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时间:2022-07-16 09:36:01 关键词: 旅游文化 发展对策

摘要:新时期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比重,而作为高速经济发展下所衍生出来的旅游文化产业必定会成为未来经济领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旅游文化其本质就是如何能更好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及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所以对新时期旅游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作用。

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旅游文化发展对策:关于新时期的旅游文化发展研究

摘 要:旅游文化产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本文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为理论基础,深入说明新时期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如何实现融合发展以及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新思路。

关键词: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新时期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比重,而作为高速经济发展下所衍生出来的旅游文化产业必定会成为未来经济领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旅游文化其本质就是如何能更好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及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所以对新时期旅游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作用。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

(一)旅游产业

能向专门的行业或部门提供物质(智力、财力)或非物质支持的产业统称为旅游产业,而从宏观上来讲,旅游产业必须以资源、产品与市场等三方面为依托。而旅游资源又包括自然风光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些林林总总的旅游资源还不足以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必须有相对应的文化产品作为辅助。这些文化产品通过人为的加工、改造再进入到特定的旅游市场,从而大部分消费者或游客能够清晰直观的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并也能间接振兴当地的文化产业,比如桐乡的白菊,杭州的丝绸,南京的刀具等,这些特色的文化产品都是旅游产业衍生出来的经济产物。因此,特定的旅游服务产品传递渠道和流转环节构成旅游产业自成一体的业务边界,而为经济活动提供操作市场的则成为旅游产业的市场边界。

(二)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行为,并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而企业和消费者则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交换。比如中国侨商黄乙玲先生,作为杭州宋城的投资者,其打响的文化口号“宋城一日游,还你千年古城风貌“这样的文化代言词其实就在潜移默化上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消费者,再加上杭州本身独特的历史底蕴,宋城这个最具特色的经典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通过地方特色文化特别是歌舞表演向游客传达信息,也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特征之一。所以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供价值交换的市场构成了文化产业的市场边界。

二、新时期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新时期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旅游与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产业。从宏观文化角度而言,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微观角度而言(产业角度),旅游与文化作为关系密切的姊妹产业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其次,作为文化资源的传承载体,旅游能够将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上得优势;而文化作为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对旅游产品可发挥提升品味和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因此又称旅游和文化是多元交互的产业关系。

最后,旅游和文化发展同时是客观要求的,融合发展有别于会同发展和结合发展,关系到两大产业全方位的合作发展,更确切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促进“文化旅游化”, 通过多种多样的旅游载体,将无形的文化形象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另一方面推动实现文化产业化,让文化能丰富旅游内涵和提升旅游产业的素质。

(二)推动旅游文化发展,实现双赢目标

文化与旅游相伴相生,没有旅游的文化是没有活力的文化,而没有文化的旅游则是没有生命力的旅游。新时期下,对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的研究重点已经发生转移,更加侧重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游客作为文化交流传播者的作用和增强地区特色旅游文化的软实力。而新时期下,具体到某个城市就必须有相应的举措,比如打造区域性旅游休闲基地就是促进文化传承开发的重要手段。

而旅游的过程是体验文化差异的过程。比如桐乡市围绕着建设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的目标所打造的区域旅游休闲基地,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不言而喻。只有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群众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景点外观和文化内涵的统一。

旅游的发展必将造就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国本身地大物博,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无数个传奇,而一些极具特色的文化小镇由于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播体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逐渐被大众所忽视,处于旅游文化中的弱势地位。由于传媒力量的逐步上升,现今类似于桐乡等文化小镇利用旅游这个载体,让大量涌入旅游景点的游客主动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样实现了文化交流的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的复兴,比如泰国仰光的油伞和制陶工艺。

三、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新思路

(一)文化内涵的挖掘

而新时期下,为了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在文化历史名城下功夫。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比如号称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的南京,其旅游文化产业的成功值得高度借鉴,南京充分利用其沉厚的历史底蕴,致力于发掘刀具文化,宗教文化,龙母文化等,也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包装点缀来增强文化活力。同时南京政府结合其典型的文化特点,深度拍摄具有历史特色的电视剧和电影,从而丰富了文化内涵,扩大文化影响力。加大了文化对外交流力度,以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旅游的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机制的引入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要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才能保证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运营机制,整合跨行业的产业集团以及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文化市场的研究等都属于引入市场导向机制必不可少的方面。而且只有通过多渠道营销结合方式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的真正意义上的推广,比如利用节日会展与网络促销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加强了品牌的宣传力度,如山西汾酒。

(三)文化手段的运用

旅游业的品质和前景取决于旅游服务中能否体现出多元化文化内涵。比如江滨市所打造的集娱乐休闲、养生休闲和园林茶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星级酒店,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影响了,同时其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文化质量的提高

按照错位发展的原则,需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的结为一体,并做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文化特色的彰显与文化元素的突出是尤为关键的问题。比如云南大理所打造的西双版纳生态文化旅游,就是通过设计一批独具文化魅力的旅游路线来吸引大批量的游客的,同时这也间接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跃迁。

