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时间:2022-07-25 10:26:24 关键词: 湿地 生态 景观设计

摘要:在对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始终要把生态作为大的设计前提。作为一个景观工程,它应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符合美学原则的。而作为一个生态工程项目,则是需要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及其要求的。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

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浅论水生植物景观与生态景观设计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摘 要: 在对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始终要把生态作为大的设计前提。作为一个景观工程,它应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符合美学原则的。而作为一个生态工程项目,则是需要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及其要求的。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

关键词: 人工湿地;植物造景;生态景观

1湿地

关于湿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出自于1971 年2 月2 日诞生的《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水力文明和水生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均以湿地为基础;湿地在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2.1 1989年,D・A・Hammer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一书中提到“人工湿地”: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2.2人工湿地系统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水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显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技园区,公共建筑,学校,住宅区景观及生态农业园区等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蓝绿色的水面、各种鸟类、多样性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态景观,给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因此,兼顾生态与美学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3人工湿地的营造途径

3.1人工湿地应该建造在有条件提供湿地水文、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地方,尽量选择原来存在湿地或附近仍然具有湿地的区域,如利用河川、湖泊、海岸等开辟人工湿地,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地区辟建人工湿地,有助于河川水资源再利用与再循环,丰富河川自然景观,提供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如四川成都活水公园。

3.2结合城市污水、废水处理、雨水活用建设人工湿地。既给城市污水找到出路,同时达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应。

3.3结合大中型公共建筑、建筑小区辟建人工湿地。北京中关村生命园区,引入“湿地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湿地走廊呈枝状延伸入周围的建筑群,纵横的栈道穿越其间,形成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3.4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废弃地开发人工湿地。城市废弃地的人为影响较少,能展示出较高的生态价值。淮北市的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建在淮北杨庄煤矿采煤塌陷湖上,湿地面积约210 hm2,已初步形成水生植物、鸟类、鱼类、两栖类、湿地兽类等完整生态系统。

3.5结合天然湿地的恢复设置人工湿地。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将城市的天然湿地及河流串连起来,构建完整的湿地网络,让动物在各生态栖息地内自由移动,避免被局限在小范围内而逐渐降低生存活力,展现自然、人工及蓄洪等不同功能的多样化湿地。

3.6发展小型精致人工湿地和生态池。主要是指一些小型的人工湿地或生态池。是为了透过生态设计结合自然净化方式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示范及景观功能的水域并构成一处可供生物栖息的小型生态空间。在日本和韩国,有许多结合屋顶绿化铺设的生态池,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3.7其他途径。开发与营建城市人工湿地的机会和途径还有许多,以湿地的功能价值为主题的香港湿地公园就是为补偿天然湿地而建设的,用来展示香港湿地的生态系统,并提供相关主题的教育及休闲场所。

4人工湿地营造的方式与重点

4.1人工湿地生态营造的方式

4.1.1建造人工湿地通常有两种方式

(1)被动导向是在适宜的地点通过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自然演替规律,建设最小维护管理需求的人工湿地。

(2)主动创造是人为将非湿地改为湿地。

4.1.2上海原江湾机场自1994年废弃后,几乎没受到人为干扰,以机场内残存的溪流、次生的湖泊、池塘、沼泽以及季节性漫滩等为基础构筑了江湾湿地,历经十余年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功能,现已基本上再现了未被人为改造前的原始生态,属于被动导向方式。

4.2城市人工湿地生态营造的重点

4.2.1人工湿地生态工艺与城市景观环境的结合。建设人工湿地不仅有生态工艺要求,它作为外部空间,也是景观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对象,对景观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要因地制宜,将湿地的生态工艺与景观环境的生态设计结合起来,缓城市绿色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通常可将人工湿地的生态工艺与雕塑喷泉、自然生态河堤、植被、水生动植物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自然净水的神奇。如柏林波茨坦广场。

4.2.2建成后的维护、管理与监测。人工湿地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多方专业团队的协调合作与持续性的维护、管理与监测。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则、了解湿地生态平衡机制、以生态学经济原理为指导,运用技术、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为损害湿地的活动,达到既满足城市发展对湿地的需要,又不超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阈值的目的。

