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论文

时间:2022-06-20 09:35:26 关键词: 化学 社会 化学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化学与社会论文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化与专业化化学教育论文

1.化学教学首先应注重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应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的,体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通俗道理和简洁语言,寓理想道德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于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让学生在不断地积累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高一、高二阶段的教学应突出化学的社会性

化学教育的社会化,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化学教育专业化作好精神准备。还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开展化学社会性教育,可产生积极的诱导因素,使学生喜欢化学,这是学好化学的先导,也是化学专业思想稳定的必经之路。3.结合笔者所在校大多学生来自农村这一具体实际,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1)结合教材讲授化学史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介绍我国造纸、制火药、瓷器的烧制;石油、煤的最早使用;侯氏制碱法的贡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介绍拉瓦锡对“燃素”的否定、道尔顿原子科学的假说、凯库勒苯环结构的梦得、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提出,以及居里夫妇钋、镭元素的先后发现……。介绍化学及其应用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顽强刻苦和奋发向上。

(2)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遵循化学教育社会化,应使未来公民掌握有应用价值的知识这一宗旨,加强化学教学同工农业生产相联系,应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方向。例如:

①贵州红壤、黄壤多,土壤呈微酸性(pH多在5~6之间),且土壤粘性重、缺腐殖质、团粒结构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土壤改良时,应施以石灰和增加有机肥的使用等。

②肥料的合理使用。贵州农村大都有粪尿拌灰或把潮解的硝铵埋在草木灰里的习惯,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结合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铵态氮肥(如NH4NO3、NH4HCO3)及酰胺类肥料[如CO(NH2)2]等遇碱(草木灰中含有碱性盐类K2CO3等)都会反应放出氨气,从而使氮肥肥效降低。总之,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材适当对学生进行环境化学、农业化学、医药卫生化学、生活用品中的化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精神。使学生明确化学科学对升学、科研生产、生活、工作的所有领域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3.高三阶段的教学应面对现实

高三阶段的化学是为流向化学专业或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这些学生与其它学生相比较,多数是对化学学科有浓厚兴趣,而且化学基础又是较好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化学教学,应遵循化学学科的特点,强化化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有很强的思想性、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是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理论依据,同时又由元素、化合物知识所导出,教学中二者应相互渗透和穿插。这样,可使基础理论在具有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又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置于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结合中学现状,为了准备参加高考,高三学段还应以高考为目标,强化高考的系统复习,依据《考试说明》,加大解答各类题型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化学教学社会化与专业化是素质教育与现行高考制度共存的必然选择。普通中学化学教师应面对现实,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既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将化学教育社会化与专业化紧密结合,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进行积极地改革。

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网络化学习与社会课堂的实践教育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关键词: 网路化学习 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课下的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网站、和中央文明办的“中央文明网”等,日渐成为学生经常驻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主阵地。

一、借助网络平台,增强网络内容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是否成熟、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是否正常运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依赖现代化手段,展现给学生的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资源,交流、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到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触及到的知识,优先得到优秀的学习资源,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强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网络化学习日渐成为社会信息化主流和终身化学习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打破传统的书本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主要依赖课堂学习的教育格局。各种信息化学习手段,如微博的广泛应用、手机报的普及,正推动信息时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方式的全面更新。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介,以情境对话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兴趣,自主掌握知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开展社会课堂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师事先将相关资料、素材制成网页发在网络上,学生则以查阅相关资料为主,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炼思想。

网络环境下开展以社会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和研究性、互动性、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笔者曾经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网络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大型专题片《大国崛起》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学生普遍的感触是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思想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网络化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命题后,网络教育现已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过亿,网络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成为职业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是高教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是网络教育最完善的国家,几乎全部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建立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并且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教育。所以,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让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深受学生欢迎的动态网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丰富网络信息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即使身处东西半球,都仿佛置身于一个空间,学生可以网罗大量有效信息,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先进德育文化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适应高校学生的弹性需求,引导他们走健康成功之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与机的交流没有了空间障碍,族群之间的纽带较为松懈,真实的感情流露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愈来愈淡化。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过去说教式的、单向度的灌输教育道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寓教于乐,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要主动到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品质,代表一个学校德育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信息库,通过网络点击进行名著点阅、佳片点映、名曲欣赏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建立网上课堂,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和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致,同样需要道德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不够合理,致使点击率不高,原因在于网站的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而不能引起强烈共鸣,或缺乏对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特有优势以及宣传艺术的研究。网络之所以胜于传统媒体,其最大优势是在于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扩展和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引向立体化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进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三、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三维一体”模式,形成合力。

