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艺设计论文

时间:2022-05-25 09:53:54 关键词: 设计

摘要:学生通过主题设计感受更加透彻地领会了课堂中学到的概念、理论,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实践能力。教师们依据环境艺术设计特点,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全新的平台积极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增强了自身的底蕴,提升了课程领导力,促进了环境设计质量的提高。

环艺设计论文

环艺设计论文:室内环艺设计分析论文

一、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

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是没有生命,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个性化的构思往往会使设计以新奇制胜,所以在创新上要充分运用联想、象征、借景等手法寄情于环境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价值观念更新快,风格时尚体现得更为强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进化,而是不断变化。”人居环境价值观的更新和居住周期的更新促使了人们追求风格时尚的激烈性。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人们盲目的时尚,便会使室内设计成了庸俗的作品。那种在新的形式一出现便群起而效仿的艺术早已被人唾弃。在室内设计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而是更要走在实在时代的前面,创造出时代所没有的新东西,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时尚。

二、人文意趣的感觉背景

1.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换速度惊人,更替周期缩短,时尚性体现得更加激烈,价值观念使人们不容易长期保持一种想法。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一方面重视高质量高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和生存价值的需要,因此人居环境设计的高质量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就形成了新的价值观。熟悉室内装饰材料的组合风格,力求从造型、色彩、质感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不同要求,给以精神上的平衡,从而使价值观得以体现。

2.审美意识。“美感有种种特征,但其最终的结局或效果却是一种特殊的快乐。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或某种自然美时,并不是为了满足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而沉浸到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习惯、社会倾向、时代精神,又总是给人们的审美意识以一定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审美尺度。审美尺度有个体审美和社会审美之分。然而,从根本上说,设计上的更新、创新是向某些传统审美规范发出挑战,其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们审美心理的新变化新需要,这种符合了时代追求的设计,能使设计在物质及精神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3.主题差异。人文意趣的主题是当地人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趣事。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主题其差异性是明显不同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文意趣主题,如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蒙古包的人居环境是对付北方严寒的天气,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羊头、棉袄、蓝天、白云等;吊脚楼是适应南方炎热潮湿气候而产生的,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竹篱帽、葵蒲扇、牧童和水牛等。由此可见,人文意趣题材多趋向乡土化、民族民俗化。

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为生存而生活所体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审美在现代人的生活发展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且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生活方式的情趣只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有。其实,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并非仅仅存在于经济发达、物资充裕的背景的人居生活中,远古的穴居人就有很古朴真挚的人文意趣体现:石器发明人山顶洞人和阳源的虎头梁人都分别采用赤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就足以证明先民们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也就是审美意趣活动。

三、人文意趣感觉形式的要素

1.材料材质。现代的室内设计,特别强调对装饰材料质感的研究和应用。材料质地对视觉的刺激因其表面机理的不同而影响审美机理。形状、疏密、粗细、大小会造成不同的美感,如精细美、粗犷美、均匀美、工整美、华丽美、加工美、自然美等。装饰材料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质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人们紧张工作之余,寻求的是有个性、有人情味的高情感的生活环境,以取得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装饰材料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与室内环境有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不同色彩、图案、质地的运用,会产生丰富的效果,将其作为人文意趣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来加以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色彩。造型的视觉机能大于心理机能,而色彩则是心理机能大于视觉机能。色彩的视觉机能是对不同颜色的反映。暖色给人以扩张感,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反射强。暖色产生热、厚之感,冷色产生凉、薄之感。色彩的心理机能是指人对色彩的体验和偏爱。但若过分强调色彩本身而忽略了人对色彩的主观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色彩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如凡高长着一头红发,他把上帝的头发也画成红色;美国黑人画家詹姆琼斯则把上帝的头发画成黑色。中国人是喜红丧白。色彩对人有许多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暖色容易创造富丽、热烈、喜庆的气氛;冷色调适于创造清净、凉爽的感觉。色彩最能体现人文意趣,它能体现出居住人的精神面貌及文化修养。不同年龄段、不同修养、不同职业的人其居住环境色彩也不同。老年人群的喜好则比较纷繁复杂:有的喜欢明快简洁,有的喜欢庄严隆重,有的喜好耐人寻味,体现题材为名贵珍品或旅游健身品;年轻人群则喜欢个性化的东西,情感分明,色彩倾向独特、时尚。

3.形态。形态是指形状和状态。形状是指平面的形态,形:造型的物形(形影)、人形(体形)、样子(形态);态是指体态、姿态、动态、神态。形体和形态是不同的,形体是客观的,与人的视角无关;而形态与视角有关,所以说它有主观性。形态是人的视觉机能对形的大小、曲直和粗细最敏感,形体大而粗的最先吸引视线,在视觉上有靠近的感觉,而形体小的则有后退的感觉。同一物体不同造型会有不同的人文意趣:垂直线,稳定、庄严、庄重;水平线,平定、安详、和平、现代感;斜线,紧张、激动、灵活;折线,惊愕、狂乱;放射形曲线,愉快、希望;柔和曲线,优美、韵律、愉悦、亲密;上升曲线,振奋;下降曲线,压抑、悲哀。总之,人文意趣的形态美可以是朦胧的,又可以是明确的,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体的。

环艺设计论文:室内环艺设计论文

一、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

人文意趣的感觉组构是没有生命,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个性化的构思往往会使设计以新奇制胜,所以在创新上要充分运用联想、象征、借景等手法寄情于环境中。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快,价值观念更新快,风格时尚体现得更为强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进化,而是不断变化。”人居环境价值观的更新和居住周期的更新促使了人们追求风格时尚的激烈性。但是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人们盲目的时尚,便会使室内设计成了庸俗的作品。那种在新的形式一出现便群起而效仿的艺术早已被人唾弃。在室内设计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与时俱进,而是更要走在实在时代的前面,创造出时代所没有的新东西,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时尚。

二、人文意趣的感觉背景

1.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变换速度惊人,更替周期缩短,时尚性体现得更加激烈,价值观念使人们不容易长期保持一种想法。现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观念也不断地发生改变,一方面重视高质量高技术,另一方面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和生存价值的需要,因此人居环境设计的高质量高技术与高情感的结合就形成了新的价值观。熟悉室内装饰材料的组合风格,力求从造型、色彩、质感方面满足现代人的不同要求,给以精神上的平衡,从而使价值观得以体现。

2.审美意识。“美感有种种特征,但其最终的结局或效果却是一种特殊的快乐。当人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一件艺术品或某种自然美时,并不是为了满足一种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是满足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而沉浸到一种无比愉快的精神境界中”。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习惯、社会倾向、时代精神,又总是给人们的审美意识以一定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一致的审美尺度。审美尺度有个体审美和社会审美之分。然而,从根本上说,设计上的更新、创新是向某些传统审美规范发出挑战,其归根结底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人们审美心理的新变化新需要,这种符合了时代追求的设计,能使设计在物质及精神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3.主题差异。人文意趣的主题是当地人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趣事。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的主题其差异性是明显不同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文意趣主题,如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蒙古包的人居环境是对付北方严寒的天气,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羊头、棉袄、蓝天、白云等;吊脚楼是适应南方炎热潮湿气候而产生的,其人文意趣的主要题材是竹篱帽、葵蒲扇、牧童和水牛等。由此可见,人文意趣题材多趋向乡土化、民族民俗化。

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的为生存而生活所体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审美在现代人的生活发展中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且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生活方式的情趣只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才有。其实,生活方式的人文意趣并非仅仅存在于经济发达、物资充裕的背景的人居生活中,远古的穴居人就有很古朴真挚的人文意趣体现:石器发明人山顶洞人和阳源的虎头梁人都分别采用赤矿粉末与红色泥岩做染色材料,这就足以证明先民们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也就是审美意趣活动。

