理指导30%,开展个性化职业咨询辅导24%,辅导学生设计个人生涯规划21.35%。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并不满意,仍然觉得这些是需要学校提供和提升的服务,这也应该是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学生。

二、构建二级学院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就业缺乏信心,尤其对工作情况感觉生活很艰苦,主要原因有工资太低、专业不对口、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就业意向选择单一性,就业能力欠缺,缺少专门指导;创业意识不足,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缺乏、就业政策、就业机制不断完善,指导服务不够深入。所以,学生在面临就业困惑时,并没有把学校及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还没有深入人心,学生也没有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学校特别是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具体。

(一)完善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职能

建立两级就业指导服务管理模式,完善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职能,形成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和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办公室无缝对接的工作模式。二级学院成立就业指导服务办公室,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就业专干、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组成就业工作小组,重点研究和开展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打造专业化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团队

团队建设是提高工作成效的基本,有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团队是推动就业工作提升的保障,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人员要面对就业政策咨询、求职技巧、抉择咨询等问题,还要处理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因此,就业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知识,才能促进工作专业化开展。为解决就业工作人员不足的现状,可以从社会引入兼职工作人员,分担就业工作,或者有针对学生个人特别问题的情况开展工作。

(三)建立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制定学院就业创业目标责任制,实行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制定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考核要求等基本操作规范,建立教师和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考核机制。二是经费保障。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保障,难以顺利地开展工作。如果经费充足,就业工作开展就能得心应手,如果经费短缺,就业工作开展总要畏首畏尾。所以,保障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相应的工作经费,是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三是设施保障。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如果没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地点,只是借用学工办、团总支等办公室,这样工作的开展仍与以往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有重视就业服务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配备相应的就业洽谈室、服务咨询室、就业资料室等机构,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网站,开通网上咨询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隙服务,才能真正的把学生吸引到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办公室,得到学生的认可与信任,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构建科学化就业指导服内容体系

一是系统设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阶段内容。比较权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编》一书,全面归纳了新时期高校的就业指导应当包括思想指导、政策指导、信息指导、技能指导、心理指导、生涯指导和创业指导七方面的内容。①地方院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等院校,更应该明确自身的办学目的和人才培养要求,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传递给学生职业价值理念,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的教育。应借鉴发达国家对职业指导的经验,政府将职业教育提前到中学阶段,并在高等教育中贯穿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分年级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端正就业观、择业观,举行技能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自身技能。大学一年级“适应”。大一上学期,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完成角色转变,了解专业状况、职业需求,树立职业道德感和职业生涯理念。大一下学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分析社会需求,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努力”。大学二年级,学生初步确立子及的职业目标,就要开始考虑如何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了;大学三年级“准备”。大学三年级,根据学生自身职业定位,开展个性化就业辅导。考研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升学指导,指派考研导师,帮助学生选择院校专业和复试等问题;创业学生进行创业知识专题辅导,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介绍创业成功人士带动,帮助学生储备创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创业信心。大学四年级“服务”。大四毕业生对就业需求更加明确,对求职信息更加急切,应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调整求职意向,指导就业择业方向、疏导焦虑心理,使学生具备清晰的求职意向,具有明确的就业信息渠道,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求职。二是开展专业指导,帮助学生从学业、心理、就业上合理调试。首先,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贯穿在大学四年,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需求,新生一入学,往往非常关注能否顺利就业,这个时候开始让学生接触职业,理清职业、专业、就业的关系,将有利于大学四年学生的职业定位的准备。第二,提供入学适应指导。大一入学新环境,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感,帮助学生转变角色融入新环境,学会驾驭新环境,同时对每一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和个性测试,建立心理个性档案,帮助新生顺利过渡。第三,提供择业指导和就业心理疏导。提供就业政策指导、就业信息指导、求职面试技巧指导,就业管理指导等。就业竞争激烈,会使大学生出现焦虑、迷茫、自卑、困惑、急躁等心理障碍,要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树立良性竞争意识,调整就业心态,理性就业择业。三是重视实践锻炼,提供各类见习实习机会。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他们更愿意聘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要做好工作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实际处理问题、适应工作环境、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所以,要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的机会,通过各类社会活动、校园活动、班级活动,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认识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差距,客观现实、脚踏实地,克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弊病,及早查漏补缺,采取补救措施。四是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第一,完善二级学院就业信息网,建立信息网、班级群、就业群等沟通渠道,使学生多途径了解就业信息。第二,构建就业心理辅导网络,针对普遍问题采取集中理论讲座的形式普遍引导,针对个别具体问题,采取访谈、辅导的形式化解,运用心理学中科学方法如自我鼓励、自我暗示法等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第三,构建毕业生就业测评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就业测评体系,调动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动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对就业工作的参与热情,给就业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的人员进行奖励,将会使就业工作成为老师乐于参与、学生乐于接受的一个窗口,必将有效提升就业率。