(五)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地域特色鲜明且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被列入了21世纪旅游文化产业链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湖南衡阳市乡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开发的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最富盛名,大量的历史遗址以及纪念性的建筑在湖南境内都能觅得踪影,使湖南成为近现代乡村旅游的“名人故居”;同时“农家乐”(集餐饮、娱乐、运动、住宿还有购物为一体的乡村民俗旅游)的兴起又从现实意义上提高了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同时研究发现,坚持因地适宜为原则,才能突出特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永葆乡村旅游文化的青春活力。

四、结语

新时期下,为了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真正的良性互动,就必须在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促性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等两方面下功夫。

旅游文化发展对策:地方旅游文化发展途径简析

作者:邓其薇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海南旅游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一)海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海南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热带海洋性气候给海南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有茂密的热带森林,辽阔的海疆,也有地热温泉、内陆河等,自然风光独特优美。细数海南的人文地貌,从地质地貌上,有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火山口、红树林、五指山、七仙岭、尖峰岭、霸王岭、东山岭、吊罗山、热带雨林谷、大小洞天、天涯海角、大东海、亚龙湾、南湾猴岛等。从历史文物看,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古迹与建筑:五公祠、海瑞墓、东坡书院、秀英炮台,以及海口街上的骑楼、钟楼等。从新建的宗教胜地与红色旅游精品看,有著名的南山寺旅游区、文笔峰玉蟾宫,以及红色娘子军纪念园和琼崖纵队景区———定安县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从节庆与民俗看,有海南岛欢乐节、黎族的“三月三”、儋州的“调声节”、还有各地的军坡节,以及体现黎苗族人民生活与风俗的黎村苗寨等。从特色会展与休闲旅游看,有世界闻名的琼海博鳌亚洲论坛会址,以及众多绿茵茵的高尔夫球场、海上休闲运动的游艇码头、体育训练基地、自驾车游等等……阳光、沙滩、海浪、椰林,这就是我们的海南。它既有堪比巴厘岛的热带风情,又有不亚于夏威夷的优美沙滩,还有黎苗族独特的民俗,甚至被联合国封为最佳人居环境的宜居之地。海南集文化岛、生态岛、阳光岛、健康岛于一身,其优势是我国其他区域所无法比拟的。海南天然的条件,独特的民俗风情,十分适合旅游业的发展,海南省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天然的优势,大力塑造海南的旅游品牌,将海南打造成世界著名的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休闲旅游地。而这也为海南旅游文化的推广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海南旅游发展中不断发掘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依托的就是旅游业。而旅游活动涉及了自然人文的方方面面,作为一项文化性很强的人类活动,无论从经济学的观点还是从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的消费过程既是一种显性的物质消费过程,也是一种隐性的文化消费过程。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改善且生活越来越富裕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就越来越高。同志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3]因此,打造和催生海南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是民众对创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诉求,也是海南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近十几年来,海南紧紧把握住国家数次给予海南发展国际旅游的优惠政策,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尽力用好政策,用尽政策,打造阳光海岛,魅力海南。在国内方面,海南充分利用不可替代的热带岛屿的优势,打出度假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的品牌,开发不同的精品线路,以吸引大陆的游客。同时与海南丰富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发出海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游,如黎村苗寨文化欣赏、冼夫人节以及海南欢乐节等;尤其是近几年,海南旅游文化的发展更是与时俱进,与现代时尚休闲文化和演艺文化、体育休闲等相结合,如“印象海南”、世界小姐总决赛、亚洲职业高尔夫球公开赛、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等等与旅游相关的活动和赛事,都体现了海南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同时,海南在原有的旅游项目基础上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开发了一些国际化的旅游项目。如对21个国家旅游团实行的入境免签政策、对台湾同胞的特别签证政策、航权开放政策、免税商店等,真正实现了海南旅游的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又如21世纪初打造的且目前已不断完善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永久性会址,成功地树立了海南“国际商务会展旅游地”的新形象。而海口和三亚口岸的开放,更加促进了海南游轮经济的发展……这些对外开放的大举措,不仅让世界了解了海南,也给海南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旅游文化发展路径

