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分析

时间:2022-03-19 09:15:1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朗读教学的实际运用状况不容乐观。正确认识分析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分析

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朗读双边活动,教师可以更加直观地传递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学生可以更加透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教师亦可以从学生的朗读中把握其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适时点拨,弥补不足,在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文本的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后期的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提出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对“有感情地朗读”做出具体的解释,即:“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从《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的语文朗读教学存在许多的不足。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只“背”不“诵”,不加体会

背诵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要求。大多语文教师对此采取的策略就是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学生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学生只要能够流利背出就算“过关”。这恰恰体现了教师对朗读教学认识的不足,忽略了朗读教学在背诵中的作用。事实上,朗读直接关系到背诵的效果。“背诵”是一个整体,“背”以“诵”为途径,“诵”以“背”为基础,“背”又以“诵”为表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诵”指的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步的完成需要课堂教学的朗读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味文中作者情感的表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以此作为识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朗读教学,学生已经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与情感,出口自然成“诵”,也无需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去专门背诵,减少“作业化”的背诵任务,自然会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大有益处。教师只有认识到朗读在背诵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将其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学生,而非用刻板的记忆方式,把背诵与教学分割开来。

(二)注重讲授,忽视朗读

朗读教学实施的主要阵地在于课堂,但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多数语文教师习惯将朗读放置于教学之外,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上课伊始,教师就让学生速读或默读课文,然后便开始归纳段落大意、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分析文本写作手法等,课后再用大量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可以说教师将课文的知识点和考点十分详尽地讲授完毕,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情感、作者态度鲜有关注,完全忽视了朗读教学的作用。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又是为了辅助学生的学,教师过度的讲解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展现,教师也无法在课堂中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效果。学生作为接受的一方,自然也将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造成一种失衡的教学模式。朗读教学用教师的朗读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用学生的朗读,发扬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展示时间,彰显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朗读作为一种双向活动,学生用朗读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时,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期的教学调整提供直接而有力的参考。只有师生共同合作,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目的缺失,定位失衡

朗读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目的。这一点是许多教师所忽略的。新课程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但在进行语文教学备课时,多数语文教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方法,如“通过朗读,理解句子含义”等。很明显,多数教师将朗读归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中,将朗读作为理解文本内容的途径,忽视了朗读在“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地位。先避开教师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运用到朗读教学不谈,这种备课方式就体现了教师对朗读目标定位的失衡。有感情朗读文章其实体现了学生的语文技能,也展现了自身对文章情感的认同。从《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有感情地朗读”作出的解释就可以看出,朗读应该是一种教学方式,更应该是一种技能和情感教学目标。“朗读技能”“朗读情感”都是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注意的地方。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都要认识到朗读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目的。用朗读的方式教授文本内容,利用文本训练学生朗读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才是三维目标统一的体现。我们可以把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要把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段落的作为一种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实现。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有效策略

前文已提过,朗读教学实施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师如何抓住四十分钟的一堂课,用朗读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训练朗读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下面就此探讨以下几种策略:

(一)教师范读,渲染气氛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寻合适的范读音频或视频,在授课时播放给学生进行欣赏。这种做法值得提倡,但最理想的范读方式还是应由教师自己完成。教师在朗读时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语调等的变化,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文本所传达的感情特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为整堂课的讲授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续授课营造了适当的教学氛围。教师在范读时需要注意细节上得处理,比如身体姿态、手势动作、语速的快慢、情感的低沉与激昂、音量的大小等,最好能够找到合适的配乐,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把握朗读节奏。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其第一段对物候现象的描绘颇有文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教师有感情朗读该段,随着教师的朗读想象文中提到的物候现象,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亦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物候”这一说明。

(二)细读文本,及时点拨

教师的范读主要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文本细读。在进行这一步时,教师需要展示学生细读的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细读文本,找出与问题相关的章节段落。可以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强调学生就所找段落读出自己的情感,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做朗读展示时,教师要做到及时点拨,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并就不足之处提出朗读意见,让学生根据指导意见再读文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段落的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又锻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如《动物笑谈》一课,文中写了几个十分有趣的场景,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细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最有趣的场景,并谈一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并在教师指导下读出趣味。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风趣幽默,又可以感悟作者对动物、自然的热爱。

(三)必要补充,深化体验

语文学习不能仅限于课文文本。教师讲授课文是为了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其情操。但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只依赖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在讲授课文的基础上,补充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刻领会作者的情感,塑造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朗读教学,不能止步于课文,而应当扩展其阅读范围,将课文表现的情感,延续到其他合适的文学作品中,使得学生走出课文的禁锢,形成自己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如《土地的誓言》一课,学习完本课后,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誓言是否实现?为什么能够实现?从而明确我们读书的目的,再辅之以《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伟大目标,将作者的爱国之情转移到学生的情感当中。总而言之,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树立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巧娜.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现状及实施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6.

作者简介:冯金(1991.3—),女,汉族,江苏东海人,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