(五)建立就业分类指导机制,加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随着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就业的目标更加明确,就业意向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层。一般而言,毕业生可以划分为四类就业目标:第一类是专心依靠专业知识来就业的学生,这类学生会非常关注本专业领域的用人单位招聘,求职意向是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对于专业领域的工作也有前期的认识和个人能力储备,这是学生就业中最大的群体;第二类是专心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成绩较好,一般是非常有信心要继续深造学习。这类学生占到班级人数三分之一左右;第三类是专业外就业的学生,这类学生或擅长组织管理,或擅长人际交往或擅长销售等,他们对本专业就业并不感兴趣,求职意向一般比较广泛,他们会选择考取公务员、选调生;第四类是要自主创业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在校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创业,积累了前期的经验和储备,他们也会综合利用学校、家庭、同学、师生等相应的资源,准备创业。但这类学生还是少数。在地方院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来设计对他们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大四集中求职期间,要深入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诉求,并根据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才能解决大多数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受到提升学生就业率的效果。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和面临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毕业生多样化就业选择的需求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在求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是特殊的,他们难以从老师的总体指导或分类指导中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时候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一对一”的指导对就业工作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可以在学校甚至用人单位选拔合适人才担任“就业导师”,建立就业导师选择、培训、奖惩机制,打造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学生信任的就业导师,实现对学生就业创业的一对一指导。

作者:赵学琴 单位:许昌学院 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策略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与社会发展有关,另一方面就是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方面存在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围绕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话题展开论述,首先阐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其次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最后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以期通过笔者的简单论述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厘定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从就业过程中逐步提炼出来的,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是指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顺利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就业能力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在校学习或从部分社会实践中得到,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等。一个大学生要想实现顺利就业,首先他的就业动机必须正确,其次,他应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差异性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其中基础能力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指满足岗位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差异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具备基础能力是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只有基础能力足够,才可能顺利就业。专业能力是实现就业的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了差异性能力才能从顺利就业最终走向自我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工厂都面临着倒闭破产,“隐量”“存量”待就业人口巨大,加之大学生毕业数量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另外,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现象十分明显,导致大学生人生目标、价值取向、专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不足、就业难。据有关部门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能力上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专业能力不足。目前,由于很多大学在考量大学生时,采用的是学分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只注重学分积累,而忽略深入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身对本专业的知识掌握不够,而通常学校也不会及时正确引导学生,最终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作岗位对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很多高校都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专业,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2.学习能力不强。学习能力其实是一种接受能力,它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大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去学,而不是仅停留在让学生学到了什么上面。若一个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很难快速熟知新岗位所需的知识与业务,造成上手慢的局面,而单位看重的则是员工每天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由此可见,学习能力不强将严重阻碍学生就业。

3.实践能力低。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包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很多大学只注重让在校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相结合,当这些大学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很难满足岗位需求,还得从新学习,而很多企业又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培养这些大学生,这造成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此外,部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眼高手低”,这也会影响其实际就业。当然,创业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后期就业。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1.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要想把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从学校这个源头上着手。对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要逐步改革、不断完善。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来设置专业,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当前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2.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是最终就业的主体,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就业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心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引导时要分层辅导,根据学生年级和学习层次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分析引导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以及发展意向等,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要有个性。要经常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要切实完善高等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完善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机制,而且还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把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更多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顺利就业。