开展网络化教育,建立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网页上鲜活的主题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网络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变得灵活起来。有限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教育目标一致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弘扬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比如以“天人和谐”为价值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自主实践教育模式,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尽管有类似的想法和强烈的需求,但难以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网络全方位的信息传输使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有助于他们利用好社会课堂,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可以适时地通过网络及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网络问卷调查的普及,使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近况,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通过网络,大家共同参与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集中的合力,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网络上的办公自动化的运用,已经彻底地扭转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的状况。在管理层面,高校辅导员的许多关于学生工作的信息,如奖学金、就业信息、考试成绩单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传递,现今已发展为公务员考试、大型统考等均由网络报名,系统自动产生报名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高校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相应的网络建设,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更为科学的形态上,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摘 要:化学这门学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启迪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化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化学 社会生活 联系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们正式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起点,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其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是以后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将化学知识传授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一方面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

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与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化学知识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都有可能会出现。因此,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观察的习惯。例如,在厨房中,我们可以发现切过酸性物品的菜刀特别容易生锈,放在潮湿处的锄头比放在干燥处的锄头容易生锈,这是为什么呢?刚烧出来的石灰放在水中为什么会冒泡?做豆腐时为什么要使用石膏,石膏是什么成分呢?如何证明?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呢?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等等。初中教师应该把课堂的范围扩大,摆脱教室空间的局限,将学生带出课堂,去自然中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初中生亲身接触自然,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些在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比较直观而具体的化学现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其养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化学现象的习惯,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中的抽象知识如元素、原子和化学反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教授学生在实验室中如何制作氢气之前,都会交给学生一个实验前准备作业,即让学生从家中搜集废旧电池,然后取出里面的锌片,在实验前给学生介绍废旧电池中有哪些污染成分,以此提高初中生的环保意识。在讲如何制作CO2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找到石灰石,并给学生布置家庭小试验,即将鸡蛋壳与醋酸放在一起,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材料和做小实验,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到蛋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了解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二、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新课程改革提出,初中化学课教学必须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但是学生的生活更多的在学校内,这是很有限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加之有中考的压力,初中生往往只关注初中化学课本知识的学习。诚然通过初中化学课本,学生能够学到前人对化学知识的总结,但是化学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性的,与实际生活及应用相距甚远,并且课本知识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和知识获得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来解读日常生活现象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用化学知识来解读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笔者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维多C”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维多C”与其所释放的气体能够增加人体抵抗力,帮助人们消化食品。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它会立即释放出很多气体,直到药片溶解完。“维多C”置于水中释放出的气体来自何处呢?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完后教师告诉同学们答案:“维多C” 置于水中释放的气体为CO2,而这些CO2的产生是因为“维多C”的主要成分为柠檬酸和碳酸氢盐,二者在水中产生反应从而形成CO2。与其他酸相同,柠檬酸在固态的时是无法释放氢离子的,因此无法和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当我们把“维多C”置于水中时,柠檬酸就溶解成液态,从而释放出氢离子与碳酸氢盐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CO2这一气体。透过这一案例,初中生不仅能学习到有价值的化学反应知识,同时同学们也对经常使用的“维多C”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如课堂讨论、分组设计及探究实验等。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向探究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从而将课本中死的知识转变成生活中真实的活的知识。采用组织探究、讨论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设置一种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如何检测家中花园土壤的酸碱性,如果酸碱度不适宜,应该如何改良呢?”这能够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学会提问。

加强实验设计是化学知识回归生活的基本教学策略。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即以实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化学素材,设计出应用性的化学实验。例如,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中溶液的酸碱性”“XX 河水的污染状况测定”“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等实验。通过实验来促进学生解释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存在诸多的联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这种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化学知识对初中生的吸引力,进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真正发挥化学知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行了粗浅了探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进一步改进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的重要意义,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社会生活;化学学习;融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非常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比如日本强调其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他们的课程改革加强了理科课程同社会的联系,更加重视理科课程生活化。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还存在缺陷,如化学教材还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系。

在教学中,设法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源泉;此外,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可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1、利用化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油炸食物时,在挂浆淀粉里加点小苏打,炸出的食物更加酥脆可口。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巩固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

2、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宇宙科学等前沿科学中,化学将成为一门中心学科。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学校在铺水泥路面时,问学生工人为何要在刚铺好的水泥路面上洒水?某报曾报道这样一条消息“熏白了馒头,熏倒了自己”,说的是一个卖馒头的人,在做馒头时,常用硫磺熏白馒头,结果使自己也中毒,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道理。生活中有的问题可能很复杂,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促进学生学科学、正确地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3、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

因多种原因,化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讲到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时,告诉学生现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现在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ClO2;讲到糖类时,告诉学生过多地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达到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中的每个步骤,甚至一些细微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生要正确使用天平、量筒、容量瓶等仪器,还要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读数;用玻璃棒引流;加蒸馏水至靠近刻度线2CM—3CM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定溶时要“三点一线”等等,这些无不蕴涵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由此,还可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来做生活中的事,如准确的观察钟表、仪器并读数,巧妙的往小口瓶中倒液体,恰当的选择量器等。