5湿地型景观的植物造景设计

5.1人工湿地建设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各种水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植物的造景合理与否,不仅影响景致的美观,而且会因对水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态平衡。水生植物造景有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是植物造景中“师法自然”的过程;所谓艺术性,是植物造景后“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

5.1.1湿地植物种类繁多,遵循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包括浮叶和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岸缘植物)―――陆生植物的进化方向配置,构建拟自然的、较完整均群落系统。

5.1.2湿地植物的分类有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沉水型。湿生植物位于湿地边缘与陆地交接处,耐湿性突出,在空气、土壤、水分过饱和的状态如季节性淹水、局部水淹下长势良好,不易在干旱环境中生存。主要由耐湿地被植物、耐湿攀缘植物、中生性植物(吸湿性耐水淹植物)等构成。

5.2设计原则。

5.2.1配置原则。植物景观配置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统一,既满足湿地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各湿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意境美。设计构图时,考虑植物的生命周期与季相变化,并常与建筑、服塑等配合。湿地植物造景艺术的表现需借鉴古典文学及绘画艺术原理,巧妙、充分利用体形、色彩、线条、质地等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创作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滨水湿地植物生态图。

5.2.2适空原则。湿地植物种植时,预先须考虑水面总体空间的安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达到在一定水体区域面积范围内种植适当数量的湿地植物并使整个湿地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正常、茁壮健康生长。计算湿地的表面积,包括湿地边缘,每平方米可以种植5~10丛水下植物。种植浮叶植物,如睡莲等,水面的叶片所占面积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5.2.3美学原则。美学原则包括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韵律与节奏3方面。

5.3植物的选择。以培育地方性、乡土化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湿地的归化植被群落。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人工湿地植物搭配如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湿地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少量采用几何式造景;在湿地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设置自然式植物造景,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缓坡草地,形成拟自然的湿地群落。注意湿地边缘植物配置。尽量不要把植物直接种植在土壤中或边缘地带,选用控制性种植的方式更有利,因为有些种类会无限制的繁衍,如凤眼莲等。如种植莺尾、灯心草等,可通过预挖植槽、下垫薄膜等方式进行限制性栽植。

5.4典型湿地植物景观的配置方式

5.4.1自然式配置:拟自然湿地设计的表现形式体现一种自然、随意的情趣,其中没有线、形、组织、构图等的严格要求,旨在摹拟自然、再现自然风韵。在植物的选择上,有很大自由度。故自然式湿地植物配置没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但绝非一项随便、简单的工作。就某种程度上讲,自然式配置要比规则式更有难度,因其更注重植物与环境整体的展示效果,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掌握植物材料的生长特点,而且在主题的烘托、环境色彩的搭配、植物质感的对比、景观空间层次构成上的把握都要有较高的水平。

5.4.2规则式配置:该造景形式尽管不如自然式那样的使用广泛,仍可借鉴其鲜明的几何构图构感、规整性、平衡性以及层次感等。一般用于岸沿挺水植物配置中,如千屈菜、鸢尾等的色块造景,或芦苇、慈姑、泽泻等的对称搭配。同时,岸缘湿生植物如乔木配置中,规则式造景使用最广泛,植物材料在岸边规则地排列,与水中植物的自然生态式布置形成一种视觉上对比、平衡与鲜明的构图感,避免植物栽植的杂乱无章。常用线形或几何形式的种植形式搭配,亦需依顺序种植,尽量选择生长期、生境要求一致的植物种类进行组合。

5.4.3混合式配置:综合自然式和规则式造景手法,调整自然式与规则式配置湿地植物的比例,以自然式为主,规则式为辅,体现多数(自然式)与少数(规则式)的科学、合理配比关系,使植物造景既有拟自然风韵又有人工规则的构图与层次。

6结束语

文章对人工湿地的概念、构造、营造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浅论,强调了其生态环境效益,并结合美学原理,提出了人工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除了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外,还有很高的景观价值。本文就如何在兼顾生态与美学的前提下,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提出了有别于其它一般景观设计的原则与要求,以期做到美学与生态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设计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具有多种价值,包括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对于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需要在选址、植物配置以及水岸设计等方面做足功夫。