作者:钱月梅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1.心理优势客观存在。大学生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精英人才,是天之骄子,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心理优势,他们感到自己有知识,有文化,比社会青年具有优势,对自己的期待值也很高。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对自己的职业期望值也是很高的。

2.就业自卑心理。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优势,但在社会现实面前,很多学生都是深受打击,在找工作的过程,学生由于缺乏工作技能和经验,会不断碰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他们会看不起自己,缺乏就业自信,在就业竞争中畏首畏尾,不敢表现,学生的就业自卑心理也是客观存在的。

3.就业从众心理。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客观分析,具有很强就业从众心理。如果看到其他很多同学都从事谋一份职业,从众心理的学生也会从事这份工作,不考虑自己是不是适应这份工作,就盲目的跟风。如果看到其他学生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从众心理的学生也会盲目跟风,这种心理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发展。

4.就业焦虑心理。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就业焦虑心理。在就业应聘过程中,他们表现的很紧张,甚至坐立不安,这种焦虑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应聘中的表现,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有些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一遇到措施,就会产生很强烈的焦虑心理,他们会认为自己无能,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的参加各类招聘会,投简历,看到同学已经签约,自己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就更加紧张,不断找工作,失败,造成恶性循环。

5.就业攀比心理。有些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工作比较,比薪酬,比工作环境,如感到自己找的工作不如其他学生,就会放弃自己的工作,他们具有很严重的攀比心理,只能允许自己的工作比别人强,但一定不能比别人差,这种就业攀比心理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成功就业。

6.就业依赖心理。现在,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去找工作,而是待在家里,让父母帮他们找工作。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能够托关系,花钱为自己的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的学生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投简历,找工作,这种等靠要的心理认识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的是文化课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不够,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帆风顺,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没有面对过较大的困难局面,因此,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心理品质不是很好,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加之,现代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各种就业难的宣传也很多,这在无形中都会加剧学生的就业紧张心理。另外,现在的父母对学生的期待值很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直要求孩子做得最好,导致学生在就业中会产生严重的攀比心理,无疑也会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针对以上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学生就业问题,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以促进学生有效就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加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在学生教育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学校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开展一些专题报告,解决学生的心里疑虑,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很多学生在就业中较为盲目,正是因为他们的盲目,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就业工作中才会屡屡碰壁,从而产生强烈的就业焦虑心理。作为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能够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学校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就业指导工作者,要能创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就业信息,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成功就业做准备。

作者:陈慧义 宋歌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与对策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被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社会热点问题。2015年,749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在大学生求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职业指导,帮助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同时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就业,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职业指导的积极意义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另一方面,有些人找不到工作,有些工作找不到人干。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在1908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我国职业指导的先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使无业者有业,使就业者乐业”,依然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无疑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近年来,人们对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进一步研究,使职业指导理论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拓展,职业指导的实际运用也越来越普遍。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在理念、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要求,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我院职业指导工作现状与对策

(一)职业指导认识不到位,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思想重视不够,职业指导缺乏必要的政策导向,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对象不全面、内容受局限,从而大大削弱了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如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社会对高校的重要评价,也是受教育者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学校到位的就业服务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评价、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毕业后良好的职业发展情况,无疑将大大吸引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眼球。对于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高职院校来说,现实形势下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用心做好职业指导工作。

(二)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到位,应加强研究,在职业指导理论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

目前,我国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应用研究还不到位,高校开展职业指导主要依据国外指导理论进行,尤其是针对我国大学生实际情况的职业指导理论研究太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职业指导工作要有新的发展,理论突破是关键。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职业适应性、职业发展等问题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职业指导课题为纽带,建立跨校际、跨区域的科研团队,推动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理论的实际运用和实践水平的切实提高。