三、人文意趣感觉形式的要素

1.材料材质。现代的室内设计,特别强调对装饰材料质感的研究和应用。材料质地对视觉的刺激因其表面机理的不同而影响审美机理。形状、疏密、粗细、大小会造成不同的美感,如精细美、粗犷美、均匀美、工整美、华丽美、加工美、自然美等。装饰材料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质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社会,人们紧张工作之余,寻求的是有个性、有人情味的高情感的生活环境,以取得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装饰材料作为室内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与室内环境有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其不同色彩、图案、质地的运用,会产生丰富的效果,将其作为人文意趣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来加以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色彩。造型的视觉机能大于心理机能,而色彩则是心理机能大于视觉机能。色彩的视觉机能是对不同颜色的反映。暖色给人以扩张感,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反射强。暖色产生热、厚之感,冷色产生凉、薄之感。色彩的心理机能是指人对色彩的体验和偏爱。但若过分强调色彩本身而忽略了人对色彩的主观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色彩的认识都有所不同。如凡高长着一头红发,他把上帝的头发也画成红色;美国黑人画家詹姆琼斯则把上帝的头发画成黑色。中国人是喜红丧白。色彩对人有许多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暖色容易创造富丽、热烈、喜庆的气氛;冷色调适于创造清净、凉爽的感觉。色彩最能体现人文意趣,它能体现出居住人的精神面貌及文化修养。不同年龄段、不同修养、不同职业的人其居住环境色彩也不同。老年人群的喜好则比较纷繁复杂:有的喜欢明快简洁,有的喜欢庄严隆重,有的喜好耐人寻味,体现题材为名贵珍品或旅游健身品;年轻人群则喜欢个性化的东西,情感分明,色彩倾向独特、时尚。

3.形态。形态是指形状和状态。形状是指平面的形态,形:造型的物形(形影)、人形(体形)、样子(形态);态是指体态、姿态、动态、神态。形体和形态是不同的,形体是客观的,与人的视角无关;而形态与视角有关,所以说它有主观性。形态是人的视觉机能对形的大小、曲直和粗细最敏感,形体大而粗的最先吸引视线,在视觉上有靠近的感觉,而形体小的则有后退的感觉。同一物体不同造型会有不同的人文意趣:垂直线,稳定、庄严、庄重;水平线,平定、安详、和平、现代感;斜线,紧张、激动、灵活;折线,惊愕、狂乱;放射形曲线,愉快、希望;柔和曲线,优美、韵律、愉悦、亲密;上升曲线,振奋;下降曲线,压抑、悲哀。总之,人文意趣的形态美可以是朦胧的,又可以是明确的,可以是抽象的,又可以是具体的。

环艺设计论文:论生态理念视觉下的环艺设计

1.生态理念下的室内空间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在生态设计理念的指引下,对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室内空间进行生态化的环境设计。具体来说,首先,室内生态环境的营造应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架构,即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指建筑的自然生态环境应该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要让建筑内部保持良好的条件与调节能力,尽可能地让人、建筑以及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系统。当前,我国生态建筑主要有这几个特征,即使用非私土砖墙体、新型砖墙、双层中空玻璃以及太阳能等先进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尽可能地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内空间。生态建筑可以为将来需要设计的室内空间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本条件为人们营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室内装修的繁琐程序,还可以减少由室内装修带来的污染和破坏等问题。其次,设计师应该摒弃原先的室内环境设计方法。那种通过堆砌多种材料得来的室内环境显然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设计师应该认真了解现代人对于室内居住空间的简约化需求,从而尽量减少使用室内装修材料,使整个室内人居环境更为人性化,更具简洁时尚之美。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都非常崇尚简约主义的室内装修风格,它能够使受众避免产生审美疲劳,还能够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精神,让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此外,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线和空气、绿色植物营造出一种健康、生态的室内人居环境,尽可能地使室内环境更接近大自然环境,增强一种自然化的气息。设计师还要尽量使用生态环保的装修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成分的挥发,以保证健康的室内空间环境,同时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并努力对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尽量避免装修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室内人居环境。

2.生态理念下的室外空间设计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除了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考虑到生态化设计理念以外,还要从生态化的理念出发,对室外环境进行生态化设计。具体来说,对室外空间的生态化设计,就是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因为城市中的土地资源更为稀缺,“寸土寸金”的说法让设计师必须严格按照生态化的设计要求对待建筑用地,要对相关的自然景观环境进行生态化的考虑与设计。对于城市来说,由于污染较大,绿地的作用是巨大的,其能够为城市带来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净化空气,还能够对附近的小环境进行微调,尽可能让城市环境更接近自然空间环境。因此,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设计师更应该在一些建筑空余空间中进行城市绿化带的建造,多使用植物等自然景观进行空间环境设计,让现代城市的室外空间集生态性与自然性于一体,满足人们对自然的亲近感和回归感,保证城市空间中充足的绿地系统。同时,设计师还应该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切实重视建筑室外环境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在对一些自然条件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基地的微气候以及生物链情况,不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这是因为室外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类营造出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从而通过现代景观的设计让人类更好地接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设计师要让室外景观设计符合生态化要求,重视植物种类多样性和本土化所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利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防止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链可能存在的威胁。此外,在室外空间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还应该合理规划景观形式,尽量避免使用成本过高、质感不佳的景观形式,避免流于外在形式而出现一些华而不实的景观设计作品。而应该真正立足于为人们提供生态环境的前提,对室外空间进行生态化的环境设计,尽可能做到可持续性、社会性、安全性、高效性、节约性、多样性以及舒适性的统一,让室外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真正体现出人性化与生态化的一面,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3.结语

总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更需要遵循生态化的设计理念,这与我们一直提倡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因此,设计师必须认清生态设计理念的真实内涵,结合原有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充分体现出人性化与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让人们能够享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面,而不是对自然环境肆意毁坏。这就要求设计师从生态理念出发,对环境进行生态化的设计,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良性循环,让人们能够在个性化、多元化与人性化的现代社会中,居于一种小和谐与大和谐的生态环境中。

作者:肖丹

环艺设计论文:传统色彩在环艺设计中的实用性

一、中国传统色彩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色彩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对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色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在经济全球环境下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传统文化元素复兴对我们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众多的视觉符号不断涌现的时代,传统色彩也赋予了文化的特质。比如有时单一的色彩不一定体现在单一的情节,传统色彩有着庞大的组织联系,色彩的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印象和民族心理的体现。

1.在借鉴中创造不管什么时候借鉴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没有人能在脚下空空的情况下去创造出任何东西。就像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所说的那样,他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牛顿说这话是有谦虚的意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牛顿是在不断借鉴和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才取得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的。传统色彩对现代平面设计也是一样,我们也应该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去创造。传统色彩作为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构成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认可的视觉经验。是祖先们在长时间的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是优秀的文化,是一种精髓,值得我们去借鉴。所以,将传统的色彩注入现代平面设计中是设计借鉴从熟识到陌生再发展到熟识的过程,是我们不断学习和借鉴的过程。