2010年国家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提到了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高度,这是海南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的契机,也是提升和发展海南旅游业以及旅游文化的新的切入点。旅游是一项涉及了人类很多活动的项目,包括自然的,人文的,宗教的,民俗的,体育的,经济的方方面面;它的多元性也催生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刘荆洪教授在他的《海南旅游文化》里认为:旅游文化以一般文化内在的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者要素为依托,是根基于旅游又作用于旅游的特殊文化形态,也是旅游活动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4]可见,旅游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在旅游中获得的,不只是感官的愉悦,山水风光的观赏,民俗民风的体验,更多的还是知识经验的增长,眼界胸怀的开阔,以及文明的熏陶。海南旅游文化是多方面的,它既传承了海南文化的传统,又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而它的与众不同的岛屿文化特色更是造就了海南旅游文化的特殊因子。凭借海南的区域优势,以及原有的旅游硬件与软件的基础,在参照和学习各国与地区的旅游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创新海南的旅游文化,成为我们旅游业发展的新课题和新机遇。我们认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海南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更新,主要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1.以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促进海南旅游文化的发展。海南在祖国的最南端,有着良好的海岛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和宜人的气候条件,终年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除了近二十年来已经开发的景区和线路外(如蜚声中外的南山文化旅游区、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现在海南又陆续重点开发和在建一批达到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如:三亚国际滨海旅游城、海口新外滩旅游度假区、西沙群岛海洋旅游区等重点景点。这些新景区的落成,将极大地提升海南旅游品牌的价值,也将健康、生态的文化理念更深入地植入到了游客的心中。这不仅有助于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拓宽,推动了海南旅游企业的发展,也扩大了对外交往的渠道。另一方面,2004年始实施的“海南岛旅游品牌联盟”(包括“海南岛品牌风景区”、“海南岛品牌度假酒店”、“海南岛品牌商务会议酒店”、“海南岛旅游品牌”、“海南岛品牌旅行社”等),[5]向世人展示了海南旅游的全面风采,并在中国国际旅交会、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等会上,受到高度的关注,被评价为中国旅游业转型增效的创新模式。这对海南旅游文化的发展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海南日报》所评论的:“航权开放、入境免签、免税商店、高尔夫休闲旅游、即开型、游艇经济等等,一项项优惠政策与新的旅游亮点,其影响力必将涵盖海南旅游的方方面面。”[6]2.以独特的文化资源,推进海南旅游文化的深化。海南是多民族聚集地,本土的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大量的黎族同胞,他们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海南的黎族人口占据了海南总人口的1/7,分布在海南的三亚、东方、白沙、琼中、保亭等9个市县。他们独特的民风民俗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生活中常常所见到的编织美丽的黎族裙装,所品尝的三色饭、竹筒饭、山兰米酒,还有各种娱乐活动中所跳的节奏感强的竹竿舞等等,都源自传统的黎族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台湾岛的经验,他们在推广高山族文化旅游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借此,我们可以打造更深层次的黎族旅游文化,让游客了解其能歌善舞文化的内涵,在大山的深处体验其淳厚古朴的民风民情,开发吃、住、行一条龙的旅游服务。在海南旅游文化的创新方面,2011年8月29日海南文昌举办的“首届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也让我们看到了旅游文化开发的一条新的路径。文昌的旅游文化节活动,依托的是红树林湿地以及海洋资源,开通了总长54公里的八门湾绿道,打造乡村旅游新景观,促进海南旅游业多层次发展。所以,这些以展示民俗民风为主的旅游活动,注入的是反璞归真、崇尚简约的文化理念,它们填补了现代人的空虚和浮躁,使人能够脚踏实地、平和地生活。另外,还有海南的琼剧、儋州调声、保亭黎族八音等,都具有浓重的海南本土文化的元素,而苏东坡、海瑞等文化名人等更是沉淀了海南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将这些融进海南旅游景区的活动中,更增添文化的色彩和氛围。3.以稀有的生态环境,创新海南的旅游文化。原生态一词,一直倍受各界赏识。如舞蹈界杨丽萍的孔雀舞和她2003年的展现云南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均获得各界的追捧和好评。可见,在到处被开发而导致生态失衡的今天,尤其是被高楼大厦的城市包围的人们,是多么地渴望生命中仅有的几次生态之旅。而仅有二十多年开发历史的一个新兴的海南,正迎合了当今社会的人们潮流生活的需要。实际上,生态旅游的迅猛发展,正是体现了现代人类的生态价值观。海南有许多已经开发和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如五指山国家森林公园,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兴隆热带植物园,热作两院植物园,大小洞天,三亚蜈支洲岛,三亚西岛,陵水南湾猴岛,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七仙岭温泉度假区,海口石山火山群地质公园,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等等,这些生态还未遭到破坏的景观区以其原生态的姿态,等待着人们去撩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让人们彻头彻尾地体验到人与世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认识。若把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热带动植物资源、大量的原始森林等稀缺资源纳入海南的生态旅游文化中,并将这种生态旅游文化加以推广,会进一步创新海南的旅游文化,就可以把海南的旅游提升到更高的一个阶段,同时也可以步入到一个更高的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境界。

旅游文化发展对策:地方旅游文化发展建议探析

作者:孙祎唯 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

东汉时期张衡在《温泉赋》中提到:“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可见温泉在我国古代就已盛行。尽管我国温泉文化源远流长,但温泉旅游在国内的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内的温泉旅游才逐渐兴起。最初温泉地是作为疗养地来开发,疗养院发展兴盛。改革开放后,温泉旅游才逐渐加入休闲、养生、娱乐、会议等大众化的内容。