关键词:人工湿地 绿地系统 生态景观

一、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根据1971年在伊朗签订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也就是湿地公约)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深浅于6 米的海水区”。 作为与海洋和森林齐名、共同组成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有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物种的基因库”等诸多美誉。另外,湿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包括抵御洪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净化水质、环境美化、维持生态平衡等功能。而且,湿地拥有的自然风光也让人格外向往,湿地具有的复杂的动植物群落和珍贵的濒危物种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价值。

二、人工湿地

随着人口的增加,加上人类对于湿地的片面认识以及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湿地面积大幅度萎缩。据统计,由于湖泊围垦造成长江流域湿地面积减少达150公顷,其中,有着“千湖之省”的湖北省的湖泊数从20世纪50年代的1066个减少到20世纪80年代的83个,可谓“损失惨重”。此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由于湖泊围垦而缩小了1011.5平方千米。

湿地面积的萎缩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现,湿地的调蓄功能下降,水位抬高,栖息地面积减少以及越冬环境改变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降。1998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严厉的教训。其次,湿地面积迅速减少也影响在其中生存的生物,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特性的丧失。此外,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也都是湿地面积减少带来的恶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保护湿地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人工湿地”的概念应用而生。1989 年,D.A.Hammer 在其著作《人

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一书中给出了“人工湿地”的概念,即人工湿地是“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人工湿地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对于污水和废水的有效处理和净化,有效组织面源污染向自然湿地的扩散等。此外,人工湿地还可以成为鸟类的栖息地,有利于生态平衡。作为自然湿地的补充,在缓解自然湿地受到的环境压力和威胁等方面,人工湿地也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价值

人工湿地在显示出起多方面功能的同时,其中的生态景观的功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在许多地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园区、科普教育区等。在建造人工湿地的时候,如何兼顾生态和美学,进行有效的设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人工湿地生态景观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以城市人工湿地为例,其具有生态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几大方面。

3.1生态价值

城市人工湿地的生态价值包括调节城市气候、控制洪水以及补充城市地下水等几个方面。

首先,在城市人工湿地中,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中水分含量,改善空气环流状况,提升环境质量。此外,湿地的一个巨大作用就是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并降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各种疾病,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其次,城市人工湿地通过调节河川径流,保持各流域水量的平衡,对于缓解洪水的影响起到巨大作用。正如前文所述,1998年发生的大洪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湿地的减少导致其调节水流的功能下降。

最后,城市人工湿地还具有补充地下水的功能,不断向地下水层补给水源。这对于防止干旱以及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地面沉降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3.2人文价值

城市人工湿地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了历史的、民族的以及当地的文化因素,具有很强的人文魅力。这种设计,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将文化表达出来,让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人文价值不言而喻。

3.3 社会价值

城市人工湿地蕴含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人们观光、旅游和娱乐的好去处。在这方面,许多城市通过将湿地建设成生态公园、生态旅游区等形式吸引大批的游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此外,城市人工湿地也可以吸引许多的动植物、濒危物种,成为其栖息地,对于科学研究以及教育,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四、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设计-

在设计人工湿地生态景观的时候,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即既要满足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又要符合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对于人工生态景观的设计,需要仔细的筹划、遵循一定的原则。

4.1 选址原则

在选址的时候,首先需要满足建造人工湿地所需基本条件,我们称之为就近原则,即应选在原来存在湿地或就近仍然具有湿地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因可能存在湿地基质、水文环境和生物种源,如被废弃的河道、河漫滩等,因而建设起来相对容易。

其次,要具有整体性的观念,即把人工湿地放在城市生态规划的大环境下考虑,这样才能与城市其他的生态区相协调,共同发展。最后,作为生态景观,在选址的时候应充分调查,利用好当地原有的景观,做到顺其自然,这样也可以节约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2 植物配置

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植物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对于植物的配置,应考虑两点:植物的多样性以及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植物多样性的好处不言而喻,既可以在视觉效果上相互映衬,具有很强的景观美感,还可以在对于水体污染物处理的时候相互补充,利于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