2.在传承中超越学过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的。传统色彩观也是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真正的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也是运动着的,传统也是推动着人们不断向前发展的。众所周知,传统色彩是民族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也是一脉相承的。一切优秀的设计都不是空谈和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是设计师将前人的优秀创作理念融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而不断发展而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色彩的应用并不是中国传统色彩与现代平面简单的拼凑,而是要用新的设计理念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设计形式来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平面的设计中不断挖掘出传统色彩的深厚内涵,将中国传统色彩注入新的设计理念,使现代平面更加新颖更具有创新性。中国传统色彩给现代平面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理念。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将传统色彩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合,不但有利于与本土观众相沟通,更有利于中国设计走向国际,与国际设计相接轨。正如2008年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设计的平面设计,从奥运会会徽、服装、福娃和奥运宣传图片运用的都是中国传统的色调和元素。红色是中国民间一直颇受喜爱的颜色,在现代生活中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红”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我国的国旗、军旗、团旗等都是大面积地使用红色。红在中国人的审美观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奥运色的基本色由“中国红”、“琉璃黄”、“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玉脂白”六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中国红就是一个核心色彩,它贯通了2008北京奥运的始终。从会徽到奥运火炬,到各大品牌的奥运广告,都突出着中国红这个主题。“中国红”以惊人的穿透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中国红”也由各色的奥运宣传,如中国人自古就喜吉祥、平安、大吉大利的思想观念,中国这种带有传统意味的现代平面设计是现代的审美特征和趣味的体现。同时,中国蓝也在现代平面设计占有很大的成分,特别是中国传统青花蓝的应用更为广泛。现代我们的设计正在逐渐走向国际化,西方对于中国传统红和蓝的认同使得东西方文化更加生动地交融表现出来。中国传统色彩蓝色在蓝尚品牌的应用。蓝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色彩,也具有深刻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和谐之意,与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和谐之道是一种契合。这一直是古代社会和统治者所提倡的思想,而现在我们国家也在提倡共建和谐社会,正是和睦、和平的象征。“蓝尚”品牌自创立之初,本着“时尚+复古”的理念,设计师从青花蓝中获取灵感,设计思维突破常规,同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把从青花蓝中吸取到的灵感运用到T恤设计中。在T恤设计中应用传统元素,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众接受,并使其流行开,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审美情趣,传播传统文化,唤起大众的民族感情,让大众在心理上体验到文化的归属感和历史的厚重感。青花蓝曾经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设计及奥运宣传的相关设计中大放光彩。青花蓝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得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欣赏,而后就掀起了一场蓝色狂潮。其实现代设计已经不乏青花蓝的设计装饰了。特别是蓝白相映更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我国对于蓝白色的配色经验由来已久,从最常见的青花瓷器中就可以看出我国对于蓝白配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了。蓝白相映显示出了高雅清逸,青花瓷蓝白相映的写意墨分五色,吸收了绘画的笔墨,画意与气韵相结合再加上白色的底面显示出了极浓的诗情画意。蓝白相映,美在较深的蓝色中同时还含有紫色的成分,具有很重的分量感、深沉感,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淳朴和时尚。蓝色与白色的搭配具有强烈的稚拙感与清新感觉,在设计中能表现出很好的视觉效果,不管是包装还是VI,或是标志都能体现很好的视觉美韵。

三、结语

大量流传的民族色彩将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的一个艺术领域,若能够在以后的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好这些民族色彩,将会让环艺设计增彩不少。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提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民族文化尤为重要。在平面设计里,没有什么能比传统色彩的运用更能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了,它代表的是历史和现代,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其所具有的艺术创作精神,用现代的设计精神和技术把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才能设计出更美的更有利于我们文化复兴的作品,更能被世界认可。不但要认识的这些,今后还要做到这些,环艺设计的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同人一起努力。

作者:周博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环艺设计论文:审美视域下文化建筑的环艺设计论述

1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文化建筑的设计是功能-艺术-技术的空间组合,三者应达到高度的统一。优秀的建筑设计不能脱离总体关系孤立地进行,应将它融入特定的环境之中去考虑。(1)在建筑设计的环节中,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以环境来作为衬托,结合整体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相应的标准,通过物质手段的辅助以及美学原理的分析,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当下民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室内以及室外环境。(2)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仅仅可以实现文化建筑的基本使用价值,还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环境氛围以及建筑特征等精神层次的要素和特征。(3)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将人作为设计的根本,设计的主要理念必须要围绕着为更多的民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来作为根本。(4)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要有调整自然环境的能力,也必须要能够照顾到视觉秩序,除此之外,更多的就是要装饰人的存在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只有将各方面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2从审美角度来考量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

综上所述,文化建筑物的环境是对建筑功能的进一步深化和延续,是建筑内涵的深层次的表现。我们从审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对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考量的话,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入手进行探讨:

2.1审美主体更趋向于大众化①社会经济及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大众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也正是传达和弘扬了这种大众文化。②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社会文化,抑或是公众的需求,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作为文化建筑,也必须要顺应这种趋势,力求创设出更加多元的文化需求,为公众营造出更为宽泛的空间。从艺术的宽泛概念来看,一切都应该是艺术,而文化建筑应该是将普通的生活当作一种人文景观,从大众的生活之中寻找灵感,从而去展示人类生活中不曾被留意到的美。以桂林木龙湖景区为范例:景区交通流线序列为入口、小广场、游客观演台,一次穿越花鼓楼、木龙塔、水榭,最后走过古城墙回到入口广场,因而、景区交通流线也是完美的景观流线。综上所述,无论是大范围的文化建筑,还是与之相关的环境艺术,都必须是与民众的生活相关的、符合他们的审美观念,并可以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休闲场所的。

2.2信息传达手段的多元化与建筑的人性化(1)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获得了空前的发展:①传播的手段和速度都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那种单一的信息交流方式被打破,呈现出一种网状的态势。②人们因为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了一起,从而传输的介质和载体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③文化建筑的艺术设计可能会带来的视觉信息传播,不仅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跨越民族以及国界,这种传播方式甚至对以往的那种自上往下的传播格局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社会网络关系之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参与到信息的交流中。(2)范例分析:①现代剧场在传统的“观赏与被观赏关系”这一基本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观演互动融为一体的亲密空间。②在桂林新区建筑群大剧院、博物馆等设计中,室外设置大面积的前广场组合水景景观和建筑小品,使建筑内外空间流动,用设计手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促进其城乡的文化交流。(3)上海大剧院(图2),是中国传统图腾的现代诠释。地基是方形的、屋顶是拱形的,象征“天圆地方”。侧墙正面装有玻璃,面向广场,可以使人们饱览全城景胜。

2.3文化传达的过程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抽象性(1)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考量信息,它具有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特征。所谓的限制性信息,是指它可以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而非限制性信息,不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本身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它需要用自身的感觉来体会,但是每个人的感觉又是不同的,所以很容易出现很大的模糊性。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得到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过程必须要传播的文化信息肯定不是限制性的确定信息,而是这种非限制性的,正是这种非限制性的、模糊的信息,才更需要人们去不断的联想。[2](2)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根据人与建筑的关系为切入点进行研究的,而人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他的感觉和品味很难做到高度统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覆盖范围又非常的宽泛,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对于文化建筑所传达的信息,没有必要整体把握,仅仅需要抓住自己感兴趣的一点或者最主要的一点进行感受和分析。例如,上海东方东方艺术中心(图3):似五瓣之莲花,中心外壳通透,三个音乐厅如珍宝般地被装在里面,外壁点缀有七彩陶瓷珍珠。整个建筑充满活力,如流动的曲线般优美。

2.4审美是一种直观性的活动视觉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形式。与人的其他感官相比,视觉手段更加的直观,譬如说和语言相比,视觉具有图像优势,所以,审美活动的直观性也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必须要注意的特点,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手段来传达的信息,通常都是通过视觉手段实现的,可能也需要其他的视听媒介和设计图像的方式对整体的观感进行传播,从而完成对作品的影响。例如,东京艺术大学演奏厅:设计注重其周围的神社和树木的历史以及信仰精神方面的环境。该厅设计时,使用木头、石头、皮革等材料,并采取了独特的尝试,当顶棚过到最高的15m时,光线从上面泄下,如同置身森林中的广场,从“森林”中释放出全部的音乐。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建筑的审美主体更加趋向于大众化。而大众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人们的生产活动而变得更加美好。所以说,虽然审美是主观的心理活动,但是,它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客观因素。环境设计各要素间的关系犹如生物学上生物群落的共生链,维系着自然万物的萌发,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得文化建筑物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体现出人类与环境的共存,体现人与环境新的高层次的平衡和发展。

作者:兰波王丽娅李兵单位: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环艺设计论文:城市建设中的环艺设计阐述

一、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设计手法单一,自然因素的缺失,老建筑无法融入整体环境。目前许多城市都进行了零碎的改造,破坏了城市的整体风貌和效果。许多本应素雅的老城市因过度装饰,显得浮夸杂乱,零乱也缺乏整体感。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属建筑上的广告牌,他们的色彩和文字都十分夸张,破坏了城市的建筑轮廓线,浓郁的商业气息也破坏了城市的文明状态和沉着感,同时,广告牌不仅影响人们的视觉,更是留下大量不可回收垃圾,给城市的生态建设造成了隐患。而设计师对国外城市的刻意模仿,使其在设计上常常忽略地区差异,仅满足建筑其功能上的需要,并未考虑整体人性与自然属性的协调,既损害了老建筑的韵味,又破坏了周边自然环境。