三、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努力把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课堂上努力联系生活实践来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如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联系讲竹器上写字;讲到焰色反应,联系讲焰火的制作等。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若你身处战场,当这种毒气弹迎风爆炸时,你应该:

A、站在地势较高处 B、站在低凹的地方

C、站在河沟或水塘边

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此后,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如有一次他们做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时,有同学不小心泄露了SO2,教室里有刺鼻的SO2气味,同学们不仅及时打开了窗户,而且都站起来以减轻危害。

2、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对刚学到的新知识往往兴趣很浓,结合课内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布置课外学习题目,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学完漂白粉后,布置课外学习题目:了解市售漂白粉的包装、规格、成分、用途等;学完乙烯与苯酚的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了解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怎样鉴别它们?

3、结合现时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都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如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臭氧空洞?什么是光化学烟雾?什么是二恶英?对人类有何危害?瘦肉精的化学名称是什么,人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有何症状?由此引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醋酸去除热水瓶瓶胆的水垢,用纯碱、牙膏、草木灰等去除茶杯上的茶渍等;指导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如从干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等;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如自制塑料胶粘剂、化学消毒剂,自制分子模型、化学教具等;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做化学实验,如用熟石灰和纯碱制氢氧化钠,用铝制易拉罐和氢氧化钠制氢气,并填充氢气球。例子很多,枚不胜举。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几年的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增加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既顺应了高考改革,又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化学与社会论文: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 社会化学习的理论强调学生参与社群的活动,通过与环境交互进行学习。本文从社会性交互的角度研究学习环境的构建策略,选择Moodle作为教学平台,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数据显示,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频度明显提高,社会化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

关键词: 社会化学习环境 Moodle 《Java程序设计》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参与社群的活动,通过与环境交互进行学习。本文从社会性交互的角度研究学习环境的构建策略,选择Moodle作为教学平台,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频度有明显增加,学习氛围和共同意识得到明显提高,社会化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多数课程的学习环境都以师生交互为主,生生交互匮乏。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主要包括知识传授、内容分析、问题解答、练习与呈现等。由于大多数教师与学生都认为,师生交互作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过于强调师生交互的学习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管理者单一化

在以师生交互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要负责保持并激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组织学生应用知识、实践技能;要组织教学测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帮助学生决定是否需要改进学习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交互的内容更趋个性化,教师还要向每位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要延伸教学内容,这就大大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需要安排额外的时间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交互要求。

(二)学习主体间交互匮乏

在以师生交互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主体主要与教师进行交互和沟通,向教师表达、阐述、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与教师开展争论、辩论、评价和反思,按教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实践和评价,学习主体之间较少有讨论、交流和相互合作。

(三)学习共同体观念弱化

在以师生交互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主要是独自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在需要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与资料信息的交互,这导致了“个体”化的知识建构,而非“共体”性的知识建构。社会构建主义认为,这种“个体”式的知识构建仅适合获得经过协商的确定性知识,对于协商性知识则需要社会协商构建,即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学习。

二、社会化学习文献回溯

随着“社会化学习”研究热度的逐渐增温,该领域的研究项目和学术论文不断涌现。在谷歌的“学术搜索”、中国期刊网络数据库内检索“社会化学习Moodle教学模式”的关键词,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于社会化学习构建平台Moodle的使用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Moodle是基于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开源CMS系统,国内学者对Moodle的使用和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张雪云等分析了关于Moodle平台在教育中应用的领域和分类特点;汪基德等对Moodle本土化推广进程的研究,对Moodle模块的二次设计与开发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进行开拓。

(二)基于Moodle的课程管理

基于Moodle的课程管理涵盖从课程设置探讨、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课程设计、课程整合、课程教学等诸多方面。李方敏指出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匮乏、时间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不够、发展缺乏连续性等诸多问题;赵旻等对Moodle中的各模块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利用Moodle中各个模块进行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的一套方法策略。樊子牛等根据具体课程实施情况,验证Moodle对增强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

(三)社会化学习理论研究

魏孔斌等指出宏观理念的终身教育和社会化学习,是其他新教育理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张彤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开放式的区域社会化学习;岳月等从远程教育的角度探讨了从个人学习方式到社会化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章张平等分析了社会化学习思潮与终身学习体系的关系。

三、基于Moodle的社会化学习环境构建

(一)实施目标

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便捷、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效率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六七人左右的小团队是学习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要求每个学生都找到隶属感、团队意识,如何分割小团队,如何给团队分配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用好形成性评估能有效推动学生参与到社会化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实施形成性评估是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二)实施方法

