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探讨

时间:2022-10-17 10:17:22 关键词: 高中

摘要:高中生或多或少地承受着来自升学或家庭的压力,长期得不到疏解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在学习交流、人际交往、情绪波动等多方面。对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让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对其展开积极的引导,并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进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并产生认同感,将心理上的压力转化为健康向上的动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探讨

一、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实施的优势

(一)更适合客观环境

高中阶段学生会在多个团体中学习和生活,如一个寝室、一个社团、一个兴趣小组等都可以称之为团体。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团体就是以教学为单位的班集体,心理研究证明,团体对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原因在于人是社会动物,只有成为团体中的一分子,期望和需求才能被满足,独立于团体之外,会对性格、品德的塑造产生不良的影响,且极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可见,每个人的成长都无法脱离团体,有喜悦的事发生时要与人分享,有困惑及问题时要向人请教,这都是属于人之常情。而高中生的年龄相仿,且大多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当下又处于相同的身心发展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能有效帮助其解决成长和发展上的问题,如升学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正面成长的机会,并能有效处理其所关心的问题,从而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并纾解心理上的压力,更轻松地面对高中阶段的学习。同时,学生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获得来自同伴的评价,对树立自信心、提高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这对班级管理也有较大的帮助。

(二)面向全体效率高

当下高中生多是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生活的环境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被困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时,自然也就无须一对一进行单独心理辅导,直接提高了心理辅导的开展效率,教师也更加省时省力。一般来说,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时,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借助大数据技术或是问卷调查,来了解困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将较为普遍的问题提炼出来,之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将其分成不同的团体,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团体,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分析和引导,这种教学形式更符合高中教学环境,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面对熟悉的人,也更容易敞开心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心理辅导变得常态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逐渐稳定,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提升,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地面对问题和困难。

(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更强调预防的作用,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措施,着重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这种教学理念符合现代心理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当下备受推崇的教育理念,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识、能力、道德素养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心理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更高层次素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强大的承压能力,其他素质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可见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正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对其心理素质优良与否有着关键作用,因此,在高中学习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实施的策略

(一)认识与发现自身优点

教师是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设计活动前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品格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总结,这样在组织活动时才会更有针对性,主题也会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引导,通过积极、正向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面对困难时敢于积极克服,从而更好地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优点,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并朝着自信、自强、自立的方向努力。举例来说,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面对升学问题内心充满了焦虑,在情绪和行为上多会透漏出些许的焦虑和烦躁,课堂中学习的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设计以班级为单位的体验式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在活动初始先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游戏,如“你演我猜”“传话筒”等熟悉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的身心放松,降低心理上的焦虑,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氛围。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是交互白板,展示奥运健儿取得的成就,再展示奥运健儿在训练时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人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接着,教师再展示学生在活动中留下的照片及获得的成就,引导学生回忆在活动中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及取得成就时获得的满足感,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对自己、同学、团体曾经获得的成绩有更深刻的印象,有助于重新建立自信心。之后,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在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时提出问题:大家能说一说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吗?鼓励他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之后在小组内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汇报结果,这样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点有更清晰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存在忽视或夸大自身优点的情况,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就是辅助其探索自身优点,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正视自己,避免盲目给予自身过高的压力,无形中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二)交流中学会欣赏他人

教师在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高中生不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还承受着家长的期待,双重压力下可能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误而丧失自信心,也可能会因为与同学的一次口角而埋下心理隐患。对此,教师在团体心理活动课开展中,要组织主题的活动,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还要在交流互动中彼此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在学习中汲取他人的优点,在日常相处中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因与他人相处不当而产生心理压力。举例来说,学生之间虽然日常相处时间较多,但大多是因为处于同一个班集体中,很少会关注其优点,发现其人格魅力。为了让学生能正确欣赏他人,教师可以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设计“对视60秒”的活动,先将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两两分组,要求两人面对面而坐,目光对视60秒,脑海中回忆之前相处的细节,并轮流说出对方的三个优点,态度上不能犹豫,说话语气要肯定。让学生互相调换座位顺序,重复以上步骤,说出多人的优点。之后,教师组织“欣赏传递”活动,鼓励学生自制一张爱心卡片,在上面按照“我欣赏你……因为……,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的格式书写,并按照座位排列以蛇形走位的形式向后传递,每传递到一个人面前时,就可以打开阅读其中的内容,直到卡片重新传回本人的书桌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自己制作的爱心卡,还能看到别人的赞扬。通过这种巧妙的设计,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涵的欣赏和正能量,对促进学生欣赏自我、欣赏他人都有着重要影响。