此外,利用本地植物是因为本地植物适应了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

4.3 水岸空间的设计

水岸作为湿地系统和其他环境的过渡,其设计和处理需要精心考虑。在许多水岸设计中,由于考虑不全,使用混凝土或者草坪设计水岸,结果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

对于水岸设计,采用的科学做法是种植湿植物、或者以湿质土壤代替混凝土等人工砌筑的做法,既可以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地,而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也是一种丰富的景观。

五、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

5.1 项目介绍

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为世界重要湿地、东北亚地区丹顶鹤迁徙的重要节点、我国重要观鸟地点。旅游区所依托的江苏盐城部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还有一个名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盐城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协调理事会在我国批准的第九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6年被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1999年被纳入“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涉禽保护网络”。

5.2 规划的定位和设计要点

1、功能定位

湿地生态保护、 珍禽驯化与保育,科普教育,旅游体验,休闲游憩,科研教学。

2、特色定位

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整合绿基(湿地植被)、蓝带(水体与大海)、节点(生态景观点)、轴线(科考通道)与公共空间,构建“生态、生物、生命、绿色、自然、人性化”的景观格局。

规划以“鸟类乐园绿色天堂----中国首家大湿地生态博物馆”作为其旅游主题定位,以国家4A级景区为发展目标,着力打造 “亚洲湿地观鸟基地”。规划设计的旅游项目有:生态长廊――“湿地珍禽”景观廊道、东北亚丹顶鹤迁徙路线微缩景观园、湿地浅滩招鸟、引鸟、留鸟景观设计、树屋观鸟塔等。

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以原生态开放空间为主体,是大型的郊外自然式景区,大面积的绿地,各种类型的湿地决定了景区的风格,这里将成为鸟类的天堂,湿地的天然展示场所,也是人们亲近自然学自然的最佳场所。通过景观的种植和硬质景观的设置:比如利用现状水资源,通过自然式的造景手法,种植颜色、形状、质地各异的水生植物,营造物种丰富的湿地水生花卉林地景观;木栈桥景观:丰富景区的景观内容增加景区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结合水际植物群落的展现,个别地段营造了栈桥式亲水生态空间,随水位的变化出现高低错落;通过多样的景观设计手法体现多样的湿地功能(水质净化、栖息低保护、休闲观光);在城市中建立野生动物生境,为生物融入城市提供机会,为游客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与宣传教育机会、生态保护、生态恢复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

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提升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以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它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科研教育和审美、优化完善城市形态等重要功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的湿地公园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原生态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湿地公园的功能研究和评价,人工湿地的水净化处理、景观价值的评估,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建设和生态旅游的评价等当面。其中虽不乏成功的案例,如杭州西溪湿地,镜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海崇明岛西沙湿地公园等。但在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和景观游憩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南宁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为例,浅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项目背景与概况

心圩江位于南宁市西部,发源于武鸣高峰岭,地形由斜坡地带流经盆地汇入邕江,形成北高南低,中上游为高峰林区植被良好,下游为平原区地形平坦。近年来由于建设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沿江两岸已成为开发热地,局部建筑物较靠岸坡,加之人为活动破坏,形成两岸岸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稳定性较差。心圩江河道为河漫滩地貌,漫滩两侧以上为邕江Ⅱ级阶地,地形较为平坦。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03.8公顷,其中现状水域面积为20.73公顷。

二、项目规划理念及目标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为湿地群落动植物创造适宜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在湿地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当规划为游人提供多样性的游憩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次心圩江综合整治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工程是建立在促进南宁市内城市湿地保护,消除河道原有水污染现象,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规划原则基础上的。规划目标是将心圩江河道建设成为有丰富河川自然景观,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沟通水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是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总方针”。

三、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1、功能性、科学性与景观性相结合

城市湿地系统作为人造的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功能性与科学性是整体规划的首要考虑原则。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而言,在重视景观表现形式的同时,首先应注重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应发挥的功能。湿地是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水文、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产业生态学及物种适应等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维持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科学对待湿地的生态构成。在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依据城市污水特点,科学地进行景观规划、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

2、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是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同时,作为城市绿地,湿地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怡人的亲水、观景、游憩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尽力做到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对生境的改变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注重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注重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科学设计,减少维护的成本;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等。