1.交流与沟通

为课程建立一个总论坛,为每个讨论主题建立分论坛(见图1)。教师要对论坛的信息及时反馈,对学生一些好的表现要及时进行奖励,对一些不好的现象也要马上予以批评,学生马上会明白什么会受到奖励,什么是不允许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要鼓励,从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会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图1 论坛

为课程开通聊天室,方便学生登录到课程网站时即可与同班同学、教师相互交流,但教师对聊天室的管理要认真对待,往往有学生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甚至影响恶劣的行为。聊天的方向也需要教师把握好,漫无目的地聊天只是浪费时间。

消息机制的使用主要用于比较隐私的交流,学生之间的通讯教师无法控制,但学生通过消息向教师反映的情况往往是他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的,教师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多加考虑(见图2)。

需要通知到每个学生的信息,通过新闻讨论区完成。在这里学生关心的课程的最新动向,或者教师的一些想法。新闻讨论区的内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知到每个学生,一些课堂上很难讲清楚的问题由此加以更好的说明。

通过综合使用这些工具,学生的意见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对学生讨论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形成。使用课程管理工具提升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效率,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影响、榜样的影响都会在无形中发挥学习功效。

2.团队

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分组,组员的分配是随机的,而组长则由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验指定(见图3)。对于课堂上的任务,组长在自己完成任务之后还要肩负起指导组员的责任。对任务完成效率高的组的全体组员要进行奖励。

课堂外任务的主要形式是Wiki,学生会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建设学习资源。Wiki成绩的评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论坛、消息或当面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脱离孤立型的思考方式,更好地融入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见图4)。

Wiki完成以后,通过反馈调查机制,让学生相互评价,根据统计结果给每个组打分(见图5)。

3.形成性考核

根据形成性考核方案划分成绩类别,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各种类型的成绩项,得到形成性考核成绩视图(见图6)。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的每个成绩项可以设定考核目标及完成时间,基本上每个成绩项对应一个学习阶段。对于一些较为困难的作业,提供专门的论坛供学生相互讨论(见图7)。

平时成绩综合了论坛讨论、Wiki建设、词汇表等多种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反映学生参与社会化学习的过程。考勤类别可以包含缺旷课、实验室着装、清场等。一旦打好成绩,学生就可以通过系统看到自己的成绩,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批语也会显示出来。

四、效果分析

以上基于Moodle的社会化学习环境构建与实施是针对我院软件101班2010-2011学年第2学期《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所开展的实验。教师可通过课堂感受、网站统计、网站日志、学生反馈等多种渠道了解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的成效。课堂上学生的归属感比较强,因为个人的表现会影响自己所在小组的成绩,课堂上玩游戏、看电影的现象极少发生。以该班钟燕同学为例(见图8、图9),网站统计和网站日志的数据都表明该学生在课外参与社会化学习活动的次数较多,学习态度明显改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通过多种反馈信息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对该课的态度。

化学与社会论文:本科课程化学与现代社会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体会

摘 要 结合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现代社会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了本科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开设该门课程的必要性,并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化学与现代社会 教学方法改革 体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徐光宪先生定义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物质相互之间转化规律的科学。①化学不同于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学科,它是介于这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环境、生物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科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化学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存在和作用。②化学与现代社会是一门反映化学学科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密切关系的课程,化学与现代社会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拓展化学教学视野,反映当代化学前沿,体现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透过这个窗口,了解本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体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的关系。③

1 开设化学与现代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太空探险,从纸笔墨砚到迅即发展的计算机等等,无一不和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和信息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产生、发展乃至最终解决,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人类现代社会的面貌是无法想象的。然而,近年来,化学的成就被那些以化学为基础的领域所产生的成就掩盖了,甚至在个别地方化学被妖魔化了。全世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淡化化学的思潮。因此,使公众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化学以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化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使化学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及其用途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与现代社会教学方式的改革

针对以上目的,为了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面貌向“零起点”(具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展现化学“思想者”的形象、化学广泛的涉猎技能以及化学在生命、生活,乃至社会中的魅力。我院从2010年开始,在第一学期开始时就为大一新生开设了化学与现代社会这门课程。该课程从介绍本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源、材料、生命与生活及环境几个方面来阐述化学与它们的渊源、联系;然后尝试着用基本的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些联系的原理及作用效果;同时,达到灌输一定的化学思想和化学学科方法论,包括可以应用化学作为武器来与人们千百年来利用化学造福人类过程中形成的“魔鬼”――各种污染作斗争的目的。最初的授课内容主要有:化学与人类文明;专业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基础化学;化工单元;专业课五大专题。由学院五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授课,其中重点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研究方法、主要实践环节及课程之间的联系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但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后发现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学生并不太感兴趣,教学效果一般;经过几位任课教师多次详细研讨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首先,将任课教师增加到了六位,并且从2013级学生开始将化学与现代社会原有授课内容改为两大板块,分别为(一):化学化工发展史;(二)化学与社会。在第一板块中包括化学的历史、硫酸、纯碱、合成氨、甲醇、石油化工、单元操作以及绿色化学八个专题。第二板块包括化学与化妆品、化学与食品、化学与生命以及化学与材料四个专题。