温泉文化

刘丽华,林良章(2007)认为温泉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温泉保健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景观文化,以及温泉地名文化、温泉名人文化、温泉宗教文化、温泉诗歌艺术文化和温泉民情风俗文化等。高璐,刘玲(2007)认为温泉文化中的保健养生是最具包容性和最高层次的。深度挖掘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赋予温泉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得温泉旅游更具活力。吴洁,程道品(2007)认为温泉旅游的内容要以文化为线索、表现形式应以文化为主题、经营管理理念要以文化为特色。温泉文化作为温泉旅游的核心,是现代旅游者去往温泉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温泉开发的差异度,由于温泉资源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进行突破才是提升温泉旅游质量的必经之路。德鲁克(PoterF.Drucker)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壮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深度挖掘温泉文化的内涵才能使温泉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大庆市温泉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大庆市温泉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还需要强化温泉文化的有力支撑。目前大庆市温泉旅游业存在着一些弱点及问题:(一)缺少对温泉等地热资源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技术温泉企业在开发和使用温泉水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热污染等对环境不利的因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排出的废热、污水得不到过滤和循环利用,对城市网管系统产生腐蚀作用,并且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二)缺少温泉产业链及利用温泉形式单一经过旅游者浸泡过后的温泉水直接被排到河流中,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热水资源、矿物资源,甚至过热的温泉水会对农作物不利。(三)温泉旅游企业经营趋同性丰富的温泉资源在不同的地区诞生了不同温泉旅游企业,但就目前大庆市温泉旅游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温泉旅游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个性特色,同质化明显,势必会影响温泉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四)缺乏营造温泉的文化性温泉文化作为温泉旅游的灵魂,也是温泉旅游地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大庆市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但温泉文化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发挥,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这也是全国温泉旅游业的共同弱点。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景观文化蕴涵在温泉文化之中。相比日本温泉文化的普及,我国温泉文化虽然与其有一定的差距,但两国各具特色,温泉文化不仅仅是最初的沐浴文化、养生文化,进而发展到当今的休闲文化,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正是旅游地所包含的文化。

大庆市温泉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着重科学技术的投入应用,加强景区的环境保证通过实地勘测,建立温泉数据库,把握数据准确性并作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在采用世界先进排污系统和保证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不对下游地区产生水污染、热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达到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注重温泉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旅游产业链注重温泉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单一的温泉沐浴扩展到休闲、养生、会议、娱乐以及民俗体验等大众化活动中。通过对温泉水的有效利用,形成一个完善的水循环产业链。如从地热源涌出的高温温泉通过散热,供室内取暖,温度降低后供旅游者体验和享受,出水口排出的低温温泉水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灌溉,最后经过滤系统达到温泉水循环利用的目的。(三)致力于打造温泉旅游的特色品牌,吸引旅游者尽管目前大庆温泉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但每个企业的内部理念有所差异,从所提供的温泉产品到建筑风格、餐饮配置、服务质量,无不体现着一个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营造个性的特色主题品牌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四)挖掘并普及特有的温泉文化,巩固温泉文化的基础地位将温泉文化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冰雪文化、饮食文化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将温泉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通过网络、电视等传媒,加大对大庆温泉旅游地的宣传。举办大型会议、会展等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带动旅行社业、酒店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结论

利用文化发展旅游已成为当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休闲经济的日趋兴起带动了一批新兴的旅游城市,大庆作为一座以工业文明的城市,需要通过接续产业来实现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而生的有力产业。温泉旅游是大庆市近年来重点发展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伴随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整体趋势,通过温泉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庆温泉旅游的整体品质,实现大庆温泉旅游的多样化、特色化及可持续发展。

旅游文化发展对策:民俗旅游文化发展论文

一、庆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目前,民俗文化旅游还没有固定的概念,对它的研究,旅游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的对象是人文景观,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性旅游,地区的民间节日、婚俗、民间歌舞等都是民俗旅游的研究和欣赏对象[1]。温锦英认为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借助民俗来展开的旅游项目,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在形式上体现独特性,给人一种亲切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2]。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进行的旅游活动。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定义:民俗旅游属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指旅游者为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3]。

(二)庆阳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文化经济,它的发展必须以旅游资源为支撑。自然资源是上天赐予人类的,而人文资源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照相机”,记录着每个细节。庆阳具有及其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民间文化发展的史册中,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使民俗文化资源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保持了原始的古朴性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并受外来文化渗透较少的个性鲜明等特征。庆阳民俗主要有香包刺绣、皮影、剪纸、陇东道情“四绝”以及农耕文化和佛教文化。它的原始性、特色化、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庆阳特色民俗文化包括农耕文化、佛教文化、居住民俗(庆阳窑洞)、民间工艺(剪纸、雕塑、香包)、人生礼仪(诞生、婚嫁、庆寿)、民间杂耍(皮影)、口碑民俗(民歌、陇东道情)等传统民俗,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庆阳人民的生活中,充实了当地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庆阳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形势融合多方文化,不断地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现庆阳地区的民俗文化。庆阳民俗工艺巧夺天工,以香包和剪纸最为深厚,名闻国内外。二零零二年庆阳被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窑洞民居之乡”等多项文化遗产。