二、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当今我国进入社会发展高速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环境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重视,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设计也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建筑、体现城市的地域人文特征,民族化风格,时代的个性化和和生态化设计的发展趋势。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策略,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打破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思想,以自然生态因素为优先考虑对象,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城市形态的有机性,丰富性和完整性。使城市系统向一个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

目前环境设计中,设计尽可能简洁,避免大量消耗能源,同时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已成为共识。在物质要求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居住环境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特色。每个城市在历史的沉淀下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符号,只有将城市的特点融入当地文化之中,激发人们内心的认同感,才能将艺术与生活相统一,提升居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三、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人文体现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城市建设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来的却是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的消逝。正如吴良镛先生指出的“技术和生产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至扼杀。”目前,如何在中国城市环境中体现其地域人文特征成为城市建设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任务。

城市的建设应尊重和充分阅读当地传统,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汲取精华,设计植根于现代生活,才能体现出本城市居民文化特征的空间环境。地域性的存在促使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地域性的主要差别体现在客观的地形地貌上,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态,习惯和方式上和生活于本地域的居民社会意识形态,群体的价值观上。

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人文体现应该注意一下三个重点:一是本土文化元素的应用,城市化和全球化为本土元素进行的创作发展做了良好的依托,本土元素是实现和谐现代城市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现在越重视地域性的作品,越被世人所认同,因为这代表了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与人们文化语境相和谐。城市的历史建筑和景观根植与特定的文化土壤,其材料,色彩和视觉符号的选择以某种特定的式样呈现,反应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习俗等。一个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通常意义上讲都具有高度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设计师们充分阅读和感悟其本土元素,就可以在创作中创新,大胆,灵活自由的使用本土因素,构建出自己的城市风貌。二是注意文化元素与整体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做城市建设的环境设计前,设计师们应该明确设计目标,对设计目标进行全方位分析,这既是设计的基础,也是体现地域特色的前提。第三是灵活的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人类文化能够进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相交流,设计师可以多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因素,取长补短,对本土的文化因素进行优化。就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而言,西方领先我们许多年,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先进的知识,结构与重组,融入到自身文化特色中,中西合璧,努力需找中西的平衡点,从而形成新的地域文化特征。

四、结语

现代城市建筑面临着人们文化品位日益丰富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也更加高层,追求着相应的意境。城市建设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强调地域性和民俗风格,面对现代人们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环境艺术设计就需要考虑更多,要着眼于未来,这要求城市建筑设计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要有历史性和共时性的交汇。在城市环境里,由于文化和历史的印记都隐含在当地人的情感中,影响着在此生活的人,所以现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传承和发扬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感情,体现地域人文特色。

作者:杨宝伟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环艺设计论文:探微建筑设计与环艺设计的关联性

1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要设计出建筑物本身的优美形态以外,还要确保所设计的配套设施、生态绿地系统能够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改善城市的面貌,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其中,绿化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做好绿化设计的工作,才能创造出舒适、优美、健康的居住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才能保护好城市的生态。同时,在确保建筑具有环保性能的基础上,还要设计出建筑的艺术美,将环保与艺术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艺术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起保护城市环境的观念。

2环境保护观念下的建筑设计思路

2.1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建筑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在建筑活动的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物质和能量,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建筑活动中,没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思路必须要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等层面出发,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

2.2利用可再生资源建筑物的整个寿命过程都在消耗着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存在着循环性和有限性的特点。有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比如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但是更多的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比如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建筑设计师在充分考虑建筑作品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设计建筑物在寿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此降低建筑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和影响。

2.3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人类在创建居住小环境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自然要素与建筑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要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生态建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是一项综合性特别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最大限度的回归自然。不论在使用何种建筑技术,都必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理应顺从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建筑物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在服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布局,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绿化是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必不可少的工作,绿化工作所使用的绿色植物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能够增加建筑外部空间的美感。同时,绿色植物容易修剪,可以营造出绿化空间的不同形象。自然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喜好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情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表现。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使得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渐趋同化。建筑风格也是如此,很多城市建筑物的风格雷同,显得毫无新鲜感。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能够造就城市独特的艺术形象。

从美学角度来讲,在营造建筑艺术性的时候,必须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深度剖析,使建筑融于周边环境,用周边环境衬托出建筑的艺术美。建筑设计工作会受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设计新建筑的整体轮廓时,必须要做到与已有建筑相呼应,色彩处理要与环境的格调相协调。在建筑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要舒适,降低建筑对人们的压迫感。

4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住房条件的要求也随着提升。但是我国现有的建筑技术却还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住房条件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要大力推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观念落实到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将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以此推动我国节能环保建筑的进步。政府在规划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选址要合理,将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起来,以此满足人们生活、精神需求。

作者:冯茹珠刘霞单位:驻马店市维拓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环艺设计论文:低碳经济在室外环艺设计中的价值

展廊展廊,是展示艺术作品的长廊,它既有宣传的作用也有装饰作用,同时还可以分隔区域。在建筑材料上选用复合型低碳材料制成,顶部的太阳板可以把光能变成电能用于夜间照明,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如图2)。

走廊走廊,即有顶的过道,建筑物的水平交通空间,也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在设计中充分引入生态、环保和节能的理念,并大幅度采用环保节能新技术,如通过阳光谷及两侧草坡把绿色、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各层空间,将雨水收集利用。雨水储存在地下室里,经过处理可以用于灌溉与清洁,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亭这类建筑在园林中主要供人游览、赏景之用。亭即停,本意指人们中途停留之处,它是一种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等多种形状。亭子常常建在山上、水旁、花间、桥上,可以供人们遮阳避雨、休息观景,也使园中的风景更加美丽。中国的亭子大多是用木、竹、砖、石建造的。在这里设计的用低碳材料建成的亭子是想让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院校里感受到古代建筑带来的思古之幽情。

雕塑艺术雕塑作为文化广场的主要形象是设计的关键,此次设计的是一组用书堆砌的雕塑,表现出学子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0的诗境,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勤奋读书。雕塑设计要与主题环境相匹配,体现出活泼、积极向上、舒适温馨的构成形式。材料用水泥制成,(如图3)。

水体人们需要水,就像需要阳光、空气一样,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温度和净化空气。(P52)作为该设计创意的主脉,水由西流向东,水的流动产生活力,使人兴奋和激动,再加上潺潺的水声很容易使人惬意。同时,同学们在感情上喜欢水,喜欢水的五光十色和悦耳的声响,所以说水体就成了空间组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广场之水由西向东(由高向低)流动,落差有大到小,流速有快到慢,贯穿广场的左边,形成宁静和轻松,静静流淌的溪流,给人一种自然亲近之感。水的源头有人工小瀑布,利用落差,借鉴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的形式形成不同的音乐声。而整个水系的设计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照明照明设施主要有路灯、广场灯、霓虹灯、喷泉水池灯、景观照明灯等。它们有的以满足夜间照明为主,有的以烘托环境气氛之用,为公共环境带来动人夜景。由于功能的不同,照明方式也不一样,设计时应有不同的着眼点。路灯和一些装饰灯具在满足照明要求下,还需考虑它的造型、尺度、色彩和灯光效果。因为它们的灯光在夜间起到引导和划分空间的作用。但白天它们以灯具造型出现,成为优美环境的一部分、一个视点、一个亮点。

此路灯的设计,灯柱为梯子形,象征着同学们勇攀高峰,圆形的灯泡象征着太阳,同学们向着光明奔跑,两边打开的像打开的书,又像海鸥翅膀,其实是两块太阳板电池,既美观又节能又环保(如图4)。此款路灯是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上面的亭子形状和周围的亭台相呼应,顶部是太阳板,下面的灯柱为现代设计,用可重复利用的低碳材料制成,重复的圆孔既可以透光又很好的起到了装饰作用。在灯光设计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照明技术,提倡低碳生活,尽量选用绿色节能设备。

设计总结:结合理论和部分节能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实地考察,自己丈量设计环境、考察材料市场,获取了大量信息,为自己熟悉的环境做有效的设计。