(三)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高中教育阶段,仔细观察会发现,部分学生虽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依旧积极面对困难、热爱生活,还有部分学生面对压力却情绪低沉。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心态会让人作出不同的选择,产生的结果也会有本质上的差别。同时,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因此,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举例来说,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以“新闻调查”为主题,让班级学生通过抽签来决定扮演“小记者”和“受访者”,“小记者”要在活动中围绕高中生活对“受访者”进行提问,提问的范围包括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等多个方面,发现“受访者”存在的困难和困扰,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如第一位受访者说:“我觉得其他人都是多才多艺的,自己身上却没有什么优点。”通过分析可知,这是其内心没有自信的典型表现,“小记者”要做的不仅是帮助其分析问题,还要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受访者身上的优点,助力其重塑信心。又如第二位受访者说:“我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很低,感觉同学们都不是很喜欢我,在学习上我也存在偏科问题,面对英语时我感觉老师的每个发音都是那么动听,但在面对数学时,感觉老师讲的像是天书,怎么学也学不会。”受访者的这一问题涉及学习和交友两个方面,“小记者”要先帮助其分析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第二位受访者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课堂中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在学习数学时要放平心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努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当学生完成角色扮演活动后,教师要向其介绍“跳蚤”心理学实验,指导学生学会相信自己,只要坚定信念,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就能逐步改变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四)构建和谐的交流氛围

传统教育模式具有封闭性的特点,教师才是课堂节奏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师生关系是对立的,师生互动也多是依托课堂问答,这影响了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出现问题或是心理压力过大时,会第一时间找身边的朋友倾诉,忽视了寻求教师的帮助,放弃了最有效的解决手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遵循新课程理念并在指导下,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与学生交往,课堂中还要重视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互动,进而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但交流互动并不局限于师生之间,还包括生生之间,因此教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时,要从多方面入手。举例来说,想要保证师生有效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自信放光芒”的主题心理辅导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将大道理,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和引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如在讲解青春期异性交往的问题时,如果教师单刀直入进行分析,学生会下意识逃避,很难将教师的谆谆教诲记在心里,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活动中将自己学生时代的照片找出来,用投影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看过后会认识到,原来教师也曾经有过这样青涩的时光,潜意识将教师纳入到同阵营中。接着教师再对学生展开教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真实的故事,进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还可以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小队,在小队长的带领下,积极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程中,生生之间既实现了互动、交流,又享受到了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活动形式下,学生发言会更加积极,寻找出大家内心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通过和谐的交流,找到解决方法。这既增进了师生情谊,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养。

(五)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等多方面影响,但主观因素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客观因素只是影响其体验的潜在因素,这说明学生的主观体验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在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新课标教学观念的前提下,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举例来说,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小生活在钢铁建造的城市中,接触大自然的时间越来越少,教师可以在活动中融入自然元素,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体验大自然的无穷乐趣,在生机勃勃的环境中迸发出对生命的热情。如春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踏青、郊游,来到山野中,学生眼中是满目的春色,耳边是流水的声音,通过刚冒出嫩枝的树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教师则要在活动过程中,将自然作为大宝库,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丽的同时,也认识到大自然中存在的凶险,进而受到熏陶和感染。基于此,学生不仅可以在观赏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做出轻生之举,而是会坚守本心,勇于直面困难。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教育阶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生生之间的友情,并营造安全、自由的教育环境。当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一种常态后,学生可以正视自己内心的压力并学会调节方法,同时,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解决同学交往、亲子互动、师生相处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胡春霞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莆田第十一中学