各个专题选择的内容都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与学生形成互动。如化学的历史专题从人们对化学变化的“物质基础”与“推动力”两方面,讲述了化学自“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发展过程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从而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如讲述生命中的化学元素时,缺乏各种元素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缺碘、缺钾、缺铁、缺氟等所引发的疾病,都由学生回答;讲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时,介绍克隆和转基因食品;讲解金属材料时,向学生介绍首饰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良好。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充分沟通互动,让学生对各种化学行业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而且,把以后所涉及到的课程融合到了各专题的讲课内容中,使学生知道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相互关系以及每门课程的重要性。

3 化学与现代社会考核方法的改革

化学与现代社会的考核也采取了新方法。首先,在全部专题讲授结束后,学生自愿任选四位教师的四个专题撰写四份报告,由相应的教师评分后得报告总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中外文文献和各种书籍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次,将选择相近专题的学生分成4~5人的研究小组,对相关专题展开专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最后将研究内容做成PPT,并由组长在课堂上做专题报告。由六位任课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该组同学的工作进行评分,然后由组长根据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工作情况分配得分。这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培养他们从事基本科学研究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另外,再加上10%的平时成绩即为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及改革,化学与现代社会课程教学效果逐步提高,克服了其他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将专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由不愿意学、被动地学到想学、爱学。最终到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不但使学生们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大一化工相关专业的新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化学学科的基本内涵、化学各相关领域的科学思想和基础内容、国内外相关行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从大学刚入学阶段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进而使大一新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怎样学!为其今后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最终能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规划。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的社会化学习模式与策略

社会化学习从广义来说,是指需要与他人产生互动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过程;从狭义来说,即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或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如:通过网易公开课利用开放视频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并在线与指导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在线协作交流。现在以中小学一线教师围绕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学习研究为例,谈一些具体做法:

本研究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开放课程或视频课例的学习:1.自主探究学习;2.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3.小组协作任务;4.教师指导学习。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案例一:

1.发现问题

集体讨论教学中亟需解决的一个教学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年青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提高课堂导入的技术。

2.确定研究题目

经研究,研究题目确定为――如何利用视频课例来提高教师课堂导入的效果。

3.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利用视频课例来分析课堂导入的必要因素; (2)利用视频课例来分析不同导入技术的适用范围;(3)利用课堂观察法提高教师观察课堂导入的效果。

4.行动研究具体实施

(1)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探讨课堂导入技术在不同学科内的差异,总结出课堂导入技术的构成要素;(2)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研究如何利用课堂导入的技术提高课堂效果;(3)根据培训的经验和效果,总结利用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促进教师课堂导入能力实施的有效途径。

5.学习研究后的效果

通过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教师执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师课堂导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课堂效果比以前好,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课堂导入水平进步尤其明显。由此可见通过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确实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经过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视频课例比较直观,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课堂导入能力,教师在这一方面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学生能力的提高。(2)视频课例的学习,能直观地观察到课堂导入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观察到如何利用有效地提问进行课堂导入等等方法,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有针对性地仿照练习课堂导入的方法,对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大帮助。(3)利用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利用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进行培训,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

1.发现问题

集体讨论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教学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大家的情景教学法还有待提高。

2.确定研究题目

如何利用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具体实施和研究成果

在充分学习了情景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后,学习小组成员选取了若干名师优秀视频课例作为示范课并结合情景教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课例中的情景创设进行了反复研究,并作出了以下归纳总结。

从内容上说,优秀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大致分为:(1)生活情景:把知识点直接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联系;(2)实物情景:通过展示实物或者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多媒体情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营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入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境;(4)故事情景: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5)游戏情景:把机械的重复练习游戏化,延长学生无意注意的时间;(6)任务情景:以具体的任务为主题,引导学生边学边用,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刨根问底,不断学习新知识。

视频优秀案例从创设情景所利用的素材来说,主要有:(1)生活展现情境:直接引入生活中的现象或者事件;(2)实物演示情境:制作模型教具演示科学原理;(3)图画再现情境:用图画展示语言难以说清楚的内容;(4)音乐渲染情境:用音乐渲染情感;(5)表演体会情境:通过表演再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情景;(6)语言描绘情境:直接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和渲染。