二、庆阳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分析

庆阳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还孕育了强烈的人文气息。庆阳地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即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文化又不失现代化特色。庆阳民俗文化旅游以其资源为基础、技术为载体、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支撑,把握旅游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掌握市场走向,使庆阳民俗文化旅游获取了很大的成就,现从市场、优势、劣势方面进行分析。

(一)市场分析

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对庆阳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民俗文化旅游的消费需求来分析,客源市场状态还不太理想。近年来,庆阳民俗文化旅游的接待人数总量,旅游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如下[4]:2010年春节黄金周放假,庆阳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相当可观均排为省内第一,庆阳拥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和发展前景。然而由于庆阳多年来没有对客源市场进行开拓,是市场结构比较狭窄。庆阳旅游景区的旅游者主要来自于甘肃省及周边邻省,东部省份的旅游者相对较少。没有充分把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旅游市场细分,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从国内扩展到国外的旅游发展策略。

(二)优势分析

1.庆阳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地域优势与资源优势,庆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庆阳地处陕甘宁交界处自然景观独特,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2.文化优势,庆阳民俗文化就是庆阳发展旅游业的内在优势,庆阳是一个有着两年多年历史的西部文化古城,积淀庆阳特有的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优势。

3.旅游商品优势,庆阳民间工艺丰富多彩,游客在购买旅游商品时对性质相同且有不同特色的商品进行比较选购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商品。一方面,提升游客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游客的消费成本,拉动内需,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庆阳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怎样利用这些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庆阳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大环节。

(三)劣势分析

首先,已开发的民俗文化处于无组织、无创新的表层阶段,没有深层次开发,缺乏文化的特色性。许多民俗只呈现它起初开发的旅游圈,无法吸引回头客。其次,游客只是低级消费群体,在旅游时只是针对性地对它拍几张照片,无法体会该民俗的内涵。再次,许多旅游点在宣传过程只是简单地介绍该景点,没有深层次针对某一旅游景点进行系统的阐述,缺乏吸引力。旅游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庆阳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庆阳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和领导人的能力等因素,没有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空间,许多规划方案都无法支持,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存在很大的差距。为缩小这些差距,我们必须不断去克服所有的不利因素,虽然未来前进的步伐很艰辛,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努力,用心地做好每个细节和过程,我们一定会改变劣势因素的。

三、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庆阳,虽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相对缓慢,并且存在以下问题。

(一)民俗文化的流失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都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很多当地文化受到强势的侵蚀,各方面文化的相互融合,使本地文化的特色逐渐流失了。一方面,地区开发商与经营商受利益的驱使与自身道德水平的限制,产生了许多低俗文化和低俗活动,使民俗文化失去了其原真性。另一方面,民间老艺人的离世使很多不为人知的民俗文化面临消亡。

(二)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旅游产品是旅游地的窗口,直接地反映着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庆阳旅游资源仍未完全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旅游项目又相对偏少,并且针对参与性、体验性的产品开发较少,没有对游客形成持久的吸引力。纪念品的制作缺乏创新,形状、颜色单调,做工粗糙,许多产品并不能体现该纪念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创新是灵魂,旅游产品的创新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必然结果。就以庆阳香包为例,香包的形状单调、颜色忽暗忽亮、做工也不精细、无法展现庆阳香包的历史,旅游者买个香包只认为它是个香包,感觉好看,但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香包代表庆阳的发展历史。每个香包制作出来都具有代表意义,而不只是旅游产品。

(三)旅游的宣传力度不够

庆阳处在发展阶段,许多民俗文化都不为人知,仅靠单纯的自然旅游无法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致使庆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较为缓慢。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庆阳市政府没有做好宣传工作,没有打开庆阳的大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仅通过报纸、电视传播文化和发传单促销旅游路线,无法获得更大的宣传效果。庆阳市政府的宣传力度没有与当代经济需求相适应,致使许多具有民族性、特色性的民俗文化没有得到更好的利用,旅游业就不能创造更好的品牌效益。

(四)旅游专业人员匮乏

旅游业属于新型服务业,对人的素质与专业要求很高。许多人对旅游业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旅游专业高校毕业生怕苦怕累,都不会选择从事旅游行业。使庆阳的专业人力资源较少,旅游服务人员、旅游管理人员、旅游资源规划人员都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只根据自己的潜意识从事工作,这难免会出现混乱、考虑不周到等问题,不会给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无法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的追求,也对民俗文化的传播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庆阳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硬件保障,庆阳小西峰崆峒山是佛教,道教合一的文化圣地,其北台无量大殿和南台观音楼等庙宇,因年久没有得到修葺和整理,旅游者的安全就无法保障。旅游景区的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庆阳市政府也没有开发符合新时代的旅游设施,无法满足新青年对潮流的追求。