3、合理利用和协调建设原则

规划应充分考虑湿地系统中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科研与科普活动;同时应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4、特色性原则

挖掘地域、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的景观设计应充分凸显岭南地域特色,体现广西的民俗地方特色。综合空间布局、植物选择、造景手法等多方面考虑,通过道路规划、空间景观划分与植物造景巧妙而有机地融合,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景观丰富、适宜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因此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许多湿地规划后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管理难度和管理疏失,使得植物生态系统结构受到破坏,湿地失去其应当发挥的作用。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增强城市湿地自然生态恢复功能,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灾害,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景观设计思想和方法

1、顺应地形,因势利导

“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减少施工能源物质消耗”是绿地规划的重要基本原则。本案由于河道岸线较长,空间跨越大,因此设计规划中根据现状地形、高程特点、征地情况等划分了不同的景观功能区域。在局部位置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在驳岸的处理上,本案设计中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自然河道本身的美感。设计中只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同时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景石的搭配摆放等多种方式,弱化、柔化局部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在需要保护土固坡的河滩等滨水地带,设计尽量不使用传统的混凝土脚注或砌块方式,而是改用“土工笼”等新型材料。既保护了河滩,又未隔绝与土壤的联系,还可为虾蟹等水族提供觅食繁殖的场所。这样不仅能达到较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还能为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人们将看到的不是一片混凝土框架的水池,而是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充满自然野趣的水景。

2、开闭结合,人车分流

1)开敞空间――活动广场、亲水平台

在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整个规划中,亲水性设计是一大亮点。水景对人来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吸引力,亲水性设计就是顺应人的这种天性。本案中在河道沿岸设置了不同的亲水、活动广场,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使人们能够在较为开敞的空间,以较为开阔的视野近距离与水“亲密接触”,观赏两岸树影婆娑、碧波荡漾的美景。同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规划中的亲水性设施以观水、赏水为主,而避免直接接触水的戏水性设施。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

通过局部种植高大挺拔的特大乔木疏林,实现景观视线的通透感和空间感,不仅能营造具有一定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也能成为良好的景观节点和活动场所。

3)密闭空间―― 密林

通过乔、灌、花、草的合理配置组合形成密林,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鸟类、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而林中布置的一些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能使游人享受“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人车分流,减少污染

公园整体划分为五大区域,每个区域均设有主入口和停车场及公车站。公交车站与停车场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公园的可达性,方便了游人。园内的交通线路分为主园路(包括抢险道和环湖路)、次园路(即林中小路和汀步)。主园路贯通整个园区,可供游人步行或自行车游览不同的景区;林间步道蜿蜒曲折,随地势灵活穿梭在湿地景观空间内部,使游人能“零距离”接触和了解湿地景观。

3、立足乡土,适地适树

植物种植设计是湿地保持生态性的根本。湿地公园的植物种植配置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景观效果以及水质净化等多重功能的要求。在植物种植设计时应根据不同植物品种对气候、土壤、水分的需求等生态习性特征的差异进行栽植环境的设计。应特别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减少或避免外来物种,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此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了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外,还应有适应能力强、抗逆性强、易于管理等特点。

1)丰富植物群落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乔、灌、草、花多样配置的方式,创造多样化的生境,招引各种昆虫、鸟类、鱼类等,增强景观的观赏性,构建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提高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持续发展。

2)突出地域特色

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终年适宜植物生长,“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开”,被誉为中国的“绿都”。绿化树种绝大多数为热带科属种类。本次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选用的植物品种有200多种。其中大部分为常绿乔木、棕榈科植物等,以突显热带风光的南国特色;也有部分秋色叶树种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为了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3)植物品种的选择

(1)乡土树种为主,如:扁桃、秋枫、小叶榕、木棉、羊蹄甲、火焰花、凤凰木等;

(2)凸显亚热带景观的棕榈科植物,如:大王椰、老人葵、霸王棕、糖棕、红刺林投、苏铁等;

(3)兼具景观及果树功效的树种,如:扁桃、木菠萝、芒果、荔枝、人心果,莲雾、银杏等;