观看优秀视频所创设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地模仿训练,提高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的情境教学的实践能力。

经过反复观看优秀视频案例和反复讨论、训练,取得以下效果:(1)通过情境教学,帮助学生体验了情感并启发了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教师们能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能在备课的时候自觉地运用情景教学法,自觉地利用量表对自己课堂情景创设的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自觉地在教学中提高自己创设情境教学的能力。(3)在情景创设中,多媒体的运用虽然是起辅助作用,但其效果是显著的,正确应用多媒体可以让课堂活起来,PPT还能够为课堂情景的创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能自觉地恰当地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的社会化学习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全面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为撰写今后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化学与社会论文:初中新课程“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之我见

摘要:从综合性、学科性、活动性、渐进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六个方面,进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主题教学,充分发挥该主题应有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化学;社会发展;教学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突出体现了初中化学“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以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为线索,涉及的内容既有燃料燃烧、金属冶炼、化肥鉴别、合成材料、微量元素等知识方面的,又有燃烧条件探究和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及危害情况调查等活动方面的。该主题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而且能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受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影响,对该主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研究不力,以致于白白浪费或错失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致使该主题的教学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地发挥。笔者在分析和研究“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该主题的教学,供大家参考。

1重视综合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首先,“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强调的是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重点体现的是化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因此该主题与其它主题之间必然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学生认识和学习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其次,“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在内容上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又要重视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如在《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我国使用化石燃料的悠久历史、化石燃料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状况、不同化石燃料的热值大小,分别涉及到生物、历史、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与污染物的产生、煤的干馏、石油的分馏以及化石燃料的精加工等则涉及了化学学科中不同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综合的观点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不仅能加深拓展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而且能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出学科性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能源、资源、材料、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不仅是化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也是其它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该主题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突出化学知识和方法、化学观念和思想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重要作用,以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凸显化学学科的价值。仍以《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为例,在分析化石燃料与环境问题时,应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燃料的组成与燃烧产物的关系、燃烧条件对燃烧过程和产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和措施。

3 加强活动性

活动性是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因此,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比单纯的听讲、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看,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目标要求有许多是体验性学习目标。而没有活动,就谈不上体验,没有体验,就无法达成学习目标。再从《化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看,一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从不同侧面对初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的解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可能单独成立;而另一方面,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具体界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可以看作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知识,习得了技能,经历了过程,学会了方法,才能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有意义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经过不断地体验、内化而逐步形成的。所以,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中,开展多样化活动,既是为了遵循《化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需要,也是为了体现该主题作为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题特色的需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化学课程标准》为该主题列出了多达21条的“活动与探究建议”,约占《化学课程标准》所有“活动与探究建议”的三分之一。有关活动包括调查、参观、辩论、实验设计、资料收集等,这些活动本身不仅是初中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化学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时,只有扎实有效地开展有关活动,才能保证该主题学习目标的全面落实。

4 注重渐进性

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方面的内容为例,第1章涉及环境问题时,只是简单陈述了一些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简单物质和典型事例,并不涉及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够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第2章涉及与空气、水有关的环境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空气、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认识保护空气和水资源的重要性,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对污染因素的分析也比较笼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第4章在对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时,则要求学生从化石燃料的组成、性质以及燃烧的条件与产物的关系等方面,对化石燃料燃烧为什么会带来环境问题以及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再次涉及环境问题时,不仅内容全面,而且系统性强,其中既有大气、水污染的问题,又有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问题;既有对危害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源的研究,又有对防治污染的方法和措施的研究;既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物质的性质、物质变化的规律从化学的视角认识和分析有关环境问题,又要求学生应具有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观。这时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化学知识程度的一次检阅,而且也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本节在讨论酸雨问题时,不论是雨水pH的测定、酸雨形成原因的探究,还是消除形成酸雨污染源措施的研究,都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有关酸、碱、盐的知识。因此,在处理不同章节中与“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做到循序渐进。切忌忽视学习的阶段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搞一步到位。否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降低教学内容应有的功能,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5 强调开放性

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中,应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一是要敢于跳出书本的束缚,多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中取材,多从学生感兴趣的化学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对化学高科技的展望等方面取材,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要大胆地走出封闭的教室,既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社区,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广大农村,进行参观调研和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所在社区居民家用燃料的状况、生活垃圾的种类及回收情况;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查阅资料和信息,直接向专家、科技人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咨询和请教,以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空间。强调“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开放性,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涉足更广泛的学习领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就是要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发挥特长。