四、庆阳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

(一)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模式

旅游品牌模式就是要提高庆阳知名度,将庆阳民俗文化以旅游的形式走出市场,要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理念,打造庆阳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模式。以庆阳为中心,北石窟寺—华池双塔寺—西峰小崆峒山体验佛教文化精髓的旅游线路;夏家沟森林公园—潜夫山森林公园—周祖陵森林公园享受陇上优美的自然风景旅游线路;南佐遗址—公刘殿—南梁革命纪念馆深刻感受庆阳前进的历史步伐与陇上风情为一体的旅游线路。庆阳地区的季节性非常突出。对淡旺季进行分析,设计不同旅游品牌活动。庆阳夏天比较凉爽,可以设计夏季避暑旅游路线,平静烦躁的心情;冬季可以进行体验西北黄土高原风情。把庆阳民俗文化旅游进行多层次、综合性的开发,将民间工艺、民间旅游活动、人文历史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窑洞冬暖夏凉,夏天可以将洞内进行简单的装修,建造庆阳窑洞小别墅,尽量保持原始风格。在洞外开辟一小块地,让游客回归自然,亲自尝试种植绿色蔬菜。冬天,用暖色调把洞内稍微封闭,留有通风口,放置火炉,砌成土炕,供应煤炭和木柴,游客可以感受北方的农村土炕生活。这可以针对向往自然纯朴的农村生活的游客设计,打造体验庆阳窑洞生活的新型旅游品牌线路。

(二)民俗文化商品模式

旅游商品的特点,在于它的民俗性、纪念性、工艺性的有机结合[5]。民俗旅游商品是建立在传统手工制作基础上,以创新为主流,以地方民族特色为灵魂,开发可以促进旅游进行消费的购物市场。旅游商品的更新换代很快,严重地冲击着消费者市场,因此旅游商品的创新是毋庸置疑的。旅游商品必须以民俗文化为题材进行创作。民俗文化商品的开发是为了给游客一份满满的纪念。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是商品开发的重点,充分满足游客的潜在的心理需求,使旅游商品成为旅游者美好记忆的实物见证。由于游客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购物需求不同,单一的旅游商品是不够的,必须开发多层次的、多体验的旅游商品。旅游者将旅游商品赠送给亲戚朋友,这也是一种间接地使庆阳民俗文化商品走出去的特殊方式。旅游商品的设计,不仅要给旅游者视觉上的吸引力,还应该满足旅游者触觉的感染力,激发游客内心的购买欲望,这才是旅游商品的经济价值。旅游开发商设计、生产最具代表、最能体现庆阳文化的旅游产品,以不同的“形”、“神”、“韵”展现给旅游者一副美丽的画面、一汪宁静的清泉、一本承载历史的书卷,让游客爱不释手。以剪纸为例,黄土风情为题材,把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记录下来,用剪纸把它形象地表现出来,也可以把庆阳历史名人设计为剪纸产品,制作成儿童画册,既可以宣传旅游产品,也起到教育和娱乐的作用。庆阳刺绣设计巧妙,色彩绚丽,可以制作成被子、枕头、袜垫等日常生活用品。以红色为主,专门为青年结婚群体设计,开辟新市场,把传统的婚嫁习俗重现给这白色婚纱的年代。

(三)举办节庆活动模式

节庆是为了庆祝生产、祭祀等一系列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开发节庆的目的是为旅游活动增添愉悦性。首先,节庆活动必须以传统节日为基础,以现代化生活为内容,增加新思想、新活动。节庆气氛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旅游者的参与度和兴奋度,可以使游客更贴切地感受异域人民的热情,节庆开发的核心在于它的参与体验性。其次,节庆要重视与其他旅游景观、旅游线路的组合,通过旅游地点的搭配、旅游时间的协调,使游客多方面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节庆借助艺术形式传播庆阳民俗文化,弘扬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使庆阳“走出去”,走出甘肃,走出中国。在庆阳环县道情皮影节前期,组织庆阳地区懂皮影的人在一起将皮影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收集起来。在节庆期间,政府和群众应积极配合参与,旅游开发商用幻灯片将历史遗留的经典皮影放映出来,也可以请民间艺人进行演示皮影戏,如何做好皮影纸、如何演好皮影戏,每个细节都是需要技巧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旅游者可以自己制作皮影到演皮影戏的整个过程,用摄像机录下来,让游客感受到民间工艺的来之不易和所体现的文化精髓,触发游客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庆阳香包艺术节可以以端午节为载体,充分利用端午的戴彩绳、挂香包的习俗而展开节庆活动。将香包的形状设计成十二生肖的模样以及各种吉祥物,祈求平安。揣摩儿童的心理需求,把香包的形状设计成各种动画片里的人或动物,在香包的中草药中加入少量的艾草,清香的气味和可爱的图案,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天真秉性,又可以防止蚊虫叮咬。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安排不同的专柜,设置咨询台,对香包的作用可以进行专门介绍。设置制作台,游客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颜色、布料和香料,专业人员帮助指导,现场制作香包,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