通过这次低碳设计的尝试,学生们意识到低碳设计对节约资源、优化环境的重要性,许多同学还提出了利用自然能源做可持续发展设计的方法和措施。

此次环境设计充满了生机。学生通过主题设计感受更加透彻地领会了课堂中学到的概念、理论,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水平、实践能力。教师们依据环境艺术设计特点,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全新的平台积极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增强了自身的底蕴,提升了课程领导力,促进了环境设计质量的提高。

作者:董振怀单位:沧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环艺设计论文:环艺对建造设计地域性的重要性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影响

1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的影响

建筑设计的文化地域性,分为物质文化地域性和非物质文化地域性。首先,地域的文化内涵不一样,那么它表现在建筑设计的表现上就会有所不同。建筑设计中的尺度与建筑设计的风格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建筑设计地域性的原因。第二,在国家的内部之间,也存在着由于地方界限导致的各地间生活差异与社会习性的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造成了很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个基础上反映给建筑设计就形成了地域性的差异,另一方面,各地域间无论在哪个方面上,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往来关系,这种往来关系经过不断的沉淀与积累,各地域间的文化也就自然而然的反映在建筑的设计上。第三,由于不同地域间的不同礼制,也会造成建筑设计的差异性。比如泰国是一个全民信佛的国度,那么它的建筑设计就会体现佛教的特征,我国封建礼制历史比较长,在建筑设计上多体现封建集权的庙宇式特征。

环境艺术在建筑文化地域性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环境艺术是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产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是环境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环境艺术就是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的体现。地域间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文化差异、制度、道德等方面的差异都会放映在环境艺术中。比如,宗教文化的不同,环境艺术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不同,信奉基督教的地域,在建筑的环境设计上就会体现基督教的教义和精神,在一些建筑壁画上的选择、建筑整体风格的设计、建筑内饰的装修上,都会透漏着基督教的内容。另外,建筑设计文化地域性事环境艺术的主要推手,促进着环境艺术水平的发展,一个地方的文化有多深厚、多丰富,相对应的环境艺术的发展潜力就会有多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且精深,环境艺术在近几年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客观上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

2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生态地域性的影响

生态因素是近几年建筑设计的主流方向。生态的和谐是建筑的重要追求,一个好得建筑设计,离不开对生态环境的参考。

生态环境也存在地域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地理条件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地域性差异。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建筑设计的配套设施上,例如绿地、树木、水文等,如何在建筑设计上结合本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创造一个优美、和谐、舒适的生态居住环境,考验着每一个建筑设计者。生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环节,在人们生态意识越来越强的条件下,生态因素足可以决定环境艺术设计的成败。

环境艺术的设计者要在设计生态环境时,注重建筑的生态地域性,不能只途表面功夫,要在确保当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着力塑造一个适合人居住得生态环境,在绿化、水文等充分保证人们的休闲性和娱乐性。

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景观地域性的影响

建筑设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景观设计上。景观设计是体现建筑的地域性差异的重要载体,任何建筑都离不开景观设计。例如中国的传统民居的门前,都会设计有左右两个石狮子,认为石狮子是一家院落的守护神。在中国流传着一句古话“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从这点上足可以看出景观设计对于一座建筑的重要性。

景观设计也是环境艺术的重要体现手法,环境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建筑景观上的设计。不同地域的景观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和优点。江南的建筑景观多为小桥流水式的,北方的建筑景观多为庄严肃穆式的,而一些少数民族的建筑景观更是富有特色,藏族人民的建筑景观一般是和高山瑞雪联系在一起,蒙古族的建筑景观多体现的是草原气质,所以,建筑设计存在着较大的景观地域性,在进行建筑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

环境艺术在景观设计的体现上,要注重多角度、全方位的设计,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目光短浅,要结合该地域的不同背景进行系统的艺术设计,使得建筑景观很好地展现建筑的特质,并且从侧面提升建筑的整体水平和观赏性。

总结

建筑设计是建筑的根本,一个好的建筑的从开始筹划到最终的顺利施工,都离不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存在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气质与形象。建筑设计要从多方面考虑,全面衡量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差异。

环境艺术是近些年新兴的科学,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是,环境艺术的潜力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环境艺术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环境艺术在建筑设计地域性的体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艺术对建筑设计地域性的生态、景观与文化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各类设计人员,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结合环境艺术的要求,认真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将建筑的地域性更加完美的体现出来,提高建筑的水平和层次。

作者:刘晓辉单位: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环艺设计论文:文化概念下的环艺设计形式探讨

对设计表达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也相异成趣。纵观园林史可知,对于景致各异的古典园林而言,中、西设计理念下所呈现的面貌和风格也各不相同。西方布局更显规则有序,花园重要位置常有主体建筑耸立,通过各种规则对称形式来表达出一种超越自然的信念和力量。此外,建筑、花草、树木也极富逻辑性,集中表现了整体下的对称及均衡美。与此同时,西方更加强调人工雕琢之美。其园林数目常被修剪为球状、方形或锥状等各种立体或几何形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古典园林中并未强调凸显轴线,所有花草、树木、山石、建筑都十分和谐、妥帖地布置,显现出一种极富山林野趣的自然美感。其突出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我国园林更具独立性,其自成格局,布局适宜,同建筑间并无逻辑方面的主次关系存在,讲究因地制宜、不雕琢。

对设计趋势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域文化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步削弱,东西方文化特色逐渐模糊,因而中国独特文化理念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也在逐渐衰微。随着全球化思潮的不断发展和冲击,我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已经呈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一系列浅薄、空乏、平庸,但又无可奈何的作品。在新形式下,为了更好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应从我国传统文化内部衍生而来,并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释放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为环境艺术设计模式注入营养和生命,最终推动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的不断发展。

加强文化理念的渗透,推动中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的实现

20世纪80年代,赶超现代化的热情与渴望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一时间内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常常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为标准来对自己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设计和评价。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这种照搬西方发展模式的行为最终还是告以失败。如何以我国社会主体为基础进行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采用理性思维寻找淡忘已久的我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追求现代化是如今摆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段的有效结合

首先,对于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的实现,只有借助于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来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才能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以活力和生命力,也才能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及科技的发展要求。将我国传统文化、地域及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体现我国的传统特色、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为各地方风俗及人文特色营造环境艺术发展空间,最终探索一条同我国地域特色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意境感人,增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我国文化历来讲究含蓄性,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以境感人,切忌表达太过直观、艺术语言太过泛滥。此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贵不言”为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所带来的启示。环境艺术既是形态语言,又是感性语言,因而其既具体又含不确定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既要表现出多义性,又要凸显含蓄。含蓄是宽容的,其并不武断,可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联想及回味,并允许各种不同感受的存在,因而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及欣赏过程中更具多义性,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信仰及年龄的人,对于环境艺术的欣赏及感受也各不相同。环境艺术的含蓄性为各类人带来了不同的遐思,为每个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机会,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力量之所在。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如今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也为各设计人员提供了设计思路,不应盲目照搬西方观念,而是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念,设计出我国环境艺术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对于我国新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应以我国传统文化为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的不断发展,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体验,促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何川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环艺设计论文:当今环艺设计教育的展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专业,它与实践的结合十分紧密。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基本切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同学对材料的规格、尺寸及施工条件等知道的甚少,不利于他们最后设计作品的执行。另外,许多高校开设了设计课,让学生做一些假设性的课题。但是这样脱离实际情况的设计,只能是学生凭空想象,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只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没有考虑到其功能的实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缺乏。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很快,所以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的教师是由别的专业改行来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虽然他们的学历很高,职称也很高,但是对于一门全新学科的教学难免力不从心。还有不少是本专业的教师,他们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市场、工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些因素在很到程度上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设计的过程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过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教育。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革,以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要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深刻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有如下几点建议:

1.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变化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多思考,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先拟定一个课题,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并通过收集基本信息的过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的专业更注重实践教学过程,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能完全封闭在课堂中,只有打破课堂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学校应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样可以将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工程实例中,教师可在现场进行授课。学生可以在参观的同时感受到书本上的设计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教师还应尽量根据大纲的要求,到社会上去接一些真实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实题实做”。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运用创新性思维去解决问题。