(三)职业指导内容把握不到位,应健全体系,完善内容

就业是教育过程的终点。职业指导不只是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高水平的就业质量作为一个终极性的目标追求,应落脚到大学教育阶段,更多的着眼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拥有一种可持续、伴随终身的生涯发展能力。职业指导内容应该包括生涯教育中的职业认知、职业探索和职业实践,也包括生涯指导技术,如能力性向的测评、个体辅导和团队辅导等。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内容偏重于职业发展理论的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的宣传以及求职技巧,忽视了择业教育、创业实战教育、岗位培训与职业心理辅导等内容,且随意性较大,缺乏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案例分析不足,不能着眼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从而导致对学生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帮助不大。

(四)职业指导保障不到位,应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障

高职院校要开展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作保证。但事实上,好多高职院校很难做到,职业指导队伍都是学工条线及“两课”老师的人员兼任,缺乏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其专业化水平很难保证。此外,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因相关投入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及相应的制度保障而难以有效开展。正视以上问题的存在,并及时采取切实措施方能一一解决,从而真正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职业指导,促进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高职院校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帮助高职大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是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加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目前,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分析“就业难”的原因,既有政策、体制的问题以及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外因,又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选择以及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等内因。大学生通过高校的职业指导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现实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职业,明确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并不断调整,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著名人类学家兰德曼曾说:“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对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未确定性,正是这种未确定性使人类永远处于一种不断追求发展和完善的冲动之中。”就是说,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主体,要学会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探讨自我的创造能力、自我的完善能力和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十分注重应聘者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内训中,除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素质外,企业越来越重视职业素养的培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根本。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方面的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在职业指导中,通过一些社会实践,结合下企业参观实习、模拟面试、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锻炼沟通能力,培育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激励作用:提高大学生求职成功率

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增强其掌握社会岗位需求与人才供给及相关政策法规信息的能力。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专业顶岗实习及行业兼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深对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的了解。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增进自我了解,明晰未来方向,规划当下生活,最终根据社会需要及职业需求与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指导的本质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并提升和发展职业生涯,帮助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职业指导对于激励大学生提高求职成功率,使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用人单位三者之间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尝试并不断优化职业指导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视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

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正视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及时根据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引入专业设置退出机制,停招甚至淘汰部分饱和专业。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职匹配创造有利条件。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终身职业发展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就业竞争力提升为着眼点,围绕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等核心素质的提升的工作目标。通过教学、管理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理想,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职业稳定。

(二)多方创造条件,健全师资队伍,完善机制,促进学院职业指导工作深入开展

1.构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组织保障有力。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充实师资队伍,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为此,学院每年安排7~8名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参加江苏省职业指导国家一级、二级指导师的学习培训,通过考试取得国家相应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职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大学生中开展有效的职业指导需要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仅仅把学校作为职业指导的唯一领域还远远不够。可以建立职业导师专家库,聘请地方人社局、人才交流中心、企业HR部门、大学生就业服务部门等专业人士作为学校兼职职业指导师,发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优势,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开展,助推学生的职业成长。同时,还可以借力成功校友,聘请他们作为“义务职业指导”,加盟学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2.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凸显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专门化的职业指导组织机构,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指导咨询、创业教育等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和完善各项制度,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经费的落实,形成科学合理、高效便捷的职业指导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3.搭建实用的信息沟通平台,服务职业决策。引导学生做好岗位需求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和行业发展状况等工作信息的搜集、加工、传输工作,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为学生职业决策服务。职业指导除了帮助大学生掌握运用就业网络、校园招聘会等各种资源来获取就业信息外,还要引导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参与成功人物访谈等途径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并有效地利用就业信息实现自身高质量就业。

(三)积极构建“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大一关注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意识教育,大二注重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和综合职业素养教育,大三加强就业实战技巧训练,让职业指导贯穿大学三年,积极构建“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从而大大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加强创业能力的指导,为开辟新的就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以创业促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展的“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项目,使有志创业的大学生,经过专门的指导和培训,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和经营素质,实现就业的目的。职业指导还应注意学生择业后的跟踪指导。学生选定工作岗位后,要注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引导学生职业初期,要注重积累工作经验和增长实际工作才干,而不是看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同时要激励学生面对现实,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干出一番业绩。职业中期,更多地注重职业发展。此外,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收集整理反馈信息,梳理典型事例,为在校学生职业指导服务。

作者:周秀娥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