(4)秋色叶或变色叶树种,如:红叶乌桕、尖叶杜英、大叶杜英、落羽杉等;

(5)香花植物,如:白兰、广玉兰、四季桂、米仔兰、含笑等;

(6)临水、水生植物,如:水松、水杉、垂柳、湿地松、香蒲、芦苇、花叶水葱、荷花、伞草等。

五、景点景观设计

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景观设计为表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规划了一系列的带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的景区:风雨廊桥、芦笙欢歌、鼓楼踩歌、铜鼓甬道、隔水对歌……从这些景观的名称上,就可以感觉到一股浓郁的广西少数民族的本土风味。特别是“隔水对歌”的水上舞台,生动地再现了壮族男女对歌的场景。相信这些景点建成后,不但能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还能创造了一个高品质的滨水生态环境,成为真正为人所用的城市河居空间,使心圩江成为未来南宁西部新区的“绿色走廊”。

六、结语

本文中所举的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生态恢复及景观工程的景观设计案例虽然有着其个别性,但其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上,体现了一定的共通性,对其它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借鉴和推广使用的意义。当然,景观的最终形式并不单单只出于对生态因素的考虑,社会、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因素也是相当重要的,缺乏美感或者不符合社会和大众需求的“纯生态”的景观设计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和有长远发展的。因此,景观设计师应该以生态原则为基础,追求景观品质、社会及人文价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兼顾,才能使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相互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浅论水生植物景观与生态景观设计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

摘 要: 水是园林的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素材,同时也是保持景观水体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因素。在对人工湿地系统进行景观设计时,始终要把生态作为大的设计前提。作为一个景观工程,它应是具有文化底蕴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符合美学原则的。而作为一个生态工程项目,则是需要遵循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和设计原则及其要求的。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

关键词: 人工湿地;植物造景;生态景观

水体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自然河流、湖泊还是城市公园或居住区中的人工水体景观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近年来,以城市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最为显著。如何在科学选择水生植物并且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创造宜人和稳定的水体景观显得尤为重要。

1湿地

关于湿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出自于1971 年2 月2 日诞生的《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水力文明和水生文明的建立与发展均以湿地为基础;湿地在抵御与调节洪水、控制污染与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鸟类最重要的栖息地。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2.1 1989年,D・A・Hammer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一书中提到“人工湿地”: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2.2人工湿地系统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水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显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技园区,公共建筑,学校,住宅区景观及生态农业园区等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蓝绿色的水面、各种鸟类、多样性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态景观,给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因此,兼顾生态与美学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3人工湿地的营造途径

3.1人工湿地应该建造在有条件提供湿地水文、湿地土壤和湿地植被的地方,尽量选择原来存在湿地或附近仍然具有湿地的区域,如利用河川、湖泊、海岸等开辟人工湿地,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地区辟建人工湿地,有助于河川水资源再利用与再循环,丰富河川自然景观,提供生物多样性及栖息地,协助城市河流恢复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如四川成都活水公园。

3.2结合城市污水、废水处理、雨水活用建设人工湿地。既给城市污水找到出路,同时达到了保护自然生态的效应。

3.3结合大中型公共建筑、建筑小区辟建人工湿地。北京中关村生命园区,引入“湿地概念”进行空间布局和绿地系统规划。湿地走廊呈枝状延伸入周围的建筑群,纵横的栈道穿越其间,形成独特的景观和休闲地。

3.4利用城市开放空间、废弃地开发人工湿地。城市废弃地的人为影响较少,能展示出较高的生态价值。淮北市的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建在淮北杨庄煤矿采煤塌陷湖上,湿地面积约210 hm2,已初步形成水生植物、鸟类、鱼类、两栖类、湿地兽类等完整生态系统。

3.5结合天然湿地的恢复设置人工湿地。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将城市的天然湿地及河流串连起来,构建完整的湿地网络,让动物在各生态栖息地内自由移动,避免被局限在小范围内而逐渐降低生存活力,展现自然、人工及蓄洪等不同功能的多样化湿地。