6 体现时代性

新课程强调化学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科学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事实证明,现代社会的四大支柱――材料、生命、环境和能源,无一不是以化学为直接基础的,化学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化学学科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能够使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价值有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感悟,也正是“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实施“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时,必须关注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发展,充分体现时代性。如在进行《化学与材料》一节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历史和意义,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人类研制开发的各种新材料及其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不仅要通过具体材料和典型实例说明化学与人类开发和应用材料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材料的最新研发成果和材料科学的发展前景,并力求针对学生实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化学在新材料的研制和利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坚定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念。“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应体现时代性,还在于化学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时,所显示出的特有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如燃料电池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减少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且妥善解决了塑料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难题。

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的密切联系是本次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教学的研究,努力实践,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该主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有关“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

摘 要:课改之后的中考比以前突出考查的部分主要是科学探究和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两部分。本文就“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复习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化学与社会发展 复习教学 科学素养 能力

“化学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中考中的热门考题。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

一、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地位及作用

加强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教学,对于增强化学教育的实践性,体现STS的理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的化学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地理、医学等都有联系。学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内容,能帮助学生加深、拓展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既看到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看到处理、使用不当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危害,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为人类社会驱害谋利的意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前景,认识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二、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主要内容及考查特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各地中考中,有关化学与社会主题的题目正在逐年增多。化学与社会主题的考查内容主要有: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题目从过去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转向于从化学的角度全面分析理解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新科技成果,新材料的开发,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科研和环保检测,更多地关注化学与人体的健康和安全,用标新立异的试题考查取代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试题考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涉及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科技成果、环保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明显增多,它能够有效地引导考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体现时代性,在解答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种社会责任感、伦理观念、情感体验、学习的价值在影响着学生。

2.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放在生动化的社会生活情景中,以图文并茂的试题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为载体设计试题,注意考查学生化学信息的迁移能力,注意开发“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探究性、开放性,突出材料的评价功能。

三、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复习策略与方法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

1.重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认识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平时就要养成勤于观察、关注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好习惯,并且要善于积累化学与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以基础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2.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知识应用目标

关注自然和社会,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和能源,使自己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研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3.落实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复习的情景设计和活动设计

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收集的资料、报刊、电影电视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试题的开放性具有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这种结论的不确定性、过程的探究性、创设情景的模拟性,主要考查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是否注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要求培养学生坚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知识面,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多联系实际进行思考问题。

四、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解题要领

化学与社会发展型试题的一些背景素材取材于课外,而且要求有比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答所需要的知识仍然是中学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此,要解答这类试题的要领主要有:

1.明确试题特点,克服畏惧,树立解题信心。

2.研究试题呈现的新情境,准确获取与解题有关的化学信息,并将信息与已有的化学知识相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并迁移到问题解答之中。

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化学,化学的发展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让学生把化学的学习融入个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体会到处处有化学,时时关注社会发展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化学与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激发学生把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强大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会学”,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中形成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赵虎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初探

【摘要】本论文从化学科学发展和应用的社会形势阐述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必要性,并针对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强调应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教学

为了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的必然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化学与社会》课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学化工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自然科学选修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机会。教育改革在经历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质教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其核心在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今年作者所在的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开设了多门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化学与社会》。本论文通过分析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形势,阐明现代社会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本人讲授《化学与社会》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如何在独立学院提高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并呼吁应加强三本学生自然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选择。我国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多偏重对学生本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学生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以及素质修养则鞭长莫及。公共选修课在帮助学生完善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提高素质修养方面大有可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复合型。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须的课程结构模块,是独立学院因时制宜地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1]。且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使学生可以不拘于专业和年级的限制,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和主讲教师,这一方面为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素养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2]。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学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科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渗透到了环境保护、新材料、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离开化学科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对于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化学知识的普及远远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种传播媒体无意或有意的宣传,在大众的心中,化学却越来越多的与一些负面影响相联系,例如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学作为一门传统科学,必须正视这些已经存在并不断发展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我们才能消除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开设这样一门课程,向大学生普及化学知识,使其全面客观的认识化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学科学的进步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随着我国独立学院数量的增加,独立学院亦如此。通过《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大大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情趣,充分认识化学与人人有关,衣食住用样样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为化学提供实用的机会。同时本课程的学习对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活质量,增强人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大有帮助。本课程的特征是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

二、《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主要内容

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开设对象是全校性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三类本科大学生,考虑到三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内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课程内容不宜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而应结合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和选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拟订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力求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补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点讲述有关化学发展和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书按章节进行教学,笔者按照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化学与能源、环境、日常生活、材料、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课程所涉及对象从全球变暖、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气、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赖以生存的用品,以具体而有趣的实例讨论化学在社会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扩大了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增加了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常识,尤为重要的是为非化学专业的同学打开了一扇了解化学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提高《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1.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