3.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质量。环境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学内容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所以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让教师去参与国内外的设计竞赛,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保证能将最新、最快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唯有创新才能进步,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唯有创新才能发展。我们要不断改革、创新我们的教育模式,吸收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进而推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正正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环艺设计论文:职校环艺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向

“基于工作岗位”的专业方向设置

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方向应做出调整,以往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就业的方向而定,如、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等,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的发展与转型,用此方式已不在科学了。

原因在于行业岗位从最初的设计师、装修师傅转变到了设计团队、工程团队、(甲乙双方)项目监理,行业人数岗位职责更加的系统化。

仅设计团队就有主持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绘图员、制图员等多个岗位,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如果都以培养设计师或是设计团队为教育的目标,行业便会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这是无论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不愿意看到的,但实际的教育体制中却是如此,设计团队岗位需求以出现负荷趋势,而为工程服务的其他岗位却依然人才难寻,如项目监理在项目中起到了贯彻设计意图、落实设计项目、沟通甲方的重要桥梁作用,不仅需要人才了解施工技术,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及审美修养,需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但现实中,担任此项重要工作的岗位大部分是由懂施工技术却不会设计的人员担任,导致设计意图与实际施工脱轨,社会出现了大量“似猫非虎”的项目。

因此,高职教育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方向不应横向广泛的开设,而是应该依据具体的工作岗位纵向细化区分。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学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一席之地,开拓出一片天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设置教学的课程体系,区分学习科目的重点,使专业教学内容清晰化、针对化,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才能达到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本行业设计师岗位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中非常注重手绘表达能力培养,事实上,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美术功底较差,要培养出较强的手绘能力需要大量时间占去较多的课时,并且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手绘效果图却不常被使用,而是被电脑效果图所替代,如何优化《手绘表现技法课程》;如何改革为手绘表达能力做铺垫的素描、色彩、风景写生等绘画基础课程;如何重新设置专业课程体制,面对这些实际存在的情况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微调或回避的态度被动的去面对问题,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方式、方法,这种结果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就业岗位”,在“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调查研究人才所需要的技术能力,最后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两点的专业建设办法,目的是为高职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找到新的方向,改变高职教育环艺人才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窘境,同时也解决行业所需人才的真正需求,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作者:陈泽单位: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环艺设计论文:环艺设计创业教课形式的组建

环境艺术设计本科生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创业是就业的一种高级形式,创业教育的实施就是高水平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的成功不仅能使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更能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创造就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创业教育应根据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实践、实用、实际”为原则,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各方向的特征、不同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下为主要实施方案: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专业课基础上,增加艺术设计专业创业课程,邀请创业方面的教育专家进行授课,把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方法引入艺术设计专业课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业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设计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更需要具备管理素质和营销素质。教师应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的改进,增加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在掌握专业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对于管理素质与营销素质的培养,首先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运营的知识,再通过聘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企业负责人或成功的设计创业者来校授课或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团队管理能力、设计项目管理能力和项目推广营销能力。

2.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的整合

教师应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市场发展状况相整合,开辟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等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创业思路、创业方向和实践经验。如装饰材料课,可以在装饰材料市场、专业设计施工企业甚至施工现场开辟第二课堂,把过去的课堂讲解和材料考察两部分内容整合成一体,由专业课教师与实际施工人员一同为学生上课,这样的课堂不仅生动、灵活,还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材料、工艺和市场运作的最新知识。再如商业空间设计课,可以直接在专业设计企业进行实践课堂教学,专业教师与学生全面地与设计师、设计项目进行互动,跟踪和了解一个实际商业空间设计项目从客户交流到设计完成的全过程。高年级的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到项目当中,提高实践能力。其他的专业课也可以通过类似模式进行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的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实现学生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从设计方法、工艺技术到商业运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日后的创业提供全面的知识储备。

3.“产学研”模式带动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近年来,不少高校已经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尝试进行了“工作室制”的改革,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实际设计施工项目,不论组成何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单位,改革都只是流于表面。首先,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在校内建立适合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建设发展的创新实践基地,把本专业的企业和项目带入创新实践基地,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有助于让课题研究立项的成果迅速满足现实市场的需要。

其次,通过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的互动,把教学与实践整合,通过企业项目的实践促进教学的发展,通过教学的发展为企业培养人才,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也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自信心。第三,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基地可以进一步发展为企业孵化器,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和服务,给毕业生创业搭建平台,提供管理、技术、融资等援助项目,为其与专家、企业家的交流牵线搭桥,以有效地把毕业生创业产生的新生企业扶植起来。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种工作实践性极强、学科交叉性极高、知识综合性极广的特殊艺术类专业,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与市场发展相适应,以“产学研”模式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是解决目前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作者:汤常鸣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环艺设计论文:民族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继承

民族元素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民族元素在室内空间的应用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基础装修中作为装饰元素反映在空间的某个装饰面内,对空间内各界面运用民族元素进行装饰装修。如吊顶、门窗、墙面、地面、厨卫器具等。二是在空间内可以任意更换位置自由搬动的作为后期装饰,这种情况下大都是从乡村或专卖市场购置真正的民艺原创品,如家具、器具、陈设品等。往往源自民间的民艺制品并不直接符合现代家用,有时出于保护或加强形式的目的,常常会作些适当的“包装”。如为刺绣、剪纸、木浮雕装框,为几案配玻璃、桌布,为饰件加底座等。可以说,室内空间是最容易让民族元素找到落脚的地方。在现代室内空间的装饰设计上较直接地采用适当简化的民族民间装饰图案并保持其色彩特征,选用民族民间陈设艺术品等来创造室内环境气氛,取得明显的地域民族民间风格特色,同时还具有现代特征。

室内空间环境从细的来讲包括灯光、天花、地面、墙面、家具、配饰等构成要素,结合现代室内设计原理和相关理论,将传统民族元素融入现代室内设计,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如图1所示。在广西人民大会堂的来宾市厅,天棚取自广西程阳风雨桥中的亭的八角造型吊顶。如九重宫阙,似翼欲飞;若宝塔之顶,威慑四方。其形,象征在侗家桥下的聚会;其意,在神圣威严中传达出了侗族人民古朴的集体观念和维护团结的审美意识。透过八角形木边围框的巨大玻璃天幕,灯光营造出一片明亮的自然光效果,分散四周的小射灯光线直泻而下,整个厅堂光影交错,使得以黄色为主基调的大厅更显得富丽堂皇,气度非凡。

来宾市厅以整体的壮美与细微处的精致相结合,体现桂中大地上的秀美景致;又以少数民族图腾物、器物、饰物为素材,用现代艺术构成的手法组合,进行再创造的玻璃钢仿铜浮雕“瑶族风情”、“苗族风情”和木雕“壮族风情”,生动展现了桂中山川中的民族情怀悠久博大。

民族元素在休闲娱乐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休闲娱乐空间环境主要是指城市广场、公园、旅游景区等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对环境所具有的文化品位要求较高,并且力求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风格上一般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同时重点体现出环境的轻松、自然,以使现代都市的人们能够放松心境,真正实现休闲的目的。

由于室外休闲环境独特的功能需求,对自然的回归与对文化的追求都与民族元素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尤其民族元素中对材料的选择运用更成为室外休闲环境运用借鉴的重要源泉。如在材料选择上也运用竹、麻、木、石等天然材料,以营造天然情趣;或有在建筑入口处和外立面上下功夫,用原木、竹材等模仿井干建筑的式样对入口进行装饰,或运用重新设计的传统民居图案进行装饰,有着自然粗犷的美,符合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在城市广场、公园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局部的民族元素作为点景,以引起人们对乡间的怀念之情,而在旅游景区,则具备了大范围多角度运用的可能性,比如民俗风情园、民俗村等的景观设计,往往将民族元素加载到生活场景当中,让人们完全回复到民间生活的本来面貌,对民族元素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在环境中表达着民族元素内容。