(四)建立民俗博物馆模式

博物馆是对文物进行收藏、展览、研究的科学研究机构[6]。而民俗博物馆主要是以民俗文化的方式艺术性地展现出来。从内容上可以把民俗博物馆分为综合性民俗博物馆和专题性民俗博物馆两种。庆阳在2001年创办的陇东民俗博物馆,有庆阳香包、剪纸、皮影、泥塑、农耕器具等多种历史文物,展现文化的缘由、发展和流变,是对整个庆阳民俗文化的概括,也是对综合民俗博物馆的整体呈现。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形态都会留给旅游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民俗博物馆的建立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馆址的设计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馆内设有展厅和库房,展厅提供游客适当的休息空间。藏品的陈列,需以实物为主,配以文字、照片、模型、录像和幻灯片,充分体现文化的真实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尽情地吸引游客,让游客获得空间美的感受,提高游客对文化的兴趣。博物馆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举办不同的民俗旅游活动,邀请民间艺人现场表演民间工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激发游客对文化的热情。庆阳政府针对不同的民俗建立专题性民俗博物馆,具有专门针对性的展览,聘用专业讲解员,使游客对该民俗有深刻的认识。

作者:徐娟秀 郑蓓媛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旅游文化发展对策:旅游文化发展对策论述

作者:张金忠 宋欣茹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中共瓦房店市纪委

海洋文化方面,赵一平等认为:大连海洋文化所具有的“三开四味”特点,预示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应有价值,以及海洋文化内涵丰富的海洋旅游将成为大连新世纪旅游的热点[2]。王雪莲等认为:以海洋文化为灵魂,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不断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是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生命线;突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推出多元化海洋旅游活动,树立多品牌海洋主题形象是大连海洋旅游发展的重点[3]。张淑香等认为:科学构建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让文明发达的“值得向世界推荐的城市—浪漫之都”大连,在推进全域城市化新发展、新跨越的同时,辐射辽宁、引领全国乃至东北亚海洋旅游文化群的发展[4]。张韶华等认为:大连要全面推进海洋的开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品牌,努力提高海洋文化的层次,带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5]。生态旅游文化方面,谢春山认为:若在传统的海滨风光旅游项目之外,将海岛的自然风光和丰美的渔业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创意出一些自然、原始、参与性强的专项旅游项目,这种极具吸引力的休闲娱乐式的旅游方式,即突出了大海的特色,又符合“生态旅游”的潮流,应是大连形成海洋文化游的一个方向[6]。纪国明认为:大连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大连市区—旅顺口风景区—老铁山自然保护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庄河冰峪沟省级旅游度假区—南部海滨风景区—仙人洞自然保护区—长海县风景区—金龙寺森林公园—安波温泉”等生态旅游热点和黄金路线,并以旅游区为节点,构建旅游资源区域体系[7]。休闲渔业文化,宋玮等认为:大连的休闲渔业开发应注意挖掘渔家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内涵,组成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产品。从文化旅游的终极关怀角度和文化旅游兴趣的转换角度,实现休闲渔业产品的有效连接,从而构筑大连休闲渔业产品体系[8]。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现状海滨自然景观文化大连东濒浩瀚的黄海,西临一望无垠的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的腹地。大连海岸线全长1906km,占辽宁省海岸线总长度的73%,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1)海水浴场。大连海域面积2.3万km2,海水资源丰富,宜建海水浴场的岸线111.7km。目前有星海公园、老虎滩、大小付家庄、棒槌岛、金石滩、黄金山、仙浴湾等60余个海水浴场,海滩宽阔平缓,海水清澈洁净,自然条件好,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大连海域分布有黄渤海分界线自然奇观。大连老铁山前的岬角是观看黄、渤两海分界的好地方,此处与山东蓬莱登洲头隔海相望,黄海和渤海在这里交汇,蓝色黄海和黄色的渤海水泾渭分明,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线,天然地划分出两个海域。(2)海岸地貌。大连沿海一带的海蚀地貌发育十分典型,各种海蚀平台、海蚀桥、海蚀洞、海蚀崖等地貌形成了大量的奇异的礁石风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州区大李家镇朱家屯一带,长达10km的海岸形态各异的灰色礁石构成凝固的动物园奇观;金州区黄海沿岸的金石滩,这里有我国罕见而完整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地貌和沉积岩石,丰富多彩的生物化石。连绵20km的海岸线浓缩了古生代距今3亿~6亿年的地质演化史,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滨海路景区的西北部有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的“莲花山”的地质构造奇观[9]。(3)自然保护区。大连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①部级自然保护区4个。包括:辽宁蛇岛老铁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蛇岛蝮蛇、铁山候鸟,保护区面积为14595hm2;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海滨喀斯特地貌,保护区面积1350hm2;辽宁仙人洞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赤松-柞树原生系统等,保护区面积3575hm2;大连斑海豹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斑海豹,保护区面积672275hm2。②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大连长海海洋珍贵生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及温带岩礁生物群落,保护区面积220hm2。③市级自然保护区7个。分别为大连小黑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大连金石滩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大连三山岛海珍品资源增养殖自然保护区、大连老偏岛-玉皇顶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大连海王九岛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大连长山列岛珍贵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大连石城乡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18929hm2,其中陆域面积为31076hm2,海域面积为687853hm2[10]。近代海洋战争历史文化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等近代战争遗迹是大连重要的文化景观[9]。大鹿岛至黑岛南海域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民族英雄林永升在黑岛南海老人石附近壮烈殉国,此处现已被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庄河花园口是甲午战争时日军侵占旅顺的第一登陆点。