为三本学生讲化学,重要的是要引起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并让他们真正学到有关的化学实际应用的知识,同时要注意到其在中学时的化学基础。所以讲授的基点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学分子式、化学反应式、化学原理上,而是从化学角度来讨论一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归纳和实际应用知识,让学生“认识”化学,理解化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建设、保护环境、增强人民体质的关系等。所以,设置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新颖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课程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途径。例如:(1)我们在讲化学能源部分,首先从最近的油价上涨开始,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开采利用的历史;然后介绍了世界当前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在缓解这一危机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讲解了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还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术和扩展的燃料电池技术,以及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未来的能源开发进行了展望,其中更详细探究了核能与矿物能之间的比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氢能源汽车。(2)在讲化学材料时,我们讲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时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学合成耐高温材料芳纶1313。(3)在讲化学与日常生活时,在讲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讨论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着重介绍微量元素与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状腺肿、氟中毒营养饮食与键康的关系,并结合有关当前学生营养、体质状况的调查材料以及饮食与某些地方病的关系,引导学生要正确树立平衡营养观念;就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介绍了皮肤的结构、护肤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护肤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晒的基本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讲解了日用洗涤剂的种类、去污原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洗涤剂与环境、人类健康的关系;同时还讲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学检测法,西安市场出现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与辨别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时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等。

2.利用不同课程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使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在教学形式上要体现灵活性:

第一,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口头和书面表达的再好也不及多媒体对信息传递的直观和有效。对于《化学与社会》这种公共选修课程来说,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笔者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得学生理解更为便捷。此外,笔者还根据课程的安排精选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课程讲解完成后播放,学生看完后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从而增加知识的容量;

第二,摆脱传统习题模式,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作用与价值,培养学生分析与判断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头交流,这种方式特别受到学生欢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

3.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对于化学来说这一点尤为明显。不可否认近现代的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对于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建设的主力军,增加他们在环保方面的知识素养,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此,课程中专门安排了“化学与环境”一节,从环境污染的源头、现状、后果以及目前的应对办法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介绍;除此之外,在其它内容的授课中,也需要不断渗透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论与建议

化学科学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公共选修课《化学与社会》较全面的介绍化学科学的发展现状与应用情况,内容丰富且浅显易懂,适合全校性文理科学生扩大知识面,对学生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努力提高各类人员对《化学与社会》的认识,建议有条件的独立学院尽可能开设《化学与社会》公共选修课。

作者简介:吕虹霞(1984―),女,有机化学硕士,长安大学兴华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在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是必然趋势,既能体现化学素质教育的培养宗旨,也能不断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实际情况,对其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校;化学与社会;选修课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化学作为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学科,只有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才能构建大学生的系统性知识结构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一、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在高校教育中,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利于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倾向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通过设置选修课,则成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表现形式。选修课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对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发挥重要作用。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科学素质。选修课的形式灵活多样,使学生不再拘束于课堂限制,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结构,也利于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与新材料、环境保护等全新领域相结合。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离不开化学知识的支持。因此,通过在高校教育中开设《化学与社会》的选修课程,在大学生中普及化学知识,既能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地了解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同时也能利用化学手段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高校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具有一定必然性,可有效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开拓化学知识视野,认识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应用化学的机会。同时该课程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二、《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涌现出来,更贯穿于社会发展的若干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扫清障碍。例如,有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提供解决措施;利用全新合成技术或制造方法,控制污染来源,减少排放污染物的可能性;对于一些污染物的排放行为可能难以控制,就可以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污染处理,而积极应用“绿色化学”工艺,则可顺利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污染”、“零排放”。

再如,面对能源枯竭的现状,可通过化学手段采取相应措施。首先,应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实现能源节约目标;其次,积极探索新能源,如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这些凭借化学手段而取得的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格局与社会变化。在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将《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相一致,以此吸引更多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对于选修课来说,教学形式多元化,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形式:

(1)专题讲座。由于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可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介绍更多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边缘技术等,激发学生化学兴趣。

(2)实验研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开展实验研究非常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探究实验原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到社区、企业等进行实地调查,可调查大气、水污染状况、吸烟与健康等专题,要求提交调查报告,开展广泛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化学应用水平。

(4)企业考察。加强与工厂、企业的联系,争取“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查,如电镀厂、热电厂、化工厂等,了解工厂生产的规模、流程、工艺等,将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

(5)举办竞赛。鉴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相关联,同时涉及到环境、科技、能源、医药等若干方面。根据这一广泛性特征,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如抢答赛、辩论赛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认知《化学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的大力发展在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现代工业发展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已难以逆转,如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问题等。大学生作为全新的社会力量,应不断提高环境意识,发挥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开展《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程,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并以此带动社会氛围。例如,在教学中设置了“化学与环境”的知识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种类、引起各种污染的污染源、造成的严重后果等,并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在其他教学内容中,也有意识地渗透环保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面临全新要求,同时也应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符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具有一定必然性,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形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