如图2所示柳州大龙潭风景区别具匠心地以广西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建筑、风物民俗为主要建园内容,融少数民族风情特色与秀美的自然景色为一体,以“鼓楼”、“龙潭风雨桥”、“木楼民居”等建筑组成的侗寨蔚为壮观。静卧镜湖上的“龙潭风雨桥”系仿古钢筋混凝土廊桥式筑,以三江程阳风雨桥为基本原形设计、建造而成。整座桥亭飞檐,极具特色。傍水而建的九层瓒尖式鼓楼为正四边形塔楼结构,飞檐重阁、琉璃瓦饰、葫芦顶、端庄肃穆;内设景廊,盘旋而上,上悬“款鼓”。既体现侗人击鼓示警聚众之意,又应合游人登高望远之心。

民族元素在现代雕塑艺术中的应用

步入20世纪,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公共空间环境装饰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艺术中的重要角色现代“雕塑”以它全新的面貌在公共空间环境装饰艺术中扮演新的角色。旧有的雕塑在环境中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形态”,那么现代雕塑则融汇在人们的环境结构中,成为环境的内在“形态”,它与环境设施组合成一件不可分割的艺术品,是现代生活环境整体结构中最直接的表达手段,赋予空间环境以生机。

如已经实施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装饰浮雕、广西人民大会堂外墙装饰雕塑。在现代工艺或建筑载体中注入地方民族历史文化元素,既增添了建筑装饰的艺术美感,又显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征,营造出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氛围,并使之成为展示和演绎民族文化的新载体。同样,根据民族的民间神话、故事传说、图腾崇拜或英雄人物(包括民族始祖神)的内容,提炼和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艺术美感的形象性雕塑作品,立于广场或街道、干道两旁,可以达到美化和强化其民族特色以及烘托其文化氛围的效果。

如图3,在城市风貌建设中,柳州金鸡岭的大型浮雕在创作中对当地独特的民族元素进行采撷、凝练和艺术再创作,吸收融入到城市建筑和雕塑艺术之中,使之成为一座建筑或雕塑的标志或符号,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浮雕内容包括“文化柳州”、“风情柳州”、“工业柳州”三部分,由左至右依次排列。各部分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衔接,让不同的主题融为一体。“文化柳州”采用了铜鼓、壮锦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有穴居的“柳江人”、狩猎的原始人、扶犁耕田举杵舂米的古人以及柳宗元、驾鹤书院“三相”等人物形象;“风情柳州”则表现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敲锣打鼓、唱歌跳舞的场景,风雨桥、水车等点缀在背景上;“工业柳州”重点展现钢铁、汽车、纺织、工程机械、化工、冶炼等生产的场面,人物背景上密密麻麻的齿轮、高炉、织机等突出了现代工业特有线条之美,充满阳刚气息。浮雕以人造砂岩为基材,表面仿铜,为高浮雕形式。其中人物造型众多,串起了龙城数千年的历史,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就地取材、因崖利废,在治理危岩的同时,让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雕塑完美结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民族元素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是城市的脸面,也是民族元素中的“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建筑特色正是其蕴含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无论是苏州建筑园林的“风流”、徽州建筑的“理趣”,还是北京四合院的“厚重”,都根植于当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现代建筑同样越来越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设计观念。

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建设重要的“窗口”性大型建筑体上,有选择性地“穿衣戴帽”,通过在建筑结构造型和装饰图案设计中注入民族文化元素或符号,突出设计的民族性,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如图4所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设计,主体建筑外形取材于富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将铜鼓的造型直接运用于建筑外观设计上,整栋建筑远望犹如一尊巨大的铜鼓,极具民族标志意义。

总之,对广西传统民族艺术、民族文化元素应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深刻理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并与现代观念结合,同时进行解构和组合,把现代和传统文化发展和提升,让传统广西文化元素用于服务现代广西文化建设,为广西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宏俭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环艺设计论文:环艺设计的个性化体现

具体而言,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境艺术设计是无害性与积极性之间的统一,积极性是指艺术作品需要体现肯定、正面、向上意义的主题,无害性则表现为科学的规划,重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审美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的本身具有服务性与实用性的作用。因此,作品的设计过程必须尊重人类的生理需要与根本利益需求,并通过构造氛围与意境来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审美体验;第三,环境艺术设计是整体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统一,设计材料的日益复杂化为环境艺术设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环境艺术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整体统一的和谐,传达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个性化的具体实现

1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环境艺术个性化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与结合,强调人类生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环境艺术设计包括构思、设计、陈设、装饰等环节,甚至于每件艺术品的摆设都应斟酌几分,设计师应将业主的最初想法再加以艺术润色与处理,其个性化特征体现于采用隐喻性或象征性与外界环境相互融合。一方面,面对大众提倡多元化,在商业空间与公共厅堂的设计中,设计者应将设计构思、企划风格与资金数额相协调;另一方面,设计师还需考虑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避免人为的污染以及破坏性的资源开采所造成的生活环境恶化。在个性化的环境艺术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以及回归自然应作为主导的设计理念,环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艺术与科学统一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正逐渐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中个性化发展的趋势。

2提高空间的使用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宽广,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环境意识是其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环境的质量逐渐成为检验设计水平的依据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业主的实际情况,环境的空间使用功能会因业主的个人爱好、文化程度、从事行业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同的空间使用不同风格的个性化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空间的使用功能,因此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是个性化设计的体现之一。例如,针对热爱书画的业主,环境艺术设计师应在空间划分上充分地追求功能化,在立面时可运用中国传统的清式雕木隔扇进行装饰,材料可用鹅卵石、红木以及青瓦并配以吊棚的木质房梁,由此可使空间洋溢怀旧氛围,运用暖色的色调增加空间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在传统符号的基础上加以点缀富有现代感的元素,能够缩短时代空间的距离以及拓宽文化的背景。

3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化。个性化设计是设计师对自然界认知的反馈,是又一系列抽象认知向理性概念的构成,环境艺术设计师依靠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摆脱传统平庸的设计构思,并追求新、奇、特,是对艺术设计个性化的追求。风格是设计师创作个性的直接表达,是作者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特色,环境艺术设计师在城市的居住空间设计过程中最为在意的是空间文化形式的想象表现以及城市自身风格的特征,进而使得整个城市的规划更富规律性及独特性。由于历史背景、物质条件、经济发展以及文化风俗的影响,在同一倾向的引导之下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会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居住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居民具有不同的视觉审视,对各种艺术设计的审美及使用功能具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又共同地希望能在风格化的环境设计中了解丰富多彩地域风情与本土文化,正是这种想法为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风格化、个性化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创造力与机遇。

结语

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与自然关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更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绿色环境、生态建筑趋势的必然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实现是对传统艺术设计中概念化、公式化的冲击,个性化设计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更是环境艺术设计家在实践与想象中逐渐形成的设计风格与特点。总而言之,环境艺术的个性化设计能够丰富人类视野以及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空间环境,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间的高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汪伟亮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环艺设计论文:环艺设计中创作型人才的培育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式教学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采取的工作室体系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艺术类高职学生必须首先解决设计技能的操作熟练性问题,即学生出去找工作的基本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发展,成为整体的、完全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三位”是专业基本生存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社会综合拓展能力。专业基本生存能力是最基本的、必须掌握的能力;专业空间拓展能力是指能够触类旁通、打破专业界限的专业学习能力;社会综合拓展能力指具备沟通协作等其他综合素质。

保障体系建设

课程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课程质量是课程在整个设置、实施和评价等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符合设计者预期目标、满足社会期望、反映学校教与学内容的一种状态。艺术设计学院在此前提下,设计出符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成立由二级学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及教学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进行阶段性与总结性评价。

2.制度保障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企业调研常规化制度,持续改进项目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保障专业教学与建设稳步有序地进行。

3.资金保障

向学校申请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竞赛等建设经费,合理使用项目建设资金,并充分利用创收和社会资源确保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4.监督保障

逐步形成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及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监督作用,对照培养目标开展定期检查和科学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注重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问责。

“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建设

工作室项目式教学平台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项目中锻炼、在项目中教学。

1.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

根据专业教师所长明确教师发展方向,通过暑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锻炼或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双师”素质的培养