旅顺口区是我国日俄战争遗迹最集中地区:东鸡冠山北堡垒、日俄监狱旧址、电岩炮台、白玉山、军港公园、旅顺博物馆、苏军烈士陵园等珍贵的历史遗址等,被称为“半部中国近代史”见证的历史文化景观,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海洋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和现代旅游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正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新颖的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11]。大连目前有老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2个海洋主题公园,是展示海洋文化,突出滨城特色,集观光、娱乐、科普、购物、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老虎滩海洋公园是中国首个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拥有亚洲最大的珊瑚馆以及世界规模最大、展示极地海洋动物最多的海洋动物馆,全国最大的半自然状态的鸟语林,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群虎雕塑,全国最长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大连南部海域最大的旅游观光船,四维影院等,是首批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5A级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是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连本地成功建设并运营的旅游景区,该景区包括圣亚海洋世界、圣亚极地世界和圣亚珊瑚世界3个场馆,当年以拥有中国第一座海底通道闻名全国,如今已变身为让你感受惊奇、体验浪漫的情景式海洋主题乐园,以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海洋动物表演见长,是首批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涉海工业文化大连涉海工业基础雄厚,海洋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地处西北太平洋的中枢,是东亚经济圈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大连港拥有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海上风光和丰富的现代港口设施,成为具有特色的工业旅游资源。近年来,大连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出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大连造船厂旅游系列产品。结合大连港东部地区搬迁改造,把有近百年历史的港务局办公楼、红色灯塔等代表性建筑景观纳入港口工业旅游的范畴,把曾接待过国内外诸多知名人士的“大连号”豪华游船,也投入港口工业旅游营运中,从而提升这个城市港口工业旅游的档次、丰富港口工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形成独具大连特色的港口工业旅游文化[9]。海洋民俗节庆文化海洋文化是大连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挖掘海洋文化资源能充分发挥大连各大节庆活动的特色。大连的民俗节庆文化围绕海洋做足文章,很好地将服装文化、体育文化、海滨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会展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连的海洋民俗节庆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如国际钓鱼节、冬泳节、沙滩文化节、长海马祖旅游文化节、长海渔家风情节、北海渔民节、龙塘海灯节等。节庆文化是大连概念文化“浪漫之都”得以体现的有效途径,是大连旅游文化品牌的特色部分。大连海洋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连有丰富历史、军事、商业、经济和科技的海洋文化底蕴,但挖掘开发不够,具有大连城市特色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不突出。与大连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较,拥有众多文化形态的大连,文化资源的开发明显落后于自然资源的景观化进程,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也没有得到较好提升,与建设东北亚滨海旅游名城的目标还存在差距。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突出旅游特色,深挖文化内涵海洋旅游文化的开发既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创造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猎奇心理,提高区域旅游的竞争力[12],又要充分利用多种社会资源,通过优化配置、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市场卖点[13]。大连海洋旅游开发应注意挖掘渔家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海洋军事文化等内涵,组成形式多样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特色旅游项目的创意与营造,增强吸引力,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多方位的陶冶,从而使大连海洋旅游业达到一个新层次。整合旅游资源海是大连最原始的文化符号,是大连一切浪漫元素的基础。大连海洋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景区景点众多,节庆也较多。整合推出海滨风光、海岛休闲、海上运动、渔家风情等海洋旅游文化系列线路,要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连海滨极致的浪漫风情。同时,要解决好大连海洋旅游的淡季问题。在旺季要注意丰富夜间海洋旅游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海洋旅游市场,以思想观念的转变带动工作思路的创新,引领东北乃至环黄渤海旅游新时尚,有效推进“风情海岸”品牌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足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海洋经济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可以对海洋旅游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大连市在引进海洋旅游与海洋经济科技人才的同时,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海洋经济人才。对现有海洋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增强海洋经济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滨海旅游信息系统、海洋旅游文化信息系统,建立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加强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现代文化的培育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魅力将成为新推动力。海洋文化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可以提升大连旅游资源的品味,增强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赋予旅游产品差异性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一是要突出历史文化的开发。大连有古代城(堡)遗址、民间艺术和节庆习俗、以及俄日异域文化、近代战争遗址等,把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现代城市建设,融入现代舞台或影视表演,展现品牌历史文化的现代意义,展现大连强大的海洋旅游文化魅力。二是要注重现代文化元素的培育和开发,把时代元素植入现代旅游[14]。在挖掘历史文化元素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培育和开发时尚的旅游文化元素。比如,海洋极地馆、圣亚海洋世界、世界和平公园、蛇博物馆、金石滩等的建成,为大连营造出浓烈的海洋文化氛围。在以后旅游项目开发中,要打造以滨海休闲度假、邮轮旅游、沿海主题游船旅游、游艇旅游、帆船旅游、海岛旅游等为重点,充分演绎蓝色浪漫、动感阳光、惬意休闲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