3.6发展小型精致人工湿地和生态池。主要是指一些小型的人工湿地或生态池。是为了透过生态设计结合自然净化方式营造具有生态教育、示范及景观功能的水域并构成一处可供生物栖息的小型生态空间。在日本和韩国,有许多结合屋顶绿化铺设的生态池,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3.7其他途径。开发与营建城市人工湿地的机会和途径还有许多,以湿地的功能价值为主题的香港湿地公园就是为补偿天然湿地而建设的,用来展示香港湿地的生态系统,并提供相关主题的教育及休闲场所。

4人工湿地营造的方式与重点

4.1人工湿地生态营造的方式

4.1.1建造人工湿地通常有两种方式

(1)被动导向是在适宜的地点通过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和自然演替规律,建设最小维护管理需求的人工湿地。

(2)主动创造是人为将非湿地改为湿地。

4.1.2上海原江湾机场自1994年废弃后,几乎没受到人为干扰,以机场内残存的溪流、次生的湖泊、池塘、沼泽以及季节性漫滩等为基础构筑了江湾湿地,历经十余年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功能,现已基本上再现了未被人为改造前的原始生态,属于被动导向方式。

4.2城市人工湿地生态营造的重点

4.2.1人工湿地生态工艺与城市景观环境的结合。建设人工湿地不仅有生态工艺要求,它作为外部空间,也是景观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对象,对景观的要求也很高。因此,要因地制宜,将湿地的生态工艺与景观环境的生态设计结合起来,缓城市绿色空间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压力。通常可将人工湿地的生态工艺与雕塑喷泉、自然生态河堤、植被、水生动植物巧妙融合在一起,使人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自然净水的神奇。如柏林波茨坦广场。

4.2.2建成后的维护、管理与监测。人工湿地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是多方专业团队的协调合作与持续性的维护、管理与监测。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则、了解湿地生态平衡机制、以生态学经济原理为指导,运用技术、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自然和人为损害湿地的活动,达到既满足城市发展对湿地的需要,又不超出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阈值的目的。

5湿地型景观的植物造景设计

5.1人工湿地建设的成败,关键之一在于各种水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植物的造景合理与否,不仅影响景致的美观,而且会因对水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生态平衡。水生植物造景有它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是植物造景中“师法自然”的过程;所谓艺术性,是植物造景后“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

5.1.1湿地植物种类繁多,遵循由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包括浮叶和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岸缘植物)、陆生植物的进化方向配置,构建拟自然的、较完整均群落系统。

5.1.2湿地植物的分类有挺水型、浮叶型、漂浮型、沉水型。湿生植物位于湿地边缘与陆地交接处,耐湿性突出,在空气、土壤、水分过饱和的状态如季节性淹水、局部水淹下长势良好,不易在干旱环境中生存。主要由耐湿地被植物、耐湿攀缘植物、中生性植物(吸湿性耐水淹植物)等构成。

5.2设计原则。

5.2.1配置原则。植物景观配置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统一,既满足湿地植物与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各湿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意境美。设计构图时,考虑植物的生命周期与季相变化,并常与建筑、服塑等配合。湿地植物造景艺术的表现需借鉴古典文学及绘画艺术原理,巧妙、充分利用体形、色彩、线条、质地等特征与环境的关系,创作出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滨水湿地植物生态图。

5.2.2适空原则。湿地植物种植时,预先须考虑水面总体空间的安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达到在一定水体区域面积范围内种植适当数量的湿地植物并使整个湿地植物群落光合作用正常、茁壮健康生长。计算湿地的表面积,包括湿地边缘,每平方米可以种植5~10丛水下植物。种植浮叶植物,如睡莲等,水面的叶片所占面积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

5.2.3美学原则。美学原则包括变化与统一、协调与对比、韵律与节奏3方面。

6结束语

以上对人工湿地的概念、构造、营造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浅论,强调了其生态环境效益,并结合美学原理,提出了人工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除了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外,还有很高的景观价值。

湿地生态景观设计研究:湿地建设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内涵和美感,生态景观设计充分利用美学原则,将环境因素融入到文化和美感之中,充分体现出景观设计的价值。现代的景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还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发展的重要责任。应当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承担保护场地生态的责任,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种植多样绿色植物。这些绿色的资源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为此,需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再生发展平台。