通过工作室项目教学,能够很好地带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实践的训练,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并要求教师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3.兼职教师队伍

与企业之间深度融合,共同完成项目,在这期间有大批的企业教师成为本院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常规教学任务、指导校外实习和提供就业机会。

4.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

承担科研项目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特别是开发与企业结合的横向技术应用项目。这样,在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接触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项目课程标准开发

让学生在工作室项目的要求下,明白自己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和知识,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去学习,以适应不同教学层次。将企业的设计生产标准作为开发项目课程标准依据,企业的岗位任务目标就是项目课程目标,企业任务目标完成的各个环节就是教学实施的环节。项目课程标准的内容由项目总体目标、分解的阶段工作任务、各阶段工作任务里涵盖的知识与技能,以及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最终完成的项目成果形式、对学生的项目评审的综合评判来组成,是组织、实施、考核项目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项目式教学模式培养的职业技能特征

职业院校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总结起来就归为设计的普遍性、可迁移性与持久性。随着技术革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持久性必须得到加强。在经过项目式教学的系统培养后,学生获得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拥有持久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往往能持久存在,会伴随其整个个体职业生涯使之终生受益。

1.通识知识与通用能力

在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竞争意识。

2.专业知识与专业拓展能力

熟悉环境艺术行业发展规律,掌握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原则,具备空间设计与创新能力;掌握设计徒手表现技法,具有设计手绘综合表现能力;掌握相关建筑与室内设计法规、政策与制图规范;掌握环艺设计(居住空间、办公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展示空间等)的基本设计理论,具有一定的设计表达与施工图制图能力;掌握CAD、3DMAX等应用软件技能,具有较强软件绘图的运用能力;掌握室内工程基本施工工艺和预算及施工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相关艺术设计专业的自学能力和创意能力。

建立一套健全的工作室项目教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工作室项目式教学考核的形式是多层次的,见图2。衡量学生的阶段任务表现分为两个主要方式:阶段任务完成效果和职业能力。两个方式的评价结果成为学生的项目得分,并记入项目总评。在项目评价方式中,主要以平时上课的考勤和表现出的职业精神、设计状态来衡量学生阶段任务的职业能力,综合总评给出项目考核结果。

作者:杨珺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环艺设计论文:伦理学视野下环艺设计才能的培育

倡导运动中的伦理呼唤与设计反思

伦理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300多年,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就第一次从伦理角度提出了何为人美德之标准:践行道德行为来展示自身之人格魅力,为美德也;伦理观念的继续发展是来自于18世纪以后,边沁和斯图加特•密尔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哲学大师康德又睿智地整合了前两者(美德论和公益论)的单一角度,创建了全新的伦理视角;使义务感和责任感成为当时伦理美德的新标准。

然而西方伦理学家们高呼了这么多世纪的美德,还是没能抑制后人对利益的追求欲望。科技不断发展所引发的经济利益至上日趋严重,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关于“克隆人”的大论战中科学家们也只谈利益,不管道义和德性了。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有义之士———哲学家麦金太尔(AlasdairMacjntrrre)在其重要著作《追寻美德》(1981)中对美德的呼唤,从新的起点提出了善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无独有偶,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发的生态伦理学家在大胆推翻“人类中心论”的创举之后,20世纪60年代起在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深刻的道德反思。“超高技派”、“极少主义”、“绿色设计”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针对现代科技文化、人造行为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现象,树以正义旗帜;21世纪全球“低碳生活”理念的倡导,更是吹响了全球减缓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践行的集结号。

这一系列的伦理倡导,表明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已经产生出了大量的相同的设计伦理诉求。在过度改造和翻新的造城运动中,呼吁文明的传承,增强城市人文气息、倡导自然回归等等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公民在伦理道德方面对每个社会成员(包括普通人、设计师、政府等)、每个环境学科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伦理

1环境艺术设计

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艺术,但也是理性和严谨的科学行为。需要处理决策者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同一设计活动中的多个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处理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设计各要素(设计施工行为、设计环节、设计成果、投入使用等等)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等等。

2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如今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显示: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已经不能确定设计师是唯一主角,设计客体也不单只有大众消费者。一方面政府强加给设计师的长官意志,使政府既是具有更高控制权的总设计师又是最有实力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参与设计意识增强,这种趋势打破了设计师左右整个设计活动的原有模式,也是大众具有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的重要原因;另外社会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等(设计网站以及设计评论平台)也使他们具有消费者和设计者的成分。这些身份的增加和互换使设计主体表现为除设计师以外的多方面加入的综合主体;设计客体表现为除了大众消费者以外的多方面加入的综合客体。面对不断变化的角色转换和环境艺术专业的新要求,就需要一种介于道德情感鼓励和法律无情强制之间的严厉规约———设计伦理学。

设计伦理指导下的专业教学

设计伦理指导教学的维度

设计伦理是一种在设计问题和设计现象产生之前或可能产生中的压迫力。因此它是在设计美学和应用伦理学范围内,确立设计活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定律和价值系统进行纯经验意义上的描述。设计伦理针对的对象不仅是专业从事设计的工作人员。面对设计行为和设计成果产生的后果及影响,无论是政府官员、教师、学生还是公民大众、社会媒体、网络都应该具备设计伦理和环境伦理的认知和道德评判。判断可以做和必须做,应该做和能够做的行为和后果,判断什么是善恶与美丑,判断怎样做是造福或毁灭……首先,设计伦理学的道德维度要求它应该对全社会进行道德规约和价值评判。因此设计伦理定律应渐进地介入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设计活动全过程,从伦理学的角度指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有利于形成德行意识。

其次,设计伦理学的正义维度要求它必须对当代社会不完善或不合理的设计问题现象进行诊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们更深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致力于共同探索和构建未来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正义感的形成。

再次,设计活动是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一,设计伦理学规范的不是某个人的独角行为或某一区域的某种行为。因此设计伦理的社会维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或集体的群体伦理风尚。主动地从伦理学的独特视角来共同认识和研究现实设计领域中设计活动所伴随的性质、原因、后果,以及设计活动发展的现实影响和可能影响。有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和伦理共识的形成。

建立强烈的设计伦理意识与专业实践教学

1加强学生的伦理意识和人格教育

大学教育不仅是学生技能教育的基地,也是学生完成自我认知、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形成的摇篮。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课程成果的设计艺术性、表现力和艺术思想深度,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哲学分析、伦理思考的培养。大学生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会表现出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或草率武断,盲目从众的心态。因而,所以作为未来的设计师,需要教师在学生道德感形成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对“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才有意义?”,“做给谁?”等基本问题的回答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具备对自身行为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样极其有助于培养未来准设计师的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伦理共识和建立团队合作的集体责任感

大学生的社会需要不断增多,情感也日益强烈。这种强烈的情感使他们富有理想,活力四射。其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道德感,友谊感,美感和荣誉感,理智感等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因此,建立团队的合作学习,无论内敛型、外向型、激情型等等的不同性格成员组合团队,学生都可以直接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支持,在集体中形成伦理共识,在磨合和历练中能够形成团结合作,荣辱与共的道义情感和集体责任感。

3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

设计行业,是专业能力+诚实、严谨的行业。在教学中倡导“笃行之”的行为理念,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和对环境艺术专业的求实的态度。一方面严谨工作态度和清晰的伦理意识能使学生根据理论指导形成高自我管理的行为流程和行动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清晰的伦理意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确定道德动机及选择道德行为,也是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直接表现。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

大学生在对环境艺术和设计上自我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意志等诸多方有成熟的一面,也有理解主观、幼稚、片面和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实现。一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之体会自我实现的喜悦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准确的及时的评价,适当的给以引导。

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作为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地深刻反思和研讨。近年来中国多项世界性政治经济文化盛会的到来,建筑、景观设计、园林绿化、装饰设计等相关行业充满了大量的机遇,各高校加大了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力度毋庸置疑。但面对社会大量出现伦理道德缺失的设计现象面前,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该有所,不夸张的说,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应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在科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确保向社会输送的大批人才能造福于人类而不是影响社会、逐渐摧毁文明。所以倡导伦理学角度的教学反思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的重要部分。

作者:董薇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