2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旅游休闲是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下的“旅游热”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原来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旅游项目在开发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对景区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降低了相关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应在湿地建设中引入生态景观设计概念,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某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断推进湿地生态建设,主要的目标是建设适宜居住、适宜从商、适宜学习和适宜旅游的城市。这个城市的建设以湖泊为中心进行景观设计,建设成规模宏大,具有鲜明的风景人文特色。在湿地建设中,种植着大量的植物,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些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提供氧气,补充营养水分,还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建设和发展生态景观建设中,引入湿地建设,可使整个景区的自然环境达到最佳的状态,完善整个景区的生态系统,促使景区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在当地湿地景区引入生态景观设计,首先要保存好湿地地貌,使其独特优美的风光得以保留,增加连贯性的经典,多采用环保材料打造桥梁、亭台,打造良好的背景环境。充分利用湿地的旅游资源,把湿地打造成一个可供旅游、观赏、休息的好地方,给游客以惬意的享受。另外,利用湿地资源可举办各项湖泊类大型赛事活动,让游客对这个城市有深刻的影响,了解生态景观,了解湿地的作用,增强湿地旅游的品牌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还给观众一个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游客创造一个放松的休闲空间。还可以通过生态科技的手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环境保护和湿地、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加深人们对生态理念的理解,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主动性。

3把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条件

3.1突出旅游景区的地域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每一处都有自身的特色景观,展现出这个地方的人文特点,一些生态景观的独特之处能够成为景区的卖点,吸引很多游客。因此,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景区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地域的特色。通过文化和自然的互动,积累相关的生态景观设计的知识和经验,凸显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体现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从一方湿地和生态景观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自然条件因素也会影响生态景观的设计,湿地建设应该结合自然生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带有区域性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根据自然生态的演进程度来调整设计方案。比如,在湿地中,荷花、莲蓬、水生物、飞鸟较多,这些植物与动物有的可以食用,同时兼具观赏功能。首先要了解乡土物种的特点,乡土物种是经过植物长期的发展淘汰保留下来的,特别依赖当地的生态环境。如果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培育,能大大减少生态建设的投资、管理成本,促进场地环境的更新、养护,并且有效降低外来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在自然景观中,所创造的景观形象也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应该结合该地区的传统文化风格,例如引用当地的名人故事和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来增加文化底蕴。还要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将现代特色与传统文化特点结合起来,促使生态景观形成人文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和谐。

3.2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

不同地区的湿地在逐步演变的过程中,都会长出水藻、芦苇、鱼虫、珍稀鸟类等。这些生物自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物链,它以湿地为核心,其生物链群落作为一个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湿地的自然生态平衡。在湿地的建设中,还需充分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系统建设功能,尽量避免人工设计,达到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同时,适当增加人工辅助自然生态的设计,比如修建喷泉,建设引水湖,不但能减少湿地每年的水分流失、保存水量,还能形成一道人文景观。可见,在景区生态景观的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的生物,维持生态环境的原始美。如果想要改造生态环境,必须考虑到当地自然环境的承受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然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系统的调节作用。

3.3提高对湖泊、湿地周边景区的开发力度

在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特点不同;生态系统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其产出的物种也不同,产出能力也不同。处于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物种的产出能力自然更高,能实现湿地景区的物种丰富性,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态服务。湿地不仅有调节气候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水生物种的产量,既有自然保护的作用,又有休闲观赏的功能,不妨多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从地理位置来看,很多旅游景区生存的环境都是多物种栖息的地方。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湿地处于边缘地带的优势,采用保留、恢复、再生等方法,促进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3.4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湿地生态环境

生态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周边环境的多样化,完善自然生态系统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转。同时,湿地人文景观不仅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主要材料。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发展生物多样性,以此为重点结合湿地建设,打造一个具有丰富物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比如,某湿地保护区内常见的水生植物多达36种,鸟类3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8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昆虫200种,浮游动物180种。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4结语

把湿地引入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发挥湿地的气候调节功能,并且发挥湿地的观赏功能,把湿地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旅游价值的生态人文景观,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湿地建设在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作者:李静依 单位: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